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体育线上教学案例十篇小学体育线上教学案例十篇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7:32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案例篇1

一、“应然”与“实然”的背离:传统班主任培训的误区

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注重理论学习,重点在于提升一线班主任的各种理论素养,指导思想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基于这样的假设:理论素养低下,理论准备不足,是制约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尽管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班级管理理论,熟知班级管理规律和重要原则,通晓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但一旦到真正面临实际的班级冲突情境时,常常感到这些原理与现实反差很大,有无从下手之感。

在一线班主任身上之所以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脱节,与人们对理论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第一,理论是一种非实践性思想体系,所以有关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学习过程就仅仅是通过辨别、假设、整理论点、检验假设和论据等程序,找出作为基础的普遍原理,考察这些原理背后的内容。对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的这种理解,使理论与当下的班级管理实践完全区分出来,在班主任培训的课堂和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中,大量充斥着这种高度漠视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奥、玄之又玄的原则和规律。其实,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是鲜活的班级教育实践问题。理论的目的或功能,不仅是提供理性的解释,更应为相关的班级教育实践提供行动准则。这就决定一线班主任的理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推理和演绎等层面,更应高度关注与班级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切实有效地发挥理论对班级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迁移作用,增加理论的效度。

第二,掌握相关理论就一定能够解决班级管理的实际问题。毫无疑问,班级管理理论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提供认识的框架,进而能够指导和完善班级管理实践。但现实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班主任熟知相关理论,但却是一个蹩脚的班级管理者;相反,一些教师对教育理论知之甚少,但在班主任的管理实践中却能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并不是具有严密体系、完全遵循逻辑法则的理性活动。

可以说,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的误区,其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应然”,是指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过程,班级应该按事先设定的计划和理性的原则去运行;“实然”,即实际存在的班级组织及其活动过程,不仅具有合理规范、有条不紊的理性,同时包含大量的非理性。班主任面临的实际班级情境,具有模糊、随机和非理性特征,包含大量的相互联系的可变因素,需要班主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决策或调整。因此,像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将希望寄托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上,指望借助或照搬某些手册或管理宝典所宣扬的原理来解决实际班级管理难题的做法,无疑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1]。

从这一角度看,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的坚实桥梁。将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的路径和抓手,能够有效地化解传统培训中“应然”和“实然”的冲突。教育与管理理论揭示了班级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班级管理实践却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当下不少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倡导的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引导班主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对基于班级真实事件和情境而创作的学生转化和班级管理案例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通过模拟决策和判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教育体验,精进班级管理的水平。

不难看出,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将班级管理中真实、典型的问题和冲突展现在班主任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班级教育与管理实际问题的机会。在班级管理案例研究中,班主任必须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分析、讨论复杂、不确定和典型的教育问题,把握问题关键,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班级管理案例研究架设了跨越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鸿沟的桥梁,体现了对不可预期的班级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典型的班级问题的解决方式[2]。

二、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路径的价值分析

当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以教育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已成为常识。但教师如何开展研究,开展怎样的研究,却存在不小的争论。英国教育学者斯坦豪斯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并非要让他们承担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而是要关注教育实践,反思教育实践,进而不断提升教育实践。因此,让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完全像专业科研人员一样从事研究,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做法既没有真正尊重一线班主任的实践优势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也没有尊重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使大多数班主任对教育研究产生不应有的畏惧感,不敢或不愿开展研究。

一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特征,让他们具备开展案例研究的绝佳条件。对他们来说,记录、描写、分析和反思班级焦点事件,是他们熟悉的一种言说方式。班级管理案例与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经验背景高度契合,在记叙和分析案例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入角色,找到感觉,自然地运用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自如地表达和交流。而且,由于教育案例源于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其生活是与一个个精彩的班级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案例研究更是一线班主任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他们来说,论文写作不时会有“失语”的窘迫,但进行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绝对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引导一线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对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容忍模糊,乱中求序

在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层制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逐渐形成追求规范、清晰和有序的价值观,但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始终存在着模糊、无序甚至混乱的一面。由于案例是对真实班级教育情境和教育事件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教育与管理过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同时,案例研究是一种乱中求序的过程,一线班主任通过班级典型案例研究,能够较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班级教育与管理实践的复杂性,提高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学会利用案例提供的模糊、有限的信息,进行尽可能“满意”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增强对班级管理实际情境中信息不完整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2.增加情境体验,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教育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拥有一个合理、多元的知识结构,对一线班主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完整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即原理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及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和理论学习相比,案例研究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个个逼真的班级教育典型事件和管理冲突情境。班主任可以分享同伴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增加真实班级冲突管理的情境体验,自觉反思班级冲突思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育对策和实际问题管理策略。

显然,案例分析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第二、第三类知识,从而较好地弥补一线班主任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同时,案例研究还是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故乡”,可以提炼、生发新的理论观点,丰富理论内涵,优化理论品质。

3.培养反思精神,发展批判技能

通过反思提高实际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的重要发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已成为共识,其与以下两种理论的支持有关: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经验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特别是个体问题开始,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可能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情境性认知理论会同时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认为学习最好通过积极、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过程来实现,使学习者极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应在与学习者相关的情境中发生,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符合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的主张,案例研究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反思实践的方法论因素,因而是一线班主任反思自身班级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绝佳载体。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虽然某个班级管理的问题被解决了,但班主任对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仍然停留在经验和自发状态。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将这一事件m行记录和梳理,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现、思考问题,澄清认识的绝好机会。一旦案例研究形成习惯,必然会极大地推动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笔者与浙江省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了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案例开发、案例分析、案例研讨是一线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各校要根据本校校情和班主任的实际水平,抓住关键因素,给予班主任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引领。

1.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开展案例研究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文质兼优的好案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储备丰富、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案例,在校本研修中大力开展案例研究,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优质班级管理案例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班主任案例研究的主要瓶颈。要想在班主任研修中大力推行案例研究,学校应在两个层面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是重视学校层面的案例收集和知识管理,将班级管理典型事件收集起来,汇编成册,或上传至学校电子资源库,供班主任交流和研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将案例开发视作校本培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本校班主任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也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班主任开展个人层面的案例开发或案例编写。这是指班主任将日常教育与管理实践中的典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记录和提炼,以达到积累感性经验、反思班级管理实践得失的目的。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技术

案例分析有无深度和创造性,决定了案例研究的质量。对一线班主任来说,收集和撰写班级管理案例并无太大的困难,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则普遍感到棘手。正如美国著名案例教学专家列恩所言:“由于短短几页的案例常常引发深刻而根本的问题,所以案例分析要比案例本身复杂得多。”[3]这是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班主任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原理,利用特定的分析技术,对案例背后蕴藏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系统探究,发掘真正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线班主任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学校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专项的指导和引领,帮助他们系统学习相关前沿理论,掌握案例分析的具体策略和技术。

比如,近年来笔者在杭州天杭实验学校、余杭区仁和中学、义乌市后宅小学等,邀请相关专家为一线班主任系统开设了“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焦点解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的局外人和当事人视角”等专题研修活动。这些专题学习给班主任提供了案例分析急需的思想养分和有力工具,受到各校班主任的热烈欢迎。

3.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打造班主任

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研讨制度,围绕困扰班主任的焦点和难点事件,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为他们彼此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渠道。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文化中,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彼此常常是孤立的。这种“孤独”的教师文化,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案例研究中,学校通过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有规律地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可以为一线班主任提供相互合作的环境、情感的支持和团队学习的氛围。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孤独者”文化,搭建班主任彼此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形成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让个体知识经验有机会为大家所共享,实现传统单打独斗式班主任所无法达成的诸多教育和管理目标[4]。从这一角度看,班级案例研究不仅仅只是班主任个体专业成长的推进器,更应该且必须成为促进学校全体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宽阔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6-98.

[2]周俊.学校管理案例分析的技术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11).

[3]小劳伦斯・e.列恩.郗少剑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案例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适应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作为指导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该标准对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2005年4月,教育部又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作为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也成为该培训计划的重点。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仅是新时期教师应有的技能,也是师范生获取教师资格的必备专业能力之一。

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除了“教学实习”,其他三个方面都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鲜有涉及。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缺失,导致了大多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教学设计预见性和可行性较差。

如何解决师范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脱节,有效发展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库的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相关研究

虽然有的研究从“教学设计解决的问题”角度对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描述(秦政坤,2001),也有研究从“教学设计流程”角度对其做出了阐述(张景焕等,2004),但实际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根植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来运用。在此,本研究并不追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什么”,而是强调其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复杂高阶思维能力。

最初将教学设计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是始于对教育技术能力素质的调研。20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电教类专业人员的能力体系,明确其中心为教学设计能力。

但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新技术的发展,教学结构的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对教师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渐渐意识到教学设计能力应当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素质,于是对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逐渐从教育技术人员这一主体转向了对中小学学科教师。2002年,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21世纪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以教学设计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能力。[2]此后,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姜春霄、林刚、王玉江、陈秀珍等人,也相继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3]教师这一主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明显关注。

师范生是教师未来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但笔者2012年1月在CnKi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为主题精确检索2004-2011年的文献,结果仅为10篇,其中主体为师范生的仅为3篇,可见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还比较薄弱。

基于此,本研究在优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案例库支持系统,以期利用优质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循环反复过程,更是一个高阶思维过程,[3]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它要求教师是一个有着反思意识、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有着敏锐感知力的独立行动主体,“建立和生成一种对教学的深刻的自我认知意识和能力,要比仅仅掌握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流程和具体设计技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4]其能力发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反思过程。

教学设计优质案例是教师丰富经验知识的外化,是经典教学决策的结晶,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利用优质案例将教学设计的高阶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师范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相关信息,能够较好地弥补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尤其是可以激发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可以在教学设计知识的习得、教学设计经验的获取和反思倾向的形成三个方面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其一,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之间的差距,提供真实情境中的教学过程,将抽象宽泛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师范生对教学设计基本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二,通过案例呈现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理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获得教学设计经验。

其三,从不同角度观摩优质案例,激发师范生表达和讨论的欲望,有利于掌握处理问题的技能与技巧,促进反思倾向和创造力的形成。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优质案例库系统的设计开发

基于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上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优质教育理念为核心,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案例库支持系统。

1.设计理念

(1)新型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指导

考虑当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和师范生培养的需要,重新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师范生提供有效指导实践的相关理论知识。

(2)特色优质案例为中心

从各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果中挑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质案例,并对每个案例的特色一一加以剖析,力求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提供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3)共建共享交流机制为后盾

除了师范生用户以外,引入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等实践经验丰富的用户参与,建立起案例共享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借助资深用户的指导,为师范生解疑答惑,帮助其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形成反思倾向,深化后续发展能力。

2.系统设计

根据优质案例库的功能需求,将整个系统分为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见图1):一是资源管理系统;二是交流管理系统;三是用户管理系统。

(1)资源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各类案例资源、理论学习资源、开发工具资源等进行管理。用户可通过直接访问对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浏览学习、分类查询、点评、下载,同时还可以通过上传功能分享自己的优质案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2)交流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针对具体案例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评论他人的观点,也可以进论坛社区进行深度交流;管理员可以对用户间的交流进行监控和调节。

(3)用户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系统管理员对用户操作进行管理,负责系统的良好运行。管理员可以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用户信息,以方便协调各类用户间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审查用户分享的资源,保证资源库的优质性。

3.内容设计

优质案例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师范生建立一个优质案例观摩学习平台和交流反思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根据能力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分别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反思层面对系统内容进行了设计:

(1)理论层面

结合时下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范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从教学设计专家视角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进行构建,为师范生提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案例库结合实际的优质案例,分别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策略、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

(2)实践层面

从实践者角度出发,将优质案例提炼概括为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资源设计案例和综合研究案例三种类型,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的分析(见图2),以呈现其特色优质之处,达到示范促进作用。其中教学过程案例包括课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案例则包括专题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等各类教学辅助资源;综合研究案例整合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团队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综合研究典范。这些真实的案例将其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培养后续发展能力。另外考虑到实践操作的需要,专门设计了“开发工具”模块,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辅助师范生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践。

(3)反思层面

为了促进师范生反思倾向的形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案例库除了作为案例共建共享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反思的空间。师范生用户可以方便地上传、下载案例资源、对案例进行反思总结点评,也可以登录论坛空间与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用户进行深度交流,消除疑惑,反思提高。

优质案例库从以上三个层面为师范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学习的各类优质材料。师范生不仅能够从理论层面获得知识巩固,也能从实践层面得到技能提升,更能从反思层面满足后续发展需求,再结合课堂教学的奠基,就可以大大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五、优质案例库系统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有效支持

本研究根据优质案例对师范生的三大重要作用,设计了相应的优质案例库支持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在课堂的基本理论教学基础上,如何有效利用优质案例库系统,实现有效支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本研究从以下方面做起,以提供有效支持:

1.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

案例库的建设将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持续建设下去,所有用户在各自的权限下均可推荐分享优秀资源。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发展倾向的形成,也有利于案例库系统本身的旺盛生命力。

2.优质案例的严格把关手段

要利用好优质案例库,首先要保证案例库的优质性。本研究拟从各方面对案例进行严格过滤:遵循“优质”、“示范”和“共建共享”的原则,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一线,精心遴选了一大批不同类别的优秀实践成果;共享的案例需要通过专家的审查方可纳入到系统中;对所有案例都进行专业剖析,去粗存精,凸显点睛之处。

3.多层用户的深度交流形式

优质案例库不仅仅是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是用户交流反思的空间。除了师范生用户外,特别引入了一线教师、教学专家两类用户,将可交流的范围扩大化,提升交流的层次,以期产生深度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后续发展。

本研究从优质教育理念出发,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案例库支持系统进行构建,旨在帮助师范生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生成对教学的深刻自我反思意识,达到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虽然笔者提出的优质案例库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构想在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但仍处在前期实验阶段,尚需等待结果形成进行效果验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eB/oL].省略/ji_chu_771

/20060323/t20060323_150612.shtml,2005-11-16.

[2]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3]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45.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案例篇3

1案例呈现

评注案例1源自某地高三质检题.案例1以平面向量为载体,考查圆、椭圆及最值、范围等相关知识,同时凸显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等思想,是一道集知识、能力、方法与思想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试题.鉴于此,我校高三备课组决定将案例1作为周末作业题.

2解答过程

3遭遇质疑

周一讲评时,学生陈汜玄提出质疑,认为上述解答过程与结论都存在错误,这让笔者大吃一惊!仔细审视上述整个解答过程与结论,似乎每一步都是严谨、规范的.刚好下课,笔者带着满腹疑惑回到办公室,并将这一“突发事件”立即报告同行,请求大家一起研究.

4错在哪儿

4.1熟知结论

让我们先看以下熟悉的试题(以下简称案例2):

注意到案例2与案例3中的a,B,表面上看,点a,B是椭圆长轴两个端点,其本质则是点a,B关于原点(椭圆中心)对称,因此我们进一步推广得到(以下简称案例4):

评注上述案例2、案例3及案例4的证明较为简单,请读者自行推理.案例2、案例3及案例4充分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一旦椭圆确定,则椭圆上任一点与椭圆上关于其中心对称的两点连线的斜率(假设斜率存在)之积为定值.

4.2重温教材

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棘手的疑难问题,最先自救的是重温教科书.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教科书是离我们最近、与我们最熟悉、跟我们最密切的规范性文本.

相信大家一定记得人教版教科书(文[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二节“椭圆”中例3(第41页),原题如下(以下简称案例5):

评注文[1]主编特意将案例5与案例6中的坐标设置相同,意在凸显案例5与案例6是从特殊到一般、从椭圆到双曲线、焦点从x轴到y轴,这既是作为本章总复习的综合考查,又是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系列数学思想的绝佳时机.同时主编暗藏玄机:案例5求轨迹方程,而案例6则是求轨迹,也就是说,案例6不仅要求出方程(代数),更要指出其轨迹(图形).

4.3疑点浮现

对照上述案例1与案例2、案例3及案例4,可以猜测命题专家当初就是依据上述案例2、案例3及案例4而命制上述案例1.应该说案例1回归教材,以教材为本,确实是一道难得的好题.审视案例5与案例6,不难发现上述解答就是仿照案例5、案例6的两点坐标而构建坐标系.按理说,上述解答过程中的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也是中规中矩,况且平时都是这样建立坐标系.上述案例1的解答步骤似乎规范、严谨,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是上述解答错误?还是案例1本身有问题呢?

4.3.1定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上述案例2、案例3及案例4说明:只要椭圆确定,则椭圆上任一点与椭圆上关于中心对称的两点连线的斜率(假设斜率存在)之积为定值.那反过来,若斜率之积为定值,椭圆能唯一确定吗?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这正是学生质疑的地方.

4.3.2学生质疑的依据是什么?

为何案例5所得到的椭圆是唯一确定,而案例1中的椭圆不是唯一呢?请读者仔细对照上述案例1与案例5中细微差异.对于案例5,主编已经确定点a,B的坐标,而案例1中命题专家并没有确定点a,B的坐标,只是给出线段aB的长度而已.由于我们习惯性地“以线段aB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aB中垂线为y轴”,并由此而得到点a,B的坐标,即“a(-2,0),B(2,0).”这样我们人为地将线段aB默认为椭圆的长轴(如图5所示).

殊不知,上述案例4有力地表明:线段aB不一定必须作为椭圆的长轴,其实只要将线段aB作为椭圆的任意一条中心弦(如图6所示)都可以满足斜率之积为定值.将线段aB默认为椭圆长轴(如图5所示)是最小的椭圆,将线段aB默认为椭圆短轴(如图7所示)是最大的椭圆.当然,不论椭圆多大、多小,只要其斜率之积为确定定值,那么离心率e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相似椭圆”的由来,这正是学生产生质疑的原因所在,这也正是专家当初命制案例1时所没有考虑到的盲区!图5图6图7说到底,案例2与案例3的逆命题并不成立,换言之,kpa・kpB为定值,此时aB并非就是椭圆的长轴,可能为过椭圆中心任一条弦,更何况,由上述案例6可知其轨迹还不一定就是椭圆,可能为圆或双曲线.

4.3.3“相似椭圆”如何变化?

由上述分析不难得到,尽管斜率之积为定值,但并不能保证椭圆能够唯一确定,而是得到系列“相似椭圆”.那满足条件的“相似椭圆”不断变化时,其|pQ|又是如何变化呢?

其二、上述图8、图9到图10有力地说明前面解答中“以线段aB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aB中垂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2,0),B(2,0),”是不恰当的,因为这样构建直角坐标系,就等于默认了线段aB只能作为椭圆的长轴,从而只能得到其中最特殊的一种情况,即最小的椭圆,也就是图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至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备课组给出的解答过程及答案都是错误的,当然也说明命题专家给出的答案也是错误的.遗憾的是,因笔者功底浅薄,至今还有一些疑惑,在此借贵刊平台,向各位同行请教.比如,案例1本身是否正确?如果案例1正确,那么|pQ|的取值范围到底是什么?如果案例1本身存在瑕疵,瑕疵在哪儿?又该如何修复?以后命制此类相关试题时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5研究教材

教材是专家依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结构编写的教学用书,是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材是经过无数次去粗存精与高度浓缩编写而成的,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蓝本和依据.正因为教材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教材本身就是专家命制试题的依据与源泉.

命题不仅是一件消耗体力、需要耐力的繁重劳动,更是一种面对危机、充满挑战的智慧结晶.命题之所以出现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典型、也是最隐蔽的错误就是自以为对教材熟悉.无论是命}专家给出的参考答案还是上述解答过程,其错误根源都是没有吃透教材.比如上述“以线段aB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aB中垂线为y轴”,这就等于默认“以aB作为长轴的椭圆”,这就是没有吃透教材习题(上述案例5与案例6)而导致!

笔者认为,作为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即教参)理应与教材一样严谨、规范.遗憾的是教师教学用书还是有一些瑕疵.比如上述案例6,随m不同取值,其轨迹不仅可以是圆、椭圆和双曲线,而且椭圆的焦点也会变化,既可以在x轴,也可以在y轴.因此笔者认为文[2]再版时,应该更加规范、严谨地表述为: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视频案例;研修网络平台;教学实践;教师实践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视频案例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的有效途径。为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化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整合应用,深圳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活动,并搭建起视频案例在线展播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基于课堂视频案例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平台主要包括案例观摩和案例讨论两个核心模块。用户进入平台后,可以按学科分类选择感兴趣的课堂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案例讨论则通过一个简易的留言板来实现,学习同伴可以在此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对视频案例作出评价。同时“相关资源下载”中提供了与本课例相关的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专家点评等。本研究从教师应用平台的体验入手,对深圳市“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功能现状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包括福南小学、翠北小学、北师大附中、外国语学校、福田中学等19所学校的一线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参与了“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活动的视频课例录制工作,对平台的应用相对比较熟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访谈,对深圳市“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对深圳市“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态度,分析平台的使用情况和功能效果。

(三)问卷设计与发放

根据调查的目的与对象,问卷的设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受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对平台的态度、平台应用效果、平台功能效果。第一、二部分题项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形式,第三、四部分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填答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84份,回收率为44.2%;经过检查和衡量,剔除无效问卷6份后,有效问卷78份,占回收问卷的92.8%,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1%。调查数据利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受调查者基本信息

受调查者共78名,女性比例较高,占66.7%。受调查者为一线教师,此比例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即教师中女性居多。从年龄分布看,受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在20~30岁、31~45岁之间人数较多,分别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6.2%和38.5%,这与当前我国一线教师的年龄分布情况基本符合。从学校类别层次来看,参与调查的小学和初中教师较多,分别占到总受调查者人数的37.2%和48.7%。从教师的教龄情况来看,参与调查的教师教龄分布比较均匀。

受调查者的总数为78人,其中76人填写了所教学科的情况,涉及数学、语文、英语等13个学科,受调查者所教学科主要集中在英语(13个)、数学(11个)、语文(10个)、化学(8个),依次占受调查总人数的17.1%、14.5%、13.2%和10.5%,其他学科零散分布。

(二)教师对平台的态度

如图1所示,61.5%的一线教师表示运用视频课例在线展播平台对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有必要的,而且有9.0%的教师认为该平台很有意义,说明目前“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从调查数据发现,持否定态度的被调查者也不少,说明该视频案例平台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图1平台必要性

分析表明,大部分教师每周会登录平台进行学习,但有69.2%的教师每周只会登录一至两次,19.2%的教师每次登录学习时间不足1小时,还有7.7%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使用平台进行学习。调查结果表明平台资源利用率不高,一线教师使用视频案例、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极性不够。

对于平台目前的形式,42.3%的受调查者表示并不满意,反映了目前平台的呈现形式还存在缺陷,需要完善。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案例篇5

当前,moodle平台在全国职业教育教学上得到了广泛和应用,项目的模块化课程设计理念以及创设学习环境的理念得到职业教育的认可。福建省教育厅加大信息化资源投入,moodle网络协作学习平台中职学校也开始使用。为了探索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笔者从《市场营销基础》教学出发,应用moodle平台在理论性教学中的运用开展课题研究,得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以?c带面,力求推广运用于其他课程。

正文: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标准就是使学生具备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要求学生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适应就业,培植其职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潜力。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沿袭“教听学练”的教学流程,改善学生的学习品质,增加学生的专业感性认知,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有效实现中职教育和专业培养的目标,具有客观需要和紧迫性,是中职学校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的课题。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基础》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教材内容脱离实践,课堂教学还是停留于知识灌输,而中职生普遍存在不善于聆听、理解和识记,缺乏实践。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基础》这门学科的学习效果。

当今,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传统中职《市场营销基础》课的教学模式面临着的挑战。从中职《市场营销基础》课堂教学的特点出发,建立moodle教学资源库平台,探索《市场营销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力、思考力、创新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了《市场营销基础基础》的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市场营销基础》这门课程教材出发。通过moodle平台,传到网站上。根据企业营销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能力标准和学生实际工作过程,整合构建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在moodle平台上设计了八个项目教学内容,首先紧跟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内涵及教学特征入手,将课本转为项目、将传授式课堂转为情景式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在每个模块下分项目,每个项目下分模块目标、学时安排、导学图示、引导案例、知识讲述、能力培养与训练、学习评价任务依次展开,便于学生针对模块目标学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测和评估。既重视对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又重视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突出导学案、案例。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为增强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每个项目中精心编排了"小案例"、"小思考"、"小链接"等。在"小案例"的选取上,摒弃了教材中大品牌企业案例的思路,精心选编了大量"小而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本土化导学案、小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每个项目后设置了能力培养与训练"知识巩固"、案例思考、学习评价等小模块,结构清晰,逻辑性强,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复习和总结。整体教学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了教学方法。

建立moodle教学资源库平台,探索《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和学习效果差的现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分层教育,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被动接受者,更多的主动获取者。

同时,录制微视频讲解重难点,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还可以在课后对于难理解的知识要点进行复习,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基础》课程的质量和效率.学生在moodle教学资源库平台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职业的方向,从而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利用moodle平台,教师在线及时了解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情况、知识点掌握情况,学生在线提出疑问,教师在线进行答案解析,系统根据教师事先设定的标准答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并跟踪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记录,支持在线测试,师生、生生之间可以网上协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定,moodle平台根据教师事先设定的标准答案自动评分,自动统计学生的得分,教师根据得分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讲评。

基于moodle平台在《市场营销基础》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与内容,改善了教学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中职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

基于moodle平台在《市场营销基础》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点和岗位技能,促进学生有效掌握课堂内容。

基于moodle平台在《市场营销基础》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方法,在平台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用促学,边用边学。

基于moodle平台在《市场营销基础》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资源库,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导学案、案例、微课等,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专业培养模式不适应目前中职生群体的状况,培养效果和质量不容乐观。中职学校要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根本性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下,培养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的人才,适应中职生群体的特质和状况,遵循学习能力和教育规律,针对中职人才专业培养的特点,探索制定和实施科学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案例篇6

目前,我们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请您评刊”200余份,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的刊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比如:浙江省淳安县严家乡初级中学王泽军老师来信说:“我最喜欢刊中的‘人物专访’、‘调查报告’、‘个案分析’栏目,我希望增加‘个案分析’栏目的篇幅。”本期文章质量尚好,但封面设计显得单调、呆板。从总体上讲,刊物可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改进:①加强编者、读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络;②多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文章;③开一个栏目,系统介绍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④‘一线快递’除报道情况外,还应走进他们的行列,看看他们是怎样具体操作的。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街口小学曹专老师来信说:“我最喜欢刊中的《美国学校心理咨询者协会宣言》这篇文章,最喜欢刊中的‘专家论坛’、‘海外了望’栏目,希望增加‘专题策划’、‘名人名文’、‘心育知识箱’栏目,版式设计比较一般。从总体上来讲,我认为试刊创新不够、知识不多、思想不深、形式不美,建议创品牌栏目,如‘特稿’、‘专译’、‘论坛’等,增加知识信息和知识容量。”

另外,深圳教育学院附中科研处杨峰老师来信,建议我们要增加“心理教育活动课课例精选及点评”栏目。

“评刊”中,还有很多老师对我们的刊物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比如:河北省石家庄市第28中学陈宏霞老师来信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版对于我们中小学老师来说是个喜事,希望多提供一些前沿的心理学信息,多提供一些案例,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强的指导性。愿贵刊越办越好。”河北省青县实验小学王秀峰老师来信说:“感谢各位编委的精心筹划和辛勤劳动,我深深理解办一份刊物的难度和其中所倾注的心血。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调整中,本刊会越办越好!”

总体而言,从栏目上来讲,大多数老师认为本刊现有栏目,如专家论坛、海外了望、一线快递、学术空间、调查报告、个案分析、人物专访、心育书架、心育动态等,都是不错的,但是,可以考虑增加突出刊物“心育”特色的专题性栏目,如“专题讨论”;增加介绍系统的心育知识、方法的系列性报导栏目,如“心育手册”;增加操作性强的栏目,如“心理教育活动课介绍”或“课例精选”;增加互动性栏目,如“编读往来”或“心育热点讨论”等。

从内容上来讲,要贴近中小学心育教师的实际,更具指导性。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案例篇7

[keywords]networkededucation,teachertraining,onlinecourse,designstrategies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在网上远程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网上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并藉此提出了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在实践层面上,作者在文章末尾提供了一个课程设计的范例。该范例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网络教育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不但是文中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在实践中的体现,更为网络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网上课程模型。

[关键词]网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教育部正在实施一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0年9月初,本人应邀为项目评审专家做了一次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讲座,就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发表个人之见,不料受到好评。本文主要是根据此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的,首先从分析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并提供了一个基于这些原则的网络课程设计范例。

一、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了能够设计有效的网络课程,首先应该了解网络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懂得网络技术能够给学习带来哪些特别便利条件。笔者将网络教育的主要特点归结为四点:

1.资源共享:

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网络教育空间的各种物理器件硬件设备等,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等,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则是指在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网络人力资源则通常包括具备或开发或建设或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的个体,如网络硬件结构设计、维修人员、网络系统开发人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人员、教育网页开发人员、网络用户等等。在这三部分资源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因为其他两部分资源是为信息资源的建立、传播和利用而服务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递迅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时空不限:

网上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下表显示可以用于支持各类教学活动的部分网络信息工具。

网上教育的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现在虚拟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校外模式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无缝连接新型教育系统。对于实力较强的学校来说,这种双重办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其教育优势,现在国家鼓励重点院校开办网上远程教育是一个明智之举。

3.多向互动:

双向互动曾经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动。图1显示这种互动模式。

4.便于合作: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二、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二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可以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学习熏陶的教师们无疑会转而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带宽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3.以多元载体为环境

网上教育不应该排斥其他媒体,特别是书本和光盘,可以作为离线学习资源。将离线资源与网络课程相结合,一是可以弥补目前网上中文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可以减少网络信息传输的负担,三是通过减少在线学习时间而降低费用。因此,我们主张采用网络、书本、光盘三位一体的学习媒体配置(图2)。

4.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抓手

在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更应应用案例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internet上有许多专门收集教案的网站(例如:/edu/lessonp.asp,/,/lessonplans/),其中存有成百上千个中小学学科教案,可以优选出许多可供教师培训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

6.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足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8.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蓄力量。

9.以结构化评价为特色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通常采取客观性评价办法,利用大量选择题型的测试方式。这种基于简单行为反应的测试方式证明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革新的测试理论主张采取面向绩效的评价,不但要知道学员做得怎么样,还要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对于网上教育来说,比较易行的方法是依据学员的电子作品进行评价。课程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称之为量规。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确定评价的结构分量,并具体规定各分量的评分等级。有了这种量规,就能大大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不但可以教师评,而且可以让学员自评和同伴互评。如果事先公布量规,可以对学生作业起到导向作用。

10.以电子学档为管理手段

网上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通过建立和维护学员的电子学档来管理学习过程。电子学档可以包括学员身份信息、学习任务信息、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电子作品选集等。

三、网络课程设计案例

为了便于示范如何运用上述原则来设计网络课程,笔者用自己承担的一门网络课程为例,在此展示此课程的基本结构(图3)。本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案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网络教育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主要特点是:

(1)基于资源库的课程组织:这个课程按内容专题组织成为若干模块:各模块采取网页结构,并且与教学案例库、常见问答库(faq)、评价量规库、媒体素材库、参考文献库以及作业工具库相连接。

(2)基于电子学档的管理:本系统用电子学档记录学员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支持面向过程的学习评价。

(3)开放式信息库结构:系统允许教师将优选的学员优秀电子作品上传至案例库,也可以将学员中提出的常见问题加解答后作为新的faq存入答问库。

(4)多向互动与合作学习:允许学员利用网上异步的及实时的通讯工具,与在线同伴合作学习,或者与在线教师和在线专家进行信息交流。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在网络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由于这些研究和实践都属初步阶段,文中观点肯定有许多值得商权之处,仅作引玉之砖而已。

参考资料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案例篇8

“美感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的一个方面,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曾说过:“教育之中亦分三步:智育、德育(即意志)、美感教育(即情育)”.西南大学的赵伶俐认为美感教育的定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德、智、体、美、劳’等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结合对“美感教育”的理解及高中物理学科特点,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又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进而学习感性物理的同时、感悟理性物理.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科学认识,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触发学生高阶思维的产生,实现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深度学习.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是培育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物理学科中“美”的内涵

物理学科中蕴含的“美”的内涵是什么呢?笔者在文献[3]中曾阐述物理文化中的“美”的体现.即如物理公式将物理问题与图像有机联系的抽象之美;如牛顿第二定律物理规律、原理可用简单的物理公式∑F=ma表达的简约之美;如牛顿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把天地运动规律和谐统一,麦克斯韦用?SD·dS=q0,?SB·dS=0,∮Le·dl=-?S?B?t·dS,∮LH·dl=i0+?S?D?t·dS4个公式组成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把电学、磁学规律统一起来,并且成功把光学也纳入电磁学的范畴体现在物理学的和谐之美;如物理学中存在图像的对称、公式的对称、现象的对称及思维的对称等对称之美;如用简洁物理公式表达生动的物理意义,抽象的符号描述准确的物理情景,是用较少的文字高效表述物理规律的体现.物理学科语言集聚抽象、简约及和谐之美.

3物理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的案例举隅

物理学科中富含“美感教育”的素材,有显性的、也有隐形的,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在物理学科中渗透美感教育是可行的.基于培育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需要,本文从感性美、理性美两个角度阐述物理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的案例.

3.1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感性美教育

心理学上认为,感性是指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形式的认识.对感性美的教育主要是欣赏美的现象及对形成美的现象的解释,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对智育提供非智力因素的支持.案例1:“光的色散”教学片段设计.发现美:白光变成彩色的光.欣赏美:3张图是在3种情况下形成彩色的光.解释美:形成彩色光的物理原理解释.图1是白光通过双缝时光的干涉现象形成的彩色光,用双缝干涉的物理原理来解释;图2是白光通过单缝时光的衍射现象形成的彩色光,用单缝干涉的物理原理来解释;图3是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形成的色散现象,用光的折射原理来解释.一样的现象、不一样的产生的机理,一样的“美”.拓展美:霓、虹等现象的认识.观察霓或虹的影片或图片,激发学生思考,设问学生:图4现象是光的干涉、衍射还是光的折射原理下形成的现象?学生可小组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是光的折射原理下形成的现象;把自然现象抽象成物理现象,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珠,光在水珠中发生折射与发射,一定条件下能产生霓或虹.教师光路分析,正确解释霓或虹的物理原理.学生在发现美、解释美及拓展美中,愉快学习新知识.通过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以“美”为手段,激发了学生审美热情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做到“以美激趣”、“以美启思”、“以美生智”和“以美怡情”.案例2:平抛运动演示实验教学片段设计.欣赏美: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优美的曲线.演示如图5平抛运动,小球画出一条优美的曲线.方法美:运动的分解是研究曲线运动的首选方法.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其运动轨迹是抛物线的一支.研究曲线运动首选方法是运动的分解,研究平抛运动也应该考虑将这一曲线运动如何分解,为了合理进行运动的分解,需要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寻找依据.对比美:找到平抛运动的运动分解的依据.依次演示如图6、如图7两种情况,由图6可得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与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一致,即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图7可得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与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性质一致,即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分析美:化未知运动转为已知运动.结合平抛运动的演示实验,从实验上找到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的依据,完美地将未知的运动转化为已知的运动,方法上将不会处理的问题转为会处理的问题.这样美的体现还很多,例如,研究匀速前进汽车轮子上的一点的运动轨迹,此轨迹曲线为“旋轮线”是非常复杂的曲线.但可以将轮子上的一点的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绕轴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合成,也是将未知运动转为已知运动的完美体现.本教学片段案例培育学生对物理学科中美的欣赏、美的发现及美的体验,渗透对学生美感教育.物理渗透美感教育可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理念和方法有促进与补充作用.

3.2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理性美教育

心理学上认为,理性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理性美是指人们在探索、思考、学习某种知识、理论、观点的过程中,这些知识、理论、观点的结构形式和主体已有的知识、理论、观点的结构形式相符合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性美的教育,着重在发现美,并且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对人产生美的感受,进而形成理性的认知与理性的行为.案例3:图像法解题的教学片段设计.图像涉及高中物理学科的各个领域,培养认识图像,应用图像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抓手.图像法是高中物理中解题的重要的方法,涉及高中物理学科的各个模块,图像法往往给高中物理解题带来“巧”、“妙”的“美感”,以下为图像法解题的教学片段.图8体会“美”:数形结合是一种思想方法.例1.物体a、B、C均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B、mC,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μB、μC,用水平拉力F分别拉物体a、B、C,物体a、B、C的加速度a与拉力F的关系分别如图8中图线甲、乙、丙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μa=μB,ma<mB.(B)μB<μC,mB=mC.(C)μB=μC,mB>mC.(D)μa<μC,ma<mC.解析:本题给定的图像是aF图像;给定物理情景,即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在水平面滑行.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mg=ma,得a=Fm-μg,此式为aF图像的函数式.从斜率1m可以比较各物体质量的大小,从纵坐标的截距-μg可比较各物体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的大小.本题应选(a)、(B)、(D).“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数形结合”中的数是指函数表达式,即物理原理或规律用数学中的函数式来表达,形即是图形.“数形结合”连接物理问题、物理原理或规律、数学函数表达式及图形,因此,“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属于高阶思维方法要求的范畴.感受“美”:经典故事体会看图识信息.图9例2.经典的龟兔赛跑故事中,动作敏捷的兔子输给了行动迟缓的乌龟.如图9所示,为“龟兔赛跑”的位移时间图像,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哪条图线表示乌龟的运动?哪条图线表示兔子的运动?(2)兔子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睡觉?(3)兔子睡了多长时间?(4)在什么时候乌龟爬过兔子身边?(5)兔子醒来时乌龟在什么地方?(6)兔子比乌龟晚多长时间到达终点?解析:(1)由题意知,图线oBCe表示乌龟的运动;图线oaBDF表示兔子的运动.(2)兔子从t1时刻开始睡觉,距出发点的距离是s1的位置.(3)兔子从t1时刻睡到t3时刻,所以兔子睡觉时间为t3-t1.(4)在t2时刻乌龟爬过兔子身边.(5)兔子醒来时乌龟在距原点距离为s2的位置.(6)兔子比乌龟晚t5-t4的时间到达终点.通过本例中如图9所示的位移时间图像,感受到对于没有物理学科素养的人来说,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更别谈富含什么信息.对于具备高中物理学科素养的人来说,能用简洁的图显示丰富的显性信息,并且从图的显性信息中挖掘更多的潜在信息.物理图像用简洁的图,表述丰富的信息是一种独特的美.感悟“美”.借用速率时间图像突破难点.图10例3.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物块,其左侧面是斜面aB,右侧面是曲面aC,如图10所示.已知aB和aC的长度相同.两个小球p、q同时从a点分别沿aB和aC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水平面所用的时间(a)p小球先到.(B)q小球先到.(C)两小球同时到.(D)无法确定.解析:根据能量关系可知两个图11小球p、q到达水平面的B、C两点速率相等,设为v1;画出如图11所示速率时间图像,其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为路程;题中已知两者的路程相等即可比较得出q小球所用时间较少,即q小球先到达水平面.本题应选(B).本题中,光滑物块在斜面或者曲面上运动时,可用能量关系来比较速率大小,但对于两小球在斜面或者曲面上运动时间的比较,常规的方法遇到困难.然而,本题用速率时间图像,可非常直观描述光滑物块在斜面或者曲面上运动,并且直观比较两者所用时间的长短.可谓,变不会解决的问题为会解决的问题,巧妙突破解题难点.速率时间图像此时的作用,也是物理方法的魅力,体会物理图像之美的同时,更是感悟到物理方法之美.

4结语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理论力学;案例式教学;知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96-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14年5月,教育部出台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逐步将600多所新升本院校转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力学作为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学生今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获得物体运动规律的重要知识来源。然而,现行的理论力学教材中定理、推论和公式推导偏多,工程应用背景介绍偏少,学生们也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枯燥、学习难度大、很多知识点难以消化和掌握。教研组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多次教研活动与实践,逐步在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推行一种案例式教学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本定理的案例解读

理论力学中的基本定理是对一般力学规律的归纳和总结,正确理解基本定理的物理内涵、灵活运用于工程实践是学习理论力学的主要目的。然而,现行教材中的基本定理推导多基于抽象的理论模型,缺少相关的工程案例作为铺垫,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生涩、难懂,学习难度大。有基于此,教研组在基本理论推导伊始就引入了案例式教学法。如在讲解合力矩定理(平面任意力系的合力对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同一点的矩的代数和)时,教材通常由力向一个点简化得到主矢和主矩,再经过一定的数学推导得出。我们在解释该定理时,就以生活中的“推磨盘”作为案例。一个大磨盘可以由几个人一起推,也可以由一头牲畜推,几个人对磨盘作用的力矩与一头牲畜对磨盘作用的力矩是等效的,这就是合力矩定理的实质。讲到这里,往往会由于“几个人等于一头牲畜”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活跃的课堂氛围更容易使同学们理解定理的基本内涵。

又如在讲解点的速度合成定理(动点在某瞬时的绝对速度等于它在该瞬时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时,教材采用金属线作为动参考系,将动点视为沿金属线滑动的小圆环,通过金属线(动系)的运动和小圆环的滑动,经过一定的几何运算推导了速度合成定理。应该指出,该定理推导过程严谨、思路也非常巧妙。但是很多同学容易在复杂的几何分析中失去耐心,不能专注于定理基本内涵的理解。我们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采用了容易被同学们接受的火车运动作为模型。假定一火车在铁轨上运行(火车为动参考系),火车内部的某位乘客为分析的动点,动点(即乘客)相对地面的运动为绝对运动(可以用位移和速度表示),动点对火车的运动就是相对运动(可用位移和速度表示),火车对地面的运动则为牵连运动(也可用位移和速度表示),那么绝对运动(地面观察的动点运动)就是相对运动(动点相对火车的运动)和牵连运动(地面观察火车的运动)的合成,这个合成即包含位移的合成,也有速度的合成。通过这样的解释,至少使得同学们能够理解速度合成定理的基本含义,便于同学们利用该定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在理论力学的知识体系中,动力学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板块,它是联系静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然而,在动力学的授课过程中,同学们反映该部分的定理抽象、公式推导复杂、知识点生涩难懂。动力学部分所涉及的动量定理、动量距定理和动能定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中学物理课程中,同学们学习了动量和动能的基本理论,因此对于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所涉及的内容相对容易接受。然而,对于动量矩定理(质点或质点系对某定点的动量矩对时间的一阶导数,等于作用在质点或质点系的外力对于同一点的矩的矢量和),教材通常基于一个数学模型进行理论推导,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原型,这也是同学们普遍感觉学习难度大的原因。我们在讲解该定理时,从多个生产、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解释。如采用体育运动中的链球和标枪解释动量矩定理,假定链球和标枪的质量相等,运动员在投掷中会感到链球的作用力更大,这是因为链球重心远离手臂,它能获得更大的动量矩。同样的理论还可以用柴油机的飞轮进行解释,通常飞轮质量主要集中于轮体外缘,这样的结构减轻了飞轮质量、获得了较大的转动惯量,这也是基于动量矩定理的缘故。类似的案例还有家中常用的钟摆,钟摆的质量集中于底部的圆盘处,对于质量相等的摆针,该种结构在运动过程中可获得较大动量矩。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同学们逐渐认识到了动量矩的内涵和实质,并由此发现了更多动量矩定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理论概念的案例解析

理论力学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它在工程的具体或抽象化应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力学中介绍的各种概念均能在实际工程中找到原型。教研组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会结合学生专业知识构成的特点进行工程原型的介绍。如在讲授约束类型中的固定端约束时,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通常会列举建筑结构的外伸梁、建筑物门口上方的遮雨棚等案例;而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通常会列举用于车床工件固定的三抓卡盘、飞机上机翼与机身的连接等。这样有针对性地分专业介绍固定端约束的工程背景,有助于理论力学知识与后续专业知识的衔接。又如在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授课时,通常会列举古代屋顶结构作为桁架和简支梁的案例,而对道桥专业学生时,又会列举桥梁两侧的钢结构作为桁架分析的工程案例;对于机械工程专业,就从同学们已经接触到的机械结构出发,用螺栓螺母解释自锁现象,用机械手解释铰链连接,用方桌模型解释空间力系的作用。

在运动学部分,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找到理论力学的原型。如在讲授刚体的平面运动和定轴绕动时,就以教室内悬挂的荧光灯为例进行讲解。当对荧光灯沿灯管轴线方向施加荷载使其运动时,灯管就作平面运动;当沿灯管轴线垂线方向施加荷载使其运动时,灯管就作定轴绕动。生活中两种运动在同一物体上体现,且就在我们学习的教室中直接实现,同学很容易就接受了平面运动和定轴绕动的定义。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列举小孩荡秋千解释平面运动、列举河流两岸冲刷的差异解释科氏加速度产生的原因。运动学中点的加速度的合成理论及应用是理论力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授课中,采用了生活中草坪浇水的喷枪和道路洒水车作为案例,分析两种运动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对于浇水喷枪,我们将枪管内某一水滴视为动点,动系固定在喷枪管壁上,水滴在枪管内的直线运动是牵连运动,浇水过程中枪管的定轴转动为牵连运动。对于洒水车,我们也将出水管内某一水滴视为动点,动系固定在出水管管壁上,水滴在管内的直连运动是牵连运动,浇水过程中水管的直线平移是牵连运动。比较两种水滴运动,其差别就在于牵连运动一个是定轴绕动、一个是直线平移,而对于牵连运动是定轴绕动的就需要考虑科氏加速度。通过这两个同学们能接触到的浇水和洒水过程,比较了两种运动的异同,形象的阐明了考虑科氏加速度的条件。而在为机械工程专业学生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就改用车床车削工件作为案例,分析考虑科氏加速度的条件。经过对车床车削工件过程的分析,将车刀刀尖视为动点,动系固定在工件上,此时,牵连运动为工件的定轴绕动,需要考虑科氏加速度。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使机械工程专业学生了解了后续专业课程与理论力学的联系,深化了理论力学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在动力学部分,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也可以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解读。如在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讲授质心运动定理时,用到了边坡爆破山石的案例,通过一个抛射质点的运动模拟全部土石碎块的质心运动,形象的说明了质心运动定理的物理内涵。而在为机械工程专业学生讲授动量矩定理的应用时,采用了汽车的刹车过程进行解释;在解释牛顿第二定律时,采用汽车行驶中速度和油门的控制关系进行解读。此外还采用地月运动解释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产生和计算,采用运输矿渣机分析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的应用等等。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有区别地引入力学理论的工程原型。通过对工程实例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理论力学知识内涵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授课方法。

三、课后力学案例的发现与辨析

课后练习是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理论力学更是如此。不经过课后的作业练习,理论力学知识很难消化和吸收。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研组采用了案例作业布置的方法,通过指定案例的分析,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力学内涵的认识。如在讲授完摩擦这部分内容后,给同学们布置了“自行车轮胎充气大小对行车难度影响”的课后作业,同学们通过滚动摩阻系数的差别,分析了行车难度,加深了对滚动摩阻定律的认识。又如在讲授完动量定理这部分内容后,给同学们布置了“电动机为何会产生上下震动和左右偏移的现象”,同学们很好地利用动量定理解释了这种现象,并从改进转子制作工艺、降低装配误差等方面,提出了改善这种现象的措施。理论力学的工程运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根据这些案例制作了科技模型,参与了省市组织的挑战杯竞赛,并获得良好的成绩。

四、结论

案例式教学方法在理论力学中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力学理论综合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列举专业课程涉及的工程案例,实现了理论力学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同时,理论力学也成为大学生科技制作的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第7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谢华.启发式教学在理论力学中的具体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

[3]尹凤娥.关于理论力学教学和学习的几点分析[J].时代教育,2014,(2):138.

[4]陈树峰.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体会[J].科技视界,2013,(32).

[5]蔡国平,孙峰.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31-32.

[6]刘睫,张亚红,韩省亮.工科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关系浅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128-130.

[7]刘艳萍,孙艳,郭嘉.《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索和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62-63.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案例篇10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为落实好“三个一”系列活动相关要求,区教育体育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规定,并结合实际制定并下发了活动方案。局机关及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方案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一)开展一次肃流毒警示教育。各学校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省纪委监委制作播出的电视专题片、微电影、短视频为警示案例,采取线上线下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开展警示教育。同时还通过通报身边的案例给领导干部予以警示。

(二)拍摄一部好家风微视频。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收看廉政文化系列专题片和访谈节目,不断增强廉洁齐家的意识,还利用新媒体创作家风微视频。例如:东关小学丁老师为女儿欣欣录制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抖音视频,通过示范讲解,结合儿歌形式,给女儿带去深深的父爱,体现了良好的家风。

(三)开展一次“廉政家访”。全区教育体育系统主要通过“座谈会”“恳谈会”“家风教育大家谈”等形式,给家属介绍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营造轻松愉悦交流环境,帮助干部职工稳住“后院”。例如:阳光小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为主题,在教职工及家属中举办了“好家风恳谈会”,会议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也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下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