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十篇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十篇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0:01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篇1

人才是网络安全第一资源,只有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极端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为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德育工作是国家网络安全人才战略、全国高校纷纷建立网安学院、加快网络安全一级学科建设等背景下的“及时雨”,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重要论述的体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育之,为网络安全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加快填补网络安全人才缺口的有效途径。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张晓菲博士指出,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由防御转为进攻,网络安全人才争夺激烈,全球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人才素质培养不容忽视。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人才供需失衡,整体上呈现“重技术、轻管理”等现实问题。纵观国际环境,历任美国政府在网络安全人才战略方面始终高度重视,甚至在整体走弱的背景下采取更加进取的人才政策,改进核心关键领域人才体制机制,以发展网络安全威慑能力。网络安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还体现为它的特殊性。网络人才安全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在角色定位上不仅仅是技术人才,更是国家的安全卫士。这一专业独有的特性使得网络安全人才犹如一把双刃剑,容易成为敌对分子的攻击目标或利诱对象。因此,必须重视网络安全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素质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培养一批网络空间安全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如中国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所所长秦安教授认为,网络攻防转换很容易,正与邪的转化也在一念之间,网络空间安全人才保持慎独性尤为重要。网络安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强化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政治红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的艰巨使命。

二、网络安全人才立德树人工作的宗旨是对“根本问题”的回答

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首要的是对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事实上,从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等人才的从业要求来看,政治与道德素质越来越被摆在了第一位。网络安全人员在面对高技术的工作风险、万无一失的工作要求、高利益的诱惑压力下更加要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坚守住正义的底线。为了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体系,秦安教授认为,网安人才培养在传授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又红又专的网络安全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文化接班人,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网安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根据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特点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在“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上,要树立新思维,重视人才安全,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强化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政治红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政治理论、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努力培养一批政治合格、技术精湛、德才兼修的网络安全人才,打造一批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忠诚守卫者、风清气正网络文化的积极维护者、自主安全技术的勇敢探索者。在“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上,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造就一批批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党、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接班人。

三、培养“又红又专”网络安全人才的基本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全球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人才思想道德素质不容忽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要积极开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安全教学工作,为培养优秀的信息安全人才奠定基础。首届网安人才思政教育论坛上,张晓菲博士以美国设置专业课程,开展学历教育方面为例,讲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国土安全部联合发起的卓越学术中心计划推动了网络安全学历教育层次化的发展,高校实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奖学金、夏令营和竞赛等方式选拔和培养网络安全人才,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开展有效的学历教育,提高网络安全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法律道德水准。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研究制定一流的网络安全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形成网络安全人才专业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内容体系。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构建以先进文化凝聚人、以历史使命激励人、以时代精神感召人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此外,网络安全是个容易“交叉”的学科,实际工作中特别是与新闻传播、法律、政治、社会学等多个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交叉性,故此,网安人才培养特别要注重借鉴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推动人才培养的工作。

(二)强化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环节技术与道德的融合

网安人才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积极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载体的变革。张晓菲博士认为,通过网络安全在职教育,开展信息安全人员培训与资质认证活动,注重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训内容的系统性。搭建一个囊括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标准法规、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工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探索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技术与道德相融合的新模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观。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要全面思考整个网络安全产业生态链,不断提升优化急功近利的“开门撬锁”式攻防赛,从军民融合、国家管理、自我提升三个层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环节。其次,打造人才培养的网络空间安全共同体。在国家和军队层面,培养国家间对抗的尖端人才和整体攻防人才。在国际层面,建立网络空间维护部队,打造人才培养的网络空间安全利益共同体、责任公共体、命运共同体。再次,要构建网络空间安全人才评估体系,采取“德能勤绩体”模式,建立具体的指标支撑的评估体系,掌握道德、法律、政治会出问题的技术环节。在实践中理解、把握网络安全人才的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政治素养要求,让道德要求融入于技术点之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在网络安全科学技术中,还要强化集体作战、合作攻关的精神,要有平台、共享的意识,不能寄希望于单打独斗。

(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坚持党对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领导,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大工作投入、改进工作形式、创新工作方法,发挥专业课教师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协同效应。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要加强思政理论的学习,有意识地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互动,并有针对性地去了解思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达到与思政课教师的步调一致。另一方面,注重专业技术课堂教学的法制教育和政治站位,创新企业导师与学业导师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党、团、学组织和科技社团等骨干力量的模范作用,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加强与网络安全部门的沟通,加强与网络安全企业的合作,加强高校及研究机构之间交流,探索合作方式,引导网络安全人才的健康成长。鉴于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道德自律与道德能力的二律背反问题,还应加强正面的科技道德楷模教育,将“钱学森精神”、“两弹一星”人物先进事迹等有机融入网安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加强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与网络道德楷模教育的结合。通过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道德模范人才的培养相结合促进网络安全的理念与技术同步发展。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交流进行知识的探讨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们不再是理论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者。而要保证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教师就需要丰富互动的种类、增强互动的质量、拓展互动的范围,教师可以应用情景教学等方法达到上述效果。如此,教师能够以互动式教学模式,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定位,让学生在体现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中更有效率地学习。

一、设计优秀情景,丰富互动种类

问答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其中一种形式,但这种互动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较难发挥出来[1]。为有效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自己的需要向学生提的问题融合进案例情景中,以情景选项与学生进行互动。如此,教师既可以丰富互动的种类,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以《网络改变世界》为例,教师可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设计分支众多的课件,以这些课件创设情景,然后让学生与情景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比如,教师展示课件1,标题是你最常利用网络来干什么?然后是几个选项,包括玩游戏、学习、网络聊天、购物生活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投票选出一个选项,如网络聊天。教师点击这一选项后跳转到第二个课件,这一课件同样分成几个类别,包括只翻阅别人的信息、发表自己的想法等,教师继续让学生选择。学生选择发表自己想法,教师点击跳转到第三个课件,其中选项更加细致,包括多个情景。如情景1:看到别人在说自己所崇拜偶像的坏话,所以你打算用脏话辱骂他;情景2:你看到网络上人们因偶像而产生的骂战,准备说公道话,结果被私信辱骂;情景3:你决定谨言慎行,不轻易……在学生与情景互动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选择整理出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进行分析。如此,学生能够以更加客观的角度了解网络对自己生活可能存在的影响。

二、鼓励学生质疑,增强互动质量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转变师生的立场,增强互动的质量。即在分析案例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基于案例或者本节课的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教师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其他学生思考[2]。这样的互动便是以学生为主的互动,能够切实反应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疑惑。并且,教师也能够以解答者或者质疑者的身份,参与到互动中。

在引导学生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这一环节内容时,部分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情景互动有所质疑。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在情景互动时,大家都是出于好玩或者好奇的心思,才会故意选择那些不好的选项,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辨析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进而规避。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并不急着进行反驳,而是让其他学生想一想自己是否被网络这一把双刃剑给“伤害”过,如果有,那么可以举手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当时的思路。并且,教师给“伤害”进行较为具体的定义,比如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误事、产生身体损伤,在网络上被暴力、欺骗等都算。在教师启发之后,很快有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与思维经历。比如,有一位学生说自己因为贪便宜而在网络上买了一副廉价的耳机,在买之前在该商品的评论中看到了非常多的差评和好评,于是在思考之后便安慰自己不会运气很差。但在收到货之后没用两天耳机就坏了,于是给了差评,并拒绝了商家好评返现的想法。结果那个商家隔三差五在平台上发送侮辱语言,并发短信进行威胁,直到自己修改差评为中评后才停息。在众多同学分享经历之后,该学生意识到了自己思维的“天真”,而全体同学也对网络的两面性有了深刻的了解。

三、组织思辨互动,拓展互动范围

思辨互动是生生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这一互动方式能够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对现实案例的看法,进而丰富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点的认识[3]。在运用互动式模式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在思辨互动时突破教材内容以及教师所给案例的限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与辩论。

以“运用你的经验”为例,教材中这一模块的角色定位分别是“奶奶”和“爸爸”,教师便可以将这两个观点迁移到幻灯片中,并设计为辩论主题。在课堂上,教师便可以直接将学生依据座位分成两个阵营,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为自己的观点举证,然后猜想对方的观点,并寻找对方观点的漏洞。比如,教师将“奶奶”的观点设计为正方,“爸爸”的观点设计为观点反方。正方学生便以小组为单位,统计自己与父母、祖父母的日常相处时间以及上网时间,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对于反方的基础观点,正方学生则列举短视频、网络小说等例子,用以攻击正方观点的不实性。同理,反方学生也会寻找现实中的相应案例佐证己方的观点,并基于对方可能使用的论据寻找其中的破绽。在这样的互动活动中,学生们不再是以教材上的理论进行思考,而是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不同的论点进行深入分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印象。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优秀情景,然后引导学生与情景进行互动。相较于师生的问答互动,以情景的方式间接开展的师生互动更具趣味。同理,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进行思辨。通过这些策略,教师能够有效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并且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淑娟.浅析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7):90.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建设;共享社区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知识信息来源多元化,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上网的便捷化、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和“去中心化”趋势增强,大、中学生普遍反应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趣味性不够,理论与现实有落差,思政课“低头族”颇多,这些都大大增加思政课教学难度。许多高校已经在探索案例教学方法,思政课引入案例教学法使课程取得了实效,但学生仍然反映案例数量不多,更新慢,案例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案例与教学两张皮、案例共享模式陈旧等问题。本文重点探索案例等资源收集和表现方式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结合及如何结合、案例库共享途径和方法等方面。

一、问卷调研综合分析

2015年9月,笔者在三所高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3份,先后与15位学生、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座谈,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笔者分析整理这些资料得出一些结论。比较明确的是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等,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研结果分析表明在以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特点的当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道德、意识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变化。

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过程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虽然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库建立、内容的拓展及共享应用在教学中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支持。可以把教材书籍、思政相关的网络信息、红色文化、本土陶瓷文化等已拓展的教育内容和资源以文字、动画、视频、图片、档案等多种表现形式引入案例库建立和教学过程。为巩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大学生视野,笔者研究多个高校建立的案例库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实现共享的可能性,提出在思政课案例库模式中引入课堂外的网络共享社区概念,即在共享社区内师生可以通过发帖、博客、播客、QQ、微信、手机上网等方式进行互动,围绕时事和思政课程内容展开讨论,在案例库共享社区内举办诸如“师生沙龙”、新闻探讨,时事辩论等活动。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在融洽师生关系、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实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景德镇学院“红十军和精神展示室”),进行实景案例教学。如安排2节课时,以一个新生班级为单位,带领学生到红十军和精神展示室,参观图片展,讲解案例,并观看20分钟的案例教学视频。上完该实践教学课程后,要求同学在课堂讨论,课后学生围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二章爱国主义这一知识点,收集相关案例,写出案例分析,制作ppt,参加班级间的案例评选。案例评选结束后,入选的案例制作小组把案例和案例分析上传至案例库共享社区,并做好共享社区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思政案例网络共享社区化模式推行效果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Bb网络教学平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1-0067-04

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以下简称Bb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功能强大、集成高效的网络“教”、“学”环境。它以课程为核心,教师负责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则根据自身情况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利用平台提供的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协作工具,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布置作业,调查和自测,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再结合课程统计工具,从而实现基于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价。总之,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源,交互的学习过程,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全国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2008年河北师范大学开始了本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同年被评为河北省级精品课。2009年河北师范大学引入Bb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开始了基于Bb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建设,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动态更新并应用于教学实践。Bb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呈现了本课程的本校教学特色和优势,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部级精品课。同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的大多数教师通过Bb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随着对Bb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我们越来越发现结合课堂教学,实施网络辅助教学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以及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和讨论。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于一体的网络教学环境,其内容要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包括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答疑解惑、学生复习、在线作业、释疑、在线测试等每一个环节。其设计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与课堂教学同步性原则

与教学同步性原则是指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入,教学资源逐步有序地开放或关闭,从而实现了对学生网络学习的进程进行控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有关课程全局资料(比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主讲教师、参考资料等)整体。而教学课件、案例分析、自测练习、作业等主要教学资源,会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根据教学需求将逐步开放。在这些直接教学资源中根据每次课堂教学需要也会有不同的开放次序,比如教学课件和案例分析可能在课前一至两周内开放,供同学们预习,提前思考。经过课堂教学之后将开展自测练习、完成作业等教学活动。经过一学期实际教学,构建成一门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

2.以学生为本原则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单一灌输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本门课程是大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自身成长的问题、合理分析问题的过程,是大学生构建道德知识体系,并内化为自己价值观念的过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网络教学恰好满足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中处处以学生为本。[1]首先在课程资源设计方面以学生为本,以易学易用为目标,从学生学习视角去组织、设计教学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提供了课程结构示意图,建立学习导航,结合学生兴趣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主体参与为目标,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参与网络教学活动(比如课堂讨论、分组教学等),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再者教学评价也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突出过程管理,结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同时还可以通过个人主页、博客等工具给学生提供彰显自我的空间。

3.互动性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日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过程。[2]而以完善学生个人修养,提高个人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更需要全体师生全身心地共同参与。教师不了解学生,就会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若学生不主动反馈,教师就会无的放矢。学生不参与教学过程,不反思自省,课程就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心灵的互动、思想的碰撞,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决定的,教师唯有面对学生的真实思想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而,在课堂教学一对多的面对面情感交流基础上,通过网络课程,充分发挥网络互动的优势,要尽可能多地构建互动机制。Bb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同步或异步沟通工具,可以实现互动的多样化。可以实名互动,也可以匿名互动;既可以一对多,又可以一对一,甚至多对多;既可以人机互动,还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通过论坛,学生可以针对关心的内容公开发表个人见解。消息功能可以实现一对一的沟通,直抵心灵误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上,还设立虚拟课堂、调查、作业、测试等多种交互环节。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篇5

中国现行法律近三百部,如果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条文,从宪法到刑法、治安管理法,再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等,就是一个法学本科生也不可能熟练掌握。可见,中学法制教育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上了课、考了试、面上是应付过去了,但不该忘的还是忘了、不该做的还是做。这种离开了主体对法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理性加工,仅通过课堂记忆所形成的法律知识只能是简单存储于学生的法律知识之中,很难形成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理想,更难树立起法律的信仰。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了,但事实上,中学法制教育地位十分尴尬:首先,负责法制教育的课任老师多为政治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法律专业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他们多数照本宣科,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其次,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大多以升学率为指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一路为考试科目开“绿灯”,尽可能地挤压非考试科目的授课时间,同时在培训经费上也很难倾斜到法制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我们在感受“五五”普法带来喜人成果的同时,反思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缺憾后,更期待“六五”普法教育能从以下方面落实,为构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保驾护航。以其说法制教育从性质上从属于德育教育,不如说校园法制教育更是素质教育。可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同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的相同点是两者目标的同一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不同点是道德教育以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为主,法制教育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为主。要想提升人的品格,就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同时来进行塑造,即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存在二者之间具有从属性的问题。所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本身的完整并且地位独立的体系。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是提高法制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保证。其次,在实践教育方面,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例如组织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参观监狱,观看法制宣传教育影片,举办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的辩论活动等等。这样,在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便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体验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形成了立体的教育模式,切实增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了民主、人权、法治等理性精神的张扬,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关怀、尊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和自由是法治理念的精神底蕴,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法治理念的价值取向。法治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为人们的行动注入规则意识,当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社会公认的规则作为一条准则来衡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帮助他们养成一种自发的意识,事事都要在头脑中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合乎规则?如果不合规则去做某件事情是一种很羞耻的行为,要受到良心的强烈谴责。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自主学习;探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开展与学生交流互动,是我教道《德与法治》课以来,一直追求的方向。本文结合我平时教学的实践,探索新课改下如何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一、课前自主预习

1.课外书籍的储备。每个班级的教室角落都有书柜,要求班主任把有关政治和法律的书籍放在里面,如《法律的故事》《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中国可以说不》《半月谈》杂志等书籍,这样比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环节。

2.课本预习方法的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每课都分五个部分,分别是探究园、情境体验、学海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其中,“学海导航”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该版块的内容,了解每课内容的线索和重点。然后,对该知识点需要更深的理解,可以通过看“探究园”和“阅读与感悟”里面的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

二、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构建

1.培养学生主动上台讲的习惯。讲台上讲,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紧张的,有利于对知识的内容的深刻记忆。《道德与法治》课,一个主题都有有关的资料辅助,所以,我基本上,让一位学生讲一个主题。教师要对讲的内容进行筛选,那些简单的、好理解、好把握的、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的课,让学生上讲台自己进行讲解,最后,教师作更深层次的相关知识的补充。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二单元学会交往,第一课,我爱我家课,第2课时:化解“爱的冲突”教学时,因为该课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学生可以讲的内容比较多,例子也比较好举。所以,上这课时,我就想通过学生的讲亲身的实例,来对本课的知识进行理解。一位学生上台讲时,他说,他与父母关于上网问题的讨论,他父母认为学习最重要,网络不能接触,网上的东西都是不好。最后,关系紧张。他说:“通过今天本课的化解‘爱的冲突’,他知道了,需要与父母沟通,向父母阐明网络的好处,网络上也有在线学习,可以提高成绩,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国家的大事,扩大自己的知识层面。同时,要控制好上网的时间,不要浏览黄色的网站。通过与父母的交流,父母理解他的想法,化解了爱的冲突。”这位的学生上台的讲话,应该可以说,他已经把课本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课本的理解更深刻、彻底。

2.课堂问题的优化。问题的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的服务,因此,教师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需要优化问题的形式,问题的内容要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有关,而且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和运用,最后,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问题的内容要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一单元1.2融入新集体中“如何建设良好班集体”,我就是在所教的班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想想自己如何为班集体建设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通过学生对自己班集体的了解,最后,各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再结合有关课本的知识进行总结,建设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树立共同目标;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从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来看,都比较好,因为这就是根据自己的在集体中生活的情况,进行总结,而且问题更具体,更符合现实生活。最后,教师进结合教材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达到教与学的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注重材料的运用,通过自主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得出结论。

三、课后自主复习

1.播放微视频。为了让学生面对的不只是枯燥的课本,而是更好的生动的道德与法治的事实,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知识点,形成具体、生动的形象,加强记忆,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记住课本的知识点,为以后的练习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2.做题方法的训练。做题方法是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训练,但是,道德与法治的做题方法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掌握自己训练的方法。道德与法治更加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多多训练,从材料中找找关键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所以需要学生学习过程中长期的配合,形成自主练习的习惯。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第八单元8.3“学会防卫和避险”,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对学生进行做题练习的训练。如针对“中学生如何行使正当防卫措施”时,我采用三、四个具体案例给学生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理解了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以及如何行使正当防卫的措施。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在生活中要自觉远离各种不法侵害,但当侵害已经不可避免时,应当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正当防卫。通过这样的做题训练,老师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课本知识,对问题的进行彻底的分析、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好的体现自主学习的效果。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做题方法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能提高学生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教与学互助,效果会更加明显。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至关重要。教师的教的方式的改变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具体分析案例,达到学习效果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楼江红.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8).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篇7

1.1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为基础。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枯燥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结合现代专科院校学生就业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个人前途、职业发展的联系,通过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联系等使学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自身发展前景以及生活质量出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积极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2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针对现代专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求,在专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针对现代学校与学生间服务关系,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变以往强制性规范学生行为的管理方式,以思想引导、辅助教育等方法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及个性培养,通过内因建立、外因辅助的方法实现现代专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修养,实现现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3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基础理论的实例多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而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缺乏理解。针对这一现象,现代专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中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科学的设计实际案例,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同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思想政治教学案例还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理解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结合国际时事、国内新闻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教育,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1.4结合网络环境及发展现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专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机遇,网络环境下的道德缺失使得学生极易受网络信息影响思想道德意识,但是,网络环境的科学利用能够拓展专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渠道,针对现代校园网络发展现状,专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中应加快对网络技术应用的创新。针对网络信息内容现状加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以网络课件、网络沟通、网络教材的应用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针对网络环境的两面性,以全新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及交流空间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避免网络环境中的消极颓废思想、黄色及反动信息对当代专业技术人才的影响,培养符合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需的高品质人才。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核心

在现代高校、高职院校、专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理论创新研究中,工作方法、工作内涵是创新的核心。针对传统灌输式教育、课堂集中教育方法带来的问题,以实践体验、独立思考为重点开展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使学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新的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结论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建设

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不仅给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学习诸多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有利也有弊。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这一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以深入剖析,总结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诸多变化,探讨如何通过加强教育、引导、管理等手段,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极其重要和必要。这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进行系统、全面、深刻地分析研究。

一、关于网络的研究

1.关于网络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很多,广大学者从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元视角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如孔繁玲、杨临颖等著的《网络世界与当代社会》首先由信息网络化概述人手,介绍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历程等基本内容,接下来从网络与政府管理、商务管理、经济、科技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全亟论述;罗军强著的《网络社会问题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涉及到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网络语言、网络传播、网络游戏、网络依赖、网络犯罪等诸多领域。杨雄主编的《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分析了国外网络社会研究情况,并从网络时代的社会公共管理、网络文化、新媒体发展与管理、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对策。孙翔云、陈英、江奇艳的《网络大众论》、童星等著的《网络与社会交往》、南帆主编的《网络与社会文化》、陶然等著的《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等都围绕网络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

2.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雷跃捷、辛欣主编的《网络传播概论》围绕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主体、网络新闻传播、网络舆论、网络文化、网络营销等方面,进行理论性和实用性研究;张佰明、李志宏、蔡越越编著的《网络传播实务》对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特点等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就如何构建网络传播界面、网络传播的几种形态加以研究,并就网络新闻传播、网络传播的典型产品形式、网络广告传播、网络营销传播展开具体论述;雷健著的《网络传播》、严励主编的《网络传播学概论》等从理论、实务等方面对网络传播进行了研究。

3.杨礼富著的《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赵兴宏的《网络伦理学概要》对网络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介绍了网络社会的形成、伦理问题表征,分析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成因,探讨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实质,从网络社会法律体系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技术驾驭、和谐网络社会的伦理体系架构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建构和谐网络社会;《网络伦理学概要》对网络伦理与网络时代伦理、传统伦理、应用伦理、理论伦理、网络法律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探讨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并选取了一些网络案例来进行道德评析。

二、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1.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向武著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成长与成才》首先介绍了网络环境的内涵、特征等,接下来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智育发展、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活动、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变迁等加以分析思考。黄少华著的《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一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对当前青少年在网络空间的诸多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如网络信息行为、网络游戏行为、网络沉溺行为等,并加以分析和总结。王彩凤的《网络文化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就网络文化的信息丰富性、多样性,网络文化的信息化特征,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网络的互,网络游戏,“网络流行语”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

2.侧重于网络对青少年某个方面的影响开展研究。丁长银的《论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人生观的影响》主要以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人生观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如导致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错位等为切入点,并提出如何实施对青少年学生网络心理教育。董军的《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介绍了网络影响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包括因上网的直接花销而导致犯罪等四个方面,并对诱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骆剑琴的《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形成的正面意义和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婚恋观教育的对策。姚进风的《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影响及应对》指出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积极意义,包括有助于青少年获取资讯、拓展视野、增进交往等,也总结了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负面作用,就提高青少年闲暇生活质量进行有针对性地思考。郭瑞芳著的《网络青年心理分析》就如何理解青年心理健康、青年人格成长的文化渊源、网络文化基本认识等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从网络青年的人格特点、角色选择等方面着手剖析网络青年心理,并对咨询方法进行细致阐述。杨秀莲的《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程燕、余林的《网络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及问题行为论析》等都是从对心理的影响展开的论述。

3.网络成瘾的问题不容忽视。顾海根主编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首先对网络成瘾进行概念界定,介绍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类型、成因,提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方法和治疗方法;吴增强、张建国主编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点、原因、诊断等加以梳理,并从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徐娟、于红军、张德兰等著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从心理干预的角度论述网络成瘾的具体疗法,如音乐治疗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通过分析提出具体疗法,而且都涉及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问题,论述全面、科学。陈漪涵的《浅谈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成因及其预防》、李黎的《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调查》等对网络成瘾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4.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王喆、何春歧的《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谈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并进行对策研究。张茂聪的《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介绍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社交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从网络文化自身的特性、青少年的特性、外部因素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成因。单红渡、朱维全的《论网络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围绕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成长的积极形象和消极影响进行具体探讨。杨金焱、费世淼的《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挑战》从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人格修养的冲击等四个方面论述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并分析了机遇、现状等。网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方面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前的研究成果能够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体现出全面性。

三、关于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1.部分成果通过对现象、成因等方面分析,进行策略研究。如王贤卿著的《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深入阐述了网络道德的存在基础与架构、网络道德的内涵与特点等,并以网络游戏、大学校园BBs为例,展开对大学生典型网络行为的道德考察,探究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和成因,通过分析,从主体建构、高校建设、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就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进行探索;王荣发等著的《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沉迷的症状、危害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网络德育工程、实施网上德育、心灵在线交流、走进课程网站;万美容、叶雷的《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机制及其建构》指出要建构自教与他教相结合的教育机制,网上网下相配合的教育机制以及社区、学校、家庭相协调的教育机制;牛蒙刚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及网络道德教育对策》,柳世娜的《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王长平的《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章毛平的《试论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等也主要侧重于策略研究。

2.部分成果根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同,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如以学校为阵地,潘敏著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总结了BBS、网上即时通讯、博客技术等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就如何利用这些因素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探讨。张小琏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主要从占领高校网络阵地,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加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等方面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方法。汪欢的《浅谈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网络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网络时代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论述。王煊、赵维的《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张劲松、刘艺博的《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对策》,吕霞、孙昊的《网络阵地建设对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李德敏的《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等均从利用网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课;教学方法

effectivewaysof“moralCultivationandLegalBasis”Coursesundernetworkbackdrop

ZhangHui-rong

(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angxinanning530023)

【abstract】“thoughtmoralstutelageandlegalfoundation”classisthecoreoftheideologicalandtheoreticaleducationcourses,thecollegestudents'outlookonlife,moralconceptandcoordination,promotestudent'sgrowthhasveryimportantsignificance.inthispaper,fromtheperspectiveofthe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thecourse,pointedoutthatwiththehelpofnetworkplatform,expandthenecessityofthenetworkteaching,andputsforwardthestrengthentheactualeffectof“thoughtmoralstutelageandlegalfoundation”theeffectivemethod.

【Keywords】thoughtmoralstutelageandlegalfoundation;basiccourse;teachingmethod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称“基础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内容的综合化、学生对网络海量信息的关注及被动式教育方式等原因,使得该课程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要相关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对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以吸引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基础课”存在的问题“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将思想、道德、法律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环节,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精心准备着每一节课,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内容的综合化,缩短了教师的讲授时间,使得授课内容概括化。“基础课”是一门将思想、道德和法律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等思想教育;又可以领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公民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教育;还可以了解到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国家安全意识、宪法基本制度、实体法律制度、程序法律制度等法律知识。但思想、道德和法律本身都有独立且庞大的知识体系,而经过压缩后的内容只是一些概括,学生也只能大体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操作带来了困难,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也不可能全面、系统、深刻地讲授这几部分的各自内容,只能是抓重点。

(2)学生对网络的关注,使得该课程的时效性较差。网络更新速度快,影响力大,作为上网主力军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基础课”作为一门思想理论教育课,要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及时掌握信息,拥有第一手资料才能在授课育人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扩招使得教学任务加重,教师往往疲于应付,而很少研究网络信息的更新,使得教授内容没有和学生关注的信息结合起来,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欠佳。

(3)学生处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积极性较低。当前的“基础”课往往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授课模式之中,虽然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能获得海量的相关教学信息,但学生任处于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所讲解的理论和知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通常被忽略,对所学内容缺乏思考和探就。而且,当前“基础”课往往以开卷的考试形式开展,学生很少在课余时间打开课本,及时在考前也很少翻开书复习相关知识,而是在考场上临时找相关问题的答案。这种学习和考试模式使得学生缺乏积极性,缺少思辨,也极大地降低了该课程应有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4)实践环节形式化,降低了实际操作性。目前一些高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和经费支出问题,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缺少了应有的实践操作,而只是在班级中抽取一个或两个学生干部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而其它大部分同学只是通过观看爱国影片等形式来完成实践环节。这种实践环节的形式化,降低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将知识内化的效果也较差。

2.借助网络平台,加强“基础课”实效性的必要性网络为大学生查看新闻、关心时事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网络的一些不良信息也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出了挑战。作为“基础课”教师,应积极的借助网络平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丰富的课程资料,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必要条件。网络媒体的盛行为“基础课”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来源与丰富的资料来源,尤其是广大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动画技术、影音技术、图像传输技术来更新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在寓教于乐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制观的教育,增强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2)拓展教学方式,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借助网络开展“基础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教学平台。教师借助网络为知识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从平面的说教式走向立体式,从静态的教育变为动态的引导,从单纯的文字教学发展为图文声并存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及教学平台的拓展,迎合了广大学生的新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3)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信息源、自主掌握大量信息。因此,借助网络开展“基础课”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通过互联网获取无限的教学信息,并结合学生的个人信息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课程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4)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基础课”往往是单向型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网络教学方式的运用,开拓了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的传授改变为教学引导,使学生自由、自觉地获取相关知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获得了主动权,学生可以在教师讲课之前获得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也可通过互联网搜索到更多相关的信息,这就使得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者,学生与老师逐渐趋向对等性。

3.立足现实,“基础课”有效方法的探究根据对当前“基础课”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分析,现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措施,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1)领导应高度重视,创造条件,加强“基础课”实效性。“基础课”是每个高校大一新生必修的思想理论教育课,当前很多高校领导都很重视这门课程,但关键是要给予经费和搭建平台的支持。尤其是教学的实践环节,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才能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基地是完成实践环节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地加以建立和完善,且应遵循就近原则,选择学校附近的单位,尽量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网络时代,学生从手机或电脑等工具上随时都可以获取海量信息,这些信息极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基础课”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航向,要使他们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和思考力,使其不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误导。因此,高校“基础课”教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及时掌握最新的网络信息,能够将最新网络信息案例应运到教学活动中,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及时讲解信息案例,只有具有广博的理论基础功底和不断学习的基本理念,才能在“基础课”的讲授过程中游刃有余,也才能使广大学生受益。

(3)凭借网络,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凭借学生目前对网络的关注,教师可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寻求学生最易关注的网络信息并与“基础课”中的理论结合结合起来,将探究式和案例式教学方式引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在教学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评价。这种迎合学生爱好的教学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的消化和吸收。

(4)拓展网络教育平台,延长课外教学环节,加强“基础课”的实效性。“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强的思想理论教学课,知识面广,知识点繁多,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即使在抓重点抓关键,还不够。高校应该建立并完善“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根据“基础课”里的思想、法律及道德方面的基本内容,结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更新信息,及时给予大学生讲解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此平台也可以上传一些有跟“基础课”相关的影视视频,以便塑造学生思想、弘扬中华美德及宣传法律思想。同时,为加强“基础课”的时效性,应将学生的登陆次数、学习时间和其平时成绩挂钩。“基础课”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教师要投其所好,要不断地加以研究和探讨,以促进其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风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J].法制与社会,2013,11

[2]郝文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3]赵世龙,毛淑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版),2013,1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篇10

摘要:目前网络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初中生也成为我国网络受众的主体之一。网络与初中生群体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决定了网络是初中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实际的班主任管理经验,总结网络给班主任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怎么利用网络开展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关键词:网络;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21世纪是网络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带给各行各业巨大的变化。因其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包容性,以及所带来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深深吸引社会上不同类型的群体,特别是当今的初中生更是网络受众的主体之一。网络与初中生群体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决定了网络是初中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实际的班主任管理经验,总结网络给班主任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怎么利用网络开展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以及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一、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道德主体人格网络中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信息、自由交流思想,这样的网络生活使初中生自主意识得到极大程度的唤醒,主体性得到加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利用网络的这种优势,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发展初中生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培养初中生的主体人格。并且围绕这项教学重点,结合有形和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学生不自觉的情况下向其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观,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自己道德的鉴别、判断、选择、践行等能力去应对繁杂多元的社会道德生活。而且为了让学生能够抵制网络垃圾信息对其的侵蚀,要注意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让他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自觉防御网络劣质文化的对自身思想的侵害。二、以网络为平台,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采用静态、抽象的方式,用单向的线性方式向学生传播知识,虽然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可以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任务,但是其所传播的抽象的道德知识没有办法让学生产生意义建构和态度情感的改变,导致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广泛存在。但是在网络条件下,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供了创新的契机。充分网络这个平台,将抽象的理念化的学习转变为情境性的学习,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创设情境演绎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内容,再现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和社会难题,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例如,在班会课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工作,教师结合一些相关的法律条文,准备了一些青少年犯罪被判刑案例的视屏,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抽象的法律条文而深感头痛,而且视屏中青少年罪犯的懊悔的画面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冲击力。这样的德育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加深记忆。三、班主任改变传统的封堵型德育观,转变为疏导型的德育观班主任传统的德育观是封堵型的,也就是一种像母鸡护小鸡式的德育观,因为害怕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任何一种不良影响,而在学生与网络间建立起了高高的“围墙”,以此为学生建立一种“纯”的生长环境。比如,某些班主任扣减学生每个星期仅仅一两节的网络教学课,或者是班主任联合网络课程的教师和家长让学生不能再网络课程上接触到网络。但是这种人为的封堵式教育又怎么能按住青春期学生的好奇心呢?特别是在网络普遍化的今天,只要学生想接触到网络班主任和家长的封堵又谈何容易呢?而一味的封堵只能导致学生叛逆性的反抗,爬墙偷偷去上网,而这种缺乏教师和家长的知道的行为更容易让学生成为网络的俘虏。因此,面对如今多元价值、道德观并存的网络环境,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如改变传统的封堵为疏导,主动教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例如,班主任与网络教师一起,在开学之初集中一两节课给学生讲解网络安全的知识,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在网络上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面对一些不良的网络诱惑也就有识别及判断能力进行抵制了。四、将传统德育工作中的单向教育渠道变为双向沟通教育以往,班主任较之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往往处于一个权威性的地位进行单向教育渠道。但是如今学生凭借网络同样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甚至在学生头脑中所掌握的信息比教师还要多,这就给班主任的权威性地位带来了威胁感,如果班主任还是采取传统的单向教育渠道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网络的道德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班主任只有转变教育的方式,由单向的变为双向的沟通教育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道德互动,相互学习,相互了解,让班主任学会倾听,这样才能给学生留有充分表达的空间。例如,班上某个

男生,性格十分内向,平时上课认真,作业细心,但是在一段时间内频频出现爬墙出去上网。一开始班主任只是在班会上进行集体教育,但是这位学生不但听不进班主任的教育,而且还变本加厉爬墙的次数更多了。后来班主任从其他学生了解到了这位学生在近段时间所遭遇到的打击:父母离异,爸爸另外组织了家庭,与他相依为命的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又因为性格内向使得这位学生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于是沉迷于网络。后来班主任先后找来了他的父母谈了这位学生的情况,联合父母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沟通的时候不单单是斥责其上网的行为,班主任针对学生内向的性格特点还提出与该名学生建立网络朋友的关系,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终于将这名学生拉回了正确的健康的成长道路上。综上所述,在网络背景下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网络和初中生群体的特点,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网络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参考文献][1]陆宝忠,网络背景下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09年1月.[2]杨广平,网络视野下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科技信息,2007年2月.:www.lunwenwang.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