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十篇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十篇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0:57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篇1

《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69号,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0年3月1日起颁布实施。为做好《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快建立我县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总体目标

以《办法》为法律依据,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规定,加快组建相关调处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明确调解处理医疗纠纷相关流程及制度,全面建立我县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力争做到及时、有效、公平、公正地处置各类医疗纠纷,防止国有资产任意流失,最大程度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组织机构

建立以人民调解为主要形式的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工作,是一项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作。要根据《办法》要求,积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政府牵头,司法、卫生、公安、财政、宣传、民政、计生、、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辖区范围内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讨论制订工作计划并负责督促落实。

2、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会)及办公室隶属县人民调解中心,与县局合署办公,接受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常驻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具体负责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兼职调解员若干名,根据需要由医调会调配使用。

3、建立医调会医药、法律专家库。为医疗纠纷的调查、评估和调解提供技术咨询。专家库组成人员应当为本领域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一定专业和知名度的代表,为人公道,品行良好,具有医疗、法律专业知识和调解工作经验,并热心于人民调解工作,具体聘用条件由县卫生局和司法局共同制订。

4、建立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按照《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的实际,我县实行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由县卫生局制定并组织实施。

(二)明确部门职责,完善配套政策和规定

各有关部门在县政府的领导下,明确职责,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定,着力构建第三方介入调解医疗纠纷处置机制。

县局组建医调会办公室,制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相关流程和规章,积极推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

县卫生局应当依法加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监管,督促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并指导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制定实施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

县公安局要依法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的治安和医疗秩序,制定《医疗纠纷现场处理工作程序和处置预案》并积极落实。公安机关接到医疗纠纷的治安警情后,应当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制止违法行为。及时依法处置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违法行为。

县司法局要积极宣传第三方处置流程及相关规定,引导患者或家属按正常程序进行医疗纠纷调处。加强对医疗纠纷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

县财政局要保障医调会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及其他必要经费。

宣传部门要加强新闻宣传报道,让社会广泛知晓新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机制,会同卫生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客观公正地报道医疗纠纷事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县民政局要协助公安机关督促殡仪馆及时按规定转运医院内死亡的各类尸体,协助医疗机构做好患者尸体的管理工作。

县计生局要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业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并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做好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完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和管理。

工会、妇联协助做好企业职工、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医疗纠纷事件调处工作。

患方所在单位和患者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积极配合做好医疗纠纷的处理工作。

三、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医疗纠纷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矛盾扩大、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办法》对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预防办法和处置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县医调会对规定范围内的医疗纠纷事件进行调解。在医患纠纷处置中引入人民调解机制,是延伸人民调解领域、化解医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分工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为破解医疗纠纷处理难题、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篇2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重大医患纠纷引发的产生的危害和不良影响,指导和规范我县医患纠纷引发的的应急处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依法规范、分工合作的应急处置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医患纠纷引发的对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的工作秩序,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国务院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卫生部、公安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的通告》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市重大医患纠纷引发应急处置预案》,特制定本预案。

(三)指导思想

从讲政治、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同配合,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因医疗纠纷引发的。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把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处置工作要区分性质,讲求策略,严格依法办事,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防止因处置不当而激化矛盾。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当医患双方对诊疗后果及其原因有分歧意见,患方纠集多人严重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工作和医疗秩序,严重损坏医疗机构公共财物,危及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和社会公众安全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1.在医疗机构寻衅滋事,故意损坏医疗机构财物;

2.非法占据或冲击办公、诊疗场所,严重干扰正常医疗秩序;

3.侮辱、威胁、恐吓、谩骂,围攻殴打医务人员或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严重影响医务人员正常工作;

4.在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拉横幅、张贴大字报、标语、散发传单、泼洒秽物、设灵堂、烧纸钱、摆花圈等严重影响正常就医秩序;

5.不按规定移放尸体至太平间或殡仪馆,或停尸闹事,以尸体相要挟,经多次劝说无效;

6.围堵医疗机构大门和诊疗场所,或限制人员和车辆出入;

7.其他严重扰乱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的行为。

(五)管辖原则

处置医患纠纷引发的按属地管理,纠纷当事人所在乡镇配合处置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领导机构

处置医疗纠纷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设立处置领导小组和现场指挥,坚持集中统一指挥与分级协调指挥、领导小组指挥和现场指挥相结合的原则,迅速果断处置医院医疗纠纷。

1.成立县创建平安医院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置县医疗纠纷。

2.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1)判定医院医疗纠纷的性质,确定处置原则,研究处置措施。(2)根据“谁主管、谁调处”的原则,确定与群众见面、对话的医院及主管部门领导,正面做好教育、疏导、化解工作。(3)其他应由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决定的重大事项。

3.处置人员的组织:为更加妥善处置医疗纠纷,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应急处置人员预备工作。县综治、卫生、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要确定一名领导作为医疗纠纷应急处置的负责人,指定一名干部为协调联络员,具体承担应急处置现场协调工作。

(二)主要职责

1.县综治办。一是组织协调有关政法部门和综治成员单位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处置重大医患纠纷引发的,维护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二是指导、协调医患纠纷当事人所在地的综治办和基层组织做好当事人的法律宣传和调解、疏导工作,引导当事人走司法途径解决医患纠纷。

2.县公安局。负责事件发生时维持现场治安秩序,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接报后,应迅速指派民警赶至现场,维护现场治安秩序,掌握动态,了解事件原因、内幕详情,查明策划、组织者,配合做好疏导、劝阻工作;严防内外串联,扩大事态;一旦发现违法犯罪的,应依法采取措施,果断处置。

3.县卫生局。负责提供医疗卫生法规咨询,组织专家提供技术咨询,并协调组织事件的调处。一是接到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患纠纷报告或患方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重大医患纠纷处理申请后,及时介入医患纠纷的调查处理、行政调解、情况汇报、对外信息和开展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在接报后立即指派工作人员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开展指导、协调处理工作,引导医患双方依法依规按程序进行处理。二是协助指导医患双方办理尸体解剖申请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相关事项。三是对患方明确提出医患纠纷行政调解申请的,组织医患双方在医疗机构以外的地点,依法公平、公正地进行行政调解。四是迅速组织开展医患纠纷发生原因的调查工作,依法监督医疗机构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对于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责任明确的以及存在行政失职等行为的,应依法严肃对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4.县司法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切实组织做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法律顾问全程负责与有关当事人进行事件调处。一是做好医患纠纷的调解工作,为医患双方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服务。二是对医患纠纷中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患方,依法给以法律援助。

5.民政部门。要严格按照《省殡葬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移送和处理患者尸体,公安、卫生部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实行医疗救助机制,对生活确有困难的的贫困人员,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按相关规定给予救助。

三、现场处置

根据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实行三级处理制度,分级实施控制措施,动态管理,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处置效果。

(一)三级预警处理:医院医疗纠纷初起,状况平稳,矛盾尚未激化时。主要由当事医院领导组织医务科、保卫科及有关人员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处置工作,要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努力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要采取因人施策的办法,宣传法律政策,讲明道理,教育疏导,积极采取调解措施和引导当事人到第三方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以达到平息事态的目的。

(二)二级预警处理:经耐心解释、教育疏导无效,矛盾进一步激化,有关当事人大吵大闹,纠集人员在10人以内,但未发生严重影响扰乱医院日常工作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事件。当事医院领导班子积极组织相关科室人员参与调解,视事态发展情况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医疗纠纷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汇报,确难控制局面时向县卫生局报告,由县卫生局向处置小组汇报,公安、综治、司法等负责人到场参与协调处置,同时通知当事医院、当事人所在乡镇,要求派员到事发现场,对当事人进行劝导教育,讲明法律法规,劝其自行解散,防止事态恶化,并劝当事人进行第三方的调解;当事人继续无理取闹的,公安部门对当事人出现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的,由辖区派出所协助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并依法对不听劝阻的有关当事人依法给予治安处罚。

(三)一级预警处理:当事人纠集人数较多,纠集人数在10人以上并有过激行为,损坏公物,威胁到相关人员的人身、生命安全的,或纠纷方多次到医院闹事,经劝解无效,扰乱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由县创建平安医院活动领导小组负责人组织成员单位负责人到场,并根据各自分工,迅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公安部门负责组织警力维护现场秩序;司法部门负责组织人员帮助说服;宣传部门负责舆论宣传。要依法做好处置工作,必要时可要求当事人所在乡镇、村负责人到现场帮助疏导,共同动员当事人进入第三方调节机制实行调解,或要求当事人按法律程序解决。对事件中起组织、策划作用,或严重扰乱医院诊疗秩序,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部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工作要求

(一)要建立重大情况报告制度。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当事医院在进行先行处置时,应及时报告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医疗纠纷的规模、性质,抽调相关部门力量进行处置。

(二)要加强情报信息工作。辖区派出所、当事医院要高度重视情报信息的收集工作,密切注视和掌握医疗纠纷有关当事人的动态,对事件的动向,要做到早了解、早掌握、早控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后勤保障工作由当事医院负责,由当事医院在业务经费中拨出专款专用。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篇3

【关键词】法律意识;医疗纠纷;防范;处理

        医疗纠纷可发生在医疗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是医疗活动中特有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公民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典型的医疗服务合同关系的确立,医疗纠纷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矛盾冲突不断加剧,赔偿金额也越来越大。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的管理,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医疗机构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来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创造宽松,和谐的就医环境,是摆在医疗机构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意义重大。

        1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

        医疗纠纷的本质特点就是医患对医疗后果的认定有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在于不良后果产生的原因,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原因又常常交织在一起,既有医源性因素,也有非医源性因素。医源性纠纷,一是医务人员未能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违反或简化操作规程,是引发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少数医务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不正,工作不负责任,对病人敷衍了事,漠不关心。三是有的医务人员医疗保护意识差,说话随便,不严谨,不注意场合而引起医疗纠纷。往往在医疗过程中,必要的医疗保护措施和医疗用语对医患双方是有益的。四是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不能很好地耐心,细致的向病人解释和沟通,这是造成医疗纠纷的一个直接原因。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和知情同意权应得到尊重,患者出于对自己的生命或健康的关心,询问与其疾病有关的问题,医务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做认真负责,耐心的解答和告之。然而有的医务人员不仅表示不同情,不耐烦,甚至态度蛮横,出言不逊。当患者在治疗护理工作中发生了预料不到的意外事件时,这时患者或家属就联想到医务人员的态度不好,解答不周,告知不全,引发医疗纠纷。五是个别医务人员之间闹矛盾,泄私怨,利用他人在工作中的失误,有意抬高自己,压低别人,挑拨患者,借以挑起事端,酿成纠纷。非医源性纠纷最常见的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对医学知识了解或对医疗制度不理解,对疾病的复杂性不认知而发生医疗纠纷。一是患者不配合医务人员诊治,在医疗实践中,需要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精心诊疗护理,同样也需要患者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以及家属的积极配合。有的患者缺乏信心,不予配合,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二是患者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正常医疗的不良愈后(如合并症,并发症,可能出现的医疗意外)不理解,一旦发生,就认为是医务人员的失职造成的,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而导致医疗纠纷。三是患者的素质差,有的为了逃避欠款或想取得高额赔偿等个人私欲,无理取闹,把本身不属于医疗事故的硬要往医疗事故上扯,如达不到目的,就在医院大吵大闹,到处乱告,有的甚至弄些“医闹”在医院聚众闹事,打人砸物,严重扰乱了医院的正常秩序。四是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过高,如果得不到满足,则患者及家属就难以接受,也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其他社会方面的原因导致医疗纠纷,多见于工伤交通事故及伤害责任的转移,社会变革时期某些制度的不适应以及经济价值观念的转变,新闻媒介对医疗纠纷不负责任的报道,保护医疗工作和医务人员的法规不够完善等。

        2医疗纠纷重在防范

        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我们认为必须一手抓防范,一手抓处理,尤其是要在强化医务人员法律保护意识上下功夫,做到以法行医,以法治院。

        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素养是预防医疗纠纷的思想基础。要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为主要的医德教育,要引导医务人员树立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处处以患者为中心,急为患者所急,想为患者所想,恪守职业道德,千方百计为患者排忧解难,用爱心去温暖患者,赢得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赖和尊重,帮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取得患者治疗上的积极配合和患者家属的理解,这对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2.2加强法制教育,用制度来约束工作,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是预防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新修订的《刑法》中明确规定了医疗事故罪,也就是说对医务人员亮起了红灯,因此要在广大医务人员中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民法通则》,《各种规章制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这就意味着更加注重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容侵犯。只有不断强化教育,使他们懂得在诊疗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如果做了就会触犯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 

医务人员还要在医疗护理等过程中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办事,严格把关,狠抓医疗质量,这是预防医疗事故的最好办法,也是减少医疗纠纷,实行医疗保护的最有力措施。

        2.3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能,是防范医疗事故和差错的重要保证,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的训练和考核,要大力开展技术练兵和岗位培训,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容易发生医疗缺陷的技术部门,重点岗位查找安全风险点,要重点防范,重点管理,要认真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建立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考核,把提高医疗质量落实到每个医疗环节上。

        2.4强化医疗文书的法律意识。医疗文书单纯为医院医学教研服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在处理医疗纠纷时的原始证据作用及在医保医疗付费时凭据作用日显突出。对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的要求不再只是医院加强医疗质量进行内部监督管理的需要,更关键的是医疗文书质量将面对的是来自广大患者及社会的挑剔以及法律的约束。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要重新审视医疗文书的功能,作用和社会价值,树立法律观念,从法律的高度来看待将其作为证据来对待。

        3医疗纠纷的处置机制的探讨

        由于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很多,表现的形式各异,要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回避矛盾,要通过全面调查,多途径,多渠道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力求做到坚持原则与理解同情病人处境相结合,现实处理,与长远影响相一致,依法公平处理,使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不致受到侵害。

        3.1医疗事故鉴定机制。正确分清医疗纠纷的类别,对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有着积极的作用。医疗纠纷又分为医疗过失纠纷和非医疗过失纠纷,通过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划分医疗机构有无过失,确定医疗事故等级等,医学会对待医疗纠纷要在全面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程序组织专家认真分析,以国家政策法规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科学准确地判定纠纷的性质事故的等级。

        3.2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机制。在医疗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应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协助处理,必要时向患者的单位,街道办事处,派出所讲清情况,求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同时要向家属讲明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具体办法和医疗事故鉴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以便能按法律程序办理。目前,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纠纷处理工作中存在着缺位现象。应借鉴交通安全事故处理模式,建立“医疗争议处理办公室”,配备专门人员规范医患协商解决医疗纠纷。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实施,为有效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应在法定的解决纠纷渠道中,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纠纷调节处理中的作用[2]。

        3.3医患双方协商调节机制,协商调解是解决纠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无论在处理前和处理后都要做好调解工作。当医务人员的行为构成医疗事故时,或虽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双方意见有分歧,不能达成共识,又不同意申请医学会鉴定时,不要一味地姑息迁就,或用私了的办法求得解决,这样不仅会助长了医疗纠纷处理的不正之风和滋生腐败,同时也会给医疗机构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事与愿违,如果协商不成,医疗机构应主动求助于法律,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以保护医疗机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然而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对由于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的过失行为,给病人带来了不良后果,患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在双方同意协商解决的前提下,对患方提出的经济补偿的要求,适当给予一定补偿,使患者在心理得到一定的平衡和安慰,从而有效避免医疗机构更大的经济损失,但要考虑防止今后再有矛盾的发生,要签定文字协议资料,经公证处公证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对没有医疗过失的医疗纠纷,要坚持原则,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3.4医疗责任保险理赔机制: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在保留双方协商解决,行政部门解决及司法调解或裁决的前提下,明确医疗机构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承担医疗责任保险的保险机构设立医疗纠纷理赔部门,并由医疗纠纷理赔部门以第三方介入形式把纠纷从院内转移到院外进行处理[3]。

        3.5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实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明确设立各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建专家库,具体负责医疗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并对工作职责,程序,时限做了明确规定,从而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处置途径[4]。形成具有特色的“政府主管,部门配合”的第三方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参考文献

[1]韩松,刘成勇,王焕春,等.医疗纠纷民事诉讼案件审理适用 法律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12):828-830

[2]蒋士浩,高峰。强化卫生行政调处医疗纠纷的作用。健康报,2010,10,(13):7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篇4

蔡 勤

章正林

乔春福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篇5

年至今。其中县级医疗机构5件、镇(乡)卫生院(含门诊部)2件,全县在县卫生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的医患纠纷11件。民营医疗机构2件、村卫生室2件。11件医患纠纷中有1件进行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占纠纷总数的9.09%经鉴定无医疗事故;未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协商解决的10件,占纠纷总数的90.9%医疗机构共赔付资金102万元;存在上访、、缠访和“医闹”现象,造成不良影响和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5件,占纠纷总数的45.5%取得医疗机构赔付资金65万元,占协商赔付的63.73%

二、医患纠纷产生原因分析

引起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通过调查发现。

一)医疗机构因素。医疗机构管理有待加强。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需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医患沟通不够。患者盲目认为交了钱,应达到良好医疗效果。医疗机构对医患纠纷的防范和规范处理重视不够,医患纠纷防治办法、处理程序不完善。医患纠纷早期,医院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医疗患纷发生后,均由本身缺少法律、心理、社会学知识的医务工作者处理,效果多不佳;一旦有恶性化倾向时,医方往往束手无策,多请保安人员介入,又加剧了医患双方的对立情绪;当恶性医患纠纷发生后,只有报告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参与处理。整个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医疗机构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另外,医疗行业和医药行业管理较为混乱,药品三统一”之后,县级和民营医疗单位药品价格不合理、收费不确定和医疗分工不合理让医患矛盾进一步激化。患者往往会把矛盾最终发泄到医院和医生身上,医院和医生成了矛盾爆发的焦点。此外,卫生主管部门职责淡化,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诉前解决机制,医患之间一旦发生纠纷,处理不当也极易引起“医闹”

二)患方因素。患者及家属认为一定是手术造成的就医观念落后,对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受经济利益驱使制造纠纷或丢弃患者。例如某些癌症患者,现代医学还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患者及家属认为病人到医院,医院就应该治好,否则就是医疗事故。部分患者认为“医闹”有利可图。不闹不赔,一闹就赔,大闹大赔,小闹小赔。现实情况中,90%以上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在出现医疗纠纷之后,不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认为走法律途径不但慢,而且最后不一定能得到理赔,而利用“医闹”来解决问题,不仅快捷,而且有利可图。大多数情况下,尽管医院及医生尽力而为,但有些家属不惜闹大医患纠纷,采取在医院设立灵堂、摆放花圈、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焚烧纸钱、散发传单、停尸闹事等扰乱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的行为以求得到高额赔偿,使社会矛盾一并转型为医患纠纷,转嫁责任给医疗机构,讹诈钱财。例如个别患者因疾病住院,由于并发症导致残疾,随之出现夫妻感情破裂等。经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不构成医疗事故。鉴定后患方不服,对疾病的转归、并发症、不良反应等现象不理解。例如个别阑尾炎手术并发下腔静脉栓塞。患者及家属医学常识匮乏。继续到医院、有关部门甚至县领导处投诉和缠访。

三)社会因素。国家公务人员、社会闲杂人员介入。常以停尸闹事、摆放花圈、燃放鞭炮、散发传单等形式要挟,舆论的不客观导向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少数道德和素质低下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参与缠讼、滥讼。职业“医闹”掺和医患纠纷。索取高额赔偿。例如,营盘镇一产妇因产后大出血在县某医院死亡,死者家属从外地请来专业“医闹”人员,开口要求医院赔付76万元,医院不赔付就摆花圈,将尸体停放医院大门口等,每谈一个价位,就要做出一个要挟行为,谈判难度极大,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如上级检查、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期间,处理医疗纠纷时,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为顾全大局,只能特事特办、从快处理。但对一些“医闹”分子没有严厉打击,对一些冲击行政机关、围攻殴打公务人员的违法行为没有依法严惩,从而形成了一种一出纠纷就聚众到医院闹事的恶性循环。

这些医患纠纷带来的后果及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严重影响我县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医疗机构乃至整个医疗卫生行业良好形象。三是威胁到医疗机构公共财产安全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二是造成负面的社会舆论。侵害医患双方及其他患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医患纠纷的处理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影响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和正常医疗秩序。医闹”医赖”缠访”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增加了医疗机构、行政部门依法处理医疗纠纷的难度,增加了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的工作量。

三、目前解决医患纠纷的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促进医患纠纷不息。从近两年来医患纠纷实际调处工作来看。

一)医疗机构与患者家属自行协商解决。

二)同级医疗行政机关组织解决。同级医学会组织的鉴定基础上进行。医学会也是下属管理机构,因医疗机构是医疗行政机关的下属单位。医学会鉴定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受到患者和社会的广泛质疑,这类解决很少有成功的范例,只有在私营医院发生的纠纷容易和解,因为受市场经济影响,私营医院怕影响声誉,患者身体受到损害的条件下息事宁人,容易自行协商达成协议。

三)民事诉讼法律途径解决。因审理周期、诉讼成本、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原因。而且定案材料一般都依赖鉴定结论,加之法院法官大多不具备医学知识。鉴定程序又繁琐,当事人诉讼后又经鉴定程序的几经折腾,胜诉得到赔偿周期长,大部分当事人不愿走法律途径。

从以上三种解决途径来看。因涉及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切身利益,对于同级医疗行政机关组织解决。部门保护主义明显,患者对于这种医患纠纷解决颇有怨言,很少成功。由于当前的医患纠纷的解决机制滞后,就终极程序来说,人民法院为最终的选择。就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两全来讲,只有当医疗机构与患者家属自行协商解决、自行和解,法院查清基本事实基础上,法律责任确定的原则下,双方调解结案,才能使双方都达到满意。

四、防范和处理医患纠纷的建议

医患纠纷的常发性、复杂性与现行单一的调解处置机制不相适应。及时控制大量医患矛盾快速升级,为了把医患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大量因医患纠纷可能引发的上访、群访和恶性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调研,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坚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尊重事实、依法处置”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以及“公平公正、及时便民”原则下,提出以下医患纠纷预防和处置建议。

一)建立防范机制。一是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医疗安全责任制度。全面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设立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设立患方接待场所,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上述制度落实到诊疗工作之中;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公布投诉电话和医患争议处置程序,接受患方咨询和投诉。按照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要求设置内部保卫机构,加强内部治安管理和纠纷防范,添置技术监控设备。制定医患纠纷防范预案、处置预案,并报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二是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相关规定,加强对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督促医疗机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切实做到依法执业、规范执业、文明执业,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避免医疗事故发生,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超范围行医、异地行医等现象,保障就医环境健康。加强医疗服务宣传,提高群众就医意识。加强纠纷协作机制,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三是各镇政府、县级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和正面舆论导向,各司其职,做好医患纠纷防范工作,为依法规范处理医患纠纷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应急机制。根据医患纠纷的不同类型和恶化程度进行相应的调解和处置。各部门各司其职。开展处置工作。一是医疗机构要健全投诉机制,通力协作配合。当事医务人员、科室、医院三级响应,加强与患方沟通,告知依法处理医患纠纷的途径。及时了解纠纷原因和患方诉求,对纠纷发展趋势客观评估,及时协调处理纠纷和报告相关上级部门。发生医患纠纷后,当事医务人员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及医疗机构质量管理部门报告,重大纠纷应及时报告医疗机构负责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医患纠纷不得迟报、瞒报或谎报。二是卫生行政部门要调查诊疗情况,调解医患争议,宣传依法处理途径并主导依法处理医患纠纷。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和沟通,增强依法处理力量。对社会影响较大、矛盾突出、严重影响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的重大医患纠纷,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案后,应当及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并动态报告纠纷及其处理的进展情况,经县政府同意后,报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篇6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当事人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检查、诊疗、护理行为和结果及其原因、责任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引发的争议。

第三条本市各级医疗机构与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形成的各类医疗纠纷的调解处置,适用本办法。

医疗事故的处理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医疗纠纷的处置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五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置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指导。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加强对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监督管理。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医疗场所的治安管理,依法处理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

第六条新闻机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恪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报道医疗纠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第七条本市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二级以上各类公立医疗机构按照规定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其他医疗机构可以自愿参加医疗责任保险。

第八条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招投标或者其他方式确定承保医疗责任保险的保险公司。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在保险合同的范围内,承担医疗机构因医疗纠纷发生的赔偿。

第九条参保医疗机构的保险费用从业务费中列支,按规定计入医疗机构成本。医疗机构不得因参加医疗责任保险而提高现有收费标准或者变相增加患者负担。

第十条本市设立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调解医疗纠纷,防止医疗纠纷激化;

(二)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医学知识,引导医患双方当事人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解决纠纷;

(三)向医疗机构提出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见、建议;

(四)经调解解决的医疗纠纷,按照医患双方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

(五)向患者及其家属或者医疗机构提供医疗纠纷调解咨询和服务;

(六)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医疗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依法向司法行政部门备案,其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费用由财政予以保障。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不收取费用。

第十一条发生医疗纠纷后,索赔金额未超过1万元的,可以由医疗机构与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协商解决。

发生医疗纠纷后,索赔金额超过1万元的,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向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发生医疗纠纷后,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疗纠纷处置预案,并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

第十三条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处置:

(一)启动医疗纠纷处置预案,及时组织医院专家会诊,将会诊意见告知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并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二)在医患双方当事人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封存和启封现场实物及相关病历资料;

(三)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按规定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殡仪馆,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对死因有异议的,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进行尸检;

(四)告知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有关医疗纠纷处置的方法和程序,答复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的咨询和疑问;

(五)索赔金额未超过1万元的,由医疗机构与患者及其家属在医疗机构设立的专门接待场所协商解决,患者及其家属来院人数在5人以上的,应当推举代表进行协商,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名;

(六)处置完毕后,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医疗纠纷处置报告,如实反映医疗纠纷的发生经过及处置情况。

第十四条对医患双方当事人符合受理条件的调解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在3日内予以受理;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告知医患双方当事人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患双方当事人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讼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再受理其调解申请。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分别向医患双方当事人询问纠纷的事实和情节,了解医患双方当事人的要求及其理由,根据需要向有关方面调查核实,做好调解前的准备工作。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前应当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告知医患双方当事人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以及医患双方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第十五条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应当指定1名人民调解员为调解主持人,根据需要可以指定若干人民调解员参加调解,医患双方当事人对调解主持人提出回避要求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予以调换;

(二)召集医患双方当事人到专门设置的调解场所进行调解;

(三)医患双方当事人均可以聘请律师参加调解;

(四)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促使医患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消除隔阂。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应当自受理调解开始之日起1个月内调结。医患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再延期1个月。调解到期仍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十六条经调解解决的医疗纠纷,按照医患双方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医患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遵守并履行调解协议。调解协议确定的赔偿数额,应当作为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的理赔依据。

第十七条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应当如实向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提供医疗纠纷的有关情况,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可以调查核实。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调解或作出生效判决的,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应当及时支付赔偿金。

第十八条公安机关接到关于医疗纠纷的治安警情后,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处置:

(一)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

(二)开展教育疏导,制止过激行为,维护医疗秩序;

(三)依法处置现场发生的各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四)对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其家属拒绝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殡仪馆,经劝说无效的,公安机关有权责令其家属将尸体移送太平间或殡仪馆。

第十九条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患者及其家属应当依法文明表达意见和要求,不得有过激或者违法行为,不得扰乱正常医疗秩序。

第二十条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医务人员应当遵守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操作诊疗规范,保护患者隐私,按照规定书写病历资料,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所属医务人员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置医疗纠纷过程中,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医疗机构未制定医疗纠纷处置预案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占据医疗机构诊疗或办公场所,寻衅滋事的;

(二)拒不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殡仪馆或在医疗机构拉横幅、设灵堂、张贴大字报等扰乱医疗秩序的;

(三)阻碍医师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务人员或者侵犯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

(四)破坏医疗机构的设备、财产和病历、档案等重要资料的;

(五)其他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拖延赔付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予以处罚。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篇7

关键词:医患纠纷;原因分析;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人民对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滞后,医疗改革进展缓慢致使医患纠纷事件呈不断上升趋势、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闹冲突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发展到流血事件或恶性的刑事案件,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疑惑,原本都是站在疾病对面同一战线的战友,怎么突然之间就反目成仇甚而拳脚相向了,面对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那罪恶的手怎么就伸得出去了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经历,试就医患纠纷增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思考。

1亟需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民众对医疗系统的不满,集中体现在"看病难"和"看病贵"上,至于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护人员的态度,远未达到重要的位置。"看病难"是因为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造成的,资料表明,我国卫生资源七成到八成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医疗资源不均引起众多就医需求群众看病难的后果,"看病贵"是民众承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表面上看是医院追逐利润的后果,实际上国家医疗投入严重短缺的直接体现--虽然国家每年卫生事业费的绝对数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但中国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国家投入不断减少,医院要生存发展,民众要低价医疗,矛盾怎能不激化?[1]另一方面是目前整个社会依然处于转轨期,但是依靠契约、信用和法治的新的稳定的社会形态还没完全建立起来。医患纠纷的根源在医疗体制,而我们的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远远适应不了这种需要,政府必须加快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政府要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把握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科学制定卫生发展规划,合理设置卫生机构,在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公立医院将工作重点进一步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满意度上来,减少医院因生存发展需要被迫"找米下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共铸诚信医患关系

现在的客观情况是,整个社会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都很紧张。中国的患者普遍对医疗、疾病的了解不够。对疾病和死亡没有办法平静接受。比如有不少患者已经确诊癌症晚期,治好的几率几乎为零,但不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人都一定要砸锅卖铁地治。结果很可能就是钱花光了,甚至欠一身债,最后人也没留住。这时候有不少家属就迁怒于医生和医院。医疗技术的进步本身是好事,但也导致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医生所掌握的信息,有更多是患者不知道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相互之间不信任,医患冲突必然加剧。另一方面医疗卫生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医德有问题的害群之马。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要怎么来给患者治疗、用药?除了靠医生的专业也就全凭医生的个人道德。确实有少数医生利用绝症患者和患者家属心理,诱导开大量的高价药,这种情况并不少。因此上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诚信互助的社会关系,只有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才会渗透到医疗小环境中,让病患双方携起手来共同对付疾病。

3积极呼吁媒体恪守职业操守,客观公正报道医疗纠纷

当前媒体对医院报道存在不良倾向[2]:①正面宣传报道较少。媒体对医院收费高、药价贵、服务态度差等报道较多,对医疗人员尽职尽责、平凡感人事迹报道较少;媒体经常报道一些未经医疗鉴定或行政处理的医疗纠纷,易被公众误解。②不客观的报道多。作为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的记者,对医疗纠纷的前因后果分析不透彻,缺乏对纠纷事件客观、深入以及全面的调查。③带有感彩的报道。媒体倾向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影响了媒体监督的公正性。少数媒体抱有新闻炒作的倾向进行医疗纠纷报道,有意无意地助长了公众对医疗单位的不满情绪,加剧了医患双方的对立。医务人员地位被动,紧张的医患关系,致使医务人员神经高度紧张,甚至出现不堪重负而改行;部分医生工作求稳,遇到高风险的手术不敢做、遇到疑难病患者不敢收;部分医生尽量扩大检查范围,以获得尽可能完善的证据,最终导致患者经济负担加重,贻误患者治疗时机,损害医院和医疗事业的发展等恶果。因此积极呼吁媒体(舆论)恪守职业操守,客观公正报道医疗纠纷。

4强力打击职业"医闹",建立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的新体制、新机制

医疗纠纷成因复杂,举证、鉴定、赔偿等环节繁琐耗时。包括鉴定费、律师费、食宿费、误工费等令受害者望而却步[3]。促使"告不如闹"的逻辑大行其道,甚至催生出"职业医闹"这样的产业化组织。而这正是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医闹"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向患者及时提供医学方面和法律方面的服务,同时降低患者依法维权的成本,将患者的维权行动疏导到合法有序的渠道中来,这样才能使"医闹"无隙可乘,失去生存的空间。建议政府遵循预防为主、依法处置、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制定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的具体办法,明确基层政府和社会各方的责任,争取在第一时间参与纠纷的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引导医患双方依法、有序解决纠纷,要尽可能地主动提供法律援助、技术鉴定等全方位的服务。积极探索把第三方调解机制引入到医患纠纷处理中,组建一个既懂专业知识又超脱于医疗卫生系统的机构,增加医患纠纷处置的公平性、专业性和规范性,赢得医患双方对处理结果的认可,从而建立起医患纠纷处置的新机制。

总之,医疗纠纷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它不仅我们国内有,在国外也有,国外已经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处置机制[4]:患者可以通过诉讼解决医疗纠纷;第三方仲裁机构的介入,也能给予较为公正的鉴定和判断;医疗机构同样可以通过责任保险等方法,降低自己的职业风险和纠纷成本。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破解医患困局的宝贵借鉴。在利用法律武器约束"医闹"等违法行为的同时,拓宽患方申诉渠道,完善医方监督管理,建立权威仲裁体系,让医患双方都能以更理性、更宽容的心态面对纠纷,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才是解决医患纠纷矛盾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刘子兰,师会军.医患纠纷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病案,2012,13(3):40-41.

[2]宿小满,万兵华,薛赤.医患纠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0):56-58.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篇8

关键词:医疗纠纷医疗体制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67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66-01

根据医疗行为状况,在医患双方之间出现的因医疗违约或医疗过错而引发的医疗合同违约纠纷或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等均称为医疗纠纷。医疗过错与医疗过失是导致医疗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其中医疗过失是指在临床诊疗诊断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出现的各项失误行为;而医疗过错则是指在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出现的各项过错行为。这些过错和过失通常会直接伤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危害到生命安全,所以医疗纠纷频频不断[1,2]。笔者就现行医疗体制下的医疗纠纷防范展开全方位研究,以期为医院健康、持久、稳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现行医疗体制下医疗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1.1院方问题。

1.1.1沟通不到位。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因诊疗技术局限性而引发医疗纠纷占10%~30%,因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语言不纯熟而引发医疗纠纷占50%~80%。部分医护人员不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且存在严重的敷衍情况,没有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医患双方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生理与心理活动,若患者烦躁易怒或情绪不稳定,医护人员却以冷淡的服务态度面对患者,那么其就会出现严重失落感,最终引发医疗纠纷。

1.1.2服务不规范。部分医护人员有不同程度的医德医风问题,且职业素质低,技术水平有限,例如不尊重患者,不重视其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爱心、细心、关心与耐心对待患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重“病”不重“人”情况。医患双方在日常交流时,患者往往会因医护人员态度冷漠而引发各种不满心理,进而产生医疗纠纷。

1.1.3规章制度不贯彻落实。虽然医院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强,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常出现各种死角与漏洞,如奖惩不严、可操作性不高、规章制度修改不及时和监督检查不彻底等问题[3-4]。部分科室与医护人员在执行规章制度和学习方面不具备良好的依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诊治不及时、诊治质量不高、三级检诊不合格、疑难病例讨论不充分、履行告知义务不到位、病例描述不正确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极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1.2患方问题。

1.2.1理念界限模糊。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将医疗机构与其它服务消费行业划上“等号”,觉得医院有责任、有义务把自身疾病完全治愈。但医疗机构属于一个特殊性行业,不能明确警示或确切说明其服务结果,所以患者花费了大量金钱却无法得到预期治疗效果,其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不满情绪,最终致使医疗纠纷的产生。

1.2.2没有意识到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在实际临床诊治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会对疾病治愈抱有很大的期望,但目前不管是医学水平发展的国家,还是医学水平发达的国家,对于一些疾病的治愈仍是无法保证的,而部分多发病和常见病的预后与转归则因人而异。我国医疗机构展开临床诊治工作时,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会对最终疗效抱很大期望,如果最终疗效达不到预期效果,特别是患者病情加剧或死亡时,尽管医院没有任何过错或过失,患者及其家属还是会因“人财两空”而把自己的怒火发泄到医院上,进而引起医疗纠纷。

1.2.3趋利性心理。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在面对医疗纠纷时,均不愿采取司法处理,而是采取“医闹”措施,这主要是因为司法处理程序会消耗过多时间,且法院的最终判决不一定是胜诉,而“医闹”则可以小闹小赔或大闹大赔,所以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选择采取“医闹”措施,而不是司法处理。随着“医闹”的频频发生和求偿成功,人们也由此看到了“商机”,“医闹”职业应运而生,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了严重影响[5]。

1.3机制问题。医患双方面对医疗纠纷,患方一般会直接与医方争论,并借此分散医方的大部分精力。在实际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医院与患者处于对立面,二者之间往往无法达成共识,加上沟通不良、信任不足,所以医疗纠纷日益严重。医院通常是处理医疗纠纷的常用地,这主要是因患方情绪失控而出现的过激行为,医院面对该行为时大多采取花钱息事宁人的办法,由医院与各科室分别承担患方提出的赔偿金,而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很大的经济压力,且不利于医院的健康、持久、稳定发展。

2现行医疗体制下的医疗纠纷防范

2.1提高队伍素质,增强服务理念。医护人员服务不到位、态度冷漠、防范意识不佳和缺乏工作责任心等均会引发医疗纠纷,破坏医患关系,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暴力事件。为了增强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效提高服务质量,防范医疗纠纷产生,医护人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增强告知服务理念,提高服务缜密度。医护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告知义务,通过法律法规对医疗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展开医疗活动时,医护人员要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征求意见、支持与理解,使之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这不仅是医护人员依法从医的关键,还是防范医疗纠纷产生的重要举措[6]。②增强及时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有效性。患者对医院的根本要求是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治护理服务,而临床诊治护理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则取决于整个服务流程。因此,必须对整个服务流程进行优化,缩短非诊断、治疗、护理时间,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医护人员面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一定要及时予以答复,除特殊状况外。如果患者存在异常现象,医护人员应立即察看,尽可能做到随叫随到,禁止出现让人代劳、拖延察看时间等行为,以防范医疗纠纷产生。②大部分病重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反复提出各种预后问题,面对这一情况的医护人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以客观的态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这样才能让病重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③医护人员在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无端指责和无理要求时,一定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向其说明原因,争取得到他们的谅解和理解,注意气话不说、重话轻说、急话慢说,以免医疗纠纷越来越严重。

2.2提高法治教育,增强法律意识。为了防范医疗纠纷产生,医院必须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让每个医护人员都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医患关系、医患法律地位和医疗纠纷法律责任等,这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规章制度,医疗机构也不例外。由于医疗机构是一个特殊且复杂的行业,所以其规章制度更加全面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学和法学这两个学科的共同点是专业性强,而要想做到守法,首先就要学法、知法和懂法[7]。但目前大多数医护人员只了解医学而不了解法学,甚至连与之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都不了解,这直接导致临床诊治护理工作不按照相关法律规程和操作技术规范执行,进而引发医疗纠纷,这时医护人员才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为此,医疗机构一定要定期组织所有医护人员展开法律法规培训活动和教育活动,只有严格遵循法律规程执行临床诊治护理工作,才能防范医疗纠纷产生,达到保护医护人员合法权益的目的。

2.3建立岗前培训,制定医学教育制度。展开医疗工作时,医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使医患之间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在法律上,医患双方属于平等的民事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强调着医患双方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重要性,还强调医疗工作应以患者为核心、以患者利益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患者的病情知情权、费用知情权与治疗知情权,最终达到防范医疗纠纷产生的效果。为此,医疗机构在面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时,应实行全方位的岗前培训,例如医院工作规章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医德规范教育、病案书写规范、政治思想教育、技能操作正确、各岗位职责教育和处方书写规范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让医护人员更加了解医学和法学,并依此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以防范医疗纠纷产生。

2.4提高社会监督,防范医疗纠纷。在实际工作中,医疗机构应把社会监督电话与意见箱合理设置在院内显眼位置,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以随时调查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同时,医疗机构还可以聘请专业监督员到院演讲,以进一步改善监督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为了防范医疗纠纷产生,医院可施行以下几点公开制度:①所有医护人员均佩戴胸卡,其内包括本人照片、姓名、科室、职称等信息;②将卫生部门制定的相关医德规范和实施方法公开张贴在院内显眼位置;③将检查、治疗、手术、药物和住院的各项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公开化[8]。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疗机构是一个涉及到患者生命健康的特殊性、复杂性行业,所以要求每个医护人员都要具备高度工作责任心、精湛诊治技术、优质医护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得到良好保障,达到防范医疗纠纷产生的目的。除此之外,医疗机构还要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其诊治护理服务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这样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还可以防范医疗纠纷,推动医院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杰,孟宁,刘国炳.从加强病案管理的角度探讨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国病案,2009,10(06):23-24

[2]冉明宇,边冬林,邢庆蓉,苏杨.医院医保办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及措施探讨[J].西南军医,2010,12(04):770-771

[3]史丽波,武淑华,俞春利.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特性及防范探索[J].卫生软科学,2009,23(03):274-275

[4]谢青松.我国医学院校医疗纠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10):94-96

[5]朱英梅.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与医疗纠纷防范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01):179-180

[6]孙荣超,杨树东,周志毅.加强基层医院病理科管理与医疗纠纷的防范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3,2(28):180-181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篇9

在2013年全年,杨浦区医调委共接待群众咨询899人次,受理294件,调解成功267件(其中上年存案32件),司法确认92件,专家咨询62件。受理数、成功数同比分别增长45%、66%。因表现突出,杨浦区医调办曾被授予上海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并记集体三等功,2013年司法部还以“简报”的形式专门介绍了杨浦区的做法。

工作卓有成效的背后,是一套独具特色的创新机制,调出特色,调出和谐。

“八步”程序融入“五心”

日常工作中,杨浦区医调办独创了“调解八步法”规范调解程序。“八步法”中包括接待咨询、申请、受理(不予受理)、调查、专家咨询(讨论)、调解、调解结果、登记归档与建议函等八个步骤。

除了特别设置的“八步法”外,调解过程中还要融入“五心”,以情动人。与诉讼的刚性不同,人民调解工作是柔性的,更需要调解员以情动人,在调解中秉持“同情心、热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的“五心”职业操守,与纠纷双方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做好沟通交流,找出“症结”所在。

面对一位性格固执且情绪起伏大的患者时,调解员不仅极富耐心,而且还针对患者性格特点,以情动人。得知患者生病住院后,调解员在大热天主动自费买了水果到医院看望患者。这些付出使患者大受感动,促成了纠纷的最终解决。

这份热心不仅体现在对待患者上,还体现在调解员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上。一次某医院在调解会上坚持无过错,调解陷入僵局。此时,另一位不承办该纠纷的调解员,在闻讯后仍主动把医方请出调解室单独交谈。她首先肯定医院无大错,但有瑕疵,并当即指出了几点,使医方心服,从而峰回路转,调解成功。

“千里”纠纷一朝化解

家在北方的小东(化名)儿时不幸患上了臀肌挛缩症,走路有些摇晃。当他得知本市某医院在治疗同类病例时疗效显著,便与母亲来到上海求医。医院的骨科专家古大夫(化名)为其实施了手术。

术后,小东母子满怀希望地返回家乡。孰料,手术不但没有使小东的情况好起来,他走起路来反而更摇晃了。为此,小东不但丢了工作,连谈婚论嫁的女朋友也离开了。之后,小东还被定为肢体残疾二级,成了低保户。

遭到接连打击的小东心灰意冷。眼看着儿子成天垂头丧气,小东母亲一气之下,给儿子留下一封“遗书”,决定到上海找医院“拼命”。医院在接到投诉后一边安顿好小东的母亲,一边将纠纷提交到了杨浦区医调委。

接手这起纠纷的调解员在与小东母亲见面交谈后,平心静气地劝道:“我也是一位母亲,对你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你既然来上海,应该是想解决问题的,而不是真的‘拼命’。你要相信医调委,我们一定会尽力化解纠纷,达成双方满意的结果。”听着调解员耐心的解说,小东母亲渐渐放下了心头的焦虑。

为了给医患双方一个可靠的说法,调解员不仅在每周例会上进行深入讨论,还走访了当地权威的骨科专家,听取专家的意见。在集合专家给出意见的基础上,调解员又反复与医患双方沟通,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一场“千里”纠纷顺利化解。

调解工作并未就此结束,针对纠纷中暴露出的问题,医调委还专门向当事医院发出了《医疗服务质量建议函》,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医疗质量的改进和医疗服务的提升。

成功调处“两最”纠纷

患者王先生(化名),2009年因睡眠打鼾到医院手术治疗。术后由于院方监护出现纰漏,致使患者窒息,经抢救后成为植物人。事故发生近两年,该起医患纠纷一直未得到解决。最初医方给出的赔偿额和患方的索赔额相差一倍,有100多万的差距,双方各执一词,对于患者安置和后续治疗问题也争执不下。2011年11月,在杨浦区医调委成立后,纠纷被转至杨浦区医调委。

杨浦区医调委受理该项纠纷后,经过数月努力,医患双方仍无法达成一致,第一次调解只能宣告终止。但是医调委并未就此放弃,仍密切关注纠纷的后续发展。时隔数个月,在调解员的多方联络下,患方终于再次向医调委提出调解申请,调解员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再接再厉,两头一起做疏通工作,其间经历了多次现场调解、主动走访、电话沟通,医患双方终于就赔偿额达成一致,最终赔付额达百万元以上。但患者安置及后续治疗问题仍未解决。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这起纠纷就不可能真正化解。为了帮助患方切实解决困难,调解员不厌其烦地电话联系、登门走访,主动帮忙联系其他医院,看能否找到合适的接收医院。但患方与所联系的医院,最终都因监护设备、住院时间等问题未能谈妥,患者出院后的安置问题依然未能解决。

此时,调解员提出,既然纠纷已解决到如此程度,没必要再为患者出院后的安置问题久拖,当事医院既然具备监护条件,又诚心想解决这件悬了多年的纠纷,为何不考虑让患者继续留在医院治疗?若是医院能接收患者,并提供适当的监护,患者安置这一最大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经过调解员与院方的反复沟通,医院最终同意在纠纷解决后,患者再以普通病员身份重新办理住院手续,并由家属按医保规定按时缴纳相关费用。至此,患者安置问题也圆满解决。2013年4月,医患双方签署了调解协议,这场历时三年之久的纠纷终于在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化解。而此纠纷也是区医调委成立以来历时最久、赔付金额最大的一起纠纷。

完善机制源头预防

除了融入“五心”的“八步法”调解外,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延伸调解的后续社会效果也是杨浦医调工作的一大特色。

为了缓解纠纷,杨浦区医调办专门设置了追踪机制,即针对不予受理和终止的案件发送《回访函》,以摸清纠纷处理状态,并对解决情况加以追踪。追踪机制的建立,密切关注了纠纷状态,注重了对纠纷缓解的考量,是对化解医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有益探索。

有了追踪机制还不够,为了强调对人民调解质量评价的重视,杨浦区医调办还展开了满意度测评,专门设计了《满意度调查表》,在整个调解过程结束后,对医患双方征求意见,询问双方对调解工作是否认可、满意,以提升服务质量。

做人民调解,最终目的是创造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杨浦区医调委在如何预防和减少纠纷上动足了脑筋。和谐医患关系,不仅要调解已发生的纠纷,若从中找出相通的、突出的典型案例,给医院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为此,杨浦区医调办认真研究,探索建立了医疗服务质量建议函机制。遇到疑难复杂典型纠纷,在双例会讨论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归纳,找出纠纷中医疗机构存在的管理漏洞或是医疗服务质量中的不足,制成《建议函》。《建议函》寄送至纠纷所在医院主抓医疗质量的分管院长及医务科主任,以期引起医院领导和科室的重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医患纠纷。

2012年杨浦区医调办向医院发送建议函48封,2013年1―6月发送建议函72封。建议函的发送,得到了医院的积极响应和充分肯定,延伸了调解工作的社会意义,帮助公共服务部门提高了社会诚信度。

结语

随着杨浦区医患纠纷调解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医患双方选择调解,杨浦区“有医患纠纷,找人民调解”的氛围正在形成。今年3月1日,《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开始实施后,医患纠纷的申请数和受理数都有了显著增加。3月份,杨浦区医患纠纷受理数为43起,是2月份受理数的2.39倍。《办法》的实施,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提供了更为现实的法律依据。

今后,杨浦医调工作将整合司法局、卫生局、法院等合力,更加紧密联系,不断提升预防、缓解、化解纠纷的效果,谱写出人民调解的新篇章,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关链接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篇10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护理差错;防范措施;纠纷护理程序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学法律知识的普及,人民的维权意识也明显增强。在新的医疗形势下,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手术治疗的特殊性,手术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不仅影响手术患者的手术效果,也影响术后的恢复,同时由于患者及家属医学知识认知上的局限性,很容易产生对手术及护理工作的误解,从而导致医疗纠纷[1]。手术室工作又具有连续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手术室常成为医疗事故、纠纷易发之地。通过对提高手术室护士的综合素质,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患者的合法权益,防范纠纷发生。

1防范措施

1.1加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为了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医院组织学习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人人通过考核,使每位护士都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律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强化责任心,从而预防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既维护了患者的健康和合法权益,又保护了自己。

1.2严格执行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2.1明确各班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1.2.2严格执行手术查对制度,接患者入手术室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手术名称、皮肤准备情况、术前用药、配血、药物过敏试验等。手术前再次查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式、麻醉用药。检查无菌包消毒日期、包内器械是否齐全完好。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与缝合前清点纱布、器械、缝针等。术后检查各种引流情况。

1.2.3手术室应当建立手术标本管理制度,洗手护士保管好术中所取下的标本,手术完毕交与医生并签名,防止病理出现差错和丢失。

1.2.4手术室应当加强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安置舒适,使其肢体处于功能位,防止因不当造成手术患者的皮肤、神经、肢体等损伤。患者的身体勿直接接触金属部件,巡回护士术前检查手术床、电刀性能,妥善放置电极板,指导医生正确使用电刀等电器,防烫伤、误伤患者。

1.2.5手术室应当建立并实施手术中安全用药制度,加强特殊药品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防止用药差错。

1.3各种抢救设备、用物、药品处于完好使用状态,如电刀、吸氧、吸痰装置、除颤仪、呼吸机等,做到定人定期保养、检查、定量、定位放置,完好率100%。

1.4手术室应当制定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1.5手术室应当通过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医务人员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手术室的工作区域应当每24h清洁消毒一次,预防手术感染的发生。

1.6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每位护士都要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与补充,积极参加院里举办的各种学习讲座。每周组织业务学习,每月一次理论、操作考试。每年派两名业务骨干外出进修,邀请各仪器厂家技术指导员介绍仪器、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了护士的理论及专业技能水平,减少了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护理差错、纠纷。

1.7规范手术护理记录单书写。手术护理记录单是手术患者病案的一部分,是具有法律依据的举证材料,它记录了患者手术全过程的护理工作,因此,记录应严谨、真实、及时准确,不得随意删改乱涂或剪贴,无菌包灭菌指示卡、植入性产品标签均必须粘贴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所有材料一式两份,一份随病例归档,一份留科内保留备做证据使用。护士长派专人加强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直接反馈给责任护士及时纠正,预防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2纠纷解决程序与原则

2.1纠纷解决的三个途径双方协商解决、行政仲裁、法律裁决。

2.1.1双方协商解决是指医患双方在存在纠纷时协商解决,解决的前提必须是双方有意愿和诚意,二者缺一不可。

2.1.2行政仲裁是医疗纠纷解决的主要途径,由于具有医疗事故鉴定资格,仲裁部门是有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作为认定机构,因此仲裁结果对于医患双方能够接受和认可,对双方都具有公信力。

2.1.3法律裁决是医疗纠纷解决的必要手段,是医患双方在协商无效同时又对仲裁结果产生疑虑时而采取的最终的纠纷解决手段,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效力

2.2纠纷解决原则正视纠纷,对双方负责,做到公平及公证。

2.2.1引导纠纷按照正确程序解决,尽量做到缓解矛盾,朝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

2.2.2不推卸责任,能够正确认识既要保障医院的合法权益,又要保护患者的个人利益,做到公平及公证。

3体会

通过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增强,护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手术室应当与临床科室加强联系,密切工作,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约束自己,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完成工作,做到患者满意医院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