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3:04

康复护理特色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一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166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符合《胃癌诊断标准》。依据国际tnm分期,所有患者胃癌临床分期均为Ⅰ—Ⅱ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3例。对照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12—73岁,平均(51.71±6.35)岁;胃癌工期32例,胃癌11期51例。观察组男11例,女12例;年龄23—71岁,平均(52.31±6.38)岁;胃癌工期30例,胃癌11期53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支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已确诊为胃癌,并进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者;入院前未接受任何药物或手术治疗者;Karnofsky评分≥80分。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证者;有针灸、药熨禁忌证者;影像学显示肿瘤有转移迹象者;术后有胃穿孔、胃出血等并发症者;有幽门梗阻、肠梗阻或慢性肠道疾病者;合并心、肝、肾、肺等重大脏器损伤疾病者;有神经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所有胃癌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体温、心功能、肺功能、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征的监测,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同时术中加强保温措施,如使用保温毯,尽量减少患者暴露。

1.2.2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围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①健康知识宣教:向胃癌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前准备、手术类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手术持续时间范围、手术并发症等。②心理引导:向患者介绍胃癌根治术的成功率,嘱咐患者放松紧张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消除恐惧、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以利于手术的进行及术后恢复。   

(2)术中护理:采用胃癌根治术切除胃癌,术中加强保温措施,使用保温毯,尽量减少患者暴露;输液保温至37℃,补液体积镇1500mi。将无菌蒸馏水保温至37℃,作为冲洗液冲洗腹腔。   

(3)术后护理:①镇痛:术后采用镇痛泵进行镇痛;术后21h停止补液。②用药指导:术后给予吠喃氟尿嚓陡抗癌药物辅助治疗,10—20mg/(kg.d),溶于500mi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③饮食指导:观察患者的胃肠反应,嘱术后6h可开始饮水,术后12h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术后第5d,恢复正常饮食,每日饮食少量多次,以清淡为主。④康复指导:术后1—2d,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床上翻身、活动四肢、行半坐卧位或斜卧位等活动;术后第3d,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活动量由小逐渐增大。以上护理均持续7d。

1.2.3中医特色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扶正祛邪、既病防变”的中医护理精髓给予中医特色护理。①整体护理:胃癌术后定时监测患者的胃肠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②辨证施护:胃癌术后患者常表现出血疲气滞症状,胃肠功能下降,此时给予营养补充,食物中适当添加黄蔑、山药、山碴等,以助于健脾开胃,益气生津,缓解血疲气滞症状。③艾灸疗法:在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位进行艾灸,即在高于皮肤表面3cm处用艾条给予温和施灸,直至皮肤出现轻微红晕,每次约20min,每天1次,以助于康复。④按摩疗法:在足三里、三阴交及两穴中间位置进行按压,力度以感觉酸胀为主,每次持续1min,每天30次,以助于通络经脉,健胃和脾。⑤敷脐疗法:中医学认为,“脐通百脉”,为神阙穴所居,脐部局部用药易于吸收;将吴茱英放入微波炉加热,以颜色呈咖啡色、外壳稍裂开、味道可闻到芳香药气为度,待温度降至60℃--65℃,熨帖于脐部,以助于肠道功能恢复。以上护理持续7d。

1.3观察指标   

①胃肠功能评定:观察并记录两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评定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②生存质量评定: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中心制定的临床量表评价其生存质量,内容包括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项目,分值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高;对食欲下降、便秘、睡眠障碍等症状,分值越低,表明生存质量越高。③并发症发生:观察并记录两组出现肠梗阻、肠出血、吻合日瘦、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描述,组间或组内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 01)。

2.2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28%(p<0.05)。

3讨论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居于全球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死亡率占第一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困。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式,其效果通常优于传统的药物化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一种微创外科手术,对早期胃癌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川,但手术依然会对胃部造成创伤,使胃肠功能受损,产生无肠鸣音、不排气、不排便等症状,严重时会引发肠梗阻、肠出血、吻合日瘦等并发症,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比。术后给予胃癌患者早期护理,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快速外科康复理念是一种术后加强康复程序,围术期通过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优化干预措施,以减少对患者心理及生理上的应激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有资料显示,胃癌术后给予患者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可明显改善其胃肠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利用外科康复理念还可减轻胃癌术后的炎性反应,缓解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   

中医特色护理是基于“扶正祛邪、既病防变”的中医辨证理论而采用的一系列护理措施,包括饮食疗法、艾灸疗法、按摩疗法、敷脐疗法等,以改善患者的胃肠动力紊乱现象,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胃癌术后患者常表现血疲气滞症状,胃肠功能下降,此时应给予营养补充,食物中适当添加黄蔑、山药、山碴等,以助于健脾开胃,益气生津,缓解血疲气滞症状;在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位给予艾灸疗法,以通络经脉,调理脾胃,益气生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激素分泌与神经系统,进而调节胃肠运动;在足三里、三阴交及两穴位中间位置施以按摩,有助于通络经脉,健胃和脾。中医学认为,“脐通百脉”,脐为神17穴所居,脐部局部用药易于吸收,可条达脏腑;采用吴茱英敷脐法,可疏通脏腑经脉,暖肾温脾,调节通气,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肠功能恢复。   

康复护理特色篇2

【关键词】新形势;军队疗养院;护理;发展思路

随着新形势下医学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疗养观念也得到了更新和发展,过去以休息、旅游、参观为主的康复性疗养,转变为心理调节、疗养保健、健康咨询三结合的“亲情式”整体疗养。“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是军队疗养院担负的重要职责。在未来的作战卫勤保障中,疗养院将作为康复医院,担负部队官兵康复治疗和特勤人员卫勤保障的任务。因此,军队疗养院的护理工作应当以疗养为基础,发挥和利用好疗养院有限的资源,不断提高疗养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现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对推进军队疗养院护理工作发展,提高服务质量方面谈几点意见。

1当前军队疗养院护理工作发展面临的挑战

1.1特色项目少,缺乏品牌服务军队疗养院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军队,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军队疗养院在确保为部队服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剩余的卫生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对外有偿服务。因而大多数疗养院都开展体检、旅游、度假、会议等服务项目,和宾馆相比较,没有自己的业务特色,没有自己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2服务模式落后与服务需求提高之间的矛盾突出

1.2.1康复教育落实不到位在疗养院的护理工作中,护士的重要职责是为疗养员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知识,引导疗养员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以达到预防疾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目的。但在对疗养员进行健康教育时往往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疗养员不理解,不按教育内容做,护士保健知识缺乏,教育力度不够,教育方式单一等原因[1],导致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甚显著,达不到预期目的。

1.2.2缺乏系统有效的心理疏导进入疗养院的老干部是老年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戎马一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但当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随着角色的转换,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人际关系也随之改变,导致他们的性格、心理也有一定的变化而产生失落感、怀旧感、孤独感和忧郁感[2]。因此,要让老干部在疗养期间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愉快地度过疗养时光,心理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护士的流失,心理疏导专业人员的缺乏,心理护理不容易落实到位。

1.2.3亚健康人群增多我院多年来连续多次接待各军区师团职主官及边防地区基层干部。主官们平时工作忙,精神压力大,睡眠差。基层干部多为团以下干部,长期处于高海拔地区或边防自然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复杂的社会环境等,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调节,从而陷入了亚健康状态。我院自2004年开展了亚健康检查以来,共查出亚健康疗养员3000多名,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健康指导及疗养员对亚健康状况没有高度重视,得不到及时纠正,达不到疗养目的。

1.3全国疗养院医疗人才状况至2008年,疗养院每年配置医师平均每张病床只有0.075人,配置的护士平均每张病床只有0.109人,这与全国医疗机构的当前职业医师平均每张病床0.425人,注册护士平均每张病床0.409人的配置水平相差巨大。而目前,我院展开疗养用床370张,配置护士35名,临床一线护士29名。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现在疗养院的医护配置之少,已经说明了疗养院的功能已经逐步削减。

2当前军队疗养院护理工作发展面临的机遇

2.1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对疗养院的需求增加老龄化国家的国际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的比例超过7%。2008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到12.0%,65岁以上人口占8.3%,这一数字表明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的时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很难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和带病老人的服务需求。另外,据卫生部统计,老年人的平均医疗费用是普通人群的4倍。同时,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等出现了老年慢性病群体幅度增大、老年人患病时间长的特点。目前我国医疗资源还十分有限,老年人不可能长期占有医院医疗资源,而社会上又十分缺乏老年人康复治疗机构,因而人们的目光有可能转向疗养院。而军队疗养院肩负着为部队军人职业病、慢性病的康复疗养的任务,有着康复治疗的传统模式。因此,护理工作应该调整发展方向,加强康复护理人员培训,积极开展康复护理业务,以适应社会需求。

2.2疗养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疗养因子,是疗养康复的最好资源我院始建于1950年,位于昆明安宁温泉镇螳螂川畔,占地面积11hm2,驻地海拔1795m,属亚热带山地森林气候,具有山地气候、矿泉、森林、风景等自然疗养因子,是我国少数几个四季都适于疗养的著名疗养胜地之一。

温泉是我院最具特色的疗养因子,从东汉开拓至今已开发利用2000余年,该温泉水属于碳酸钙镁型,水温42~45℃,医学上称高热型淡温泉,内含钙、镁、钾、偏碳酸等微量元素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放射性元素,为四季可饮可浴的优质矿泉水。

温泉浴是利用温泉的温度作用、机械作用(静水压力、浮力等)、化学作用等效应作用于机体,通过对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新陈代谢,改善通气和循环功能,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缓解疼痛、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目的。

3新形势下军队疗养院护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3.1提高军队战斗力服务水平在和平时期,军队疗养院应注重战争状态下多发疾病的康复护理,为军队多发病、常见病准备康复设施和培养康复护士,充分做好战伤急救护理,使疗养院真正成为战争时伤病员的康复基地。

3.2服务内容应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在疗养期间,科学安排各种活动,对疗养员机体及心理状态开展测评,组织景观治疗、森林浴、矿泉浴、体疗、理疗等各项疗养活动。完善和发展在职干部集体疗养制度,利用亲情、友情缓解军人的心理压力,以达到休假、疗养、保健、学习、交流等目的。

3.3树立服务品牌,创建特色护理项目

3.3.1征求疗养员意见,制定科学的疗养计划在每批疗养员入住后的第3天,召开疗养员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认真听取和征求疗养员意见,根据疗养员的需求,制定科学的疗养计划。

3.3.2重视健康体检环节健康体检是疗养员预防保健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是全面评价疗养员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应该把疗养员的健康体检作为疗养保健工作的重要环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体检结果应及时反馈,并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

3.3.3认真落实健康教育制度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新地平线”理论中提出,卫生工作应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而不应以疾病为中心。因此,摒弃不良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与生活方式,减少和预防疾病,是疗养院护士的重要责任。

3.3.4结合我院实际,开展特色护理服务项目为了科学安排疗养,丰富疗养员生活,结合我院自然资源情况,根据疗养员的特点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带领疗养员到野外进行生态养生、体疗锻炼和心理疏导;根据疗养员不同部位的关节疾病,开展温泉水疗功能恢复训练等特色护理项目,使疗养制度逐步落实,疗养护理工作逐步趋向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4讨论

新形势下军队疗养院护理工作要不断适应国家和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不仅要圆满完成军队医疗护理保障任务,同时,还要加强护士急救技术、健康教育、康复技能指导等能力的培训力度,解决制约护理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积极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创建服务特色,实行精细化护理服务,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使军队疗养院护理工作向一种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疗养为一体的新模式迈进。

参考文献:

[1]何丽英.老年疗养员健康教育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3):220-221.

康复护理特色篇3

[关键词]糖尿病;脑卒中;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081-01

脑卒中偏瘫,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糖尿病并发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原有疾病的长期折磨,加之肢体功能受损,则精神压力更大,配合心理护理进行治疗尤为重要,我院对70例糖尿病并发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心理评估,针对个体制定康复护理计划,促进了病人的康复,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70例糖尿病并发脑卒中偏瘫患者,男42例,女28例,年龄41~82岁;脑梗死39例,脑出血31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首次发病<4d入院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卒中。②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③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④无意识、感觉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

1.2方法

患者按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于入院当天脑出血48~72h病情无进展,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进行,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护理。

1.3护理措施

1.3.1分析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及时地给予耐心合理的心理疏导,使其主动配合治疗。①患者角色行为缺乏:偏瘫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患者突然从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人变成只能在床上度日,洗浴、用厕、简单地更换衣着都需要别人的扶助,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难以承受这种可怕的身心磨难,偏瘫令患者出现特定的情绪反应。②患者角色行为强化:是患者角色适应中的一种变态现象,即由患者角色向常态角色转变时仍安于患者角色,有退缩和依赖心理,表现为被动、顺从、依赖、情绪脆弱,甚至带有幼稚色彩。③患者角色行为冲突:患者患病后自我价值感明显受到挫折,尤其是年富力强的中年人,自尊心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④患者角色行为冲突:病情变化或预后不佳等结果使患者不能承受,常有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等行为表现。

1.3.2肢体康复的护理以促进技术为主的康复护理。发病后注意保持正确的卧位姿式,急性期护理一般采取仰卧或健侧卧位,不得压迫患侧肢体,床上保持良肢位,定时变换体位及瘫痪肢体按摩,在健侧建立静脉通道;四肢大小关节以正常运动方式进行被动运动,鼓励患者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运动;患手持橡皮握力圈进行握紧和放松等基本动作训练;恢复期让患者坐于床边练习抬起下肢,为站立行走做准备,开始在家属或陪护人员监护下扶拦行走到独立行走。

1.4功能测评

偏瘫患者步行能力评价:1级:严重偏瘫,基本不能行走。2级:偏瘫步态,平衡杠内可帮助步行。3级:轻度偏瘫步态,平衡杠内步行。4级:步态基本正常,能独立步行。

2结果

2.1步行能力评价

本组配合促进技术的肢体康复护理,应用减重步态训练器,电动升降治疗床,上、下肢关节智能训练器等综合康复疗法,经4~6周使瘫痪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治疗前1级25例,2级21例,3级24例;治疗后,1级5例,2级11例,3级40例,4级14例。

康复护理特色篇4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2-02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2]。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3]。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康复护理特色篇5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1)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①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②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着,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③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④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康复护理特色篇6

【摘要】:中医是祖国的医学精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更体现了中医护理的重要性。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在病人康复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医护理、特色

中医护理学伴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而源远流长。在卫生部护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以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什么是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怎样来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对于在中医医院工作的护士来说,是一直关心和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整体观念、辩证施护方面对中医护理特色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以整体观念护理病人

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作为诊断治疗的指导思想,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脏腑、经络、肌肉、皮毛、气血、津液等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不可分割的。同时人的生理随天时、地势的不同而变化,人的疾病与气候、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有密切关系。自然界变化可直接或简接影响人体机能。所以,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1]。中医护理根据这一观念,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来分析病人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辩证,给予患者提供整体、全方位的照顾和护理。

二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另一特色。按照中医理论,通过四诊、八纲,对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的深浅和病情的虚实,以确立施护原则。中医辨证方法有很多种,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在护理工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对病证进行辨证护理,它可以把各种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证候都归纳为表、里、寒、热、实、虚、阴、阳证。同时,在护理工作中,辨证要有可靠的依据,依据来源于护士平常细致的观察。故在护理工作中,我们除了要掌握辩证的方法及护理原则外,还应严密观察病情,把病人错综复杂的各证都系统化了,从而更好地做好辨证施护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中医特色的护理,促进病人的康复。

1、病情观察

人体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脏与窍各有所属,脏与体表各有所主。任何一种疾病的局部症状都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脏腑,而脏腑的功能失调又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这就启示我们在病情观察时可以通过病人外在的变化了解其内在的情况,通过病人的表情、语言、气息、神态变化,以及舌苔、脉象的改变来了解病人脏腑的虚实和机体气血的盛衰。但是由于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病情往往会千变万化,所以我们要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结合现代知识进行观察,对病情才能全面细致分析它的动态变化,病人出现微小的外在变化才不会被我们忽略,然后才能够提出确合病情的护理措施,病人才能更快地康复,护理质量也才不会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

2以三因制宜护理病人

治疗病人应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差异及病人年龄体质的特点来确立治疗原则,中医的临床护理工作亦同样用三因制宜的原则做指导。如在夏季,因气候炎热、阳气外发、气血趋于肌表皮肤腠理疏松,故人体容易出汗,而在秋冬季节中的病人,因气候寒冷,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腠理致密,故人体汗液不易发泄,因此,同一个外感风寒的病人,在护理上可因气候环境有同而不尽相同。在夏季,护理此病人时,药液应温服,以免出汗过多,损伤津液;而在秋冬季节,就要嘱其药液要热服,服药后为病人加衣盖被,以促汗,使病从汗解。另一方面,对同种疾病的病人,也要因年龄和体质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老年病人因气血两虚,脏腑功能低下,所以在护理上要注意其保暖,给予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而对婴幼儿病儿,则由于其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虚实易变,病情变化较急,在护理上要注意观察病情,加强生活护理。故运用三因制宜护理病人,更加提高护理质量。

3情志护理

情志活动既是脏腑气血运动的产物,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同时七情还是治疗和护理疾病的重要手段。运用“以情胜情”“心病还得心药医”等基本观点,开展中医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的一大特色[2]。七种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如情志活动过度,则成为内伤的一种致病因素,使肌体气血受损,脏腑功能失调,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说明了七情可伤脏,脏伤则病起,所以精神不振,志意不坚,故病不可愈。护理病人时就要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增强其治病的信心,发挥内因的作用。人患病后,身心都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变得焦急、烦燥、恐惧,住院后医院的一切会使他感到特殊而不习惯,如病房的特殊生活环境,医生、护士的特殊人际关系,各种特殊饮食、打针、吃药、医学术语、医院作息制度等都会使病人感到不习惯,都需要医护人员去解释、去安慰、去沟通。在护理工作中,我们不要只看见一个疾病的躯体,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要看见一个活生生的有了疾病的人,是一个有思维有心理活动的人。我们就需要用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语言,去安慰鼓励病人,从身心两方面进行治疗和护理,以达到整体护理病人的目的。有个60岁女性患者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治疗后症状缓解,病情稳定。某晚其女远道而来,相见时自然心情激动,值班护士即嘱咐要多休息,不要过喜过悲,但不听劝告,直谈到深夜,又提及以往痛苦之事,结果患者诉后流泪,悲伤过度,突发心肌梗死,曾经几度抢救亦无法回天。这个教训是深痛的。可见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4膳食指导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恢复都是极为重要的,有了疾病不能单靠药物的作用,饮食上要配合。根据病人体质病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来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首先根据病情鼓励病人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但要以适宜为度,切勿过饥过饱,若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亦会招致疾病复发。同时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脏腑对食物是可以调节的、适应的。当脏腑功能失调时,食物对疾病或治疗就会产生一定影响。中医对饮食的宜忌是十分重视的,如阴虚病人不宜服食刺激、燥热、辛辣之品,以免伤阴伤络;又如肝病禁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水肺忌盐、疱疖忌发物等。在病初愈不宜骤补者,补又有清补、温补等。故在向病人指导饮食的宜忌时,又要注意向病人宣传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护理中应进行认真的辨证及施教。曾收治一例小儿,湿热痢入院,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准备出院,其父母心切,取鸡汁食之,第二天患儿腹痛又作,痢下便脓血,导致病情复发,这说明我们护理工作没做好,造成热病食复的结果。

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诊疗和护理知识都十分丰富,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对我们的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地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和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使病人更快的康复。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特色篇7

住院第3d,患者行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术后,责任护士认真阅读患者的结肠镜诊疗报告单,根据报告单所示息肉大小、数目,所采用的内镜下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有无出血等情况,填写健康教育处方单上的4项空白项,并做详细讲解后交患者留存。住院第4~5d,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合并的其他疾病,通过与患者深入交谈,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后,给予口头健康教育,并发放相应内容的健康教育处方单。住院第6~7d,患者无特殊情况,管床医师下达出院医嘱。责任护士填写出院指导单,并向患者详细讲解出院指导单上的内容。将挂于患者床头以供随时查阅的入院指导单、肠道准备及肠镜治疗相关事项指导单、健康教育处方单及出院指导单装订成册,发放给患者留存。

评价方法(1)观察两组诊疗情况。肠道并发症(腹痛、腹胀、便血、肠穿孔)发生率、患者咨询次数(因健康教育不及时、不全面,患者询问医护人员的次数)、住院天数。(2)患者出院前,由责任护士采用我科自行设计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表及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表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原因、饮食要求、康复知识、所服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等10个方面的问题,分为掌握、一般掌握和未掌握,掌握和一般掌握视为知晓。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病区环境、服务流程、主动宣教、信息提供、健康教育、主动服务、医护对患者的熟悉程度、护患沟通、人文关怀、操作技术10项,每项10分,满分100分,≥90分为患者满意。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3.1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在改变患者及家属的知识结构、态度及建立健康行为上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常流于形式[4]。虽然基本上满足了普通大肠息肉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但却不能适应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管理对护理健康教育在主动性、及时性、连续性、全面性方面的质量要求,从而影响了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彩色健康教育指导单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护理健康教育质量。彩色健康教育指导单的特色(1)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每个阶段不同的健康教育需求,每个阶段都分别设计有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单。在患者住院的不同阶段由护士行口头宣教后提供给患者使用,可促进患者及家属主动获取健康教育知识,更好地发挥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2)健康教育指导单设计美观,每种健康教育指导单使用相应的彩色纸张以做区分,分别为红、黄、蓝、绿4种颜色。彩色能给患者以美的享受和生机勃勃的感觉,并能吸引患者的注意力,促使其认真阅读健康教育指导单上的内容。不同色彩的健康教育指导单也有利于护士直接根据颜色及时取到所需要的指导单,而不需要查看内容才能区分指导单,因此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3)健康教育指导单内容简单明了,字迹清晰,语言温馨,重点突出,特别是入院指导单和出院指导单上均有美好的祝福语,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真诚和关怀,从而融洽了护患关系,缩短了护患距离。

彩色健康教育指导单上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和条理性,易于患者理解,方便患者记忆,尤其是对于记忆力下降的老年人、容易健忘的患者或陪护更换较频繁的患者家属,将健康教育指导单挂于床头,便于患者在治疗间隙或家属陪护阅读和回顾,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缩短了住院天数。彩色健康教育指导单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中,1~7d每天均制定了详尽的诊疗计划,内容包括主要诊疗工作、重点医嘱、主要护理工作、疾病有无变异等。健康教育指导单的发放时机契合标准住院流程,每天都有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单发放给患者,使患者能够及时掌握每天的诊疗计划以及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连贯性,减少了患者因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不了解而经常咨询医护人员的次数,并能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同时自我护理行为的完善有助于疾病的康复,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低年资护士健康教育知识不全面,缺乏交流技巧,而健康教育指导单内容固定、明确,有助于避免低年资护士知识的不足而降低健康教育质量。

作者:熊宇张莹陈斐

康复护理特色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8)-7-0079-02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中风后偏瘫患肢的功能康复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草药烫疗,观察患肢肌力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草药烫疗的中医特色护理对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风中草药烫疗康复护理

中风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国老年人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疾病。中风急性期内约有90%的患者残留各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其中最常见的是运动障碍――偏瘫。偏瘫不仅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实施康复介入,改善其运动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临床资料

将2006年0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对首次发病且无明显精神和意识障碍的急性中风后偏瘫的患者80例。均经头颅Ct确诊,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按入院顺序,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

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以头皮针针法治疗加用中草药烫疗和功能锻炼。

2.1心理康复护理急性期患者因为不了解病情及其预后而焦虑和慌乱,不良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功能锻炼的效果,所以有效的沟通与良好的护患关系、适时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可以使患者增强自信心,积极配合进行功能训练。康复护士每天向患者及家属作宣传教育,并亲自进行形体示范,从身心两方面指导患者作康复训练。

2.2头皮针法入院后凡生命征平稳,即给予针刺治疗。向患者讲解针刺的方法,告知头针并非刺入大脑,而是在颅骨外头皮上行针,十分安全,消除紧张心理。具体方法:(1)定位针刺病灶侧运动区,下肢、上肢运动区各针一针,有运动性失语加语言1区,感觉性失语加语言2区,混合性失语加语言3区。(2)针法平刺,留针1小时,每隔20分钟运针一次,快速运针200转/分。运针过程中嘱患者主动活动患肢,根据患者的肌力情况做水平移动、抬举、屈伸等功能活动。(3)疗程连续针6天,每天针1次,休息1天,7天一个疗程。

2.3中草药烫疗法借助温热之力,将药性由表达里,通过皮毛腠理透入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的一种治疗方法。采用本院中草药烫疗组方,根据患者病情、肢体瘫痪的部位及程度,辨证用药。烫疗时按经络循行方向从上而下、从阳至阴地抹擦患部。将温度适宜的毛巾覆盖于患肢,保持温度均匀。药熨过程中多询问患者反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烫伤。每次烫疗在30-40分钟,每天1次。每天头针和烫疗分别进行。

2.4功能锻炼患者生命体征稳定72h后开始进行康复干预,使患者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及肢体功能位置,各关节被动运动及坐位训练[1]。

2.4.1卧床期要定时变换。凡不能自行翻身者,应每2h翻身1次,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半侧卧。当患者仰卧时,将患侧上肢上举过头,或者用健手握患手上举上肢,来回左右摆动,以患肢不感疲劳为度,4-6次/d。

2.4.2早期坐位训练。若病情允许从发病4-5d就可起床,一般从坐位30°位置持续5min开始逐步抬高角度及延长时间,最终达到80°位置持续30min[2]。随着患者肌力的改善,协助坐起、坐位、立位平衡训练及步行训练每天2次。指导病人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协助病人逐步学会洗脸、刷牙、梳头、入厕等。

2.4.3步行期护理。训练内容主要以坐位平衡转身、站立重心转移、跨步、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主。训练的程序为先离床站立,而后踏步、抬腿、侧移至行走,行走时应防止患者跌倒,注意患侧踝关节的位置及患者能否耐受,以免发生意外。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在家人帮助合作下进行训练。

2.4.4出院指导。患者从医院出院后,在社区康复中心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定期随访指导,以巩固康复效果。要完全康复,则需在出院后进行持之以恒的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计划,包括的摆放、运动锻炼、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等,合理地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回访。

3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中风早期介入中医特色护理,可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有效的缩短康复期[3]。对于急性中风病人,康复介入越早,病人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越好,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4]。况且中草药烫疗药源丰富,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依从性好,利于基层单位开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严秀群,杨建英,吴军君.中医偏瘫急性期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14-15.

[2]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1):59-60.

康复护理特色篇9

关键词:慢性病;老年人群;中医特色健康护理模式;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69.3±7.4)岁,高血压37例、高血脂23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18例,病程6个月~12年;对照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9.8±7.6)岁,高血压35例、高血脂21例、糖尿病24例、冠心病20例,病程6个月~10年;所有患者均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年龄≥60岁,意识清晰、思维能力良好、语言表达清楚;排除合并严重慢性病并发症者、意识障碍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慢性病类型、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统一介绍疾病知识、自我护理的方法、日常饮食及运动注意事项、用药方法,指导患者自行监测血压、血糖等,若有不适及时来院复查。观察组采用中医特色健康护理模式:①中医特色健康护理的理论基础。中医健康教育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理论、中医养生保健等理论为基础,共同构建了中医特色健康教育体系,从而指导临床健康教育,从疾病护理、养生保健、情志调护、生活调摄等方面入手,既普及了健康知识,又符合患者自身的需求,使中医养生方法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利于患者的认识和接受,开展也更为顺畅[3]。②情志调护护理。中医将情志分为“怒、喜、忧、思、悲、恐、惊”七情,七情对应脏腑功能,每种情志过盛则相应脏腑功能出现损伤,日久导致脏腑病变、阴阳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说明情志的调和对于防治疾病有重要作用[4]。而老年慢性病患者病程长,需长期用药治疗,疾病恢复过程缓慢,使得心理容易出现烦躁、焦虑、不安、孤独等负面情绪,造成心理压力过大。通过普及中医情志养生知识,采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调畅情志,利用舒郁导情法、情志相胜法、暗示解惑法等方法,使情志与脏腑保持制约和平衡状态,减轻情志损伤对疾病的危害[5]。③饮食调护护理。中医食疗是中医特色养生方法,历代医家对于食疗的内容记载丰富,主张综合膳食调理,少盐少油、低糖低热量,将药材添加入菜肴或粥中做成膳食。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老年患者选择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调理,可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高血压者多食用富含钾元素多的瓜果蔬菜,高血脂及冠心病者多食用清淡、降脂食物,糖尿病者饮食进行低糖饮食,从而平衡机体气血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缓慢达到调整机体的作用[6]。④中药内服指导。通过辨证使用中药内服,可调养气血、扶正补虚、促进病情康复。临床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及中药的四气五味作用辨证给药,指导患者补益药宜饭前服用,安神剂、润肠剂宜睡前服,对胃有刺激的药应饭后服用等,用药期间注意药食配伍及相关服药禁忌,促进药效的发挥[7]。⑤中医养生保健护理。中医养生理论内容丰富,很多精华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如顺四时,治未病;调情志,贵恬愉;避邪气,防传染;适劳逸,勿过用等。要求老年患者注重调整生活习惯,适当运动锻炼,如步行、慢跑、爬坡、打太极拳、八段锦等,以柔和的运动方式增强体质,达到疾病预防和保健的目的[8]。⑥中医特色护理。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较多,如足浴、针灸、刮痧、拔罐等,可根据老年患者的不同疾病类型及体质情况选择适宜的保健技术。高血压者多采用按摩大拇指底部的方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冠心病者可穴位按压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外关;糖尿病者可常按涌泉、中脘、三阴交等穴位;通过泡脚配合足底按摩,可起到改善微循环、养生保健的效果[9]。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健康知识调查表评估对疾病知识、并发症、药物知识、改善生活习惯、饮食及运动等健康知识掌握率;健康教育后测定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统计达标率;统计健康教育后的护理依从性,分为自我监测血压、规律用药、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包括健康、认知、生理、生活、情感、工作等项目,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比较

观察组疾病知识、并发症、药物知识、改善生活习惯、饮食及运动等健康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各指标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血压、血糖、血脂等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自我监测血压、规律用药、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4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在健康、认知、生理、生活、情感、工作等SF-36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康复护理特色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颈肩腰腿痛保守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21-02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护理工作新模式―临床路径是近几年来国外提出的一种诊疗护理新模式,它通过个性化、流程化、标准化的诊疗护理方案,兼顾效益―成本,达到预期的诊疗护理效果,控制病人的医疗费用。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现代人们对电脑、手机的依赖,而又缺乏规律性的运动。颈肩、腰腿痛病发率逐年上升,出现不同程度颈椎病症状。我院对此类疾病进行了中医特色的保守治疗,但效果还是不够满意。在如火如荼的优质护理工作开展以来,在原有中医特色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了我科自行制定的颈肩腰腿痛的健康教育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入选标准①年龄20-70岁,性别不限;②临床诊断为颈椎病或腰椎盘突出症的患者并使用中医特色治疗;③患者无相关手术史;④无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及系统疾病。

1.1.2排除标准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②不能配合完成相关治疗③不能遵医嘱进行复诊和随访、资料不全、观察期遇有特殊情况而终止治疗者。

1.1.3一般资料共入选的100例患者,病程三月到三年,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传统保守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保守治疗+健康教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期、症状均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按照我科的颈椎病/腰突症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了健康教育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

1.2.1.1在病人入院第一天入院介绍:介绍病房及病室环境、设施的使用,医护人员、制度(陪护探视制度)、服务项目食堂地点、订餐方法,一次性物品的领取等。入院评估后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安全指导工作:防跌的宣教,疼痛的宣教,活动的指导包括下床的方法。在医生下具医嘱后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宣教:相关检查的注意事项,用药的指导,药熨、敷药、静电、针灸、牵引的注意事项。

1.2.1.2在病人住院前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对疼痛明显者指导其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并教会患者一些可以缓解疼痛的穴位(腰腿痛:肾腧、腰腧、环跳、足三里;颈肩痛:大椎、肩井、肩廖、合谷等)对睡眠不佳者可指导患者睡前泡脚,点按百会、三阴交、神门穴等。饮食指导宜清淡,忌食肥甘厚味,苦寒生冷、辛辣刺激之品,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多次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在服用中药汤剂时需掌握正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严格服药时间,多以温服为宜,服药期间忌口等。另外合理安排好综合治疗的顺序,听取患者治疗后的反馈,告知患者相应的注意事项,积极与医生沟通,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1.2.1.3在病人住院后期,重点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的指导,如:腰背肌锻炼、颈椎操的指导、活动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在饮食上可食补气益血,补益肝肾等滋补食物,如动物肝肾、牛羊肉、大枣等。

1.2.1.4出院指导注意防寒保暖、固定姿势时间过久,负重的活动。强调坚持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1.2.1.5出院随访中的指导了解病患出院后情况,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意见。

1.2.2疗效评判标准痊愈肢体疼痛评分0分,活动正常,出院后一月以上未复发。

显效肢体疼痛评分2分,活动如常,出院后一月未反复加重。

有效肢体疼痛评分减少2分,活动受限,出院后有症状加重情况。

无效两个疗程仍觉肢体疼痛麻木,活动障碍。

1.2.3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见表1。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p

3讨论

颈肩腰腿痛是现代生活中的常见病,其病因多与不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有关,治疗也是以综合治疗为多见,但复发率比较高。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这七分养主要还是靠我们护理人员对其提供正确的引导才能实现。护理人员运用健康教育路径,全方面的对病人生活进行干预,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可以提高治疗的疗效,降低了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另外在年轻护士临床经验不足的情况,有了健康教育的护理路径,对日常护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指导意义,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