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法律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2:41

幼儿教师法律意识篇1

一、概念界定

(一)隐性人身伤害

“隐性人身伤害,是相对于显性人身伤害而言的,是指因人为的过失行为或外在物质设施的不当所造成的身体或精神的不太明显的、发生效应较为迟滞的伤害。它是一种不太明显的伤害类型。一般以一种较为隐秘的形式出现,往往不易被人察觉,或不被人们认为是伤害,其影响在学生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才一点一滴地逐渐显现出来。隐性伤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为的对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伤害,另一种则是由于外在物质设施的不当而引起的身体或精神的伤害。”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首先,隐性人身伤害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显性人身伤害而言的,二者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其次,隐性人身伤害的形式比较隐蔽,不易被人察觉;再次,其后果不会立刻显现出来,很可能在过了很久以后才会有所表现;最后,隐性人身伤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为的,另一种是非人为的。本文中的隐性人身伤害主要指的是人为性质的人身伤害。

(二)幼儿隐性人身伤害

幼儿隐性人身伤害,即指在幼儿园中幼儿所遭受的隐性的人身权利的伤害。分解这一定义可得出:伤害的主体是幼儿;伤害的客体为幼儿的人身权利;伤害的类型是人为的隐性人身伤害;伤害的执行者是幼儿教师;伤害发生的地点是幼儿园。只有同时满足以上几点才能称之为幼儿隐性人身伤害。

二、幼儿隐性人身伤害的形式和内容

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来自于幼儿教师的幼儿隐性人身伤害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体罚或变相体罚。但前提是如果这种体罚或者是变相体罚直接造成了显性的幼儿人身伤害,比如打幼儿耳光导致幼儿失去听觉,用器物鞭笞幼儿造成幼儿身体伤残,等等,就不属于隐性人身伤害。幼儿教师体罚幼儿很多时候没有造成可看得见的身心伤害,比如罚站或是罚不准吃饭,这些情况在幼儿园时有发生,但是由于其并没有给幼儿带来明显的外伤,所以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在幼儿园发生过这种事情。②幼儿教师的心理惩罚。幼儿教师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或者完成某些教育任务,就会不择手段地对幼儿进行心理伤害,这种伤害往往都伴随着教师的不当语言和行为。比如教师对幼儿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威胁、恐吓等,以此对幼儿的心灵造成威慑和恐惧。这实际上都是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也许一时之间能达到教师的某种目的,但若长此以往,定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影响其心灵的健全。③幼儿教师侵犯幼儿的隐私权。在园幼儿也是公民,也是享有隐私权的自然人,但是关于幼儿的隐私权很多成人并不以为然,他们的潜意识告诉他们幼儿享有隐私权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他们从心底里并不尊重幼儿的隐私权,他们会随意侵犯幼儿的私密领地,随意践踏幼儿本该享有的隐私权。这一方面是因为成人法律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国人权利意识的淡漠,然而隐藏在这两个因素之后最基本的原因应该是成人不尊重幼儿。在幼儿园里这种侵犯幼儿隐私权的行为时有发生,比如说在上完美术课后,幼儿教师把幼儿的作品拿出来放在门口走廊里展示,但在展示之前教师从未问过幼儿对自己的画作要不要拿出去展览。再比如幼儿教师经常会因为找东西或者是放东西而随意翻看幼儿的书包,或是教师张贴幼儿的在园表现于公共场所,这些实际上都是侵犯幼儿隐私权的行为表现。其中很多时候或许是教师无心的,因为一贯如此,教师也并未意识到这是侵犯了幼儿权利的行为,只觉得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教师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法律的规定。④幼儿教师忽视的不合理的生活或学习习惯。比如有的教师不允许幼儿在上课期间去盥洗室拉尿,必须等到活动结束后才能去,久而久之,有的幼儿便因此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亦或是有的幼儿教师在幼儿看书写字的时候没有教会幼儿正确的坐姿,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幼儿本该享有的学习权利的忽视。⑤幼儿教师对幼儿高标准的要求。一些幼儿教师要求本班幼儿事事都要争先,时时都要保持优秀的状态,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要达到教师的要求,就连吃饭也必须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高标准完成,使得一些发展稍微滞后的幼儿产生心理恐惧和幼儿园恐惧症。

三、幼儿隐性人身伤害的特征

隐性伤害具有内隐性、延续性、滞后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内隐性即是指伤害本身的后果不易被人察觉和发现,有可能过一段时间才会被人们发现,有的也许永远也发现不了。滞后性即指在伤害发生的当时人们并未察觉到伤害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直到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先前的伤害所造成的后果明显表现了出来,人们这才注意到当初行为的错误。延续性即指伤害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尤其指精神方面的,会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消失,而不像身体受伤经过治疗之后可能就马上恢复了,并没有什么后遗症,但是隐性伤害对心理的折磨可能是反反复复的,经久不散的。不确定性即指无论是伤害的来源还是伤害的方式或是伤害的结果都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每个方面都会有多种状况,才使得隐性伤害具有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

以上是隐性人身伤害的特征,但是幼儿隐性人身伤害由于伤害主体、伤害客体、伤害行为和伤害环境的特殊性,因而除具备以上特征之外,我认为还具有以下区别于其他隐性人身伤害的特点。首先是伤害所造成的结果更加严重,甚至难以恢复。因为无论是幼儿的身体还是心灵都是人生的起步阶段,非常脆弱,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并且幼儿自我调节和恢复的调控能力较差。成人的一次伤害可能就让幼儿产生了心理阴影,从此一蹶不振,更何况有的幼儿处于长久持续的被伤害之中。所以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学生所受到的伤害,幼儿阶段所受到的隐性人身伤害很有可能产生难以复原的结果。其次是幼儿所受到的人身伤害更加具有隐蔽性。来自于幼儿教师的伤害,幼儿根本无力还击,而幼儿由于语言和思维发展的不完善性,所以一旦有伤害发生,幼儿不能坚强地应对,也不能很好地向他人倾诉来化解心理困境,更别说能清晰地表述给家长听。目前来说,也没有很好的渠道来监督幼儿教师的行为,所以综合以上情形,幼儿在园所受的隐性伤害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家长或他人发现。

最后一个特征是教师伤害行为的无意性。在幼儿园中发生的诸多针对幼儿的隐性人身伤害,教师都不会认为这是一种伤害,她们理所当然的把自己对幼儿的伤害行为当做是合情合理的;她们认为如何教育幼儿、选择自以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她们的权利;她们从没有觉得幼儿也是享有权利的个体,也有教师不能随意侵犯的领地。所以,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她们实施某些行为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侵犯了幼儿的人身权利,所以大多时候她们的侵害行为并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不知其可不可为而为之,并非故意而是无知。

四、幼儿隐性人身伤害产生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因为本文研究的视角是幼儿教师对幼儿造成的人身伤害,所以在分析原因和提出预防对策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

(一)幼儿隐性人身伤害产生的原因

1.幼儿教师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缺乏

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都不是很了解,对有关儿童和幼儿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对于自身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应尽的义务或是对幼儿享有哪些权利更是不清楚,更谈不上在知晓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履行自身的义务和维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法律意识了。所以,缺乏相应的法律素养是幼儿教师产生伤害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2.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不足

很多时候教师对幼儿的伤害行为都是教师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所引起的,比如说在幼儿喧闹的时候为了让幼儿安静下来就对幼儿大吼大叫,责备谩骂。这种做法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对幼儿的幼小心灵来说是一种裸的伤害。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是一种机智,教育是一种智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这些都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把这些事情做好就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做不好,就是一种伤害。

3.幼儿教师的个人性格和职业压力的原因

尽管有些幼儿教师掌握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且有着扎实的专业水准,但并不代表着就不会有人身伤害行为的出现。有些时候由于自己的私人问题处理不当或是性格火爆,在幼儿园对幼儿作出过激行为也是有的。或是由于自己处理不好来自职业的压力,产生了职业倦怠,就会对幼儿的各种行为见怪不怪,即使幼儿有不当行为也不去理会,这种忽视和懈怠实际上也是不可取的行为,这种不作为同样会对幼儿造成伤害。

(二)幼儿隐性人身伤害的预防对策

1.扎实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

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只有知法懂法,才能守法。我们经常说不知者无罪,但是这并不适用于法律范畴,幼儿教师并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幼儿有哪些权利就可以推卸自己侵犯幼儿权利的责任。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法律的要求,也为了每个幼儿都能健康成长,更为了幼儿教师自身权益的维护,幼儿教师也应该努力地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2.增强幼儿教师的法律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

有了法律知识并不代表就会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和态度的总称。人们既然懂得了法律的知识,就应该时时刻刻依法办事,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敬畏法律,也敬畏享有法律权利的人们。所以说,幼儿教师应该时刻用法律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

3.幼儿园应完善监督和管理体制

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应该加强监督和管理,防止幼儿教师过度自由而对幼儿任意妄为。但是比如有的幼儿园为了监督教师就在班级里安上摄像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侵犯了教师的隐私权,并且这样让幼儿教师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处于监管之下,对幼儿教师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所以说,园方既要加强对幼儿教师行为的监管,但是也要注意方法得当,才能两全其美。既能有效地监督教师,又不会让教师感觉不自在,同时可以以此调整幼儿教师的不良行为,达到监督管理的目的。

4.重视幼儿安全教育,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的安全教育不容忽视,幼儿园历来也非常重视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但是有关法律的知识,有关幼儿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关信息,幼儿园一般都会忽略,这实在是不应该的。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不仅仅是一些防溺水、防火灾、防地震等避免自然灾害的内容,更应该告诉幼儿他们有可能遭受到的人为的权利的侵犯和人身的伤害,使他们从小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5.提高幼儿家长的法律意识

家长的法律意识对于保护幼儿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家长应该十分清晰地知道幼儿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应该如何维护幼儿在园时的人身权利,如何做好防范措施来防止他人对幼儿权利的攻击。只有家长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有可能更好地维护幼儿的法定权益。

6.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学前教育法制体系

依法治国是每个人权利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只有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我们行动的准则,才能规范人们的言行。学前教育应该完善自身的教育法规,给相关人员以法律上的约束,才能有效地控制对幼儿造成的伤害行为的扩大,才能给幼儿的健康成长一个法律上的保障。

五、结语

幼儿教师法律意识篇2

[关键词]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沈跃珊(1967-),男,黑龙江林口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5512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50-02

一、改革“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的必要性

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是介于本科以上层次的研究型与中等专业层次的技能型教师之间,兼具研究能力与较强从教技能的幼儿园教师。而培养专科层次幼儿教师的学校大多又是近几年在原有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基础上升格而成的,这些院校在课程建设上还不够成熟,学科建设还不够完整。在已开设的各门课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也应该重新审视,加以完善。对“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由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选择内容相对滞后、课程实施方法缺少创新、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目前,课程教学的普遍情况是:遵循着固定的教材和确定的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相关政策法规;学校一般都将其作为典型的理论课进行组织教学;课时分配相对较少;评价方式或采用笔答考试,或采用简单的考查方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提高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水平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国家制定的幼儿教师62条专业标准中,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就有2条,它们分别是:《专业标准》第二部分基本内容“职业理解与认识”领域中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幼儿发展知识”领域中的“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3.幼儿园教师的政策法规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漠导致幼儿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因幼儿园教师法律意识的淡漠导致教师暴力对待幼儿事件屡次发生;因教师政策法规水平低和自身业务素质差导致对幼儿教育政策的基本思想理解偏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甚至于教育活动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却是有害于其健康发展。

基于以上三个理由,对现行的“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必须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模式、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将其建设成目标更准确、内容更全新、方法更科学、评价更有效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目标的确定:彰显培养法治意识与对未来工作的指导性

课程目标要体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发展、社会需求、科学发展而制定。新课程改革又将课程目标确定为“三维目标”。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意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与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前专业课程采用以上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对于学生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更好地把握三个维度目标具有前瞻与引导意义。

“幼儿园政策法规”是一门帮助学生形成依法治教意识和指导学生未来工作的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课程具体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有关幼儿园的举办、工作人员、经费、教育、卫生保健、园舍与设备、家庭与社区工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律与法规方面的知识。能运用国家的政策、法律与法规指导自己的幼儿教育工作,运用相关知识正确处理幼儿园出现的有关教育、安全、健康、经费、用人、法律纠纷等方面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典型案例,并学会通过合作、研讨等方式,运用幼儿园政策法规知识去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善于多渠道收集有关幼儿园的政策法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国家政策、法规习惯的养成;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幼儿教师。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实用与适时更新的特点

经验中心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内容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的核心不应是学科内容和结构,而应体现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内容不应是完全预定的,而应随着学生变化而改变。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策意识和法律观念,掌握有利于指导未来幼儿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知识,使学生发展成为政策水平高、法律意识强、依法施教的幼儿教师。依据这一核心思想,该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突出如下特点:

1.选择对未来工作最具指导性的内容。我国当前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办幼儿教育的形势不会改变,因此,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必将会成为社会力量办园的主力军。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把学生放在未来普通幼儿教师和幼儿园举办者双重位置上来考虑的,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依政策、按法律要求去做好幼儿教师、办好幼儿园,课程相关政策法规知识的选择更加突出对未来工作的指导性,主要选择幼儿园的举办、工作人员、经费与资产、教育工作、卫生保健工作、园舍与设备、家庭与社区工作、管理工作等多方面内容。

2.设置开放性的课程内容体系架构。从上面选择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课程不是以某一部或某几部、或全部政策法规文件为课程内容,而是将幼儿园的举办、工作人员、经费与资产、教育工作、卫生保健工作、园舍与设备、家庭与社区工作、管理工作这八个方面作为基本的知识架构。具体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内容可根据知识架构的需要作必要的充实与删减,不追求每部政策法规文件的完整性。

3.适时更新课程内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与发展的过程,新的内容不断出台,按照政策法规课程开放的知识体系架构可适时将新的政策、法律、法规内容补充进来。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都可以及时补充到课程之中。

四、课程实施的模式:体现知识运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理念

本课程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突出运用与探究的“六步合作学习模式”。

1.典型案例引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典型意义幼儿园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案例,设计能够突出本教学内容的认知、应用与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本堂课学习活动。通过典型案例的选择、恰当问题的设计指导学生学习,来体现教师与全体学生的首次合作。

2.提供学习材料或材料获取途径。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首次合作,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明确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通过指明本堂课学习的教材内容或讲义内容,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学习材料,亦或提供能够获取相关内容的网络环境、图书资料等途径,实现与全体学生的第二次合作。

3.阅读、分析学习材料,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分工阅读(为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讨论分析找出能够解决案例中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要深入各小组中,做个别指导,来体现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合作学习。

4.交流、评价、考核。各小组指定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对汇报的答案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并做考核评分。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解决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并作评价与考核。

5.新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案例,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去分析案例,促进知识进一步的运用,以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6.课下形成案例分析材料。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本堂课学习的政策法规知识,深入地讨论、分析案例,撰写出案例分析材料,为课程结业考核做好准备。

五、课程评价的方法:凸显过程性与多元化结合的特征

“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的主要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指导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依法正确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学中要在“运用”上下功夫。评价方法是教师教育目的的直接反映,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的方式是促进学生运用政策法规的重要手段。

1.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课堂上,各学习小组通过阅读学习材料、研究讨论等形式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派专人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对该组的汇报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对各小组汇报情况给予口头评价并记分;部分考核形式,各小组可参与评分,如模拟法庭。

2.课上评价与作业评价相结合。教师可通过对各小组或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考核,给予一定分值的考核评价成绩。作业成绩是教师平时成绩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采集平时成绩。

3.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由于本门课程强调政策法规知识的运用,因此,应重视日常学习中的考核评价,使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各占50%。

4.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一是要组织多次考试。因为“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中的八个方面的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有些内容彼此联系不大,所以在不同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考核比较合适。二是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的“模拟法庭”:小组成员扮演原告、被告、辩护律师、法官、证人等,模拟审理有关幼儿园的案件;用案例分析题编制试卷考试;编写幼儿园的申办报告;给幼儿园绘制一个室外环境规划图等。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Z].2011-12-12.

[3]林雪卿.幼儿教育法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王民.地理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5]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6]周天枢.老师和家长需要知道的100个幼儿园法律问题[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幼儿教师法律意识篇3

幼儿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有他们独特的心理特征及学习规律。教师要掌握幼儿心理及年龄特征和识字教学的规律,重视幼儿识字教学,培养幼儿的识字能力,为实现早期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幼儿园;识字教学;培养方法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识字教学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要让幼儿学会有效识字,轻松地完成学会常用汉字的任务,为他们小学独立阅读和作文表达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就要重视提高幼儿的识字能力。幼儿园孩子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有着他们独特的心理特征及学习规律。教师如果掌握幼儿心理及年龄特征和识字教学的规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抓重点、破难点,掌握汉字音形义

语言学习首先是母语的学习。幼儿在入学之前,已经掌握一定的口语词汇,并且能初步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幼儿入学后就要学会把口头词汇转变成书面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已经掌握的口头词语与代表这些词语的文字符号之间建立牢固的联系,这是老师的任务,更是幼儿园的识字教学任务。因此,教学重点要放在音、形、义的必然联系上,并且要突破字形教学这个难点。

1.首先谈谈字音方面。汉语拼音是我们识字的工具,教学中幼儿掌握拼音,学会借助拼音认字,学习汉字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教师要引导幼儿准确认识声母、韵母等拼音知识,让幼儿熟练地使用拼音,正确地读出声调。

2.再来看字形。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的汉字,对刚刚入学的幼儿来说,是很难记住的。所以教师要想更多的办法,让幼儿学会轻松记忆字形。教师要注意训练幼儿掌握笔画。如“鸟”字第二笔是“横折钩”而不是“横沟”。教学“鸟”字时,可以联系“也”字来识记它,也可以和“皮”对比记忆,以加深印象。另外,教学合体字,由笔画过渡到偏旁部首,再到合体字。偏旁部首一定要牢牢掌握,让幼儿一见到合体字,就先看它的偏旁部首。引导幼儿了解,偏旁部首加上其他的部件就组成合体字,偏旁部首的改变,会引发汉字的一连串的变化。这样循序渐进,帮助幼儿掌握字形的结构和变化。

3.最后看看字义的教学。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善于形象思维。教师可以针对这种情况,借助图片或多媒体动画帮助幼儿理解字义,还可以把新字放到课文中,引领幼儿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这是在为小学的学习打基础。

二、变方法,灵活多样记汉字

幼儿园的幼儿好奇心强,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但同时注意力极易分散。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运用更灵活多变的识字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1.直观教学法。如教“尘”这个字时,让幼儿观察土的颗粒,阳光下灰尘的颗粒,让幼儿感受什么样的土为尘。幼儿观察观察后明白,极小的土的颗粒就是“尘”。教学一些动词时,我们可以用动作演示的方法,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词义,掌握字形。

2.联想识字法。汉字虽然各自独立,但很多汉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用联想教学识字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增强识字效果,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幼儿根据字形展开想象。如教“闻”这个字,先利用课件把“闻”字的演变过程展现给幼儿,告诉幼儿,过去的“闻”不是“闻气味”的意思,而是“听”的意思,用耳朵听门外的声音,就是“闻”。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字义展开联想,如教“聪”字,告诉幼儿常用“耳”,用“眼”,动“口”,用“心”才能聪明。这样不仅可掌握字形字义,还可教育幼儿怎样学习。

3.游戏识字法。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对枯燥的东西很容易厌烦,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把识字教学融入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采用“找朋友”、“开火车”、“沙盘写字比赛”、“摘苹果”等形式进行识字竞赛的游戏,帮助幼儿掌握汉字。游戏中,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不但不感到厌烦,反而容易掌握汉字规律。

三、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记汉字

汉字太多,如果让幼儿单纯记汉字,不仅难度大,还容易混淆和忘记。教师应引导幼儿掌握一些汉字规律,使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汉字字形的“谦让有礼”:有的独体字变成偏旁放在合体字中时,形体会发生适当变化,如“木、禾”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捺”就要变成“点”,为右边部分让出地方……如果幼儿掌握偏旁部首的规律,在学习中加以运用,学汉字、写汉字就容易得多。合体字的构造方法很多,如汉字中形声字。形声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作声旁。另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叫作形旁。如果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声旁结合,形成的字大多读音不同而意义相关。例如用“水”作形旁,可以组成“江、河、湖、海”等与水有关的形声字。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形成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却不同,例如用“言”作声旁,可以组成“谈、淡”等读音相近的形声字。这样的情况很多,如“犭”的字多与野兽有关,“忄”的字多与心情有关,“亻”的字多与人有关,“扌”的字多与动作有关,“虫”的字多与昆虫有关……幼儿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自己找出生字的特点,理解字的意义,掌握了识字的规律,识字效率当然会大大提高。

四、注重巩固,提高识字能力

幼儿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教师每节课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指导幼儿正确熟练的书写生字。另外,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及时复习,巩固识字。教学中“汉字开花、词语接龙、多音字组词、形近字组词、找朋友(近义词)”等方法都能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教师还要鼓励幼儿走出去,拓宽视野,在课外阅读中,巩固学过的字词,丰富自己的词汇。

幼儿教师法律意识篇4

据调查,作为部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豫东北某县,2011年财政收入刚刚超过1亿元,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全县总人口38万,仅有1家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却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发展到184家。

调查显示,该县的民办学前教育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无序发展。公办学前教育稀缺,与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极大反差,同时也为民办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目前,该县拥有民办幼儿园184家,但其中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只有5家。

同时,一些幼儿园举办者缺乏依法办园的意识,随意性强。而教育行政部门又缺乏强有力的手段与措施。这使得民办幼儿园的监管处于盲区,造成有证的办园,无证的也办园;有条件的办园,不符合条件的也办园。

办园条件落后、标准较低。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参差不齐,绝大部分不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在该县的184家民办幼儿园中,仅在农家院办园的就高达92家,占民办幼儿园的1/2。这些农家幼儿园条件极为简陋,没有室内外儿童活动场所,教具、玩具等教育设施及幼儿活动器材严重缺乏,不具备幼儿厕所、饮水、保洁等最起码的条件。有的幼儿园仅有一两间教室,教室里也仅摆放一些大小、高低不一的课桌凳,与学前班没有什么差别。

师资队伍不稳定,整体水平不高。幼儿教师配备不齐全、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部分教师缺乏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因而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不高。

违背教育规律,小学化倾向严重。个别民办幼儿园的举办者不是把举办幼儿园作为一种事业,而是将之当作一种职业,主要为了经济收入。同时,一些家长特别是农村幼儿的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的规律,片面地认为孩子在幼儿园能多认识几个字,多做几道数学题,甚至会说几个英语单词,就说明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好,“教学质量”的高低成为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唯一标准。

一些幼儿园举办者为了招收更多幼儿、增加收入,便迎合家长的这一心理,不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把幼儿园办成了小学,不仅开设语文、数学等课程,还开办美术、音乐、舞蹈、播音与主持等五花八门的特长班、实验班。更有甚者,有的幼儿园还为幼儿布置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对幼儿进行考试。这些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常常忽略了对幼儿的保育工作,使得幼儿过早地背上了课业负担,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工作人员配备不齐全。据调查,为了节省开支,一些民办幼儿园除了配有教师外,很少配备保健医生、保育员等其他工作人员。幼儿教师除了负责正常的幼儿教育外,还包揽了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等一切保育工作。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政府责任,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发展学前教育要坚持政府主导,切实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并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同时,要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作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

二、搞好宣传教育,增强依法办园意识

笔者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的个别民办幼儿园举办者文化程度偏低、法律知识浅薄,一些人甚至不知道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幼儿园管理条例》,让他们申请办园许可、依法办园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对民办幼儿园举办者普及法律知识、进行有关法律的宣传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密切配合,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或送法律知识上门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以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园的意识。

三、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民办学前教育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当地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努力办好公办幼儿园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

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对于众多的无证经营的民办幼儿园,既不能一概取缔,也不能任其无序发展。政府要组织教育、建设、卫生、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逐一进行排查、评估和整顿治理,然后分类管理:对于安全隐患较多的农家院式的幼儿园,坚决予以取缔、关停;对于效益比较好,而其他条件暂时不符合要求的,由有关职能部门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和措施,整改合格后由教育部门统一颁发办园许可证和民办教育办学许可证,逾期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予以取缔。

降低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注册门槛,实行分类管理。为了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针对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要结合当地实际,适当降低农村民办幼儿园注册门槛,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幼儿园准入标准,并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即对所有取得办园许可证的民办幼儿园分出等级或类别,并提出递升上一个等级幼儿园的年限和要求,对于在规定期限内达不到升级标准的,予以降级或关停,为农村民办幼儿园留出发展余地。

对于保教水平高、办园规模大、社会效益好,而园舍、基础设施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提供布局调整后闲置的中小学校舍或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供其使用。

设立专项资金,一是对办园成绩突出的民办幼儿园和优秀园长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优质幼儿园实施以奖代补;二是贫困幼儿的学费、午餐费由政府买单。

四、建立管理体制,规范办学行为

针对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学前教育管理失序的状况,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所有幼儿园实行统一监管,规范其办学行为。

明确办园原则与方向。幼儿园要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品德行为为办园方向,严禁开设特长班、实验班,严禁学前教育小学化。

在班额设置、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保教管理等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不能一园一个模式、一园一个标准。

配齐、配足幼儿教师和工作人员。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应具备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并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

幼儿教师法律意识篇5

关键词:幼儿伤害;自我保护;策略;安全教育

一、.幼儿意外伤害及事故频繁发生

幼儿意外伤害,是指在幼儿园、家中、户外等场所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个人伤害事故。意外伤害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身体伤害主要包括溺水、跌落、烧烫伤、窒息、交通事故、切割伤、中毒、动物咬伤、触电、玩具伤害等。心理伤害有:害怕、担忧、焦虑、怯弱、伤心等。幼儿如果没有较好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会产生极大的恐惧心理,容易使幼儿变的缩手缩脚、胆小如鼠。意外事故已经成为影响幼儿健康的”第一杀手”各种意外伤害使幼儿的人身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幼儿安全教育虽然早已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已有明确要求。《幼儿园管理条例》也提出了相关的规定。很多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发生的意外伤害期望能通过在幼儿园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研究的目的、对象及意义

1、研究目的:通过对幼儿关于危险情境的认知及自我保护策略,分析幼儿其特点与现状。2是分析教师关于幼儿安全教育和幼儿心里保护的认知情况和重视程度,分析其对于幼儿自我保护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性。3是为幼儿安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教育建议,使得幼儿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的现状与策略有的方矢地进行。

2、研究对象:选择南京市长江路幼儿园、南外附属幼儿园等园为研究对象。并在这些中对幼儿园小中大班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幼儿90名,其中男女各半。

3、研究意义:生活中幼儿面对危险和意外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成人的保护也不是万能的,如何减少和避免各种各样的意外伤害的发生,其理想之举就是从安全教育入手,提高幼儿自己保护自己的意识。

三、现状分析及研究的方法

在幼儿园的工作中发现,单纯的说教依然是安全教育最主要的方法。在班级里教师并没有开展任何关于安全教育的主题活动,也没有进行任何体验、演习、游戏。枯燥的说教法根本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幼儿也只是口头上敷衍地答应教师的要求,并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也无法形成一种保护自己的能力。因此,探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采用形式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采用测查法了解幼儿对安全意识认知和策略;

通过图片情境让幼儿认识自我保护认知和策略。我设计4个情境,每个情境的设计都隐含着可能导致该事故的危险因素,然后把这些图片一一提供给幼儿,结合语言描述,在确保幼儿能够理解图片的前提下,考察幼儿能否认识到图片中可能导致该事故的危险因素,通过向幼儿进行一些提问,如图片中人物的行为是否正确、如遇到坏人的引诱时怎么办等。就开展这一些安全隐患,教育幼儿们不听信他们的话,不随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为陌生人开门等等,如何机智的回答陌生人的话,如何摆脱陌生人的纠缠,如何在被拐后机智逃脱等。

2.通过访谈法了解幼儿教师的安全教育实施情况;

对于幼儿教师主要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教师对于幼儿自我保护策略的教育上,往往不能进行深层次挖掘。很多教师认为,大多数孩子天性活泼,对安全没有什么问题,即便对于个别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往往很难顾全到,而且教师的日常事务琐碎,面对二三十个幼儿这样的群体,要照顾到每个孩子的心理,毕竟是较为困难的也不实际的。对于幼儿安全教育方面多倾向于选择那些容易经常发生。而在偶然发生的不够重视,如何应对偶然发生的情况的预防。只有加强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可以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幼儿的安全认知和行为。

四、应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幼儿安全方面需制定了的法律法规,目前有关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包括幼儿安全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仍没有一部全国行的法律,这在很多的方面都阻碍了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全国性的法律—《学前教育法》。

2、建立健全幼儿园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保障幼儿安全的准则。因此不断制定和完善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3、应将培养教师与家长学习安全知识和法规意识。幼儿教师和家长必须加强法规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真正做到依法施教。应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要转变他们的安全教育意识,注重对幼儿安全认知与习惯的培养,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4.在幼儿安全教育内容上的完整,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安全教育应该成为首要目标,利用教科书中的知识对幼儿安全教育,让幼儿从小接受各种安全内容防范教育,以面对各种突况的发生,从小接受锻炼并增强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祺.《幼儿园安全事故分析与完善安全预防对策研究》.辽宁:东北师范大学,2008

[2]何群英.《幼儿安全手册》.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14

幼儿教师法律意识篇6

一、幼师生幼儿诗歌教学的意义和特点

诗歌是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尤其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涵盖我国社会、民俗、价值观、世界观等,成为文化巨擘中的耀眼明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源于“诗歌启蒙”,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幼儿教育往往是以“诗歌”的教育为主线,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亦云“不学诗,无以言”,虽然这是特指《诗经》这一中国古诗歌的经典,但是对学生开展诗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是教育界的公知。

幼儿诗歌是幼儿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儿歌、儿童诗、浅显的古诗、散文诗等,从幼儿诗歌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匹配关系上来看堪称绝配。一是幼儿诗歌的构成形式与幼儿的认知特点一致。一般而言,诗歌的语言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特点,多采用短句、甚至是单词成句的模式来组成结构上的形式美,而幼儿对语言的掌握也基本遵循“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认识规律,且正处于词汇急速扩容的黄金时期,幼儿诗歌念起来琅琅上口,好学好记,因此深受幼儿喜爱。二是幼儿诗歌的艺术形式与幼儿的思维锻炼一致。诗歌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幼儿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最重要阶段,科学恰当地运用诗歌的特点去拓展幼儿的想象力显得极具教学价值。三是幼儿诗歌的韵律特点与幼儿语感的锻炼一致。诗歌是韵律的载体和媒介,无论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平仄押韵,还是现代儿歌童谣、儿童诗的韵律特点,对于处于语音形成期和语感养成期的幼儿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益素材,都能给幼儿以强烈的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启迪。

二、幼师生应具备幼儿诗歌教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扎实的文学功底

幼儿诗歌来源于文学,扎实的文学功底,是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最基本条件。从教学本身的规律而言,施教者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力决定了其施教的思路和水平。幼师生要具备幼儿诗歌教学的文学功底,首先要有一定的对汉语语言的了解能力、掌握能力和表达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幼儿诗歌的文学特点,熟悉它们具体的分类,熟记大量的幼儿诗歌的具体内容,不但能知其文,还能知其意、知其境界。其次要对幼儿诗歌的文学语言有清醒的认知和较深的理解,要善于总结幼儿诗歌的文学意味,并转化为幼儿诗歌的教学知识。再次,要具备解读幼儿诗歌的专业文学功底。幼师生切勿有幼儿诗歌过于简单易懂,有些甚至是“大白话”的错误认识,经典的幼儿诗歌,都是过了大量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其既具备文学诗歌的全要素,更具备鲜明的教育素材特征,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出色地完成诗歌教学任务。

(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是幼师生的基本功,但是具体到幼儿诗歌教学,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标准。毋容置疑,标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根本,3-6岁是幼儿学语言的关键时期,幼师生只有掌握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才能为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因此要杜绝“口音”的困扰,克服方言口音对普通话学习产生的障碍。二是形象。很多的幼儿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具体的课堂语言上,幼师生要充分注重形象的表达方式,要借助体态语来进行综合表达,才能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三是语感。诗歌对平仄、押韵、韵律等的要求较高,教师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要培养幼师生语感的具体能力,要突出对平仄、押韵、韵律等方面的专业培养特点。四是艺术。对于幼师生而言,艺术的语言和语言的艺术都必须具备,特别是具体到幼儿的诗歌教学方面,语言的功底、表达的能力、教学的张力等都是影响诗歌教学的最基本硬件。

(三)组织实施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科学有效的策划过程、周密系统的组织和实施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导入―教学―互动―引导―拓展―总结―复习”等环节在其中都要体现,幼师生要具备有效的策划实施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才能把教学环节精心分解实施,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三、幼师生幼儿诗歌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幼儿诗歌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1.科学诵读训练。诵读往往是被幼儿教育者忽略的基本功。其实,在幼儿诗歌教学中,诵读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必须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幼师生的诵读水平:一是用长期的诵读训练来纠正自身发音,很多幼师生的普通话语音基础较差,发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加强对学生吐字归音的训练,让学生多听多学CCtV电视台播音员的标准发音来改善并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同时在长期的诵读训练中采取录音训练、双人互读、角色朗读(根据诗歌的内容)等多种方式,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仔细甄别发音弱项,固化正确发音。二是要求幼师生通过长期诵读训练来改善音色条件,让其发音更加富有层次和穿透力,美好的声音和音色能够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三是通过长期诵读,让学生逐步达到对经典诗歌的背记程度,提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科学规律。

2.丰富文学修养。幼师生自身的文学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质量,提升自身文学修养是一项“硬功底”。教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求幼师生大量阅读关于诗歌方面的文学作品,特别对传统诗歌、现代儿歌、儿童诗等题材的掌握和阅读,多读圣野、金波等著名幼儿文学作家的作品,还应涉猎俄罗斯、英国等其他国家的优秀幼儿诗歌,丰富自身文学知识功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二是要开展适当的幼儿诗歌的创作活动。教师要培养幼师生在理解幼儿诗歌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能针对幼儿教学的主题,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自我创作,作品要通俗易懂,篇幅短小,贴合幼儿实际,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3.提升策划能力。策划能力首先来源于幼师生对幼儿学习语言的正确认知。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认识世界和思维发展的过程,3-6岁的幼儿基本处于“会说两个词的句子―只有实词的句子―充分运用各种语言成分的句子”的发展阶段,要充分把握这种跳跃性的语言发展,充分运用幼儿诗歌的多双词句、跳跃性思维、特征化描述、片段化场景的特点去策划符合幼儿特点的诗歌教学活动。通过对幼儿诗歌的熟练运用和理解,把诗歌的意境化为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场景来学习和认知。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的设计、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例如,《落叶》这类儿童诗构思新颖、语言简洁、季节性较为明显,可以采用自然情景法,创造条件选择在秋季的落叶树下进行教学。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类古诗则宜用情景表演法来教学,教师可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接着通过角色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其掌握,这种游戏性的方法非常受幼儿的喜欢。教学活动设计与组得当,能够给幼儿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4.大量教学模拟。幼师生的基本教学能力应该更多在教学模拟上得到体现,教学模拟是对幼儿诗歌教学的最佳训练。一是要有大量的课堂教学模拟。同学、老师均可以成为教学模拟课堂的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从而充分获得彼此的诗歌教学经验和诗歌教学的成功方法。二是思维模拟。这一点更体会在换位思考层面,体会受教育者的认知视角,针对幼儿喜欢幻想,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因此选择的诗文要生动有趣,充满童真童趣,这样才贴近幼儿的思维,如古诗《春晓》、《咏鹅》、儿童诗《小熊过桥》等等。三是可以获取最接近实际教学的模式经验和教学数据。幼师生在试教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的技巧和技能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有所提高,为以后从事幼教学事业夯实基础。

5.积极教学实践。幼师生的诗歌教学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才能达到真正质的提升,因此要珍惜每一次教学实践的机会。

一是充分准备。对于选择教材、授课目的、教学过程设计等诸多环节都要充分掌握,同时要详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和现状。第一步题材要丰富多样和具有一定教育意义,要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贴近幼儿生活的诗歌,如小班的孩子宜选择主题单一、语言浅显重复、动作体验强的儿歌为主,如儿歌《老师早》、《小刺猬理发》等。中班和大班在选材范围上广些,同时要注重诗歌蕴涵的意境美、情意美和语词的审美。

第二步,分析、熟悉教材。首先包括分析诗歌的主题、段落层次、写作特点、诗歌的语言,找出重难点,确定幼儿应掌握的新词。接着分析诗歌的节奏、音律,节奏是诗歌的灵魂,如儿歌《小金鱼》“小/金鱼,水里/游,快快/活活/头碰头”中斜线表示音步,加点的字表示重音,要引导幼儿读好节奏,才能有感情地朗读。再次分析熟悉作品后,教师应能用标准流畅的语言背诵诗歌,以便于教学。

第三步,幼师生要懂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历和经验准备教具,写教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如儿童诗《摇篮》就要重视对幼儿情感的体验,“天空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巧妙,幼儿能感受到语言美和意境美。而教具的制作要符合诗歌的内容,使用直观教具,如图片、贴绒、桌面材料、木偶等。幼师生在使用前,要先练习使用。

第四步,在教学过程中,幼师生应通过示范朗诵,让幼儿感知诗歌内容,进入到诗的意境,并灵活运用讲解法、谈话法、情境表演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内容。

第五步,为使教学活动更具可行性,应根据诗歌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围绕内容开展表演、仿编、创编等,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其积极表达,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如诗歌《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就很适合创编动作学习,教师可指导幼儿模仿青蛙的动作和形象,或教师表演,幼儿朗读;或幼儿表演,教师诵读,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二是保持自信。自信心是掌控课堂的关键,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是保持自信的基础,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教师应教会幼师生用“我能行”来暗示自己,这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常用这种信息来调控自己,自信的形象就会被塑造出来。

三是注意聆听。幼师生要善于通过聆听幼儿的课堂语言,要清楚在教学实践中自己需要解决的知识弱项和技能弱点,反馈自身的教学,不断完善自我;通过聆听其他老师或者同学的反馈,汲取营养,提升自己。

四是善于总结。幼师生在每次的教学实践后,要懂得总结成功经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延续巩固;总结不完美的环节,诊断出现问题的原因,加以改进;总结知识和技能弱点,开展训练,补齐短板。

(二)教学实践案例剖析

大班诗歌《咏蛙》

设计意图:

这首诗内容写得很有气势,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言诗,全诗以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青蛙的龙虎之姿和不凡气概。形式工整,语言简练,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而广为传诵,适合幼儿感受、学习和朗诵,是幼儿学诗的佳作。

活动目标:

(1)通过听、读、想、猜、看、画等多种方式,让幼儿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和特征描写;

(2)学习咏物类入门诗歌的基本知识;

(3)学习并认识青蛙这种动物,了解大自然,激发爱好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青蛙的相关图片;准备画青蛙的笔和纸;荷塘月色的相关轻音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主题

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入《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教师可以念青蛙谜面,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初步感知诗歌

(1)出示青蛙图片,引起幼儿兴趣,接着播放荷塘月色的相关轻音乐。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帮助幼儿理解诗的特点和意思。

(3)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运用讲故事学诗的方法,把诗的内容变成故事讲给幼儿听来启发幼儿想象与思考。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幼儿听完故事,理解了诗的内容,再学这首诗就容易多了。)

小结: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句解读诗歌,让幼儿认读并理解“虎锯”的词义、诗歌中语言规律和语境,让幼儿理解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并明白其中的自然规律现象。

(4)教师领读全诗。

3.结合动作来表演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结合动作,配合音乐来表演诗歌。

(2)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青蛙的形象。

4.师幼一起配乐诵读诗,体验诗人作诗时的心情。

5.活动延伸

(1)请幼儿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强调突出青蛙的形象)。

(2)让幼儿出示自己的画作来诵读诗歌,逐步达到背诵的过程。

6.布置作业。要求孩子课后有条件的开展自然观察,对青蛙的特征进行了解。

案例评析:

幼儿教师法律意识篇7

1在音乐韵律教学实施游戏

所谓韵律活动即身体跟随音乐做出节奏性动作,能有效增强幼儿节奏感和辨别音乐能力,一定程度还能促进幼儿身体创造力、想象力、身体协调性等多方面发展,增强情感体验。音乐韵律教学与动作、旋律、伴奏等有着紧密联系,其中幼儿会直接哼唱出旋律,节奏短小、方整且鲜明,动作结构简单。在韵律教学中同样可引入游戏,常见日常生活游戏和民间传统游戏,彰显音乐律动色彩。首先在角色情节引入游戏;以“理发店”教学为例,教师让幼儿扮演理发店中的工作人员,在第1~4小节中,幼儿双手叉腰,朝着左右两边摇摆一下头部,在后两节中右手做剪刀剪动作。在5~8小节中,幼儿在每个小节中,其左右手都要做出剪刀动作,在9~12节,幼儿可摊开手心并向上伸,头部点动两下,在13~16小节中幼儿可手拿梳子朝着上方刷四下动作。其次传统游戏,捉迷藏是大众广泛熟知的游戏,同样可引入音乐韵律教学当中。以“小胖鸭子捉迷藏”教学为例,音乐教师可在教学中扮演鸭妈妈并运用布条蒙上双眼,幼儿则扮演小鸭子在音乐的引导下躲避教师的抓捕,整个气氛十分活跃,幼儿均参与其中体验音乐教学的乐趣。目前游戏化教学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因为紧贴幼儿兴趣特征,往往会获得幼儿积极的反馈。但教师在应用游戏形式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常见情况即为游戏而游戏,或教师设置的游戏基本根据自身理解,未充分考虑幼儿实际情况,以致于幼儿存在被游戏情况,没有充分发展幼儿创造美、表现美与感受美等音乐能力和素质,最重要音乐韵律活动也失去原有的教育意义,逐渐沦落为单纯课堂游戏,不利于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音乐韵律活动时要紧紧围绕游戏化特征以及幼儿实际情况,重点在于如何借助游戏让幼儿深层次感悟和体验音乐律动,并深入到教师设置的特定教学活动当中。毫无疑问,传统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聆听和记忆等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基于游戏化的音乐韵律教学更注重发挥幼儿主体作用,设计促使幼儿积极且高效参与的游戏,有效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能力。一般音乐韵律教学涵盖舞蹈、模仿动作、基本动作等不同形式,教师可结合幼儿兴趣特征添加能激发其潜在愉悦因子的因素,全面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幼儿身体协调性和准确辨别音乐性质能力。一般队形或动作教学较为适合运用游戏方式,以《花之舞》为例,这首音乐在于让幼儿掌握双向穿梭的队形。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依旧机械化或单一化地指导幼儿排练变换队形,只会让幼儿发自内心感到枯燥,再加上年龄小,频繁单一的活动会瞬间消耗幼儿耐心,大幅度降低注意力。此时有教师设置“花朋友握握手”游戏,目的在于让幼儿在生动、愉悦的游戏中掌握队形变化,之后将游戏动作和音乐舞蹈相结合,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变换队形技能的同时体验到游戏乐趣。教师在韵律教学活动中创编动作时可引入游戏,积极鼓励幼儿自主编创,幼儿可调用已有音乐知识经验,提升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2在音乐歌唱教学实施游戏

幼儿年龄小,身心和思维处于发展中,喜欢探究未知事物,更对世界万物充满强烈的探索欲望。游戏是教师普遍运用的教学方式,应用于音乐教学过程中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到教师设置的音乐教学活动当中。通常3~4岁幼儿音区能从d1升到b1,5~6岁的幼儿能自然地从b升至c2。为了便于幼儿换气,其所唱歌曲乐句在4~8之间,结构方整且短小,可以重复性演唱歌词,更易于表演。在歌唱中运用游戏能调动学生身体、思维,使身心与音乐教学内容达到相统一,最后再将二者分离,即使脱离身体动作也能较好地控制演唱情绪,充分意识到音乐歌唱是运用嗓音描述故事。以“谁饿了”为例,教师运用身体动作游戏诠释歌词,该方式好似歌唱表演,属于幼儿园歌唱教学广泛应用的方式。然而直接诠释歌词身体动作游戏和歌唱表扬有一定区别,前者是在幼儿开口前,后者则是在幼儿学唱歌曲后,其中身体动作游戏要求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不同要求,重点在于紧贴音乐元素标准。首先,在歌曲滴1~6个小节,幼儿在音乐的引导下边拍边模仿小狗走路,先并拢两腿,身体以直立状态,而双手则交叠在肚子上,微微撅着嘴巴,表示肚子饥饿。此时幼儿在强烈的音乐节拍下一边运用手指指着肉骨头。在音乐7~10小节中,幼儿将两个手掌握成拳头握在胸前,再呲着牙做小狗啃肉骨头状,再将手臂伸开和伸展手心做吃掉肉骨头模样,吃完后轻轻揉着肚子表示已经吃饱了。在第二段乐曲中,很多小狗都会在音乐的“引诱”下活动肢体,教师则扮演大灰狼边唱歌边悄悄地寻找“猎物”。小动物为了不被大灰狼发现,都趴在原地不动。当大灰狼走远后,小动物又开心地出来觅食了。幼儿子在上述教学中能积极参与到歌唱表演当中,深刻理解歌曲内涵,提高学习效率。幼儿教师在新时代下应注重和幼儿互动,但在互动时应注重技巧,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幼儿沟通交流,摆脱以往权威者身份,因为高效的音乐课堂不是以权威者身份对幼儿命令,则是以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征服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则为幼儿讲笑话或做游戏,改变以往音乐课堂教学的单一与枯燥,还能让幼儿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和幼儿互换角色,让幼儿尝试扮演教师讲解知识,而教师则扮演幼儿负责聆听。例如教师组织音乐歌唱比赛,恰巧有一小组缺少一名成员,教师则作为替补成员参与其中,一方面能监督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情况,避免发生意外事件,也能借此拉近与幼儿距离。上述教学方式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从而十分愿意配合教师设置的一切音乐活动,也能与教师形成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上述教学方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潜在探究音乐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最重要幼儿能从角色互换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夯实课堂所学知识。游戏是幼儿普遍喜欢参与的活动形式,在音乐歌唱教学中引入游戏能锻炼幼儿对歌词和曲调等音乐知识敏感性,更能在此过程中高效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歌唱教学活动引入游戏教学方式并非单纯的带领幼儿玩乐,而是要让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氛围中高效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小鸭洗澡》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先将区域场地打造为清凉小河,之后师幼共同扮演小鸭子随着歌曲进入小河中“洗澡”,幼儿在特定游戏情境时瞬间进入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轻松学会歌曲。上述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唱歌曲,则是以游戏形式让幼儿快速接受所学歌曲并高效记忆。此外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引入游戏还需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积极为幼儿提供参与游戏活动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和探索,增强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在农场里》为例,教师在幼儿学会演唱这首歌曲后指导其自主创编歌词,启发大脑思维想象农场中还有哪些动物以及叫声。在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个体差异,例如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幼儿可协助其创编歌词,部分能力较强的幼儿可适当放手让其自主创编,由此一来每位幼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自豪感,从而积极参与到后续音乐学习当中,全面提高音乐学习效率和综合审美能力。

3在音乐欣赏教学实施游戏

欣赏是音乐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幼儿在广阔的范围中欣赏和体验大量优秀音乐作品并在此基础上积累音乐经验,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听觉能力,培养幼儿音乐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同样可引入游戏化教学,多有以下方式:首先,运用身体动作+角色扮演游戏。以“水族馆”教学为例,部分幼儿在游戏中扮演水草和小鱼,听到音乐后可摆动身体做动作,借此了解乐曲流畅柔美等结构。在具体游戏中,小鱼在游动时,水草不能动,水草在动时,小鱼则不能动。先为幼儿播放a段音乐,扮演水草的幼儿有运用优美舒缓的动作展现水草在慢慢长大。之后为幼儿播放B段音乐,鼓励幼儿运用不同身体动作展现小鱼在自由欢快的游泳并探望水草,还可通过动作表现出对水草点头或施肥。尤其在B段音乐后半段,小鱼要运用动作和水草告别,而水草则要舒缓且优美地收起枝条。在上述游戏中,无论扮演水草和小鱼的幼儿都要在音乐的协助下充分发挥肢体优势,积极参与到音乐游戏当中。其次,运用日常游戏协助身体动作、所谓日常生活游戏即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娱乐活动,幼儿可独立完成游戏任务。以“化蝶”教学为例,教师积极鼓励幼儿寻找四个乐句并肯定创意性较强的想法。之后邀请幼儿展示想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全体幼儿体验上述语句。幼儿散开站立,扮演蝴蝶的幼儿在每个乐句首个节拍出现后迈着小碎步寻找其他小蝴蝶,到乐句最后一拍时要寻找到自己的朋友,双方见面后可相互交流,之后的音乐乐句也重复上述游戏方式,幼儿可自主变换游戏身体动作,学会准确辨别乐句,提高欣赏能力。聆听和鉴赏是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更是教师广泛运用的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越来越突显音乐欣赏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应结合幼儿学情从多方面优化鉴欣赏教学,全面激发幼儿参与兴趣,促使幼儿在欣赏教学中充分感知和体验音乐作品特有的魅力,增强欣赏能力;例如教师可采取对话式教学;所谓对话式教学即师幼在平等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展开探讨,改变以往教师占据课堂地位为学生大量灌输,学生被动聆听和记忆等情况,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而教师则扮演合作者、交流着与引导者角色,双方在和谐氛围中构建知识体系。应用对话式教学的前提即为幼儿营造敢于发表意见的民主氛围,尤其音乐是一门审美学科,更需要充满美感的课堂环境,促使幼儿在此过程中根据自身理解发表感悟。即使幼儿说出的想法脱离教学大纲要求,也不能急于大胆或否定,而是耐心聆听幼儿阐述,再耐心地且诚恳建议,引导幼儿走向正确思考方向。

幼儿教师法律意识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高职;理论课程;能力导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7-0071-05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指在对幼儿园相关岗位需求、就业环境、发展前景等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高职院校与合作幼儿园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优势,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开发各类课程,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过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扭转以高校为办学主体的思维模式,打破学科系统化的固有观念,实现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突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1]。为此,笔者拟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做些探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技能课和实践课三类。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尤其强调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不仅技能课和实践课有提升学生实践核心能力的义务,理论课程同样有此义务。理论课程可以通过与幼儿园合作,实行“校”“园”共同育人的模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提升学生实践核心能力的目的。笔者拟以理论课“幼儿教育法规”为例,具体探析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开发课程的相关问题。

一、校企合作开发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意义

理论课程实施校企合作开发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其一,学生可以获得更加扎实的法律法规知识。因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了全真的学习环境,案例来自幼儿园,学生会感到真实、可信,知道在校内学习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幼儿园不仅有用,还很重要,学生带着问题到幼儿园学习,学习的目的性更强,主动性、积极性更高,学习后掌握得更牢。其二,通过到幼儿园上践课,可以与幼儿园教师一起探讨并试图解决一些法律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十分有益。其三,通过到幼儿园实践,学生能及时发现自身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认清自己的努力目标和方向,专业思想会更加牢固,热爱幼儿等职业情感得以激发;通过对幼儿园真实案例的接触,责任心与法律意识等职业精神会有所增强。

(二)对幼儿园及其教师发展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其一,高职院校的专任理论课教师可以对学生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法律问题进行专业分析与点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与困惑。其二,高职院校的专任理论课教师可以为幼儿园开设专题讲座,或者担任法律顾问,或者合作开展法律法规方面的实践型课题研究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幼儿园教师的法律素质可以得到较快提高。其三,高职院校为幼儿园培养出有较高法律素质的教师,对提高幼儿园依法治园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很大帮助;幼儿园管理水平提高了,其社会形象与知名度也会随之提高。可见,幼儿园既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实施者,又能在开发过程中直接受益。

(三)对高职院校及其专任理论课教师发展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其一,幼儿园能为高职院校提供真实的人才培养场所,真实的案例,真实的处理法律问题的过程、经验与方法。这些场所、过程、经验与方法是高职院校自身无法提供的,也是任何模拟形式无法替代的,这对高职院校培养出幼儿园真正需要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其社会形象与知名度也会随之提高。其二,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专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与幼儿园实质性接触的机会,可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幼儿园需要解决的实际法律问题。理论课教师一方面可以积累活生生的教学素材与案例,另一方面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学生未来就业的实际需求。这样,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其三,高职院校专任理论课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一优势在与幼儿园合作开发课程的具体实践中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理论课教师自身比较欠缺但又非常重要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其四,高职院校专任理论课教师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找到切合高职教育特点,又是幼儿园实际需要的、有实用价值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研究课题。

总之,不管是对学生、幼儿园及其教师,还是对高职院校及其专任理论课教师,校企合作开发理论课程都能够实现共同投入、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二、校企合作开发理论课程的基本过程

校企合作开发理论课程,须遵循一定的课程开发模式。高职层次、师范性质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适用“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是指以达到某种职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以行业和用人单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选择课程内容,通过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施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

课程开发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静态层面是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动态层面是指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评价和监控。这两个层面相互影响、互为依存,共同构成课程开发过程[2]。

下面阐述“以能力为导向”校企合作开发“幼儿教育法规”理论课程的基本过程。

(一)课程分析阶段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注重师德核心素质和实践核心能力提升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与该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适应,“幼儿教育法规”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掌握幼儿教育法规的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法律素质,具备运用幼儿教育法规知识解决幼儿园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课程建设目标,应全面分析该门课程:一是通过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政策文件的分析,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合格毕业生应具备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素质与能力;二是通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园长座谈会、往届毕业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园长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往届毕业生已经具备和比较欠缺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并深入分析具备或者欠缺这些知识、素质与能力的原因,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做好准备,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提供依据或参考。

(二)课程设计阶段

首先,校企共同开发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幼儿教育法规”课程宜选择“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其次,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这一课程标准必须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法律素质的要求为依据。

再次,确定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具体而言,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以向学生传授系统幼儿教育法规知识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打破原有知识逻辑结构,重构以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为体系的教学内容,即缩减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多选择学生比较欠缺但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模拟课堂、分组讨论法、正反方辩论法、审判观摩法、模拟法庭、参观考察和法律咨询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其中,优先选择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上,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在校外实训场所考核学生,注重由校外实训指导教师作为实践成绩的考核主体。

(三)课程实施阶段

1.筛选合作幼儿园

高职院校要从学前教育专业已有的校外实训基地中筛选出符合“幼儿教育法规”课程开发需求的合作幼儿园。筛选合作幼儿园时,应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该园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二是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实训指导能力。应该注意的是,选择合作幼儿园时不要仅仅盯住省、市级示范幼儿园或公办幼儿园,还要兼顾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这样才能与学生将来就业幼儿园的层次、类型相吻合,学生在校所学才能顺利迁移到未来的工作中。

2.签订合作合同

高职院校应与合作幼儿园签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合同。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合作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二是校内专任理论课教师与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各自应具备的条件;三是合作的具体内容,如指导实训、开设讲座、课题研究等;四是合作双方应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五是双方合作的具体运作规则;六是合作双方应给对方提供的各方面条件保障,包括经费、场所等;七是合作应取得的预期成效;八是如果没有达成预期成效相关责任方应承担的责任等。此外,校企双方合作的方式可以是紧密型的,也可以是松散型的,松散型的合作不一定要签订合同。

3.组建开发团队

校企合作开发“幼儿教育法规”课程中所说的团队包括管理团队与教师团队两部分,二者以教师团队为重。管理团队指在专业内建立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中,高职院校方面由系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主任以及专门聘请的课程专家构成,校外方面主要由合作幼儿园的园长、分管教学的副园长构成。管理团队应定期召开座谈会,商讨合作事项,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政策把关、信息沟通、开设专题讲座等。教师团队应由高职院校的专任理论课教师与幼儿园的实训指导教师构成。校内外教师团队应合作开展学生需求调研,共同制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材或课程资源,分别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并共同考核学生,相互为对方提供技术服务,共同监控校企合作的质量与成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也就是说,校企合作双方教师都应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其中,高职院校专任理论课教师应起主要作用,承担主要责任。

4.选择与组织课程资源

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开发和运用文本资源。要选择或编写符合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要求的配套教材或实训指导书。对“幼儿教育法规”课程而言,可以不用分别开发和编写适用于校内理论教学的理论教材与适用于校外实践教学的实践教材,在理论教材中直接包括实训模块的相关内容即可。此外,还可以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和配置教学参考资料、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培训资料或自学用书、学生学习参考资料以及学生课外阅读类文本性资源。二是要积极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网络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通过网络课程的开发,可使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面对面学习与模拟情境学习相结合,师生合作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实现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整齐划一学习走向个性化学习的目标。三是要关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5.具体实施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校内专任理论课教师讲授完某专题的法理法条后,一般会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由校内外教师合作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以能力为导向”校企合作开发理论课程遵循以下基本流程:一是校内专任理论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到幼儿园之前先跟学生讲清实践的目的、任务、注意事项以及到幼儿园实践后要完成的作业;二是校内专任理论课教师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让学生带着任务与作业接受校外教师的实训指导,这些任务与作业包括参观考察、撰写案例、案例研讨、听取专题讲座、法律咨询和撰写实践报告等。到每个幼儿园的学生数量不宜过多,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或发言的机会。三是实训结束后,学生完成实训任务与作业。四是由幼儿园实训指导教师、校内专任理论课教师以及学生自身共同考核实训成绩。

(四)课程评价阶段

这里所说的课程评价主要指对课程实施成效的评价。课程结束后,高职院校要及时进行课程开发成效的反思性评价。一是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学习态度的转变、职业精神的提升等维度设计问卷,通过发放无记名问卷的方式,让参与实践的学生真实地评价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成效。二是分别召开校内专任理论课教师与幼儿园实训指导教师座谈会,总结合作得失,听取他们对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对合作幼儿园的园长开展个别访谈,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情况。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结束后,高职院校与合作幼儿园都要撰写实践报告,及时总结实践得失,作为下一轮合作方案修的重要参考。

(五)课程推广阶段

实施几轮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后,应及时总结课程开发经验,并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适时地将课程开发经验推广到“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学前教育专业其他理论课程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中。

三、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开发理论课程的思考

两年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实践充分证明,高职院校师范性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与非师范性质的其他专业一样,同样适宜采用实践型的课程开发模式,即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其中,理论基础课主要适用“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调查数据显示,实施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例如,2017年1月,笔者对我院2016级144名刚学完“幼儿教育法规”课程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学生对到幼儿园上实践课的满意度达91.58%,对整门课总体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达98.61%。

校企合作开发理论课程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以下工作,以利于不断提升课程开发质量。

(一)处理好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的平衡点

要想得到合作幼儿园对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树品牌、创特色,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认可度,让合作幼儿园觉得参与该工作是自身水平的体现,是一种荣誉而不是负担。常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高职院校自身水平不高,就缺乏吸引力,双方关系就维持不长久。二是要找准合作双方利益的结合点,使合作双方能够在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应用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特别是应在课程开发层面找出可能存在的利益收益,使合作双方都能为对方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为合作幼儿园提供法律咨询、教师培训等服务,这样,合作幼儿园就会感到“有利可图”,感到自己是合作的直接受益者,才能使合作维持良性循环。如果合作幼儿园感到“无利可图”,便没有了参与合作的原动力,合作的吸引力和支持力就会逐次下降。三是合作时应充分考虑合作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尽可能设身处地地从合作幼儿园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带领学生到幼儿园上实践课时,要服从幼儿园安排,尽量不要打乱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总之,高职院校若能处理好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的平衡点,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就能逐步成为合作幼儿园自觉自愿的行为,合作幼儿园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该工作中,进而成为该工作的积极推进者,该工作就能由原来随意、自发、浅层次、松散的状态变为稳定、深层次、高效、持久的状态。

(二)建立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要使该工作不走过场,而是能得到持续推进,仅靠一时兴起或个人热情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制度、机制加以保障。具体而言,应完善下列各项规章制度和机制:一是遴选、稳定、更迭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机制。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能否顺利推进,与是否拥有一支符合要求、稳定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有很大关系。为此,应建立与完善相关机制,遴选出符合课程开发要求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教师队伍遴选出来后,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避免因出现教师调动、领导更迭等异动情况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果实训指导教师确实需要更迭,也应有一套完整的预案或制度,保证新旧教师的平稳过渡。二是经费保障制度与机制。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要取得成效,需要有必要的经费保障。高职院校不能只是在做课题、做项目或评估时才有经费补贴给实训单位与实训指导教师,课题、项目或评估完成后经费就得不到保证,这不利于工作的持续推进。为此,应划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专项资金,保证工作的持续开展。三是校内外教师激励机制。校内外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教师付出的劳动比其他教师一般会多得多,要使他们长期参与和支持该工作,仅靠他们的个人觉悟与工作热情是不够的,应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分别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从内心激励他们全身心地、长期地投入该工作中。

(三)完善课程开发成效评价体系

应构建一套科学、可行、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相匹配、适合“以能力为导向”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的评价体系,使之既能评价课程开发成效,又能对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起规范和指导作用,促进该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在评价的主体上,既可以由高职院校自己评价,也可以由校外合作幼儿园甚至校外专业评价机构(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既可以由校内外教师评价,也可以由在校学生或往届毕业生甚至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既可以单个主体参与评价,也可以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评价。笔者认为,在诸多评价主体中,应注重多个主体共同评价,还要引入专业评价机构参与评价,这样更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真实、有效。在评价的维度上,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与专业道德四者而言,评价的重点不应是学生对幼儿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应是学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实践核心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以及师德核心素质是否养成。在评价的指标上,应尽量避免过于宽泛、笼统的定性评价,而是应尽可能制定出明确的量化指标,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在评价的方式上,可以有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及开展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在各个评价主体所占的分值上,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评价的分值应占较大比重,因为衡量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学生的实践核心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加乐.关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路径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2(26):62-63.

幼儿教师法律意识篇9

一、成立领导小组,强化教师法治意识

接上级通知后,园领导班子立即集体学习文件,及时安排部署,成立了“法治思想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张园长为组长,两名副校长为副组长,行政其它人员及各班主任为成员。同时,还特聘请了派出所裴超群为我校的法制副校长。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法治工作的研究、督办和管理,建立学校法治工作校长负责制,落实各项工作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法治进思想进校园实施方案,确定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真正做到学校依法管理、教师依法执教。教师要有强烈的法制观念,要知法、守法、严于律己,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使教师较深刻地掌握了与幼儿相关的、或者关系较密切的法律,这样提高了教师对学校法制教育的认识,促使教师产生进行法制教育为已任的共鸣,进而更有效地搞好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法制意识和依法治教的自觉性。

二、营造文化氛围,注重校园法制宣传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可塑性强,在不同环境中可形成不同的行为品质。我园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严于律己、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力争让幼儿在健康、洁净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念。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定期张贴宣传标语,通过校园广播,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与教育。

三、开展多种活动,强化师生法制观念

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我园的法治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与幼儿的感知生活相结合,多层次、多方位渗透。

(1)、组织幼儿学习感知一些浅显的法律知识,并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特点,分类施教。

(2)、有计划、有课时,有教材地上好法制教育课,提高了幼儿法制观念,增加了法律意识,树立了正确的认识观。

(3)、举办了法制讲座,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地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师生牢固树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合格人。

(4)、邀请法制副校长作了专题法制讲座,贴近幼儿实际,以实例来教育师生。

幼儿教师法律意识篇10

【关键词】幼儿;问题;策略

一、幼儿学前教育现存问题

1.幼儿学前教育定位不合理

首先,教育内容的设置不合理。现今,为满足家长的喜好,多数幼儿教育机构不参考实际状况而胡乱对教育内容进行设定。例如,开设类似礼仪教育课程和蒙氏数学课等,导致幼儿订购相关的学具、课本,进而造成学费过高现象,但是这些课对幼儿并不适用。其次,学前教育的目标不合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观念愈加重知识轻德行,并且这种不合理的目标追求也逐渐渗透于幼儿学前教育,进而导致幼儿学前教育对学生的社交能力、道德和情感等方面的培养。此外,很多家长不能全面意识到学前教育的必要性。“成年人大约有50%的智力是在他们4岁以前获得的”英国教授卡斯如是说。多数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简单的看管孩子,然后教孩子识几个简单的字,背几首耳熟能详的诗词;另外部分家长认为“玩”是学前教育的中心,但是他们忽视了孩子在玩的同时可以得到智力的开发并且学会很多技能知识。

2.家园合作形式化

虽然在幼儿学前教育中我们倡议家园合作,然而在实际的幼儿学前教育中,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仍存在问题。通常家长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交流仅限于形式化,过于简单化,并不具实际意义,家园合作对幼儿的成长并未发挥效用。

3.幼儿园教师待遇、培训等不合理

近几十年,各国都开始关注幼儿学前教育,我国虽在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且其中也明确规定了幼儿教师的待遇要等同与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然而在探讨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龚艳政策落实时,幼儿教师的待遇依旧偏低。同时,幼儿教师的实践及培训机会较少,这打击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幼儿教育的发展。4.学前教育发展的法律保障和政策规范不足近几年,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已经对学前教育事业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发展进行了促进。然而,现今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层次偏低,即使最高层次也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义务教育等都有全国性的法律做保障,因此学前教育仍未与它们等线齐平。

二、幼儿学前教育的策略

1.规范学前教育内容,提高相关人员对幼儿学前教育的认识

首先,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对幼儿学前教育的科学性进行周全的关注和认识,掌握幼儿行为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了解早期教育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和作用、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研究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和过程,深入探讨儿童早期发展和幼儿教育的独特性、规律性,依据教育进行的规律和个体发现的规律进行教学。其次,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学,要关注个体的差异,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幼儿教育要以健康、社会、艺术、语言和科学为中心。最后,还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办乡土化幼儿课程,使其符合当地风俗文化。

2.构建开放的家园互动平台

实施现代的幼儿学前教育的改良措施,就要构建开放的家园互动平台,保证家园的共同发展。在提高幼儿学习效率方面,施行策略要从多角度入手。首先要促进建立开放式的人际关系,唯有改良学习环境,才可以稳步提高幼儿学前教育水平。开放性的互动平台建设包括打造校内互动空间,这就要打破班与班之间的限定,将学校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踊跃参加互动活动,为活动的进行做好铺垫。

3.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大力建设教师队伍

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在稳步进行,幼儿教师应满足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不断增强,对幼儿教师的招聘要求也要有所提高,鼓励幼儿教师提升自我,通过对幼师进行各种类型的培养训练,使幼儿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得到提升。除此以外,还应该对幼儿教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进行增强,幼儿教师的思想观念要从源头进行革新,促成师生的交流互动,改善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学前教育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促进幼儿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学前教育立法工作

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并实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现实需要关系的调查研究,并尽快制定并颁布关于学前教育的专门法律,有效规范学前教育的领导体制、责任归属、办园条件、办园体制、经费投入、管理体制以及教师责任待遇和权利义务等重要法律关系问题,有效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发展。

【结语】

幼儿教育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有着巨大影响,每位幼师都希望孩子能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品德高尚,思维活跃,人生快乐。幼儿教育为人生奠定基石,教师不能停止学习,要不断充实自己,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为辉煌灿烂的未来打好基础,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赵双英.试论如何加强幼儿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2】刘婷婷.浅析新时期下幼儿教育的几个特点【J】.新课程,2016(01)

【3】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