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十篇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十篇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2:29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篇1

关键词:留学生辅导员;角色理论;角色冲突;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1-0055-04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留学生管理机构中出现了留学生辅导员这一岗位。应该说,这是留学生管理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从字面上来理解,留学生辅导员应当具备两种基本职能:一是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职能,二是高校辅导员的职能。可以说,留学生辅导员既是高校辅导员在国际交流这一特殊领域的角色延伸,也是留学生管理干部在留学生教育发展新形势下的角色升华。但作为适应我国国际交流事业发展新形势和留学生教育管理发展新任务而设立的全新职位,将上述二者的角色定位简单糅合或将岗位职能简单叠加显然并不能满足高校的管理要求和大众的角色期待。因此,以留学生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发展要求为基础,以国家在外事领域的政治工作原则为依据,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分析留学生辅导员的角色职能,明确留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对于提高留学生管理效率、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实现留学生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角色”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和人类学家林顿引入社会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趋向,并在包括教育学在内的诸多领域研究者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认为,对于我们的研究任务而言,该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存在若干优点――诸如“概念体系接近真实生活”,“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等等。

留学生辅导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身份”,一方面其职业功能、社会期待正处于形成过程中,依据角色理论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其角色构成和角色定位,可以引导该“社会身份”更有效地产生角色认同、进行角色调适、满足角色期待;另一方面由于留学生辅导员面对的工作环境较为特殊、对象较为复杂、任务较为艰巨,对其角色构成进行分析,对其角色职能进行解构,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使工作任务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对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制定乃至职业道德的规范具有基础性意义。

一、留学生辅导员的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也称为期望角色或理想角色,是指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我们认为,角色期待与社会或团体设置该角色的目的直接联系。社会或学校对留学生辅导员的角色期待首先应当内在包含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同时应当与留学生教育培养的任务目标直接联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队伍有如下描述:“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可以视作是国家对辅导员队伍的角色期待。此角色期待包括两个方面:政治方面,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管理方面,要求对学生进行组织和管理,了解学生思想和生活动态,维护学生群体的稳定。留学生辅导员既然是辅导员队伍的组成部分,其角色期待理应包含这两个方面。许多人认为留学生教育管理中不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这是一种误解。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留学生辅导员的职责,也是“留学生辅导员”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本质区别。思想教育任务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其内容和方式因外事工作特殊的环境和对象而与对内任务不同而已。新时期国家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把来华留学生培养成为了解中国、对我友好、学有所成的有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我们确定留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根本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留学生辅导员的角色期待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政治方面,留学生辅导员应当以正面宣传为主向留学生介绍中国国情,积极向留学生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引导留学生了解中国,对华友好;在管理方面,应当积极了解留学生群体,掌握留学生群体的思想和生活动态,及时解决其思想问题和生活困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和保持留学生群体的良好秩序。

二、留学生辅导员需要具备的角色观念与角色技能

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形成必备的角色技能,是满足角色期待、减少角色冲突的基础和前提。

(一)留学生辅导员应具备的角色观念

角色观念包括角色地位观念、角色义务观念、角色行为观念和角色形象观念等内容。其中的角色地位观念和角色义务观念分别对应于角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我们分析的重点;而角色行为观念和角色形象观念,由于留学生辅导员是一个新的岗位设置,尚未形成稳定的角色行为和角色形象,因此在此不作实然性的分析。

1.角色地位观念

树立正确的角色地位观念,有助于明确特定角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体现特定角色的个人价值,从而为特定角色开展角色学习、进行角色扮演、消除角色冲突提供动力。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辅导员队伍的高度重视和对辅导员地位的充分肯定,同时为辅导员发挥个人价值、规划职业生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留学生辅导员作为辅导员的一部分,同样具有双重身份,担负管理和教育的双重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普通辅导员而言,作为教师承担的一般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从而与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定位相适应。但是对于留学生辅导员而言,由于角色定位尚不明确,其教学任务并未能得到明确规定,作为教师的职能相应地也就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据前述,留学生辅导员理所应当担负着政治教育的职能,根据外事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这种政治教育应当主要以对我友好为主要任务、以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我们认为,高校留学生课程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文化概况类课程交由留学生辅导员承担。这样做可以使管理任务和教学任务有机结合,使辅导员文化素养和学生文化素质相互促进,使高校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优化使用,从而提高管理和教学效率。

2.角色义务观念

角色义务观念集中地体现了角色的社会价值。如上所述,留学生辅导员一方面承担着作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另一方面承担着作为留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任务。据此,留学生辅导员的角色义务应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义务,致力于通过国情介绍、文化展示培养对华友好的留学生;二是基础层次的管理义务。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承担着留学生招生管理、签证管理、生活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为基层的留学生管理人员,留学生辅导员一方面承担着传达与执行与上述各项职能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学校管理规定、部门管理决定以及为留学生提供各种必要服务并维护留学生群体秩序的义务;另一方面承担着了解留学生各种需求、总结制度和规定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将之反馈给决策层,从而不断促进留学生管理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义务。

(二)留学生辅导员应具备的角色技能

角色都是按照一定的行为模式行动的。一个合格的留学生辅导员,一是必须开放和包容,能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对多样化的世界文明从其特定环境、历史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理解和评价,能够挣脱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的束缚,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和文明的价值;二是必须熟悉和掌握党的外事工作原则和国家的外事法律法规,以此作为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根本依据,使一切管理和服务行为不但言之有理,而且行之有据;三是必须学习系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既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世界主要文明与宗教的特点、习俗和禁忌,在与留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寻求文化共鸣,避免文化冲突;四是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外语与留学生进行交际,这是履行其他一切职能的基本前提;五是掌握必需的心理学、医学和消防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对留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应急处置;六是要进行科学管理,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了解管理学知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

与上述行为相对应,留学生辅导员应同时成为以下角色:文化相对主义者;外事政策和法律咨询师;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留学生问题解决专家;科学的管理者。

(三)留学生辅导员角色行为模型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建立了留学生辅导员角色行为模型,以期更直观、形象地描述留学生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角色定位。留学生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任务,是其一切行为模式的基础,因此放在其角色行为模型的核心部分;而与其具体角色行为所对应的角色行为模式,与社会和学校的角色期待直接联系,放在角色行为模型的表层部分,如图1所示。

三、留学生辅导员面临的角色冲突――跨文化交际障碍

角色冲突指的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角色内冲突,由个体所面对的不同角色对象的不同的角色期望所导致;一是角色间冲突,由同一个体所扮演的多个角色的不同要求所导致。由于个体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需求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因此角色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里着重探讨包括留学生辅导员在内的外事工作者不可避免要面临的一种角色冲突――跨文化交际障碍。

首先,留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对象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他们所接受的管理和服务必然有着不同的期待和要求。即留学生辅导员必然会面对不同的角色期待,相应地必然会产生角色内冲突。

其次,留学生辅导员自身的中国文化背景与留学生特别是来自于非东亚地区留学生的外国文化背景之间在文化的各个层次、各个维度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个体作为留学生辅导员的角色身份与其他身份之间,由于外事工作所处环境、面临对象、职责要求的特殊性,也必然产生极大的差异。这无疑会导致严重的角色间冲突。

上述留学生辅导员所面临的角色冲突,无论是角色内的,还是角色间的,都与文化关系密切。这种角色冲突,在跨文化交际学中被称为跨文化交际障碍。留学生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中,包含着大量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跨文化交际障碍。对于留学生辅导员来说,其所肩负的双重任务决定了他们不但要通过适当的跨文化交际训练来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而且要通过深入的跨文化交际学和心理学学习,掌握使留学生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文化休克”的方法,即不但自己要克服角色冲突,还要帮助角色对象克服角色冲突。

综上所述,留学生辅导员是留学生教师队伍和留学生管理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留学生辅导员是对留学生进行对华友好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留学生文化课程的教学任务。为达到这些目标,要求留学生辅导员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具备必要的角色技能,形成一定的角色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5(2).

[3]国际化办学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调研.国际化办学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调研[J].高校辅导员,2011(5).

analysisofthepositionofinternationalStudentinstructorfromtheperspectiveofRoletheory

wangHui,HoUFang

(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education,tianjin300222,China)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篇2

一、通俗质朴,运用生活话语,提升语言的亲和力

一向提倡“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因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在语言实践中,面对着文化水平较低,理论素养不高的工人、农民、士兵群众及党和军队的基层干部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非常注重运用大众语汇和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化艰深于浅出,化晦涩于通俗,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接受、认同、支持和信仰。如他在湖南农村向农民用“八字”、“风水”、“贯气”、“关圣帝君”、“观音大士”等与农民实际生活贴的很近的语汇来阐发破除迷信、打土豪、减租等革命道理,“说得农民都笑起来”,可见宣传效果之好。再如他用“褪去冬衣,穿起夏服”的随气候变换衣物的道理来说明精兵简政的意义;用“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开中药铺”来批评不良的文风等,这些民间化、纯朴化、形象化的群众语言“使中央精神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婆姨娃娃都知道”。之所以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中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人民群众熟知的生活逻辑,把枯燥的文本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在于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可以说,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化、通俗化,进而提升语言亲和力方面,为高校辅导员树立了光辉典范。对于辅导员来说,语言要接地气,要提升亲和力,就必须要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并从中汲取新话语,以增强语言的生活叙事能力。一方面,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提炼新话语。大学生思维敏锐,充满激情,在包括社团、社区等生活交际场域中的言语不仅创造性强,而且能够真实体现大学生的心灵情感和语言接受方式,辅导员要善于从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语言方式和形态。另一方面,积极涉足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世界并从中汲取新话语。辅导员要大胆借鉴、运用网络中生动、新颖、健康的话语,并赋予它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使其具备教育功能。这样,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既得到了丰盈,也在提升语言亲和力的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成效性。例如,最近几年,被称作大学“最后一堂思政课”的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越来越引人注目并成为毕业生无比期待的临别馈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致辞内容改变了过去单纯的严肃性,而适时地运用了一些来自大学生现实生活及网络中的话语,并将其点缀于朴素的人生道理中,从而提升了语言的亲和指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二、情真意诚,架起情感桥梁,提升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的感染力来源于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在言语中,唯有真挚的情感,才能唤起对方的热诚,引起他人情感的共鸣,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位情感极为丰富,并能用自己的心去弹拨他人之心,用自己的灵魂去感染他人灵魂的伟人。如他在纠正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悲观估量的错误思想并预言中国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时,饱含深情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又如他在鼓舞人民,展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时,情深意长道:“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再如他在号召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时,催人奋进道:“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可以说,情真意诚一席话,使懦者勇、愚者悟,奋然图进。由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绝非冷冰冰的说教,而是充满情感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转化。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固然重在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获取方式主要不是依靠智力的逻辑推导,而更多的是依托感动的、感悟的、感化的情感参与。同时,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拥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美好愿望。饱含深情、催人奋进的语言有助于激发起他们负责任的政治热情,召唤起他们对社会阴暗面的冷静审视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可见,辅导员唯有与大学生之间架起沟通情感的桥梁,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而这一情感桥梁的搭建,需要有一个懂得感动的辅导员,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拥有奕奕神采、澎湃激情和抑扬语气的辅导员。当然,凡事过犹不及,故意煽情,矫揉造作是绝对不可取的。辅导员应该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与学生的坦诚相见,直抒胸臆。如某辅导员为同学们期末考试加油打气时,讲到:“备考中有过多少无言的感慨,冲刺中点起多少希望与忍耐,就在你最感疲惫的那一分钟,会听到胜利的号声。赢了自己也就赢了一切,在明天,你们要像骄傲的勇士昂着头走向考场,挺起胸膛举起一个新的梦,去争取未来你所有的光荣。真心期待,真心喝彩,每次感动,都会有我与你们同在。”富有感染力的话语使学生备受鼓舞,能够全力备考,教育效果明显。

三、生动形象,善用修辞手法,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的语言之所以具有灵动之美,与他善于灵活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息息相关。在使用过的众多修辞手法中,当属对比喻、反语和设问运用的最多,也最具特色。例如,曾生动形象的用“赶驴上山”来比喻说明复杂深刻的“逼蒋抗日”,他说:“陕北老乡运东西用驴驹子。驴驹子不愿意上山的,老乡就在前面拉着,后面推着,再不就用鞭子抽。就像驴驹子,只有逼着他走抗日的道路。”真可谓是巧譬善喻,喻巧而理至。再来说反语,如在延安各界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谈及长征时讲道:“后来红军长征了,一走走了二万五千里,人家在后面也‘欢送’了二万五千里,并且在前面还有‘欢迎’的,在天上加上‘送礼’的,这礼物名曰‘炸弹’。尽管‘欢送’者一程一程地相送,‘欢迎’者一站一站地相迎,红军仍然到了陕北。”用‘欢送’、‘欢迎’、‘送礼’等词语,幽默地讽刺了反动军队的极端无能。最后来看设问的使用。特别善于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来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如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在谈到中国革命对象问题时,一连用了十个设问句,提醒了听众对问题的注意。同时,设问之后,立即明确作答,又加深了听众对问题的理解,增强了接收效果。在辅导员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分别对应着文件政策性语言、规章制度性语言和生活交往性语言,它们共同组成了辅导员的工作语言。其中前两者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价值描述,语言表达容易显得单薄和枯燥,进而被学生理解为空洞的形式和口号。而生活交往性语言往往是基于某种语境随机生成,对教育价值的提炼又显不足。为了增强辅导员工作语言的表现力,给教育对象以深刻印象和语言艺术的美感,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辅导员应该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语言修辞手法。例如,某辅导员在向学生宣讲“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比喻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号’巨轮前进的导航仪。我们每个人在这艘巨轮上,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都应当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推动‘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奋力前行。”如某辅导员教育学生不要沉迷于网络时,综合运用暗喻、夸张、拟物等多种修辞手法,说道:“这个恶魔会在生活游戏的最后,突然黑屏、死机,而你那时已再没有一毫时光、岁月的银钱兑换它那吞噬你生命的游戏币了。”再比如某辅导员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实践时,使用双关手法:翻“阅”人生才能翻“越”人生。等等。可见,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有效破解有限的语言形式与无限的语义内容之间的矛盾,使表义手段更加丰富,使话语表达更加生动。

四、旁征博引,强化知识储备,提升语言的说服力

成功的讲话,不仅立意新、针对性强、语言精美,更重要的是要有说服力。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做到以理服人,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善于围绕讲话主题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古代语言,如寓言、典故、成语、警句等,巧妙用于他的著作、讲演、书信、谈话中,并将其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使之有的成为党内生活的准则,有的成为党的工作方针或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如《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运动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摘用韩愈《符读书城南》中“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一句来鼓励广大党员要加强学习,并摘用孔子责备宰予的一句话“朽木不可雕也”,婉转批评了在学习运动中存在惰性思想的同志。再如《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摘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几句古语来要求广大党员要经常检讨自己的工作,查漏补缺,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经受住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侵蚀。对于的旁征博引,现代诗人臧克家曾不由地赞叹道:“在文章和谈话中,常常引用一些典故和成语,连我这个大学文科毕业了四五十年的人,也得去查书。学习古人的长处,又不受古人的局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终于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之所以能够旁征博引,语言有说服力,就是因为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使他视野开阔,见解深刻,进而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效。对于辅导员来说,占有丰富的知识,不仅可以随机应变、左右逢源,避免陷入“急不择言”、“心慌意乱,语无伦次”的窘境。同时,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可以使阐发的道理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结论更具说服力。正所谓“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而这“一桶活水”来自于踏踏实实的学习。首先,要重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坚持以先进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其次,要重视加强业务能力学习,认真研读思想政治教育类及其相关学科的书籍、学术文章,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知识。再次,要坚持博学强记,丰富知识储备。正所谓:“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最后,要注重实践训练,提升语言境界。不仅仅向书本学,更多的是向实践学。要勤于训练,充分把握好语言实践机会,坚持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改进自身的语言表达内容、形式和技巧。

五、精警凝练,立片言以居要,提升语言的简洁力

正所谓大道至简,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历来主张写文章、讲演要短而精粹。早在1929年12月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提出:“宣传文字要简短,使他们顷刻间能看完,要精警,使他一看起一个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将理论与政策加以概括、提炼,甚至将其浓缩为一两句话,立片言以居要。比如,将军队与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突出强调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上升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将游击战的作战原则总结为“十六字诀”,即“敌退我进、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将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观点阐发为“兵民是胜利之本”;将党的工作作风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一切貌似强大的敌人藐视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精警凝练的语言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实质,语言简短而道理深刻,启发人的思考而又导向鲜明,最终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正如恩格斯所言:“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

自教育部颁布实施《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辅导员队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校园稳定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部分全国重点本科大学,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方面进行了全新探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探索,但是目前在此方面高职院校与本科普通高校相比还明显滞后。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特点出发,通过对专业化培养问题的研究,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据调查,我国职业院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精力的80%左右是一些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辅导员真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时间、精力则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辅导员队伍角色定位模糊、事务性工作繁多与实现专业化成长的矛盾。在当前情况下,如何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按照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和专职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要求,辅导员应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贫困生扶助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具体负责指导学生党团建设、班委会建设,指导班级开展各类有益的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组织各类专题活动等工作。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第二,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者。“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第三,辅导员是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艺术活动、教学实习、实训课等素质教育的指导教师或辅助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我们进一步的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建设方向。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涵

所谓专业化,就是某种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的建设过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指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相关工作的专业技能教育(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和实践锻炼,从而使辅导员队伍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面向专业学科背景的知识技能,达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三种境界。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路径

1.职业身份的专业化

适应职业教育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和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的要求,建设“双师素质”的辅导员和“双师结构”的辅导员团队。双师素质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学职称,又具备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行业技术职称”。辅导员具备实现“双师素质”的条件,第一,辅导员可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第二,辅导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或政府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取专业辅导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规定》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在上述培训中可以把培训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如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和职业生涯规划师等。培养“双师素质”的辅导员进而建设“双师结构”的辅导员团队,是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需要。

2.职业素养的专业化

具有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人类存在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他将人类的智能类型分成: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是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随着智能课程的实施,教师们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辅导员应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长处和弱点,引导学生争做多元智能的人才。

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辅导员的职责就是管理班级,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班级管理得好,尤其是初始班级管理得当,会事半功倍,任课老师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无论学习还是班级事务方面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恶性循环。班级管理能力又包含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培养班级小干部的能力、谈话能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能力,如果会运用,可谓省时又省力。

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在当今法律日益健全的社会里,依法执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辅导员只有严格遵纪守法,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需要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的行使工作的义务和责任。

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从近几年研究生的频频跳楼到近段时间富士康频发员工跳楼事故,我们应该有所思考:辅导员应该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从平日学生微小的反常,及时给予学生心理辅导,使之学会调整心态,面对一切挫折和压力,调整学习与娱乐的时间分配,调整家庭与学校中的心情。从教学一线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脾气普遍大,缺少坚韧的品质,不懂如何去发泄心中的不快,对他人要求高,对自身要求较少。随便找到个理由,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不及时把这些缺点纠正过来,将来他们进入社会,将会出现我们难以想象的事情。

3.学科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专业化

职业化技能大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资质。学历是最基础的职业资质。聘用辅导员的学历应为大学本科以上,专业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为主,兼及其他专业,诸如声乐、体育等专业,形成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多学科互融的专业结构。

其次是资格认证。资格认证是对从事某种工作的专业认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并附之以职业资格证书,使辅导员从事专业辅导具备相应资格,可以大大加快其专业化进程。

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发展的保障。我国高职院校急需大量的专业化的辅导员,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必须走专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岩.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内涵及专业标准浅述[J].文教资料,2009(22).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沟通学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朋友关系,才能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才能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方法进行阐述。

一、什么是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是指信息经过传递被接受者感知到的信息与传递者发出的信息完全一致的沟通过程。有效沟通的特征:主体信息输出准确,客体解码正确,反馈顺畅,主体沟通目的达成。在沟通过程中,沟通主体传递给客体的信息若发生衰减遗漏、扭曲变形、不能理解、没有反馈等情况,即意味着这一沟通的有效性较低甚至是无效的。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辅导员在高校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和大学生进行沟通、开导大学生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工作性质使得与大学生进行的有效沟通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1.在大学生适应社会方面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对于增强大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于大学生确立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人格,也称个性,一层含义是指外在的、公开的自我,即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的行为和扮演的角色;另一层含义是指真实的、内在的、内隐的自我,这往往是人们出于某种原因而不愿意展示的自我。所以,高校辅导员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满足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些需求等有积极的作用。其次,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大学生在和辅导员进行心灵沟通的时候,能够不断反思和重新认识自己,尤其是经常性的沟通,对于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等有重要作用。

2.在大学生心理平衡方面的作用

辅导员和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在大学生心理平衡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沟通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释放精神上的压力。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小生长环境比较优越,没有遇到过什么困境,顺利的成长过程容易造成他们在心理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担,辅导员及时了解这种情况并与其进行沟通,对于释放他们这方面的压力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这种沟通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到一种归属感。现代的大学生对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其实还是很向往的,但是他们往往交际能力比较差,在心理上容易形成孤单的感觉,而辅导员和他们之间的沟通能够给其内心深处带来很大的归属感。

3.在大学生实际生活方面的作用

大学生对于社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辅导员在他们大学生活这个关键时期,为他们指引正确的道路,在他们的心理和生活上给予一些实质性的帮助,能够让他们完成学业,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

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论是上课的老师也好,高校的辅导员也好,在21世纪的教育背景下,都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尤其是辅导员的工作,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在情感和人文方面对学生关心与关怀。首先,辅导员在和大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把以学生为本这个理念深深地植入脑海,在沟通的过程当中要投入相当多的感情因素,在交谈的时候要把握好和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的原则,在学生诉说自己事情的时候要学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进行开导的时候要注意言辞的使用,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诚挚,又要让他们采纳辅导员的意见。其次,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潜意识,那就是要和别人进行主动的沟通。辅导员要运用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方式,谈话的环境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控制的、劝导的或者倾向性的。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要让学生慢慢地愿意敞开心扉,把真实想法说出来,这样才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进行真正的心灵沟通,才能直接而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沟通才称得上是有效的沟通。

2.沟通方式和内容的选择

辅导员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下转36页)

(上接25页)要考虑的两个重要问题是沟通方式的选择和沟通内容的界定。在沟通方式的选择上,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面对面的沟通,但是现在的学生往往不是很习惯这种方式,那么辅导员就可以采用一些网络方式,比如发邮件、QQ或者飞信等聊天软件,可以缓解学生诉说心情的尴尬,具有比较良好的效果。在选择沟通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基本了解,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让学生对于沟通的内容有比较好的接受。除此之外,在进行沟通的时候还应该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情境和氛围,在沟通的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归属需求。这些都有利于实现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3.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的运用

沟通固然很重要,但是在沟通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们反馈的信息,辅导员在沟通后要及时关注学生反馈信息,只有接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才能确定下一步的沟通计划,实现沟通的有效性。再一个就是管理部门要对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情况实时进行评估和监督,以利于促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还可以让一些领导参与到这种沟通当中来,既可以让领导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建立全校的和谐氛围也有很好的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想要实现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有效沟通,实现有效沟通对大学生来说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采取相应的方法实现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杨立志.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及其构建.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12

[2]暴占光.影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因素及应对策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110~112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篇5

Lianwenzhong;ZhuangQiuqin

(闽南理工学院,石狮362700)

(min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ishi362700,China)

摘要:辅导员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关键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当前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状况并不乐观,出现了一些与民办高校发展不同步的现象。本文力图从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师德建设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就民办高校如何发展方面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abstract:Counselorsplayanirreplaceableroleinpersonneltrainingintheschool.Strengtheningconstructionofcounselor’sethicsisthekeyofbuildingahigh-qualityinstructorsteam.Butitisnotoptimisticaboutthemoralconstructioninprivatecollege;therearesomeproblemsinprivateuniversitieswhicharenotsynchronizedwiththedevelopment.thispapertriestoputforwardsomesuggestiononconstructionofcounselors’ethicsinprivatecollegesandprovide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privateuniversities.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Keywords:privatecolleges;counselor'sethics;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61-02

0引言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围绕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高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高等教育符合了时展的要求,所以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也就顺理成章了。然而民办高校的发展虽然形势喜人,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师德建设就是现代高校发展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1辅导员师德的内涵

辅导员师德,简单地说就是辅导员老师应具备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或者说是辅导员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应该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它不是简单的等同于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它比辅导员职业道德包含的内容多,辅导员职业道德是辅导员师德的一部分。另外辅导员师德和师德之间应该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就师德而言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着的,在不同的时代,对师德的认识都不尽相同。就目前的时代背景,本人认为辅导员师德的内涵应该包括这么几个方面:政治思想强,文化水平较高,热爱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证完成工作的身体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受大学生欢迎的独自特色的人格魅力。它比一般的教师师德具有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上述的素质才能做好学生管理和培育工作。

2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现状

2.1政治思想性不强,政治方向不明确,无法很好的执行宣传党的路线政策辅导员的政治素质是辅导员工作的主体,在所有辅导员职能中是重中之重,当前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属于私人办学,资金运转速度较慢,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较差,因此,比较难招聘到非常优秀的辅导员。即使能招聘到,为数也不多,特别是党员人树更是少之又少,并且流动性极强。(这种现象与公办高校的辅导员几乎都是由党员同志来担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不具备较强的政治思想,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无法扮演好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对国家政治理论的学习、国家政策方针路线的宣传和贯彻不到位,无法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世界观。

2.2学历层次较低,文化素质不高现阶段,民办高校由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规模和资金都处于初级阶段,一个事物刚起步的时候,大部分资金都会被用于基础建设。因此,导致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待遇不高,相比公办高校甚至一些较好的中学(包括民办和公办中学)都来得低,故而很难招骋到学历层次较高的辅导员。民办高校当中专科学历的辅导员队伍的比例还很大,特别是在一些刚刚起步和发展的民办高校当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中几乎没有研究生,而公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中的研究生人数早在几年前已经占据半数以上的比例。从一定意义上看,较高的学历层次,才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而较高的文化素质则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条件,这二者是成正比的。

2.3辅导员业务技能单一,业务素质不全面辅导员业务技能包括,政治理论,心理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在一所民办高校当中,对于辅导员的要求更为苛刻,更加严格。目前,在民办高校当中,辅导员政治理论水平相对比较低,而民办高校的学生个性较鲜明,文化基础较差,独生子女居多,加上来自社会、家庭、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的上升,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具备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而在民办高校,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辅导员上岗前缺少必要的培训,特别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加上民办高校辅导员专业出身的多样化,因此,民办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学应用技能相对比较差。同时,由于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各方面的发展较不协调,加上民办高校很难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较高的平台和挖掘自身潜力的机会,导致辅导员业务技能单一,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从而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水平。

2.4社会经验不足,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偏弱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大部分是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另一部分也大多是参加工作年限不超过三年的年轻教师,社会经验不足。而部分表现突出的辅导员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得到锻炼后,往往又被调离工作岗位。因此,辅导员队伍的社会经验整体不足,导致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就显得一筹莫展,甚至遇到更加紧急的情况时会显得手无足措,突出地表现在处理群殴事件、财物被盗事件、学生生病事件、学生自杀等重大事件的过程中。而民办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打架、盗窃事件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具备较丰富的社会经验,较强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3.1在辅导员中,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加强宣传善于发现先进辅导员事迹,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发挥师德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工学先进、当先进,在全校树立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民办高校每年或者每一个季度选定一天集中开展辅导员师德宣传教育活动,表彰优秀辅导员,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等途径宣传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进一步形成“重德光荣,轻德可耻”的良好风气。

3.2开展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的培训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在政治心理学,公共关系,就业指导等方面都得具备较高的素质。必须经常而且应该长期加强对辅导员师德的培训。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的培训,与科任教师的师德培训不尽相同。民办高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制。特别是在民办高校当中,因为学生素质的多层次性,学生工作的复杂性以及高难度,再加上民办高校当中辅导员自身的实践经验不甚丰富,处理问题时缺乏手段和策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暴露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而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价值观念的形成,影响到民办高校的发展,同时也会把民办高校辅导员推向被淘汰的边缘。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每年要对新入校的辅导员集中进行岗位和师德培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和掌握学校对辅导员的要求、相关政策和规定,上岗前举行宣誓仪式,上岗后指定德才兼备的老辅导员进行帮带。要不断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技能、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的培训。

3.3建立辅导员师德的考核评价机制由于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缺少稳定性,而辅导员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对辅导员建设考核和评价。民办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考核要符合民办的特点,采用混合形态的方法进行,既注重当前,又兼顾长远,既要考察量化指标,更要突出育人质量。要以制度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际,努力探索出适合民办高校运行的客观、公正、便于操作的科学评价系统。系统的制定、运作要体现辅导员师德的动态性,工作手段上要体现出细致性,比如闽南理工学院,采取每位辅导员每周上报自己的上周的工作日志,把每位辅导员每周的工作量化,如每周听课三次,下到学生宿舍三次,检查学生迟到出勤情况三次,做学生思想工作至少五人次等等,以及日常的一些量化工作等。要制定出规范的《民办高校辅导员量化考核办法》,内容应该涉及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情况、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学生的管理状况、学生学习进展状况、文体活动开展情况、学生德育情况等方面。民办高校学生处应依据辅导员的工作其进行全年动态跟踪考核,高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要根据辅导员全年的思想表现、工作业绩评优、评先,形成能者上差者下的竞争格局。做到自查与他查相结合,建立举报制度。采用自己评,学生评,家长评,学校领导评相结合。把辅导员师德建设纳入辅导员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好。

3.4为辅导员创设较好的发展平台和工作环境高校是由一个高层次,高智商的人群组成,大概可分为教学(包括教辅)系列、管理(包括辅导员)系列、后勤(服务)系列等三个方面。民办高校也是如此。由于辅导员成年累月与学生在一起,生活空间狭窄、单调,容易产生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的心理。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其集资渠道单一,资金运行速度慢,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偏低,甚至会发生拖欠工资的现象。而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往往会比公办学校的辅导员工作量超出几倍,工作时间更长,难度更大,因此,民办高校要坚持“尊重辅导员、依靠辅导员、为了辅导员”的理念,为辅导员创造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一视同仁,以感情留住人,待遇留住人,发展平台留住人。高校要在政策上对学生政治辅导员工作予以倾斜,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要把职业道德要求与辅导员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切实关心辅导员,将师德教育寓于为辅导员做实事、办好事之中,在切实为辅导员服务中增加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总之,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为民办高校本身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遇到一些挫折,而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对民办高校今后的发展壮大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师德建设应该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征长期并且坚定地坚持下去,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注:本文曾获泉州教育工委主办《师德论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温珍奎.论新世纪的教师素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

[2]田大富.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9年2月.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篇6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研究方法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都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但是,就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情况看,因为高校学生工作繁多,特别是高校的连续扩招,使辅导员工作量增大,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工作重点模糊,工作效率不高,所以探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非常有必要[1]。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以“有效性”为逻辑起点,包含三个方面:辅导员工作主体的有效性、辅导员工作对象的有效性和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有效性,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综合考评辅导员工作结果的有效性。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工作主体和对象的有效性研究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组织、实施、调控的主体,辅导员能否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的工作,集中体现在对辅导员主体性的要求。而这个主体性的要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在整个学生工作中所具有的地位、作用,所担负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经历了由“政工干部”到“既是教师又是政工干部”的演变,职责规范经历了由“思想政治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演变,角色期望经历了由“实际工作者”到“实践――理论研究者”的演变,行为模式发生了由“权威、说教”到“平等、引导、促进”的演变[2]。所以辅导员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定位的转变。二是主体素质的要求。主体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四个方面。研究者们对于如何提升辅导员的素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专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创业指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自觉学习并学有专长的同时也需要专业的培训机制和机构推动其整体发展,提升自身职业素质[3]。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指大学生群体。关于辅导员工作对象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自我管理的生力军――学生干部。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培养模式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干部自我培养的引导教育[4];第二,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在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中,特殊群体我们可以界定为三类,第一类是贫困生,第二类是需要心理咨询中心介入咨询的学生,第三类是需要就业帮扶的学生。近年来,在高校里,贫困生和需要就业帮扶的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要积极找出原因与对策,经济的帮扶并不能解决根源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对这类学生进行特征分类,归类管理和分析策略,制订对应的帮扶计划[5]。对于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一定要和家长,形成联动模式,给予关注和关心。第三,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群体突发危机的应对与预防,通过大学生群体行为突变机理分析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对策[6],针对大学生群体行为展开疏导与教育,完善其管理制度,迅速反应,传播正面信息引导大学生的群体行为[7]。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有效性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有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辅导员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两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沈壮海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中,以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情境等要素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8]。古人伏(1999)主编的《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就德育活动的本质、主客体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研究关系及其实效性展开了讨论[9]。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放在整体性视野、人本主义的视野中去讨论其价值维度[10];也有从学者从现实的维度去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提高工作实效性的对策[11]。这些研究成果不同程度地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队伍建设、绩效因素、效果评价等,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的原因,探讨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对策。

国外学者关于德育有效性的研究,则散见于其公民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的有关论著中。如:涅尔谢相茨(1999)在其著作《古希腊政治学说》论述到智者所从事的工作,也是政治思想工作。而希腊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还曾与苏格拉底进行过一场著名的“德行是否可教”的论辩,这一论辩的焦点就是德行之教的有效性问题,即进行德行教育的活动是否能产生实际效果的问题。

2.高校辅导员工作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促使原有的高校学生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展和分化。一系列前所未有或过去不受重视的学生事务变得引人注目,如学生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勤工助学管理、党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学生管理逐渐有了更广泛的涵义,除了管理学生、强调控制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功能外,还开始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关于辅导员工作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的主要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如对高校学生工作服务路径的探索与思考,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式,研究者从系统上、整体性上对高校辅导员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有效性进行了学生工作模式探索,服务平台的构建[12]。第二,学生事务的块状研究。由于学生事务专业化发展,研究者开始根据细化的学生工作模块进行深入研究。如学生社团活动研究、党建、职业指导、助学等。第三,学生事务的比较研究。如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扁平化管理,个性化管理[13]。中国香港地区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等。国外的学生事务管理不提及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输入,但是他们通过社会活动,教会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态度。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经验研究占据重要地位

在社会科学中,“经验研究”一般是指通过现场观察、访问和社会调查来搜集经验资料的研究,它有别于“图书馆研究”或文献研究。前者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后者则间接地搜集第二手资料[14]。

重视经验,意味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可以得到传承和创新。只有在注重工作的传承与创新,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我们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的众多关于高校辅导员有效性的文章中查询,经验研究的方法虽然不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很多思辨的文章中都包含经验的成分。所以从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的总体研究状况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经验在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中十分重要,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固定模式。另一方面,表明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相关研究还处在经验运行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和流程。经验的分析是零散的,是需要引入逻辑推论规则的,才能获得比感性知识更可靠的知识[15]。

2.实证研究、多学科研究成为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方法的趋势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圣西门、孔德都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16]。

实证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相关文章的实证研究主要表现为问卷调查的方式,而且问卷调查主要面向于工作主体和对象;而辅导员工作管理与服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证研究十分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因为它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人,人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象,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探讨这一领域过于简单化。单学科探讨,少科际整合视野中的观照,会限制分析的深度,使得研究成果的实际操作性、应用性欠佳。传统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经验式的,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和定性的有机结合,如果依凭原有的传统地研究方法,就不能从跨学科的视角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因此,实证研究、多学科研究将成为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方法的趋势。

四、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有关研究论文和资料的归纳整理,总体来说,人们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概念的内涵的认识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明确。无论从何种角度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都应该是与辅导员的基本工作职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相关联的。第二,从客观环境对工作有效性影响的研究逐渐转向为工作主体和客体对其有效性的研究。第三,从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研究转变为结合其他学科或者跨学科进行研究。第四,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具体化,研究视角、方法越来越多元化。尽管学者们对于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研究,成绩斐然,但我们觉得仍有需改进的空间。

1.工作主体的工作平台有效性研究不够

新媒体改变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沟通方式,改变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个工作平台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深层次的文章并不多,大部分只是对互联网特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简单描述,对并没有逐一分析每一个新媒体平台学生用户的聚集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挑战性及在现代科技平台下学生心理及行为研究。手机app、微信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辅导员必须借助新媒体连接学生的课外生活,建立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把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开展充分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们要有效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判和指导,就要从深层次上研究不同的技术手段对青年生活方式和成长规律的影响,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哪些技术可以为思想教育方法提供借鉴,哪些需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17]。

2.工作对象的认知图式研究不够

认知图式,认识主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构建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意识因素的总和。认识主体如何认识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认识主体的内在认知图式。人体的认知图式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是完全僵化不变的[18]。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皮亚杰认为,人们认识一个东西,应该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19]。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当中,辅导员工作对象或者说是教育对象就是根据自己的内在图式来选择自己对于工作方式、教育方式、方法的接受程度。所以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应该根据工作对象的内心认识图式改变自己的工作策略和工作方式,形成有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的工作对象的内心认知图式的强化。

3.工作内容有效性的实现研究不够

有效性作为价值的客体在相关的活动或者特定的价值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价值主体的属性。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对之于社会的认同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认同与归属感。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实现解释为辅导员工作对学生、学校、社会的认同需要满足的具体实现。第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的实现表现为高校的学生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运作,是否承担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之功能,是否实现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正确引导。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实现之规律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桂兰,吕景章.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山西科技,2010(5):35.

[2]刘刚.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3]魏炜,赵云慧.专业化要求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的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2.03.

[4]曹迎.试论对高校学生干部自我培养的引导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5]黄一岚,吴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J].教育评论2013(2).

[6]冯润民.大学生群体行为突变机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04.

[7]钱智勇.论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疏导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

[8][1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32.

[9]古人伏.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2(第1版).

[10]闵永新.论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价值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1.

[11]刘仁钊.试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11.

[12]陶韶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方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

[13]许亨洪.国际视野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发展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14]互动百科http:///wiki/.

[15]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16]百度百科.http:///link.

[17]常敏.新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8).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专职化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32-02

高校辅导员的使命与责任众所周知,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下一代,高校辅导员应该走个人专业化与团队专职化发展道路,力争使每一位辅导员都能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其核心是教育、管理、服务学生,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扮演着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角色。因此,高校辅导员个人专业化与团队专职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将对培养出具有更加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优秀品格、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高校学子起到更加重要的保障作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探析

第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够全面合理。当前,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辅导员队伍建设,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在竞聘、培养、激励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选聘缺乏公开化、透明化,更缺乏专业化,主要是因为对辅导员工作认识不到位。再者就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缺乏行业标准,没有具体的参照,角色定位过于简单,不够综合全面。

第二,高校辅导员综合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多样。从培养方面看,由于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须具备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综合学科的知识储备,而现实生活中没有硬性的培养指标供辅导员岗前培训参考,所以,培养机制显然是不健全的。从激励机制方面而言,强调德育为先,但德育是最不好去量化考核的,多大的付出可以换回多大的回报,什么样的指标体系的体现才能反映出德育付出的多少或成果难以考量,它不像科研或教学工作有论著、有课时量可以清晰计算,而教育的付出确实难以定量去考核。所以,改变辅导员晋升机制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个人专业化和团队专职化机制建设尤为迫切和重要,如何建设高校辅导员个人专业化和团队专职化的机制问题是我们普通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细致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个人专业化视域下的知识结构

要想培养高校个人专业型辅导员,首先必须从知识结构上去考核或去培养符合专业型辅导员要求的知识体系。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个人专业型辅导员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以供同仁参考。

第一,内层核心层结构。辅导员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因素和要素,对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关心学生成长,使学生在德、智、体诸多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科学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一是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二是把握人的本质,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高扬先进文化旗帜积极抵制不良思潮,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

第二,中层重要层结构。知识结构的核心层面固然起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但是核心不可孤立无援,需有众多学科知识作为辅助和支撑。(1)管理学知识,辅导员首先要重点掌握管理学知识,认真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合理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懂得岗位设置和科学遴选学生干部,在学生中建立起责权明确的责任体系,保证信息渠道畅通。(2)教育学知识,辅导员要把握教育动态,了解教育方法,懂得教育规律,懂得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指导学生处理好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全面协调发展。(3)心理学知识,辅导员要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辅导员自身要积极利用心理学知识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乐观处事,热爱生活,热爱学生,有大爱,有包容心,有责任感,有担当,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处理好突发事件。

第三,外层辅助层。一个完美的知识结构除了核心层、中层重要层的支撑,还离不开外层辅助层的辐射。辅导员工作的知识层一般应包括哲学、文学、美学、法学、社会学、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等与核心层和辅助层相互融合并组成整体的知识体系,这类知识虽然处在外层辅助层辐射地带,却是辅导员个人专业型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源泉和知识层面。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将教育、管理、服务三种职责集于一身,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要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原理,而且要掌握教育、心理、伦理、社会、法学、美学、文学、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综合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专业型辅导员,最终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涉及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生涯规划等诸多事宜。辅导员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并优化其知识结构,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三高校辅导员个人专业化培养与团队职业化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文件中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要走高学历、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首先,可行的途径就是设立高校政治辅导员专业,专门进行辅导员培养,通过专业系统的培养打造一支辅导员的精锐队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能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硕士、博士;其次,就是大力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力度,职业化一般为专业化人员有专门职责、健全的职业组织体系、良好的职业环境等。然而,大多数辅导员缺乏这一职业的方向感和归属感,难以达到自我实现。

第一,高校辅导员个人专业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要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目标,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专业化学科建设、专业化岗位培训、专业化发展方向、专业化素质能力。学科建设包括加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力度,同时开展三层知识结构建设和学习。岗位培训可以促进辅导员职业水平和素质提升,夯实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专业化发展方向就是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成为专门型人才、学者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地域结构合理完善的专业化、职业化团队。

第二,高校辅导员团队职业化管理与保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管理要实现“在开放中招聘引进,在竞争中选拔聘任,在流动中稳定骨干,在动态平衡中优化结构”。要通过落实保障机制使辅导员精心、安心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终身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拓宽辅导员成长、成才空间。真正使辅导员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形成过硬的行业标准,形成培养与应用相结合的辅导员成长成才长效机制。

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出路

目前情况下,要想真正实现辅导员个人专业化与团队专职化的奋斗目标还需努力,笔者认为,做到三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即地方政府、高校、辅导员三者相结合。

第一,地方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辅导员建设的政策。提高辅导员待遇以及辅导员晋升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辅导员成长、成才空间的拓展等措施均可提高辅导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为之奋斗的长期性、稳定性的工作热忱,有利于促进职业化的建设力度和建设步伐。地方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岗位设置、岗位待遇、岗位政策的全面落实到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认同感,会最大限度地克服辅导员主观认识上的不足和与普通教师相比差距过大的心理。

第二,高校积极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造条件、提供平台。高校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从政策、岗位设置、职称评定、晋升机制等方面充分了解辅导员发展的现状,及时有效地了解辅导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辅导员的使用、管理、考核、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统筹、发展、完善。关于辅导员的流动问题,高校有义务和责任实施监管,并且建立较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确保辅导员的权益。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笔者认为,优秀的辅导员同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归属,辅导员自身流通渠道越宽泛就说明该职业的含金量越大,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提高辅导员的行业门槛势在必行。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

第三,辅导员要时刻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完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辅导员自身的学习、工作情况是辅导员队伍实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内因,是解决辅导员自身问题的关键所在。辅导员自身要把这份工作看做是一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方向,是一座灯塔指引人生之路。要学会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要认清形势和角色,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的工作必须以大学生为发展主体,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辅导员自身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在工作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掌握规律、应用规律,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辅导员要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理论中多出成果,努力使自身综合素质过硬。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在此基础上健全辅导员选聘流程,引进一批高素质辅导员,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提高辅导员引进门槛,增强辅导员自身职业含金量。多学习、多研究、多思考、多总结,不断加大辅导员“三化”水平的实现和推进力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势在必行的必然要求,通过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杨东.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及保障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卢其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69~377

[4]张贯一、任慧军.组织行为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43

[5]陈立永.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6

[6]刘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途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7]朱平.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篇8

【关键词】以生为本;班级管理;文化建设

伴随着党的十报告的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教育潮流中,我们需要转变高校班级管理的重心,创建一种以生为本的高校班级管理文化。在这一全新的高校管理文化中,强调班级自治和学生自治,重视大学生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地位,并以“学习者”和“生活组织”作为班级的目标假设,还原高校班级管理的本真含义。

一、实行高校班级自治,辅以学长助学制

较之以往的大学生,现代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更独立自主,更具创新意识。根据武汉大学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权威调查数据显示:现代大学生更呈现思想独立趋势,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具有自觉的责任意识,其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也日益增强。这些“新学子”更为信奉“我的班级,我做主”的人生哲学。

因此,现代高校班级管理必须适合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心智特点,尊重他们自我教育与发展的需要,实行自主化、民主化管理,树立大学生是班级事务管理主体的理念。此外,还需充分认识大学生才是班级管理的恰当主体,辅导员必须实行班级自治。具体做法就是通过自荐、竞选等方式,把那些乐于奉献、表现优秀、组织能力强的学生选任为班干部,组建执行有力、决策科学的班委会、团支部,形成以班团干部为中心的班级管理队伍。班团干部将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和具体实施者,他们将以自身良好表现,协调、影响着整个班级,最终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与学生切实利益相关的问题,务必实行完全民主制,班级的重大决策都要投票表决,这样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价值诉求。大学生们还可以通过班级QQ群及微博等,充分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大学班团组织在学生会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其中如班规建立与执行、班级卫生管理、学生安全等日常事务,都是班干部完全可以独立解决的。

不容忽视的是,若高校班级建设完全依赖学生自我发展、无为而治,在大一、大二阶段容易暴露出放羊式管理、发展盲目等弊端。因此,有必要辅以学长助学制。

学长助学制又称助理辅导员制、辅导员制。是借鉴国外学生管理学生的一种全新的大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一般是选拔品学兼优、管理能力强且责任心强的高年级大学生,担任低年级的辅导员助理,协助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在当前辅导员人数较少,无法满足高校班级管理的现实情况下,学长助学制是更好开展学生工作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大一新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能力相对较差,就更需要实行学长助学制。

具体策略是,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至两名从高年级中选拔的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协助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从而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继承学校良好传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由于这些助理辅导员和学生专业相同,他们通过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将自己曾经的经验与教训传递给学生,以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迷茫,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在各方面少走弯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调查研究表明,现代大学生对学长助学制这一作法比较满意,认为学长助学制下的班团组织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改革以事务管理为核心的辅导员工作制度,发挥大学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高校不仅是个组织单位,更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其本义就是学习者的集合体。“一般说来,大学一词最初就意味着这类组织或社团……它仅仅表示一个团体的全体成员。”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班级在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团体、学习共同体,共同体侧重相互合作、团队精神,参与班级管理被称作是对成员相互支持、郑重承诺的奉献行为。因此,大学班级管理的本真含义,就是一群有着共同志趣的成员为维护必要的班级秩序而进行的自觉内部管理行为,这种管理行为与外部权力无涉。

进一步说,高校班级管理仅仅是一种手段,班级管理的目的才是最主要的。由于高校班级在本质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所以,高校班级管理的目的首先应该是为这个共同体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突出其教育功能,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高校班级管理的核心应该是一种学习管理。事务管理对维持高校班级正常运作来说确实是需要的,但决不能动摇学习管理这一中心,任何班级管理行为都不能与教育教学的目的相背离更不应为达到某种外在的班级管理目标、班级管理考核指标,而以牺牲(下转第46页)(上接第44页)大学生的学业成长这一根本目标为代价。否则,高校班级管理就会收到负面效果。

综上所述,在以生为本的现代高校班级管理中,必须切实改变现有的辅导员工作制度,淡化辅导员的事务管理者教师,让辅导员从日常事务管理中腾出精力,转而着力于班级学习管理。也就是通过维持班级学习秩序、节约学生学习时间、营造良好班级气氛等方式,启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学习习惯,提升其自我教育与管理能力,以使大学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中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明晰辅导员工作职责,完善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机制

在大学班级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如何兼顾管理者与服务者的角色呢?在以生为本的大学中,辅导员还必须突出服务者的角色,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完善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机制。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相应考核体系,真正做到辅导员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具体对策是,明确辅导员的分工和职责,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主线。辅导员可以通过班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渠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向学生有力传达和讲解国家政策、学校的文件和规章制度。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辅导员工作应该成为任课教师的有益补充,通过为学生服务来促进学生学习和个人全面发展。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为大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勤工助学活动等有针对性的各种实际服务,关注学生个性和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实行柔性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到学生日常管理和素质培养过程之中,引导学生行为规范化、伦理化、社会化。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人性化的班级管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大学生班级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班级管理的层次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篇9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社会心理学;高职院校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产生背景

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日显突出,20世纪60年代,为弥补学校内专业心理咨询人士不足带来的工作被动,美国一些精神心理健康学者探索高校内非专业心理咨询的改革,在校内设立朋辈辅导机构,选拔部分学生,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充实到心理咨询队伍中,并通过他们向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在我国,因为受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心理健康教育和朋辈辅导在我国高校内开始受到重视。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数及在校生数均占全日制普通高校的50%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承担着不可低估的历史重担。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普通高考本科线以下的学生和“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生),相对普通高校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个性突出,桀骜不训;自我中心,责任缺失等特点。

我国高职院校虽也有按照一定比例(5000:1)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要求,但从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随着“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理念日益成为共识,这样的人员配备远远不能满足各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和辅导工作的需要。为弥补这一不足,在借鉴国外高校的一些成熟做法基础上,国内各高校普遍开始推行“朋辈心理辅导”的做法

即选拔一批具有一定兴趣爱好和责任心的学生,通过专业教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培训和考核,以协助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及作用

高职院校的朋辈心理辅导是区别于专业心理辅导的一种方式,指的是受过一定培训和考核的非专业人员,义务从事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等活动,又称“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在这一心理辅导方式中,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关系较为亲密,年龄或层次相当,因而具有义务提供帮助、过程互动较好、帮助充满友谊、辅导简便有效等特点。

朋辈辅导中的“朋辈”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朋”即“朋友”,是指有参与辅导双方是曾经有过交往的,或者比较熟悉,甚至可以使知心朋友,是值得信赖的;“辈”即“同辈”,是指参与辅导双方年龄或者层次相当,他们相互之间的生活方式和阅历相近、人生观和价值观类似、关注的问题或兴趣爱好相同,容易做到同感和移情。

朋辈心理辅导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适度延伸和有益补充,具有覆盖面广,发现问题及时,能防患于未然,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等特殊作用。它让受帮助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心理安抚和解脱,让辅导者在帮助他人的活动中得到价值认同并促进自身成长,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人的社会化是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化进程中,人们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从个体视角来看,社会化是一个个体与其他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客观因素中的“同辈群体”亦称“同龄群体”,指年龄与社会地位相似的人结合形成的群体,如同学、朋友、同伴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同辈群体之间的人际沟通属于非正式沟通,相对于正式沟通具有形式灵活随意、传播速度快、容易接受和采纳等显著特点。他们成长于相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有相似的价值观,趣味相同,感情融洽,情绪易相互感染,行为易相互模仿,他们强调参与者的平等和一致,同心协力,相互容忍。这种同辈群体的影响力常常高于家庭、学校和教师、父母,影响着个体社会化的各个方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四、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探索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2004年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同时成立学生社团――心理交流社:2006年开始在实施朋辈心理辅导计划,各班级中设立朋辈辅导员(亦称“心理委员”);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以朋辈心理辅导为主的“三级五层”心理防御体系,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实施明辈心理辅导应做好以下工作;建立辅导员工作网络;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建立朋辈心理互助组织;设立团体互动或一对一的个体活动项目;营造心理与行为的示范氛围。

(一)“三级五层”心理防御体系简述

第一级:分朋辈辅导员(含新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心理健康信息员(学生公寓)两个层面

在各班级设立朋辈辅导员一至两名,主要负责将本班学生中存在的各类心理异常现象、人员及时报告各班主任以及分院,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及时处置。

在各学生公寓设立心理健康信息员(建议选拔优秀的学生公寓楼层长兼任),将各学生公寓中存在的各类心理异常现象、人员,及时报告各学生公寓思政辅导员以及学生处,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及时处置

第二级:分各分院、学生公寓两个层面

在各分院、学生公寓设立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辅导站,由各分院学工负责人、学生处分管学生公寓负责人任站长,并指定一名专职辅导员老师负责(兼任),辅导站成员为各班级朋辈辅导员、各学生公寓心理健康信息员。

第三级:学院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

学院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原学生心理辅导室)下设心理素质拓展辅导总站,由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从有关学生社团(心理交流社)中选拔10名左右同学加入(按照各分院2名左右配备),并归入学院学生会劳卫部干部管理。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和评价

1.选拔各级各类朋辈辅导员

这是开展朋辈辅导的重要环节。按照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喜欢和吸引理论,影响人际喜欢和吸引的因素有三类――情景、个人特质、相似与互补。因此,我们在朋辈辅导员的选拔考核过程中,着重考察申请者是否具备相对适合担任朋辈辅导员的人格特征,比如:对心理辅导具有一定的兴趣,强烈的责任心,人际交往和活动组织能力较强,热心于公益服务等。

2.对选拔的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

朋辈辅导虽然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但是要最大程度发挥朋辈辅导的真正作用,在他们真正参与辅导前,首先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心理辅导或咨询职业道德和原则、基本知识、常见心理问题应对、咨询示范、咨询实践、团体辅导的理论及实践等,使朋辈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光凭热心办事,甚至是好心办坏事。

3.相关学生社团――心理交流社,作为校级社团纳入学院团委学生社团管理中心,其成员招纳按照学生社团有关规定执行,具体业务及常规工作开展由学院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负责监督和指导,指派学院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指导老师。

4.建立完善的朋辈辅导员评价体系。为了全面掌控、监督和评价各级各类朋辈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情况,我们还设立了从工作计划、工作开展情况报表、到工作总结及评优的一整套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1.设计朋辈心理辅导活动项目

除了面对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有针对性地选取或设计项目,并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也是朋辈辅导的主要载体。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做法是在新生班级中设立班主任助理。每学年结束前,各分院就组织开展新生班级班主任助理的选拔工作,除了满足朋辈辅导员的一般素质要求外,特别要求这些学生应当品学兼优,原则上要求为建党积极分子。在新生刚入学的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这些学长除了完成日常学习、配合班主任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外,重点发挥同辈群体的优势,深入到新生的学习、生活中,宣传学校的各项制度、新生适应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全面广泛地与新生交流沟通,解答新生中存在的各类困惑。

2.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正如消防安全中所强调的“安全重在防范”,心理辅导只是一种应急的补救措施,而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融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中,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和相互合作获取正确的心理认识,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宣泄和自我安抚,最终达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学生个体存在的心理困惑。

(四)建立朋辈心理互助组织

“心理互助”组织设立的依据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青年学生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这个问题时,有超过70%的调查对象回答的是“寻找同伴”,回答“寻找老师”、“寻找父母”的只占8%和10%。这一结果表明,青年学生更加愿意找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同伴倾述,而非那些所谓“见多识广”的家长或者老师,主动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也非他们的选择。我们在总院及分院两个层面开通心理帮扶QQ、电话热线,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和辅导站也分别设立了朋辈心理辅导室,并安排各级朋辈辅导员轮流值班。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或困惑时,通过QQ聊天、打电话或直接找朋辈辅导员寻求帮助、倾诉。在经过朋辈心理互助后,绝大多数求助者都能敞开心扉,理顺自己的心态,重新以积极振作的姿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五)设立团体或个体互动活动项目

团体辅导具有教育、发展、预防与治疗四大功能。对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来说,团体辅导有助于他们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提高适应能力,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人格欠缺的学生而言,团体辅导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通过与团体成员的互动,减轻症状,培养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而以一对一为主要方式的个体辅导则以解决当前存在的心理困惑,引导其摆正心态,疏导心情为主要目的。

(六)营造心理与行为的示范氛围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篇10

武汉大学2018年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招生计划及有关政策

(一)2018年我校拟招收辅导员攻博专项计划研究生9名(以实际下达计划为准)。

(二)“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以下简称“辅导员攻博专项计划”)为定向培养计划。

(三)招生工作实行“计划专用、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的原则。

(四)考生采取在职学习的方式,考生所在单位要保证其至少一年在校脱产学习。

(五)各省(区、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要向本地区高校广泛宣传教育部有关招收高校辅导员攻读博士学位的政策,积极组织推荐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善于科研创新并有志于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优秀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骨干报考,并做好资格审查工作。各招生单位(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及其他有关高校)所在省(区、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要对招生单位录取人员的比例结构进行把关,原则上招生单位本校生源不能超过其招生总名额的三分之一。

(六)招生人数在6人以上的招生单位,原则上应有1个以上的名额招录边远欠发达地区和未设立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省份的生源。

三、报考条件

(一)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作风正派,热爱并有志于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爱护学生,潜心育人。

(二)高校院(系)一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编在岗的专职辅导员和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优秀骨干。其中,招收一线专职辅导员的比例需占招生名额的70%以上。报考人员需经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推荐,所在地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审核通过。

(三)截至报名之日应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3年,且具有硕士学位,有2名具有相关学科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本科、硕士所学专业不受限制。年龄不超过45周岁即1972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报考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报名手续

考生必须第一志愿填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按《武汉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的要求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专项计划一栏填写“高校辅导员”、报考类别一栏填写“定向”、学习方式填写“全日制”

五、提交材料

(一)下载填写《2018年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见附件一),由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和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填写推荐、审核意见并加盖部门公章。2017年12月15日前寄送至: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研究生院214办公室,陈老师收,联系电话027-68754920,邮编430072。

(二)考生须在2017年12月31日前向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办公室(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办公室,联系电话:68756723,邮编430072,张老师收)提交以下材料:

1、入学申请(包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

2、《武汉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与《武汉大学2018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系统打印);

3、最后学位、学历证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籍证明,入学前补验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并交复印件);

4、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网报系统生成打印);

5、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校级培养单位或所在单位人事档案室的公章);

6、相关证明、说明材料。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毕业论文摘要、目录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教材、所获专利原件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各类外语水平证书或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课题任务书;说明个人特别成就、能力的其他材料;

六、考试

(一)外语综合水平考试

由学校统一组织,主要考查申请者运用外语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能力。

(一)时间:2018年3月17日(暂定)上午8:30-11:30。

(二)地点:武汉大学(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准考证请于考试前一周在网报系统自行打印)。

(三)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在外语综合水平考试阶段需加试政治理论(文科考试内容主要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科考试内容主要为自然辩证法)。

(四)政治理论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2018年3月17日(暂定)下午14:00-17:00,满分为100分。

(五)考生自带文具:1、2B铅笔;2、黑色中性笔;3、橡皮擦。严禁携带其他物品进入考场。

(六)成绩公布:考生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上查询本人成绩。若对成绩有异议,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申请复查。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认真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在网上公布,考生本人不得查阅试卷。

学校统一划定外语综合水平分数线。参加专项计划的考生不允许申请免考外语综合水平考试。

(二)确定候选人。培养单位考核专家组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参考外语综合水平考试成绩,对考生入学申请进行集体审核评议,做出评价结论。

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家组评议结果确定候选人,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三)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1、学术素养。主要考查候选人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学术研究兴趣及研究能力等,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及学术研究能力。

2、外语水平(可包括文献阅读、摘要写作、口语和听力等)。主要考查候选人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外语应用能力。

3、培养潜质。结合候选人学术研究经历,主要考查候选人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潜质。

另:以跨一级学科报考的考生(判断依据为考生所学专业代码的前4位与报考专业代码的前4位是否相同,不同则为跨一级学科)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学位课程(详见招生专业目录),考试方式为笔试。

七、录取

(一)录取原则:坚持“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原则。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招生计划、考生综合考核总评成绩确定初录考生名单,初录考生名单须报研究生院审核,经政审、体检合格后,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

(二)录取前考生应承诺报考身份的真实性,在任一环节发现考生有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查实,将取消该生录取资格。

(三)所有被录取的考生类别均为定向,录取前须签订考生、考生所在单位、录取学校三方培养协议。

(四)此计划为专项计划,不接受调剂生源,也不得调出本专项计划录取。

八、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

九、本简章未确定事宜,以《武汉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为准。

十、咨询方式

相关信息将及时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网站(网址:marx.whu.edu.cn/)公布,请考生及时上网查询。

联系人:张燕联系电话:027—68756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