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8:26

神经内科教学案例篇1

【摘要】本文通过神经内科实习中采用pbl联合案例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总结实践经验,评价pbl联合案例教学方法较单纯的pbl教学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显示,通过pbl联合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集体协作等能力,保证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神经内科;临床实习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目的在于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单纯的pbl教学法存在一些弊端,如:对总的教学质量较难控制,往往很难超出学生的水平,学习的难度和深度均不够。pbl联合案例教学法是在pbl教学基础上,教师也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可进一步指导案例的关键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弥补单纯pbl教学法的不足。本研究对2012年齐齐哈尔医学院于我院神经内科临床实习学生,采用单纯pbl教学方法和pbl联合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后对比教学效果。总结pbl联合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和推广性。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12年齐齐哈尔医学院于我院神经内科临床实习学生59名,随机分组,一组为对照组,29名学生,男生13人,女生16人,平均年龄(21.00±1.24)岁,平均入学成绩(460.00±12.57)分。实验组30人,男生14人,女生16人,平均年龄(21.00±1.41)岁,平均入学成绩(460.00±13.48)分。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对照组应用单纯的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开课前由学生独立查找资料自学,教师可撰写病例或提供实际病例。开课时首先由同学作中心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再提出由教师事先拟好的问题,让作中心发言的学生解答,或由他人回答。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随机地检查学生的学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联合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除了上述pbl教学法外,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在分析的关键环节及重点、难点上予讲解及指导。课后,教师根据学生(上接第4页)讨论中的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地做出教学效果评定。

1.3.教学效果评价:对pbl教学及联合案例教学法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在定性评估上,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参加两种教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取得学生对两种教学法的反馈意见。在定量评估上,实习结束后针对学生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能力方面进行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比较分析。

2.结果:

2.1根据对照组、实验组的考试成绩比较分析。见表1。

实习后出科考试成绩实验组提高显著,并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故pbl联合案例教学法较单纯的pbl教学方法更具有优越性、可行性及推广性。

2.2问卷调查。见表2。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两种教学法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认为pbl联合案例教学更能促进由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将基础和临床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医学生的事业心及责任感。

3.讨论

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是我国近年来新兴起的教学方法。二者有着共同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其一,在教师的作用方面。在pbl教学法中,课前: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课程中,教师一般是不参与其中的,只需保证课程的正常进行即可。在这里,教师只需要是一个懂得医学知识的全才。而案例教学法中,教师需要起到解惑,解决重点难点,统领整个课程的全过程。在这里,教师是指导者,要求是一个相关知识方面的医学专家。其二,在教学的质量方面。在pbl教学法中,因为教师参与的很少,因此很难超出学生自身的能力,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而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是主导,他们会将重点难点,甚至是该课题的进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提高,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本课题将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与教师的指导有机结合在一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还在学习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对知识的理解能更进一个层次,使学生的责任

大大增强。考核成绩足以证明pbi联合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tisonovaj,hudecr,szalayovaa,etal.experiencewithproblemorientedteachinginpharmacology.bratislleklisty,2005,106(2):83-87.

[2]黄东林,田彩云,倪萍.pbl教学法在我院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角色转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4一15.

神经内科教学案例篇2

【摘要】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法,重点在于设计能够引导出教学内容的案例,加强案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内科护理学;教学模式

案例导入式教学法是以案例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研讨有关的基础与临床护理知识,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将“死”知识“活”学,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案例导入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学课程教学中[1]。我们通过对照研究,比较了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案例导入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教学结果,表明案例导入式教学较传统教学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学习兴趣,并能引导其将内科护理学理论内容与临床护理问题相联系,为进一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案例的设计

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均以倒叙方式展示案例,即在开始上课时把案例展示给学生,并同时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而导出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该案例展开,以逐步解决疑问的方式进行。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案例设计是否合理、案例情节是否生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在设计案例时着重遵循以下几点。

1.1案例应当能够导出教学内容所设计的案例应当与教材及教学内容相呼应,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导出教学内容,并明确所要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即此案例能够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思考案例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学习。如我们在讲“神经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章节时先导入以下病例:《健康报》2005年6月21日:老刘一年前在给自行车打气时,偶然发现右手拇指和食指没有力气,拔不出气门芯。随后一个多月,他注意到自己右手虎口的肌肉渐渐萎缩,手也越来越不灵活了,于是赶紧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让老刘拍了颈椎X线片,说颈椎有问题,让他花一千多块钱做了核磁共振,结果发现颈部的脊髓受到压迫,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要老刘赶紧住院手术。虽然老刘没多少医学知识,但自己看看片子,也能看出那脊髓压迫得跟个糖葫芦似的,所以没犹豫,第2天就把手术做了。但是手术以后,老刘的病情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重了,现在两个胳膊都抬不起来,而且说话不清楚,有时喝水都呛。针对上述案例,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患者最有可能患什么病?部分了解运动神经元病症状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教师接着问“根据护理评估你认为医生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是否正确?”学生说不正确。教师接着再问“那如何与颈椎病鉴别?应做什么检查?护理要点是什么?”通过对这一误诊病例的讲解,学生对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诊断与鉴别及护理要点有了深刻印象,又由于其他有趣的内容穿插其间,学生能够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

1.2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案例设计中,应当注意语言生动,最好能够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先给学生看如下病例:《甘肃广播电视报》2006年6月6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这样一些人,四肢的肌肉在不断地病变萎缩,就像一棵渐渐枯萎的树木。他们今天可能还在蹒跚挪步,而明天可能就要坐在轮椅上行走,到最后,四肢的力量逐渐消失,只能靠眼睛的转动或是嘴唇的轻微翕动,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情感,这类患者有一个形象的称谓——“渐冻人”。看到案例,学生对“渐冻人”非常感兴趣,从来没听说过,他们会想办法从网上、文献中查找,这样对运动神经元病的特点就有了深刻印象,进而激发了其对致病机理及护理知识的学习欲望。

1.3利用名人效应设计病例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我们利用一些知名人士设计了一些名人病例,取得了良好的名人效应。例如笔者讲“帕金森病”时,在课程开始后,笔者先讲了这样一段话:大家知道2008年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人是谁?学生回答:是李宁。接着问:那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人又是谁?有学生回答:是阿里。教师问:那阿里点燃圣火时动作、姿势、步态有什么特点?接下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国拳王阿里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点燃圣火的录像,提出思考的问题导出教学内容。讲“运动神经元病护理”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作为“名人病例”,在青年时便患有运动神经元病的霍金,以惊人的毅力成为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家。通过名人效应,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思维方式。

2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效果

我们于2008学年—2010学年连续2年在护理学本科专业学生中开展了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护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对案例导入式教学法进行了效果评价,90%的学生认为案例导入式教学法能够提高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85%的学生认为其能够激发学习兴趣,80%的学生认为其能够提高临床分析能力,90%的学生认为其能够提升理论知识记忆水平,50%的学生认为其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从期末理论考试结果中发现,凡涉及案例中相关知识点的题目准确率较高。据此,我们认为案例导入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去,对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案例导入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以背书为目的的教学方式。由于其紧密结合临床,因此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而是一种综合的分析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相符的。案例导入式教学并不完全脱离书本,相反,它所要求查阅的相关知识往往远多于教科书中的内容[2]。学生不再简单地背书,而是带着问题、结合实际去看书及查阅文献。由于迫切希望解决病例中的问题,学生看书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这就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变得更好[3]。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案例导入式教学法能将基础理论与临床护理问题相联系,提高学生临床护理实践、自学的能力;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思考、记忆、归纳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改变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与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报道是符合的。(2)近半数学生不认为该教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反映,新的教学方法要花时间熟悉案例及相关知识、查看相关资料以便能反映教学效果的“分数”上得不到体现。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必须进行考试方法的配套改革。(3)仅少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科研意识、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这可能因为学生在进入临床护理课程学习前尚未进行过科研方法的学习,而且我们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相对不足,这些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还要一边实践,一边总结,一边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忠秀.医学教育中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5-16.

神经内科教学案例篇3

2013年3月,选取我校2011级普通专科护理学专业2个班级的学生共126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为女生,年龄为18~20(19.11±1.06)岁。

2方法

2.1多元教学方法依据精神科护理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采用包括传统教学法在内的多元教学方法,共20个学时,具体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影片赏析和情境模拟,分别占6学时、8学时、2学时和4学时。

2.1.1课堂讲授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活动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教学环节,如绪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分类、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与护理,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准确、快速地获取系统而又连贯的知识和信息。

2.1.2案例教学在精神疾病症状学和常见精神障碍护理教学环节,如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引入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大纲,教师收集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资料和信息,制订教学案例。在授课前,先展示相关教学案例,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影片赏析对于精神障碍中最复杂且较常见的疾病———精神分裂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病,在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赏影片“aBeautifulmind”。该片主人公Johnnash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偏执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观看主人公精神分裂症发作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以及经过家人、朋友的帮助,合理的治疗,最后取得非凡的成就,获得美丽心灵的称号,通过影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

2.1.4情境模拟实践教学部分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①情境设计:由教师选定学生相对熟悉的1~2个典型病例(如抑郁、神经衰弱等),设计合理的情境和角色。②角色分工:全班学生按学号分成若干组,每组6~7名,根据情境需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③情境分析:依据教师设计的情境,各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编成情境模拟剧本,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模拟练习,推敲计划的合理性与逻辑性,确定最后方案。④仿真演练:各组同学依次表演,表演组同学依据角色和护理操作要求进行模拟演示时,其余各组同学观看并对情境剧中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表演结束后,教师进行讲评。

2.2评价方法于学期末采用林毅编制的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量表共28个项目,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维度构成,采用Likert5分制计分,得分范围为28~1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3结果

自我管理能力33.23±3.87

信息能力35.78±3.35

学习合作能力22.78±2.21

自主学习能力总分91.77±5.94

4讨论

传统教学法是“以授课、传授知识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它是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而存在的,讲究医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讲究认知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理解与记忆,在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长期采取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过程,面对抽象的精神科疾病,学生易产生学习倦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依据教学大纲,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尝试多种教学法,结果学生取得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分。

5总结

神经内科教学案例篇4

神经系统的跨学科“联席授课”,除了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讲授外,联席授课过程中还注重病例的讨论。以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病例为主线,贯穿3门学科的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让学生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神经肌接头时讨论了重症肌无力的案例。从形态上讲,神经肌接头是运动终板,有突触前膜、后膜、突触小泡;从功能上讲,它以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为递质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定向转换。如果机体出现自身免疫疾病,产生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acetylcholinereceptor,achR)的自身抗体,便会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眼睑下垂,朝轻暮重。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提出很多未曾研究过的问题,也会根据已有知识提出一些治疗方案的假设。现阶段针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主要是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增加突触间隙乙酰胆碱的含量,设想是否可以通过抑制自身抗体活性减少对achR的攻击,或是调控achR表达的关键步骤使achR表达上调。使无论这些问题在实验中能否实现,无论这些方案是否可行,这种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假设的精神是最可贵的,这无疑对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将所学理论知识随即应用于临床病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转化式的思维方式。当代医学非常重视转化医学的发展,只有将基础研究的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研究结果的价值。

在课上的互动和课下的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其他人理解自己的想法。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与学习记忆这一知识内化程序相延续,是转化的起点。病例讨论则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应用。学生们运用知识合理解释各种症状发生的机制、解释各种疗法发挥作用的途径和靶点;随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治疗设想,进行更高层次的方法创新。通过病例讨论,学生们的思维向转化式学习转变,将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工作中闪现与众不同的思路,成为未来转化医学的主力军。

2激发学生对神经科学的兴趣,关注科研新动向

通过课堂上自由活跃的病例讨论和老师们提纲挈领的讲解,神经科学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展现给学生一个个有趣的现象,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术思想,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也更加愿意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学生们在准备讨论时,经常会查阅一些相关的最新科研动向;课堂上也经常与大家分享一些国内外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经过主动的知识拓展学习,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眼光也紧随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保持了学生的先进思维。

3合理设定课堂讨论频率,及时引导讨论中发现的新问题

病例的讨论需要在课前做大量功课,除仔细学习教材的相关内容外,还要查阅大量拓展资料,以便对病例情景进行透彻的理解。如果病例讨论安排过密,课前准备工作不足,可能会导致理解不深入、讨论不清晰,导致讨论效果不理想。因此,合理设定课堂讨论频率,以每星期1~2次讨论为宜,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一个案例,提高讨论的效率。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还会经常提出一些比较新奇的问题,可能与课内知识点相关性不大,也可能涉及到现在机理尚不明确的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教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引导,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下自己查阅资料进行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现更广阔的联席

在神经系统跨学科联席授课的同时,其他系统仍然以传统模式开展教学:先学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一个学期以后再学习生理功能;而临床应用则会陆续渗透在此后长达几个学期的课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周期较长,相关知识前学后忘,很难搭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更无法实现形态与功能的学科间联系;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的学习完全割裂开来,知识转化也变得更加困难,学习效果大大降低。期待着能够开展更多系统的跨学科联席授课,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全方位的学习。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超出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研究范围的问题,需要用到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等更多课程的相关知识,因此,有一些案例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完全解决。而其他课程的老师又因对案例涉及的非本学科知识以及案例本身不熟悉,在请教他们时也不能得到完整的答案。希望能够开展更多学科间的“联席授课”,将一个知识点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阐述,一次性讲清讲透。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学科间交叉部分覆盖不全的问题,也避免了同一内容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述,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当然,更多学科交叉设计的联席教学对授课老师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联席授课将基础知识、临床实践、科研前沿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授课模式要求教员不仅对知识了如指掌,更要熟悉它的应用实践,能将基础与临床生动的结合;不仅局限于本学科的钻研,更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能无死角的覆盖整个知识体系;知识储备要广,能满足学员对超出当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为了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转化学习能力,教员还要在某个知识点上发挥科研方面的特长,为学员介绍科研前沿动向,引导学员对某些重要知识的深入探索。教学团队的每一名教师虽然以某一方面为侧重,但均要具备涉及形态、功能、病理、药理、基础和临床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进一步践行转化式学习,将设想落实

在活跃的案例讨论中,学生们经常会进行更高层次的方法创新,提出许多相关的治疗设想、机理假设等。然而在现有条件下,这些设想也仅仅停留在口头阶段。真正实现转化式学习,还需要将创新落实到实践当中。如果能够将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整理成清晰的实验思路,设计实验验证其可行性、探明其具体机制,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切实可行的机理、方法,将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及医学实践三者有机整合,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转化的过程。也希望学校和老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创造良好的条件,搭建广阔的研究平台,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及时指出学员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传授有效的科研方法,让学生少走错路、走弯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完成转化式学习的全过程,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转化医学研究意识、多学科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研究操作技能的临床研究型医生。

6小结

神经内科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0-0096-02

变态心理学教学存在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特征性等问题,缺乏临床实践的在校生难以掌握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各种概念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难以理解,部分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症状类似而难以区分。多数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文科生或文理兼招,其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系统的诊断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目的教学,学生相关医学的基础较差,虽然通过系统的变态心理学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应精神心理疾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理论知识,但学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部分精神心理疾病难以理解,甚至部分该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使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存在表面化倾向。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变态心理学的教学经验,探讨适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应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小组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等优点,目前在各学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态心理学教学章节的特点,选取部分较难掌握的疾病或重点内容,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广泛性焦虑等,在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相关干预方案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书面作业或在课堂中回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问题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授课教师针对病例予以适当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之前部分科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内容需复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心境的含义,完成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相关问题需了解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康复需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课堂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人格障碍与普通人相似使学生很难区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学生缺乏临床实践难以掌握其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临床特点。只有将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典型症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该病特点。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在临床案例教学时,增加案例讨论学时数;根据案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完成课后相关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节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电影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填鸭式或纯理论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如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较难理解该病幻觉、妄想、智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观看电影《美丽的心灵》的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纳什的特点,结合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病的幻觉、妄想的临床表现。同时,影片中纳什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活动缓慢、情感表达异常、下降等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意义。在孤独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缺乏孤独症临床经验的实际,可以通过选取观看电影《雨人》的部分内容,结合雷蒙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联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动作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对于部分较为空洞的教学内容,如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某些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讲授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讲授冲动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李逵;讲授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历史中的诸葛亮。通过介绍这些人物的相关事迹帮助学生掌握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经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模拟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解相关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问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题目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偏多、不重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及学生易作弊等诸多弊端。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其考核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赣南医学院自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变态心理学考试试题全部由案例组成,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将变态心理学科目成绩分多次考核,将在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平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课程论文、病例情景模拟等内容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间见习,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某些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或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形式障碍、肿瘤科患者身心问题等,应尽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的课间见习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病历、观摩问诊、案例讨论、询问病史等临床活动,结合心理测验及相关心理治疗等工作,了解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提高问诊、询问病史、精神检查、辅助诊断、常用心理测验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目前,我国重性精神病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而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急相关障碍等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变态心理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将课程重点内容向神经症等倾斜。同时,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原因,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在就医过程中更需要心理治疗工作人员的支持、鼓励和理解。因此,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增加变态心理学发展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解人文精神在变态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逐步建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通过相关的介绍,提升学生人格的整体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对变态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心理测试与评估、发展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相关科目的掌握和理解,能够初步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心理工作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变态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王红星,蔡焯基.提高医学生精神病学临床教学质量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202-204.

[3]潘俊.关于高职高专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2,(8):108.

神经内科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微生物学”教学实践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而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1]。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此,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如基于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递知识与技能,进而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关的真实事件设置成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实现高层次认知目标[3],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与一味突出教师单一的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微生物学”是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面向全校生物科学类、制药工程、食品科学类、环境工程、动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课。微生物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同时微生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微生物学”课程可选择的案例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可以是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也可以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近年来,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援引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

微生物学史中有很多著名的经典实验。通过对这些实验的逻辑分析,可以让学生体验微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在微生物学课“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章节的教学中,微生物的基因突变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微生物学史中,微生物抗性突变究竟是环境因素“驯化”微生物产生“定向变异”还是微生物自发产生非定向变异,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从1943年起,几个学者设计了几个著名的实验。这些实验既严谨又巧妙,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解决了这场科学纷争[5]。坦而言之,初学者的确很容易将“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非定向的”这个特点与“环境可对突变微生物定向筛选”二者相混淆,形成“定向变异”的错误认识。尽管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基因突变是“自发”发生的,但是这样仅仅强调结论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选择经典实验案例,通过重现实验研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者的实验设计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以图片形式展示经典实验的过程,针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理念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研究者的思路。以“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实验”为例,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下:(1)影印平板是什么意思?该接种方法与常规的微生物接种方法相比有何特点?(2)实验使用了几种培养基?几种培养基各有什么作用?(3)初始的大肠杆菌母种没有链霉素抗性,实验中得到的抗性菌落的抗药性从何而来?(4)这个实验如何了基因突变的“环境驯化论”,支持了“突变自发论”的观点?在对该实验的分析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互动频繁,实现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

纵观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许多实验之所以能成功证明、验证重大的科学问题而成为经典实验,与其说是依靠各种实验技术,不如说是依赖实验设计者巧妙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经典实验案例,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实验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花大量时间讲一个经典实验,启发学生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就是在提示教师,除了传授既有知识外,更要传授方法和思维。

2.援引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

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现代高等教育除了进行专业教育之外,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6]。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起到陶冶与激励的作用。

在微生物学课“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引入“衣原体的发现者――汤飞凡先生的生平”内容。汤飞凡是中国第1代医学病毒学家,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1个中国人。他曾把沙眼衣原体接种在自己眼睛里,冒着失明的危险证明了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是为科学献身的典范,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汤飞凡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国人不应该遗忘的名字――汤飞凡》,并在课堂上交流读后感。在交流读后感时,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记住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联系。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相似性各是什么?(2)汤飞凡先生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案例可运用于课堂。在微生物学课“绪论”部分介绍“科赫法则”时,我们引入了在幽门螺杆菌的相关发现与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的研究经历。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与疾病之间的联系,马歇尔与另一位医生莫里斯(morris)喝下了含菌培养液,亲自感受病原体在体内的发展变化。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该菌在胃炎及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他们的工作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引入这个案例之后,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研究者们“以身试菌”是依据什么科学法则?(2)这些科学家们的工作经历给予我们哪些启示?上述这两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可以从多方面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3.援引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将微生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成案例引入微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3]。

2014年,西非大陆爆发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这场烈性传染病扩展迅速,致死率高,引起世界恐慌。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几内亚爆发,随后扩散到相邻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自疫情爆发以来,这3个国家有超过1.1万人死于此类疾病,另有超过2.8万人感染这种病毒。从1976年发现埃博拉病毒病至今,总共爆发过将近30次埃博拉疫情,但是这次的爆发规模最大。研究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随后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方式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或者受到这些液体污染的表面和材料(如床上用品、衣物)。我们及时将此事件作为案例引入微生物学课堂,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何果蝠携带埃博拉病毒却不会死?(2)同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为什么有的病人病情恶化不幸去世,有的病人却能够自行康复?

该案例的内容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病毒、传染与免疫甚至微生物生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将原本设置于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举个例子”,二者有很大区别。第一,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是借助案例研讨实现的,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自我学习,锻炼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则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第三,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从案例的选择、讨论至最后的评价,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举例完全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7]。

参考文献:

[1]张小凡,周伟丽,王志平,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4):748-752.

[2]马知恩.怎样上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10.

[3]黎志东,徐志凯.启发式等三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218-222.

[4]杨红,刘贻尧,王先龙,等.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7):1025-1029.

[5]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0.

神经内科教学案例篇7

摘要:神经病学内容艰深繁多,难于理解掌握,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要将基本内容讲透并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很有难度;网络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为人们生活诸多方面带来了极大便利,如何将其引入神经病学教学活动中,使网络能更大地促进教学活动,使其更简捷、高效是我们想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神经病学教学;网络平台;课堂教学;病案导学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71-03

一、引言

神经病学疾病复杂,内容繁杂、知识深奥、涉及面广,因此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要打好理论基础,然而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神经病学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实习前做好理论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准备,是带教者在神经病学教学活动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普及,网络已被应用在人们各方面的日常活动中,很大程度地便利了生活,基于此发展起来的网络社交平台更是促进了人们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具有综合性、真实性、信息量大的特点[1]。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服务于神经病学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序地开展、教学成果更高效,正是我们想要探索的问题。

二、网络平台在教室教学活动中的使用

传统的神经病学教学模式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历来被诟病,少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但在神经病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实用性较好,临床实践固然关键,而这些基础理论是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培养临床思维的条件[2]。讲堂上老师绝大多数不再应用板书而借助于课件,一部分老师倾向于将要掌握的内容以文字呈现在课件上,逐条逐点讲解,有些知R点如脑血管解剖知识,或因不够直观形象,理解起来稍增难度,同时学生会更多地忙于埋头做笔记,课堂精力被分散,在课堂上听讲的质量和课堂效率有所下降,真正消化吸收的知识有限[3],课后对知识点理解不深,甚至似懂非懂,课后的问题常需等下次上课时才得到解答,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起来自然有困难;一部分老师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授知识点,倾向于将课件做成图片为主的形式,讲解起来非常直观且趣味性强,便于理解,但容易避重就轻,条理性不够强,虽然在老师思维中有清晰的教学主线和系统的知识结构,但是学生容易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对构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来说稍显欠缺。为了同时达到增加师生互动、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模拟真实人际交往,比如利用腾讯qq、微信、新浪微博这些网络通讯[1],创建学习小组,由小组组长在课前联系任职该堂课程教学的老师,拿到讲义电子档,通过小组交流群将讲义下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预习,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预习时自觉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有个心理准备,这样在听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倾听老师讲解;另外对于很重要的知识点或者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和走形、病变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大脑半球的分叶分区及其功能、头痛分类及鉴别、癫痫发作分类等,老师可在上课前一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来,通过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文献,自学得出答案,课堂上老师随机请一至两位同学起来回答,然后由任课老师补充同学没有回答到的内容,最后再进行本堂课程的详细讲解,经过自学、同学讲解、老师再补充、详解的过程,学生对复杂知识点加强理解,复习和掌握起来自然简单很多。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侧重知识点不同,结合网络上可以查找到的资料,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使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技巧,能够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4],比如对大脑半球分叶分区解剖相关知识点讲解时,讲义上附录平面图片或者解剖彩图,图上使用标识,讲解大脑动脉环时,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之后粗略绘出大脑动脉走形,讲解癫痫发作分类时将不同类型癫痫发作以视频形式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理解透彻、掌握到位,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老师可以在学习交流群里布置一些课堂同步练习题,学生可在复习课堂内容后进行作答,或在学习小组群里互相讨论,得出答案,老师在下一次上课前公布参考答案,学生得以及时纠正答案,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网络平台在CBS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方法被引入后,基于pBL的原理和临床实践应用需要,有人提出了“以案例为引导的学习”(casebasedstudy,CBS)方法[5],并应用于神经病学的教学中,由于此种教学方法以病例作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入点,核心是分析讨论[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将某一疾病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的能力,例如对一例脑出血的病例,学生则需要学习脑血管的解剖学、脑血管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学、不同部位出血的具体表现、诊疗的基本原则、需要鉴别的疾病、具体处理措施及预后判断等多方面的知识。神经病学CBS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步:病例甄选,病史资料收集,神经系统专科查体结果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检查、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资料收集,提出需解答题目,搜集相应的文献资料,小组讨论后置疑,搜寻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带教者点评。由于在本科学习阶段,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临床,对学科知识掌握尚不牢固,况且临床实际情况复杂多变,受诸多因素影响,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比如一些偏头痛的症状可能表现为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头痛,学生在分析病例时很难将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鉴别开来,因此病例挑选适当与否会直接影响CBS学习效果,鉴于以上这些考虑,在病例挑选时,带教老师应注意挑选经典病例。由于临床表现典型的病例不多见,如果不能在在院患者中挑选出合适的病例,带教老师可以模拟一个典型病例,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分享在学习交流群里,供各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学习。通过学习交流群,可以由带教老师直接提出病例相关问题,学生以自学教材或图书馆翻阅文献、网上查阅材料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然后通过腾讯QQ或微信在学习群里随时分享查阅到的资料,讨论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在查阅资料时,学生随时可以提出疑问,由其他组员共同解答;带教老师通过网络通讯平台可以实时跟进小组讨论情况,如果讨论方向偏离了主题方向,带教老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如果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本小组成员都不能解答时,老师可以给予详细解答、推送同类疾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图片等相关资料或是相关链接,加深学生对此类疾病的理解[6],例如痫性发作、体格检查的阳性体征如踝阵挛等,在科室问诊和体格检查的过程中学生没有看到过,理解起来有难度,老师可以在学习群里共享这些临床表现和阳性体征的录像,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可以巩固和补充课堂知识点。在具体某一疾病的治疗方面,带教老师可提供给学习小组成员现阶段使用的临床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例如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案分急性期治疗方案和恢复期治疗方案,由学生根据本病例的具体情况,患者是否处在急性期或恢复期,因地制宜地讨论出适合本例患者的治疗手段,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在小组讨论完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之后,由带教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可附加介绍该疾病研究方向的发展前景和前沿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该疾病的了解。在病例的基础上,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学习和整理总结,通过这种自由平等的交流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7]。

由于CBS是连接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在巩固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各方面信息的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每次病案导学式教学完成后,可通过网上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此次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反馈,以便及时弥补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完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四、网络平台在其他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们日常所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源自网络,因此充分利用网络,密切连接教学活动的各个部分,能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有序地开展。由神经病学教研科室教学管理秘书创建新浪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教学秘书定时推送每节课时内容、神经病学讲座的主题、主讲人、时间、地点,神经病学相关影像、解剖系列知识,实际案例分析详解,学科发展前沿,包括一些罕见案例如核磁共振弥散加权序列阴性脑梗死病例,最新资讯如脑深部电刺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的进展、最新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指南、应用智能手表预测癫痫发作等内容,学生关注该公众号后,可根据个人情况安排学习。在课后自我学习和复习时,如果有疑难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留言,任课老师提供直接解答或相关Y料连接,有效利用网络信息丰富多样的特点,同时实现师生的实时互动,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带教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比如学生不易学懂的知识点,以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利用网络辅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医患关系,培养医患沟通的技能。现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患之间平等沟通,互相尊重,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医患关系变得较为不和谐,且医患纠纷、医闹事件更为多发,同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有其独特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带教老师在学生进入神经病学临床实习前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引导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8]。各学校教研室可通过举办网上人文讲座、开展网上热题讨论、经网络公众号推送临床案例分析文章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神经疾病相关的心理学、伦理学问题,增加学生对患者的心理、情感理解,为学生进入实践前做好相应的思想及沟通技能上的准备[9]。

五、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活动的思考

如今网络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通过网络平台的使用,在小组讨论问题时,组员之间各自所掌握的知识可以互通有无,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了很大增加,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进度能及时跟进,以便随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对于学生平时可能提出的问题,老师能够及时解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任职教学的老师人数有限,在及时解答学生问题方面有一定难度,而且带教老师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素材,包括经典案例、可供教学使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相关文献资料等,需要带教老师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需要同时负责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总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方式需要较大的投入,但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颇有意义,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更好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使得神经病学教学活动在有限的课时安排里变得更具成效,因此这也是我们在该学科教学方法摸索中可以尝试探索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徐明,史中华,周建新.网络社交平台在脑血管危重症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卒中杂志,2015,9(5):455-456.

[2]周立春.在血管神经病学教学中应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卒中杂志,2009,4(2):176-178.

[3]赵性全,王春雪,王拥军.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血管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J].中国卒中杂志,2008,3(12):936-938.

[4]王新高,杨中华,张亚清,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血管神经病学教学质量[J].中国卒中杂志,2009,4(8):699-700.

[5]陈胜云,赵性全,张星虎.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在血管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卒中杂志,2009,4(6):529-531.

[6]陆菁菁,赵性全.基于网络开放平台的血管神经病学循征医学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卒中杂志,2015,10(6):531-534.

[7]刘丽萍.“病例为基础,文献为导读”的教学模式在神经科学生培养中的模式探讨[J].中国卒中杂志,2012,7(10):828-829.

神经内科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神经内科;pBL;tBL

在临床见习教学中,经过多年实践表明,pBL教学是立足问题导向,开展临床学习的教学方法。对于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生,采用pBL教学法,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立足学生教学角度,开展临床问题分析与研究,进而激发临床见习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临床带教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在我院见习的90名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生,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名。其中研究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4岁。文化程度:10例本科、15例专科、20名中专,每4w一批,每批4~5名。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0.8岁。文化程度:12例本科、14例专科、19名中专,每4w一批,每批4~5名。两组医学见习生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加强师资培训,对于临床教学老师,必须提升其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实施pBL教学法时,还需具备丰富临床经验、扎实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可能提出问题、答案具有充分预见性。在学生临床之前,对于符合教学资格老师,给予pBL知识培训。另外,教学老师教学时,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备课,力所能及回答学生的新问题。

教学方法:①教学前准备。在教学之前,必须认真收集本科室基本知识,准备好相关问题,制定成问题手册,在每批医学见习生入科第1w时发放,让学生带着问题见习,积极查找相关资料;②教学。教学时,教学老师应科学运用提问式教学方法,首先向学生抛出问题,学生回答之后,老师针对学生回答缺陷,给予积极补充、完善;③集中讨论。对于每批学生,待见习最后1w时,总教学老师以一个病例为案例,向学生提出医学问题,开展答案、资料查找,组织医学问题讨论,各见习生给予不同意见、答案,总教学老师给予点评、总结。

1.3评价方法对于pBL教学法,应选择双向评价方法给予评价:①对学生评价。每批学生在出科之前,总教学老师在医学试题库中,抽取题目制作为试卷,对学生开展理论考试,其中集体讨论发言约为30%、问题回答正确率为20%、理论考试约为50%;②对教师评价。制定"满意度调查表"、"教学评价表"给见习生,采取匿名填写的方式,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临床见习生的教学效果对比:经过教学后得知,研究组知识掌握理解27例(对照组13例),自学能力32例(对照组13例),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27例(对照组14例)收集资料能力23例(对照组13例),批判性思维29例(对照组12例),同学协助精神24例(对照组17例),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17例(对照组0例),临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31例(对照组12例),研究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两组见习生的出科考核成绩对比:研究组大于80分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小于80分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出科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在传统教学法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3.1理论与实际出现脱节临床见习生在学校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书本部分知识与临床实际脱节,无法有效联系理论与实际,对实际工作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无法将从学校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

3.2责任心低、缺乏岗位感。处于见习期间的学生,在实际手术台前,往往表现出束手无策,对于无菌技术操作、教师存在茫然。少许见习生因缺乏相应的岗位责任感,对于基础医学不够重视,遭到挫折时怨天尤人,未秉承无私奉献的原则工作。

3.3技术不过关由于医学见习生接触手术室时间较短,对环境处于陌生状态,未全面掌握有关医学知识,无菌技术操作方面内容掌握不够牢固。在实际的手术时,口头表述极为准确,实际中却无法运用,甚至出现无序操作。因怕出错、紧张、怕受到批评等心理压力,而不敢动手进行医学操作,致使临床实践经验缺失,学习医学技术较慢,降低学生见习的有效性、积极性,增加教学工作难度。

3.4沟通能力差因许多见习生为家庭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宠爱,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工作无主动性,同患者、教师间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少许见习生因年龄与心理成熟不相符,无法主动与老师、患者进行交流,难以寻找医学交流的切除点。

而pBL与tBL是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以问题去临床见习医学,以规范教学管理、优化配置教学老师、双向互动、人文关怀、严格见习考评等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服务理念、高尚品德。每周进行教学小结,以动态掌握见习生见习成果、要求、意见、计划完成情况。见习生与教师双向沟通,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在本组实验中,研究组见习生的教学效果、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丁建平,贾建平,李军杰,等.pBL在神经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4):431-432.

神经内科教学案例篇9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而中医院校更为明显。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2003年开始,本校在中医、针推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实验中医学”课程。我们通过引入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将几年来的教学效果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和内容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5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4个班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33人。在“实验中医学”授课活动中,将课程的6个实验分成2个部类。第一部类采用传统教学法,包括“寒冷刺激对心率的影响”、“中医脉图的描记和分析”、“人参煎液抗缺氧时间的影响”3个实验内容;第二部类采用案例教学法,包括“金铃子散镇痛作用观察”、“峻下热结法治疗阳明腑证的机理”、“小青龙汤平喘作用的动物实验”3个实验内容。教师提前1周把收集到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材料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安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文献和书籍,并保证上课时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待课程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总体教学效果评价,最后针对2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1.2调查方法

以实验中医学中两种教学法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1对象和方法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完成后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综合4个班的问卷,对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作比较、分析、评价。共发出问卷133份,收回128份,回收率为96.2%。

2结果与分析

2.1对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认识

从2003年开始在本校中医、针推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的“实验中医学”,是本校目前中医学专业课程中唯一的实验课。我们发现,在“实验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问题[1],这同样也是传统中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所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采用案例和传统教学法进行分类授课学习,通过两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见表1。表1对2种教学法基本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从表1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无论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上,还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上,都比传统教学方法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起到了组织、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所分发的与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献、材料,并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或全文数据库检索文献。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自主发言,讲解所收集、整理到的与上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阅读实验背景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和检索文献解决问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各小组所讲解的内容不可以雷同,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才可以完成任务,而自主发言时,由于越后面的小组所讲的内容要避免雷同而难度也越大,这就促使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参与。而这一切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这一教学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欢迎,96.2%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

2.2对案例教学法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科研能力。实验过程的分组同样以每4人为1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但每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已不再简单地是由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强调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后所进行的相关操作,而是通过自己阅读实验背景资料、查找文献再经过全班讨论、教师点评后进行的实验操作。那么,这一全新的实验过程究竟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影响如何,我们设置了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表2对2种教学法提高从事科学研究能力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表2显示,有92%以上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其分析观察、实际动手、科研思维能力及加强团队协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自行阅读与实验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研究现状和科学发展动向。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分析相关信息,产生对实验过程中相关步骤要素的疑问,再去自行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进而通过阅读分析更多更广的资料信息,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实验过程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课堂发言讨论和教师的点评指导,将所有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后,再完成实验的实际操作,最终由感性认识落实到实际动手操作然后升华为理性知识。调查表明,学生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观察和动手能力,此外,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分析及整合信息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并同时锻炼、提升了科研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除此之外,我们还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认同者占87.79%)和科学语言的运用能力(认同者占71.76%)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在调查之外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而创造能力除了和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有关外,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也有关系。

2.3对案例教学法提高科研素质的认识

学术跟科研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从事科研工作人员的素质——科研素质至关重要。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科研兴趣、科研方法、科研习惯、科研精神等内容。我们针对科研素质设置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中选取最能集中体现科研素质内涵的“科研精神”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力求能体现学生对在“实验中医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否能提高科研素质的相关认识。调查显示,83%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实验中医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尊重他人和实事求是这两项素质的培养。见表3。表3对2种教学法提高科研素质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尊重他人和实事求是不单单是科研精神,更是一种学术道德。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应以遵守学术道德为准绳,坚持公开、公正、科学严谨的研究原则,以正确的学术道德准则武装自己的大脑。这一准则从整体上和案例教学法所体现的公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不谋而合的。学生在进行背景资料阅读后,要商讨出第二步文献检索要完成的内容,就要开展4人一组的团队讨论,各抒己见。这就要求各组员要尊重他人意见,并归纳、汇总形成统一的见解。当然,这在其后的课堂讨论和实验过程中亦有体现。至于其后,因为课程最终要求学生把所有经过阅读、分析、整合的感性资料通过实际实验操作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寻求资料的过程中实事求是,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更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然而,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在提高科研信心(认同者占77.86%)和承受挫折能力(认同者占62.60%)方面,案例教学法并没有使其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可能是当今各大高校对于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力度还不够,并且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中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

3讨论

通过案例教学,98.44%的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习兴趣,92.3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97.7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97.71%的学生认为观察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除以上列出的各项重要指标外,当问及学生对于案例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喜好时,72.3%的同学表示更喜欢案例教学法的授课方式,70.9%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对于科研人才的培养更有利,80.6%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更有助于掌握实验研究方法。但同时也有68.7%的同学反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传统教学更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中获得知识,同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印象深刻。讲课过程形象、生动、活泼,在轻松的环境里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对于知识的运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自身因素等原因,在操作过程中也不免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传统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内容虽相对枯燥、乏味,但由于老师可以把握主导方向,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会更为详细,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也更易掌握。今后,两者该如何取长补短,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是我们此次课题中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神经内科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学生;道德素养;培养方式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奉行的宗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民素质水平能够间接的反映出国家的综合实力,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1]。因而,为了实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完成优质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学科可以被视为一个极为有效的渠道,其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树立竞争精神、健全合作意识,本文对在信息技术教学进程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方式进行探究。

一、启用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效的应用理论知识是“活”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协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教科书上的内容有些是极为深刻的,如果教师紧靠传统教学方法,要求学习对其死记硬背,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而且很可能挫伤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上起到了负面的作用[2]。而教师有效的启用实践教学模式,这是协助学生内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将研究性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及技能竞技方法导入进实践教学环节中,从而确保其顺利开展与有效运行。

例如在《学习简单使用照相机》的实践课堂中,教师首先以及“组间同质、组内有别”的原则,将全班同学等分为4组,为每组同学提供一台数码相机,鼓励学生查阅课本内容以及相关资料,对照相机的结构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深刻的记忆各按钮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布置了“我的学校我的同学”这一课题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照相机对景物、人物拍摄的目标。在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中,教师发现那些性格缄默的学生在同组成员的带动下积极的参与互动与拍摄方案探究的环节中,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规范了eF镜头与eF-S镜头安装流程,并切实的做好用屈光度调节旋钮进行调整的准备工作。在本节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培养了学生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渗透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谊,使他们更具有包容心。

二、开展信息技术交流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完善品质

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心智被有效强化的体现形式,此外自我教育也是自我约束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础,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主”、“自律”精神的教学目标,这是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形成,以及脚踏实地做事的基础性要求。在信息化时代中,教师若要想借助信息技术学科去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培养道德素养的目标,仅仅凭借一味的说教是很难起效的,而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交流活动是极为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分享成功的学习经验,剖析失败的原因,树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与态度的信念,可见自我教育起到了可观的成效,而教师也顺利的实现了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开展以“excel表格制作心得”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很多学生表示excel在一款应用频率极高的办公软件,掌握正确的制作方法是当今时代每一个应试者必备的计算机基础性操作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学生主动说出自己在调整单元格高度、宽度以及斜线位置方面操作不熟练,此时设计出的表头缺乏美观性,这名同学表示以后会强加练习,不断请假教师与同学,尽快掌握高效率操作方法这些优良的态度。那么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不断进取、谦虚好问的学习品质,自我教育的成效远远优于他人教育的效果。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协助教师提升了道德素养教学工作质量,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三、将学生试讲融入进教学课程体系中,完善他们的道德素养

为了有效的将学生试讲导入教学体系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因为一个案例相当于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其间可能存在一个或者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列举出各个问题的解决措施。将学生试讲有效的导入进信息技术教w体系中,也可是看做是师生角色互换的形式,这样增强学生对信息文化知识热情度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此时也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这一教学目标。

之所以认为试讲环节能够达到培养学生道德素养这一目标,主要是因为案例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培养学生务实精神,同时也有效激发他们从多个维度思考解决问题有效策略的精神。如果教师也借助案例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道德素养这一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的解析前提,在此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这一原则,设计与其相匹配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在试讲的进程中实现吸收新理念,学会一些突况基础性解决技巧的目标。并且在试讲的过程中,强化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了个性化发展的综合目标。当然,对于座位上“听案例”的同学而言,他们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对案例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他们良好人生观、价值观被培养的有效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完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内化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某一思维方式,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合理性、主观性见解。由此可见,试讲环节合理的融入进培养学生道德素养过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是极为必要的,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任重道远的。因此教师要有刻苦专研的精神,不断地尝试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积极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整合在一起,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自主精神、协作精神、专研精神等道德素养,为其日后生活事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谢铁昌(1980-)男,广西灵山人,民族:汉,职称:中学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下的美术教育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