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法治意识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9:18

增强法治意识的内容篇1

关键词:法治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

一、法治意识的内涵

在《辞海》中“法治”的释义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一种主张和原则。而我们知道“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从感性经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又运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由此“法治意识”可理解为:“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是符合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认同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只有当人的法治意识空前觉醒,才能自由地通过法治实现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重大任务。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意识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核心部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强化法治意识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真正建构和培育现代法治意识,建设好法治文化,才能支撑法治实践,为最终实现法治中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存在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好的成绩是衡量学生优秀的重要指标,从启蒙教育到高等教育,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屈指可数,更谈不上培养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的内容。更多的普法课程,也未受到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存压力交织,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这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教学内容单一

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基础学科(语、数、外、政、史、地、理,化)贯穿整个大学之前的教育中。以应试成绩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使法律的内容不被重视。直到大学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才成为一门必修课。这其中仍然把法律的相关内容与思想道德相结合,其中的篇章分配明显不足。法律基础的相关内容,注重引导学生成为合格守法公民。教材内容上单一,缺乏培养学生法治心态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另外据统计,非法学专业学时时间最多36小时,授课时间短,教师也很难将内容深入。法治教育是需要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内容体系,从而有针对性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

高校法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简单固定,基本就是相关法学类课程的理论讲解。老师的规范式讲授,填鸭式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与学没有形成互动,也没有体现法治学习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教育方式、方法往往比较简单,教学效果也不太明显。这样一来,所谓的法治教育,其实流于形式,学生真正收获和应用的东西少之又少。此外,青年学生的思维活跃,尤其受网络等新媒体影响,他们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思维很强。对于不能产生共鸣,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更加不会引起学习兴趣。高校在法治意识教育方面与地方检、法等司法机构的合作教学机制也不完善。合作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身临其境,增加法治实践体验。然而事实上,在高校的法治意识教育中并没有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单纯把法治课程作为考核课程,即使不少学生能取得不错的分数,但是,在遇到需要法律解决问题的情况时,往往不能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护自身权利。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伤人、投毒致死等恶性案件中,大学生往往学习成绩优秀,但是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能力薄弱。其主要就有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性不够造成的。

(四)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手段简单

法治意识教育是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强的教师队伍。因为法治意识教育不仅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而且还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对从事法治意识教育的教师要有所要求。很多教师并不是专业出身,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缺乏法律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只能是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这对法治意识教育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许多老师把重点放在宪法、民法、刑法等实体法律制度和知识上,却忽视这些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没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事实上,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不但是了解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制度;而且是要在此基础上做到“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

此外,教学手段简单,往往采取“三尺讲台、粉笔、黑板”原始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缺乏活力,学生没有能够真正受益。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从事法治意识教育工作的教师也很难与学生产生互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不充分,很多教师的电子教案中,没有视频和相关案例分析。除去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大学校园中的显性文化教育也不够重视,学生在法治意识教育中参与度不高。大多学生都从未参加过法律的相关讲座,更无从谈起法律实践活动。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对策

“法治”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教育者必须站在这一高度,用与时俱进的态度看待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工作。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法治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需要作出以下努力:

(一)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治国基本方略,教育者应该审时度势,站在新的视角,用新的观念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法治,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一大标志,中西内外有不少宝贵的法治文化,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善于在交错文化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提高法治修养,形成现代化的法治观念,产生对法治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法治意识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使学生懂得:社会公平正义是普遍的大众的价值观,当全社会都形成这一观点是,社会的秩序就是法治。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是光着眼于人的生存能力和状态,更需要法的规范和建立。法治成为生活常态,社会才会愈加和谐。

(二)丰富教学内容,利用教育资源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法律涉及范围广,内容多,而法律知识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和深入。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需求以及掌握法律知识的学习规律,开发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法治意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以此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仰;让法治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让青年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另一方面,学校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开展讲座、邀请当事人现身说法、社团法治活动、校园法治板块宣传等一些方式,丰富法治意识教育内容,让学生有兴趣有体验感,参与到法治学习和实践中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权利、义务、公平等意识深入脑海,才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大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三)增加互动,注重教学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出真知。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成效如何,必须体现在打学生主体参与中。法律知识的获得靠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完成,但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理念需要在实践中习得。在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中,实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尽管处理法律问题确实应该把“所有的社会问题,不论他们来自民间还是官方、不论具体还是抽象、不论不论春秋大义还是鸡毛蒜皮,一概可以运用法言法语转化为发了出问题,运用法律概念进行分析判断”。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重视其对法治的交互体验感。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中,实践必不可少。结合课堂教学,增加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性讨论,增加案例排演,模拟法庭,甚至深入法院,参加庭审等方式,让学生不仅用脑记法,用眼去看法,用耳去听,更加身临其境切身感受。通过互动和实践的作用来学习感知法治魅力;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使守法、护法、用法的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行动源泉。

(四)强化师资队伍,拓展教学手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离不开一批法律专业知识过硬、思想素质高尚、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对于开展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工作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教育的前沿,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希望。高校应当把法治课程和思想道德课程教师分开,所谓“术业有专攻”,基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这样的改变是有利于教师水平的发挥,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素质的培养。高校应当对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此外,应当加强与地方司法部门的合作教学,聘请司法界精英做兼职教师,定期请他们结合自己工作实际给大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对于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大有卑益。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高校也应该拓展教学手段。采用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宣传栏、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电台、校内刊物、班级活动等,不断拓展法治意识教育,使法治观念融合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体会到“法治与我相随,知行统一与法律”,逐步提高和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1).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2001,(4):9.

[4]莫良元.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80.

增强法治意识的内容篇2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48-03

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公民意识的核心是权利意识,权利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它是指“公民对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认知、主张、维护和要求的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应享有这个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反映了国家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公民的权利时代正逐渐到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重视通过培养中学生的权利意识来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一、中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比较薄弱

近年来,民众上访事件频发、民事案件增多、网络论坛中的维权呼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但从中学生这一群体来看,他们的公民权利意识还较淡薄,对公民享有哪些权利、怎样正确行使权利、在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该怎么办、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等问题尚有许多模糊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我国封建社会历史较长,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以服从为特征的身份等级制度,传统的道德教育强调服从和义务,缺乏个人独立自主和意志自由的思想浸润,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臣民意识”浓厚,“公民意识”缺乏。

2.现实生活环境的折射

国家生活中的“人治”状况尚未根本扭转,重人伦轻法律的思想观念、文化上的义务本位论等仍有较大影响。国家还缺乏对公民权利充分、全面和有力的保障。

3.学校公民教育不完善

作为公民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课程体系缺少比较完善的公民教育内容。公民教育中,尚存在着过多强调公民义务而忽视公民权利的问题。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缺少公民的自觉意识,源于他们缺乏对自身公民身份的明?_认知。

4.教育存在行与知脱节

目前学校的公民教育,往往停留书本和课堂层面,缺少践行。由于承受应试压力,中学生很少有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机会,通常处于被告知的状态。学校灌输式的公民教育,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

二、政治课教材蕴含着公民权利的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培养中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权利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其中的公民权利内容,为培养中学生公民权利意识服务。

1.《经济生活》中的公民权利内容

公民在不同的经济活动中,分别担当着消费者、经营者、纳税人、劳动者等诸多角色,不同的公民身份享有不同的公民权利。公民的劳动权是《经济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第二单元在“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这一内容中,指出“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教材在介绍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的基础上,阐述了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特别是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进行维权的方法和途径。教材第一单元在“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内容中,虽然未具体明确消费者的权利,但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消费者享有的法定权利,尤其要帮助学生掌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消费权益的方法和途径。

2.《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权利内容

《政治生活》中包含了丰富的公民政治权利的内容。教材在第一课明确了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基础上,集中介绍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各项政治权利,其中包括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政治生活》的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具体介绍了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教材力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生活,来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并真切地感悟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意义。

3.《文化生活》中的公民权利内容

《文化生活》主要关注如何实现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这一问题。在“文化创新”这一内容中,教材阐明了文化创新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内容中,教材又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由于教材在呈现公民权利内容时没有直接从公民角度明确提出,有的公民权利内容还隐藏在教材的相关内容中,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梳理教材中显在的和潜在的各种公民权利内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这些公民权利内容与中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感悟和内化,并自觉践行。

三、中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目标及策略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实现和保障公民的权利,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梁启超曾说,“国家,譬犹树也;权利思想,譬如根也;……为政治家者,以勿摧压权利思想为第一义;为教育者,以养成权利思想为第一义;为私人者,无论士焉、工焉、商焉、男焉、女焉,各自坚持权利思想为第一义。”现代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权利意识”。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中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目标主要包括:一要知道公民拥有哪些权利;二要掌握如何正确行使权利;三要学会尊重其他公民的权利,自觉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四要懂得如何用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权利。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培养中学生公民权利意识时应采取以下一些操作策略。

1.增强身份认同,唤醒中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

“公民主体意识是指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对其地位、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意识。”中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能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成员,认识到公民个人在国家中的地位以及自我存在的价值,意识到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公民的尊严,从内心深处认同“我是国家的公民,我与国家为一体”,积极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社会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独立、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公民权利意识培养的主体,从而产生公民权利意识培养的内驱力。

由于中学生平时缺少体验公民生活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对公民身份存在模糊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通过唤起中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来提高培养中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实效性,引领中学生认识到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知晓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在学习“公民权利”这一内容时,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参与讨论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比如在教学“公民监督权”时,针对学校附近的小餐饮店存在的乱排放问题,指导学生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在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以后,学生体验到了公民角色所享有的权利,他们的公民权利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

2.创设模拟情境,让中学生真切感悟公民权利

课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日常生活中与公民权利相关的材料,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模拟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真切地感悟公民的权利。

如在教学《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权利”这一内容时,模拟人大代表选举过程,由学生分别扮演学校所在区域的人大代表候选人、选民和工作人员。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内容时,可由学生出演市长、县长和乡镇长的角色,发表施政纲领。同时,由学生以公民身份谈谈如何监督政府。通过模拟政治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积极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中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培养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

3.组织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增强公民权利意识

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日益加快,公民有越?碓蕉嗟幕?会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但由于政治参与的渠道还不多,公民的参与意识还不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以公民身份积极参与公民的实践活动,增强中学生对于公民的角色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行政中心、政务中心,了解政府部门如何为民提供日常服务的,引导中学生围绕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就业、住房、教育等具体问题展开社会调查与辩论。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社会资源,开发培养中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实践基地,让他们亲身感受并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这些都可以成为政治思想课程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组织中学生参加实际的参与活动来增强他们的公民权利意识。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要重生活体验与实践参与。灌输式的教学法不利于中学生自觉形成公民意识,有时还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逆反。教学中可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践行中明理。比如,从现实生活出发,立足南通本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笔者设计了“空气质量与政府作为”的实践作业,鼓励学生以公民的身份关注社会生活,从公民权利角度提出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明确权利边界,学会依法行使和维护公民权利

公民的权利是广泛的,但不是无限制的,权利是有边界的。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就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权利是有边界的。权利的边界主要是指以下几方面:一是公民只能享有合法权利,不得在合法权利之外谋取非法利益;二是公民只能行使法定权利,不得超越法律滥用权利;三是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不得以行使权利为名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权利的边界意识,既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

增强法治意识的内容篇3

(一)国防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国防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军训、讲授国防法兵役法等形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相结合,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于理论化的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践性。如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国防知识的兴趣,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和学生自身的参观,从视觉、触觉和听觉全方位感受国防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使大学生从实践感受到爱国主义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口号,而是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具体实践做起。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就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我国的国防教育是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具有安全意识的爱国主义人才。

(二)国防教育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也要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国防教育的经验和方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借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和方法的丰富和发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各种传统的方法,更大程度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的能力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帮助大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1.在能力培养上,国防教育有着强化的特征。国防教育的实施方法,承载了部队的训练与管理方法,具有极强的示范性。通过对学生的军事训练,规定严格的制度,注重从细节上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要求严格的纪律和作风,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毅力和斗志;不断的检查与评比,提高学生的集体的荣誉感。国防教育的增强学生生活到学习方方面面的能力,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的。

2.在道德教育上,国防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国防教育内容在马列主义和思想指导下,成功地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中华美德由于性善的观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与“信”的品德。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当高校学生进行军训时,与军人朝夕相处时,自然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国防观念。

3.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通过接受国防和军事方面的教育训练,增加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不仅有助于强健体魄,磨练意志,也有助于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在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4.国防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现代的大学生由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缺乏的就是独立自主能力与艰苦奋斗精神。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二、小结

增强法治意识的内容篇4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73-03

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是贯穿人生的必修课,更是处在十字路口的大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实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又爱又恨。爱的是,他们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有很高的期望;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花了时间又不完全解渴。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需求之间的差距,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有改进的余地。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与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矛盾

1.内容陈旧与大学生实际生活有较大差距。首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探讨性、批判性和说服力,重视思想政治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情感、思想政治意志及思想政治行为习惯的培养,其结果是造成大学生言行脱节,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际行动中不完全去遵守。其次,思想政治目标存在着理想化和政治化及简单化倾向,不完全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最后,教育内容不重视学生个体行为思维认知等特点,没有充分将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学生多为被动接受,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较为薄弱。

2.形式僵化与大学生实际需要有一定的矛盾。有网络调查发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效果,44%的学生认为所学的课程效果良好,认为效果一般、不好或没有效果的占56%。对于大学期间所受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的影响,认为影响很大、较大和影响一般、无影响的各占50%左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最喜欢传统授课的占6%,听报告或讲座的占14%,演讲、辩论或看电教片的占37%,进行社会实践的占43%。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对其效果并不十分满意,对其形式要求更高,而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以传授课本知识和照本宣科的讲授方法已不为大学生所接受,他们要的是不断突破课本课堂教学的束缚,采取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重寻良策,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切实良好的效果。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

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工夫。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不能“实”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形形的观念思想学说扑面而来,常常让大学生如坠雾中,不知何去何从。这时,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往往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台上讲得不亦乐乎,台下听得一头雾水。大学生生活在现实之中,也正处于成人的关键时期,必然会经历些“成长之痛”。如何化解压力、解决矛盾,如何参与竞争、设计人生,如何与人交往、适应社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们的前途。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怎么会不受欢迎呢?具体说:

1.要抓住热点问题降温。现在是信息时代,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和改革政策,迅速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紧跟形势发展变化确定课题,特别是在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时,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反映,并以党和政府的决策指示为依据,以主流媒体的报道为参考,从他们最关注的话题入手进行教育引导,宣讲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定和立场观点,消除大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

2.要盯紧疑点问题解惑。针对大学生对中国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等问题产生的疑惑,把正确的思想政治引导与解决疑难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及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自觉站在全局的高度、长远的高度看待得失,坚定对改革的信心。

3.要瞄准难点问题集体攻关,合力解决。针对个别大学生理念信念有所淡化,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偏移的问题,注重把理论灌输作为强化精神支柱的根本途径;针对现代社会涉法问题日益增多的实际,注重通过抓好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工作,引导大学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和合法权益;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家庭及个人实际困难增多的问题,注重抓好心理疏导和排忧解难工作,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调适、家庭困难得到妥善解决,保持思想稳定。

4.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情体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塑造人,在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的同时还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样才能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说服力。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改革,调整为大道理存在于小事情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动大学生关心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要有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增强法治意识的内容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

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其中写道:“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他们能够做到懂法、守法,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具有积极意义。为此,笔者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学生中还存在不少法律意识淡漠的现象,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正确的引导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知识较为匮乏

调查发现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单一,主要是网络的法律事件,学生关注事件的新奇性胜过法律知识本身;对法律知识了解的广度不够,大多数学生知道宪法、民法、刑法,而不知道物权法、行政法、劳动法;对法律知识了解的深度也不够,以宪法为例,虽然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中规定的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基本构造和职责都缺乏深入的理解。

2.对权利义务意识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的内涵包括“对权利的保护意识”和“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意识”两方面。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较多,在社会上遇到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事情,往往缺乏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高职学生还要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他们往往过多地强调自身享有的权利,而忽视了自身应尽的义务。

3.高职院校学生宪法权威意识较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高职学生对于我国第一部宪法是何时制定的、为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对于宪法规定的国家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都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急需向他们普及宪法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起宪法的权威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宪法的信仰。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形成原因

1.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注重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知识,认为专业课是将来的立身之本,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没有直接影响。功利主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涉及法律教学内容多,系统性和理论性强,一学期的课时只有约一半的课时用来讲授法律知识,教师绝大多数讲授都是对法律的概括,难以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法律的内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当竞争、诚信缺失等现象。社会上负面事情都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遇到了问题不知找法,解决问题不只靠法,还存在着出了问题找门路、托关系来解决的思想。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要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增强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注重丰富教学内容,及时把我国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果补充到教学中来;要切实改进教学的方法,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法律新闻、热点法律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还会增强法律意识。其中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部门法时,案例的选择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涉及法理和宪法的讲解时,因为会涉及民主、法治、法律监督等问题,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谨慎,选择的案例既要做到客观、公正,又要充分考虑到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服务。

2.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高教育的实效

教师一定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和高职学生运用网络的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快、信息传播快的特点,尝试进行网络教学。通过网络教学,突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地点的局限性,创建动态、开放型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程的影响力、覆盖面,增强法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3.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职业道德的教育就十分必要了。

4.净化社会环境,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

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社会上形成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氛围,为净化社会环境,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了契机。(1)立法方面,做到有法可依。国家的立法机关要推进科学立法。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就会形成知法、依法和用法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和高职院校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他们通过拿起法律的武器保障了自己的权益时,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一定会有质的提高。(2)在执法方面,国家的执法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文明执法。在文明执法的社会氛围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会更加认同,法律意识自然会不断增强。(3)在司法方面,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表现。如果我们社会的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够让大家相信,只要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那么高职院校学生的内心中自然会树立起对法律权威的信仰。

5.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增强法治意识的内容篇6

【关键词】法治意识市场经济法治教育政治参与培育与成长

【中图分类号】DF02【文献标识码】a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与西方国家建设法治大厦时的情形相比,中国遇到了西方国家不曾遇到的基础性难题―封建专制思想严重,法治建设缺乏相应的法治意识支撑。公民的现代法治意识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内在支撑,真正的法律权威只能来自于公民自觉自愿的认同和推崇。所以建构和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唤起法治主体对于法治的信仰和情感,对于法治的运行具有基础性作用。那么,如何建构和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呢?

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催生法治意识的成长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它孕育着自由、平等、人权等意识,是现代法治意识的物质基础,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发展,是法治意识培育和成长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孕育平等观念。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以交换为实现方式,而交换主体的平等地位是交换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因为不平等地位必然导致剥削或掠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理性选择、公正对待以及决策的分散化成为社会的重要准则,有助于社会成员摆脱以往的人身依附性,形成个体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的人格,使得平等的基本观念在民众层面被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从而有效地植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

平等观念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法律地位平等。市场主体人格上相互独立,不存在身份上的依附关系。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交换者,作为交换的主体,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第二,市场机会平等。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的经济,竞争规则公正、竞争过程透明、竞争结果有效,每个人都能在同等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三,法律规则平等。国家必须制定统一的法律规则,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每个市场主体在参与竞争时必须遵守法律,把自己的行为置于法律规则的约束之中,任何主体的任何失范行为都应受到法律制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实现平等观念的基础和根本保障,也是平等原则的最高体现。

市场经济衍生契约思想。市场经济以社会交换作为实现方式,市场主体进行交换的具体方式就是签订契约,从而衍生了契约思想。契约思想的本质就是契约自由,因为市场主体以实现自己的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只有自身意志自由,才能选择最有利的价格成交,达到经济行为的合理化。契约自由意味着市场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思,通过平等协商,决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市场主体订立的契约受法律保护,具有法律效力,谁违反契约,谁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契约自由有利于当事人形成权利义务的预期,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预见法律行为的后果,维护市场交易关系的稳定性,也有利于契约争议的迅速解决,节约交易成本。

契约自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缔约自由。契约以合意为基础,当事人缔约的自由意志受法律保护,自行决定是否与外部发生契约联系,订立契约与否完全属于个人的私权利。第二,选择相对人自由。市场经济要求自由竞争,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选择相对人自由是自由选择交易伙伴的权利,买方或卖方选择交易伙伴的过程,就是相对人的竞争过程。要使市场保持充分的竞争,就必须扫清非市场的外力因素对竞争的干扰。第三,契约内容由当事人自由约定。契约内容自由意味着契约当事人自主决定接受何种约束,缔约者可自由选择契约的标的、价款、交付方式、履约的时间和地点等内容。一经合意选定契约的各项条款,即对当事人发生法律上的约束力。第四,解约自由。即缔约后,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转移合同的权利义务、变更合同内容或者解除合同。第五,解决争议的自由选择权。当事人就契约发生争议后,可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如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在涉外民商事诉讼中,当事人还可选择具体适用的法律。

市场经济培植人权意识。人权是指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获助权、公正权等基本权利。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平等和自由,因为没有平等、自由作保证,人类就不能作为人来生存和发展,就谈不上符合人的本性与尊严,也就谈不上人权。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权利经济,其要义是平等与自由竞争,没有平等权和自由权,市场经济就失去了基础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进行配置的,它要求市场主体能够以自己的意志、平等自由地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同时,在所有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要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必须使他们拥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要求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反对特权,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市场经济促使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走向权利的时代。

强化法治教育,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

法治教育就是法治意识的教育,是法治意识培育和成长的主渠道,通过法治意识的教育,建构和培育公民的现代法律观念,促进全社会形成科学的法律价值观,促使公民自觉加强法治建设。

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主动培育法治意识对于法治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法治意识的建构和培育,离不开教育,教育是自发性意识转化为自觉性意识的基础,是建构和培育公民法治意识,传承法治文明的重要社会实践。十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法治教育通过系统的法律知识的传授,使公民对国家法律体系的框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较为全面的把握,从而为公民自觉守法、用法以及维护法律的尊严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法治教育可以促进全民形成科学的现代法律价值观,使公民在理性上认识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从而影响公民的法律思想和行为模式;法治教育通过对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形成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队伍。这些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在国家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功能,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法律品格和对法律的信仰,也对公民树立现代法治意识具有直接的表率作用。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广大公民树立法治意识,懂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地位,从而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促进法治建设。

丰富和完善法治教育的内容。第一,当前我们需要变法制教育为法治教育,加强法治、内容的教育。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在民众的法律意识中,法即是刑,刑即是法,法代表裸的暴力,突出的是强制性和惩罚性,法律只是统治的工具,如果不服从法律,就会招致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制裁与惩罚。这种法律工具主义的理念使得民众从内心情感上自发地排斥法律,视法为自己生活中的障碍。长期以来,在法治教育内容上一味强调马克思关于法律的工具性的思想,忽视了马克思关于民主、平等、权利、自由以及限制公权、保障人权等法治、理念,这样便把马克思论述中关于法律工具性的内容推到了极端。在法律文化上曾一度表现为:过分强调公民义务,要求个人无条件地服从国家、集体,忽视公民权利,个人利益经常得不到保护,并受到侵害。长此以往,法律的概念在人们意识中便与义务概念等同起来,义务具有强制性,谁会发自内心地去追求被强制呢?因此对法律信仰的基石也就难以奠定。

第二,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中国人长期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志,缺乏普遍的权利主体意识、平等观念。封建制度虽然早已消灭,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封建社会的臣民意识并没有随着其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的瓦解而立刻消亡,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依然或多或少地顽强存在,严重影响法治社会的建设,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能够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促使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积极参与公权力运行,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参与行为的理性化;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能够促进公民的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原则的核心所在;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能够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义务,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问题时,能够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能够增进公民的规则意识,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

拓展法治教育的形式载体。法治教育应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的形式载体,创新和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第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尤其是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设法律资料服务中心、普法广场、法治文化活动等法治文化基地。加强各类法治培训机构的建设,比如建设法律培训中心、领导干部法律培训中心、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心、法制电影教育基地和基层干部法律培训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其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文化、弘扬法治精神的作用。第二,通过法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分开,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重点加强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第三,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挖掘传统新闻媒体、印发普法宣传资料等传统手段的作用;组织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展览、法治宣传晚会,发挥文艺作品的教化功能;充分利用新闻网站、BBS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型载体,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利用宣传月、宣传周、纪念日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动漫形象、公益广告、法律进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使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法治知识的熏陶,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亲和力;通过法治文学、电视剧、电影、戏曲、歌舞、相声、小品等形式,挖掘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寓教于传统文化之中,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增强法治技能和思想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①,是重要的法治实践活动。十报告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政治参与中领导者率先的法治行为,有利于推动法治文化的形成。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活动,推动政治生活公开化、透明化,能够促使领导者的政治行为率先法治化,有利于推动法治文化的形成。领导者的社会地位使其行为具有多重特征:作为领导,他是执政党和政府的代表,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管理国家和社会,追求整体利益;作为个人,领导与普通公民一样,具有自然的生理、心理和亲缘的需要,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实施行为,这种双重性使领导者无论是以领导的身份实施职务行为还是以普通公民身份实施个人行为,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即表率作用。在领导职权范围内,领导者自身是否依法办事,对下属的行为直接产生引导或制约作用。同时,由于领导的职务身份,注定其作为公众人物处于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个人行为对职权范围以外的社会群体也会产生较大的示范作用。

政治参与中的法治绩效,有利于提高公民对法治的尊崇。人是法治运行的主体,主体的法治意识越强,法治建设就越顺利。公民对法律能否信赖关键在于法治建设进程中能产生多大的法治绩效,即能否获取更多的权利和自由。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快法治政府的建设进程,逐步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推进国家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在政治参与进程中所产生的法治绩效,让公民亲身体验到更多的自由和权利时,才会认可法律、遵守法律,从而在内心深处筑牢法律至上的理念,真正尊重法律、崇尚法律。对此,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真正的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②

政治参与中公民的法治实践,有利于法治思想的丰富和巩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人的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人类意识是在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产生,因此,良好的法治实践对法治意识培育和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与专制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心理基础是臣民意识和人治意识;而与民主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心理基础则是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在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公民通过法治实践能够获取大量的与法治知识、法治技能、法治经验、参与意识等相互关联的内容,各种法治文化、法治观点、法治情感在法治实践中相互碰撞和融合,有利于丰富和巩固自己的法治思想。通过长期的法治实践,公民不仅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关的法律要求,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对法律体系的认识和了解,获得法律知识,形成法治技能,积累法治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形成独立人格,养成民主、平等精神,增强政治责任感,培育宽容心态,“通过政治参与成长为更理想的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③

一个具备民主和法治意识的公民,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更强,在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法治实践过程中,对国家权力的运行保持一种自下而上的经常性的影响力,自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实现民利的法治化、政治参与秩序化,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防止社会动荡等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从而保证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顺利发展,最终实现法治中国梦。

(作者为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8页。

②[法]让・雅各・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0页。

增强法治意识的内容篇7

【关键词】多种用工主体;思想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D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49-01

一、员工思想状况特点

国有企业的主体是员工,员工思想稳定,员工队伍才会稳定,企业才会稳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员工的思想、队伍稳定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形势下国有控股企业员工队伍思想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企业用工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员工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企业的用工主体由过去单一的国企身份职工变为国企身份职工、劳务派遣工和农民工并存(而且后两种员工的人力资源数量占比越来越大),这些员工与企业的劳资关系各异,地位身份不同,职业理想、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以建立归属感、忠诚度为核心的团队意识乃至更高层次的集体主义意识的教育在他们都显得与己无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对于有些人被认为是隔靴搔痒,

(二)利益分配格局多元化带来了企业员工思想、队伍的不稳定

由于市场竞争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资本话语权的作用,投资回报要求对员工利益的挤占,在业内各企业之间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格局,导致了员工心态的不平衡,带来了员工思想、队伍的不稳定。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上述情况的不适应

面对员工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单一的思想教育手段面对多元化的思想价值观念显得苍白无力。在劳资双方利益的矛盾冲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缓冲协调、和谐稳定作用尚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企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和转轨变型中,职工有更新更多的心理籍慰要求。一方面,出现了“三增强”,一是自主意识增强;二是职业发展愿望增强;三是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另一方面,在一部分职工中出现了“三减弱”的情况,一是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减弱,集体意识淡薄,价值观发生扭曲。二是社会归属感和企业归属感同步减弱,缺乏社会责任心和企业责任心,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指数下降。三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认同感减弱,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降低。这些,给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大量全新的工作课题。

二、对策与建议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掌握思想教育,是做好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员工队伍的根本环节。

(一)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对具有不同身份的员工,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不能都“吃一种药”。要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结合员工思想多元化的实际,区分人群层次、尊重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做到全天候、全方位服务。为企业员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有感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而不是被动地、真心实意而不是虚情假意地和员工建立感情。其次要知实情。要了解员工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困难、烦恼,有什么思想疙瘩解不开等等。比如,思想政治工作者带头为生活困难员工捐献救急钱物、帮助重病员工及家人联系看病住院、想法设法为下岗员工寻找就业门路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员工面临困境而忧愁烦恼时、及时掌握员工思想脉搏,送去理解、问候,帮助他们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二)增加思想教育的内容

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之外,根据员工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增加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教育内容,增加有关国有控股企业的相关法律常识,强化员工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着重增强和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公民权力和义务的观念、平等观念、自由和纪律观念、依法办事观念、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增强法治意识的内容篇8

一、普法工作目标

通过普法工作的扎实开展,提高全局干部职工依法行政和行政效能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知法守法用法水平。提升全局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增强执法人员依法监管、服务市场主体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树立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观念,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法律素质和消费法律知识,增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二、普法内容

普法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立法法》、《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刑法》及其修正案1——8、《民事诉讼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物权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公司法》、《合伙法》、《合同法》、《商标法》、《食品安全法》、《行政强制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直销管理条例》、《禁止传销条例》等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及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相关等。

三、任务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1.高度重视。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把普法工作纳入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突出宣传“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法治意见,不断推动依法行政,不断推动“法治工商”建设。

2.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各部门领导要亲自带头,落实专人负责。围绕我局年度工作中心和阶段性工作重点,按照上述学习内容,组织普法学习和教育。保证和督促每个干部职工全年自学法律的时间不少于40小时。要定期开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全年不少于四次。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

(二)加强干部职工的法制教育工作。

对干部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要立足于提高人的法律意识和能力,根据不同的普法对象,突出不同的普法内容。领导干部抓提高,执法人员抓专业。开展宪法、国家基本法、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及与工商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普法教育,必须使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能牢固树立起“行政要依法、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义务要履行、侵权要赔偿、违法受追究”的意识,切实增强工商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加强对市场主体、消费者群体的法制宣传工作。

加强各类市场主体、广大消费者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养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民主的法律观,增强法律意识,形成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崇尚法治、依靠法治、服从法治的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突出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基石。要以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为目标,深入宣传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法律法规;以规范市场秩序为目标,深入宣传公平交易、规范直销与打击传销、网络交易、农村经纪人、商标保护、广告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目标,深入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食品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深入宣传、投诉、行政调解、行政复议以及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相关法律法规。

增强法治意识的内容篇9

一、合理构建教育内容

首先,要加大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利益关系、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给人们的思想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针对路政人员的特点,围绕立身做人这一基本问题,结合公路运输业的不断繁荣、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破坏、非法占用路产行为增多的实际,以培养团队意识、奉献精神、行业责任感为主线,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使路政人员找准定位,执好法、护好路、服好务。其次,要加大人文知识教育的力度。在政治教育中增加人文知识的含量,有利于培养路政人员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积极创新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当然,增加知识含量,并不是二者简单相加,而是找准切入点,将二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例如,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时,可以加入一些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的内容;进行执法教育时,可以加入一些高科技知识的介绍等等。将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教育性有机融合,能够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再次,要加大心理素质教育力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普遍增大,心理问题随之增多。路政人员不仅面临这些共同的压力和问题,还要面对半军事化和相对危险的工作环境、各种突况和复杂问题,长此以往由心理原因引发的问题不容忽视。

二、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

要注重运用现代的手段搞好教育。善于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快速捕捉路政人员关心的问题,获取教育需要的资料,熟练运用现代化手段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运用社会大发展的生动实践搞好教育。路政人员来自社会基层,路政工作与各行各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很多的思想问题,都是因为一些社会问题引发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敢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善于到社会大课堂、交通发展实践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在要求。要组织和发动路政人员搞好自我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群众的广泛参与为基础的一项活动,缺少了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生命力。

路政人员同公路运营单位其他一线人员相比,自我教育的能力比较强,他们掌握公路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公路管理行政执法权。因此,简单地采取“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教育方式,很难被他们接受。只有把引导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教育中唱主角,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参与教育的热情和内动力,通过参与授课、举办知识竞赛、组织讨论,才能达到相互教育、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

三、拓宽教育思路

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实际工作中,从多方面、多角度解决路政人员的思想问题。把政治思想与业务培训结合起来。从路政人员的现实思想变化情况来看,许多思想问题都与业务培训有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日常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针对性,真正发挥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一方面要围绕重大活动和相关工作展开,在开展重大活动和其他工作的过程中,也要为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把政治思想工作与严格落实各项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相结合。把思想教育与政策导向联系起来思考,捆在一起抓,真正做到:政治思想上所倡导的,正是政策导向上所鼓励的;政治思想上所反对的,正是政策导向上所反对的。

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增强法治意识的内容篇10

(2020年11月23日)

2020年,主动增强学法自觉性和法律意识,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水平能力。现将一年来学法用法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法用法情况

(一)认真学法,增强个人法治素养。

一是努力增强学法的自觉性。按要求完成“法宣在线”、“干部在线”、“学习强国”的学习要求。重点结合工作学习了《民法典》、《依法防疫法律知识四十三问》、《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学习专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关于民主法治建设的论述解读》、《中华人民共各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再度学习了《曲靖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云南省曲靖城市管理条例》。学习中注重知识的巩固检测,每个专题都认真做测验,对错题都进行反复研究,再次检测过关才罢休。通过学习,有效增强了自己的综合法律素养,提高明辩是非的能力。

二是积极参加省市委及单位系统组织的各类形式的法律培训班,认真学习党内法规专题、最新法律专题,提高了自身法律素质和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杜绝出现以权代法和权大于法的事。

三是认真参与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大讲堂”、单位微信学习群专题学习,并就一些专题做发言,增强学习效果。

(二)履职尽责,做学法用法带头人

作为班子成员,从以下方面,认真履行推进法治建设责任。

第一,加强单位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各时间节点,按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的要求,认真抓好相关法的学习宣传,在单位的电子屏上播放宣传标语、宣传片,组织单位职工专题学习,要求考试的,认真组织好测验。使机关进一步形成崇尚法、遵守法、维护法的氛围。特别是结合创文工作,多次组织干部职工深入细致学习《曲靖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有效规范了干部职工及家属的行为。

第二,主动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抓好全体干部职工学法用法,组织系统职工学习《民法典》专题讲座、保密知识讲座、扫黑除恶知识讲座,组织单位志愿者对小区居民开展普法宣传,特别是《XX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出台后,多次对小区居民开展文明行为宣传,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法律素养。

第三,督促企业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一方面组织单位法律知识培训时,要求企业负责人参加,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此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在单位按要求学法用法,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工了解宪法及国家基本法律知识,掌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知识,熟悉运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经营的水平和依法维护企业企业及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

第四,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相关法律知识专题学习。作为班子成员,个人思想上做到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清醒认识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针对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犯罪增多,主动从思想上引导、影响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组织职工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认真准备课件,围绕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当前意识形态的表现,并结合工作实际,详细解读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思想融入到日常工作等内容。努力做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风险防控意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鼓舞干劲、弘扬正能量、调动积极性,发挥精神力量在推进供销事业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总结一年来的学法情况,感觉个人存在在学法的深度、广度不够,用法的意识不够强,普法的措施不新等问题。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以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一是进一步强化学法意识,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做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