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33:53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篇1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而食品包装又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处理好食品包装的问题。本文就从食品包装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来探讨。

关键词食品包装;安全问题;材料

中图分类号tS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1-0206-01

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维持着人们体内能量的需求。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却往往轻视食品是否安全,也从不关心食品的包装材料具有毒害的化学物质。而如今,我们周围却充斥着很多劣质的食品包装材料,这些材料是人们导致食品质量低下的真正原因。尽管劣质食品包装不会像病菌、感染病毒那样对消费者的伤害直接和明显,但如果长期的使用存在安全问题的食品,期间的有毒物质会慢慢积淀在人的体内,严重的话会对人造成食物中毒,特别是对青少年、孕妇的危害会更大。

因此,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是每个人应该尽的义务,食品的质量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生产原料、制造工艺和食品外包装材料等诸多方面,而食品的包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下面就来分析食品包装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此问题提些可靠、有效的措施。

1我国食品包装安全存在的问题

1.1包装原料不合格,造成食品污染

日常的包装容器是在食品包装过程中最常用到的东西,对食品包装来说是最常接触到,因而对食品的质量也是影响较大的。而现今,我们市场上的日常包装容器一般都是来源于废塑料的再利用,废塑料的原料确是废弃塑料桶、盆,更严重的甚至还是医院用掉的一次性针筒,这些废弃物本身细菌或化学类污染源,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不过,就是因为这些原料成本较低,很多都是由小作坊生产的,所以使用就极为广泛。却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日常的消费者,一般的没有办法辨别怎样才算是合格,怎样的材料制造出来的包装容器才能使用。

如果使用废弃塑料来生产出来的食品包装容器会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危害。具体来说就是,聚氯乙烯是废弃塑料的主要成分,且在对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材料还会产生大量的氯离子,一旦在检测的时候不严格的话就会残留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此外,如果人们用废弃塑料生产的包装容器的话,当人们对含油、酒精类的食品加热超过500摄氏度时,废弃塑料中的铅、福等金属残留就会溶入食品中,侵入食品当中,对人体释放毒气。

1.2使用添加剂的标准不严格,取证泛滥

食品的添加剂也是食品的一个重要检测对象。当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还有很多的缺陷,特别是那些违规产品的检测、判断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对策。不少企业在对食品加工的过程中,私自往食品里加入一些废塑料、工业级碳酸钙、色母料以及石蜡等有毒害物质,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甚至,有些小企业为了增加食品颜色的亮度,还可能会往食品里加入可致癌的荧光增自剂,在2011年的3・15活动里就在很多食品里检测出可致癌的荧光增自剂,这样的食品就是人们最为痛恨

的了。

1.3印刷不严以致食品质量不高

不得不提,现在的食品包装印刷污染是食品二次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用于对复合包装材料粘合剂以及塑料印刷油墨的容剂是苯类,总所周知苯类是致癌的物质,所以当在食品包装过程的时候,由于苯类溶剂发挥不完全就会残留苯类物质在包装材料中,进而影响到人们的饮食安全。美国FDa曾对苯类溶剂进行鉴定,认为其毒性的强度极大,被列入可致癌化学品中。专家认为,苯类溶剂它能渗入人的皮肤、血管从而能危及人的血球及造血机能,严重的会导致患白血病。

而在对食品进行油墨在印刷的时候,最好小心不要残留在包装中,因为苯类溶剂很容易被包装内的食品吸附,而油墨中的颜料又有特别强的吸附力,所以千万不能在印刷时留下痕迹。

1.4为食品安全做宣传,市场秩序扰乱

如今处处都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人人都想得到安全的食品食用。为此,现在很多企业商家就看好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于是就用普通塑料甚至还达不到普通塑料要求的的产品冒充“可降解”产品。从而市场上,标有“环保”、“可降解”、“绿色”等的环保字样,欺骗消费者,强调产品的环保功能。

2建议

食品存在问题,是商家的责任同时也是国家和个人的责任,都应极尽全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为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建立合乎我国的食品包装体系

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食品包装安全,它是一项很宏大的质量工程。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而我国也应建立合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体系,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包装安全问题。其中包括:科学立法、执法公正、加紧国际合作等重要步骤。

2.2采用国际先进管理方式

目前,我国各级质量检验机构定期抽查的项目的依据都是来自于1992年的卫生质量国家标准,这一标准并不完善,它所包含的仅仅是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所以,我国应采用国际的先进管理方式,即HaCCp体系,它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有效、经济的食品安全体系。这个管理方式,将会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起到重要的作用。

2.3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消费者才对食品安全的检测中也应起到重要的作用的,从而对于消费者本身而言应该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学会做到对食品的材料本身的审视。同时还要做到对食品溶剂和添加剂的安全意识。因此,应加强对消费者进行塑料食品包装安全知识的教育,提升自己对食品包装的鉴别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对食品包装的安全问题有个深刻的认识,在了解它所存在的问题之后,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共同做好食品包装安全的各个环节工作。

参考文献

[1]金立享.浅谈我国塑料食品包装中常见的各种安全问题[J].中国包装工业,2011,06.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篇2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自愿性食品安全规制成本和收益

一、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愈来愈热烈。这不仅表明消费者所关心的重点已经从食品的可获得性转向了食品的质量,包括其品味、营养成分和安全水平,而且表明提高食品安全政策的有效性,并降低政策成本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食品生产厂商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关于什么是最适当的食品安全标准,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理解:出于保障公众健康的需要,社会舆论有着对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的无限要求,而食品生产厂商则担心过度的食品安全保障所形成的成本压力。对于厂商、政府和消费者而言,食品安全规制的成本与收益是各方进行选择的关键。因此如何以最小成本达到理想的食品安全水平是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由于食品的信任特征和国内产品责任制度的不完善,食品安全规制很难被厂商自愿地实施。有学者提出,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要求厂商对受害者进行“惩罚性赔偿”而不是“补偿性赔偿”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的观点是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立可以刺激厂商自愿采取食品安全规制措施,从而降低政策执行成本。

国外的文献主要是从厂商实施食品安全规制的动机的角度来分析自愿性或强制性措施。如KathleenSegerson(1999)指出,对于那些消费者可以直接得知其安全特征的产品(如搜寻产品和经验产品),市场力量可以创造出促使厂商自愿采取安全规制的动机。然而对于消费者不能直接得知其风险的产品(如信任产品),市场力量就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了。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强制性监管措施的威胁并伴随对自愿措施就进行奖励的方法为厂商提供自愿性规制的动机。然而,公共资源的稀缺性,是加强私人和公共部门相互合作的主要原因,而二者合作的主要形式就是政府的食品安全立法和厂商自我规制的结合(Juliea.Caswell,2007)。而m’handFares(2010)则从食品安全事件风险的特点考察了厂商自愿实施的私人规制和公共安全规制之间的互补性;并认为当强制性措施的威胁较弱时,则食品污染的风险较低的厂商比风险高的厂商更多地采取了自愿性措施。国内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对厂商的惩罚力度越大,其违法概率越低,消费者所获赔偿金越多,其诉讼的积极性越高,因此而遏制厂商生产劣质产品(曹婧,2010)。

本文旨在将惩罚性赔偿制度与厂商自愿性食品安全规制结合起来,运用博弈分析方法,讨论厂商在不同制度下的成本和收益,并求解厂商自愿实施食品安全规制的均衡条件。本文接下来分析食品安全规制的厂商动机,第三部分讨论在惩罚性赔偿制度下,厂商与政府、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第四部分求解厂商实施自愿性食品安全规制的均衡条件;最后是政策建议。

二、食品安全规制的厂商动机与惩罚性赔偿

1、自愿性动机与强制性动机

厂商采取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动机包括自愿性动机和强制性动机。自愿性动机是指厂商自主选择控制食品安全的方法和标准,尽可能地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产品声誉、质量安全认证和标签等,它是一种由市场驱动的私人质量控制体系。而强制性动机是指由监管部门制定要求食品生产厂商达到的食品安全强制性标准,或者要求厂商强制性采取某些特定的食品安全生产流程和工艺,这是一种由公共政策约束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自愿性食品安全规制措施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厂商主动采取食品安全措施,政府并未发挥强制作用。厂商或许迫于市场或公众压力,会积极争取各种私人认证(如iSo9000等)。第二种是在企业和公共管理机构之间通过正式谈判达成协议,企业自愿采取措施并以此获得政府的某种补贴或优惠或者减税(即“胡萝卜”加“大棒”组合)。第三种是公共管理机构开发出自愿性计划寻求参与的厂商,如通过向农户提供补贴的方法鼓励农户采取环保措施,厂商可自行做出决定参加或不参加自愿性计划。

2、惩罚性赔偿与厂商不同动机下的收益

惩罚性赔偿(punitivedamages)是相对于补偿性赔偿而言的一种赔偿制度,它是指法院所判决的食品厂商的赔偿金额超过受害人的实际赔偿数额。其主要目的是在对受害人进行补偿的同时,对造成损害的当事人进行经济惩罚,从而遏制不法行为的再次发生。从其法律渊源来看,英美法系在19世纪60年代就对惩罚性赔偿有过运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第96条中规定:凡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之外,还可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文化传统国际食品贸易SpS

一国文化传统对其法律的影响深远而难以琢磨。中美食品安全法比较就体现了这一点。各国的食品安全制度都基于同一出发点:保证国民“安全地吃”。文化内涵被灌输到人类作出选择判断的潜意识中。由于中美两国迥异的文化传统与饮食习惯,两国的消费者对怎样是“安全地吃”有着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

食品国际贸易由来已久,但各国文化传统带来的对他国食品的抵制态度却从未消失。当今高速发展的农作物生产技术及密集的国际食品贸易给各国食品安全保护带了更多的研究课题。例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可以同时满足进出口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在中美两国均引起了高度关注。中美两国消费者对这类食品有不同反响。尽管全球化席卷中国,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普遍的饮食习惯仍然一致:偏爱传统而少加工的食品。中国人对于转基因食品普遍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这种怀疑影响了中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则,也延缓了商业对此类食品的实践与接纳。相反,美国是全世界最能接受新技术的国家。美国政府以一种灵活的法律体制去支持新技术,而美国人民对于科技革新表现出较强的包容力。

两国不同的文化心态催生了不同的食品安全规则,不同规则易引发国际食品贸易争端。这种争端是有先例的,比如欧盟与美国之间的“荷尔蒙牛肉案”。

荷尔蒙牛肉案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的食品与药品监督局(FDa)以及农业部(USDa)就将内生人造牛生长激素(BGHs)视为一种安全低耗的增加谷物喂养效率的方法。BGHs在美国得到广泛使用,它可以使喂养者用并不昂贵的谷物喂养出高档的出口牛肉。如此一来,这些喂养者无疑获得了市场的竞争优势。

然而,欧盟禁止了该类产品的进口。深爱简单烹饪和少加工的欧洲人普遍认为这种先进技术改变了肉类的基本生物构成,不安全。欧共体针对消费者对这类肉的不安情绪先后了多项行政指令,最终规定只有为了治疗和畜牧学才可以例外使用内生荷尔蒙,并完全禁止了人造荷尔蒙的使用。

美国在1996年向wto就欧盟的“禁止进口美国的荷尔蒙牛肉”禁令提出争议。面对wto争端解决专家组,欧盟的主要主张是:依据协议明确表述Gatt成员没有义务改变他们各自的食品安全保护标准。

wto争端解决专家组最终判决这项禁令无效。专家组解决此项争端的主要依据是《关于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的wto协议谅解书》(简称SpS)。SpS中明确指出限制各成员实施完全的地方态度和认知去理解食品安全。虽然SpS承认各国家有权采取影响食品安全和动物健康的措施,但同时指出有关措施不应是“有争议的或没有充分理由的”歧视性政策。协议鼓励各成员应该依赖一个标准的、国际的、以科学为基础的方法来实施食品安全规制。SpS鼓励各成员的规章措施均应建立在科学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

专家组依据SpS第3.1条:要求成员国将其卫生和植物检疫的措施建立在相应的国际标准基础上,指出欧盟违反该条规定。依SpS第5.1条:成员规则措施必须建立在“对人类声明或健康进行复核情况的危险评估”的基础之上。专家组认为欧盟并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超越国际标准订立荷尔蒙禁令。依SpS第5.5条成员应避免使用“有争议的或没有充分理由的差别”措施,如果这些措施会导致在“国际贸易领域的歧视或伪装的限制”。欧盟的禁令被认为是没有充分理由且可能导致国际贸易领域的伪装限制。但wto专家组的决定也为食品安全标准国家化和地域化留下了一扇门。在该案中,wto专家组解释:各成员可以依照自己的观点和综合考虑本国多方面因素规定适当的保护标准。

这个案例的丰富内涵为中美食品贸易潜在纠纷带来启示。例如面对转基因食品,政府作为市场规制者,需对新科技带来的利益和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反应作出合理的价值衡量,以避免被贸易伙伴指责利用伪装限制造成贸易壁垒。

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法律

中国消费者青睐传统饮食,所以中国食品安全法总体倾向于支持传统食品和饮食习惯。例如皮蛋为我国特有的蛋加工食品,没有严格的制作工艺和配方,它的制作中也没有高温消毒。它的安全性被默认假定。美国食品安全体系注重运用科学标准和实验数据评判食品安全,对于禽、肉、蛋类有“高温杀菌要求”。因此美国食品安全法认为皮蛋这样的食品有安全隐患。

美国消费者热爱科技创新,美国食品安全法支持新技术运用。几乎每家美国大型超市都卖转基因食品,虽然中国人觉得这些食品对“天然的改良”难以保证它们的安全。美国重视创新给农业带来的生机。早在1992年美国国会发表了题为《美国农业的新科技时代》的评论:科技创新在美国农业生产变革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生物技术与高端计算机体系的发展将美国农业送进了一个新时代。这些技术具有为美国农业增产,加强农业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增强食品安全的潜力。同年,美国转基因番茄上市,绝大多数消费者平静接受。此后,转基因玉米、土豆、大豆、胡萝卜、番木瓜等陆续上市。应指出的是,自2009年起,基于“超级虫草”等转基因技术缺陷导致的社会危害,美国已开始对该技术进行全面革新和反思。

美国原则上承认转基因食品安全。它将规制重点放在食品本身。在美国,生产食物的方法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了解该食物的安全性与营养成分。然而,审核食物安全关键因素是食品本身特征,而非新方法运用的事实。中国食品安全法对新科技食品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中国关注新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方法。依《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简称《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的单位,应按批准的项目和要求组织生产加工,并定期向所在地主管部门提供生产、加工、安全管理情况和产品流向的报告。

另外,依据相关美国法律对转基因食品监控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基本农作物和大批量的农产品,如防害虫玉米及转基因大豆。这些农产品在实验和投产阶段均被监管。第二类是包含了转基因成分的加工农产品。例如由长保鲜期番茄制作的番茄酱。这一类产品需要像《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案》中其他调控产品一样符合相关的食品安全要求。安全要求主要包括:保护消费者不受错误包装标识误导,以及不得生产制造和销售掺假产品。最低等级的监管是其他转基因食品,例如用于做奶酪的素食牛奶凝结剂凝乳酶。

相比而言,中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级别分类更复杂。依《条例》第六条,转基因作物按照其对人类、动植物、生态环境等的危险程度,分为四级。它们是:尚不存在危险等级、具有低、中、高度危险等级。而具体评级标准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所有级别从生产到销售均做不同等级监控。

中美对转基因食品采取迥异的标识制度。依《条例》第八条:国家对转基因生物实行普遍标识。转基因生物目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美国转基因食品在有限情况下标识。FDa指出,食品是由一种十分不同于其传统类型的新植物制造,且新植物原通用名已不宜使用时才做标识;或有安全性用途性问题需向消费者警示提醒。如果番茄里被引入花生蛋白质且这种番茄的过敏性问题并未被解决,食品标识是必要的。

对新食品安全性的质疑态度是中国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审慎监管原因之一。而美国法对转基因食品采取是少束缚的态度,其基本思想是:新食品像其他食品一样安全。

消费者对安全风险的态度与wto规则

中美消费者因文化传统的区别对食品安全判断不同。消费者的态度是国际食品贸易中一国采取关于食品安全威胁的反应措施中应充分考虑的因素。但何时考虑,占多大比重的考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国际贸易的反应措施很多。SpS将措施归纳为:标识,处理,测试与颁发证书,销毁和禁止进入。依据“荷尔蒙牛肉案”,wto呼吁成员国应理性而科学地进行风险评估。依据客观科学标准还是主观文化标准是评估风险的第一步。SpS协议要求运用客观标准。消费者态度是在用客观标准后才考虑的因素。食品安全措施必须基于科学原则,再考虑其他因素,从而选择适合的保护措施。各国不能在订立保护标准伊始就过多地考虑消费者态度,否则有可能被指责运用武断而不公平的保护标准。

结语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篇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关注民生,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服务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努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切实提高推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水平,结合分析检查报告和工作实际,按照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务求实效,集中力量,加快形成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和监管水平的体制机制,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要求

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整改落实工作注重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推动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提高“三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整改落实既要立足当前、积极推进,又要常抓不懈、致力长效;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尤其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加大整改落实工作力度,对于当前能解决的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能够出台的制度,抓紧出台;对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和出台的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争取尽快解决或出台,并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总之,通过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和干部职工真正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三、整改项目和措施

(一)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解决的问题

1、餐具评价性抽检增加30份样本,抓好督促落实以提升合格率。

整改措施:协调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强化专项监测;并加强技术指导,督促企业严格实施餐具消毒,切实保证消毒设施到位、消毒措施到位、消毒效果到位,努力使我市餐具抽检合格率显著提高。

责任科室:食品安全协调监察科。

2、加强注射剂生产企业的驻厂监督工作;制订注射剂销售监控应急预案。

整改措施:严格执行《*市驻厂监督员考核办法》,认真落实注射剂生产企业驻厂监督制度,切实加强驻厂监督力度。制订注射剂销售监控应急预案,以便万邦药业注射剂启动销售后可以及时了解其销售动向,遇应急事件可迅速控制其销售终端。

责任科室:药械稽查科。

3、继续加强信息工作,及时总结、提炼食品药品“六千五百”放心工程等精品信息。

整改措施:通报半年度信息录用情况,进一步营造信息工作氛围。及时总结食品药品“六千五百”放心工程、廉政文化等信息上报,争取领导批示。

责任科室:综合办公室。

4、2009年4月30日起药械扩权许可工作已开始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日益增加,特别是GSp认证任务较重,GSp认证员短缺,采取措施切实加强许可证换证和GSp认证工作。

整改措施:鼓励机关工作人员报考GSp认证员,抽调力量充实认证队伍和认证办公室力量;出台加强药品换发证和GSp认证工作意见,进一步加强药品经营许可证换发证和GSp认证工作。

责任科室:综合办公室、药械稽查科,各科室配合。

5、对部分药店存在的非法渠道采购药品问题予以打击整治,并继续加强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药品质量的监管。

整改措施:近期对非法渠道采购药品问题再次开展集中整治,对涉嫌“挂靠过票”经营药品的案源线索,坚决贯彻“四不放过”原则,务求追踪溯源,彻严查处;并实行监管目标控制运行机制,加大日常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经营、使用行为。

责任科室:药械监管科、药械稽查科。

(二)年内完成的整改问题

1、加大对自身职能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的宣传。

整改措施:继续落实一年二次的食品安全新闻制度,定期开展食品药品消费警示;利用*日报、*电视台、*新闻网及自办简报、杂志、网站等,加强自身职能及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的宣传。

责任科室:综合办公室。

2、牵头抓好食品药品“六千五百放心工程”,进一步净化食品市场秩序,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整改措施:在出台《食品药品“六千五百放心工程”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实行“每月一检查一落实,每季度一总结一部署”,协调有关部门有序推进,并定期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年底前顺利完成目标。同时,继续加强人民群众消费密切相关的“两豆”(豆制品、豆芽菜)、肉食品等整治,提高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保障水平。

责任科室:食品安全协调监察科、药械监管科、药械稽查科。

3、加强监管队伍自身建设。

整改措施:继续加强专业化监管队伍建设,落实创造平等学习机会、鼓励在职学历教育、支持专业技术考试、倡导深入一线调研、落实中药技能师徒带教政策、实施上挂下派锻炼和积极开展社会考察七项举措,使干部职工开阔眼界、丰富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增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能力,逐步形成一支堪当重任、能打硬仗的专业化监管队伍。

责任科室:综合办公室牵头,各科室配合。

4、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尤其要深挖骨科器材、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方面的案源线索。

整改措施:以寻找线索、深挖案源为突破口,继续加强药械市场打假治劣工作。结合飞行检查、靶向抽验、网上核对、厂家核实、同行交流、蹲点审计等方式,收集打假信息,协查嫌疑现象,在查处使用未注册体外诊断试剂、高风险医疗器械购用等案件上有所突破,力争破获5万元、10万元以上大案各2起。

责任科室:药械监管科、药械稽查科

(三)明年完成的整改问题

1、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效能。

整改措施:建设全市药械安全信息化监控系统,年内完成方案设计、评审、立项、报批、招标等工作,年底前启动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系统安装调试;明年开始全面推开,5月份前完成验收,以全面提升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责任科室:综合办公室牵头,各科室配合。

2、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建立*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和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

整改措施:在前期调研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分类整合方案论证,整合定量检测资源,强化法定权威检测能力,建立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保持定性快速检测体系不变,建立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为餐饮环节和药品安全现场监管执法提供技术支撑。明年争取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予以实施。

责任科室:食品安全协调监察科、综合办公室。

(四)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局党组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坚持突出实践特色,着重从解决问题和完善机制入手,围绕促进科学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和体制的障碍问题,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计划完成《*市<餐饮服务许可证>管理实施办法》,争取出台列入政府规范性文件计划的《*市推进药械信息化建设意见》;对已经形成的《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指导员制度》、《局机关绩效考核办法》、《聘用工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并加强执行。对以上制度,已经出台的切实抓好落实;正在修改完善的,全面广泛的征求意见,确保新的体制机制为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和监管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四、保障措施

抓好整改工作,解决突出问题,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阶段,是真正取得实效、让人民满意的有效环节,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试金石”。因此,全局党员干部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认真做好整改工作,具体把握以下几点: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要切实加强整改落实的组织领导,局党组对整改落实工作负总责,党组书记、局长为整改落实第一责任人,其他党组成员分工负责,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各责任科室均要以整改项目为单位,在7月20日前拿出细化的整改落实方案,其中排列第一位的科室为牵头协调科室(下同),负责整改落实方案制订;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解决的问题,应在8月15日前完成整改和总结工作;在年内完成的整改问题,应在12月10日前完成整改和总结工作。

(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整改落实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牢固树立系统工程的思想,在分管领导的指导下,责任科室要进一步细化并实施整改落实方案;配合科室要积极配合,根据职责分工,抓好相关工作的整改落实。各科室都要讲政治,顾大局,主动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努力抓好落实。整改落实进展情况要及时反馈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督查。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篇5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我区此次整个整治行动,概括起来主要是8大任务,20个工作目标。

8大任务,就是做好农产品、加工食品、流通领域食品、餐饮消费、药品、猪肉、进出口产品和关系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等8个方面的专项整治。这些任务首先都要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来开展。重点产品,是指农产品、食品、药品和其他关系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及进出口产品;重点单位,是指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餐饮企业,以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等;重点区域,是指农村、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比较集中的区域。

要经过专项整治,达到以下20个工作目标:

——农产品整治方面。城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基本解决使用违禁农药和饲料添加剂问题;杜绝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

——加工食品整治方面。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流通领域食品整治方面。城区的市场、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镇(街道)社区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制度。

——餐饮消费整治方面。彻底解决城区的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照经营问题;食堂和城区餐饮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杜绝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杜绝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

——药品整治方面。完成药品注册现场核查专项工作;基本解决挂靠经营、超方式和超范围经营药品问题;禁止和取缔以公众任务、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

——猪肉整治方面。城区进点屠宰率实现100%,镇(街道)进点屠宰率达95%;城区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关系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整治方面。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汽车配件、低压电器、建筑钢材、人造板、扣件、电线电缆、燃气器具等10类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质量档案;基本解决无证生产的问题。

——进出口产品整治方面。非法进口的肉类、水果、废物100%退货或销毁;出口食品原料基地100%得到清查;出口食品运输包装100%加贴检验检疫标志。

二、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现代化建设进程。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使得全区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企业质量意识淡薄,未能真正树立企业是第一质量责任人的意识;一些地方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扭转;存在一批质量体系不健全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企业;量大面广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难度较大,等等。质量是一个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隐患,因此,需要在充分认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当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切实把质量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部门责无旁贷,必须肩负起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使命。

三、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步骤

这次专项整治行动具体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统一部署,分阶段有序推进。

(一)组织准备阶段(8月中旬至9月中旬)

在组织准备阶段,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和省、市政府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进行动员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在调查摸底、明确整治重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职责分工,明确目标任务。

(二)行动实施阶段(9月中旬至12月中旬)。

在行动实施阶段,要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横向联合、纵向联动、多管齐下、合力攻坚,声势浩大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8大专项整治行动。这些任务都要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来开展。重点产品,是指农产品、食品、药品和其他关系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及进出口商品;重点单位,是指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餐饮企业,以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等;重点区域,是指农村、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比较集中的区域。重点问题是指不符合法定条件、要求的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生产、使用不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安全标准产品的违法行为,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滥用添加剂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等。

(三)总结阶段(12月中旬至12月底)

在总结提高阶段,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分析整治情况,研究加强长效监管的措施。

四、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职责分工

(一)农产品整治组:(区农林局、区水利与海洋渔业局按职责分别牵头落实)

负责研究制订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检查工作进度,分析整治动态,研究应对措施。

(二)食品和有关消费品整治组:(区质监分局牵头)

负责研究制订生产加工食品及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检查工作进度,分析整治动态,研究应对措施。

(三)流通领域商品整治组:(区工商分局牵头)

负责研究制订流通领域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检查工作进度,分析整治动态,研究应对措施。

(四)猪肉整治组:(区贸粮局牵头)

负责研究制订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检查工作进度,分析整治动态,研究应对措施。

(五)餐饮业食品整治组:(区卫生局牵头)

负责研究制订餐饮业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检查工作进度,分析整治动态,研究应对措施。

(六)药品整治组:(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牵头)

负责研究制订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检查工作进度,分析整治动态,研究应对措施。

(七)新闻信息组:(区委宣传部牵头)

负责全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研究制订专项整治行动宣传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新闻和信息通报。

为加强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领导,区里成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质监分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四项工作制度:

联络员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股级以上干部为联络员。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联络员工作会议,及时通报交流各项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研究部署阶段性工作。

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专项整治联席会议,讨论解决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方案和应对措施,并形成阶段性工作进展汇报材料报送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参加人员原则上为领导小组成员。

联合执法打假制度:专项整治期间,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若干次联合执法打假行动。

信息统一制度:原则上每两周一次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各部门的动态信息各自,其中重大典型案例曝光需报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同意。

五、加强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

(一)加强领导,完善质量安全协调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全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有序衔接,建立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牵头部门要主动协调相关配合部门开展联合整治,配合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整治行动,重大情况要及时沟通,努力形成整治合力。各有关牵头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工作方案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并按照职责分工抓好整治措施的落实。

(二)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和问责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严格责任制,各镇(街道)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管好本行政区域和本行业的产品,各监管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实行全面监管。检测机构要对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负责。要严格问责制,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因此发生恶性事件的地方,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坚决纠正监管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对失职渎职、包庇纵容制假售假活动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三)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制。要通过此次专项整治,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遗盲点的监管网络。建立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生产经营者是质量责任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健全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应对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篇6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监察对象为本辖区提供幼儿集体用餐的69所民办幼儿园食堂。

1.2方法

依据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及上海市卫生局的《上海市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制定统一调查表。采用现场询问调查方法,重点调查《食品卫生许可证》办证情况、管理制度、硬件设施、餐具清洗消毒和食品原料采购、储存、加工等方面。

2结果

幼儿园食堂卫生许可证、管理制度、硬件设施、清洗消毒及食品采购等方面状况较差,见表1。

表169所食堂卫生现状调查结果

3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区民办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状况较差,食堂普遍存在无证经营,食堂硬件设施不到位,管理水平低下等情况,食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幼儿饮食卫生和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民办幼儿园多为个人投资,经营者为了减少投资成本,对食堂内的基本卫生设施能省则省,能简则简,往往没有达到食品安全基本条件就收员开班经营。②近年来,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民办幼教发展迅速,但政府监管和社会服务措施未得到同步发展,教育需求和安全保障成为一对矛盾,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和完美解决。如对于未达到办证条件的单位,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食品监督部门只能采取取缔的措施,但大量的生源必须得到安置和解决,两者兼顾一直是困扰教育和食品监管部门的一大难题。③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主要是以家庭模式为主,办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法制观念淡薄,安全意识不强,为了减少投入成本,在食品原料采购方面随意性很强,采购价格低廉、无卫生许可证的食品屡见不鲜,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④民办幼儿园的生源多为外地来沪打工人员的子女和农村小孩,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平时忙于打工,对子女的饮食安全状况不够关注,未对经营者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给违法经营提供了便利。

建议食品监管部门严把许可关。对规模小、安全系数低、无证经营的幼儿园坚决予以取缔,对要求申办的民办幼托机构严格按照办证要求进行审批,把取得食堂食品卫生许可证作为申办幼儿园的前置条件,使其食品加工流程合理、安全、卫生。对达不到卫生要求的坚决不予发证,不可冒侵害幼儿身体健康的危险听之任之发展。

建议日常监督和技术指导同步开展。食品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日常监督,对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幼儿园,严格执法,起到必要的警戒和惩治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监督和指导相结合、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重视技术指导工作,协助幼儿园改善环境,提高管理水平,真正起到规范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的作用。

建议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食品监管部门可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对幼儿园负责人及食堂内食品从业人员集中进行专题培训,强化卫生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规范食品原料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的操作,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媒体等途径加大对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宣传广度和深度,提高幼儿家长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发挥家长的社会监督作用,促使园方落实措施,确保幼儿身体健康。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篇7

笔者初读修订过的食品安全条例,也确实为之一振,大呼过瘾。不过细细琢磨下来,心中还是有些疑惑。

先说终身“禁止入市”,即“因食品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终身不得投资食品行业,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这个责任人如何认定?如何确保抓到“真凶”?从这几年的一些热点事件看,我们可从来不缺“临时工”。其次,即使“真凶落网”,如何杜绝其幕后操控?黄光裕在狱中,尚可指挥国美控股权大战,搞得风生水起,惊心动魄。第三,目前我国食品生产的主力军是数以亿计的小农户及几十万的小作坊,如果真的执行这个“终身禁入”规定,其实际执行成本将是天文数字。因此本人对这条听起来很过瘾、很解气的条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深表怀疑。

再说“区域整体退市”。这个“连坐”色彩浓郁的制度是否有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东北人在北京犯了法,难道要把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东北人都“退回原籍”吗?可以理解,建立区域退市制度的初衷,是希望产地政府加强监管,提高产品整体质量。但是,从以往看,北京的所有动作几乎都会被国内其他省市所效仿,如果各地都来个“区域整体退市”,恐怕食品安全问题没有解决,地方保护或垄断经营倒是大行其道了。

必须承认,严刑峻法的确能够对某个领域的犯罪行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在特定的情势下,以专项法律和特别严格的司法追究去打击特定的犯罪行为,也的确能扭转风气和稳定社会底线。但是,严刑峻法只能惩治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对潜在的违法犯罪行为却作用有限。历史也告诉我们,严刑峻法从来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灵丹妙药。明太祖朱元璋治贪官污吏不可谓不严酷,贪赃枉法者一概发配充军,贪污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但是贪官却是前赴后继,越杀越多。用朱元璋自己的话说:“自开国以来,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设所有司官,未尝任满一人。”

因此,中国食品安全急需的,并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更加严峻的法律,而是监管机制的日常有效运行。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篇8

关键词:SpS措施;SpS壁垒;评判标准;遵从成本

中图分类号:F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9)01-0001-09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已经融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技术型贸易壁垒”、“绿色壁垒”、“SpS壁垒”等也在不断影响和冲击着中国制造。Sanitaryandphytosanitary(卫生与植物检疫,SpS)协定是wto乌拉圭回合通过的一项旨在规范各成员方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使用和促进国际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发展,要求成员方共同遵从的一套规则。近年来,SpS正在深入地影响着我国的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动物源产品案”、“禽肉案”、“茶叶案”、“蜂蜜案”、“宠物饲料案”、“毒水饺案”等贸易纠纷频频爆发,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SpS影响了我国9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的主要障碍。痛定思痛,如何应对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首先必须根据现有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贸易伙伴的SpS措施客观评判,一旦确定为“壁垒”,则按照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流程进行“申诉”,以期公平裁定。如果判断是正常的贸易措施,则必须积极主动“遵从”,当然遵从成本和遵从能力又是重要变量。

对于SpS是否壁垒,学术界普遍采取回避的态度,能看到的文献则归纳为壁垒,如BeghinandBureau(2001)在提交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中将SpS措施划为非关税壁垒的一个亚类;mattoo(2001)和Dragan(2005)也认为SpS措施导致国外生产者退出,国内生产者垄断市场,影响了贸易发展,因而属于贸易壁垒;黄卫平等(2001)认为,SpS措施会产生关税效应,即增加成本、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甚至产生贸易禁止效应,是贸易壁垒;张亚斌等(2003)认为:由于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往往是发达国家受益多,发展中国家受损大,各种技术性标准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壁垒。其实,壁垒和措施存在本质区别,本文旨在根据现有的wto规则,提出评判正当SpS措施的标准,以便为政府和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的SpS提供理论依据。

一、SpS措施的内涵界定

SpS措施是指一国为保护食品安全、动物和植物生命健康和安全而设立降低风险的标准、法规和要求,包括最终产品标准、加工和生产方法;产品或食品检测、检验、出证和批准程序;动植物检疫处理;卫生和植物检疫的统计学方法、取样程序和风险评估方法;以及与食品安全直接相关的包装和标签要求。SpS措施是乌拉圭回合以来在食品和农产品贸易中唯一合法的非关税贸易措施。

从理论上讲,政府用标准、法规措施干预市场的目的在于弥补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一般而言,政府有许多可供选择的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政策选择,包括事前措施和事后措施,对于与风险相关的市场失灵,事前措施则可以防患于未然。SpS措施被用来降低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根据政策目标的不同可以将SpS措施划分为3类:进口禁止、技术性规定和信息补偿(见表1)。“进口禁止”是SpS措施导致贸易争端的结果;“技术性规定”是用来提高私人边际成本,促使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达到社会理想的安全水平,用来弥补由于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其具体又可以分为生产过程标准、最终产品标准和产品包装标准;“信息补偿”则是用来弥补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失灵,帮助经营者和消费者实施货币选择,主要包括标签要求和一些自愿控制的要求。

Robert将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定义为:统治产品上市销售的法规和标准,以克服缘于产品生产、分发和销售过程中的外部性导致的市场低效率。这一定义被世界银行、wto、oeCD等国际组织广泛引用。技术性贸易措施是致力于动植物健康、防止商业欺诈、食品质量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法规和标准,SpS是与风险密切相关的技术性措施,属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和健康。而保护环境、动物福利和保护消费者健康之外的利益不属于SpS的范畴,但可能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范畴(tBt)。也就是说,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范围更为宽泛,包括产品质量特性、包装要求、标签规则、广告和销售主张;还可包括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健康、劳工或其他标准。在食品标准方面,具体涉及到质量条款、营养要求、标签、包装和产品内容以及分析方法。SpS措施则明确地集中在食品安全事务以及动植物的健康和疫病上,而且受到科学依据的约束。SpS措施与技术性贸易措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于:若以肉类为例,肉品的生产和检验方法、肉品卫生法典法规、与肉品直接相连的包装、污染物,杀虫剂残留、兽药残留和污染物的法典标准都属于SpS的范畴;而具体肉类生产规格的法规标准和质量规格(如畜禽年龄,脂肪百分比、肉品颜色、肉品种类)则属于tBt条款。当一国希望保护国内食品工业时,可以根据保护环境、食品生产和加工方法方面的道德要求而成功地使用tBt协议,然而这种理由在SpS协议下是不可能成立的。

绿色贸易措施(壁垒)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而被频频使用,基本内涵是各国为了保护动植物和生态环境、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贸易措施,以弥补由于经济外部性而导致环境资源的破坏。这一概念在我国被频繁使用,而在国外较少出现。绿色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卫生检疫、绿色包装制度和绿色补贴。可见,绿色贸易措施与SpS都是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子集,但与SpS措施也有交叉之处,交叉处是那些保护环境免受外来物种影响与破坏的措施既属于SpS措施,也属于绿色贸易措施。除此之外,绿色贸易措施还包括其他与风险无关的环境保护措施(见表2)。SpS与绿色贸易措施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主要针对农产品和食品,而后者主要针对工业品和植物产品。若以转基因产品为例,SpS关注的是转基因产品是否对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安全造成威胁和损害,而绿色贸易措施关注的是转基因产品是否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

二、SpS措施或SpS壁垒的评判标准

在国际贸易中,措施和壁垒有着严格的界定,SpS措施是随着经济发展、人类进步而产生的,目的性明确,用意良好。这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很好避免动物疾病、植物虫害的传播,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福利,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但是,当某些国家为了达到贸易竞争与控制市场目的来实施卫生检疫、技术安全标准的时候,人们就会深深体会到从“真理到谬误只差一步”的真理性(黄卫平等,2001):只要将制定的卫生检疫措施、技术标准超出正常安全需要的水平,甚至于达到其他国家无法执行的地步,原本服务于人类幸福的游戏规则,就会变成巨大的、无法逾越的SpS壁垒。

SpS措施不同于SpS壁垒,根本区别在于该措施是否合法、正当。本文结合wto的《SpS协议》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在解决SpS争议案中强调的原则,提出以下评判标准:

1、基于科学依据且为保护消费者、动植物生命安全所必须 SpS协议2.2条在成员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强调成员方的SpS措施必须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如已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科学的实验数据等,而且这些措施必须是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动植物生命及环境等必须的减低风险的措施,属于表1所列的事前预防措施。也就是说,科学依据是证明一国措施正当化的唯一理由,也是挑战他国措施的依据。欧盟-美国荷尔蒙牛肉案经wto争端解决机制裁决后,宣布欧盟败诉,欧盟受到了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经济制裁,但是始终没有修改其荷尔蒙标准,时至今日,欧盟还在积极寻找权威的科学成果和试验数据支撑其标准的正确性。同时,SpS协议也强调,成员方所采纳的SpS措施必须是保护消费者、动植物生命安全所必须,强调必要性,否则就演变为贸易壁垒。也就是说,颁布的措施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健康和安全,而不是产业或贸易保护目的,否则就不成为SpS的管辖范畴。1998年欧盟调整黄曲霉素标准,远高于国际标准,世界银行的研究发现:这一调整如果付诸实施,将使欧盟9国的每10亿人口的死亡率降低了一点四个,但却使非洲15个出口国花生出口比执行国际标准时下降64%,贸易损失达670亿美元,这显然不是为保护消费者必须采取的措施,而是保护其国内产业。这一评估迫使欧盟不得不将其残留控制量降低了一半。显然,判断成员方的SpS措施是否“必须”或“必要”不能从主观出发,而必须是从客观标准出发。客观标准就是风险评估结果和保护成本,即保护成本与保护收益之间的均衡。因此,这一标准其实就是强调了任何SpS措施必须是科学依据支撑下且在适度风险水平上的保护,而零风险保护则易成为贸易壁垒。

2、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 SpS协议的最大特点就是:确立了科学依据和科学风险评估是正当SpS措施的基本原则,也是挑战他国SpS措施的依据,并且排除了经济因素对相关风险评估和科学依据的影响,这样就将世界各国放到一个平等的地位。一般而言,风险评估包括3个步骤,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SpS协议5.1条在风险评估的定义中还将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与病虫害风险评估相区别,并在荷尔蒙牛肉案和澳大利亚鲑鱼案中分别进一步澄清。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二是评估食品添加剂污染物、毒素、食品、饮料、饲料成分中的病原体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而病虫害的风险评估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指明病害及其影响;估计这种病害进入境内的可能性;评价采取措施后病害进入境内的可能性。SpS协议不但适用于1995协议生效后的所有SpS措施,而且对SpS协议生效前制定的但仍在实施的措施同样有效。这样各国必须将其正在应用的所有的SpS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或科学的风险评估,或者贸易伙伴也可以用科学的依据或科学的风险评估挑战别国正在实施的SpS措施。其结果是:一国能否保卫自己正在实施的SpS措施或者挑战别国的SpS壁垒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科学和技术水平。SpS协议关于风险评估的规定也存在着缺陷:一是没有规定使用科学程序进行风险评估的指导原则与具体程序,这就使协议方对协议的具体解释与执行有很大空间。二是风险评估结果主要取决于其具体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在这一点上进口国与出口国专家常有着不同的看法。三是即使风险评估者以科学依据为基础达成一致意见,但政策制定者经常出于谨慎考虑采取较高保护水平的卫生检疫政策。四是由于SpS协议中允许成员方在暂无科学证据的前提下可以临时采纳卫生检疫措施,这更为一些国家使用SpS紧急限制进口提供了合法保护。

3、符合国际标准SpS协议3.1条一致性条款强调,成员方的SpS措施应该建立在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的基础上,如果希望较高层次的保护,则必须提供科学依据和科学的风险评估,或者成员方的保护水平低于国际标准,也必须提供科学依据。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只要能提供科学依据,他们所设立的标准可以大大高于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就是由SpS协议中指定的国际机构制定的标准,即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所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国际动物流行病办公室(oie)所制定的动物健康标准和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所制定的植物健康标准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并经SpS委员会认可的标准。wto争端上诉机构在处理荷尔蒙牛肉案中对这一点又进行了强调,并指出以国际安全标准为依据,并不意味着成员方的SpS措施必须与国际标准相符合,完全一致。这无意扩大了国际标准的使用范围,使名义上推荐的、非强制的、自愿采纳的国际标准,事实上成为“强制标准”,深深影响各国的食品、农产品产业、检验检疫和进出口贸易。

4、对国内产业和外国企业一视同仁 非歧视性原则是wto信奉的基本原则,SpS协议为了防止各国在SpS措施实施中对外国企业的歧视待遇,规定所有标准必须是内外一视同仁,不应构成任意的、歧视性的贸易限制,任何外国企业都可以举报SpS措施中的歧视行为。这样规定在于预防SpS措施成为贸易壁垒,并保证SpS措施对所有进口产品适用,最大限度地防止某个国家遭到贸易歧视的可能性。SpS歧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定标准时的歧视,即对国内外的同类产品制定不同标准,二是执行标准时的歧视,即对国内外的同类产品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抽检比例。那么,同类产品的认定就显得相当重要。在墨西哥诉美国“金枪鱼一海豚”案中,上诉机构认为,同类产品就是功能和物理性质相同的产品,而不论其生产方法。因此,现实中,各国在制定标准时,往往针对本国的进口产品制定较高的标准,而对本国主产的类似产品却采用另一套标准。这并未违反国民待遇原则,国际组织也不认可其行为为贸易歧视。如在美国诉欧盟“荷尔蒙牛肉”案中,上诉机构认为,自然存在的荷尔蒙与添加荷尔蒙在肉类和其他食品上存在本质的区别,同意欧共体区分荷尔蒙牛肉禁令与生长激素在猪肉中使用是武断的,但并不认为导致贸易歧视,也就不认为是贸易壁垒了。这样的结果是,进口与主产产品的标准可能相差甚大,如日本对于本国主产萝卜和白菜的“毒死蜱”标准比从中国进口的菠菜的同一标准分别低300倍和100倍。

5、与同类可供选择的措施相比对贸易的负面影响最小 自由贸易原则是wto一贯奉行和努力维护的原则。根据SpS协议,成员方在科学依据或科学风险评估基础上根据自己对风险的接受程度决定是否制定一项新的SpS措施,如果一方对“可接受风险”的容忍程度低,他就面临着要选择一项新SpS措施,选择的原则是对贸易的影响最小化。根据wto处理的加拿大诉澳大利亚“鲑鱼”案,如果存在一项替代性措施,这项措施:(1)考虑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可以合理获得;(2)能达到成员方适当的卫生和植物卫生保护水平;(3)对贸易的限制明显少于争议的措施。那么就证明有关的SpS措施超过了其适当卫生保护水平所要求的必要限度,从而构成对SpS协议的违反。但是,可供选择措施往往由举证方提供,是否被认可也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为壁垒的认定增加了障碍。

6、使用规定和检验方法透明并对所有进口商信息均等这既是SpS协议非歧视性原则的体现,也是SpS协议透明度原则的要求。SpS协议要求成员方必须通知其新设立的或者变动的可能影响贸易的SpS措施(至少应用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中的一种),为其他国家留出足够的评论时间(60天评议期),必须设立问讯窗口回答成员方关于新措施或者现有SpS措施的咨询和质疑,还必须公开审查那些保护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健康的法规。如果SpS设立国不向进口商提供检验方法,进口商必然陷入盲目状态,SpS措施则演变为贸易壁垒。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国家故意将通知评议期缩短、检测方法迟迟不公开、只按本国语言通知等给贸易伙伴造成执行上的困难或造成事实上的壁垒。

7、通知与执行有“合理”间隔并对发展中国家留有较长时间 这一点标准是SpS协议第7条透明度原则和第10条特殊和区别待遇原则的综合。SpS协议为防止SpS措施作为贸易壁垒使用的可能,规定任何一项SpS措施从通知到执行,必须留出一个“合理”期限(新措施的评议期为60天且从新规则的到执行至少6个月),以便出口国能够调整进而适应。并且规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时间”应该更长些。在美国诉日本农产品案中,上诉机构认为,在1995年SpS协议后,“合理时间”的长度应该在事件基础上确定,但没有给予清楚的规定。由于对“合理时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有些国家,在通知和执行之间所留时间极短,往往使贸易伙伴措手不及。由于SpS措施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措施,SpS协议的区别对待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非常有限。“合理时间”的模糊规定以及语言上的障碍都可能对新措施的评估带来障碍,也极有可能使SpS措施演变为SpS壁垒或者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客观SpS壁垒”。因此,在未来必须对SpS措施的透明度原则进一步诠释,对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对待落在实处。

8、残留限量毒性分析方法符合国际惯例并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残留限量毒性分析方法符合国际规定是希望成员方的SpS措施尽量使用国际通用的检测方法,使其他成员方的遵从不至于发生太大的困难。国际惯例的方法包括国际组织CaC、oie和ippC推荐的检测方法和一些国家有科学依据的方法,这一点其实是为了防止有些国家利用检测方法设置壁垒。如茶叶是用来饮用的,其检测方法应该是“汤茶法”,而目前欧盟、日本纷纷调整检测方法为“干茶法”,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相差几十倍,无形中增加了其他国家的遵从难度。同时,SpS协议还考虑到由于科技、资金和人员的匮乏,SpS协议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在第9条提出,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执行新的SpS措施,这种帮助包括培训检验人员,提供检验仪器和方法,提供必要的资金等。如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加小农户适用全球化市场”项目就是加拿大向中国提供的SpS援助项目,在此项目下,先后共培训了187名技术人员,共向中国提供技术、设施和人员培训费用1970万加元。但是,目前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还出于发达国家的自愿,并不是他们的义务,所以愿不愿意援助和援助的力度都完全依赖于发达国家的意愿,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都无能为力。

尽管以上标准本身也存在着一些潜在问题,但是在现存的国际贸易规制下,符合以上8条原则(前三条选择其一)的SpS措施就是正当的,合理的。笔者认为,不能把国际技术性安全标准,或由发达国家提出但有科学依据的技术性贸易标准、法规和措施认为是歧视性贸易壁垒。这类技术安全标准、SpS标准规定或制定的国际标准具有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他们可能暂时对某些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造成障碍,但对于提升这些国家出口产品质量有积极意义。只有规定严格但又超过正常必要水平的超高技术标准、超高SpS贸易标准,且这类超高标准在设立国国内都未全部执行,而是专门用来限制别国出口贸易,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的行为,则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本文称为歧视性SpS壁垒,但总体来看发生这类情况并不是很多见。据统计,在近十几年的国际贸易中,出现了8000多种由新的技术法规、技术安全标准和检验标准构成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经过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机构和相关专家组的调查、审议后,最后被确定为具有歧视性、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仅有50件,而真正被取消的只有12件。这说明近十几年来出现的绝大多数技术贸易措施符合wto的“游戏规则”,是合理的。

现行的国际规制强调科学依据是各国设立SpS措施的唯一理由,并且排除了经济因素对于科学依据的影响,这就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相同的竞技标准,这样的规定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意味着下列挑战:第一,即使发展中国家不同的SpS措施达到与发达国家或者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同的保护水平,但常因技术限制难以提供科学依据和进行相关的等效性风险评估,产品不能正常贸易;第二,SpS协议对正在实施的所有SpS措施有效,因此当发展中国家的SpS措施受到别国挑战时常因技术水平限制而无法提供有力的抗辩。众所周知,二战后绝大多数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为发达国家所掌握;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方法和科技人员的严重匮乏,根本无法从事相关的风险评估。第三,发达国家的很多超过国际标准的SpS措施常常没有正当化,但搜集证据的责任落在出口方身上,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因技术限制无法挑战发达国家的高标准。第四,经济、技术水平使各国客观存在着标准差,排除经济因素的影响事实上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超越国力的技术标准。第五,SpS协议中,国际标准成为贸易纠纷中发展中国家成本最低的抗辩理由,但是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受制度、财力和技术专家的限制,不能有效地参与食品安全国际组织(如CaC、oie、ippC)的谈判活动,不能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更难将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反映在国际安全标准中,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遵从安全标准带来巨大困难。他们只能成为国际贸易“规制”这种游戏规则的被动接受国。

三、SpS措施/SpS壁垒的应对策略

正当SpS措施与SpS壁垒有着本质的不同,故其应对策略也必然不同。

1、积极遵从合理正当的SpS措施正当合理SpS措施的实施,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贸易对食品安全、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的负面影响,并保证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并客观提高各国的SpS水平。但是SpS措施像其他任何措施一样,会带来遵从成本,这种成本与各国的科技水平成负相关关系,这就激励科技落后的国家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从而减低遵从成本。有研究认为:倘若实际执行国际标准的国家越多,遵从成本就会显著降低,贸易歧视也会相应减少。因此,国际社会和发达国家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给予发展中国家较长的遵从期限,让最不发达国家免费参与这种标准制定机构的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帮助发展中国家降低遵从成本,降低贸易制度本身带来的负面效应。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当国外的SpS不构成壁垒而又无法改变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时,及早、积极、主动地遵从无疑是明智的选择,当然,发展中国家必须研究自身的遵从成本,根据遵从成本决定目标市场。

2、运用法律和谈判手段解决SpS壁垒成员方必须熟悉SpS协议的规则和要求,积极识别国际贸易中的SpS壁垒,对于国际贸易争端,成员方可以采取谈判和法律手段解决。政府或民间组织的谈判是一种和平解决贸易争端的手段,成本相对较低,是出现贸易争端时的首选,与此同时,各国必须积极搜集证据,在谈判无效的情况下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讼。SpS协议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性,争端解决机制中也遇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原告和被告。从1995~2007年底,共有31件SpS措施争议案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占全部369项争端案的8.4%。其中,共有17件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当事人,9件是被告,8件是原告,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15件争端案中,10件涉及发展中国家当事人,3件是被告,7件是原告,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对于我国来说,目前还没有SpS的诉讼,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SpS贸易纠纷,而是因为我国还缺乏熟悉国际法的高级人才,同时我国企业用法律途径解决争端的意识还相当淡薄。最后,贸易报复也是解决贸易壁垒的一种方法。在谈判无果时,面对国外的SpS壁垒,为了避免贸易损失的扩大,贸易报复也能迫使对方取消壁垒,给进口产品以国民待遇,如当2003年韩国对我国农产品实施歧视时,我国对从韩国进口的工业品也采取报复措施,迫使对方取消了歧视措施。

3、通过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客观“SpS壁垒”所谓的客观“SpS壁垒”是指对于标准设立国来说,并非主观上的壁垒,而对于有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来说,却容易成为现实的贸易壁垒。也就是说,由于各国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一条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发达国家的各种技术性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壁垒”。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1)缺乏遵从国际安全标准的资源。包括信息资源(技术安全标准本身)、人力资源(科技专家,熟练劳动力)、物力资源(基础设施)、财力资源(公共财政),从国外引进这些遵从资源则会极大地增加遵从成本,这种高额遵从成本对于中小企业很可能是禁止性的;(2)存在技术上的限制,如无法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和一致性评估。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于风险评估的方法还处在发展中并且经常变动,他们缺乏风险评估专家和风险评估所必要的数据库;二是,尽管国内的SpS措施是正当和合理的,但当另一国提出质疑时,他们发现由于资源和数据缺乏而无法提供清楚的论辩材料;(3)遵从技术安全标准的制度性限制,如国内检验机构无法满足检验检测的高标准要求,而不得不在进口国的边界口岸接受检验,这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4)各国同种产品的生产方法和供应链明显不同,使遵从不可行或遵从成本增大。这是因为目前国内过长而又分散的供应链对于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产品质量保证系统造成困难,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供应链则意味着巨大投资;(5)政府对安全标准的反应和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决定了遵从的期限和损益。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篇9

以督促落实企业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为主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五抓、五严、二推、四建”工作总体要求和省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继续坚持2011年市局监管工作思路及有关工作措施,保持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故意、恶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高压态势,着重加强对辖区食品企业诚信规范生产的帮扶和指导,做到抓得实、管得严、看得住、打得狠,促进全县食品生产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二、工作要点

努力实现“一抓、二建、三落实、四到位、五加强”。

(一)“一抓”:抓好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一是继续督促企业按照总局119号公告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各类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记录。二是继续抓好企业法人履责述职等制度的落实,切实增强企业法人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质量意识。三是组织企业沟通交流,适时组织对诚信规范优秀企业进行现场观摩学习,以点带面,引导和推动全行业提升规范生产水平。

(二)“二建”

1、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电子信息记录追溯系统。年内完成食用植物油、调味品、肉制品、罐头等生产企业的电子信息系统建立工作,逐步实现从物料进货、生产过程、产品检验至出厂销售等环节的全过程有效监管,实现产品来源可追溯、动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2、建立完善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一是要按照市局制定的《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实施细则》,督促辖区食品生产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并根据市局《诚信体系评价标准》对企业进行诚信评价。二是要建立健全食品生产企业信用档案,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对发生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要降等级监管,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中累计有三次以上不良信用记录或一次以上重大不良记录的企业,要建议注销生产许可证。三是要严格落实企业法人失信约谈制度,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未及时消除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等的企业,由质监部门对其法人进行约谈,要求其认真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切实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三落实”

1、落实重大违法违规案件查办要求。严厉打击使用非法原料生产加工食品、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故意、恶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排除质量安全隐患。加大吊销生产许可证和媒体曝光的力度,上报吊销一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曝光一批有严重质量安全问题的企业和产品。

2、落实帮扶企业规范生产服务措施。一是要充分利用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回访等工作之机,认真倾听企业意见,了解企业需求,全力做好服务工作。对于产品存在问题的企业,主动为企业实施质量诊断,查找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意见,使企业能尽快改进毛病规范生产;帮助企业解决有关技术问题,督促企业不断整改完善,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二是制发行政许可提前告知书,提前告知临近到期需换证食品企业办证的具体事项,使其能在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6个月前提出书面换证申请,并尽可能地了解相关工作要求。三是与企业负责人开展面对面的座谈,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帮助企业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纸质和电子台帐,增强品牌意识及安全意识,促进企业质量和管理水平上档升级。四是对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企业,及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分析原因,督促企业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产品质量,严格落实各项整改措施。通过监管与帮扶相结合,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推动企业的规范发展,帮助企业做强做大。五是对发现的企业违法行为早提醒、早制止,为企业整改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实行跟踪服务,确保整改到位,把食品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落实食品生产企业实现规范化生产目标。在年底前我县在生产的获证食品生产企业基本达到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生产,均能经得起查,经得起看,经得起问。企业要定期按照省局《监督检查项目表》逐条进行自查和评估,自查企业资质变化、采购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食品出厂检验,不合格品处理、食品标识标注、食品销售台账记录、不安全食品召回记录等情况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整改,做到各类规章制度完善、相关记录健全、资料归档完备,并每季度将自查评估情况递交至我局。

(四)“四到位”

1、监督检查到位。一是要严格按照总局119号公告要求,制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二是要严格按总局、省局和市局的程序和文书要求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杜绝不规范、程序不到位现象。三是在监督检查工作中一定要细致认真,讲究方法,不留死角,要善于查找企业存在的问题。四是要将企业化验室是否有效运行,能否正常开展工作作为今年的检点。检查企业是否开展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检验和产品出厂检验工作,是否做好了相关记录;检查企业化验室是否具有必备的、有效的检验设备和计量器具、化学试剂等;检查企业检验人员有无相关从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培训记录,并进行现场检验能力考核,是否能提供检验人员聘书、合同、工资表等真实性证明材料;检查进货查验记录、生产过程检验记录、出厂检验报告的检验项目是否齐全,对照原辅材料入库记录、生产记录和生产加工产品的入库记录,抽查企业是否做到对每批原辅材料进行查验,是否对每批产品实施过程检验和出厂检验。五是对每家企业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详细记录,对发现的问题严格按要求做好后处理工作,对检验工作开展不到位的要从严查处,未经查验合格的原辅材料不得投入生产,未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

2、督查督导到位。一是要采取多种督查形式,把重点行业督查、专项工作督查、阶段任务督查等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提升督查效果。二是加强督查发现问题和督办案件跟踪问效,对督查发现的问题一抓到底,对每一个案件均跟踪整改到位、处理到位后方予以销号。三是狠抓督查通报,对工作先进、成效突出的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问题较多的单位进行点名批评,对情节严重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四是实施监管责任人约谈制度,督促监管工作人员各项任务举措有效落实到位。

3、教育培训到位。一是根据市局制定的教育培训计划,加大对我县食品从业人员及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法人的主体责任意识、质量管理人员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检验人员的检验技能和生产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基层监管人员的业务实战能力、审查员的现场核查能力、观察员的现场把关能力和检验机构检验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二是要督促指导企业制定内部培训计划,针对各自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培训,同时建立相应的培训档案,要确保每人每年接受至少40小时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4、宣传造势到位。一是要进一步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常识的宣传力度,增强食品生产加工从业者和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扬“红榜”名单企业和产品,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及时曝光“黑榜”名单企业及产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警觉。三是要继续深入开展“质检邀您看企业,食品安全大家行”活动,邀请人大、政协、消费者代表现场观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代表们深入了解食品生产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等环节,真实直观地见证食品生产全过程,普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舆论氛围。四是要至少每半年向县委、县政府书面汇报一次,将法律法规调整的内容、质监部门实际情况以及工作建议等汇报清楚,尽快解决食品生产监管经费问题。

(五)“五加强”

1、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做到一把手直接主管食品安全工作,并经常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汇报,经常过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每月亲临一线带队检查食品企业两天以上,检查企业数不少于4家。并严格按照省局《意见》,切实做到领导和组织到位、人员和投入到位、部署和措施到位、指导和奖惩到位。

2、加强制度建设。要在巩固完善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建立健全《问题食品生产企业法人约谈制度》、《食品风险监测预警制度》、《食品安全质量分析会议制度》等,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施,逐步建立起食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3、加强风险分析防范。一是要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调研,深入农贸市场、超市、社区、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经常关注各类新闻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问题,对群众关心关注的食品安全难点、热点问题深入调研,了解和掌握当前食品安全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要提高对关注度高、我县特色产品、高风险食品和重要节日、重大活动、会议期间热销食品的卫生指标、添加剂、非食用物质等重点项目专项抽查频次,及时发现并跟踪企业的食品质量状况。三是要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情况分析,认真查找关键点和潜在风险,研究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四是要认真总结风险分析情况及专项整治成果,形成食品安全分析报告,提出符合我县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对策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篇10

一、我县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县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

*县幅员面积2678平方公里,辖15个乡、1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其中10个少数民族乡,92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528个村民小组。全县人口11.7万人。

1、种养殖业方面。截止20*年底,全县已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0亩,其中野生蔬菜生产面积4500亩,无公害黄果柑生产基地1500亩,无公害油桃生产基地1500亩。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整体认定已经申报。已认证的绿色食品有《草科鸡牌》草科鸡罐头、冰鲜草科鸡、草科鸡蛋。无公害农产品有《*果业》油桃、黄果柑、绿予蕨菜三个。粮食总产量保持在3.6万吨左右。宰羊、新民两个乡建成黄果柑基地5000亩,年产量4000吨。畜牧业发展较快,常年生猪出栏91000头左右,羊出栏75150只左右,牛存栏26000头左右。已形成了草科乡和挖角乡无公害草科鸡生产基地,年产无公害草科鸡30.3万只;高山少数民族乡山羊无公害基地初步建成,年出栏山羊约4.9万只。

全县肉类常年总产量达到1.56万吨,禽蛋产量达1499.9吨,奶产量29.4吨。水产品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达175亩,水产品产量达520吨。

2、生产加工方面。截止20*年底,全县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6家,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25家,已有4家食品企业取得了“QS”认证。大米、面粉等5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已全面启动。建立了37家食品企业的质量档案,根据企业的生产条件、管理能力、产品质量和诚信经营情况等将企业分为a、B、C、D四类,提高了监管效能。

3、流通环节方面。现有食品经营企业695家,集贸市场5个,超市(商场)7个,小杂食店683个。

4、消费环节方面。持有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企业46户,经营企业355户,餐饮业318户,共计719户。实施量化分级管理719户,达到量化分级管理C类标准的719户,全年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

(二)*县食品安全的主要工作成效。

县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先后印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和20*年《*县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方针、政策,安排、部署全县食品安全工作。把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县委、县政府对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多次召开县政府常务会等会议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每年纳入县财政预算食品安全资金2万元,两年来实际到位20余万元。

20*年,按照国务院、省和市政府的要求,我县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理顺并建立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提高了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农产品源头监管,规范了种子、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有效防止了源头污染;加强市场监督,在规范经营行为方面取得进展,查处了违法经营行为,缴销了部分假劣食品,防止了事故发生;探索建立了“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定点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几年来没有发生重(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全县近两年来查处食品违法案件186件,罚没入库15.42万元;取缔非法经营37户;缴销不合格袋装食品3620公斤,食用油2.14吨,名酒173瓶,猪肉840公斤,农药489公斤,兽药(含饲料)1313公斤,化肥575公斤。有效的打击了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群众的饮食安全。

全县构建了宣传、教育、规范、查处“四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思路,建立并执行了《宣传、培训制度》、《重大节假日、开学前联合检查制度》、《学校大宗食品定点采购制度》、《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工作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工作机制并纳入县政府对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加强了食品安全供应网、流通网、监督网“三网”建设,开展万村千乡连锁店、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全县聘请了100名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实现了监督网全覆盖。

同时,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刚刚起步,广大农村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食品生产、餐饮业基础差,小而杂乱的食品加工点(作坊)点多面广,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使全县食品安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我县食品安全状况问题分析

(一)食品源头管理受各种因素影响,存在安全隐患。

我县农产品源头污染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种植业上,传统农家肥的使用越来越少,对农药、化学肥料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能起到生物防止病虫害的动植物越来越少,长期下去必然造成农产品源头污染。养殖业最大的问题是“速成养殖业”发展带来的滥用饲料添加剂问题,动物未能消耗完的各种生长(促长)激素转化到人身上,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还有高污染企业带来的环境、水源、土壤污染等问题都直接形成食品源头污染,影响食品安全。

(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基础薄弱,卫生安全意识差,产品档次低,质量不高。

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可喜的一点是,随着食品包装袋的推广和印刷业的发展,注重了食品包装,具备一定品牌的地方特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意识增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但总体看,我县食品生产企业受市场等因素限制,规模小,产量少。取得QS认证的两家饮用水生产企业和草科鸡加工企业生产经营也不景气,特别是草科鸡加工,一年只有几个月的生产时间,生产期短,储存期长,保质要求高。糕点、调料、豆制品加工、酿酒等加工作坊业主急功近利,员工责任意识不强,存在无规章制度或不执行规章制度现象;存在食品卫生环境差,添加剂使用不规范,原料和产品不经检验、不标注或乱标注生产日期销售产品等违法行为。

(三)食品流通环节存在经营随意性大,保障措施不力现象。

近几年来通过发展连锁超市和整顿规范,在城区建立并执行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我县食品流通环节进步很大。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县城乡仍然存在食品经营随意性大,保障措施不力的现象,流动经营、无证经营不时出现,尤其经营场所环境卫生差,食品与农药、化肥、饲料等物资同室储存、销售,索证、索票意识薄弱,食品追溯难以健全,销售过期、霉变食品等问题在农村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现。

(四)餐饮环节经营者责任意识不强,监管难度大。

随着旅游业发展和流动人口增大,我县餐饮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批有规模、上档次、有特色,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宾馆饭店发展起来,促进了餐饮业健康发展,*烧烤在市内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许多小食店、小推车食品、零售熟食品摊点、经营管理差的烧烤摊点、路边小饭馆存在食品卫生差,食品储存条件简陋等问题。无证经营、不办健康证、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业主拒绝监管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学校食堂受到校园周边小餐饮的无序竞争,形成学生食品安全隐患。农村家宴聚餐监管也有待规范和完善。

(五)食品安全重点区域仍存在较大隐患,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

我县食品安全的重点区域是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摊点(店)、民工工地食堂、集贸市场和农村家宴聚餐。这些部位虽经两年的重点整顿规范,建立和落实了相应的制度,整个安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容乐观,使监管部门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历来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食堂承包,大宗食品定点采购制度执行难;有的学校食堂饭菜质量差,不适合学生口味,导致半数以上学生拥到周边小饭馆就餐,安全状况堪忧。民工工地食堂管理不适应,厨工流动性大,食品存放条件差。集贸市场熟食加工人员卫生安全意识不强,自觉性差,操作不规范等。农村聚餐主动接受指导监督的少,厨师素质不高,采购食品原料重价格轻质量,无索证(票)意识,食品存放无安全保障。

三、对加强我县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创造维护食品安全应有的社会氛围。

食品安全涉及每个自然人,需要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从农田到餐桌,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宣传也是监督。我们必须把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多方位的宣传教育网络体系。

根据我县实际应该坚持行之有效的宣传工作制度,并在具体工作中完善创新。一是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重点宣传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绩、举措,增强群众消费信心。同时,揭露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跟踪报道采取的措施和效果,震慑违法分子。坚持每个月由一个部门负责食品安全宣传,并纳入对该单位目标考核。二是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障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特殊时间联合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和科普知识相结合的专项宣传,营造食品安全“全民参与、人人关心”的社会氛围;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2010)》,按照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宣传、教育、规范、查处”四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模式,开展食品安全进学校、农村、企业、社区,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四进一普及”活动。

通过宣传教育,力争达到:使食品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得到普及,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制观念、首责意识显著增强,食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岗位培训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监管能力明显增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工作进一步规范,信息公开透明,舆论监督及时有效。全社会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倡导安全、科学饮食的社会风尚初步形成。

(二)食品安全监管的探索。

目前,食品安全现状与民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要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继续加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严厉惩治制售假劣食品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实际行动表明党和政府维护食品安全的决心和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另一方面要正视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开展对全省食品安全重点环节的调研,全面掌握食品产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态势,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抓好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监管。一是要继续支持鼓励发展无公害农产,绿色食品。每个乡都应根据实际建立一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制订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指导,确保产品无公害,逐步在面上推广。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水平。三是加强产地产品检测,建立健全农、水、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2、抓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加快食品质量市场准入进度,以巡查、回访、年审和监督检验等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切实落实好分段监管责任制,开展食品生产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抓好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实施食品生产质量安全通报制度。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和酒类市场秩序规范。

3、抓好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全面推进四个“五统一”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进一步提高经营者索证索票、进货台账等制度建立的水平和质量,坚持依法登记注册和取缔无照经营,严把食品主体市场准入关。加强重要活动和节日食品安全监管,监督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企业、食品经营柜台出租企业、食品展销会的举办企业履行管理义务。继续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工作,加大对农村食杂店和集贸市场的监管,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工作。

4、抓好食品消费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开展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全县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100%,提高量化分级管理的档次和水平。规范旅游景区餐饮企业的经营行为,使卫生设施完善,全面落实食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定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大中型餐饮单位、集体食堂全部落实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规范餐饮单位餐饮具消毒行为,推广餐饮具集中消毒模式。加强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对校园及周边餐馆严格准入条件,加强日常监督,从严查处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5、通过示范乡建设,积极探索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食品安全是民生的重要内容,食品主要源于农产品,农产品安全对食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把好农产品源头关是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关键措施。没有农村的食品安全,就没有城市的食品安全,就没有全国的食品安全,维护农村食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几年的专项整治,城市的食品安全有了较大改善,但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强,一方面源头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特别是违禁农药、饲料、添加剂使用等监管存在漏洞,当务之急是如何进一步唤起农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加强源头治理,加大治理和整顿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力度,营造和谐的农村食品安全环境,确保农村食品市场的有序和规范。

监管工作中,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当正确处理需求与现实,整体与个别的关系;正确处理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关系,解决具体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三)强化责任意识,以“三用心”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国务院“503号令”和《国家食品药品工作

“十一、五”规划》要求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再次明确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机制,调整明确了部门职责,我们都应认真落实。一是明确工作目标,抓好责任落实。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各项工作目标分解到有关监管职能部门和具体负责人,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目标任务。层层抓好落实,切实将责任落到实处。二是实施绩效考核,严格责任追究。继续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对因领导不力,监管措施不到位,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严格依纪依法追究责任。加强重点工作和重大问题的督促检查,开展经常性的明查暗访工作,如实了解工作落实情况和食品安全状况,促进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整改到位。三是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企业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把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将责任延伸到生产经营第一线,落实到生产经营过程的具体环节。四是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在现有监管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协调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分段监管中的空隙和漏洞。从制定规则、监督实施、绩效评价、责任追究四方面进一步细化具体措施,丰富综合监督的内容,创新综合监督的手段和方式,完善综合监督的机制。

我县能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取得成绩,就是各部门能按照责任要求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以有为提升有位的结果,我们应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保持和发扬。

(四)建立并逐步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食品安全工作中常遇到依照规定执行难、取缔难的情况,形成监管“空白”的问题。对此我们应当实事求是的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并执行监管制度,把“不好管的”也要管起来,解决“空白”的问题。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对建立食品安全工作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今年又将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示范乡试点工作,要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和试点基础上,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诚信建设制度、警示惩戒制度、举报奖励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新的工作制度,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工作有实在的内容,协调事项有规范的程序,落实责任有严格的措施,评价考核有明确的标准。

(五)以发展促监管,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我县食品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散、乱,缺乏市场竞争力,反过来都影响食品安全。安全放心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办法,运用市场经营的规律解决食品安全中的问题,从而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首先要优化食品产业发展环境,坚持科学监管,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以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推广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二要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管理优势,引导食品产业结构调整,整合产业资源。充分发挥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的扶持、引导和带动作用,对食品企业的重点技术、设备升级更新、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改造项目予以一定倾斜,带动食品企业健康良性发展,提高我县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淘汰那些存在卫生安全隐患的落后食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