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病人康复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0:34

瘫痪病人康复护理篇1

[关键词]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小儿;脑性瘫痪;认知

[中图分类号]R7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5(a)-0161-03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近年来,由于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普及,高危儿和极低出生儿体重儿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脑性瘫痪的发生率稳中有升。在我国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4‰,绝大部分为散发儿童,农村发病率比城市高1倍[2]。影响脑性瘫痪治疗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接受治疗的年龄、时间等,开始治疗时间在出生后6个月内疗效明显优于>6个月者,此期间是进行早期康复、干预的最佳时期[3]。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脑性瘫痪患儿来自农村占71%,15%的脑性瘫痪患儿曾在基层医院被诊断为佝偻病而给予补钙治疗,有16%患儿首次是以其他疾病就诊,在体检过程中才被发现患有脑性瘫痪[4]。部分农村脑性瘫痪患儿被误诊、延诊,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层医护人员对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缺乏、未能引起重视有关。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是最早接触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人员之一。对乡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培训,才有利于对脑性瘫痪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提高脑性瘫痪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百色市部分乡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脑性瘫痪知识讲座,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百色市4个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共97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35名,女62名;年龄20~63岁,平均36.33岁;职业和职称:医生66名,其中,中级职称40名,初级26名;护理31名,其中,中级职称11名,初级职称20名;工龄1~36年,平均13.21年。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和方法经查阅资料,结合临床经验,自行设计脑性瘫痪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在正式发放问卷调查表前,进行预试验,结果α系数为0.78,重测信度为0.84。调查表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及对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脑性瘫痪的认知包括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情况等。在发放问卷调查表前,首先解释问卷调查的目的,在征得同意后发放问卷调查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问卷率为97%。

1.2.2知识讲座方法根据调查结果,对调查对象开展有关小脑性瘫痪知识讲座,内容有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国内外治疗进展、康复训练和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如何鉴别脑性瘫痪高危儿、预防方法等。1周后再次发放以上量表。

1.2.3评分方法量表采用4点计分方式,认知程度设有完全不了解、不了解、了解、非常了解,分别计1~4分,分数越低表示受测者认知程度越低。量表10项内容满分为40分,其中,36~40分为优秀,32~35分为良好,24~31分为及格,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开展知识讲座前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比较见表1;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优秀、良好、及格率比较见表2。

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知识讲座培训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等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与开展知识讲座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

从表2可以看出,开展讲座前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儿童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优秀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

3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5]。目前,小儿脑性瘫痪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为适应综合医院康复科及儿科、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儿童福利院和社区康复的需要,卫生部曾多次组织开展全国小儿脑瘫实用康复技术培训班,凡从事儿童康复、小儿神经、儿童保健医生、治疗师、护士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均可报名参加。我院也曾经组织百色市部分乡镇医院业务骨干进行小儿脑性瘫痪知识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尚未全面铺开[4]。许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训练中心建立或医院脑性瘫痪康复科的成立,给脑性瘫痪患儿及家长带来了希望。虽然目前脑瘫的康复治疗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被医学界认为是一个难题,单一方法不能解决多个问题,只有将多学科交叉,协同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取得到较满意的疗效[6],而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最新研究表明,应用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7]。但是,提取脐血干细胞受一些医疗条件制约,所以该项技术尚不能在基层医院推广。减少或降低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率、致残率最重要的是预防或避免高危因素,做到“三早”。国内研究显示,引起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既往不良孕产史、羊水异常、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多胎妊娠、宫内窘迫、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孕次大于1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8]。虽然认为产时和产后危险因素很可能是产前因素导致的结果变量,而不是脑瘫的直接病因,但是,如果在产时和产后避免这些危险因素,或出现这些危险因素后,积极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患儿致残率。可是,在临床工作中,仍有部分脑性瘫痪患儿因误诊或延诊而影响治疗效果。王院方[8]报道,2003~2009年医院院内、院外小儿脑性瘫痪误诊率为31.66%,认为与一些临床医师对这些高危因素缺乏认识,忽视了定期随访检查有关,应提高对脑性瘫痪高危因素的认识,加强高危儿的随访。本文调查结果表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缺乏,开展知识讲座前,优秀率仅为1.03%,不及格率为27.84%,得分最低的前4项为预防方法[(2.34±0.52)分]、临床分类[(2.43±0.63)分]、康复训练方法[(2.47±0.54)分]、护理方法[(2.51±.052)分]。可能与部分医护人员在学校读书时,没有系统、规范学习这方面知识,而且康复训练方法必须参加专业培训,在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不注重患儿家长心理需求及护理有关。经过开展知识讲座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情况、知识掌握优秀率等与开展知识讲座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由此可见,对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能够明显提高他们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认知水平。只有掌握脑性瘫痪的相关知识,才能在诊疗过程中学会鉴别脑性瘫痪,防止误诊或漏诊。对出生时具有高危因素存在的新生儿,应建议转上级医院就诊,及早给予检查。班亮阶等[10]报道,小儿脑性瘫痪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异常率分别为73.33%、81.33%、30.67%,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必要时应行头颅Ct、mRi等检查,发现异常者及早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运动、语言功能发育迟缓的婴幼儿,应仔细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减少致残率,才能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久来,吴德.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7.

[2]陆青梅,黄境旺,赵日岚,等.健康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2):138-139.

[3]柳淑芬,陈海燕.不同年龄组的脑瘫患儿综合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1):76-78.

[4]陆青梅,韦桂源,陆小曲,等.脑性瘫痪患儿家长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8):964-965.

[5]李瑞仕,马融,冯兆才,等.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应用概况[J].山西中医,2009,25(7):54.

[6]郭新志,卢红云,张向葵,等.小儿脑性瘫痪综合康复体系的建构[J].社会福利,2012,21(9):37-38.

[7]邢利和,张丽欣,张丽丽,等.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1):7777-7781.

[8]高志平,贾宁.小儿脑瘫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9-150.

[9]王院方.小儿脑性瘫痪126例误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118-119.

瘫痪病人康复护理篇2

 

关键词: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康复护理

为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年月~年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病人脑血管病患者例,年龄在~岁之间,男性人,女性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级以下;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例,年龄在~岁,男性人,女性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例,肌力~级以下。

       方法

       .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小时更换一次体位,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成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位,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角度,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体位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被动运   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运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次,每次~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结果

       经过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中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级以上,与对照组比较p<.l。

       体会

 &n

  

bsp;     .康复与护理的意义:对脑血管病偏瘫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康复护理,被动和主动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早期介入康复与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足下垂或内翻等,为后期功能训练奠定基础,这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

       .康复治疗时间:对危重症脑出血患者,我们在微创术后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微创术虽可挽救病人生命,但生存的病人大多遗留不同度的瘫痪及失语等症状。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及言语公功能,物理及康复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主张只要可能应尽早进行,我们的观点是越早越好,有利于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人担心脑出血的病人由于活动引起再度出血,不敢早期进康复治疗。事实上,早期康复引起再度出血的可能性很小。我们认为,只要血压平稳、动作不猛、就不会发生再次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在发病后的当天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甚至可做运动强度较大的康复治疗。

       .心理康复治疗与护理  调节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态度,特别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恐惧、希望早日康复的心理,对此我们对患者要有耐心、爱心,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

       结论

瘫痪病人康复护理篇3

我们于2006年1月至2012年3月53例中风急性期后遗留后遗症病人精心的社区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53例,其中,男35例,女17例,平均年龄67岁。针灸、推拿、按摩,功能康复训练,配合活血、止血及营养脑细胞等药物应用。

2.护理

2.1心理康复中的护理

中风后遗症病人与患病前反差极大,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吞咽、语言,意识功能障碍,病人自我照顾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难免产生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的心理,所以做好心理护理是对整个恢复良好效果的第一步。

2.2功能康复中的护理

由于中风后遗症病人多有肢体瘫痪,保持全身关节正确的功能位置和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和活动,对防止瘫痪肢体的挛缩变形、促进功能恢复是非常重要的康复训练介入越早。功能恢复越好。(1)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仰卧时,瘫痪的上肢应用一个枕头,使其保持外展,并注意将手指伸直防止屈曲畸形,同时抬高手腕防止手肿,瘫痪的下肢用l形脚架或固定肢板,使脚背勾起,足与小腿正位成直角,预防跟腱缩短和足下垂。侧卧时,下面的腿伸直,上面的腿屈曲,防止下肢挛缩。翻身时,为防止患侧上肢或肩关节牵拉压伤或半脱位,在患者卧,坐、站等时,均应注意保持肩胛骨的正确位置,如采取患侧卧位、仰卧时,垫软枕于肩背部,使肩前屈[1]。(2)被动活动瘫痪肢体,防止肌肉关节挛缩。陪护人员应从发病的当天或第2天起,每天定时让患者进行被动性运动,即帮助患者进行活动。主要有两方面:①关节,要活动每一个关节,使它活动到最大限度,防止关节强直;②肌力,被动活动肢体能够保持肌力防止废用性萎缩。开始时活动范围要小,不得超过90℃,动作要轻,防止脱臼。进行以上训练时,及时给予诱导和鼓励,提高患者和家属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教会家属如何操作,每日由护士先操作示范,然后督促指导家属完成。(3)按摩瘫痪肢体。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预防下肢血管因为长期不活动而形成血栓。(4)增加直立活动减轻骨质疏松。偏瘫病人如不注意骨质疏松的问题,很可能会出现全身各部位的骨折。骨质疏松的治疗,首先要尽早地活动肢体,哪怕是被动性的活动。

2..3病人安全康复中的护理

中风后遗症别人行走不便,容易发生意外,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必须注意病人的安全管理,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创造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宣传安令预防知识,有效避免意外事故和并发症的发生。(1)加强防护防止跌倒。中风病人进行肢体运动时要注意防止摔倒,尤其是右侧偏瘫病人最易出现摔倒。(2)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中风病人大概有50%~60%会出现排尿困难或尿失禁,常常留置导尿管,护理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感染。(3)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病情稳定的恢复期病人,应保持居室洁净和空气流通,注意保暖,保持口腔卫生,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鼓励病人作胸部扩张、深呼吸及咳嗽等运动,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

3.讨论

中风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多发性脑梗死、出血性梗死及混合性脑卒中。目前,年发病率为120/10万一180/10万,死亡率为60/10万一120/10万,病后存活的600万患者中,残障率高达75.0%[2]。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偏瘫,半身不遂、全瘫、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为特点,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与精神负担,目前已成为仅次干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二大致死原因,首要的严重致残原因,通过对53例中风后遗症病人的护理过程,我们体会到:首先心理护理,增加病人生活信心,提高乐观的心态,并全程护理干预,能够直接影响中风后遗症病人的遵医行为,及早进行康复训练,系统地安全管理病人,随时跟进的康复知识指导,帮助病人及家属积极参与康复过程,有效预防并发症,从而减轻恐惧心理,提高生活质量,加大宣传,搞广大老百姓对中风的认识,对高危人群尽早给生活习惯及药物干预,减少中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继红,李琦,王春英,等.脑出血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4):3-7.

瘫痪病人康复护理篇4

[关键词]脑梗塞;肢体瘫痪;训练与康复护理

脑梗塞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瘫痪、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1]。特别是肢体瘫痪、卧床不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脑梗塞肢体瘫痪患者采取积极康复训练有着不可低估的临床价值。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对56例脑梗塞肢体瘫痪患者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取得喜人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脑梗塞均为我院2011年1月-3013年3月神经内科收治住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其临床表现符合脑梗塞临床诊断,并经相关理化检查(如Ct或/和mRi)证实。其中,男性43例,女性13例,年龄在24-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3岁。

2渐进式康复护理方法

2.1健康教育与护理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护理的目的、原理与方式,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脑梗塞发生后突然出现瘫痪、语言、智能障碍等,使得患者的心理难以接受,或产生极大的痛苦,甚至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因此,我们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均要积极鼓励患者,在生活上多一些照顾,对失语者可以用手势、表情、文字等方式尽快与病人取得沟通。观察患者情绪的变化,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勇气和毅力。

2.2定期翻身训练,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教会护工或家属学会帮助患者翻身是最基本的护理要点,由于瘫痪肢体感觉缺失或感觉较差,在选择患侧卧位时,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安全,尽量选择健侧卧位或平卧位为主,每一次翻身、的变化为2h,翻身是注意各关节功能位置的摆放,肩呈外展、内旋500,将整个上肢放在以松软的衬垫上,肘关节稍微弯曲,腕关节和手指轻度伸展,患侧下肢及膝关节也同样稍微弯曲,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也放一枕头,防止足外展、外旋,足底垫足板[2]。

2.3按摩训练脑梗塞无意识障碍患者,一般在发病后次日即可进行按摩训练,按摩部位包括头部,患肢,注意按摩的次数、时间、力度、方法、方式,一般情况下每次按摩20-30min,视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次数、时长,按摩的操作一般首次有责任护士执行,并通过宣传手册、讲解、示范等手段,让患者家属掌握按摩的要点和方法,鼓励他们参与护理,让患者倍感亲人的关爱,从而能进一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4主动训练遵循渐进式训练的原则,在积极鼓励,护理人员监督、心理支持、家属陪护的良性环境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目标进行“持久战”,指导患者由卧位坐位立位站位行走进行分级实施。

2.4.1卧位患肢主动运动首先要解除与跨越患者心理获得关,让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假想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护理人员要监督和杜绝一部分惰性患者假锻炼事件发生,对每一位患者的锻炼运动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对在实践中进步大的患者要放大榜样作用。如本组2例患者入院时肌力为0级,通过假想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等一步一个脚印,从病情稳定后第2天,便认真配合医护人员康复指导进行渐进式训练,先从一个手指关节-多个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然后负重训练等逐步强化,最终肌力达到Ⅱ级。

2.4.2坐位训练在坐位训练中,要注意护理安全,护理人员可先把病床头侧抬高300-450,然后,从450逐渐增加到850-900。时间上也必须5-10min开始,逐步增加至30-60min,甚至更长时间。总之,要让患者肢体复能有一个适应过程[3]。

2.4.3站立与步行训练在按摩训练与被动运动训练使得瘫痪肢体的肌力达到一定级别时,可以给与患肢负重训练,这种训练必须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监护下进行,注意患者的安全,不能发生跌倒和摔伤情况,训练中同样遵循渐进式原则,从开始1-2min,逐渐增加至10min、15min,等待有一定站立耐受能力可搀扶患者进行步行运动。训练中以平地步行台障训练跨越障碍物等。以逐渐增加强度、难度。

3结果

56例患者经过为期2个月的渐进式训练,肢体肌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3级31例,提高2级20例,提高1级5例,总有效率为100%。

4体会

急性脑梗塞发生后,缺血区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功能丧失。药物治疗仅能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恢复,但对瘫痪肢体肌力功能的恢复作用不大,或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强化瘫痪肢体早期复能是脑梗塞患者一个迫在眉睫的大事,也只有通过功能训练以重建新的代偿反射弧,来协助完成生活能力。本组56例患者渐进式训练结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其训练方式方法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体会到跨越患者心理障碍,以提高患者与疾病斗争的决心非常重要。训练中注意安全监督管理、不得以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必须是持之以恒。每次训练不过量、不劳累,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淑英。浅谈脑梗塞病人的临床护理指导[J],大家健康,2012,6(12):96-97。

瘫痪病人康复护理篇5

1观察要点

首先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如抑郁、焦虑、狂躁行为、外表淡漠等,以便对症处理,对言语障碍的患者要注意体态语言、手势、眼神的理解,满足其需要,注意饮食护理,以及药物的副作用。注意观察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思维、注意力、理解力、复杂操作能力,以便制定正确的训练计划,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功能评定,并注意其有无癫痫的发作及时作好防范。

2一般护理

2.1心理护理对有情绪、行为障碍的患者,应多与患者交谈,并应用行为矫正疗法对患者进行系统脱敏治疗,使患者学会放松自己,逐步的消除焦虑、恐惧与抑郁,应鼓励患者多与病友接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树立对生活的兴趣和增强其战胜残疾的信心。

2.2皮肤护理对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每2h翻身一次;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垫一软枕或海绵垫等;应经常保持病人床铺平整、干燥、无皱褶;经常用温水擦洗皮肤,经常给病人按摩受压部位皮肤,大小便浸湿后随时更换,供给病人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食物,改善病人全身营养状况,以维持正氮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如果出现局部瘀血、红肿等早期褥疮的症状,首先寻找受压因素,解除压迫,防止进一步恶化。

3功能恢复

3.1肢体瘫痪护理长期卧床患者注意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置,维持合理体位,以利于颅内静脉血回流,预防关节挛缩和足下垂。对于肢体瘫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耐心和自立自强的信心,让病人了解锻炼会使肢体肌肉不萎缩,关节韧带不强直有希望恢复生理功能,坚持运动,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范围由近到远,由被动到自主运动,直到完全恢复。只有依靠自身长期不懈的锻炼,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1]。

3.2语言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可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口语的训练是从提高听理解力开始,如准备一些图片,说出单词名称,让病人指出相应的图片。随着病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可适当增加图片量,这样通过反复刺激可激发大脑语言功能代偿,使病人做出反应,然后从单音字训练开始,逐步向简单句子过渡,可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恢复,经常收听广播、音乐对训练听力、语言发音有一定帮助,逐渐恢复日常用语的表达能力。

4其他康复治疗方法

作为整体康复的综合考虑,病情稳定后,可对脑部及瘫痪肢体进行物理治疗。对脑部病灶的理疗,有利于脑部病灶的吸收,消散及侧支循环形成,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常采用碘离子直流电导人法和超声波疗法,对瘫痪肢体的理疗可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促进功能恢复延缓和防止肌肉萎缩,常用超短波治疗痉挛肌,电刺激疗法中频电疗法、水疗等均有一定作用。针灸对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有一定疗效。除体针外还可应用头针、电疗等,按摩、气功等对瘫痪肢体也有一定效果[2]。

目前,对肢体瘫痪的治疗还未找到更理想的方法,颅脑损伤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是非常重要的,病人的康复是一个缓慢而艰巨的过程,康复护理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肢体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对康复护理的正确认识问题。同时还需要人为资源、经济资源、设备条件和家庭、社会的广泛支持以及病人、家庭、医师、护士的相互配合,才能使病人在身体状况、个体活动水平和社会参与水平上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

参考文献

瘫痪病人康复护理篇6

【关键词】脑性瘫痪儿;智力水平;康复治疗效果;相关性研究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863-02

脑性瘫痪是儿科常见的一种以癫痫、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或行为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目前对于该类综合症的治疗无特效药物,一般也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治疗干预的方式,尽量减少患儿残障的程度、恢复其功能,从而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有相关报道研究发现[1],儿童智力的发育和运动的发育两者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笔者推测脑瘫患儿康复干预治疗的疗效情况也与患儿智力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本文笔者对脑性瘫痪儿智力水平与康复治疗效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拟行康复干预治疗的脑性瘫痪婴幼儿共计70例,其中男性患儿41例,女性患儿29例,平均年龄(14.7±2.4)个月。以上患儿中,痉挛性脑瘫患儿52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1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6例。所有脑瘫患儿的诊断均符合2006年第2届全国儿童康复、第9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及临床分型标准[2]。

1.2方法首先,在患儿入院后的第一天对其智力水平进行测评。选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儿童发展中心根据贝利智力量表改编的标准化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进行评定[3]。智力发育指数

1.3观察指标评定标准观察并统计不同智力水平组脑性瘫痪患儿经3个月的康复干预治疗后的疗效情况,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价标准:认为患儿语言表达能力、运动能力和智力水平等照入院时明显提高的为显效;认为患儿表达能力、运动能力和智力水平照入院时有所改善的为有效;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的为无效[3]。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for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统计不同智力水平组脑性瘫痪患儿经三个月的康复治疗后的疗效情况,比较各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情况(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见表1。

3讨论

据媒体报道[4],我国患脑性瘫痪的儿童已有300-400万,每年新增病例6万例,脑性瘫痪在我国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1.2-2.5‰。脑性瘫痪儿童关乎了每个家庭的幸福和稳定,应成为社会各界关系的对象。目前临床上对于脑性瘫痪的治疗无特效药物,也无法完全治愈脑瘫患者,只能通过物理疗法等康复训练方式,帮助脑瘫患儿尽量恢复其正常生活,减少其残障的程度。相关研究发现[5],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水平与其运动功能的发育水平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本文笔者推测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疗效情况中也与他们的智力发育水平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因而笔者将我院收治的拟行康复训练治疗的脑瘫患儿根据其智力水平进行分组,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入院智力测量结果显示,脑性瘫痪儿的智力水平相比于同龄正常儿童明显偏低。将他们按照智力水平:中等、中下、边缘和低下分组后,经3个月的康复训练治疗显示,智力中等水平组脑瘫患儿的显效率最高,其次是中下水平组、边缘水平组和低下水平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情况是中等组>中下组>边缘组>低下组,说明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与其智力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这也印证了笔者之前的猜测。智力水平较高的脑瘫患儿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接受力和理解力较强,配合医护人员的训练,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综上所述,脑瘫患儿的智力水平是关乎其康复治疗效果的关键,应提高对脑瘫患儿智力发育的关注度,以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冬芝.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智力水平对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1):54-55.

[2]陶维娜,苏红娜,苏红梅.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1):66-67.

[3]丁建英,刘振寰.不同康复治疗方法对脑性瘫痪儿童及其家庭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718-2722.

瘫痪病人康复护理篇7

【关键词】中风;偏瘫;护理;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54-1

中风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表现为平视前方时看不到瘫痪侧的物品或来人,一定要将头转向瘫痪侧才能看到。同时,突如其来的中风偏瘫,会使脑神经功能骤然受到损伤,常常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一个平常看上去好好的人,在短时间内突然变得手足不听指挥,生活不能自理,说话别人听不懂。这种风云突变的情景,会对病人造成许多心理创伤。故中风偏瘫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下面介绍一些关于护理中风偏瘫患者的注意事项。

1心里护理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根据中风患者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进行的有效护理。

中风偏瘫病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瘫痪的肢体能否健康,他们可以整天为此焦虑不安。情绪过度紧张,日子一长,茶不思,饭不想,就会造成营养状况低下,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并发症也就与日俱增了。有的病人因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往往苦闷、自卑,对生活担忧,整天抑郁、忧愁,年轻人肢体瘫痪担心婚姻破裂,老年人生怕“久病无孝子”,而悲望,暗自伤感;有的病人因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理想,感到急躁和烦恼,常为一点小事而发火;也有些病人只要家属在场,事事依赖,本来自己可以料理的事,也要让别人去做。以上种种情况,说明患者已经产生心理障碍。针对上述情形,在护理时,我们应该用真挚的感情与患者交往,了解患者,掌握患者适应能力、性格、不同阶段心理状态。通过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物质帮助、宽慰、鼓励,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及行为。对患者任何一点微小进步要给以赞扬,给予精神鼓励。同时,要引导患者注意自身的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的稳定,正确对待疾病,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主动配合治疗,专心治病,排除杂念,并根据病情坚持主动锻炼或被动锻炼,量力而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医疗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2.1急性期康期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和观念,为患者今后肢体康复和回归社会奠定基础。一旦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进行肢体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结合患者的肢体功能受损程度和内容、合并症、年龄、体质、心理特点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遵循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案,安排合理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内容。

2.2恢复期护理

一般病后1~3周(脑出血2~3周,脑血栓1周左右)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便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功能,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

2.3护理

中风偏瘫病人,如果长期处于不适当的,使肌肉拉长或痉挛,破坏拮抗肌的对抗和协调关系,可出现各种畸形,直接影响患者日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而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护理者应该使患者保持正确的:

2.3.1仰卧位将患侧肩部垫成前倾外旋位肘腕伸展;患侧股骨粗隆外侧垫枕,大腿下垫枕使小腿微屈,以防止大腿外旋;足部用足板和垫枕支持使足背屈。

2.3.2侧卧位健侧卧位时,患侧臂下垫枕使肩胛上部成外旋位,掌心对床面;患侧髋部呈上提前伸位,膝部呈自然弯曲,在大腿、小腿下垫枕以防大腿内收、内旋;足部用沙袋撑使足背屈。患侧卧位时,患侧肩部保持完全角倾外旋位,肘腕伸直,掌心背向床面;患侧髋膝呈自然弯曲,膝下垫枕,使髋部稍内收。采取正确的方式护理,可有效地防止中风偏瘫病人关节畸形的发生。

3家庭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3.1创造良好的居室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3.2维持患者的心理平衡,首先应在家庭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气氛,解除患者各种顾虑和精神负担,避免情感刺激。

3.3注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常见的并发症有褥疮、尿路感染、肺炎、肢体畸形、皮肤烫伤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精心护理。

3.4坚持进行康复训练。中风偏瘫患者主要是肢体瘫痪、语言和智能障碍,因此应坚持进行康复训练,防止病人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和关节强直。语言和智能的训练也一样。

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护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护理者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同情心和足够的耐心,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并争取机会,尽早介入,争取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同时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要大力支持,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治疗效果,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瘫痪病人康复护理篇8

临床资料

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科收治6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运动功能6级评分、步行能力4级分类(1级为不能步行,2级为需人帮助步行,3级为持杖步行,4级为独立步行)标准,患者入院时瘫侧上肢运动功能2级以下39例,2~4级20例,6级7例;瘫侧下肢运动功能2级以下40例,2~4级19例,6级7例;步行能力1级23例,2级30例,3级10例,4级3例。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56.5岁。脑梗塞45例,脑出血21例。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和缺血性可逆性脑损害。全部患者神志清醒,检查合作,能配合康复治疗。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3~7d,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7~10d,生命体征平稳,即配合药熨及中医推拿进行康复治疗与护理。连续施护8周后,瘫侧上肢运动功能2级以下7例,2~4级24例,6级35例;瘫侧下肢运动功能2级以下8例,2~4级12例,6级46例;治疗后步行能力1级6例,2级15例,3级21例,4级24例。

康复护理

1.药熨治疗的护理

将吴茱萸50g,莱菔子50g,白芥子50g,菟丝子50g,苏子50g干燥成熟种子放入小布袋内充分摇匀,放入微波炉内(旁边放1小杯水)用高火加热2~3min,达70~80℃。护理人员将药袋放到患肢用力来回推熨,力量均匀,开始时可提起放下交替,用力轻,速度稍快,可用点、推、滚、揉、搓等手法,随着药温下降,力量可增大,速度减慢,药袋温度过低时可换药袋,药熨15~30min,每日1~2次,2周1个疗程,药熨过程中注意观察皮肤情况,防止烫伤。药熨时掌握药袋的适宜温度,不可在皮肤病变及破损处行药熨。本组无1例皮肤烫伤。

2.中医推拿康复训练

由针灸推拿专业医生执行。头面颈项部:患者取坐位,术者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阳穴往返4~5次,同时配合按揉睛明、太阳穴;用扫散法在侧头部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胆经循行部位操作,每侧20~30次。配合按揉角孙穴,时间约2min;按揉颈项两侧,再按风府,拿风池,时间约2min。瘫痪侧上肢穴位及手法: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取瘫侧上肢的曲池、少海、合谷、内关穴。术者立于患者瘫痪侧,一手虎口与患者虎口相交叉,术者拇指指腹按压患者合谷穴,食指或中指按压内关穴;另一手拇指按压患者曲池穴,食指或中指按压少海穴。同时托住肘关节处,两手将上肢托起,在指压各个穴位的同时,在肱骨外旋的情况下,依次使肩关节外展、内收、内旋、外旋、上举;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腕屈、内旋、外旋;指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拔伸等活动。每个动作各做50~100次。瘫痪侧下肢穴位及手法:患者仰卧位。取瘫痪下肢的内外膝眼、昆仑、照海、承山、涌泉穴。术者站在患者瘫痪侧。(1)一手拇、食指分别捏压患者瘫侧双膝眼穴,另一手食或中指按压照海穴,拇指按压昆仑穴,双手用力抬起瘫痪下肢,使髋关节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各50~100次。(2)指压内外膝眼的手改为握住患者的小腿,同时食、中指捏压承山穴,而另一手改为拇指或食、中指捏压涌泉穴。双手用力使患者下肢屈膝、屈髋50~100次。(3)两手所压穴位不变,活动踝关节,使其背屈、跖屈、左右旋转等。

3.坐、站、走康复练习

坐卧练习,先抬高床头30°,再逐渐增大角度并延长时间,帮助患者床边坐位,健手扶床栏,两腿下垂,增加脊椎骨和髋关节间的肌肉、韧带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站立位练习,患者坐于床边,如无不适即试行站立。站立时,护士站在患者瘫侧,让患者身体靠床边,健手扶床栏,身体重心置于健侧,站立时间可由几秒钟逐渐延长至数分钟,在此基础上可练习前后摆动患肢,前摆时伸膝、踝背屈;后摆时屈膝、跖屈。然后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反复练习直到独立站立。行走练习:护士站于患侧,患者健手扶手杖。嘱患者先出手杖,迈患侧,向患侧移动身体重心,护士辅助患膝关节支撑重力,再迈健侧,完成一个步行周期。反复多次练习,直到独立行走。本组练习过程中无1例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摔倒等不良事件。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康复护理要做好以下几点:(1)非活动时瘫痪肢体需功能位摆放。(2)预防和治疗瘫痪肢体痉挛。(3)掌握患者残存机能的范围和程度,以便指导和训练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4.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要贯穿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许多患者因突然发病,心理不能承受,特别是青壮年患者,更是不能面对。他们常表现焦虑、抑郁、易怒、悲观、绝望等情感障碍,往往不配合治疗而延误康复最佳时期。本组有12例33~58岁患者曾因悲观、绝望而拒绝治疗,经过医务人员的耐心帮助,改变了悲观情绪积极投入训练,结果都达到独立步行。e)aq,百拇医药

讨论

瘫痪病人康复护理篇9

[关键词] 脑梗塞;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123―01

脑梗塞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随血液循环入脑引起脑血管的阻塞,造成脑组织缺血,脑软化,引起头痛、眩晕,肢体麻术,甚至偏瘫,发音障碍,吞咽困难和意识障碍。急性期经对症治疗后病情稳定,但遗留肢体活动欠佳,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问题,需要加强康复护理指导,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现谈谈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从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期间在我院的出院病人及现住院病人中,有脑梗塞患者40人,男23人,女17人,平均年龄70岁,病程2两周至4年不等。结果:40例脑梗塞病人中,14人出院,16人好转,10人稳定。

2、护理问题

2.1 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病人表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为脑血管闭塞所致,一侧肢体瘫痪,肢体活动能力丧失。

2.2 躯体移动障碍:病人躯体不能自主地移动,与脑血管闭塞、脑组织缺血、缺氧使椎体受损导致肢体瘫痪有关。

2.3 语言交流障碍:病人失语或发音障碍,与病变累及大脑语言中枢有关。

2.4 有废用综合症的危险:与肢体瘫痪及未能及时执行肢体康复锻炼有关。

2.5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肢体瘫痪、长期卧床皮肤受压、皮肤感觉减退有关。

2.6 有感染的危险:与出现意识障碍、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尿潴溜、留置导尿管有关。

2.7 排便形状改变:便秘。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年老体弱长期卧床和饮食形态改变有关。

3、护理措施

3.1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改善脑缺血区血液供应。

3.1.1 病情观察: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瞳孔变化,防止血压过低、心动过缓,加重病灶区缺血。

3.1.2 防止脑血流量下降,病人应卧床休息,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病前的水平,以免血压过低而导致脑血管流量减少,使病情恶化、

3.2 保持情绪稳定,树立恢复生活自理的信心。

3.2.1 加强与病人交流,尤其是失语,、鼓励、安慰体贴给予病人精神上的支持。

3.2.2 针对困扰病人悲哀的原因,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与相关康复训练的计划,可恢复生活自理。例:男病人,45岁,由于发病年龄较轻,患者对今后工作、生活忧心忡忡,因而经常与其交流,在其家属护工的共同努力下,配合经行康复训练。患者现已由来院时的扶行入院,到现在能在看护下走路,患者对今后的恢复充满信心。

3.3 促进瘫痪肢体恢复。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活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被动与主动运动,床上与床下运动相结合,语言训练与肢体锻炼相结合:

消除顾虑,介绍康复知识及功能锻炼计划。

起坐步行锻炼:逐渐进行,锻炼时注意呼吸要自然。例:女病人,49岁,入院时偏瘫,保留导尿,鼻饲饮食、吞咽困难,现已拔除导尿管,有尿意时示意,能进普通饮食,并能在旁人搀扶下坐稳轮椅,用健肢带患者锻炼。

增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锻炼手腕屈伸、取物、抓握、喝水,协助生活起居。

3.4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感染、褥疮发生。

3.5 加强饮食护理,正确膳食搭配,促进饮食,提高抵抗力,正确喂饭进食。训练大小便功能,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排便用力而导致颅高压。

4、体会

在脑梗塞康复护理过程中,应针对每个病人不同的生理特点,制定护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血压监测,保持血压在较稳定的水平。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再次复发。调整饮食。加强康复功能锻炼,有助于加快身体康复,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瘫痪病人康复护理篇10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94-03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中风重要危险因素的急剧增长,中风患者日益增多,存活者中大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给患者、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我院针对中风偏瘫患者的不同阶段,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对208例中风偏瘫患者采取康复训练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共收治2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男119例,女89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7.5岁。按照运动功能6级评分(0级为完全瘫痪,1级为可收缩不能产生动作,2级为平面移动不能抬起,3级为不能抵抗阻力,4级为能抵抗阻力但未达正常,5级为正常运动)、步行能力4级分类(1级为不能步行,2级为需人帮助步行,3级为持杖步行,4级为独立步行)标准。

治疗前后对照表如下:

2早期良肢位护理

中风患者早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应从早期开始,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开始康复治疗[1]。床上的卧位姿势为:仰卧位时患肩上抬前挺,上肢自然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患肢下放一高度适中的软枕。健侧卧位时胸前放一软枕,将患肢完全置于枕上,保持上肢前伸,肘、腕和指关节自然伸展,防止上肢下坠,切勿垂腕。患侧卧位时,将患肢轻轻拉出避免受压,置于前伸位,前臂外旋,手指分开,掌心向上,同时尽量鼓励患者取患侧卧位,以利于健侧肢体的活动。

3药熨护理

中风患者发病后7~10d,生命体征平稳,即配合药熨护理。将莱菔子、白芥子、菟丝子、苏子、吴茱萸各50克放入小布袋内充分摇匀,放入微波炉内用高火加热2~3min,达70~80℃。护理人员将药袋放到患肢用力来回推熨,力量均匀,开始时可提起放下交替,用力轻,速度稍快,可用点、推、滚、揉、搓等手法,随着药温下降,力量可增大,速度减慢,药袋温度过低时可换药袋,药熨15~30min,每日1~2次,2周1个疗程,药熨过程中注意观察皮肤情况,防止烫伤。药熨时掌握药袋的适宜温度,不可在皮肤病变及破损处行药熨。

4中医推拿护理

在药熨的同时配合头面颈部、上下肢中医推拿康复训练。

4.1头面颈项部穴位及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阳穴往返4~5次,同时配合按揉睛明、太阳穴;用扫散法在侧头部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胆经循行部位操作,每侧20~30次。配合按揉角孙穴,时间约2min;按揉颈项两侧,再按风府,拿风池,时间约2min。

4.2瘫痪侧上肢穴位及手法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取瘫侧上肢的曲池、少海、合谷、内关穴。术者立于患者瘫痪侧,一手虎口与患者虎口相交叉,术者拇指指腹按压患者合谷穴,食指或中指按压内关穴;另一手拇指按压患者曲池穴,食指或中指按压少海穴。同时托住肘关节处,两手将上肢托起,在指压各个穴位的同时,在肱骨外旋的情况下,依次使肩关节外展、内收、内旋、外旋、上举;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腕屈、内旋、外旋;指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拔伸等活动。每个动作各做50~100次。

4.3瘫痪侧下肢穴位及手法患者仰卧位,取瘫痪下肢的内外膝眼、昆仑、照海、承山、涌泉穴。术者站在患者瘫痪侧:①一手拇、食指分别捏压患者瘫侧双膝眼穴,另一手食或中指按压照海穴,拇指按压昆仑穴,双手用力抬起瘫痪下肢,使髋关节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各50~100次。②指压内外膝眼的手改为握住患者的小腿,同时食、中指捏压承山穴,而另一手改为拇指或食、中指捏压涌泉穴。双手用力使患者下肢屈膝、屈髋50~100次。③两手所压穴位不变,活动踝关节,使其背屈、跖屈、左右旋转等。

4.4运动与康复护理被动训练后逐渐鼓励患者采取自主运动,上下肢应从远端至近端各关节进行屈伸、内外旋转、内收、外展、举、握、拉等动作。在完成范围活动度的基础上,再给于抗阻力运动每日一次,每个动作5~10次。同时,配合针灸、体针疗法,头针选穴为运动穴,体针选患侧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每日针灸1次,10天为一疗程。

5足趾训练护理

足趾训练的初期可由护士或家属帮助进行,用双手握住患者脚趾,令其反复感觉足趾的屈和伸动作,同时摩擦足背面肌肉以刺激患者对足趾屈、伸的感觉。每次20次,每日训练2~3次。当患者能够感到足趾屈、伸位置后,在护士或家属的帮助下,逐渐促进患者加大自主运动的力量,完成足趾伸展及踝关节背曲动作,然后带动整个足的背曲,这个过程需要每日坚持,循序渐进,患者及家属都要有耐心。

6手强制使用训练护理[2]

6.1助力式训练

方法:双手指交叉互握,患手拇指在上,健手拇指在下,健手带动患手行肩、肘、腕、指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范围的训练。当患手握力差时,将患手用宽橡皮筋固定在滑轮或棍棒的一端,另一端为滑轮的秤砣或握住棍棒的健手,助力式带动患侧上肢全范围关节活动,使肌肉从最大牵拉逐渐到最小牵拉,以诱发主动运动。

6.2主动式强制使用患手训练

经过助力式训练,患者主动运动时达到:受累腕关节伸展>10°,拇指及至少另外2个手指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展>10°;被动运动时达到:肩曲外展≥90°,外旋>45°,肘伸展30°,前臂旋前、旋后45°,腕伸展中立位,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曲挛缩<30°。健手被固定时,行走有足够的稳定性,则开始增加主动式强制使用患手训练:白天将健肢屈肘90°位,连同健手一起固定,每天八小时以上,助力式训练及晚上放松健肢,清晨一醒马上将健肢固定,以防用健手替代患手。固定健手后,以诱导方法强制使用患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使用粗柄牙刷、头梳等,训练手指屈曲及握力,根据手的伸肌或屈肌张力的不同,分别采用拉弹簧、写字、健身球、弹琴、弹弹子或用电脑等,训练手指的协调及灵活性。

7坐、站、走训练护理

恢复期应指导患者进行坐起、站立、行走训练,护士要反复解释,不厌其烦地指导,教会家属及患者完成锻炼动作。

坐、卧练习:健腿伸至患腿下方,将患腿移至床边护士协助患者双手指交叉互握(患手拇指在上,健手拇指在下)侧卧位健侧前臂支撑躯干头抬起,健侧臂支撑起躯干移至床边坐起

站立练习:患者双足着地能保持20~30分钟,无手支撑可坐稳5分钟以上,可训练站立。患者双手指交叉互握(患手拇指在上,健手拇指在下)护士膝部抵住患肢膝部,防止膝关节屈曲患者重心前移,充分屈髋屈膝重心前移,双手前上举,带动骨盆伸展、伸髋伸膝,控制身体平衡,坐下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

行走练习:首先进行平衡训练,开始病人坐在床边,双腿下垂,再下地站立,每次坚持三十分钟。然后练习站立平衡,扶杖站立,身体左右转动,左右侧弯和前后侧斜。其次,进行迈步练习:先练习扶墙,每天扶墙行走三次,每次十分钟左右。再次,进行上下台阶练习:走平路练习平稳后,开始上下台阶练习。

8心理护理

突如其来的中风偏瘫,使脑功能骤然受到损伤,常常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一个平常看上去好好的人,在短时间内突然变得手足不听指挥,生活不能自理,这种风云突变的情景,会对病人造成许多心理创伤。中风偏瘫病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瘫痪的肢体能否健康,他们可能整天为此焦虑不安,情绪过度紧张,时间一长,食欲下降,造成营养状况低下,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并发症与日俱增。有的病人因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往往苦闷、自卑,整天抑郁、忧愁。有的病人因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理想,感到急躁和烦恼,常为一点小事而发火;也有些病人只要家属在场,事事依赖,本来自己可以料理的事,也要让别人去做。

首先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增进病人的心身健康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情绪上得到稳定,可以增加心理护理的效果。号召家庭所有成员积极关心、体贴、尊重和谅解病人,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照顾。绝不能在病人面前表现烦躁、讨厌或随意训斥病人,也不可装聋作哑,不理睬病人。对待病人的合理需要,要尽量设法给予满足。

中风偏瘫病人的心理障碍往往从认识活动障碍开始,进一步引起智能障和情感障碍。因此,不能单独依靠使用药物来恢复病人脑神经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从简到繁,指导病人去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帮助他去重新认识周围事物。只要病情许可,应鼓励中风病人下床活动,适当地进行锻炼,日常生活尽量做到自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一些家务、学习、娱乐及社交活动,逐渐恢复对社会的适应,这对病人的心理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抑郁患者,护士要主动关心患者,倾听患者的心声,向患者介绍治疗效果好的案例,建立其康复的信心。对于依赖型患者,护士需让其从思想上认清功能恢复的重要性,鼓励其克服怕疼、怕苦、怕累的习惯,主动接受护士的指导,护士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

9讨论

中风又名“卒中”,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角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为主要症状。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疾病。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但病情有浅深轻重的不同,本虚标实也有先后缓急的差别,护理必须加以注意。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康复护理要做好以下几点:(1)病后半年内为最佳康复期。(2)非活动时瘫痪肢体需良肢位摆放。(3)预防和治疗瘫痪肢体痉挛。(4)掌握患者残存机能的范围和程度,以便指导和训练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护理手段主要包括:早期良肢位摆放、药熨、中医推拿、足趾训练、手强制使用训练、坐、站、走训练、心理护理。

瘫痪患者要重视早期良肢位的护理。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方式,因地制宜的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良肢位摆放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促进患者自觉进行护理的依从性。

药熨是借热力将药经皮肤渗入体内,刺激肌肤,开启腠里,疏通经络,使药力直达病所,共奏祛寒除湿、舒通活络、通痹止痛之功。方中吴茱萸辛温,大热,有温中降逆、行气止痛之功;白芥子辛温,散结止痛、祛痰利气;苏子辛温,下气消痰,利气宽肠;莱菔子辛甘平,消食化痰、降气;菟丝子辛甘微温,补肝肾、壮阳、益精。

中医学认为,不论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其病理性质都是由于瘀血所致。因此,治疗原则都应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化瘀利于通络,通络又能促进化瘀。

中医推拿手法具有醒脑开窍,活血化淤,舒筋活络之效。在实施过程中患者感觉头脑清醒,血压稳中有降,这可能与所取穴位有醒脑开窍、滋阴降火、养血安神作用有关。进行推拿时切记不要做超越患者腕关节活动范围的强制性活动,以免腕关节及周围组织受损。

中风偏瘫的护理中足趾的运动和训练十分关键。因为足趾是整个下肢运动感觉的最末端,其运动感觉的恢复可影响整个下肢的运动感觉程度。而且刺激诱发所需要的背曲肌肉反应可以提高踝关节的背曲能力,加快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主动式强制使用患手训练开始患者感到疲劳,以后渐渐减轻,逐渐过渡到患者能主动有意识地使用患手,3周即可松解健手,共同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坐、站、走锻炼时护理人员应在旁边守护,避免病人摔伤,且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站立训练动作有极高的康复价值,特别是屈髋屈膝,伸髋伸膝的控制,可训练患者重心偏移,增加患肢负重,也是日常生活中锻炼的重要内容。

中风后导致患者偏瘫,语言、生活能力减退,出现心理烦躁或抑郁等心理变化,患者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在心理护理中,要帮助病人学会主动进行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他们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消除恐惧和悲观,摆脱一切杂念,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坚持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

参考文献

[1]胡永善.新编康复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