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9:57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篇1

关键词:班主任;问题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经验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疏导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转化成技能、技巧,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学习方法的不适。现在的中学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均由教师和家长安排,每天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辅导、做题,“死啃”书本,一切读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能力培养。然而在大学里,老师的辅导和督促少了,从课程设置来看,和中学比大学课程多,专业性、理论性强。对于这些变化,班主任必须及时作好引导工作,才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我首先着重从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差别上来引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技巧;其次,帮助同学分析了如何配合任课老师,如何认真完成作业。其三,专门请了四位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高年级同学来我们班开座谈会。介绍他们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如何搞好学习,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关系等经验,使我班学生受到了较大的启发,为我班建立优良的学风奠定了基础。第一个学期快到期中时,教现代汉语的老师非常高兴地告诉我,我们班的学风非常好,学习认真、成绩优良,少数同学成绩十分优秀。期中考后,我们班的平均分要高出另外一个班的一个分数段,学生高兴,自己也觉得欣慰。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在学生刚入学时,认真做好学生有关学习的心理引导问题,对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二、个别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

要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注意到了它的重要性,更何况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我班有一个学生高中时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所以,刚进大学后,担任了我班的团支部书记,代表全校五百多名新生在军训动员大会上发了言,又被推荐到学生会搞社会工作。应该说,这个同学确实是比较优秀的。但期末考试时,她有两科被通知补考。她不相信这是事实,我作为班主任也不相信。对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多很多……究竟如何来做好她的心理疏导工作?事后,我才知道为此她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杀!后来我主动到宿舍找她,对她做了许多心理引导工作,帮助她分析了失败原因,找准出路,制订了后五个学期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方法等,为她的大学四年做了一个细致的规划。现在,这个学生的学习已有了较大进步,思想、情绪基本稳定。

三、厌学心理疏导

厌学心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相互作用或生理、心理的相互影响,而对学习产生腻烦、厌倦、甚至嫌恶和反感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大学学生中,往往有一小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无兴趣,参加课外活动无兴趣,周末,别的同学能找到玩处,可他们则在宿舍里发呆,觉得空虚、无聊、离群独处,我暂且把他们称为患了“无趣病”。而这些学生又往往是从厌学开始的。厌学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自卑是一个重要原因,学生认为,学不学或者学好学坏以后同样难找工作;还有的学生在中学成绩较好,但由于高考没有考好,以致到了大学后情绪低落,造成厌学。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了一次以“人生价值”和“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需要同轨”为题目的专题班会,班会提纲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如何去?”“社会需要什么?我有什么?没有什么?该学些什么?如何学?”我用马斯洛的人格层次需求理论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结果讨论和争论场面激烈,最后通过我的总结性的正面引导和阐述,学生们清楚了自己今后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学的问题。

四、自卑心理疏导

又到了一年一度评学生奖学金和困难补助金的时候,最让人为难的是最困难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都太差,学习成绩好的,家庭经济又都不困难。贫困生一般在入学的时候就已初步显现出来,表现在交不齐学杂费,衣被单薄等,他们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和下岗职工家庭。作为班主任,必须掌握这些同学的情况,主动去帮助他们,关怀他们。比如:我们现在实行的建立贫困生档案,按照贫困生的贫困等级发放困难补助等。由于经济贫困使贫困生的心理产生了系列问题,从而给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是经济压力:这是困扰贫困生最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因学杂费交不齐心里发急。其次因为有许多费用无法开支而陷入经济困窘。二是学习压力:由于贫困生得到的关爱比其他人要多,他们都希望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得到的关心和爱护,但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础一般都比较差,又面对着自主择业的强烈竞争,所以自责心理和就业压力都很大。三是外部环境的压力:“贫困生”这一特殊称号无形中使他们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部分贫困生由于自尊心过强,过于敏感,对待一些人和事表现较为偏激,贫困或坎坷经历带来的挫折感,使他们对社会、对他人有一种戒备心理,于是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地参加班级活动,喜欢独处,害怕来自四面八方带有“歧视”的眼光,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正是由于这些压力因素造成了贫困生思想意识和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思想认识模糊、消极、有依赖、焦虑、自卑和孤僻心理,甚至思想意识颓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惰性逆反心理严重,自甘沉沦等”。这种因物质贫困而导致的精神贫困已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事端。为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克服重物质资助、轻精神扶持的不良倾向,做到精神扶持与物质资助并重,让贫困生在经济脱贫的同时,首先实现精神脱贫。

如此我采取一方面按规定把奖学金发给品学兼优的同学,然后让他们捐一部分,班费出一部分作为“贫困生进步奖”由生活委员管理,对成绩落后的几名贫困生在期末考试后,以成绩和名次为标准发这个奖学金,每进步一个名次奖励100元等。平时让成绩好的同学在各方面一对一帮扶这些贫困生。另一方面我采取从精神方面给予帮扶。主要做法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班级和院校级各种竞赛活动;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一些工作;只要发现他们一有进步,哪怕一点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从心理和自信心等方面给予扶持。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困难和阻碍,产生挫折。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如果不能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和适当的情绪调节,就会导致自卑心理和不良反应。

此外,还有如交友心理、嫉妒心理、过失心理、虚荣、崇拜、冒险等心理倾向都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需要班主任及时发现和研究,做好心理诱引工作。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篇2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懦弱;嫉妒虚荣;冷漠麻木;孤独焦虑;怀旧大学生自身成长中的矛盾、竞争压力增大、社会转型、以及家庭、学校方面的原因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对此,可以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普及心理知识,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进行心理疏导,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采用宣泄手段排除不良清绪,以减轻心理压力。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学生、家长、高校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有针对性的疏导方法,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自卑和懦弱。自卑表现为对自己缺乏客观而全面的认识,过低的评价自己,自我轻视、自我否定,甚至夸大自己的弱点与不足。或者由于自身努力程度不够、自我设计过高而导致失败时,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绝望走上轻生的道路。懦弱是自卑的一种表现。懦弱的人胆小拘谨,遇事总是退缩,十分谨慎从事,容易受他人影响,缺乏主见,优柔寡断。如一些大学生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对前途失去信心;整天情绪萎靡不振、软弱呆滞;自我封闭、意志消沉、不愿与人交往等就是自卑和懦弱的表现。另有一些大学生则由于适应不了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方法,跟不上学习进度,出现学习成绩下滑而缺乏信心,产生“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嫉妒与虚荣。嫉妒是指抱怨、憎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的人,它常与狭隘联系在一起。嫉妒的人遇事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容不得比自己强的人,对他们总是耿耿于怀,甚至产生低毁、伤害的念头。归纳起来,嫉妒行为有诽谤中伤、幸灾乐祸和制造麻烦等几种,这些都是由于在竞争的过程中,担心或不满他人优于和赶超自己,所产生的一种害怕和憎恨的心理状态。虚荣心理是指一些人往往把自己摆在不恰当的位置上,盲目地自高自大,有意无意地显示、夸大自己的优点,甚至为了显示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常常会做出一些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事情,以致招致别人的反感。如一些大学生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不平衡,甚至痛苦愤怒;不满某位同学争先进、要求入党时,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或故意冷落别人,甚至给相关老师写匿名信、发匿名邮件进行恶意攻击;成绩差的同学因不满意成绩好的同学而在考试前撕毁别人的笔记本、隐藏别人的课本,让竞争对手不能安心备考;在别人遇到不幸或处于困境时或幸灾乐祸,或用贬损别人来求得心理补偿。

    3.冷漠或麻木。这是个体遇到挫折后的一种反应方式,是针对挫折情境的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手段。它包括缺乏积极的认识动机、活动意向减退、情感淡漠、情绪低落、意志衰退、思维停滞等。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缺乏进取精神,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总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每天上课就睡觉,不听老师讲课,表现出极其消极的态度。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事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一切无所谓的印象。他们经常表现出“干什么都没兴趣”、“干什么都没劲”的神态,对人对事很冷淡,漠不关心,显得冷漠或麻木。

    4.孤独和焦虑。孤独表现为性格内向,不愿向别人吐露内心秘密,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经常处于寂寞孤单、沉溺憧憬的心理状态。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紧张、忧虑、不安而兼有恐怕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它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与愧疚感的增加等。如一部分大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父母,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范围窄、能力差。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日趋社会化、复杂化的大学交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交际技巧,想要与人交往又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整天频于招架,尴尬丛生,经常处于各种矛盾之中,埋怨自己没有用,进而封闭自己,导致性格孤独和心理焦虑。

    5.怀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平均主义的“铁饭碗”就业和“大锅饭”的分配政策,这种体制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工作由国家安排,工资由国家发,房子由国家分,看病由国家包,学校由国家办等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人市场经济以后,打破了“铁饭碗”就和“大锅饭”分配体制,实行大学生交费上学,毕业分配也由计划分配、统招统分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给大学生就业增加了新困难,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怀旧心理。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大学生自身成长矛盾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阶段,生理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但部分大学生心理发展却落后于生理的发育,充满着成熟和不成熟的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交织,情绪与理智同在,理想与现实脱节等等,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过去在中学出类拔萃,都是在一片赞誉声中走进大学校门的。但许多人意志力十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高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大学里,一旦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挫折时,难免产生失落、自卑、抑郁的心理问题。

    2.竞争压力增大的原因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的深人,将所有的人都推向市场,推向竞争的前沿加上用工制度的改革,竞争上岗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减员增效、优胜劣汰的一种工作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和部门推广应用,致使每一个人都毫无例外地被带进了竞争行列。在某种程度上讲,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同行之间、同事之间都可能成为竞争的对手,在就业、升学、提职、加薪、分房、受教育机会等方面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迫使人们要具有真才实学的硬本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如此形势,无疑对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大学生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压抑、自卑、嫉妒、和投机等心理障碍。

    3.社会转型的原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平均主义分配格局的逐步改革,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必然会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深刻变化,各种压力也出现在大学生的面前。各种压力也出现在大学生面前。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百般“挑剔”,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锻炼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很多用人单位都喜欢品学兼优、思维敏捷、应对自如的大学毕业生。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在就业领域的渗透,使大学生们深切感到就业、择业的压力,出现悲观、消极、焦虑等心理问题。

    4.家庭原因。毋庸置疑,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少儿时期,父母的认知不统一,观念行为不一致,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父母婚姻不幸会使父母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并加诸于子女身上,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都会使子女形成错误的观念,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产生怀疑、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另外,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对孩子打骂多、教育少,或娇生惯养,使孩子缺乏自信。家庭生活贫困的大学生,因背负沉重的经济、生活负担,非常自卑,经常为钱而苦恼,更易产生心理障碍。

    5.学校原因。长期以来,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仅仅被看作是培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具,却忽视了造就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这一根本任务。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则常常被忽视、冷落,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意志品质脆弱。此外,各个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教育的力度也不够,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可选可不选的一门选修课来开设,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参与咨询的教师生理、心理卫生方面的识尚欠缺,并非专家型的,难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处方;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大学生的要求,以致大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导致心理障碍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三、疏导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方法

    针对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疏导:

    1.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指导与教育,做好心理蔬导工作。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开办心理知识讲座,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告诉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的办法,让大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心理求助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心理教育,教给大学生一定的心理知识,教会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克服、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疏导存在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倾向:

    2.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走出,v理困境。成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通过面谈、集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形式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对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实行早报告、早干预制度,及时疏通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同时,还可以利用心理咨询中心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调整自己、改善自己、发展自己。

    3.充分利用网络谋体的积极作用进行心理疏导。网络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的特点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对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各种不良情绪,的确有其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积极探索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适时开设网络心理学常识、心理卫生保健常识及心理素质培养的综合课程或系列讲座,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对话及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等,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紧张和矛盾,恢复心理平衡,增强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的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4.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社会机制,提供社会心理支持:毛泽东同志说:“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这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各个部门或各类人员要各有其位,各司其职,目标统一,步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把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型、立体化育人网络,建立起有效的心理疏导社会机制,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变“堵”、‘禁”为“疏”、“导”,才能使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宣泄和释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当前,我国应当大力培养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建立、健全各种心理疏导机制,并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以及其他反映、采纳社情民意的制度等等,为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提供正常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将平时因遭受挫折而蓄积的敌对、不满等消极情绪予以宣泄、化解,从而改变认识、理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目的。

    5.开展有利于大学生,二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各高校应广泛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读书会、书画比赛、体育比赛、爱心社、舞会等,以充实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情操。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提高大学生自信心、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应对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相处、共事,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自信而充实地面对大学生活。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篇3

随着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压抑已久、日趋旺盛的精神需求凸显出来。为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高校必须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体系的现代适应性,包括形成一套适应现代环境,适应对象心理特征、行为特点和接受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使主体性原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200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之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标志着我们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识。从此,心理疏导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迅速发展。

一、心理疏导法及其科学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理顺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遵循学生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出和谐轻松、平等民主的氛围,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充分表达出来。教育者在倾听学生的心声之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障碍,弄清问题的性质和根源,找准问题的症结,然后通过循循善诱、引导教育,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清除心理障碍、理顺思想困惑,使其重新回到身心平衡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教育方法具有价值导向性、平等性、双向性、专业性、针对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一)心理疏导法的理论依据1.心理疏导法符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民内部的矛盾也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可以采用民主的方法化解的矛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等强制性方法解决思想是非问题,是没有效力的、有害的。”其中的“讨论、批评、说服教育等方法”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就是疏导教育法的表现之一。2.心理疏导法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并通过教育对象的内在思想矛盾转化,使教育对象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达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最后形成新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和引导人的心灵、思想的工作。由于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故思想政治教育被人们接受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认识所存在的问题,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思想问题即不能堵住,也不能压服。人的行为是外显的,对人的行为可以用外在的行为准则与方法来进行约束,而对人的内在思想既不能徒劳地用硬性准则加以约束,又不能堵塞、压服。赌塞言路、强制压服、约束都不符合人们思想变化发展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遵循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运用循循善诱、说服教育等方法疏导教育对象,才能使教育者发出的思想信息渗入大学生的心理,促使学生的内在思想矛盾得到转化,从而解决其思想认识问题;反之,不遵循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就不能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就很难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3.心理疏导法体现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人的主体性日益凸显,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到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价值,立足于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即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生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其实质就是在尊重大学生的基础上,改变过去训诫式的工作方法,通过贴近学生实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一步启发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只有贯彻以人为本,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活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肯定学生的个体价值,关心学生的内在需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旨。”

(二)心理疏导法的现实根据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因素繁多,如不断加快的变化节奏、日趋激烈的竞争等。现代大学生的发展,是富有个性、创造性与多样性的发展。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原有的人际交往、道德舆论与矛盾处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新的道德、舆论、监督系统尚未建立成熟,很多人在这种转型之中缺乏归属感、幸福感”;其次,市场经济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动机、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使学生的精神需求更加丰富多样化;再次,社会的复杂多样化和多元价值取向,加大了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难度,很多人难以自主地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第四,“现代社会变化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复杂程度增加,容易引起心理震荡、精神苦闷、思想困惑、心理负担,导致心理不平衡、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发生。”总之,当今大学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多取向、多层次的,每个人发展都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就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个性化心理疏导服务。

二、心理疏导的具体方式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咨询式疏导及其运用咨询式疏导,即先“疏”后“导”,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围绕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相互理解、沟通、引导,达到消除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咨询式疏导,第一,要掌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格、年龄、政治面貌、出身背景以及个人阅历等。第二,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心中累积的苦闷、困惑宣泄出来,减轻其心理负荷,从而掌握其心理结症所在。第三,针对学生的心理结症,分析其成因及发展过程。其间,教育者要进行系统思考,详尽分析,把握学生思想问题的实质,并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四,引导帮助。在确定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之后,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助其树立克服心理障碍的决心和信心,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领悟,促使学生心理冲突得到调节,并且向积极方面转化。同时,要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矫正、自我调控的能力,赋予调控的具体方法。最后,检查巩固。在学生心理状况得到好转后,还应追踪学生的近况,分析反馈信息,巩固咨询式疏导的成果。

(二)说理式疏导及其运用说理式疏导,即理论教育法在心理疏导中的具体运用,是指教育者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思想认识问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与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的以理服人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说理式疏导,首先,教育者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理论内容。采取只言片语、断章取义的方式,对本来就存在思想困惑的学生进行说理疏导,不仅无助于其解决思想困惑,还会导致思想上的混乱,更谈不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其次,要客观辩证地分析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并对症下药。教育者要仔细分析大学生思想问题的性质:是思想政治性质的问题,还是暂时的思想困惑;是否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等。第三,要针对性的说理疏导。即针对学生的性格、年龄、出身背景、个人阅历以及思想觉悟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第四,情理结合。说理疏导,既要坚持正面说理,以理服人,讲真理、说真话;又要寓情于理,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三)生活对话式疏导及其运用生活对话式疏导是指“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创造各种民主条件,运用对话的方式,促使心理疏导客体思想转化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生活,以人为主体、用对话方式开展心理疏导的方法。运用生活对话式疏导,首先,教育者要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以便教育者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其次,教育者要正视并正确回答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敏感问题”。这些敏感的热点问题往往是他们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因此,教育者要正视这些问题,并正确地教育、引导学生,而不是回避这些问题。比如,教育者要积极帮助学生理解就业、财富分配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看待我们的就业前景、分配制度。再次,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性。遇到事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政治问题时,教育者应注意灵活运用沟通艺术,向学生传递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思想信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色;沟通进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彼此双向互动。

(四)交友谈心式疏导及其运用交友谈心式疏导,“就是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解除其心理不平衡和心理障碍的方法。”运用此法,首先,要给予学生关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理解、信任学生,对其给予关怀、鼓励,使之感到集体的温暖,为交流创造前提条件。其次,营造出接纳、真诚、友爱的人际氛围和集体氛围是关键。教育者要让学生学会消除与人交往的障碍和隔阂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教育者要耐心倾听学生诉说,使其将内心积郁已久的痛苦吐露出来,并用自己健全的人格、乐观的心态、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感染学生。最后,教育者还应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反思个人内在的诸多因素,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

(五)情感感化式疏导及其运用情感感化式心理疏导,即“以真挚的感情去感动人、感化人、感染人、影响人。”人本身都有得到别人真挚感情的渴求;同时也希望他人能够真诚接纳自己的感情。这是情感感化式疏导发挥作用的心理基础。若教育者能够得体地运用情感感化式疏导,不仅能使双方心灵相通,感情融洽,而且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防范心理和逆反心理”,使教育过程顺利进行,从而逐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运用情感感化式疏导,首先,要尊重、理解学生。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相待、不加歧视,善于发掘并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助其坚定信心、振作精神。其次,要情理交融。在引导学生时,教育者既要以情感人,又要以理服人。“情通则理达,理达则情固。情对理的灌输起催化作用,理的灌输有利于巩固和加深思想工作主客体之间的情感。理离开情,如骨之无肉;情离开理,犹肉之无骨。情是理的先导,理是情的升华,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动情,入情入理才能动心入脑。”再次,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情感人绝不是停留在言语上,还应表现在行动上;要多办实事,切实关心人、帮助人。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中,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者的“精诚”。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疏导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心理疏导的作用范围虽然心理疏导法在理想状态下能够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日趋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心理疏导法不是万能的,其作用范围有限。尽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知心朋友,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只能对他们的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起作用,一旦某个学生患有严重的身心疾病时,心理疏导的作用就显得非常有限,就不能仅仅采用心理疏导引导学生,而应该及时把这种学生转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专业医院进行就诊治疗。只有在心理问题层面,心理疏导法才能发挥作用,一旦教育对象患上严重的身心层面疾病时,仅仅运用心理疏导,则可能适得其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它的作用范围。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篇4

【关键词】思政教师,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历来是相辅相成的,许多思政教师也担任着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的责任,我国当前约有80%左右的心理辅导教师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随着学习,工作的竞争愈演愈烈,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多,这直接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将更加广泛,心理疏导除了要求学校做好“点”上的工作,也要做好“面”上的工作;即不但要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同时更要面向最广泛的学生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新形势下,学生心理问题疏导俨然已经成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学校思政教师也将面临更大的心理疏导工作的压力和考验。

由于心理疏导工作在操作内容、主体关系、目标偏向和处理方式等方面相对于思政工作的差异性,往往个体学生的心理问题才是思政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的主要内容,这时刻警醒思政教师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在足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条件下,充分做好心理问题咨询师、疏导员的角色,不断学习,逐步提高心理疏导工作的能力。

一、心理疏导工作与思政工作之间的差异性

无论是从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设置还是从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项不可或缺且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们都以学校学生为工作对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才作为共同的工作目标。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基础。虽然两者在实践操作中不可分割、是互融贯通的,但从本质上来讲,它们在操作内容、主体关系、目标偏向以及处理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1、两者在操作内容上所表现的差异。心理辅导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进行的疏导;而思想政治工作则侧重于学生的道德问题、政治问题以及思想问题,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两者工作切入点的差异通常被认为是心理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同之处,这也是两者差异的主要表现。

2、两者在目标偏向上所表现的差异。心理辅导工作以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所有工作都是坚持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方向进行的,其完全是为了个人的发展而进行的工作;而思政工作是围绕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工作,工作过程不但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要同时兼顾组织性、群体性的发展要求。

3、两者在主体关系上所表现的差异。心理疏导工作中的双方即疏导者与咨询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辅导老师不得做任何违背咨询者意愿的事情,双方自愿特别是咨询者的意愿是咨询关系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而思政工作一般都是教师主动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包涵着“教训”成分,某些思政教师经常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做思想工作。

4、两者在处理方式上所表现的差异。保密原则是心理辅导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基本原则,此外,心理辅导教师一般也并不为咨询者做决定,在交流中的倾听是经常被用到的心理疏导技巧,围绕这种技巧而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最大程度地帮助咨询者,作出有利于咨询者的决定。而思政工作却要求思政教师坚持党的领导,把握主题方向,把学生围绕在党的周围。对组织坦诚、对学生负责是思政工作的重要原因,必要的时候,思政教师还必须向党组织汇报相关情况。

二、思政教师心理疏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思政教师心理疏导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普遍存在于学生群体的一般心理问题和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及被医学上认为有精神病和神经症类的问题。

1、普遍存在于学生群体中的一般心理问题。此类问题并不严重,大多不会对学生产生重大伤害,普遍存在于学生群体当中,比如从众心理、挫折心理、逆反心理、考前焦虑等问题,这些情况通常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并不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后果,假如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够因势利导,采取积极的措施办法,反而会产生对学生有利的结果。比如挫折心理(挫折感)是指由于逆境、失败和受挫等情境给学生带来苦闷、忧郁、沮丧、压抑以及失望等紧张情绪和心理感受,挫折感在学生青年时期表现的尤为普遍突出。这种挫折心理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可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挫折心理。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个人的心理调节和老师的心理疏导以及适当鼓励,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疏导技能以及相应的原理进行挫折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类心理问题在最近几年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并且所造成的影响在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严重后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诸如由于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造成的比较严重的个体孤僻、心理障碍等症状。这种心理问题处理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这也就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学生,原则上不属于思政教师可以处理的范畴,也不是思政教师力所能及的工作。此类学生应当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其作出明确诊断,然后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对于贪食症、强迫症神经症患者而言,是可以坚持学习的,则需要在遵医嘱的前提下,思政教师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配合医生接受相关治疗。

三、思政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策略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策略,给予学生足够的了解和尊重。以学生为本不仅是思政教师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根本,一直以来也都是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时刻将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克服思政工作本身存在的被动型与随意性,而且能够大大缓解学生对思政工作的抵触和反感情绪,要以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为基础,以引导学生、完善学生、塑造学生为核心,把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继而有效地做心理疏导工作。

心理辅导工作的过程本质上讲是学生思想矛盾斗争过程,也是思想同化的过程。学生作为教育工作主体对象,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始终发挥着能动性的作用。思政教育要站在素质教育高度,使心理辅导工作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统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就指出“思政工作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和健康教育,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承受压力、挫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通过咨询、谈心等方式,帮助他们处理好在学习、生活、交友、择业、成才、健康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心理学认为,个体需求及渴望是促其产生积极性的源头,心理需求影响个体的意志、情绪和思维,因此,学校思政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根据学生特点及需求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2、不断提高自身心理辅导工作技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思政教师个人工作技能及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在做心理辅导工作时是非重要的。作为思政教师,必须掌握不同类型学生心理问题的分布规律,清晰地了解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比如倾听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然而许多思政教师在进行心理疏导时,通常忽视了倾听而习惯于讲,又或常常喜欢对人和事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事实上只有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坚持多倾听这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才能让学生有被理解、尊重的感受,才会有利地帮助学生找出产生心理问题的症结,从而更妥善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此外,思政教师应当坚持学习《心理咨询会谈技术》、《心理咨询流派》、《心理卫生学》等心理课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积极参考心理咨询培训和专题研讨会,多了解学生心理个案,积累工作经验,从而切实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2.2要密切关注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和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中最复杂的关系,大部分心理问题是由于感情关系或人际交往处理不当所引起的,特别是对于学生而言,其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非常容易导致心理纠结,产生心理问题。由于学生情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而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这是因为,一个人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弗洛伊德等人认为,童年经历是对人成长影响最大的时期。因此思政教师只有对辅导对象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有了足够的了解,在进行心理疏导工作时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种心理问题是受长期影响而形成,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3、做好工作角色定位,明确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区别。

3.1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摆正定位。一个人的职业角色往往决定其工作方式,就会形成一套惯势的思想行为模式。思政教师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就面临着一问题,这就需要思政教师明确区分思政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这两种工作不同的性质,从事心理疏导工作时,可以汲取思政工作中有价值的思想,借鉴其有效的方法,从而更好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明确其工作的重点并不是治疗性辅导,而是发展性辅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疏导,对于状况比较严重的学生应当将其送往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那里,保证这类学生获得更科学有效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问题激化,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这也适合思政教师的自身能力也是思政教师力所能及的范围。

3.2思政教师在开展工作时要注意避免把思政问题心理化或心理问题政治化这两种认识误区。简单地说,就是不能简单地将在心理疏导工作中遇到的思政问题当做心理问题来处理;同样也不能将思政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当成思政问题来处理。实事求是地开展思政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

心理疏导工作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指导学生政治思想、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思政教师的重要任务和教育使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思政教师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袁雅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3,24(8):72-73.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篇5

关键词:军校基层干部;心理疏导;心理素质;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55-02

军校是培养适应未来战争合格军事人才的高地,军校学员兼有军人和大学生双重身份,接受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在校期间不但要完成科学文化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参加高强度的军事体能、技能训练,加之环境封闭、任务繁重、交往受限,往往承受着较强的心理压力,对心理疏导有旺盛的需求。为学员做好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是军校基层干部的职责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干部应重点对照以下几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疏导能力素养。

一、具备扎实的心理疏导知识和必要的专业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厚实的知识基础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首要条件。具体来说,应形成三层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知识网络:一是次级层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军人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核心层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技能、心理测验知识等内容。三是层知识,包括邻近的人文社科知识、医学知识等。核心层知识直接服务于心理疏导工作实践,是必须具备的;次级层知识属于内容广泛的前导性知识,是心理疏导体现心理学色彩的保证,应尽量了解;层知识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立身处世、品德修养有关,可以体现心理疏导的人文关怀,也应多加涉猎。

心理疏导技能往往决定工作的成败。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是发现和识别心理问题的技能。基层干部应熟悉学员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表现、易发时节,对心理问题症候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用观察、访谈等方法,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员。

二是准确判断心理问题的技能。基层干部应能够运用心理诊断的相关理论和常用心理测验工具,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明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三是有效解决心理问题的技能。基层干部应制定并实施疏导方案,运用会谈的参与性和影响性技术,帮助学员解决心理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干部和学员双方的努力,还需要向其周围的同学、教员、亲属等“重要他人”了解情况,以便协调行动、形成合力,为学员的转变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四是倾听和沟通的技能。会谈是心理疏导中人际互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倾听和顺畅的沟通是其中的基本要素。善听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要善于捕捉非语言信息和语言背后的深层次信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矛盾冲突、挖掘问题根源。良好的沟通技能在解决心理问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层干部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熟练运用鼓励、重复、提问、反映、澄清等技巧,力求把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双方的感觉和看法用准确、生动、入耳的语言表达出来,营造融洽友好的沟通氛围。

二、兼有心理咨询师和军校心理工作者的全面素质

心理疏导过程是疏导者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价值观、人性观等诸方面的展示,军校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是影响心理疏导效果的重要因素。基层干部应兼有心理咨询师和军校心理工作者的全面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式。做好军校心理疏导工作亦需知己知彼。基层干部不仅必须清楚自己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更要全面掌握来访学员的情况。否则,想当然去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必然要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对学员产生误导,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基层干部只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给服务对象以正确的指引和疏导。

二是不为名利的优良品质。在地方,心理咨询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收费较高,心理咨询师的报酬也比较丰厚。军校心理疏导却是一项不计报酬而又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因此,基层干部要培养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不计名利的优良品质,否则容易心理失衡、产生抱怨,很容易在工作中流露出不满情绪,破坏心理疏导效果。

三是过硬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师从来访者那里所获得的信息大都是负面的,难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基层干部必须分清角色、善于自我调适,以平和的心境开展疏导。还要善于容纳他人,以尊重、真诚、温暖的态度对待来访学员,对他们的问题表达出“共情”而不是简单的“同情”。

四是保密意识和职业道德。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难免会触及个人隐私,如来访者的家庭、身体状况、情感经历、领导战友等等,基层干部必须对此严格保密。否则,一方面因得不到来访者的信任,无法正常开展心理疏导,甚至会使疏导关系走向终结;另一方面会伤害来访者的自尊,给来访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更深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负责任的心理咨询师,为了炫耀自己的工作成效,把来访者的隐私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或是向领导和单位邀功的资本。这些都严重违反了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极大破坏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形象。当然,保密也有限度,如果发现来访者出现自杀、自伤、伤人的极端倾向,必须果断报告,及时制止。

三、切实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

李瑞环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任何人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了解情况、分析矛盾、研究对策这三个环节。”“了解情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军校心理疏导工作也不例外,切实了解和掌握来访者的情况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前提。军校心理疏导的对象是军人,主要是学员,他们身份特殊,既是大学生,又是军人;任务繁重,日常学习、训练、课外活动安排饱满,空闲时间少;负担很重,表现为转变跨度大、思想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精神负担重,训练强度大、身体负担重;大多是从地方中学到军校,社会阅历浅;年轻气盛,情感丰富,富于遐想。在环境因素、生活经历和自身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员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希望能够得到心理援助、摆脱心理困境。而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只有真切地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心理疏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要贴近实际了解服务对象

元帅常以他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时教室里的一幅标语――“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来警示自己,做心理疏导工作更应把这条标语作为座右铭。对学员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可能仅凭蜻蜓点水式的接触和想当然地“推断”,也不是发几张调查问卷就能解决的,而应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最好是在服务对象所在单位即学员队任职,或是创造条件到这些单位去代职、兼职,只有与他们打成一片,亲身了解服务对象的学习训练任务、管理氛围、生活状况、人际环境,深入他们的生活,深入他们的思想,深入他们的心田,才能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分析他们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从而规正心理疏导的正确航向。

(二)要与时俱进了解服务对象

人的心理健康处于动态波动中,不同时节、不同对象的问题各有特点。有的干部自以为基层经历丰富,就以为自己了解了学员的实际;还有的以为过去已经了解了学员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就以为现在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还是那些。殊不知,不能轻易以“过去”推论“现在”,特别是近期发生的负性事件可能是心理问题的新诱因。心理疏导不能降低标准、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只有不断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在偶然性中把握必然性,厘清导致心理问题的“动态因素”和“背景因素”,才能找到心理疏导的切入点。

四、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多次指出,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军校基层干部也应把“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让心理疏导更暖心、更贴心、更入心。

(一)心理疏导要“心中有人”

心理疏导要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心理疏导中倡导人文关怀,意味着尊重“人”的本性,要求基层干部站在“人”的角度考虑广大学员的特点,使学员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彰显,使他们成为有自由意志而又全面发展的人。网络时代,军校学员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显著增强,更加渴望自我展示、获得肯定,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在心理疏导时必须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员、理解学员、关爱学员,满腔热情地对待他们,努力调动他们自我成长、自我治愈的内部动力。

(二)心理疏导要“用心育人”

军校基层干部要为学员的自身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搭建广阔平台,这也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心理服务工作者应强化“用心育人”的观念,把每一次疏导当作一次教育、一次帮带、一次解惑,不但帮助学员分析问题、理顺情绪,还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认知模式、促进有效行为应对、塑造健全人格特质、挖掘积极心理资源,立足当下,放眼长远,“授人以渔”,为学员自主地决定人生发展方向、突破人生挫折困境积蓄强劲正能量。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心理疏导:素质教育

2008年在汕头市两所中学发生了学生跳楼事件,与此相类似的事在全国范围内时有报道,它们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刻不容缓。《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疏导就是在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教育者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使之走上健康的轨道。但是,包括汕头市在内的全国中小学普遍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问题的重视也只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把学生的心理疏导问题落到实践中就成了每一位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难题,也只有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富于成效。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也有很大的改动。教材内容主要依据学生生理、心理和道德成长发展的顺序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发展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而展开,比较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对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揭示和疏导往往具有整体效应,这是心理辅导室一对一模式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本人认为,如果能将心理疏导有效地融合进思想品德课中,必将极大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那如何将心理疏导与思想品德课有效统一起来呢?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任课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分类,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障碍而引发的行为缺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为此,每年开学初,我面向全体学生,对我所教的五百多名学生进行全面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我综合采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对学生进行普查。先确定各个班级的整体心理状况,对一些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做登记;然后选出怀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走访班主任和家长,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逐个核实,并把这些学生作为疏导的重点对象。在调查中我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我根据上述分类,把各班学生中普遍出现的情况按班级进行分类,再把各班中出现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进行归类,争取做到对每个班和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心中有数。

其次,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对全学期的教学内容作全面了解,确定哪一课的内容适合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疏导。如七年级下学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自尊》一课可用来对出现人格品行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自信》一课可用来对出现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挫折》一课可用来对出现学习障碍和人格品行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而八年级上册的第一、二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人际交往内容,这部分内容可用来对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接着,在进行每一节课教学之前应该把这节课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内容与哪个班、哪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配对,真正把心理疏导融合进每一节思想品德课中。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把所各内容具体贯彻下去。不过。由于各班的整体情况和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且课堂上的情况变化多端,结果教师往往无法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和有效的应对方法。比如,一些调查只显示出,现在的学生喜欢“和父母谈心”的很少。他们与其家长的代沟很深[1],而我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个班竟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父母和老师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没有一点感恩的心,甚至对父母和老师的管教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这个班时就预先布置学生去作一个调查:了解自己妈妈生育自己时经历了什么痛苦,养育自己花了多少心血和金钱,以及父母工作的辛苦等。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谈感受。我有意识让有感恩之心的学生先讲,并专门让那些感情丰富的学生来说,然后再让那些没有感恩之心的学生来说,结果,我看到了绝大多数原来缺乏感恩之心的学生有了感触,思想有所转变。又如,初一(7)班有一位女学生,个性内向,课间不声不响,上课从不主动发言,但我却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她有表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我在课余时间找她谈话,了解她自卑胆怯的根源。原来她在一年级时,回答问题错了,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及老师的不满。从此,她感到十分自卑,认为自己很笨,做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会失败,因而形成了这样的性格。故此,在教学七年级《自信》一课时,我在上课前先让她预习课文内容,划出自信的概念,然后上课时举手回答。但上课时她并没有举起手来,我知道她又胆怯了。可她的眼睛一直盯着我,渴望回答问题。于是我点名提问她,考虑到她的声音肯定会很小,我把扩音器放在她的嘴边。在她回答后,我又当众表扬了她,课后又鼓励了她。后来,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她高高举起的手。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能真正把学生的心理疏导问题记在心上,我相信我们就能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

最后,任课教师要充满爱心。这一点可以说是实现思想品德课与心理疏导有效统一的关键。“爱是心理治疗的良方”[2],当一个教师成为一个特殊的心理治疗者时,他就应当抛弃居高临下的道德灌输,把心理疏导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理解和欣赏,从精神上无条件地爱这个学生。唯此,才有可能使心理疏导奏效。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77-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价值思考

心理疏导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日益得到关注。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一种新的理念和视点,也为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理顺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代表主流社会思想排解教育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遇到矛盾、困难所产生的思想障碍与思想问题。有别于教导和指导,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思想障碍。它更加关注人文关怀,帮助人们解除思想困惑、疏导情绪,有助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对人本身的关心。加强心理疏导,正是从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困惑等,适时地进行教育引导,相比较以往简单的说教而言,心理疏导是在充分疏通情绪基础上理顺思想认识活动,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深度关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关注他们成长成才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困惑,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根据大学生活各阶段的不同情况,做好学习成才、就业择业、心理健康、情感等方面的咨询、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就业、健康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具体困惑,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帮助和引导,减缓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心中装着学生,关注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思想困惑,关注他们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真诚地对待学生,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注重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消除求学、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困扰,实现学业优异、择业顺利、健康生活,形成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高校的贯彻和具体落实。广大师生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对于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注重心理疏导,尊重学生的个好,激发他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心理疏导”的理念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达到化解思想矛盾、提升思想认识,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构建和谐校园。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类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学业疏导

大学学习阶段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与他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大学生在学业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有的对专业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人生目标不清晰、学习缺乏动力,有的学习方法不佳、考试过度焦虑,有的对顺利拿到所读学位的要求不清楚、对学业结果听天由命等。

因此,可以通过聘请教授、专家学者开设系列讲座,明确人生目标,进行理想教育;学习座谈、专业讲座等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明确学位要求,加强学业规划;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等活动,发现自身潜能,获得自信;邀请专业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团体学习辅导等来进行心理疏导。

(二)安全法纪疏导

安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人身安全、财物安全、交通安全以及校规校纪安全心理疏导对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长的严密监护下长大,进入大学后,失去了以前家长的监管,对周围潜在安全隐患不易觉察,尤其对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安全情况复杂的地方性大学,大学生遭受人身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钱包、手机、mp4等被窃事件频发;大学生在校内校外遭遇交通事故的惨剧不断;学生因考场作弊失或多次旷课教师教诲后仍无悔改而被处分等并不鲜见。为避免这些损失,辅导员等应不失时机地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班会、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法纪心理疏导,让他们知道安全知识内容以及如何避免遭受损害,确保学生人身、财产、交通安全,不违反校规校纪。

(三)交际情感疏导

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交际需求,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缺少沟通交往;部分贫困生心理较为脆弱敏感,与富裕生存在心理隔阂,在面对交往时自卑、封闭、嫉恨等往往力不从心;大学生男女交往、恋爱等问题也成为他们成长中的困扰。

因此,辅导员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引导大学生建立宽松友爱的人际关系,尽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疏导,充分发挥疏导原则进行思想的调节、调解、协商对话,从而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和缓地解决学生人际关系之间的冷漠、紧张状况,促使人际氛围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正常对待异往,理智对待友情、爱情等。

(四)消费休闲疏导

消费和休闲疏导对大学生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心态极为重要。有的学生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花钱随便,没有节制;有的学生存在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心理,追求奢侈生活,超前消费;有的学生存在炫耀心理,追求品牌,盲目攀比……部分学生在休闲时间内懒懒散散,虚度时光,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通宵达旦;部分学生痴迷于怪诞、神话小说昼夜颠倒;部分学生沉溺于聊天交友而整日萎靡不振……因此,心理疏导有助于大学生做到合理消费,科学安排休闲方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就业疏导

就业疏导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择业。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就业疏导集中在即将毕业、找工作时,这使得大学生无法获得整体化、个性化的全程就业疏导。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疏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展全程化的就业疏导。首先,可以按职业认知与探索、未来职业定向与选择、就业能力准备(提升)、就业实现与职业生涯启动等四阶段分年级进行疏导。其次,构建大学生就业疏导全员指导体系。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全体教师通过就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挑战杯、班级文化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就业能力等,提高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高校政治辅导员中,专业方向不一,学历结构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有待进一步优化、提高,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学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心理疏导队伍。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是一种育人、育心的全方位综合教育活动,要建立学生工作部门整体协调、齐抓共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因此,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专门的校园心理疏导教育组织机构,加大教育、心理专业辅导员的引进,配备各类专兼职人员,及时进行培训;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服务活动,如我校对大学生进行“5・25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开通情感热线、大学生就业咨询服务、文明离校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广泛宣传学业、情感、就业择业等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各种问题。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思路。我们通常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德育工作来抓,对大学生心理疏导缺乏全面认识,工作方法简单,效果表面化,不能达到活血化瘀,舒缓情绪,提高认识的良好效果。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落到实处,形成深度。

3.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作为对辅导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好的要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作为辅导员日常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目标责任制,定期督查、考核执行情况,努力避免院系因学生思想问题发生恶性事件。

(二)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知识,拥有健康的心理世界和较高的思想境界,能够联系所讲授的课程,插入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所以,作为教师要保持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用清晰生动的内容、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适宜的方法去疏导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利用班级、院系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例会,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机制

1.要充分发挥班级、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等例会的心理疏导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各种需求,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妥善把握学生思想情绪,引导学生理智选择正确行为。如利用每周的学生会工作例会、每个月一次的班会,每周一次的班委会等,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情绪,并进行检测、评估和预警,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调适,对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答,对于部分学生的疑惑要及时予以讲明,对于个别的谣言要及时予以澄清,对于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以说明;对于学生积极的情绪要及时给予鼓励。

2.坚持学大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常规化、制度化。通过经常性的心理疏导,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避免不良情绪、心态积累恶变,引导大学生情绪、心态向良性发展,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情绪稳定、心理和谐,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坚韧不拔、不怕失败、关爱心灵、珍视生命,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时化解思想矛盾、理顺思想情绪,加强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平台

1.利用高校校园心理疏导网络体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发展,学生可以平等地在网上获取信息,又会在网络交际中迷失自我,对现实的人际交往产生抵触心理,造成人格障碍。因此,首先,要建设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网站或者网页,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形成正确的校园思想信息导向和舆论导向。其次,积极加强网上心理疏导的工作,开展网上心理咨疏导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的优势,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空间,运用现代手段和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掌握有效地调节情绪的方法,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要积极开展网上时政讲座、网络论坛等活动,重视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网络公德意识,尤其是对网络中散布的一些过激的言论、不好的思想苗头要及时引导,对不良信息、有害信息及时监控和屏蔽,引导他们远离不良信息,接触健康信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宣传媒介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利用校园广播和校报等媒体,针对校园发生的事件予以及时宣传,坚持正确立场和舆论导向,有利于消除思想疑虑,化解不良情绪,引导大学生思想稳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五)构建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的优势,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在校园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而不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既能体现大学的崇高追求,又富于文化底蕴,赋予外在“美”于“真”和“善”的内涵,使每个置身其中的大学生都能感受到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所带来的思想和心理上的舒畅,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功能。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篇8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为新时期下如何进一步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在和谐社会构建的时代背景下,在企业职工中开展心理疏导,对于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善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的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心理疏导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指的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理解,借助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以达到改变或改善心理问题人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消除不良心理状态的行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行,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为加强管理,赢得竞争,企业用工制度、收入分配不断调整,由此造成了企业职工思想多元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企业职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上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问题,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意做;有的怨天尤人,看这不对劲,看那不顺眼;有的自由放任,心中无人,目无组织,对企业的管理无所顾忌;有的得过且过,工作凑合干,混一天算一天;有的唯我独尊,善言听不进,好意不采纳,自己想干啥就干啥等。这些思想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企业职工身上,但它对企业已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在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心理疏导,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心理疏导的意义

(1)有助于企业了解职工思想动态。解决企业职工的思想问题,前提是要能正确认识和了解职工中存在的思想问题。目前企业职工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心理科学的新视野上,结合思想与心理、宏观与微观,综合地、立体地看待职业职工的心理问题,而非简单地把心理问题看做是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全面、准确、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有助于增进职工心理健康。对于这些出现心理问题的职工,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外,应该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及时帮助这部分职工避免或消除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3)有助于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开展心理疏导,一方面普及了企业领导与职工的心理学知识,使得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够自我调节心理,增加一道心理防线,减少因心理问题造成的事故;另一方面,心理疏导注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地位平等,允许被教育者宣泄心中苦闷,有助于拉进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距离,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心理疏导的途径

(1)加大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要想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心理疏导,就需要企业加大企业思想宣传工作。通过座谈会、先进文化知识竞赛、企业宣传栏等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和形式,对企业职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职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变革,以理性的态度看待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的利益得失,克服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心理。(2)建立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一种创新工作方式,具有其特殊性。心理疏导过程中,面对面的谈心显得尤为重要,要保证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通过对心理问题职工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提高这部分职工的心理应对能力。最后,搭建职工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使得职工不良情绪在这个平台得以宣泄,保证交流渠道的畅通,加强与职工的交流沟通,及时疏导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防范未然。(3)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坚持理论灌输与情感互动相结合,充分考虑职工的思想情感,理解职工,尊重职工,以平等的姿态与职工进行思想交流,带着情感和真心对职工进行心理疏导,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理、以情施教,以多种形式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引导职工正确理解政治观念,职业规范、企业文化等,促进职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升华,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篇9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犯罪心理;心理疏导

心理学认为,青春发育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心理发展还处于成长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在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中,对涉罪未成年人或被害人引入心理疏导,将有助于未成年人理性的对待自身行为、克服心理问题、调整行为方式,有效的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一、未检工作中心理疏导运用依据及概念

2013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同意,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评。”该条规定为涉罪未成年人或被害人的心理疏导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未成年人刑事检察阶段中引入心理疏导,就是采用心理疏导、心理测评、行为矫正、心理评估等相关心理学方法,帮助查清心理症结,把握其负面的心理状态,了解其犯罪原因,找准教育的感化点和心理阴影的疏导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其特殊心理,扭转其偏曲性格,增强帮扶、教育和预防的实际效果。①针对身心处于成长阶段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心理疏导,不但有助于未成年人摆脱涉罪(伤害)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有利于未成年人重塑健康心理。

二、犯罪心理疏导在未检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从犯罪心理原因上分析

在一起纠集多人的校园故意伤害案中,多名涉罪未成年人在不知原由的情况下便参与故意伤害。在案后讯问中,问到涉罪未成年人小新(化名,以下未成年人名字均为化名)时,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打架,但是小宏是我哥们,他叫我打,我便打了,肯定那个人(被害人小申)欺负了我哥们。同案人小宇说,在宿舍时,大家都一起打小申,我如果不打,大家会觉得我不够意气,以后就不和我玩。同案人小鹏说,我是最后到宿舍的,看到大家在打小申,以为我们宿舍谁被欺负了,就上去也打几拳。

从这个案件我们看到未成年人的社会经验不足,遇事后不搞清楚原因,盲目讲义气,一味的跟风,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其实是群体性心理取暖。在实践中,很多涉罪未成年人为所谓的朋友义气,让朋友“看得起”,而后参与抢劫,盗窃,甚至无事生非,寻衅滋事。在莆田市H区检察院办理的92件149人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存在这种心理的未成年人占61%。

刚年满17周岁的小清,因犯诈骗罪,被某法院判决有期徒刑一年,小清是有很多不良习惯的未成年人,吸毒、盗窃、诈骗、打架。在小清的父母眼里,小清是他们已经无法管教的小孩,该案的发生,是小清父母主动报警。小清的父母从小对小清十分溺爱,慢慢长大后,父母发现小清有越来越多的坏习惯,在学校也成了问题学生,学校找其父母要求让小清主动退学。退学后的小清,在社会上认识不良青年,开始学会吸毒,偷家里的钱,父母因管教不动,将其送往精神病院“管教”。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性格缺陷。父母从小过度溺爱,使小清形成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当遭遇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易受外界影响,容易误入歧途。在未满14周岁时,小清便成问题学生,学校的教育“失败”的情况下,选择对小清进行“放弃”,父母的无力管教,也选择“放弃”。在缺少情感引导的小清,更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最终走上犯罪。

行为通常是由心理支配,处于青春过渡期的未成年人在逆反、个体自我、冲动等心理支配下,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熏染,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心理疏导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方法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找准支配行为的心理原因,使涉罪未成年人在认罪、悔过后,重建健康心理,回归社会。

(二)从未检工作性质上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经历30年发展,2015年12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专门成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目前全国有900多个独立的未成年人检察专门机构。②现行全国检察机关都在贯彻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并实行“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模式,通过“少捕慎诉”、“附条件不”、“不”、“帮教帮扶”等措施来感化未成年人,助其重返社会创造条件。莆田某H区检察院2013年至今,对未成年人的不捕率为11%,不诉率为25%(包括附条件不),同时通过各种帮教活动的开展,已帮助47名未成年人重返校园或走上工作岗位。犯罪心理疏导工作是协助未检开展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人工作重要措施,有利于更好的疏导未成年人的情绪,使其接受自己的问题,愿意自我改变,“由内而外”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

在整个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检察院处于重要的几个阶段,有批捕、审查(、不、附条件不)等。对取保候审、不或附条件不的涉罪未成年人,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其生理特征、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这是分析其心理状态,为帮扶、帮教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对附条件不的涉罪未成年人,需设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考验期,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展心理疏导的时期。

(三)从心理疏导现实意义上分析

未成年人在涉罪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复杂多样,部分人存在焦虑、不安的心理,也有部分人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负性情绪,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有效调节他们的心理压力。③同时实践中许多案例表明,一些犯罪嫌疑人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若忽视其心理问题,盲目进行羁押、或者监禁,导致其二次犯罪的概率也较高。H区检察院自2010年以来,二次犯罪涉罪未成年人占10%。另外,对被害人的心理疏导也是十分重要,特别在害案件中,未成年人被害人在遭受侵害后,会出现恐慌、焦虑、羞耻、绝望等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负面情绪的过度堆积使其心理发生变异,导致形成冲动、偏执人格,在外界不良刺激的诱发下,很容易走向暴力犯罪。如女孩李某,其从小就被母亲家暴,而母亲再婚后又常受继父家暴,在她14岁时被母亲卖给了某地一农民当媳妇,之后又遭受那个男人的待,忍无可忍的她选择了用农药毒死那个男人。④

三、心理疏导在实践中运用的局限性

(一)对心理疏导工作的认识不足

对心理疏导工作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在很多基层检察院是存在“过程式”的聊天、“流程式”的调查、“填空式”的办理、“灌输式”的法制宣讲,使得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成效并不理想,无法真正实现恢复涉案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帮扶效果。对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欠缺审慎态度,因“案多人少”关系,很多未检工作人员通常对“讲不通”、“感不化”、“屡不改”的未成年人直接适用,一方面节省工作时间,也将教育、感化的任务转移给法院。

(二)心理疏导内容与方法的欠缺

我国的一些地方也开展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疏导与干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缺乏统一工作内容及标准,各地方“自成一体,各自为战”,难于形成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对一涉罪未成年人,通常会经历公安侦查、检察院、法院判决等阶段(案件),甚至有些案件还到监狱执行阶段,但公、检、法、监狱都有各自的帮扶措施及方法,各机关间也缺少衔接机制,导致帮扶存在断接性。对产生心理危机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严重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更需要多样化多次数的心理疏导,但是现行绝大多数的检察院的工作方式仍处于简单的心理咨询及干预,持续帮助和关怀不足,无法达到良好的救助效果。

(三)未检队伍欠缺心理疏导专业性

心理疏导是一个专业性强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心理咨询过程,还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验、心理辅导等,这就要求从事心理疏导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但是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检察官也不一定就能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于具备检察官这个身份的心理咨询师,不易于涉罪未成年人从心理上接受,通常会使其存在对立、消极的负面情绪,难于达到心理认同,从而影响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

四、心理疏导实践运用的发展构想

(一)提高认识,建立专业、兼职相结合心理咨询队伍

首先,从根本上改变固有观念,转变传统的办案思维,切实提高对未检工作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识,建立“宽容疏导、感化引导”为主,惩罚为辅的观念,是做好未检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先哲提出的“慎始”思想,认为只有慎始,才能善终。中国文化传统还提倡“恤幼”、“慈幼”,反对“不教而诛”,未检工作强调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

其次,建立一支“兼职”的心理咨询师队伍。鼓励与支持从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检察人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使其获得心理咨询师咨格,以使更好的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现行我国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方的未检部门检察人员都要求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例如北京市检察机关未检部门共有127人,其中113人已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该市未检部门助检员以上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员,达到未检队伍总数的80%。⑤莆田市H区检察院也强化专业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议,通过培训经费报销、时间保障等方式,鼓励该院未检工作人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现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人数占未检队伍的70%。由于检察官的职业限制,对于具备心理咨询师咨格的检察官,通常应作为兼职心理疏导师,负责未成年人一般心理问题处理。

最后,加强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合作。针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必然需要更有经验,更具专业的心理学专家的参与,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更具备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心理疏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根据每个未成年人的不同心理问题,行为特点等,通过专业性调查、分析、治疗,达到真正的心理恢复。同时对专业心理咨询师应用,也有利于提高未检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带动整个检察机关心理工作队伍的发展。

(二)构建心理疏导具体工作方法

首先,规范心理疏导对象。在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中,不但要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也需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也应针对存在问题(造成影响)的近亲属开展心理疏导。开展心理疏导,应对未成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应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等,对于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暴力型和反复涉案的未成年人进行重点疏导,可外聘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未检心理咨询师相结合,进行个别疏导。对于一般性心理问题,可以由未检心理咨询师直接开展心理疏导,采用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有效进行心理疏导。

其次,规范心理疏导程序。对涉案未成年人或被害人的心理疏导不是强制的,而是应设立一定程序,规范进行。设立心理疏导预告程序,尊重被疏导人的意志是符合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初衷。事先应告知进行心理疏导的目的、方式、方法等,让其有接受心理疏导的心理准备。在未检工作中,只有征得未成年人同意后才能启动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也应该严格按心理咨询的程序,尊重未成年人的意愿,不得强制进行心理疏导。

最后,选择适当的心理疏导方式。针对不同的未成年人,不同涉案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心理咨询,通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总结心理问题,让被咨询者发现自身的问题所在,并为咨询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通常运用到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让被辅导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克服成长中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认识。心理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对被训练人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测验(评估),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方法,对被咨询人进行测验,从而发现其心理问题的程度。上述几种方式,是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方式,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分析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综合运用心理疏导方法。

(三)各司法机关之间有效衔接

心理疏导工作作为缓解涉罪未成年人情绪、激发其道德情感和理智感,改变认识,了解其心理的有效手段。心理疏导启动早晚且是否连续性,直接影响心理疏导的效果。这就有必要将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向审前程序延伸,这样,公、检、法、司和监狱都应纳入到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当中。建立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程序上的流转,目前像H检察院这样的基层司法机关已经逐步开展这项工作,除了制定系统内的规范性文件外,还需要会签协作性工作制度,除了确定心理疏导对象的选取标准、疏导方法、专业人员的选配及沟通渠道等外,重点要对心理疏导方案在不同诉讼程序中如何有序衔接和实施进行具体规定,这样,既能整合资源共同开展工作,又能在交流和补充中巩固心理疏导效果。⑥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费用,对于涉罪未成年人来讲,心理疏导应是免费的,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应有相应司法机关自行承担,纳入办案经费;心理疏导的保密性,要求司法机关要充分尊重疏导对象的意愿,不同机关之间的工作人员应在其必要的范围内进行探讨;此外,每一个办案单位都要建立心理帮教档案,除系统备份外,还要将有价值心理疏导工作内容随案移送。

[注释]

①赵卿,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和矫治制度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15年第1期。

②《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专业化建设的意见》,高检发未检字〔2016〕1号,2016年3月25日。

③荆玉梅,涉罪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的心理疏导机制研究,法制博览,2015、06(中)。

④崔海英,花季之殇:未成年女性犯罪之心理物征和危险因素,青年探索,2016年第2期。

⑤赵晓星、范跃红,帮教感化失足少年更专业更用心,检察日报,2015年6月4日第002版。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篇10

关键词:辅导员谈心教育法主题活动教育法

舆情疏导是指“是指对人们存在的各种思想认识、观点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的问题,从舆情研究的角度运用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给予梳理分散、表达通畅和启发引导,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和积极健康的社会政治态度,从而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满怀信心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的一个转化、改变的过程。”[1]其实,舆情疏导就是管理者主导的旨在使群众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更加趋向和谐。在高校,当大学生群体存在政治态度倾向性问题时,就要靠高校管理者来进行疏导,而这一角色,往往又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辅导员来担任。2005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所以,辅导员在工作当中,应努力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疏导大学生的思维困惑、立场问题。例如辅导员运用谈心教育法和主题活动教育法。

一、谈心教育法的运用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多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脑海中的相互碰撞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要靠辅导员运用科学合理的谈心教育法加以疏导,特别是在面对个别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辅导员所做的工作要分为几个步骤,首先,要做好谈心前的准备工作。在谈话之前,辅导员要充分收集和了解谈话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还好、生活状况以及基本的政治立场,观点看法等,制定谈话的主题和内容。其次,谈心步骤的实施。在谈话的过程当中,辅导员要充分表现出身份平等和遵守秘密的态度,要具有亲和力的与学生交谈,并且在交谈的过程中,广泛的收集和分析学生反馈的观点看法等,判断谈话对象是否存在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最后,总结谈话教育法的实施效果和后续的计划。一次谈话教育法的结束不代表辅导员的疏导工作的结束,辅导员应从谈话中认真总结经验,确定下一次谈话教育的时间和主体,特别是对有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应当采取跟踪谈话的形式,定期的为大学生做思想和心理疏导。在这里,需要对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区别。区别一:形成的内因不同。思想问题是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热点事件、政治制度所产生的价值判断的偏颇、极端的思维观点、不合理的生活态度等等,而心理问题是由于个体性格、生理特点所造成消沉的情绪、厌恶学习、恐惧等特点。区别二:影响的范围不同。思想问题所带来的不合理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具有感染力的,能够影响到周围的交际人群,而心理问题所造成的情绪消沉、怠工厌学往往只影响自身。所以,辅导员在面对大学生疏导工作时,要在谈话中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运用恰当的谈话内容和方式加以解决。

二、主体活动教育法的运用

另外一种方法是主题活动教育法。辅导员要将舆情疏导和主题教育活动法相结合。在主题活动教育法中,辅导员应当改变以往的只重灌输,而忽略大学生的参与,应当将主题教育法变为辅导员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交流。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确定主题的目标和内容。主题的确定应当积极与社会问题挂钩,探讨社会当中存在的热点话题,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困惑。当代的大学生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对于认知社会和被社会认同是有内在需求的,辅导员在确定主题时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他们最需要解决的思维困惑,否则,辅导员的教育将会与社会相脱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主题活动的举行。辅导员应当将主题活动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结合,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师哥师姐与大学生相互交流,传播正确的观念和具体的方法。例如,当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那么主题的目标就是:解决大学生对就业的困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那么,主题的内容就是请学校的就业辅导老师或师哥师姐与大学生交谈,并且鼓励大学生上台发言,互动交流,帮助大学生制定就业计划书等等。最后,辅导员应总结活动内容,评估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

总之,通过辅导员运用科学合理的疏导方法,排解大学生的疑虑,增强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是高校教育应当达到的教育效果。一味的灌输或“一锤子”式的教育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对大学生舆情疏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月生.试论舆情疏导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性[J].社科纵横,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