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疗保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0:08

家庭医疗保健篇1

作为国际康体佳健康联盟在中国的工作组织,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将致力于建立一个可互操作的基础及个人医疗生态系统,实现各种终端与各种医疗系统间的关键信息共享,支持个人及医疗机构更好地管理人们的健康,实现更高品质的个性化健康服务。

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家用医疗设备与信息化设备间的通讯协议标准;验证和推广相关通讯协议标准;建立个人健康管理的产业联盟;协调并联合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成员共同促进个人健康管理的发展;帮助联盟成员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

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朱庆生,“康体佳健康联盟”总裁兼董事会主席RickCnossen以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委员会主任委员白知朋出席会议并致辞。24家国内的联盟成员企业代表出席了今天的会,会上针对包括家用医疗设备、家用信息化设备、社区解决方案以及医院HiS系统在内的个人健康管理体系进行了生动演示。

康体佳健康联盟的背景和目的

国际康体佳健康联盟(ContinuaHealthalliance)成立于2006年6月,是一个非盈利的、开放的行业联盟。目的是通过行业机构的协作和努力,建立一个促使个人健康系统实现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使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与医疗保健解决方案相结合,最终使公众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提升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联盟由200多家全球领先的医疗保健机构与技术公司组成,包括英特尔、思科、Ge、iBm、摩托罗拉、松下、三星、夏普、飞利浦等技术公司,Kaiserpermanente、partnersHealthCare等医疗机构,以及Bodymedia、medtronic、nonin、欧姆龙、welchallyn等众多医疗设备厂商。相关产品涉及家用监护仪器、诊断仪器、慢性疾病治疗方案、医疗合作网络解决方案、远程医疗、智能家用无线网络技术等等。联盟基于业界现有的蓝牙、USB、wi-Fi、Z-wave、ZigBee等通用传输标准,并不创建新的网络连接标准,以实现不同设备间的互操作性。

同时,联盟将开展产品认证计划,并授予消费认可标志,表示该产品能够与其它认证产品实现互操作。为消费者使用的家用和基础医疗设备提供可靠的互操作性保障,使其更便捷地与医疗、护理和服务机构现实信息共享。

关注三大健康领域,助力健康管理

康体佳健康联盟主要专注于慢性疾病管理、老年人健康与自立、医疗保健三大领域。通过把人与技术相结合,促进互操作解决方案和信息交换,以促进公众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年龄不断增长,目前全世界超过60岁的老年人已达6亿,预计2025年将超过10亿,人口老龄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所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而在中国约有7亿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占中国人口的60%。另外,全世界60~85%的人缺乏足够的锻炼,超过10亿人体重超标,其中3亿人口属于肥胖。现代社会,健康已经成为一种资源,但经常被人们所忽视。健康需要关注,需要投资,需要管理。

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通过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最终达到改善健康状态,保持健康身心的目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就是要把原来被动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主动地管理健康的模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相互沟通和互动的过程。随着医疗和it技术的发展和融合,电子健康记录的建立、健康与疾病管理平台的建立、网络服务的开展、客户应用终端的不断涌现,必将对保障公众健康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这其中不同设备和系统间实现互操作性将是问题的关键。

推动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健康服务

据RickCnossen先生介绍:康体佳联盟不仅仅通过推动标准的设计、应用和认证,使医疗保健设备厂商更加快速地研发具有互操作性的设备和服务。而且,也非常关注新技术应用和未来整个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整体解决方案。联盟将积极推动建立一个更加经济、高效的健康管理体系,使医疗保健服务机构利用这些设备和服务,为公众提供众多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改善人们的医疗保健水平。

2009年2月,康体佳健康联盟了旨在确保医疗保健设备互操作性的设计指南。英特尔、日本电信电话、DoComo、欧姆龙、夏普等14家公司已经开始研发面向日本市场的产品及服务。据RickCnossen先生介绍:在日本,医疗保健人员使用家用检测设备,对代谢综合症患者进行连续的体重、运动量和血压的监测和追踪。这些监测指标反映了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并可以据此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干预和治疗。这项服务是由日本政府付费的,同时这些监测设备目前已成为成为一种常规的监测设备。尽管这个例子只是一个比较窄的细分应用市场,但是日本政府认为这种服务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使用具有康体佳健康联盟认证标识的脉搏血氧仪、血压计、体温计、体重计、血糖测量仪、健身设备以及日常活动监控器等便携设备,可以使用户在家、单位或社区,随时随地采集自己的生命体征和健康信息,并通过蓝牙、RFiD或USB等方式与个人电脑、手机、电视机顶盒和网络连接,将数据自动传送和保存到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机构。由专业的保健人员或护士对用户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保健指导和建议。

将医疗保健延伸到家庭推进健康管理

家庭医疗保健篇2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消费支出;非医疗支出

一、引言

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对抗个体健康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因此理论上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可以对扩大居民消费起到积极作用。中国自1998年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职保),2003年和2007年又分别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居保),从制度上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作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而且政策制定者也希望基本医疗保险的推广和普及能成为打开国内居民消费的“金钥匙”。那么,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是否对居民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能为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指导,进而能为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二、文献综述

国外许多文献集中讨论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对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Chou(2003)使用1995年台湾国民健康保险(nHi)的自然实验数据,通过DiD方法研究了社会医疗保险对家庭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能显著降低储蓄、提高消费;与劳工保险相比,国民健康保险使家庭储蓄平均降低8.6%~13.7%,而家庭消费支出则平均上升2.9%~3.6%。wagstaff(2005)通过对比1992年和1997年的越南家庭面板数据,发现越南健康保险项目(VHi)能使居民家庭非医疗消费增加,且非食品消费受到的影响比食品消费更大。

而目前关于中国医疗保险与居民消费(特别是非医疗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则并不多见。相关研究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时间不长,同时包含家庭消费和医疗保险信息的微观数据较难获得。在仅有的几篇文献中,马双等(2010)研究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影响,发现参保家庭比未参保家庭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摄入量,参与新农合使农民食品消费支出增加约81元。臧文斌等(2012)使用中国城镇居民入户调查数据探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消费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城职保提高了参保家庭的非医疗消费支出,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提高的幅度分别为20.2%和12.6%。马双和甘犁(2010)研究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发现城职保能增加11%的居民消费。

现有的研究受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或者仅仅关注居民食物消费,而未将居民家庭全部消费支出作为分析对象;或者只关注某一种社会医疗保险,而未将城居保和城职保两种基本医疗保险综合考虑,未从整体上考察城镇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因此,目前国内对医疗保险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还很不充分。鉴于此,本文采用奥尔多2009年的调查数据,在收集到较为丰富的居民消费支出和医疗保险信息的基础上,拟对医疗保险与城镇家庭消费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数据与模型

1.关于数据。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较大规模的入户调查,抽样和数据处理方法与国家统计局其他调查大致相同。该调查自2005年开始,每年1至2次,通过更新数据建立了《中国投资者行为调查问卷》数据库。调查问卷设置了受访者的个人特征、家庭财务情况和投资选择等方面的35个~50个具体问题,包含详细的家庭资产、负债、收入、消费以及其他家庭特征信息。李涛(2006)、陈彦斌等(2009)以及梁运文等(2010)利用该数据库进行了有关居民投资行为、居民财产分布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为可靠。

虽然该数据库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中国居民的投资行为,偏向于宏观研究,但由于调查数据中不仅包含丰富的家庭收入和消费等信息,而且有家庭是否参与医疗保险、是否有成员患有大病以及医疗支出等信息(自2009年开始有医疗保险相关信息),因此本文尝试利用该数据库进行医疗保险和居民消费关系的微观研究。

本文采用的是奥尔多2009年调查的a卷调查数据,在12个省的41个市(区、县)进行,调查地范围覆盖东部、中部和西部各省市。与目前实证研究使用较多的CHnS数据相比,奥尔多调查数据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家庭消费支出信息,因此在家庭总消费支出、非医疗消费支出等关键变量上有准确的数据,而不必如现有文献一样使用耐用消费品存量数据替代消费支出的流量数据。同时,奥尔多2009年调查收集到的样本量也比较大,经过数据整理,本文最终获取的有效样本为4694个家庭。

2.计量模型。研究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必须解决两种由自我选择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一是,医疗保险和家庭消费都与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相关。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参加医疗保险;同时,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预防性储蓄越高而当期消费越少。二是,医疗保险和家庭消费都受到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身体健康情况较差的家庭更可能参与医疗保险;同时,身体健康情况较差的家庭会有更多的医疗消费支出和相对较少的非医疗消费支出。

为了解决这两种自我选择问题,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引入家庭风险厌恶程度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作为控制变量。这样就可以在给定相同的家庭风险厌恶程度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条件下,研究家庭参与医疗保险对其消费支出的影响,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上述自我选择问题。同时,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引入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程度、女性比例等家庭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将各类控制变量逐步加入,本文得到三组计量模型来分别研究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总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支出以及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

其中eXp、meDeXp和nonmeDeXp分别为家庭总消费支出、家庭医疗消费支出和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Hi为家庭是否有基本医疗保险,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SaH为家庭成员平均健康状况,问卷中调查了每个家庭成员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数值从1到5分别对应“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和“非常差”,本文取每个家庭该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SaH。RaV为家庭平均风险厌恶程度,调查数据中包含每个家庭成员的风险厌恶程度信息,数值从1到5分别对应“很喜欢冒险”、“喜欢冒险”、“一般”、“不喜欢冒险”、“很不喜欢冒险”,与SaH一样,本文取每个家庭该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RaV。Xi为控制变量,包含一系列家庭特征变量,主要有:(1)inC,即家庭总收入,在回归中取对数。(2)SCa,即家庭规模(家庭人数)。(3)aGe,家庭成员平均年龄。(4)eDU,家庭成员平均受教育程度。(5)Fem,家庭成员中女性占比。(6)ptY,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党员,是二值变量(1代表是,0代表否)。(7)min,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少数民族,是二值变量(1代表是,0代表否)。

四、实证结果

1.医疗保险对家庭总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对回归结果进行了异方差检验,发现模型存在异方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使用了异方差―稳健估计,以使回归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表1报告了家庭总消费支出的估计结果。第一列只估计了参与医疗保险对家庭总消费支出的影响,第二列和第三列分别加入了家庭成员健康状况、风险厌恶程度和其他家庭特征变量。三个回归模型都表明,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可以显著增加家庭总消费支出。具体来说,与没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家庭相比,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家庭的总消费支出会高出6%,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个结果与Gruber和Yelowitz(1999)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结果非常接近,他们发现放宽medicaid条件会使美国家庭消费上升5.2%。

2.医疗保险对家庭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表2报告了家庭医疗消费支出的估计结果。虽然在前两个模型中,是否参与医保的系数显著为正,但加入其他家庭特征的控制变量之后,该项系数变得不再显著(即使在10%的水平上也没有统计显著性)。这表明,是否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医疗消费支出并无显著影响。虽然现有的研究曾认为医疗保险的普及会使家庭医疗消费支出增加,但是本文的回归结果却并不支持这一观点。事实上,苏春红等(2013)利用2009年CHnS微观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未对居民患病就诊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并不能使城镇家庭的医疗消费支出呈现显著增加。

3.医疗保险对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表3报告了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的估计结果。医疗保险对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是本文的关注重点。从表3中可以看出,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对提高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模型(3.1)到模型(3.4),是否参与医保的系数始终显著为正;在控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风险厌恶程度和其他家庭特征系列变量之后,参与基本医疗保险会使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增加6%,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社会医疗保险的普及能够降低预防性储蓄,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消费起到保障作用。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首次采用奥尔多2009年的调查数据,在收集到较为丰富的居民消费支出和医疗保险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了医疗保险对城镇家庭消费支出、医疗支出和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国城镇家庭医疗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非医疗消费和总消费的促进作用却十分显著。社会医疗保险的推广降低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有利于增加居民的即期消费。同时,基本医疗保险对中等收入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对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影响并不显著。

目前,中国政府医疗支出不足,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较低。就各地制度规定上看,不仅医疗费用报销有规定的支付范围,而且在支付范围内的报销额度还要受到报销起付线和最高支付额的限制。有学者研究了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广东省的医疗保障水平,结果发现职工医保的住院实际补偿比均值分别仅为62%和56.3%,居民医保的住院实际补偿比均值更是只有9.4%和30.8%(李亚青,2012)。因此,尽管参与了医疗保险,居民看病所需医疗的大部分还是要由自己承担。同时,不同参保群体所受到的保障水平也呈现巨大的差异。在现行的三大基本医疗保险中,全国职工医保的保障水平远高于居民医保和新农合,2010年其人均筹资额约为后两者的9倍和11倍。

因此,在已经实现较高覆盖率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着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降低居民的医疗负担,才能更好地发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国民健康,特别是提振国内消费需求的作用。而为实现此目标,政府一方面应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统筹,整合和对接各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医疗服务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1.陈彦斌,霍震,陈军.灾难风险与中国城镇居民财产分布.经济研究,2009,(11):144-158.

2.李涛.社会互动与投资选择.经济研究,2006,(8):45-57.

3.李亚青.社会医疗保险的真实保障水平研究――兼论“保障水平幻觉”.人口与经济,2012,(5):65-71.

4.梁运文,霍震,刘凯.中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0,(10):33-47.

5.马双,甘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居民食物消费.工作论文,2010.

6.马双,臧文斌,甘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分析.经济学(季刊),2010,(10):249-270.

7.苏春红,李齐云,王大海.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消费的影响――基于CHnS微观调查数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0):23-31.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14XnH204)。

家庭医疗保健篇3

为在全县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双签约、双

守门”模式,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做实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为重点,逐步完善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以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为核心、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全科服务团队为依托、基层医疗机构为平台、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协作为支撑的三級联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全县居民提供安全、有效、连续、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截止到2020年10月31日,全县农村家庭医生签服务率要达到90%以上;县城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要达到50%以上。

三、工作任务

明确签约服务对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面向全县常住6个月以上户籍或非户籍居民,服务人群可分为三类:

1.重点人群,主要指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

妇、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等。

2.特殊人群,主要指孤老人、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降对象、

下岗失业人员、优抚对象等。

3.普通人群,除上述人群之外的一般人群。

(二)统筹建立签约医生团队

签约医生团队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

册的全科医师、乡村医生或其他具备签约服务能力的执业医师组

成,探索个体诊所开展签约服务。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病和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为重点人群,逐步

扩展到普通人群。

(三)合理划分签约服务责任区城

各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条中心要根据地区服务半径

和服条人口、二级以上医院医师根据所在单位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关系,合理划分签约医生团队责任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

病种群服务模式,负责提供约定的基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

(四)

统一签约服务模式

在居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各基层医疗机构可采用充分告知、主动签约、上门签约、集中签约等方式与居民签约。

1、统一签约时间。居民签约以签订签约协议书为标志,应

在每年第四季度签订次年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办妥相关手续。

2、统一签约方式。服务团队以签约医生为代表,与居民签

订服务协议。签约居民以家庭为签约单位,以户主或一位可代表

户主的家庭成员的书面签约为依据,代表全家签约签约服务人数与签约家庭医生配比原则上不超过1000:1,签约有效期为1年。

3、统一服务约定。签约有效期内,居民可根据实际情况向签约基层医疗机构提出解约或变更签约家庭医生或医疗机构申请。签约有效期满后,如居民不提出变更或解约要求,视为自动续约。签约双方确定应承担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等。

(五)

完善签约服务内容

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1、基本医疗服务

(1)加强对签约服务对象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的诊治。实行门诊预约服务制度,方便签约居民就医。

(2)及时处置签约服务对象发生的健康救助事宜。

(3)帮助签约服务对象选择适宜的就医路径。根据病情需要,为签约服务对象提供转诊服务,帮助预约上级医院专家诊疗和专

科检查。

(4)提供一对一的健康问题咨询。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服务团队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免费为签

约居民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责任分工由医疗

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承担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医生有义

务提醒和督促本团队入员及时为签约家庭提供相关服务。根据居

民对健康服务的实际需求提供不同的健康管理服务,实行分类管

理。如对于慢性病患者,以提高慢性管理率和控制率为目标,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产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目标进行健康管理及咨询指导;对健康人群,以促进健康为目标,加强健康教育。

(1)健康管理服务。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家庭

医生及其团队为签约对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规范的电

子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补充相关信息;利用居

民健康档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就诊记录、体检记录和一对一咨询预约服务。

(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采取健康知识讲座、健康咨询、

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建立签约对象短信群发系统或QQ群、微信

群等网络服务平台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病知识宣传和卫生

科学指导,不断提高签约对象的健康素养。

(3)健康监测和健康评估服务。家庭医生及其团队为签约的

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和重点慢性病人开展随访、健康监测管理

健康指导服务;对二级医疗机构下转的签约服务对象做好巡诊及

后续使用管理工作;对重点慢性病患者做好病情的随访监测工作

对签约对象的健康状况进行体检和评估,针对其重要生命阶段和

职业特点,实施健康监测并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按照病种类

型建立QQ医患沟通群、微信医患沟通群等网络服务平台,定期

进行跟踪评价。

(4)基层医疗和双向转诊服务。积极引导签约服务对象选择

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签约对象可通过预约方式优先获得家庭医生

门诊或出诊服务。因病情需转诊的签约患者,可通过县级医院签

约医生优先转诊至县级医疗机构,并可优先预约专家门诊、大型

仪器设备检查、住院等。对经家庭医生评估符合条件或由二级医

疗机构下转需要康复的签约患者优先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5)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家庭病床服务和居家医疗护理等服务。家庭医生可根据签约服务对象的需要和申请,在符合家庭诊疗服务相关规定和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提供非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上门居家医疗、护理、康复指导及心理干预等服务;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和重

点慢性病病人开展巡诊、家庭病床诊疗、护理服务,并按规定收

取费用。

(6)便民服务。对空巢老人以及行动不便、确有特殊需要的

签约居民,签约医生根据协议,提供上门访视等服务。如遇有疑

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的病例,由签约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提

供转往上级医院等其他适宜机构的路径或建议。

(六)完善签约对象的优惠待遇

居民在签约后可享有签约就诊各项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居民

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家庭医生处就诊,发挥家庭医生合

理诊疗、疾病评估、优先转诊、健康管理的优势,引导签约对象

主动利用家庭医生诊疗服务。

门诊实行预约服务建立签约对象预约就诊的机制,签

约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享受优先就诊的便捷。

四、

职责分工

(1)医联体医院职责:医联体医院要明确专门科室、专门人员负责签约群众转诊和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住院等工作,做好与卫生院的信息交流、信息记录和指导,并做好专科医生指导队的组建和完普。医联体医院专科医生主要为所在团队承担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村医和卫生院医生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通道”。

(2)卫生院职责:卫生院与上级医联体医院要建立分工协作的联动机制要做好所属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日常服务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签约团队长医生负责团队管理,全面掌握团队签约居民健康情况,组织实施分类管理。定期对团队服务情况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分析,督促团队成员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防止医疗事故发生,并做好团队外部和内部的沟通协调,促进落实。

(3)村医职责:村医作为团队签约主体,要按照签约群众需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对行动不便的签约家庭成员在书面告知医疗风险的前提下,经双方同意后严格按照医疗规范提供上门诊疗

服务;免费为签约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并针对家庭不同人群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约定服务项目;对因病致(返)贫签约家庭每年至少提供1次家庭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重点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方案。每季度为因病致(返)贫签约家庭提供一次健康、预防、保健、合理用药等咨询和指导,并对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开展调査和管理,制定健康生活措施和疾病防治方案;对需要转诊就医的签约贫困群众,帮助建立就医转诊“绿色通道”,提供优先预约、优先就诊论、优先住院等便捷服务;为转诊回村进入康复期的患者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和用药保障。

(4)团队职责:

1、医生签约团队要充分发挥好健康服务“守门人”作用,

根据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现状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签约的贫困群众提供适宜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解决好贫困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团队成员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协议内容的日常服务。

2、

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要在符合家庭诊疗服务相关规定和确保医疗安全前提下进行,严格履行申请一评估一告知一协议的程序,降低执业风险。

3、家庭医生每年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因病致(返)贫签

约家庭每年至少提供1次的家庭健康状况评估,可参照国家基

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表中的一般状况、生活方式、脏器功能、住院治疗情况和主要用药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有条件的也可参照提供实验室检查项目。

五、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管理,完善机构组织。成立了《岢岚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岢岚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技术小组》、《岢岚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小组》

(2)强化制度管理,制定并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各相关制度、流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要建章立制,并按规章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

(3)提高家庭医生签团队的服多能力,加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培训及学习交流,每年外出学习培训不少于2次,交流学习不少于1次,同时遴选组织能力较强,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全科医生或骨干医生担任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团队队长。

(4)强化签约服务技木支撑,一是医联体建设,促使上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签约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在区域信息平台止开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系统,实现网上签约、网上服务提醒及系统辅助绩效管理等。

(5)广泛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能力,广泛深入地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教育。各个团队要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流动播放车,健康讲座,家庭医生宣传日等提高居民知晓率和利用率,鼓励和引导居民签约。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签约服务的良好氛围。

(六)强化考核评估。卫生院负责建立以签约对象数量与构成、服务质量、健康管理效果、居民满意度、医药费用控制、签约居民基层就诊比例等为核心的签约服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对家庭医生团队开展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绩效收入分配挂钩。

七、资金保障

拟每年按人均5元的标准进行筹资用于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工作经费,具体为用于责任全科团队为签约家庭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绩效补助、相应宣传活动、必要的设备、设施等等,从经济上保障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顺利开展。

家庭医疗保健篇4

[关键词]医疗救助;实施现状;主要问题;建设重点

[中图分类号]R197;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7-0053-04

随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包括城乡困难家庭成员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得到较大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有所缓解。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1],但健康问题依然是困扰城乡困难家庭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拟对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考察,在此基础就完善制度的着力点进行全面分析。

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现状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始建于2005年,当时的救助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另一类是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要更早一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明确指出建立与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救助对象主要是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形式包括对患大病的救助对象给予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和资助其参加当地的合作医疗。2003年,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正式建立运行。《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民发[2009]81号)(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城乡医疗救助的资金来源、救助方案、结算方式和制度衔接,是城乡医疗救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城乡医疗救助从制度创建迈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意见》在救助方案方面明确规定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因此,直接救助和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医疗救助制度帮助解决城乡困难家庭成员医疗问题的两种途径。如表1所示,2005年以来,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资金投入逐年加大,救助人数基本呈逐年增加趋势,对缓解困难家庭的医疗支出负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医疗救助基金的资助下,城乡困难家庭参保(合)的情况较好。

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随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城乡困难家庭成员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得到较大改善。但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医疗保险化”特征显著,直接救助水平过低

城乡医疗救助“医疗保险化”特征显著,除资助城乡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外,规定直接救助起付线、救助比例和封顶线的做法也源自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中的起付线对抑制参保人败德行为导致的医疗过渡消费有一定的作用,但医疗救助的起付线对城乡困难家庭成员而言,可能是一道阻碍其获得医疗服务的无形障碍。同样,过低的费用救助比例和封顶线也在压缩救助效果,难以充分发挥医疗救助解决缓解城乡困难家庭成员医疗支付负担的应有功能。以城乡低保群体为例,2012年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为6980.4元[2],假设医疗保险支付比例为75%①,则住院病人人均自负医药费用为1745.1元,扣除同期医疗救助(直接救助人均水平城市为858.6元,农村为721.7元[3]后,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个人仍需自行承担885.5元,占城市低保年标准3961.2元的22.4%;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个人仍需承担1023.4元,占农村低保年标准2067.8元的49.5%②。

(二)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财政投入非制度化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所需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鲜有社会捐赠。各级财政对城乡医疗救助的投入逐年上升,但投入没有形成制度化且城乡之间不平衡。具体说来,如图1所示,一是城乡医疗救助财政投入额增幅波动较大,2006~2012年间,财政投入总额增幅2006年最高,同比增长119.6%,2012年最低,同比增长8.6%;城市医疗救助财政投入增幅2006年最高,同比增长153.9%,2012年最低,同比增加4.8%;农村医疗救助财政投入增幅最高的是2007年,同比增长145.6%,最低的是2012年,同比增长10.8%。二是城市医疗救助和农村医疗救助财政投入增幅差异较大,2006年城乡医疗救助财政投入增幅分别为153.9%和100.3%,2007年城乡分别为77.7%和145.6%,2008年城乡分别为105.7%和36.5%,2009年城乡分别为38.7%和68.7%,直到近两年才表现出一些均衡性。总体而言,这说明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投入没有形成制度化,或者说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城乡之间的投入力度失衡。

另外,申请医疗救助时,大部分地方除城乡低保人员和五保户可按民政部门已有名单较为快速地办理外,其他人员需要经过一定的资格审查程序,往往因为医疗救助信息和医疗保险信息的分离,难以做到及时地救助。救助病种范围过于狭小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设重点

医疗支出是城乡困难家庭最主要的支出之一,也是其负债返贫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围绕着解决城乡困难家庭的医疗问题,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国务院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以下简称《医改“十二五”规划》)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指明了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直接救助水平

提高直接救助水平,首先是要取消医疗救助直接救助的起付线,进一步提高城乡困难居民基本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也应适当提高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医改“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此外,还应继续加大农村医疗救助直接救助的力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困难家庭成员长期慢性病、重症疾病和身体残疾的比例往往高于城市,农村困难家庭面临更为严峻的健康形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医疗支出在农村困难家庭人均月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高于城市。因此,农村困难家庭承担着更为沉重的医疗支出负担,仍应继续扩大农村医疗救助的救助面,切实降低农村困难家庭的医疗支出负担。

(二)扩大救助病种目录

救助病种目录决定了医疗救助直接救助的范围,城乡困难居民医治的疾病只有在救助病种目录内,所产生的医疗费用才能获得医疗救助。病种限制过严,意味着一些罹患某些疾病但病种又在救助病种目录之外的城乡困难居民被排除在外。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慢性病呈高发态势,已确诊的各类慢性病患者已达2.6亿人,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4]。因此,各地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所需治疗费用较高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列入救助病种目录,让医疗救助制度惠及更多的城乡困难居民。同时,应按党的十报告和《医改“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积极试点并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的救助工作。

(三)借鉴相关社保制度

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之间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可以相互借鉴以实现制度优化。对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而言,一是可以借鉴医疗保险制度医疗费用控制措施。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作为第三方在控制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价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类费用结算方式日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经办机构对救助对象的门诊救助宜采用按人头付费的方式,大病住院救助宜采用按病种付费、按临床路径付费的方式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费用控制。二是可以借鉴城乡低保制度的救助对象认定机制与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城乡低保制度的逐步完善,为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制度性的基础[5]。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主要包括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以及其他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这其中低保家庭成员和五保户的医疗救助资格可以直接给予认定,一方面提高了制度的瞄准度,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救助资格的认定所需耗费的行政成本。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成员则需要在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是否给予医疗救助,核查的方式方法可以完全借鉴低保救助申请者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目前的医疗救助财政资金投入状况和低保相似,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未形成制度化的稳定的投入机制。因此,资金筹集方面,医疗救助也可借鉴低保今后的发展方向,各级财政加大投入,明确分级分担比例,对中西部落后地区进行必要资金投入倾斜。

(四)开展多样化救助

医疗救助方式也可称为救助的途径或措施,它是政府和社会,包括社会组织在医疗救助中履行职责或发挥优势而采取的各种方法的汇集[6]。民政部门主导的城乡医疗救助是其中的一种救助方式,因此,还可开展其他救助方式,如《医改“十二五”规划》中提及的社会力量发展的慈善医疗救助和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的医疗互助。慈善医疗救助,即发动各类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给予就医困难的城乡群众多种形式的费用减免、资金资助,或开设针对城乡低收入人员的平价医院、惠民医院、爱心药房等。团体医疗互助,即各行业、各单位工会内部组织职工建立医疗互助组织,从单位福利股、工会经费、个人缴纳或提取不超过工资总数一定比例的费用,设立单位内部的互助型医疗基金,对参加互济的职工住院自负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医疗补偿[6]。

(五)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就医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加强制度本身建设的同时,也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主要有三点: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基于薄弱的经济支付能力,城乡困难家庭成员在医疗方面更倾向于自行购药治疗和就近治疗。这样的就医选择有利于降低城乡困难家庭的医疗支出负担和间接成本(如差旅成本、时间成本),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一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同时可以考虑适当放开社会力量开设私人诊所的限制,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二是对城乡困难家庭成员开展健康教育。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与其健康意识有极强的相关性,通常而言,健康意识较强的人掌握更多的预防保健知识,更注重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现实的情况是城乡困难家庭成员掌握的预防保健和早期诊疗的知识较少,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较多,一旦有了健康问题则往往较为严重,一般是慢性疾病、重症疾病和致残疾病。因此,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不妨列支资金③,用于开展针对城乡困难家庭成员,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成员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信息传播与行为干预,帮助其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7]

家庭医疗保健篇5

家庭医生也叫全科大夫,以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为主要任务,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和指导,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和保健需求,并得到家庭治疗和家庭康复护理等服务。可以说,作为社会管理的创新之举,家庭医生是缓解看病难最直接的手段。

那么,这样的家庭医生,何时能真正走入全国的每个家庭呢?

从医改至今,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公立医院,着力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效果并不明显。“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也已经提了很多年,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仍然较大。部分原因是患者的选择带有倾向性,都希望到大医院诊治,另一方面也与医疗资源配置与管理不够科学有关。

2011年7月1日,为解决基层急需全科医生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力争到2012年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然而,时至今日,类似西方发达国家家庭医生模式的全科医生仍停留在部分大城市的试行当中,大多数城市,遑论广大农村,都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上来”。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中明确提出“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其目的,就是推行契约式的家庭医生制度,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家庭医生,提供的其实是一种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按照发展规划,每个社区都常驻几个家庭医生,像“片儿警”一样,每个家庭医生日常负责一定区域内居民的医疗保健。有个头疼脑热的,首先就找家庭医生,只有无法应付的疾病,他们才帮病人转到专科医院。据了解,家庭医生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在国际上通行的家庭医生制度下,家庭医生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建立与居民稳定的服务关系,实行严格的首诊制度。在一些发达国家,八九成的病人可以由家庭医生直接治愈。

现状:部分省市着力试点

那么,家庭医生制度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实践情况如何?何时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呢?

北京:“片儿医”走入寻常百姓家

从2012年开始,北京大力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北京市居民只要愿意,都可以通过签约的形式,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并免费享受慢病管理、上门诊治等一系列健康服务。

北京市推行的“家庭医生式”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在自愿签约、规范服务的原则下,服务团队与服务家庭签订协议。为保证服务质量,一个“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最多签约家庭不超过600户。所有居住在北京市的居民都可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赵凤芸已60多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多种慢性疾病。当得知自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时,她立即与中心签订了服务协议。

赵凤芸的女儿说,以前老人有病我们要请假陪着去医院,老人住院还要请护工。自从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后,社区医生根据老人的病情定期到家里进行访视,为老人检查身体,极大减轻了老人的病痛。“医生还主动告诉我们老人健康饮食起居的相关知识,指导我们学习家庭护理方法。”

据悉,北京每个“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以及预防保健人员组成。与“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签约的家庭能享受以下个性化服务:每年进行一次健康评估,并制订个性化健康规划,使服务对象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如何自预;重点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提供24小时电话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服务等。

上海: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

2011年4月起,作为上海医改五大基础性工程之一,上海在长宁、闵行等10个区率先启动了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共有1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构建,覆盖2277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达374万。上海市卫生局披露,力争到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每个家庭与一名家庭医生签约。

目前,居民与家庭医生一经签约,即可获得数项相关“实惠”,包括,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服务;可通过预约方式优先获得家庭医生门诊服务;并可通过家庭医生绿色转诊通道优先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帮助预约会诊专家,提高会诊效果。

在家庭医生指导下,签约慢性病居民可在一次配药量、配药种类上享有更便捷的政策;对65岁以上签约老人,可免费获得健康筛查自选项目,并由家庭医生根据筛查结果制定并实施后续干预指导方案。卫生局方面表示,与家庭医生签约,相当于多了一个“医生朋友”和“健康顾问”。

山西太原:从有偿到无偿的探索

2010年山西省太原市滨河社区卫生服务站率先在太原市推出“家庭医生”。随后,从有偿服务到完全免费,该服务模式日臻完善并在该市逐渐推广。

2010年4月,该服务站在太原市率先试行家庭医生这一服务模式,主要是给社区中确有需要的老弱残等患者提供健康方案,每户每年收取600元费用。这一模式推出后有30余户家庭签约。

2011年3月北京也推出了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实行全免费。听闻这一消息,滨河社区卫生服务站暂停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并将之前所收取的费用全部退还,静等政策出台。直到2012年8月,太原市推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后,已有所准备的服务站成为太原市首批“吃螃蟹者”。

在走访了数千户居民后,当年11月底,滨河社区卫生服务站就与辖区居民2175户中的840户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

根据协议书的规定,社区服务站将为65岁以上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生活方式指导、健康状况评估、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及每年至少4次的随访;对于空巢、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老人,家庭医生需上门服务,并为其代购药品等。

安徽:2015年初步建起家庭医生制度

安徽省于2011年底在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广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目前全省所有市均推行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约6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立了全科团队,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签约服务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根据计划表,到2015年,安徽省全科医生(含中医)数量力争达到1.2万人以上,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初步建立起家庭医生制度,探索按契约人数付费和“全科医生首诊制”;到2020年全科医生数量达到2万人左右,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形成规范的“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问题:医生少缺认同

从部分省市试点情况来看,推广家庭医生制度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主要还是医生、尤其是全科医生太少。我国目前家庭医生仅占医生总数的8%,这与家庭医生缺乏必要的职业认同、难以从基础医疗中获得荣誉、收入低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家庭医生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经过全科医生培训的医生来担任。但我国引入全科医学20多年来,进展并不尽如人意。专业人士缺乏对家庭医生的职业认同,家庭医生的数量甚少,在国外风生水起的家庭医生在我国的进展并不尽如人意。

民众对全科医学和家庭医生既不了解也不认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众对全科医学、家庭医生并不十分了解。提到家庭医生,大家会联想到“赤脚医生”、“万金油医生”,认为这些医生看不了大病,不愿意在小医院寻医问药。而现有的家庭医生工作场地大多狭小,设施设备落后,不能满足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

此外,国内的专业人士目前也认为在中国“全科医学及家庭医生”非常模糊,不知道家庭医生应该培养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家庭医生应该承担的,家庭医生应该如何开展工作等。再加上我国在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的全科医学教研室并不多,而且大部分的全科医学教学工作是由公共卫生专业的教师和临床专科的教师兼职担任的,即尚未形成一支专职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

解决:夯实队伍,落实政策

需求客观存在,必须增大供给,才能为社区医生和居民的契约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提高社区医生的荣誉感、建立起收入的激励机制,契约才能真正迸发出活力。

201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在充分考虑居民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可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服务费标准。

事实上,发展我国的家庭医生,不仅需要好的政策支持,还需具体细化和落实。

(1)让家庭医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医生。

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首先要使得家庭医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医生。家庭医生需要更大的治疗和医疗费用控制权,需要有职业发展的机会,需要合理的收入补偿机制。具体措施如,把家庭医生所服务社区的医保费用节省的部分拿出一些来补贴家庭医生,以吸引更高水平的医生有动力到社区来工作。

(2)人才培养是关键。

国务院曾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家庭医生。这样的目标将如何实现?

要保证全国有足够数量的优秀家庭医生,人才培养是关键。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要成立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系、社区护理学系,从医学生开始培养全科人才。推进社区医生和护士规范化培训和岗位培训。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采取多种方式脱产或半脱产进行岗位培训。利用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项目,在短期内快速提高社区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亦可吸引优秀人才进社区。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生和护士,可提前一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到边远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定级工资高定1~2级。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的高、中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并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大中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同时鼓励业务水平较高、身体状况较好的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服务。

(3)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社区医生首诊制。

要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这个目标,还需要很好地解决以下问题: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将三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整合,充分合作,双向转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放心就诊;加强社区医生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将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社区;适时调整国家基本用药制度,虽然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加成,医保自付比例低,但是社区医生配置不足,社区药物品种少,廉价的药品采购难,开药金额低等限制,居民大病小病仍然往大医院跑;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社区医生首诊制,并利用医疗保险的保障与付费调控手段,加大医疗保险支付的差异化,引导居民到社区就诊。

只有实现首诊,打通各级医疗机构转诊通道,卫生经费按人头预付,家庭医生这个“守门人”才能承担起自己的职责。

如今,一些社区医院与省市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联盟”,这些大医院对于社区医院转诊来的患者,免挂号、开辟“绿色通道”,旨在吸引居民首用基层医疗资源。这无疑是基层医疗主动出击提高认可度的良方。

发展: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美国家庭医生培养有三方面值得借鉴学习:

第一,培训机制美国医学院对家庭医生的定位、培养、资格认证等培训机制可以借鉴,其甚至细化到医生与病人相处时间的多少。在美国,家庭医生训练需要12年时间,虽投入大量时间,但产出是可观的,从业后收入有保障。

第二,注重方法论抛开运用先进信息科技不谈,美国的家庭医生培养很注重方法论,如培训标准和由政府推荐的不同课程等,都有规可依。

第三,医治流程假如在遇到复杂、重大疾病时,美国的医疗体系将从诊断、用药、特别专长等方面综合处理,将各个环节衔接起来。

未来在医疗领域,技术将是关键。中国GDp正迅速增长,可能在未来十多年内超过美国,公民收入也日益增加,可以善用外国先进技术。

同时,我国的家庭医生应该具有中国特色,这样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无论是全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专科向家庭医生的转岗培训,都应开设中医课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应加大“西学中”的力度。这是因为只有能够贯通东西、兼具中西两种技能的家庭医生,才能真正胜任中国式的“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这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医学体系的需要。

从我国的医疗发展来看,社区是中西医最好的结合点,是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用武之地,由此也会开辟出家庭医生的新天地,创造出新成果。

【后记】

真正“家庭医生时代”的来临应该是以牢固的基础和制度保证为起点,提高卫生医疗的实施和服务,以及向社会延伸和改革医疗制度,拉近医疗服务与社区居民家庭的距离,建立相对固定和朴素的新型医患关系,建设好医德医风。

家庭医疗保健篇6

关键词:体育大学生,医疗保险;制约因素;研究分析

一、参加体育保险影响因素分析

(1)学生的家庭状况

当前医疗保险虽然带有社会保障性质,但是也是需要学生负担部分保险费用的,也因此成为了影响学生参加体育保险率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本文就体育大学生的日常经济来源、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平均年收入和月消费情况等多角度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为父母,其比例高达86.28%,而只有13.71%的大学生是靠自己的劳动、学习所得,或是亲朋好友的接济,调查结果如表1。

在调查范围内的体育大学生中2015年家庭人均年收入为3-6万为一般家庭,所占比例为38.62%,而还有21.02%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小于1-2万的,家庭经济状态比较困难;同时就体育大学生的生活费而言,18.23%的学生每月为300-500元,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而也有生活费不足300元的,处于较低水平,如表6。

根据表2可知,城镇和农村体育大学生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学生月平均生活费的差异性比较,两种差异比对,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中来自于城镇的体育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和月均生活费均高于农村。

综合上述分析,体育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了其参加体育保险率,且城乡存在差异性,作为在校学习的特殊群体,其没有绝对的经济独立性,需要依赖于父母的经济支撑,而部分学生虽然可以借助与奖学金、勤工俭学、亲朋支持等勉强度日,但没有能力支付医疗保险费用。因而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保险率的重要因素,由此,在完善医保制度时,应该尽力降低保费,尤其是针对农村和城镇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

(2)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

主要针对学生的健康评定、健康锻炼、健康保健、体检状况、生活习惯等五个角度进行问卷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表3:

由表7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自认为健康状况尚可,且相对而言,女生健康状况较差;健康运动锻炼和健康保健中多数学生属于有时或是偶尔锻炼活保健;而就体检状况而言,学生除了常规学校体检外,进行自我体检状况不是很理想;生活习惯,有32%的学生具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是生活习惯毫无规律可言,其健康状态令人担忧。

由上述分析可知,体育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是影响参加体育保险率的重要因素,这关系其对医保的需求度和态度。学生健康状况较差、保健意识和体育锻炼欠缺,不能进行定期体检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造成一定的健康隐患,在今后的医保推动工作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健康观、增强保健、锻炼和体检意识,以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3)大学生的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情况

针对医疗服务项目的需求度和重要性调研,结果显示:定期体检>门诊和住院服务>保健预防>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针对大学生两周患病率和一年住院率的调研结果显示:前者百分比为23.85%,后者为8.15%,均比2014年国家卫生服务部门所公布的城乡居民的两周患病率19.55%,一年住院率8.01%略高,针对就医行为的调研结果显示:59.23%的学生都会及时就医,40.77%的学生则会选择otC或是自我康复,其中不就诊的原因多样,以所占比例可分为:自认病情,就医程序复杂、没有时间、经济困难、交通不便。

针对医疗费用和负担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2014年度的医疗费用最高额为6万,自费部分占60%,其中学生对此医疗负担的态度依“较重、重、中、轻、无”顺序所占比例为:7.23%,10.67%,28.89%,27.16%,26.05%。并且农村城镇的负担差异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农村大学生的医疗负担相对较重。

针对大学生常见病就诊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顺序为:校医院为52.99%,区/县医院17.28%,社区/乡镇医院14.21%,省市级医院9.23%;otC6.29%,同时对不同医疗服务机构的满意度调研结果如表4。

综合上述体育大学生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利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医疗保险存在就诊、住院、体检、保健预防的多重需求,但对就医最常选择的校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满意程度却不高。针对学生的医疗消费调研情况,大约46.21%的体育大学生年度医疗支出尚不足100元,小于常规医疗保费100的标准,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参加体育保险率,而且就目前的医疗负担情况分析来看,多数学生感觉存在经济负担,呼吁国家给予更多的医疗补贴。

二、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8所2100名不同性别、年级、学历学生的实证调研,分析了当前体育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实证调研结果表明:(1)体育大学生的参加体育保险率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医保改革,拓宽医保在体育大学生中的覆盖率。(2)体育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态、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医疗保险的需求度和利用状况等对参加体育保险率都具有显著影响。

针对上述调研结果,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强在资金供给、监管责任、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疗补贴、强制医保、扩大医保覆盖范围、简化医保程序等方面的改革,以此推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二提升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尤其是学生首选就医场所校医院的改革,明确其目标定位、完善其功能、加强监管等,从而增强学生对医保的认同感;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改善其医疗消费观念,增强学生参加体育保险意识,以提升医疗保险制度的渗透力;四构建完善、科学、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以强制性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支撑,为商业保险为补充,同时推进大病救助制度的发展,以此将大学生全部纳入整个医疗体系之中。(作者单位:九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吉能.民办高校学生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保障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华大学,2013.

家庭医疗保健篇7

   目前,我国对于富裕人群没有固定定义。因此,高端健康保险市场需求和潜力,从不同角度估算有不同的结论。有研究指出,富裕人群(也有称为高端人群)一般指年收入中个人收入在15万元左右及以上、家庭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及以上的人群,或者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按照这一标准,《中国高端人群消费研究》(慧聪网)估计,我国富裕人群数量约占总人口的2.3%,约3152万人。

   富裕人群的医疗消费特点是:(1)富裕人群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后,都具备承担其他一般性医疗消费的能力,其高端医疗保障需求主要解决高额医疗费用(如癌症、器官移植、植物人等特重大疾病)的报销问题。汇丰人寿2012年《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富裕人群的最大财务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为养老保障(81%)和子女教育金储备(78%),以及补偿因疾病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2)在富裕人群中的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即一般指个人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这类人群,经济实力很强,不太需要单纯补偿其医疗费用,而是希望通过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和系统管理能力,购买高端健康保险及附加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品,获得量身定做的系统化、持续性的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据2012年3月胡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个人资产高净值人群达270万人。(3)上述人群由于财富并不缺乏,对生活品质和质量更加重视,且具备一定的健康认知能力,但由于生活、工作和精神压力大,很多人带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甚至处于疾病状态,因此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务。据一项调查显示,自我评价时,约50%左右的人群健康状况从“一般”到“非常不好”,其中亚健康状态为42.7%,慢性病状态为19.9%。

   根据这一需求特点,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潜在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预测:(1)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指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的潜力;(2)中高端健康管理服务市场,指购买包括家庭医生(或私人保健医生)、诊疗绿色通道、专家诊疗、健康体检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健康评估、健康监测、饮食运动管理、心理咨询与干预和慢性病管理等)费用的潜力。据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50%受访者看重医疗服务品质,其中,37%看重安排专家医生手术及治疗,90%受访者最希望在国内的知名医院接受治疗,88%受访者表示海外就医对重疾治疗有帮助;90%以上受访者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保持良好心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及定期全面的深度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医药卫生支出费用占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0.8%,假设富裕人群按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5万元中10.8%为医药卫生支出计,其中40%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即占收入的4.32%。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富裕人群愿意为医疗保障支付的保费预算为家庭平均年收入的9%左右,相比较而言,上述估算仍较为保守。

   基于前述假设,人均年健康保障保费及费用支出约6480元(包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个人自费、按比例分担及超最高限额的医疗费用和其他误工费补偿问题等;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主要定额补偿因疾病带来的其他费用损失。总的月均费用支出约540元),年健康保障总需求约2042亿元。其中,人均年健康管理服务费按1000元计,包括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及其他健康服务等费用,年健康管理服务总需求约315亿元。也就是说,至少富裕人群中,这两项医疗保障需求,年市场潜在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而实际上,2011年商业健康保险总的保费收入只有691.72亿元,与上述预测的潜力相比,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保险行业,高端健康保险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业务板块和成熟的市场。经营高端健康保险的各个保险公司,经营策略还不够清晰,产品种类还比较零散,服务人群还非常有限,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小,还没有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服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和健康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方面,市场开放度非常有限,没有形成独有的服务体系。保险公司要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来建立服务平台,并获得这些服务资源,还有很多政策和运作的障碍,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开拓相关业务市场。二是保险公司对医改形势下,如何发展适宜的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缺乏明确定位及一整套战略思路,且对民众健康保障需求了解不深、特点研究不够,同时,提供高端健康保险服务的专业化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弱,较难形成应有的服务品牌和营利来源。

   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意义和对策

   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未涵盖的高端健康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设计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促进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减少和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3)利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优质优价”的杠杆作用,引导高、中、低端的医疗服务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4)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突出自身特色,树立专业品牌,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服务领域,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商业健康保险应牢牢抓住医改契机,高度重视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深入研究医改政策,全面分析保险业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控制医疗风险上的政策机遇和挑战,确定开展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的战略定位和经营举措。

   二是根据富裕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特点,细化目标市场和服务人群,开发系列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计划,逐步形成涵盖健康、亚健康、疾病等健康周期,病前健康维护、病中诊疗管理、病后康复指导等全过程,既补偿医疗费用,又提供健康服务的全面健康保障产品体系。

   三是争取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强化与医疗机构尤其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利用多种付费方式和合理补偿机制,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尽快搭建由“内部服务队伍——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特色医院(科室)——着名专家”组成的服务网络平台。

家庭医疗保健篇8

[关键词]“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社区卫生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275-01

“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的内容,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开展“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整合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公立医疗集团和社会力量等各方人力资源,共同参与团队服务、优势互补,突出重点人群,兼顾全体居民,逐步形成全科医生与社区居民“一对一”的契约式服务关系,使居民获得连续、便捷、主动、全程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促进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使全科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工作机制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赋予了新的内涵。

1“3+X”的概念及组成“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其中“3”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每个团队以全科医生为核心,人数不少于3人;“X”为变量,可以由公立医院医生、护士,及其他社会各方热心社区卫生服务的志愿者组成。其中,“X”可以是固定的成员,也可以随服务需求不断变化来确定,“X”可以大于等于0。

2“3+X”的职责分工“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中的“3”负责团队日常事务,承担主要工作职责;“X”根据自身工作和资源优势,协助团队开展居民签约、帮助居民选择适宜的就医方式、提供健康咨询指导、上级医院预约服务等。

3“3+X”的服务方式“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组建后,每周用于上门服务的时间不少于3天,先由团队中“3”针对责任片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公共卫生需求,确定“X”的组成,然后建立契约服务关系,签订“居民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服务协议”明确团队责任,并接受居民监督,契约形成后团队的服务由政府财政埋单,政府通过考核支付费用。

4“3+X”的服务内容为了保证“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的服务目的明确,确定团队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兼顾进门入户的基本医疗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

4.1开展社区卫生调查,摸清居民健康的基本情况,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制定健康促进计划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为团队服务提供方向。

4.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实行动态健康检测和管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定期随访。

4.3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患者筛查,进行治疗方案管理、随访、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等。

4.4提供上门服务,主要为残疾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家庭康复、健康咨询,对一些治疗措施明确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进行出诊服务,或送药上门,协助居民闲着适宜的就医路径、预约上级医院诊疗服务和转诊。

4.5协助传染病管理,指导居民进行必要的消毒和隔离。

4.6做好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包括孕期保健、产后访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儿童生长发育指导等。

4.7通过服务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开展防病知识宣传、营养卫生指导,以及根据居民需求拓展上门服务内容,协助社区管理部门拓展社区服务等。

5“3+X”的服务的优势

5.1“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由社区医生、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组成,分片包干,网格化管理,每个服务团队服务2000-3000人,能够和居民建立起相对固定的“熟人”关系,社区居民有健康需求,会首先想到团队,会想到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的“熟人”。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比较有感触,和以前一个村医生给一个村的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一样,群众更容易接受。

5.2“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组建灵活,除了“3”作为常数外,“X”作为变量,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临时搭建组成,增加了团队的服务内涵,提升了团队的服务能力,社区居民更愿意接受。因为作为常数的“3”,来自于社区,对于专业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能不一定完全满足需要,这时,就要求有“X”来补充。比如,社区居民中有一个精神病患者,在平时服务时通常有“3”参与和一名精神科医生就够了,但在某一天,该精神病患者出现了糖尿病,此时,上述团队肯定不能满足需要了,就必须有一名内分泌医生加入,如果这个病人住院或出院了,那么他的床位医生可能就是最合适的“X”,应该加入其内;当然,“X”也可以是其他人,如一个瘫痪的老人,平时有保姆照料,团队有保姆参与会保证团队服务效果,保姆就是有意义的“X”。

5.3“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方式灵活。团队可以根据服务对象情况,可以根据“X”的作用确定不同程度的服务。如:可以电话咨询,可以是进行健康档案动态跟踪;可以是上门移动刷卡配药;可以是寻求住院、住院帮助等;可以是群体型的健康教育讲座,也可以是进行针对性指导等。

5.4“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可以有利“促进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目标的实现。家庭责任医生团队主要由社区医务人员组建,社区能够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可以保证小病在社区得到有效的治疗,防止医疗资源的浪费。对于,一些社区不能医治的疾病,可以通过“X”的指导或引导到医院治疗或转院,从而保证及时治疗。康复是社区的“六位一体”的功能之一,社区团队可以继续进行康复指导服务,。这样就有效弥补了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中存在的不足。

家庭医疗保健篇9

[关键词]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社区流动人口;健康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5)07(c)-0147-03

applicationvalueofthefamilydoctorserviceteaminhealthserviceofcommunityfloatingpopulation

ZHanGFeiXieRen-xiwanGQiCaoFeng-meiCaiHua-wei

Zhangmutoutown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inDongguanCity,Guangdongprovince,Zhangmutou5104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applicationvalueofthefamilydoctorserviceteaminthecommunityhealthserviceinfloatingpopulation.methods4000migrantworkersacceptinginvestigationwereregardedastheresearchobjectin8communityofourtown.theywererandomlydividedinto2groups.Conventionalsymptomatictreatmentofdiseaseweregiventotwogroups.Familydoctorserviceteamwasnottakenbythecontrolgroupwith4community(n=2000).Familydoctorserviceteamwastakenbytheobservationgroupwith4community(n=2000).Healthknowledge,chronicdiseasecontrol,infectiousdiseaseprevention,screeningratebeforepregnancyandannualpercapitamedicalexpensesof2groupswerethencompared.Self-designedquestionnairewasusedtoinvestigatethesatisfaction.Resultstheawarenessrateofhealthknowledge,incidenceofinfectiousdiseases,chronicdiseasecontrolrate,screeningratebeforepregnancyandannualpercapitamedicalexpensesoftheobservationgroupwere91.2%,0.15%,90.1%,98.5%and(48±12)yuan.theindexes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64.3%,0.75%,79.8%,79.1%and(126±24)yuan]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s(p

[Keywords]Familydoctorserviceteam;Communityfloatingpopulation;Healthservice

我国流动人口日益增加,该类人群的健康保障已成为卫生和人口计生部门面对的难题[1],特别是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健康服务。社区健康服务是我国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探索适应民众医疗服务需求的医疗保健体系和医疗服务模式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家庭医生团队”是一种新理念[2-3],本研究探讨其在社区流动人口健康服务中的应用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镇8个社区接受调查的4000名流动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化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个社区,流动人口2000名,其中男1268名,女732名(20~46岁女性642名);年龄20~78岁,平均(36.2±7.2)岁;主要慢性病:高血压96例,糖尿病82例;学历:初中以下365名,初中以上1635名。观察组4个社区,流动人口2000名,其中男1272名,女728名(20~46岁女性648名);年龄18~80岁,平均(36.8±7.4)岁;主要慢性病:高血压98例,糖尿病84例;学历:初中以下376名,初中以上1624名。本研究接受调查的人员均无认知障碍,组间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慢性病和学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的疾病对症治疗,其中对照组未进行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模式的开展,观察组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模式,具体模式如下。

1.2.1成立家庭责任医生工作领导小组督导组负责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的总体设计、安排和方案执行;专业组负责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日常工作,家庭健康档案的发放、登记、回收等资料的整理;后勤组负责建档物质的供应,宣传照相等。

1.2.2确定服务对象取得公安机关的配合,了解社区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比例、文化程度、工作等基本情况,确定对象后安排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上门实施医疗服务。

1.2.3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社区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为辅的团队,结合各种医疗服务,为家庭成员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完善团队服务的条件包括硬件设备,以方便出诊,优质的团队人员素质和综合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家庭。

1.2.4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制度和职责在中心主任的领导下,认真完成责任区保健、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建立等基本工作;制订团队年度工作目标、计划,如居民健康档案的完善,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管理等,每季度对团队工作进行考核,存在问题及时改正,协调工作程序。健康管理流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通过健康监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估预测,对于慢性病患者给予治疗个保健指导,同时记录跟踪随访,对亚健康人群如肥胖、血脂异常、营养不良等,给予合理膳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对健康人群给予合理生活指导。

1.2.5加强宣传通过健康教育、义诊等活动形式使居民了解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让其认识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意义,促进家庭医生服务的展开。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流动人员的健康意识、慢性病控制、传染病防治、孕前筛查率和年人均医药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两组的满意度。其中健康意识主要是调查研究对象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包括慢性病的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合理工作生活等多个方面,问卷共100分,80分以上为知晓。慢性病控制是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控制效果,是否能够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传染病主要包括性病、HiV/aiDS发生率。孕前筛查率指可育妇女孕前接受检查的比例。满意度是由调查对象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进行的评分,满意、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满意度(%)=(满意+较满意)/调查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健康知识知晓率、传染病发生率、慢性病控制率、孕前筛查率和年人均医药费为91.2%、0.15%、90.1%、98.5%和(48±12)元,均明显好于对照组[64.3%、0.75%、79.8%、79.1%、(126±24)元](p

表2两组流动人员对社区医疗健康服务满意度的比较(例)

3讨论

“家庭医生团队”将社区健康服务的理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跳出医疗看社卫,透过社卫重民生,通过民生创和谐,创建和谐保稳定,保住稳定促发展”,使社区健康服务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卫生行为,而是将社区健康服务与民生、和谐、稳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此内容将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经济意义[4-8]。患者对“以疾病为中心的”专科医疗服务和高昂的医疗费用极度不满意,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流动人口提供全方位的社区健康服务,营造完善的社区预防为主、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现实意义[9-12]。通过比较发现观察组4个社区的流动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传染病发生率、慢性病控制率、孕前筛查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模式应改变“健康就是无病、无病即健康”的狭窄、静止思维,其旨在将疾病控制在发病前期,提前进行干预,防病于未发。构建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利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特有服务功能,根据流动人口的需求,以性病、HiV/aiDS防治、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与孕前筛查为切入点,为流动人口提供必要的、及时的、适宜的、优质的健康服务,提高社区基本医疗健康保障服务均等化水平。观察组年人均医药费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该模式社会经济效益突出。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上看,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相比,其享有的公共服务差距在显著加大,如何使流动人口公平享有本地化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13-15]。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上看,流动人口对本地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民工荒”不利于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使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保持在合理水平直接影响本地经济发展[16]。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上看,流动人口公共管理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频发,“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17-18]。笔者认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不只要面对本地居民,更应当向流动人员推广,保证其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城同质”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健康服务,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是一种新的服务理念,该模式对社区流动人员的健康保护意识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菲.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中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5):138-140.

[2]罗翠花,张海珍,邓伟娴.糖尿病患者社区家庭护理需求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76-77.

[3]吴军,徐蕾,陆F,等.程家桥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1809-1812.

[4]杜利民,袁杰,戴冬霞,等.利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樟木头镇户籍人口进行健康管理的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2):19-21.

[5]于海霞,李智莉,闫明茹,等.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1):6121-6122.

[6]张学标,莫希兰,高福群,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社区糖尿病41例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8(22):66-67.

[7]袁杰,王启,杜利民.东莞市樟木头镇流动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7):53-54.

[8]吴浩,贾鸿雁,刘秀梅,等.方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的构建及服务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74-776.

[9]蔡炼东,缪建平,吴国龙.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防治效果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146-147.

[10]张学标,王启,周立志,等.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和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1,9(7):62-63.

[11]吴军,沈安,陆F.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方法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4(11):3543-3545.

[12]Kone,Dorant,GraH,etal.FamilydoctorresponsestochangesinincentivesforinfluenzaimmunizationundertheU.K.qualityandoutcomesframeworkpay-for-performancescheme[J].HealthServRes,2012,47(3):123-134.

[13]张学标,王启,周立志,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1,9(6):40-41.

[14]李燕.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社区糖尿病68例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3(3):153-154.

[15]张平,赵德余.中国特色健康保障之路的探索――长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与经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

[16]何能清,黄俊芳.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的社康中心绩效管理模式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6):1770.

[17]Lay-YeeR,Scotta,Davisp.patternsoffamilydoctordecisionmakinginpracticecontext.whataretheimplicationsformedicalpracticevariationandsocialdisparities?[J].SocScimed,2013,76(1):47-56.

家庭医疗保健篇10

[关键词]全科诊疗;主路径;模式;家庭医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7(b)-0169-0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softheservicemodelwhichreliesongeneraldiagnosisandtreatmentasaprimaryservicepathinpromotingafamilymedicineservice,andtoprovideareferencetothefamilymedicineserviceforShenzhenCityandotherareas.methodsUsing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sascentralserviceestablishments,integratinggeneraldiagnosis,treatment,screening,classificationandmanagementoffocusgroupsaswellasfollow-upsandaseriesofcoherentservicestobecompletedbythesameteam.theservicemodel"theservicemodelreliantongeneraldiagnosisandtreatmentasaprimaryservicepath"referredtoasthe"primaryservicepath".Randomselectionsof100residentsduringtheperiodofmarch2014toFebruary2015,implemented"familydoctorteamandspecialistteamcoexist"modeandduringtheperiodofmarch2015toFebruary2016,implementedtheprimaryservicepathmanagementmodeasthecontrolgroupandexperimentalgroup,andtheindexsuchasthefamilymedicineservicesigningrate,thesignedresidents′healthknowledgeawarenessrate,thefamilymedicineserviceawarenessrateandthesatisfactiondegreeoffamilymedicineservicewerecomparedrespectively.Resultsinthe"primaryservicepath"model,tocomparewiththe"familydoctorteamandspecialistteamcoexist"model,thefamilymedicineservicesigningratewasincreasedfrom11%to67%;thesignedresidents'healthknowledgeawarenessratewasincreasedfrom34%to92%;thefamilymedicineserviceawarenessratewasincreasedfrom24%to91%;thesatisfactiondegreeoffamilymedicineservicewasincreasedfrom58%to95%,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ce(p

[Keywords]thegeneraldiagnosisandtreatment;primarypath;model;Familymedicineservice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是国内近年来兴起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它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和特色,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较为方便、全面的基本卫生服务[1-4]。通过签约式服务,使全科医生与居民家庭建立一种长期、稳定、互动的服务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及时的健康责任制服务[5]。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自2013年1月开始先后在所辖阳光、大学城、桃源等多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中心”)探索以全科诊疗为服务主路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该模式在推动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桃源社康中心现场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桃源社康中心从2015年3月起采用以全科诊疗为服务主路径的服务模式进行管理,之前采用的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专科团队并存的管理模式。收集桃源社康中心2014年3月~2015年2月及2015年3月~2016年2月两个时间段家庭医生服务相关数据,均采用相同的问卷调查方式,随机抽取100例签约居民(若抽到儿童,则由其家长代替)参与调查,2014年3月~2015年2月的签约居民为对照组,其中男54名,女46名,年龄24~82岁,平均(45.3±4.5)岁;2015年3月~2016年2月的新签约居民为实验组,其中男52名,女48名,年龄25~80岁,平均(44.5±4.7)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评价指标

比较实施以全科诊疗服务主路径前后的重点人群(包括高血压、糖尿病、0~6岁儿童、精神病患者、残疾人等)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健康知识知晓率、签约居民家庭医生服务知晓率、家庭医生服务满意度等指标。

1.3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3.1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专科团队并存的管理模式

目前深圳市多数社康中心采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专科团队并存的管理模式,即为了推动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在社康中心内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每个团队包括有1~3名全科医生、1~3名护士或其他医务人员。同时社康中心内还设有针对不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专科团队”,比如慢病管理团队、老年人管理团队、妇幼保健团队等,每个团队多由1~3名医务人员组成,其功能主要是管理整个社区的该类人群,比如慢病团队将负责整个社区的慢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在这种模式下,家庭医生团队只负责一般的签约、建立家庭档案、健康咨询等服务,而涉及专科团队的服务内容则由专科团队来提供服务。

1.3.2以全科诊疗为服务主路径的服务模式

采用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牛湖社康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7],组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以全科诊疗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突破口,对患者在处理现有疾病的同时,及时进行必要公共卫生问题的筛查,对重点人群进行分类、建立专案、追踪管理,在充分解决居民相关健康问题的基础上建议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实际上,社康内组建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就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各团队能满足居民绝大部分基本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取消了各种专科团队,实现将基本诊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融合在一起。

1.3.2.1组建团队桃源社康组建了3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团队由2名全科医师+4名护士或其他医务人员构成。团队组建之后对团队成员进行公共卫生管理技能培训及学习,使其成员熟悉以全科诊疗为服务主路径的模式的服务理念、服务流程及各专科管理内容及要求,具备预约服务、疾病诊疗、慢病筛查、各种专案建立、健康教育、健康评估、健康体检、电话随访、家庭医生签约等能力,促使每个团队的能力能满足居民日常的健康服务需求。

1.3.2.2服务流程制定制定全科团队服务流程、团队转诊流程、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流程。流程的制定坚持“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原则。

1.3.2.3完善家庭医生服务配套措施制作家庭医生名片及宣传资料,提高家庭医生形象;增加社康中心固定电话数量,为各团队及时电话随访提供硬件保障;建立家庭医生服务QQ群,给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上门服务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实验前后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的比较

实验前建档管理的重点人群数为3709人,签约家庭医生人数为408人,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为11%;实验后建档管理的重点人群数为3802人,签约家庭医生人数为2548人,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为67%。反映出以全科诊疗为服务主路径的服务模式在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效率上明显高于以前的服务模式。

2.2实验前后不同管理模式下家庭医生服务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健康知识知晓率、家庭医生服务知晓率、家庭医生服务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2009年深圳市政府积开始极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但进展缓慢。相关调查研究[8]显示,社区居民患病时首选家庭医生(或经过家庭医生转诊)占9%;居民感到孤独或出现情绪问题时,倾诉对象首选家庭医生仅占13%。这说明目前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仍未完全信任,对家庭医生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仍缺乏深入了解。且目前深圳很多社康中心实行专科化管理模式,即每个模块如慢病管理、老年人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均由专人管理,其他医务人员对非对应模块的服务内容不一定熟悉,从而导致医务人员的服务与技能不够全面。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后感觉有很多常见的健康问题自己的家庭医生并不能很好的解决。

因此,要较好地推动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在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导向的基础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层面,亦需多做努力。

3.1优化家庭医生服务路径

目前国内有很多地方在探索并实践家庭医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临床路径模式的合作应用,成果众多,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9-12]。临床路径与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有助于实现家庭医生服务行为标准化管理,找到成本-效益最佳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有利于协调医务人员与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合作,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与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模式的深入合作[13-14]。在家庭医生服务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情况下,应根据自己社区特点来综合分析,选择一个恰当的路径、恰当的时机向居民推荐家庭医生服务。相关研究[15]发现,最容易使一个人改变其不良行为方式的时机是患病时。因此,全科医生可在进行全科诊疗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进而为后续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打下基础,这样也就能大大提高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的成功率。

3.2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技能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实行“主路径”的模式,要求家庭医生不仅具备基本疾病的诊疗能力,还要具备多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并以全科诊疗窗口为切入点将基本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融合。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分工也由原来的模块“专科化”分工,转化为环节分工,比如,对高血压病人的管理,原来由专人负责所有的慢病管理工作,现在则由团队的家庭医生和护士按环节分工,医生主要负责慢病筛查、建立慢病专案、药物调整等,而团队护士则负责慢病的定期电话随访、健康教育等。在这种模式下,家庭医生的知识和服务技能更全面,更能满足居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提高了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认可度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彭国强,吴伟,黄杰,等.开展家庭医生式社区健康管理主路径探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3):27-28.

[2]沈世勇,吴忠,张健明,等.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效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0):1132-1137.

[3]陈义云,刘春瑞,张春兰,等.深圳市实施家庭医生服务障碍及对策的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10):1034-1035.

[4]吴燕,王君燕,黄晓霞,等.家庭医生责任制下不同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0(28):3405-3409.

[5]余罚张天晔,刘红炜,等.上海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0):7-l1.

[6]李伟,李炽峰,庄再生,等.以全科诊疗为服务主路径的模式对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5,5(9):189-191.

[7]廖小兵,何能清.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路径选择的探索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79-81.

[8]林汉利,林爱华.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25(5):68-70.

[9]杜丽君,水黎明,林伟良.宁波市江东区家庭医生制度下签约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7(3):453-456.

[10]陈碧华,赵立宇,陈志刚,等.多种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管理效果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18-20.

[11]汤学军,黄岳青,赵翼洪.新时期社区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的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320-321.

[12]荆嫒,景琳,丁富军.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1):70-71.

[13]谭玲琳,金岚,张金伟.家庭医生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31):3673-3678.

[14]吴浩,贾鸿雁,刘秀梅.方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的构建及服务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73-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