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事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56:53

小学人事管理制度篇1

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是中小学财务管理第一要务

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财务制度》已实施15年了,其间,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修订。

具体来说,一是为了适应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自2000年开始,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这些都对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产生了直接影响,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为了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求。2012年4月,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范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小学校必须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修订财务管理制度。三是为了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经费投入连年增长,中小学校经费总量、结构和财务管理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2011年,全国中小学校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每年以超过20.8%的速度递增,2011年中小学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达到1.15万亿元,占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通过财务制度,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中小学财务管理的第一要务,在这种形势下,需要修订《制度》,以适应财政经费管理要求,促进中小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新《制度》新在何处

原《制度》分13章,共55条。修订后的《制度》章数未变,共77条,增加了23条,删除1条。新《制度》有4个显著特点:

1.适用范围更加明确

与原制度相比,适用范围主要有5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将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纳入适用范围。修订前职业中学执行《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为体现对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的财务管理要求,本次修订将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纳入适用范围。二是将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校纳入适用范围。三是将幼儿园修订为依照执行。幼儿园不属于中小学校,本次修订不再将幼儿园纳入制度适用范围,但由于当前幼儿园的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非常复杂,制订专门的幼儿园财务制度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制度附则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依照本制度执行”。四是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校可以参照执行本制度。五是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中小学校,以及独立核算的中小学校校办企业,执行企业财务制度,不执行本制度。

2.管理责任更加清晰

为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校的法人主体地位,制度明确要求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的财务活动在校长的领导下,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校以校为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实行“集中记账,分校核算”的,不改变学校财务管理权。这些规定为中小学校长履行财务管理职责,加强和规范财务管理提供了直接依据,有力地保证了中小学校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有利于管好用好教育经费。

中小学校校长作为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财务管理责任涉及中小学校财务活动的全过程。修订后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校长在预算管理、负债管理、食堂管理、代管款项管理、决算管理、在建工程管理、资产管理、票据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责任,理顺了财政、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强化了中小学校长在财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3.管理要求更加细化

一是细化了预算管理。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校预算编制、预算调整的程序,要求中小学校预算以校为基本编制单位,教学点预算纳入其所隶属学校统一编制;细化了中小学校支出管理,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不得混用,公用支出不得用于教职工福利等人员支出;细化了结转和结余管理,要求经营收支结转结余单独反映,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规定执行。二是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从事经营活动,不得对外投资、不得提供担保,严禁举借债务、严禁设立“小金库”、严禁账外设账、严禁公款私存。三是就中小学校财务人员的任职条件,加强中小学校食堂管理,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提高固定资产入账计价标准,代管款项管理,收费票据管理等事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4.财务监督更加严格

一是明确中小学校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二是明确中小学校财务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三是要求中小学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学校财务信息。四是要求中小学校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教育部财务司负责人说,新制度的实施,标志着中小学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务风险防控机制更加健全,财务监督形式和内容更加具体,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与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结合更加紧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要求更加明确。

即将修订《中小学校会计制度》

小学人事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人事委托;服务意识;认知度

引言

人事的产生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过程,人事委托制度实施以来,其意义和作用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经济和非经济组织人力成本削减,各类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人事委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除体现出其本身的优势促进作用以外,其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一、人事概况及人事委托涵义

从1983年沈阳人才信息中心保管中小企业员工第一份档案开始,标志着我国人事的萌芽。1995年国家人事部总结各地人才交流机构中的人事委托工作的经验,标志着人事开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1]。

据统计,我国已有15.4万家中小企业的330多万人实行人事委托[2]。截止2011年底,办理人事委托业务是人才交流机构的主要业务。

人事委托是指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受各类组织或个人的委托,代为各类组织或个人管理相关人事业务的各项规则、程序等所组成的体系。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将人事关系和档案保存在人才交流机构,中小企业委托人才交流机构管理着普通人事业务[3]。

二、中小企业人事委托存在问题

人事委托工作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范围还比较狭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足,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人事委托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体制较难消除[4]。

人事委托与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水平相比,我国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还不够成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而沿用至今的个人户籍、个人档案、社会保障等体制,构成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

2、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多头管理现象突出。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多头管理的状况依然存在,且问题比较突出,如教育部门、非政府职业介绍机构、社区、街道、部分个体私营企业等都存有流动人员档案。国有企业员工辞职或解聘后,档案关系不按规定转移到人才服务机构,甚至辞职、辞退人员自存档案;根据有关规定,大中专学生毕业在两年派遣期内其档案可在学校留存,致使部分毕业生无法及时办理人事等。

3、中小企业和个人推行人事委托积极性不高,对人事委托认识不足。

人事委托在我国南方城市和沿海较发达地区发展相对迅速,这与经济发展水平、人才活跃度有较大关系。我国内陆城市的不少中小企业和个人在观念上,仍受制于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约束。部分中小企业认为实行人事委托,在落实用人自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危险,以档案、户籍等制约人才流动的手段就要失灵,能否留住人才,就完全取决于中小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个人实行人事委托后,尽管有了流动的自由,但对单位的依附关系没有了,随时都有可能被"炒鱿鱼",有下岗失业的危机感。因而,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人对推行人事委托的积极性不高。

4、人事委托机构自身建设不足。

人事委托机构自身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才市场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完善,管理服务手段相对滞后,从业人员少,业务不熟练,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没有广泛的服务观念意识等。

要实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主动性,采取一定措施,应对中小企业人事委托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三、应对中小企业人事委托问题对策

中小企业人事委托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人事委托工作的全面推广,采取一定应对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

1、搞好人事委托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委托体制以及立法工作[5]。

要建立全国性的人事委托制度,就必须得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法规作为规范和约束。加快人事委托立法工作,搞好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结合现有的人事委托的实践情况,进一步明确建立人事制度的基本原则。搞好人事委托制度的立法工作应注意两点: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理论推动;要有系统、具体的规范设计。

2、提高人事委托服务的社会认知与认可度。

社会对人事委托制度的认识、参与、支持是建立人事委托制度的重要前提。尽管人事委托服务工作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从总体上来说,这项工作的社会认知与认可度不高。要解决问题,关键是进一步扩大人事委托服务的宣传。人事委托服务机构要坚持灵活务实、逐步推开的原则,根据社会需要主动服务,采取宣传进高校、进中小企业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宣传人事委托服务的基本政策、服务内容和服务成果,以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和合力的形成,为人事委托的建立和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引入人事委托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实施人事委托信息化,拓展业务[5]。

据统计,通过人才招聘办理人事委托手续的约占总量的40%左右。市场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其核心内容。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入人事委托服务中,让各级各类的人事委托服务机构彼此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激发各机构的活力,进行优胜劣汰。一是人事委托服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的联网服务。其形式包括人才资源信息共享、联合招聘、异地委托招聘、联合开发人事委托服务新技术和新手段等。二是人事委托服务机构与有关专家、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系,提高人事委托科学化管理水平。三是人事委托服务机构与被人建立起直接的网络联系。

4、规范管理人事委托服务机构。

人事委托制度在我国还处于试行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人事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多头管理和一些管理机构不符合法律规范。应成立一个行业性的最高权威机构,对众多人事委托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规划、指挥和协调。明确人事委托的管理机构,能确保人事委托工作少出纰漏,节省开支,避免重复支出。

四、结论与建议

人事委托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传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产生巨大的冲击,但实现了各类人才人尽其才的目标,人事委托制度推动着我国人事管理向前发展。

针对人事委托制度存在的不足,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完善人事委托服务。各级政府、人事委托服务机构和中小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要积极主动改变传统人事管理观念,加强各级政府和人事委托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搞好人事委托政策的引导和监督体制,建立健全体制以及与人事委托相关的立法工作;各人事委托服务机构要注重自身队伍建设、注重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方面,使我国人事委托步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丁忠利、邓国华,人事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

[2]中国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局,2010

[3]王晓莉、汪健,推进人事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4]郝永义,人事制度论略[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3期

小学人事管理制度篇3

一、小学管理应走依法治校的道路

要搞好小学的管理工作,就要在纷繁复杂的管理实务中找到工作的重点,找到处理问题的标准,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坚持依法治校。

1、坚持执行国家有关学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校是学校科学发展之路,也是当今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学校管理者和小学教师、小学生都具有法律观念,依法行事的意识就强,学校的管理就有章可循,就能有效化解不必要的管理矛盾。

2、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依法治校除了坚持国家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外,学校也要结合自己的办学传统,办学实际,制定符合本校实际、适合当地情况的详细的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人、管理人,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奖优罚劣。

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人翁的作用,与学生和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规定,要让学生和教师参与制定的过程。学校管理者要听取民意,以便正确决策。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等都是很好的基层参与民主管理方式。

二、全力抓好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事物的核心工作,也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既是管理好一个学校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稳定、社会认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做好小学的管理工作重点是做好教学工作。

1、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优秀的教育家一定在课堂上是一个成功者。优质的课堂教学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采取措施,增进师生交流,师生要在认识和感情上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二要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任务能不能顺利完成,关键要看是不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才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三要建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解决每个学生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切实地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建设,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就会自觉提高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提高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增强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

三、培育全员参与管理机制

1、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管理。小学管理不是小学校长一个人的事情,也不单单是小学管理者的事情,要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管理,培育全员参与管理机制。让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管理者一道共同管理学校,共享学校管理的丰硕成果。

2、社会力量参与管理。通过开放式办学,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的机制,动员社会多种力量,比如家长、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校外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让社会参与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让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比如早在2008年,上海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山学校成立理事会,吸纳教师、社区、教育专家、法律顾问和企业代表加盟。这个新生机构将参与学校重大活动、加入学校重大项目的决策咨询并在学校主要工作的评议中扮演重要角色,学生和家长也将最终从这种新运行机制中受益。学校发展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大家共同商量对策,使得学校由以往单纯向政府负责转型为向学生负责、向社会负责,优化了社会资源,促进了小学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约束机制

小学人事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中小学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规范化管理

一、《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修改的重点

(一)增强校长负责制度

修改后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指明校长在预算管理、负债管理、食堂管理、代管款项管理、决算管理、建设工程管理、资产管理、票据管理所应承担的责任,表明了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关系。将增强中小学校长对财务管理的负责能力这一条例编入其中,表明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权责统一对提高财务管理中校长责任、地位、主导的作用。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核算,将原来“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管理模式转变为“集中记账、分校核算”的模式。

(二)规范并逐步完善预算管理

重新修订的《制度》:1.把中小学校每项收支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的统一核算和管理,逐步全面完善收支管理。2.建立从预算编制到实施,再到决算全部流程的完整的预算管理系统,以校为单位进行预算编制。3.实施严格的预算实施和控制预算调整制度。4.规范预算管理,从严格实行决算的定义、编制、管理方面表现预算的完整性。5.依照财政管理改革的需求和中小学校结余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改变“结转和结余依照规定利用”,区分“结转”和“结余”、财政拨款和非财政拨款的结转结余。

(三)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财务的严格管理

根据有关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给予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表明国家义务教育费用全部归入财政预算,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给予保障。根据规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能参与经营活动、不能对外投资、不能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且不能提取修购基金,严格规范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财务活动和保障财政能及时提供学校维修翻新资金。

(四)规范共性和冲突问题

重新修改后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依照国家相关规定不能参加经营活动”。《中小学校财务制度》根据财务管理出现的主要问题制定:“中小学校食堂由财务部门管理,自己进行核算并定期公布账务,充分体现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

(五)增强经费监管和绩效管理

教育经费管理在某些方面因为思想管理不深入了解、管理基础薄弱、实现制度不严格、节约意识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经费运用不当、冒领和擅自挪用教育经费、浪费等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校常规教学业务的开展。《制度》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严格管理各项经费、细分财务监管内容、增强支出的绩效管理的措施,强调的财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有效运用经费。

二、《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修改后主要面对的问题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营活动问题

重新修改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不能参加经营活动。而经过实际探查,很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住宿制学校都从事小卖部等经营活动,其他一些学校也从事操场、空房等闲置资源租借活动。这些经营活动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也违反了相关规定,使资产并未得到有效的运用。

(二)食堂财务管理问题

重新修改的《制度》明确规定“中小学校食堂在财务部门的管理下,自己进行核算并定期公布账务,实现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制度》虽对食堂财务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1.由于很多地方都没有构建食堂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所以不能完全控制食堂财务。2.对于农村中小学校食堂来说,采购物资收取合法票据是很困难的。在县级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校不仅无法获得零散采购的发票,也无法获得一些大宗物资的合法票据,使得监督管理很难实施。3.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没有保障。根据相关规定,工作人员工资、保险由财务预算支付,但在很多地区财政资产短缺,使得一些中小学校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从公用经费中拨出。4.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不足,目前大多学校由于营养改善计划供餐模式的运行,学校食堂从物质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监管、陪餐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而这些人力需面向社会聘用,即使在聘用人员工资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某些岗位也不能由外部人员办理(因外部人员易串通舞弊),故很多学校教学人员参与食堂管理中,从而加重教职工负担且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三)评价经费绩效中的问题

重新修改的《制度》规定:“中小学校要增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有效利用资金”,达到提升中小学校经费利用的有效性和衡量、有效评价中小学校经费运用情况的目的。而在很多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科学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系统尚未建成,对支出后的经济性、效率性、效能评价只有探究没有实行,使绩效评价只有原来的对经费支出预算目标的实施状况和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合法性。通过几年的经费绩效评价的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主要通过各单位自己申报后对目标预定与实践的结果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很难体现财政资源的有效性,也存在局限性。

(四)设置中小学校“报账员”职位和从业资格

新制度要求中小学校采用“集中记账、分校核算”的核算模式。而事实上,“报账员”在国家有关法律和管理措施中是不存在的称呼,也没有明确规定“报账员”要不要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校,报账员由专职教师转任,因为工资与教师相比较低,专业素质较低,又没有统一编制,使得频繁更换报账员,对工作没有热情,对有关法律条文没有深入的了解,导致会计工作不规范。

(五)校长财务管理意识问题

校长不仅要对学校教育事业负责,还要在每天的工作中对资源进行调配,相当于财务管理责任人,教育经费的管理实际上由校长决定而不是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但事实上,在对各地进行培训时,一些学校很重视对《制度》的学习,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中小学校校长、财务人员都参加了;而一些中小学校由于校长财务管理意识低,仅有学校财务人员参加了学习。

三、新制度下中小学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管理中小学校经营活动和食堂财务的制度

1.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文具店、小卖部等实体经营和资产租借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

2.严格管理食堂物资的购买、管控等流程和手续。在食堂财务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对采购预算控制采购支出,避免无法获得发票的部分采购。在工作人员工资保障方面,合理使用食堂经费,防止地方用公用经费给食堂员工发工资。

(二)创建完整的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中小学校经费绩效评价中要体现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具体的实施方法有比较成本与效果法、比较目标与实际结果法、摊提计算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比较历史变化法、横向比较法、专家评价法、问卷调查法。

(三)编制“报账员”职位并提升专业素质

确定“报账员”的身份,并对其职责进行编制。学校应选择专业素养高的人员,也可以自己培养该岗位的人才。学校应分离财务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降低他们实行财务法规、制度时受到的各方压力和扰乱,使财务更加透明化、制度更加规范化。

(四)深入加强校长的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工作是提升教育投入效益、保障地方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保证。把学校财务监管工作加入学校常规考核,学校测评和校长任职考核的重点是规范会计行为。

(五)全方面完善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依照目前情况,必须确立的制度与

规定:

1.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2.内部牵制制度

3.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4.资产管理制度

5.资产清查制度

6.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7.财务信息公布制度。

四、结语

新《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不仅表明要强化校长负责制,还要提高校长的管理意识,在他的领导下,并设定“报账员”职务,在各单位的相互协调配合下规范管理学校财务,严格进行核算,增强财务资金的透明度,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是中小学校在新的制度下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更美好的前途。

参考文献:

[1]牟秋菊,李静.新制度下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1:56-58.

[2]秦天霞.对新修订《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的解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6:40.

小学人事管理制度篇5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调动各族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丰富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以实行聘用(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强编制管理,调整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结构;加强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进和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实施岗位结构工资制,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建立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符合我市中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

二、加强编制管理规范学校机构和岗位设置

(一)严格编制管理。根据中小学校教育层次、地域和不同特点,结合学校发展规模及课程改革的需要,合理确定学校编制。对民汉合校、寄宿制学校、设有分校的学校,在编制核定时给予适当倾斜。具体办法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编制部门商定。

(二)科学设置机构。按照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我市中小学校类别、规模和任务,严格控制学校领导职数,合理设置学校内设机构,同时在核定的编制数和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内,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努力做到机构精简、职责分明、管理高效。

(三)合理配置人员。科学设岗,压缩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比例。对于民语系学校、民汉合校、寄宿制学校、设有分校的学校可适当放宽。

中小学校不得超编聘用人员,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违反规定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的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

三、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办法

(一)实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校长每届任期原则上为3年,两届期满后原则上应实行交流轮岗。完善中小学校长考核办法,加强履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校长奖惩、续聘或解聘的重要依据。

(二)坚持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分层管理的原则,逐步实行校长、书记结构工资统一调配制度,校长、书记的工资待遇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事部门统一制定、统一考核、统一管理。条件具备的学校可试行年薪制或协议工资制。

(三)深化中小学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和领导职务,分别实行聘任、公开招聘、选任、考任和委任等多种任用形式。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充实和优化中小学校管理队伍。

四、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度

(一)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凡专门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教师资格,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不得聘用到教师岗位。努力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不拘一格、择优聘用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校任教。

(二)全面推行中小学校教职工聘用制度。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由学校与教职工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期内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任务及相应待遇。通过实行聘用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

自20**年9月1日起,学校新增教师一律实行聘用制。一旦签订聘用合同,即予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手续。聘用对象在受聘前、聘用期内和解聘后均不受身份限制,也不与身份挂钩。

教职工的聘用期限一般为3年(含新录用人员的试用期),聘期期满不再续聘的,由学校出具《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证明书》,并由本人在3个月内到市社保机构办理失业手续,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不再负担其工资、福利等各项费用。

在实行聘用制的过程中,学校少数民族教职工的比例不能低于该学校在编、在岗、在册少数民族教职工人数的80%。

(三)中小学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务聘任制。学校应在核定的教师职务比例内,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师职务岗位。按照一岗一聘的原则,强化职务聘任,严格聘任程序。理顺评审与聘任关系,淡化“身份”评审,强化岗位聘任。

(四)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学校应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人事部门要研究制定符合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工作特点的考核办法。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评价和教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奖惩和聘用的重要依据。

(五)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职工社会保障制度。自20**年9月1日起,学校为聘用人员按规定建立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六)根据国家人事争议处理的有关政策,积极稳妥地处理有关人事争议,依法保障教职工和学校双方的合法权益。

五、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强化分配激励机制

(一)在科学核定学校编制的基础上,由教育、人事、财政部门对学校的工资总额进行核定。逐步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增人不增工资,减人不减工资,结余留用,超支抵扣。学校可以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自主确定和调整内部岗位人员的工资分配关系,扩大学校分配自。

(二)在科学设置学校内部岗位的基础上,在学校内部实施岗位工资制。以岗位技术含量、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和工作绩效为指标,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学校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工作量大小、岗位职责、教学效果、工作实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使能胜任教学工作并上足课、上好课、师德高尚、教技精湛的教师多受益。制定政策,对有特殊贡献的教职工实行重奖,充分调动各族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实行岗位工资后,教职工现行的工资将作为档案保留,作为退休、调动时的依据。

六、妥善安置未聘人员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

(一)20**年9月1日以前,对在编、在岗的教职工中未聘人员,采取校内转岗、跨校安置、进修学习、提前退休、病退、离岗待退、内部待岗、自谋职业等多种渠道安置分流。

(二)中小学特级教师、获得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突出贡献以及教改、教研中有显著成绩的教师,可根据工作需要并结合本人距法定退休年龄情况,签订聘用合同(原则上长期聘用合同不宜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如确需延长的,须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报组织、人事部门批准,方可延长退休年龄。延聘年龄男教师为63岁,女教师为58岁。

七、建立优秀教师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制度

(一)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区内外教育行业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才到我市中小学工作。建立教学、科研、管理和关键岗位人员任用制度,在学校形成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使外部的人才能够引进来,内部的人才能够留得住、出得去。

(二)完善校级、区县级、市级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制度,每三年命名一次。

(三)建立**市和各区县中小学教师人才库。对所属学校教师进行有序交流、统一调剂。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教育人才管理机制。鼓励校际之间互聘、联聘教师。鼓励优秀教师到农牧区、边远学校任职、任教,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盘活教育人力资源。

八、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各族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各区县和学校要结合各自的实际,认真制定相应的聘用制方案、人员分流方案等,并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多种途径征求意见,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我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本《意见》适用于市、区(县)所属中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可参照执行。

**市中小学校教职员工未聘人员安置暂行办法

为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做好人员分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办发[2**0]1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20**]35号)、《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人发[2**0]78号)、自治区《关于印发<关于中小学新增教师实行合同聘用制管理的意见>(试行)的通知》、《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等五个文件的通知》(市党发[20**]27号),结合**市中小学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

在推行教职工聘用制改革中,各学校未聘人员安置工作要坚持以内部安置为主的原则。鼓励各学校在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结合实际,探索对未聘人员的多种安置途径,为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努力创造有利条件。

二、未聘人员安置

(一)新增教职工未聘人员。

20**年9月1日后,新增的教职工按照自治区合同聘用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学校新增教师一律实行公开招聘。经试用合格的,由用人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手续。聘期一般为3年,聘期期满不再续聘的,由学校出具《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证明书》,并由本人在3个月内到市社保机构办理失业手续,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二)原有教职工未聘人员的安置。

20**年9月1日前,在编、在岗、在册的教职工未聘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安置:

1.内部转岗。对未能竞聘上岗的人员,学校应坚持内部安置为主的原则,实行转岗安置,并依据新岗位,确定其工资待遇,岗变薪变。

2.交流安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引导待岗人员跨学校、跨行业、跨地区流动,或由市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向其提供就业信息,为他们再就业创造条件。

3.进修学习。对40周岁以下的未聘人员,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原则上为其提供一次进修学习的机会。进修学习期间工龄连续计算,保留行政关系,不占学校编制。进修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按内部待岗人员对待,学费由双方协商决定,并签订《进修学习协议》。进修人员在学习结束后可再次参加本单位竞聘,也可自谋职业。

4.提前退休。教师和非教学人员,男年满55周岁或工作年限满30年、女年满50周岁或工作年限满25年,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报经市人事部门批准,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5.病退。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且工作年限满10年,体弱多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由医院出具证明,经机关事业单位伤病残鉴定中心鉴定,按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后,可办理病退手续。

6.内部退养。工龄满20年且年龄满45周岁的未聘人员,本人提出申请,经聘用学校同意,可办理离岗待退手续,按本人月标准工资的60%发放离岗待退工资。内部退养期间,其年度考核结果可视为称职,其工资的正常晋升不受影响,到达提前退休年龄时,可按提前退休享受有关政策。

7.内部待岗。未聘人员未能按上述办法安置的教职工,可以实行内部待岗。待岗期间工龄连续计算,发给待岗工资。第一年按月标准工资的90%发放,第二年按月标准工资80%发放,第三年按月标准工资的70%发放。在学校内待岗时间一般累计不超过3年,在此期间,聘用学校应为其提供两次以上竞争上岗的机会。内部待岗3年后,仍未能上岗或调离的,聘用学校可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解除或终止聘用手续。

小学人事管理制度篇6

一、基本做法

我县教育系统目前拥有法人学校37所(未含社会力量办学),在职在岗教职工3490人,教育总的收支金额已达亿元。因此,搞好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十分重要。通过调研,总的感到,近几年来,我县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工作不断规范,不断完善,服务于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促进了我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抓基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一是积极实施《中小学财务制度》,为健全中小学财务各项管理提供依据。*年以前中小学实行的财务会计制度涵盖了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明确具体要求,各学校只有一些简单的管理制度,为便于操作,规范运作,*年初我县教育系统在南京市五个郊县中率先实施《中小学财务制度》、《中小学会计制度》,由于新制度规定明确,要求具体,为健全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提供了依据,各学校根据新的财务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二是定期检查、督促财务各项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近几年县教委高度重视学校财务制度建设,把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作为检查评估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检查评估小组专门配有财务人员负责具体评估各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目前,学校财务管理建立明确的财务、资产管理岗位职责以及经费审批、财务物资管理制度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不断规范。

2、抓热点,规范收费工作,强化收入管理。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收费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县教委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对学校收费工作的管理,将此作为关系教育形象、关系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县教委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规范收费的目的、意义,对规范收费的学校进行表扬,对个别乱收费学校严肃处理,使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认识到乱收费的危害及负面影响,从而在学校形成了规范收费的氛围。二是强化收费制度建设。为了从根本上治理乱收费现象,县教委制定了“四统一”制度,即统一收费项目、标准,统一持证收费,统一使用财政监制的行政事业收费票据,所收各种费用统一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三是强化对教育收费的监督检查。每学期开学初组织专门人员,对收费标准、票据进行一一核对,听取学校领导的汇报及学生家长的反映,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并将此作为中小学教育评估、督导、内审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各中小学都能认真贯彻有关收费文件精神,主动向社会、家长张榜公布收费项目、标准,票据规范,栏目填写清楚、明确,使收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轨道。今年1月被省教育厅、省廉政办评为规范中小学收费达标县。

3、抓监督,加强监督管理,防患于未然。一是加强审计监督,尤其是校长离任审计,已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校长任期内的财务收支情况、学校内控、校产的管理情况,校长个人行为等,*年以来已对涉及调任、学校合并、退休的38位校长进行了离任审计,对财务管理搞的好的进行肯定,不合规的以意见书的形式提出纠正意见予以纠正。二是加强校产管理。今年暑期,对全县中小学资产进行核实登记造册,摸清学校的家底,在全县中小学推行资产微机化管理。对由于布局调整撤并学校的闲置资产,认真进行登记,明确管理要求,这部分资产中,有的是乡镇政府投资建造,有的是行政村帮助建造,还有的是多方投资建造,他们逐一商定明确管理责任。大额教学设施则由县教委统一采购,压缩开支,降低成本。三是坚持定期财务检查、会审。这项工作已坚持了多年,晶桥中心校每年定期进行财务检查,一方面进行面上业务指导,另一方面查找问题予以纠正;石湫镇由校管会统一管理所有帐目、凭证,村小设一名现金保管员,票据审核由主办会计把关,从源头抓起。财务会审工作不断拓宽会审面,提高会审质量,从当初的面上会审到重点会审,从相互会审到分小组循环会审,杜绝了白条抵库,坐支现金、手续不全等现象,会计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今年年初,县教委计财科选择了两所学校,就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专门检查,检查发现有的资产不及时核实登记,有的超限额支付现金,检查结束后都一一予以纠正,总结经验,面上指导。四是推行政务、校务公开。组织到外地(苏北连云港、赣榆、涟水、南京高淳)参观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在县中、实小、附小三校进行了试点基础上再面上推开。设立了办事公示栏,对人事任免、招生收费、基建工程等事项交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提高工作透明度。五是定期召开职代会,由校长向教职工通报本学年收入来源、支出项目等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4、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一是调整教育布局。近年来,教育事业硬件投入力度加大,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较为突出,已先后两次通过调整教育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以缓解教育发展与需求的矛盾。县教育系统认真执行《溧水县教育布局调整意见》,撤并村小学36所,农村小学由164所减少到128所。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维修经费近20万元,学校教育条件也大大改善,师资水平得到了保证,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及办学效益。二是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全县共有3946人参加竞争上岗,共清退、落聘591人,其中清退临时人员231人,内退305人,落聘55人,上岗3490人,通过裁员、分流,优化了教育资金的投向,每年可节省教育经费60万元。三是学校后勤社会化建设初见成效。县中、三中、职教中心、永阳、东屏中学等,均将学校食堂进行对外承包,学校减少了开支,集中了精力,饭菜质量明显改善;商店对包承包,有的还有几万元收入,弥补了教育经费不足。

二、存在不足

1、财务管理水平仍需提高。由于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由教师改行,他们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方面是行家里手,但对财务管理较为生疏,有的忙于教学,对校办企业财务疏于管理、监督,甚至有个别校领导严格执行财经政策、财务规定意识淡薄,为个人谋取私利,给集体和个人造成了不良影响。

2、票据管理有待规范。一些偏远村小从节约经费的角度考虑,购买农民自产的农副产品,以及校舍小维修、木工、瓦工等开支,报帐票据多为非商事凭证。

3、个别学校在收费上仍有一定的随意性。政府财力不足,学校要发展,要维持正常的运转,为了增加收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个别学校在代办费收取上仍有少量的随意性,打政策的球。

4、民主理财有待加强。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强化民主监督。逐步健全由包括校长、教代会审批通过的财务管理的集体领导机制,学校的重大财务决策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避免资金使用上的决策失误和不必要的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在学年开始向全体教职工公布学校上一学年收入及支出帐目,并对教职工有关财务疑问予以解答。增强财务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

2、工作措施上,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除坚持校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外,加强届中审计,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有预算外收入的学校,要加强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实行“权钱公开,互相监督”,凡学校购置教学设备、实验器材等大宗教学用品要由教务处提出申请,经行政会研究通过,再由教务处分管人员和总务处采购人员一同按要求购买。学校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学校经费开支状况(特别是招待费)、学校主要人事安排等重大事项向教代会、工会通报,及时接受工会、教代会反馈,使其真正起到代表教职工意愿,对校行政进行约束的作用。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制定如《诫勉谈话制度》、《任期考核制度》,对群众有反映或有不廉行为的财务分管人员及时提醒,防微杜渐。

3、严格规范收费。明确规定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收费标准,一切收费均为学校行为,校内任何部门、年级或个人均不得有收费行为,不允许年级或班级自行其是。制定奖惩措施,取消违规单位的评优、学校主要领导晋升、晋级资格,实行一票否决权,教育学校既要讲求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

小学人事管理制度篇7

(一)中职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受到以前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我国当前的中职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日益繁荣的经济发展需要,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人事管理制度中的弊端。很多中职学校教职工还存在“吃大锅饭”、“碰铁饭碗”的思想,不思进取,拿着工资混日子。教师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教育水平也就没办法上升。只有解决了人事制度的矛盾,才能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输送更合适的专业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变化,深化改革,加快与世界接轨的速度。

(二)中职学校人事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我党大力强调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可见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职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中职学校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向国际学术发展前沿迈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我国的战略发展做出贡献。对此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加快体制内部的人事改革制度,以适应发展需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

(三)中职学校人事制度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近几年我国中职学校在认识改革制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体制的矛盾。中职学校人事制度还残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问题,比如教职工存在“铁饭碗”的思想,将教师这个岗位当成一个养老的工作,不积极进取,研究学问,导致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影响到教育水平。另外学校“”思想流行,不仅是对于学校制度还是学生教育都有不利的影响,导致用人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发挥出优秀人才的作用,导致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改革实践对于教师队伍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完善,需要加快中职学校人事管理制度的研究和探索。

二、中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践探索

(一)精简机构,加强编制管理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人力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很多冗杂无用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根据相关的国家规定,中职学校应该合理设置学校党政管理机构,明确各个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能,进行有效的职能划分,对于相似职能尽量设置一个岗位,或者合署办公,以减少资源浪费。根据《高等教育法》规定,学校的管理机构和领导职数要在上级规定的限额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定。在上级部门核定的数量内,坚持精干和高效的原则,对教职工采取定编、定岗,减少非教学科研专员,提高中职学校的人力使用效益。中职学校的编制主要分为五大类:本部编制、教师编制、教学辅助人员编制、专职科研编制、职员编制、附属单位编制。对于不同编制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实现人事匹配,提高人事管理的合理性。人事制度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采取固定编制和灵活编制相结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针,在保证学校体制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人员编制,提高人事制度的灵活性。

(二)改革用人制度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职学校仍然实行传统的专业技术职务和干部职务终身制,导致中职学校内部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不高。近几年各中职学校的这种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现阶段应该做的是打破传统的人事体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加强中职学校人事竞争程度。中职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人力岗位设置不同的管理制度,工勤服务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在双方自由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并受到法律的保护。教师或者其他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制度。同时为了便于后期的管理,应该根据岗位职责和任期目标建立完善的岗位考核评价体系。对上岗人员实行合理的考核,并做出相应的评价,为后期的人员调动提供依据。只有建立完善健全合理的人事考核制度才能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改革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制度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而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是管理者进行资源分配促使员工激发工作积极性的主要手段。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是人事管理制度的核心。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员工更好地进行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并不合理,存在激励手段单一、考核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各中职学校的分配制度还是沿用以前计划经济设置的方案,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和教职工的绩效匹配不合理,挫伤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导致管理体制出现问题。对此人事改革应该着重进行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改革,不仅使用经济手段还要关注教职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多方面多维度解决人事分配制度。另外也要以“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为原则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坚决将制度落到实处,让教职工的工作能力与工资水平相匹配,以发挥最大的效能。

(四)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

进行人事改革不可避免会出现人员调动、解聘等问题,对此应该成立专门的小组具体落实不同的制度,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制度。对于新人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方法提高员工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实在不能胜任的需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解聘。对于“老人”尽量通过培训、转岗等方式进行妥善安置,减少矛盾。对于快要退休的人则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办理校内退休制度或者提前办理退休手续,确保这些人的正常生活。流动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水平。

(五)建立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学校内部应该设立人事争议调解小组,集中受理人事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或者矛盾,对于教职工提出的投诉和申诉,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合理调解和处理,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在改革中必然会出现损害少部分人的利益,从而引起一定的内部矛盾,建立人事争议调解小组可以调节双方矛盾,让矛盾双方更好地进行沟通,以促进后期人事改革的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三、结束语

小学人事管理制度篇8

一、当前中小学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内部控制基础薄弱,财务管理流于形式。许多中小学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不完整,仅关注一些与日常工作紧密联系的内控制度,缺乏临时事件或重大事件的应对制度,如大额资金的领导集体决策、联签制度,重大项目的招投标制度等,往往在这些非日常业务上出现财务违法违规问题。还有一部分中小学建立了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方方面面均有制度框架,但只局限在条例中高高在上,与实践脱节,没用于指导具体的工作中。例如,钱财物没有分管,会计出纳由一人担任,或财务报销程序缺少系统的审批手续,出现财务漏洞等等。

2.资产管理混乱。在目前学校资金来源中,学校资产主要用财政资金购买,不需提折旧,只需登记使用。学校往往“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而“重买轻管”,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资产的日常管理环节,造成损毁、丢失等现象频繁发生。主要是由于领导重视不够,资产管理人员频繁更换,出现漏洞没及时堵塞,资产清查工作流于形式,没及时把清查结果准确地反映于财务账簿上,造成账实不符,致使许多国有资产变为私人所有。

3.发票使用不规范。有些学校在发票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没有使用合规收据。许多中小学收费不但没有开具财务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而且手续不全,只用普通收据或不给付款方任何票据,开具极不规范,无印章或有些收款人处只是简称,入账后形成“小金库”。这种情况主要是超标准收费或不允许收费,而学校为了自己的福利而乱收费的情况。二是发票未按规定开具。有的单位经营项目不清晰,于是巧立名目收费,不得不按税法边缘操作发票的开具和使用,存在很大的税务风险。例如,许多发票名目张冠李戴,本是国税业务,却混淆在地税业务中,或本是应税业务,却混淆在财政项目内躲避税收。

4.报销支出不真实。中小学的日常报销中存在的问题很突出:其一、无计划的支出和无预算的支出,支出的随意性大。其二、虚假支出。本无此项费用发生,或为私人消费开具发票到单位报销套取资金。其三、费用发生不合理合规,而巧立名目开具发票支出,严重干扰了财务制度。

5.财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中小学的财务人员有个很普遍的现象:由老师兼任或由即将退休的老师担当。财务工作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他们没系统学过财务知识和财经法规,对财务管理制度的盲然和无知,只是凭着感觉或想当然地对待学校的财务工作,信奉“领导签字就好使”的信条,胆大妄为,直至发现问题时已经无可挽回。

二、鉴于出现的财务管理的问题,在单位领导的重视下,进行积极地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强化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内部控制,并在工作中严格运用。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及大企业中运行较好,在小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中小学校认为,一年财政拨付的经费是有限的,每年的花费渠道已经了然于胸,因此只建立几项简单的几项财务制度应付上面的检查,没有系统全面地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如重大项目集体决策制度、预决算制度、资金结算制度等等,造成财务重大事项发生时无“法”可依,导致一些中小学在财务管理上是无边无界,责权利早就忘在脑后。因此,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适合自己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2.加强资产管理。资产管理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是个重点,也是难点。难在管理人员的频繁更换,交接不全,导致资产的记录、变更环节难以维系。因此,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极为重要,明确各项资产的采购――日常使用维护保管――报废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与运行程序,保证各项资产的账账、账实、账卡相符,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

3.规范使用发票。规范使用发票的同时,规范了收入的项目,杜绝了小金库行为。(1)非法购买、使用假发票。目前,社会上假发票泛滥,报销人员为了私利采取违规发票报销,财务人员应从源头上杜绝此类问题出现。(2)不按规定开具发票,隐瞒收入。事业单位出租房屋或自行举办活动,不给发票躲避纳税义务现象普遍。(3)接受的发票不规范,外来发票有的白条,有的名称不全等等不规范现象。

小学人事管理制度篇9

此次会议是在当前学习贯彻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积极落实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提出了当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以实行聘任制为重点,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

会议指出,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教师队伍机制创新的迫切要求。

会议要求,当前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要着重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加快编制核定工作,尽快将编制核定到县;要建立编制报告制度和定期调整制度;要组织中小学按照核定的编制数和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合理设置各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二是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坚持择优录用,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要转换用人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聘任机制,形成竞争择优、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四是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要改革选拔任用方式,切实扩大民主。五是严格合同管理,科学实施考核。六是完善教师交流制度,促进教师队伍合理流动。认真落实促进和引导教师交流的政策。

李卫红在讲话中强调,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事关基础教育发展全局、事关每个教师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坚持改革,还要妥善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她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务必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制定完善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实施。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小学人事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后勤;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随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将该管理理念应用到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中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实现各个管理环节的精细化,从根本上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以此来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

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最早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随着中小学对后勤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想得周到,管得到位,实施后勤管理精细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常态。想要确保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正确认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切实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扎实树立全体后勤人员参与后勤部门精细化的管理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精细化管理方法,做到“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不仅仅是要将这种管理理念深植于管理人员的心中,而且还要将其渗透到后勤部门的每一位员工心中,促进各个员工正确认识精细化管理,了解精细化管理对后勤工作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二、落实精细化的建章立制

制度和计划是确保中小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就目前中小学后勤工作建章立制的管理现状来看,必须坚持原则,做好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要做到制度与计划精细化。一是要制度建设全覆盖。从管理工作的整体出发,确保后勤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制度内容的制定尽可能将后勤管理工作全部涵盖。比如说财产物资的采购、固定资产的管理、预算制度的执行、大额支出的集体联签、公务接待的审批以及后勤管理人员的职责等。为了实现制度精细化,后勤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和控制措施,以此来进一步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二要坚持原则全覆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坚持原则,不碰红线,才能促进后勤精细化管理落实到位,才能保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为了确保后勤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说统一性原则、灵活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集中领导与分级管理原则等,只有严格遵守以上几条原则,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制度建设的精细化和合理性。

三要统筹规划全覆盖。后勤工作的精细化通过工作流程得以体现。科学完善的计划能够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从而使精细化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细化管理必须进一步统筹规划相应的流程和细则。比如说,计划中要对学校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中,需要添置哪些设备设施、校舍的改扩建和小型维修以及校园绿化的维护等,对于这些计划内容,必须要做好目标明确、责任清楚,且具有可行性。

三、推进精细化的校产管理

校产管理是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房屋建筑物、设备设施、图书资料、家具等。要实现校产的精细化管理,后勤管理部门首先要建立校产制度。在校产制度中,应该包含每样校产的登记清单、购买金额以及购买时间等,以此实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这种登记制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后勤部门对校产管理的需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设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使用过程中的故障记录和维修记录没有得到及时记录,导致记录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从而影响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后勤管理部门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时候,应该做到定期对记录进行重新登记,同时要利用现代化技术,保证原始记录和网络数据记录的双份保障,保证资产监管网数据和财务软件数据相一致。其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校舍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对校内所有资产的管理,比如说排水系统的维护、供电线路的检查以及消防器材的管理等。一旦发现线路老化、排水系统故障等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以此来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师生的生命安全。

四、规范精细化的财务管理

规范财务管理,提升中小学财务管理精细化程度,首先要提高对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视程度。对于学校事业发展所需的物资采购,后勤管理部门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并做好详细的物资采购记录,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其次,由于后勤部门在对物资进行采购之前,需要向财务部门提交物资采购申请表和预算清单,这就涉及到了编制预算工作。后勤部门在编制预算工作的时候,必须确保其科学性和真实性,应尽可能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照顾一般”,既要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要尽可能保证教育经费的最优化使用。如果在物资采购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在原有预算基础上增加采购资金的话,应该向财务部门提出申请,并说明理由。最后,为了能够做好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管理部门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应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各中小学要依托效能监察,有效整合各级管理资源,督促各类管理人员严格按制度、依规则办事,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标准化水平,增强财务管理的计划性和预控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分工精细化、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实现后勤管理精细化日益成为中小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后勤部门是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部门,厉行节约的现实形势需要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人必须提高对精细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精细化管理措施,以期更好地推动中小学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树山.探索小学后勤精细化管理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3(11).

[2]苏锦彬.略论小学后勤工作精细化管理[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