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2:35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篇1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下列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

(一)环境质量监测;

(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四)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第三条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定职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组建直属环境监测机构,并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三)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审核和检查制度;

(四)组织编制环境监测报告,环境监测信息;

(五)依法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组织网络运行管理;

(六)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适时组建直属跨界环境监测机构。

第五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具体承担下列主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一)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二)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三)负责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

(四)开展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研究,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

(五)承担环境保护部门委托的其他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第六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第七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监测信息。

有关部门间环境监测结果不一致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协调后统一。

环境监测信息未经依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公布或者透露。

属于保密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八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依据本办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应当作为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等环境管理的依据。

第九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环境监测的代表性分别负责组织建设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环境监测网,并分别委托所属环境监测机构负责运行。

第十条环境监测网由各环境监测要素的点位(断面)组成。

环境监测点位(断面)的设置、变更、运行,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各大水系或者区域的点位(断面),属于部级环境监测网。

第十一条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其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级别,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

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第十二条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环境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并按照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规定的要求和时限,逐步达到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标准。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组织的环境监测岗位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质量进行审核和检查。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环境监测,并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对环境监测数据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环境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储存,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要求定期将监测数据逐级报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逐步建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制度。

第十五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使用统一标志。

环境监测人员佩戴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站点设立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车辆印制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报告附具环境监测标志。

环境监测统一标志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将环境监测网建设投资、运行经费等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环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未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

(二)拒报或者两次以上不按照规定的时限报送环境监测数据的;

(三)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的;

(四)擅自对外公布环境监测信息的。

第十九条排污者拒绝、阻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环境监测活动或者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移送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排污者必须按照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和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排污状况自我监测。

排污者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经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检查符合国家规定的能力要求和技术条件的,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不具备环境监测能力的排污者,应当委托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或者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接受委托的环境监测机构所从事的监测活动,所需经费由委托方承担,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是指非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的、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机构,可以自愿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申请证明其具备相适应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经认定合格者,即为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

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检查。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184-1

1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主要是以技术培训、质量控制考核与检查为核心。在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发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等文件,在文件中,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构的具体工作内容、职责、经费保障、环境监测人员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也标志着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出现了重大进步。虽然颁发了相关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相关规章制度来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合法性与准确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对相关制度理解上的差异,导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较大偏差。总的来看,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应用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部分上级主管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正常的环境监测工作实施行政干预;监测站所获的监测数据被变更或修改;其他部门进行环境监测并环境质量数据,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与方法缺乏有效统一;环境监测的监测方法、质量控制技术、监测数据与信息评价标准等滞后;未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运行、监督、考核与责任追究等制度;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尚未覆盖全国范围,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但其管理效果较差。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与运行机构存在着滞后性,无法满足现代环境管理的要求,制约着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对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思考。

2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1)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环境监测体系之上。为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应组建环保部环境监测司,研究并出台《全国环境监测条例》,从法律上将环境监测进行定位,明确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制定要求统一环境监测数据与信息标准,完善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建立环境监测仪器适用性检验与准入标准,建立环境监督技术认证制度等。通过法律形式,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规定的权威性,确定统一标准,能够有效避免对标准理解差异,提高环境质量管理效率及质量。

(2)建立环境监测短路径质量管理体系。从国家政府到地方政府,应建立出一个完整且明确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梯级化管理形式,通过建立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与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推动短路径管理。在短路径管理体系中,国家环境监测部门直接领导地方环境监测中心,建立区域性环境监测管理机构,通过区域性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指导地方环境监测中心,形成国家、区域、地方短路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判断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定期或不定期对环境监测机构资质及人员进行考核,引导环境监测机构积极应用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新设备,综合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将环境监测行政管理与业务技术进行分离,解决影响环境监测的机制问题,逐渐建立起环境质量监测与环保部门协调统一,社会资源分工合作的现代化环境监测模式。通过建立区域性环境监测中心,可以进行环境监测新技术研发,针对区域环境问题,研发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检验标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区域环境监测质量及整体水平。支持并鼓励地方建立相应环境监测实验室,应用社会资源加快环境监测技术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并推向市场,推动新技术应用效率,降低独立科研机构研究经费等。

(3)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创新。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多是在国家所规定的计量认证与国家实验室认可的要求下进行具体操作,其工作过程中质量管理较为复杂,如进行环境监测之前,需要对监测仪器进行校准,保证监测仪器工作性能,需要保证环境监测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其监测点设置应具有代表性,要求环境监测采样信息完整,对样品运输与保存进行相应规定,其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保存要求一致,环境监测结论应可以为实际环境管理与决策发挥指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流程十分复杂。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地方环境监测中心,可以在综合考虑区域内发展情况、环境问题与行政决策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环境监测内容,制定相应环境监测流程及相关制度。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对整个环境监测流程提出规范性操作,并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建立灵活反馈机制,满足环境问题发展的变化。

(4)创新环境监测上岗考试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变传统的纸质考核,采取计算机考核,提高考核效率及质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培训等措施,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及质量控制意识,及时掌握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标准,综合提高数据监测的代表性及准确性,推动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定期举办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与管理研讨会,构建信息互通平台,综合提高质量监督与管理水平等。管理体系与制度的创新,是推动我国环境监测水平提高的根本,加大创新力度,是实现环境监测综合效益的关键。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进行环境保护成为了时展的必然要求。环境监测所获得数据与信息其准确性及代表性,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质量,影响着政府环境决策。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为推动我国环境监测质量及水平,提出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建立环境监测短路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环境监测短路径质量管理体系等措施,对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卫东.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147.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概述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用科学的方法监视和检测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过程,它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的测定,以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判明环境质量的好坏。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均为环境监测的对象。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空气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监测、生物监测、物理污染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是监测工作的主体,它是指对各种环境要素的污染状况及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测,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积累质量监测数据,确定一定区域内环境污染状况及发展趋势。

1.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原则

实用性原则、经济原则、代表性原则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主要三大原则。其中,实用性原则是指监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监测数据以实用为主,而非越多越好;监测手段强调精准、实用、可靠而非单方面先进。经济性原则是指在技术经济论证,进行费用――效益分析的前提下确定技术装备和确定监测技术路线。代表性原则是指监测样品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

1.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还存在部分问题,如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监测技术不够先进、监测工具精密程度不足、环境质量分析不全面、监测人员的监测水准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极大影响监测结果的正确性,影响政府正确决策的制定,因而为了规避此类问题,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严格管理,使监测部门对自身肩负的职责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改变对监测工作的懈怠态度,主动完善人员配置,购进精密监测仪器,学习先进的监测技术,按照科学的监测步骤的来开展工作,使环境监测的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经历长期的工作实践,环境监测实验室部分的质控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其主要采取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方式,但影响环境监测的因素较多,牵涉面广,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备,管理工作存在漏洞,阻碍着数据准确性提高。因此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质控技术的完善。

2.2、认识不到位,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人员老化严重,平均年龄43岁,大部分工作人80年代进入环境监测系统,经历了环境监测的多次变迁。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监测人员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监测人员操作不规范或对监测技术、方法、标准和规范了解不到位等情况依然存在。再次,由于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对质量管理的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导致与监测工作相脱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全员参与、体系化管理的意识还较淡薄。

2.3、技术落后,影响监测效果

一是从很多基层监测站来看,监测技术与现代环境情况的变化不相适应。一般只能进行几项常规监测,也只能分析主要的指标,无法进行全方面的监测与分析。质量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质量控制手段单一。二是只注重指标监测与控制,而轻视非指标方面的监测,对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不能进行有效地控制。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很多监测站难以开展现场监测。

2.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还有待加强

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这一问题,我们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实践,实验室部分的质量控制方法较为完善,主要采取的是加标样、密码样、平行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等多种方式。但是众所周知,环境监测牵涉的面广,影响因素较多,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还不够完备,管理上有诸多漏洞存在。技术规范和水平的发展表现出了滞后性,这些都制约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3、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措施

3.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质量保证的根本。首先,为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当前工作的需要,应尽快修订和完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等制度,明确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改变目前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状况。而且要根据这些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和管理方式,保证全国一盘棋。应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抽查等制度,逐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同时,还应该应用制度的监督管理、法制约束能力,树立监测信息的法律地位,加强法制观念,保持监测结果的严肃性,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其次,应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改变目前各个监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不均衡的情况,特别要弥补自动监测系统等新领域的空白。第三,应加快适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制度或体系的研究,并尽快形成规范化的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量管理理念,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扩大到包括设计、采样、分析、审核、质控等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

3.2、加强监测技术研究

科学先进的监测技术是做好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环境监测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竭力推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测自动化建设,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体系;要不断增加监测投入,努力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加强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等方面的工作;要尽量建设现代化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努力推动标准化建设。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工作有可能借着信息化的东风再度升腾。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更有助于提高监测的质量和效率。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借助GpS、GSm/GpRS等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实时监控;可以建设环保专用平台,方便执法人员在相应位置登录环保监控指挥中心系统,迅速获得相关信息,提供工作效率。

3.3、加强质量教育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增强监测人员质量意识,保证监测工作质量始终是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除了对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外,还应该坚持开展监测技术、标准方法、技术规范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监测行为,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质量意识,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奠定人员素质基础。首先,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的提高,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明确规定各管理层的职责,通过提高管理层的质量管理意识,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保证资源配备,加大管理力度。其次,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监测设计、规划、资源配备以及布点、采样、检测、数据处理、审核、综合分析、评价等各个监测环节相关,需要全体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

3.4、完善监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质量管理工作既是技术性工作,又是管理性工作,实施质量管理的目的是要保证全国范围内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的质量。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产品”因素,其生产过程包括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质量管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开展质量巡查、同步监测、实验室比对、质控考核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都是保证监测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质量管理工作的外部监督,既可以促进自我监督,又能够统筹考虑整个监测系统的质量管理政策规划。强化分离管理和条块管理体制,全面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4、结束语

我们国家环境监控和检测的品质监管通过这些年的完善,已经有了很好的成果。然而还是有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不能够达到目前环境监控和检测任务的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继续增强环境监控和检测体系的建设,改善有关的品质监管准则,并且完善品质监管的保护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们国家环境监控和检测的品质监管标准。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监测质量管理;环境现场;策略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59-01

前言

随着我国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现场环境监测领域中的质量管理面临着日益增大的挑战。现场监测能否提供典型的、准确的、完整的统计数据和信息,会直接影响到环境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也会影响到政府环境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它会波及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大环境监测管理的力度,持续创新和改革现场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培养质量管理和监测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加大管理和监督环境监测质量的力度和措施,让监测结果更科学、更真实地反映出我国环境的实际状况。

一、增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技能

环境监测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广泛的知识面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应该涉猎本专业的诸多方面。既要精通自己的业务知识,又必须充分熟悉和把握环境监测的不同客体和法律标准。他们应该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出现污染纠纷和污染事故等各种突发性事件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具有一定的质量管理知识,协调好现场环境检测的各个环节和流程。顺应质量管理的最新发展态势和方向,形成创新性的理论思维,具有敏锐发现环境问题的意识。眼下国内应该继续更新环境监测人员的思想观念,强化他们的危机感,推动环境监测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大环境检测管理培训业务,掌握管理知识,让他们充分胜任本职工作。从实际的工作环节来看,必须规范相应的监测流程,切实提升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当然应该在征求环境检测管理部门与工作人员的建议、意见和要求等,制定出针对性强的工作计划,确保监测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制定和实施环境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机制

在颁布和实施该管理体系前,必须要确认它的具体内容:依据我国环境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管理机构的规定和制度,省级和区域环境质量检测部门应该加大环境质量监督的力度。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环境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措施,持续改革现场环境监测体制,确保监测活动的自主性。不会干涉各个地方部门的环境监测活动。就其职能改革而言,环境监测站应该全方位监督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绝不可荒废任何一端,加大监测污染源的力度。科学地分析和汇总统计数据。通过改革这些内容,持续纠正体制中的缺陷和弱点,稳步促进环境监测管理的大发展。

三、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

首先,必须依据现场监测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化的质量管理制度,这样才能符合它自身的情况,执行起来才能有生命力。而且,质量管理人员均应该积极主动地遵守这个制度,切实履行它的具体内容。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加速构建和实施面向全国范围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法律。它应该统一审核和集中管理环境质量检测的数据和信息,确认统一管理监督的具体条例。增大统一管理监测环境和过程的力度。第三,采取有力的现场环境监督方式,监督相关单位有力地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时反馈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改革内部体制的过程中,聘用能力强、知识丰富的质量管理人员,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引入奖罚机制和竞争机制。加大执行力度,循序渐进地促进规章制度的完善,切扎扎实实地执行下去。

四、引进第三方检测力量,合理评估监测质量

前我国的环境质量检测活动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这样以来他们的工作量比较大,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环境监测的质量和税水平。所以上级环境检测部门在下达监测任务时,可以科学地评估当前环境监测的质量和工作量,能不能充分满足客观上的环境检测质量需要和要求。其次应该积极地探索和引入第三方检测力量,比如引进社会环境检测机制。这样以来,社会监测力量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改善部分地区的监测资总是处于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局面,缓解各个级别的环境监测站的沉重压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它的工作量,避免超负荷的情况,更好地确保环境监测的水平与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它也是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切实做好环境现场监测活动,将其当成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和工作目标,出去全过程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措。各个地方和环境监测机构应该切实关注现场环境监测活动,摒错误的思想理念,高度关注现场监测,提升现场监测的技术水平。配合必要的仪器装备、监测队伍、做好监督工作,合理评估工作量等,打造健全的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尹卫萍.浅谈加强环境现场监测规范化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2):1-3.

[2]黄颖媛,明洪武.浅谈加强环境现场监测水质分析的质量控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S1):258-261.

[3]周良,尹卫萍.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5):5-7.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社会化;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基础生产建设与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群体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另一条重要标准。为此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者,在环保工作中重视了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技术研究,以促进环保监测监控质量的全面提升。在这一技术研究中,技术人员提出了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将社会化环保理念引入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为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

1社会化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简述

社会化的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理念的核心包括了社会认同、社会参与与监测监控信息透明化三个主要内容。环境监测体系的社会认同,主要指监测监控体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以获得绝大部分社会群体的认同。如在监控工作中对于社会群体造成的不便,社会群体出于认同感进行谅解,就是环保监测监控社会认同的主要表现。而监控的社会参与则是指将社会群体纳入整体监控体系中,为环境监测监控提供社会化网络支持。如建立环境污染问题热线,使社会群体将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时报告环境监测监控部门,可以很好的提高环境应急监控质量。最后的监测监控信息透明化,主要指环保部门将监测监控工作获取的信息,及时向社会群体公布,使社会群体可以有效的获得需要的环境监测监控数据信息。特别是对于社会群体最为重视的空气、水源等环境监测信息中,透明化监测监控信息公开体系的建立,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有助于环保部门社会权威性的提升。其主要监控体系如图所示:

图一:当前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构成图

2当前环境监测监控存在问题

在当前的环保工作中,虽然环境监测监控重要性得到了广泛重视,但是其实工作中依然遇到了以下问题。首先是监测监控技术有待提高。环境问题的出现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与发展的。所以新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是环保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当前的环境监测技术依然存在滞后性,难以对新型环境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监测监控。其次监测技术队伍实践能力弱。作为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监测技术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这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教育较为重视理论化内容,队伍环境监测实践工作能力并不突出,影响了监测体系的整体运行。最后是监控体系缺乏制度制约。在环境监控体系运行中,各项管理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管理过程中,监测体系内由于制度管理意识,造成了监测体系中制度内容存在漏洞、制度执行不严、制度监督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影响了监测体系的建立。

3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为了更好的发挥环境监测监控工作作用,以社会化理念提高监测体系建设质量,环境监测管理者根据监测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导,做好监测技术研究

随着网络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监控工作中的网络信息化技术水平正在不断地提升中。在实际监测工作中,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监测技术发展。环境监测监控工作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建设有效监控体系的重要技术研究内容。特别是针对新型环境问题,进行监测监控技术研究,实现高效高质监测工作的完成,是当前社会群体对于监测体系建设提出的主要要求。如针对空气污染进行前瞻性监测监控,进而提出空气污染问题预警,就是当前环境监测监控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是体系建设配套技术研究。除了监测监控技术研究外,监测体系的辅助信息化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体系联络网络技术、自动信息监控报警技术以及数据记录与分析技术等技术研究,都对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辅助技术作用。

(二)建立实践性工作教育机制,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在监测体系建设中,监测技术队伍建设与实践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为此,环境监测体系管理者应以实践工作能力培养为目标,做好以下职业教育工作。首先做好职业岗前教育工作。对于高度职业院校毕业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但是缺乏监测实践经验的监测技术人员,管理者应以实践工作能力提高为目标,以环境监测工作内容与经验为内容,做好岗前教育工作。其次做好在职人员在培训教育工作。对于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在职监测技术人员,管理者应根据监测技术发展以及实际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为内容,做好在职培训教育,提高自制技术人员的监测技术水平与能力。最后是培养监测志愿者队伍。在社会化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理念下,社会志愿者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提升。为此管理者应做好环境监测监控志愿者队伍的培养工作,发挥出志愿者在监测体系中的作用。

(三)完善监测体系制度内容,实现有效责任管理

监控体系制度建设的开展,对于体系监控质量与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监测体系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应以以下制度建设为核心,开展制度建设工作。一是体系责任制度。环境监测是一项重视责任落实的监测监控工作。为此,监测管理责任制度建设就成为了体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工作执行制度。在监测体系建设中,各项制度的执行是保证体系正常运行以及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基础。为此管理者应建立有效的工作执行制度(如岗位制度、考勤制度、巡查制度等),保证监测体系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4结束语

在环境建设管理工作中,监测监控体系的建立占据着重要位置。正因如此,监测管理者以社会化管理理念为核心,以监测体系技术发展、监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以及监测体系制度建设三项工作为重点,开展了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工作,为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化研究支持。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要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负责随时向社会提供公正、科学、准确的具有法律效益的监测数据。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最直接的反映,对数据记录的审核,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监测数据、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要加强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要贯穿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

监测站所承担的任务包括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可谓是非常繁重,在确保任务完成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加强监测的质量保证。各地环保部门应当强化监测的质量控制,积极督促监测站处理好环境监测任务中量与质的相互关系,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各环节之中,从监测方案的制定、样品的采集,到监测报告的编写,都应当执行好相关质量体系规定,因为缺乏质量保证的监测结果,不但毫无意义可言,而且还将造成误导,严重影响到环境决策与环境执法。

3.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环境监测数据真实性、代表性、精准性和完整性的监督和保障。要保证监测质量,需要一个科学而完整的管理体系,要运用技术文件,即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质量记录等形式,对监测当中的各环节、各工作部门,对实验环境与条件。对每一工作岗位与监测管理者的职责与行为加以规范。监测质量控制,其实说到底就是要建立监测质量体系,并持续加以改进,做到严格施行。所以,各级监测站都必须根据《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准则》的要求,结合实际,建立起符合自身要求的质量控制体系。在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原始记录、分析检测、处理数据、撰写报告等各环节都应按照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工作,并开展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从而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

4.加快能力建设,逐步实现标准化建站

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各地环保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各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各级监测站的人员编制、办公用房、仪器装备等要与本地区环保工作的要求相适应,达到能够履行自身职责的条件和要求。

5.加强监测人才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要保证监测质量体系有效施行,保质保量地完成繁重的监测工作,要靠高素质的监测队伍。因此,培养人才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重要方面的根本保证。人的素质不仅包含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各地环保局要督促监测机构重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监测人员的政治素质。监测人员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没有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监测质量的保证是不可能的;二是要加强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调动监测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

6.加大质量控制工作力度

为保证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质量手册开展全方位质控工作。制订质控实施计划,采取平行样、空白样、质控样、加标回收等质控措施,对监测工作实施质量控制。同时通过组织参加能力验证、协作定值等外部质控活动,主动发现、解决监测分析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促进监测人员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所有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规定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以确保现行有效。定期进行仪器的检定校准和期间核查、现场质量监督、新方法的开发、服务供应商的资质评定等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对原始记录、监测报告记录内容完整性、数据有效性的检查,强化日常质量监督管理,通过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研究、监测资质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比评审、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开展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需要。

7.完善监测质量控制制度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研究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一个包括多项内容的综合性系统,能够实现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自动监测,以便于能够及时的了解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及时的进行管理与控制。本文首先从我国目前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现状出发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并且提出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研究体系,希望能够确保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行。

一、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已经有多个地区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但是,随着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一)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力度不够

虽然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已经初显成效,但是,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力度还不够,缺乏有效的监测管理手段,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管理人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不强,不能有效的解决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不够准确,不能及时的传递环境空气质量信息。

(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体系不健全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还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质量监测体系。许多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部门,缺乏相应的监测管理设备,许多比较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方法还不能有效的得到使用,从而使得监测技术不够规范,监测结果不够准确。

(三)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方法和手段不够成熟

由于许多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机构缺乏相应的技术设施,从而使得监测数据不准,业务水平不高,不能及时的发现环境空气问题,并及时的得到解决。除此以外,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方法以及手段都不够成熟,不能及时的应对各种问题,一些原有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法还没有及时的更新,从而不能有效的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有效方法

(一)不断建立与健全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管理体系

我国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建立与健全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管理体系,积极构建出从国家到各个具体区域的全方位自动监测体系,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测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行。我国还要建立起相应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对仪器设备的购买、验收、保存、使用以及日常维护过程都要实行控制,严格规范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及其操作方法,确保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从而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二)不断完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管理规章制度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管理规章制度,才能确保监测的准确性。为此,我国要不断完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运行机制及其责任分工,明确对各个环节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惩罚机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除此以外,还要完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远程控制系统,以便能够实时监督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三)不断改革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体制机制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体制机制一定要不断的进行改革,确保环境空气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国家环境空气监测应该由监测总部门进行直接管理,监测数据也应该由国家和地方共享,地方环境空气监测部门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建立起本区域内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可以由省级环境空气监测机构进行直接管理,但是,不管是国家环境空气监测还是地方环境空气监测体系,都应该统一按照全国统一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进行技术规范。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社会运营机构的管理工作,要明确各运营机构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建立起日常监督检查机制,逐步规范社会运营机构的运营行为。

(四)加强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管理人员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一定要加强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不断探索并且建立起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管理人员奖惩制度,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让他们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确保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所有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参加相应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便能够解决各种问题,确保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质量。

(五)加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管理和惩处力度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不规范行为一定要及时的进行上报和惩处,对一些虚假捏造监测数据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一些多次提醒屡教不改的人员要进行开除,或者是多次整理改革都不到位的机构要终止与他们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从而真正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确保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体系能够正常运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现状出发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管理措施,希望能够真正确保自动监测系统的有效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以便能够及时的了解和评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及时的制定环境空气控制策略,实现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赵甜甜,王淑贤,徐婷.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8).

[2]李娟,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框架体系研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6,(01).

[3]梁志锋.浅谈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运行中的质量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6,(21).

[4]姚玉刚,朱燕玲,邹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运维管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03).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随着我国工业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峻,环境监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控制并保证环境监测质量成为环境监测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法制性,就必须加强环境监测,进而务必加强监测过程质量控制。

1环境监控过程质量控制存在问题

1.1质控制度不健全,质控体系不完善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监测项目也逐渐增多,监测指标相应越来越详细,因此早期制定的环境监测质控制度和体系已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管理,实验室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已影响到了正常环境监测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1.2对环境监测质控缺乏足够认知

(1)领导层:缺乏对环境监测质控的足够重视,导致部分监测站实验室监测设备数量和性能不满足目前已开展监测项目,且监测设备落后,监测环境简陋,人员素质不高且不能及时对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再教育;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监测站设备建设,技术建设及人员培养。(2)工作人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监测过程中往往忽略对整个监测阶段的质控管理,而仅仅侧重于对实验室分析阶段质控;对先进分析技术和先进设备缺乏足够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1]。

2加强环境监测过程中质控的措施

环境监测整个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和诸多因素,因此,确保环境监测质控措施必须全面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2.1健全环境监测质控制度,完善质控体系

监测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过程质控制度和质控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健全和完善的质控制度和体系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健全环境监测质控制度,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强化外部质量监管,提高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确保产出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完善监测数据审核制度与环境监测质控体系,实现环境质量监测活动全数据指标溯源传递和全过程质量控制,结合先进经验和技术对监测数据质量进行分析评估,保障监测数据的科学性、有效性、真实性和可比性[2]。健全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从业规范和各类设备及样品管理制度,实现环境监测过程质控管理有章可循。

2.2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1)确保所有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根据监测项目和工作需要,确定监测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和考核项目,制定相应的考核计划,监测技术人员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环境监测工作。(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目前社会形势下环保问题比较突出,就需要一批高素养的全面技术性人才严格掌控环境监测质量。监测单位须结合本地工业特点及长远规划,制定全面合理的人员培训计划,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保证本地区环境监测项目全面化,监测范围覆盖化,监测能力高水平化。通过不断地人员培训与组织外出学习,提高监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危机意识,服务意识和爱岗敬业的奉献意识。

2.3加强环境监测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是保障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核心环节,其好坏直接影响到监测质量的高低。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须配备高精尖的监测设备,监测技术及高素养的监测技术人员,严格控制整个环境监测过程,方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随着监测项目种类越来越多,就需要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并且旧的监测设备已不能满足目前监测的技术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对监测单位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的投入及更新,改善落后简陋的工作场所,建立符合新规范的环境监测实验室,购置与本地项目相适应的高精尖分析仪器,淘汰落后的监测技术;所有监测设备建立档案,专人使用、管理及维护保养,及时对站内国家规定要求计量检定的监测仪器设备向相关计量部门或授权的计量机构申请计量检定,确保监测设备的稳定性,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4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数据管理

环境监测数据涵盖了监测全过程,包括原始记录,采样方法,分析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审核,数据质控,监测结果统计以及监测报告等等,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技术规范和法规执行和实施。建立监测数据质控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三级审批审核制度,从采样、分析到审核务必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每个环节实施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和核查核验,严把数据质量关,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2.5加强监测实验室质控力度

环境监测过程中从采集数据到实验分析,都须把好质控关,实验室质量控制分为实验室外质控和实验室内质控。(1)加强实验室外质控:实验室外质量控制主要针对样品从采集到样品交接至实验室内这一段时间内的过程,务必保证监测布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典型性,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及交接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确保样品完整及时的送到实验室分析。同时加强实验室能力验证,并周期性与其他监测实验室进行比对[3]。(2)加强实验室内质控:实验室内质控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实施平行样、加标回收、盲样比对、标物比对、人员比对、实验室比对以及质控图等方法来控制监测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数据质量。

3结语

质控工作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质量控制,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真实有效。环境监测质量是保证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前提,是环境监测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监测工作者们只有不断提高质控管理,健全质控制度,完善质控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方可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

参考文献:

[1]张芸,姚海军.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7):108.

[2]谢文辉.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资源与环境.2013,(2):106.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篇9

环境监测工作就是通过测定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各类因素来确定该地区或国家环境质量、污染情况以及变化趋势等问题。通过测量空气中各种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含量,并对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放量进行跟踪分析,从而得出准确可靠的环境数据和信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则是指在进行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通过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活动和措施来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二、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所提供的信息和数据是环保部门控制环境问题、改善环境现状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支持,也是环保部门执行和决策的行动方向。因此,确保环境监测所得出的数据和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就需要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也就是说,环保工作的权威性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监测机的管理工作。所以环境监测的过程不仅应当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与流程规范严格执行,还必须以此建立适应自身的工作管理体系。显然,质量控制工作是整个环境检测过程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环境监测工作中最重要的管理内容包括:保证环境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以及所有的活动与相关措施。因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便开始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必须肯定的是,在这二十几年间,我们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更多工厂的建立和更多污染物的排放,现有的环境监测力度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对环境的破坏速度。但是,我们的环境监测工作却丝毫没有因为这种紧迫感而有所改进,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1.环境监测部门重视力度不足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开展的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对环境监测本身重视度不足。有些部门在执行质量管理工作时,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安排,草草了事;有些部门则是为了政绩,走过场,套形式,在审查相关环境测量数据时,篡改数据内容,谎报各项信息指标,严重影响了环境监察部门对该地区的环境污染判断,使得环境监测部门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面临更大的难题。

2.专业人员少,质量意识薄弱

再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如果没有正确的质量监测观念和专业人员也是无济于事。目前为止,我国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人员和研究学者极少。后备力量的缺少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即使是在这些专业人员当中,也有一大群素质低下、质量管理意识薄弱的人存在。他们在现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起到的作用就太小了。

3.质量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如果没有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在执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时候就会存在分工不细,分工不全的问题,这样松散的制度就会使得某些员工失去参与监测工作的积极性。现有的质量管理制度还有另一个问题:缺少监督和反馈环节。没有强硬的监督和及时的反馈,环境监测的效果就不能被最大化利用,这就会导致相关部门在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时得出错误的结论。换句话说,在这种制度下,相关部门不能根据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最有利的方案调配和执行,以至于无法解决该地区的环境问题。就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系统性地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而形成专门的法律法规。环境监测部门在执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时,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就很难在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阻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

四、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环境监测技术独有且科学的机制是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只有在核心环境监测技术的支配下,才能不断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环境监测部门要科学地发展环境监测技术,注重对环境监测仪器的检查和研究,尤其是监测仪器的各项技术规则和验证数据。根据环境监测技术的标准,完善相应的管理模式,构建明确的用人和审定制度,注重对监测技术的验证工作,保持稳定的监测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和监测效率。

2.培养专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

对在职的环境监测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组织环境监测人员进行内部交流,相互沟通协调。开设专门的监测技术培训班,传授给环境监测人员最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另外再同时开设质量管理班,在传授专业监测技术的同时,培训监测人员的管理意识。与此同时,还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技术评估和专业考核。通过考核机制,促进监测人员技术进步,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在高校开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学科,引进高学位人才,为环境监测部门提供储备力量。同时,自我研发或则从国外引进更先进的监测仪器和监测技术,使环境监测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能满足时展的需要。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丰富,环境监测人员和监测项目的逐渐增多,对监测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时就需要我们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创新,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得到有效提高。

3.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就需要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监测部门就能通过法律手段增加环境监测的力度,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通过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规范监测人员的监测行为以及监测标准,对监测机构监测人员和监测设备进行统一的质量规范,利用同样的标准使环境监测更有执行力度。这样一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就得以加强。

4.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还需要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首先,完善的管理制度需要机构明确分工,根据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不同,将不同的工作任务下发给每一个工作人员,做到人尽其职。在明确各自分工的情况下,发生问题的时候才能避免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这样一来,监测机构才能够准确地找出错误并作出及时的调整。其次,完善的管理制度要能保证监测工作的有效执行。质量管理和监测技术的合理运用和相辅相成能增加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力度。在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下,将环境监测机构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监测技术相结合,创建合适自身发展规律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除此之外,有效地运行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还需要检测机构能够通过管理层对监测体系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解决,从而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最后,检测机构需要认真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工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并进行日常监督。在做好管理的审批、审核的同时,能及时在各人员和各部门间反馈各种信息,以促进机构内部的质量控制,使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得到正常有效的运行。

五、结语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篇10

2.2加快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准确定位环境监测机构的性质和工作准确定位环境监测的性质和t作,区别对待监督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在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中,对污染源的监测定位为监督性监测,南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属于服务性质的环境质量监测也由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新的环境监测体制可以考虑将一些服务性监测转由社会的环境监测力量承担,由环保部门监督其提供的环境监测的服务质量。

这样有利于环境保护部门集中精力做好环境保护监督执法t作,树立和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监督执法的权威和地位;有利于明确相关方环境保护的责任,形成环境保护的统一战线,有效地发挥各行业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作用,保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标准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减少环境保护部门和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具体管理事务上的分歧和矛盾,加强同各部门与地方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更快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也有利于基层环境保护部门摆脱目前不得不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被动局面,降低因职能定位不准确带来的风险。i5l同时,为了切实完成好全面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按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开展例行监测,做好土壤调查、污染源普查、总量减排、区域补偿等专项监测t作,完成应急监测任务等的政府监测职能,环境监测站理应处于一个有利的政治地位。因此,应该进行提高机构的地位和级别的尝试。比如常熟和张家港两市监测站就已率先进行了尝试,先后提升为副科级单位完成监测站升级。同时,政府应加大预算,加大监测事业方面的投入,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待遇,实行全额拨款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比较全面的管理和监督,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

显然,通过进一步对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使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和地位得到了重新的定位,也使监测站的政治地位从制度上和法律上得到保障。显然,通过进一步对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使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和地位得到了重新的定位,从而也为监测站政治地位的提高,工作人员待遇的优化提供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头管理,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活动的进行。环境监测部门被多头管理的局面、不够独立的性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监测结果的客观性。如受地方利益的驱动,反映环境质量和环保业绩考核时,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这种缺乏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法规和独立的最高管理机构对整个监测活动加以监管,直接导致监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的监测技术、方法和标准难以真正、有效地实施。

这种多头管理的存在是有历史原因的。在环境监测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统一的管理机构,但是在环保部门的机构改革中却把专门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撤消了,把环境监测的科研、标准、规范、法规、能力建设、业务管理等事项都分散到各个部门中去。所以才会致使没有一个部门从总体上对环境监测从网络建设、法规标准、质量控制、能力建设、人员培训、数据的收集处理、传输分析和等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监督管理,也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对环境监测工作从总体上负责。

1.4无统一、完整的且具有操作性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方法我国目前有监测权力的机关、部门和单位繁多,各个部门都有根据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监测结果的权力。除国家监测局总站外,环保部、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交通部、气象局、一些大专院校、沿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监测工程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开展着与监测相关的监测、调查或研究活动,但其根据的标准和规范却不尽相同,使得的信息从方式、内容、参照的标准都不相一致。l4l随着环境保护工作领域的全面扩展,全国加大了环境监测的硬件投资,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包括技术装备、技术标准、技术人才在内的环境监测体系,但是现行环境监测方法却跟不上技术设备的更新及新的技术方法的需要,导致无论从监测方法的类别、数量,还是从监测方法的体系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都与实际工作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1.5没有建成有效的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对于不同功能的环境监测网络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网络功能设计;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软硬件条件准备不充分,支持和约束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运行的法规、标准、制度和技术规范不完善和不配套;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职责不清,上下各层级间的职责和任务混淆,严重影响环境监测网络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四级环境监测站,也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但是,有监测权力的机关、部门和单位繁多,各个部门都有根据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监测结果的权力。这些监测站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环境监测网络和具备网络运行功能,也满足不了当前环境管理的需要。

2对策及建议

2.1加强立法,提高环境监测的立法层次和法现行的环境监测法律规定分散在各专门法规中,而且各部门的法规对环境监测活动的规定各有不同,有的甚至是相互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圉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均明确赋予环保部门对我国水环境进行监督监测的职能。但2002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也规定水利部门应对水环境进行监测。这是明显的立法冲突,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打架”。由于各部门关于环境监测的法律规定相互矛盾,而且其他的环保法律法规的法律层次和地位也高于监测的管理办法,使得各部门可以依据不同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开展监测活动。如环保部门按照环境保护法;而水利、气象、海洋等部广j按照水法、气象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开展本部门的环境监测与管理活动。这直接导致我国的部分环境监测工作出现盲区或多部门交叉、重复管理,以致职责不明确。也是造成当前各部门、各行业的环境监测工作各自为战,企业和社会监测放任自由,各层次的环境监测无序发展的主要原因。

1.2法律法规关于环境监测的性质和定位不准确在环境监测的定位方面,法律上关于环境监测的相关规定中,监测被定位为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监测结果的服务性单位。在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关于环境监测执法的规定,但是实际操作中,环境监测却是执法的“尖兵”,毋庸置疑地参加了执法活动。这种在机制体制方面,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混淆,致使环境监测部门忙于服务性的监测收费和提供污染源监测的工作而忽视其最重要的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研究的职能。这种环境监测的性质和定位不准确,没能区别对待监督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导致环保部门的有限监测能力不能及时和很好地为环境执法服务,难以发挥其“尖兵”的作用。[211.3环境监测监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监管方面是对环境监测工作多头管理,缺乏独立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管理和指导。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质量进行审核和检查,同时当地政府、技术监督局和上一级的环境监测站都有权力对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立独立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国家应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管理和指导,使环境监测得到最大程度的独立,明确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的职责、相关的权力和责任,对现行的环境监测制度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改革,组建并不断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部门应逐步完善全国环境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噪声、生态遥感、酸沉降、沙尘暴、三峡工程等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对不同功能的环境监测网络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网络功能设计;加大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软硬件条件的准备和投入,完善和出台配套的支持和约束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运行的法规、标准、制度和技术规范,统一和规范实施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在监测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项目时,规定任何部门或单位都应采用依法制定、现行有效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权威性,明确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职责任务。

2.4加快制定统一的、具有操作性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抓紧制订采用各种先进监测技术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解决监测方法数量不足、技术陈旧等问题,提高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同时将对时间较长的现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进行修订,并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形式。新标准实施后,应停止使用已经废止的标准和非标准监测方法,统一和完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方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信息机制,以及定期公布重点流域和环保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使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3结论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和“耳目”,是环境执法的“尖兵”,它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必须加快其法律体系的建立,提高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规范环境监测的日常监测,建设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使其更好地为环保工作和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