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儿童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十篇儿童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儿童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4:40

儿童情商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情商;影响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有些家庭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其家庭教育无法跟上现在时展的步伐以及时展的要求,这也给儿童情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会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对于儿童自身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不足,这就严重阻碍了儿童自身的发展,也无法更好的培养情商。这就需要家长能够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的影响,通过创新家庭教育方法来促进对儿童带来的影响,这也是家庭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就要与儿童进行多多交流,以此来增多儿童接受家庭教育的机会,并且开发他们的情商,让他们不断培养情商,从而获得竞争力。同时,也要让儿童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从潜意识里重视情商的培养,这样也可以让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接受家庭给予自己的情商培养机会。而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然而这种问题学校并不能够解决,这就需要家长爱的教育来为孩子解决难题。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儿童情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落后

因为有些家庭经济比较落后,这也使得家庭教育落后,这也是家庭教育的现状。家庭人员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在这方面没有给予重视,直接造成了儿童情商的发展。而且,由于儿童的家庭教育素养较低,在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不利于情商的培养,也会让他们因为情商不够而无法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家庭教育可以更好的让儿童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所以,对于一些家庭教育落后的地区,儿童情商的发展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并且会影响到儿童长大后的发展。总之,家庭教育落后是现在儿童情商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是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影响的现状。

(二)家庭教育观念不足

而且,家庭教育观念不足也是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家庭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影响了儿童情商的培养。就是由于家人教育观念不足,家庭很多家庭都认为家庭教育并不重要,也不会重视家庭教育给儿童情商带来的影响。缺乏家庭教育观念,那么就会在实际行动上落后,这样就会使得家庭教育无法得到重视,从而进一步阻碍了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只有具备了家庭教育观念,家长才能更加重视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且置办更多的家庭教育资源,以此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从而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同时,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观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还有利于儿童情商发展。

三、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的影响

(一)家长自身的素质带来的影响

儿童善于模仿自己的家长,如果家长自身素质不好,容易引导孩子形成一系列的不良习惯,这样也不能给儿童情商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如果家长自身的素质较低,那么也不会有更好的文化素养以及家庭素质来教导儿童,让儿童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如此一来,就会使得儿童从小就会养成一些坏毛病,严重影响了儿童情商的培养。所以,家长自身缺乏素质会使得儿童严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儿童情商的发展。

(二)家庭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

当然,家庭生活环境也是儿童情商发展的影响因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儿童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这样就会从小给孩子心中留下一个阴影,并且让孩子从小都接受一些不良的习惯以及生活,这样会给孩子提供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从而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优越而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那么从小就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让孩子从小就会接触到良好的东西,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可以让还是更好地培养情商,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家庭生活环境也会给儿童情商带来很大的影响。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还需要不断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情商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智商,同时还有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当然,在家庭教育中,家庭以及家长对于儿童情商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并且家长自身的素质以及观念也是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所以,这就启示家庭能够培养家庭教育观,这样才能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作者:王瑜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渝江.农村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18-121.

[2]庞国斌.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唐维国.家庭教育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01(2)79-83.

[4]徐福荫.家庭教育方式创新与多元发展[J].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

[5]董亚芬.家庭教育的影响[J].外语界,2003(1).

儿童情商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情商集体训练儿童幼儿教师

人的情感智能又称情绪智能或情商(eQ)。“情商”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耶鲁大学学者提出的,它反映一个人控制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我国心理学家提出构成情商的核心因素为三个方面:怎样对待自己的情绪;怎样对待别人的情绪;怎样对待挫折。我国现阶段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孩子在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活动形式。集体玩耍的缺失使得孩子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的精神,又使孩子缺乏竞争意识,因此在幼儿期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竞争意识与挫折承受能力对当代的幼儿期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运动对培养儿童情商的重要性

1.把握儿童期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在情商形成的最佳时期开商

婴幼儿期的孩子大脑发育迅速,情绪管理中枢逐渐成熟。幼儿期的孩子逐渐开始学着管理自己的情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教师和家长的情感非常敏感,会把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态度印在头脑里,并做出本能的反应。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亲切、温和,会使孩子产生愉快的情绪,这时的孩子性情温和、情绪稳定;反之,如果态度冷漠、粗暴,孩子会缺乏安全感,产生暴躁、没有耐心的反应。长时期得不到温暖的孩子性格形成缺陷的比例较高,这一点从我国青少年犯罪统计中已得到了证实。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初始阶段重视孩子情感的培养与训练,建立他们良好感情的基础,促进他们健康性格的形成。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育侧重点,情商的培养是每一个人终身都要完善的素质。在儿童情商开发的初始阶段,培养孩子宽容豁达、果敢坚定、自信乐观、团结合作的品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提高情商的教育效果,如若错过时机,一旦性格定型,要想改变,孩子和教师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2.集体体育训练对儿童情商的影响

团体操表演是儿童集体体育训练采取较多的锻炼方法。幼儿团体操表演通常讲究团体配合,要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孩子要进行大量的训练。他们不仅仅要完成好自己的动作同时也要照顾到其他同伴的节奏。这样的训练可以让他们慢慢地体会出团队协作的含义。团体操训练与表演要求孩子热爱集体,服从集体、积极配合,必要时改变自己的小性子,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融入集体,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孩子参加体操训练与竞技比赛都要参加体能训练,体能训练包括耐力训练、力量训练、速度训练、柔韧练习等需要长时间坚持的训练项目。体能训练要求孩子不怕吃苦,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这些训练可以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适度磨炼小孩的意志更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通过孩子成长的经历我们也能看到,吃苦磨炼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困难退缩,没有挑战的信心和勇气。体育训练可以在培养儿童的体质同时培养其坚毅的性格。长时间的体育训练过程,可以弥补娇气和盛气,使孩子的意志能够得到磨炼。在训练中,孩子可以互相学习、互相鼓励战胜困难,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精神,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敢面对竞争的能力。由此可见,幼儿集体体育训练不仅仅可增强孩子的体质,而且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幼儿的集体体育活动可以让儿童情感自我完善,有利于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达到提高的情商目的。

二、集体体育训练激发和培养儿童情商的方法

1.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格

自我调控是有意识地对自我的欲望或思想情绪进行调节。儿童情绪的自我控制有一个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儿童这一主体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树立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训练与比赛期间,我们应更多地观察与理解孩子的行为与情绪变化,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爱心并一视同仁,用教师的情感去感染孩子,让孩子成长在一个富有爱心的环境中。温暖的集体可以培养孩子的宽容与友善,在训练与比赛中,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互相信任,教给孩子控制紧张情绪的方法,如相互间语言的鼓励、轻拍对方的后背安慰对方等等。教师还应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互相帮助,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体谅和理解其他小朋友,使孩子愿意参加集体体育锻炼,热爱锻炼,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控制情感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情商的效果。

2.帮助孩子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儿童对情感特别敏感,也是“同理心”的形成时期,此时正是培养孩子观察力和沟通能力的最佳时期。“同理心”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理解他人行为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有助于孩子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想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教师应先体察孩子的情绪,体谅和理解孩子的心情。当孩子遇到觉得委屈的事情时,他的感受是很深的,如若教师能理解与体谅,孩子会体会到同情心带来的安抚与温暖,这个时候再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教导,他会逐渐形成对亲人与同伴的信任与友爱,反之处理不妥当,孩子会哭闹或暴怒,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多次这样的刺激会使孩子的性格暴躁,遇事不冷静,不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关系。

儿童在集体体育训练过程中由于大脑兴奋、身体劳累是最容易暴露自身性格优缺点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多理解与体谅孩子的情绪反应,在接受身体素质训练与模仿训练时应为孩子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观察其他小朋友的言行与训练表现,体会其他小朋友困难,体谅对方的言行,学习其他小朋友身上的优点,进而培养“同理心”学会与他人相处的基础。在集体体育训练中,教师同样要为孩子提供协助完成的项目,使他们在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时互相观察与模仿,学会坚持与妥协的尺度,鼓励他们相互配合,树立孩子健康的人际交往理念,这对他们性格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中国有句古话是“察己知人”,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别人。因此,幼儿教师要在培养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同时了解与体谅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学会宽容,从而提高儿童情商指数。

3.增设竞技体育内容,提高儿童竞争意识与抗挫折力

培养竞争意识和抗挫折力,对当代儿童素质的提高有特别的意义。从社会未来发展来看,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只有那些能承受挫折,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战胜困难和失败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体育训练是艰苦与耐力的训练,它要求儿童不怕吃苦,持之以恒,从痛苦中寻找继续坚持乐趣。幼儿教师在把握儿童训练过程中,要采取游戏性强的训练方法,如耐力训练可以把跑、跳、追逐、爬行、投皮球等游戏性项目穿插起来进行,提高训练的娱乐性,以便达到预定的运动时间与强度,让孩子体会到累与很累的感觉,最终让他们完成任务。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把训练气氛调整到愉快、宽松,鼓励孩子完成规定的全部任务,让孩子体会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在训练中提高孩子持之以恒的信念,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体育训练的艰苦与体育比赛的紧张气氛,不仅仅能够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同样可以锻炼孩子机智果敢的心理素质。多种多样体育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体质,同时使孩子懂得“坚持到底就可以胜利”,培养了孩子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与坦然面对竞争的信心。

4.注重教师自身形象的引导作用

模仿是儿童期孩子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教师的行为与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将被孩子“纪录”下来作为一种程序输入到孩子们的头脑中,孩子遇到问题时会潜移默化地模仿老师,用老师的反应态度、做人风格来反应自己遇到的问题。因此,幼儿教师作为最初塑造幼儿性格的工程师,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优秀品行。在进行儿童体育训练过程中,幼儿教师要用自己的宽容豁达、热情大方、果敢坚定、自信乐观、机智幽默等优秀的情绪商数感染孩子,这些将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孩子的情感健康发展,达到开商的效果,同时也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发挥出巨大的示范力量。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随着未来社会多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而且儿童早期情商的发展与幼儿教师的教育方式有密切关联,因此,我们呼吁:儿童期要重视孩子集体体育训练的教育,以教师的爱心引导孩子情商的健康发展,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参考文献:

[1]滕健,赵伟.浅谈对运动技能发展最佳时期的选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2).

儿童情商教育的重要性篇3

【摘要】目的为探讨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效果,寻求有效的早教方法,以促进儿童智能发展。方法本市区3岁以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将来我院儿保门诊参加“育儿工程”项目的儿童列为早教组,仅作一般健康检查者为常规育儿组(对照组)。早教组实施综合干预方法,对照组无干预因素。两组儿童均在生后9个月—3岁内,应用国内标化的“儿-心量表”进行智力测评。结果早期教育组102人,常规育儿组73人,两组儿童性别人数和父母文化程度的比较(p>0.05);两组儿童平均发育商(DQ)分别为100.2和91.8,即早教组儿童的平均DQ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和干预,确能促进其智能发育、提高智力水平,此为培养高智商、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早期教育婴幼儿发育商智力测验多元智能筛查

为探寻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效果和切实可行的早教方法,我们于2007年9月—2011年6月间对市区内3岁以下散居儿童分组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组以来我院儿保门诊进行健康服务的城区3岁前散居儿童为研究对象。

1.2方法:将自愿参加在全省推广的“育儿工程”项目的儿童列为早期教育组(要求生后3个月左右加入);只做一般健康体检者为常规育儿组(对照组)。早教组小儿家长接受连续6次(每周1次)的科学育儿知识与技能培训,重点传授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早教方法等相关内容,提供《婴幼儿成长指南》育儿教材1套。要求家长在小儿3岁内进行健康检查的同时,每3个月到门诊做1次多元智能筛查,以便保健医生进行早教指导;常规育儿组不加任何早教干预因素。两组儿童年龄均在9个月—3岁内随时来儿保门诊,并由专业人员采用首都儿研所编制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智力测评,测试项目分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等5各方面;本量表DQ等级评定标准分为:≥130为优秀,115-129为聪明,85-114为中等,70-84为偏低,<70为低下。测试后,对两组儿童发育商进行比较。

1.3本组统计学处理采用χ2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儿童基本情况比较。早教组102人(男53,女49),对照组73人(男37,女36),两组性别人数之差(p>0.05);早教组小儿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和初中文化者分别为91人、11人,对照组二者分别为66人、7人,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2早教组和对照组儿童的平均发育商比较(表1)。

表1早教组与对照组平均发育商(DQ)比较

表1显示,早教组小儿的发育商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非常显著。

2.3早期教育组和对照组儿童的DQ等级人数分布情况(表2)转贴于

表2早教组与对照组DQ等级人数分布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早教组和对照组儿童在“聪明”等级以上的人数分布分别占5.9%、2.7%,前者为后者的2倍多;在DQ“偏低”等级的人数分布中,常规育儿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且高出早教组10倍以上;又通过两组儿童DQ居“中等以上”和“偏低”等级人数分布情况比较,其差别非常显著(χ2=17.9,p<0.001)。

3讨论

3.1早期教育的效果。本组通过对3岁内小儿分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早期教育组儿童的平均发育商(DQ)明显优于常规育儿组,且在DQ等级人数分布比例上差别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若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实施早期教育和干预,对婴幼儿智力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可提高其智力水平,此与国内同类研究报道相一致。

早期教育,是指从零岁起到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早期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充分培养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因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只要适时地给予智力因素刺激,是会促进智能发展并取得最佳效果的[1]。即良好的环境(主要是教育)给婴幼儿各种感知觉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其远期的效果影响会更为明显。

3.2早期教育的理念。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正处在成熟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的定位性和智力的多元性,决定智力是全脑功能的状态体现,因此,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并不是单纯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而是提供和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进儿童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为儿童以后发展打好基础[2]。

3.3早期教育的实施。早期教育与脑潜能开发重点对象应为0-3岁儿童,此期小儿多为家庭养育,即家庭的早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智能发育是脑功能不断成熟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家庭、相关机构和社会等多方配合。早期教育工作不仅注重儿童发育训练本身,更注重家长对早教的足够重视和掌握最基本的早教方法。强调早教应持之以恒,提倡寓教于家庭生活,同时应重视儿童兴趣的引导,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等,使其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3]。

参考文献

[1]高振敏.中国儿童智力开发百科全书.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263.

儿童情商教育的重要性篇4

(1山东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聊城252000;2山东聊城大学财务处,聊城252000)

[摘要]1927—1937年是上海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重要时期,城市娱乐功能渐趋完善。随着儿童地位的提升、西俗东渐的影响日深和上海经济的发展,儿童娱乐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现代娱乐体系。儿童娱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体现了以儿童为本和教育即生活的原则,同时结合时代需要,号召儿童救亡图存,强身健体,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服务于国家发展等。

[

关键词]儿童娱乐;儿童生活;儿童教育

自19世纪40年代开埠以后,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城市,至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发展成为中国贸易、金融、商业、工业、制造业中心。在这一过程中,上海也开始关注儿童教养,1932年上海市政府率先在全国倡导成立和试行“四四儿童节”,1934年又呈请设置“儿童年”。上海还逐步发育并整合了全市娱乐设施,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娱乐体系,由此“上海,不单是全国的工商、金融集中的大都市,对于娱乐事业也是全国的汇合场所。”娱乐是城市居民的一种闲暇生活方式,儿童娱乐从属于这个范畴,是一种让儿童愉快地度过闲暇时间的行为,能够满足儿童的美感需要、休闲需要和情感需要。1927—1937年间上海儿童娱乐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形成了以儿童图书、儿童电影、儿童播音、儿童体育、儿童游乐场和儿童玩具为主体的儿童娱乐格局。对儿童来说,娱乐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当时的上海,儿童娱乐属于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彰显出重要的教育价值。

一、1927~1937年上海儿童娱乐的兴盛

(一)儿童地位的提升敦促儿童娱乐的发展

在中国长久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将儿童看作“小一号的成人”,忽视其年龄特点,且将儿童视为家庭或家族的私有物品,认识不到儿童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一直到民国时期人们的儿童观才开始发生改变。在强调以个体为本位的五四运动中,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地位被发现,尊重儿童独特的心灵世界和精神需求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认为不能将成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知识强加到儿童身上,须有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来满足儿童身心发育的需要。1919年11月《新青年》第6卷第6号上,鲁迅发表题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文章,正式提出“幼者本位”的口号,与古代家庭把子女视为自己的隶属品,强调家长的专制权威性相比,尊重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成为五四时期子女观、儿童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此后,儿童的地位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

五四时期人们对儿童的发现,立足点之一在于儿童对国家、民族的特殊意义,儿童问题从一开始就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鲁迅曾说:“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周作人也认为:“盖儿童者,未来之国民,是所以承继先业,即所以开发新化,如其善遂斯旧邦可新,绝国可续。不然虽当盛时而赫文明难为之继”。旧有的从属于封建家族的儿童观,由此开始被新型的国家民族意义上的儿童观所替代。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励行普及教育,以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1927—1937十年间,稳定的政治环境更是为现代儿童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0世纪之初,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也被传播到中国,上海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倡“儿童中心论”,又称“儿童本位主义”,他主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以儿童为中心,使教育与现代社会、生活实用紧密结合在一起。1919年4—5月杜威访沪,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起积极的社会反响。1925年美国女教育家、道尔顿教学法创建者柏克赫思特于访问上海,倡导技能训练教学体制,注重儿童的动手能力。1931年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华虚朋夫妇访问上海,提倡“文纳特卡制”,主张将儿童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培养相联系。随着现代教育思想在上海的广泛传播,知名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纷纷身体力行,推行现代儿童教育。

儿童本位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儿童个性发展,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娱乐是教育儿童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传统社会中,儿童娱乐的重要性并未得到承认。对于儿童玩具和游戏,中国古代素有“玩物丧志”一说,用于儿童启蒙的《三字经》里就有“勤有功,戏无益”的古训,教育儿童勤劳可得到回报,终日戏耍则无益。在这些观点的作用下,中国历来忽视玩具和游戏对儿童成长的积极意义。儿童玩具以哨子、娃娃、陀螺、拨浪鼓、粘土、铁叉、大刀等为主,儿童娱乐如踏青、放风筝、打秋千等类同于成人的娱乐,专属于儿童的娱乐较少,娱乐促进儿童体智发展的功效也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然而,传统《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读物是难以满足儿童全部的精神需求的,“中国向来以为儿童只应该念那经书的,此外并不给预备一点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挣扎,止那精神上的饥饿,机会好一点,偶然从文字堆中——正如在秽土堆中捡煤核的一样——掘出一点什么来,聊以充腹,实在是很可怜的。”近代以来,随着儿童地位的提升,人们对儿童关注的增多,儿童娱乐被视为儿童的教育方式之一,在思想、文化乃至科学方面对儿童的启迪作用尤为可贵,对儿童接受现代思想也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二)西俗东渐成为上海儿童娱乐发展的契机

上海开埠以后,在外侨的示范下,西方现代娱乐方式被植入上海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从功能上看,最早出现在上海的西方现代娱乐方式是为了满足外侨生活的需要,这些被称作“奇技淫巧”的魔术、电影、溜冰等逐步吸引了上海居民的眼球,“洋娱乐”成为一种摩登的生活方式走人寻常百姓家。

上个世纪20、30年代,随着租界公园向中国人开放,公园作为休闲娱乐场所的公共性得以体现。与中国传统的私园相比,除了园艺景观之外,公园还配有音乐演出场、体育健身场等休闲娱乐设施,同时还是西方音乐在上海市民中传播的重要路径。空闲时间到公园散步、娱乐和健身成为当时上海人的一种时尚娱乐行为,儿童也成为公园的重要游客。上海公共租界著名的兆丰、虹口、外滩三个公园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儿童参观游览,颐养身心,开阔眼界(见表1)。

20世纪初,电力在上海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以电力能源为主导的一系列娱乐产品,包括电台、电影院等。上海广播电台设有专门的儿童播音:“儿童音乐播音每日分两次播送,第一次在永生电台,其时间为下午二时三十分至四时,第二次在恒森电台,其时间为下午六时三刻至八时一刻。”1933年上海儿童晨报社还联合电台和公司举办了儿童播音比赛。

电影自登陆中国起就广受儿童欢迎。1915年上海的《进步》杂志刊载《电光影戏与儿童关系之商榷》一文,提到民国初年我国电光影戏(早年对电影的俗称)的盛行如“春潮日涨”,为数众多的电影观众中有相当多的孩童。中华书局出版的《教育电影》一书将教育电影分为三类:社会教育电影、学校电影、儿童电影,这三种类型电影的产量高达数百部,观众绝大多数都是儿童,电影作为上海儿童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时代呼唤下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上海儿童读物出版繁极一时,儿童图书在内容和形式上突破旧有的学科分类,以西方现代学科体系编写。连环图书因其直观、有趣的叙事方式,特别受到儿童的青睐,并迅速风靡开来。1922年4月《儿童世界》刊载“图画故事”,以多幅甚至上百幅图画组成连续性故事,开连环画连载之先河。之后,几乎所有儿童杂志都有类似连环画连载故事,有的连环画画家还兼任儿童刊物画家。此后又有各种儿童文库、儿童丛书等系列图书出版。当时就有人如此评价当时的儿童图书:“最近几年,尤其是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间,儿童用书的出版最为热闹,商务印书馆有小学生文库五百册,幼童文库二百册,小学分年补充读本六百册;中华书局有小朋友文库四百五十册,小学各科副读本三百册;世界书局有儿童文库二百册;此外,儿童书局、北新书局等也都有类此的出版物。”这些儿童图书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形式上灵活多样,旨在传播有别于传统蒙学的新式教育思想。

此外,儿童体育得到大力提倡,体育社团、专业体育学校成立,体育竞赛频繁,体育成为上海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小学内均设有体育课或游戏课,还有课外活动时间。上海各大游乐场如先施百货公司游乐场、永安百货公司游乐场中都设有儿童乐园、儿童园地或儿童世界等,专供儿童游乐。

在西俗东渐的作用下,上海经历了一场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社会演进的娱乐革命,并导致人们娱乐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儿童娱乐也体现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儿童娱乐不再是传统农业社会儿童物质享受的手段,而是儿童提升自我价值和素质的重要方式。儿童娱乐不单单是一种经济消费方式,而且代表着一种新式生活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儿童娱乐突破原有农业文化束缚,打破传统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表现为大众化、商业化,同时也彰显其教育性。

(三)经济的发展带动上海儿童娱乐的兴盛

首先,民族资本成为推动儿童娱乐发展的重要动力。民族资本是“推进上海近代城市娱乐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当玩具、电影、图书、游乐场等作为市场经营目标被引入上海市民消费市场时,民族资本也注意到了儿童这一庞大的消费人群,因此积极投资于儿童娱乐。

晚清之际儿童玩具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及至19世纪80~90年代,上海市场上西方儿童玩具已经非常普遍。如表2所示,在利益的刺激下,上海民族资本投资儿童玩具业,30年代是上海玩具民族工业兴盛时期,形成了金属、赛璐珞、木制、橡胶、布制、纸制和童车等七大类玩具。上海成为全国儿童玩具制造业中心,其中永和实业公司生产的永字牌橡胶皮球30年代行销全国,备受小学生喜爱;康元制罐厂玩具部雇工100多人,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玩具制造厂。

1918年起,商务印书馆开始自行制作影片,如表3所示,主要有五大类:“风景”“时事”“教育”“新剧”“古剧”,且多是短片。商务印书馆自行制作了约20多部教育电影。影片除了在放映的时候实现对广大群众和学生的直观教育外,还辅以书籍等文字教学资料和教员的口头讲解,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些影片都受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的喜爱,尽管一二八事变中这些影像资料全部被毁,但我们仍能从这些影片的名单中感受到当时教育电影的繁荣。

上海还是中国近代儿童读物出版中心。当时出版儿童读物的出版社有商务印书馆、新华书局、中华书局、广益书局、儿童文艺杂志社、儿童书局、文光书局、世界书局、建国书店、作家书屋、小朋友书局、北新书局、华华书店、基本书局、正气书局、大众书局、狂飙出版部、广学会、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蓓蕾出版社、大东书局、经纬书局、亚东图书馆、科学图书仪器公司、正中书局、儿童读物社等26家出版机构,其中儿童书局等4家出版机构更是直接面对儿童,以儿童图书为主要经营目标。

其次,上海经济的发展为儿童享用娱乐提供了物质基础。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电影院、公园、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娱乐设施在全国首屈一指,增加了儿童的娱乐范围和项目。1931~1936年先后成立了上海市立民众教育馆儿童图书馆、敦义儿童图书馆、第一儿童图书馆、市立第二儿童图书馆、中华慈幼协会图书馆等,供儿童阅读书报。据1934年上海市行政统计概要记载,当时有市立民众教育馆2个,博物馆1个,美术馆3个,公共体育场10个,民众阅报处65个,公共娱乐场38个,电影场40个,公园15个。这些设施为儿童享用现代娱乐提供了物质基础。

再次,经济的发展还导致上海城市拥有广阔的消费人群,包括相对富裕的上层群体、日益扩大的中等收入消费群体和庞大的下层消费群体,生活在上中下各个阶层家庭中的儿童成为上海儿童娱乐业的消费者。中上层家庭中的儿童看电影、游公园、拥有各种书籍和玩具是很普遍的事情,即便在上海年收入最低的工人家庭中,每年也有一定数量的文化娱乐开支,可供四口之家每人听一次地方戏,逛一次大世界,或看一次电影。这便意味着生活在下层家庭中的贫苦儿童也有机会享受到现代儿童娱乐。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儿童电影、书籍、玩具等还具有了公益性质,凸显了儿童娱乐的教育功能。如1933年秋,在一些热心教育电影的人士的集资筹办下,上海设立了“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位于当时的博物院路19号,有教育影片约180部,免费供应给各地学校、教育行政机构和社教机构,是供应各地教育电影的枢纽。1935年上海市儿童幸福委员会也开办了儿童电影院,免费放映教育电影。1936年成立上海市儿童电影推行委员会,指定“东海、西海、荣金、东南、世界、金城”六家影院于每星期日上午十点放映有益儿童的教育影片,每人座价只收5分。此外,儿童节和儿童年期间,公园、儿童游乐场、电影院免费向儿童开放,各出版社向儿童尤其是童工等下层儿童派送书籍报刊,玩具经销商向儿童赠送玩具等。这些措施旨在使各个阶层的儿童都有机会享受到现代儿童娱乐。

儿童娱乐的繁荣是上海城市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城市功能的健全,充实了儿童的闲暇娱乐,丰富了儿童的精神生活。儿童娱乐还属于当时教育部规定的社会教育范畴,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1927—1937年上海儿童娱乐的教育导向

(一)儿童娱乐以儿童本位教育为出发点,在生活中教育儿童

首先,娱乐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儿童娱乐突出儿童的参与。娱乐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儿童在娱乐中通过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事物获得生活常识,提高心智,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儿童身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较为柔弱,需要通过锻炼来发育成熟,娱乐是重要的锻炼方式。此外,娱乐还能帮助儿童发现美和进行美的创造,儿童还可以在娱乐中学习各种有关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获得基本的生活技能。

1927~1937年是上海城市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转型期,受到儿童本位教育的影响,在城市娱乐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农耕文明所维系的“成人中心”转向“儿童中心”,儿童娱乐更加注重从儿童身心和认知的发展特点来教育儿童。1927—1937年上海儿童娱乐场所数量增多,娱乐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儿童不仅仅是娱乐的被动接受者,更是以主体的身份在娱乐中与周围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由此发展自己。儿童玩具、儿童体育、儿童游乐场等都强调儿童的参与;儿童图书、儿童电影等也以儿童心理为基础,发展儿童的兴趣,当时上海有不少电影院在星期天的上午加演一场电影,多为卡通片,主要就是为少年儿童服务。儿童播音、儿童歌曲等突破了以往儿童教育的范围,注重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和熏陶,极大地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儿童娱乐注重训练儿童的参与能力,以期让儿童融人生活,创造生活,如有歌谚倡导:“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把儿童解放出来,特别是解放他们的手和脑,来创造新的儿童世界”。《申报》刊登的飞虎牌油漆广告中讲述了“三娘教子”的故事:孩子在母亲指导下自己将“小桌小椅,一齐漆好,非常美观”。“慈母与游子”的故事讲的是母亲帮助少年整理衣物,少年独自去杭州参观博览会。这些都强调了儿童的参与,培养儿童亲力亲为、自己动手做事的习惯。

其次,儿童娱乐和学校教育互为补充,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不断发展,儿童入学率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1937年上海59%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远远高于当时30.88%的全国适龄儿童平均入学率,但即便如此,上海当时仍然有41%的适龄儿童难以入学。对于这些儿童来说,体育馆、电影院、公园等社会教育设施就成为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对已经入学的儿童来说,娱乐也能够带给他们以新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体验,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如电影、体育运动等“舶来品”和新式儿童图书、玩具象征着“摩登”的生活方式。儿童娱乐内容不再是传统农业社会中单一封闭的玩法,而是变得多元开放,从重伦理教化到重实际应用,并且和儿童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影响下,儿童娱乐反映儿童生活,又通过生活给儿童以启迪。从生活书店1935年对总书目的一个分类索引可以看出,当时关于儿童少年的读物涉及到普通读物、语文、社会、公民、史地、自然、技术劳作、文艺(包括美术)、生理卫生、体育和童子军等10大类,92个小类。这些图书来自生活、反映生活,又在生活中教育儿童。

在近现代上海社会生活的变革中,新旧生活习惯混杂并存,新式生活方式逐步在生活中成为主导,而能够较多享受新式生活方式的是城市中上层居民,城市下层儿童的生存生活受到严峻的考验。1935年联华公司拍摄了三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儿童影片(见表4),在中国贫弱的大背景下关注儿童培养,或反映城市对儿童的期盼希望,或描绘底层儿童试图改变生活的抗争。这些影片是儿童生活的真实写照,敦促社会解决儿童的实际困难,激发儿童拼搏奋发的斗志。

儿童图书、儿童电影、儿童歌曲、儿童游戏和玩具注重儿童个性的塑造、潜力的挖掘和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了良好的娱乐环境。只有在能得到承认、支持和获得自主活动机会的生活环境中,儿童才能富有情感地、热切地、创造性地从事各种活动,并将这种具有参与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精神最终扩展到儿童成长的其他领域。

(二)儿童娱乐体现爱国主义情怀,号召儿童救亡图存上海是民族矛盾非常集中的半殖民地城市,政治的不独立始终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寻求民族独立成为迫切需求,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怀也是儿童娱乐的重要任务。

上海玩具民族工业的兴盛和当时的反帝爱国运动、提倡国货的历史背景有关。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激起民愤,人们抵制日货并转而购买国货。上海多家民族资本主义玩具厂生产的玩具都带有浓厚的爱国色彩,鼓励人们购买国货以表达爱国之情。1919年上海爱国玩具厂诞生,以“赤心爱国牌”为商标生产铁皮机动玩具,20年代又制造了印有“勿忘国耻”的铁皮鼓。

自1927年起,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首的先施公司在商场内专门设立“儿童世界”,供儿童进行正当娱乐,其中包括军事用品,以“激起儿童爱国观念”。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儿童报刊的创办者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从事创造性的劳动,他们把国家危亡的危机感和追求自由民主的紧迫感,通过报刊传播给儿童”,同时也对儿童寄予厚望,期望儿童在不久的将来肩负起抵御外侮和建设祖国的责任,儿童读物将儿童成长发展与团结御侮紧密结合。如左联文研会创办的《中学生》《新少年》《现代儿童》等。《申报·儿童周刊》从创刊起,几乎每期都刊登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如1933年12月10日《儿童周刊发刊辞——寄全国的小朋友们》、12月17日《为民族、国家去努力》、12月24日《我是中国人》等。还有在上海坚持出版近800期的《儿童日报》,均从不同的角度向儿童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号召。

儿童电影制作者也认为“反帝抗争,御侮自卫,应当作为儿童电影主要的内容,为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为了中国彻底的自由独立解放,从儿童教育着手,真是电影作家们重要的任务了。”商务印书馆制作的教育电影,时事片多数记录上海的社会生活;风景片主要录制了中国的名胜古迹,借以反映中国的悠久文化历史,有的还联系时政,如《济南风景》里介绍了日本帝国主义攻占青岛等,希望以此激发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儿童娱乐服务于上海经济的发展,敦促儿童成长成才

1927—1937年上海工商业发展突飞猛进,工商业从业人口骤增,如上海机械行业的技术工人1920年为2871人,1931年就增至9754人。上海需要大批劳动力来维系经济的持续发展,除了大批涌人的移民之外,儿童是未来建设上海的重要生力军,儿童的成长成才由此得到格外关注。儿童娱乐和时展需要相契合,引导儿童健康成长,以满足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塑造儿童健康的体格。近代以来,中国人素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国积弱的原因也被归结于国民身体的病态,“强国必先强种”“强民必先强儿”获得广泛认可,儿童身体的存在和强壮被认为是城市发展和国家富强的基础,娱乐也需要引导儿童强身健体。在当时的上海,作为现代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儿童娱乐中得到格外的关注。1928—1932年,上海6个简易体育场有5个设置在小学校园中。公共体育场中也可以经常看到儿童的身影,据1930年上海市立公共体育场调查,1930年7~12月,妇孺部的活动人数分别为15640、14765、23180、22840、20900、18520、115845人,可见妇女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是相当可观的。自1928年11月至1937年5月,上海市政府举办了九届小学联合运动会,号召儿童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健康体格。儿童期是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体育可以帮助儿童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能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会竞争等。

1928~1937年上海市政府举办了16届卫生运动大会,其中包括对儿童卫生的宣传教育。1936年第15届卫生运动时,中华慈幼协会在民众体育馆主办儿童卫生玩具指导,参加民众近千人,对家庭中的儿童玩具提出以下要求:“一,玩具不可太大,不可太小,以防危害身体;二,玩具要易于洗涤,免为疾病媒介;三,不可用玻璃制品;四,颜色不要有毒。”商务印书馆的教育片也有一些进行卫生科普工作,如《驱灭蚊蝇》记录了南京东南大学附设的昆虫局在当时所创造的一种消灭蚊蝇的方法,配合卫生讲演放映,收到良好效果。《申报》《良友画报》等还举办多次儿童健康比赛,儿童健康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其次是传播现代科技知识。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逐步取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是获得更多利润的有效途径,人们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城市亟需具备现代科技知识的技术工人,由此开始注重对儿童进行科技的启蒙。

儿童图书内容走向科学化。20世纪20年代基本还是连环画的天下,连环画主要取材于传统的神话或者历史故事,如世界书局出版的《连环图画三国志》《水浒》《岳传》《西游记》《封神榜》等。30年代上海出版了一大批少儿自然科学读物。如中华书局1930年出版《走兽的故事》,1931年出版《航空的器具》,1933年出版《地球和月亮》《天空的现象》,1934年出版《象的故事》《我们的地球》《四季的好花》《云雨和雪》,1935年出版《孩子们的电报电话》,1936年出版《日光和空气》《水里的动物》《水里的植物》《伟大的蒸汽机》《海底世界》等。儿童书局于1931年出版陶行知编写的《儿童科学丛书》。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王云五主编的《自然界》《生命现象》《地球》《奇象》等,1934年出版《电世界》《表面张力》等,1935年出版《自然界的四季》《磁石和磁力》,1936年出版《动物界的奇观》《陶器和瓷器》,1937年出版《飞船和飞机》《地球和化石》《太空和航空》。开明书店于1934年出版《神秘的宇宙》,1937年出版《少年科学未来战》。这些书籍涵盖声光电化,瞒足了儿童的精神需求,又从娱乐的角度对儿童进行了现代科技知识的启蒙,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增长其知识,发展其智力。

玩具中科技知识的应用给儿童以启蒙。玩具照相机、传声器、纸飞艇、热空气球等都可以对儿童进行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普及。如玩具照相机让儿童明白小孔成像原理,传声器告诉儿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等。著名教育家蒋梦麟的童年在浙江余姚农村度过,接触到余姚生意人从上海带回来的玩具,包括“小洋刀、哨子、皮球、洋娃娃、气枪、手表等”,他认为这些“洋货”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步伐,“我们天真而不自觉地吸收这些新鲜的玩意儿,实际上正是一次大转变的开端,这次转变结果使中国步上现代化之途”。新式儿童玩具向儿童传播科技知识,教儿童“都能拿起纸折飞机抛在空中滑翔……(儿童学习)制造小小的抽水机,也能做玩具汽车。他们开始养成研究机械的习惯,这对国家的未来工业化运动是个良好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传统“玩物丧志”的观点被摒弃,时人认为玩具对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玩具是儿童的恩物”成为普遍的共识。总之,1927—1937年上海儿童娱乐已经超出传统娱乐的范畴,表现出现代性,在促进当时儿童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以启迪。

三、对现代儿童娱乐与教育的启示

从娱乐方式上看,儿童娱乐应形式灵活,贯穿于儿童日常生活的始终。娱乐是儿童日常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学龄前儿童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入学的适龄儿童来说,娱乐是其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儿童的衣食住行中进行娱乐,通过培养儿童的动手、沟通等能力,寓教于乐,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儿童娱乐是学校教育的有益添增,体育馆、公园、游乐场等可以让儿童身临其境,切实感触到生活的乐趣,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文明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从实施原则上看,儿童娱乐应以儿童为中心。娱乐是儿童接触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桥梁与纽带,让儿童在生活中主动进行娱乐,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儿童娱乐应注重以儿童为中心,避免儿童娱乐的成人化,尊重儿童的独立自主性,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儿童。只有体现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反映童真、童稚、童趣,调动儿童普遍参与的娱乐,才能让儿童真正享受到娱乐带来的身心放松和愉悦。

从娱乐内容上看,儿童娱乐应以现代知识体系为依托,实现科学化。娱乐应兼具知识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从事娱乐活动时儿童大脑的敏感度显著增强,此时接触到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今天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是儿童必备的技能,而科学的娱乐内容比静态僵化的内容更接近儿童爱玩的天性,用现代科学理性指导儿童娱乐,更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并达到教育的效果。

从娱乐目的上看,娱乐应反映时代需求。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是不断变化的,儿童娱乐应依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合理引导儿童具备时代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儿童娱乐应迎合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求,在内容、形式、观念等各个方面不断更新完善,促进儿童娱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本质要求,推动社会变革与儿童娱乐的发展,以最终促进儿童身心的成长发育。

参考文献:

[1][14]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号Q114—1~26[R].U1—4—0000294.

[2]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上海市政府公报[2].1934,(142).

[3]屠诗聘.上海市大观(下)[m】.上海:中国图书杂志公司,1948:66.

[4]鲁迅.鲁迅文集(第九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125.

[5]周作人.儿童问题之初解[J].绍兴县教育月刊,1914,(3).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4.

[7]周作人.儿童的书[n].晨报副镌,1923:6-21.

[8]上海市地方协会.上海市统计(1933)[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9]谷剑尘,教育电影[m].上海:中华书局,1937:103.

[10]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47.

[11]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45.

[12]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31-36.

[13]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336.

[15][19]中国儿童文化协会.今日之儿童[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6:5,234.

[16]本市各界明日庆祝儿童节[n].申报,1935-4-3.

[17]联华对儿童年之三大贡献[n].申报,1935-8-11.

[18]傅宁.中国近代儿童报刊的历史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

[20]刘媛.1927—1937年《申报》儿童用品广告与上海儿童日常生活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3,(1).

[21]耶净.近代体育在上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05-306.

儿童情商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学生;学业成绩;智商;家长;学校;社会

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影响。家庭是影响子女学业成绩的第一重要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首要基础就是智力水平,而智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培养和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学生学业成绩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更需要对此做进一步研究,从而用于指导实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把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笔者检索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发现当今对于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因素所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智商及其影响因素。(2)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①将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相关分析;②将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影响。(3)也有学者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调查,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

1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研究

学者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依据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排列比较,结合教师和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定位,分为诸如好、中、差等数个等级。研究对象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及其他类型的学生。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女生优于男生,小学生在这一方面则无明显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习成绩间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有文献报道[1,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智商存在差异,独生子女的智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智商;单亲子女与非单亲子女学习成绩间的差异有显著性,单亲子女学习成绩低于非单亲子女[3]。

2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智商学业成绩的基础就是学生本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而我们通常会用智商来进行衡量,在对智商进行调查时,国内学者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婴幼儿和小学生。儿童的智力因素是影响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对智力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组在智力水平上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流体智力水平对优秀儿童起关键作用。流体智力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而取决于个人的禀赋,先天的智力潜能是其获得优秀成绩的基础。

在进行婴幼儿智商调查研究时,能够采集到数据的机构主要是幼儿园以及妇幼保健院,这两类机构较易获得研究的样本和数据[4]。国内采取的研究方法是:一方面,在医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智力量表对研究对象的智商进行测试,所使用的智力量表主要包括《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希内学习能力测验》、《wechsler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等。另一方面,获得研究对象的个人以及家庭相关资料,接下来采用单因素分析,对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从而筛选出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主要因素。对婴幼儿智商的分析显示,我国婴幼儿的智商呈正态分布,符合智力发育规律。但有研究显示,我国儿童智商中上者明显多于智商中下者,男女之间智商差别无显著性。而不同年龄组儿童智商各不相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智商值逐渐增加。儿童的智商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因素,它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也密切相关,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养育方式等。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接触最密切,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越能科学地引导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幼儿智力就越高。不同学校和师资水平、教学方法可影响儿童的智力水平,教育设施优越、教学方法先进、师资水平高则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4]。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展也有影响,父母从事相对稳定的工作,生活时间相对规律,有一定的业余时间,就拥有较多的时间能够和家人在一起,从而为孩子创造较好的智力、语言、运动、社交环境,反之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作用。与婴幼儿相比,针对小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多,同时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初中学生的研究[1,2,5~8]。各年级学生的智商也呈正态分布,年龄因素在言语智商方面有一定的显著性,而性别因素在操作智商方面有一定的显著性。同时,环境是影响学生智商发育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早期教育能够很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智力发育,进而提高其学习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中小学生的研究中开始出现了对智力低下儿童的研究。武桂玲等所做的研究发现,儿童智力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前提,生活环境和教育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父母教育方式的不一致性,学前未经过讲故事能力训练,生活无规律和母亲文化程度低是造成儿童智商偏低的主要家庭因素[7]。同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智力水平也有差别,独生子女的智力水平总体来说优于非独生子女,主要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相对存在着优势[2,5]。另有研究显示,总体上反映数的概念、知识兴趣范围、想象力和抓住线索能力等智商分项对儿童智商影响较大,而反映抽象、概括能力和社会适应、道德判断能力等智商分项对儿童智商影响较小。

影响学生智商的社会因素主要是由学校提供。有研究表明[6],师范学校学生智力水平与普通学校学生智力水平有明显差异,师范学校学生的ViQ和FiQ明显高于普通学校的中学生,这充分说明环境是影响学生智力发育的重要因素。

2.2学生个体的其他因素除智力因素外,学生个体能够影响学业成绩的其他因素包括学生人格、读书态度、学习自觉性、学习方式等。学生人格中的合群性(a)、聪慧性(B)、独立性(Q2)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兴奋性(F)、世故性(n)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儿童行为问题总分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学生的读书态度、学习自觉性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两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学生的平时表现是学习成绩的间接反映,良好的学习方式十分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有调查也发现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性别相关,女生优于男生。

2.3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中首要的因素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在这一问题上,不同的学者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也有一定的差别。在统计父母的教养方式方面的数据时,所采用的主要的方法是问卷法,使用国内外信度和效度都较高的问卷,如《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在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作出评价后,将其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相关分析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优差生的父母教育方式有显著性差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父母多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父母用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的教育方式较多。即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善于理解的教育方式呈正相关,与父母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的教育方式呈负相关。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危险因素之一[8]。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子女学习成绩也较高,母亲的文化程度在影响子女的学习成绩中占重要位置[3]。研究还进一步显示,不仅在遗传方面,而且在儿童后天培养中,母亲智商都对儿童智商起着关键的作用。

生活水平也是影响学生智力水平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济南市学龄儿童的调查显示,若学生的生活水平较好,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则其智商水平较高;若学生生活水平较低,父母为工人阶层和个体商贩较多,则其智商较低,而智商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3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

除了有对正常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之外,也有学者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调查发现,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系,总的来说,智力水平与学生成绩呈正相关。但具体来说,某些学生学业成绩优秀但智力水平中等,甚至稍低于平均水平。另一现象是某些学生智力水平正常或中上,但学业成绩都属于中后[9]。这充分印证了智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观点,同时也表明,学业成绩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家庭、社会、环境,学生的个性、学习动机和兴趣、行为以及记忆等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父母对学生的期望不高,母亲文化程度偏低,较少或没有课外辅导等是学生学习障碍的主要因素。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即学习困难儿童的母亲文化程度一般较低,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母亲与儿童接触的更为密切,给儿童的影响也最大,对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也对孩子学习成绩有一定影响。同时,家庭子女数的多少,决定了子女在家庭中受教育和照顾的机会的多少,成为多子女家庭中儿童较易引起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同样,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调查还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父亲的感情温暖,能够理解孩子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呈明显正相关;相反,父亲对孩子过度严厉,常常惩罚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1]类淑何,类淑萍,刘振华,等.非主观因素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方差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9):5

[2]戴凌霄,马英红,赵庆祯.基于SpSS软件分析影响高中生学习成绩的各因素[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6,(3):84

[3]刘少文,杨志伟,龚耀先,等.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力聚类分析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1):11

[4]刘维民,唐久来,吴德,等.城市学龄儿童智商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4):308

[5]崔清华,常淇林,常建华.影响中学生智力发育的因素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5,(8):87

[6]张根红,王羽,李小峰,等.郑州市区小学生智力水平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6,(4):286

[7]聂晶,赵明,单林.关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0,(2):47

儿童情商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早期教育发育商心理保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83

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从小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家长努力的目标,其中,孩子的早期教育便成为在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早期教育在是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各种早期教育学校的设立也提高了早期教育的质量,并对孩子在成长以至今后的发展做出较好的指导。早期教育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起的关键性意义,是如今社会比较重视的生长环节。我国国务院颁布的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将发展0~6岁儿童早期教育作为重要的关注点[1]。一些国家也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本文将通过早期教育的实验和现况调查资料的分析,来说明早期教育对孩子心理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儿童为2009年出生、进行常规的儿童保健,从出生年开始早期教育。实验组选取妇产科出生的小儿35例,对其父母开设早期教育讲座和多途径的知识获取,对照组其父母没有经过早期教育讲座和知识获取,只进行一般的指导。所选取的对象均为母孕期无特殊疾病,儿童出生无窒息史,孕周>37周,体重正常,无高胆红素血症,无颅内出血病史,无营养不良,围产期均无高危因素。开始早教前70名儿童发育商,身体状况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方法:①对照组:妇产科室的35名儿童,待出生后情况稳定,均由父母带回家喂养,父母并没有经过早期教育的知识灌输。②实验组:接受和对照组相同的喂养模式,并对孩子开始早期教育。在新生儿出生后1星期开始,每个月对父母亲开始1次早期教育讲座,每3个月进行1次访问调查,必要时进行现场指导。使其更全面地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走向和行为能力。通过对父母的培训指导,使其掌握婴幼儿基础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培养方法,培养孩子的行为能力、心理认知能力、学习模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交际能力等。根据各个幼儿的行为发展方向,并提供各种适龄的玩具、画报,实行家庭适时训练。

智能测验:1年后,根据随访调查结果,对两组幼儿的发育状况进行测评。测定标准参照中国幼儿多元智能量表。评定标准分为5个等级:≤69分为低下,70~84分为偏低,85~114分为正常,115~129分为聪明,≥130分为优秀。

统计学处理:用SpSS18.0软件进行方差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组幼儿发育商评价统计表由标准分级得出,见表1。

结果显示,父母经过早期教育讲座和知识获取的实验组得到更好的效果,对儿童的各方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儿童发育商(107.14±6.23)比对照组(95.41±5.73)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有良好的早期教育,对儿童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和总发育商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讨论

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阶梯式的发展,其中,0~3岁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0~3岁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形成、习惯培养、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影响巨大。最初3年所处的环境,实际上塑造了婴幼儿的大脑,婴幼儿的早期经历的事越有意义,婴儿的成长过程中,越富有连续性和趣味性,婴幼儿的大脑神经细胞也就塑造得越精妙,这将影响他一生的学习能力及竞争能力[2]。

儿童情商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博物馆;建构主义学习观;青少年儿童教育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建主义学习观在受建构主义思潮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他追求学用一致的境界,重视协作、协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作用,采用高度自由的教育模式,强调以青少年儿童自身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观念,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出现不仅是传统教育观念的重要改革,也是新兴教育模式创造与实践的过程,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开展,就是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新观念中的一些方法。云南省博物馆历史悠久,藏有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展品,受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影响,云南省博物馆也改变了传统教育活动中,对展品进行单一性讲解与介绍的形式,开展了多种形式与内容的教育模式。并在馆内建立了博物馆青少年儿童专区,并定期举办青少年儿童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儿童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了环境与机会,并提高了青少年儿童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助于青少年儿童多元观点的建立以及全面观察事物能力的培养,符合当今教育行业发展的主流思想。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中的意义

1.学用一致,主张有意义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育的过程中,追求的是学用一致的境界,主张开展有意义的教学。基于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学的灵活性较强,由于博物馆地点的特殊性以及该教育模式的独特性,这种教学效果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为在社会教育中却能够良好的开展与进行。该类活动通常都是以班级或家庭为单位展开,使青少年儿童之间能够相互交流,提供学习的情境,增加活动对青少年儿童的吸引力。例如:云南省博物馆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开展了“红色经典”系列的手工活动。云南省作为滇西抗日的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省博物馆作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基底,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展“红色经典”系列手工活动使青少年儿童在缅怀为抗日战争牺牲的革命先烈时,萌生出对先辈的仰慕之情。这种教育不同于课堂的书本式教育,青少年儿童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中,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逐渐的去同化并吸收新的知识,与课堂上的反复讲解、背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效果上来看,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课内与课外教学内容的相结合,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

2.社会协商,使合作备受重视

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视角下,学习并非单一的“教”或者“学”,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协商与合作,在学习环节中要注重相互之间的沟通。因此,在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活动的设计中,更多的融入了诸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游戏等活动内容,尽可能的使每名青少年儿童都参与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来,为同龄人之间的协商与合作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通过对参观内容的探索与讨论,逐渐将问题引入更深的层次,不仅锻炼了青少年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还促进了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所无法给予的。

3.自由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青少年儿童在选择学习内容时采取自由式的选择方式,主张使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无论是博物馆教学活动的主题、活动,都可以根据兴趣进行自由的选择与学习。例如:手工品制作、少数民族文字语言学习、瓷器彩绘等一系列的学习内容及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青少年儿童的刺激反应,促进青少年儿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学习。这种博物馆教学活动不同于通常意义上对展品的讲解,在建构注意学习观下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属于一种双向教育形式,能够有效的提高青少年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活动,云南省博物馆在儿童展区正式开放的第一周,便推出了“新馆体验周”的活动,活动中涉及到“我会说泰语”、“东巴文学习”、“创意花卉”、金饰制作等十多项精彩的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与教育内容,丰富了青少年儿童的选择空间,提高了青少年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使青少年儿童在娱乐的过程中,获得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4.理解建构,强调意识和控制

在传统的概念中,学习就是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与传授,从而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只能通过被动的接受来获取新知识,无法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倾向性的选择。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下,学习不再是被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是根据自身的需要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知识的过程。从教育方式上来看,传统的校园式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而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则是属于自发性的教育,青少年儿童有权利选择是否参加,不存在被迫参加的情况。因此,参与到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青少年多数都是对其中的教育活动内容或某一部分教育活动内容感兴趣,这也在一定的意义上使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在构建注意学习观的视角下,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活动中不存在真正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只存在知识的引导者与探讨者,青少年儿童通过在活动中对展品相关知识的不断探讨、调查与研究,逐渐理解相关知识的真正内涵。而且这种教育活动不涉及到考试,也极大程度上减轻了青少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其更好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吸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施行的多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制度,但教育制度依然不够完善,尤其在素质教育方面,还应该急需加强。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出现,不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而且还为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丰富了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形式,使博物馆在未来的教育活动开展中发挥出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儿童情商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学前儿童;情感;主题活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流动学前儿童进入托幼机构,他们所在园所的教育质量状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社会能力的培养和社会技能的获得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不能单凭上几节课或组织几次社会性活动,就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在园级主题活动中,我们应以整合为理念使社会性与四大领域在目标、内容、方法上交叉渗透,在师幼共建的课程中开发幼儿的一切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和谐地发展。

本研究主要从实践层面上探讨流动学前儿童所在园班活动的情感支持质量的现状,走进课堂活动,展示流动学前儿童所在园班课堂活动的真实场景,着重分析师幼双方的互动,以期能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此类儿童所接受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所在园班课堂情感支持上存在的问题

1.流动儿童所在园班的积极氛围不足

从本次研究中可发现,流动儿童所在园班的积极氛围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许多不足,仍需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流动儿童所在园班中积极情感一般。这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微笑、笑声的次数不多,且活动过程中师幼双方身体接触较少。

(2)流动儿童所在园班中教师与学前儿童的积极交流不多。当幼儿能力不足无法成功解决问题时,教师总是选择忽视或者让能力较强幼儿来代替能力较弱幼儿解决问题。

2.流动儿童所在园班中教师的敏感性不强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流动儿童所在园班教师的敏感性普遍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教师不能总意识到儿童的需要。教师有时能意识到绝大多数儿童的需要,但是容易忽略其他一小部分儿童。

(2)学前儿童的自如表现较差。只有小部分儿童能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想法,面临问题时会主动寻求教师帮助,但是其他儿童则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茫然。

3.流动儿童所在园班中教师没有关注到儿童的观点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所在园班教师在关注学前儿童的观点上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教师不能灵活地执行已有的教学计划,在绝大多数时间,教师处于控制地位,很少追随学生的主导。

(2)学生很少有机会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很少有教师允许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幼儿的想法也不感兴趣,很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二、流动学前儿童所在园班课堂情感支持低质量产生原因

1.教师状况因素对流动学前儿童所在园班课堂情感支持质量的影响

作为施教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情感支持质量(韩琴等,2008)。流动学前儿童所在园班教师的学历程度相对不高,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师幼间的课堂互动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2.家庭因素对流动学前儿童所在园班课堂情感支持质量的影响

在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甚至淡出了家庭教育者的角色,也缺乏与幼儿园、教师的积极交流,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理所应当的应该依靠幼儿园、教师(王涛等,2011)。与此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的文化教育,流动儿童家长往往着重于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容易忽略孩子在同伴合作、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徐微等,2010)。

三、提高流动学前儿童所在园班课堂情感支持质量的建议

以上分析显示,流动儿童所在园班早期教育绝对有改进的必要性,那流动儿童所在园班早期教育到底该如何改进呢?以下是本文研究者从幼儿园、家庭两个方面提出的一点建议。

1.改善幼儿园教育环境,以提高流动学前儿童早期教育质量

教师需要尽量避免社会标签的影响,多与流动学前儿童进行积极交流,关心他们,多给这些学前儿童以积极的反馈,少一些忽视与批评,多一些宽容与爱护,使他们逐渐摆脱不适应。

2.家庭应重视家园互动,以提高流动学前儿童早期教育质量

幼儿园应该积极做好家园合作工作,将家园合作的效果纳入幼儿园日常工作中,幼儿园也可以为流动儿童的家长提供一个专门的交流的平台,从而拓宽流动学前儿童家长们的教育思路,同时也拉近幼儿园、教师、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及其他家长的距离。

参考文献:

[1]韩琴,周宗奎,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儿童情商教育的重要性篇9

现在,随着社会医学、教育与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障儿童被更早地得以发现,并被施以早期的智力干预,从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智障儿童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并显示出适应障碍的一类儿童。临床上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诊断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iQ值在同龄人群均值的两个标准差以下,即70、75以下;(2)表现出社会适应方面的困难或不足;(3)年龄在18岁以下。有些儿童可能会同时合并其他方面的障碍,如脑瘫儿童除智力发育障碍外还合并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某些听力障碍、视觉障碍和精神障碍的儿童也会同时合并智力方面的障碍,所以在实际的运用中要把单纯的智力障碍与多重残疾区别开来,采取不同的教育训练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一等级分类

在临床和教育上一般把智力障碍分为四类:

1.一级智力障碍(极重度):智商在20或25以下。这类儿童的适应行为方面表现很差,几乎无法和他人进行有意义的交往,面容呆滞,表情木纳,语言困难,运动感觉功能差,一般都伴有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这类儿童即使得到了较好的教育和训练,效果也不理想,终生需要他人照料。

2.二级智力障碍(重度):智商在20~35或40~55之间。这类儿童社会适应也比较差,但是通过训练可以和较熟悉的人(如父母或其他养育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有实际意义的交流,有初步的情感表达,生活能力方面存在障碍,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仍需要他人照料。

3.三级智力障碍(中度):智商在35~50或40~55之间。这类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较前两类儿童有较大进步,虽然仍会表现出适应行为不全,但经过教育与训练后可以和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也能够初步表达自己的要求,可以达到部分生活自理,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具有初步的卫生和安全常识,但阅读和计算能力、空间认知能力等比较差;通过专门训练,可从事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强的社会劳动,如装订信封、搬运重量适中的箱子等,在美国有一些专门以这类儿童为主要劳动力的福利厂。

4.四级智力障碍(轻度):智商在50~70或55~75之间。这类儿童在社会适应性方面低于同龄儿童,但如果不认真观察或没有深刻的交流,一般不会发现他们存在交往方面的障碍,能够进行一般水平的交往和表达内心的感受或愿望;这类儿童具有相当的实用技能,生活上一般都能自理,可以承担一般家务或工作,但缺乏技巧和创造性,一般在指导下能够适应社会,经过特别教育,可以获得一定的阅读和计算能力;对周围环境有较好的辨别能力,能比较恰当地与人交往。

二产生原因

目前,医疗和教育界对于智力障碍的产生原因可以归纳为9个方面,即感染和中毒、创伤或生理原因、代谢或营养、严重的大脑疾病、没有明确原因的产前影响、染色体变异、妊娠期疾病、精神疾病引起的智力落后、环境影响等。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产生智障的原因简单分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或者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大类。

1.先天因素

主要是指由于基因遗传、先天性大脑疾病、妊娠期疾病等原因导致的智力发育落后。这些原因往往会给儿童大脑结构和大脑发育带来器质性的改变,结果表现为大脑功能障碍或智力低下,这类由于先天性因素造成的智力障碍,一般训练效果不会太好,即使进行早期的智力干预也很难改变其情况。如临床常见的唐氏综合症、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脑炎引起的智力发育落后等,都属于先天因素导致的智力障碍。

2.后天因素

一般是指儿童出生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影响儿童智力的一些原因,如后天的疾病感染、中毒、脑外伤、教育失当等。这些因素有的会导致大脑器质的改变,有的没有器质性的改变,只是功能的降低。这类原因引起的智力落后早期干预的效果要比先天因素导致的智力落后的效果好,特别是轻度以下的脑外伤和教育适当的智障儿童早期训练的效果非常明显。

三心理特点

1.智力特点

与其他各类残疾儿童相比,智障儿童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是大脑功能发育障碍。大脑是人体的各种功能产生的司令部,也是人的认知、情感、思维、推理等各种高级心理活动产生的来源地,儿童由于智力落后,就会影响到大脑功能的作用,由于大脑受到影响的区域不同、程度不同,所以智障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有的表现为综合障碍;有的表现在某一方面能力低下,其他方面较好或接近正常;有的表现为许多方面能力都很差,某一方面却接近正常甚至超长,我们常把这类儿童或成年智障者称为“天才”。

2.情感特点

由于大脑功能方面的不完善,智障儿童在情感的表达上掩饰性、隐忍性、自我克制性都比较低,往往内心有什么就马上表现出来。同健全儿童相比,智障儿童在情绪情感方面会表现出更多的依赖性,情感的表达更直接、更简单,大多数智障儿童最常见的情感是高兴、愤怒或悲伤,而这些情感都是比较表面化和初级化的;另外一些高级的情感,如伤感、失望、愉悦、自我实现等,智障儿童的体验或表达比较少。

3.社会交往困难或不适

几乎所有的智障儿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交往困难,这与他们的智力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由于智力的原因,这类儿童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存在表达不清晰或不准确的情况;另一方面,他们对别人的表达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这样自然就会影响到理解的质量和水平,并产生交往方面的障碍。

4.伴随语言发育迟缓或语言障碍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智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语言和操作。其中语言又包括了言语的理解和表达、数字运算、推理等。智障儿童语言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可表现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深度、广度不够,记忆、运算、推理等较高层次的语言少或能力低。并且智力障碍的程度越重,语言发育越差,障碍越严重。

儿童情商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儿童财商;重视;注意点

早期的金钱教育对儿童树立一个正确积极的教育观,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与技巧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它不但影响个人生活,而且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儿童财商教育是需要方式方法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在孩子iQ(智商)、FQ(财商)、eQ(情商)的教育培养中,FQ(财商)的教育培养最重要,要想子女成材,就一定要从他们小的时候开始进行理财教育。大地DmBa财商宝贝课程,分6门能力基础课程+6门模拟商业课程。通过亚洲财商之旅、今天你低碳吗?财富故事汇、我要做领袖等有趣的主题能让孩子充分的融入活动,了解初浅的经济知识,从小培养良好的金钱价值观和消费观。财商教育是“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大地推广的DmBa财商宝贝课程是幼儿早期mBa课程,旨在培养幼儿从小管理金钱的能力。

没有教育经验的人,可能以为儿童教育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教导孩子的时候,过分严肃的态度可能会对孩子心理上造成长期的影响;对孩子太好、太放纵的时候,孩子又不会向你就范。所以要教导孩子,特别是财商方面,必须要有相当的聪明才智,利用各种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

二、父母在财商教育中的位置

很多家长都喜欢做孩子的活神仙,只要孩子开口就立刻答应。父母这样做可能是认为应该把最好的留给子女,但结果却是会养成孩子轻视金钱、不劳而获的心态。

1.让孩子利用储蓄来完成心愿

若孩子要购买玩具,与其立刻替他买下来,倒不如定期给他们零花钱,并教他们制作支出预算(见初级版《精明小买家》),以储蓄的方法完成自己的目标,让孩子们明白及感受到“积少成多”的道理。要买玩具吗?请自己努力存钱吧!

2.不要用钱来诱惑孩子

有些家长会误入财商教育的误区利用金钱作为对孩子鼓励与关怀的替代品,特别是忙于工作的父母,更会用钱来指使孩子做事,或作为考试成绩的奖励。如若运用不好会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变得功利,甚至令孩子变得贪得无厌,没有奖励时便什么都不愿去做。

三、父母陪伴的重要性

不要一厢情愿,有些父母做错了,就是因为过分相信自己的方法是完全为孩子好,孩子不领情,只是他们年纪太小未能懂事。所以对孩子进行财商训练时,必须配合孩子的需求,最好常与孩子研究商量,让孩子知道每项训练的原因,在孩子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的时候,才可进行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据我看来,没有比指教母亲和父亲如何教育儿童更为重要的任务了。”家庭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染缸,财商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家庭式主阵地,承担着比其他任何教育载体都重要的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