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湿地环境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5:57

生态湿地环境治理篇1

【关键词】湿地生态公园;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生物净化污水

1工程概况

五家堆湿地公园位于昆明市西部的滇池流域盆地,东经102°38′~102°48′,北纬24°56′~25°08′之间,其南邻滇池北部的草海岸,西与大观河共用堤岸、东面和北部为市区。公园绿化面积32112m2,拱桥四座,平桥两座,木栈道327m,通透式围栏140m,公园游路637m,湿地公园57亩(38019m2)。

2工程建设总结

2.1立项背景及建设内容

五家堆处原有的几口池塘(总面积约18000m2),由于长时间无人管理,致使池塘内垃圾遍布,有害植物(如水芹菜、水葫芦)丛生,池水发黑发臭,蚊虫滋生。对原有已经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生态修复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丧失了水体的净化和过滤功能,影响了进入滇池的水质。

根据现场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对池塘进行清淤、清除杂草、修复堤岸后,结合五家堆村民房拆迁后遗留的空地,建设形成高品质、高质量的湿地公园,在公园水体中培养了完整的生物食物链,净化了污水。

2.2工程效益

本工程实施以后,减少了大观河周边地区向河中排放污染物,使大观河水质普遍达到Ⅲ~Ⅳ类,恢复了大观河河水自身的净化功能。改善了大观河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了滇池水污染治理。此外,五家堆湿地公园建成后,该地区绿化率大幅度提高,以花、草相结合的绿化带配以清澈的河水,使工程区在视觉上达到水清、岸绿的效果,使居住环境得到美化,提高了民居住质量,同时改善了城区及周边景观环境。

3水质处理方法

五家堆湿地公园在建设和管理湿地中,在公园水体中培养出了完整的食物链,发挥了生物进化的作用,即:污水污染物(有机物)菌类、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清水。大观河和五家堆村落进入湿地的生活污水每天近10000m3中的污染物,成为了公园水体中的食物链底层营养物,在短时间内,污染物被菌类、藻类吞食,而菌类、藻类又被轮虫和水蚤的原生动物吞食,原生动物则被鱼虾类小型动物吞食,水体中形成了完整的食物链,最终的结果是公园水清澈见底,可见度可达数米。湿地生态系统的循环确保了每天将进入公园水体的10000m3的污水转化为合格达标的清水。

五家堆湿地公园水体处理主要依靠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主要完成净化污水作用的微生物,其食物链金字塔可表示如图1。

公园水体中出现完整的食物链,既弥补了湿地治理微生物食物链不健全,水体净化缓慢的缺陷,又解决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净化污水食物链不尽完善的问题,使公园水体水质普遍达到iii~iV类。

五家堆湿地公园采用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处理后水体水质良好,公园水塘水体中色度、浊度、悬浮物浓度以及有机物浓度均大大降低,氨氮、总磷和有机物浓度等值均较低。相比其他湿地系统,它增加了水体中完整的生物食物链,比其他湿地水处理效率更高,处理后水质更佳。传统的二级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中微生物均很少能到达原生动物,而五家堆湿地公园水体中的微生物食物链还可上升至后生动物,因此,比传统的二级活性污泥法处理水质更佳。五家堆湿地公园水环境整治系统具有工程投资低,耗能低,运行管理要求低,是一种高效、简易、低耗的值得推广的污水处理技术。

此外,随着昆明气象温度逐渐升高,微生物活动更加频繁,繁殖速度加快,水环境整治效果还将更好,水质还会进一步改善。

图1五家堆湿地公园水体中的微生物食物链金字塔

4水环境治理创新点

(1)五家堆湿地公园因地制宜地采用人工湿地+培养微生物食物链的处理系统处理城市和河道污废水,不仅满足了对城市污废水有效处理的要求,还有助于改善当地的居住环境,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2)五家堆湿地公园在建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时,注意培养完整的生物食物链,此举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污水深度处理阶段,很好地提高了水处理的效率,并且能够很好地适应水量以及浓度的变化,处理后的水体水质更好。

生态湿地环境治理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2-0136-02

浙江省金华浦江县在林业发展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党的十中,明确指出建立起生态文明,提高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因此浦江县现阶段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发展林业。努力贯彻国家在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了全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拥有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发展规划,负责全县的生态公益林保护和植树造林工作,以此促进水土流失的防治,真正达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言。

1林业建设力度的提升

增加对林木的栽种数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还能防治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带来的危险。经过本文作者的调查可以知晓,到2010年为止,我国在森林方面的覆盖率在全世界中排名非常靠后,总体覆盖率仅仅达到20%多一点点,因此,国家对于此种现实情况,作出了关于林业发展的新部署,预计在2020年,森林的覆盖率上升三个百分点,森林亩数也要比现在增加2000公顷。因此浙江金华浦江县,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之下,为了响应生态文明,为了造福子孙后代,为了当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制定了林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进而改善本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建设情况。

在加大森林建设力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森林面积的增加是需要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并不是没有原则没有方向和目的的建设,植树造林需要以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基础,需要加强生态环境工作。在浙江金华浦江县,需要对道路两遍进行边坡的修复,对矿山以及各项水利工程等进行修复,不断改善当地的生活状况以及生态状况为基本目的和发展重点。为使“四化三化”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该地区,林业部门联合交通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对道路交通的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例如,在水利工程的修建上,以生态文明和良好的环境为依托,将人们的健康生活放在首位,减少大气污染、环境污染和水污染对人们身体情况产生的威胁。在2012年,我国的国土资源部,对于矿产方面的发展,做了新规定,浙江金华浦江也是如此,对于矿产所有权人提出了要求,在矿权所有人开采矿石的过程中,不能破坏当地的地质环境,一旦违反规定,必将遭受多方面的惩罚,并且还要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治理和修复[1]。

2湿地公园的建设,提升河道景观效果

浙江金华浦江在林业建设过程中还关注了湿地公园对生态文明的影响。湿地公园一般建设的范围比较大,规模相对宏伟,并且以景观为主,该湿地公园是促进湿地系统的重点项目之一,能够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这就意味着,湿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被更好的利用和宣传,以此起到示范作用。湿地公园中可以发展旅游业,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人们对生态和环保的认识,最主要的是湿地公园还能便于对大气起到保护作用,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都非常大。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这种生态手段在多个国家中被使用,也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浙江金华浦江对此进行引用,浦阳江两边通济桥水库至黄宅高速口已建成全省最大的湿地公园。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几乎都会有河流存在,但是经过长期的变革,一些河流的发育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某些河流也遭受到了污染和破坏,甚至,流动的河水以及优美的景色已经演变成一个十足的垃圾场,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无从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河流的情况不能被及时的治理,那么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治理的过程也会越来越复杂。河道污染问题一直被大众所关注,若是能够很好的治理,那么不仅可以改善污染问题还能给市民提供一个相对休闲的好场所。湿地保护以及湿地公园的建设也是该地区做好生态环境的一个方式和步骤。具体措施有以下两种:

首先,河流周围全面实现绿色化。绿色化要作出一个全面的计划和部署,首先,利用立法的方式对计划加以完善,在政府的支持下,围绕着国家关于生态保护的方针政策建立起林业以及湿地的服务补偿机制,全面开启湿地和林业保护机制,对湿地资源进行全面的统筹安排,让科学合理的方案对湿地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不合理的占用也要坚决予以抵制和惩罚[2]。浦江县用了两三年时间,从一个全省最差的水环境县城,变成了全省水环境整治先进县。全面消灭了黑河、臭河、脏河,水质达到了一类二类。全国的水环境整治现场会议也来到浦江县召开,这充分说明了浦江对生态保护水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生态湿地环境治理篇3

关键词: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生态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214

0引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并且存在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水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人们对水污染的治理非常重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是一种新型的水环境治理技术,尊重自然,在去除污染物质的同时,也注重对水体的生态修复。

1水环境治理的思路

在传统的水环境治理中,往往非常注重对水体污染中污染物质的去除,但是去忽视了水体的修复和治理。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水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因此出现了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有效缓解了水体污染。

对于水环境治理来说,不仅仅是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去除,同时还要从水环境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在传统的水环境治理中,需要采用各种技术和手段来修建污水收集系统,然后对水体污染进行集中治理。在这个过程中,就消耗了大量的资金,同时也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水环境治理的费用非常高。在污水收集的过程中,由于污水往往不是集中在同一个区域的,往往比较分散,因此对于污水和废水的收集也不好操作。有的地区,对地下水的使用非常多,但是却不注重回灌,最终导致这些地方出现水量不平衡。很多地方采用二级处理技术来对污染进行治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将污水中的氮和磷等元素去除,会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总之,在以往的水环境治理中,并没有考虑到水环境的整体发展,没有彻底对水环境的质量进行改善。

其次,对于水环境治理来说,还应该注重保持水环境的良心循环。水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水的循环过程包括社会循环和自然循环。如果在使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没有按照水资源的循环规律来取水和处理污水,就很容易破坏水的自然循环。所以在水环境治理中,一定要遵循水资源的循环特征,才能让排放到自然界中的水还能够为人们所用。

2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

2.1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是一种最常见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主要是指模仿天然的湿地来构建一个人工湿地,其具有和天然湿地一样的功能,可以净化水资源,是一种污水处理的良好方式。在众多的污水处理技术中,采用的方法按照污水处理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和生活处理技术,而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就是一种综合技术,其同时使用了化学、物理和生物处理技术,其消耗的资金和各种材质非常少,但是污水处理的能力却很好。利用人工湿地,可以对废水进行综合处理。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主要分为填料表面、生物膜等,其中废水经过生物膜,污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就会被生物膜中的填料或者植物的根系拦截,并且生物膜还会吸收有机污染物,或者通过生物反应来将其消除。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植物根底可以释放出一定的氧气,所以周围的环境中,在靠近植物根系的部分,就可以存在好氧菌,在原理的位置,就可以存在厌氧菌,废水中的氮和磷元素就可以通过微生物的营养吸收和硝化或者反硝化的作用去除。

2.2生态护岸技术

生态护岸技术是一种常见的生态水环境治理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可以在河边、湖边等通过种植植物,来增强土壤的抗冲击力,亩减少决堤的情况发生,提高其防洪能力。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人们往往通过在河流的岸堤构建硬质护岸体系来提升岸堤的抗冲击能力,一般采用的原料为浆砌石料。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一定程度提升了岸堤的抗洪能力,但是与此同时,也会河岸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但是如果人们人为地构建硬质的护岸体系,就将原本为一体的生态系统隔绝开了,自然就会导致河岸带的生态系统功能削弱。因此,从生态型水环境治理的角度来看,应该尊重自然,不能适用各种硬质的护案体系,而是要充分利用生态护岸体系,利用水运动规律和介质的排列来构建生态护岸体系。生态护岸的形式有很多种,分别为陡坡型、缓坡型和直立型,通过生态护岸体系,就可以对河堤的生态系统群落结构进行优化,不仅可以发挥一定的防洪效果,同时还能够发挥控制污染的效果,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可以延生生物的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将地下水和河水联系起来。

2.3湖滨带净化技术

湖滨带净化技术也是一种生态型的污水净化技术。湖滨带是指水和陆地生态交叉的地方,是一种生态过渡带,主要存在湖泊流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湖滨带的生态性能非常好,可以维持生物的多样化,同时还可以涵养水分,具有防旱和蓄洪的功能。在湖滨带的水底,将一些吸附填料和一些酶促填料放置其中,就可以构建一个功能多样的生态污水净化系统,可以对污水净化,并且呈现出来的景观效果非常好。当雨水或者湖水流到湖滨带时,通过湖滨带的各种生物和植物的净化作用,就可以减少各种污染物,然后经过净化之后的水资源进入到湖泊中,就可以保持湖泊水资源的环保性,可以避免雨水对湖泊的水体造成污染。

3结语

目前的水治理技术普遍存在运行费用高,基建投资大的特点,并且主要集中在点源污染治理上。从生态型技术出发,探讨了一些原位型生态修复技术,指出应该充分尊重自然,遴选符合水环境健康循环的技术。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必将成为未来的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是一种从整体的角度上来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并且其要求遵循自然规律来处理水环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湖滨带净化技术和生态护岸技术是常见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在实际中应该加强使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冉星彦.浅论城市水环境的治理[J].北京水利,2001(04):12-14+46.

[2]宋兰合.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的科技对策[J].建设科技,2008(14):5-7.

生态湿地环境治理篇4

关键词:生态发展、湿地景观、治理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a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华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下辖17个县市,总面积12439平方公里,曾被誉为中原第一大湿地。但伴随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从上个世纪70年代邢台市也开始面对内陆缺水、湿地景观萎缩甚至消失,以及近些年来城市雾霾污染等严峻的社会环境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对河北省湿地景观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发展为原则,对邢台湿地景观的治理进行实践性探讨。

邢台湿地景观格局及特色

邢台湿地曾以大陆泽湖泊湿地与滏阳河河流湿地、邢台古城环城泉涌湿地联成一片,总面积有400多平方公里,比白洋淀还要大[1]。虽然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上天然湿地景观接近干涸,然失去了往日的景观风貌,但是,伴随城市的建设也逐渐形成了现今邢台湿地景观的类型、发展、视觉化等格局。

天然湿地景观与人工湿地景观呈逆向发展

随着邢台市的快速发展,或因工业、农业及生活对于水资源的大量汲取导致自然水资源补给不足、或因人工开发过度导致水资源相对紧张,或因污染使得水资源相对减少等问题,导致湖泊类、河流类等天然湿地景观快速碎裂、萎缩,直至消失,且这类湿地景观特色的恢复相对难度较大。同时,为满足城市景观美化、发电水运、休闲娱乐等需要,人们在依托部分天然湿地或在重新选址的基础上,开辟和建造各种类型的湿地景观公园、水道、水库、池塘等人工湿地景观工程,且表现为出湿地景观体量较大、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等特色。因此,在现阶段邢台湿地景观从布局和类型来看,呈现出天然湿地景观在快速萎缩与人工湿地景观逆向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邢台特色的湿地景观类型格局。

湿地景观的经济开发与生态发展不同步

所谓生态发展是用生态发展的观点作为评价邢台湿地景观中发生的人类经济活动,制订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一种理论。它一方面包括湿地景观的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即不仅要取得湿地经济增长,而且包括湿地景观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发展必须保证人类对湿地景观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这是未来邢台经济振兴与湿地景观协调发展的基础。

邢台也曾经走过一段重经济轻生态的湿地景观发展之路,如:对各类型水库、水塘的快速建设促使原稳定的河流湿地景观因水系分布不平衡;因工业、农业生活用水的浪费,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湿地景观旅游项目的过度开发导致旅游者对原湿地生态景观的入侵和干扰;湿地动植物资源作为旅游纪念品等过度开发导致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失衡;还有国家性、地方性法规虽有,但立法不足且实施的监督与管理尚不到位;以上原因均可促使邢台湿地景观初步呈现经济增长,但对湿地景观的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并形成湿地景观的经济开发与生态发展不同步的湿地景观发展格局。

邢台湿地的视觉化景观特征不鲜明

邢台近几年内通过启动“三年大变样工程”、“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程”等项目的建设,依托自然河流湿地的七里河、小黄河、06年狗头泉的复泳以及西北留地区湿地景观复现等资源,规划并建设多个湿地景观公园及景观带。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大面积硬化、雕塑及植被铺盖外,对于邢台特色化的视觉景观开发不足,促使邢台湿地景观在大规模建设的同时,呈现出景观同质化程度偏高,景观特征不鲜明的湿地景观视觉化格局。

2邢台湿地景观的生态发展治理

2.1采用多元生态发展模型对湿地景观进行治理

”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而多元生态发展模型,即将邢台现有湿地景观划分为天然湿地景观、半人工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三类。如七里河河流湿地、西北留湿地等天然湿地景观,以保护生态为主,经济开发为辅,避免人工扰动,不开发或者少开发;对湿地景观公园这类半人工湿地景观,以设计开发对原有湿地景观的生态衔接,采取补偿性、延续性开发设计,对旅游行为采取轮休制、旅游纪念品采取限量等方式;对水库、水塘等人工湿地景观,建议限制水库、水塘数量,但最大限度开发旅游资源,以满足人们对水生环境的实际需要,弥补天然湿地景观的脆弱性,并增强对邢台市域内及周边环境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及生态平衡的环境效益。

2.2启动预警机制为湿地景观生态发展保驾护航

对于湿地景观经济价值认识的提高,有效的促进了湿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开发湿地景观的同时,一方面,对邢台特色的湿地景观公园、河流湿地及水库水塘三类典型的湿地设置预警机制;一方面,对湿地景观上游来水资源、湿地植被等资源设置遥感监控机制;另一方面,推动地方性的湿地保护法规出台,加大执法力度,通过规范的管理切实保护好湿地景观的生态发展。

2.3挖掘地域特色促进邢台湿地景观的生态发展

邢台曾拥有中原第一大湿地,百泉之城的美誉。因此,邢台城市规划已提出三年内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的建设目标,将百泉复涌提升到地域特色的高度。在狗头泉复涌八年后的现在,湿地景观的规划及开发者在依托南水北调工程、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等基础上,对所辖区域内的湿地景观公园、河流湿地或是水库水塘等湿地景观进行深入特色的挖掘,并探索与时俱进的设计手法,把邢台湿地景观最终打造成为省域内的品牌。实现以特色促生态发展的最终目标,为子孙后来留下更加丰富的湿地景观资源。

3结语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而邢台湿地景观的生态发展已成为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环境艺术设计师共同关注的主题。只有在了解邢台湿地景观格局及特色的基础上,才能利用多元的生态发展模型去治理,才能启动湿地景观预警机制,才能深入挖掘湿地景观特色,并最终实现邢台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15—20世纪大陆泽与宁晋泊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水信息网.13-06-8

生态湿地环境治理篇5

涵养生态环境

五城市都把修复生态、涵养环境作为一项全面性工作来推开,湖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在2004年启动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基础上,2010年又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目前,所辖德清、安吉、长兴三县均已创建成为省级的生态县,部级生态乡镇目前已达到31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9%。启动了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今年成为浙江省森林城市,到2012年成为国家森林城市。苏州近年来着力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清淤。为进一步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2010年,苏州提出通过5到10年时间,逐步把苏州建成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群”。已建成常熟市尚湖等3个国家城市湿地的农园,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湖滨湿地公园等2个部级湿地农园,苏州太湖湿地农园等5个省级湿地公园。无锡市全面启动环太湖重点区域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完成贡湖湾湿地一期、长广溪一期、尚贤可湿地一期等项目。2010年成功创建为国际花园城市和国家生态市,2011年3月成功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常州市开展了湖泊清淤,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生态防护林体系。嘉兴市启动了石臼漾和贯泾港水源生态湿地建设项目,为饮用水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控制污水排放

认真实施环境污染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水污染排放,努力培育绿色企业,这是环太湖城市在源头上治理太湖的重要举措。湖州市2010年共对2800个建设项目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无重大污染项目。严格执行新增主要污染物项目总量替代削减制度,制定和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产品和产能,努力腾出更多能耗空间和环境容量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苏州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关停污染重,工艺(设备)落后企业1653家,关闭化工类企业1007家,同时培育了一批绿色企业。苏州大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9007.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6%。在推进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和规范企业排污行为方面,苏州的成效也较为显著。无锡市累计建成覆盖所有城镇的68座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超过200万吨。常州市通过网络加强污染控制,全市135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实现联网,监控装置的联网率、运行率达到100%,完好率达90%以上,下辖的二市五区全部建成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嘉兴实现分类审批,对高耗能、高排放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从严把关。2010年,除三产外,全市批准建设项目2468个,否决不符合环境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227个,中策橡胶等一批重大项目因环境问题被否决和劝退。对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全面实现污染替代和排污权交易,并将投资排污强度纳入环境评估体系。

水环境全面治理

生态湿地环境治理篇6

今天,有机会与各位一道,在这里共同研讨天涯海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感到由衷地高兴。首先,我代表天涯海角省环境保护局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就湿地技术在天涯海角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问题发表我的一点浅见,意在抛砖引玉,欢迎各位指导。

湿地是水陆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生长或栖息喜湿动植物等基本特征,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被喻为“地球之肾”。

随着人们对湿地研究的不断深入,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构建湿地和湿地生态工程等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湿地在水质净化的效率和适用性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湿地技术已不仅仅局限在自然状态下的污水末端处理和深度净化,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改造,利用人工构造湿地对城镇生活污水进行直接处理已在我国和世界许多地区获得成功。甚至,在一些以生活污水为主的小城镇,湿地因为其高效的降解、转化污染物的能力,以及低廉的建造、运行费用,而成为污水处理厂的首选。而对于湖泊周边的农田径流和村镇污水等面源污染,因其面广量大,一般治理技术都很难见效。湿地则由于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和存在形式,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更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经营较为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的国家,充分利用湿地的净化作用来进行污水的治理显得更为现实。

一、湿地技术在天涯海角湖泊治理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天涯海角湖泊治理中进行的湿地建设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作为地表水系统的天然湿地恢复

通过一些宏观调控的手段,如:建立消浪保护带、改善底质和岸带环境等,在环境条件比较适宜的区域,进行水生植被的保护、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功能,增强湖泊自净功能和对富营养化的控制能力。这是湖泊湿地建设的主体,也是湖泊治理、保护的根本。代表湿地有:天涯海角池东北部宝象河湾的沿岸带生态修复区和杞麓湖红旗河口生物减污净化工程区。

红旗河口生物减污试验示范工程主要包括水生植物种植示范区和漂浮植物净化区两块,分别位于杞麓湖红旗河口南北两侧,属于地表水系统的天然湿地恢复工程,总面积35公顷(525亩),工程总投资121.48万元。于20*年初开始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两块分别以香蒲、茭草等挺水植物和凤眼莲、菱角为主的湖滨湿地,其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工程区生物多样性丰富,人工栽种和自然繁殖的水生植物种类已有30种以上,形成了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组成的一个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的湿地生态系统。基本实现了自我繁育和发展。而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在经过人工打捞、处理后,在去除了湖泊营养负荷的同时,还可以减轻二次污染。通过对工程区的跟踪监测和统计分析,本项工程对氮、磷污染负荷的去除总量可以达到37.4吨和8.31吨,分别占红旗河年入湖tn、tp负荷总量的17.7%和26.8%,有效的降低了红旗河对杞麓湖的污染。在杞麓湖整体水质为劣V类的情况下,工程区内的水质达到了地表iV类水,而总磷的污染指数更达到了ii~iii类水的标准。

(二)人工或半人工强化性质的湿地

主要针对面源污染比较集中的入湖河流,在河滩、入湖河口湖滩等条件适宜地段,根据现有的地形特征,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进行湿地建设,并通过人工参与的方式,合理布局、配水,提高其对面源污染的控制能力。代表湿地有:抚仙湖北岸的马料河净化湿地和正在筹建中的洱海罗时江湿地净化系统。

(三)人工构造湿地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改造,改变了湿地的传统形态,结合环境工程中的一些技术,综合利用不同湿地单元的净化功能,形成的一类具有高效净化功能和适应性的人造湿地。可以用于小城镇等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水处理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末端处理和深度净化。代表湿地有:抚仙湖北岸的窑泥沟湿地和洱源县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湿地。

窑泥沟湿地位于窑泥沟(农灌中沟)入湖口,占地22.5亩,工程总投资167.98万元(其中土地征用费58.5万元),日处理能力5720吨。是天涯海角省第一块大规模人工构造湿地。于20*年10月破土动工,20*年初建成并开始投入运行。窑泥沟湿地经过近两年的运行试验,目前,状况良好,运行稳定。对各项污染指标的去除率分别达到CoDCr87.8%、BoD568.7%、SS96.3%、tp32.4%、tn36.0%,出水水质也由处理前的iV类水质变为iii类水质。在投资与运行上,与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相比,虽然不同的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污染程度不同,处理的费用也不尽一样。不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费用远远大于人工湿地,这已是不容置疑的问题。例如:禄充污水处理厂建于20*年8月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1000吨,处理的是污染程度较低的污水,处理一吨污水的费用是0.55元,而窑泥沟湿地处理一吨污水的费用只有0.05元,是禄充污水处理厂的1/10。而且人工构造湿地的建设费用也远远低于污水处理厂。澄江县现有两个污水处理厂,仅建设费用就投了近4000万元,其中,县污水处理厂投资建设费为2600万元,禄充污水处理厂投资建设费379万元。就处理的效果而言,人工构造湿地的处理效果却与污水处理厂相当,对污染程度较低的污水,人工构造湿地出水水质甚至优于污水处理厂的出水。

二、人工湿地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有效作用

目前,许多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还不能满足截污需要,运用人工湿地技术来处理城市污水发挥了有效作用:

(一)从生物净化原理看,人工湿地是一项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水质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种美人蕉、富贵竹、芦苇等特定的植物,将污水投放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当富营养化水流过人工湿地时,经沙石、土壤过滤,植物根际的多种微生物活动,使水质得到净化。像食品加工废水等不含有毒物质,只是有机物浓度较高,排到河里危害极大,但用来浇灌水生植物是一种很好的优质肥料。

(二)从许多地方经验看,人工湿地已产生良好的环境治理效应。深圳与欧盟合作研究的人工湿地技术,经多年实践已取得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它们的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工程,就是芦苇、美人蕉等五六种热带植物和亚热带植物按一定比例配置,再栽种到由沙子、细石等填料构成的水池里,原本臭不可闻的污水经池里流出后,变得清澈见底,达到国家地表水标准。

(三)从建设投入成本看,人工湿地可解决资金的明显不足问题。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运行成本非常低廉,一般为每吨污水0.1~0.2元,它是传统二级处理的1/10~1/5。此外,基建投资也少得多,通常为每吨污水150~800元,是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厂的1/5~1/2。同时,湿地植物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和生活资源。如江苏省盐城市双灯纸业有限公司利用沿湖滩涂种植了3.4万亩芦苇,用造纸废水进行灌溉,每年可收割大量的芦苇,有效地解决了造纸原料供应问题。

(四)从自然调节作用看,人工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修复功能,不仅在提供水资源、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能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增加氧气、净化空气、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和吸收噪声等,具有洁净空气、降温散湿的环境调节功能。

(五)从保护野生动物和提高景观美学价值来看,人工湿地能够控制土壤侵蚀、防风护堤,是众多野生濒危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栖息、繁殖、迁徙、越冬集聚之地,对保护野生动物和提高局部地区景观的美学价值有很大的益处。如有的城市芦苇湿地建成后,鸟类的数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以上,茂密的芦苇不仅销纳大量的城市污水,又成了鸟类的乐园。人工湿地既给城市污水找到了出路,同时还造就了一片绿洲,形成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态景观和旅游景点,进而美化净化环境,克服了传统污水处理后有污泥产生等不足,达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的效应。在西洞庭湖,人工湿地成了湿地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围绕退田还湖、湿地生态恢复、湿地生态旅游、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和全国湿地知识培训中心。

三、湿地技术在天涯海角的推广前景

近年来,天涯海角省的水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污染严重的占33.4%;主要城市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水功能达标的仅占28.1%;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综合评价中,天涯海角池、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程海水质状况都为V类或劣V类水;洱海和阳宗海介于iii类-iV类之间,抚仙湖已由i类水退化成ii类水,而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泸沽湖在20*年也一度出现了总氮、总磷超标的状况。这些湖泊主要为有机质和氮磷污染,从而造成了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其中天涯海角池、杞麓湖、异龙湖已发展成异常富营养化,星云湖和程海也进入富营养化阶段,洱海则处于中富营养后期,有向富营养化演变的趋势。

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大量未经处理的农田径流、村镇生活污水等面源污染直接入湖,成为湖泊营养负荷增加的主要来源。例如:玉溪市环境监测站做的入湖污染源调查结果显示,在玉溪市三湖一海中,农业、农村等面源污染占到了整个湖泊污染量的80%左右。对洱海流域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年进入洱海的总氮约为989.1吨,总磷108.1吨,其中非点源污染分别占97.1%和92.5%,点源污染仅占3%和7.5%。可见面源污染负荷控制的效果成为了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成败的关键。湿地作为水陆交界的地段,是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由于过度的索取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大面积的围垦、兴修水利护堤、对水生生物资源过度捕捞等,湿地遭到侵蚀、破坏、甚至消亡的例子屡见不鲜。我省湿地面临萎缩、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自然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十分明显;淡水储量减少,蓄洪抗旱净化水质功能大大下降、生物多样性迅速降低等。

生态湿地环境治理篇7

本项目治理范围为大凌河与顾洞河交汇处河滩地及周边耕地,旨在治理顾洞河河道污染问题,在改善水质条件的基础上,修复河口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持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实现对河滩及岸线的整治工作。湿地占地面积为14.09万m2,工程范围包括锦承铁路桥上300m至顾洞河河口河段和大凌河河心滩。

2存在主要问题

2.1水污染问题突出

顾洞河上游及其支流流域的铁矿企业全部位于龙潭乡境内,共23家,主干河2家,其排放的污水对河道水质造成很大影响。特别在枯水季节径流减少,造成排污量远大于河道纳污能力。另外,附近乡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严重的面源污染,综合水指标为V类水。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危及人体健康,也加剧了沿岸地下水的污染[2]。

2.2过度开垦利用

近年来,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河滩地不断被开发成耕地,长期存在放牧现象。此外个别河段上存在着乱采乱挖砂石等现象,河道内建筑垃圾堆放较多,破坏了原有植被,湿地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3水土流失严重

大凌河和顾洞河都是季节性河流,洪峰陡涨陡落,造成汛期洪灾频发,遭遇洪水和暴雨时容易变更岸线和边坡失稳。目前,河道淤积、滩地沙化严重,植被拦蓄、调节能力降低,灾害程度将加剧,汛期洪水冲毁两岸耕地、林地、公路等,不仅不能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还威胁到顾洞河河口湿地生态安全。

3治理措施

顾洞河河口湿地生态修复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措施对湿地进行整治,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功能,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包括河道清淤疏浚、湿地工程、护岸工程、潜坝工程等。

3.1清淤疏浚工程

顾洞河公路桥上游及大凌河下游河段进行河道的清淤疏浚工程。清淤疏浚工程主要清理河道内的建筑垃圾和部分河槽拓宽,采砂河道的平整等。由于长年泥沙淤积、以及生活垃圾堆放,严重影响了上游河道的水质和河道行洪。本次河口湿地清淤疏浚工程可以大大改善该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河道行洪能力。

3.2湿地工程

湿地工程包含营造自然湿地、边滩湿地和生态岛。植物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的野生湿地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可利用生物措施净化和过滤作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有利于湿地生境的恢复及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在植物选取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植物具有良好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造功能;(2)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抗冻抗涝抗病虫害;(3)具有较强耐污染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4)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在植物配置时应遵循物种多样化和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植物生态型从陆生的乔灌草—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叶沉水植物等。针对顾洞河河口湿地的现状,乔木选择垂柳、文冠果、京桃等进行绿化,以垂柳为主。垂柳管理粗放、抗性强、耐水湿、耐瘠薄、在胁迫条件下也可正常生长。灌木主要选择灌木柳、连翘、紫穗槐等具有耐水湿、耐严寒、耐瘠薄、不择土壤、喜光等特点,适宜流域生态环境条件的种类。水生植物的选择依据植物生长适宜水深要求,选择芦苇、千屈菜、香蒲、黄菖蒲和水葱等挺水植物。对大凌河上游滩地选择柳树、杨树进行密林种植,洪水到达该区域时可以进行减速进入湿地,对湿地内部进行保护,同时也能起到保持河岸带的作用。

3.3潜坝工程

湿地内建三座石笼潜坝,主要作用是以适当的引导水流走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抬高滩地水位,维持湿地自然生态功能所需水位及防止洪水冲刷导致河床下切。潜坝深入河槽位置坝体断面为梯形,坡度为1∶2,主要作用是增强坝体抗水压能力,防渗漏冲刷滑动。坝顶覆盖种植土,为湿地动植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3.4生态护岸工程

护岸设计要遵循生态、自然、整体、现代、文化性原则。在以往的河流护岸设计中常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主要考虑的是河流的防洪安全、材料的坚固性和施工的难易,常采用砖石立式护岸、浆砌石护岸、混凝土护岸等传统护岸形式,片面追求河岸的坚固性,忽略了工程建筑对河道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倡导的“亲近自然河流”,“自然生态型护岸”等护岸设计形式,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更符合生态要求。顾洞河河口湿地采用生态护岸对湿地内水岸线进行设计。生态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柳桩和石笼护岸属于生态护岸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大凌河左岸由于受到洪水冲刷强度较大采用石笼护岸,顾洞河左岸及湿地内部采用柳桩护岸,在充分考虑维持湿地自然生态状况的前提下,给洪水流出足够的行洪空间。在应用石笼、柳树桩护坡时也可以灌上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还可以给水生动物提供生活空间,能够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

4结论

生态湿地环境治理篇8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应选用投资少、管理维护简单方便、运行费用低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管理水平的污水处理技术。目前国内农村地区使用较多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生物滤池、厌氧+人工湿地、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a/o法(厌氧+生物接触氧化)等处理技术。

几种常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综合比较见下表

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由于其固有的自然地理气候优势,全年大于10℃气温持续天数,在230~350天之间,光照和雨水资源充足,十分有利于各种喜温植物的生长,正是由于亚热带地区的这种气候特点,非常有利于这种利用沼泽生植物进行生态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系统的常年稳定运行,不会出现由于温度过低致使湿地植物枯死冻死,从而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现象发生。

1.人工湿地简介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使污水处理达到实用工程化的新技术。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将污水有控制的通过经人工级配的湿地填料里,填料上部种植有像美人蕉、芦苇、香蒲、皇竹草或风车草等沼泽生植物,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微生物的作用,并经过多层过滤,来达到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的目的。它是一种充分利用地下人工介质中栖息的植物、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介质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植物等方面特性,将污水天然净化与人工生态处理相结合的复合污水生态处理工艺。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表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潜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良好、工艺简单、投资少、运行管理方便和维护费用低等特点,结合周边地势环境可建成一个小型的湿地公园,非常适合南方亚热带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应用。

2.人工湿地(潜流式)工程实例介绍

此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大球村,项目情况介绍如下:

2.1工艺流程见下图

2.2工程设计进水水质见下表

2.3工程设计出水水质见下表

2.4工程设计参数简介

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24h,池体分两格,第二格挂弹性填料。

人工湿地水力负荷:0.2m3/m2・d

人工湿地填料孔隙率:35%

人工湿地水力停留时间:50h

人工湿地占地600m2,三级串联,种植美人蕉、风车草和皇竹草

项目处理规模为120m3/d,于2011年10月建成,并于2011年11月委托马山县环境监测站进行取样监测,监测报告结果表明系统出水水质完全达到并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

监测报告结果见下(截取监测报告中的结果部分)单位:mg/l

上述监测结果表明此工程出水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完全优于一级B标准,达到良好的设计处理效果,景观生态池出水用于补充农田灌溉用水和附近村民浇菜使用,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人工湿地设计要点

(1)人工湿地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建设用地优先选取村中原有的废弃池塘、沼气池或者其他废弃的坑塘洼地等闲置土地。尽可能少占用耕地,减少征地费用。

(2)由于相当部分农村无专用的污水收集管网,雨污没有分流,采用截留式合流制排水管网,应选择较小的截流倍数(1~2倍),以节约截流管的投资和后续处理费用。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雨期对湿地处理系统的负荷影响,做好污水收集管网前端的雨污分流设施,通过设置截流井来排除雨季的合流污水。

(3)人工湿地系统前端设置粗细格栅和沉砂池降低进入系统的悬浮物含量,防止人工湿地填料由于悬浮物过高造成过早堵塞现象。

(4)污水进水管道管径不低于Dn150mm,防止管道管径过小堵塞。管道铺设水力坡度一般不小于3‰;管道走向尽量避免90度急弯,防止泥砂杂物沉积堵塞管道;污水管道应设置检查井。

(5)处理系统前端设置超越管道,人工湿地底部设排水排空管路,供污水管道系统清淤和湿地处理系统维护管理期间使用。

(6)人工湿地的建设可以考虑与当地农村的自然生态景观结合起来,湿地周围根据地形地貌合理种植些小灌木和草皮来构建一个小型化的生态景观湿地公园,起到改善村容村貌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7)人工湿地前端的厌氧处理设施一般为有盖水池,并设检查孔,加密封盖板,防止处理过程中的臭气臭味四散,蚊蝇孳生,影响环境卫生。

(8)湿地填料层层之间级配要合理,确保基质层的初始孔隙率在35%~40%。防止因填料孔隙率和湿地长宽比例选择不当造成过流断面过小,造成污水进入系统总量达不到设计污水处理量。

4.人工湿地运行管理注意事项

(1)人工湿地种植植物后应立即充水,促进植物根系发育,运行期正常情况下保证连续提供污水,确保植物良性生长。

(2)人工湿地规模小,生态平衡能力弱,易发和植物病虫害问题,尤其是湿地运行初期要注意采取防治措施,不宜使用除草剂和杀虫剂。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缺苗补种、杂草清除和适时收割等管理。

(3)为保证污水收集管网的排水畅通,需定期对排水沟渠和格栅进行杂物清掏工作;各家各户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不能丢入或排入管道,避免管网堵塞。

(4)定期对沉砂井和检查井进行检查清淤处理,保证管理畅通,控制污水进入人工湿地系统的悬浮物浓度。

(5)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可以局部更换人工湿地系统的填料,保证填料孔隙满足污水过流断面需求。

各地可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人工湿地技术处理污水,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设计,施工控制好运行管理好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更好地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生态湿地环境治理篇9

关键词:湿地资源;胁迫;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03004

1研究区概况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南省汨罗市境内,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7′38″~113°10′6″,北纬28°47′19″~29°3′59″,湿地公园总面积为2954.1hm2。所在区域属江河冲积平原向低山丘陵区过渡区域,并以江冲积平原地貌形态为主。气候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呈现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气候特征。

2湖南汨罗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现状

2.1湿地类型

参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中的湿地分类系统,依据野外调查结果,将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主要划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3大湿地类以及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4个湿地型(表1)。

2.2湿地结构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湿地斑块划分标准,对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湿地类型小班区划,经GiS软件求算,得出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为2812.2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5.2%。天然湿地面积为2812.24hm2,占公园总面积的95.2%,湿地总面积的100%。其中,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面积分别为2095.31hm2、453.06hm2、263.87hm2,分别占公园总面积的74.5%、16.1%、9.4%,分别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70.9%、15.2%、8.9%,详见表1。

2.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外业现场调查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相关技术规定,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分为草地、旱地、沙地、水域、有林地、沼泽地6大地类,各个地类面积分别为:1059.08hm2、29.96hm2、125.04hm2、1345.96hm2、130.19hm2、263.87hm2,分别占公园总面积的35.9%、1.0%、4.2%、45.6%、4.4%、8.9%,详见表2。

2.4.1湿地水资源

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位于中国湖南东北部。上游汨水有东西两源:东源出江西省修水县境;西支出湖南平江县境内东北的龙璋山,两支流在平江县城西汇合以后,向西流到汨罗市磊石山注入洞庭湖。汨罗江全长253km,流域面积达5543km2。长乐以上,河流流经丘陵山区,水系发育,水量丰富。长乐以下,支流汇入较少,河道展宽可通航,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2.4.2湿地水环境质量

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根据2011年汨罗江新市断面水质报告,汨罗江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水质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

2.4.3湿地生物资源

(1)植被类型:根据《湖南植被》的分区,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北部植被亚地带,湘北滨湖平原栲栎林、旱柳林、桑树林、湖漫滩草甸、沼泽、水生植物及农田植被区的洞庭湖平原及湖泊植被小区,与湘中、湘东山丘盆地栲稠林、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毛竹林、油茶林及农田植被区的幕阜、连云山山地丘陵植被小区毗连。植被类型主要为沼泽和水生植被,在河流周边山丘上分布小面积的针叶林、阔叶林和灌草丛。

(2)植物种类:据不完全统计,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共有种子植物576种(含种下等级,以及栽培、逸生植物),隶属121科365属。其中裸子植物5科10属,11种,被子植物116科355属565种。去掉栽培以及外来逸生植物,该地共有野生种子植物513种,隶属于108科323属,以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蔷薇科(Rosac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为优势科。

(3)野生动物种类:通过实地调查和原始资料的整理,在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山林发现野生脊椎动物共计208种,隶属于30目74科。其中鱼类有5目13科52种,两栖动物有2目5科11种,爬行动物有3目8科20种,鸟类有15目41科113种,哺乳动物有5目8科12种。其中野生脊椎动物资源中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9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00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两栖动物和鸟类及兽类达114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物种有20种,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评为濒危级别的物种有7种,此外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地区有不少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澳大利亚共同保护的候鸟,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有51种,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12种。

2.4.4湿地景观资源和湿地文化资源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汨罗江下游,其以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泛滥地、沼泽湿地于一体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在我国洞庭湖区河流湿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汨罗江形态自然,岸线优美,湿地景观独特,观赏性强。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以河流景观、河滩景观、水塘湿地景观与沼泽湿地景观为主体,景观类型多样,组合度高;同时融合了历史悠久的屈原端午文化、洞庭水乡文化、农业耕作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与类型较为丰富。在汨罗江湿地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且孕育了与其相适应的湿地文化,体现了湿地公园丰富的文化资源。

3湿地公园资源主要胁迫分析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面临的压力可以分为自然压力、社会经济压力,以及文化和其它压力。

3.1自然压力

(1)洞庭湖湿地演变趋势。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处于汨罗江的下游和汨罗江入洞庭湖湖口处,整个洞庭湖区的地貌演变以及湿地资源演变直接影响到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变化趋势。洞庭湖湿地的演变趋势好坏,直接影响到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的演变方向。

(2)洪水。由于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处于洞庭湖区腹地,洪水是近代以来洞庭湖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洪水与湿地的关系较为复杂,在较长周期演变历史来说洪水一方面能促进湿地的演变,同时对于短时间序列演变来说洪水也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破坏。因此,洪水对于汨罗国家湿地公园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湿地资源的演替,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湿地资源以及附属设施产生极大的破坏性。

(3)血吸虫。在亚热带暖湿气候条件下,湖滩草洲的湿地环境给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提供了适宜的繁殖条件。钉螺的盛衰与湖水的消长及湿地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据专家介绍,25m是钉螺(血吸虫的寄主)繁殖的最佳水位。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处于洞庭湖区的边缘,而且湿地公园下游大部分范围处于25m附近高程,河滩湿地为钉螺的孳生提供了生存环境,使得灭螺难度增大,无法彻底有效地消灭钉螺,加上耕牛敞放,人、牛极易反复感染,防治形势较为严峻。因此,如何加强对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的管理,从而消除血吸虫危害,将成为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2社会经济压力

(1)对湿地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公众对湿地价值和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尽管汨罗市政府对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许多的宣传,但是实际的对策、行动与重视力度不够。公众对湿地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还是不够,更没有树立起良好的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的意识。这对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是一个较大障碍。

(2)河道的滥采滥挖。近年来,汨罗江上采金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开采深度由5~6m上升到15~20m,甚至更深,可以将汨罗江挖个底朝天。一艘中型采金船每昼夜可挖掘砂石60m3。在采金高峰期,采金船多达百余只,1d挖出的砂石有6000m3。砂石严重阻塞河道,改变水流方向,冲刷两岸,造成堤岸破坏,对汨罗江湿地造成严重破坏。

同时,汨罗江两岸采石采砂场也越来越多,不仅破坏河道,而且造成两岸堤坝景观凌乱,同时破坏了两岸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湿地景观。

对河道的过度开发,尤其是翻砂采砂,对湿地资源、湿地植物产生重大破坏,同时也对鱼类的洄游及水生软体动物的生存带来影响。一些软体河蚌本来是生活在河床的表层,但由于采沙时要把底下的沙翻起来,然后将不要的沙再覆盖到上面,这样就极大地破坏了河蚌的生存环境。在当地有一种叫爬山壳的贝类,正是由于采沙,近几年来已经很少见了。采沙引起汨罗江浑浊不堪,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存。

(3)河道人工化、渠道化。由于长江上游、汨罗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化,洞庭湖入湖泥沙淤积已经成为近代湖区的一个重要生态问题,也导致洞庭湖区、汨罗江洪水位记录的屡次刷新,洪、涝、潮等灾害频繁发生。河流湿地面积的减少,河道严重淤积,大大地削弱了河道的容蓄能力,致使在雨季季节经常因暴雨使防汛墙出现险情,甚至造成决堤事故,给汨罗江附近百姓正常生活、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抵御这些灾害,常常通过加高防汛墙增加河道的容蓄能力,或者通过综合整治将土堤改成“高标准”的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并通过“裁弯取直”将河道拉直,以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这样,河道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河道的形式变得单一,河道中的水的流动也将是一样的,环境条件非常单纯,而且,这样形成的生态体系也是不稳定的。

这样,一方面,汨罗江大量河流湿地被填埋、隔断。从数量上来讲,大幅减少;另一方面,水质污染,加之河道被人工化、渠道化,生物的生息条件被破坏,使河流湿地丧失了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性。

(4)水质污染。汨罗江水污染主要来自上游平江县和汨罗市的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随着各城镇经济的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企业不断增多,农业作业的农药和化肥使用的大面积推广,以及水上运输和水上生产作业船只的机器漏油,已经对汨罗江水质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了城镇居民饮水、渔业生产等。

(5)政府各部门观念的不一致。林业部门希望退耕还湖,恢复湿地,保护湿地,而对于农业部门和血防部门希望保持原状或者减少湿地。生态专家希望河道自然化,水利专家希望河道渠道化、人工化等等。也基于此,政府政令有时候相互抵触,为湿地公园建设造成一定阻力。

3.3文化和其它压力

(1)外来物种入侵。尽管目前汨罗国家湿地公园还没有发现有害的外来物种,但是有些物种的入侵危害性也许不是在短期能够体现的,其危害一旦出现,带来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

(2)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意识。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社区涉及人员文化水平和素质普遍不是很高,这对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3)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据调查,汨罗江流域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低温冷害(春寒、小满寒、寒露风、冬寒)、冰雹、高温热害、作物病、虫害、草害、鼠害,还有农业地质灾害(如地震、滑波、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农业生态环境灾害(如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其特点是灾种多、面积大、危害重。显然,自然灾害给汨罗江流域生态系统造成的灾害是极其严重的。

4保护对策与措施

(1)完善湿地管理法律制度,加大湿地公共教育的投入。目前汨罗市还没有对湿地进行专门立法,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相关依据散落在各种基本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湿地资源破坏日益严重,必须建立一门专门的湿地立法。同时还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大对建立湿地教育基地的投入,大力宣传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普及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公民的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在全社会形成爱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2)严格控制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从源头整治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包括上游平江县的污水排放。加大城市与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倡导农村有机肥料使用,避免化学肥料的污染。同时作为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内部而言,必须严格控制开发的规模,开发力度不能超过整个湿地公园的承载力,开发的各个方面,包括水库建设、交通、排污等,都需要体现生态性、环保性,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有效整治湿地上游的矿产开采以及河道的采沙采金活动。尽管金矿、砂石的开采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经济利益,却牺牲了汨罗江整体的自然景观及纯净的水质。因此,在汨罗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必须对这样的破坏开采予以管制取缔。通过平江县政府、岳阳市政府、湖南省政府加大对上游平江的金矿资源开采的管理力度,严格禁止采用氰化钠等剧毒药剂进行选矿,严格禁止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向汨罗江,同时加大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的采砂淘金的管理力度,条件允许实行全面禁止采砂淘金,恢复汨罗江河道。对已经开采的矿区进行封停,并且利用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环境整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土保持发展机制,把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谁投资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健全对自然资源开发的法制管理,鼓励全社会积极投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湿地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利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科研力度,实现湿地恢复与湖区血防控制的双赢。联合农业部门、血防办,积极探索和收集湿地血吸虫控制方法,解决因湿地的恢复与扩展而导致的血吸虫危害扩散问题。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采取相关措施,严禁引种在有钉螺地带培育的芦苇等植物或农作物的种子、种苗等种质资源。同时对河滩地牲畜放养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防止因动物粪便造成的人畜交叉感染。

(5)推动多自然型河流建设,减少渠道堤、人工堤岸河岸比重。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方法的核心是恢复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性,因此从长远看,多自然型的河流应该成为汨罗江河流的主流形态。但是,当前汨罗江的河道情况多数是被渠道化了的硬质护岸结构,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性;而乡村的河道,一部分是砼和浆砌块石的护岸结构,即所谓经过整治的“高标准”的河道,而有相当一部分河道,未经整治,水质恶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疏浚量大。对此,可以因地制宜,逐步解决。对于市区有条件的河段和郊区的大部分河道,建议在河道综合整治中,通过样板河段的试验,大力推动多自然型河流的建设,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生态环境,以根本改变汨罗江河流的形象。同时,加大市区河道两侧土地开发的控制和管理,结合沿河旧区改造、地块开发,逐渐还地于河,改造现有防汛墙,降低防汛墙高程,改善市区河道景观、生态功能,逐步营造优美的城市滨水空间和滨水环境。为了确保这项生态恢复工程的有序实施,可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河道综合整治的新的理念,对于关键的环节,例如,护岸所使用的材料、生物的多样性、水和绿网络化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指导规划、设计和施工进行。

(6)强化湿地保护的组织机构建设,形成湿地保护的管理队伍和科研队伍。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应尽快建立专门的湿地保护机构,至少做到有专人负责湿地保护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湿地保护机构网络。要加强湿地保护的科研队伍建设。应引进湿地、水资源、生态学、野生动物、湿地评估等专业人才,以便于开展专题性的科研、考察和资源检测工作,从而实现对湿地资源更好地监控,提高对湿地的认识,为湿地保护、保育及恢复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持。

(7)完善湿地投入机制。经费严重不足是我国自然环境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充足的资金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和科研的需要,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在湿地利用的同时,应加大对湿地资金的反哺,做到利用与保护有机协调。建立湿地资源恢复示范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湿地资源的同时,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湿地,引导合理开发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大力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积极开展退化湿地恢复,重建示范工程,减缓降低人为因素对湿地的负面影响。

(8)结合洞庭湖湿地资源监测大体系建设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监测体系。洞庭湖湿地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已经建立相对完善和齐备的监测体系。而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汨罗江部级湿地公园监测体系纳入到整个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湿地监测体系能进一步摸清整个湿地公园的资源现状,根据不同的类型的湿地状况,对湿地水质、土壤状况、生物群落、污染状况等的动态变化进行调查和监测,通过监测制定湿地环境保护和监测质量标准,开展环境监测管理,建立湿地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把汨罗江部级湿地公园监测体系纳入到整个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可以充实和完备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使其数据更全面、更具有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卫明,陆静依.日本横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综述与启示[J].水利规划设计,2001(2).

[2]张绍梁.发挥河道水环境生态美学功能的雏见[J].上海水利,2000(2).

[3]卫明.日本第二个河流技术发展五年计划[J].上海水务,2000(2).

[4]毛德华,夏军.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机制分析[J].冰川冻土,2002(4).

生态湿地环境治理篇10

关键词:河道;水系;生态修复

1北沙河概况

北沙河为太子河的支流,其为双源河流,两个源头发源于本溪市的朝仙岭和抚顺市的班猫岭。主河道全长为117km,流域面积为1534km2。20世纪80年代初的北沙河,河水清澈,鱼虾等水生物丰富,河岸植被繁茂,沿河没有污染排放的企业,河水没有污染。后来,由于认识到农田土地的重要性,农民开始开荒耕种,田间地头,5°~10°以上坡地遭受垦殖,破坏了原有生态,造成水土流失,使河水变色。再加上各种选矿厂的不规范生产,向河内排污,水生物已很少见,水质为Ⅴ类以下。

2北沙河流域存在的问题

2.1水质波动较大

由于近年来沈阳市加大了对沈阳市各河道流域的整治力度,各条河流的水质状况有了明显提高,城市段可达到Ⅲ类地表水体标准,其余水体达到或优于Ⅳ类水标准。但目前北沙河的水质随季节以及监测地点的不同变化较大,从水体监测指标变化规律来看,遇有雨雪天气,地面径流会将城市或支流水体中的垃圾、污染物带入水体,由于没有缓冲或稀释系统,导致河流水质瞬时波动较大。另外,当河流水体的理化条件、动力学条件、污染物浓度梯度发生变化时,沉积在河流底泥中的污染物可能在河流水体的冲刷下,随同悬浮物质的再悬浮而重新释放至河流水体中,并对河流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影响河流水质的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的条件下,这种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

2.2河道水生态系统脆弱

为了自身的防洪安全和经济发展需要,多年来人们对各河道流域进行了大量的人工改造,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兴建了防洪、除涝、引水、通航、灌溉、景观绿化、挖沙等多方面的工程措施,这些工程措施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河流域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胁迫效应,造成淡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自然河流非连续化、滩地和洪泛区生态功能退化等负面影响。

2.2.1生物多样性丧失。河道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主要是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改变所致。主要表现为:

环境污染造成某些水域水生生物锐减,局部河段水生生物绝迹或水体富营养化。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含磷洗涤剂,使某些水生生物种类灭绝。非法捕捞、挖沙,使水生物种类逐渐减少,使遗传资源大量消失。绿化及景观建设过程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植物品种导致土著植物种群消失,引进植物品种适应性较差,生态系统脆弱,生物链断裂。

2.2.2生境多样性破坏严重。由于工程措施大量在河道流域上进行应用,导致河道流域的生境多样性破坏严重,自然界的河流大多数都是蜿蜒曲折的,河道也是处在不断演变之中的,弯曲与自然裁弯取直交替发生。河流的这种蜿蜒性使得河流形成主流、支流、河湾、心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河滨植被、河流植被,可为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等提供繁衍栖息的场所,但由于拦河筑坝、削坡建渠、填河挖沙等工程措施导致生境多样性严重破坏,最终造成大量生物迁移或灭绝。

3北沙河河道生态修复方案

河道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现有污水处理技术与生态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强化水体生态自净能力的目的。通过我们对北沙河苏家屯段的湿地调查,确定可在五处公路桥附近河道平缓、植被丰富、面积较大的区域开展河道修复技术的应用。

由于各地块位置、地形、面积、水深、土壤条件、植被覆盖等差别很大,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块的基础条件,尽量用最简单的工程措施,进行滨河湿地系统的建设,主要建设系统包括稳定塘系统、功能表流湿地系统、生态护岸系统、辅助设施。

3.1稳定塘系统

稳定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水体进行净化的构筑物的总称。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植物等来净化水体。由于浑河、北沙河、金沙河周边有许多挖沙后遗留的沙坑,有些已经改造成鱼塘或闲置,可利用这些沙坑进行适当休整建成稳定塘系统,根据沙坑水深的不同,可设置不同类型的稳定塘。

3.1.1滞留塘湿地。为使湿地系统的河水水质均匀稳定,并给整个湿地系统的鱼类在冬季提供存活的空间,设计滞留塘湿地,平均水深为2.0m,采用自由表面流湿地形式。在滞留塘湿地周边水深小于1.0m处种植挺水湿地植物菖蒲、芦苇等。

3.1.2生态稳定塘湿地。为使滨河湿地生态系统稳定,设计生态稳定塘,平均水深为1.2m,采用自由表面流湿地形式。在稳定塘湿地周边水深小于0.6m处种植挺水湿地植物菖蒲、芦苇等,在水深大于1.0m处种植浮水植物荷花、荇菜等。

3.2功能表流人工湿地系统

对河道地块中面积比较大的滩地进行一定的工程措施干预,并合理配置种植多种水生植物,形成功能表流人工湿地。

3.2.1湿地地形修整。功能表流湿地系统的营建其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工程措施平整局部地势、削低过陡地形、规整水面形状,改善和营造湿地植被和水鸟的生存环境,增加湿地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完善河道流域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具体包括陡坡整理、浅滩湿地营建、生境岛营建以及小型水面规整等方式。

3.2.2湿地植物选择。湿地植物是湿地系统的核心,通过湿地植物的生长不但可以增加湿地植物种类和面积,同时还能绿化土地,改善区域气候,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吸引、繁衍多种湿地动植物,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本工程针对北方地区湿地的特点,从北方湿地植物的生长状况,环境适应性,抗病虫害能力以及群落配置、合理布局与景观美学等方面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种类。

3.2.3湿地植物的配置。合理优化的物种选择与群落配置是增强湿地系统稳定性和提高景观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环境条件和群落特性对先锋物种与其它本土物种的分布进行调控,配置多种、多层、高效、稳定的植物群落,形成稳定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的目的。

首先根据适应性、本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可选择选择芦苇、茭白、菖蒲、香蒲等作为先锋物种。搭配多种其它湿地植物与旱生植物,另外,湿地植物种植密度的确定也是十分重要的,种植密度过低植株易受到其它物种的竞争影响正常生长,而过密容易引起营养供应不足,植株矮小,抗病虫害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