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8:39

节能减排汇报篇1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乡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措施确保实现公共机构节能目标的通知》文件精神,使每位干部职工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崇尚节俭、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理念,进一步增强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自身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等点滴事情做起,形成崇尚节约、厉行节约的良好氛围,切实把节约资源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

二、加强宣传

1、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宣传资料,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弘扬节能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行为,引导合理消费,号召全体干部职工提高思想认识,依法节约能源、带头做好节能工作,实现上级文件规定的节能目标。

2、在学校,要求学校要结合实际,加强对学生的节能宣传,将节能内容作为学校教育重要活动,通过学生宣传,带动父母及家庭节能。乡卫生院要加强医院的节能和宣传工作。

三、具体落实

1、用电方面

一是搞好照明节能,推广使用节能型照明灯具,减少公共区域的照明时间和盏数,按时开关路灯。二是搞好空调节能,空调运行期间严禁打开门窗,下班前提前一小时关闭空调做到不需开空调时尽量不空调。三是搞好办公用电设备节能,合理调节办公室设备运行时间,长时间离开的,要求关闭相关办公设备,降低待机消耗。使用节电型开水器,饮用开水时才开户加热电源。合理调节办公设备运行时间,尽量减少待机消耗。

2、用水方面

加强用水设备日常维护管理,一旦发现有“跑、冒、滴、漏”现象发生,立即更换老化的供水管路及零件,杜绝“长流水”现象。

3、办公耗材方面

坚持办公用品登记、签字、领用制度。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尽量在电子媒介上修改文稿,减少重复清印次数,严格控制文件印刷数量。对草稿纸做到二次再利用,切实减少纸张消耗。在工作中提倡双面使用稿纸,号召干部职工平时尽可能多使用钢笔书写,尽量减少圆珠笔和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打印机、复印机的墨粉用完后,重新灌装再次使用。

节能减排汇报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去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去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今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今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要采取果断措施,集中力量,迎难而上,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力争通过今明两年的努力,实现节能减排任务完成进度与“五”规划实施进度保持同步,为实现“五”节能减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狠抓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是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实现这个目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确保实现。

一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二要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市(地)、县和重点企业。

三要强化政策措施的执行力,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国务院有关部门定期公布各地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一考核。

四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宏观调控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坚决压缩城市形象工程和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切实保证节能减排、保障民生等工作所需资金投入。

五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公开严肃查处一批严重违反国家节能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者的责任,起到警醒教育作用,形成强大声势。省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国务院每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在“五”期末报告五年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也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工作,自觉接受监督。

第三,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管理措施,自觉节能减排。对重点用能单位加强经常监督,凡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企业,必须确保完成目标;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同时,要加强机关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促使公民自觉履行节能和环保义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三、建立强有力的节能减排领导协调机制

节能减排汇报篇3

一、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及完成情况

(一)目标任务。

节能目标任务: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年下降6%。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1户企业实现节能3500吨标准煤以上,列入省“239重点节能”的6户企业实现节能15864.7吨标准煤以上。关闭或整合企业1户(),淘汰落后工艺装备企业2户()。

减排目标任务:年12月15日前完成(企业名称)、、、、、等6户污染治理工作。主要污染物削减量:CoD1106.48(吨)、nH3—n(吨)49.72、So2(吨)控制在30000以内。

(二)完成情况。

(一)节能减排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地方政府和部门对节能工作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地方机构、编制、人员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管理较为粗放,节能减排意识还比较淡漠,制度不完善,节能减排还未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在制定“”规划时,经济增长是按照年均7.5%速度确定节能约束性指标的,而去年以来,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10%以上,我市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3%以上,经济的高速增长为节能减排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资源消耗强度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仍未改变,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难度较大。

(三)节能减排空间缩小。经过前几年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污染综合治理,全市绝大多数重点污染源、重点排放大户完成了治理任务,削减了排放量,工业减排的空间非常有限,削减难度增大。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市属偏重型的工业结构,重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比重达60以上,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70%左右。新上马的企业中高耗能行业比重依然偏大。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中高耗能的落后设备仍在继续运行。

(五)节能减排投入不足。在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市本级财力安排的补助和引导资金较少,与节能的任务还不相适应,没有能有效地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投入节能降耗。

(六)节能减排体系不完善。市及县(市、区)两级节能减排行政管理体系体制、节能监察中心的管理体制尚未健全,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节能需要;节能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不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省政府《关于印发〈省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严格准入管理。对新上项目做好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从源头上把关预防。发展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三低一高”产业,同时压缩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产业。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四)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继续抓好工业试点园和公司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使之成为全市循环经济典范,并引导企业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推进企业之间消化工业废物的“循环链”,通过行业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工业废物全面得到循环利用的目的,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切实抓好当前省明确的我市的、、、、等6户清洁生产试点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帮助重点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建立和推行严格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节能的积极性。强化基础工作特别是统计工作,配备专职人员,将节能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情况,督促企业围绕降低重点产品能耗单位的目标开展工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污染治理,逐年将污染源纳入限期治理,实施工业园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或实现零排放。加快市、县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行。

节能减排汇报篇4

××市是四川省县城经济十强县,为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做好节能减排,腾出环境容量空间,近年来政府为加强环境保护,4年时间先后出台两个《决定》,给环保局“两把利剑”,一是为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在项目准入关上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权;二是把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企业的关停权授予给环保局。5年时间按照《决定》和政府的授权,环保局对37个污染较重和工艺落后的项目实行了一票否决;先后淘汰关闭“十五小”严重污染企业47家,限期治理项目135个,削减工业废水1355.47万吨、粉尘3万吨、二氧化硫1.74万吨、氟(气)2730吨、氟化物1002吨、化学需氧量6470吨、悬浮物3693吨、总磷0.15吨、废渣7.5万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市政府指出,虽然过去几年,通过治理和关闭污染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生产加工项目污染严重耗能高,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为把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市政府要求在节能减排上环保局要继续用好“两把利剑”,要坚持做到“一优先三落实”。

一是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要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新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在××落户。要推进科技创新和清洁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二是制定减排计划,把减排目标落实到减排单位。要求6家化工企业在2007年12月前,废水全部实施闭路循环回收利用,闭路循环后年可减排(节约)水资源360万吨,减排总磷70—100吨(作为产品回收)。

节能减排汇报篇5

内蒙古政协主席任亚平在3月11日《人民政协报》答记者访谈时指出,要切实把推进科学发展作为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把握和跟上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节奏,与党委、政府的工作合拍合力,为内蒙古的历史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这对政协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此,下一步政协的工作应把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履行职能的首要任务,围绕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协商议政、履职建言,切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上来,共同把“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

前几年内蒙古政协在“草原生态保护和新能源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案建议,得到全国政协的认可。贾庆林主席的工作报告,在回顾去年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取得丰硕成果时,列举了6项重点工作,其中第2项就谈到“关于建设内蒙古绿色清洁能源基地和发展绿色矿业建议,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这几年政协在保护草原调研和提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内蒙古政协及内蒙古四大班子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从今年起,草原上的牧民每年可以得到国家的补偿费了。

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联组讨论时讲到:“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基础,坚决反对各种只图短期经济利益,不惜破坏环境的错误做法。努力形成人人注重节约,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温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十二五”和今年工作时都强调了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展工业节能,推广节能技术,运用节能设备,推广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制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的指导意见。

近期来我们看到,日本大地震核危机增加了核电的不确定性,核电的前景不明朗。煤电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的重要能源,我区是产煤大区,随着电力通道建设逐步加强,煤电产能会逐年加大,二氧化碳等排放随之增大,节能减排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为此我感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放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我区生态文明水平,实现发展与美丽双赢。下面,结合我在政协的分工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与大家交流。

一、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的讲话首次把生态环境提高到“民族生存的根本基础”的高度,我感到非常深刻和准确。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状况整体恶化态势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但生态状况依然十分脆弱。生态保护与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一是湿地生态。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湿地对于人类的服务价值是最高的,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与森林、草原相互依存,维护着生态平衡。草原的退化、森林的减少首先是从湿地的萎缩开始的。这次两会呼吁尽快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使湿地保护有法可依。我区地处高原,远离海洋,又无冰川雪山,水资源除黄河过境之外,主要靠天降水,湿地涵养着这些十分珍贵的水分,调节着气候、栖息着鸟类,形成美好景观。我区湿地总面积列全国第3位,占全国湿地的11%。湿地是我区生态的大家闺秀,特别脆弱,我们一定要格外呵护,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湿地保护,特别要执行贯彻好今年全国和自治区关于水利水资源的两个一号文件。去年我们在湿地调研后提交了《关于我区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几点建议》,在此不多赘述。

二是保护草原生态。草原占我国国土面积40%、我区70%以上,是我区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近几年政协和一些派连续提出保护草原建议提案,受到国家重视,前年我陪同全国政协提案委联合农业部、财政部、发改委等五部委组成的调研组,在我区西部和甘肃甘南地区进行了调研,去年夏天又陪同全国政协李金华副主席为团长的保护草原视察团在我区东中部进行了视察。调研报告和视察报告都受到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做了重要批示。去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从今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40.4亿元资金用于我区草原生态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生产性补贴和牧民教育培训。这是我区“三牧”的福音,我们要抓好落实,把好事办好。特别要以此政策为契机抓好“双权一制”的落实,充分调动牧民自觉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合作社等新型体制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牧民增收政策。

三是加强森林的维护管理,提高森林覆盖率以及遏制沙地、沙漠扩展,这点下面还会提到。

二、重视碳汇价值,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我区是碳汇资源大区,有3.6亿亩森林、13亿亩草原(草原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4%),还有5.6亿亩可利用的沙漠、荒漠化土地,其中1.2亿亩可以种乔灌木,有2.8亿亩可以种草。据国新办2009年11月新闻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区森林固碳释氧价值量每年为1334亿元,加上我区13亿亩草原的年固碳释氧价值,现在我区森林草原固碳释氧价值每年近1500亿元,超过了2009年我区的财政收入。同时我区又是碳排放大区。今年国家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作为新的管理约束性指标,主要污染物控制种类由原来的2项增加到4项,这对我区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碳汇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资源,如果弃之不用,则形同虚无;如果健全我区碳汇机制,使碳汇资源有形化、产业化、货币化、市场化,真正进入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则对我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扩大农牧民就业,惠及民生将产生重要作用,同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间接减排即碳汇资源作为商品进行产权交易比起直接减排(工业减排)成本低,两者的成本之比为1:30,直接减排的特点是见效快。两者都要积极推进。今年我们把“节能减排”列为人资环委的重点调研课题。

我区前几年的实践为碳汇机制下的间接减排奠定了基础。植树造林,保护恢复管理好森林、草原、湿地、农田、淡水等陆地生态系统,治理好沙漠,就是在创造碳汇价值。鄂尔多斯和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等地区多年来在荒漠化土地种植灌木、半灌木和牧草,这些草木植物都是本地品种,适宜干旱缺水、寒冷多风的自然环境,成活率很高,这些灌木平茬后嫩枝条可以加工牛羊过冬饲料,平茬剩余物用于生物质发电,发电余热和清洁二氧化碳用于螺旋藻生产。经过多年的实地调查和理论研讨,我们认为这些年我区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乔则乔”因地制宜,在项目区实现了沙地绿化、生态恢复,碳汇增值,牧业增收,牧民就业,取得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为实现碳汇机制下的绿色发展总结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一)积极筹划构建“碳汇大区”

从今年起,我国将积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我区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把发展低碳经济上升为我区发展战略,积极筹划构建“碳汇大区”,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专门研究班子,由官方、民间社团和相关专家学者组成专门研究机构,进行前期调查、研究论证。

(二)积极整合碳汇资源,建立符合我国我区实情的碳汇资源体系

即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等产生的碳汇价值都计算在内,参与碳汇规则的制定,掌握主动权。这几年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三)建立区域碳汇交易机制,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首先要建立“自愿碳市场”,自愿碳市场是指不受国际、地区或行业限制的市场,现在国家正在制定《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基于我区实际,我们可以先试先行,尽快启动自愿碳汇交易机制,我们每年近1500亿元的碳汇资源可以就地发挥价值,比如鄂尔多斯的煤电企业超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与东部兴安盟、呼伦贝尔等地创造的碳汇进行交易。其次要积极开展国内、国际的碳汇交易,在总结敖汉旗等地成功实施CDm项目经验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成功做法,建立我区碳汇交易市场。这是一项前景广阔的绿色创新思路,做好了可以改善我区资源配置方式,即以绿色产业换资源,以地上绿色碳汇置换地下煤碳矿产资源。

(四)明确市场经济中环保与减排的责任主体

按照国际规则和贯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实行谁开发、谁受益则由谁来承担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责任。即市场主体、开发主体、消费主体同时也是环保主体和节能减排的主体。在十二五期间应该通过税制改革,征收资源开发企业的相应税利,收取能源消费方税利和费用,用于环保和节能减排。现在实行的把责任简单地分摊到地方政府的考核和统计方法是落后、有失公平的。地方政府不是市场主体,当能源企业把丰厚的利润交到他们设在外地总部的时候,给地方留下的往往是一片狼籍,而地方还要承担环保和减排的“数字压力”。特别是像我区这样的资源富集区,应该呼吁改变这种状况了。在改革过渡期内,应引导煤电企业积极参与自愿碳交易,这是他们应尽的责任。

(五)筹建节能公司,加强工业减排(直接减排)

节能公司是专业从事节能减排的市场主体,我区要尽快成立内蒙古节能公司,同时,各盟市也应建立节能公司,也应鼓励社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积极寻求工业减排的最佳方式和途径。

(六)推动基地建设,健全保障体制,促进技术推广

一是大力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发展新能源,加大建设“智能电网”力度。二是建立健全体制保障,成立相应机构。三是增强政策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四是加强碳汇科学研究,促进碳汇技术推广与应用机制。

节能减排汇报篇6

一、在热电专委会原有工作基础上,本届专委会主任委员会对专委会的工作规则作了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了热电专委会的组成成员、工作方针、业务范围、组织机构、会员及其权利和义务、活动经费等事项,并于年月日经省节能协会理事会审议批准,使专委会的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近几年正是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方针的几年,我们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法规和相关文件,省经信委和节能协会的要求,积极宣传相关的方针政策,组织编印政策文件汇编,热电企业节能减排的经验材料,以及通过《节能》、《热电联产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杂志刊物,宣传政策,交流经验。召开多次节能减排的经验交流会,得到了各热电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三、专委会通过各地区的热电协会、热电专委会等组织,积极听取和收集热电企业的意见建议、存在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向省政府领导、各相关部门、甚至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反映情况,提出企业的要求和政策建议。特别是在煤价波动激烈,热电价格不能及时调整、日子难过时,更注意发挥作用。年月日呈递省领导和相关经贸委、发改委、物价局的“关于我省热电企业实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三点建议”,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水副省长批示有关部门领导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最终调整了电价和煤热联动,使热电企业渡过了煤价大幅上涨的困难期。

几年来,根据省里热电企业的实际情况,年以来每年我们都有起草书面材料,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情况,反映意见和要求。年以来国家能源局领导和中央多个部门及中电联等到、等地进行发电企业上调调度管理办法、热电联产行业发展情况等的调研,我们代表热电企业在召开的座谈会上汇报了相关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得到了重视和好评。年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环保、电监、能办)出台的节能发电调度办法以及实施细则中,热电企业背压机发电上网优先得到了保证,热电联产的节能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提现。我们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对近几年涉及热电企业规划、建设、运行、审批等方面的文件规定和热电企业的意见、建议,汇总上报相关政府部门。H年对《关于规范热电联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意见》充分发表了我们的意见。年我们还在收集热电企业资料的基础上,受工信部和中电联委托,组织撰写了我国热电联产现状、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上报政府部委供其决策参考。

我们还会同省内有关热电企业通过新闻媒体和人大代表等积极向领导部门反应情况,向社会宣传热电联产对节能减排的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建议,扩大了热电联产行业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根据省政府年提出的节能减排中热电企业要制订能耗限额标准的要求,年我们组织热电企业的专家历时数月,对省内热电企业能效能耗的情况进行调研,统计计算,反复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制订了《热电联产能效能耗限额标准及其计算方法》,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热电联产能耗标准,并经省质监局、省经贸委及各评审专家年月评审确定与公布施行。

五、我们根据我省热电联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多次召开了众多热电企业参加的节能减排宣讲交流会,并请相关的设计、工艺、产品、施工等单位介绍新设计、工艺、产品、施工等情况,编印各企业提供的宣讲材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节能减排汇报篇7

自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交易所相继成立,碳交易制度不断完善,成交量成倍上升,交易额持续增长。目前,欧盟、英国及美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及交易平台。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2009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量为87亿tCo2当量,全球碳市场总额同比增长6%,交易额为1437.35亿美元,其中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是目前全球最为活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林业碳汇是伴随着国际社会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被逐步提出来的,造林和再造林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其中荷兰、印度、巴拉圭、洪都拉斯等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林业碳汇项目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碳市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市场,二是碳中和,三是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国内碳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我国和发达国家间的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二是国内企业的自愿减排项目(VeR),即一些单位或个人出于企业形象或社会责任的考虑,购买一些指标来抵消日常经营和活动中的碳排放。国内林业碳汇启动较晚,直到2004年,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云南、四川、山西、辽宁才开始启动。截至2011年5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共1380个,其中与林业有关的项目是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通过增加森林面积作为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一种主要途径,同时被赋予了货币价值,但这种价值必须在增加森林面积的项目活动所产生的汇清除量进入CDm碳市场后才得以实现。因此,碳市场的推进,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种种迹象表明,虽然仍面临系列难题,从政府到部委再到民间,实行强制性碳减排交易,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已获共识。

2林业碳汇市场要素分析

就林业碳汇市场来看,由于《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包括碳汇交易),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政策驱动的交易。构建林业碳汇市场应具备几个主要环节,即交易平台,林业碳汇供给方和需求方,交易体系(见图1)。2.1需求分析市场产生的基本前提是供求关系的存在,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林业碳汇的需求,而目前林业碳汇市场的需求主要是以《京都议定书》下的政策催生的强制性需求为主,其前提就是发达国家需求低成本的减排措施而产生的交易,否则这样的需求不可能存在,也就形不成碳汇市场[2]。因此,林业碳汇需求者对碳汇的需求往往是制度和规则约束下的结果。例如政府征收碳税使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成本增加,激励企业减少排放,政府对企业施行碳排放权行政管制,促使碳排放企业购买排放权。由此看来,政治市场的排放限额越严格,碳排放权市场的需求越大。国内林业碳汇的需求者的主要是一些重点工业行业、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团体,通过购买碳汇指标,实现碳中和,赢得减排缓冲期。随着碳汇市场的规范和完善,我国节能重点仍是重点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其中工业节能的潜力最大,因为我国能耗的70%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电力行业,这些行业和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比较多,为了减少碳排放,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政策,规定污染企业必须通过购买碳汇取得相应的排污权才能进行定量的排污行为,即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配额,使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的商品,而通过碳汇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其成本远远低于减排项目,所以受到了很多发达国家的青睐,生态补偿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客观上也刺激了我国发展碳汇林业,积极建立碳汇市场。另一方面,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形式多样化的节能减排攻关技术,提高自身的节能减排的能力。此外,林业碳汇信用价格和其他碳信用价格、市场规模、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环境意识也会对林业碳汇需求产生较大影响。2.2供给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林业碳汇的供给者都是“理性人”,即以最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京都议定书》以及各国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这就可能诱使森林资源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主要包括森林经营农户、国有及集体林场以及其他拥有或经营森林资源的个人、企业以及其他实体等选择增加碳汇服务的供给,然而,由于对于这些经营主体都是“理性人”,当只有林业碳汇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回报率,那么他们才会提供碳汇林这种商品。在林业碳汇市场上,影响碳汇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几点:森林资源禀赋、造林成本、林产品价格和采伐成本、土地价格以及相关的政府政策等。近年来,我国林业发展速度加快,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宜林荒山荒地面积广阔,具有发展林业碳汇所需要的资源优势。同时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碳汇价格使其和木材价格相比具有比较优势,以及降低采伐成本和国家大力的支持是影响碳汇供给的重要因素。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林业碳汇市场上,不同利益主体对碳汇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均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这样的供求关系:当林业碳汇市场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下降,供给者可能会把木材卖掉,减少碳汇产品的供给,而价格的下降又使需求者增加了对碳汇信用的增持;而当供不应求时,价格自然上升,这样就可能导致供给者扩大规模或者有新的市场参与者进入,从而增加碳汇的供给量。对于需求方来讲,为了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就会比较林业碳汇项目和改进工艺或者应用减排设施的成本,从而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从而达到一种平衡。2.3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构建的核心是碳排放权市场,其组织机构的完善与否是产权市场成熟的表现。随着减排压力的增加,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筹划拟定建立交易所组织形式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其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将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其中政府在碳交易市场中扮演着多种角色,除了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制定,对产权模糊的碳汇产品进行界定外,还能促进信息传播,为碳交易提供交易平台。此外,非政府组织对市场的监督保证也能促进碳交易市场的有序发展。

3发展林业碳汇市场的对策建议

林业碳汇因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能够成为整个碳交易市场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活跃碳汇市场,实现林业碳汇交易对于林业经济发展,可以凝聚发展智慧,创新发展机制,拓宽发展领域,夯实发展基础,突破林业发展瓶颈,开创发展新道路,提高林农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建立与完善林业碳汇市场,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减排路径,寻求经济增长、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式。3.1积极探索碳汇林业的实现平台首先,为企业构建提前储存碳信用的平台。目前,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消费者主要是《京都议定书》规定下的需要达到减排任务的发达国家,还有就是国内污染企业,尤其像煤炭、电力、钢铁、水泥、汽车、石油化工、建材等重工行业碳排放量较大,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排碳付费。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鼓励这些企业提前购买碳汇,抵消自己未来的减排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企业“未雨绸缪”,捐资造林增汇,获取二氧化碳减排信用指标。出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林业碳汇项目,为未来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通过实施林业碳汇项目,企业获得通过规范计量的碳汇信用指标,这些提前储存的信用指标将被专门记录在册,并有望在国内全面开展碳交易活动中用于市场交易。其次,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加强政府政策宏观导向作用及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作用等方面来不断完善碳汇易市场。只有成熟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才有利于林业碳汇市场的健康发展。3.2森林碳汇外部效应内部化林业碳汇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性的特点。然而要真正解决林业碳汇的外部性问题,就必须解决林业碳汇的市场化问题,通过市场机制将外部成本内部化,能有效地兼顾经济有效性与公平性,从而解决市场化问题,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将森林产生的碳汇产权明晰化,使其成为人们的有效需求,并作为可以交易的商品推向林业碳汇市场。因为有效的产权制度是森林资源外部效应内部化最强有力的手段,可以促进资本,劳动力,森林资源的有效结合,提高森林资源的净生产力,发挥森林资源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应。因此,只有当人们不得不付出相应的代价来满足需求时,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才能真正得到推动,同时,也只有保持林地产权政策的稳定性,才能为当地群众参与碳汇项目及进行林业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当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并使得林业碳汇项目更好的实施。二是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政府应就解决林业碳汇的外部性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重点行业及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征收排放税,以税收的形式来实现林业碳汇生态效益的补偿,这样可以平衡各方企业对环境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得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林业碳汇产业与二氧化碳排放企业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3.3加快林业碳汇的金融创新首先,林业碳汇属于短缺商品,本应该采取限制价格的措施,然而目前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还只是单一、零散的交易集合,交易主体不活跃,交易价格明显偏低。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通过不断完善补贴制度,采取支持价格政策,保障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及完善。其次,建立并完善绿色碳汇基金,促进全社会参与。为推动减排和碳汇活动的有效开展,2007年建立的中国绿色碳基金为企业、政府、组织及个人参加植树造林、森林经营保护活动、增加碳汇搭建了一个平台。当前该基金是我国林业发展进程中民间绿化资金筹集的主要渠道。我们应以绿色碳基金的营造林项目为出发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带动国内外企业、团体或个人向绿色碳基金注入资金,以扩大融资渠道,实现林业碳汇的生产。最后,通过发挥金融机构的专业力量,积极开展碳融资、碳保险以及碳证券等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为林业碳汇交易的各个环节提供融资、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3.4在国际博弈中要具有主动的应对机制从国际层面来看,CDm林业碳汇项目的国际规则基本形成,开展碳汇项目己经有章可循,中国在国际谈判过程中应争取主动地应对机制,需要建立与国际规则相对接的项目实施程序。从国内层面来看,由于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排放的Co2总量有增无减,要积极主动和发达国家合作,利用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实施CDm林业项目,采用经济实惠的森林经营管理、造林、再造林等措施以增汇达到减排的目的,这些都为我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结束语

节能减排汇报篇8

关键词:碳基金;CDm:低碳经济。

碳基金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臭氧层耗竭,各种极端气候现象的反复出现以及灾害频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地关注全球变暖问题。研究发现,大气层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国际社会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为附件Ⅰ国家(即发达国家)确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规定可以通过联合履约(Ji)、排放贸易(et)和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三种灵活机制实施项目,以完成各自温室气体排放任务。

前两种机制适用于发达国家之间,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的基本思想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并转让先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或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碳汇)项目,所获得的碳信用指标,可以用于抵减发达国家的减排任务,这是一个双赢机制。碳基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碳基金是一种通过前期支付、股权投资或者提前购买协议,专门为减排项目融资的投资工具。碳基金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碳基金通过对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投资与合作,取得项目所产生的交易品----“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或者成为碳信用指标,并在国际碳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取得投资收益。

国内外碳基金发展现状。

(一)国外碳基金发展现状。

碳基金在国外已经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世界银行管理着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10个碳基金。16个国家的政府和覆盖部门的65家公司已经为这些基金做出了贡献。欧盟及日本等国也相继设立专门机构和气候变化专项基金。来自FinancialSolutions的2009年度的报告中显示,全球碳基金总数为89只,资金规模107.55亿欧元,并且还有6只基金在酝酿中,新生资金规模为32.3亿美元。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快速成长的碳基金已经成为碳指标的购买主力军据统计,碳基金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为24%的CDm提供了融资。

(二)国内碳基金发展现状。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碳基金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引进探索阶段。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制定的《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促进节能减排公关政策的落实,2007年7月20日,在国家林业局的提倡和组织下,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相关部门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专业造林减排基金。

我国碳基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碳基金筹资规模小。

国外一般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碳基金规模都在千万美元以上。最多的为世行创立的pCF,总金额达到1.8亿美元。奥地利政府为7200万欧元,加拿大政府设立的生物碳基金为3000-5000万美元,丹麦碳基金为1.2亿欧元,日本碳基金为5480万欧元。英国则每年拨付约6600万英镑的气候变化税拨付给碳基金管理使用。

我国碳基金由于处于刚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宣传、推广力度以及参与程度还不够,筹资规模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规模比较小。中国绿色碳基金前期投入资金只有3亿元人民币,和国外碳基金规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碳基金设立形式和管理模式单一。

国外碳基金管理模式有以下方式:

1.全部由政府设立和政府管理。

如芬兰政府外交部于2000年设立联合履约(Ji)/CDm试验计划,在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泰国和越南确定了潜在项目。2003年1月开始向上述各国发出邀请,购买小型CDm项目产生的CeRs。

2.由国际组织和政府合作创立,由国际组织管理。这部分CDm项目主要由世界银行与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促成。世界银行的原型碳基金(pCF)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碳基金,政府方面有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荷兰和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参与,pCF的日常工作主要由世界银行管理。

3.由政府设立采用企业模式运作。这种类型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碳基金。英国碳基金是一个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的经费开支、投资、碳基金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由董事会决定,政府并不干预碳基金公司的经营管理业务。

4.由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采用商业化管理。这种类型的代表为德国和日本的碳基金。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碳基金由德国政府、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共同设立,由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负责日常管理。

5.由企业出资并采取企业方式管理。这些碳基金规模不大,主要从事CeRs的中间交易。

而中国绿色碳基金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该基金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绿化基金会及有关出资企业和单位共同组成执行理事会,按照《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和《中国绿化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规则》以及共同制定的《中国绿色碳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进行管理,同时接受相关监督和审计。和国外相比,无论从设立形式和管理模式上还都比较单一。

(三)设立目标单一。

国外碳基金设立目标广泛。除了用于积累碳汇为目的的基本项目以外,还用于许多其他主动性项目。如德国碳基金主要为德国和欧洲有意购买交易证书的企业提供服务。丹麦碳基金主要用于支持风能以及热力和电力、水电、生物质能源以及垃圾掩埋等项目。

反观我国的碳基金设立目标则较为狭窄,主要用于以积累碳汇为主要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它相关性项目;林业碳汇的计量与监测、碳汇技术标准的制定、碳汇管理政策的研究及碳汇相关信息等;开展森林与气候变化、林业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科学知识普及、宣传、论坛和培训等社会公益活动。

发展我国碳基金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比国内外碳基金发展的现状,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在碳基金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汇国,我国有必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借鉴国外在碳基金发展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来发展自身的碳基金。具体措施如下:

(一)扩大筹资渠道,争取财政支持。

为了扩大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影响力并加快碳汇造林,应争取国家财政的配套支持。既可新增碳汇造林专项经费注入中国绿色碳基金,也可以结合国家造林专项,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开展中国绿色碳基金的造林活动。如果造林所产生的碳汇有收入,应使其回到基金会中用于再次造林。

(二)完善相关法律与制度,加大政府支持力量。

捐资造林吸储二氧化碳,推动企业志愿减排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立法前的“演练”。真正的减少排放,还要在国家的法律规定之下,调整某些宏观政策和环境政策,限制企业的排放行为。即确定一个全国的总排碳量和各个部门的排碳总量,使排碳权成为“稀缺”品。再允许利用植树造林吸收的碳汇抵减一部分排放量。将自愿行为和强制行为有机结合,体现道德约束和法制约束双重力量。

(三)提高国内企业与银行对CDm项目和碳金融的认识。

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对CDm项目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是成立碳基金的一个主要障碍。由于其融资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企业和银行不能看到它的营利性和重要性,不愿出资参与碳交易,使得碳基金较难形成规模效益。为此,应不断加强对碳金融的宣传,提高国内企业与机构的认识,为碳基金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我国应积极参与世界银行合作成立的碳基金。世界银行作为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具有良好的资信声誉与较高的管理水平,因此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发展与管理碳基金的平台。这是一种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的途径。通过国际碳基金的运作,世界银行既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达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赢。

根据CDm交易规则估算,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碳交易潜力将达数10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是全球最大的CDm项目提供方。因此,建立中国碳基金和碳交易市场并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上的碳基金发展经验,积极引进国际碳基金,参与到我国CDm项目的开发,形成和国际碳市场联动的碳交易机制,将大力促进我国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加速节能减排技术的商业化,缓解节能减排项目的前期资金压力,且可分散其风险,同时又能促进节能产业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环境交易所,2010中国碳信用市场投资报告,http://www.cbeex.com.cn/article/xmdj/zlxz/

[2]世界银行网站,http://carbonfinance.org/

[3]吴俊。林冬冬。2010.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新趋向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8)

[4]韩野炬。2007.国际碳基金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J].2007中国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会刊

[5]黄孝华。2010.国际碳基金运行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4)

[6]钟国华。2007.清洁发展机制碳基金造林综述[J].广西林业(6)

节能减排汇报篇9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有关领导讲话,就国家节能减排、合同能源管理政策、财政奖励与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解读,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节能减排领域知名专家,结合党的“十”报告、国际国内能源及节能减排形势、政府近来年推出的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内容,在峰会上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主任吴道洪结合产业普查结果,代表emCa向外界了《2012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队伍稳步增长。截止2012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达4175家,比上年增长7%;其中,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备案节能服务公司2339家,工信部推荐节能服务公司122家。从业人员突破40万人,达到43万人,比上年增长14%。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1年1250.26亿元增长到1653.37亿元,增长32.24%。其中,共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3905个,投资总额为50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2%,实现的节能量达到1774.46万t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430多万t。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贡献率分别为59.2%、26.7%、14.1%,区域发展依旧不均衡,差距明显。

从企业规模看,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6家,超过5亿元的有18家,超过1亿元的有83家。其中,合同能源管理投资超过5亿元的12家,超过1亿元的有46家。

节能减排汇报篇10

关键词碳汇农业;碳汇功能;碳减排;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12-0046-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10

目前国内研究低碳经济,主要侧重于城市与工业领域,对农村、农业领域的碳排放、农业碳汇功能等相对关注较少。事实上,农业既是全球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表明,农业是全球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每年产生150亿t的Co2;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工业化肥的生产每年耗费地球1%的石油能源,而禁止化肥的使用能降低30%的农业碳排放[1]。有学者估计,农业源排放的Co2、CH4与n2o量分别占总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1%-25%、57%和65%-80%[2]。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3],每年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160亿t碳当量,约占人类活动总排放量的20%[4]。可见,农业本身就是重要的温室气体释放源,尤其是CH4和n2o。

不过,尽管农业系统是地球上人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另一方面其又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巨大。由于农业是生物质生产的基础产业,整个农用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碳库,是大气中Co2的重要调节者之一。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量的Co2,生物量中含碳可达到43%-58%[5];而耕地土壤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并具有从大气中吸收并储存Co2的天然固碳功能,使用得当,能有效地减缓碳释放。同时,农业在生产过程还发挥着诸多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如,调节区域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有害气体,增加相对湿度;净化水质,降解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有关学者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在农业领域单按农产品质量计算,每年可吸收Co2约为7.77亿t;若按农作物面积计算,年净吸收Co2的质量则约为22.8亿t[5],因为不仅农产品本身吸收了Co2,而且农作物秸秆生长期间也吸收了Co2。不过,与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不同的农作物生产方式,对碳吸收与排放之间的动态平衡影响甚大,进而难以明确各类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是碳源还是碳汇,以及两者之间演变过程的影响因素。如秸杆是否还田,或供人、畜食用分解,经过多长时间再重新以Co2形式返回到大气中。因此,农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浓度的净贡献最终取决于其土壤碳库的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合理的农业生产措施可以提高农田土壤碳储量,使之转变为碳汇。董红敏指出,通过改善反刍动物营养可降低单位肉牛甲烷排放15%-30%;推广稻田间歇灌溉可减少单位面积稻田甲烷排放30%;一个户用沼气池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4.1tCo2当量;推行缓释肥、长效肥料可减少单位面积农田氧化亚氮50%-70%[6]。以中国为例,目前拥有近15390万hm2的耕地,约占全球耕地的10%,平均容重1.2t/m3,若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的话,相当于土壤从空气中净吸收了306亿tCo2。即使我们利用30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增长过程,每年也约有10亿t的Co2被固定在土壤中[7]。据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平均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5339t/km2,土壤平均碳密度为48.8t/hm2,低于美国的50.3t/hm2、欧盟的70.8t/hm2。在不考虑不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田土壤固碳协同或拮抗作用的条件下,粗略估计我国仅秸秆还田、合理施肥和保护性耕作三项措施的全面推广和应用,农田土壤的固碳速率就可达到1.82亿t碳/年,从2005年到2050年大约可以固定碳81.9亿t[8]。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农业领域潜力巨大。

1中国发展碳汇农业刻不容缓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目前中国农业活动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分别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的50.15%和92.47%,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9]。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撰文指出:如果不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以我国现有的生产水平和保障条件,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年产量下降幅度可高达37%;气候变化和极端气象灾害导致我国粮食产量的自然波动,将从过去的10%增加到20%,极端不利年景甚至达到30%以上。因此,发展碳汇农业的现实目标之一就是使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由碳源转化为碳汇,以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属于严重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工型农业生产资料的高碳型发展模式,因此发展碳汇农业刻不容缓。在低碳经济潮流下,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高碳型生产资料。现代农业生产主要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化肥、农药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其对提高农地单位面积产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农膜等化工型生产资料,其高能耗、高污染等特性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而且生产这些原料的过程必须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导致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并呈日益严重之势。例如,化肥施入土壤,有相当一部分以有机或无机氮形态的硝酸盐进入土壤,在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下,会使难溶态、吸附态和水溶态的氮化合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同时转化生成n2o和noX进入大气,成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10];据统计,目前我国以煤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占62%,每生产1t尿素消耗约1.2t煤和1200度电,用煤炭气化每生产1t合成氨需消耗原煤1.4t;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平均施用量为434.3kg/hm2,是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仅为40%;农药平均施用量为13.4kg/hm2,其中高毒农药占70%,有60%-70%残留在土壤中;全国每年农业生产需要50万t农膜,残膜率高达40%[11]。目前我国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为1719.6×104t,占全国甲烷排放总量的50.15%,其中动物饲养过程中的甲烷排放为1104.9×104t,稻田甲烷排放量为614.7×104t[12]。

二是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严重偏低。我国农地耕作长期以来习惯于只用地而不注重养地,因此,农田土壤经过数千年的耕作,有机碳严重偏低。耕地土壤的退化一方面造成耕地固碳能力的严重下降,另一方面使得耕地土壤本身固定的碳向环境净释放。与欧洲同类型土壤相比,中国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尚不及欧洲的一半。从目前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来看,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小于1%的就占31.2%[13]。由于秸秆没有合适的出路,农民大量焚烧秸秆,结果将农作物固定下来的碳又返回到了大气中。以东北地区为例,中国科学院和黑龙江省有关科研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东北地区坡耕地黑土层厚度已从60-70年前的80-100cm减少到了现在的20-30cm,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2%下降到了1%-2%,85%的黑土地处于养分亏缺状态。黑龙江省黑土层流失厚度每年达到0.6-1cm;吉林省30cm以下的薄层黑土面积已占黑土总面积的42%[14]。

三是工业化的高碳农业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产品安全已经构成严重威胁。已有的实践证明,工业化的高碳农业带来的农田无度开垦和连片种植,导致自然植被、自然物种和天敌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的多样性,造成了土地的毒化和农产品的不安全性;大量化肥的使用,造成大面积的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态的破坏,进而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农产品品质的下降;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导致对其他品种的排斥;高密度的种养殖以及各种激素和催化剂、添加剂的广泛施用,诱发了农产品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等。这都说明了工业化的现代农业不仅是一种“高碳农业",而且是一种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进而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高危农业"。

四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管理水平偏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管理效率不高,资源要素浪费严重。在推广立体种植模式,节水、节能等技术发展方面还相当落后;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等都不高,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能源的紧张,而且加重了农业碳减排的压力。因此,关于农业生产资料的改革、生物质废料的合理处理与利用,农业生产的直接能源消耗等问题,已成为低碳经济时代我国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2发展碳汇农业的主要路径

在低碳经济时代,我们必须尽快转变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逐步减少对高碳农业的依赖,鼓励发展碳汇农业,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碳汇农业的基本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减少对高碳型生产资料的依赖。循环农业是以对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能的多级利用和营养元素的循环利用,减少对农药、化肥等化工型生产资料依赖为特征的一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其通过建立“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作物秸秆、粪便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减少农业生产中废弃物的排放,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是减少农业的碳排放,增强农业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以农业废弃物秸秆与粪便为例,通过沼气池转化或直接还田,施用粪肥,不但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从而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据估算,农作物秸秆碳汇每年至少有15.03亿t[5],完全可以满足返田固碳的需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实现农业途径的温室气体减排。

第二,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增强农业碳汇功能。有机农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发展有机农业,就是遵循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生物措施保持土壤肥力,尽可能减少外部投入,利用自然的调控机制,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保护自然资源,保持可持续稳定的生产过程的农业。其禁止施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以及人工合成的植物保护制剂;利用天然植物性农药和杀虫生物制菌剂以及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病虫害防治手段;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肥等措施进行土壤培肥、保持养分循环等。有机农业能够优化可再生资源及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和能流的循环,同时避免耕地或干泥炭地中氧化亚氮和沼气的排放。相同的生产区,有机体系的排放量远远低于化工体系的排放量。据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有机系统耕作,因不使用耕地机械而能够避免的碳排放量大约为879kg/hm2/年[15]。因此,推广有机农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减少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的问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并由此带来巨大的农业碳汇效益。

第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减少农作物的碳排放量。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一方面可以为市民提供自然生态的休闲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游憩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农作物的减碳、固碳能力。

第四,改变传统的耕作方法,提高土壤的固碳水平。对农田生态系统而言,耕作是破坏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加速土壤有机碳分解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耕作、部分实行减免耕作能增加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大量资料表明,免耕与少耕管理与传统耕作措施相比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通过免耕、少耕,减少土壤中不稳定碳的流失,降低风雨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增加土壤碳汇。研究表明,坡地在开垦后5a内,因耕作和水侵蚀导致土壤有机碳以2.15mgC/(hm2•a)[16]的速度损失,而我国有18%的耕地为坡耕地或易受侵蚀[17],所以保护性耕作具有很大的固碳潜力。例如,在北美地区,经过多年的保护性耕作使该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10a以上可使农田耕层有机碳含量增加7%-10%[18]。因此,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应改变广泛使用需要耗费大量化石燃料的农业机械的耕作方法,通过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的免耕覆盖模式等耕作方法,增强土壤有机质,加强土壤的固碳作用。

3中国发展碳汇农业的主要政策建议

碳汇农业属于新兴产业,因此急需政府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引导、支持。这不仅需要市场机制和制度安排充分发挥作用,而且需要政府积极进行引导、宣传和推广,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与保障。即,建立起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通过强制性制度创新,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资源节约、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实现农业的低碳排放。具体而言,可重点实行以下六项政策措施:

3.1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开征环境税,构建发展碳汇农业的长效机制

明确资源和环境的公共产权,建立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损害成本的资源、能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初始产权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对化肥、农药开征环境税,引导农户改变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工型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方式,有效推进碳汇农业发展。例如,明确征收的化肥、农药环境税必须全部反哺到碳汇农业,或者以“碳补贴”的方式返还给农民,提高农民发展碳汇农业的积极性;在农业节水方面,明确地方政府拥有本辖区内水资源的调控、分配、管理和监督权:用水户按分配的指标和相应价格拥有用水权;节约和剩余的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参与交易、转让,建立节奖超罚机制等。

3.2构建有利于发展碳汇农业的保障体系与激励机制

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推动作用,制定相关的扶持发展碳汇农业的各类政策措施,增加对发展碳汇农业的公共投入,如,税费减免、财政扶持、技术支持、土地使用等,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把农业生态环境纳入政府公共管理范畴;建立有利于碳汇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在农业建设项目审批、投资等环节,优先考虑碳汇农业项目;建立碳汇农业促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碳汇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要重视碳汇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工作,运用公共财政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及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物业化管理;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增施有机肥、资源节约、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集中处理等工程和生产方式实施低碳补偿政策,激发发展碳汇农业的内在动因和持续动力;建立相关的保障体系,避免土壤的固碳过程逆转,并建立一套奖惩制度,对土地固碳效果显著的优秀土地管理者给予奖励;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对发展碳汇农业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完善有机农产品标识制度,鼓励公众购买碳汇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实行农业生产的碳核算制度。

3.3引导与鼓励低碳科技革新,构建推动碳汇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碳汇农业的发展既是一场农业生产的低碳与环保革命,也是一场新技术的革命,因为发展碳汇农业的关键是依靠农业科技在低碳领域的突破。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引导、鼓励与扶持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和攻克农业方面节能节水等低碳的关键性技术,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低碳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技术创新、集成研究并形成突破,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推动碳汇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逐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节能低碳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投入力度,依靠科技、组织实施好农村沼气、秸秆气化、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有机农业投入品、副产物综合利用、天然林保护与退耕还林、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重点在全国创建一批碳汇农业示范园区,推广碳汇农业,由此推动碳汇农业的快速普及与发展。

3.4设立农业碳基金,推进碳排放权交易

在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要抓住机遇,设立农业碳基金,拓展农业资本市场,解决发展碳汇农业所需的部分资金;并以清洁发展机制为核心,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先期主要面对国内能源大企业销售,逐步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粮农组织的经济学家莱斯利•利珀认为,通过此种低碳融资措施,发展中国家低碳农业的规模可能会每年增加300亿美元[19]。而且,进行农业碳交易,可额外增加农民的碳汇收入,有利于激励农户从“碳源”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到“碳汇”农业生产方式。目前,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开展CDm项目的主要国家,全球最大的CDm市场减排量的最大供给者。因此,应该抓住机会促进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转让,同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低碳农业技术和低碳农产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整合市场现有的碳汇农业技术,加以培训、示范和推广应用,以期在国际碳汇交易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同时,在国内积极探索创建“企业―碳交易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碳汇交易机制,形成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与碳交易机构等相关体的利益共享机制和专业合作组织订单机制,其内在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企业与碳交易机构之间,主要是加入碳交易机构的企业自愿并从法律上联合承诺,通过购买补偿项目的碳减排指标,完成其定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即,企业通过农业碳汇等项目去弥补未完砀减排目标或超额排放;二是碳交易机构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之间,主要是专业合作组织负责将农民组织起来,帮助有意愿实施碳汇农业技术的农民签订合同或者订单,并将其减排的温室气体指标集合在碳交易机构出售;三是农村专合组织与农户之间,主要指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订单机制与愿意提供碳汇的农民签署合同,然后将集中销售碳减排量的利润按签订的合同返回给农民[20]。

3.5鼓励各类资本下乡,推动碳汇农业的发展

要改变农村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碳汇农业,除了政府财政支持以外,更需要金融机构资金及“市场资本”的积极介入,在政府财政投资、金融机构与市场资本的合力作用下,共同参与和推动新兴碳汇农业的发展。因此,应以全新视角设计各类资本支持碳汇农业的框架体系。一是为支持碳汇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及各类资本提供税费优惠、利息补贴和风险担保上的政策支持;二是制定完善农业保险法、碳汇农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系,推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保险同时运营的联合保障机制,提高保障系数,降低信贷支持风险。三是建立银行、担保与保险联合支持机制,实现低风险、高收益的多方共赢。保险公司为高投入、周期长和高收益的碳汇农业提供政策性或商业性风险保障;政府主导组建碳汇农业专项担保公司,建立公益性担保基金,为碳汇农业提供融资担保;银行机构则依据信用评估和风险评估情况提高信贷额度,延长资金使用期限,降低资金使用价格,促进联合机制有效发挥。

3.6改变传统农业的组织形态,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

推进农业专业合作以解决农业经营规模过小与发展碳汇农业的矛盾。目前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小规模的农户和农场模式,这种农业生产形态给规模化碳汇农业的发展带来困难。例如,一个农户或一个农场实行碳汇农业的模式,而周围的耕地仍是工业化农业,那么这个生态模式的土壤、空气和水源等就难以避免会受到影响和污染。因此,需要在传统农业的组织形态上进行改变,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例如以村组为单位开展土地合作,选择合适的项目发展碳汇农业;扩大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规模和合作内容,引导不同专业合作社围绕发展碳汇农业进行经营合作;引导小规模的生态农户与农场,通过成立生态合作社扩大规模等等。

3.7征收进口农产品“碳关税”,补贴国内碳汇农产品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普遍实施高补贴政策,这事实上包含了对农业的“碳补贴”。此外,发达国家碳减排成本普遍较高,据调查,欧美国家的碳减排成本平均在50美元/t以上[21],折合人民币成本大约为340元/t。按照1kg粮食吸收1.47kgCo2标准计算,欧美发达国家粮食碳补贴标准大约为499.80元/t[5]。这可作为我国进口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的“碳关税”标准。同时,把征收的资金用于补贴国内的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等碳汇农产品,以提高农户发展碳汇农业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百度百科.低碳农业[eB/oL]..[XiaQingli.ResearchonagriculturalCarbonSinksinChina[eB/oL].http://省略/p-56175329.html.]

[6]彭新宇.建议加强低碳农业有关问题的研究[eB/oL]..[Lintingting.Key

CutinpointtotransitiontoLowcarbonagriculture:organicagriculture[eB/oL]..]

[16]wijtyJJ,FmLiS,eta1.influenceofCultivationandFertilizationontotalorganicCarbonandCarbonFractionsinSoilsfromtheLoessplateauofChina[J].Soil&tdlageResearch,20o4,(77):59-68.

[17]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Huangwenxiu.agricultureandnaturalResources[m].Beijing:Sciencepress,2001.]

[18]YangXm,BDKay.RotationandtillageeffectsonSoilCarbonSequestrationinatypicalHapludalfinSouthernontario[J].S0il&tillageResearch,2001,(59):107-114.

[19]吴一平,刘向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我国现代农业[eB/oL]..[wuYiping,LiuXianghua.

DevelopmentofLowcarboneconomytoBuildmodernagricultureinChina[eB/oL]..]

[20]李晓燕发展低碳农业四川如何突破两大瓶颈[n]四川日报,2010-10-13[LiXiaoyan.HowtoBreaktwoBottlenecksofLowcarbonagriculturalDelevopmentinSichuan[n].SichuanDaily,2010-10-13.]

[21]张卫华.中国第一个CDm项目前生今世[J].经济,2007,(7):22-25.[Zhangweihua.thepastandpresentoftheFirstCDmprojectinChina[J].economicJournal,2007,(7):22-25.]

mainpathsandpolicyproposalsfortheDevelopmentofCarbonsinkingagricultureinChina

XieShujuan1,2,3KUanGYaoqiu1,2HUanGningsheng1,2

(1.GuangzhouinstituteofGeochemistr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GuangzhouGuangdong510640,China;2.Graduate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3.GuangdongacademyofSocialSciences,GuangzhouGuangdong51061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