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资金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9:58

应急资金管理办法篇1

第二条县级专项资金来源: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万元。

若各乡镇申报的项目总金额超过每年专项资金数,县人民政府另行研究解决。

第三条县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因自然因素引发或难以确定引发责任人、应由县级立项治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专项资金具体使用主要包括应急调查、搬迁避让工程、工程治理及应急治理工程、监测预警工程、治理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知识宣传教育、购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需的设备等。

第四条县级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设立专户进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__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第五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专款专用,保证效益的原则。

1、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上报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立项,其经费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35%:35%:30%比例分担;

2、大型地质灾害治理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批准后,经费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35%:35%:30%比例分担;

3、中型地质灾害的治理经市国土资源局审查批准后,经费由市、县两级财政按50%:50%比例分担;

4、小型地质灾害的治理经费由县级财政出资解决。

第六条县财政局根据批准的项目及经费申请及时将资金拨付到各乡镇设立的专项资金账户,各乡镇财政部门在收到县级拨付的专项资金后,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及时将资金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的账户,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建立专账,单独核算,支出按有关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第七条凡经批准立项的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县人民政府及时解决应承担的配套资金,并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第八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要预留质量保证金。保证金按项目总经费的10%确定,待项目验收通过后,由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予以拨付。

第九条地质灾害项目资金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不得用于发放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主管部门不得提取管理费。

第十条项目承担单位不得将与项目无关的支出列入本项目开支,不得虚增项目成本。

第十一条由各乡镇组织实施的项目,乡镇财政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将项目实施、资金使用、项目进展等情况,在次年的2月中旬前以书面形式报告县财政局和县国土资源局。

第十二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在项目完工后,由县财政局和国土资源局组织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凡经检查审计认定不符合规定的,依法进行处理和处罚,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应急资金管理办法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应急救助,是各级政府对在生活中遇到突发性困难的城乡居民,给予一次性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

第三条应急救助要坚持属地管理、适度救助、公平公正和以自救、互助为主,政府一次性救助为辅的原则。政府救助的重点是发生突发性困难后,靠自身力量和互助互济仍不能在短期内恢复和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居民。

第四条在各级政府领导下,民政部门负责应急救助的审批与管理,并会同财政部门负责应急救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应急救助工作接受有关部门的依法监督。

第五条凡户籍在我市并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城乡居民家庭,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应急救助:

(一)在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重大疾病救助、就学援助、住房救助、采暖费减免、农村灾民救济等项社会救助政策后,家庭又遇突发性灾害损失或其他特殊困难危及基本生活的;

(二)虽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但家庭遇有突发性灾害损失或存在其他特殊生活困难,造成生活一时难以维计,使实际生活水平降至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的;

(三)在特定时期,由政府指定对某些特殊困难群体给予应急救助的。

第六条为了体现应急救助的合理公正,使有限的救助资金发挥出最大效能,对虽遭遇突发性灾害损失或其他特殊困难,但自身有能力维持基本生活的,原则上不能享受政府的应急救助。

第七条应急救助的款物数额要根据居民遭受突发性灾害影响基本生活的程度,实事求是地加以确定,原则上要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适应。城乡生活困难居民享受应急救助后,其实际生活水平不应高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八条应急救助要针对居民家庭的实际需求,采取以现金为主、款物结合的方式实施。一般情况下,对同一家庭实施应急救助的时间间隔,须在3个月以上。

第九条城乡生活困难居民申请应急救助的,以家庭为单位向居住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人户分离,在暂住地居住1年以下的,携暂住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出具的暂住证明,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提出申请;在暂住地居住1年以上的,携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出具的户籍证明,向暂住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提出申请。

第十条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接到应急救助申请后,应委托申请者所在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在听取申请者的陈述后,核实其家庭生活状况,组织群众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予以张榜公布。3日内无异议上报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审核。

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根据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评议结果进行初审核实,符合应急救助条件的填写《*市城乡生活困难居民应急救助申请审批表》并签署意见,报县(市)、区民政局审批。不符合应急救助条件的,以适当的方式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一般情况下,应急救助管理审批部门,应在申请者递交申请后的7个工作日内,办结审批手续。

应急救助实行一次性申请审批制度。

第十一条申请者在申请应急救助时,应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一)申请书;

(二)户籍证明;

(三)各种社会救助政策兑现情况;

(四)家庭收入状况证明;

(五)根据申请理由提供相关的证明;

(六)上次享受应急救助的情况(时间、款物数量)。

第十二条应急救助款物的发放工作由县(市)、区民政局组织实施,也可委托街道办事处、乡(镇)民政办发放。应急救助的款物要在批准后的3日内予以兑现,并责成申请者所在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进行张榜公布。

第十三条应急救助所需资金采取以吸收社会捐赠款物为主,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为辅的方式筹集,建立应急救助基金,市财政每年从市本级福利公益金收入中安排一部分资金,对困难地区予以适当补助。

第十四条各级财政、民政部门要将应急救助资金列入社会保障资金专户,专款专用。各级民政部门要按规定向上级民政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报送资金使用情况及决算报告。

应急资金管理办法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建立统一领导、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的财政应急保障体系,为全区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努力构建和谐*。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平战结合、预防为主原则。加强与区政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有效衔接,视财力情况,区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区应急保障基金,逐年投入各专项应急监测预警和指挥调度系统的设施建设,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技术设施、物资装备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长效保障机制,有效预防突发公共事件。

(二)坚持统一领导、快速反应原则。建立“区财政资金快速拨付绿色通道”,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应急决策,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需区财政应急保障时,做到快速反应、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及时调度和拨付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所需的应急资金,切实保障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市*区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各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后的财政应急保障事项。

四、财政应急保障事项

根据《*市*区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分级响应,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需区财政应急保障的事项,应确认属于突发公共事件ⅲ级以上,并启动区专项应急预案应急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一)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现场应急救援所需的医疗救治药物、器械,紧急疫情控制所需的防疫物资,大规模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与处理、现场救援紧急调用的工程抢险装备、调用应急交通工具和运送所需的应急物资等。

(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应紧急恢复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有线电视、给排水等公用设施所必需的应急资金;

(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现场救援购置、生产和加工应急物资所需的支出;

(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行动时,临时征用、租用或占用企业、单位或个人的物资、设备、房屋、土地等的经济补偿、赔偿;

(五)请求驻地、消防、边防、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应急救援和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生活必需品及其他后勤保障支出;

(六)需财政应急保障的其他事项。

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成立区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区财政局领导班子成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区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由区财政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区财政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区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的日常工作由区财政局预算股承担。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应急决策、突发事件的类别、应急保障资金需求情况,研究制定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方案,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安排落实应急资金,并快速拨付。

六、财政应急资金的申报、审批和使用

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负责现场处置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根据本预案适用范围和财政应急保障事项,要求区财政给予拨付应急资金补助的,应及时向区政府报告,同时向区财政局提交应急资金申请报告。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凡经区委、区政府研究确定或经区长批准的突发公共事件拨款事项,原则上在1个工作日内办完相关拨款手续。紧急情况下,可根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先办理拨款,再补办相关拨款手续。

负责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部门收到区财政局拨付的应急救灾补助资金后,应根据应急开支、受灾程度等具体情况,及时将应急资金拨付有关单位,并将分配使用情况向财政局和相关主管部门报告。使用上级财政资金的,还应同时报送上级财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

财政应急资金拨付后,有关单位必须保证重点,专款专用,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式挤占和挪用应急资金。对个人救灾资金的发放,应根据受救户不同情况分类补助,由社区集体研究通过,报请所在地街道批准后张榜公布救灾对象名单和救灾数额(数量)。经公布无异议后,由街道指定工作机构发放到灾民手中,并报送区民政局备案核销。其他各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各相关单位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响应程序

区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紧急召开应急保障领导小组会议,快速制定应急资金保障方案。根据领导小组的决定,区财政局应快速调拨和拨付应急保障资金,及时与负责现场处置的街道、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做好资金调拨的衔接,确保财政应急保障资金快速到位。

八、应急保障措施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全局性和局部性两类。对造成全局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可同时采取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等应急保障措施;对造成局部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只采取部分财政支出政策或资金快速拨付等应急保障措施。

(一)财政收入政策

1、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由区财政局会同税务部门及时研究提出税收优惠政策建议,按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税收减免政策的请求。

2、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由区财政局牵头拟定临时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或缓交政策建议,经区政府同意后,按有关程序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

3、因执行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优惠或减免政策而减少的财政收入,由区财政局提出预算调整方案,经区政府审定后,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二)财政支出政策

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的个人、行业、企业、单位的损失,原则上由相关责任人给予赔偿,保险机构给予补偿;对没有直接责任人或责任人无力承担的或保险赔偿不足的,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财政救助或补助。

1、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单位和个人,根据实际情况,由区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财政补助建议,报区政府审批。

2、驻地、消防、边防、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应区政府请求,奉命支援地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经费,由区财政负担。

3、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的经费,由区财政局在年度预算内调剂、动用预备费或调整预算解决。

4、突发公共事件对财政经济影响大、年度预算难以平衡时,区财政局可提出压缩财政支出、调整财政预算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对财政经济影响大、区级财力无法负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区财政局、相关部门应积极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提出补助申请。

5、其他财政支出政策。

九、监督检查

区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应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中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总结评估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结束后,区财政局要及时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进行清算,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对应急响应过程、应急措施的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将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措施及实施情况向社会公众公布及按规定上报。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区财政局要及时报告应对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拨付等情况。

应急资金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应急周转金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18-02

小型微型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小微企业)在增加国民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县域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外市场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因融资困难、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县域小微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发展停滞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

1.资金是企业的血脉,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则是资金的流转过程,在资金良性运作的过程中,企业得到健康的发展,并不断成长;同时在这种良性运动中,资金的价值得到保存并得以增值。反之,离开了资金的供给,企业将不能存续。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1)银行资金。按道理说,银行贷款是一般小微企业最期望得到的资金来源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小微企业难以得到所需的银行贷款。另外,小微企业也可以借助金融机构发行债券,向社会筹资,但这种活动得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因而对大多数小微企业来说此路是不通的。(2)从个人手中筹资。从个人手中筹资,方法多样,可以合伙参股,可以向亲朋好友借款,可以民间借贷等。合伙参股即从个人那里筹集资金,同时企业给他相应股份;向亲朋好友的借款多为临时借款,也可以向企业职工集资。这些筹资方式多样,手续简便。缺点是资金量少,受到很多条件制约。(3)政府补助。小微企业直接从政府那里得到补贴的情况较少,政府主要是对重点行业提供优惠政策。小企业可以在有优惠政策的行业领域提出低息贷款申请,这些贷款可以减轻小企业的利息负担。缺点是获得此类行业优惠的企业数量有限。

2.资金与企业的发展关系。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包括流动资金和项目资金,流动资金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保证。流动资金的紧缺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影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流动资金紧缺表现在库存货币资金紧缺、短期借款筹资和到期长期借款再贷款难度加大等,导致资金流对生产流的保证力度减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流动资金紧缺由企业内、外部因素造成。外部因素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如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紧缩等一系列政策调整的变化,有银行贷款、银行扶持行业企业方向变化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变动等。内部因素有现行的企业制度范围里融资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很多企业习惯于传统财务管理方式,将提存的企业公积金、留存收益大量用于项目建设,而很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不足,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加上企业的产品、材料库存、应收账款又挤占了相当部分的流动资金,因而企业流动资金频频告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3.小微企业资金现状。小微企业的资金投向主要有购置设备和原材料。而企业的流动资金来源主要靠产品销售资金回笼。受市场疲软的影响,企业产品销售资金又不能及时回笼,应收账款的增加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作为企业资产总额之一的流动资产,其每一次周转可以为企业产生营业收入和创造利润,周转速度越快,越能节约流动资产,等于相对扩大资产投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反之,则需要企业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势必造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盈利能力。流动资金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流动资金不足时,企业大多数是通过负债来缓解,合理的负债可以帮助企业扩大生产,提高盈利能力。但是,大多数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比较困难。银行贷款需要小微企业有良好的信誉,需要小微企业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甚至有些小微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除了支付正常的贷款利息,还被要求支付一些附加费用。所以,是否具有良好的信誉、有效的担保和抵押是小微企业向银行融资成败的关键。小微企业还有另一条筹资渠道,那就是民间借贷。由于资金的稀缺性,民间借贷利率往往高于同期的银行贷款利率,利率太高是小微企业民间借贷难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因此,小微企业的资金现状就是受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企业生产经营利润下降、企业产品销售资金回笼困难等因素影响,企业流动生产资金处于紧缺状态,同时市场的融资难以成功。据统计,截至2015年1月31日,福建省尤溪县欠贷款、欠工资、欠电费的小微企业共有48家,其中欠贷企业28家金额3.2亿元,欠薪企业17家金额1500万元,欠电费企业15家金额200万元。

4.应急周转金应运而生。为改变当前小微企业筹资难、专项资金申请流程复杂、手续繁琐等现状,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福建省尤溪县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小额贷款公司按比例配套资金,于2014年设立企业应急周转专项资金,用于帮助企业解决“过桥”贷款临时性资金不足,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县级财政根据运作情况逐步增加资金规模,按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定期存款半年期基准利率向小额贷款公司计收利息,应急周转资金委托小额贷款公司实行封闭式运行。(1)管理机构、职能。成立县企业应急周转专项资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主官任组长,县分管领导任付组长,成员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应急资金的管理、协调、运作等事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具体负责企业申请使用应急资金的管理、审核、上报审批等相关工作。(2)应急资金的申请条件。申请单位必须是在当地工商登记注册的,有良好的信用,能正常经营生产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同时在规定期限内的纳税总额须达到一定限额以上的符合贷款银行续贷条件的企业。(3)运作流程和管理。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的企业向县应急资金管理办公室提出借款申请,小额贷款公司依据应急资金办审核过关的材料按规定给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临时性借款,企业在收到应急周转金后及时按合同约定时间归还银行贷款,同时,贷款银行根据转贷承诺书约定,给予企业办理资金续贷手续,企业再将得到的银行续贷资金及时、足额归还小贷公司。应急周转金的顺利、有效运作,离不开政府的监督管理。它要求小贷公司要规范运作,加强与各贷款银行及应急资金办的沟通联系,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并且安全收回;要求各金融机构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保持全县经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及时、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确保符合贷款条件的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要求获得应急资金的企业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5.应急周转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意义。(1)应急资金转贷难两全其美。政府和小贷公司共同经营管理应急周转金,对于应急周转金的放贷对象决策很难把握。因为小贷公司与政府在是否放贷方面意见不一。政府从大局的高度出发,想帮助企业融到所需资金,走出困境,持续发展,为当地政府创造税收;而小贷公司从风险经营角度出发,对贷款企业多方考核,要求苛刻,对条件欠缺的企业不予支持贷款。另外,能满足小贷公司贷款条件的企业,也大多不需要通过政府的应急周转金来解决资金的周转问题。所以,最后有可能发生政府挖坑政府填,而小贷公司虽然配套了资金,却不承担风险的情况出现。因此,对应急周转金的管理,如果由政府决策,因对企业经营、企业资信等了解不够透彻,操作起来风险很大;如果由小贷公司决策,运用市场机制选择企业,他们更愿意贷款给资信好的,经营情况良好的企业,对于需要应急周转金这种“速效救心丸”来救助的企业,他们便不愿理睬。(2)商业银行签订的企业转贷承诺书不具有法律效力。设立应急周转金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帮助企业解决“过桥”贷款临时性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座桥的两头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回收和贷款发放。如果银行在收回贷款之后没有如期发放贷款,那么财政应急周转金就不能顺利回收。采用银行承诺书的形式对贷款银行进行约束,是现行采取的普遍手段,但效果并不好。原因是商业银行虽然对当地政府有放款承诺,但放款审批权大多在上级行,能否放款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银行的贷款投向也时常随国家宏观政策导向而改变,如果转贷过程中发生银行贷款方向调整、续贷手续办理不下来的情况,那么就直接影响应急周转金的回收。

虽然应急周转金的使用、管理方面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但仍不失为眼下解决地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条有效途径。政府和小贷公司之间可以通过沟通,寻求解决共同管理好该项资金的有效平衡点来保证资金安全;可以通过政府加强与各当地商业银行的沟通、督促当地银行与上级行的联系、加大对商业银行的考核等办法来提升商业银行承诺书的效力等。

福建省尤溪县2014年设立的企业应急周转专项资金运营情况良好,为该县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015年全县纳入统计的小型工业企业175家,截至2月底复、开工生产的有170家。应急周转金共受理14家次企业的申请,13家次审核条件通过,成功帮助10家次企业周转资金5200万元。

参考文献:

[1]常雪梅.基本财务比率分析[j].山西科技,2005(3)

应急资金管理办法篇5

县临时救助实施细则一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发挥社会救助兜底线、救急难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xx〕47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xx〕37号)《黔西南州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州府办发〔20xx〕55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临时救助是指国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救助。

第三条临时救助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应救尽救、及时救助的原则;

(二)坚持制度衔接、资源统筹的原则;

(三)坚持规范管理、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二章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

第四条临时救助对象及救助标准。

(一)家庭救助对象及救助标准。

1.因火灾等突发性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在领取各种保险、救助补助资金后,基本生活仍然存在严重困难的家庭,按共同生活人口数,参照当年我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均给予3个月的基本生活救助,有两栋或两栋以上房屋的除外。有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庭因火灾等突发性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在领取各种保险、救助补助资金后,仍然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即家庭当月人均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按共同生活人口数(国家工作人员除外),参照当年我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均给予1个月的基本生活救助。

2.家庭成员遭遇车祸、溺水、矿难等人身意外伤害,在领取各种赔偿、保险、救助补助资金后,基本生活仍然存在严重困难的家庭;或家庭成员遭遇车祸、溺水、矿难等人身意外伤害,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主体无赔偿能力且家庭自身难以承担相关费用,导致基本生活存在严重困难的家庭,其临时救助标准应综合考虑人身意外伤害情形、救助家庭对象困难程度、处理善后事宜费用等因素合理确定,一次性给予3000-10000元救助。有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庭成员遭遇车祸、溺水、矿难等人身意外伤害,在领取各种赔偿、保险、救助补助资金后,仍然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或家庭成员遭遇车祸、溺水、矿难等人身意外伤害,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主体无赔偿能力且家庭自身难以承担相关费用,导致基本生活存在严重困难的,其临时救助标准应综合考虑人身意外伤害情形、救助家庭对象困难程度、处理善后事宜费用等因素合理确定,一次性给予3000-5000元救助。

3.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各种医疗保险报销及医疗救助补助后,基本生活仍然存在严重困难的家庭,其临时救助标准应综合考虑救助对象病情、家庭困难程度、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当地医疗救助最高救助限额等因素合理确定,一次性给予1000-10000元救助。有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各种医疗保险报销及医疗救助补助后,自付部分超过50000元(含50000元),基本生活依旧存在严重困难的,其临时救助标准应综合考虑救助对象病情、家庭困难程度、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当地医疗救助最高限额等因素合理确定,一次性给予1000-10000元救助。

4.因支付子女或支付法定抚养人、扶养人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或被国家国民教育高校正式录取)合理的境内教育费用,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其临时救助标准应综合考虑学生到学校报到的基本交通费用、学费、短期生活费用等因素合理确定,一次性给予1000-5000元救助。

5.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其临时救助应综合考虑家庭人口、生活必需支出费用、基本生活困难期限等因素合理确定,一次性给予500-3000元救助。

6.因其他临时性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经其他救助措施帮扶后,基本生活仍然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其临时救助应综合考虑家庭人口、基本生活困难期限等因素合理确定,一次性给予500-3000元救助。

(二)个人救助对象及救助标准。

1.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其临时救助应综合考虑灾祸情形、个人困难程度、紧急处置费用、救助对象病情、医治费用等因素合理确定,一次性给予500-3000元救助。

2.符合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

第五条临时救助原则上保障救助家庭对象1-6个月的基本生活,保障个人对象从发生特殊困难至获得家庭支持前过渡期间的基本生活。

第六条临时救助属于一次性救助,申请人以同一事由重复申请的,无正当理由不予救助。同一申请中申请事由叠加的,可视家庭生活困难程度,在相关申请事由叠加项救助限额之和的范围内,一次性给予适当救助。对困难程度特别大,面临生存危机、心理危机,急需政府救助的急难家庭或个人,救助标准可酌情提高,最高救助限额不超过50000元。

第七条不属于临时救助范围的对象:

(一)因、吸毒或拒绝就业等造成生活困难的。

(二)因酗酒、打架斗殴、服毒、自杀等伤害事故的。

(三)参与非法组织和活动导致家庭困难的。

(四)拒绝管理机关调查,隐瞒或不提供家庭真实收入、出具虚假证明的。

(五)法律、法规以及民政部门认定不应给予救助的人员。

第三章申请及审批程序

第八条临时救助申请受理方式。

(一)依申请受理。对于具有当地户籍、持有当地居住证的家庭或个人,以及在当地有相对固定工作或有相对固定住所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申请临时救助,由当地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受理。申请人需提出书面申请,填写《望谟县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并出具以下证明材料:

1.本县户籍的需提供居民户口簿、申请人身份证(或复印件);

2.非本地户籍的需提供身份证及居住证(或复印件);

3.收入证明、致贫原因及经济支出证明材料;

4.保险、理赔、受助情况等证明材料;

5.单位和社会救助帮困情况证明等必须材料;

6.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

对于上述情形以外的,当地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应当协助其向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救助管理机构(即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或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救助。

(二)主动发现受理。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要及时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出救助申请。

公安、城管等部门在执法中发现身处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新闻媒体应发挥信息来源广泛、信息传递快捷的优势,及时将获悉的救助线索通报救助管理机构。

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或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在发现或接到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报告救助线索后,应主动核查情况,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应协助其申请救助并受理。

第九条审核审批程序。

(一)一般审核审批程序。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应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组织人员采取入户调查、走访等方式,对临时救助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情况、遭遇困难类型等逐一调查核实。入户调查至少保证有1名乡镇干部和1名村(居)干部参加。县级民政部门直接受理的临时救助申请,视情况可委托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组织入户调查,也可由本部门组织入户调查。

入户调查结束后,视情况组织民主评议,提出审核意见并在申请人所居住的村(居)民委员会张榜公示后,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非本地户籍居民申请临时救助的,户籍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应配合做好有关审核工作。

救助金额在1000元(含1000元)以下的,县级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批,但应报县级民政部门备案。救助金额在1000元(不含1000元)以上的,经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调查审核后,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县级民政部门应对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临时救助审核审批情况适时进行入户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10%。对符合条件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审批手续;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并应在5个工作日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对无当地居住证或未达到在当地有相对固定工作和相对固定住所条件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县级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可以按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有关规定审核审批,提供救助。

(二)紧急审核审批程序。对于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无法挽回损失或无法改变严重后果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级民政部门应先行救助,紧急情况解除之后再按规定补齐审核审批手续。

第十条对本行政区域内农民工等流动人口中的生活困难群众、艾滋病、麻风病、患病弃婴、无主精神病人等实施的临时救助,在认定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审核审批手续程序。

第十一条各级临时救助的审核审批情况必须张榜公布,接收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四章救助方式

第十二条实施临时救助方式。

(一)发放临时救助金。全面推行临时救助金社会化发放,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将临时救助金直接支付到救助对象个人账户,确保救助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情况特殊的,可直接发放现金。

(二)发放实物。根据救助对象基本生活需要,可采取发放实物的方式予以救助。采取实物发放的,除紧急情况外,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提供转介服务。对给予临时救助金、实物救助后,仍不能解决临时救助对象困难的,可分情况提供转介服务。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条件的,要及时转介到相关职能部门并协助其申请;对需要公益慈善组织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慈善项目、发动社会募捐、提供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给予帮扶的,要及时转介到有救助意愿的相关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第五章工作机制

第十三条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要建立以发现、认定、快速响应、社会力量参与和监督检查为主要内容的救急难工作机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面临生存危机、心理危机且无力自救的家庭和个人给予急难救助,有效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件发生。

第十四条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要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依托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政务大厅、办事大厅或社会救助经办机构,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同时,建立首问负责制和转介工作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明确分办、转办流程及办理时限和要求,跟踪办理结果,将有关情况及时告知求助对象。县级民政部门、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要公布社会救助热线,畅通求助、报告渠道。

第十五条建全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机制。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级民政部门要建立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建设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民政与卫计、教育、住建、人社等部门的信息共享。要抓紧完善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全面开展核对工作,切实提高对象甄别能力。

第十六条健全个案会商机制。依托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个案会商机制,对单个救助管理部门难以解决的急难问题,及时开展会商,研究实施综合救助措施。

第十七条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一)支持、鼓励和引导公益慈善组织、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提供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临时救助。要鼓励企业、个人及其他组织成立以救急难为宗旨,包括基金会在内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鼓励已成立的公益慈善组织设立救急难专项基金,在县级民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有效帮助解决现有社会救助政策全面实施后仍无法彻底解决的急难问题。

(二)县级人民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等方式,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县级民政部门要建立社会救助需求与社会救助供给信息平台,畅通公益慈善组织、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渠道,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

第六章资金筹集管理

第十八条临时救助资金来源。

(一)中央及省级补助;

(二)州、县级财政预算安排;

(三)福彩公益金投入;

(四)社会捐助;

(五)其他。

第十九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加大临时救助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建立资金管理制度。县级财政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元的标准安排临时救助资金。县级每年应从福彩公益金和社会捐助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临时救助;在保证足额发放城乡低保金的前提下,城乡低保资金有结余的地方,可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临时救助支出。

第二十条临时救助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年度结余资金转下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临时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众,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章责任与监督

第二十一条县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临时救助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履行主管部门职责,统筹协调好本行政区域内临时救助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筹集落实临时救助所需资金,加强资金保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卫计、教育、住建、人社等部门主动配合、密切协作,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监察、审计部门分别负责监督、审计临时救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发放。

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临时救助的受理、申请对象的审核、规定数额内临时救助的审批和资金发放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受县级民政部门以及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的委托,协助承担临时救助的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救助对象不如实申报家庭收入状况,提供虚假证明、采取欺瞒等手段骗取临时救助资金的,依法追回冒领资金,并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在社会信用体系中予以记录。

第二十三条对因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违规办理临时救助或贪污、挪用、扣压、拖欠临时救助金的经办机构和人员,严格追究有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四条县级民政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要设立临时救助举报箱和监督电话,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和咨询。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临时救助资金筹集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属于疾病应急救助范围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不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二十六条本实施细则由县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本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望谟县临时救助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望府办发〔20xx〕247号)同时废止。

县临时救助实施细则二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我县城乡居民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xx〕4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皖政〔20xx〕83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皖政秘〔20xx〕3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临时救助,是指政府对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第三条 临时救助工作原则:

(一)坚持应救尽救,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并按规定得到及时救助;

(二)坚持适度救助,着眼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摆脱临时困境,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三)坚持公开公正,做到政策公开、过程透明、结果公正;

(四)坚持制度衔接,加强各项保障、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

(五)坚持资源统筹,促进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家庭自救有机结合。

第二章救助对象和标准

第四条 救助对象分为家庭对象和个人对象。

(一)家庭对象。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

(二)个人对象。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导致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特困供养人员;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其中,符合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由县、乡(镇)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

对区域性水灾、旱灾、风雹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大范围社会灾害的救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临时救助标准根据安庆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年度区域性临时救助标准执行,单次救助金额不超过低保标准10倍。

临时救助实行一事一救。同一申请人、同一事由的,一年内原则上只救助一次。特殊情况经县级民政部门认定,一年内最多给予再次救助,且第二次救助金额不得超过首次。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实施临时救助:

(一)危害国家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共安全以及参与政府明令禁止的非法组织活动导致个人生活困难的;

(二)家庭有就业能力的人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不自食其力的;

(三)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人且有赡养(扶养、抚养)能力而未履行义务的;

(四)拒绝管理机关工作人员调查,隐瞒或不提供家庭或个人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五)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认定不应给予救助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

第七条临时救助办理程序按照居民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受理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实施。

第八条受理。凡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家庭或个人均可以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因病残、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自行申请的,当地村(居)民委员会或其他单位、个人可代为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对于具有本地户籍,或持有当地居住证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受理;对于上述情形以外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其向市、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申请救助;

申请临时救助,应按规定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无正当理由,乡镇人民政府不得拒绝受理;申请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或被委托人补齐所有规定的材料。申请材料包括:

1、临时救助申请表;

2、申请人户口簿(户籍证明)或居住证、身份证复印件(原件查验),低保、五保和低收入家庭等相关证明材料;

3、导致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相关证明材料;

4、委托申请的,应说明委托原因,介绍委托人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承担委托责任。因情况紧急无法在申请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乡镇人民政府可先行受理。

第九条审核审批

(一)一般程序

审核。乡镇人民政府是临时救助工作审核责任主体,负责临时救助申请对象的审核工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开展入户调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视情组织民主评议。经核查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在其所在村(居)民委员会或居住地公示2天。无异议的,及时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审批。县级民政部门是临时救助工作审批责任主体,负责全面审查相关材料,并按不低于10%的比例入户抽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审批。批准给予临时救助的,应同时确定救助方式和金额,并实施救助;不予批准的,应在2个工作日内,通过乡镇人民政府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获得临时救助居民的情况,应当在救助对象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公示栏公示3个月。

救助金额在1000元及以下的,县级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审批,乡镇人民政府应将审批决定按季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备案。县级民政、财政部门根据各乡镇常住人口按一定比例下拨委托审批的临时救助资金。

对持有当地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居民申请临时救助,户籍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应配合做好有关审核工作。

对于未持有当地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县级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按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有关规定审核审批,并提供救助。

(二)紧急程序。对于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无法改变的严重后果的,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政部门应先行救助,并在救助之后10个工作日内补齐审核审批手续,救助情况在救助对象的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公示栏公示3个月。

第四章救助方式

第十条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可采取以下救助方式:

(一)发放临时救助金。各级应全面推行临时救助金打卡发放,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规定将临时救助金直接支付到救助对象个人账户,确保救助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必要时,可直接发放现金。

(二)发放实物。根据临时救助标准和救助对象基本生活需要,可采取发放衣物、食品、饮用水,提供临时住所等方式予以救助。对于采取实物发放形式的,除紧急情况外,应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提供转介服务。对给予临时救助金、实物救助后,仍不能解决临时救助对象困难的,可分情况提供转介服务。

临时救助以现金救助为主,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为辅。

第五章救助资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一条县人民政府将临时救助资金和临时救助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临时救助资金来源包括:

(一)各级财政公共预算安排资金。其中,县级财政均按不低于本行政区域常住人口每人每年2元标准安排临时救助资金。

(二)城乡低保结余资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如有结余,可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城乡低保家庭临时救助支出。

(三)福彩公益金。县级民政部门每年应安排不低于8%比例的福彩公益金作为临时救助或救急难资金。

(四)社会捐助资金。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向民政部门或受民政部门委托的慈善机构为临时救助提供资金捐助。

临时救助工作经费纳入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统筹考虑,列入预算安排予以保障。

第十二条临时救助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年度结余资金转下年度使用,不得挪作他用。预算执行过程中,因不可预见因素导致救助资金缺口时,同级财政应通过追加预算、通过春荒冬令款调剂等途径予以解决,确保实际需要。

第十三条财政部门在收到同级民政部门现金发放清单2个工作日内,经复核后通过金融机构打卡发放。实行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的,由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实施,实行动态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先行救助所需资金和物资,实行报账制,县级财政、民政部门根据审批材料和救助对象收据,按规定程序予以拨付或补充。

第六章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四条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资源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鼓励、支持其参与临时救助。动员、引导具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组织、大中型企业等设立专项公益基金,在民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有序开展临时救助。

第十五条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对象发现、专业服务、发动社会募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

第七章建立机制

第十六条临时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县人民政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一名负责人为召集人,将临时救助和救急难等社会救助工作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临时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急难救助包保责任制,安排专人负责办理业务工作,明确各干部职工的包保区域、单位和时段等内容,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

第十七条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主动发现机制。县政府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展经常性排查,并建立分析研判制度,乡镇和村(居)委会要分别实行每月和每周1次排查,全面摸清辖区内困难群众,尤其是特困供养对象、低保对象、重病、重残人员、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儿童的实际状况,及时核实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情况。主动报告、主动帮助,必要时可代为提交救助申请,做到早发现、早救助,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

公安、城管、民政和卫生等部门在执行公务时发现身处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

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政部门以及救助管理机构接到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报告救助线索后,应主动核查情况,对于其中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应协助其申请救助并受理。

第十八条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依托乡(镇)政务大厅,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落实专门人员,负责社会救助工作申请的受理、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

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条件的,社会救助受理窗口要协助其申请,需要分办、转办的,应明确办事流程和办理时限,建立处理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

对需要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通过慈善项目、发动社会募捐、提供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给予帮扶的,社会救助窗口应及时转介。

县、乡镇、村(居)民委员会可依托社会救助平台,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网络。县政府公布社会救助热线电话,畅通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求助、报告渠道。

第八章监督和处罚

第十九条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监督检查机制,做到救助对象、救助标准、办理程序三公开,申请原因、核查情况、审批结果、救助金额四公布,切实维护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二十条民政、财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将临时救助制度落实情况作为督查督办的重点内容,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应加强对临时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挤占、挪用、套取等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第二十一条临时救助对象不如实申报家庭财产、收入状况,提供虚假证明,采取欺瞒等手段骗取临时救助资金的,民政部门应当悉数追回并记录在案,且2年内不予受理其城乡低保等其他社会救助申请,已经享受城乡低保的予以取消。触犯法律法规的,依法处理。

第二十二条对因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违规办理临时救助或贪污、挪用、扣压、拖欠临时救助金的经办机构和人员,依法追究有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属于疾病应急救助范围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本实施办法由岳西县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本实施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我县城乡居民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xx〕4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皖政〔20xx〕83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皖政秘〔20xx〕3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临时救助,是指政府对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第三条 临时救助工作原则:

(一)坚持应救尽救,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并按规定得到及时救助;

(二)坚持适度救助,着眼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摆脱临时困境,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三)坚持公开公正,做到政策公开、过程透明、结果公正;

(四)坚持制度衔接,加强各项保障、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

(五)坚持资源统筹,促进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家庭自救有机结合。

第二章救助对象和标准

第四条 救助对象分为家庭对象和个人对象。

(一)家庭对象。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

(二)个人对象。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导致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特困供养人员;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其中,符合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由县、乡(镇)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

对区域性水灾、旱灾、风雹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大范围社会灾害的救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临时救助标准根据安庆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年度区域性临时救助标准执行,单次救助金额不超过低保标准10倍。

临时救助实行一事一救。同一申请人、同一事由的,一年内原则上只救助一次。特殊情况经县级民政部门认定,一年内最多给予再次救助,且第二次救助金额不得超过首次。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实施临时救助:

(一)危害国家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共安全以及参与政府明令禁止的非法组织活动导致个人生活困难的;

(二)家庭有就业能力的人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不自食其力的;

(三)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人且有赡养(扶养、抚养)能力而未履行义务的;

(四)拒绝管理机关工作人员调查,隐瞒或不提供家庭或个人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五)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认定不应给予救助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

第七条临时救助办理程序按照居民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受理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实施。

第八条受理。凡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家庭或个人均可以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因病残、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自行申请的,当地村(居)民委员会或其他单位、个人可代为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对于具有本地户籍,或持有当地居住证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受理;对于上述情形以外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其向市、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申请救助;

申请临时救助,应按规定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无正当理由,乡镇人民政府不得拒绝受理;申请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或被委托人补齐所有规定的材料。申请材料包括:

1、临时救助申请表;

2、申请人户口簿(户籍证明)或居住证、身份证复印件(原件查验),低保、五保和低收入家庭等相关证明材料;

3、导致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相关证明材料;

4、委托申请的,应说明委托原因,介绍委托人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承担委托责任。因情况紧急无法在申请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乡镇人民政府可先行受理。

第九条审核审批

(一)一般程序

审核。乡镇人民政府是临时救助工作审核责任主体,负责临时救助申请对象的审核工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开展入户调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视情组织民主评议。经核查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在其所在村(居)民委员会或居住地公示2天。无异议的,及时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审批。县级民政部门是临时救助工作审批责任主体,负责全面审查相关材料,并按不低于10%的比例入户抽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审批。批准给予临时救助的,应同时确定救助方式和金额,并实施救助;不予批准的,应在2个工作日内,通过乡镇人民政府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获得临时救助居民的情况,应当在救助对象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公示栏公示3个月。

救助金额在1000元及以下的,县级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审批,乡镇人民政府应将审批决定按季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备案。县级民政、财政部门根据各乡镇常住人口按一定比例下拨委托审批的临时救助资金。

对持有当地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居民申请临时救助,户籍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应配合做好有关审核工作。

对于未持有当地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县级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按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有关规定审核审批,并提供救助。

(二)紧急程序。对于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无法改变的严重后果的,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政部门应先行救助,并在救助之后10个工作日内补齐审核审批手续,救助情况在救助对象的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公示栏公示3个月。

第四章救助方式

第十条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可采取以下救助方式:

(一)发放临时救助金。各级应全面推行临时救助金打卡发放,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规定将临时救助金直接支付到救助对象个人账户,确保救助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必要时,可直接发放现金。

(二)发放实物。根据临时救助标准和救助对象基本生活需要,可采取发放衣物、食品、饮用水,提供临时住所等方式予以救助。对于采取实物发放形式的,除紧急情况外,应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提供转介服务。对给予临时救助金、实物救助后,仍不能解决临时救助对象困难的,可分情况提供转介服务。

临时救助以现金救助为主,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为辅。

第五章救助资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一条县人民政府将临时救助资金和临时救助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临时救助资金来源包括:

(一)各级财政公共预算安排资金。其中,县级财政均按不低于本行政区域常住人口每人每年2元标准安排临时救助资金。

(二)城乡低保结余资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如有结余,可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城乡低保家庭临时救助支出。

(三)福彩公益金。县级民政部门每年应安排不低于8%比例的福彩公益金作为临时救助或救急难资金。

(四)社会捐助资金。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向民政部门或受民政部门委托的慈善机构为临时救助提供资金捐助。

临时救助工作经费纳入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统筹考虑,列入预算安排予以保障。

第十二条临时救助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年度结余资金转下年度使用,不得挪作他用。预算执行过程中,因不可预见因素导致救助资金缺口时,同级财政应通过追加预算、通过春荒冬令款调剂等途径予以解决,确保实际需要。

第十三条财政部门在收到同级民政部门现金发放清单2个工作日内,经复核后通过金融机构打卡发放。实行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的,由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实施,实行动态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先行救助所需资金和物资,实行报账制,县级财政、民政部门根据审批材料和救助对象收据,按规定程序予以拨付或补充。

第六章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四条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资源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鼓励、支持其参与临时救助。动员、引导具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组织、大中型企业等设立专项公益基金,在民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有序开展临时救助。

第十五条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对象发现、专业服务、发动社会募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

第七章建立机制

第十六条临时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县人民政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一名负责人为召集人,将临时救助和救急难等社会救助工作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临时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急难救助包保责任制,安排专人负责办理业务工作,明确各干部职工的包保区域、单位和时段等内容,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

第十七条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主动发现机制。县政府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展经常性排查,并建立分析研判制度,乡镇和村(居)委会要分别实行每月和每周1次排查,全面摸清辖区内困难群众,尤其是特困供养对象、低保对象、重病、重残人员、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儿童的实际状况,及时核实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情况。主动报告、主动帮助,必要时可代为提交救助申请,做到早发现、早救助,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

公安、城管、民政和卫生等部门在执行公务时发现身处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

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政部门以及救助管理机构接到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报告救助线索后,应主动核查情况,对于其中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应协助其申请救助并受理。

第十八条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依托乡(镇)政务大厅,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落实专门人员,负责社会救助工作申请的受理、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

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条件的,社会救助受理窗口要协助其申请,需要分办、转办的,应明确办事流程和办理时限,建立处理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

对需要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通过慈善项目、发动社会募捐、提供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给予帮扶的,社会救助窗口应及时转介。

县、乡镇、村(居)民委员会可依托社会救助平台,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网络。县政府公布社会救助热线电话,畅通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求助、报告渠道。

第八章监督和处罚

第十九条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监督检查机制,做到救助对象、救助标准、办理程序三公开,申请原因、核查情况、审批结果、救助金额四公布,切实维护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二十条民政、财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将临时救助制度落实情况作为督查督办的重点内容,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应加强对临时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挤占、挪用、套取等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第二十一条临时救助对象不如实申报家庭财产、收入状况,提供虚假证明,采取欺瞒等手段骗取临时救助资金的,民政部门应当悉数追回并记录在案,且2年内不予受理其城乡低保等其他社会救助申请,已经享受城乡低保的予以取消。触犯法律法规的,依法处理。

第二十二条对因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违规办理临时救助或贪污、挪用、扣压、拖欠临时救助金的经办机构和人员,依法追究有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属于疾病应急救助范围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本实施办法由岳西县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本实施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县临时救助实施细则三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我县社会救助制度,全面规范临时救助工作程序,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xx〕47号)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临时救助,是指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者其他社会救助制度覆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第三条临时救助工作原则

(一)坚持救急难,确保困难群众都能救助有门,并按规定得到及时救助;

(二)坚持适度救助,着眼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摆脱临时困境,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三)坚持公开公正,做到政策公开、过程透明、结果公正;

(四)坚持制度衔接,加强各项保障、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

(五)坚持资源统筹,促进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家庭自救有机结合。

第四条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县民政局负责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的实施和管理。

县财政局负责临时救助资金的筹集、管理和核拨工作。

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责范围予以协调配合。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临时救助申请的接收、审核、调查和临时救助资金的管理、审批、发放等工作。

村(社区)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调查核实、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及主动发现、应急救助等工作。

第二章救助对象和标准

第五条救助对象分为家庭对象和个人对象。

(一)家庭对象。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重大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低收入家庭。

(二)个人对象。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导致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特困供养人员;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其中,符合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由县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按有关规定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

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属于疾病应急救助范围的家庭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临时救助标准参照我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执行,一年内救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单次救助金额不超过5000元。超过救助期仍需继续救助的应转介到其他社会救助制度。对申请临时救助的家庭和个人,按符合救助条件人数给予救助。人均救助标准原则上按当年全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乘以家庭人口数乘以需救助时段(月)之积计算。

临时救助实行一事一救。同一申请家庭或申请人同一事由的,一年内原则上只救助一次。特殊情况经县级民政部门认定,一年内最多给予再次救助,且第二次救助金额不得超过首次。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实施临时救助:

(一)危害国家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共安全以及参与政府明令禁止的非法组织活动导致个人生活困难的;

(二)家庭有就业能力的人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不自食其力的;

(三)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人且有赡养(扶养、抚养)能力而未履行义务的;

(四)拒绝管理机关工作人员调查,隐瞒或不提供家庭或个人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五)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认定不应给予救助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救助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

第八条临时救助办理程序按照居民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实施。根据需要县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

第九条受理。凡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家庭或个人均可以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因病残、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自行申请的,当地村(社区)民委员会或其他单位、个人可代为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对于具有本地户籍,或持有当地居住证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特别重大紧急情况县民政局可直接受理,对于上述情形以外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其向县民政部门的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管理站)申请救助;

申请临时救助,应按规定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无正当理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得拒绝受理;申请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或被委托人补齐所有规定的材料。申请材料包括:

1、户口簿(户籍证明)或居住证;

2、身份证复印件(原件查验);

3、家庭成员收入证明,导致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相关证明材料;

4、委托申请的,应说明委托原因,介绍委托人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承担委托责任。因情况紧急无法在申请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先行受理,后补齐材料。

第十条审核审批

(一)一般程序

审核。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临时救助工作审核责任主体,负责临时救助申请对象的审核工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在村(社区)民委员会协助下,开展入户调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视情组织民主评议。经核查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在其所在村(社区)民委员会或居住地公示3天,无异议的及时审批或上报资料。

审批。县级民政部门是临时救助工作审批责任主体,负责全面审查相关材料,并按不低于10%的比例入户抽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审批。批准给予临时救助的,应同时确定救助方式和金额,在10个工作日内实施救助;不予批准的,应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理处)书面或口头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获得临时救助居民的情况,应当在救助对象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村(社区)民委员会公示栏公示。

救助金额在20xx元及以下的,县级民政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乡镇人民政府应将审批决定按季报县民政部门备案。县级民政、财政部门根据各乡镇常住人口按一定比例下拨委托审批的临时救助资金。

对于未持有当地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县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按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有关规定审核审批,并提供相应救助。

(二)紧急程序。对于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无法改变的严重后果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民政部门应先行救助,并在救助之后15个工作日内补齐审核审批手续,救助情况在救助对象的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村(社区)民委员会公示栏公示。

第四章救助方式

第十一条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可采取以下救助方式:

(一)发放临时救助金。县民政部门应全面推行临时救助金打卡发放,将临时救助金直接支付到救助对象个人账户,确保救助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应急救助等必要情况,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直接发放现金,但未经受助人委托严禁由他人代领。

(二)发放实物。根据临时救助标准和救助对象基本生活需要,可采取发放衣物、食品、饮用水,提供临时住所等方式予以救助。对于采取实物发放形式的,除紧急情况外,应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提供转介服务。对给予临时救助金、实物救助后,仍不能解决临时救助对象困难的,可分情况提供转介服务。

临时救助以现金救助为主,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为辅。

第五章救助资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二条县人民政府将临时救助资金和临时救助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临时救助资金来源包括:

(一)上级财政补助和县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临时救助专项资金。

(二)城乡低保结余资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如有结余,可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城乡低保家庭临时救助支出。

(三)福彩公益金。县民政、财政部门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福彩公益金作为临时救助。

(四)社会捐助资金。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向民政部门或受民政部门委托的慈善机构为临时救助提供资金捐助。

第十三条临时救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年度结余资金结转下年度使用,不得挪作他用。年度预算资金不足应依法及时追加,确保实际需要。

第六章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四条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资源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鼓励、支持其参与临时救助。动员、引导具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组织、企业等在民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有序开展临时救助。

第十五条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对象发现、专业服务、发动社会募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补贴、减免等政策。

第七章主动发现和急难救助机制

第十六条临时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县人民政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行主动发现和急难救助包保责任制,安排专人负责办理业务工作,明确干部职工的包保区域、单位和时段等内容,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

第十七条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主动发现机制。相关部门要按各自职能组织开展经常性排查,并建立分析研判制度,乡镇和村(社区)委会要分别实行每月或每周1次排查,全面摸清辖区内困难群众,尤其是特困供养对象、低保对象、重病、重残人员、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儿童的实际状况,及时核实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情况。主动报告、主动帮助,必要时可代为提交救助申请,做到早发现、早救助,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

公安、城管、民政和卫生等部门在执行公务时发现身处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民政部门以及救助管理机构接到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报告救助线索后,应主动核查情况,对其中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应协助其申请救助并受理。

第十八条依托全县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乡镇(街道)政务大厅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落实专门人员,负责社会救助工作申请的受理、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

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条件的,社会救助受理窗口要协助其申请,需要分办、转办的,应明确办事流程和办理时限,建立处理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

对需要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通过慈善项目、发动社会募捐、提供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给予帮扶的,社会救助窗口应及时转介。

第八章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监督检查机制,做到救助对象、救助标准、办理程序三公开,申请原因、核查情况、审批结果、救助金额四公布,切实维护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二十条民政、财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将临时救助制度落实情况作为督查督办的重点内容,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应加强对临时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挤占、挪用、套取等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第二十一条对提供虚假证明、采取欺瞒手段骗取临时救助资金的申请人,责令退回非法获取的救助资金,可以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对因失职渎职、徇私舞弊、优亲厚友、滥用职权违规办理临时生活救助的经办机构和人员,应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责任人,应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应急资金管理办法篇6

随着房价的飙涨,购房者在买房时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也水涨船高。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这项被称为住房“养老金”的资金仅一个小区就动辄上千万元。人们不禁要问,当住宅步入需要维修的“年纪”,这笔业主共有的资金是否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然而,记者调研了解到,与归集规模巨大相对应的是,一方面,绝大部分维修资金躺在账户里“睡大觉”,另一方面,部分资金在不经手任何业主的情况下去向不明。而这种混乱现象的症结在于,作为法律法规规定的维修资金管理方,业主委员会(以下简称“业委会”)的缺位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更有甚者,数额巨大的维修资金成为多方争抢的“香饽饽”,业委会的设立面临多种人为阻碍,而最终损害的都是业主的利益。

超万亿元维修资金沉睡

使用率不足10%

根据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商品住宅业主“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为当地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平方米造价的5%至8%”。此外,各地纷纷出台办法对早先出售的商品房维修资金进行追缴。如天津规定,1996年7月24日到2003年1月1日之间出售的商品住宅,由开发建设单位按照建安工程费的2%交纳维修资金。

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各地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起来数额巨大,如2015年,天津归集45.23亿元,上海归集39.83亿元,北京2015年年底维修资金余额已达450.65亿元。据不少业内人士估计,全国归集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规模已超过万亿元。

然而,与归集规模巨大相对应的是,绝大部分维修资金躺在账户里“睡大觉”。数据统计显示,从1998年实行公共维修基金制度到2013年年底,北京仅累计使用约8亿元,使用比例仅为2.3%,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使用率也都类似,均不足10%。

北京泰华滨河苑小区2011年年初就因七部电梯急需大修而申请维修资金,但一直等到2013年春节其中的五部才得以维修,耗时两年。

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申请程序的烦琐是造成维修资金沉睡的重要原因,而其中一项业主“双三分之二”确认,即是受益业主的人数要超过2/3,受益业主自己所拥有专有部分的建筑面积要超过建筑物总面积的2/3,被认为很难实现。

为了唤醒沉睡的维修资金,北京、天津、上海等多个地方均出台了相关文件,对紧急情况下使用专项维修资金做了相对简单的程序要求。2015年,住建部和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发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在老旧小区和电梯更新改造中支持作用的通知》,指出对电梯故障、消防设施故障、屋面外墙渗漏、排水设施堵塞爆裂、楼体外立面存在脱落危险等紧急情况,可不经过业主“双三分之二”表决同意,直接申请使用维修资金。

这些努力为使用维修资金开了“小门”,2015年,北京维修资金年使用额由2010年的5000多万元,增加到6.13亿元,2016年上半年,天津划拨应急资金2824.76万元,与正常划拨的维修资金2848.45万元基本持平。

然而,虽然维修资金使用量逐渐增加,但根据调查,来自各地的许多业主对这些唤醒的资金究竟是怎么花的并不知情。在天津,阳光100国际新城等众多小区近年来都有使用应急解危资金,但多位业主表示不明其去向。“从来没有谁告诉我小区的维修资金是怎么花的。”阳光100一位刘姓业主说。

业主委员会缺位

维修资金使用陷两难

维修资金沉睡不起作用,应急使用又不够透明,维修资金使用的这种两难境地缘何而来?记者调研了解到,业委会的缺位是一项重要原因。

据天津市房屋维修资金管理中心主任张俊梅介绍,使用维修资金首先需要向区县房地产主管部门备案,总共有六个程序:第一步是由物业服务企业制定方案,第二步是业主“双三分之二”确认,第三步是使用决定公示后到房管局进行备案,第四步是开户划款,第五步是竣工验收,第六步是决算核减并公示。

在没有业委会的小区,要想得到业主“双三分之二”确认很困难。天津击水律师事务所主任潘强说,没有业委会的小区居民组织相对松散,物业公司一般不愿意挨家挨户确认,致使大量的维修资金动不了。

天津阳光100小区就没有业委会,该小区北园物业经理王春雷说,他们园区还从来没用过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双三分之二很难确认,基本上申请不下来”。

根据《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属于业主共有,正常情况下“双三分之二”难以跳过。在紧急使用资金的情况下,有业委会的小区,即使可以免去“双三分之二”确认,仍需要“物业服务企业持有关材料向业主委员会提出列支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业主的环节并没有被跳过。

但是,在没有业委会的小区,紧急使用维修资金就可以跳过业主环节,由物业服务企业持有关材料向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申请列支,在这种情况下,具体业主往往难以知晓。

此外,紧急使用维修资金可以跳过的业委会职责还往往被代替。根据住建部2009年印发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客观原因未能选举产生业委会等情况下,居委会在上级政府管理部门指导下可以代行业委会职责,《天津市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办法》也规定,没有业委会的,居委会可以代行业委会职责。

王春雷表示,在漏水修复等情况下,需要使用应急解危专项资金,由他们申报,街道、居委会帮助到有关部门审批,相比之下要容易得多。

与阳光100小区一样,天津俊城浅水湾小区10年来也没有业委会,该小区业主张先生说,他们多年来试图成立业委会都没有结果,“我们的维修基金,怎么花的我们并不知道”。

维修资金成“香饽饽”

业委会设立遭遇利益博弈

1998年,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住宅共用部分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于当年12月出台;2003年9月,《物业管理条例》开始施行,在我国第一次以行政法规的方式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法律制度加以确立;2007年颁布施行的《物权法》是当前所有涉及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法律法规中立法层次最高的,同年,《物业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也获得通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高额的房价下,一个小区的维修资金动辄上千万元,这在不少人看来是一块有利可图的“香饽饽”,进而使得本应该正常监管其使用的业委会在许多地方难以设立。

仍以至今没有业委会的天津阳光100小区为例,事实上,该小区在2007年已召开业主大会并选出业委会,根据国家和当地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业委会选出30日内应该去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备案,但是,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该小区业委会都备案无果。

据天津南开区物业办科员李盛、南开区体育中心街道居民科科长徐昕昕介绍,根据修改前后的《天津市物业管理条例》,他们二人所在单位先后成为阳光100小区业委会备案负责机构,但该小区在申请备案时在《业主会章程》中设定“业主会日常工作组”,并赋予其相关职能,不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物业办和街道都曾要求其修改章程并重新召开业主大会选举业委会,但小区方面并不接受,先后将两个机构告上法庭。

对此,小区方面回应称,“2007年选举的业委会有良好的基础,推倒重来无疑浪费人力物力且难以获得原业主的认可”,且只同意增补2007年后入住的业主选举。于是,业主与物业办和街道办开始了漫长的“备案拉锯战”。

而《天津市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区、县房地产管理局是本辖区物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该明确部门和人员,负责本辖区内业主大会成立和业主委员会换届等项工作的组织、指导。

令不少阳光100小区业主不满的是,作为一个常住人口约1.6万的大住宅小区,业委会备案工作10年内无实质性进展,物业办与街道办难辞其咎,有“懒作为”和“慢作为”之嫌。“这几年钱花在哪里,我们不知道,得画个问号。”一位郭姓业主说。

维权主体不能缺失

维修资金使用期盼健康透明

记者梳理发现,天津阳光100小区的境况并非孤例,近年来,业委会缺位现象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而与这一维权主体缺失相伴的是,在北京、山东、广东等地,小区维修资金使用困难或者去向不明、物业纠纷升级为屡屡发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天津市物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张学军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商品房小区可能成为我国下一阶段群众矛盾主要爆发地,有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

应急资金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医疗应急;调拨物资;捐赠物资;管理实践

医疗应急情况属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着捐赠物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和审批流程不完善,缺乏主责部门和部门责任界定不清,无交接记录、验收和清晰的物资台账,物资分配使用流向不清,以及物资积压、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提前做好接受捐赠物资的流程管理,坚持流程管理规范、物料账目清楚、保障防控急需的原则,保证接受捐赠的合法合规,促进医疗机构更好地做好接受捐赠物资的工作,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一、捐赠物资的来源和种类

医疗机构接受医疗应急防控物资主要由上级调拨、政府统一采购及国内外社会各界和个人无偿捐赠等来源渠道,包含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消毒液等物资,原则上不接受与医疗应急无关的物资。(1)上级调配物资。医疗机构接受省下拨和本市政府采购调拨的防控物资,由市卫生健康委物资保障小组统一分配,由药品配送企业送货。医疗机构需与配送企业当面核对物资、单据等材料,确认数量无误后办理入库手续,做好台账登记。(2)社会捐赠物资。医疗机构接受社会捐赠的物资主要通过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等有资质的单位办理。捐赠人确认不经市红十字会市慈善会等单位定向医疗机构捐赠的,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不得定向捐赠其利害关系人。接受定向捐赠的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法律制度,与捐赠人签订捐赠协议,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据,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安排捐赠物资的使用和去向,接受捐赠人的监督。

二、捐赠物资的管理

1.物资的接受管理。医疗机构应该规范接受捐赠物资的工作流程,指定具体部门专人负责接受捐赠工作。对于金额或价值较大的捐赠,医疗机构应请捐赠者提交一份捐赠函或捐赠协议,说明捐赠的类型、数量、用途、交付时间等。医疗机构收到捐赠物资后,应当立即向捐赠人出具捐赠票据,指定具体的仓库或地点存放捐赠的物资,安排专人负责,办理签收手续,并记录入库情况。捐赠物资接收时,由捐赠方和接受方各两名工作人员在场,办理好交接手续,对接受现场进行拍照或摄像,并以文字记载和照片形式留存。如果情况紧急的,可以简化程序,但要保存好交接记录,并在事后做出说明。2.物资存储管理。接受捐赠的应急物资按类别进行摆放,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清点,核对物资入、出、存,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清点中如出现盈亏,要查明原因,并填写盈亏表格,逐级报委物资保障组领导和委领导审批。3.物资出入库管理。接受捐赠的应急物资出入库指定专人管理,并建立管理台账,进行入库、调拨、领用、报废、退回等记录,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应急物资到货后入库及出库时,均应由不少于2人共同验货、签收和复核签字。应急物资出入库时严格核对物品的名称、数量等信息。物资入库时,查验物资保质期、适用范围等,并填写入库单。物资出库,按应急物资调拨计划审批单出库,仔细核对领用人信息,填写出库单,妥善保管各类票据、凭证,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物资应按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执行。4.物资的使用分配管理。捐赠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用于购置医疗应急防控物资、人道救助支出、社区健康促进以及依据医疗应急防控工作的需求支出。捐赠物资应当根据用途和实际需要合理分配。原则上,除捐赠方有明确指定意向外,各医疗机构接受的捐赠物资主要用于支持医疗应急防控工作,优先使用社会捐赠的物资,确保社会捐赠物资按有关规定及时发放并投入使用。按照谁接受谁管理,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对接受的捐赠物资要及时制定使用或分配方案,统筹做好防疫物资的使用管理工作。捐赠物资按照捐赠协议或捐赠方意愿及时用于医疗应急防控,落实专款、专物管理。物资的使用要科学调配、保障重点。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对物资的质量、等级进行严格把关,保障医务人员生命安全。医用n95口罩、医用防护服等重点物资应按照优先保障高风险区域、高风险操作、高风险人员的原则上进行分配,严格分级分区使用,使用要合理,杜绝浪费。5.物资的监管工作。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应急防控物资发放组织体系,完善物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事前请示,事中审批,事后监管制度,对物资的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账,账物相符,账款相符。纪检、审计等部门应通力协作,完善内控管理制度,确保不挤占、挪用和擅自分配防控物资。社会捐赠物资使用情况要及时向社会公示。各类防控物资使用相关信息及时报市卫生健康委物资保障小组备案。

三、捐赠物资的财务会计处理

1.区分受赠物资是否限定用途。根据物资捐赠者对捐赠物资所设定的时间限制或用途限制,由此形成的收入可作为限定性收入;没有设定时间和用途限制的受赠资产,划分为非限定性收入。2.捐赠物资的初始计量。捐赠物资的初始账面价值应根据是否有限制以及是否涉及货币资产而有所不同,接受的捐赠物资为货币性资产,做以下分录:借:银行存款,贷:其他收入捐赠收入非限定性收入(或限定性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可由医疗机构纳入统一预算管理,根据需要合理支配。限定性捐赠收入必须建立对应的项目明细账进行核算。接受的捐赠物资为非货币性资产时,为符合资产后续使用过程中计提折旧和摊销的要求,做以下分录:借:库存物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贷:银行存款(相关税费、运输费等)、按其差额贷:待冲基金代充捐赠基金。3.捐赠物资的后续计量。(1)通过捐赠基金发生日常费用时,做以下分录:借:其他支出使用捐赠资金支出限定性支出(项目编号)。(2)通过捐赠基金采购非货币性资产,必须同时符合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相关要求,实行双分录核算,做以下分录:借:其他支出使用捐赠资金支出限定性支出,贷:银行存款。同时,借:有关资产科目,贷:待冲基金待冲捐赠基金。(3)使用捐赠基金采购库存物资时,做以下分录:借:待冲基金待冲捐赠基金,贷:库存物资。(4)接受捐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或使用捐赠基金采购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时,每月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做以下分录:借:待冲基金待冲捐赠基金,贷:累计折旧、累计摊销。4.捐赠物资的期末结转。期末,医疗机构应分别将限定性收入和非限定性收入结转。(1)将非限定性用途的捐赠收入、支出和其他收入、支出一同结转至本期结余和结余分配,期末将未分配结余转入事业基金。(2)增加设立捐赠专项结转(余)科目,期末将限定性用途的捐赠资金收入、支出结转入该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医疗机构留待下期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捐赠专项基金。

四、捐赠物资的社会公示工作

医疗机构应做好捐赠物资接受使用分配的统计工作,包括资金收支金额、用途,物资发放数量、分配去向等,并按照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开和向捐赠方反馈。公开的内容为:(1)捐赠物资的收入和使用情况报告。(2)接受捐赠的情况:包括接受的捐赠资金总额和明细,接受的捐赠物资品种、数量;对于大额捐赠方需单独列示,捐赠方明确要求不公开的除外。(3)资金支出和物资分配情况:包括资金支出总额和明细(按用途和科目分别列示);物资分配的品种、数量等。对有关资金支出用途和物资分配情况,应配发相应的照片作为佐证,并辅以文字说明。医疗应急防控工作结束后,医疗机构有义务公布所有捐赠的接收、使用和分配情况,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组织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本级应急防控捐赠物资接受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形成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开。我院在此次医疗应急接受捐赠的工作中,全院上下一心,尽全力保证在医疗应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高效运行、合法合规。

总之,在医疗应急防控下,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应做好应急防控捐赠物资的使用管理,保证捐赠物资使用规范、分配合理、透明高效,使捐赠物资真正用到实处,发挥应有作用,为保障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增添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张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响应下医疗机构接受捐赠的风险管理和应对.卫生经济研究,2020(03).

2.江璐,周咏梅.非营利组织捐赠业务会计规范研究.会计之友,2015(21)

3.徐艳霞,郑大喜.医疗机构接受捐赠业务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中国卫生经济,2017(06).

应急资金管理办法篇8

一、指导思想

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着力防风险、保稳定、建制度、补短板、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半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产财产安全,努力开创全街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管理网络,构建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各社区、部门单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综合性、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增强装备、物资、技术保障能力,提高预防控制、信息研判、预测预警、快速处置、恢复重建水平,实现全街突发事件明显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幅降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的目标。

三、组织机构

街道的应急管理工作,由街道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挥,街道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

第一副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系统。一是加强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准确预警信息。依托电子政务业务网和相关网络资源,整合各领域预测预警信息,健全辖区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预测预警系统,实现多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

2.辖区各社区、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做好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车等预警信息工作,逐步建立预警信息快速机制。

(二)加强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1.建设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三级综合应急平台,实现街道办事处、社区两级之间互联互通。

2.大力推进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完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街道办事处与社区之间,各单位和应急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完整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三)加强专业和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1.加强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以社会治理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党政办、城管办、民兵应急分队、义务消防队、社区巡逻队为骨干力量,社区网格服务人员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加强以公安、城管、消防为主体的综合应急抢险队伍,街道加强人武部和民兵建设。

2.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依托工会、共青团组织、妇联、基层社区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加强全街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应急管理办公室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完善有关部门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完成街应急管理机构组建和社区设置应急管理信息员工作,加强部门单位应急机构和队伍建设,确保机构完善、人员到位、设施完备。

应急资金管理办法篇9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根据《上海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与相关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的职工,包括在职职工、退休人员和其他参保人员。

    第三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医疗保险局(以下简称市医保局)是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统一管理。各区、县医疗保险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县医保办)负责本辖区内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市卫生、劳动保障、财政、审计、药品监督、民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工作。

    上海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医保中心)是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医疗费用的结算、拨付以及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以下简称个人医疗帐户)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登记和缴费

    第四条(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按照市医保局的规定,向指定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医疗保险登记手续;其中新设立的用人单位,应当在设立之日起30日内办理基本医疗保险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依法终止或者基本医疗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有关情形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原办理登记机构办理注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本条前两款规定的手续时,应当根据市医保局的要求进行审核,并按照规定及时将用人单位的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市医保局。

    第五条(职工缴费基数的计算方式及缴费比例)

    在职职工的缴费基数为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超过上一年度本市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低于上一年度本市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上一年度本市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

    在职职工个人应当按其缴费基数2%的比例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第六条(用人单位缴费基数的计算方式及缴费比例)

    用人单位的缴费基数为本单位职工缴费基数之和。

    用人单位应当按其缴费基数10%的比例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并按其缴费基数2%的比例缴纳地方附加医疗保险费。

    第七条(医疗保险费的列支渠道)

    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渠道列支。

    第八条(征缴管理)

    用人单位和在职职工缴费数额的计算、缴纳的程序以及征缴争议的处理,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个人医疗帐户、统筹基金和附加基金

    第九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医疗帐户构成。

    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除按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计入个人医疗帐户外,其余部分纳入统筹基金。

    第十条(个人医疗帐户的建立)

    市医保中心在用人单位办理基本医疗保险登记手续并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后,应当为职工建立个人医疗帐户。

    第十一条(个人医疗帐户的资金计入)

    在职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本人的个人医疗帐户。

    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根据下列比例计入在职职工个人医疗帐户:

    (一)34岁以下的,按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0.5%;

    (二)35岁至44岁的,按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

    (三)45岁至退休的,按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5%。

    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根据下列比例计入退休人员个人医疗帐户:

    (一)退休至74岁以下的,按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

    (二)75岁以上的,按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5%。

    第十二条(个人医疗帐户资金的停止计入)

    职工应当缴纳而未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或者中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停止按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或者第三款规定计入资金。

    第十三条(个人医疗帐户资金的使用和计息)

    个人医疗帐户资金归个人所有,可跨年度结转使用和依法继承。

    个人医疗帐户资金分为当年计入资金和历年结余资金。

    个人医疗帐户年末资金,按照有关规定计息,并计入个人医疗帐户。

    第十四条(个人医疗帐户资金的查询)

    职工可以查询本人个人医疗帐户中资金的计入和支出情况,市医保局、区县医保办和市医保中心应当为职工查询提供便利。

    第十五条(附加基金)

    用人单位缴纳的地方附加医疗保险费,全部纳入地方附加医疗保险基金(以下简称附加基金)。

    第四章  职工就医和医疗服务的提供

    第十六条(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定点医疗机构,是指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取得执业许可并经市医保局审核后,准予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关系的医疗机构。

    本办法所称的定点零售药店,是指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经营资格并经市医保局审核后准予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关系的药品零售企业。

    第十七条(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服务要求)

    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应当为职工提供服务,并根据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和用药范围以及支付标准申请医疗费用结算。

    第十八条(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用药范围和支付标准)

    本市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和用药范围以及支付标准的规定,由市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制定。

    第十九条(职工的就医和配药)

    职工可以到本市范围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职工可以在定点医疗机构配药,也可以按照规定到定点零售药店配药。

    职工的就业地或者居住地在外省市的,以及在外省市急诊的,可以到当地医疗机构就医。

    第二十条(医疗保险凭证)

    职工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到定点零售药店配药时,应当出示其医疗保险凭证。

    定点医疗机构或者定点零售药店应当对职工的医疗保险凭证进行核验。

    任何个人不得冒用、伪造、变造、出借医疗保险凭证。

    第五章  医疗费用的支付

    第二十一条(职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条件)

    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按照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的,职工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缴纳医疗保险费的,职工不能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申请缓缴医疗保险费的,在批准的缓缴期内,职工不停止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应当缴纳而未缴纳医疗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在足额补缴医疗保险费后,职工方可继续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年限(含视作缴费年限)累计超过15年的,职工退休后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视作缴费年限的计算,由市医保局另行规定。

    本办法施行前已按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第二十二条(在职职工门诊急诊医疗费用)

    在职职工门诊急诊就医或者到定点零售药店配药所发生的除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以外的费用,由其个人医疗帐户资金支付。不足部分按下列规定支付(不含到定点零售药店配药所发生的费用):

    (一)1955年12月31日前出生、在200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由个人支付至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70%,其余部分由在职职工自负。

    (二)1956年1月1日至1965年12月31日出生、在200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由个人支付至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60%,其余部分由在职职工自负。

    (三)1966年1月1日后出生、在200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由个人支付至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50%,其余部分由在职职工自负。

    (四)2001年1月1日后新参加工作的,由在职职工个人自负。

    第二十三条(退休人员门诊急诊医疗费用)

    退休人员门诊急诊就医或者到定点零售药店配药所发生的除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规定以外的费用,由其个人医疗帐户资金支付。不足部分按下列规定支付(不含到定点零售药店配药所发生的费用):

    (一)2000年12月31日前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先由个人支付至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在一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90%;在二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85%;在三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80%;其余部分由退休人员自负。

    (二)1955年12月31日前出生、在200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并在2001年1月1日后办理退休手续的,先由个人支付至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在一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85%;在二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80%;在三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75%;其余部分由退休人员自负。

    (三)1956年1月1日至1965年12月31日出生、在200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并在2001年1月1日后办理退休手续的,先由个人支付至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在一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70%;在二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65%;在三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60%;其余部分由退休人员自负。

    (四)1966年1月1日后出生、在200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并在2001年1月1日后办理退休手续的,先由个人支付至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在一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55%;在二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50%;在三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45%;其余部分由退休人员自负。

    (五)2001年1月1日后参加工作并在之后办理退休手续的,先由个人支付至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在一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55%;在二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50%;在三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45%;其余部分由退休人员自负。

    第二十四条(门诊大病和家庭病床医疗费用)

    职工在门诊进行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以下统称门诊大病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在职职工的,由统筹基金支付85%;退休人员的,由统筹基金支付92%。其余部分由其个人医疗帐户历年结余资金支付,不足部分由职工自负。

    职工家庭病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80%,其余部分由个人医疗帐户历年结余资金支付,不足部分由职工自负。

    第二十五条(在职职工的住院、急诊观察室医疗费用)

    在职职工住院或者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由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设起付标准。起付标准为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

    在职职工一年内住院或者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起付标准的部分,由统筹基金支付85%。

    在职职工发生的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以及由统筹基金支付后其余部分的医疗费用,由个人医疗帐户历年结余资金支付,不足部分由在职职工自负。

    第二十六条(退休人员的住院、急诊观察室医疗费用)

    退休人员住院或者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由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设起付标准。2000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起付标准为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200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2001年1月1日后退休的,起付标准为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8%;2001年1月1日后参加工作并在以后退休的,起付标准为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0%。

    退休人员一年内住院或者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起付标准的部分,由统筹基金支付92%。

    退休人员发生的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以及由统筹基金支付后其余部分的医疗费用,由个人医疗帐户历年结余资金支付,不足部分由退休人员自负。

    第二十七条(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及以上费用)

    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为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职工在一年内住院、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起付标准以上的医疗费用,以及门诊大病或者家庭病床医疗费用,在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由统筹基金根据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支付比例支付。

    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80%,其余部分由职工自负。

    第二十八条(部分特殊病种的医疗费用支付)

    职工因甲类传染病、计划生育手术及其后遗症所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门诊急诊和住院、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全部由统筹基金支付。

    职工因工伤、职业病住院或者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超过统筹基金起付标准的,超过部分的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50%,其余部分以及有关的门诊急诊医疗费用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由用人单位负担。

    第二十九条(不予支付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统筹基金、附加基金和个人医疗帐户资金不予支付:

    (一)职工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配药或者在非定点零售药店配药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二)职工就医或者配药时所发生的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用药范围和支付标准的医疗费用;

    (三)职工因自杀、自残、斗殴、吸毒、医疗事故或者交通事故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四)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  医疗费用的结算

    第三十条(医疗费用的记帐和帐户划扣)

    职工就医或者配药时所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凭职工的医疗保险凭证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属于统筹基金和附加基金支付的,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如实记帐;

    (二)属于个人医疗帐户资金支付的,定点医疗机构或者定点零售药店应当从职工的个人医疗帐户中划扣,个人医疗帐户资金不足支付的,应当向职工收取。

    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对职工就医或者配药所发生的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应当向职工收取。

    第三十一条(医疗费用的申报结算)

    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对从职工个人医疗帐户中划扣的医疗费用,每月向指定的区、县医保办结算。

    定点医疗机构对属于统筹基金和附加基金支付的记帐医疗费用,每月向指定的区、县医保办结算。职工对根据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所发生的可由统筹基金、附加基金或者个人医疗帐户资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凭其医疗保险凭证向指定的区、县医保办结算。

    第三十二条(医疗费用的核准与拨付)

应急资金管理办法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为责任,以维护广大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为目的,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快速、高效、稳妥处置因劳动保障引发的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组织体系和网络

区域内劳动保障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立即相应成立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维稳办主任)、区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为副组长,有关联动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统一指挥协调联动工作。建立全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联动工作网络,联动单位为区委政法委、区政府办公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委宣传部、公安分局、区局、区总工会、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司法局、区人民法院、工商分局、区财政局、区金融办、人民银行开发区支行以及发生突发事件所在街道(乡镇)及区相关主管部门组成。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分局、区总工会分管领导担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成员单位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各街道(乡镇)和主管部门均应成立相应机构。

三、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等级

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办法》规定,凡是发生个别行为过激或突然发生五人以上的罢工、游行、静坐、集体上访事件,称为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参加人员多少、影响大小以及危害程度,可划分为一般性、重大、特大三个级别。

(一)一般性突发事件:个别行为过激;5人以上30人以下集体停工或集体到街道(乡镇)上访、请愿、静坐等。

(二)重大突发事件:30人以上100人以下集体停工或集体到区以上政府部门集体上访、请愿、静坐等,或人数虽然不到30人以上,但行为激烈,影响较大,或牵涉到几家单位共同发生的事件,或有申请罢工、游行行为,或有可能引发阻断交通、阻碍执法等行为。

(三)特大突发事件:100人以上集体停工或集体到区以上政府部门上访、请愿、静坐等,或人数虽不到100人以上,但行为激烈,影响巨大,或涉及到一个行业一个区域一个系统共同发生的事件,或有非法罢工、游行行为,或有阻断交通、阻碍执法等行为。

四、处置原则

(一)统一指挥,协调各方。各有关单位要在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指挥下,密切配合,快速高效地开展处置工作。

(二)稳定情绪,控制事态。在处置过程中首先要稳定群众的情绪,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按照宜解不宜激,宜散不宜聚,宜疏不宜堵的思路,通过说服教育,化解矛盾,控制事态。

(三)快速处理,减少损失。以最快的速度,尽最大的努力处理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负面影响。

(四)依法办事,把握政策。要依据法律法规办事,注意把握政策界限,讲究工作方式方法,避免乱开口子引起更大的矛盾。

(五)分级处理,属地管理。一般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由事发地街道(乡镇)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联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处理。重大和特大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由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处理。

五、联动部门职责

(一)街道(乡镇):凡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保障突发事件与紧急求助,街道(乡镇)应当根据领导小组指令,派员到场进行临场处置,并发挥现场临时指挥协调作用。事件处置中涉及执法或者其他因素,须由其他相关联动单位进行决策或者处理的,街道(乡镇)作为工作主体与临时指挥主体,可对各职责部门行使临时组织、指挥与协调职能,情况特别紧急的,街道(乡镇)可先行进行初步处理,以使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或解决。

(二)区委政法委(维稳办):负责劳动保障突发性事件性质认定与依法处置工作的综合政策导向,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参考。

(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及时派员到现场调查了解纠纷情况,负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教、政策解释等工作,引导广大劳动者依法维权,依法查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

(四)区委宣传部:根据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统一组织信息和新闻报道工作;负责审核各类媒体对外公布的信息的内容,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工作,增强职工和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

(五)公安分局:应迅速按规定出警处警,负责突发事件中维持社会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疏散纠纷员工,依法打击突发事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行为的企业相关负责人依法予以严惩。协助和配合做好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和调处工作。

(六)区局:对因劳动保障引发的突发性上访事件,及时进行解释、疏导,防止事态升级、扩大。

(七)区总工会:应及时派员到现场处理,开展现场职工的

情绪稳定、思想教育和说服劝导工作,推选职工代表或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协商。

(八)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做好涉及建设、装潢领域的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和调处工作,责令建筑、装潢业企业妥善解决职工反映的问题,对违法施工企业依法进行处理;负责该二类企业欠薪保证金的建立、发放、管理等工作。

(九)区司法局:及时提供法律服务,加强法律指导,做好法制宣传,及时为申请劳动仲裁或向法院提讼的职工提供法律援助。

(十)区人民法院:负责事件诉讼处理法律途径的引导和快速受理,在紧急情况下依法对当事人(主要是用人单位)的财产进行查封和财产保全、帐户冻结,依法启动破产程序。

(十一)工商分局:配合有关部门快速提供用人单位的登记基本情况,并根据事件实际和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指示,对用人单位进行依法干预,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十二)区财政局(国资委):及时安排并提供处置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必要的经费保障;及时筹措欠薪应急保障资金;负责所监管国有企业劳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的协调处理;对企业因处理不当并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损失的,严肃追究企业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十三)区金融办、人民银行开发区支行:协助街道(乡镇)、区有关主管部门查清企业的资产负债等相关情况。

(十四)区发改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经济发展局(服务业发展局)等主管部门:积极参与处置行动,对所监管企业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且造成严重后果,引发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要及时要求企业予以纠正;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秩序。

(十五)其他区有关部门:发生在道路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市政工程、通讯工程、政府投资项目等地的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由各工程的主管(发包)部门负总责。

六、处置程序

(一)控制现场。发生群体性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后,企业所在地的街道(乡镇)应立即派人到现场处置,在最短时间内将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简要经过及目前状况、采取的措施等有关信息及时上报。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根据事件等级确定处置单位及处置意见。

对属于重大和特大事件的,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指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分局、区总工会等部门及时赶赴现场。各应急处置联动单位应根据本方案履行各自职责。街道(乡镇)应联合有关部门在事件发生的当天召开职工代表会议,听取职工意见,稳定职工情绪,并初拟处置方案,告知职工处置的基本情况及程序。

(二)确定方案。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及时组织召开会议,要求各成员单位各司职责,开展工作。主要是确定欠薪等

情况,查清企业资产负债情况,查封和保全证据、财产,落实

安保措施,确定工资发放(垫付)等处置方案和时间表。

(三)组织实施。根据既定方案组织实施,抓好落实。由企业自行解决的,由所在街道(乡镇)和区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监督执行,并将相关凭证、手续上报;对确已证实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逃匿造成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可由领导小组决定启用区级或街道(乡镇)级欠薪应急周转金程序先行垫付职工工资,具体按照《区欠薪应急周转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四)善后处置。1.所垫付的资金由垫付机关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应尽快执行并优先补充欠薪应急周转金。2.对企业的违法行为,由区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等部门依法予以严肃处理。3.街道(乡镇)应对该类企业进行重点监管,若再发生类似行为将予以严肃处理,降低企业信用等级,必要时予以曝光。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各街道(乡镇)、有关部门要把处置劳动保障突发事件作为全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来抓,高度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网络,落实工作措施,切实抓实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