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养老补充保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3:01

城乡养老补充保险篇1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问题

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新发展,是十八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对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认识,就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具体阐述,并由此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一、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1.统筹层次低,各级财政投入不足。首先,省、直辖市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模式主要是“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对于各基层县(市、区)而言,个人缴费基金储存于财政专户之上,这就使得这部分基金难以实现统筹使用,也无法有效实现保值增值。而“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两部分支付方式,一方面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让政府面临巨大的风险,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长久化推进极为不利。其次,政府补贴主要源于三级政府(中央、省、市(县))的基金投入,但在省、市(县)级方面,财政出资相对较少,且对于县级政府的补贴采用“依据指标划拨”的方法。对于一些贫困县市,政府补贴的压力较大。财政吃紧,出现“寅吃卯粮”的问题。指标划拨”的方法。对于一些贫困县市,政府补贴的压力较大。财政吃紧,出现“寅吃卯粮”的问题。

2.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突出,制度激励作用欠缺。首先,在制度衔接的过程中,缺乏对实际情况的综合考虑。如:一些被征地的农民,其不仅享受了“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而且也享受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其次,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中,一些试点地区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的制度模式,若与现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衔接,势必存在衔接的苦难。再次,制度的激励作用欠缺,并具体表现为:一是对于多缴费参保人的激励比较欠缺,尚未实行“多缴多补”的有效激励机制;二是对于缴费年限长的参保人员,制度激励作用不明显,各省市也尚未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缴费年限长的参保人员给予更多补贴。

3.居民参保意识淡薄,制约统筹工作的稳步推进。从实际来看,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发展仍存在较大阻力,这一方面就来源于城乡居民参保意识相对比较淡薄。首先,在传统养老方式的影响之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部分城乡居民对其不够重视;其次,一些城乡居民认为缴费时间长,且收益比较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居民参保的积极主动性。因此,社会诸多因素和观念的影响之下,我国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发展仍是一个过程,需要进一步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的意识。

二、强化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策略

1.进一步明确财政补贴产权,维护好城乡居民的合法权益。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中的个人缴费难以统筹使用,存入于个人账户之中。但对于政府补贴部分,是不能继承的。这就要求,对这部分不能继承的基金的归属权进一步明确,并通过审理专门的账户,并建立“分类补贴”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再分配。如,依据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对其相关的养老保险福利进行延伸。诸如参保者在养老金的领取之前出现死亡,那么可以依据投保者的缴费年限所在的分类补贴标准进行补贴,确保城乡居民的合法权益。

2.逐步完善财政支持机制,做到财政投入充沛。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面临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逐步完善财政支持机制,做到财政投入充沛,实统筹发展的重点。地方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性,一方面要确保城乡居民保险基金做到“专项利用”;另一方面要结合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遵循“弹性原则”,强化政府的财政支撑。

3.妥善处理好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推进统筹工作新进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新型农保与原城市养老保险的融合,如何实现各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直接影响到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妥善处理好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相融合。一方面,制度衔接要确保公平、公正,这是统筹发展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城乡保险体系,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统筹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基础。

总之,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之举。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在财政投入、制度衔接等方面,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城乡养老补充保险篇2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不足;对策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的不足

(一)城乡居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在新形势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日渐加快。但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并不到位,部分农民对这方面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享受的优惠和到龄后待遇等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一贯以子女为其养老送终为传统,而不注重自身积累。三是部分农民特别是年纪轻的居民更加注重眼前利益,对未来的风险认识不足,对养老保险需求并不迫切,导致城乡居民参保率较低。

(二)城居保与企业保制度衔接不畅

随着城乡居民流动的日益频繁,外出务工的人员参加企业保和离职后返乡务农的现象在所难免,然而两种保险制度的经办机构、缴费标准、待遇计发办法不尽相同,使其相互之间转移缺乏可行的实施原则。

(三)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难度较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但由于目前村集体创收能力极为有限,尤其是某些贫困村,更是根本没有所谓的集体补助,这些都使得集体补助成为空话,使得城乡居保的基金来源仅限于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对于那些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村居民来说,增收困难,在缴费方面有着较大的压力,使其参保的程度也不高,就是参保了的也是按最低标准缴费。另一方面,目前基金为县级统筹,在资金运营政策方面有严格的限定,只能通过银行存款的方式实现保值、增值,投资渠道单一,增值极为有限,从长远来看将影响到基金的支付能力,从而导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四)养老保险制度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基金的管理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缺乏科学的规范细则,导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管理等方面不合理,影响了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基层的乡镇政府,从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均为兼职人员,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个别地方还存在违规操作现象,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直接收取保费,私自挪用、滥用资金,政府补贴形式化,影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地顺利实施。

二、解决对策

(一)强化农民参保意识

在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做好宣传工作至关重要,要利用多样化的宣传形式,比如电视广告、广播、短信,确保农村地区居民全方位正确认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系列惠农政策,逐渐强化他们的参保意识,有效转变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到投保中,促使村民更好地了解这一制度。经办部门也要多下村入户向当地村民讲解参保相关政策等,发放宣传资料,使其全方位正确认识参保,消除他们心中的疑问,大力营造良好的参保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强化农村居民参保意识。

(二)完善养老保险衔接机制

若想保证城居保与企业保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制定相应衔接政策是必要条件。具体而言,政府应根据两种制度之间存在的不同,制定出相应的年限折算和保费补差办法。目前的规定是,只有企业保转入城居保的,参加企业保的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城居保的缴费年限。这样对城居保对象有失公平,虽然存在城居保十几年的缴费额可能还不足企业保一年的缴费额的现象,但也可探索缴费年限的互认制度。即城居保参保对象可依个人经济能力,按其在城居保的参保年份,按企业保各当年的缴费标准进行补缴差额后,对缴费年限给予认可;不补缴的,则只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不予折算缴费年限。只有在城居保与企业保衔接时妥善处理两种制度之间的缴费金额差和年限的认可,才能更为有效地推进衔接工作的顺畅实施,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注重保险资金筹集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必须做好资金筹集工作,确保其更顺畅地实施。目前为基金县级统辞。我国要根据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强化由县级统筹向全国统筹过渡,构建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对全国养老基金进行统一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多方面职能,将资金筹集工作落到实处,借助养老基金管理法规,科学约束政府行为,规范使用养老保险基金。我国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出台相关的政策,科学权衡资金筹集方面的收益、风险,科学选择资金筹集途径,不断拓展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增值渠道,探索委托专业管理机构进行入市操作管控与投资运作模式,参考社保基金入市经验做法,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充足的资金。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城乡居民缴费激励机制

我国要全方位客观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出台相关的政策,优化完善对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养老保险主体的“权、责、利”,科学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在此基础上,我国要明确基层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的职责,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构建服务型政府,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科学开展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工作。农村基层政府部门要构建科学的监督机制,借助全新的监督渠道,比如,上下级监督、社会大众监督,加大监督力度,随时“检举、控告”违纪行为,避免滥用资金等现象频繁出现,科学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此外,我国要优化已构建的城乡居民缴费保障机制,科学减少对1500元、2000元缴费档次补贴,避免城乡养老金存在较大差距,合理拉大15年缴费年限以上的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或增加对缴费超过15年的对象进行每增加一年缴费增加一定养老金来鼓励城乡居民长期缴费,尤其是农村居民。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我国必须全方位正确认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城居保与企业保制度衔接不畅,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难度较大等,采用多样化方法,强化农民参保意识,优化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拓展资金筹集渠道,优化城乡居民缴费激励机制等。以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李春根,包叠.新形势下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路径初探[J].社会保障研究,2013,03:29-35.

城乡养老补充保险篇3

关键词: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

站在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来定位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从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的改革现有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此为基础构建全面覆盖城乡居民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按照多层次的原则,从保基本的角度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完全融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最终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1.1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们也必须要看到,农村养老保险待遇还很低,制度还不健全,覆盖面也非常小,城乡二元分割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农民还没能充分的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改革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那么笔者觉得现在看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应该站在全覆盖的视角来分析,农村没有必要再搞一些广覆盖低缴费低保障的养老保险,可以保留一些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较高待遇水平、覆盖特定人群的养老保险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类似于城市中的企业年金,然后取消户籍分割,从制度上将所有国民都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实现的全覆盖,自然就解决了农村的基本养老问题。

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有有20多年的历史,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试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简称“老农保”,现在试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

1991年6月,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步入正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以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受各种因素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陷入了停顿阶段。

新农保最初从北京市试点开始,逐步扩大到部分城市。2009年9月1日国务院于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制度。决定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又提出要将新农保试点范围扩展到23%的县。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

研究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将其放在建立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去探索,只有明确了全覆盖体系的构成,才能有选择的将现存的各种农村养老保险改革以便纳入全覆盖体系。

5.1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初步构想

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全覆盖一体化的制度模式下,还应当包括多层次的补充养老保险,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养老需求,合理区分区域和职业现实差距。

一体化——以改革后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母本,按照统帐结合,统筹基金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全额积累的模式建立全覆盖全体国民的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重新设计缴费基数、社平工资、缴费比例,确保养老金替代率,强化政府责任,明确个人账户累计政策,强制性积累和鼓励多缴费、迟退休,加强基金监管增值运营,完善一体化制度。

多层次——鼓励扶持企业开办的职业年金计划,设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年金计划,择优保留发展各地区有特色高保障的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以及自愿的个人储蓄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投保等,作为对全国一体化养老保险基本体系的有力补充,故称其为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5.2.1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全覆盖体系的衔接

为了平稳改革,现行试点的各项养老保险都可以在确保现在的参保范围、待遇的前提下封口或保留。

5.2.3农村补充养老保险

鼓励集体或集体企业等为雇佣的农村工人或集体中的成员建立集体企业年金保障或集体年金保障。积极发展商业寿险保障。传承家庭养老保障。有土地山林的农村居民,可将其承包经营的土地山林等视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养老保险,经营种植土地山林或流转承包权的收入都可以充做农村居民的补充养老保险。要继续做好对农村村组干部、退伍军人等养老补贴。

参考文献

[1]董英申.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制度《财经》2007年12月11日

城乡养老补充保险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精神,努力完善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我市城镇无养老保障居民和农民老有所养问题。

二、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逐步建立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社会资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以下简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制度,保障城乡居民养老基本生活。

(二)总体目标

力争2011年底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参保率达到80%。

力争2011年底全市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2012年底实现全覆盖。

三、参保政策

(一)参保范围

凡具有本市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和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二)时间要求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我市自2011年7月1日起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三)基金筹集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社会资助等构成。

1.个人缴费。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应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

参加新农保缴费标准设为每人每年100元至500元5个档次,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设为每人每年100元至1000元10个档次,均为每百元一个档次。参保人依自身条件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根据我市目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原则上按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缴费起步。

2.政府补贴。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由财政对参保人缴费每人每年定补30元,为农村和城镇居民参保的重度残疾人代缴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100元/人.年,均由省财政、我市财政按8:2比例分担。

省财政补助资金根据我市城乡居民参保缴费人数和市财政补助资金到位数量,一次性下达到我市财政,再由市财政将补助资金一次性拨至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用账户。

中央财政对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且符合待遇领取条件人员,按月人均全额补助基础养老金55元。

省财政、我市财政对选择较高档次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的,给予适当补贴。补贴标准从每人每年缴费100元基本补贴30元起步,每增加一个档次多补贴5元(即缴费200元补贴35元,缴费300元补贴40元,依此类推),农村居民补贴标准不超过50元,城镇居民补贴标准不超过75元。其中:200元至500元档次的超基本补贴30元的补贴资金由我市财政全额负担;600元至1000元档次的超基本补贴30元的补贴资金由省财政、我市财政按2:8比例分担。

3.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对参保农民给予补助,补助数额由村民委员会民主确定。

4.社会资助。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为参保人员缴费提供资助,特别要积极倡导成功人士为参保缴费困难群体提供资助。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实行年度缴费。每自然年度为一个参保年度。

(四)个人账户

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建立每个参保人记录终身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个人账户每半年计息一次。

(五)待遇计发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39(同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所得。参保人死亡的,其个人账户本息余额,依法由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继承,并从其死亡的次月起停发养老金。

(六)领取条件

领取养老金年龄男女均为年满60周岁。

2011年7月1日以前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民,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55元。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及配偶应参保缴费。

2011年7月1日以前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待遇的城镇居民,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55元。

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为鼓励中青年城乡居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在规定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缴费年限每超过1年,月基础养老金增加1元,依此类推。增加部分由我市财政负担。

(七)制度衔接

1.原已开展以个人缴费为主、完全个人账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老农保)的,要做好与新农保制度衔接。凡参加了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并继续享受老农保待遇;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并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按新农保缴费年限享受缴费补贴,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新农保待遇。

2.妥善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原已规定的政策继续执行,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出台新规定后,按新规定执行。

(八)基金管理与监督

试点阶段,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应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预决算制度。两项基金纳入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坚决杜绝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基金和违规操作基金问题的发生。基金结余只能存入国有(控投)商业银行或认购国债,不得用于直接投资。市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金的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四、实施步骤

为了积极推进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实施,确保按期完成试点工作任务,根据我市实际,分调查摸底、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总结提高四个阶段进行。

(一)调查摸底阶段(2011年9月下旬—10月上旬)

1.成立工作机构。市、乡(镇)、街道分别设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市政府在老农保局的基础上成立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各乡(镇)、街道设立相应机构,具体业务并入各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具体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另行发文。

2.开展调查摸底。由各乡(镇)、街道负责,以村(居)委会为单位,摸清本辖区内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人口数、与其有供养关系的子女人数、适合参保的16—59周岁的城镇人口数和农业人口数,整理汇总后,报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

(二)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0月上旬—10月中旬)

1.召开动员大会。召开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并在动员大会上由各乡(镇)、街道向市政府递交《工作目标责任状》,各乡(镇)、街道开相应的动员大会。

2.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各乡(镇)、街道负责将市政府印制的《致全市城乡居民朋友的一封信》发到每个城乡居民手中,广泛宣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充分调动参保人员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参保氛围。

3.组织人员培训。由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对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掌握试点工作相关政策,明确任务和责任。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10月中旬—12月中旬)

1.参保缴费。参保人持本人户口簿、有效身份证原件统一在村(居)委会办理缴费手续,村(居)委会审核无误后到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开具收费专用票据,填写相关表册,上报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统一办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证》,续缴可由村(居)委会代缴或本人到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直接缴费。收缴的保费存入指定银行,每月末由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与银行核对(具体业务流程另行下发)。

2.张榜公示。村(居)委会每年初负责在辖区内对年满60周岁、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张榜公示,各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定期公布参保人缴费、政府补贴和待遇领取等情况,接受监督。

3.领取养老金。对年满60周岁、符合领取条件人员,经本人申请、由村(居)委会和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分别审核后,报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统一办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领取证》,并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12月中旬—12月底)

按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的要求,由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各乡(镇)、街道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质量、基金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交流经验、查找问题,召开总结大会,为试点工作实现全覆盖打下基础。

五、工作要求

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广大城乡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确保圆满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领导

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市政府成立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同时,实行市领导包乡挂点责任制,定期进行督查指导。

(二)明确责任

各乡(镇)、街道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的责任主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是基金管理和运行的职能部门,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是基金运行的监管部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切实加强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协调,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及时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财政局要及时做好养老保险缴费补贴资金的预决算和拨付;市审计局要定期对基金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市公安局要加强户籍管理,准确提供参保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市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张旗鼓地做好宣传工作;农业、民政、人口与计生、残联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城乡养老补充保险篇5

关键词: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措施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以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的保障居民老年生活社会性保险。该保险制度是在城乡保险统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采用个体缴纳保险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保险运行方式。该保险制度更好的符合了社会保障理论的基本要求,属于公共产品供给部分,并且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角度进行政策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还要进一步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系统化的重要意义

1.1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老年人群众规模扩大,成为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问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化可以提高养老保险的持久稳定性,突破传统养老保险制度走向分散挖解的问题,进一步突破了家庭内部养老供给的矛盾,适应了当前规模性、独立性强的家庭应对养老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可以提高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速度,建立全覆盖的养老体系,消除养老保险的各种矛盾,适应了养老保险的规模化发展,提高养老保险的适应性。

1.2提高养老保险整体效率

城乡养老保险的系统化可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之间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率,有助于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居民的合法利益诉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化兼顾了公平与效率,可以发挥与城乡居民养保险制度配套政策与服务部门的作用,有助于监督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监督各方面履行职责,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公平化。

1.3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重要意义,可以保证老年群体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有助于维护社会经济的整体安定。建立系统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为转变养老模式提供支撑,更好地适应经济流动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实现了社会收再分配,切实保证居民的合法权益。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系统化的主要问题

2.1现行制度碎片化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现象严重,以往为了维护我国府弱势群体的利益,出台了大量保证弱势群体的保障制度,这些制度尤其体现在农村地区。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实际上反映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割裂性,多元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现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待遇不公平问题,给社会经济的统筹发展带来了较大困难,还要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工作制度。

2.2现行制度还缺少统一性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统一性不足,现行制度主要保障扩大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实施方案和细则制度都从本地情况出发,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模式、缴纳水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地区使用了不同的缴纳方法。不仅养老保险制度的均衡性较低,而且极大地增加了城乡居养老保险统筹难度。而且,随着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加,自由职业者的逐渐增多,现有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随意性较强,因此无法更充分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改革的现实需要。

2.3现行制度公平性待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待提高,我国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待解决。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还有待解决。农村养老保险规则还有不规范的地方,实施的效率不够明显,导致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认同不足,参保费率也难以提高,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

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系统化不足的原因

3.1政策宣传不到位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系统化不足,相关法规要求执行不力,城乡养老保险深度统筹不足的原因是基层群众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了解存在误区,不少居民仅认识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强制性,没能认识到其重要的保障价值。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还不能精准的传递到社区,城乡居民不了解相关政策的细节,政府未安排专人进行政策的解答工作。基层缺乏对城乡养老保险缴费的约束机制,仅规定补缴不享受政府补贴,致使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参保,或者存在参保后不愿意续保的问题,不利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

3.2基金统筹性较低

目前,有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统筹性较低,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主要由县级政府进行统筹管理,统筹的层次相对较低,这不仅不利于保证养老基金的资金安全,而且导致养老基金被侵占的概率较高。对于逐年增加的基金结余,保值增值的难度较大,缺乏强有力的资金增值渠道,基金的实际收益率较低。而且,当前省、市两级对养老保险基础的监管、统筹与审计的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持续性的监督,基金管理的风险相对较高,省级对市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贴的比例较低,由于政府补贴的资金较少,集体补助缺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贴水平偏低。由于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综合性的资金统筹管理机制,因此影响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性。

3.3管理制度的不足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是造成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性不足的深层次原因。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指标,基层缺乏足够的管理资金与人员,致使大量城乡居民未能接入基层养老保险管理管理平台,一些负责相关业务人员与群众的联系不紧密,影响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整体有效性。而且,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协调机制,系统性建设还有待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顶层设计与执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各部门的强有力联系协调,致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未能深入实施,各个部门未能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

4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系统化的措施

4.1加强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

我国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鲜明的优势,也存在一些弱点,还要完善推广建设方式,解决制度系统性不明显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相关工作制度方法,积极进行系统性方案的推广,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养老保险工作制度。首先,应当从全面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出发,针对不同的城乡居民群体完善养老保险工作制度,注重提高公平与效率,强化统筹保障安排。其次,推动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制度建设,从法规建设角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深化实施。第三,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建立多元化的筹集制度,发挥财政对落后地区的资金补助作用,积极鼓励其他社会机构投入相关工作,进一步为相关资金管理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新时代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要在制度上与法规上进行深化改革实践。

4.2完善资金运营的监督机制

为了保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系统化,还要简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复杂性,建立完善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化管理体系,将保险基金纳入专业的社会保障账户,明确各部门的核算责任,按照国家的统一法规进行管理。积极加强相关资金流向的监控,建立统一的内控制度与监督制度,对养老保险金的运行过程进行动态化的监督,定期进行社会化的信息公布。

4.3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系统化建设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工作,新时期还要发挥专业管理人员的作用,积极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有效落实法规政策,促进各种数据信息的协调共享,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整体质量。首先,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系统化建设要求出发,制定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切实提高养老保险管理制度落实的系统化责任意识。要求相关部门严格的履行监督考核责任,抓好相关建设工作,提升系统化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其次,建立经办人员的补贴机制,任何制度的健康运行离不开经办人员的积极付出,为了提高相关工作的系统性,还要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主动意识,注重通过荣誉激励或绩效奖励的方式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形成合力,在良好的互动配合氛围下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第三,加强操作指导培训的力度,提高经办人员的服务能力,重视规范办理业务方法,加强基层工作人员服务指导培训力度,做好政策宣讲工作,推动基层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达到系统化、创新化和高效化开展相关服务的目标。

4.4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为了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系统化建设,提高养老保险管理的整体水平,还要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的统一指挥,建立强有力的多方协调机制,切实发挥各部门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的积极作用。首先,成立专门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建立多部门的协作沟通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中的责任分工,构建相互配合、相互补位的合作机制,提高工作协调性,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协作共享。还要加强相关数据信息的共享力度,开发用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工作平台,构建纵向到底和横向到边的整体管理机制,优化相关网络体系建设,建立信息系统管理的内部专用网络,保证参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发挥各种辅助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科学分析、统筹预测,构建智能化的预警模块管理机制。

5结论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应当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相关制度,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指导,积极通过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政府应当进一步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完小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上,着力优化相关政策体系,基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暴露的问题深层次分析具体原因,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完善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大力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进而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达到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7.

[2]唐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2):73-74.

[3]黄健元,杨海雯,王欢.关于完善我国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5(4):105-107.

[4]邓大松,仙蜜花.新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5,(09):8-12.

[5]范兴明.云南省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对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

城乡养老补充保险篇6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作为开展广大群众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档案设立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审查,同时在后期管理工作中也需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文件,所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和说服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作为城乡居是养老保险工作的延伸,是维护城乡广大居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保障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而且还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对社会繁荣和稳定的有效维护。但在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定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内容不一、层次杂乱等现象的存在,给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所以需要加强对其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能够更好的满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需要。

二、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现状

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加快了改革的速度,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处理更加高效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受到广大居民的青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作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依据,在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仅管理较为混乱,而且信息统计缺乏全面性,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内容繁杂的问题发生,在档案统计过程中需要记录的信息量较多,这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制约作用。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由于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快推动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熟练掌控,特别是对于一些纸质的重要档案,不仅需要确保其具有科学合理的排序,同时还要做好纸质档案的保存和维护工作,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档案,需要做好备份处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作为一名城乡居民养老档案的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档案备份、保存熟练掌握,而且还要对相关记录及需要查阅的知识做到扎实、熟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确保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就必须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全面覆盖,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实施:一方面,对适龄老年人以及去世老年人的信息进行增补。科学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需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最基本的档案管理是最为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也正因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灵活性欠缺这一制约因素,所以对于养老保险的相关档案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则需要不断及时的对档案信息进行补充和修正,切实落实每一位参保人员的生活状况,做到对参保人员信息随时可查询,信息随时可归档的系统化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而就整个社会结构而言,老年人所占的比例逐年扩增,这就要求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关键信息上的无缺失以及老年人养老保险数据库的系统化的要求。

(三)注重现代化科技的应用

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的要求已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加大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迫切。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不仅是现代信息社会对老年人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档案管理者在将来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必然努力方向。因此,就需要要将电脑、网络管理等高科技管理手段应用到广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中来,依靠电脑来取代手写,以网页管理来代替布告通知,运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减少人工送件,从而更多的解放人力物力,将其应用到更需要的场合中去。

城乡养老补充保险篇7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制度建设

一、绪论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在2009年印发《关于开展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之后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对已经年满16周岁,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是在我国“老农保”基础上的补充和完善。

(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从2010年开始实行的针对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市居民的保险,采取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个人缴费部分分为10档,采取多缴多得的方式,政府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在达到规定年龄后即可领取养老金。

(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对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及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城市和农村居民进行的一项保险,也采取了多缴多得的方式,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共同构成。

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背景

(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整理得出,从2010年至2014年,全国总人口从134091万人增长到136782万人;城镇化率也由49.95%增长到54.77%,其中2011年首次突破50%,并呈逐年增长趋势;2010至2014年间,全国总人口共增加了2691万人,增长率为2%;城镇人口增加了7938万人,增长率为11.86%,这说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且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压力增大

我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末超过60周岁的人口达21242万人,比例为15.5%,远超10%;超过65周岁的人口达13755万人,比例为10.1%,超过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老龄化程度已经非常严重。目前,“4-2-1”的家庭结构加上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年轻人身上养老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三)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元化弊端

社会养老保险并轨前实行的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元化,使得农村与城市分离开来,容易形成城乡之间的鸿沟和差距;不利于保证社会公平,农村和城市实行不同的制度,在缴费档次、方式、补贴和享受的待遇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农村户口居民相比较于城市居民的待遇相对差一些。

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问题

(一)全国统一难度大

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的经济差异比较大,而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需要依靠财政来支持,但经济差距会导致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政府对此项政策实施不积极。此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上,国家只给付有限的一部分资金,剩下部分是要由城乡居民个人来承担的,城乡居民的经济水平存在差距,农村居民想要适应城市的消费水平还是存在着一定难度。

(二)保障水平较低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来源于财政转移支付,最根本的目的是想要保障生活困难的群体能过上基本生活,从而提升我国的福利水平。但是我国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居民不可领取基础养老保险金,实际上这部分居民就是因为生活水平较低才无法缴纳养老保险的费用。而我国这一规定就导致真正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无法享受到基本的养老保险,通过财政转移补贴的还是一些中等收入的群体,这就无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并且我国的基础养老金由原来的每月55元调整到每月70元,基础养老金的调整水平并没有适应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物价水平的变化。

(三)监督不规范

《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意见》中,虽然对两种制度的并轨做出了说明,但是在很多具体实施的细节上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各地的经济状况以及实施方案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缺乏统一的规定管理监督就会导致各地的政策落实情况标准不一致,执行不规范不彻底,甚至形式化。这就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且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还有可能会带来一些现象的发生,让城乡居民得不到真正的物质保障,从而使并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政策宣传不够,居民信心不足

我国很大一部分居民缺乏养老意识,对养老保险缺乏了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实施虽然提高了城乡居享受养老的公平性,但是由于部分居民对此项政策并不了解,所以参保意愿并不强烈,这就要归因于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到位。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长,人们更多地追求当前的利益,而对于养老保险这种长远利益的追求并不积极,甚至很多人不以为然。

四、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策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制度并轨以及养老保险作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多媒体平台,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对于养老保险的看法,帮助城乡居民重拾对于养老保险的信心。政府还可以用讲座或是知识宣传等方式,让居民们认识到养老保险对于他们以后老年生活的重要性,转变他们只追求眼前利益的观念,加深他们对制度并轨的理解;可以设立咨询投诉热线,对于居民们提出的关于养老保险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对参保过程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及时进行处理,增强城乡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二)提高基金保值增值水平

我国目前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很狭窄,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稳定的收益,基本只是单一存到银行或是购买国债。虽然在《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意见》中提出要按国家规定投资运营,但在落实过程中并没有具体的文件对此做出相关规定。针对当前的情况,首先就要继续重视发展经济,只有经济水平的提高才能推动福利水平的提高。其次,政府可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以及福利等事业,拓宽基金投资的渠道以及基金的来源渠道。最重要的是,要完善国家关于基金投资运营的统一规定,让全国各地的基金运营受到统一的管理和监督,减少甚至避免基金投资过程中出现的不法现象,从而增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险。

(三)继续扩大养老金覆盖面

我国基础养老金的领取存在着前提条件—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居民不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这就导致一部分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难以得到养老的保障。在制度并轨的阶段,可以考虑取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门槛,让无法负担养老保险费用的老年人获得基础养老保险金的补助,真正帮助他们得以生活,提升我国福利水平,满足真正处于贫困的居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同时,基础养老金的水平应该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跟上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变化,让基础养老金能够满足社会发展情况下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提升参保人的满意度以及对养老保险的信心。

(四)加快信息平台的建设

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城乡居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互联网了解政策的变动以及相关规定,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政策做出更加全面的解释,帮助居民更好地了解相关政策。信息化平台也需要继续完善,让居民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参保,缴纳保费,查询相关个人信息及业务办理情况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让居民参保更方便更及时,这就有助于提高居民参保的积极性,使参保人数增加,帮助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

(五)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

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监管,首先需要中央明确监管机构,由该机构统一规范和管理监督,要对各地的实行情况进行了解,制定出具体的政策,对制度的并轨以及推行做出具体规定。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也需要确立自己的监管机构或是部门,明确划分好责权,对执行政策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还要加强社会监督,各级政府要做好政务公开工作,让城乡居民都可以对当地政府的政策落实过程进行监督,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制度实行的规范性。居民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电视等渠道全面对政府进行监督,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改变了旧农保中政府不投入的情况,实现了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目标,成为了我国“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虽然在两项制度并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我国制度并轨推行过程还是较为顺利的。我们应继续深入探索研究制度并轨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对策,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颍华.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0-26.

[2]张凤宜.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逐步统筹实施———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J].经济视角(下),2010,(07):53-55.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人保部网

[4]睢党臣,董莉,张朔婷.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问题的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14,07):38-4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oL].中华新闻网,2011-04-28.

[6]颜令帅,吴忠,向甜,职韵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11):49-52.

[7]阳代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后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4):186-188.

[8]罗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四县市的调查[J].社会保障研究,2011,(01):67-73.

城乡养老补充保险篇8

该调研报告并提出以下建议:在考虑财政承受力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财政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投入;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养老保险财力保障机制等。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本报告以湖北荆门、河南焦作、山东烟台、浙江温州、广东东莞、内蒙古乌海六个城市为例,对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点分析。为便于分析,本报告把六市分为三类,即:东莞市、温州市、烟台市三市属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归为第Ⅰ类;焦作市、荆门市都属于较发达的中部地区,归为第Ⅱ类;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新兴工业城市,资源丰富,属于资源富集型城市,归为第Ⅲ类。

六城市分布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财政收入等指标有很大差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特点,从全国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比较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实现全覆盖的工作部署,六市都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规定了不同的缴费结构。

荆门市、焦作市设计缴费档次较多,档次之间差距较小。温州市缴费档次较少,但不同档次之间的差距较大。烟台市缴费档次适中,但起点较高,较高档次之间差距较大。东莞市由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过渡到城乡一体社会养老制度。乌海市实行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六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以下几个共性特点:

一是六市都适当提高了基础养老金标准。温州市区基础养老金提高到80元/月,东莞城乡居民人均社会养老保险金达到460元/月,烟台市福山区提高到85元/月,莱山区提高到110元/月。荆门市掇刀区基础养老金从原来的55元/月提高到60元/月,焦作市基础养老金达到70元/月以上。

二是体现了人文关怀。温州市财政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月再给予30元高龄补贴等。荆门市参保对象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可一次性享受800元丧葬补助;荆门所属钟祥市对百岁老人加发45元基础养老金;焦作市各试点县(市)区财政对享受优抚政策的烈属参保给予每人每年45元的补贴。

三是初步建立了高档次高补贴、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温州市按缴费档次分别给予最高120元的财政补贴,对缴费满15年的参保人员,养老金从第16年起增加5元。烟台市设置了3000元-5000元较高的年缴费档次供居民选择,起缴点从500元/月起,体现了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原则。荆门对选择1000元以上档次缴费的按高出部分2%的标准给予补贴,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每增加一年基础养老金每月增加2元。焦作市对选择较高档次缴费的给予20元以上不定补贴,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每增加一年基础养老金每月增加1元-2元。

四是如果基础养老金标准相同,缴费档次越低回本越快。相同缴费档次,基础养老金标准越高回本越快。相同缴费档次和基础养老金标准,缴费时间越长,回本越慢。但从国家领取的政府补贴角度来看,如果参保人寿命越长、缴费档次越高,则能得到的补贴越多。

以近年来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按照8%计算)、同期储蓄利率(按照多年平均以3%计算)、物价涨幅(按照多年平均以2%计算)等来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对居民吸引力不够,尤其是高档缴费吸引力更不够,事实上,六市中大多数参保人选择100元/年的缴费档次。

(二)参保特点

六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参保覆盖面都很高,荆门、焦作、烟台市达到了90%以上,其中,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参保中新农保占大多数,城镇居民比例很小;二是参保人群中,养老金支出主要来源于基础养老金,在实行“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地区,个人养老账户支出占比很小;三是基本养老金收入普遍低于城市低保收入,城乡养老保险吸引力不够,与职工养老保险相比差距更大。

(三)财力保障比较

从六市财力保障情况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市,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补贴差异较大。三个Ⅰ类地区没有中央财政补贴,东莞市没有省级财政补贴。三个Ⅰ类地区地方财力保障达到3亿元以上,而Ⅱ类地区仅过千万元,差距明显。

从财力保障支出的能力看,Ⅰ类地区尽管没有中央财政补贴,但由于地方财力雄厚,可以支撑养老保障支出。Ⅱ类地区地方财政补贴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但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养老保险支出的压力较大。Ⅲ类地区乌海市人少地多,资源丰富,人均GDp在六市中最高,财政收入增长持续性强,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全市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

二是各地都很重视民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所占财政支出比重平均达到10.8%。Ⅰ类地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较少,本地社会保障支出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占社保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Ⅱ类地区社保支出大部分用于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补助及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占社保支出的比重较小,保障水平也相对较低。

三是增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财力支持还有一定空间。六市中除东莞、温州市地方财政补贴占地方财政总收入比重达到1%以上,其他地区(不含乌海)都在1%以下。

保险体系中的制度缺陷

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具有明显的二元性特征,而且财力保障水平较低,制度吸引力不强,各地区保障水平差异明显,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及财力保障方面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和问题。

(一)财力保障水平较低

从六市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力投入看,地方财政补贴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超过1.5%,Ⅱ类地区地方财政补贴仅占当地财政总收入的0.2%左右,地方财力保障水平较低,而且在结构设计上也有一定问题。

Ⅰ类地区中央财政补助基础养老金只负担50%,而这些地区大多数实行了省级统筹,省里将这部分资金统筹到相对困难的地区,使得地方财政补助大多用于弥补基础养老金支出,对缴费的补贴标准不高,财政补贴少,领取标准低,这导致了制度吸引力不强、居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二)保障水平差异明显

由于我国当前仍然存在着较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特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着城乡有别的二元体制,财政在支持职保与新农保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和不平等性。

六市虽然对民生方面特别是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很重视,支持比重都达到8%左右,但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支出占社会保险总支出比例总体仍然不高,特别是Ⅱ类地区主要用于职保政策落实和低保等,使得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很小。

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间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普遍不超过80元/月,而经济发达地区保障水平较高,东莞城乡居民人均社会养老保险金达到460元/月,温州达到146元/月,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这容易造成地区间社会保障水平的不均等,形成新的贫富不均,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导致不同区域地方政府所承受的财政养老负担差异较大。

(三)财政负担预期过重

目前,除了各级政府的财力保障,集体缴费所占份额极少,而且居民大多选择低档缴费标准,承担责任较小,过于依赖财政投入。此外,基金账户隐性缺口和预期负担明显。

一是基金账户存在隐性缺口。按现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办法,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办法相同,月计发标准以个人账户积累额除以139个月,也就是说从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约12(139/12=11.58)年左右个人账户资金将会全部领完。而按制度规定个人账户资金领完后养老金待遇不变,因此,政府将负担此后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带来的隐性压力。

二是基金贬值风险带来的预期负担。按目前物价水平及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个人账户实际处于缩水和贬值的状态。

国家规定,社保基金只有存入国有银行和购买政府发行的特种国债两种方式,但目前适合社保基金购买的特种国债一直未发行,普通国债由于可回购等原因,大都不适合社保基金购买,因此目前社保基金实际上只有银行存款这一唯一的存放形式。一方面,国家银行利率较低,基金利息收益有限;另一方面,物价快速上涨,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全年Cpi在5.4%左右,个人账户实际是贬值的。从经济发展趋势看,社保基金存在被通货膨胀侵蚀的风险,这也会造成财政预期负担加重。

(四)基础工作亟待加强

从前期调研情况看,有的地方过于强调参保进度和参保面,忽视基础工作,经办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基础数据不准确。有的地方没有统一的专用基金财务管理软件,既影响工作效率,又不利于规范化、电算化管理。

此外,还存在与其他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虽然按政策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可以自由转移和接续,但目前没有统一、具体的衔接办法,参保群众在不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转移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难以操作实施。

特别是现阶段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大量流动、频繁转移,社保制度之间衔接不畅,将影响广大群众社保权益的落实,同时又给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带来一定的困难。

提高财力“保障线”

要建立完善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机制,实现全社会统筹目标,应健全和完善现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机制,提高财力保障水平。

(一)在考虑财政承受力的前提下,增加财政投入

制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长期规划。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不仅要审慎分析参保人员的负担水平及比例,也要充分考虑财政应承担的费用水平及份额。

财政负担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盲目超前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使政府补贴支出负担过重,不仅会产生财政风险,社会保障也会成为无水之源,而且标准过高,同时会带来新的社会不公。

因此,初期应坚持低水平起步,财政给予必要支持,以调动城乡居民的参保积极性,扩大覆盖面。

在充分考虑财政负担能力的前提下,逐步加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财力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真正承担提供国家保障的社会责任,加大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各级财政应把城乡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助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预算支出,增加“两个比重”,即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提高“两个增速”,即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支出增速要高于财政收入增速,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支出增速要高于社会保障支出增速。建立各级财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专项资金,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财力和自主解决基层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能力。

(二)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合理调整支出结构

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中央财政应根据全国城乡贫困线标准,统一制订基础养老金政策和中央财政补助标准。中央财政应主要负担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补贴部分,向中西部地区和相对贫困地区重点倾斜。省级财政在确保省级支农资金投入增辐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辐度前提下,将新增财力支出适当向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倾斜。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和投入,使广大农民群众老有所养,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对晚年生活的顾虑,改善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各级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及财力状况,按不低于中央补助政策标准执行,高于标准部分,由本级政府负担。市级财政主要是制定统一的缴费补贴标准和其他适当补贴标准,区级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的财政补助。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考虑到具体范围对象、困难标准等,政策的制订和执行由地方政府负责更为合理。远期的个人基金账户的隐性缺口以及基金账户的自然缩水贬值,应主要由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按比例承担。

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覆盖面,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一是要努力增加公共财政的覆盖面,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合理调整现有财政支出结构,控制其他支出。二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功能,调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社会养老保障支出的分配比例,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差距。三是要随着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加大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

(三)建立合理的财力保障机制,促进基金保值增值

建立科学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集体的投入机制和个人的缴费机制。通过明确的制度对三者的投入比例进行合理的划分,积极拓宽筹集渠道,即国家和政府在不断增加投入的基础上,集体要给予相应的补贴政策,居民个人则要积极缴费。考虑地区差异,在Ⅰ类地区可施行强制保险,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在Ⅱ类地区应采取自愿原则,以个人缴纳为主,政府补贴为辅;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应采取自愿原则,以个人缴纳为辅,实行中央、省、市(区)的政府补贴。

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基金投资渠道,提高基金投资收益:

一是尽快恢复发行适合社保基金购买的政府特种国债。实行定向发行,不在市场上流通,其票面利率应适当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二是对逐步做实的个人账户可实行完全积累。通过用于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来实现保值增值,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投资工具,提高收益。

三是建立与Cpi指数挂钩的个人账户银行存款利率浮动机制。在物价上涨较快时期,及时根据Cpi指数变动对社保基金银行存款优惠利率予以调整,规避出现存款贬值的风险。

四是编制年度基金预算时,研究确定下年度基金定活期存款比例和中长期定期存款比例,并及时提出调整方案,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实行多层次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统筹体系

随着制度建设的日益成熟,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应逐步实行市级统筹、省级统筹和国家统筹。Ⅱ类地区可以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实行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逐步实行地市级统筹。Ⅰ类地区可考虑全面实行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东部发达地区可以实行省级统筹,并逐步过渡到全国统筹。

建立覆盖全国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机制,以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在不同地区接续和基金转移问题。在建立完善的财力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打破城乡界限,实现与社会保障系统联网。城乡账户通过与身份证相同的个人社会保障号实现对接,账户余额随居民的流动、迁徙而划转。

城乡养老补充保险篇9

关键词养老保险;政府补贴;央地关系;财政责任;合理划分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10月29日通过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2016年3月17日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党和政府最高文件同时提及养老保险的改革方向与财务筹集方式,可见与养老保险相关的财政问题的重要性。2015年1月1日实施的新《预算法》新增规定“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按照统筹层次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做到收支平衡。”社会保险基金纳入预算,与政府的财政补贴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养老保险费的财政支出,向来是我国社会保险财政支出的最大部分。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的背景下,研讨养老保险费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责任如何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于养老保险费的政府补贴,如何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之间作合理界定与划分,学术界探索不多,经济学、社会保障学领域的学者已尝试关注这一重要问题,但法学界则几无涉及。但已有研究成果①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偏重从保险技术角度分析央地之间财政责任的区分,忽视了养老保险的社会性;②即使从保险技术视角出发界定央地之间财政责任,亦对问题的核心环节即央地之间财政责任划分的依据、原则、措施采取了避重就轻的模糊态度;③尚未将政府补贴契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演变历程(过去、现在与未来)中来清晰厘定央地之间财政责任。鉴于此,本文拟以社会法学为基础,兼以宪法学与财税法学为两翼,针对养老保险费的政府补贴,在中央与地方财政责任的划分问题上从法学角度作一次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二、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及央地之间财政责任划分的现状 

现行需要提供政府补贴的法定养老保险包括三个,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并轨后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本部分主要分析前二者。关于养老保险补贴责任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因历史债务存在、官方公开数据有限、养老保险体系急剧演变等原因,显得相当含混复杂。 

(一)当前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严格的人口管理制度与招工制度,养老保险待遇的享受主体仅为企业劳动者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二者均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且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亦未缴费。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人口流动增强,养老保险制度随之变化,陆续创设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③、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④等制度。此后,国务院于2014年2月《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为因应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唤,2015年1月国务院姗姗来迟地《关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正式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至此,我国法定养老保险制度暂时定型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以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且三者均须由政府提供补贴。 

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其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其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对于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地区给予50%的补助。需说明的是,此处的补贴,中央是按照最低标准的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的补贴分为两部分:①缴费补贴。参保人按不同档次标准缴费,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例如选择最低档次缴费,至少补贴每人每年30元);另外对于缴费困难群体,须代缴部分或者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②待遇补贴。地方政府可适时地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的部分由其支出。此外,对于长期缴费的居民,可适当地加发基础养老金,加发的部分亦由其支出。⑤因此,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政府补贴上,中央与地方之间已作出明确的财政责任划分。 

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一个沉重的歷史与现实话题,交杂着经济技术与法学理论,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补贴责任的划分显得相当复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其基金由个人缴费、单位缴费、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部分全部进入统筹账户,职工退休后所领取的养老金来自于个人账户。政府的补贴责任包括两大块:①视同缴费补贴。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前,个人与单位均未缴费,这一部分费用即所谓的历史欠债由政府承担。②基金补贴。当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由政府给付补贴。⑥然而遗憾的是,法律、法规仅仅是笼统地规定政府须承担财政,并未明确规定对于各级政府之间财政责任具体应当如何划分⑦。 

城乡养老补充保险篇10

今天这个会议,标志着关系我市广大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上级部门和领导对新密的工作十分重视和支持,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王保明局长专门出席今天的会议,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我市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在具体工作中抓好落实。在这里,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王局长一行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赵市长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作了全面动员和具体安排,讲的很扎实、很到位,希望大家按照要求认真做好工作。超化和西大街两个试点汇报了前期工作情况,总结了工作经验,为这项工作的全面推进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和借鉴。下面,按照王局长的讲话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要提高认识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在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在不断调整,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群众向往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愿望更加迫切,实现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更加繁重。加快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对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我市将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延续千百年的“儿女养老”、“存钱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有所养问题日益突出。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养老保障,可以从制度上减轻群众负担,解除群众后顾之忧,是形成全体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内在机制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创造性实践,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转变政府职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对党、对群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带着一份感情、带着一份真情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顺民心、得民意的重要工作,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各项工作任务,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要扎实工作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一件实事、好事,也是一件新事、难事。要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具体要做到“五个到位”。

一是要全面发动,宣传到位。开展和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目的是为了群众,工作也要依靠群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在推行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人们逐步认可的过程,再加上政策受益人群文化程度不一,涉及范围和对象分布面广,情况复杂,很可能会出现一些群众因不理解而不愿意参保的情况。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站在参保群众的角度,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入手,全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突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重大意义、配套政策和受益内容,力争做到“三个讲透”:一是要把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目的、意义讲透,让广大居民知道好处;二是要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具体内容讲透,让广大城乡居民掌握政策;三是要把政府补助政策讲透,让广大居民消除疑虑,尤其是要把帐算清楚,使他们知道参保能够得到哪些实惠。要通过宣传,力争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的确确是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大好事,从而提高参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要筹措资金,补助到位。资金筹集是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费用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财政投入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因此,市财政要严格按标准编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年度预算,积极落实配套补贴资金,同时要争取上级各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使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到位,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运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在政府补助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和动员企业及村级集体力量进行多方筹资,给予辖区居民特别是高龄老人、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以适当的参保帮扶,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参与进来,使他们能够以较低的缴费达到较高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与全市人民一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这方面,我市的两个试点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超化镇的黄固寺村出资100万元,河西村的党总支书记钱国伟个人出资100万元,分别对本村居民参保给予补助;西大街的后士郭村按照不同年龄段对本村每个居民分别补助100、300、500元。希望我市其他乡(镇)有实力的企业、村集体和个人以此为榜样,为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多出一份力,献一份爱。

三是要健全机构,配备到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在基层,经办在乡镇”。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业务面广、工作量大,要进行人口摸底、政策对接、资格审查、基金征缴等大量工作,因此,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作保障。当务之急是要充实和加强乡(镇)、街道办事处经办机构建设,社会保障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迅速成立专门的机构、腾出专门的办公场所、充实和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添置必备的办公设备,提供充足的工作经费。同时,社会保障部门要尽快落实网络建设、设定缴费网点等工作,以确保工作尽快正常运作。

四是要增强素质,培训到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政策性、业务性非常强,要尽快在全市全面铺开,形成强大的工作声势,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作为支撑。因此,学习培训工作一定要尽快开展、落实到位。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社会保障部门一定要加强协作,制定出计划,组织好人员,安排好内容,通过强化培训,保证一线工作人员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政策熟、业务精的程度,使之真正成为此项工作的行家里手,切实增强服务本领。要特别注重发挥大学生村干部文化程度高、理解消化能力强的优势,把他们尽快培训成为工作主力军,确保这项工作真正开展好、落实好。

五是要创新方式,服务到位。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工作上既要讲原则,又要重感情,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建立群众满意的管理服务体系。基层经办及管理机构要配强工作人员,提高技术手段,增强管理和服务能力。要按照程序化、标准化、高效化要求,科学设置各项业务流程,科学管理、严格要求,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良性运转,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简便、快捷、优质的经办服务。

三、要明确责任

能否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好,真正让上级放心、让社会满意、让群众受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拿出足够力量,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各行政村、居委会要切实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迅速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方法步骤,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亲自动员、亲自部署,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要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措施、新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借鉴兄弟县(市)区、乡(镇)办、村(社区)的经验,努力使本地本单位的工作创出特色、富有成效。

二是社保部门要牵头负责。社会保障部门要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中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作用,成立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切实担负起政策宣传和工作指导职责;要加强对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管理办法,千方百计完成好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