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9:42

农村土地规划篇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通过根据土地的质量情况来协调安排土地的使用价值,这个过程称为土地利用。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以及协调处理好土地资源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显得极其重要,为此土地利用规划则应需而产生。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土地资源的性质、规模、容量和承载力前提下,并结合社会综合环境和自然环境,对土地资源做出行之有效的利用并赋予土地价值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更好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和满足人们的生活、生存、生产需求,从而能够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龙珠村作为贺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事例,其土地利用规划在适应“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政策方案实施中,得到了科学有效的规划和利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土地的作用,为当地经济、人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龙珠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变化走向

1、农村的城镇化趋向

随着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变化以及人口的增加,深刻的改变了传统农村的地域结构。农村的领域逐渐扩展,并形成一定的商业小圈,广大农村地域凝聚起大量的新兴小城镇。此外,原有的城镇街道随之农村规划用地的延伸也得到了拓展,使得城镇、街道与农村新兴小城镇相互接轨,形成片状、条状、带状分布使得农村向城镇化方向发展。

2、农村村民的非农化转向

在政策背景下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大化,使得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此同时,耕地面积的下降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大规模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主要是年轻力壮、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力转移。转移朝着外出务工方向发展,并且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民的个人收入,逐渐的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在住房建设等方面趋向于城镇聚集地发展,引发农民的居住地向城镇推进,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使农民身份发生转变。就从事的生产生活来看,该村的耕地逐渐的开始以规模化耕作,实行土地承包。村民转让出使用权,转向从事工业生产或者从事商业活动,脱离了土地开始以商人和工业生产者的身份谋发展。在农转非的过程中,了解到在一个家庭中由之前的1个人从事商业或者工业生产活动增加到3个人从事此类活动。此外,在居住地上越来越多的村民转向城镇或市区置业,该村30%以上的家庭在城镇或市区拥有自己的用房,农村居民呈现向城镇居民的地域上转变。

3、农村产业的工业化走向

在该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用于农村产业的发展上,农村农用地向工业建设地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上。使得该村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变成了多元化发展的经济结构,同时推动了农村工农商的发展,间接或直接使农用地转变成为工业用地、建设用地等非农形式,大大的推进农村产业向工业化方向发展进程。通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在此背景下该村的产业布局上出现了块状分布,在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并重。农村中涌现出砖厂、石灰厂、木材加工厂、食品加工厂、打火机制造厂等,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也上出现了文化投资、餐饮服务等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

三、龙珠村土地利用规划的效益

1、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效益是指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过程当中形成与自然界生态之间在相互碰撞、相互摩擦之间,以至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与自然界生态逐渐融合和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积极有效影响。该村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中,有效的结合了“清洁乡村,美丽广西”这一有利政策,对村里的绿化用地进行调整规划,从建设用地的美化、绿化到居住地的美化、绿化使得村容村貌变得更加的整洁有序,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由此可见,土地利用规划的变化能够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

2、提升了经济效益

土地利用规划的经济效益体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对人类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在规划的过程所需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总价值之间的关系,能够衡量出在利用规划中是否体现其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该村的土地利用规划使农村向城镇化推进、农村产业向工业化发展、农民向非农化转变,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该村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利用规划所带来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规划成本,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

3、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规划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对当地社会的中长期发展做出积极有利的影响,利用规划理念去引导和鼓励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民诉求。该村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在建设用地和绿化用地的实际利用中建设“十个一”(一室、一会、一队、一网、一景、一长廊、一场地、一基地、一品、一标兵)来引导当地村风民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此外,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决策程序上,采取民主决议和村规协议等方式,使当地村民的民主权益受到的保障,增强村民参与自治的意识。

四、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议

1、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建生态和谐美丽新农村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建设,需要顾及当下的同时还要考虑长远之计,考虑到国计民生。通过运用规划手段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治理农村的卫生死角和改造农村土地流失坡地、堤坝、可以建设好整洁干净美丽的农村,保持好农村的生态平衡。修缮和修建农村的文化娱乐场所,可以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潜移默化的改变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经济基础和文化保障。

农村土地规划篇2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管理面临的两个复杂问题即面对农民建房和乡镇人民政府违法用地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试作如下探讨:

一、农民住宅用地是农村土地管理中最复杂的问题

1、农宅管理不是哪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农村工作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中央三令五申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物权法》第六十六条亦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民法通则》中也对物权作了相关规定,但这必须是在合法前提条件下的财产才能受保护,而在违法占用的土地上的建筑,怎能合法化?怎能受保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未经批准或骗取批准的建设非处即拆,是不能受到法律保护的。笔者个认为法律、政策过于亲民,有时会扰乱正常的执法环境,如在2000年我省下发的《致全省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中提及“农村居民建房除缴纳5元工本费外,不需交任何其他费用。”这让农民朋友确实减了负,但也不乏让农民朋友误解,思想松懈,疏忽了一项税费,耕地占用税,即农民建房占用耕地应当缴纳这项税费,进行农用地转用报批后并依规划建房,后来有农民朋友向省级相关部门进行核实,确实该缴纳这项税费。这表明省级这封“信”措词过于笼统,不够透析。不缴纳税费让老百姓产生一个误区,认为国家现在再也不管农民建房了,他们将可以随意随处建房,所以就出现这样的建设畸形:在2001年以来我们国家不论在城市特别在农村中大兴土木,建大宅、豪宅的现象随处可见,面积明显超过各地区的农宅建设标准。

2、还有一些不法房地产开发商看准农村廉价的集体土地,就在城乡结合部搞房地产开发,近几年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工价上涨造成建筑成本上的增加,导致地价房价飚升,房地产热居高不下,形成一定的泡沫经济和通货膨胀。

3、农村集体土地违法建设失控及难以管理的另一个方面。笔者认为是国土执法部门的人员配置和经费问题。自2005年国土体制改革垂直以来,作为最前沿最接近群众的基层国土所,直接面对农村,矛盾繁多、任务繁重,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康居工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工作经费问题,纵观全国中西部地区,普遍不如沿海发达地区,大部分市县对基层国土所的工作经费是自收自支。国土资源部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六项措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一项指出“重点加强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建设。”笔者认为我国在国土所建设上还应当继续调研和完善。

4、在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中除了农民建房难以管理外,还有一个“老大难”,那就是乡镇人民政府违法用地现象。他们借招商引资或办公益事业及民生工程之名违法建设,甚至还有的是“以租”,“光坐车不买票”或“先上车后买票”。从2005年起,国务院第15号令将正式施行,对土地违法实行卫片督查,对官员实行问责制,但至今效果仍甚微。

二、如何避免建设无序无规划

建设无序无规划这个问题在中西部地区最为突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规定,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要求“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那些生产生活中现实问题入手”。通过分析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要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设想和要求,是离不开科学而有前瞻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近几年我省乃至全国都在进行一大举措:节约集约用地,对土地进行整理,整合资源。

1、对农村宅基地进行“腾笼换鸟”搞置换,对建设用地实行“增减挂”,遵行“地尽其利,地利共享”的原则,这是国家各级政府行政为民的最好验证,既可以集约用地,又可以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同时增加了耕地面积。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上这些都离不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国土资源部在2006年出台的六项措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三项提出“要加强农村用地规划和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给予优先安排,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也将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相关经费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理重大项目工程倾斜,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我们不难看出,用地建设,规划先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条规定:“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第36条第一款有规定“非农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分明强调没有规划就没有节约,没有节约就没有新增耕地,这必然会畸形建设,形成恶性循环。

2、农村的乱搭乱建无序无规划建房,管理乱、脏、差必然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曾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的周立贤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视频会上指出:“中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受污染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多数集中在发达地区,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有1.5亿亩耕地受污染。”现在土地违法用地现象“梯度西进”,农村建设及工业企业在农村建设逐年增加,环保环评均不合规,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加重了土壤污染的比重。

3、从本质上来说,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主要是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考虑,为公开利益服务的,它是一种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所以,我们国家在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与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上有待加强,在规划施行过程中明显感到有的规划区不科学,准入条件不适合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规划时间拖延太长,影响了规划的实施,目前中西部地区影响暂不明显,而在沿海发达地区,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曾经历“建设规划、拆迁再建设”这样的畸形发展。这样大大的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是本末倒置,何不先行规划,再批准建设?笔者认为我们国家“规划低效论”、“规划无用论”应该加紧完善,增加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促发展、保和谐。

三、我国的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与规划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

1、在美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规划,其法律法规主要有两大来源:(1)、依据联邦宪法授权由联邦、州或地方立法机构通过的法律;(2)、州、郡、市政府所颁布的行政法规。实行“分区制”是美国各地方政府控制土地利用的最主要措施,它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通过土地分区和土地细分来控制和管理土地的使用。在农村,美国同样是重点保护基本农田,防止城市的无限制蔓延。地方政府运用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分区条例》来管理和控制农业地区的土地开发和使用。

2、在日本,1989年末,通过了《土地基本法》,该法的主要观念是强调“土地的公共性”――即土地的适度利用,按照计划使用土地,抑制土地投机及随着土地增值税负担也应适度增加等内容。日本20多年前的“土地神话”现已成泡影。中国的土地调控应以此为反面教材加以吸收和应对。笔者认为在我国实行土地管理为主,规划及市场配置为辅的土地优化配置策略,建立依法、依规划的管理模式非常必要。

高举法律法规之利剑,管好国土,让权益与规划在阳光下并行。

农村土地规划篇3

村级土地利用项目在编制过程中主要针对的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以及现代土地管理要求,而项目的提出主要就是解决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完整的问题。国内对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项目的编制意义已经投入研究,一方面,部分学者对乡村产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等进行了深入探索,主要论述的观点也是围绕规划编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展开的。普遍认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的生产项目和经营管理项目,提高整体规划结构的协调性和融合度[1]。另一发面,部分学者从土地利用规划结构的特征和缺陷出发,对整体研究机制进行分析,集中阐释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项目的实际意义,并且要强化规划管理的力度。

渠甲源等(2010)提出,在实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项目的过程中,要保证土地利用规划按照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协调发展、统筹管控、生态保护以及公众参与的原则。

陈荣蓉等(2014)提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要坚持“三遵守和三突破”,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集中遵守耕地保护红线、上级土地利用规划不超标以及集约化利用耕地。而三突破指的是,要有效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突破传统建设模式、突破传统统筹城乡兼顾模式。

郑健(2010)提出,在分析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深度贯彻落实合理化利用以及深层次保护的原则,确保能顺应国家政策要求,提升利用效率。

赵立强(2013)指出,以浙江省山村试点为例,在土地利用规划项目建立过程中,要确保规划的衔接性,提高差异性和特色化。

邓伟(2010)指出,以重庆市乡村试点为例,在相关规划结构研究过程中,对规划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大比例尺数图以及城乡统筹规划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切实维护整体管理项目的实际要求,从而建构规划刚性和弹性的结合框架。

2新农村建设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对相关研究项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研究学者尽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也存在一些疏忽的问题和分歧[2]。

第一,在对土地利用规划项目具体内容的讨论方面,相关研究人员就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受到农村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另一种则会受到相关部门下设行政命令的影响。正是由于总体规划内容存在相左的意见,因此,整体落实情况弹性不足,但是刚度过度[3]。

第二,在对土地利用规划项目定位方面,有部分学者认为,在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划分时,将其列入详细规划,将总体规划进行分类细化和落实。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市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总体规划内容较为相似,需要将市级、县级规划进行整合。

第三,在对实证项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作者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更多的学者还是总政策、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就导致研究内容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存在差异[4]。

3新农村建设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优化路径

3.1??建更加有效的理论研究模型

相关研究部门需要对理论体系进行深度分析和集中管控,特别是村级土地规划利用项目会对整体规划产生影响,甚至发生冲突,因此,村级土地规划项目要结合法定规划要求,建构更加完整的运行体系,顺应政策和法律规范,确保管理模型和运行机制贴合实际需求。

3.2确保研究结构的连贯完整

在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进行阶段性分析,要对全局性和持续性进行统筹管控,提高规划性和关注度,切实维护编制结构、论证结构、监督维护结构和反馈结构能形成良好的动态研究机制,确保其能对土地利用规划项目进行全面认知和综合理解,从而积累更多的项目运行经验。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要保证管理项目的全局性和持续性,确保管控要求和管理项目之间能形成协调统一的结构。

3.3协调相关配套政策和规划

要想深度贯彻落实有效的城镇化运行要求,就要保证政策配套机制和土地利用规划项目之间能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农村建设项目和城乡发展之间的有效性,也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历史文化景观保护问题、农民城镇化利益等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并且进行进一步探索和研究[5]。

3.4高度重视研究中的实践过程

在研究村级土地利用管理规划项目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实践的重要价值,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运行计划,在对比和总结的同时,并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公共参与热情的同时,建构更加完整的项目规划,协调发展后对运行结构和收效进行综合评价。

农村土地规划篇4

关键词:农村;土地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我国农村工业化步伐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涉及到农村土地管理的问题日益增多,目前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和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为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在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必须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有一个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加大对农村土地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体系不完善

首先,农村土地规划重总体规划,轻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在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上不具备强制性,只是总体规划的补充,有利于总体规划的具体落实和实施,编制该类规划的驱动力来自于行政命令和用地调整的需要。第二,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分工不够明确。现行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应该说我国土地规划体系在层次上是完整的,但每一级的控制指标和口径基本上是一样,上下级规划之间,大都是由战略到战略的简单重复,没有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明细条文规划。

1.2管理机构设置不尽完善,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主要涉及县乡两级国土管理部门,在规划的编制实施等具体管理上又集中到县级规划管理相关科室,使得乡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位,土地规划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知识技能,也使很多情况下土地规划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质作用。

1.3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的城乡统筹不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区域各类土地资源利用的时空安排,也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具体调控手段。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统筹城乡不足。由于城乡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巨大差异,土地规划计划管理也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别,而且越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城乡差别越突出。

1.4规划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区域差异巨大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建设、专业人员的配备、硬件设施、资金投入、数据标准、信息系统建设等多方面。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仅停留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上。各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同地貌条件地区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管理信息化建设呈现不同水平。西部地区农村土地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南方发达地区,没法真正利用科学信息技术来指导土地规划管理工作。

1.5土地流转不够规范

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应当由当事人向县一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登记”,然而农户之间自发的土地流转,双方为贪图方便而不遵守一定程序或履行必要的手续,往往采用口头协议私下进行流转,造成土地承包关系混乱,为日后土地纠纷埋下后患。此外,在土地流转中还存在强制现象,有的基层干部一手遮天,为了取得一定的利益,在未尊重农户意见的情况下,强迫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形成了“基层干部主导式”土地流转,极大损害了农民利益。

2保证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有效的策略

2.1完善土地规划管理体系

合理的土地规划管理得益于专业的规划人员以及严格的土地管制制度,要想土地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就必须加强规划人员队伍建设,参与规划的成员不仅需要很高的业务水平,能从宏观角度进行专项规划,更要有很强的责任感。此外,还应该处理好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因为引水、引路入户而占据大量耕地,要做到统筹兼顾,在不影响农民经济收入的前提下转变土地利用类型,做好规划。土地规划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一定要做到土地人员管理专业,土地规划制度完善,相关制度落实。

2.2加强农村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能够维持农村农用地总量的基本平衡,近年来,随着城市对外扩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强,很多农用土地被占用,以往沟塘因为在使用中破坏被遗弃和停用的也不少,土地污染较为严重,加强对这些土地进行整理,不仅能增加农用地面积,还能提高土地产出率,给农民直接创收。此外,土地整理能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进程加快,水、土、气的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只有通过土地整理,才能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的直接污染,保证农业生态稳定,美化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2.3加强相关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发挥规划的整合效益

由于我国各级规划的编制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区域规划、行业规划以及其它的专项规划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导致规划间不协调和不衔接,严重削弱了规划的整体功能。因此在编制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时,要完善和加强“三个衔接”和“三大评价机制”,防止规划间脱节,充分实现各规划间的协调与衔接。

2.4健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实施监管制度,落实监管责任

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实施”。编得再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强有力的实施措施,很难保证规划计划的有效实施。建立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实施监管制度,不但能对违法用地起到震摄作用,更能体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严肃性。加大行政监管和社会

监督力度,改进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实施效果,改变行政监管为主的方式,实现从行政监管为主向社会管理为主的转变。

2.5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的法律支撑

提高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法律地位,加大规划的执法力度,进一步体现规划的严肃性。建议将土地规划立法列入全国人大立法内容,使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肃查处、纠正违反规划批地用地和

违法修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行为,切实维护规划和计划的权威性。总之,通过建立以保障规划实施基本法律为核心、专项法规和地方法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规划的法律地位,保障规划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规划计划实施的效率。

2.6以农民利益为核心,改革征地和土地收益制度

市场经济是一只无形的手,具有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现存的政府强制征地的法律体制,通过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缩小征地范围,使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推动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机制。只要政府是新增城市土地的唯一提供者和农地转换为市地的唯一仲裁者,强制性的土地征用就会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同时采取措施减少政府对农地转换为市地的一级市场垄断地位。同时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结语: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加强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积极的推进农村,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不断的完善农村土地管理体系,加大对农村土地监督力度,实行科学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土地收益制度,加大土地合理利用宣传力度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肖建鹏、刘少华,浅析农村土地管理的现状[J].现代物业,2010.5.

农村土地规划篇5

一是乡(镇)、村、组、较为分散,农户建房较为零乱,竞相分散建设、村建断头路、标准不一的路到处皆是,不管建设点合理与否,不管土地质量优劣,随意划占土地。村庄的无序建设导致村容村貌脏、乱、差,旧房不拆。旧宅基地不腾,横七竖八,形成通街难、行路难、排水难。门前屋后垃圾乱扔,脏水乱倒。受山区条件和民族风俗以及农村旧的封建思想影响,比着垫高地基、争比台阶、增加层高等,造成房屋高低、朝向、地坪标高不一,设计风格和色彩装饰各异。二是存在“空心村”现象。“要致富,修房要靠公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纷纷在公路旁、乡村道路旁建新宅,聚集新村,而建了新房原老房又多数闲置。年轻人外出打工、儿女分家建新房也致使老村存在大量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且老宅基地人均占地面积大多超过标准规定,因此,老村存量土地浪费严重。另外,由于地质灾害隐患和频发,也造成很多废弃宅基地。三是土地浪费严重,违法、违章建房现象时有发生。新批建房用地实际建设过程中,每户占地面积在批准的面积上擅自扩大,蚕食土地,宁愿被查处交罚款,以罚代法。贵州山区交通条件不发达,尤其乡村道路通达度更差,且村、组较为分散,每个乡镇国土所、建管所就只有两三人,在执法管理上难免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往往发现问题时房子都快建好。因省内大部分地区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很低,盖房很不容易,所以对违法部分大都没有采取强拆,而是罚款处罚。长此以往,滋长了农户建房在批准的面积上擅自扩大、乱搭乱建、蚕食土地,宁愿被查处交罚款,以罚代法的这种心理,部分农户占用的宅基地面积超标,有的甚至超出相关标准的好几倍,而且还存在一户多宅的现象。有些是占用村庄外的土地。甚至也有占用基本农田的严重违法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四是基础设施条件很差,水、电、道路、广播、通讯、电信、绿化等生活基础设施配置还需解决,完善。

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农村建设、搞好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摆在国土资源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和现实工作。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很好解决“三农”问题的切人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就是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不断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水利、能源、通讯、生态环境等的建设,既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节约用地,又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缩短城乡差距,减少不稳定因素,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垒会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村过程中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此要求下的新农村,应该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建设生态型、发展和谐型、创建知识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多位一体的新农村。

四、新农村建设中我省村镇土地利用规划应注意的几点建议

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是首先要把握好规划的龙头作用。

1、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尊重意愿、循序推进”的工作机制,在符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因地制宜来搞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地质灾害频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人地矛盾突出。各地的村镇地理条件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实行因地制宜的不均衡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最优化。具体的方面表现在,根据不同速度、规模和标准来区别对待村镇规划。对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可以规划的更超前一些,经济一般的地区可以更务实一些。在贫困地区,结合扶贫开发,围绕以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搞好规划;在生活基本殷实地区,结合小康建设,为完善路、水、电、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预留用地-在生活相对富裕的地区,结合城乡一体化推进和村庄整治、小集镇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居民点。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村庄建设用地的要求,制定村镇土地利用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村镇和农民为基本目标,要考虑村镇最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设施不够所需建设的预留用地,才能使村庄规划获得农民的接受。编制规划时,合理确定乡和村镇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着重加强村镇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从村镇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村镇特色。

2、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规划要和村镇建设规划相衔接,要注重科学性、协调性。从村镇规模上说,既要与基础设施建设相适应,又要体现小城镇以后发展的需求,既要在布局上以村镇为中心,又要为以后的发展留下余地;既要立足于满足村镇居民的居住要求,又要准备未来可能成为农产品加工基地、集散地的新型社区;既要节约用地,也不能因此制约村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开源与节流并举。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取得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有些地区,以立项目、上企业、盖住宅为工作重心,不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文明素质提高作为工作重点,致使村镇“脏乱差”,出现“黄赌毒”。因此,土地利用规划要协调好各部门、各级之间的关系,保护好土地资源、环境资源。

3、“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因此,新农村建设中,村镇土地利用规划要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专项规划,把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有机结合起来。

(1)要做好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村庄建设用地的要求,着重加强村镇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留足预留用地。采取人口迁移聚集、旧村拆建、新村建设、改造“空心村”、

全面改造散居户、复垦旧村拆建后宅基地,建设中心村、农业园区等办法进行,整洁村容村貌,享受文明进步。对与城市辐射区内的中心村庄,严格按城市总体规划组织建设t对乡镇驻地村庄,进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民、个体户进住住宅小区一对地质灾害频发和存在隐患地区、水库库区的村庄,实施整体搬迁。尽量占用非耕地建设中心村,合理合并自然村,小村、穷村向中心村靠拢。腾出村庄旧址造良田,所得的新增耕地指标,还可用于新农村建设中需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2)搞好土地整理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规划,这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国耕地保护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还要不可避免地占用一部分耕地。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垒的压力将日益加重。贵州省因山区地貌所致,田块、地块都比较零乱,通过土地整理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采取归并小田块土块,降低田土坎系数,对中、低产田土进行改造、培肥,增加可利用的耕地质量和数量。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田成方、路成框、林成行、沟成网”农业生态系统,同时也减少土地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增加绿化面积,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整体优化。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积极搞好土地开发、复垦规划。土地开发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土地复垦是整治挖损、塌陷、压站等造成破坏的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质量和数量。贵州地处山区,受交通条件制约,有一部分地方存在宜耕土地但农民无法上去耕种,可采用改善道路交通条件,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每年因矿产资源的开采,挖损、塌陷、压站部分土地。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督促建设单位按照复垦规划方案进行复垦。通过土地的开发、复垦,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农民又得以增收,同时所得的新增耕地指标,还可用于新农村建设建设需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因此,无论是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整理以及土地开发复垦,都能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地和废弃地,增加农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质量和数量,增加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为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农村土地规划篇6

一、基本情况

__市__区位于__省南部__山腹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共有21个涉农乡(镇、办),314个行政村,总人口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人,耕地面积79万亩,其中承包农户面积73万亩。“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家庭承包延续工作基本到位,机动地依法有序进行使用,“四荒”土地公开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截止“十一五”末,全区310个行政村完成了二轮延包,签订合同80880份,发放经营证80682份,流转土地面积54942亩,其中规模化流转呈现主流趋势。

二、主要做法

“十一五”期间,根据全区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实际,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重宣传,转变农村土地经营观念

“十一五”期间,我们把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__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政策,作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集市设立咨询摊点、悬挂横幅标语、引发宣传资料和会议、培训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规政策。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12期,培训乡村两级干部5000余人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5万余份,刷写固定性标语3000余条,通过广泛宣传,不仅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政策意识,而且也转变了农村基础干部和群众管理与经营土地的观念,从而为全面规范农村土地承包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稳产权,夯实农村土地经营基础

“十一五”期间,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家庭承包双层经营制度。我们继续抓紧完善二轮延包后续工作,以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重点,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全区314个行政村的二轮延包情况进行了逐一摸底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解决办法,依托村委会认真落实承包地块,核实面积,签订合同,发放经营权证书,相关资料统一归档,基本做到了“四到位一归档”为充分发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截止目前,除涉及城市建设用地的四个乡(镇、办)的四个居委会二轮延包没有到位外,其他310个行政村已基本完成了二轮延包工作。

(三)、抓规范,依法监管机动地使用

“十一五”期间,为了依法监管农村机动地的使用和管理,我们针对个别村组机动地超限额预留和发包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先后制定了超限机动地的管理办法和机动地的发包管理意见,特别是对机动地的发包民主程序实行了“四议两公开”。凡集体机动地发包都要经过民主公开程序,否则,将认定是无效合同,予以制止,并且还明确规定机动地发包期限不能过届,交款方式一年一交。通过一系列规范性制度的制定与约束,全区机动地管理基本上步入了规范化轨道。截止目前,全区机动地预留面积为4.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9%。主要是以承包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

(四)、做示范,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流转

“十一五”期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土地承包经营和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区委区政府把高唱农业产业化调子,开展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制定下发了《__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__区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同时印发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样本,建立和完善了合同签订制度和鉴证归档制度及土地流转动态报告制度,确保合同签订归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稳步推进流转,在全区建立了两万亩以土地流转为载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树立了像瑞杰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金井绿野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土地流转典型,辐射带动了一批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能人种植大户加入土地流转大军,发展现代农业。截止目前,全区建立流转合同档案管理机构21个,参与土地流转农户6300户,流转土地面积5.4万亩,占土地承包面积7.4%,并步入发展快车道。

(五)、建体系,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服务功能

“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把完善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作为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第一要务,在全区,以区、乡、村三级农经管理机构为依托,建立健全了土地承包管理服务平台,开展了土地承包监管,土地流转信息,合同签订归档,政策咨询指导,纠纷调解仲裁等服务。“十一五”期间,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土地承包服务体系21个,土地承包及流转信息平台336个,政策咨询指导5000余人次,依法调解仲裁合同纠纷321起,争取土地流转政府补贴资金1500多万元,促进了全区农村土地承包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认真指导下,经过全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农村土地承包工作整体发展水平是好的,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要求,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土地承包这一基本经营制度认识还不够透彻;二是个别地方承包地征用占用程序违规;三是少数农户土地流转不规范,甚至有改变农业用途现象;四是机动地发包超年限,不民主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值得我们在“十二五”期间高度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依据国家法规政策,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法规政策宣传教育,依然非常重要和迫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早已讲过,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并决定着生产关系。所以,要继续做好有关农村土地承包法规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就要经常利用会议、培训、讲座、印发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既要宣传教育区乡村三级干部,因为他们是农村土地承包法规政策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又要宣传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因为他们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享受者和经营者。使他们从思想上对土地承包及流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依法承包、依法流转、依法维护直接的权益。真正实现农村土地承包工作依法有序正常开展。

(二)、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权及利益,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征用征占农村土地数量越来越多,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权及收益权也显得十分重要,区乡村三级组织要在服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前提下,依照法规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交易市场,严格履行征用占用农民承包地审批程序,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户的经济补偿,坚持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强行征占农民承包土地,严厉打击粗暴的占地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权及相应的收益补偿权。特别是区乡两级人民政府要有责任意识,积极做好这方面的检查监督,防患于未然。

农村土地规划篇7

一、严格实施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一)抓紧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村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经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公告。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二)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村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应纳入年度计划。省(区、市)在下达给各县(市)用于城乡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年度计划指标中,可增设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应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挂钩。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面积检查、核定后,应在总的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分配等量的农用地转用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得超计划批地。各县(市)每年年底应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执行情况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二、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

(四)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各省(区、市)要适应农民住宅建设的特点,按照严格管理,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改革农村村民建住宅占用农用地的审批办法。各县(市)可根据省(区、市)下达的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实际需要,于每年年初一次性向省(区、市)或设区的市、自治州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由县(市)按户逐宗批准供应宅基地。

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村、乡(镇)逐级审核,批量报县(市)批准后,由乡(镇)逐宗落实到户。

(五)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区、市)规定的标准。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的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和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得批准。

(六)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报经乡(镇)审核后,报县(市)审批。经依法批准的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应及时将审批结果张榜公布。

各地要规范审批行为,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县(市)、乡(镇)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年度用地计划向社会公告。

(七)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做到“三到场”。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各地一律不得在宅基地审批中向农民收取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八)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快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变更一宗,登记一宗,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在宅基地监督管理上的作用,切实保障“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落实。要依法、及时调处宅基地权属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九)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县市和乡(镇)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村村通”工程,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村庄整治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努力节约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十)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消化利用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建住宅的,也必须符合规划。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

(十一)加大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投入。对农民宅基地占用的耕地,县(市)、乡(镇)应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补充。省(区、市)及市、县应从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增加耕地面积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法

(十二)加强土地法制和国策的宣传教育。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土地国策国情和法规政策,提高干部群众遵守土地法律和珍惜土地的意识,增强依法管地用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农村土地规划篇8

以来,我县新农村建设从点到面,分步实施,全面启动。为规范新农村建设依法用地行为,县政府于两次下文要求加强新农村建设用地的管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少数地方仍然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镇规划,甚至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新农村建设。也有一些地方借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流转、土地整理折抵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名义,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甚至有少数基层干部借新农村建设之机,利用集体土地违法违规大搞房地产开发等。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实际情况,就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认识严格控制用地的迫切性。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土地的开发利用涉及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统一管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颍上跨越式提升的根本途径。

(一)加强土地法规宣传,提高节地惜地意识。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落实国务院有关土地管理的文件精神,教育全县广大干群充分认识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新农村建设乃至农村各项建设进一步节约集约用地,做到能用劣地的不用好地,尽量少用或不用耕地。

(二)坚持依法用地,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没有经过依法批准,任意改变土地用途,都是违法行为,任何试验和探索都不能违反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二、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集镇和新农村建设。

加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程序、循序渐进。

(一)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集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布点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没有制订村庄集镇规划的,要抓紧编制,充分利用老宅基和旧村庄。要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二)严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各乡镇任何建设项目需要将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都必须依法经过批准。兴办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集体土地的,必须符合规划并依法办理规划建设许可,同时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手续。新上畜禽养殖项目,鼓励利用废弃地,需要占用耕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三)严格农村住宅用地建设和产权管理。农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给本村村民,在办理农民建房审批手续、领取土地使用证后,方可进行住宅建设。城镇居民不能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租用、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搞房地产开发。

(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与土地开发复垦相结合。为实现我县耕地占补平衡,凡新农村建设需要占用农用地的,必须与土地开发复垦相结合,建新必须拆旧;确需占用耕地的,要依法报批农转用或进行建设用地的置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土地置换也必须申报项目,报经批准,而不准以占补平衡的名义随意置换集体和村庄建设用地。

三、切实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制止乱占滥用耕地行为。

各级各部门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必须切实加强监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改革部门不得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手续;建设部门不得办理建设规划许可和发放施工许可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得受理土地登记申请;房产部门不得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其他部门申报、核准项目的程序均不得代替用地审批手续。要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政策研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坚决刹住乱占滥用农用地之风。

农村土地规划篇9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新农村建设;集约节约用地;农田保护制度;资金支持

0引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实现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对国土资源的使用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土地资源更好发挥作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效率和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国土资源管理存在不足,制约其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本文结合新形势,就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1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地政府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其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1有利于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是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要认真履行该项职责,做好土地使用的规划工作,统筹城乡用地规划,避免因道路修建、企业建设等而盲目占用耕地和农田。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必须加强土地资源使用管理,严格审批,对各类工程建设占地进行严格管控,科学规划各类土地的使用方向。对于占用的土地资源,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给予一定补偿。并建立农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监管系统,避免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发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新农村建设各项活动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1.2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管理效率

落实国土资源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农田保护措施,对新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同时,通过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加强国土资源管理,能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土地规划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用地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也有利于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用地,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实现提高农村土地管理效率的目的。

1.3有利于提高农村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还有利于妥善解决农田占用补偿、土地征收征用方面出现的纠纷,推动农村工作顺利进行。此外,我国疆土辽阔,再加上气候、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地质灾害频繁。因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地质灾害防治。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做好地质情况的监测工作,通过现场考核和数据记录,能为采取措施防治地质灾害奠定基础,进而达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发生的目的。

2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的不足

虽然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落实,一些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对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例如,用地规划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存在,没有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不到位,尤其是农田保护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忽视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监察不严格,农村居民的土地保护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国土资源管理和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需要采取完善措施。

3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为弥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活动,结合新时期和新形势,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3.1提高用地规划水平,推进集约节约用地

重视用地规划工作,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遵守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措施,对土地利用进行整体规划,坚持以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为核心,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视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的用地规划,保护耕地,方便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便利。

3.2严格耕地保护尤其是农田保护制度

遵循《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规定,完善并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规划并建设好农田保护示范区,为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创造便利。明确村委会主任或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为基本农田保护的负责人,加强农田保护资料管理,重视农田基本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3.3落实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落实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土地整理政策,争取国家对土地整理的资金支持,积极开展农田、水利、道路、林地的土地整理工作,推进废弃地和宅基地的复垦整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增加农村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3.4重矿产资源开发,保护农村环境

重视农村矿产资源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源支持。禁止在村庄设置有毒、有害的矿产资源选冶企业,有效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加强农村居民的技能培训,引导采矿企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3.5严格执法监察,提高村民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加强农村土地执法监察和巡查活动,坚决查处侵占农田的行为,构建长效的监督机制,发挥农村居民的监督作用。开展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活动,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提升村民土地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农村土地规划篇10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耕地影响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限的入地资源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强化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机制,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兔子资源的最佳综合效益,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概述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聚集的主要场所,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农村集镇、中心村和基层村。

农村居民点整理指的是运用工程技术和土地产权调整,对村庄进行改造、合并以及再利用,使得农村建设逐渐走向集中化,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化,并且能够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内涵是指对农村居民点数量与布局从宏观上进行调整,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内部结构以及布局从微观上进行调整的综合性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当地的土地利用率,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确保粮食的安全性。因此,近些年来,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已经引起了各领导阶层的关注,同时也已经成为了学术界较为重视的项目。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必要性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贯彻落实我国基本国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的有效措施。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土地资源极为短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人地矛盾也更加突出。我国土地的实际国情决定了我们一定要推进土地整理和集约用地。当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已通过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对耕地进行补充的主要路径有有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因为农村居民点具有较为客观的整理潜力数量和相当高的开发再利用价值,所以应该将其作为补充封底的最主要路径。

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促进去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不仅可以增加使耕地面积增加,集约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同时还可以讲土地资产盘活,并且使村级集体经济更加壮大;结合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村镇进行规划,并且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人口适当集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进而使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原则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居民点整理特点和经济技术水平,农村

居民点整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统一规划原则。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一定要统一

规划、统一领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长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从专项整理转为综合整理,确保居民点整理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益,保证土地资源的能够被持续利用。

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地狱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

都不相同,农村居民点在整理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待整理区土地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和模式进行确定。比如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截然不同的,山区山地丘陵广布整理起来有很大的技术难度,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多,但综合效益不高,实施起来见效慢,不适合一哄而上,应该分期进行。所以,农村居民点整理一定要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刀切。

第三,三大效益兼顾原则。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这

三种效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土地利用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统一的整体。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的就是能够合理的对土地进行利用,因此,一定要同时兼顾生态-经济-社会这三大效益。

与各类规划相衔接原则。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

部分,一定要跟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好,并且再起控制之下进行;此外,农村居民点整理还得与城镇体系规划、村镇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保持协调。

土地整理综合潜力及其对增加耕地数量影响

潜力,指的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和某种既定的条件下,某一指标可能提高或节约的能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是指按照国家相关小城镇建设的规定,立足于自身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的需求之上,通过拆迁和搞糟旧村及土地整理,对闲置土地进行盘活、增强内涵挖潜、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为目的的一系列工程措施而增加的耕地、住宅、商业等各类用地面积的能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有增加有效土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农村聚落优化、土地增值四个方面。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是对以上四种潜力的综合,是一个或多个相对的值,其反映的是某一区域在农村居民点整理方面与其它区填的差异性及相似性。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综合潜力研究基本上都是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空间参评单元,通过得到某个单元一个或多个土地整理综合潜力值来评价该单元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整理后可能节约出耕地的能力,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点对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方向与特征起着决定作用,并且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有很大的影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目标多元性的取向决定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过程,有很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大小,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定要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和权衡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状况。

增加耕地面积是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与意义,指的是通过政策制定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单位占地标准及土地集约利用措施实施以实现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空间扩展,将节约出的土地整理为耕地。

通常情况下,有三种方法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即政策指标计算法、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和提高建筑容积率方法。

5、增加耕地面积研究

5.1、补充耕地目标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直接目的,土地利用规划从耕地供需平衡的角度确定了因建设占用耕地的最大规模和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最小规模,以确保从时间、空间、数量和质量多方面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然而,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这是由农村居民点整理自身的复杂性决定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在整理区域空间变化上涉及整理拆迁区、置换还建区和增减挂钩区三类区域,其最终补充耕地的数量可表达如下:

其中,Sa为补充耕地面积;SZ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拆迁区面积;α为整理拆迁区新增耕地率;Sn为农村居民点置换还建区面积,β为置换还建区占用耕地比例;SG为农村居民点增减挂钩区面积,γ为增减挂钩区占用耕地比例。

对于农村居民点整理拆迁区,虽然在规划中多倾向整理拆迁后转化为耕地,然而,其实际的转换过程存在一定差异,即整理后的新增耕地率受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双重制约。而置换还建区和增减挂钩区占用耕地的位置和数量也较难明确,原则上规定置换还建区和增减挂钩区占用耕地的规模应小于整理拆迁区补充耕地规模。从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来看,置换还建区和增减挂钩区占用耕地都应划入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范围;从农村居民点整理占补耕地的动态变化而言,主要关注整理拆迁区和置换还建区一增一减的耕地变化,即往往不考虑增减挂钩区占用耕地的情况。

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目标,需要采取上下结合的方法,即以自上而下的土地利用规划补充耕地目标为导向,以自下而上的农村居民点现状特征和潜力调查分析为前提,综合已实施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的新增耕地率,分期规划、分区确定。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补充耕地目标不能仅停留在数量的增长上,应同时关注补充耕地的质量高低;既要确定补充耕地的数量目标,更要确定补充耕地的质量目标,结合各地农用地分等成果,对整理中新增的低质量耕地应予以折算。

5.2、增减挂钩目标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释放为盘活城乡建设用地增量提供了空间,通过实施挂钩政策,能够使分散的农村居民点从自然形态转化为规划形态,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引导村庄聚并逐渐将乡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融为一体,不但可以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还可以改善农户的居住条件。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了建设用地净增量和新增量目标,净增量是规划期间建设用地总量的变化,新增量是规划期间非建设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净增量与新增量共同控制和引导区域建设用地的发展总量和动态变化。土地利用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管制,如图1所示,在城镇用地增量指标用尽的情况下,可根据城乡增减挂钩的相关政策,通过农村居民点或其他建设用地整理,在有条件建设区安排释放整理潜力规模内的新增城镇用地,当前挂钩试点实施中!过分追求建设用地指标,!耕地占用与补充之间重数量平衡、轻质量提高。土地利用规划中均明确了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量,对于增减挂钩区必须满足建新区占用耕地规模小于拆旧区增加耕地规模,并确保拆旧区新增耕地质量不低于建新区占用耕地质量。

(图1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管制)

城乡增减挂钩指标的使用,必须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有序推进,避免盲目乱建与强拆行为。农村居民点增减挂钩区面积SG满足如下条件:

其中SG由两方面的值共同约束,即整理拆迁区(SZ)与置换还建区(Sn)的面积差值和农村居民点现状(SX)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规划目标年农村居民点规模(SJ)的面积差值,前者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缩减总量,后者为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缩减目标,即各地城乡增减挂钩量是在完成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农村居民点缩减量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建设用地的发展需求确定,同时保证增减挂钩区占补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平衡。

5.3、节约集约目标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快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同时伴随着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和土地结构的复杂化。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远高于《村镇建设用地规划标准(GB50188-93)》规定的人均150㎡标准,并且伴随着大量的空心村,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有效提高其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优化农村用地布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土地利用规划中并未从人均或户均标准上给出具体的农村居民点集约节约目标,但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缩减其用地规模是统一的规划方向。因而,作为隶属于土地利用规划之下的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居民点集约节约目标上应予以进一步明确,而其目标的设定应切忌“一刀切”的标准,需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而确定,即在分区、分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分标准确定。同时,对于节约集约目标不能简单地以数量为目标,应更多地关注空间上的合理规划和有效配置,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现阶段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增加耕地数量,以此来确保粮食安全,因此如何将整理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是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方法体系研究中的焦点。

参考文献:

[1]何英彬,陈佑启,杨鹏,许新国,余强毅.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对耕地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07:31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