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实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0:13

市场经济的实质篇1

关键词:非市场经济规则 非市场经济地位 国际法依据 实质

2001年,为了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早日融入世界自由贸易一体化机制、早日分享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在美国等几个发达国家的谈判压力之下,中国不得不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下文简称《入世议定书》)第15条中同意:其他国家在针对来自中国的出口商品计算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时,可以不考虑中国产品自身的价值;对于反倾销案件,可以在中国入世后15年内继续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但对于反补贴案件,却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这就为近年来美、欧、日、印等国家或地区不断对中国产业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种下了祸根。

1“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国际法渊源

“非市场经济”问题的起源可追溯于冷战时期,它是西方国家在处理基本贸易待遇问题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歧视。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国家制定所有国内产品的价格,并对贸易实行垄断,其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不能正常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不受价值规律的约束。因此,在国际贸易救济中如果直接采用其国内价格来与出口价格进行比较、从而判定是否存在倾销等是不合适的。据此,1955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下文简称gatt)第六条增加了一个注释性条款,规定在对“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且由国家直接规定其国内价格的国家(后来被称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的产品进行反倾销、确定其可比价格时可能存在特殊的困难;此时“,与这种国家的国内价格作严格的比较可能并不总是适合的”。该条款第一次提出了“非市场经济”问题,首次涉及了在对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时的正常价值确定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gatt从成立之初,就是按市场经济的方式来设计和运行的,自由贸易、公平贸易及非歧视一直是其秉承的宗旨和原则。然而,在实践中gatt却在其体制内逐步形成了一套深具歧视性的、专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贸易保护措施“,非市场经济”问题就是最为严重的歧视性措施之一。1995年,wto成立时又将这一歧视毫无保留地继承了下来,只是改称其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美国在“非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及规则的演变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首先,根据1955年gatt第六条的注释性条款,美国在其长期的反倾销实践中不断创造、日益发展了替代国方法和一国一税制度。后来,其做法产生了极大的蝴蝶效应,日益被其他国家争相模仿,共同演绎了国际反倾销领域普遍应用的“非市场经济规则”。

欧盟在对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进行反倾销、确定其正常价值时创造出了类比国方法及单独税率制度,而其实质与美国的上述制度如出一辙。其次,美国还在其对外贸易救济实践中不断发展、细化了“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内容,强化了其实施效果,后来又制定了具体评判是否具备市场经济导向的六项标准、对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进行“市场导向测试”。2006年以来,美国又一改其长期以来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反补贴调查的传统,频繁对中国出口企业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将替代国方法扩展应用于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的反补贴调查中。替代国方法的使用,客观上更容易帮助其达到裁定存在倾销和补贴、并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的目的。再次,美国还创造性地将“非市场经济”冷战思维运用到了保障措施领域,为“非市场经济”的中国量身定制了“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下文简称“特保措施”),使中国外贸在12年内面临着更大的制度风险。

2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中国在长达14年的“复关”和加入wto的谈判中,为了打破中美入世谈判僵局,早日融入经济全球化,在《中美入世协议》第15条中规定“:美国和中国同意美方将来碰到反倾销个案时可以维持美方现时的反倾销方法”。由此,在中国入世后15年内,美国仍然有权继续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从而在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时可采用替代国的方法而非出口产品的自身价格确定其正常价值。

后来,中国对美国的这一单边不平等义务又通过wto多边化了,在《入世议定书》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的条款中,也做了与上述条款大致相同的规定。不同的是,在《入世议定书》第15条中还规定,中国在加入wto后15年内,若能证明市场经济条件占优势(笔者自译),则其他wto成员方应按“市场经济待遇”对待来自中国的产品,用中国产品自身的价格计算其正常价值。

同时,该《入世议定书》第16条还规定了特保措施,比一般保障措施具有更大的歧视性和危害性。它仅针对中国适用,体现出极大的歧视性;程序的启动没有明确的标准,不需要提供量化的证据,为各国滥用特保措施大开了方便之门;规定了贸易转移条款及标准,在一个国家对中国的某种产品采取特保措施后,其他国家很容易据此提出限制中国产品的要求,从而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将中国产品赶出整个国际市场。中国入世之后,许多wto成员方纷纷根据《入世议定书》第16条的相关规定修改了法律,制定了专门针对中国的特保措施,并相继发起特保调查。近年来,世界各国已对中国产品采取了几十起的特保措施,其影响之深、危害之重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是鲜有的。

3美欧等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实质早在2002年,美国和欧盟就相继承认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西方经济学家和中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当时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市场化改革程度远不如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地位排名也远落后于中国。时至今日,根据2009年1月13日《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公布的2009年度“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名,中国的经济自由度依然领先于俄罗斯14名。然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却依然未得到美国和欧盟的承认,难道是因为中国现在的市场经济发育状况比不上8年以前的俄罗斯吗?美国和欧盟在承认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之后,又承认了乌克兰的市场经济地位;之后,欧盟为了东扩承认了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市场经济地位;2003年5月,作为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在伊拉克问题上对其支持的酬谢,美国承认了他们的市场经济地位。但唯独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他们大做文章,用尽各种手段挑剔、批评,屡次听证、评估、拖延,其实质是什么?(1)表面是经济、技术问题,实质是政治问题美国和欧盟在承认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8年以后,依然无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至今仍未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可见,市场经济地位的给予关键不在于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如何、能否达到他们的市场经济标准,也与经济自由度没有关系;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是否在战略意义上取得了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的要价。

美国和欧盟分别制定了判断市场经济的六条标准和五条标准,从表面上看,都是经济指标、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只要达到了这些标准,市场经济地位就被认可。但是,经过慎重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要求都不存在可以量化的指标,甚至还有“商务部认为合适的其他因素”这样的兜底条款,足见行政当局的自由裁量权何其之大,只要他们愿意,可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层层加码,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美国绝不是把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仅仅当作经济问题看待,而是将其作为“对中国施压的有力工具”,以此“更好地推动中国在劳工标准和货币政策上实施改革”。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国有其长远和深刻的战略考虑,本身就是贸易政治运作的一个结果。美国妄图以此作为其重要的筹码,不断干预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叫嚣人民币升值、不断要求人民币汇率改革、不断要求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等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欧盟也曾多次声明中国还未制定或执行某些法律,因而仍不打算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可见“,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是西方国家为了牟取其最大的国家或地区利益,而对中国进行经济上讹诈、政治上要挟的杀手锏。能否取得市场经济地位,取决于中国与西方国家能否在战略利益上达成妥协。

(2)表面是维护公平竞争,实质是对中国的严重歧视

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体系,1955年gatt仅仅提出了在进行反倾销调查、确定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时用其自身的价格进行对比并非总是适宜的可能性,但并未提出解决方案,也未规定判定市场经济的具体标准。这就为美欧等西方国家或地区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留下了足够的创造空间,他们就充分利用了这个制度漏洞,打着维护公平竞争的幌子,从其本身利益出发制定了任由其自由拿捏的替代国制度(类比国制度)、一国一税制度(单独税率制度),又颁布了任由其自由解释的市场经济判断标准。这些都是极具弹性的尺子,行政当局具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过程极具歧视性和不公平性。

(3)表面上程序合法,实质上是对wto宗旨和原则的严重背离

追求自由竞争、公平竞争是gatt和wto向来标榜的宗旨,最惠国待遇、非歧视是其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原则。然而,gatt和wto却又在其体制内设立了“市场经济国家”“、非市场经济国家”两种成员资格,在对外贸易救济中实行两种待遇,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歧视,是对其宗旨和原则的严重背离。

作为战略妥协的《入世议定书》第15条、第16条虽然在制定程序上合法,却严重违反了公平竞争、非歧视等wto精神和原则。第15条使其他wto成员方拥有是否给予中国产业“市场经济待遇”的、长达15年的自由裁量权,并在对华反倾销、反补贴中广泛采用了替代国(类比国)、一国一税(单独税率)等制度,任意限制和裁减了中国企业从《wto反倾销协定》中本来应当享有的合法利益,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第16条所规定的特保措施仅仅针对中国实行,具有更大的歧视性。这些专门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设计、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与wto所倡导的市场准入、非歧视、透明度等原则格格不入,是对wto自由、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严重背离。

总之“,非市场经济地位”是西方国家针对中国设置的新贸易壁垒,已成为其经济上牵制中国发展、政治上阻碍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一张王牌。他们在得到想要的对价之前绝不可能轻易放弃,因而中国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其实质,正确评估其影响,对内继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既要争取他们早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又要警惕他们要价过高。

参考文献

[1]robertkeohane,afterhegemony:cooperationanddiscordintheworldpoliticaleconom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pp.32~38.

[2]robertcrawford,regimetheoryinthepost-coldwarworld:rethinkingneoliberalapproachestointernationalrelations,dartmouthpublishingcompany,1996,p.53.

[3]夏华.聚焦市场经济地位[j].对外经贸统计,2004,(5):14.

市场经济的实质篇2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人类多极化世界的客观历史发展进程是由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当前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的状况是什么呢?人类市场经济正处于客观的板块经济的历史发展阶段。

   人类的极块经济是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人类板块经济是以高度发达城市的市场经济为核心和主导,在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到由世界自然物质板块所决定和构成的人类高度同一的大市场并以此为根本基础实现多国经济高度同一的市场经济联合体。

   人类的板块经济是人类区域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历史产物。人类在客观的板块经济高度同一的大市场基础上构成人类高度统一的市场经济联合体。这个构成板块经济根本基础的高度同一的大市场,不是区域经济条件下多国市场的组合,而是板块经济基础上各国货币税收财政甚至社会保障与安全乃至在政治上实现高度同一的市场经济联合体,这个联合体是根本同一的市场经济内部多国经济与政治的高度联合与统一。

   当前人类板块经济主要有两面大类:一是北美经济板块,东亚经济板块与西欧经济板块;二是俄罗斯经济板块,南美经济板块,南亚经济板块及非洲经济板块。

   人类世界的板块经济是人类世界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必然阶段。在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经历了两个基本的历史发展阶段即人类自然物质生产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与人类工业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人类自然物质生产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是指人类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其社会的物质生产是自然方式的小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物质生产,社会生产力低下,剩余产品少,市场规模小,市场以自然物质产品与小手工产品的交换为主。在人类自然物质生产客观历史发展阶段,由自然物质生产本质所决定的人类自然经济是人类自然物质生产主导的经济,自然物质生产的市场经济是人类自然物质生产与自然经济客观历史的补充。

   在人类社会客观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城市规模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必然产生人类社会市场需求与生产力低下的人类自然物质生产的矛盾。人类市场经济商品生产的客观历史发展必然变革人类小生产自然物质生产方式与物质生产力,必然产生人类工业社会化大生产。

   在人类工业社会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了人类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以小商品生产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人类自由资本主义。在人类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产生以城市为中心和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产生了资本主义根本统一的国家市场,在此基础上产生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与资源的制约,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上产生了掠夺世界资源与市场的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必然产生世界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市场经济和平发展。人类的市场经济经历了以大江大河大海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此即是以区域市场为核心的人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这种由多国经济构成的区域经济并不是建立在高度同一的区域市场基础之上的经济共同体,而只是在客观的区域经济基础上多国经济自然的区域组合。人类的区域经济存在众多的市场障碍,人类的区域经济只能是人类市场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

   在人类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基础上,人类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实现人类区域市场联合统一的人类板块大市场并在此基上必然形成实现人类板块市场高度同一的人类板块经济。

   人类的板块经济是人类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类的板块经济是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当前人类区域经济正处于联合之中,人类板块经济正处于构成阶段。

   当前构成世界市场经济主体的有三大基本的经济板块:一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经济板块,包括加拿大;二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板块,包括中日韩朝及东南亚,日本地域狭小不足以成为单独的经济板块;三以西欧为核心的经济板块包括欧盟其他国家。北美经济板块已经建成。

   欧盟正大力加强作为板块经济根本基础的统一市场建设,已建立统一的货币,欧元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流通货币,欧盟宪法已经产生。一个散破分裂战乱的欧洲正在凝结成一个强大的经济板块,这是欧洲客观的经济板块运动,是欧洲历史上极其深刻伟大的革命。

   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板块亦处于客观的板块经济深刻的历史发展变革之中,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板块将是世界最大的经济板块。

   世界三大经济板块的组成方式必然是各具特色的。

   世界的板块经济决定人类世界进入和平与稳定发展的新时代。世界三大基本的经济板块共同构成世界市场经济的主体,共同主导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世界三大经济板块是以世界同一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是相互竟争相互联合相互矛盾相互依存不断融合的统一的整体。世界三大基本的经济板块决定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这是决定世界和平与发展稳定的基本的新三角。

   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的发展必然实现世界三大基本经济板块的大联合,必然实现世界其他经济板块的大联合,必然形成整个世界高度同一根本统一的大市场,人类在此客观基础上必然实现人类市场经济的高度统一,必然实现人类世界的大联合。

   人类在世界根本统一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实现人类伟大的理想--世界大同。

 板块经济理论的意义   一,板块经济理论是全新的关于市场经济与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客观历史地位,揭示了市场经济与世界大同人类伟大理想的客观内在联糸;

   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正视人类客观的资本主义社会,不要对人类的历史妖魔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客观历史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同一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同实现人类市场经济高度历史的发展;

   三,要实现世界经济与历史的发展,世界必须深刻认识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客观作用必须大力加强世界的市场经济建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规范世界的市场经济,大力发展世界的市场经济,推动世界经济与历史的发展;

   四,板块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构成统一世界市场经济的基础。人类只有在稳定发达的世界板块经济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世界持久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人类的板块经济是构成世界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同一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各经济板块相互竟争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联合。开放一切市场,一切资源归市场所有。人类在世界市场基础上无需用武力开拓市场与资源,需要的是在高度开放高度公正自由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展开和平的竟争;

   五,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经济板块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经济板块及以西欧为中心的欧盟经济板块是构成世界市场经济的三大基本经济板块,主导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构成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基本的大三角力量;

   六,板块经济理论揭示所谓一极世界的观点是错误的。板块经济决定多极世界理论的客观正确性,世界需要民主与合作,特别是三大基本经济板块之间更需要大力的战略合作,世界三大基本板块在共同开发世界市场,发展世界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负有巨大的共同的战略利益与职责;

   七,大力发展板块经济。在三大基本板块经济中北美经济板块已建成,东亚经济板块与欧盟经济板块正处于建设之中,应适时代与历史的发展主流加速发展;

   八,统一独立的欧盟是欧洲复兴的历史必然,欧盟诸国应认识到自已历史的职责,加速统一进程,加强独立性,大力发展欧洲经济;

   九,日本属于东亚经济板块,这是客观的历史必然,日本应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回归东亚,中日联合,共同实现东亚经济板块与世界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十,台湾是不言而喻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是东亚经济板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论台湾如何分裂,他都分裂不了。台独分裂中国只能是绝路。分裂中国就是从东亚经济板块分割出去,这同样是一条衰亡的绝路。台湾人民应看清历史的大趋势,认识到民族的大义,弘扬我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坚决反对台独,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板块经济理论揭示东亚经济板块必然是世界最发达最繁荣最强盛的板块,中国必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复兴!  

 

   关于板块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区别

   区域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低级形式,板块经济是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区域经济亦是建立在自然区域基础之上的,板块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板块经济是在自然板块基础上市场的同一税收的同一甚至是政治经济制度的统一体。区域经济则不是这样的不仅规模小得多,而且区域经济只是自然区域经济的联糸而不是统一,更重要的是板块经济是走向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人类板块经济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建立世界统一的市场统一的法律与制度。 

 

   世界的大同首先是世界市场经济的同一,是共同的统一的市场,是世界资本劳动商品及资源的市场统一,是世界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的同一,是世界法律的统一,是世界安全与军事的统一。 

市场经济的实质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和谐机制

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决定。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的经济,然而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竞争的属性外,还应具有和谐的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竞争与和谐的统一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和谐的市场经济。

一、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1.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是否和谐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利益关系是否和谐,只有从经济利益关系出发来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才有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在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的基础上,构建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理顺我国现阶段经济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发展市场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市场经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市场经济。事实上,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不断增加和谐因素,消除不和谐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1.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首先,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本质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个要求。发展市场经济能较好地解决民主法治的问题。市场经济越发展越容易促进国家完善民主法治,这就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其次,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公平正义具有统一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公平竞争的经济,它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样的规则。

2.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贫穷也不是和谐的社会主义。因此,社会和谐的程度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并受其制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在宏观上,它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在微观上它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总之,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是殊途同归的,是相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市场经济。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和谐机制是指为市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的利益均衡引导手段和控制杠杆。尽管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市场经济固有的规律和特征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和谐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1.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经济运行机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类活动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首先从人出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保护和激励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确保人的权益得以实现。

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是基础。

市场经济的实质篇4

认证活动起源于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当一个工匠谋求订户确认他的产品符合某种规格时,就出现了原始的认证活动。但是,这些活动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在产品规格的形式和确认程序方面也不规范,因而买主对产品是否符合规格,信心不足。19世纪中叶,一些工业化国家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开始制定法律或技术法规,规定凡要求符合政府颁布的规格和程序的某些工业品,必须通过确认。这就是法规性认证或强制性认证的开始。可见,认证来源于市场经济贸易活动和政府法规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现代认证已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复杂的技术经济体系。近二三十年间,认证制度几乎被所有工业化发达国家所采用,受到各国政府和工商界的空前重视,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认证一词的英文为ConformlngCertication,即“合格认证”。其定义是为确认产品、过程或服务完全符合有关的标准或技术规范而进行的第三方机构的证明活动”。目前,质量认证包括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两种形式。产品认证是最初的认证形式,它是“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产品认证的对象是特定产品或服务,它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而体系认证的对象是企业的质量体系,它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到上世纪90年代,在短短的2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化、规范化,国际大市场质量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近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更加完善的认证形式。

笔者认为,实现“十五”时期和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规模发展迅猛,每年新增加的投入相当可观。但是在生产、流通等领域,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其核心问题则是产品质量不高。虽然大型、国有和三资企业产品质量整体上要好于中小型、集体、乡镇企业,但仍有部分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生产过程中不良品率问题突出。我国产品以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居多,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销售屡禁不止。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就是要以实现两个转变为目标,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入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增加效益。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则是强化质量管理,使企业的质量体系能够不断有效地运行。实践证明,质量认证作为对产品质量、企业保证能力实施的第三方评价活动,在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并已成为世界各国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贸易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手段,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愈加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实行质量认证制度作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在推进市场经济发展中,正在发挥着越术越重要的作用。

一、实行质量认证有助于树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质量观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将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平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就是质量。质量认证的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形成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这一目的体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两种不同质量意识与观念的转变。首先,是从产品经济的“符合性”质量观,转变到商品经济的“适用性”质量观;对商品质量的要求从符合标准和提高合格率的小质量范围,转变到商品的结构、功能、款式、品种、包装、价格、安全、可靠、遵守合同、售后服务和不断优化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大质量范围上来,以“富有魅力的质量”来适应市场于消费者现实与潜在的需要。其次体现了全面、全方位的质量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要求,既包括产品形成令过程的质量,也包括管理全过程的决策质量和经济质量,以“让顾客满意”为目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能够力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时刻想到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产品备件供应是否充足,问题的处理是否及时周到,切实为用户提供全过程与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服务等于企业长远利益”的观念。这种实物质量与价值质量的统一,恰恰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客观要求。第三,体现了“国际型”和“竞争性”质量观。质量认证是一项国际通行的评价制度,也是我国唯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质量监督制度。随着市场向国际化的发展,企业的质量管理也要按国际惯例运作。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依据是等同于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这样有助于产品质量及质量管理向达到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方面努力。例如,占据我国电熨斗销售总量“半壁江山”的红心牌电熨斗,就是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追求适用性和全方位质量的范例。它所开发的十多种系列产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通过了德国GS标志认证和中国电工产品(长城标志)安全认证,有两种型号的蒸汽电熨斗通过了日本三洋电机公司的质量认可,从而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二、贯彻质量认证所依据的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能有力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认证的发展进程看,由最初的产品认证至目前实施的质量体系认证,反映了世界各国对产品质量问题的一个基本共识:技术和管理都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仅有技术和技术规范而没有建立和健全的质量认证体系,技术规范是难以确保实现的,产品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总结了世界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的基础上,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于1987年正式的系列国际标准,它使世界范围内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领域中有了共同的语言。这个系列标准是国际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因而贯彻遵循这两个标准,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iSo9000给企业提供了一套完整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管理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由若干个标准组成,iSo9000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选用指南,属指导性标准,而iSo9001-iSo9003则是三个用于认证的质量模式。iSo9001包含了从设计、开发、

生产到安装和服务的各个阶段的20个质量体系要素,为供方在上述各阶段提供质鼍保证:iSo9002包含了生产、安装和服务的19个要素;iSo9003是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包含了16个要素。它们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环境,是从需方的要求出发,通过第三方认证后,使需方对供方的产品及服务建立信心。

其次,iSo9000把质量管理的四个基石列入控制:一是文件控制。这是iSo9000整个质量体系建立和运作的依据,是质量管理标准化的保证。二是内部质量审核。其职能是对内部产品、过程及体系质量不断进行自我“诊断”。三是管理复审。即领导层对整个质量体系的活动(包括内部审核、客户投诉及整营)的实施性、有效性作综合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四是纠正和预防措施。质量认证体系能够为实施质量管理提供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衡量标准,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指标。iSo9000强调出现问题后,应对问题刨根问底,提出解决的办法。上述四个要素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提供了实现有序、有效的质量管理的方法指导。

第三,iSo9000使质量保证介入经营,接受市场的选择。质量保证是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经受住需方对供方质量保证能力的审查,日益成为供方争取订单的先决或前提条件。对质量的审查,不再是只看“硬件”,市场和客户更看重企业长久、稳定、可靠的质量保证能力,从所提供或展示的软件和软环境上审查鉴别质量保证能力和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因此。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决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在动态中达到符合性和有效性的标准。

第四,iSo9000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促使企业走质量效益型的道路。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不是终身制,每半年要进行一次认证后监督审核。这就要求企业不能有短期行为和临时观念,必须着力培育并形成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机制,使企业不再满足于从“优质优价”中获得的有限好处,而是着眼于通过显示长期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和可信赖的质量保证能力,为企业赢得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贯彻iSo9000标准应作为我国企业由速度效益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的必然选择。

在iSo9000系列标准问世的八年多来,该标准已被世界70多个国家所采用。我国于1993年1月正式等同采用。近三年来,依据iSo9000标准对企业进行质量认证的数量以25.3%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速度及应用的广泛性反映出它既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质量认证体现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本质特征

质量认证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如此之快,其内因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作用,其外因则是全球商战质量竞争的加剧,以及世界经济格局中区域性竞争的激化。认证本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之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质量认证制度不可能得到实施。这是由于:其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企业之间必然产生信任与否的问题,如何取得买方的信任?早期的办法是第二方进行审核。西方国家的大采购商要想发出订单,先要派出质量保证人员评价卖方的质量体系。这种出之于第二方审核的需要,促进了第三方认证的产生与发展。其二,政府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必然要对市场行为加以干预,要强调对某种市场秩序加以规范。计划经济调控的是企业,直接干预企业就可达到目的:而市场调控的是市场行为,生产与否是企业自己的事。但是其产品有没有标志或能否在市场上流通,必须要经受市场的考验。这就要求有一个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权威机构作出公正的评价,即市场的运作需要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评估方式。随着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化、规范化,质量认证应需生,并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质量认证使企业管理行为由“人治”实现了向“法治”的转变。因为按照iSo9000要求,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部门,以及所有负有质量责任的员工,都有严格的程序文件来规范其在各项质量活动中的行为,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实现从厂长(经理)直至每个员工行为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四、质量认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和技术合作的需要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国际市场上垄断与竞争愈加激烈。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贸易集团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外统一壁垒。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又以非关税壁垒替代关税壁垒作为贸易保护的新的主要手段。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正式运行后,涉及标准化领域的贸易技术壁垒(tBt)在非关税壁垒中的比重变得日益突出,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障碍。为了适应国际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了iSo9000系列标准,从而把世界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统一起来,成为Gatt中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的统一协调、消除技术壁垒的依据和共同遵守的准则。只有在等同或等效采用这一标准的基础上,开展的各国质量认证才能获得世界上的普遍承认。另外据统计,在世界贸易中,因质量认证不一致而造成的技术性壁垒竟占25%左右。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互认与认可制度,也就成为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估和监督的惯例。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依据本国的科技优势,利用技术壁垒作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认证就是其中一项措施。如欧共体成员国规定,凡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商品,必须有欧共体标准化委员会的认证合格证书;同时还作出规定,从1995年1月起,电器产品没有质量认证和“Ce”标志的产品禁止进入欧洲市场。

五、实行质量认证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与的社会效益

1.从质量认证运作过程看,质量成本管理是iSo9000体系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或提高产品质量所进行的质量管理活动而支付的费用和由于质量问题所造成的损失之和,它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企业质量成本约占销售额的1%至2%,我国多数企业在5%左右。加强质量成本核算、分析与控制,可使内部故障成本降低,适当增加预防成本投入,也可使成本得到降低。另外,质量成本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科学地选择最佳质量水平,可使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不合格损失得到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保征和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企业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

2.从质量认证产生的效果看,在社会效益方面,一是可指导需方选择供方。即需方能够在市场上从取得认证的企业中选择供方,以认证标志作为采购商品的指南,使用户和消费者能在正确可靠的质量信息的指导下参与消费经营活动,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二是减少大量社会重复检验费用。据国外资料统计,质量认证后可减少80%的重复检验工作量。在经济效益方面,由于实行质量认证,提高了企业信誉,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就有可能获得国际上具有权威性认证机构(如BSi、Lii、Qmi等机构)的认证注册和认证标志,并享受一定的免验、减税、优价等优惠政策。因为iSo9000的每项要求都贯穿着“预防、改进、经济、效率”的思想,因此其所获得巨大效益是长期的。

市场经济的实质篇5

【摘要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是当代世界最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当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Grosfeld,1990)。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关于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学说,但从总体上来说,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一套现成的“过渡”理论或“转轨”理论用来指导经济体制国家改革的重大实践。这意味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这个实践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呢?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整个社会的共产(共同占有和共同生产)、整个社会的自由联合劳动、商品生产和竞争的消除、阶级的消灭等等。显然,这样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形式是不能结合的。但是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而言的。而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由发达资本主义脱胎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正是基于当代实践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高形态共产主义。就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而言,我们的基本定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性质的根本定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做了科学的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确切地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一些学者在讨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中,总是把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形态的特征同市场经济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研究,如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仅仅归结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公有制形式本身不等于社会主义,较低生产力水平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实际上必然导致平均分配。这样来理解社会主义实质上降低了社会主义的标准,模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另一种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种基本制度本身就包含着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元的产权关系、包含着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存在的条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元产权主体的存在提供了市场经济生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藕合有其客观依据和历史必然性。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得以共同存在的一个前提。从历史上看,商品经济的生成确实是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但在私有制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并没有演化为以市场为中心在社会范围的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这说明市场经济的存在是以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而分工越发达,单个私人资本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能力就越有限。社会分工与社会生产力这一矛盾的解决,一是通过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占有、使用的社会化,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组织方式的变革实现财产占有与运作的社会化来解决的。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我们选择了公有制度而西方国家则是通过选择了股份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来解决这一矛盾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消除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因财产一定形式的社会化运作而使其经济体制演变为计划经济体制,因此笔者认为把市场经济区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不科学的。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它直接联系的或调节的对象是生产要素或财产的组织单位——企业,而不是所有制制度。市场制度所要求的是采取什么样的生产要素或财产组织形式使企业既能适应财产社会化运作的要求,又能按照市场价格信号组织生产和经营的经济主体。历史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法人产权独立于所有权,所有权与法人产权分离与制衡机制的创立,曾使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突破自身的局限,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在社会范围内组织生产。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对公有制财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和所有制社会结构的调整,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与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的相藕合,也与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经济低效率直接相关。本来意义上的计划经济是以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前提的,全部社会生产都要有组织地进行,社会对全部劳动和资源都要有计划地配置和调节,商品也就随之自动消失了。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同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是相同的。从计划经济的现实来看,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的计划经济,共同特点都是排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其运行机制是通过国家的统一计划和行政手段来调节,计划经济运行的基础是政治安排,而政治的本质是支配与强制,即国家对社会经济实行全面垄断和政府的超经济强制,因而是一种“统制经济”、“命令经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单纯理解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有三个最为基本的特征:私有财产制度、自由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这与计划经济的基础和本质是根本对立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借以产生和存在的制度基础是完全不同的,不能奢望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改良出市场经济。事实上无论是理论意义上的计划经济还是实践意义上的“统制经济”都是同市场经济相根本对立的。如果不是这样来理解,那么就意味着不进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就可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种模煳认识是非常有害的。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真正的计划经济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历史任务完成之后才会出现,而“统制经济”实际上是超越客观实际、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制度选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还有着一种与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相适应的世界性背景和意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界或地域限制的,市场经济的这种属性必然要求打破国家或地域的限制,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经营,跨国公司的出现正是市场经济这种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因此,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无疑使中国经济隔离于世界市场的“经济鲁宾逊”式的设计最终归于梦想。世界需要中国,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侧面,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面一样,问题的另一面是:中国也需要世界。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主体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企业,而不是政府。因此,我国高度集中体制下的传统的经济模式中,政府作为一个超级的“经济托拉斯”来与国外企业发生经济利益关系和竞争,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必然导致经济的X非效率。因此中国建立与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相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便有了理论上的或概念上的依据。我们把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置于国际大背景的坐标之中,就会看到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总体氛围的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可以说,中国加入wto的实质是同市场经济制度接轨。

二、市场化及其标准

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和价值取向。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不少学者也对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和改革的绩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判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这就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即市场化及其判断标准问题。

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至少需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如何理解市场化;二是市场化有无标准;三是市场化的研究方法问题。

市场化是一个与市场经济直接相联系的范畴。国内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市场化的理解是有一些分歧的。例如,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认为,市场化是指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行政配置向市场调节的转化,具体说,就是“取消或放松国家对商品生产要素供求数量及价格的管制”。而较早系统研究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学者陈宗胜教授认为,市场化进程是市场机制在一个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持续地增大,对市场机制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增强的演变过程。市场机制包括供求、竞争、价格、风险、利益机制等,是市场化理论含义的延伸[3]。把市场经济看做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持续地增大的过程这个定义非常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正统规范,但是忽略了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人的博弈行为和博弈过程,见物不见人。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自从19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马歇尔等分析供给与需求以来,资源配置问题就成为经济分析的主流,但新古典经济学没有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供给和需求背后恰恰是人作为市场主体的行为,因此现代经济学把市场过程更多地理解为市场主体的博弈行为和博弈过程。另外把市场化单纯理解为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会偏离市场化的本质。已如前述,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私有财产制度、自由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市场机制调节配置资源的过程,是有一定的理论假设和前提的,那就是在一个完全竞争和市场化已经完成的经济中,在私有财产和经济自由已成为既定前提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自然就是由市场配置资源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市场经济才被称为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或经济形式。经济市场化就其本质来说,首先是经济主体的经济自由权利的确立、实施和得到有效保障的过程。经济自由权既包括个人的财产所有权,也包括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化的实质就是经济自由化。市场主体在明确的产权关系和平等互利的条件下,自主从事交易活动,交易双方不仅能够从中获得利,而且还能够创造合作剩余,这样就使原来我们认为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的交易活动具有了生产性,市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也因此凸现出来。

第二个问题,关于市场化有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问题,专家学者们也是有不同的观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市场化进程有绝对的标准。这种观点最有代表性的学者陈宗胜教授认为,要判断和评价体制改革是否达到目标,就必须对测度市场化程度的标准作出界定,尽管这是一个难以统一的复杂问题,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不可能作出统一的结论。所以,他认为,应以100%作为完全的市场化的标准,以0%作为完全计划化的标准。其理由是由于各个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国家对不同领域的干预、在不同时期的干预都不完全一致,所以,如果不是以100%来界定完全的市场化(尽管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达到100%),而以某一个市场发达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作为对比的基础或参照系,那么,不同国家的比较就失去统一的标准,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时期的比较也会发生困难。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市场化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意义[8]。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计算或测度市场化程度的绝对值不是一个科学的方法,也不能从绝对值的意义上去理解市场化程度。说一个国家的市场化达到一个百分数,会给人一个错觉,好像世界上存在一个100%市场化的国家,而这样的国家并不存在;即使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调控的手段、方式、程度等方面也不完全可比;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化的内涵也相应改变,所以,不存在一个静态不变的市场经济标准。因此,对市场化进程的绝对评价是无意义的,而只能进行不同地区之间进程快慢的相对比较,即以名次之类的顺序尺度进行衡量。

笔者认为,市场化不仅在性质上是可以定性的,市场化的过程在本质上可以看做是经济自由化的过程,而且在标准上也是可以界定的。也就是说市场化的含义是双重的,既包含过程,也是指一定的标准,严格来说它是指市场经济发育的一定程度而言的。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假设一个国家的市场化水平是从5%向10%过渡,我们就不能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市场化了。这就意味着市场化不能单纯是指过程而言的。其次对于标准来说,它是从静态的角度对市场化的程度的一个限定,即规定了市场化的最低标准,比如说5%就不能说是市场化了。至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交易越来越突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在全球范围组织经济活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市场化程度只能进行相对比较等观点,并不能说明市场化本身是不能测定的,而只是说明市场化的测度的研究方法问题。

关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标准,一般认为,市场化程度在15%以下可称为非市场经济或坟墓经济,市场化程度在80%以上可称为成熟或标准的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在60%—70%之间可称为准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在40%—50%可称为转轨中经济,市场化程度在50%—60%左右可称之为接近准市场经济或转轨中经济。国内学者对我国目前市场化程度的判断尚有一些不同的判断,主要是有高、中、低三种估计,高位估计是65%,中位估计是55%—60%,低位估计是60%[7]。正是基于我国市场化程度已经基本达到或已经接近60%的判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我们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新世纪5—10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时期。我认为关于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判断基本上是比较准确的,国外的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据世界遗产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利用50多个经济指标对世界150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化程度的评价结果,中国市场化程度大致相当于美国的50%,考虑到可存在的人为的偏差,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估计至多达到美国的60%—65%,处于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认为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对于十五期间,要在5—10年中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却有相当的难度。从西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英国、美国和日本来看,英国大体上用了250年使英国成为标准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封建制度几千年,计划经济30年,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长期的社会革命,对此,我们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如生产要素市场化问题、市民社会的建构问题等等,对此我们应当有科学的判断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市场化程度的研究和判断,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国内学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主要有:江晓薇、宋红旭[5]提出的测算指标是:(1)企业自主度:包括企业的14项自,即生产经营权、产品劳务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进口权、投资决策权、税后利润分配权、资产处置权、联营兼并权、劳动用工权、人事管理权、工资资金分配权、内部机构设置权、拒绝摊派权;(2)市场国内开放度: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价格调节、投资管理;(3)市场对外开放度:包括进口依存序、非关税壁垒,直接投资实际额;(4)宏观调控度:包括税收负担、政府补贴、贸易管理、社会消费、信贷管理;国家计委课题组[6]是从商品市场(包括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入手进行测算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实际上就是国家已经放开、主要由市场进行调节量的那一部分占全部市场的比重。顾海兵[7]则是从要素市场化方面进行研究。他提出的测度指标包括:(1)劳动力市场化,包括农村劳动力市场、城镇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户口管理体制及城镇、城乡的户口封闭体制;(2)资金市场化,包括资金市场的主体结构、资金结构、利率结构;(3)生产市场化,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三产业;(4)价格市场化,包括重要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和公用事业价格、房地产价格、医疗价格。陈宗胜[3]认为,对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的测度,最好按经济体制自身的构成,即企业、政府、市场三方面展开分析。徐明华[8]则从8个方面进行了测算,这8个方面包括:(1)所有制结构:包括工业总产值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非公有制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等5项具体指标;(2)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效率:包括GDp与政府消费之比、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等6项具体指标;(3)投资的市场化: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基建投资中非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比重等3项指标;(4)商品市场发育:包括出口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商品销售额与工农业产值之比等3项指标;(5)要素市场发育:包括合同制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每万人职业介绍机构数等5项指标;(6)对外开放:包括外贸依存度和人均实际利用外资2项指标;(7)经济活动频度:包括每万人商业网点数、每万人工业企业单位数等3项指标;(8)人的观念:包括每万人个体户数、每万人私营企业投资者数等4项指标。笔者认为,运用不同的指标体系来探索研究市场化的程度判断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实上每个指标体系都不能做到完全真实地反映市场化的程度,重要的也不是运用不同指标体系判断市场化程度的差异,而是对市场化进程的基本趋势的把握。就研究方法而言,笔者认为应当结合借鉴美国遗产基金会的研究方法,该基金会的经济学家首先把经济自由化定义为“对于政府在生产、分配、消费等方面管束的消除”。他们对经济自由化指数的测量也是针对政府对于经济所施加的束缚程度进行考察,因此这种考察的具体对象主要是政府的相关政策。这种考察是对影响经济自由化的“投入”方而不是“产出”方进行考察;该机构共设置50项变量或指标,采用分值测度的方法进行“打分”和评估。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考察制度因素对经济自由化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当然影响一个和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的差异还有人口素质、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可以考虑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盛洪.市场化的条件、限度和形式[J].经济研究,1992,(11)。

[2]张灿,谢思全,董利.中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测度[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5)。

[3]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陈文通.如何正确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n].北京日报,2002-04-19。

[5]江晓薇,宋红旭.中国市场经济度的探索[J].管理世界,1995,(6)。

[6]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J].宏观经济管理,1996,(2)。

[7]顾海兵.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最新估计与预测[J].管理世界,1997,(2)。

[8]徐明华.经济市场化进程:方法讨论与若干地区比较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5)。

[9]盛洪.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渡过程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6,(1)。

市场经济的实质篇6

2013年,中国将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真正让经济步上稳定持续增长之路

可以说,十八大结束后,习李主导的集体领导体系已经确立,由此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已经紧锣密鼓地正在进行。比如说,不仅中央政治局有专门会议讨论2013年经济工作,而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2013年经济工作重点及未来发展方向。对于2013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稳中求进。并要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推动城镇化,坚持楼市调控政策不动摇;要求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

 

就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无论是汇丰的pmi,还是国内公布的pmi,国内经济增长回稳的态势基本上已经确立,上半年对国内经济增长下行的担心基本上已经解除。因为,无论是美国经济有一定程度上的复苏,还是国内住房市场又开始好转,都让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长下行的态势出现了完全的逆转。

 

这样的形势将给新一届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留下空间。

转变经济发展路径

一是十八大报告明确规定了未来8年中国经济增长之目标,即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的GDp增长翻番。如果按照这个目标来计算,经济增长中速性也就决定2013年的GDp增长目标会放在8%以下水平,有分析认为在6.8%。所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并没有提201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多高,而是让2013年经济发展真正进入转型阶段或以GDp增长质量提高为主导。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遏制政治性周期可能导致的地方投资过热症。

 

二是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对于国际经济增长形势,美国正在走出困境,但欧洲面对的问题仍然很大,外需的疲软都会持续较长时间。对于国内经济形势,重点要看当前经济增长回升的持续性。如果国内制造业产量过剩的问题、不少城市房地产泡沫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那么这种增长持续性就令人质疑。特别是,短期而言,包括采矿、钢铁及汽车行业等国内制造业,及二三城市的住房市场,“去库存化”并没有完成,国内经济中面对的隐患与风险仍然巨大。面对这种风险,新一任政府对此态度十分明确,就是房地产宏观调控坚决不动摇,以此更注重如何来防备这种风险,并把这种风险可能导致对经济损害降到最小程度,而不是再把这种风险扩大及延后。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国内住房市场的变化十分微妙。无论是政府对住房市场宏观调控的决心,还是真实房地产市场变化。当前国内住房市场的情况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一二线城市的住房市场又开始回暖,价格开始反弹,但对于不少三四线城市来说,所面临的问题却很大。即住房市场严重去库存化没有完成及房地产泡沫仍然很大。这就出现了不少地方的住房价格又开始反弹,土地交易市场又开始活跃,不少地方政府托市严重,市场对政府政策松动的预期十分强烈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国内住房市场有一个基本判断与态度,不过,实际具体政策如何还得看今年3月。

 

三是新一轮政治周期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有多高,它将对整个宏观经济形势造成多大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的融资条件与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的情况下,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没有合适的工具来应对?就当前情况来看,在新一任政府上任之后,地方政府大上快上已经成了定局,因为,各地方政府都制定当地短期经济快速增长的计划与规划。而这些计划与规划就在于如何加大当地投资力度,并在短期内让当地经济快速增长。这就是为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分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底线及走向,已经跳出以往及当前政策思路,正在以全新面目面对市场与世界。因为,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尽管李克强同志一直在强调城镇化作为未来经济增长之动力,但是这种城镇化是以农村居民市民化为主导的城镇化。而这种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让农民进城,就得让住房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否则农民是无法进入城市。所以,本文认为2013年及未来经济发展不会走向前十年的经济“房地产化”之路,不会以房价飚升来推高的GDp的增长,“去房地产经济”的支柱性应该是2013年新政府上任后开局最要调整的重大政策,否则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不少国家房地产泡沫破灭所导致的国家经济风险,我想新一任政府对此应该是看得十分清楚的。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那么2013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在本文看来,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就得知道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是什么?以及这种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何以可能?等等

 

按照的说法,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就是“实实在在”的的经济增长。而“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又可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是实体经济的增长而不是资产价格上涨来推高GDp上升,来显示GDp增长速度。可以说,2008年至2012年银行信贷增长高达35万亿以上,社会融资总额达到63万亿以上,政府就是通过过度的信贷无限扩张来推高资产之价格(尤其是住房价格,比如北京近十年住房价格上涨10倍以上),从来使得2009年中国GDp增长出现V字形反弹,中国GDp增长速度也在世界上鹤立鸡群。可以说,这种以信用快速扩张导致资产价格快速上升来推高的GDp应该不是“实实在在”经济增长,而是“不实在”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不是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因此,在上述意义上,“实实在在”就得挤出资产价格泡沫,就是实体经济增长。

 

市场经济的实质篇7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领一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建设,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我国第一部规范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重要法律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遵守职业道德。”可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其一,提倡和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者并不矛盾。

也就是说,提倡和弘杨社会主义道德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

有的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市场经济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提倡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利己主义道德而不应提倡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这种立论,初听似乎有道理,但只要稍作思考,就可发现它是没有什么正经道理的。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方式,它是商品生产、交换过程中的一种调节手段,而不是经济基础,因而不可能、也不应该改变业已形成的、与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以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形态。还因为,我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诚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可见,变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既然我们社会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社会主义的,那么就应该继续提倡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培育出来的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内在地包涵着道德。

有些同志之所以认为实行市场经济不需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这同他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所要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而这种现代市场经济是有序地、规范地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要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就必须在配置过程中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规范运作,接受一定的规范约束。这种规范既包含法律规范,当然也包含道德规范。比如说,我们的市场经济也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开展竞争。

但竞争,一定要正当地进行,即要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我国的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就是规范市场竞争主体竞争行为的一部重要的法律规范,任何一个竞争主体都必须严格遵守。为了保证竞争的正当进行,每个竞争主体必须做到诚实劳动、守法经营、货真价实、公平交易、一视同仁、童叟无欺、恪守信誉、讲究职业道德,如此等等。这些就是重要的竞争道德规范。可见,市场经济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既包括“力争实现或超过个别价值”和相互竞争,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等类内容,同时也包括规范人们经济行为的规则、规章等类要义。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同时也是德治经济。如果不讲道德,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有序地运行。因此,那种认为“实行市场经济不需讲道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极其错误的。

其三,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只有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保障下才能产生良性效应。即是说,要使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产生良性效果,避免或遏制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是绝对离不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作保障的。因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人们的价值观必将产生一系列的转变。比如,在义与利的关系上,由过去的重义轻利变为义利并重;在公与私的关系上,由抑私崇公变为公、私并重;在平等与效率的关系上,由重平等轻效率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等。这些观念的变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效益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敢闯意识等,无疑具有促进作用。然而,“凡事过则绝”,真理与谬误常常只有半步之遥。市场经济的-般法则,如果不受先进道德的约束而任其自然地“过度”起作用,或与落后的思想道德相结合,那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比如,市场经济的获利性原则,可能生成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腐朽风气,导致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损人利己、图利害人乃至图财戕命等缺德和犯罪行为;其等价交换的原则,可能导致权钱交易、金钱万能、“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腐败现象,从而丢掉集中体现我党优良作风和民族优秀精神的“全·G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其竞争性原则,可能导致“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玩弄诡计等丑恶行径,进而形成“人欺人,人压人,人害人”的悲局;其优胜劣汰的原则,可能导致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不问他人利益”、“不关心群众疾苦”的,等等。对于此类可能产生的负效应,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设法加以避免和抵制。这也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与一般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之-。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四大报告客观而严肃地指出:“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支和消极方面”,因此。

“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必须加强包括道德在内的保证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一系列规范建设。由此可见,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们,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但又必须做其主人而不做其“奴隶”,不能让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可能产生的负作用滋生、蔓延。作为共产党员来说,“既要以鲜明的党性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要以坚强的党性抵制和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其四,只有提高了经济活动的主体即人的道德素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规才能更好地发挥禁罪止恶的威力。“道德兴而法生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有严密的法律规范。但是,法总是要人去遵守去执行的。如果人的道德素质不高。道德观念不强,就会缺乏遵守法规的内在要求,缺乏弃恶从善、抑恶扬善的自觉信念和“慎独”精神,从而也就不可能自觉地去遵守法纪;就会有法不依,甚至知法犯法;就会挖空心思地投机钻营,钻法律的空子,利用法制的某些不完备去做损人利己、图利害人等坏事。进而法规就不可能“生威”。市场经济就会变形而不能正常运行。腐败现象就会禁而不止,社会风气也就不可能净化。

纵观腐败犯罪现象,其主体无一不是从其心中的“道德围墙”被其私欲、金钱欲侵蚀坍塌而开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他们的腐败犯罪行为表现虽然不一样,但其道德的沦丧却是共同的。深究腐败犯罪的原因,固然有许多方面,但无论何也排除不了其道德良心泯灭这个深层的思想原因。一个人,如果失去了道德内律和道德良心,就会“比猛兽还凶恶”,就会“不顾一切地为满足私欲而做坏事”。

诚如有位伟人曾经指出的:如果连人的良心和圣教徒的遗骨也可以买卖(也即道德沦丧)的话,那么人间可还有什么罪恶不可因道德的沦丧而滋生呢?“道德立而好邪止,道德废而好邪生,刑罚不能胜”。一个社会,一个集体,士。果失去,了道德维系,那么恶行甚至铤而走险的罪行,就会防不胜防,打不胜打;风气坏到什么程度,也就不堪设想,进而也就无稳定可言。因此,道德是法律的“助手”禁恶止罪是离不开道德“辅佐的”,稳定社会是离不开道德维系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过程,也就是逐步以道德信誉维系契约的过程。从本质上看,市场经济是以交易行为为基础的等价交换的经济。既要等价交换,就要求公平,而要公平,就须交易双方订立契约。然而,靠什么力量来确保契约的执行从而保证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呢?一般而言,大多数契约的执行是靠交易场内各方的守信或道德自律来促成的。当然,那也是离不开法制作“后盾”的。但是,法律只是强制交易各方履约的“硬性力量”,只是履约竞技场中最后的一道“保险岗”。如果交易场内人人都不讲交易道德,不守信用,不去履约,而都要仅靠法律制裁来促其履约,那么,市场交易怎能顺利运行?法又怎能发挥其禁恶止罪的威慑作用?

其五,道德素质是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素质。道德素质是劳动者的素质的有机构成成分。作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多种素质的集合,其中有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当然也包括道德素质,等等。此类多种良好素质相结合,才能构成良好的劳动能力。缺少其中任何一种素质或者说其中任何一种素质不好,都会影响其劳动能力。一个劳动者如果缺少良好的道德素质,就不可能自觉地奋发向上,也不可能有敬业乐业精神和爱岗守纪的组织观念,进而也就不可能自觉地干好本职工作。因此,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内在要求,从而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良好的道德素质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应该指出的是,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自发地生出先进的新道德;要使先进的新道德在人们的头脑里生长、发育,就必须搞好灌输教育。

市场经济的实质篇8

摘要:市场经济虽然是在西方文化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但同样能与其他文化相结合。亚洲国家按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建立了亚洲的市场经济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儒家文化对中国文明曾作出了巨大贡献,市场经济的本质特性与儒家文化内涵并不矛盾。我们建立和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应该充分消化、吸收儒家思想文化。

关键词:儒家文化;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6702

1综述

由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此精髓对中国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21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儒家学说在新的世纪中将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作新贡献。

2市场经济的本质特性

市场经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首先应是一种效益经济,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也应是一种文明经济、秩序经济。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诚实守信,互惠互利,要求人们相互协调,遵守共同的规范和秩序。但在市场经济的实际活动中,由于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有的人简直就是惟利是图,甚至搞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坑蒙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没有竞争就没有现代市场。市场经济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来优化资源配置,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通过竞争促使市场主体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素质,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激烈的竞争也容易诱发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进行卑劣行为,破坏竞争的公平性。

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都应是平等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没有这个前提市场经济无法正常运行。平等既是社会主义首先准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各主体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平等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由于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往往仅仅是机会上的平等,而结果常常不平等,甚至会出现收入上的巨大悬殊,从而引起人们的不满,影响社会安定,甚至把市场经济的基础――等价交换原则扩展到不适当的范围。

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容易诱发市场主体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导致资源浪费,市场无序化加剧,从而影响市场主体获利目标的顺利实现。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是交换经济,此类交换经济实质是使整个社会的各个主体获利,而不是闭关自锁。

市场经济对社会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市场本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精神文明生活中来”,现在一些领域出现的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更表明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主市场经济体制、克服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已刻不容缓。我们更需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

3儒家文化与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当今,我们研究与倡导儒家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目的是从实际出发,对儒学作出新的诠释,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华儒学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儒家文化对市场经济的能动作用。那么,儒家文化在亚洲各国建立和实施市场经济模式的时候,到底起了哪些值得一提的功能性作用呢?

首先,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儒家思想宣扬天人合一,认为人作为道德主体,应主动和谐万物,达到化育万物之目的。我国在极“左”年代搞“人定胜天”、“伐木造林”、“围湖造田”,现代工业和生活污水、废气任意排放,使得土地沙化,水地流失,气候恶化日益严重,这些教训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要加强环保,不能只为眼前利益进行掠夺式开发经营,而应关注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儒家思想认为,人非大自然的主人,也非其奴隶,而是一种伙伴关系;对它应既不能屈服,也不能破坏,要维持人类和自然和谐平衡,实现人和大自然的良性循环。倡导人和自然互相依存、和谐发展,是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之间诸多问题的对症良药,与中央提倡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致的。其次,儒学的仁爱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具有统一性。儒学本质上人学,讲人如何为人,如何和睦共处的道理,强调通过自身修养、道德教化、利人利己来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儒家思想中“仁”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崇尚“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追求“己欲立而立于人,己欲达而达于人”的高境界。市场经济作为竞争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竞争,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有条件的。首先这种竞争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也就是以建立和睦友好、公平竞争为基础的机制之上的。这与儒家文化中的讲道德、仁义理念相吻合,与儒家思想的和睦相处也是不谋而合的。

再次,儒家的义利观与市场经济的义利观具有本质一致性。儒家的“君子以义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其实质就是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舍生取义”反对“见利忘义”。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义利”应该是统一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此倡导主张“义利”统一,至少做到利己不损人,义利冲突时先义后利,市场经济只有在首先保证国家、社会、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企业和个人才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市场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儒家学说重视诚信,把“信”作为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美德,同时提出的“中庸”、“调均”等思想,这些可指导我们加强信用体制建设,防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两极分化,指导我们重视教育和加强道德修养,讲究勤俭节约。我们应选择这些优秀部分加以弘扬,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世界许多国家日益认识到我国古代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能动作用,并呼吁建立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我们在创建人类先进文明和建立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规范的同时,自然不应放弃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精华,离不开对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传统道德观念的评判性继承。

参考文献

[1]魏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王钰磊.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J].中国科技信息,2005,(4).

市场经济的实质篇9

   全国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以每年3%左右的速率上升,甚至在2007以及2008这两个全国房价大幅上涨的年份有放缓上升速度的表现,这一点可以看出,经济适用房在价格控制这一点上还是有成效的,但也不能否认—部分投机资本退出经济适用房市场转战收益较高的商品房市场导致价格增速减缓的可能性。对经济适用房的质疑自从1998年国家把经济适用房作为一项政策推出以后,短短几年间,经济适用房就因为其所表现出来的面积过大、购买者错位和价格失控等这些“既不经济,也不适用”的问题。2007年武汉市开建经济适用房,2008年建设开始加速,见图1可以看出,10月时竣工面积虽然同比增长率高达380.58%,但只有19.8万平方米,而销售面积确达到78.31万平方米,供需矛盾突出,既不能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有效需求,又不足以冲击当前普通商品房居高不下的房价。

   假定:①研究的样本数量不变,即家庭数固定,按家庭收入分为,高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③按住房面积,地理位置等分为,高质量住房,和中低质量住房。这里的质量均指合格以上的程度,符合国家制定的居住标准。基于以上的假设,家庭收入有高低之分,住房质量有高低差别。由住房市场过滤理论,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收入家庭会选择居住在高质量的房屋,中低收入家庭由于自身的状况,会选择居住在中低质量的房屋中。经适房供求关系的经济学分析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是为了让中低收入人群有所居,则经济适用房的主要房屋构成就是中低质量房屋。由于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实施,这使得中低质量的房屋数量大量增加。这就增加了中低质量房屋市场的总供给量。随着供给量的增加,中低质量的房屋市场的供给曲线会由S1向右平移至S2。由于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中低质量的房屋市场的均衡价格e1则会随着市场供给的右移下降至新的均衡价格e2。可见,中低质量的房屋市场价格的下降刺激了家庭对住房的有效需求,也使得所有购买中等品质住房的家庭都将从价格下降中获得实惠。

   故具有着替代效应,当中低房屋市场价格下降时将会影响到高质量房屋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中低等质量房屋市场价格的下降会吸引部分高收入家庭进入该房屋市场,从而使高质量市场房屋的需求有所下降。高质量房屋市场的需求曲线由D1向左平移至D2,由于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在这两个住房子市场供给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高质量房屋市场需求的减少会引起市场住房价格的下降(均衡价格由较高的e1移至较低的e2)。其最终结果是留在中低等房屋市场市场以外的高质量房屋市场中的家庭也会因经济适用住房供给量的增加而获益相关政策效应从《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第二章第八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政府负担。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可以以在建项目作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开发贷款。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可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和优先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第四章第二十条: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应当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其销售基准价格及浮动幅度,由有定价权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依据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在综合考虑建设、管理成本和利润的基础上确定并向社会公布。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利润率按不高于3%核定;市、县人民政府直接组织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只能按成本价销售,不得有利润。这些政策也使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效应加大。最终可以证明经济适用房政策确实能使中低收入人群获益。

市场经济的实质篇10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会计市场会计资源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该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之间将形成巨大经济体,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该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推动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市场的形成。会计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资源是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和能动性要素。当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投资、资本流动不断增加时,双方需要大量及时有用的会计资源,因此,随着中国―东盟之间区域性市场体系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我们建立一个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会计市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国内唯一一个有条件跟东盟国家在海、陆都有交流与合作通道的省区,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门户、前沿和桥头堡;其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地带和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在我国构建面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会计市场时占据了天时地利,我们应抓住机遇,立足北部湾,研究如何构建一个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会计市场。

一、会计市场的含义和构建目标

(一)会计市场的含义

要构建一个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会计市场体系,首先需要明确会计市场的实质,本文所指的会计市场即为会计资源市场,是会计资源交换的场所,是对会计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的方式和手段。这里的会计资源应包括会计信息、会计人才、会计服务,具体可划分为会计信息子市场、会计人才子市场和会计服务子市场。我们虽将会计市场进行具体划分,其目的只在于想分析会计市场的个别特征,从而认识会计市场的本质特性,但这绝不意味着会计市场的3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的,实际上3个分市场之间存在天然联系,其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情形使得缺乏任何一个市场都会使会计活动出现断层,并使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得到正常发挥。我们必须将会计市场视为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对3个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衔接的会计资源市场再进行研究。同时,会计市场内容还具有发展性,随着新的会计资源出现,会计市场将继续延伸。

(二)会计市场的构建目标

基于以上定义,可以提出构建目标:提高北部湾地区会计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促进会计资源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协调会计活动过程中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节约社会交易成本,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充足,会计信息高效有用,形成专业、有序,竞争、开放的运行格局,能有助于扩大我国会计市场范围,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以及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和双边关系深化。

二、构建北部湾会计市场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对中国――东盟会计市场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北部湾经济区会计市场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而中国――东盟自贸区还是北部湾经济区都是初步建设并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圈,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的会计问题,因此,该会计市场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推动相关会计理论和会计应用研究的发展。

(二)有利于加快和促进整个广西的开放和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地带和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对北部湾会计市场体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融入东盟,扩大中国会计市场的范围,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就会带动会计教育规模的扩大,带动会计服务产业组织的扩大,带动会计信息使用范围的扩大,并使北部湾乃至中国的会计资源在国际市场上接受检验,促使我国提高会计资源质量,进而为积极融入国际竞争提供便利。

(三)有助于完善北部湾会计市场环境

该会计市场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我国与东盟各国企业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相互可比,降低会计资源使用的交易成本,促进更高质的会计服务标准形成,促进相互投资的发展,更好的推进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开发,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市场体系。

(四)有助于培育与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人才,优化和改进北部湾经济区的教育模式

经济发展需要人才,会计人才市场是会计市场的组成部分,该会计市场的构建能促进北部湾高校与东盟各国财经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为我们培养合格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和提高教育水平提供很好的平台。

三、构建过程中需解决的关键点

为了构建目标理想会计市场,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除了分析会计市场的定义、范围、特点、职能以外,还需了解市场机制在会计市场中的功能和运作效用,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关注市场机制运作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要求所有商品要素都要进入市场,会计人才、会计信息和会计服务是具备商品一般特征的市场要素,必须进入市场,并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优化配置,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现实需要。会计市场环境不同,其市场机制功能作用程度也就不同。因此,我们需立足现状,分析会计市场机制对会计活动的影响,解决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存在的市场失效问题,以利用市场机制来加强中国―东盟会计市场管理,提高会计资源质量与利用效率,促使会计资源充分流动和互惠交易,形成会计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促进北部湾会计市场的对外开放

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都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会计市场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对外开放可以促使会计资源实现全球范围的合理配置,从而完善世界市场体系。因此我们的会计市场要在会计市场国际化的高度进行构建,该会计市场应是全方位、多形式的双向开放市场,最终目标应是形成国际化的大市场。在人们的认识中,开放较强调的是“引进来”而忽视“走出去”,这种认识本身就会因市场交易的不对称而导致形式的不合理或不公平,因此,我们的会计市场建设必须重视“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东盟各国经济情况不一样,市场开放程度也不一样,必须分析各国的市场准入政策,从有利于中国――东盟双边经济贸易和谐发展的视角去探寻发展扩大我们会计市场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有利于本国和东盟双边经贸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有利于加快各自会计市场国际化的步伐。

(三)完善会计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在构建目标会计市场过程中,需进行会计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加强监督管理。会计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一种法制经济,因而会计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同样需要全方位的市场监督体制来保证,否则将会导致会计活动的混乱,因此需要健全会计市场法规体系。同时,在不断完善会计服务市场法规体系的过程中,还应在保障本国利益的前提下,遵循和平共处原则,并向中国――东盟自贸区签订的各项协定以及wto的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逐步靠拢,以便与国际接轨。

(四)构建适应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北部湾会计信息市场

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目标之一,会计信息是国内、国际进行投资、筹资、资本运营等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信息来源真实可靠,传递及时到位,使用相关多用,而北部湾地区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难以达到上述目标,这对构建适应自贸区发展的会计市场十分不利。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完善会计信息市场,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扩大会计信息使用范围,提高传递效率,降低成本,使中国――东盟相互间的贸易与合作更为顺畅和谐,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构建适应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北部湾会计人才市场

会计人才市场是会计市场的组成部分,会计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中国――东盟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会计业需要大量通晓国际惯例的人才。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化会计人才,谁就获得了会计市场上未来发展的空间。而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北部湾经济相对落后,存在高素质人才缺乏、人才整体质量不高、人才教育相对落后等问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广西的会计行业将面临新挑战和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规划,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会计人员。解决人才需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培养,二是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是当务之急,而培养人才则是长久之计。人才的培养主要靠的是教育,因此我们需加大对会计教育的智力投资,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推进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培养能够适应国际挑战的会计人才,形成人才层次复合化、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不断提高会计人才的素质,并对会计人才市场的未来发展提出设想,不断完善与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北部湾会计人才市场。

(六)构建适应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北部湾会计服务市场

会计服务是会计活动不可缺少的构成环节,以往人们说到会计市场,往往等同于会计服务市场,可见会计服务市场是会计市场的一个典型代表部分。它是对会计服务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的运行机制,是会计服务商品交换的场所和会计专业服务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在会计服务市场上所提供的商品主要有审计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税务服务、资产评估服务等。随着经济发展,会计的外部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验证会计信息、提供会计技术的会计服务也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想建立目标会计市场,会计服务市场的研究必不可少。目前北部湾存在会计服务行业整体素质不高、业务单一、服务质量较差等现象,我们应针对问题,对如何促进专业技术服务社会化,深化会计服务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本地区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扩大服务业规模,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多元化经营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北部湾会计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在东盟乃至世界会计市场上占据一席之位。

同时,会计服务市场完善也需要合格的服务人才,而当会计服务水平提高了,就能提供更高质的会计信息。3个会计市场的构建绝对不是独立进行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也再次证明了会计市场是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有机整体。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丽.会计市场及其规范浅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读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要荣慈.我国会计市场刍议[J].中国农业会计,2007(4).

[4]房林中、黄义.会计市场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经济问题,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