首页范文大全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十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十篇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32:10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培训实效性为工作重点,以“聚焦高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提升师德修养、研修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研修高效课堂模式、研修专业技能、推动读书活动等板块为主要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优化管理机制,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三、培训目标

培训中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有效学习评价”为主题,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紧贴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高校本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结合“微课”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及对“网络同步助学”资源的研究、整合和使用,增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业务水平。

(1)实践性知识的校本研修。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切入口,抓住师生沟通与交流、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学设计与实施、作业布置与反馈、听课评课有效学习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环节,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改进,最终达到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和提高课堂教学机智的研修目标。

(2)发展性知识的校本研修。围绕师德修养、教师礼仪、人文艺术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保健知识、自我发展规划、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开展校本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师德修养、学识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以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3)研究性知识的校本研修。通过开展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反思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帮助教师理解、接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知识和方法,并主动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校本培训进一步推进以好于学习、善于研究为导向的教研组文化建设。

四、培训内容

由学校统一实施组织,紧紧围绕“有效学习评价”主题,围绕“网上晒课”、名师教学、读书活动、专家讲座等板块进行专题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一板块:以网上晒课为平台,展示“有效学习评价”。

1.“微课”技术的培训与指导。

2.培训形式:专家报告、观看实录、视频制作。原则上每位教师都要摄制一节“微课”,摄制或者研备一节“优课”。“微课”、“优课”并分别在20xx年9月1日和20xx年11月1日前上传在校园网上。

第二板块:以名师课例为抓手,辐射“有效学习评价”。

1.名师的课虽然设计迥异,风格不一,但是无一不把“有效学习评价”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观摩学习名师对学生学习多元化的有效评价,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2.培训形式:案例研究、观看实录、仿课赛课、课堂再现。

第三板块:以读书活动为契机,交流“有效学习评价”。

1.主要目的:教师读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积淀自己作为一种特殊身份的内在专业底蕴,提升其专业素养,乃至整个生命价值,而不是为了呈现其身份所需的外在表征。有鉴于此,教师读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重在切合自身需要。总体要求是:有精有略,因需制宜;眼到心到,读到实处;言意兼得,读出真效。

2.活动形式:开设读书沙龙、撰写心得体会。各校要结合实际,遴选优质图书引导教师阅读,从中汲取营养。培训期间可以结合主题,选择相关专业书籍,要鼓励老师们积极撰写读书心得,并将读书心得上传至学校校本培训“读书活动”专栏,并通过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畅谈读书的收获,分享彼此的经验,感悟读书的乐趣。大力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五、培训考核

(1)校本研修参与录(由学校设计)。以课例研修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方式,包括教学与学习活动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四个方面。

(2)总结提升改进单(由学校设计)。教师个人填写,学校审核。包括主题活动、主要收获、效果评价等,引导教师对本学年校本研修进行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

(3)每位教师摄制的“微课”或者“优课”上传到校园网。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篇2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48-05

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

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史是其应对工业发展挑战、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历史,因此,应借鉴国际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改革工程教育,适应广东工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工程教育目标有两个方向:一是强调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本身的研究与运用,重视处于工程经验阶段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技术模式,为加速实现工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以工程科学运动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其科学化、学术化,强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教育,重点突出工程学科学习和科学分析训练。

现在的工程教育日趋回归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最初重视工程实践到强调其科学基础,工程实践的回归实质上是一个向工程本质不断皈依、逆反、重聚、演进的过程[1]。

(一)回归工程

工程教育向工程实践回归,要面向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工程教育还要向工程本身回归。工程具有社会性、创造性、艺术性、综合性与复杂性、道德制约性、全球性与开放性等特性,因此,工程教育应为学生建立宽厚的通识教育平台,加强社会科学、艺术素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并注重学生创造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学用结合

资源、技术、媒体、课程、学科的整合使工程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合化理念将继续延伸与扩展。2004年底,“2020工程师”

计划首次发表了的题为《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

的正式报告。此报告认为,未来工程师应具备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2]。

二、教学改革措施

课程质量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为促进工程教育和适应社会变化涌现的各种教育理念和政策,也需要通过课程改革付诸实践[3]。因此,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是本科工程教育的关键。mit建筑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天河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改提供了思路。

(一)天河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现状

2008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天河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开始招生,当年招生人数为110人,现有在校生718人。

土木工程专业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既懂理论又懂实践,具备良好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并具有实操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经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专业特点:“产学研用”的运行机制、学生设计创新活动及项目带教学的授课方式。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1.学院课程

由图1可见,天河学院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特点如下:

(1)重视外语学习。

大学英语课程安排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共16个学分,占公共基础课学分比例为36.4%。

(2)注重“两课”。

学院开设了4门“两课”课程,共14个学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

(3)关注学生体育素质。

学生必须完成两个学年的体育必修课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

该专业在继续加强外语课程、“两课”和体育课程的同时,需要强化的方面有:第一,引导学生以严谨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进行严格的学术训练。第二,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尤其是学术论文写作技能训练。第三,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普及社会科学知识。

2.系部课程

从系部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土木工程专业注重相关基础学科学习,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材料力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结构力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视专业领域语言工具学习,开设了土建专业英语课程;关注实践环节,实践课程占总学分比例的14.86%。实践环节共8项――建筑制图与CaD课程设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地质实习、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及实训、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践课程贯穿4个学年。

虽然实践课程的科目和学时得到有效保障,但是从培养效果层面,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

3.选修课程

土木工程专业选修课较少,个人选课学分仅占总学分的57%。这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需要增加选修课比例。

(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设想

mit提供17门学院通识必修课,包括6门科学必修课,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必修课(HaSS),2门科学与技术限制选修课(ReSt),1门实验必修课。

参照mit建筑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天河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从重构基础、加强实践、增加选修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重构基础

为培养学生宽广的学科基础,体现工程技术对人文、艺术和社会的关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学院应考虑集中各系各专业的优质资源,开设适合建筑工程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1)增设科学必修课。科学必修课强调基本的概念模型、实验事实和算法,可以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学生宽广学科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考虑开设生物必修课、化学必修课、数学必修课、物理必修课,形成课程序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等选择,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mit的数学必修课设置,学院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单变量微积分课程(18.01或者与其相当的,被称为微积分学i的科目)和多变量微积分课程(18.02或者与其相当的,被称为微积分学ii的科目)。有能力的学生或者拥有18.01学分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多变量微积分。秋季学期有两个课程版本:18.02是基础版本,18.022稍微多一些理论知识。两个版本都以科学和工程中的微积分知识为主要内容。高中学习过一年微积分的学生有资格学习18.01a―18.02a课程(2)加强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课程开发。人文、艺术必修课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设计人才、建造人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增设此类课程旨在使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及其传统和体系,关注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知识以及相互影响的方式,关注概念、观点和基于人类活动的思维系统,理解不同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培养学生艺术交流和自我表达的敏感性,加深学生对各种文化和学科领域知识的理解。

(3)增设本科生交流课程。在mit,本科生交流必修课是唯一逐步进行的通识课程。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参与技术性或专业性的交流技巧训练土木工程专业部分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而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专业领域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因而有必要开设本科生交流课程。考虑分两个课程阶段:第一阶段,由学院开设,奠定写作和表达的基础。第二阶段,由建筑工程系开设,为学生提供在专业领域,包括各学科方向和学术文化领域的交流指导和实践。

2.加强实践课程

从广义上看,mit建筑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可以分为三类:实验必修课、系部提供的工作室模式专业课程、拓展课程。

(1)实验必修课。考虑各系部合作,开设实验必修课,旨在给学生提供机会设定和操作解决自然世界现象的实验。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规划,选择测量技术,决定检验数据流程。此课程的意义并非对以后的实验工作进行详细指导,或者补充具体的科目,而是使每位学生有机会主导一个或者多个实验,训练其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工作室模式专业课程。mit提供了一系列工作室模式课堂(studio)。从引入基本理论到学生实践,学生必须在进入高一级的工作室课程前,完成相应的先修课程。工作室模式课程的特点为集成化的理论讲授和实践、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以及师生间的高度互动[4]。围绕着一个专题,整个工作室课程被分为几个部分,对学生的要求随阶段的不同而递进,最终要求参与课程的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设计。学生需要完成预习与资料搜集(CluesandReferences)、设计操作(makingDesign)、期初报告(FirstpasswithFoundobjectsandBuildingBlocks)、设计修改(RevisedDesign)等任务,通过讲解、设计、评析、实地勘察、修改方案等环节给学生提供全面探究建筑设计的机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

土木工程专业可以考虑采用工作室模式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与资料收集工作,课中亲自动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安排实验,优化过程,得出结论,学习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在小组学习中,取长补短,优化设计方案。

3.拓展课程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基础上,为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mit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拓展课程。例如,独立活动(iap)、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Rop)、猎奇计划等。

iap产品以其多样、革新精神和寓教于乐为特征。iap活动范围从有学分的活动(人类生物化学讲座、社区服务工坊)到无学分的活动(烹调班和即兴喜剧工作坊)均有设置“猎奇计划”是mit的传统,由学生自由组成攻关小组,将一个学期的难题集中在3天内完成。夺冠的小组将获得为下一年度“猎奇计划”设计难题的权利。猎奇计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展现其才华。

URop计划是大学生作为初学者参与研究活动的途径之一,有助于学生在相关研究领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知识整合。此计划为本科生的发展带来诸多好处,不仅可以为学生毕业和未来职业作准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师、研究人员、研究生和其他有共同兴趣的研究人员天河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技活动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部分学生在全国专业性比赛中获奖。然而,如何在更大范围内

将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贯穿于隐性课程之中仍有待探讨。若借鉴mit的思路,可鼓励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参与教授从事的研究工作。每个本科生都可以参加研究活动的各个阶段,包括撰写建议书、制订研究计划、从事实际研究、分析数据、以口头和书面形式介绍研究结果等。通过参与此类研究工作,学生可获得学分,获取报酬,或是作为志愿者参加研究工作。此类课题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后每周从事8~10小时的研究工作。并且,由于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常常要求学生在一个课题上能连续从事几个学期总的来说,需要对实践教学综合考虑,点面结合,构建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实践环节教学时数的基础上,关注各实践课程彼此的独立性及相关性,注重实践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分标准的设计,关注课程的实际效果。

4.增加选修课程

土木工程专业选课比例占总学分的5.7%,低于mit建筑学本科专业的12.2%。从选课范围来看,土木工程专业个人选课有专业限制,而mit的个人选课没有专业和学科限制。不仅如此,mit提供的学院必修课和系部专业必修课中,也提供了不同的课程序列供学生选择。例如,科学必修课中的物理必修课,学生可以在物理学i课程序列和物理学ii课程序列中转换。

天河学院可考虑增加选修课比例,以给予学生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在保证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减少必修实践课比例、增设选修实践课、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必要时加开先修课程,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各门课程。

三、产学研结合,合作共赢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产学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极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教改形式。学院与设计公司合作,共同组建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建筑工作室,并采用半企业化的模式运作。学校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各基地密切合作,开拓备用基地。

麻省理工学院产业联络计划(mitindustrialLiaisonprogram)致力于创造和加强mit与全球企业间的互惠互利关系。从1948年建立至今,iLp在建立mit与世界产业的联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mit以优质并不断更新的科技资源吸引着全球的优秀企业与其合作。麻省理工学院教职员工约1000人,其他研究者超过3000人,研究项目7000项,逾100个部门、实验室和中心土木工程专业应提高其专业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吸引更多更强的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计划,让师生在各项实践计划中得到提升,开拓合作共赢、良性发展的局面。可考虑建立企业、学校双导师制,安排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实地完成毕业设计。在校内学习阶段,强化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学习技术,感受企业文化,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开发。企业可以和学生团队一起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提升其生产力水平。通过这样的模式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正,林凤.从工程的本质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22.

[2]李晓强,孔寒冰,王沛民.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教育愿景――兼评美国“2020工程师”《愿景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7-10.

[3]李元元.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与mit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1-6.

[4]王鑫,刘全慧.工作室课堂与大学物理教育――介绍美国Studiophysics教学模式[J].大学物理,2010(2):54-56.

teachingmodereformofcivilengineeringcomparedwithmit

YanGLin,wanGLinghua

(tianheCollege,GuangdongpolyphonicnormalCollege,Guangzhou510540,p.R.China)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篇3

关键词:微电子;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83-02

一、改革研究背景

微电子课程设计是微电子等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实验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一门课程[1-4]。微电子课程设计涉及了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工艺及材料等多个专业方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总结分析后发现如下两点不足:

1.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电路方面,忽略了对微电子工艺及器件方面的教学与考核。对于微电子专业的本科生而言,该实验应该重点包括两部分内容――微电子工艺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其中,微电子工艺与器件主要包括微电子工艺模拟、微电子器件模拟和memS器件模拟三个模块,相关软件有Sentaurusprocess、taurusmeDiCi、anSYS等。学生掌握完成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艺方案设计、工艺参数优化、直流特性分析、交流特性分析、频率特性分析和简单门电路的器件级模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设计创新能力[5]。

2.在电路方面,现有的教学内容过多偏重于模拟部分。课程应该加强数字集成电路的讲解。传统的集成电路主要分为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两部分,主要软件有Cadence、actelDesigner、aDS等设计软件。通过eDa软件,实现不同层次和复杂度的模拟、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完整的电路实验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改革研究目标和思路

本文研究目标是针对微电子等专业的本科生,依托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改革微电子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内容,涵盖从微电子工艺器件,到集成电路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半导体材料特性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技术和微电子器件设计与参数提取技g,能够熟练使用集成电路eDa工具软件,独立完成基本电路设计。改革对加深学生对微电子专业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培养设计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6]。

改革主要思路是将课程内容分成两部分,即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及模型参数的提取、集成电路设计,根据团队中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安排专人进行课程内容建设,设计出符合本科生知识背景的专业实验。特别针对器件级和电路级的衔接,制定出可行的实验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完大学物理实验,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微电子学概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制造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理论课程后,再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三、改革研究内容

为了紧跟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加强微电子专业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了解集成电路的整个设计流程,本改革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涉及从微电子工艺、器件、模型、iC设计等整个流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Sentaurus,iCCap,Candece,Synopsys等eDa软件进行微电子工艺,器件模型以及iC集成电路设计,熟悉从工艺,器件至电路的整个设计流程,能进行工艺级,器件级和电路级的设计工作[7]。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部分:

1.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及模型参数的提取。利用Sentaurus和iCCap等仿真软件,进行集成电路工艺和器件的设计与模拟,然后对于建立的器件结构进行相关模型参数的提取。具体包括:①器件结构的实现;②器件特性的表征;③器件模型参数的提取。

2.集成电路设计。①模拟集成电路模块包括了从最基本的单管放大器到具有较为完整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内容,借助于实验内容的推进,学生可以实现从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版图设计、版图验证、芯片测试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流程。②数字集成电路模块可以完成包括数字集成电路前端和后端实验内容,学生可以完成从系统定义、RtL综合、时序分析、可测性设计到版图实现的完整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流程[8]。并且配备了先进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做到虚拟仿真与实际硬件仿真相结合,进行复杂系统功能的验证。

四、改革研究意义

1.加强学生对整个集成电路设计流程的掌握,充实南京邮电大学微电子专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重构优化现有的微电子专业设计课程安排,针对当今先进集成电路设计,形成涉及从微电子底端(工艺级和器件级)至顶端(电路级和系统级)的一整套课程设计。

3.培养学生对微电子相关的eDa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并形成一批具有理论基础、能提高学生eDa使用技能的创新项目,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探索新事物的勇气,使他们更加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五、总结

改革内容涉及了微电子工艺、器件制作、参数提取以及iC电路设计,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作为微电子专业学生必备的,同时也是学生后续进入研究生阶段从事微电子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改革中涉及到的各种eDa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均是当今先进集成电路设计中正在使用的,这些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将来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方玉明,夏晓娟,吉新村,等.微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优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3-35.

[2]姜岩峰,张晓波,杨兵,等.微电子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革[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88-89.

[3]李l,方玉明,徐跃,等.微电子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J].考试:教研版,2013,(3):19-19.

[4]王莉,梁齐,张广斌.微电子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92-93.

[5]梁齐,杨明武,刘声雷,张彦,陈士荣,宣晓峰.微电子工艺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01):45-46.

[6]毛剑波,易茂祥,张天畅.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2):78-79.

[7]杨虹,冯世娟.面向21世纪的微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微电子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的制订[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1):24-25.

[8]周金运,胡义华,吴福根.电子科学技术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依据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66-67.

ResearchontheReformoftheteachingSystemofmicroelectronicsCourseDesign

CaiZhi-kuang,wanGZi-xuan,HUShan-wen

(CollegeofelectronicScienceandengineering,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Jiangsu210023,China)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篇4

关键词:本科教育;微电子;课程体系;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33-03

一、引言

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型规模集成电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微电子技术包括系统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微电子产业是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贡献,并渗透到其他很多学科,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作为电子通信类高校,南京邮电大学建校近50年来,正朝着信息科技类大学进军。随着电子、通信和信息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外都需要大量的微电子学人才,我校成立微电子学专业,旨在为我国的aSiC设计方面,培养急需的人才[1-6]。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我校微电子专业成立于2001年,并于2007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专业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本科教学、规范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今的高校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大量理论基础较扎实、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型人才,也更需要培养大量工程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它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即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等要素特定的多样化组合方式。

二、深化完善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探讨

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对于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完善本科教学体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需要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不断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的改革措施探讨如下。

1.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执行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为契机,推动我校新一轮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以不断适应知识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根据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及时总结人才培养经验,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工作为抓手,积极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构建和完善适合我校办学指导思想、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新《目录》规定的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紧密结合近年“本科教学工程”改革实践,开展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文化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身心健康,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必备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微电子器件、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技术管理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主要专业方向为微电子器件、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注重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微电子器件设计和memS设计。

2.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今提出的对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当前,南邮本科微电子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世界范围内微电子产业飞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微电子学科的教学必须紧紧跟随产业发展的步伐。我们在看到以前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我校的微电子专业在设立初期,经过各方专家的反复讨论和论证,建立了一套统一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大纲。这套课程满足该专业最基本的专业要求。但由于微电子专业设立时间不长,仍属于起步阶段,由于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缺乏和不到位,无法设立多样的课程体系和科目,所以目前的教学仍然是基本上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组织。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通达微电子学院的设立,选修微电子专业课程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和科目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推广。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必须对已经投入使用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总结、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将整个学科的课程结构体系、到具体到每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都进行优化设计,以期在最短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最终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量子与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的基本知识,具有独立进行微电子器件、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的基本能力;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与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在综合类实践、实验中具有较强的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系统的能力,能够完成综合性和探索性工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其次,对于理论课程的内容,针对南京邮电大学的学科特点和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以及本专业的特色建设,主要专业方向为微电子器件、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注重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微电子器件设计和memS设计。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并考虑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根据工作的要求对教学中的课程进行专项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在通识教育类课程中设置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程序设计等。专业教育类课程中设置了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及电工电子实验等。这些是所有涉及到电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在微电子专业的专业课中安排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半导体器件物理、通信原理,这些课程都是基础理论课程,是为微电子专业的学生打下基本的专业基础。考虑到工程认证的需要,在集成电路与CaD的课程设置上,专门增加了16小时的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验和操作技能。在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的课程设置中,专门将模拟和数字分开,设置了各48小时的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这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也算是我专业的一个特色和优势。使学生掌握初步的集成电路设计知识,加强了学生的集成电路分析和设计的能力。除了已经设置的32小时的VLSi设计实验课和32小时的微电子专业实验,还增加了32小时的工艺实验,这也大大加强了实验和上机比例。具体来讲,已经在建设的aSiC设计实验室的基础上开展了aSiC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并筹备建立了微电子专业实验室,拥有了一批工作站、计算机等硬件资源和iSe、maXplusii、SynopsysCadence等软件资源、学会一到两种eDa工具的使用方法。建设微电子器件和半导体物理专业实验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购置了必要的仪器设备、编写了实验教程、开展了半导体材料实验和晶体管测试实验;基于以上措施,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覆盖微电子产业前端和后端工序的微电子实验课程体系。开展了器件和工艺设计实验。掌握一定微电子实验能力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微电子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VLSi版图设计基础、片上系统设计、微电子器件设计、memS与微系统设计、新型微电子器件、通信集成电路等多门课程,涵盖了微电子方向的器件设计、电路设计、工艺设计等各个方面。更好地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再者,实践课程的内容上,由于微电子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实践内容多的专业,从集成电路的生成流程来看,其实践内容包括系统和电路设计、器件设计、工艺设计、版图设计、实际流片和测试。实践课程的设置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为关键;需要工程认证的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必须要达到30%以上。因此,还拟通过建立微电子专业实验室,开设微电子和半导体测试实验课,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既有较深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实践型环节的课程设置中,通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中安排了电类学科所必须的程序设计、电装实习、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等。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设置了软件设计、微电子课程设计等,尤其是微电子课程设计,将进行较大的改革,要求改革后设计内容都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全面运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

3.师资队伍的建设。本专业现在拥有专业教师14名,完全满足本科的专业教学需要,但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老师比较缺乏。还有,学生的个性不同,使学生在学习的兴趣、主动性等方面差异很大;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又使学生的未来发展面临很大挑战,学生的需求随之呈现多样化。因此,多元化的培养规格应当成为共识。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现有的统一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社会需求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实施分类教学,在保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前提下,设立尽可能多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性课程。建立既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又具有精通实践、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近几年,我学院在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微电子专业教师的队伍在不断扩大,教师的专业方向也在不断丰富,能够胜任并有选择性地担任各主要方向的专业课教学。但仍然缺乏学科带头人,缺乏一个凝聚人心的事业平台,学术梯队。这就要加速建设学科带头人、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4个层次的学术梯队。通过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批整体素质高、学术实力强、结构合理、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学术梯队,使其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突出作用。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项目,积累一定的设计、实验和操作经验。鼓励教师与公司、研究所合作,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去做访问学者,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从而了解专业的最新发展、前沿问题,开阔眼界。

三、小结

总的来说,微电子学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及时总结人才培养经验,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工作为抓手,积极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迫在眉睫。其中需明确我校的特点和优势,以通信集成电路设计为主要方向,同时兼顾工艺设计与器件设计。相信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等各方面的建设,一定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微电子学领域人才,为我国的微电子工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宏,王鹤.微电子机械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微电子学,2001,31(6):392-394.

[2]李文石,钱敏,黄秋萍.施敏院士论微电子学教育[J].教育家,2003,(3):11-16.

[3]刘瑞,伍登学,邬齐荣等.创建培养微电子人才教学实验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6-8,23.

[4]李斌,黄明文.微电子技术专业创新教育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108-109.

[5]严兆辉.微电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2):30-34.

[6]蒋元平.学科建设的内涵诠释和实现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07,(1).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篇5

【关键词】皇家墨尔本理工电子工程教学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36-02

1引言

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笔者获资助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oyalmelbourneinstituteoftechnologyUniversity,简称Rmit)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攻读电子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切身感受了异国的教育模式及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受益颇多。本文就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本科教学模式作一介绍,希望能给我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学习之处。

2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

澳大利亚是实行多元文化的国家,面向市场,形成了机制灵活、协调互补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之间的协调互补;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相互融通。澳大利亚实行10年义务教育制度。学生中学毕业以后,经中学会考升入大学,大学根据中学会考的分数挑选学生,没有单独的、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澳大利亚的教育具有完善的制度和世界一流的水平,政府积极参与管理和提高教育水准。

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国家,其高等教育体制与英国有许多相似之处。目前,澳大利亚共有大学42所,其中36所是纳入国家育体系的公办大学。四所是联邦政府办的特种高等专业学校,两所为私立大学。澳大利亚各大学的课程非常注重整体规划,大学提供的课程有:专科文凭、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硕士证书、硕士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等。一般专科学制两年;本科学制三年,但专攻某些专业领域有四年制学位,例如法律、工程学专业等;硕士研究生分为课程类研究生和研究类研究生,课程类硕士研究生学制一年半至两年,研究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学生可选择全日制、在职或提前完成学业等学习模式。

澳大利亚的学期设置与一般国家不同。澳大利亚大学虽然也是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Semester),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由于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所以春季和秋季和国内相反。但这个学期的概念在当地人的心中非常模糊或者说几乎没有,他们主要是说term(学期)。然而此学期非彼学期(Semester),一个大学期(Semester)由两个小学期(term)组成。换句话说,澳大利亚大学学期设置为一个大学期包括两个小学期,一个学年共有四个小学期。大学上课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分组讨论或个别指导,学生更多时间是在实验室和图书馆自修,此外在每个学期也有其它的学术活动。

澳大利亚大学没有上、下课打铃制度,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根据课表安排到相应的教室上课。时间由任课教师掌握,不像国内有严格的上课时间。澳大利亚上班时间通常是上午9点,所以上午上课时间段是9点到下午1点;下午1点到2点为午饭时间,不安排任何课程;此后下午2点到6点为上课时间段,部分课程也有安排在晚上6点到9点上。

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与我国的称呼有些不同,基本沿用英国的职称体系,教师系列从高到低称作教授、副教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大部分大学把Reader改成了副教授,但有个别学校仍然保留)、高级讲师(SeniorLecturer)、讲师(Lecturer)和副讲师(associateLecturer)。与教师系列并行还有一套专职从事研究人员的职务,分别叫做professorialFellow,principalFellow,SeniorFellow,Fellow和associateFellow。

3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基本概况

Rmit大学最早建于1887年,是澳大利亚的一所著名的城市化,多元文化的大学,教学质量享有盛誉。Rmit大学在墨尔本市有三个主校区,分别是:City、BundooraandBrunswick校区,并在境外越南建有校区。Rmit大学已在十几个国家开设远程教学课程。

Rmit大学包括25所学院,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覆盖各个领域。Rmit大学是世界名校之一,在近年世界权威机构评选中,获世界大学排名86位,进入世界大学百强之列。在校生有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6万多人,其中有8000多名留学生。Rmit大学与澳洲业界密切联系,教育主要侧重学生就业,提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Rmit大学许多课程设置都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科研大多也围绕解决现实面临问题,以客户需要为准则。毕业前,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或参加过与相关工业密切联系的课题研究。学生毕业后就业率排名澳大利亚各大学前列。

4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基本概况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SeeC(SchoolofelectricalandComputerengineering)共有四个系和两个研究中心。四个系分别为: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电力能源与控制工程系、通讯工程系和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系。两个研究中心是微电子与材料技术研究中心(mmtC)和澳大利亚高频生物效应研究中心(aCRBR)。目前学院有教学科研究人员103人,技术和工作人员30人。在校各类学生2000多人。

学院的学士学位(Bachelorofengineering)有如下专业:生物医学工程、通讯工程、计算机系统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课程类硕士研究生(masterofengineeringbyCoursework)有如下专业:电子工程、微电子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和通讯工程。研究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masterandphDofengineeringbyResearch)有如下专业:生物医学、电子和通讯工程,电力能源和控制工程,软件系统和网络工程。研究类研究生120人,其中2/3为博士研究生。

5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模式

5.1课程及学时安排

Rmit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规定:学生完成四年全日制的课程,至少要修满384学分,即每学年要修满96学分,才有资格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所有的课程都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学期,学校也开设暑假课程,允许学生在暑假选学一门课程,课程由学校指定,这点与平时的自由选课不同。每门课都由lecture和tutorials两部分组成。视课程的不同,一般lecture每周两到三次,每次1小时,主要讲授课程的基本内容。lecture是全系同一年级学生一起上大课;tutorials每周一次小组讨论(groupmeeting),每次1小时,主要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相关问题讨论和演讲(presentation),一般studygroup10人左右。每门课程在一个大学期内完成。

电子工程专业的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都是必修课,而大学三、四年级的课程大部分都是选修课。学生在大四要完成一项工程设计,类似我国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同时还要参加毕业实习(Vacationinternship)。以下给出Rmit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工程专业从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课程设置,每门课程均为12学分。

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有:工程计算概述、工程数学、工程数学a、电路理论、电力与计算机工程、工程设计1、物理1(前未学物理)和高等物理1(前已学物理)。

大学二年级的必修课有:工程计算系统、电力系统、传输线路与光纤、通讯工程、电子学、嵌入式系统概论、工程设计2和eCe数学。

大学三年级的必修课有:电子线路、电子工程、数字信号处理、工程设计3a、工程设计3B、电子材料。选修课有:医学工程与仪器、多媒体和电医学信号处理、机械电子与控制、计算机系统工程、工业自动化、电力能源系统、射频技术与光子工程、通讯工程、生物电磁学、生物计算和医学信息概论、嵌入式系统工程、能源工程、微电系统、有效能源系统、网络工程以及文件夹内选修课程。

大学四年级的必修课有:工程设计4a、工程设计4B、假期实习;完成以下课程中三门:音频工程、传感器与器件、电路与系统仿真、数字信号处理、微波电路。选修课有:光纤通讯系统、移动天线与卫星通讯、光纤通讯、卫星通讯系统工程、移动和个人通讯系统工程、数字处理系统、数据与国际互联网传输、国际互联网通讯工程、电路与系统仿真、音频工程、传感器与器件、医学工程与仪器装置、数字信号处理、多媒体和电医学信号处理、高级控制系统、微处理系统1、微处理系统2、高级数字设计、高级计算机结构、计算机机器人与控制、实时系统工程、图像处理、智能系统、实时估算与控制、微波电路、雷达系统、高级网络工程、网络设计与转换、网络工程、网络基础结构、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计划与性能以及文件夹内选修课程。

注:文件夹内选修课程包括Rmit大学网上所列选修课和以上所列专业选修课。

5.2学生管理模式

在澳大利亚大学,学生不安排住校;学生入学没有班的概念,学校也不配备专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配备专门课程协调人(Coordinator),Coordinator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入学后,会得到学校网络免费邮箱,学校所有的教学安排都是通过免费邮箱与学生联系,同时,学生也通过邮箱与学校、学院以及任课老师联系,并查询信息。

5.3教学模式

(1)理论课教学。每门理论课都有一位主讲教师(lecturer)负责lecture,另外配备1~2名本专业博士研究生作为辅导教师与lecturer一起负责课程教学;各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只指定参考书,授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后安排一定的作业(assignments)、演讲(presentation)和小组讨论(groupmeeting),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及作业要求都可在校园网上下载。

(2)实验课教学。实验课和理论课分开进行,有大班实验也有小班实验,做实验需在网上注册和预约。实验课由任课教师和博士研究生负责,一、二年级每学期实验课较多,这些实验课是电气电子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每周约6~8次;实验课教师不讲授实验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己预习,有问题在实验课请教指导教师;有些实验会有些比理论超前的内容让学生提前接触,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完成,由此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部分实验室是开放的,如学生不能在规定的实验课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自己可再找时间完成。实验课的成绩除完成实验报告外,还有实验陈述(presentation),学生向指导教师当面陈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实验还有些小组项目,即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较大的实验项目(project)。

(3)毕业设计。学生在四年级要完成工程设计(engineeringdesign),类似我国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利用假期进行的毕业实习(vacationinternship)。学生在三年级结束前选择毕业设计课题,进入四年级一边学习课程,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题研究。

(4)成绩评定。学生在校各门课程成绩评定通常是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确定的。

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后作业(assignment)、课程项目陈述(projectpresentation)以及实验报告等,通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其中assignment和实验报告应在老师要求截止日期内递交,否则按日罚分,只有平时成绩达到及格分以上,才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并且期末考试达到及格分以上,这门课程才能通过。学生最后的成绩分为HD(HighDistinction)、Di(Distinction)、CR(Credit)、pa(pass)和nn(Fail)分别相当于我国的平分标准:优(80~100分)、良(70~79分)、中(60~69分)、及格(50~59分)和不及格(0~49分)。

6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对Rmit大学电子工程本科教学模式的介绍,并与我国高校该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可得以下启示:

(1)宽专业口径教育。电子工程课程内容的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面宽和综合性强,并且知识更新快。反映了澳大利亚高等工程教育的宽口径教育。电气工程已不作为专设的院或系出现,而与弱电并行,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以弱电为主的潮流。

(2)选修课比例高。在大三后,该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学分占总学分的25%~33%,而我国高校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12%~20%,其原因是我国高校的公共课程,如思政、外语、体育等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而这些课程是国外大学所没有的。

(3)非技术类课程少。从上表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到,非技术类课程几乎没有,而我国高校非技术类课程,如思政、外语、体育、管理等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22%~25%,相比之下,在同样的四年学习生崖中,我国高校学生学到的技术类知识就少得多。

(4)工业实践分散进行。工业实践在我国高校中即为生产实习。澳大利亚高校的工业实践是分散进行的。学生自谋职业,寻找顾主,时间4~5个月不等。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是学生学会如何联系单位,如何推荐自己,这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二是丰富自己的工作经历,为毕业后就业创造条件。

(5)注重平时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澳大利亚大学从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更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注重平时努力学习,对各门课程学习一如既往。澳大利亚高校攻读硕士学位不需要经过入学资格考试,注重学生平时成绩,学生大学毕业达到一定成绩,就可获得读硕士的资格。不会出现我国学生在考研复习约一年的时间放松其它课程学习的弊端,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

7结语

通过在Rmit大学的几年学习,深感有许多值得我国大学同类专业借鉴和学习的地方。Rmit大学电子工程本科教育也在不断改革,由于两国的起点和国情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当有选择、有分析地加以借鉴,以促进我国电子工程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rmit.edu.au.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慕课;线下研讨课;教学实践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一直以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不太显著。究其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陈旧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2年以来在全球范围掀起的在线教育技术变革,正以破竹之势促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当前,教育研究者大都肯定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但主要关注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而忽视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线下研讨课的研究,也没有关于线下研讨课的活动选材、问题设计、形式设计、课堂组织等方面的具体研究,线下讨论课的研究仍然是慕课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2015年2月南昌师专开始采用慕课模式对“思修”课程进行实验性教学,到2016年6月已经完成了两轮教学。我们重点对慕课模式下“思修”课线下讨论课进行了教学研究。

一全国统一安排的线下研讨课

按照“思修”慕课教学的总体要求,开展现场直播课程。现场直播课程是学生在教室观看现场直播,主要是由主讲教师就课程中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发言或提出问题。这种形式的课程其实效果不佳,学生在教室里开始还能认真观看直播,可是一小时后就有点坐不住了,相信课程组也注意到了,所以第二年现场直播课程减少到两次。

二学校自主安排的线下研讨课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篇7

关键词:微课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开启,高校课堂中引入了围绕视听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微课就是其中一种。有70.5%的学生认为微课资源比传统教学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这对枯燥的管理类理论课程意义重大,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载体,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效果尤为重要,可以说微课应用于管理类课程前景广阔。

一、微课概述

1.微课的起源

英国纳皮尔大学t.p.Lee提出的theoneminuteLeture及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提出的60-secondCourse是微课的雏形,微课一词则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戴维.朋罗斯在2008年首创,强调以移动和在线学习为目的,录制1-3分钟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构建知识;在国内由胡铁生在2010年最早提出“微课”概念。

2.微课的概念及特征

2011年,胡铁生对微课概念进行了定义,几经优化后,2013年版的定义广受学界推崇,认为微课是以微型视频为载体,针对某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通常,微课时长15分钟左右,是传统教学时间的1/3。它以某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核心内容,以5-8分钟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实现移动学习和交流。因此,它具有:授课时间短;授课内容少;授课容量小;资源构成情景化;传播范围广;并不受时空、人员限制;课程资源循环利用;课程教学成效高等特征。

3.微课的意义

(1)有效利用时间。大学课程40-45分钟,大学生的注意力聚焦通常15分钟,之后要经历一段调整期才能重新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而微课契合大学生的客观学习规律,在学生能集中精力的时段完成知识传授,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

(2)减少重复教学。管理类课程通常针对全校学生开放,出于教学效果考量,学校通常会将选课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分开教学,各班教学内容重复度高,容易打击教师的积极性。而微课的引入,大大降低了教师重复教学的频率,保障课堂效果的同时,给教师更多时间思考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对整个教学是有益的促进。

(3)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和单项灌输式教育,容易扼杀学生的参与感及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意。而微课通过动画、音频、图文串联打造的去微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辅助课后补差。补差体现在学习效果及心理素质上:对于课堂中难理解的知识点,可利用微课资源在课后随时再学习或复习;对于心理素质,它能帮助后进生减少自卑、内向等负面困扰,塑造健全人格。

(5)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微课因学生的参与式学习而不同于传统课程,它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意义较大。

二、微课课程设计

微课仅包含单个知识点,若要应用于传统课堂,将主题相关的几个微课有机聚合即可。可以说微课课程设计难度并未高于传统课程,然而有34%的教师认为微课设计中最难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其实,微课设计有道可循,微课设计中教师就是导演,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我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其次是哪些素材能帮助达成目的;再次是应该用什么逻辑来演绎;最后是课件及视频制作过程。因而微课设计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1.目标规划

目标即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目的,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目标的细化及分解,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的不可再分割的元目标。

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分解为六个层次:知识目标、理解目标、应用目标、分析目标、综合目标及评价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及课堂的要求对微课目标进行规划。例如,“通知”是《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文书撰写中最常见的文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要达到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目标。这里的目标是课堂目标,然而对于微课,出于时间限制,需要把这一课堂目标逐步分解为微目标,即:知识目标(通知的概念、种类)-理解目标(通知的构成部分)-应用目标(通知的使用范围)-分析目标(通知与其他文种的区别)-综合目标(一份正式格式的公文撰写)-评价目标(对通知文书的质量评价),通过微课间的耦合组成有机的传统课堂。

2.内容设计

目标独一无二,内容却不一而足。元目标确定后,教师应围绕原目标进行资料素材的选取。微课中教学资料素材的选择是微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资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微课的教学效果。在大学管理类课程的微课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学生的层次、能力等属性选择适宜、专业、典型的素材,如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最经典的学术典范、最成功的企业及企业家故事、最卓越咨询公司的研究成果等。在“通知撰写”微课中笔者主要采用学生熟知的500强名企的一份公文处理任务作为实践操作的项目,以此为主线进行设计。

3.过程设计

76%的教师认为,微课的教学设计是微课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这里的教学设计即是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微课教学过程设计是课程具体流程的设计,包括导入设计、衔接设计、提问设计、结语设计、课后思考或练习设计,有的也包括板书设计。

笔者制作的微课,在片头展现了学校风貌和主讲教师信息以及微课的主题,迅速切题,突出教学内容。导入设计开门见题,抛出具体任务,再根据“通知撰写步骤”逐步进行问题和练习题的设计。要在最短的时候达到最好的导入效果,我们可借鉴开门见山、开门见问等方式。好的衔接能让分割的教学步骤无缝拼接在一起,在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进行下一个教学任务,我们可巧用逻辑联接或素材重现等方式。设计提问应注意问题的关键性、适宜性、趣味性、启发性、挑战性、层次性、指向性。结语是对课程的归纳及后续课程的引入,因而简明扼要的总结和引人入胜的结语设计是必备的。课后思考或练习设计则应当注意针对性、反馈性、复习性、拓展性、探究性、实践性等。板书是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需把握好必要、直观、示范及审美的原则。

4.视频设计/课件设计

研究发现,88.9%的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视频的制作具有相当程度的难度,包含视频拍摄、制作、后期编辑加工、合成输出等过程。目前,微课视频的制作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视频拍摄式,采用专业摄像机或者DV工具;二是屏幕内录式,常用的软件有屏幕录像专家、Screencast、Camtasiastudio等;三是由软件合成类微课,如由Flash、ppt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二种及以上工具混合制作成的微课视频。

微课ppt设计方面,有研究者认为ppt的张数不宜超过30张,频繁的幻灯片切换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ppt的画面最好是以浅色背景为主,烘托知识本身,避免舍本逐末;动画设计应恰如其分,避免哗众取宠;文字尽量简明扼要、逻辑流畅、重点突出,避免对知识失焦导致的注意力分散。

三、微课应用于课程考核的改革

传统的管理类课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之比通常为3:7、4:6,4:6通常仅适用于跨专业的选修课程,3:7模式最为常见。不难看出传统管理类课程更看中期末考核成绩,而对学习过程的管理较为弱化,致使大学生善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通过临考前几天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及学业。而微课强调过程学习,它让学生在交互中参与课堂学习,这种参与式学习较之传统的学习模式而言,对新知识、新技能更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微课学习中,过程比结果重要,因而在考核模式上应另辟蹊径。

微课的考核,我们应偏重过程考核,赋予平时成绩更多的权重。对于将管理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专业,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之比可以由3:7提升到4:6,对于跨专业的管理类选修课程,可由4:6提高到5:5。笔者在《企业行政管理》授课中增加了过程考核,将平时与期末考核比例设定为5:5,侧重于评价学习过程中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当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平时考核拓展到除考勤、作业、讨论、回答问题等领域外的预习效果考评、复结考评及同伴互评等领域。这种考核模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投机性,促使他们用更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过程;其次帮助努力的同学降低因一次考试失误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为学生树立脚踏实地的人生观、价值观。相较于传统模式的考核,这种偏过程导向的考核更加公平和科学,是目前微课考核中最为合理的考核模式。

四、总结及展望

1.总结

教无定法,法无绝对,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优劣兼具。微课虽然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但在设计开发的前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体力、耐力、智力和毅力,对教师是一种严肃的考验。

2.展望

微课引入中国的时间较晚,还有很多尚未完善的地方,值得学者深入探索,如:“微”配套的研究、微课聚合的研究、微课常态化的推进、微平台的搭建等,微课需要教育工作者协作努力,其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陈绯,王志有,陈林,周袭非.“缓冲溶液”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36(3):255-258

[4]程岚,肖贵桥,王英,朱莉.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2):79-81,96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篇8

【关键词】微视频;高中英语;学习兴趣

一、传统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被教师占为己有,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这种被动式的灌输英语教学方法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一味地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满堂灌,不仅教师累的气喘吁吁,学生更是效率低下,严重挫败他们的自信心,让很多原本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微视频教学及其理论基础

(一)微视频教学

微视频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讲授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制作的教学视频短片,视频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知识的讲解,授课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微型学习理论

微型学习的概念是在2004年首次被提出的,在移动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者与教授者双向互动的学习方式就是微型学习。由于微型学习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正在利用微型学习进行研究,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微视频教学资源用了建构主义方法,通过设计学习环境,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辅助学习。它是一种快捷获取课程资源的学习过程,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并起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教学的组织者,他们更是学习者学习的辅导者和引路人。

三、微视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教学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节选自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一单元CulturalRelics,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寻找琥珀屋这篇课文中有关琥珀屋的经历进行描述并逐步总结归纳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本课采用微视频教学资源是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共设计两个微视频教学资源,效果显著。

(二)微视频教学设计

[微视频1]

课前利用三分钟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创设话题情境,导入新课。whoownedtheamberRoominthehistory?在复述课文之前,让我们先复习一下词汇:bedesignedfor;passonto;inreturn;add...to...;steal等。

复述完之后让学生自己口头练习复述。

这一过程利用动画形式很好地创设了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说英语的动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活跃,更加容易理解复述的内容,这样口头复述就顺利很多,并且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微视频2]

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定语从句,但是初中的英语教学不注重语法。先让同学们看一个相关的微视频,再让学生自己总结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最后再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

四、高中英语微视频教学效果和教后反思

(一)学生访谈

学生甲:我喜欢这样的n堂,更加生动形象,注意力都比之前集中好多了。现在我也越来越喜欢英语了。

学生乙:微视频可以非常清晰地告诉我怎么学,边练边学,我发现掌握得比以前更好了。我相信我的英语成绩会更好。

学生丙:真希望每天的英语课都能有这样的微视频,我觉得有了它的帮助,我的成绩会越来越好的。

学生丁:真感谢有微视频的帮助,尤其是难懂的地方,讲解地非常详细而且很慢,非常适合我。有了微视频,我对英语有更浓的兴趣啦!

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到引入微视频教学确实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问卷调查

(1)25%的学生对利用微视频辅助英语教学非常感兴趣,55%的学生对利用微视频辅助英语教学比较感兴趣,只有5%的学生对利用微视频辅助英语教学不感兴趣。说明大部分学生是接受和喜欢微视频教学资源的。

(2)调查表明75%的学生喜欢在英语课堂中使用微视频教学资源,这为今后实现微视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热情将成为微视频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3)在英语课堂中利用微视频教学资源,学生的视听感受更明显,表现出极大兴趣,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效果很明显。而在传统英语教学课堂中,学生在复述课文时会忽略某些信息,做语法部分的练习题时错误率相对较高。

总之,微视频教学资源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教后反思

(1)利用微视频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抓住教学重、难点(单词、短语、句子)精心设计微视频,并且制作形式丰富的微视频配以精简的讲解供学生课前自学,自学之后将难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共同解决。这样做能使学生的预习更有效果。

(2)利用微视频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利用一首歌曲或者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自主阅读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激发阅读兴趣。语法课师可以将语法重难点利用微视频播放讲解,教师适当的给予点拨。这样学生获得了一种自由、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3)通过微视频能够指导学生的课后复习和总结反馈。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英语学习没有课后复习的意识、习惯和方法。高中英语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微视频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利用形式活泼的练习题来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播放微视频时注意掌握视频播放的时间以及学生的状态。微视频教学资源可以根据需要一次性或重复播放,如有必要,可以让学生反复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

(5)微视频教学给教师带来方便,但过分依赖微视频教学资源,会使课堂失去原有的活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地使用微视频教学资源。

五、结语

本文通过实践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引入了微视频教学资源,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人教版的《高中英语必修二》中的Unit1为例,在视频教学资源的支持下开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堂表现比传统课堂要更加活泼积极,课堂活动更有效果,进而达到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由于时间有限,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希望能够通过今后的培训和学习,对微视频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更深层的领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玉芹.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研究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范青.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许可.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4.

[5]胡艳,微视频教学资源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电化教育研究,2013.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篇9

一、明确校本研修是教师的事情,更是学校的事情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均是研修活动的主体,其中校长首当其冲,校长不仅是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校本研修工作的引导者和学习者,因而校长及其领导团队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因校制宜地健全完善校本研修规章制度,重点是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学校教研室工作制度、教研组工作制度、教师学习与反思制度、课堂教学研讨交流制度、成果评价与奖励制度等。同时落实好校长作为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制度,厘清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机构在校本研修框架下的工作职责及其关系,形成完善的校本研修管理体系,健全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有效机制。制定旨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创办特色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并把各阶段的具体措施分解到各个相应机构,为全体教师的微观操作指明方向,创设空间,搭好平台。决不能把校本研修简单地异化成教师为晋升职称而应做的个人事情,致使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处于无政府状态而面目全非。这就需要学校把做好顶层设计与教师的努力结合起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出无愧于时代要求的贡献。

二、遵循校本研修实施途径与方式,增强研修实效性

开展校本研修工作,从学校实际出发,聚焦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攻关,这就要求校本研修实施过程要形成序列,追求实效。校本研修的实施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包括个体的反思和群体的反思,它要求教师根据课改要求,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分析和思考各自的教学行为,提出问题,研究对策,及时调整并改善教学行为。

(二)同伴互助

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教师本人与教学伙伴随时随地进行研讨、切磋。常采用的形式诸如相互听课、对话交流、网上交流、教学沙龙等,可达到信息共享、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校内合作

常见的校内合作形式包括理论学习、专题研讨、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磨课、课堂观察、同课异构、案例研究、教学观摩、说课评课等,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与碰撞,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校际合作

每一所学校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吸收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点,特别是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更应加强校际间的研修活动,积极参与同其他学校的业务合作与研讨交流活动。

(五)专家引领

通过专家引领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渠道,给予不同领域和学科相应的专业指导。专家引领可采用学术报告、辅导讲座、教学专业咨询、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其中教学现场指导是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方式。

三、明晰校本研修成果呈现形式,力促研修严谨化

校本研修的本质内涵要求学校精心做好“顶层设计”,将实施方案和具体办法分解到各部门以及全体教师,通过各种实施途径有组织、分阶段、分层次地认真研修,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这一系列研修活动及其过程中所萌发的不同体会、思路、办法等,都是校本研修成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运用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经过耐心细致的实验和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解决教育教学疑难问题和困惑的对策与措施,最后以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研论文、调查报告、微型课题等形式呈现出来。当然这些还须与教师个人校本研修的背景材料如学校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个人研修计划、过程性资料、研修总结等材料综合起来,形成逻辑化、系统化的完整体系,努力做到:①研修目的明确,有计划性;②研修主题清楚,选题科学合理,切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③研修过程扎实细致,体现明显的过程性痕迹;④研修成果呈现清晰,应用价值较强,实实在在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有一定的推广借鉴价值;⑤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反之,孤立呈现的所谓研修成果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修成果。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篇10

关键词:自主学习;设计性实验;病原微生物学;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Q9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20902

1引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根据这一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职业为导向,在教学中重点突出学生技能的训练,因此具有重要实践作用的实验教学环节意义重大。病原微生物学是医学生或者护理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学科,该课程对于学生基本医疗知识如常见病原菌的感染、控制与预防常见传染病等具有重要教学作用,对于后续课程药理学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病原微生物实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是微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2传统实验教学的模式及不足

目前高校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大部分是实验课前,实验指导教师对本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等进行准备;上课时,首先指导教师对本次实验课进行原理讲解,并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教师演示内容进行重复。而大部分学生不能对本次实验进行预习,理论课讲授内容也不怎么进行复习,学生进实验室主要是进行练习模仿[2],对实验完整的过程、实验原理根本不清楚。在实验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按照实验步骤去重复[3];实验结束后,为了完成实验报告,关注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结果有误,不主动去思考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而直接抄袭正确结果。整个实验过程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对于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认识,对基础课程不感兴趣,对基础实验课程更是忽视。

目前黄淮学院医学微生物实验内容的基本设置是:①细菌的显微镜观察;②消毒与灭菌;③无菌技术;④培养基的配制;⑤细菌的接种;⑥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以上都属于病原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术,也是认识、研究、应用微生物的必需技术。这些技术在实际科研或临床工作中也是依次进行的,但由于课时的限制,这些实验内容彼此孤立不连续,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能融会贯通,不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设计性实验模式的特点及应用

为了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一种新的实验模式。借鉴病原微生物科研实验工作,让学生参与到课题设计中,自行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自行操作。自主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安排实验操作并进行结果的分析,把自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

3.1自主设计性实验有助于自主学习

对于以后不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护理学生来讲,需要适当降低研究难度,所以在课题确立过程中主要是由指导教师拟定课题,课题所涉及内容应包含所有微生物学必需的实验技能,并尽量拟定容易取标本的课题,比如黄淮学院采用的课题有:早上和晚上空气中细菌数量的比较;牙刷上细菌的测定;化妆品中细菌的测定等等。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自己设计题目,但题目必须经过指导教师的审核。

学生4~5人一组自行分组,根据所选课题自行查询文献:资料,确定实验目的、实验仪器设备、材料、实验基本步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总资料并制定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实验方案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多次师生交流后,形成成熟的实验方案,将它作为后续实验的指导。学生要形成实验方案,必须对研究对象的背景知识有初步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2自主设计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自主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在病原微生物实验中选取的实验对象均为细菌,如何成功地将细菌从物品上采集下来,将是关系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实验中,必须排除外来细菌的干扰,因此建立无菌环境十分重要,而这一点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在实验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仅起辅助指导作用,从物品的消毒到后续细菌的接种,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可能都会对最后的结果造成影响,这就要求学生在操作中认真细心。另外,在自主设计性实验中允许学生进一步对细菌进行观察,比如细菌的药物敏感实验、细菌的生化检查等,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验的联系。

3.3实验总结

不管实验结果如何,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出详细的实验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4实验成绩的评定

长久以来,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经常以实验报告单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设备、步骤,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大部分同学直接照搬实验教材,反映不出学生真实的技能水平,造成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轻技能。

教师在接到实验报告后,一方面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记录、实验总结进行打分,另一方面对实验关键知识点以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进一步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并将两项成绩作为最终的综合成绩。

5结语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课在护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的实验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5],这类实验方法固定,制约了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用自主设计性实验,摆脱了实验教材不同章节的束缚。在确定课题时,由于选取方案相对贴切日常生活,学生兴趣较高。但要完成实验,对教师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随时掌握最新科研动态,并随时与学生沟通,掌握实验进度,教师工作量加大。总的来说,让学生进入到课题设计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其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田颖,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9(3),79~81.

[2]张艳,李渝萍,陈彬,等.开设医学本科生自主设计性生物化学实验的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6):715~717.

[3]余立华,卢占英,马蓓.八年制生理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探索和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