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8:21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机关后勤保障管理

一、引言

机关后勤工作是机关行使职能活动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机关后勤部门担负着为机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后勤服务的任务,在保障机关工作,改善职工生活,稳定职工队伍,管好国有资产和节省开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行政机关后勤工作是行政机关顺利履行职能,成功实现行政目标的重要保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阶段机关实际情况相符合,反映机关后勤保障工作内在规律的机关后勤管理模式,对于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市场经济下机关后勤保障存在的问题

1.机关后勤保障制度不健全

市场经济浪潮客观上要求后勤保障与市场接轨,但是从目前机关后勤保障制度来看,各部门往往设有自己独立的财务、食常、卫生、维修等后勤科室,管理局并没能将统一管理的职能运行,造成机关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国有资产管理分散,职能划分缺位错位,。这突出表现在政府各部门政务与事务不分,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不明确,事管局是市级机关后勤工作的主管部门,但由于与有关的部门存在职能职责交叉问题,造成职能不到位,工作关系没理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影响了行政效率。

2.机关后勤保障缺乏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地方行政机关后勤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我国现行的地方行政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建立在传统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之上,长期以来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福利型供给保障服务机制未能突破供给制和福利型的模式,阻碍了机关后勤服务水平的提高。在思想上缺乏市场观念和效益、效率观念,缺少竞争意识,机关后勤保障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并入市场,社会服务业也难以进入机关市场。后勤服务的内部经营管理没有引入市场机制,管理落后,竞争能力差,效率低下,有的甚至成为亏损大户,后勤服务单位之间也难以实现统筹运作,联合经营。

3.机关后勤保障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文化程度偏低、技术水平不高、年龄结构老化、经营人才匮乏是目前机关后勤保障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集中表现。机关后勤管理人员没有专门的选拔机制,后勤管理要求懂经营会管理,业务专业性强,要有出色的管理和协调能力,但是后勤队伍缺少专门的水、电、暖、厨师、保卫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另外,正式人员比较固定,没有优胜劣汰机制,知识难以更新,而且编制紧缺,不少工作人员是从社会上招临时工,而低薪招不来有技术的人员,高薪又无支付能力。

三、改善市场经济下机关后勤保障问题的对策

1.健全机关后勤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规范全国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的权威性的法律或法规,虽然各地都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制度,但都缺乏强制性、权威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缺点,有的甚至有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且缺少有效的监督执行机制。因此应当结合《机关事务条例》的起草,制定适合行政机关特点的相应的具体制度。政府应当确立机关后勤保障工作的地位、明确机构的设置和配备相应的职能,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机关后勤部门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建立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既能相互制衡、又能防止权责脱节的后勤管理机制。

2.引入市场机制,增强后勤保障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关要牢固树立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用优质服务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去占领后勤保障市场。机关要大力发展后勤经济实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规模经营,打破部门界限,整合分散资源,将有条件的后勤服务经营单位改组跨部门的经营实体或企业集团,实现分工协作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利用庞大的后勤资源来创造更高的效益,迸一步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从科学管理中谋求效益,不断提高机关后勤产业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机关后勤产业的发展。

3.强化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优化后勤队伍

做好人员结构调整,提高后勤队伍素质,这是推行社会化改革的基本保证。在后勤队伍上,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旗下,重视专业化、技能化人员的配置,创造条件解决人员结构年龄老化、文化水平较低,后勤管理的专业化和服务的技能化要求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注重职工的专业培训工作,完善内部竞争机制、推行机关后勤员工聘用制,满足后勤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四、结论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发展正在稳步推进,迫切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当前机关后勤保障存在的新问题,机关后勤保障体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职能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市场经济下我国机关后勤保障体制的创新问题,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不断前进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德秋:做好新形势下机关后勤工作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机关后勤,2008(1)

[2]张卓群:关于机关后勤工作改革的思路[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5(1)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后勤保障机关

机关单位各种职能需要机关后勤的支持。机关后勤长期以来担负机关工作人员和领导的后期服务工作,对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保障机关的稳定运行、机关单位队伍的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构建与市场经济体质高度适应的后勤体制,对促进我国机关单位的稳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一、后勤保障工作对于机关单位来说的重要性

(一)提高机关单位办公室管理的整体水平

机关单位后勤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提高机关单位办公室管理的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机关单位中,办公室管理工作重要包括的内容有:大楼管理、车辆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多个方面。后期保障作为办公室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做好管理工作,可以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办公室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机关单位办公室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提高事业单位在成本上的控制能力。后勤保障工作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复杂,其内容包括了采购、物资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在机关单位运行过程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对机关单位的物资保障十分有利,并且可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降低成本。

(三)促进机关单位的发展

机关单位办公室后勤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推动我国机关单位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机关单位运行过程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可以实现对机关中人力、财务、物资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质量控制工作。

二、机关后勤保障工作问题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

在现代经济市场背景下,后勤保障需要与市场进行接轨,但从目前我国机关后勤保障制度来看,许多机关单位中的部门并没设立资金独立的食堂、维修、财务等科室,管理局并没有统一管理职能,导致机关单位难以对配置进行优化,将会使智能划分出现错位,国有资产分散,不易管理。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政府各部分的事务与政务不分,服务职能和管理职能不明确,实际机关后勤工作主管部门为事管局,但是在实际运行工程中,相关部门的职能落实不到位,工作得不到理顺开展,其应有的效果得到不发挥,行政效率将会受到影响。

(二)后勤保障过于传统

机关单位后勤保障工作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后勤保障工作过于传统。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机关单位后勤保障工作都是在高度集权计划经济管理体质下构建而成的,工作方法过于传统。

后勤保障工作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思想上效率观念、服务意识、竞争观念达不到要求,单位中负责后勤保障管理的人员在工作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工作对与单位的意义。2、在后勤服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并没有适当的引入市场机制,后期服务单位相互之间的统筹运作也难以实现,无法进行联合经营。

(三)后勤保障活力不足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当地行政机关后勤工作需要逐渐开放。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地方机关单位后勤管理体制都是建立在集权计划经济管理体质基础之上的,无法突破福利性和供给制的模式,这对后期服务水平的提高来说是一种制约。思想上效益和市场观念不足,缺少竞争意识,机关后勤保障并没有进入到市场中,机关市场中也很难融入社会服务。没有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后勤服务内部管理中,竞争力不去、管理落后、工作效率低等因素都导致了后勤机关管理单位成为了运行过程中的亏损大户,也导致了后勤服务部门无法与单位中其它的部门进行联合经营。

(四)人才匮乏

人才亏匮乏也是目前我国机关后勤保障管理存在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工作单位中的人员技术水平偏低、受教育程度低、老龄化严重,这写都是目前机关单位后勤保障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体现。后勤保障中的许多工作人员并不是通过应聘的方式聘用的,很多都是走关系进入到单位中,没有通过应聘的筛选,工作人员技能水平偏低不可避免。此外,机关后勤单位中缺少竞争机制,工作人员没有岗位竞争意识,这对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来说十分不利。

三、解决后勤保障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后勤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并没一套针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法规,虽然各个地区的机关单位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但在执行上都缺少强制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得不到体现,甚至存在一些规定与相关的法律存在矛盾,并且缺少相关的相关监督相关执行机制。政府部门应当确立后勤保障工作的地位,对机构的配备和设置进行明确,依据市场经济体质的变化对其进行不断完善,机关后勤部门一定统一、精简、效能等原则,对决策、执行、监督等进行进行完善,明确部门中的职责,避免权责出现脱节的情况,确保后期管理机制的顺利实施。

(二)提高后勤保障工作的创新性

对后勤保障工作进行适当的创新,对处理机关单位办公室后勤保障管理中存在问题来说有着重要意义。第一,需要树立后勤保障创新意识,做到与时俱进,依据机关单位的发展情况,做好相应的后勤保障工作。例如,例如办公室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网络化管理,后勤工作人员为了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就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后勤管理工作。第二,对市场机制近进行适当引入,对机关单位中资源的利用必须要合理,使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的发展能够顺利进行。例如,对机关单位的停车场进行管理,加强对停车场卫生、车位等方面的管理,确保停车场卫生符合要求,保障停车场的正常应用。

(三)提高后勤保障活力

市场经济背景下,机关单位需要树立质量、竞争、品牌意识,通过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服务抢占后勤保障市场。机关单位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进行规模经营,对单位中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不要备部门的界限所限制,将条件能够达到要求的后勤单位,实现规模化、协作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对庞大后勤资源的应用,实现经济效益的创收,使后勤保障能力得到提高,提升机关后勤产业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促进发展。

(四)加强对专业人的培养

后勤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入手:1、后勤保障工作人员的使用,应当通过招聘的方式范围完成,杜绝走关系情况的发生。机关单位需要对人才的选用进行完善,通过“三公”的招聘方式进行专业人才的聘用。通过招聘选取的人才,在专业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基础,其水平和专业节能都有所保障。2、加强对后勤保障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关单位在运营过程中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因此后勤保障工作也会在其发展中得到不断的创新,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对机关后勤保障工作人员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人员掌握后勤保障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能够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我国经济体质改革正在稳定推进,必须要对机关后勤保障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府部门的相关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对机关后勤保障体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关键,同时其也是推动我国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与改革的关键,并且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伟大工程的实现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洪斌,张爱社,程海龙,谈勃.建立健全财政机关后勤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J].西部财会,2012,03:16-19.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篇3

一、我国当前经济法研究的反思

肇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法的成长了决定性作用。经济法研究紧随经济改革的步伐,其轨迹可以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前。随着对国外法学的介绍以及经济立法、经济司法的开展,经济法研究如星星之火燃烧起来,提出了许多学术观点,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以1992年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契机,经济法学界对旧经济法诸论进行反思和扬弃,把经济法研究的目标瞄准了市场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新经济法理论。代表性的经济法学说主要有经济协调关系说、需要干预关系说、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说、国家调节关系说、新经济行政关系说、限定的纵横经济法说等。三十年来,经济法研究的共识越来越多,但仍然存在较多乱相。许多经济法学者不无忧虑指出了经济法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李昌麒教授认为:现有经济法理论存在三个脱节:(1)经济法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2)经济法总论与分论的脱节;(3)外国与中国脱节。吴越教授认为:在经济法学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面临巨大困境的现实,经济法学偏重形而上而忽视形而下的现象具体表征在于,经济法关注自身理论的建构而忽视这种理论对经济法现实的及时回应。许明月教授认为:经济法学逐渐脱离了法学研究的本来轨迹,其结果是,不仅经济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没有澄清,在外界看来,对经济法的认识更是一团雾水。经济法学逐渐成了人们无法捉摸,更无法把握的“玄学”。秦国荣教授认为:经济法学界在其基本理论研究问题上存在着思想混乱、观念落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现象,这使得经济法学界面对丰富生动的社会经济变革始终难有作为。综合上述经济法学者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经济法学研究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经济法研究忽视中西方经济法产生与发展存在的差异,把成熟市场经济为基础西方经济法当作普遍规律,导致理论研究严重脱离实际。中国与西方经济法在产生的经济基础、内在原因与直接动因、法制大环境、文化底蕴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使中西方经济法有着不同的产生发展道路和规律。忽视两者的差异,把西方经济法的规律当成“普世”真理,这样必然导致我国经济法研究脱离中国实践的需要。

(2)经济法研究无法回应和解决中国实践中需要其解决的问题,中看不中用。经法济研究偏重形而上的理论思辨而忽视形而下的现实问题,研究的往往不是转轨时期的“真问题”,导致理论与实践不相吻合。经济法研究对法制建设的贡献很少,其成果在经济法学界之外影响有限。

(3)经济研究无法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保持适当的距离,受政治、经济政策影响大,缺乏应具有的独立品格。经济法多数学术观点尾随国家政治、经济的改革而改变,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经济法研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跟屁虫”,无法为改革提供指导作用。

(4)经济法研究无法形成有机的理论

体系和公认的基本范畴。经济理论与制度研究“井水不犯河水”,相互分离,无法使理论与制度形成统一和完整的体系。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有过无数的纷争与论战,但是,我国经济法的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特别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标志经济法特性的基本范畴。

我国经济法研究之所以存在上述根本性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范式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当前,主流经济法学无不从市场失灵基本假设出发,推演出政府对市场的调节、协调、干预或管理。众所周知,市场失灵源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因市场所固有的缺陷而引发市场在配置资源时所出现的低效率甚至负效率状态。在西方,其大规模凸现并引起国家的干预出现在市场充分发育之后。而我国当前还处于市场经济的构建阶段,大量的资源配置领域处于没有市场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状况。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不完善问题,而不是市场失灵问题。因此,市场失灵假设不符合我国国情。以市场失灵作为经济法基本假设的研究必然把西方成熟市场的问题当成我国当前经济法需要解决的“真问题”。以解决成熟市场经济问题为目的研究范式———“市场经济法”范式不切合我国实际。“市场经济法”研究范式无视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现实,遮掩和混淆了我国经济法所要面对的“真问题”,造成经济法研究出现方向性失误,导致我国经济法研究偏离现实而引发正当性危机。可见,重新回到中国转轨现实,转换经济法研究范式,是走出经济研究困境性的理性选择。

二、转轨经济法范式:我国经济法研究范式的转换

经济法理论研究必须针对中国现实,针对转轨改革中的“真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才能摆脱目前的边缘化尴尬状态,赢得其应有的学术地位。陈云良教授系统地提出了转轨经济法理论,详细论证了转轨经济法的特征、任务、价值取向、存在的正当性等问题,再次引发了对经济法研究的反思。笔者认为,转轨经济法论立足于我国现实,提出所要解决的“中国问题”,实现了经济法研究的范式的转换。当然,该理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1)转轨经济法范式把我国经济法发展根基准确定位于转轨时期,克服了“市场经济法”范式脱离国情的缺陷。陈云良教授指出:西方的经济法理论不适应中国的国情,我们对中国的转型现实缺乏切实的关怀和准确的“号脉”,经济法学必须深入地回到“中国”,回到中国的转型道路上来。经济转型不仅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内在和外在的制度,不仅需要政治、经济水平、文化等多种因素和条件的配套,而且还需要政府、企业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这决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我国距离成熟的市场经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还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实现转型。法律的超前性法律不仅要规范现实的社会关系,而且要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以引导社会关系向预定的目标发展。诚然,经济法研究的确应具有超前性,但反思现在以“市场失灵”为基础的理论超前,却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未来时间点的超前,这种超前以想象的已成熟的市场为基础;二是跨越性,这种理论自觉或不自觉忽视了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从而跨越了一个历史阶段。经济法的超前,应该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超前,是具有连续性的超前。

(2)转轨经济范式准确地确立了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任务,克服了市场经济法范式不切实际的定位,抓住了经济法发展的方向性问题。陈云良教授认为:1978年以来的我国经济法都是在着力培育市场,奠定市场调节的主体地位,中国的现实情况决定转轨经济法的基本任务不是弥补市场缺陷,而是培育市场、发展市场。李文则认为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如果从法律功能的角度来看,则应当由民商法担当其重任,而不是经济法的任务,不能因迁就国情而否定或变异经济法价值理念,更不能以所谓的转轨经济法学或类似观点来取代民商法的价值和功能。从李文的观点来看,首先,他承认我国正处于市场不充分,不完善的时期,这正是我国经济法当前所处的国情,而他曾指责转轨经济法论过分迁就中国现实国情、误导经济法的历史使命的主张不攻自破。其次,李文认为培育市场应当由民商法来担当重任,经济法作用不明显的观点也是有失偏颇的。在培育市场中,民商法通过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和保障主体的意思自治,促进市场交易机制的发展;而经济法则通过政府构建市场体系、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构建宏观经济环境等为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大环境。没有经济法的作用,民商法培育市场的作用也会衰竭。改革开放早期,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根本没有私法的发展空间。改革的过程就是先通过经济法等公法减少和控制过去过多过大的权力,挤出民法的发展空间。没有宪法、经济法的主动控权、让权,哪有私权的生长空间。

(3)转轨经济法范式准确地界定了我国经济法的核心和基本功能,克服了市场经济法范式对经济法性质的误读,确立了研究的基本内容。陈云良教授认为:要培育市场,实现市场的自我调节,就要从制度上、观念上根本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转轨时期的转轨经济法的核心就是致力减少政府干预市场的权力,让企业享有充分的自由;在转型时期,中国经济法的基本功能是控权法而不是授权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法研究从市场失灵的基本假设出发,认为经济法是典型的授权法。该观点不但不能推动我国经济法制建设,而且会产生阻碍作用。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任务在于培育市场,而市场的培育与完善必须与政府职能的转化联系起来。我国市场不发达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政府干预和管制市场过多、替代市场过多造成的。事实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就是逐步减少和约束政府管制和干预的历史。2009年两会推行“大部制”改革,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大部制”改革实际上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约束。其次,把经济法的定位核心定位于控权法完全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在传统中国,政府权力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政府的行动无需要通过专门的立法授权,政府调节市场的权力,在我们的政府官员看来,是政府与生俱来。自古以来,干预、管制市场被当作是政府的天然职能。如果不通过法律特别是经济法实现对政府干预、管制的权力进行界定、控制,市场无法生长,私权无法发展。

三、实现我国经济法研究范式转换的基本路径

转轨经济法范式确立了经济法研究范式转换的根本方向,是克服我国经济法研究困境道路选择。实现市场经济法范式向转轨经济法范式转换是我国当前经济法研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经济法研究范式转换,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经济法研究基本假设应从市场失灵向市场不完善假设转换。提出和确立假设,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已经被科学史上许多成功范例所证实。假设虽然是一种推测和预设,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和理论基础之上,这样,以此为前提的研究成果才会有说服力和现实解释力。市场失灵是我国经济法理论研究所公认的基本假设,市场失灵假设是研究经济法产生、调整对象、体系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经济法所面对的现实不是市场失灵、而是市场的不完善、不发达。可见,市场失灵假设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实现经济法研究基本假设的转换,是实现范式转换的第一步。

(2)经济法研究视角应从以西方经济法为标本向注重中国经济法个性研究转换。当前的经济法研究,基本上都是自觉或不自觉以西方经济法作为研究的基本材料,把成熟市场经济的问题当作中国的“真问题”,忽视对中国经济法的特殊性和个性问题展开研究。长此以往,经济法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只会越来越突出。经济法学者应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因素、把握我国国情,研究我国经济法的独特发展规律,揭示经济法在我国出现的必然性,提出并力求解决我国转轨时期所面临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篇4

21世纪的今天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这个社会经济大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迎来了诸多挑战,其中的财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市场经济坏境中的财经问题是把双刃剑,它直接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处理好财经问题,不断优化财经管理,使其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并成为使市场经济稳健发展的助推器,进而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精神需求,由此我国应该加强对市场经济中财经问题的关注。本文就市场经济坏境中的财经工作重要性进行概述,并针对财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得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市场经济;财经问题;重要性;解决方案

1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工作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财经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财经工作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财经工作渗透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没有财经管理工作的支撑,市场经济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将会下降,甚至会出现某种混乱局面,尤其是公共管理这一环节,公共管理是最需要企业各项物质技术等服务作为支持来实现与完成的,所以财经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财经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2分析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财经工作规划存在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财经工作问题很多,其中在财经工作的规划方面存在不合理不够完善的情况,需要企业尽快修改、调整和完善财经工作规划中的不足之处,否则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传统的财经工作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各种不足之处,它在各个层面及领域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在实质与形式上已存在不和谐的现象,这会影响财经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财政制度缺乏改善力度财政制度是财经工作中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与财经工作的正常运行戚戚相关。财政制度应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之做出调整,但是却出现了调整力度不足的情况,尤其在财政支付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例如支付名目过多,财政部门的调查不彻底,由于数目过多财政部门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一一调查,再加上财政制度的不够健全,这就为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在财政支付上下手私吞公共资金,这些监管不严的情况给财经工作的开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必须加大对财政制度的改善力度。(1)财经工作内部统筹失衡,不利于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逐渐意识到财经工作的重要性,开始积极的改革整顿财经工作,但是却忽视了公共服务的效果,顾此失彼。企业对于公共服务的忽视态度直接阻碍了公共事业的建设与运营,甚至有些企业拒绝对于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这直接制约了公共事业的发展,最后将反作用于社会,最终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财经工作内部的不平衡会影响社会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需要引起企业的重视。(2)地域保护现象严重政府意识到财经工作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改善财经工作,而财经工作存在片面强调发展经济的情况。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都有很严重的区域保护现象,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的。区域保护会使区域内部处于闭塞状态,阻碍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影响区域间的互惠互利,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3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财经工作规划,这是市场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针对现阶段财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财经工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财经工作的稳健正常运行对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所以针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式我们应该建立相应的财经工作计划,使市场经济朝着科学规划的方向良性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针对财经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财经工作能够在科学管理的模式下去运行,整顿财经工作内部结构,使其内部混乱局面得到改善,并且对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内部职能更加合理化,这样方能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财经工作计划,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加强财经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人才是社会得以发展的主体对象,做好财经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首先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是培养优秀财经管理人员的基础,企业应该在培训上增加投入,使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接受信息化社会的专业技术,培养管理人员独立自主能力、创新能力,这是培养高素质的财经管理人员有效途径;其次是要加强财经管理人员的精神层面的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使财经管理人员在诱惑面前不至于妥协,另外不但要加强财经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还要使他们树立极强的财政风险意识,这是使财经工作走向正轨的必要条件之一,加强财经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是财经工作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

4结语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篇5

我国的市场竞争秩序剖析

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市场违法活动必然“如影随形”相应蔓延,必然存在着程度不同、性质各异的市场秩序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竞争的常态,一旦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所谓劣币驱良币的“逆选择”理论势必在市场竞争中大行其道,劣质商品将充斥市场,诚信将被坑蒙拐骗驱逐。特别是在市场高速发展时期,各类市场违法活动更为多发,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看,市场违法活动、市场秩序问题在不同经济领域广泛存在,在有的时期、有的地方、有的领域甚至表现得非常突出。结合我国市场发育尚属初期、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托实体经济、经济社会正处于城市化高峰期、我国市场发展速度为世界所仅有、人口居世界之最、经济社会二元化结构明显等诸多情况看,我国当前阶段市场秩序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多都与市场交易行为、市场经营行为和市场流通行为相联系。而在市场竞争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则更多的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相联系。无论是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行动、2010年至2011年开展的“打击假冒伪劣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看,还是从工商机关历年来查办经济违法案件的统计分析结果看,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市场交易秩序问题、市场经营秩序问题、市场流通秩序问题必然或多或少与市场竞争秩序问题相联系,或者从法律层面讲,市场秩序中的问题,往往存在着法律竞合关系,既包括法律条文的竞合,也包括法律责任的竞合,但市场交易秩序、经营秩序问题与市场竞争秩序问题相互之间毕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就市场竞争秩序而言,我国市场状况从总体上看属于充分竞争市场,各类经营者、国内外市场主体同台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持续的高速发展和异常活跃的市场状况,甚至导致国内一些领域市场出现过度竞争的混乱状况。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当前的市场运行中,竞争秩序方面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不正当竞争的问题。当然,在局部市场,特别是在一些要素市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到位,市场运行不仅存在经济方面的约束,还存在不少非经济性质的约束,存在寡头竞争甚至垄断的情况也非偶然,但这并不等同于我国市场的总体面貌。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和成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持续整顿和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中的问题必将出现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市场竞争秩序方面的问题在比重上将会持续上升,对市场竞争秩序问题的规制将日益成为我国市场监管工作的主要问题,反垄断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将具有更加积极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判断一国市场竞争秩序的好坏,从根本上讲,在于市场运行过程中市场主体的权利是否得到无差别的普遍尊重,其义务是否得到无保留的普遍履行。关键在于揭示市场主体之间的交往是否完全平等,市场主体行为是否“利己不损人”。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法治经济,因此考察一国竞争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便成为评判该国市场竞争秩序的标准。一个完善的竞争法律体系是建立良好市场竞争秩序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不仅是对已有市场竞争状况的总结,也同时就人们对市场竞争的未来预期留有足够的规制空间。与此相联系,一支高效的执法队伍是竞争法律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或者说,完善的竞争法律体系和高效的竞争执法队伍是从社会角度判断一国市场竞争秩序状况的两个基本坐标。作为转轨型经济,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是始终不变的主题。就当前形势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竞争法律体系及相应的执法机构,虽然与良好市场竞争秩序尚有一定距离,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法律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竞争秩序状况正得到不断的优化和改善。

竞争法律制度的构建

竞争法律的实质,是通过国家意志保护市场竞争格局,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竞争法律除反垄断法外,一般还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二者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对市场竞争进行调控,有着十分密切的互补关系。但二者又具有很大的差别。第一,二者立法目的不一样,一个是维护市场竞争公平的进行,一个是保护市场竞争格局的存在。第二,二者规制的重点不一样,一个是着眼于市场主体的行为是否对其他市场主体的权利造成侵害,一个是着眼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整个市场运行的影响。第三,二者的角度不一样,一个更多着眼于微观现象的规制,一个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的调整。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互有侧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竞争法律体系,其中反垄断法由于本身的性质而在竞争法律体系中处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虽然不同国家市场发展各异,但市场机制的运行则遵循着共同的内在逻辑,因此各国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竞争法律制度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就反不正当竞争法而言,各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一般均以知识产权的附加保护和兜底保护为重要内容。但不同的国家又有区别,有的国家如日本,其反不正当竞争法侧重于对商业标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而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仅规制一般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规制多种恶意竞争行为,范围更为宽泛。有的国家如美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是由多个法律的相关章节共同构成。而另一些国家如德国,则制定了单一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就反垄断法而言,各国的反垄断法具有比较明显的趋同性。其实体部分基本均由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三大制度构成,其实施部分则因各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法学着眼于公平,经济学追求效率。而竞争法律需要同时考虑对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和兼顾,这也可以说是竞争法律与其他法律的最大区别。正是由于竞争法律需要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因此合理主义与自由裁量便成为竞争法律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紧密联系,前者往往体现于法律制度的实体部分,后者则更多的与法律的有效实施相联系。因此,构建并有效实施竞争法律制度,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治本之策。

作者:宁望鲁单位:国家工商总局竞争执法局巡视员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金融市场差异全球经济失衡战略

一、前言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金融市场差异的出现归根结底由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以及体制所决定。在金融市场差异条件下,各国对资本的吸引力会有所差别,久而久之则会导致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出现。对金融市场差异以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分析能够为使有关部门及人员认识到当前国内经济的发展状态,这对于发展策略的调整能够起到导向作用。

二、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简介

(一)金融市场差异

金融市场主要指以办理有价证券以及处理各种金融衍生品的买卖的市场。根据不同国家经济体制以及整体实力的不同,金融市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的国家而言,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各项金融业务的办理以及衍生品的买卖的过程中会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而上述目的的达成又能够反过来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1]。相对而言,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则恰恰相反。由此可见,金融市场差异的状况一旦出现,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其状况会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二)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指的是世界各国由于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一种失衡状态,同时也指受长期的金融市场差异影响而导致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出现往往源于长期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各国都必须提出一项长期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国家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增长提供保证[2]。

三、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全球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种种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其中金融市场差异的出现便属于非常严重的一项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由此所导致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也已经影响到了很多国家。

(一)金融市场差异现状

从全球的角度看,金融市场差异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世界各国的金融资产总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地区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明显。根据对近些年来全球金融资产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全球金融资产分布状况十分不平衡,作为全球经济的中心,美国金融资产分布情况占全球金融资产总数的31.9%,其总量较亚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多出1.8%。相对于美国而言,日本的金融资产总量占全球各国的第二位,其比例为11.7%,但较美国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中国的金融资产总量占实际金融资产总量的7.6%,在各国的排名中较为靠前,但与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经济体之间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次,不同收入的国家金融市场差异较大。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国家的收入也会存在差别,鉴于此,国家之间金融市场的差异也就会不断的扩大。

最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情况较为明显。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向主要为发达国家,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收益相对较高,且在风险防范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金融市场差异。

(二)全球经济失衡现状

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并非从未发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属于全球经济出现的第一次失衡。就目前的情况看,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其中美国为主要代表。自20世纪后,美国经济出现逆差的状况便一直存在,并在2006年达到了巅峰。受美国经济逆差的影响,很多与美国存在经济往来的国家均受到了波及,在这一情况下,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开始变得更加明显[4]。

四、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下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

在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下,为避免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必须积极转变发展战略,要使其能够有效的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的发生,这样才能使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更加稳定。

(一)转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在过去,我国采取的一直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即在进出口贸易中以出口为主,进口为辅的发展战略,同时,为了鼓励出口,国家还提出了大量的鼓励措施,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国家的出口商品数量急剧增长,在增加了出口总额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这对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转变出口导向型战略能够有效的拉动内需,从而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5]。需要注意的是,保持进出口的相对平衡非常必要,这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内需不足是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居民对于储蓄的需求量过高方面,通过深入的分析发现,导致居民储蓄量过大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居民往往会出于养老以及医疗等目的进行储蓄。为拉动内需,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加强设备保障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要从医疗卫生以及养老失业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设,从而使居民能够在失业以及疾病等问题发生时得到国家及时的补助。在这一环境下,居民的储蓄量必定明显减少,同时也会促使其更加热衷于消费行为,在促进资本流动的同时,国家经济的发展必定能够被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各国经济体制等方面问题的影响,金融市场差异的问题正在逐渐深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金融市场差异会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状况的发生。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下,为避免自身受到过多影响,转变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要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目的,从进出口战略的转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两个角度出发使国家经济能够得到更加快速、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争.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J].世界经济研究,2012,07:10-15+35+87.

[2]张.论美元本位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特征及可持续性[D].吉林大学,2011.

[3]姚晓磊.金融发展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D].吉林大学,2014.

[4]李宏,陆建明,杨珍增,施炳展.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失衡:一个文献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10,04:3-20.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剖析

中图分类号:a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75-02

一、《资本论》的科学先进性

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哲学与西方经济,《资本论》这本集其思想于大成的著作一经出版,遍震惊了西方学术界。虽然当代的经济发展飞速,与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纪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但是《资本论》在当今时代仍有着重要的指导地位。这是因为马克思结合了科学性与革命性,批判性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体系,把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社会主义。在这本著作中,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这是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动力与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过实践的考验,更突显出其先进性。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最为全面深刻的证明与应用。一些资本主义学术界少数学者认为《资本论》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经济的发展了,要求用西方经济学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的地位。但是无数的实践证明,《资本论》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先进性,马克思经济思想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是我国把握时代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指导着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研究好《资本论》的理论内涵,立足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实情,对于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大意义。《资本论》提出科学的经济分析法,揭示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阐述合适的经济原理,这才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先进性。

二、《资本论》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1.《资本论》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有着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要能够学会联系实际与所学知识,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所以本文先讨论《资本论》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再联系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在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我国根据实际经济情况,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摸索,终于确定了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思想,创新观念,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实践证明,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更加科学持久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马克思基本原理指出,商品的个别价值通常转化为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剩余价值转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则转化为利润率。也就是说,没有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就不会存在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就不可能出现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与配置,就更不可能存在市场经济。只有明确市场机制的运行层次,把握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的内涵,优化结构,这样才能优化我国资本、产品、市场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马克思把公有制经济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性问题也恰好是市场经济所有制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领导人立足我国实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所有制的改革与创新,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方向与整体的优化。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热点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进口,进出口存在一定的逆差,这就需要我们依靠国内市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拉动内需。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经济思想还较为保守,而思想越保守,就越会减缓经济改革的速度,经济状况就会每况日下,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走一条新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点,内地地区都应该向沿海地区学习,拓宽自己的经济发展空间。但是,即使是沿海地区,在某些经济政策方面也还有待改进,比如要减少对私营企业的歧视性待遇,在对待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时,要一视同仁。在出口问题上,要统一门槛,改善投资环境,改革金融体系,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时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完成了行业改组,把企业变成上市公司,但是很难遵循国际规范运转周全。公司要想有效运转,就得注意完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体系。

另外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法治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法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了,它也是一个政治层面上的问题。在原始市场经济这个阶段,法治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依靠人际关系;而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活动较为复杂,经济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单纯依靠人际关系是没有办法正常运转经济的。现代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健全的法治市场经济。我国正处在两个过渡期,一个是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这个过渡期的市场经济是初级阶段的计划经济,是缺乏法治的市场经济;另一个过渡期就是从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到有法治的市场经济,我们在目前还没有完成这个过渡期的顺利转变,需要进一步大力规范市场经济,健全市场法治。此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科技力量推动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从而健全经济体制。

三、运用资本论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注意点

要想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我们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理论基础,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以价值理论为例来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最基本的核心思想。该学说认为,商品价值的源泉是商品生产者在其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我们在实践中,如果背离这个核心思想,认为除了人的生产劳动可以创造价值,生产材料也可以创造出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源泉。那么,这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就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悖了。

其次,要想理解透彻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各个领域,就必须参考马克思的研究程度。研究程度分为三种情况,第一,马克思已经将这个领域的问题完全研究透彻了,结论也非常科学。第二,马克思已经注意到这个领域的一些论文,也做过一些理论性的探索,并提出理论观点,但是没有得出科学成熟的理论结果。第三,马克思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领域的问题,从来没有涉及。我们仍以劳动价值学说为例,马克思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简单商品经济中存在的商品价值,资本主义竞争时期的商品价值,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商品价值实体、价值形式、价值形成的过程等等各个方面,马克思都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做出了准确论断,形成了一套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是最为严谨科学、最有价值的理论。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这些非物质形式的商品还没有成为市场商品的主流。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手稿和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象,也曾经做过一些初步的研究,并敏锐地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与时代条件的限制,对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价值分析,没有在马克思价值理论体系中的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来,也没有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形成成熟的价值理论。而马克思也并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一点,所以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体系中,不包括对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的分析。我们在了解这些背景情况后,就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样历史任务了。

第一,我们在改革市场经济体系的时候,要能够毫不动摇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那些成熟科学的理论知识。要在面对各种以要素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的学说面前,迅速反应并加以批判性反驳,来捍卫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地位。第二,对于那些马克思有所初步涉及,但是还没有加以全面透彻深度剖析的问题,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据其未曾预见的新情况,继续加以实践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得出结论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就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价值来说,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揭示出其价值实体的特点。要想做到这点,就必须以精神劳动与服务劳动为价值源泉进行剖析研究,以现代企业中的精神产品与服务产品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是较为复杂和艰巨的,但是一旦研究透彻了,就一定会极大地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第三,对于那些马克思在有生之年还没有出现或者那些他还没有预见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深层次地进行研究。我们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价值问题为例,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学者的工作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核心指导思想,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价值问题,进行科学地研究。根据自身积累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发展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四、结语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需要根据中国国情有选择的借鉴先进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让经典的理论符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为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资本论为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方向。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的大前提下,深入学习和研究《资本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章陆.《资本论》为研究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活动提供理论基础[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2).

[2]吴碧芸.《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剩余价值论与企业问题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7).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篇8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缩小城乡经济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业发展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现今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对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说有着严重的限制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我国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进行解决盒完善,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说有着严重的限制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我国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并不完善,一是农村金融网点数量较少,部分的地方金融服务甚至出现了真空化的发展现象,二是相对于城市的金融服务体系来说,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服务功能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限制,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本身在经营实力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导致在进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满足其需求,同时由于农村金融中,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要金融机构,也有可能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出现一行独大的现象,资金供求利益以及地位处于不对等的状况。三是,我国的农村资金市场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资本市场,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信贷资金外流比重较大

农村信贷资金投放量并不能够满足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还存在着很多的新的资金存在资金外流现象,其中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有:部分的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贷款权被回收的同时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将资金输送到上流城市,另外就是超过一半以上的农村邮政储蓄的存款都是来自于农村,但是农村贷款业务涉及的资金较少,因此,导致了农村资金无法进行直接的农村建设投入。

(三)农民贷款需求难满足

目前,整个农村经济市场贷款覆盖率还较低,只有少部分的农民能够获得农村贷款,同时农村贷款在程序,渠道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限制问题,同农业生产周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时间误差问题,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此外就是农村贷款抵押担保难度较大,大额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条件要求较高,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土地资源无法在贷款市场中实现流通,因此,对于农民进行贷款产生了进一步的限制。

三、我国农村金融的改善措施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不足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标。

(一)信贷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化发展

在目前市场垄断的发展背景下,农村利率改革并不能够直接带动农村信贷的发展,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融资成本。因此,我们需要在保证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文达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小额信贷在农村市场中的融资能力,完善农村信贷市场以及信贷市场的功能,保证信贷市场能够适用于农村金融市场,同时还可以通过小额信贷的扩大化覆盖的方式,满足农村信贷市场的实际发展需求。

(二)风险管理的完善

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化发展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担保制度进行完善化发展,构建科学化的贷款抵押品替代机制,有效降低风险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信贷的限制条件和标准,对于缺乏资产抵押品或者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来说则是可以采取互助式的融资手段,将贷款银行以及担保公司和会员企业直接放在一个共同的利益体重,保证行业信息以及企业实际经验状况之间的有效信息对称。同时通过对农村金融风险问题的进一步完善化管理,实现降低农村经济发展风险的目标,此外就是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保证信贷风险的科学化控制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多元化发展目标,对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清算支付系统的完善

对于农村金融的清算支付系统完善发展来说,首先是需要通过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的方式,保证企业在较为发达地区能够实现资金的快速流通,同时还需要通过金融组织体系在较为发达地区的有效构建,将原先的农村信用社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银行,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的更好融资要求,同时农村合作银行还可以在其它区域中进行县级信用社建设,通过直接赋予支付结算功能的方式实现农村金融的发展,此外就是需要有效的结合邮政体制的实际改革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邮政机构农村以及城市网点的数量优势,重点进行结算业务开展,对于农村金融来说还需要提供自助结算服务,积极推动农村银行卡基础建设,进一步扩大银行卡的实际受理范围,大量增加农村atm盒poS机器在农村的布局,开展多元化的刷机营销活动,鼓励刷卡消费,减少现金的使用,最后就是依赖本地的互联网,进行网络银行业务开展,积极推广多元化的支付结算业务网络化。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法律规制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在不断的提升。随之而来也伴随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问题,其中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事件就严重的影响了公民的生活,导致公民出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这也是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划分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范畴及行为特点

(一)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社会侵害性大体系结构复杂

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由于是团伙作案类型,因此其手段非常丰富,犯罪途径也非常庞大,很难进行监督和管理,以至于实际的犯罪行为不受控制,对于被害人的资本侵害性也非常巨大。发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庞大的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体系结构,影响了实际法律监督和管理的科学性,造成了复杂又难以捋顺的问题。由于网络经济犯罪的模式存在法律监督和管理的盲区,导致法律适用性存在问题。

(二)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作案手法更加先进

网络类型的经济涉众型犯罪很难确定其性质,因为实际的市场交易工作比较模糊,无法进行犯罪行为和正常交易的确认,导致出现了难以管理的问题。这就是由于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作案的手法非常先进导致的,在实际的作案过程中由能够通过多元化的网络模式进行隐藏,也导致实际的犯罪情况存在更多的欺诈性质,被害人因为虚假的高额度资本收益蒙蔽了双眼,导致层出不穷的网络经济犯罪案件发生。

(三)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法律监管问题繁多

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的案件属于新兴的犯罪方式和方法,因此在传统的法律监督和管理体系中缺失明确的定位和定义,出现了设计多种法律条文的问题,也造成经济法制管理内容与实际犯罪情况不符的问题,甚至出现法律适用程度不足或者的更为复杂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非法的集资和经营模式,以及欺诈等行为造成公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

二、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法律监管体系存在缺失

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的类型比较复杂,而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呈现出比较高的发生几率,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甚至对于国家整体的经济调控政策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导致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来自于社会政策各方面的阻碍和压力。针对我国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法律监督与管理工作理念和认知不全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一)非法收集大众存款法律监督范畴不清

目前,我国对于非法收集大众存款的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监督范畴界定,导致出现干礼范畴不清晰的问题,严重了影响了法律监督和管理和制度的优化需求,甚至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及效率,导致时间的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观察能够发现,我国对于经济犯罪行为的界定存在模糊的情况,对于实际存在的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更是没有明确的认定,导致实际的工作开展出现了问题,影响了非法收集大众存款的犯罪行为比较猖獗。

(二)法律监督范畴划分不清容易引发新型犯罪

我国社会当下的刑罚和民事法规对于实际的民间和网络金融工作内容没有明确的责任和惩罚孩子读划分,导致更多途径和种类的经济犯罪问题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直接让我国社会大众和相关经济发展行业受到了发展的威胁,长期保持这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需求,甚至导致我国金融和信贷市场的发展呈现出萎靡的状态。对于民间的网络金融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观察,能够发现其自发性的特征,由于投机性和操作的不规范情况,严重的阻碍了这种经济行为的健康发展,导致实际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出现落后和弊端性问题。

(三)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缺失法律判定依据

我国社会当下对于处理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法规监督管理体系,导致其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够选择科学的方式进行约束,这种法律监督和管理的工作特征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进步需求,也导致出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网络金融经济犯罪问题。上述情况是直接导致被害人出现经济损失的主要问题,甚至严重的影响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增加了社会各层面和阶级的矛盾,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好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实现对网络经济犯罪的约束和管理需求,应当针对非法的收集大众资本进行严厉的惩罚,明确实际的法律界定内容。

(四)网络经济犯罪法律监管存在理念认知发展确实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处于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阶段,针对于实际存在的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还没有明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导致只有违法时间发生时才能够发现问题,也阻碍了网络经济的法律监管质量。正视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造成的影响,明确未来网络经济犯罪问题的管理和法律界定,才能够更好的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现代的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管理工作缺乏了长远的考量,对于实际的法律监督和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严重的阻碍了法律进步和社会市场经济收益提升的需求。

三、完善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法律监管体系

重视完善当下对于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的法律监管工作体系,能够保证实际的法律监督和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提升我国社会整体的市场经济发展安全质量,并且能够为公民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促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长久的发展和进步。完善相对应的立法体系,并重视对其中内容的调整,能够满足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良好的监督与管理氛围下实现维护公民合法经济权益的目标。

(一)修正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法律监管内容

修正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的法律监管内容,能够实现对市场经济整体工作的法律监管的质量提升需求,并且能够针对存在的威胁公共存款安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解决。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现代市场经济逐渐倾向于网络金融的发展模式,希望能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进行金融工作的管理,针对非法收集和获得大众存款进行概念的理顺,重视对其法律控制制度的研究,掌握其中存在的内涵性价值,保证我国社会实际的金融交易在良好、合法的环境下进行,并提供充足的法律、法规制度保护公民的合法经济权益。与此同时,还应当针对司法中存在的细节进行规划,以此实现对相关违法事件的管理。

(二)提升立法指导作用促进民间网络融资合法经营

灰色的金融环境和氛围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社会网络融资合法化发展的需求,在长期的成长阶段凸显出很多问题,应当适当的调整科学的策略和建议,实现对整体工作内容的优化需求,进而降低民众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问题,也能够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帮助和辅助,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相关的融资和信贷工作顺利进行。关注到网络发展的迅速效果,应当实现对金融工作的全面监督和管理,在具体执行相关工作细节的过程当中进行有效的调整,让目前的信贷机制不会局限在管理陈旧的模式当中,而是具备良好的改革理念和认知,从法律监督和管理的角度进行整体工作的优化处理。

(三)完善被害人维权体系制定合理化赃款处理法则

针对网络经济案件进行处理,需要关注到细节的处理法则内容,进行科学的运用才能够保证为被害人维护合法权益的目标。在实际的维权管理工作过程当中,应当积极的进行证据资料的收集,保证能够针对每个项目的犯罪行为制定科学的法律监督和管理条纹,进而促进法律监管制度和体系优化及完善。通过创新的模式能够实现对涉案款项和金额的管理,进而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资本的统筹和划分,减少不必要的资本浪费情况,并且能够通过创新的方式和规则实现对被害人权益的维护,并且能够尽早、尽快的为被害者回收尽可能完整的资金,实现法律对罪犯心理层面的监督和管理。

(四)完善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

经济罪犯情况法律监管体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也促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进入了全面的网络时代,完善了当下的网络运营的体系。本次研究就针对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选择良好的方式进行网络经济发展的管理,保证实际工作开展的顺利行,并达成经济法律监管工作的完善与管理需求。研究发现,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符合当下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但同时也存在安全风险,构建良好、科学的网络法规监管制度和体系,能够满足实际的网络经济管理需求,并且能够对当下还不全面的网络经济进行约束,提升人们的权益保护意识。

四、结论

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市场转型;再分配;平等;社会分层与流动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的过渡时期,在社会结构的每个方面都面临着解构与重组的的重大难题。政府官员分配的计划经济时代已逐渐消逝于历史洪流,新的市场分配体制应运而生,中国经济结构正历经着重大的转型。

?但伴随着经济发展成果的捷报频传,市场渗透所加剧的不平等也成为经济进步所带来的后果之一,并且随着市场自由的发展其不平等程度不断加深。经济收入的差别所导致的社会资源占有生活机会获得的不平等成为了滋生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一大隐患,而这种不平等的发展与中国市场转型这个大时期是密不可分的。笔者下面将从市场转型的大背景出发,探析其与不平等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

?一、倪志伟:市场转型的三个命题

?中国正处于市场转型的典型时期,这也为学者们研究转型经济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观察机遇,倪志伟先生所提出的市场转型的三个命题便是对于中国转型经济研究的重要尝试。

?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包括三个命题与十个假设。其三个命题分别为市场权力命题、市场刺激命题与市场机会命题。其理论明确了在再分配系统中由市场产生平等的机制:如果工资不是由行政设定,而是由交易关系来确定,那么生产者就能获得更多的权利(市场权力);如果市场运作起来,那么人力资本回报可能会更多,而政治忠诚则无足轻重(市场激励);如果在分配经济中存在市场,那么企业家身份是另一种社会经济流动的途径。

?在最初的市场转型论提出后,倪志伟随后针对某些学者的批判修正了其观点。在行政精英等占有政治资本人群依旧拥有其优势地位而非被经济精英完全取代方面,倪认为其是由于分层机制的延续性所导致的,但这种延续性只是短暂的,它很快将被市场分层所取代。

?二、社会分层与不平等

?关于国家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精英分层机制目前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市场转型造就了精英再生,行政精英丧失其优势,而企业家等经济精英占领了分层体制中的上流位置,撒列尼将其称为精英再生产,其强调的是精英的断裂;另一种观点是权力延续使得精英循环,原来的行政精英利用其权力资本与最快接触市场政策的优势将其行政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成功地保持了其精英地位,撒列尼称之为精英循环理论,强调的是精英的延续性。

?1.中国改革初的精英分层与不平等

?无论是精英再生产还是精英循环,其问题的焦点在于资本的转换,而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资本转换的困难程度决定了该社会的精英转型是更偏向于那一种类型。

?中国的改革浪潮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席卷而来,经济资本不断取代政治资本的核心地位,成为竞争的主要资本,但在此过程当中,总体性资本精英集团?①也顺势产生。而这便是上述精英循环理论的现实影像。

?在改革初期,中国政府在市场价格上实行“双轨制”办法,即政府与市场共同定价,企业拥有一部分自由定价的权力。而与这种双轨制同时产生的,还有严重的“官倒”现象。所谓“官倒”指的是政府官员利用“价差、汇差、利差、税差”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变为官员的私人财产。政治权力对市场经济活动的介入,为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转换提供了便利的渠道,这时权力不仅与高标准的福利待遇相关,更是与巨额的财富之间形成了直接的联系。但是此时的不平等却没有扩大,这是由于精英的这种延续性使得原有的社会结构并没有产生新的上下层巨大差异,而是从政治资本占有差异更替为了经济资本占有的差异。

?2.平等的倒u型曲线发展

?随着市场力量的不断增强,直接生产者获得更多的利益,中间阶层不断崛起,新的市场机会使不平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加之以按劳分配的更公平的国家分配政策,个人与地区之间的相对差距减少。上述便是改革初期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得到改善的两个主要原因。

?但随着市场渗透的不断深入,价格机制逐渐更多的由市场规律所决定,干部们的优势也逐渐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丧失,社会分层多以经济而非政治进行划分。特别是在现如今的中国,市场机会的不平等,个人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同导致了经济收入上的巨大差异,而经济收入的差异反过来又造就了生活机会,社会网络等各方面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形成了穷则愈穷,富则愈富的两极分化格局。

?韦伯将社会分层的标准分为财富、权力与声望,在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更多的是以财富所形成了社会分层结构。经济精英代替行政精英成为新的上层群体,经济上的差异性导致分层复杂,两极分化严重。但不平等并非只存于精英群体与非精英群体之间,精英毕竟只是少数人拥有的上层地位,不平等更多的产生于由经济因素为基础所导致的不平衡之中。这就回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发展呈倒u型的问题,由于市场渗透不断深入,大部分人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当中,在沿着市场向各个位置攀爬的过程当中形成了地位上的分层差异性,使市场本身成为不平等的来源并且程度日益加深。

?四、小结

?总体说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基本符合瑟伦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类型特征。在社会分层方面,精英再生产或是精英循环的争论仍然不休,学者们在此问题上仍旧存在着许多分歧。笔者窃以为在中国而言应分为改革初与改革二三十年后来进行讨论,改革初由于权力的延续而形成了精英循环的局面,而后来随着市场渗透的不断深入,企业家们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精英,精英再生产成为了中国市场的主旋律。而这种分层与流通渠道的开放对社会平等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正负功能并存的一种状态。

?上述笔者只是从社会阶层构成或形成过程来考虑问题的,从中我们还难以看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整体轮廓。对于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所涌现复杂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社会而言,仍然是任重道远的难题。

?

?注解:

?①这个集团的原初资本是他们自己和父辈所掌握的政治或行政权力。

?

?参考文献:

?[1]周长城,2003,《经济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陈那波,2006,《海外关于中国市场转型论争十五年文献述评》,《社会学研究》。

?[3]孙立平,2008,《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开放时代》第2期。

?[4]刘欣,2003,《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理论争辩的焦点和有待研究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5]孙明,2009,《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社会学研究》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