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33:47

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篇1

[关键词]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器材;消毒;管理

[中图分类号]R1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1)11(b)-161-02

Discussonmanagementpatternsofsterilizationformedicalinstrumentsandequipmentsincommunityhealthcarecentres

ZHonGBiqin,LiGuoqiang,JianGQunying

theCenterofSterilizationSupply,ShenzhenXixiangpeople'sHospitalinBao'anDistrictofGuangdongprovince,Shenzhen5181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nhancemanagementofsterilizationformedicalinstrumentsandequipmentsincommunityhealthcarecentresandtopreventandcontrolmedicalinfections.methods:integratedandstandardizedmanagementpatternsonallocating,collecting,cleaning,packagingandsterilizingofthemedicalinstrumentsandequipmentstothe39communityhealthcarecentressubordinatedtothehospitalwereadopted.Results:Re-investmentonthesterilizingequipmenttothehealthcarecentreshadbeendecreased,labourwassavedandthesituationoflabourlackhadbeenremitted,sanitationlevelandutilizationofthemedicalinstrumentsandequipmentshadbeenimprovedandagoodstatuswasmaintainedwiththesterilizationqualificationrateof100%.Conclusion:itisabsolutelyfeasibletoadoptintegratedandstandardizedmanagementpatternsofsterilizationforthemedicalinstrumentsandequipmentsincommunityhealthcarecentres,whichsaveslabouranddecreasesre-investment,anditalsoisoneofthemostimportantmeanstopreventandcontrolmedicalinfections.

[Keywords]Communityhealthcarecentre;medicalinstrumentsandequipments;Sterilization;management

我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通过院办院管模式[1],建立了39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中心),达到社区全覆盖,医疗资源大幅增长,居民就医看病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用品消毒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器械清洁不达标、器械陈旧使用性能差、社康中心自行灭菌的设备陈旧、灭菌效果监测系统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院对下设的39个社康中心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材,采用统一下收下送、集中清洗、包装、灭菌的规范化集中式管理模式,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09年3月开始利用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现有资源,对下设的39个社康中心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材,采用统一下收下送、集中清洗、包装、灭菌的规范化集中式管理模式。

1.2方法

1.2.1设备准备

配送车1辆,消毒物品存放箱2个,置车厢内用于存放无菌包及社康中心代消毒的无菌物品;污物密闭箱2个,置后车厢用于存放回收的污染器械和社康中心需代消毒物品。

1.2.2规范常用器械包包内配制及标签

对各社康中心原有器械包名称及包内器械各异的,需统一规范。对不合格、不规范的器械给予报废。

1.2.3人员分配

专职司机1名,护士1名(由供应室排班)。

1.2.4下收下送路线设计

社康中心地理位置分散,路程远,大部分器械包使用频率较低,代消毒物品较多。笔者根据各社康中心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行时间及路线。

1.2.5工作质量流程

1.2.5.1准备当班需发放的社康中心的无菌包及代消毒好的物品,并装车。

1.2.5.2在社康中心回收发放工作流程:戴手套(一次性使用)清点代消毒物品,置后车厢密封储物箱清点回收的器械,置后车厢密封污物箱脱手套消毒液消毒手发放无菌物品。清点回收的器械:要求器械进行初步清洗,去除器械表面的血污、体液等有机物,注意检查器械的完好性,按照社康中心填好的换物单上的品名、数量、规格进行清点;发放无菌物品:注意核对代消毒物品及器械包的名称、数量、灭菌时间、灭菌方法、化学指示带颜色等,对于使用频率较低的器械包,如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胸穿包等采用灭菌有效期6个月的纸塑包装,并提前1d电话通知消毒供应中心。

1.2.5.3收回的器械进入消毒供应中心后按器械清洗质量流程进行分类、清洗,代消毒物品在各社康中心下收下送后的前1天消毒,以延长消毒的无菌物品在社康中心的有效期。

2结果

经过2年多的运作,社康中心对器械清洁度和使用性能满意度大幅提高,减少了器械的丢失与损坏,精密器械也得到了良好的维护,消毒灭菌合格率为100%,节省人力,缓解了社康中心护理人员不足情况,减少了医院对社康中心消毒设备的重复投资。

3讨论

3.1医疗用品要达到的灭菌要求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其服务规模逐渐扩大,介入性治疗已经逐步进入社区健康服务项目中,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2]。这样对社康的消毒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康服务中心大多没有灭菌设备,无菌物品在送取过程中无密闭转送,容易导致灭菌后物品被再次污染[3]。自行消毒的社康服务中心也因建筑面积小,会直接影响到消毒室的设置和清洁区与污染区的划分,从而难以保证消毒质量,社康服务中心人员配置方面,医生多于护士,消毒工作基本由护士完成,护士缺乏不利于消毒质量和消毒管理工作的开展[4]。采用统一下收下送、集中清洗、包装、灭菌的规范化集中式管理,由于消毒供应中心配备有完善的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及运送设施,护理人员及技术工人经过专业培训,形成了有效且规范的清洗、保养、包装、消毒灭菌及收送循环系统,使物品的清洗、保养、包装、灭菌及运送质量得到保证[5],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医源性感染,精密器械也得到了良好的维护。由于消毒供应中心使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器械,最后水温93℃,可达到消毒水平[6-8],减少了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有利于社康中心的环境保护。

3.2节省人力物力

采用统一下收下送、集中清洗、包装、灭菌的规范化集中式管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只增加1名司机和1名护士,而39个社康中心同时可以将护士从繁琐的清洗、打包、消毒或到医院换送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效地缓解了社康中心护理人员不足情况,提高了消毒资源共享率,减少了医院对社康中心消毒设备的重复投入。

[参考文献]

[1]张明新,江捍平,罗乐宣,等.深圳市院办院管模式下双向转诊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5):40-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S].27号.2002:28.

[3]郑秀梅.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源性感染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对策[J].天津护理,2008,16(5):287.

[4]钱叶侃,申同洋,王效凤,等.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消毒隔离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1):98.

[5]陈承伟,赵克辉.香港医院中心供应室的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53-5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S].2002:156-168.

[7]韦焕钊,温汉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院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的要求[J].广西医学,2006,28(10):1669-1671.

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篇2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需求和潜力

目前,我国对于富裕人群没有固定定义。因此,高端健康保险市场需求和潜力,从不同角度估算有不同的结论。有研究指出,富裕人群(也有称为高端人群)一般指年收入中个人收入在15万元左右及以上、家庭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及以上的人群,或者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按照这一标准,《中国高端人群消费研究》(慧聪网)估计,我国富裕人群数量约占总人口的2.3%,约3152万人。

富裕人群的医疗消费特点是:(1)富裕人群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后,都具备承担其他一般性医疗消费的能力,其高端医疗保障需求主要解决高额医疗费用(如癌症、器官移植、植物人等特重大疾病)的报销问题。汇丰人寿2012年《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富裕人群的最大财务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为养老保障(81%)和子女教育金储备(78%),以及补偿因疾病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2)在富裕人群中的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即一般指个人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这类人群,经济实力很强,不太需要单纯补偿其医疗费用,而是希望通过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和系统管理能力,购买高端健康保险及附加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品,获得量身定做的系统化、持续性的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据2012年3月胡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个人资产高净值人群达270万人。(3)上述人群由于财富并不缺乏,对生活品质和质量更加重视,且具备一定的健康认知能力,但由于生活、工作和精神压力大,很多人带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甚至处于疾病状态,因此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务。据一项调查显示,自我评价时,约50%左右的人群健康状况从“一般”到“非常不好”,其中亚健康状态为42.7%,慢性病状态为19.9%。

根据这一需求特点,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潜在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预测:(1)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指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的潜力;(2)中高端健康管理服务市场,指购买包括家庭医生(或私人保健医生)、诊疗绿色通道、专家诊疗、健康体检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健康评估、健康监测、饮食运动管理、心理咨询与干预和慢性病管理等)费用的潜力。据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50%受访者看重医疗服务品质,其中,37%看重安排专家医生手术及治疗,90%受访者最希望在国内的知名医院接受治疗,88%受访者表示海外就医对重疾治疗有帮助;90%以上受访者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保持良好心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及定期全面的深度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医药卫生支出费用占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0.8%,假设富裕人群按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5万元中10.8%为医药卫生支出计,其中40%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即占收入的4.32%。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富裕人群愿意为医疗保障支付的保费预算为家庭平均年收入的9%左右,相比较而言,上述估算仍较为保守。

基于前述假设,人均年健康保障保费及费用支出约6480元(包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个人自费、按比例分担及超最高限额的医疗费用和其他误工费补偿问题等;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主要定额补偿因疾病带来的其他费用损失。总的月均费用支出约540元),年健康保障总需求约2042亿元。其中,人均年健康管理服务费按1000元计,包括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及其他健康服务等费用,年健康管理服务总需求约315亿元。也就是说,至少富裕人群中,这两项医疗保障需求,年市场潜在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而实际上,2011年商业健康保险总的保费收入只有691.72亿元,与上述预测的潜力相比,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保险行业,高端健康保险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业务板块和成熟的市场。经营高端健康保险的各个保险公司,经营策略还不够清晰,产品种类还比较零散,服务人群还非常有限,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小,还没有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服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和健康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方面,市场开放度非常有限,没有形成独有的服务体系。保险公司要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来建立服务平台,并获得这些服务资源,还有很多政策和运作的障碍,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开拓相关业务市场。二是保险公司对医改形势下,如何发展适宜的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缺乏明确定位及一整套战略思路,且对民众健康保障需求了解不深、特点研究不够,同时,提供高端健康保险服务的专业化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弱,较难形成应有的服务品牌和营利来源。

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意义和对策

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未涵盖的高端健康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设计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促进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减少和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3)利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优质优价”的杠杆作用,引导高、中、低端的医疗服务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4)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突出自身特色,树立专业品牌,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服务领域,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商业健康保险应牢牢抓住医改契机,高度重视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深入研究医改政策,全面分析保险业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控制医疗风险上的政策机遇和挑战,确定开展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的战略定位和经营举措。

二是根据富裕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特点,细化目标市场和服务人群,开发系列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计划,逐步形成涵盖健康、亚健康、疾病等健康周期,病前健康维护、病中诊疗管理、病后康复指导等全过程,既补偿医疗费用,又提供健康服务的全面健康保障产品体系。

三是争取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强化与医疗机构尤其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利用多种付费方式和合理补偿机制,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尽快搭建由“内部服务队伍——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特色医院(科室)——著名专家”组成的服务网络平台。

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篇3

【摘要】人的一生,都会与医院发生或多或少的关系。和谐、良性的医患关系,对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对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发挥积极的影响。相反,恶劣的医患关系将起消极、阻碍作用。目前在我国,医患关系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医疗风险问题;二是医疗费用的问题;三是人文关怀问题。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目前常见的探寻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方法有:重视医疗质量;平衡经济利益冲突;树立弱者更受关爱的理念;强化医德规范。除此之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新观点认为:医患间信息的不对称对医患关系存在影响,健康管理在改善医患关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展健康管理工作,解决健康管理在改善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是人们的健康所需,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努力的个方向。

【关键词】医患关系;健康管理;信息交流;改善

人的一生,都会与医院发生或多或少的关系。和谐、良性的医患关系,将对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对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发挥积极的影响。相反,恶劣的医患关系将起消极、阻碍作用。古今中外医患关系之伦理道德有共同的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医患关系的矛盾也各具表现特点。本文试图分析当前医患关系的主要矛盾表现,并谈谈健康管理在医疗活动中对化解医患矛盾,从而共创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如今医患关系不融洽、甚至有过激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行业创建现代化医院,加快自身科学、健康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1医患关系分析

1.1医患关系的现状:

如今医患关系似乎有越来越不融洽的趋势,近几年所有的医疗机构都遇到了医疗纠纷,而且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了许多伤害。从患者而言,一是医院救死扶伤的观念严重淡薄。二是红包回扣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扼制。三是医院创收有时离谱,大处方、滥检查现象仍然存在。从医方而言,医院经常受到纠纷侵扰,苦不堪言,很多地方甚至出现有组织的“医闹”现象,堵塞通道,威胁、谩骂甚至殴打医务人员,严重扰乱了医院正常工作秩序,侵犯了医务工作者的人身安全,类似事件各大媒体也时有报道。

1.2医患关系的主要矛盾:

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理清医患矛盾的关键点。医患关系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2.1医疗风险问题。毫无疑问,医疗风险的后果都是由患者来承担的。无论医方是否有赔偿,患者受伤害的事实都无法改变。医疗服务存在的风险可分为:第一,技术风险。从根本上说来源于生命的复杂性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第二,经济风险。病人要承担所有的医疗费用,医方只是在有关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明确有过错的情况下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第三,道德风险。患者与医方都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道德风险。

1.2.2医疗费用问题。现代医学技术的提高,的确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无限光明,但同时医院也成为高消费的场所,患者普遍感到看病贵。医疗技术成本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医学也成为一种赚钱的手段,甚至使医疗服务出现诱导消费现象,等等原因导致医疗费用不断增长,而这些费用最终要由患者来承担。

1.2.3人文关怀问题。患者不仅需要高技术水平的诊治服务,而且更需要获得使用这些医疗技术的人文意义和医生给予的尊重、关怀照顾及获得战胜疾病的信心。医院只有真正把患者当亲人和朋友,处处从患者的角度考虑,才可能建立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让患者觉得舒心、放心。当然,人文关怀服务显然要增加医疗成本。

1.3目前常见的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

既然认识到医患关系的主要矛盾,那么就应该在医疗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目前常见的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有:

1.3.1重视医疗质量。医院是对人的生命修复的场所,人们关注医院首先关注的是质量。按照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院一定要重视医疗质量,以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3.2平衡经济利益冲突。最重要的是以法制、法规解决医疗费用问题。这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推行和完善医疗保险等制度既能使患者看得起病,又要能解决医疗欠费问题。

1.3.3强化医德规范。加强医务人员医德修养,培养医德操行,规范职业纪律,是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重点和核心。

1.3.4树立弱者更受关爱的理念。要在医院树立弱者更受关爱的理念,营造尊重病人、照顾病人、体贴病人的氛围。努力尊重病人人格、扶助病人心灵、缓解病人心理压力,使医患关系的亲和力、信任度得到升华。

1.4改变医患信息不对称对改善医患关系的认识:从法律法规上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或者从道德观上来呼吁医患,笔者认为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存在影响。

医疗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类特殊物品,作为一种服务产品,在经济领域具有显著独特性。由于专业性和技术性等特点,医疗市场与一般产品市场的一个显著差异是,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更加明显。因医生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拥有绝对信息优势,不仅决定了病人的治疗方式,还决定了病人对相关产品与服务的购买,如对药品和医疗仪器的消费等,这种信息优势使医生很容易攫取信息租金,出现大处方、做不必要的检查和滥用高级别种类抗生素等损害患者利益的现象,最终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能达到优,并且会破坏医患间的信任,抑制医疗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医患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都是活动的参与者,在这个医疗活动中,要调动医患双方的主动性,医生更有责任心,加强医疗服务主动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改善医患关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便涉及到另一新兴行业――健康管理在其中的作用。

2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实现形式

2.1健康管理的概述:健康管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过程。追溯我国中医记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不难发现健康管理的思想火花。

2.2健康管理的实现形式

2.2.1健康管理的定义: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健康咨询、健康体检与检测、健康教育、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和健康信息管理等。

2.2.2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急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都是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总之一句话,健康管理适用于所有人群。

2.2.3健康管理的步骤:健康管理服务的基本步骤是了解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即收集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然后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即根据所收集的服务对象信息,对服务对象健康信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其次,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即健康干预。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只有这样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

2.2.4健康管理的意义: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认为:人类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的,1/3的疾病通过的早期的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1/3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都要经历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累积过程,健康的基本模式就是通过对引起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的归纳、分析和控制,以达到对疾病的预防或控制发展,他不同于传统医院和临床医生仅在疾病的治疗阶段才介入。

3健康管理对改善医患关系的作用

3.1信息充分收集,提高诊断率,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事故:

健康管理的两个基本方法是健康体检和健康诊断监测。健康管理体检以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基础,按照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原则来选定体格检查的项目,并为每个受检查者建立健康档案。其目的是为健康风险评估收集资料。健康诊断是健康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就是了解健康管理服务对象的目前健康状况和存在的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今后的健康管理提供基本信息。而健康检测是对主要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定期、不间断的连续测量、观察和记录,以掌握其变化动态。健康诊断和检测为健康提供了必要的事实依据,因此,健康管理必须切实做好健康诊断与监测。

通过健康管理的体检和诊断检测,患者的健康档案详尽建立,医生可以更全面掌握患者健康信息,便于诊断患者是既往疾病发作还是新疾病的出现,有效提高医生诊断率,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事故。医生在临床的治疗也不会心惊胆战,如履薄冰,能更有把握、更从容地进行诊疗活动。

3.2信息充分利用,减少重复检查,针对性治疗,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倡导“明明白白看病”,一是指对病情明白,二是指对收费明白。这就需要医生与患者之间有更多更有效的沟通。通过健康管理工作,信息充分交流,患者医疗信息有持续的记录,患者对自己病情了解之后,参与到医疗活动中,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部分医生大处方、重复检查、不必要的检查,从而减少医疗费用,缓解医患关系中的经济问题。

慢性病在患者的医疗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重复的检查与持续的用药,健康管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尤其明显。美国健康管理20多年的研究显示,健康管理对于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一个90%和10%的关系,即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10%的个人和企业没有进行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提升了90%,大幅度地减少了医疗费用。

3.3与临床护理及出院医嘱对接,实现诊疗的连续性:

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存在的与健康有关的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患者在健康维护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诊疗活动是在医院,有效的健康管理,可以将患者的健康进行一个动态维护,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指导临床的护理,提高护理效果及患者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患者在医院诊疗结束后,出院医嘱的落实程度决定了患者对本次诊疗效果的认可程度,健康管理可从患者出院后监督出院医嘱的落实,减少患者的自行停出院医嘱的行为,并及时与患者及医生沟通,很大程度提高出院医嘱的落实率,将诊疗过程落实到位,体现疗效;健康管理的开展可以将患者的健康维护与临床护理及出院医嘱等医疗行为对接,实现诊疗的连续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3.4医生主动传递医疗信息,增加医患间的信任与理解:

健康管理的全面管理过程,是一种主动式的医疗活动。

通过健康管理,医生根据医疗科学知识对患者进行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将健康管理走在临床治疗之前,医生不断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落实,使信息得到充分的交流,同时感情也得到交流。信息的充分交流,患者对病情充分认识,理解和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对医生产生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活动。另外,患者也能从客观上接受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理解医疗活动的不确定性,减少医疗纠纷。

3.5患者的主动式参与,把握自己的健康:

健康管理可以帮助大众确立健康观念:在健康管理中,通过健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也提高了个人的生存质量。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并掌握健康知识,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健康管理的全过程,以不断强化人们的健康观念,增加人们的健康知识。

患者确立了健康观念,懂得预防控制危险因素的同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便会主动参与治疗,与医生在健康管理中互动配合,学会慢性病的自我保健、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养生,代被动治疗为主动治疗,将预防保健作为日常事务性工作,这将在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恶化率上起到巨大的作用,从而减少医院就诊,既缓解医院运转负荷,又能大大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把握自己的健康。

4健康管理对改善医患关系问题上的思考

健康管理在改善医患关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还面临着某些问题。现在,健康管理多在大医院开展,并不是所有病人都会到大医院就诊,那么,健康管理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如何普及?大医院规模庞大,健康管理工作又是长期的复杂的,如何在大医院深入开展?是否需要建立社区医

院、二级诊疗制度,将健康管理下放到社区?又如何建立,如何开展?健康管理作为医疗服务项目,必定增加医疗成本,这笔费用由谁承担?患者及家属能否愿意接受这笔开销,而不把这当成是多收费?诸如此类。健康管理在改善医患关系的问题中所面临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考……

解决医患之间不和谐的关系,将对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对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发挥积极的影响。健康管理在改善医患关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展健康管理工作,解决健康管理在改善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是人们的健康所需,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努力的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陈穗琳,邹传伟.当前医患关系主要矛盾及化解方法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3月,15卷第9期

[2]颜景荣.试论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1卷第1期

[3]郑大喜.信息不对称下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策略分析.Chinesemedicalethics,2007年2月

[4]周芬、孙玉梅.健康管理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中的应用,ChineseGerenalpractice,2008年1月

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篇4

【关键词】健康管理;产业组织;运营模式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所占的人口比例会越来越大,人们需要从专业的机构了解基础的医疗保健知识,健康的生活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康复理疗正成为一种新的消费需求,全国每年有近亿人进行体检,市场规模在100亿左右,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当前医疗机构工作主要是疾病治疗,而疾病预防、早期干预、后期康复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工作做的较少,越来越多的机构也意识到健康体检、康复理疗等健康管理极大需求。

2.健康管理组织的发展

健康管理组织最早出现在美国,1929年美国洛杉矶水利局成立了最早的健康维护组织。近30年,健康管理在美国的发展日益完善,如今有7700万的美国人在近650个健康管理组织中享受着医疗服务,9000万的美国人成为ppo计划的享用者。德国将保险保障、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整合在一个平台下,通过收购医疗服务、疾病管理、居家护理服务和老年公寓等服务机构,搭建、整合统一的服务平台,形成多元盈利渠道。英国采用的是nHS系统,该系统分为三层管理等级,第一层为社区基础医疗系统,第二层为地区医院,第三层为教学医院。在我国,健康管理发展较晚,专门的健康管理机构始于2001年,此后,健康管理行业在学术交流、服务提供、风险管理和经营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性实践。

3.健康管理的概念、主体和客体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简单的来说,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健康管理工作内容包括采集信息,评估危险因素,进行健康咨询与指导,制定健康促进计划,进行健康维护等。健康管理的主体除了专业的医疗卫生机构外,还包括专业的体检中心、高端养老机构等健康管理机构。健康管理的客体包括急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同时也包括健康人群。健康管理可适用于所有人群。

4.健康管理需求分析

(1)居民收入的增加。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同比名义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根据目前25个省(区、市)公布的数据,上海、北京、江苏、福建、广东、天津、山东这7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了14153元;北京排第二为13503元;江苏位列第三为11516元。居民收入的增长为居民健康投资提供了经济保障。

(2)健康理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理念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合理健康投资,主动追求健康,定期健康体检,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3)人口老龄化。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1亿。老龄化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患病率连年上升,且越来越呈年轻化,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从而控制患病风险,不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

5.健康管理产业组织运营模式研究

通过对国内健康产业组织的运营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健康管理产业组织运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以体检中心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模式

健康管理公司直接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建立独立的体检中心,向居民提供以体检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包括:①以个人健康调查为前提,健康评估报告和体检数据为基础,针对个体的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个人健康管理计划,并且用专家回访、短信等方式提醒客户依照计划进行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②在客户生病时,根据客户提供的初步病情,告知注意事项,提前预约专家就诊,开辟绿色就医通道;客户就医回家后,代送报告和医药,及时了解恢复状况,并安排医师与客户沟通;③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多种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2)保险公司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社区居民购买了健康保险产品后,健康保险公司作为其人向社区卫生服栈构购买健康管理服务,委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购买者信息,并提供长期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公司与客户签订服务协议,为客户指定医生和公司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保险公司服务专业联合为客户进行健康体检,收集健康信息并进行健康评估,为客户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营养膳食、运动健身等健康管理计划,根据系统中防控路径单的要求和提示,定期对客户进行随访、健康教育、短信提醒、电话提醒客户按时到医院进行随检和配药。

(3)医疗器械it公司提供的健康云管理服务模式

医疗器械it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和专业的远程监护设备,依托合作医院的知名医疗专家与专业健康顾问团队,建立开放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为个人与家庭提供科学、系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具体包括健康检查、健康档案、慢性病健康促进、健康维护方案、家庭健康远程监护、健康顾问、医疗专家、门诊预约、住院预约、手术预约、特需医疗等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服务,把专业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带进家庭,改变过去传统的有病才就医的服务模式。一些it公司都开发了数字化医疗服务平台,有的把家庭用的终端监测仪,比如血糖仪、血压仪等与网络进行连接,系统自动传输检测数据到中央数据库,公司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人数据值的变化和异常,更关注一组数据的状态和变化,从而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及时反馈给管理对象,帮助管理对象改善健康行为,维持健康状态。

6.结束语

随着我国全民健康管理工程的推进、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期望寿命的延长,健康管理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健康管理产业组织运营模式,创新健康管理机制,才能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篇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70-01

高校医院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我国计划经济下由高校自我办医的医疗机构,也是我国重要的医疗模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全面进行,高校师生员工的公费医疗保障逐渐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所取代,很多高校医院已经变成我国公费医疗制度存留下的一个“孤岛”。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的转变,这也是我国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新医改形势下高校医院的经营现状堪忧

1.1高校医院的规模不菲,但其职能定位具有局限性据调查,我国许多高校都拥有规模不菲的医院,其规模基本上都在一级甲等或二级乙等以上,医生配备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科室配套齐全,拥有独立的楼宇和模式化的管理体系。担负着全校师生的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职能。多年来高校一直施行相对独立的医疗服务体制,在原则对内的铁律下,校医院只作为学校的服务部门,不把赢利作为经营重点,加上服务人群的健康比率较高,造成校医院与社会医院相比,就诊人数少、医疗水平受限、病房空置率高、设备闲置严重等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成为其运营中的难题。

1.2新医改制度的实施,使多数高校医院成为公费医疗存留下的一个“孤岛”据了解,随着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绝大部分高校已参加社会医保,师生员工可以自主选择校外医院就医。高校医院因不享受那些国家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医保补偿制度,因此与社会医院相比,不能更好地为师生提供医疗保障服务,使得高校医院更加“门庭冷落”,多数高校医院已成为公费医疗存留下的一个“孤岛”,这也造成了医疗人才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校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愈发艰难。从最早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医院发展轨迹,以及北大、清华在内的北京众多高校医院的出路来看,未来的高校医院要想生存必需要和市场上的其他医院一样凭借质量、服务、硬件设施竞争客流,在竞争中求生存,与社会接轨已成为必然趋势。

1.3“提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建议”,使高校医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医疗保健制度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已经形成。那就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向全科型发展,职能更明确,与上级医院分工协作更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明确;基层卫生服务补偿机制更加完善;卫生服务价格体系更趋合理;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的社区卫生资源更合理优化配置。高校校园,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城市社区,它具有以下特点:人口居住密集、年龄段相对集中、健康人群为主体、承担特定社会功能。校医院是这个特定社区中独一无二的医疗机构,长期以来承担着基本医疗、预防保健、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重要职能。为高校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与其他城市居民均能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既是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关系到校园稳定、师生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深化新医改政策下,提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建议,是新时期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医院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医院只有及时转变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才有可能抓住这个良好机遇。

2“健康管理型医疗模式”是基层医院走出困境的一条绝好的发展之路

2.1健康管理型医疗(Healthmanagementmedical)的宗旨和简介其宗旨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亚健康和慢性病群体实行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和健康文化传播,五位一体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并将健康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健康服务体系和非营利性的医疗组织。

管理型医疗的价值导向与传统的医院价值导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是“平时预防、及早发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尽早治愈”,对服务对象实行从疾病预防、到疾病诊疗、病后康复的一体化服务。这种医疗模式促使医生更加关注服务对象的日常保健,从而在实质上降低整体医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2政府卫生投入政策成为“健康管理型医疗模式”能够更好运行的强有力保障2009年财政部、卫生部在内的五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提出落实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补助等若干条文,要求县(区)级财政、卫生部门根据辖区内服务人口数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均经费标准,在全面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确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具体补助金额,并且提出政府投入将逐年增加。这种政府预付费形式是对“健康管理型医疗模式”强有力的支持。建立在“预付费”基础上的医疗服务促使医院把健康作为资产,进行全程健康管理,因为只有服务对象少得病、早治病,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工作效益。

3试以我院为例,探讨“健康管理型医疗”在高校医院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1起源我院作为一所高校医院,在医疗机构评审中被认定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2010年1月开始我校教职工和学生全部纳入城市居民医疗保险,意味着师生员工可以任意选择就医的医疗机构,在这种形式下,为了减少客流的流失,我院决定转变服务模式,利用多年来对本校教职员工及在校大学生进行健康体检并已建立较完善的健康档案这一的资源优势,将“健康管理”纳入医疗范畴。

3.2优势校医院大多坐落在校区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服务对象集中、固定,很多服务对象与医生已建立起信任关系,医生也了解患者的病情;多年来建立起的病历档案和健康体检档案,使医院对服务对象更容易进行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多年来校医院的职能之一就包括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内容,对于“健康管理型医疗模式”并不陌生,与社会医院相比,高校医院更具备开展“健康管理型医疗”的优势。

3.3方法把健康管理融入医院的门诊和病房服务全过程。我们的健康管理性医疗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健康体检科、预防保健科、健康管理门诊、慢病管理病房五个部分。其中慢病管理病房包括3个特色治疗区:糖尿病治疗区、康复治疗区和肛肠疾病治疗区。设有10个单人高间病房。

3.4特色体检特色:导入先进的体检流程和“评估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体检者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随时查询体检结果,并且可以每年进行指标对照,体检科设有专家咨询门诊和咨询热线,体检者可以在工作时间内随时进行健康咨询。门诊特色:全部患者档案化,以家庭医生方式开展服务,一次就诊,负责到底。资深专家会诊特色:为所有体检和门诊患者提供综合诊断评估和解决方案。慢性疾病病房特色:医护人员全天24小时精心照顾,对十余种慢性疾病制定了科学标准化住院服务,例如:住院48小时内告知患者住院意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天数和大致费用;住院期间必须告诉患者所有检查结果、治疗方法等;出院前给予健康教育,出院后回归社区,长期跟踪服务,这样就从源头实现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和健康文化传播五位一体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篇6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1984年开始执行的medicare制度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私人健康保险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扶持私人健康保险以平衡medicare和私人健康保险间的关系,澳大利亚政府自1996年开始分三阶段推出极具针对性和有力的扶持政策(表1)。[5]第一阶段扶持政策推出后,由于1996年《私人健康保险法案》中财政补贴力度较小,设置的条件和限定范围较多,而《医疗税修正法案》针对的高收入人群原本购买私人健康保险的比例就非常高,因此该阶段法案并未对私人健康保险市场份额的扩大起到太大推动作用。所以,为了进一步推动私人健康保险业发展,第二阶段的扶持政策增强了对健康保险的补贴力度,取消了对补贴人群的收入限制,增加了65岁以上人群的保费补贴比例,并起到初步推动作用,私人健康保险参保率也从1997年的29.7%上升到1999年的31.1%,但与政府预期目标仍有较大差距。2000年推出的第三阶段终身医疗保险制度的扶持政策,则极大地推动了私人健康保险覆盖率的增长,2001年的参保率高达45%。终身医疗保险制度鼓励消费者尽早参保,以31岁为界限,31岁之前以较低的保费参加私人健康保险,享受较大优惠;31岁之后每延迟一年参保,则需额外支付2%的保费。此外,政府还推出了多项鼓励政策,以丰富和完善私人健康保险产品结构,极大地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德国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由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组成,月工资收入超过法定界限(4000欧元/月)的居民可自愿选择参加法定社会医疗保险或是商业健康保险。[3]德国的商业健康保险业走的是专业化经营道路,2007年德国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率达到27.97%,其中,基本型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率为10.4%,费用补充型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率为17.5%。专业化经营和管理专业化经营是指健康保险业在专属经营和监管的环境下,创新健康保险管理技术、延长健康保险产业链、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并积极参与政府医疗保障项目,为消费者提供综合质优的健康管理服务和保险。在德国,保险业实行寿险、财产险、健康保险分业经营,即经营寿险和财产险的公司不得经营商业健康保险,反之亦然。由于商业健康保险的风险发生率与寿险有着明显区别,前者是基于疾病发生率而后者是基于死亡率来计算,因此,专业化经营有利于商业健康保险建立本行业的精算原理、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管理方法等,并有利于监管以保护消费者利益。在德国有48家专业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公司,建立起独特的医疗健康网络,在产品开发、核算定价、核保核赔、信息系统、数据统计和分析、经营流程、客户服务和管理、医院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6]而在拓宽健康保险产业链方面,慕尼黑再保险公司旗下最大的健康险公司———德国健康保险公司(DeutscheKrankenversicherung,DKV)于2001年启动了“thinkHealthcare”(关注健康)的长期战略,以不断整合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资源,其中DKV子公司almeda通过远距离遥控和监测技术提供专业化疾病管理服务。[7]此外,德国商业健康保险业非常重视精算人才培养,这有助于降低商业健康保险的各类经营风险的发生。目前,德国精算学会1710名会员中约有250名健康保险精算师及250~300名数学家,主要为40多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提供服务,包括健康保险新产品费率计算、理赔资料分析、费率调整、准备金计算等。多层次的产品结构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非常重视产品的创新与开发,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以提升公司竞争力,其中,既包括针对不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替代型产品,也有针对已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型医疗保险产品和项目。[9]替代型保险主要包括综合医疗费用保险业务(包含门诊、住院、牙科治疗等费用)、收入保证保险业务、自愿长期护理保险业务,这是目前德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主营业务。补充型医疗保险主要包括附加住院费用保险、附加门诊费用保险、附加住院津贴保险、附加收入保证保险、预防保健费用保险、健康服务提供,主要定位于中高收入人群,类似于高端商业健康保险。

美国

美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非常发达,其经营主体众多、保险产品品种繁多,趋向于由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经营,其2007年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率达到65.5%,其中,基本型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率为57.9%,费用补充型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率为7.6%。[3]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虽然商业健康保险的运作效率高、产品品种丰富且多样化,但是以商业健康保险为主体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公平性较差、医药费用较高。因此,为了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并降低风险,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管理式医疗模式。由于医疗卫生费用不断上涨,美国政府于1973年通过了健康维护组织法案,允许更多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参与政府的医疗保障制度管理,开始了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的探索。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主要通过保险公司与医院职能融合,保险公司不仅负责费用的收取和赔付,而且进一步介入医疗服务提供和监督过程。美国管理式医疗保险组织由Hmo、优先医疗服务提供者组织(preferredproviderorganization,ppo)、排他性医疗服务提供者组织(exclusiveproviderorgani-zation,epo)、服务点计划(pointofService,poS)组成,其中以Hmo为主体。[10]与传统商业健康保险模式相比,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能主动控制风险,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服务效率及质量。由于在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按人数预付费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医疗机构监督和管理,来控制医疗服务质量和费用,并可以执行对重大医疗方案的审查,因此,保险公司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疗成本控制。纳入健康管理理念美国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在保险产品及服务中非常重视健康管理及疾病的预防,即通过组织和管理上的创新来更好地促进居民健康,达到控制医疗费用快速上涨、降低健康保险经营风险等目的。例如美国最大的健康险公司维朋,开发了一系列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方案,根据被保险人健康状况提供分类保障计划。而在服务提供过程中,通过家庭医师转诊推荐制,对居民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并遏制过度需求,控制费用增长。研究表明,纳入健康管理理念的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在费用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Hmo可以比传统商业健康保险组织低14.7%的成本来提供相同保障范围和医疗服务,而ppo则能以低6.1%的成本来提供。

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篇7

[关键词]物联网;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保险

中图分类号:tp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054-01

一、物联网的健康管理服务内容

1、慢性病预防和治疗

现代社会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加注重,不仅要求对疾病的预防很重视,对疾病的治疗也很注意。现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对传染病的防治转移到对慢性病的防治,《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2012-2015)》指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201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5.3%[1]。慢性病的比重大而且慢性病治疗周期时间长、费用昂贵,治疗负担占医疗费用的70%。通过对150名慢性病人的研究发现,病患在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后身体各项指标有明显的改善。

2、物联网的健康及疾病管理符合医学发展

物联网的医疗服务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医疗模式来说更加贴合于基层的家庭,更加注重个人自身的健康,贴合个人生活工作的状态,在物联网信息收集功能方面更加重视了基层人民的反馈意见[2]。物联网模式体现了多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展示了未来医疗服务方面的发展趋势。

通过物联网将健康和疾病管理起来,才能有效促进个人健康消除疾病。通过网络技术与健康理念结合是医学领悟的重大改变,通过网络平台及人的健康状况来分析解决最大程度帮助治疗个人的疾病,管理个人的健康。

3、物联网的健康管理符合国家医疗卫生领域发展要求[3]

国家政府比较重视对物联网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在2009年召开的卫生领域射频识别大会上,将射频设别系统运用到物联网上,加快了对物联网的医疗信息系统管理工作。在2013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构建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对智能化管理的安全保障,提升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提高人们的健康质量。

二、物联网及健康管理服务含义

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等传感设备,将所有的东西与互联网相连接,从而实现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模式[4]。在互联网领域,物联网与传统的网络模式不一样,物联网可以做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一个信息的交换和联系。提高效率,便于管理。健康管理则指通过运用物联网的射频识别、红外传感技术等对人体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是否有危机人体健康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分析,并通过检测结果提出对人体健康的指导方案,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昂贵的医疗费用,对身体健康质量也有所提高。

三、物联网在健康管理的应用

针对家庭、社区及医院展开健康管理。

1、家庭健康管理

在物联网的广泛运用下,人们在家就能通过物联网对自身的健康管理进行检测,尤其是现代社会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考虑老年人出行不便等因素,通过物联网在家检测身体状况不为一个好方法。家庭健康是社区与医院健康管理的前提,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自助检查诊断,并通过摄像头等来对身体气色一些指标进行监测,也可以通过个人的需要,进行设置专门的监测设施,需要监测什么就导入什么设备,并在其设备中导入相关的健康指标,人们就能通过检测完后的健康指标内容,提出的方案进行治疗。

2、社区健康管理

社区卫生机构是小区的重要核心,是连接家庭和医院的纽带。通过物联网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对社区成员的健康建立电子档案库,时刻监测社区成员健康。老龄化的加剧,社区卫生要重点监督社区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减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使老年人能够健康的安度晚年。展开各种专业的检查,比如免费测量血压,通过远程血压监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监督,将高血压从6%控制到28%[5].创建个人信息的平台,使社区和医院能够共享资料,社区成员到医院就医时,医生通过网络信息更加了解病患情况,提高诊治的水平。

3、医院健康管理

医院是卫生领域的中心体,承担救治病患的责任,对于医疗领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源稀缺,因为人们对大医院的可信度高导致主要的资料都集中在了大医院,医院和社区都相对匮乏。通过物联网技术之后就能使医院、社区共享资源,遇到困难病患也能通过物联网远程模式让专业医生对此类病患进行诊治,得到治疗的及时性,缩短了治疗时间大大避免因时间问题导致的病患情况恶化。

四、物联网在健康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医生不足、政府力度不够

物联网的健康管理中的设备产品大多已经成型,但国家没有出台相关具体的政策措施,所以发展还需要大力的引导。基本的医疗体系大多处于体检范围,没有形成完整的健康管理体系。且对于许多的健康指标如测量血压、血糖这些都需要在家中自行检测,这个时候就更多的需要家庭医生的帮助,家庭医生可根据病情状况分析,督促个人的健康管理,随着社区卫生机构的扩大,家庭医生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大。

2、健康保险制度不完善

现在的医疗机构都是只负责治疗,医保也只能在生病治疗才能使用,对于亚健康人群此类的健康保险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医疗的赔付制度也是局限于大型医院才能使用,预防保健、长期的疾病管理及社区的健康管理服务也都未列入医保的管理范围内。

五、物联网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通过健康检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并记入到健康信息平台上,然后通过健康状况的评估内容建立数据库,实施监督,如发生健康问题可到医院、社区进行就医。根据检测结果采取措施,并对数据及时更新管理,协调社区与医院的分工,完善健康管理和保险的结合,使各方都参与到健康管理模式中来,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六、总结

打开物联网技术在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市场,发展整体理念和创新技术,对物联网应用进行推广试点,慢慢壮大团队规模,促进良好的健康管理模式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10[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2012:20.

[2]任菁菁,何前锋,金瓯,等.感知健康、智能医疗: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3):46-48.

[3]谢桦,陈春妍,曹剑峰.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10(6):493-496.

[4]王羽,徐渊洪,杨红,等.物联网技术在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框架[J].中国医院,2010,14(8):2-4.

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篇8

关键词:

社区健康管理;移动医疗;模式

社区健康管理的关键在于全面的健康信息、持续动态的健康评估分类和及时性的健康干预。随着移动医疗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被大量研究,将移动医疗融入社区健康管理,符合社区健康管理的基本要求,移动医疗社区健康管理势在必行。整体来看,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不仅对提高居民健康质量和实现从治病到防病的转变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降低医疗费用,缓解医患关系,合理调度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1健康管理与移动医疗相关性阐述

1.1社区健康管理

社区健康管理是对居民健康危险因素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和预测,实现向人们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指导和健康干预,将治病转变为防病,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1]。它是解决医疗矛盾和提高居民健康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合理优化医疗资源、缓解医患供需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一个有效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能够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创造出最大的健康效果,全面提升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是电子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通信技术如计算机、智能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2]。20世纪60、70年代,远程医学和远程医疗的提出标志着移动医疗的兴起;90年代,掌上电脑(pDa)被广泛应用于医院的数据采集,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数据等,构成了移动医疗的雏形。近年来,随着3G、4G网络的普及和医疗与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为移动医疗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在产品的设计上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应用领域得到极大地拓展。全球移动医疗的应用基本可以概括为:无线查房和电子病历、移动护理工作站的应用、药品管理和分发、条形码患者标识带的应用、无线语音、网络呼叫、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以及移动远程诊疗,即“通信、监测、监控、诊断”。当前医院通过将移动功能嵌入医院信息系统(HiS)来实现这些应用,患者在医院的所有流程,从入院登记、发放药品、输液、配液/配药中心、标本采集及处理、急救室/手术室,一直到出院结账,都可以利用移动技术进行优化,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移动医疗产品主要是以穿戴式移动医疗设备和基于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这些产品可以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健康数据的监测,通过其提供的可靠、准确数据,可以极大地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对疾病判断的准确性。移动医疗为居民架起与医生沟通的桥梁,实时地了解居民健康状况,居民就诊的频率会极大地下降,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3移动医疗之于社区健康管理的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1.3.1需求分析

健康管理需要全面的健康信息,这是对居民健康进行评估、分类、干预和追踪的基础。通过移动医疗居民可以记录、添加、修改、浏览、储存和删除等功能管理健康信息,将个人病史、用药情况、家族病史、体检情况、主治医生等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存储于个人健康档案中。移动医疗通过对居民生理指标的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上传到居民的健康档案中,就能够动态地掌握居民的健康情况,从而做出有效的干预[3]。移动医疗在减少就医时间,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效率、高质量的移动医疗,不仅实现了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还实现了健康档案实时共享,使医生和居民之间的数据传递由定点定时传递变为移动传递,可制定合理的健康饮食、运动计划,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为居民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管理需求。慢性病仍旧是社区健康管理的核心问题,健康数据不完善,缺乏连续性以及前期健康数据的丢失,使得慢性病无法做到长期的监控和预防,其持续治疗效果和恢复程度难以判定。而移动医疗可以对居民进行实时的监控,可以永久地对居民的健康档案进行保存,并实现共享和及时更新,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将会产生革命性的改变[4]。

1.3.2可行性分析

移动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如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卫星通信的普及,3G、4G网络的覆盖率不断提高,给移动医疗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国内移动医疗产品的不断创新,也为移动医疗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应用市场。移动医疗因其便捷的特点可以让居民能对其进行操作、使用,而且每个居民(或者家庭)都有一个特定的账号,设置了访问的权限,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居民隐私。分级诊疗模式的发展和推进要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将承担更多的责任,要求社区医生或签约的家庭医生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把移动医疗技术运用于社区健康管理中可以缓解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局面,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改善社区居民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无论在市场需求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移动医疗社区健康管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2基于移动医疗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2.1基于移动医疗的健康信息收集与建档

信息的收集是档案建立的基础,一个全面的健康档案是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依据。采取医疗机构建档与移动设备自主收集的方式来全面收集居民健康信息,提高健康档案质量,实现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为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提供准确的依据。社区居民通过移动信息技术下载社区移动医疗平台,完成认证,拥有个人健康档案,然后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提供的医疗健康app应用和穿戴式移动医疗设备,对自身的血压、血糖、体温、睡眠等进行监测[5],并通过服务端将这些数据上传到个人健康档案中。同时,服务器通过健康信息问卷,进一步获取社区居民既往的健康信息并上传至个人健康档案中。服务器终端与医院的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机构相对接,自动将居民的历史就诊与健康体检信息补充到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中,实现健康档案的共享,建立医疗系统全覆盖的健康档案。

2.2基于移动医疗的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分析、评估和预测

健康危险因素是指对健康有影响的、与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相关的诱发因素。通过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与服务终端相互连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实时监测居民的健康状况,并结合医疗系统上的个人健康信息,采用人工与健康预警系统结合的方式对居民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做出评估和预测,并将分析与评估报告上传到个人健康档案中,将数据转换成信息,制成便于居民识别的可视化图表,最终传导至移动设备终端或通过现代通讯方式传递给居民,给出相应的健康干预方案,实现健康危险因素地及时提醒。此外,针对数据分析的情况,系统将会定期的给居民制定个性化的体检方案,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2.3基于移动医疗的健康干预管理

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是健康管理最重要的环节,移动医疗将会利用动态的个人健康档案对每个居民制定出不同的健康管理计划,纠正居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实现个性化的健康管理目标。移动医疗通过服务端连接医务人员与居民两端,在医务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之间架起沟通与交流的平台。通过移动医疗可以给居民持续性的健康教育,根据居民健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居民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程度。对于患有慢性病或亚健康的居民制定个性化的膳食、运动方案和药物计划,并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传递给居民,实现不受时空限制地接受移动医疗干预。对于患病的居民,通过移动医疗对居民疾病状态的监测,实时掌握居民的健康状态,并携带移动医疗设备提供线下(或上门)就诊服务或对接上级医院,也可以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线上干预。

2.4基于移动医疗的健康管理效果评价

做好健康管理效果评价是调整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新一轮健康管理的起点。健康管理效果评价贯穿整个健康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健康风险评价、慢性病风险评价和生命质量评价。它是衡量健康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环节和手段,通过对社区居民开展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比分析干预前后的健康状况是否发生明显改善以检验社区健康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1]。通过建立基于移动医疗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可以及时掌握居民的健康干预数据,对这些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做出效果评价,将评价结果导入健康档案中并及时反馈给医师和居民,从而对居民的健康干预计划和具体措施做出及时的调整,进一步提高干预的效果,形成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良性循环。

3基于移动医疗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分析

3.1移动医疗与健康管理的普及

移动医疗和社区健康管理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基于移动医疗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还处于前期研究阶段。首先,通过移动医疗和健康管理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居民了解和认可基于移动医疗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其次,要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疾病的发病是一个不断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将疾病防患于未然,让居民对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有全面的认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升社区的整体健康水平。最后,只有让居民认识和体会到移动医疗与社区健康管理相结合带来的切身利益,居民才会树立对社区移动医疗健康管理的正确意识,进而不断促进整个移动医疗和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

3.2社区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

建立基于移动医疗的社区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是此模式实施的基础。社区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将移动医疗嵌入其中,利用网络即时传递居民的健康信息,构建一个动态的健康管理档案,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居民,提升健康管理的持续性。真实可靠的量化数据可以为医生做出诊断提供依据,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危险因素的干预。同时,信息化平台需架起供医务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实现个人数据的同步和信息的共享。此外,信息化平台还具有预约挂号,提醒患者服药,远程诊断,定期体检提醒以及药物联网查询等服务功能。

3.3移动医疗app的开发以及设备的提供

目前的移动医疗缺乏统一的标准,市场上存在不规范的移动医疗应用,使用不规范的应用进行信息搜集、评估、诊断,容易导致健康信息不准确,不统一,评估与干预工作无法顺利展开,进而阻碍社区健康管理的实施,甚至还会产生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因此需要加强对移动医疗应用的管理以及建立移动医疗统一的标准。同时,当前许多移动设备和医疗设备的物理属性也限制了它们的功能。而可穿戴医疗设备的逐渐成熟为移动设备和医疗设备结合提供可能,让穿戴式医疗设备普及并将它与医疗设备结合构成移动医疗物联网,将对移动医疗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3.4安全问题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移动医疗安全问题是制约移动医疗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做好居民健康隐私的保护是移动医疗面临的重大挑战。相对于固定储存的设备来说,移动设备更容易丢失或被窃,数据的安全性受到很大的威胁。同时,移动医疗还不成熟,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移动医疗市场,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移动医疗健康管理的发展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除了当前的医疗保险,还需要补充健康管理相关保险。当前各方从事社区健康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需要构建医疗机构、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供应商、政府相关部门等各方利益共存的发展模式。而建立此模式是否成功则取决于能否达到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社区居民满意度的效果[6]。

参考文献:

[1]陈宪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61-163.

[2]徐倩,赵文龙.国内外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启示[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9):1295-1297.

[3]熊昕.面向社区的健康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4]鲍娟,柯尊平,魏刚.基于物联网的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模型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7-11.

[5]徐婷,鲍勇.基于云计算远程平台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运行新模式的思路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81-83.

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篇9

关键词:传导机制;医疗保障;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1日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健康、疾病与贫困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约7,000万名贫困人口,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占42.4%,绝对数额接近30,00万。庞大的贫困人口规模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体与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全体脱贫、小康生活水平还有差距,与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还有差距。因病致贫现象在一些基层仍很突出,山西省大宁县贫困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有3.6万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近1万人,占到贫困人数的28%。疾病无疑已成为部分居民致贫、返贫的首要原因。

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机理分析

本文试图从支出和收入两个角度说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作用机理。

(一)重大疾病医疗费用的作用机制。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作用机制分析的起点始于疾病,由于生理因素(如遗传因素、性别、年龄)、个人因素(生活方式、健康习惯)、经济社会因素(收入、职业、医疗卫生保健资源享有状况)等的影响,一些个体可能罹患大病、重病。如,中国保监会《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中所列的重疾病: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重大器官移植、终末期肾病等。由于重大疾病的复杂性,诊治重大疾病的花费即重大疾病医疗费用往往高昂,如恶性肿瘤治疗花费为12~50万元,急性心肌梗塞的平均花费为10~30万元,终末期肾病的治疗花费为10万元。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166元,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远超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虽然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可以对符合条件的医疗费用进行部分报销和补偿,但由于大额医疗费用动辄上十万甚至几十万元,为避免医疗保险基金的“有限集中”支付而设置的起付线、封顶线及报销比例,造成大病重病患者在医疗保险报销后自付医疗费用过高,当自付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支付能力的时候,会使本来就有限的家庭收入的可支配度更小,可能会迫使家庭缩减其他方面的已经是最低需求的消费,变卖生产性财产、债台高筑,产生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这种因大额医疗费用开支而致贫或返贫的,属于“开支型贫困”。

(二)因病收入丧失的作用机制。有些家庭,其处于劳动年龄的劳动者,因患重大疾病,无法工作而造成收入丧失。即使治愈,重大疾病对劳动者身体机能的损害非常大,劳动者在患大病重病后丧失了部分甚至全部劳动能力,而且后续的持续治疗、保健、护理将使劳动者无法再像患病前那样从事劳动;更严重情形下,一些重大疾病可能致残。有数据显示,因疾病致残占致残数一半以上,诸如类风湿关节炎、中风、糖尿病是内科常见易致残疾病。重大疾病致使身体机能下降、甚至致残,丧失劳动收入。此外,患大病重病的家庭,因家庭患病成员需要照料,为降低照料经济成本,往往由具有劳动能力的核心家庭成员对病患成员进行照料,这就限制了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核心成员通过诸如外出打工去赚取收入、脱离贫困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了家庭收入,致使家庭容易陷入贫困。一些常见病或多发小病,也能致使个体丧失劳动能力,如腰椎、颈椎疾病。据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的数据,腰痛和颈椎病在近20年中跻身最常见疾病名单。在所有国家中,腰痛位列导致残疾疾病的前十位。这种情况在我国农村也比较常见,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一些农村居民患上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疾病,虽不至于致残,但部分严重的患者因此而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继续从事劳动,丧失收入来源。这一现象在中国广大农村并非个案。无论疾病致使失能,抑或因家庭成员需要照料而使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不能工作,均属“收入型贫困”。

三、完善贫困医疗保障体系,引入健康管理新理念

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在医疗保险方面,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将大病医疗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提升多层次医疗保险的补偿水平,进一步降低贫困群体的医疗负担。在医疗救助方面,一方面做好资助贫困群体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将贫困群体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内;另一方面提升医疗救助水平,2016年3月广州新医疗救助办法规定,每人每年医疗救助最高限额增加到35万元,这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救助能力和水平。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服务供给方服务水平。一些贫困集中连片的地区,交通不便,基础医疗卫生资源贫乏,居民享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较低。因此,应该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强化政府筹资职能;通过高层级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支援与带动,培养基层医疗服务人才、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同时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服务人才的薪酬水平。

健康管理是阻断因病致贫的长效机制。我国应制定健康扶贫和健康脱贫保障机制的远期规划,并与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有效融合。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形式多样,国外实践证明,健康管理有效地提升参与健康管理者的健康状况。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中健康管理实践已有一些体现,如对参保参合人员定期开展体检,将参保参合的慢性病治疗与基层卫生服务结合,引导就近就医。政府为贫困地区购买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已经产生了“社会收益”,据健康报报道,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通过实施全民免费体检、划分健康风险等级人群、制定相应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改善了居民生活习惯,提升了慢性病患者的正常劳动时间,有效保护了农村劳动力,为脱贫致富奠定“健康基础”。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逐步推广覆盖更多的贫困患病群体。有研究发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通过家庭医生与贫困老年人签约健康管理服务,可以明显改善贫困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健康水平,通过签约医生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研究人员发现参与健康管理的贫困老年人,其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得到明显改善,贫困老年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检查等方式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总体上,通过家庭医生的健康管理服务对贫困老年人的慢性病控制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并且通过健康管理服务也提升了贫困老年人参与健康管理服务的依从性。因而,基于长期效果的考量,通过健康管理及相关服务,改善贫困人群的健康状况,从根本上降低疾病发生概率或疾病严重程度,从而降低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最终实现健康脱贫。

主要参考文献:

[1]杜毅.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与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8.

[2]章晓懿,沈崴奕.医疗救助对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缓解作用研究[J].东岳论丛,2014.8.

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各路资本1”为你整理了这篇某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我市卫生健康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卫生健康委的决策部署,突出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一个转变”,持续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两个重点”,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现将我委2020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按照“防输入、防输出、防扩散”要求,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成果。一是严防死守抓防控。全面压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法人和社区(村)责任、家庭个人“四方”责任,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期24小时严防死守,全面做好排查登记和体温检测。二是关口前移抓“四早”。围绕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动态摸排管控湖北入长、境外返长等重点人员,建立健康管理台账,全部纳入闭环管理,严格落实追踪排查、隔离管控、核酸检测等措施,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坚决杜绝漏管失控。三是精准施策抓救治。先后确定长医附属和平医院、市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三家定点医疗机构,抽调31名专家组成市级专家组,对8例确诊病例和7例疑似病例进行全力救治,实现了确诊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响应号召,全市派出98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取得了“医疗运行零差错、医疗安全零事故”的战绩。四是常态防控抓哨点。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强化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和医务人员防护,对就诊患者严格落实“一医一患一诊室”“一患一陪护”等管理措施,确保“哨点”的敏感性。

二、始终坚持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持续深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一体化改革穿针、三医联动引线、五项制度建设织网”的改革思路和“分类指导、示范引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改革路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一是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做好医保基金对县级医疗集团按人头打包付费试点经验总结推广,落实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充分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有效降低群众看病用药负担。深化“六统一”管理,着力架好“三根天线”,推动县级医疗集团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统筹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资源池”,结合分级诊疗要求和县区转诊情况,形成基层服务“需求池”,集约高效开展目标帮扶。二是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研所附属医院、市中医医院等八所三级甲等医院按要求设置了总会计师,市人民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工作被纳入省委深改委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三是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市人民医院全面托管潞州区人民医院,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实行临床科室一体化管理、医技科室一体化管理、职能科室一体化管理,落实人才双向流动。长医附属和平医院牵头成立和平医疗集团,集团内6所医院人才流动、资源共享实现无壁垒。四是加强医联体建设和管理。县区二级综合医院15个检查检验项目与市域内三级医院实现7日内结果互认。市级远程心电诊断平台向上对接国家、省级高等级医疗机构,向下对接医疗资源较薄弱的县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区域医疗一体化服务。

三、始终坚持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为重点,做实做细健康扶贫工作

一是推进基层医防融合。全市建立了县级指导、乡级协调、村级落实的签约服务团队工作机制,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对基层筛查出的中、高危重点人群进行科学诊治、合理用药、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二是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和双向转诊“两簿一单”、“三个信息平台一个微信公众号”,完善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簿、双向转诊管理簿、双向转诊单,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逐步规范,疾病筛查率和控制率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群众的获得感逐步提升,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三是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双签约”服务。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实做细健康扶贫“双签约”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乡村干部服务团队的作用,确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实实在在知晓、感受、享受、满意各项健康扶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