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协作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1:00

远程医疗协作方案篇1

作为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思科一直致力于数字化医院的规划与建设,拥有在全球范围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合作的成功经验,自2005年以来已经连续八年参加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思科非常重视在中国医疗领域的投资和发展,致力于同各级政府、医疗单位和行业合作伙伴一起推动医疗改革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医疗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的创新发展,思科于2010年与CHima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思科一直致力于成为云计算和云服务方面的引领者与核心驱动者之一。思科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企业事业部总裁张思华先生表示:“思科的云战略就是使用户居于中心,将网络作为云的运作平台,通过为用户部署云服务,来确保其协同、创新和安全地开展业务,从而进一步加速云服务业务的不断发展。同时,思科还将通过丰富的云生态系统,帮助客户部署经过全面测试、行业最佳的整体云解决方案,并最终将自身打造成为基于网络平台优势提供云服务的市场领导者。”

随着云计算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思科着力研发将云计算技术运用于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思科在此次大会上展示了其创新的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能互联医院解决方案,包括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据中心和虚拟终端、智能互联-思科移动和无线解决方案和医院内外统一协作医疗解决方案,以及协作式医疗技术(包括远程医疗和院内互联)和区域协作医疗网络云技术在思科“思蜀援川”项目中的应用。

对医疗机构而言,大量的业务应用数据、临床检验数据、医学影像数据对网络的带宽、可靠性等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思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据中心和虚拟终端技术,先进的高速万兆级局域数据网络技术以及数据、语音、视频、楼宇观察等各类信息网络的全面融合技术,能够为医疗机构提供面向未来的网络基础设施,从根本上保证数字化医院的运行。

与此同时,思科的移动和无线解决方案为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访客提供无所不在的移动网络接入服务,集成化安全特性可以为保护敏感的患者数据提供先进的身份验证和加密技术。全面的思科网络和先进的管理工具可以提供集中、经济有效的管理并确保可靠性。

思科提供的统一通信(基于ip网络的多功能语音及视频电话技术)、思科网真(高清数字视频会议技术)、数字媒体系统(基于ip网络的信息发送与显示平台)等主要协同技术优化了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为医护人员提供无缝整合的数据,使医护人员能够更加便捷地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业务信息,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远程医疗协作方案篇2

区域协同医疗示范工程是对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新的重大举措。作为创新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实践,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保障模式——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电检查和监护服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远程医学模式和新式远程心电设备和网络技术,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应用在示范工程中将直接服务于广大百姓。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将是首先走入家庭的新型医疗服务项目。在“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整体架构中,远程心电监测服务作为家庭患者管理功能板块中的服务项目之一,目前已在社区医疗系统中首先实现。

示范工程中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采用了德国威达丰公司的便携、移动式心电记录系统,使用者在家中自行记录心电图信号,通过普通电讯网络(电话机、手机)将心电图信号首先传输到相关的社区诊所,如需要会诊可上传协同医疗的上级医院,进而得到相应的快速的医疗服务。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实现了患者在家中足不出户即能得到医生的心电监测服务,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电监测评估。

在北京示范区内,目前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已将海淀区的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季青社区服务中心等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到网络管理之中。并已让患者受益。

1远程心电监护服务系统总体结构

远程心电监护服务系统由远程心电图信息数据接收转发系统、心电监测终端仪器、网络诊断管理系统、协同医疗诊断单位、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等部分组成。先进的设备加之优质的医疗监护诊断服务是远程监测服务的保证。

1.1远程心电图信息数据接收转发系统概述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ecg信号记录器,由使用者自行掌握使用;第二部分为ecg信号接收处理器。ecg信号整个传输过程如图1。

心电信号通过isdn电话连接方式传入数据服务器,经一系列运行后心电图最终传送到医疗服务单位。医疗服务单位接收的方式可选用电子邮件和/或传真接收,接收后医疗服务单位可根据与使用者达成的服务契约提供相应医疗监测会诊服务。

远程心电监测的心电图信号处理器的功能及运行操作是全系统主要的技术部分。德国vitaphone公司生产的远程ecg数据处理器中的关键是一套运行软件,名称为remos软件系统。它在debianlinux操作系统下运行。该系统自接收心电图至转发心电图全过程为自动化运行,无需配置专门人员进行日常操作。此系统内数据库为双备份,一般性维护可采用远程操作。数据服务器工作模式如图2。

1.2终端远程心电监测仪为适应不同患者、不同临床诊断的需求,终端仪器目前配备了3种不同用途的远程监测仪器。

1.2.1远程心电监测仪单导联便携移动式心电监测仪。仪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患者无需粘贴电极,心电信息可随时通过电话传送医院监测中心的特点使此款仪器可长周期使用。特别适用于有一过性、偶发性症状的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电监测。

sm100/100ir:仪器重量37克,可连续工作5年,比信用卡稍大,可随时随地由患者自行记录、传送心电图信息,从而得到诊治。把过去认为需专业人员操作使用的心电图检查方法让患者“像小孩玩玩具那么简单”的使用起来,就可产生意想不到的独特作用。通过大量临床数据证实,使用sm100/100ir,85%的心律失常可在一周内确诊,大大提高了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而只有50%的心律失常被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出)。

1.2.2远程心电事件记录仪单导及3导远程心电事件记录仪可预先设定心律失常的参数,仪器可自动识别记录心律失常心电图。事件一旦记录,心电信息将自动通过蓝牙传送方式发送到医院供医生诊断。此款仪器适用于有症状或无症状患者及术后和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电监测。

1.2.3网络诊断管理系统医院心电监测中心的远程心电诊断管理系统的远程监护平台软件可实现心电图接收、患者自述症状语音接收与回放、心电图网上诊断、未诊断心电图自动提示、诊断统计及短信自动回馈等方便医生工作的模式。医生在网上根据患者的心电图和患者的自述症状,进行远程咨询、诊断服务。

远程心电监护平台软件提供完整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包括用户设备管理、计费和结算系统,方便项目的具体实施。

诊断管理系统的网上会诊功能可建立多个医院间的合作,形成多级会诊,建立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协作医疗模式。

2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在协同医疗的应用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由一个一级监测中心,多个二、三级社区服务中心及诊所组成。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日常监护由社区诊所直接进行,监测中心采取中央监控的形式对社区诊所提出会诊的病例提供医疗支持,并将会诊结果传回社区,由社区诊所将心电监测诊断结果及医生建议打印报告交予患者。患者如需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治疗,患者的相关监测信息可以在各终端监测站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社区医疗卫生站作为中心医院的触角,贴近群众,为百姓服务。中心医院优良的医疗资源作为后盾支持社区卫生站的医疗诊断。广泛覆盖的远程心电监测医疗服务网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协同医疗的医疗资源、患者资源的共享。

2.1适用人群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出现猝死。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应用可有效地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测提供帮助。

2.1.1对协助医院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有积极的意义①对阵发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检出率,是院内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②为心脏病患者提供院外心电监测服务,减少住院的次数降低医疗费用。

2.1.2对亚健康人群及治疗期间的心脏病患者提供日常的心脏保健和病情监测①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日常心脏保健服务,减少亚健康人群盲目就医;②实时、互动地对用户进行心电监测,对预防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有重要意义。

突发的致死性恶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猝死原因,心性猝死患者全球每年1200万。大约5%的中年人(45-55岁)有心律失常发生,但这些心律失常发生时往往得不到心电图的及时确诊。十分重要的是在患者发生突发性猝死前常有心律失常出现,部分患者伴有心慌、心悸、胸闷等症状。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大多发生在下列人群中:①以办公室工作为主;②超负荷状态下的人群;③因职业关系缺乏活动;④经常处于紧张状态;⑤经常出差工作(变换生活地点);⑥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⑦严重心律失常人群;⑧各种病因所致的高危人群。

常规心电检查仪有时难以对这类心律失常做出明确诊断,常常待患者就诊时心电图检查已错过了最好诊断机会。许多患者因患心律失常需从一个医院到另一个医院重复进行普通心电图检查、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运动试验等,都不可能马上捕捉到严重的和急性心肌缺血。对恶性心律失常来讲,争取及时诊断与治疗就更显得重要。

远程心电监护仪可由患者方便地在发生症状时记录心电信号,非常适用于极易发生心律失常、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易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如运动员、公司职员、行政管理人员等。恶性心律失常可在很短时间内引起患者猝死,诊断也常有困难。使用远程心电监测仪后患者自行操作,不必到医院就可记录下心电图,极大的方便了患者的诊断。

2.2目前的实施方案与数据分析

现在北京总医院心电图室建立了远程心电监测中心,此中心与海淀区的部分社区医院利用网络诊断管理系统建立了分级诊断,集中会诊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社区居民选择本地社区诊所接受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初级监测由社区医生进行,疑难心电图上传会诊中心进行会诊。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的诊断管理系统上为用户建立了完善的个人数据管理系统,真正实现协同医疗单位间跨地区、实时、可靠的信息共享。社区医生负责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监测信息数据随时写入档案,协同医疗单位可通过不同的授权范围,调阅用户信息。个人用户可随时登陆协同医疗公共信息网站查询心电图及个人资料等信息。

社区医生负责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在心电监测项下,预先为患者贮存进以往的12导心电图一份,以便于医生在对居民提供心电监测服务时进行心电图的比较,患者可在任何时间传送心电图,专业医生将患者现在的心电图与以往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患者的情况,在患者有紧急情况时与急诊医生联系或与专业的心内科医生联系并与急救中心联系、尽快给予治疗。

在开展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的5个月中,我们对2008年10月份的259例近800个发送的信号进行了追踪,了解到2/3的患者传送的信号是在8:00~18:00期间,1/3的患者传送信号在18:00~8:00期间。74%的患者是在有临床不适症状时(如胸痛、气短、心慌时)记录下心电图并传送到远程心电监测站点,26%的患者传送信号是无症状时传送心电图信号,有43%的患者发现有心律失常的出现,其中有36%的患者有临床症状,如胸痛、心慌。25%的患者通过第一次有临床症状时的心电图而明确诊断,这样可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心电图的关系。

远程心电监测中心的资料显示,80%的心律失常的患者的问题可得到解决,如需休息,找社区医生或再次监测(传送几次心电图信号),或者服用药物进行治疗。还有20%的患者需要立即到急诊室就诊,这其中有35%需要住院治疗。这样通过远程传送的心电图,医生可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远程心电监测项目组还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其资料显示,没有远程心电监测仪时,即使患者有临床症状,也只有11%的患者去医院,而89%的患者是等待。有了仪器时,有3%的患者在15min内与医生联系,85%的患者在1h内与医生联系,12%的患者在1h后与医生联系。这样通过远程心电监测系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就医方式。它可及时的传送心电图,医生可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远程医疗协作方案篇3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最佳解决方案奖

中科金证依靠技术创新和突破,为全民提供低成本、高科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使得区域卫生信息化走向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信息共享、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的一体化,逐步实现“助力国家医改,服务百姓民生”的使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健康之路”。

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提供it资源服务。所谓健康云,是指采用云计算模式建设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综合管理等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基于健康云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无缝覆盖、弹性应用、快速部署和降低投资”的目标。

深圳中科金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金证)健康云平台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一、五统一”:“四个一”即建设一个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和一个区域健康云平台,部署一套区域版基层医院信息系统软件,每个居民持有一张居民健康卡;“五统一”即在建设过程中统一数据标准体系,统一安全体系,统一运维体系,统一集成,统一监管。

开展健康云平台建设,需要丰富平台下的应用。基于健康云平台,中科金证推出了以下五大增强应用。

区域业务协同:通过健康云平台,可在医疗卫生机构间、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和政府机构(社保、民政、公安、计生等)信息系统之间实现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区域医疗服务在线监管:通过健康云平台,可对医院、基层卫生机构的系统运行、医疗质量、院内感染、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还可以查询诊疗日志,监控医疗过程诊疗行为缺失指标,警示患者危急值,传报肿瘤疾病和传染病,并对病区细菌分布进行监测,还可实现电子病案模块化考核等。

卫生综合管理和辅助决策:在健康云平台下可实现卫生资源管理、卫生绩效考核、用药监督管理、健康档案分析、医院综合评价分析、公共卫生资源协调管理分析、疾病防控和预警分析、区域医疗卫生消费水平指标分析。

远程医疗:基于健康云平台的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可以实现远距离传送,并可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会诊,还可开展远程医学教育,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等。

远程医疗协作方案篇4

关键词:远程医疗;无线通信;监护系统;ZigBee

传统的医疗监护系统大多建立在有线网络通讯的基础上,而医疗设备一般体积和功耗较大,监控数据只能在设备主机或配套工作站读取,不仅限制了被监护者的活动范围,也影响了医护人员在紧急状况下的处理,导致贻误最佳诊疗时机。医用传感器和监护仪器一般是一对一的数据传输方式,这种数据传输存在以下缺点:被检测者活动范围固定且不便移动;没有多个同类传感器的集中数据管理;监护系统缺乏扩展性;监护主机和工作站重复投入等。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小型化、无线通信网络和嵌入式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现了多种近距离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其中低复杂度、自组织易扩展、抗毁性强、传输距离范围大的ZigBee技术脱颖而出,成为争相研究的焦点[1,2]。利用ZigBee无线多通道数据传输方式传递医疗传感器与监护控制仪器之间的信息,减少监护设备与医疗传感器之间的有线通信线缆,使被监护人能够拥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同时,在建立覆盖医院的ZigBee无线监测网络,能够极大地方便患者就诊,提高医院的信息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集中管理的监测数据便于数据的储存、统计和分析。

1.ZigBee网络通信

ZigBee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FFD/RFD)都分配有一个16位的短地址和一个64位的扩展地址。其中16位地址是在节点加入网络时自动获得,由其父节点动态分配用于路由机制和数据传输,类似于以太网中的ip地址;64位扩展地址则是每个节点设备的唯一标识,这个出厂时固化的64位地址编号类似于以太网中的maC地址。通信时需要设置目标地址,如果是广播方式,目标地址应设成0x0000FFFF,如果目标地是协调器,目标地址应设成0x00000000。当一个设备加入网络时,首先使用其自身的64位地址进行通信,成功加入ZigBee网络后,协调器会为该设备分配一个16位的网络地址,这样新入网设备便可使用该地址与网络中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2.节点设计

一个典型的ZigBee节点是一个微型化的嵌入式系统,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电源模块,带有所需外部元件的ZigBee射频模块,天线,带有串行同步接口(Spi,Serialperipheralinterface)的微处理器以及受微处理器控制的附加模块例如数据采集模块。ZigBee节点的构成如图1所示。mCU通过Spi总线和一些离散控制信号与RF模块相连,mCU作为Spi主器件,RF模块作为从器件。其中mCU负责控制所在节点的各种处理操作、路由协议、功耗管理、任务管理等,最主要的是实现ieee802.15.4maC层和ZigBee协议层;RF模块负责与其他节点进行通信,交换控制消息和收发数据,为ieee802.15.4的数据帧格式提供硬件支持;mCU通过接口与各种附加模块相连,如协调器中与上位机通讯的RS232接口转换网关模块、终端监护设备中用于测量血氧、脉搏、血压和血糖等各种医疗传感器模块以及a/D转化器、键盘、信号指示灯等模块。供电模块可以根据系统中使用需求选择电池或aC-DC电源。终端节点不发送数据时可以休眠,在休眠唤醒后根据其存储区中保存的关系列表查找父节点,除非因网络结构变化等找不到父节点的情况下才会重新搜索加入网络,因此工作间隙时间长功耗低,适合采用电池供电;协调器和协调器附近的路由器作为无线网络中通讯频繁的关键节点,不可休眠,可根据情况选用DC电源供电,以避免关键节点能量消耗过快导致网络瘫痪。天线可由pCB上的引线形成或选用单极天线。ZigBee节点中的射频模块可以选用完全符合ieee802.15.4标准与ZigBee规范的Helicomm的ip_Link1270、Freescale的mC13191/13192/13193、mi-crochiptechnology的mRF24J40、texasinstruments的CC2420/2430等。微处理器可以选用Freescale公司的mC9S08Gt60、motorola的Gt16/32/60、atmel的atmega128RFa1等。此外,不少厂商也推出了Zigbee的产品和全套解决方案,提供Z-stack等开发工具和源代码。

3.监护管理软件设计

监护软件是为医疗监护系统开发的专用软件,并与医院的信息系统HiS通过软件接口相连接。监护软件可运行在医院集中监护中心、各病区监护站、协作关系的地方医院和小区医疗所监护站,软件流程框图如图2所示。程序运行时在指定的端口进行监听,对监护列表内某个监测仪器发出连接请求时,按医护人员设置自动选择是否同意建立连接;或者由医护人员对监护列表内某个监测仪器发起连接要求,监测仪器回复响应后建立连接。其连接建立后,医护人员所在监护端和患者所在仪器端开始通讯,通过与受监护者一一对应的仪器iD得到患者身份信息,监测数据在监护端分类实时显示数值、图像、波形等,根据软件预设值,对异常数据报警,医护人员可对动态的图像波形进行截取并保存在本地。通过与HiS相连,医护人员可以随时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等各种相关信息,以便快速准确做出判断。同时,接收的监测数据在监护系统服务器上存档形成完整的患者监护资料。为了便于监护中心和各监护站之间的沟通,软件应具有电子白板功能,对医护人员截取标注的有医疗价值的数值、图像等在不同的监护点之间方便的传输共享,这样就极大提高了监护水平和效率。当协作关系的地方医院和小区医疗所监护站发起远程协助请求时,通过internet网络,监护中心软件与其建立连接,并将历史监控数据、诊断记录、患者信息等传送到监护中心,同时,实时的监测数据在两地的监护点上显示,监护中心为其提供高水平的监护指导和监测报告,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监护,也提高了地方医疗机构的监护水平。

4.结论

通过对ZigBee这种低成本、低功耗、易维护、易扩展的无线通讯标准的研究,规划了满足医疗监护设备数据传输需要的网络通讯方案,经过对ieee802.15.4和ZigBee协议的研究,设计了一个微型化的嵌入式系统节点模块,特别对应用广泛的射频CC系列芯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硬件架构可行方案,最后简要设计了监护软件的初步流程。在本设计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将ZigBee无线网络和院内有线网络结合,以及基于射频通讯对院外社区、家庭用户、急救车等被监测对象的通信方案,覆盖完整并兼顾院外的远程监护网络通信系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卢云,徐民,等.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8):115-117.

远程医疗协作方案篇5

物联网关键技术应用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iot)是一个近年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的技术。其应用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检测、医疗健康等众多领域。其技术框架可分为三层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核心技术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通信网关技术及上下文感知技术等。

1RFiD技术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n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和传输特性进行非接触式双向通信,实现对静止或移动物体的自动识别并进行数据交换的一种识别技术。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tag)、读写器(Reader)和后端计算机网络三部分组成。本项目自主研发的数据采集终端应用该项技术实现对伤病员二代身份证、军人保障卡及电子伤票信息的自动采集与识别。

2定位技术无线定位技术对于物联网系统构成是不可或缺的,它通过对接收到的无线电波的一些参数进行测量,根据特定的算法判断被测物体的位置,测量参数一般包括传输时间、幅度、相位和到达角等。目前常见的定位技术主要主要有卫星定位、网络定位、LBS移动通讯定位等技术。本项目在民用医疗求援中实现伤病员定位功能主要采用GpS与手机LBS移动通讯相结合定位技术;在战时急救中通过自主研制单兵定位终端,采用卫星定位技术与网络定位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以实现战场伤病员的搜救工作。

3无线传感网络(wSn)技术一个典型的传感器网络体系构建包括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群)、汇聚节点、网络和用户界面组成。本项目研制的智能衣、智能腰带等利用传感技术可自动采集伤病员体温、脉搏、血压、心电、血氧等生命体征信息,以救护车多协议综合通信网关为汇聚节点构成无线传感网络,实现对批量伤病员生命体征的远程监测。

4接入网关技术物联网接入网关设备是将多种接入手段整合起来,统一互联到接入网络的关键设备。本项目自主研发的多协议综合通信网关实现本地与多种医疗设备、生命体征传感设备的联接、数据采集与数据标准化转换;远程通信实现多种网络环境下的数据通信(3G、卫星或微波等),满足平时战时不同网络环境的需要;短距离无线/有线通信与远距离无线通信的协议转换与路由。

5上下文感知技术上下文感知(Contextaware-ness)计算是普适计算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上下文感知系统是指能感知用户环境的变化并作出相应调整的系统。本项目自主研发的车载急救工作站运用该项技术实时感知伤病员生命体征变化、病史信息、抢救过程及伤病员健康档案,结合急救诊疗指南知识库,动态向一线抢救人员提供抢救措施指导服务。

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现代数据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结合现代急救医疗规范要求,按照资源整合,信息集成共享、标准规范的原则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架构包括急救指挥中心子系统、移动远程急救子系统和医院急救子系统三部分(图1)。

1急救指挥中心子系统急救指挥中心子系统由数据存储层、服务层及应用层组成(图2)。其中数据层为整个系统提供数据存储服务即为系统的数据中心,存储数据包括病史体征数据库、急救预案、急救诊疗指南专家知识库及指挥调度数据库等;服务层为系统中间层,为上层应用系统存储或展现数据提供服务,其提供的服务有数据标准化转换服务、定位服务(GiS、GpS、北斗)、急救调度与管理服务、生命体征数据实时展现服务、急救诊疗指南知识库服务、急救监管统计分析服务、数据接口服务(医院HiS系统、电子健康档案、交通指挥系统、消息分发等);应用层为急救指挥中心提供相应的应用系统,包括指挥调度系统、GiS卫生地理信息系统等。

2移动远程急救子系统移动远程急救子系统主要运用物联网RFiD技术、定位技术、wSn技术、通信网关技术及上下文感知技术等实现救治现场信息采集与传输,伤病员身份、病史、伤(病)情信息的采集与分类,伤病员体征信息实时采集与回传,连续音视频/图像信息采集与通信,抢救措施的实时记录,急救预案、急救诊疗指南的实时获取等。

3医院急救子系统医院急救子系统在急救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建立与救护车的数据通信链路,可实时获取救护车内伤病员生命体征信息、跟踪伤病员病情变化、进行连续音视频通信及远程救治指导等。医院急救子系统包括固定会诊终端与移动会诊终端两类。固定会诊终端配置于医院急诊中心,移动会诊终端配置于医院专家,可使专家随时随地加入到急救会诊中。

讨论

军地一体医疗急救系统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现代通信技术为纽带,实现了医疗急救过程中伤病员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高效调度、协同救治等功能,创新医疗急救服务模式,提升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与卫勤保障能力。

1创新医疗急救服务模式现行医疗急救服务模式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接警、出诊、现场救治、返回医院、诊断、救治的原始操作模式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军地一体医疗急救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把卫生地理信息系统、交通指挥系统、定位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与医疗急救系统结合,形成高效指挥调度、协同联合救治、规范标准操作的模式。如通过与急救指挥中心、医院专家系统实现数据与音视频通信,救护车急救现场可得到正确的调度指挥指令及专家的及时指导;通过急救诊疗专家知识库、急救工作站的应用可规范病史采集与现场急救操作,通过实时监控、定位、跟踪救护车信息可进行高效调度、记录抢救过程、规范急救流程。

远程医疗协作方案篇6

关键词: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移动健康移动电子健康档案

中图分类号:tn915.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033-03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运行机制的转变以及医疗卫生信息化体系的逐步建立,传统医疗行业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医疗支出在政府财政中的负担日益加重;另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短缺、不平衡造成的“看病难、就医贵”已经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的顽疾。同时,在这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心身体的健康,凸显了公众对医疗健康需求的提升,以及当前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发展的水平远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是现有的医疗环境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健康需求、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健康认知度低、老龄化问题导致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以及涉及移动健康产业政策推动等原因[1]。

我国从2000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正以每年80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4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的峰值,占届时总人口的31%左右,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但由于医疗从业人员培养的周期性较长,面对日益增加的医疗保健需求,社会医疗资源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占总人口的60%~70%。据卫生部《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中国有3亿人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1.6亿、慢性病患者2.8亿、高血压2亿,但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无暇顾及自身的健康状况[2]。

为解决上述问题产生了需要建设标准统一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提供采用便捷有效的医疗健康服务的目标需求。近年来,向亚健康人群传递保健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个人掌上终端、移动设备数量的增长,亚健康人群与健康服务提供者沟通的渠道日益增多。为了满足亚健康人群对健康服务可以广泛多样的选择,移动健康系统应运而生。移动健康系统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移动电话、pDa或卫星通信等,提供健康服务信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android、ioS、windowsphone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应用为主。移动健康服务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为现代人群提供随时随地、高效便捷的个人健康管理手段,从而有效预防和缓解慢性病对健康的威胁。

1国内外移动健康发展现状

1.1国外移动健康发展现状

GSm协会在2012年报告中显示,5年内,全球移动健康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的收入;在英国,移动健康战略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nHSDirect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使用移动设备对网站进行访问的移动用户由2010年每月3000人增至2011年每月155000人;在美国,2013年可移动便携式设备包括健康和健身设备、智能眼镜等的销量大概是1.5亿件,价值8亿元;预计在2017年预计达到7亿件,价值可达15亿元;同时,美国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onC)正在征求公众关于医疗健康环境下使用移动设备的隐私性、安全性和最佳实践等方面的意见[5]。

1.2国内移动健康发展现状

工信部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写到,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的智能医疗列为九大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之一。原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写到,2020年之前,我国将大力发展健康产业,4000亿投资助推医疗体系建设。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庞大的老年群体构成了医疗健康消费的主力军,医疗健康行业将伴随老年经济获得快速增长。在中国市场,2011年医疗应用约有4400万次的下载量,总收入达7.18亿元,其中网易的“春雨掌上医生”上线4个月即迎来100万个下载用户。艾媒咨询(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健康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健康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2012年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达到3.8亿,可穿戴便携移动健康设备市场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健康设备市场规模将接近50亿元[3]。

2移动健康在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应用

“新医改”方案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支柱”之一,作为“新医改、支柱”的重要表现形式,构建以移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的延伸[4]。以移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亚健康人群、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行政机构之间对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利用,将不同对象或群体联系在一起,形成安全、高效、便捷、易用的健康生态环境。

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最终形成面向智慧医疗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6]。

基于智慧医疗健康服务的应用,移动健康系统主要分为医疗服务和健康专家业务应用。

2.1医疗服务应用

2.1.1医疗协助服务

(1)移动健康档案共享。

移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亚健康人群和医生替代纸张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从出生到死亡的完整全面的详细记录;为医生提供经过授权的患者历史病历、治疗措施和保险明细,并实现多方面互联互通,达到“城市管理-区域管理-院级管理”三级社会化统一管理[7]。

(2)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即应用远程通讯技术、交互式传递信息,开展远距离的医疗服务,主要包括:

①远程诊断:上级医院的专家或医生对基层临床人员提供诊断意见,包括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超声诊断等。

②远程会诊:上级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通过音频与视频直接对基层患者进行会诊,并对基层医生给出会诊意见,如远程视音频会诊等。

③远程监护:利用家用医疗健康护理装置或社区健康驿站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并通过网路传输到健康管理中心,由医护人员对居家患者进行监测和疾病管理的服务,如远程家庭监护、远程疾病管理、远程预约等。

④远程资源共享:实现对远程医疗会诊资源的查阅与共享。

(3)双向转诊。

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就诊,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或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返回所在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治疗或保健。从而减少综合性大医院对常见病、多发病就诊造成的卫生资源浪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量,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与新格局。

2.1.2社区医疗服务

(1)家庭医生式服务。

与家庭医生式服务相结合,根据个人情况有选择性的和社区医生或医院专业医生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每位医生负责一定数量居民,发挥医护防三类人员的协调配合能力,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监测、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并能通过信息化系统及时将监测到的数据导入移动健康档案,一边随时进行动态更新。

(2)健康评估与干预。

为重点服务人群建立全面信息化的健康档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体检结果等方式收集健康信息,并进行健康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针对个人和团体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运动、干预方案,通过跟踪随访不断调整方案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并通过基于健康平台的医疗健康体系信息平台统一管理。

(3)健康跟踪服务。

成立健康管理专家组,组建健康咨询队伍,以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为基础,结合被服务对象的具体健康状况和需求,设立健康咨询电话,定期安排保健专家见面咨询,一对一的跟踪解决健康问题;提供不同层次的健康保障和送医送药上门等服务。

2.1.3健康体检服务

健康体检是在“医疗性体检”和“社会性体检”的基础上,以检测疾病证据为目的,开展通过应用体检手段对未病、初病或将病的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身体检查,根据体查结果评估个人的生理指标、疾病治疗的达标情况,健康风险情况,慢病治疗率与控制率,高脂血症/高血压/中风/恶性肿瘤几率等内容,从而为一些体重超重、饮食结构不规律、膳食结构不科学、缺乏运动的人群提早开展干预和管理。

通过对参检人员更加深入的健康体检服务,建立移动健康档案,进行个性化康复指导,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大幅提高个人的健康素质,开展以预防和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目的的“零级预防”,从而降低疾病危险因素、降低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率及并发症、致残率、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1)健康风险评估。

通过健康体检资料和生活方式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参健人员目前存在的健康风险,并提出警示。

(2)顾问式日常管理。

充分利用健康管理团队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保健专业经验,通过一对一访谈、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对参健人员的生活方式、健康和疾病问题提供顾问式专业指导。

(3)应急指导。

参健人员在任意时间出现的紧急的健康问题,可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向健康管理医师咨询和寻求帮助。

2.1.4扩展医疗服务

(1)合理用药预警。

合理用药预警是通过pDa等移动传感设备,通过传送到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分析比对,从而实现对各个医疗机构医生开处方、合理发放与使用药品行为的监控管理和动态预警。

(2)辅助诊疗。

辅助诊疗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主要实现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允许医生调用患者非本地的历史诊疗记录,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以做出更科学的诊断和治疗;第二,通过听诊器、pDa等专用医疗传感终端获取患者生命体征信息,并将诊疗信息和患者历史诊疗记录通过院级信息平台自动传入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并向医生反馈专业的疾病诊断结果、参考医嘱和用药建议,从而提高医生诊疗效率,更加规范就诊行为,为防范医疗事故提供数据支持。

2.2健康专家服务

为亚健康人群提供基于个人需求的移动护理服务,对在医疗卫生机构或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护理的人群提供无线查房等移动定制服务。

3结语

移动健康与健康服务被认为是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技术,大众对移动健康有着强烈的需求,大量资金投资都在关注着这个产业,已经呈现出良好市场发展的前景和市场的机遇。预计在未来5年,中国医务人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将接近100%,极大地促进移动健康的发展;中国普通消费者使用移动健康产品和服务将较为普遍,医患沟通平台较为完善;中国移动健康市场的各细分领域将会群芳吐艳,带动无线感测器、血压计、m2m设备等产业的发展。中国将逐步建成以移动健康档案为基础的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医疗健康信息共享系统,为移动健康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与提供帮助[8]。

参考文献

[1]姚志洪.跨入移动健康时代[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11).

[2]陈苒.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回顾[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4).

[3]盖小荣,王振捷,魏凡.提升健康体检服务质量水平的思考[J].预防医学杂志,2010(3).

[4]韩丁.健康模式变迁与中国基本健康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J].体育与科学,2006(3).

[5]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R].

[6]游郑标.基于wap2.0的移动健康监测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1(6).

远程医疗协作方案篇7

关键词: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模式

我国存在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对我国医疗建设的提升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及信息化管理将迎来新的发展。

1远程医疗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远程医疗的概念首次在美国被提出并且付诸实践,在远程医疗发展早期,存在信息技术落后、信息传递慢、信息传递量少等多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通讯技术出现突破,远程医疗开始被西方发达国家所重视,远程医疗网络的雏形开始出现。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开始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各行业,远程医疗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现代远程医疗体系开始出现,远程医疗的优势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本世纪初,随着互联网信息的飞速发展,远程医疗开始进入新的时代,远程医疗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医疗诊断服务,同时保健医疗、疾病预防也逐渐成为远程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内部信息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医疗机构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医疗协同、信息共享开始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远程医疗起步较晚,早期的医疗信息化管理通过远程会议系统实现病患间的交流,受技术限制,医生无法实时查看病患的文字医学资料,电子病历在那一时期也未流行,因此医生难以及时了解病患信息。在早期远程医疗诊断过程中,仅通过清晰度较低、延迟较长、卡顿较多的视频进行远程诊疗,导致远程医疗诊断效果不佳的情况。如今,在国家层面,对于远程医疗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电子病历已在各大医院普及,但是受限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难以在落后地区的基层医院普及。

2远程医疗系统在各级医疗系统中的运用

(1)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远程医疗系统的运行医学研究所、医科类大学、综合类高校的医学院均位于我国医疗金字塔中的顶层,受制度、地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医学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相互间的合作也相对匮乏。将医学科研机构纳入远程医疗系统,可以加强各科研机构的联系,以便于各医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科研人才。同时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大大方便了医院与医学院之间的联系,对医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科研所通过该系统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当前医学市场导向,能够更有侧重性地进行相关医学研究。(2)三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的运行三级医院大多分布在地级市中,各三级医院应当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实现医疗设备使用相互支持、医院信息共享。例如,三级医院在远程医疗系统中,将本院的优势学科与同级别或级别相对较低的医院共享,乡镇及社区医院可通过这一系统获得更多的医疗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远程医疗系统能够促进新技术和概念的传播和推广。三级医院规模较大,各科室人数较多,交流联系相对困难,将远程医疗系统与内部网络进行联动,可以加强医院内部的信息流通,同时也方便各个医院间进行点对点交流,大大加强了沟通效率。大多数疑难杂症不仅仅涉及一个学科,其涉及面相对较广,因此建立远程医疗系统,能够使专家会诊更加便利,从而更好地组织各科专家进行诊疗。(3)一级及二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的运行县级、乡镇医疗机构是我国基层医疗的主体,这部分医疗机构存在设备落后甚至不齐全、医生专业能力相对较弱甚至部分医生非医学专业毕业的问题,根据这一情况,我国在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各级医疗系统的联动设计,在现代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助下,一级、二级医院的医生现行对患者进行诊治,当面对无法确诊或无法诊疗患者时,将患者信息录入至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中,由系统进行判断,并针对性地给予解决方案,当需要分诊至三级医院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协助医生进行相关病例的移交,减少了大量手续,大大方便了患者就诊。同时还可通过这一系统,建立“培训-反馈-培训”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培训体系,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进而提高我国基层医疗水平。在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培训上,将培训资源倾向二级医院,原因在于二级医院医生的计算机水平与三级医院相比,相对较弱,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需要更多的培训资源,二级医院自身也应重视该方面的投入,为居民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3远程医疗信息系统运行的优势

(1)有助于居民档案信息共享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居民医学档案的传递和管理,传统的医疗体系无法进行档案共享,当居民在外地就医时,需要随身携带档案,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同时居民档案信息共享也可以减少重复诊疗、重复用药、重复检查等浪费医疗资源的行为,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居民。居民档案的共享,在国家层面,有利于了解居民的大体健康状况,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在地方政府层面,有助于地方政府实时监控医疗保险的使用情况,方便地方政府对医保制度进行调控;在医院方面,方便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避免或降低治疗并发症带来的副作用;在医疗科研机构方面,能够实时了解当前医疗动向,对确定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远程医疗信息管理对居民档案共享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2)有利于实现网上双向就诊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大大方便了患者与医疗机构的匹配,有助于患者获得最具性价比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各级医疗机构的联动机制,使医疗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出现了网上双向就诊的手机app,这部分app为居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医疗咨询服务,减轻了医院的压力,也促进了我国互联网产业的进步。智能化、信息化已成为远程医疗系统的发展核心,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双向就诊将会变得更加高效、便利。

4远程医疗信息系统运行面临的问题

(1)行业标准发展不完善目前,我国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建设不完善的情况,医院、医学院、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各单位之间医疗系统建设及信息传送方式存在一定不同,采用的技术标准也不尽相同。远程医疗信息化系统标准的不统一,大大降低了患者档案传递的效率,甚至会出现部分单位与系统不兼容的情况,在进行会诊时,还会浪费一定的设备调试时间,降低诊疗效率。(2)基层医疗机构不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存在运行经费较少的情况,接入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的资金成本相对较大,部分落后地区的医疗机构难以负担高额的建设成本,因此无暇顾及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同时,基层医疗缺乏相应人才,系统建设离不开精通医学及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在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医学人才十分匮乏,复合型人才则更为稀缺,因此即使完成系统建设也会因缺乏相应的人才而难以运转。(3)缺乏医患保护制度当远程医疗出现医患纠纷时,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难以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在医疗机构方面,会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在患者方面,也可能利用制度漏洞采取损害医院利益的措施。当出现医疗事故时,事故鉴定难度较大,责任划分也将难以进行,极易产生医患矛盾激化的情况,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远程医疗管理制度。

远程医疗协作方案篇8

关键词:智慧医疗;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互联网

一、智慧医疗产业的系统要素

目前我们的医疗卫生行业涉及主要涉及如下单位:政府、核心医疗机构(掌握主要的优质医疗资源)、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目前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再加上需要医疗服务的社会公众,以及在具体行业服务运营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平台(涉及大量iCt公司、互联网企业和通信运营商)即构成智慧医疗产业的系统要素。

二、智慧医疗应用推广的意义和目标

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并不能有效解决医疗卫生行业体制甚至机制上的问题,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智慧医疗的实施可以提升医疗机构个体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强化核心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有助于医疗机构形成高效有机的整体,从而提升医疗卫生行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让社会公众的相关民生满意度提升。

卫生部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对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具体见下图一,十三五期间,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是工作重点之一,除了上述意义之外,最终还可以有助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督考核和指导。

医疗卫生行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平台与社会公众形成有效互动,使所有社会公众及时得到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全面完善终身的健康管理是智慧医疗的最终目标。

三、智慧医疗的主要系统框图描述

智慧医疗系统主要框图应该由如前所述的核心要素围绕对病患/社会公众的服务构成,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各级计生委);主导核心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含主索引);核心医疗机构,其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智慧医疗的基础;基层医疗机构等。核心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和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联网+应用平台是以后智慧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政府、核心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医疗服务的病患(社会公众),这四大块之间形成网状联系,最终围绕病患(社会公众)形成有机运作的整体。具体见图2。

就核心医疗机构内部进行展开分析,又可分为四层,分别为应用层、数据层、网络层、感知层,其中数据层是关键。数据层主要指在医院内部信息化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网络层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包括wiFi、不同制式的2/3/4G移动通信网络)。感知层指的各类医疗专用和健康管理专用的各类传感器,如便携类血压/血糖/心电监测传感器等。

目前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是目前核心医疗机构正在尝试的应用热点。

目前我国智慧医疗产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国家认可的最终系统框图和相应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在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层目前各省市开展最多的工作为电子病历,目前也正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

四、近期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

1.政府主管部门推动产业标准的建立。智慧医疗产业涉及多行业多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和融合产业,涉及的各类标准复杂凌乱,后期应该在政府主导下,组织成立专业人员和机构,加快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标准。

2.加快专用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各类医疗专用和健康管理专用的各类传感器是智慧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第一,目前的无线网络环境复杂,包括wiFi和不同制式的2/3/4G移动通信网络,如何设计开发自适应的传感器网络通信接口使得相关数据得到及时高效不失真传输需要引起重视并尽快突破,第二,目前市场上在用的专用传感器基本都是通过私有协议与封闭专用平台对接,开放性差,缺乏行业公认的公用协议,目前在车联网领域,公用协议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并在逐步解决中,中国移动已经在前几年推出了规范物联网终端与m2m平台间数据通信和用于终端规范管理的wmmp协议,并且在车联网领域进行了积极推广,值得智慧医疗产业在发展专用传感器时借鉴;第三,专用传感器所传送的数据涉及个人隐私,需要法律层面制定相应法规进行保护并明确相应的信息技术安全体系建设要求。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标杆项目的实施同步探索解决,产业化是促进专用传感器研发突破和相关问题解决的有效推手。

3.创新运营模式。智慧医疗改变了现有的就医模式,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应用让卫生医疗体系中每个要素紧密联系并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最稀缺的资源,医生尤其是名医,其生产力得到了彻底解放,解决各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但是对于相应的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就要创新运营模式。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这就意味着要把现有的卫生医疗行业打造成一个开放、多方共赢互利的生态圈。政府应该在满足相应公共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指导和引导各类医疗机构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的医疗需求。

4.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在前面所述的智慧医疗系统框图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层,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将另外三个层面,即医疗机构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平台、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互联网+平台融合成一个高效有机的整体,而且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平台未必完成所有数据的物理集中,但肯定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视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是一个逻辑集中管理平台,其数据分散在各处,通过核心模型虚拟成完整的数据集合,其中目前各省市都在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大数据应用就是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电子病历),比如江苏省人民医院已建成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期项目目前包括三个库:(1)相关人员的基本资料;(2)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等信息;(3)动态远程检测数据。方便医护人员在医院、或社区监护平台实时查看被监护者的健康档案情况。被监护者或其家人在家中、办公场所、在户外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掌握监护者的健康档案情况。通过智能终端将人体实时体征信号转换为数字信息,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完成远端信息的连续、实时、准确采集。远程医疗监测平台随时随地的测量心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血糖、脉搏、血氧等生命体征,实现对身体隐患的早发现和早治疗。目前实现了血压或心率远程监测。当智能终端传输的数据超过系统设置的临界值的时候,系统会以短信的形式通知相关负责的值班护士,医生和平台维护人员,另外相关医生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进行具体信息和数据的移动查询。

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智慧医疗产业顶层设计的有效落地,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快投入,及早建设。

五、智慧医疗产业的内涵

智慧医疗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现了信息化带来的产业融合新趋势,正如约翰.索普指出的,“随着计算机能力的广泛化、先进的通信能力消除了时空的约束,经营的本质甚至整个产业都需要重新定义”。也就是,当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到要求相关行业进行信息技术之外的配套改革的地步时,“完成这些变革需要重组产业的边界,至少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和产业运行规则”。而且智慧医疗产业充分体现了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的特点,所谓智慧只有通过医疗产业的两化融合和对信息的全方位有效利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形象地描述,通过各种先进的iCt技术实现的智慧医疗应用是智慧医疗产业的血管与肌肉,而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大脑,核心医疗机构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心脏。

六、智慧医疗产业近期应用热点

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是目前核心医疗机构正在尝试的应用热点。而这两个应用热点带来的影响是不太一样的。

随着国内通信业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全覆盖已经是现实,目前省人民医院已经通过移动的4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心血管疾病的远程诊疗,并可以在省人民医院本部远程指导其他医院进行现场手术,大大提高了核心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间的协同效率和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今年,基于移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心血管疾病远程诊疗系统将覆盖全国近30家医院,远至陕西富平。另外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卫计委将尝试建设覆盖全省的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系统。

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不仅仅是利用先进iCt技术实现的智慧医疗医用,更多地体现了全覆盖医疗解决方案带来的革命性的商业影响。全覆盖医疗解决方案的潜在商业影响很大,到2020年,医疗成本将占美国GDp的20%,超过4万亿美元,这其中将有一办用于慢性病患者,这些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预防性保健和监测获得更好的治疗,充分降低住院治疗成本,并充分体现了以病患为核心的模式特点。而在国内,养老问题由于社会老龄化趋势也更加凸显,老年人也是慢性病患者的主体,另外慢性病患者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患者数量数目庞大,因此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浮出水面,其在国内的商业影响相比美国更加巨大,需要相关设备生产厂家、通信运营商、iCt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充分介入,另外核心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尤其社区医院的协同更是此项工作能否成功运作的关键,其运作体系相当复杂,甚至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和推动下由各方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予以落地,这将是智慧医疗产业在近期最大的一块蛋糕。

七、智慧医疗发展的产业模式建议

在目前的智慧医疗产业发展过程中,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凸显成两种模式,即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和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

目前在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方面,挂号应用是已经开展比较成熟和普遍的一个应用,而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所伴随的是各个核心医疗机构的集团化,比如江苏省人民医院和鼓楼医院都已经组建了医院集团,并且向社区医院进行服务延伸。

对于这两种产业发展模式,我们认为绝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智慧医疗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新医改的切入点之一,智慧医疗的产业模式应该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从前面所述的智慧医疗系统框图来看,智慧医疗产业的各核心要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要素协同重于单要素主导,并且通过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上最终实现一致的信息流带来相关产业的融合和系统的重组。因此,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包括标准制定)和政策引导扶持的前提下,要积极发挥核心医疗机构、通信运营商和主流iCt公司、互联网公司的积极性,让大家积极探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拓智慧医疗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美)柯本,(美)布朗,(美)普里查德,著.互联网新思维:未来十年的企业变形计[m].钱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美)斯奈德,著.4G革命:无线新时代[m].钱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远程医疗协作方案篇9

广义数字化医院是a指在传统数字化医院基础上,多家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通过宽带网络和标准协议相连接,而形成的具有高度区域整合、资源整合特征的数字医疗社会服务体系。

当前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三甲”医院的优势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落后,且难以获得“三甲”医院的支持。建设广义数字化医院旨在充分挖掘大医院的优势资源,有效支援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增强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的实力,使更多的群众能享受到医疗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社会问题。

建设广义数字化服务体系

广义数字化医院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结合国外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我国现有国情,建立一套技术先进、应用深入、管理科学,且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数字化医院体系。比如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计划以实施此项目为契机,努力与国际水准接轨,在现有数字化医院基础之上,探索出一条专门针对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道路。在系统架构、数据结构、功能设置、标准规范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科学、可示范的信息体系。

建成包含“三甲”医院和多家社区医院及农村医疗机构在内的一套合作医疗广义数字化医院系统,实现区域内的资源高度共享。开展社区和农村基础医疗保健、网络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一体化的合作医疗服务。从技术层和管理层,建立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和机制,保证此类事件的及时上报、统计、控制和处理。

实现位于中心的“三甲”医院信息体系向社会拓展。完善中心医院现有信息平台,使其具备向拓展的功能和空间,探索总结完整的数字化医院体系应用规律,为建立合作医疗广义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打好理论和实践基础。

使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也能融入社会信息化体系,以获得“三甲”医院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开展数据异地交换、远程会诊和教学等项目,改变当前其医疗硬件设施、工作模式落后和医学人才短缺的现状。

实现医院信息交换的标准化和协议化,制定院内和院间信息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方案。包括医疗记录和医药术语的规范化、医院信息编码标准化和规范化、网络协议和网络医疗信息协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三个方面。

牢牢锁定医院信息化需求

数字化建设能够强力推动医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必然性。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已经能够带来管理学、医学、以及仪器设备制造业的革新;另一方面现代医院如何在规模、人员、质量、管理和效益之间构建一种和谐的互动关系已摆在每一个医院建设决策者面前。

就医院而言,引发医院数字化需求有这样几个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医院社会品牌的提升,医院的工作标准和床位规模均在扩大;而同时,军队精简整编的形势也给医院自身的发展带来严峻考验,规模与人力之间的矛盾呼唤数字化的出现。二是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诊治过程中信息量成倍增长,精确性、实时性、整合性要求不断增强,技术多样化与质量保障之间的难题需用数字化破解。三是患者就医需求在增长,受医过程中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在增长,对医疗保健信息对称的要求也在增长,服务质量与患者需求之间的差距可用数字化弥补。四是医院业务建设快速发展,管理内涵及外延都在扩大,数字化管理成为科学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五是新军事变革使军队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给卫生勤务工作带来数字化要求,军队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将极大提高完成军事任务的效能,这首先成为军队医院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的意义和使命所在。

数字化医院的新热点

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大规模的医疗改革。2009年4月6日,酝酿三年多之久,并经多方论证和全民参与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出台。作为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信息化内容作为二十四个章节之一,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医疗信息化成为“四梁八柱”(新医改方案的核心思想)的“八柱”之一。新医改将为医疗信息化带来新的机遇,并给数字化医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中国医疗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医改政策,中国数字化医院将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信息化标准逐步得到规范。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整体的标准化还比较差,目前国内包括西南医院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医院信息系统是遵循HL7标准的。医院内部病人iD、各种诊疗和药品等代码均是各自定义,病人在各个医院之间的就诊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共享。中国卫生部正在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制定,确定各个业务领域数据集和元数据,提取公用数据元,形成数据字典。2009年5月19日,卫生部推出了一大批试行的卫生信息标准和数据字典,包括门诊诊疗基本数据集标准、住院诊疗基本数据集标准、个人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等50余项。这些数据标准的制定将从根本上规范各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今后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不同业务系统间的信息交换打下坚实基础。

区域医疗信息化将快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起步较早,特别是pHR的发展较为迅速。中国卫生部在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5-8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最近,中国医院协会曹荣桂会长指出,各级各类医院要以新医改为契机,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全网络(多系统网络联通)、全方位(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诸方面)、全关联(连接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等)为特征的区域医疗信息化体系必将形成。

远程医疗协作方案篇10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国外;现况;借鉴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2)10(b)-0037-03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1]。在众多相关的医药卫生信息子系统当中,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电子健康档案不仅是“数字化”的纸质健康档案,更是医疗信息的全程、全方位综合,其健康发展将是现代医药卫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本文探讨了电子健康档案的涵义与作用,分析了国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与现状,并总结了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以期为我国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提供借鉴。

1电子健康档案的涵义与作用

1.1涵义

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healthrecords,eHR)是对个人健康相关活动的电子化记录,不仅包括人们接受医疗服务的记录,还包括免疫接种、接受保健服务、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记录等[2]。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电子健康档案是个人健康资料的数字化记录。电子健康档案一般包括基本信息、健康行为资料、临床基本资料、就诊记录(Soap记录)、免疫记录、长期用药情况以及慢性病记录、妇女保健记录、儿童保健记录、残疾人的残疾情况等内容[3]。

1.2作用

电子健康档案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效率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其发展。其功能包括:可用于社区诊断、卫生规划;方便医院和社区之间的双向转诊以及不同医院之间转诊、会诊;满足个人自我保健的需要;用于医学科研与教学[4]。哈佛大学CtiL权威研究报告称,如果实现全国范围内信息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网络,每年可节约高达780亿美元的医疗费用,占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4%[5]。另有研究显示,对于急诊医护工作者来说,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监测患者病程变化的能力,并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护工作者的纸质工作量,从而提高了医护的工作效率[6]。因此,电子健康档案的实现无论对于国家、社会、医疗机构还是个人家庭来说,都具有非常深远的重要意义。

2国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与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子病历系统化研究日益深入,美国、英国、芬兰、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组建专门的小组或团队对电子健康档案进行规划,积极制定标准。各国通过美国卫生组织的卫生标准-7(healthlevelSeven,HL-7)和临床文档架构(clinicaldocumentarchitecture,DDa)进行临床数据文档的交互和共享。目前,各国更加侧重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基础研究,而均未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与推广。研究标准规范体系,确保为电子健康档案及其系统的开发应用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分析各国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研究不难发现,有三点研究趋势十分明显,即成立研究小组、注重标准规范研究以及侧重应用基础研究[2]。

2.1美国

美国是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先行者,经过近4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电子健康档案的组织建设、标准制定、资金筹集、隐私与安全保护、利益相关者协调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美国HL-7组织成立了电子健康档案专业兴趣小组来负责电子健康档案的研究、交流与协作,该组织还提出了电子健康档案功能模型试用标准草案文件,相关的评估反馈工作也已展开。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也增设了电子健康档案标准小组。2004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对众议院的年度国情咨文中提及加快医疗信息技术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康记录的计算机化,能够避免严重的医疗事故,降低医疗卫生费用,大大提高现有医疗水平。”要求10年内确保绝大多数美国人拥有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电子健康记录,并新设立了一个级别仅低于内阁部长的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官员的职位[7]。2007年2月21日美国HL-7组织宣布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功能(anSi/HL-7eHR)》,获得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的正式批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关于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国家标准[8]。2009年,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就职后首次电台讲话中曾承诺公众:5年内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以减少医疗差错、节省医疗保健费用[9],并投入190亿美元,推动实现“每一个美国人都建立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这一目标[10-11]。近两年,美国联邦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行电子健康档案在多个医疗机构间设立卫生信息交换(healthinformationexchange,Hie)的试点,开展了检查结果传送、电子健康档案连接等服务[12]。2009年,至少有193个试点在积极参与卫生信息交换,其中有38个试点实现了电子健康档案的互连功能[13]。2010年2月,其医疗保险和补助服务中心的noticeofproposedRulemaking最终版,内容包括医疗机构使用电子健康档案的奖惩,同时对“有意义的使用(meaningfuluse)”电子健康档案作了明确解释和标准制订[14-15]。

即便如此,全美eHR的应用情况仍远远滞后于其他西方国家[16],目前美国eHR的使用率仅有17%,正处在稳步提升的状态[17]。使用比例方面,则呈现出重点教学医院、大型医疗机构以及城区医疗机构明显高于个人诊所和小型医疗机构的情况。

2.2英国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发起了国家卫生信息化战略[18]。2002年开始启动国家医疗it项目(nationalprogramforit,npfit),目标是:实现患者医疗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交换;全面实现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nationalhealthservices,nHS)所有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医疗服务从业者获得最好的医疗信息服务体验;利用10年时间为每个公民建立一个全生命周期电子病历系统[19]。2005年春,英国卫生部签署了一份价值55亿英镑的合同,支持发展电子病历、电子处方以及X线片的数字化取代,这使得远程病情咨询成为可能,造福于英国全部患者和超过百万的医护人员。2007年,英国投资64亿英镑,计划10年内建立全科医生数据系统和医生网络软件系统项目[20]。英国电子健康档案的研究是由隶属于卫生部的国民健康保险信息权威组织(nHSia)来筹备和实施的,其标准研究已被纳入到国家信息技术项目研究和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实施中。

2.3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计划完成一个加拿大公民医疗卫生档案的信息数据库,并于2000年9月建立了加拿大卫生信息通道(healthinfoway),即加拿大的卫生信息网络系统。随后一年中,加拿大制订《加拿大电子健康记录蓝图》,目标到2016年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全民覆盖[21]。2005年5月,加拿大卫生信息通道宣布投资约1.35亿美元用于建设两个关键的电子健康档案子系统:药物信息系统和诊断影像系统。加拿大成立的专门组织负责电子健康档案研究并在alberta省进行试点,随后提出了alberta标准方案。加拿大BritishColumbia省卫生部投资1亿4千万美元,计划至2012年完成包括健康档案共享、医务人员及患者档案共享、电子病历共享、药物治疗电子共享、远程医疗等8大类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加拿大电子健康档案使用率仅上升了23%,计划到2016年电子健康档案的普及率达到100%[22]。2009年3月,加拿大卫生信息通道公布的项目进展报告显示,只有17%的人口已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交换;影像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和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进度缓慢。

可以看出,加拿大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某些领域已经后来居上[23]。

2.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电子健康档案研究由海洋信息组织(oceaninformatics)来负责。其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的速度也是显而易见的,2006年的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就已经达到79%[24]。澳大利亚使用名为“clinicalpackages”的医疗信息系统来实现电子诊疗的全覆盖,该系统以电子处方和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包含了丰富的电子诊疗功能模块。2009年澳大利亚的电子健康档案使用率(全科医生使用电子健康档案的比率)已经上升到了95%。

2.5日本

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计算机化医生医嘱录入系统(Cpoe)。1995年,日本出台《医用画像电子保存的共同规格》,政府、产业和学术界共同开发电子健康档案。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总部了“i-Japan战略2015”,将卫生保健与医药作为最优先发展的领域,制订了到2015年建立起日本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的目标。目前,Cpoe系统在日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各个医院之间还无法实现资源的交互共享[25]。

2.6韩国

韩国于1995年将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引进医院。截至2004年,教学医院应用全功能和基本功能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比例分别为13.3%和53.3%;非公立医院使用上述两种系统的比例分别为7.6%和30.4%。2005年针对全科医院电子健康档案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除药物剂量警报和药物相互作用提醒两项外,其余电子健康档案功能的使用比例均不过半[26]。

2.7其他

荷兰与新西兰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特点是集成性高,覆盖范围广[27],新西兰在近9年中,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就从52%上升到97%。荷兰、北爱尔兰相继提出适用于本国的电子健康档案相关草案或试行方案。尽管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广泛推广使用的案例,但这些草案方案的出台,为各国展开电子健康档案应用的后续论证与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

3国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启示与借鉴

目前看来,发展电子健康档案是一种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开展比较早,相对领先。我国的电子健康档案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也不同,城市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优于农村。当前,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发展尚不能满足需要,建档率低、利用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28-29]。主要的问题有:缺乏清晰的概念,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缺乏法律法规,政策支持不足,资金需求与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相矛盾,安全性亟待改进,人才匮乏等。

针对国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历程,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地方有:在国家层面上成立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注重整体规划;政府与社会协同制订信息标准规范,标准应用;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多渠道筹资,为电子健康档案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注重隐私和安全保护,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各方利益[30-34]。

大力发展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适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应该高度重视对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为国内政府部门做出进一步决策提供充足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oL].-0.2010-07-24.

[14]白威,黄子杰,李跃平.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概况[J].中国数字医学,2011,6(8):33-35.

[15]吴民.美国推广电子健康档案的新举措:mU标准[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7):15-21.

[16]GlenRS.trendsinadoptionofelectronichealthrecordsbyfamilyphysiciansinwashingtonstate[J].BritishComputerSociety,2009,17:145-152.

[17]ericGp,adamw,StevenRS,etal.Relationshipbetweenuseofelectronichealthrecordfeaturesandhealthcarequality[J].medicalCare,2010,48(3):203-209.

[18]董伊晖.聚焦电子健康档案[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6):5-9.

[19]npFit:thenHSnationalprogrammeforlnformationtechnology[oR].http:///upload/pdf/sociotechnical.2004-12-08.

[20]吴思静,郭清.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困境[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B):226-228.

[21]mclneesDK,SaltmanCD,KiddRm.Generalpractioners'useofcomputersforprescribingandelectronicrecords:resultsfromanationalsurvey[J].medJaust,2006,185(2):88-91.

[22]Kimberlynm,michaelL,paulC.nomoreditheringone-health:let′skeeppatientssafeinstead[J].CmaL,2010,182(6):535.

[23]曾光.中国公共卫生与健康新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31-732.

[24]SchoenC,osbornR,ZapertK,etal.onthefrontlinesofcare:primarycaredoctors′officesystems,experiences,andviewsinsevencountries[J].Healthaff(millwood),2006,25(6):555-571.

[25]吴思静,郭清,赵发林,等.国内外健康信息管理现状[J].健康研究,2010,30(5):322.

[26]parkYt.impactoftask,structure,andenvironmentonelectronichealthrecordadoption,use,andinteroperabilityinhospitals[D].minnesota:Universityofminnesota,2010:50.

[27]党露希,赵阳,徐星,等.国外电子健康档案应用进展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6):372-374.

[28]许美艳,于红霞,迟玉聚.浅析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2):215-216.

[29]钱旦敏.我国电子健康档案研究现状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6):10-12.

[30]冷锴.电子健康档案现状分析与前景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359-363.

[31]秦馨.谈医院电子档案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8):132-133.

[32]李真.谈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业务档案的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6):174-176.

[33]李雪梅.医院会计档案的管理和利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