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和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1:49

青少年心理和辅导篇1

XX年8月3日、4日两天我参加了xx镇XX年中小学教师“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辅导能力”培训,通过龙xx、蔡xx、范xx和朱xx等四位教师的精彩讲学,使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复杂性。在这里,我想说:如果没有这次心理健康培训,我或许还是会认为教师是没意思的职业,或许还是不会更理智更清醒地认识我自己,认识教师。现在我懂得了,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我离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还差得太远。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还有着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应该乐意去接受生活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选择了做教师这个职业,就不可避免地要扮演着多重角色,变换着多重身份。要很好地调适这种不可避免的角色冲突,首先就要自强素质,让自己有能力去应对这些角色的需要。而不是总说现在的学生怎么怎么不好管,做教师有如何如何难。要学会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因生活而影响工作,也不因工作而影响生活。当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能把自己工作中的各种事情处理好,那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怨言,自然就能更客观的看待自己的职业和日常工作,就能在工作中有热情,有干劲,并最终有成就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地继续教育,不断加强各方面学习,让自己与时俱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不断变化的学情,做一个至少合格的教师。现将本次学习情况及学习中的一些感悟罗列如下:

首先,懂得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xx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其次,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总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为学习,为人际关系等等,且有增长的势头,这就说明现代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健康教师力求“对症下药”,从心灵上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了解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气等。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时,就应该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再次,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由于工作在农村小学,没有更好地了解现在教育的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的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另外,本次培训让我明白了很多,不仅仅是教学上,还有一些人生感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要处理好与同事、领导、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工作环境的好赖是开心工作的前提,更是保障。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克服攀比心理。与人攀,与人比,那是自己气自己。要科学安排时间,劳逸结合。为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要科学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忙中偷闲,放松自我。要关注自己的外表,努力把自己修饰的高雅、大方、得体。关注自己的外表,首先就是对自己服饰的关注。教师服饰的最大功能不是让自己变的漂亮,而是提高教师的自信能力。每天出门前一定要照一照镜子,把自己简单打扮一下,挤出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让自己优雅得体,干净利索,充满自信、精神抖擞的走出家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要调节家庭生活。xx立和睦的婚姻家庭,婚姻始终是构成家庭的轴心,也是维持最长并且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的条件。有闲暇的时间,读读书,提升知识素养,拓宽视野,我们的知识很匮乏,如果不及时充电,容易被淘汰。还要学会微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善于微笑也是调节心理的一种良好的方式。为了自己心情愉悦要强迫自己学会微笑,看到同事时要笑,看到朋友、熟人一定要微笑,在笑的同时就排遣了一些烦恼。

青少年心理和辅导篇2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98-01

培养社会所需的心理、行为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最高效最科学的途径就是青少年阶段就引导他们的个性、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1]。现将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于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介绍如下,特别针对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辅导干预方法进行详述。

1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分为5大类: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特别是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已开始成为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2]。造成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多样的,具体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四个方面。

2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实施现状

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心理辅导越来越重视,教育部早在1999年8月就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方针;在各大医院和人口计生服务中心也相继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辅导室等。我中心把青少年心理辅导作为一项重点项目进行了落实,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中也存在着不足。

2.1取得成绩。构建“三二一”活动载体,拓展青少年心里辅导和治疗的渠道。“三”即三个室,精神文明展览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二”即两个中心,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活动中心;“一”即一个活动之家。

(1)精神文明展览室: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忆往昔、展未来。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正气、大树新风。

(2)图书阅览室:提供生殖保健、自然科学、心理咨询等内容的图书,供随时阅览。

(3)心理咨询室:在尊重青少年的隐私的基础上,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服务。

(4)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通过系列健康教育活动,科学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育观;定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卫生保障水平;定期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远离暴力、网瘾、毒品和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

(5)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配备健身器材,包括乒乓球、象棋、围棋、书画等活动设施,丰富青少年的娱乐活动,促进青少年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6)活动之家:融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娱乐为一体,丰富了活动之家的活动内容。利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面向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开办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青春期。

2.2存在不足。

2.2.1缺乏具有医学心理学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目前,卫生服务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匮乏,理论水平参差不一,具体操作不够规范。从事心理咨询辅导的专职人员少,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尽快形成一支专职队伍已迫在眉睫,这也是我们今后将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

2.2.2人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存在误解与偏见,对心理问题存在不科学的认识。由于对心理咨询业存在误解和偏见,导致许多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和疾病却不知;或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和疾病,而不愿去看心理医生和接受心理咨询。大多数受访者缺乏科学的心理问题认知,认为看心理医生,则很可能被认为有精神疾病。这提示今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

3青少年意外妊娠心理辅导干预

据北京市的调查[3],北京男孩子的首次遗精年龄已经从60年代的平均16.6岁提前到90年代的13.7岁,女孩子的月经初潮从60年代的14.5岁提前到90年代的12.2岁。身体发育提前而性心理的成熟则存在着相对后延的趋势,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带来了许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比如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和青春期的心理冲突。其中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这两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甚至性冲动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下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干预:

3.1青少年意外妊娠原因调查分析。相关数据显示,年流产手术40%为未婚女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和学生,在40%的手术中30%的未婚女性是重复流产[4]。未婚青少年妊娠的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对盐城卫生技术学校650名在校学生和盐城技师学院550名在校学生调查,六成以上的学生未能从学校获取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而仅有30%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避孕方法,更多的学生是自行通过报刊、杂志、网络零散地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可想而知,这些学生在性行为已发生的情况下,根本不懂得如何避孕及处理可能产生的后果;而一旦受孕后,也不可能及时采取恰当手段终止妊娠。

青少年心理和辅导篇3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1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少未成年人出现了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各种不健康心理与行为,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危害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因此,应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来,教育部门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鉴于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为使更多未成年人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我们与团市委联合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以下简称辅导站),目的在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实施两年来,取得较好效果,现阐述如下:

1实施方法

1.1组建领导机构建立由市教育局、团市委领导组成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市委宣传部,其属下的市义工联负责日常管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业务指导。

1.2制定实施意见包括建立辅导站运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专家督导机制,建全档案管理,明确辅导内容及值班接访安排等。

1.3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一个多功能的辅导站,以心理辅导热线为主,面谈为辅。在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心理辅导内容,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热线咨询,同时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面谈辅导,搭建起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服务平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家庭密切相关,辅导站还将服务定位于家庭及社区。

1.3.1硬件建设建立起集热线电话咨询室、个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和团体辅导室为一体的多功能辅导站,配置了专用电脑、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相关心理健康杂志,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3.2软件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心理辅导员人才库,主要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医生、国家心理咨询师等构成,确保了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总结辅导站运作和管理的成功经验,逐步向其他县市推广,并与其他县市共建辅导分站,形成辅导网络。

1.4保障机制

1.4.1业务培训派出管理人员参加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训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举办心理热线电话咨询培训班,提升辅导员的服务能力,规范咨询要求;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辅导员们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亲身体验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精髓,学习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操作技巧;组织同类个案的专题"沙龙"活动,辅导员们深入交流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法。

1.4.2热线宣传制作12355热线的公益广告,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反复播放,宣传12355热线;通过LeD屏幕或户外广告等在人流密集,特别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制作12355热线宣传单张、书签等,在学校、社区派发;联合本地主流报刊杂志,加大咨询案例的报道力度,引起社会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向全市各中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以短信或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在师生、家长中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使用热线,学会寻求帮助。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对12355心理热线进行推广,使"热线"真正地"热"起来,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并使用热线。

1.4.3辅导活动向家庭、学校、社区延伸通过深入社区、学校举办各种咨询活动,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比如在某中学举办"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在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深入学校举办高考、中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在六・一儿童节举办关注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与团市委义工联合总队合作,举办为期一年的单亲家庭孩子"护苗行动",每周由受过心理辅导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上门义教和心理辅导;并举办单亲家庭儿童的户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家长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等。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2效果

2.1成功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经过两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逐步完善了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硬件设施,除了原有的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外,还设有个体辅导室和沙盘游戏室,并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沙盘设备,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拥有49位专业心理辅导员,建立了一个实用性强、影响面广的心理辅导站。

2.2成功树立青少年和家长的求助意识。未成年人辅导站建立两年以来,拨打12355热线的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已成功为3373个个案提供了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性问题、行为问题、性心理问题等困惑,其中学习问题占45%,人际关系问题占30%,个性问题、行为问题及性心理问题占25%。在来电者中,青少年占52%,父母占30%,其他约占18%,说明青少年及家长的求助意识日渐增强。

2.3成功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目前辅导站的服务功能包括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热线咨询、面谈辅导、心理测试、沙盘游戏辅导、特殊人群(残疾人、单亲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辅导,同时送课到学校、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社区大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现场心理咨询服务等。比如2011年10月,在某学校举办主题为"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的"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家长与青少年间的真情互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如何识别常见的心理障碍,如何把好早恋关,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困惑,保持健康的心态。250多名学生及部分家长参加了活动,学校领导、老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同年10月在市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有200多名学生及家长参与了本次咨询活动;2012年举办学生与残疾人联谊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残疾人代表感人的成长事例鼓励残疾人好好珍惜生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活出自己的价值,1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活动,效果良好。此外,还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为1300多人次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结合起来,成功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4成功推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运作模式。通过对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运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发挥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在全市的辐射作用,将研究积累和总结的经验推广到各个县区,四个地区相继建立了县区级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部分地区还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示范点、阳光天使爱心协会等,从而建立起全市的心理辅导站网络。

3体会

3.1有效的心理辅导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对咨询个案进行分析,深入探索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影响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提出应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可以有效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3.2政府层面的支持有利于工作开展。借着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在教育部门和团市委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完善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各项硬件设施,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的心理辅导站,辅导人员基本由心理老师、心理医生及国家咨询师组成,有着扎实专业知识以及丰富辅导经验,有利于辅导站良性发展。

3.3不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影响辅导效果。由于辅导站服务原则是公益性,所有辅导员是志愿服务,基本上一个月才轮值班一次,对需要跟踪的个案可能要由几个辅导员来跟进,这样就令个案辅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影响辅导的效果。所以对需要跟踪的个案辅导记录要求更加完整、详细,以便于不同的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跟进辅导和回访,对有较严重问题的个案尽量专人负责跟进服务。

青少年心理和辅导篇4

关键词本科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十八大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1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9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前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辅导员的角色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的培养中不仅是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学生的指导着,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辅导员要求具有完善的职业道德,本文主要分析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推进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建设。

一、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新时期下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现状和工作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青年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良好,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青少年的职业觉悟无法满足学生教育的需求,绝大部分学生认同辅导员的工作,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辅导员的工作不够完善,学生不够满意,辅导员的工作不具有针对性。本科院校辅导员虽然具有敬业经验,但是奉献精神以及集体主义观念明显不足,无法做到为人师表。调查分析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不利于辅导员的工作,学校几乎没有辅导晋级以及进修深造等文件,辅导员的积极性普遍不强,很多辅导员认为自己的辅导员工作稳定性不足,不少新建的本科院校青少年辅导员还会受到校团委的管理,导致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协调性不足,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青少年辅导员的教育思想难以使用现代教育的需求,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和教育理念,无法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教育工作。青少年辅导员思想落后表现有很多,如专业化教育不强、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虽然青少年辅导员接受过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知识,辅导员对学生的工作中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员长期陷在很多学生杂物中,普遍表现出科研能力不强的特点,不能深入的思考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加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教育工作,本科院校辅导员在工作中通过思想、生活和学习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在引导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中以党的十八大精神来进行构建,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整治工作教育的骨干,兼并教书育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指导员职业到得建设。

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下对辅导员职业道德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但是市场经济的商品价值也为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带来很大的挑战,有部分青年辅导员没有抵抗住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社会中很多思想严重影响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当前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前学生中普遍建立了微博、贴吧等,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也是微时代的要求。

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也是职业的显示要求。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具有特殊性,交流工作既包括了思想、情感,还需要教育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以及心理健康等素质。辅导员共工作方式比较特殊,既包括了个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群体之间的互动,工作方式灵活多样。辅导员工作场所比较特殊,不仅包括学生宿舍,还包括了休闲会娱乐场所等,这些都要求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三、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的建设

在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需要以十八大精神为导向来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在加强师德建设中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建设原则

在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建设工作中需要遵循乐教敬业、育人为本、率先垂范原则,辅导员工作需要以一种愉快的心态投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在教育中需要强调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工作中不仅传授书本之道,还需要传授人生价值观。辅导员工作需要以自己作为榜样,通过自身思想道德和言行举止的示范作用,增强学生内化和外化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督导员师德建设工作

本科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需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改进辅导员师德建设中鉴定理想建设,忠实事业的建立。在职业理想建设中根据社会需求个个人要求,借助辅导员自身的奋斗目标记性建立。加强辅导员对社会主义的敬仰,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开展爱国、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牢固确立中国特色主义的理想,鉴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明辨大是大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本科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重视教育事业,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着和引路人。在本科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梳理职业思想,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建立职业情感的敬业态度,诚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梳理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培养学生作为辅导员发展的基本工作目标,在教育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具有独立民事能力,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重视学生的人格,不能因人而异。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加强自我学习工作,辅导员加强政治理论和政策学习,保证政治上的敏感性,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本科院校需要提高知识水平,建设专业化,鼓励辅导员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人才。

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构建具有发展潜力的平台,解决辅导员换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辅导员根本需求。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加强辅导员的有效管理,确定辅导员的身份定位,解决长期存在的身份认同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解决辅导员的要求,并重视辅导员的工作需求。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为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创造条件,强化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依照十八大精神的要求,与学术讨论以及专题培训为他一提,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养。

在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建设工作中需要完善教育机制,解决辅导员的后顾工作。在建设中需要建立职业长效机制,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设学生工作专业,为理论研究提供帮助,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在辅导员师德建设中根据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性质和特点,提高辅导员相应的科研水平,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在辅导员师德建设中真正落实相关的制度法规,具体而言建立完善的评估监督体制,为辅导师德建设梳理奋斗终生的理念。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保证辅导员补贴,保证辅导员的工作和资金,开展各项党务工作,保证辅导员的工作资金落实到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分析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推进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建设。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除了本文所论述的措施之外,也需要看到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属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建设中还需要引进竞争机制,评价和聘任相结合,提高青年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志云.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4):17-19。

[2]陈杰峰.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引领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J].湘南学院学报,2013(1):31-34。

青少年心理和辅导篇5

内容提要:香港青少年罪犯矫正工作拥有完备的立法和组织体系,强调“社区为本”理念,重视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善后辅导卓有成效,管教活动灵活多样。这些特点和经验均值得内地借鉴。 

一、香港青少年罪犯矫正工作的立法及组织体系

根据香港刑事法律的规定,10岁以下的儿童绝对不负刑事责任;10岁至14岁的少年仅对谋杀和故意伤害他人等严重罪行承担刑事责任;年满14岁以上的人负完全刑事责任。为了加强对犯罪青少年的保护,突出教育为本的原则,香港法律规定对青少年罪犯采取与成年人不同的处遇方式。如《少年犯条例》规定,对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犯罪案件,应由少年法庭受理,羁押在青少年拘留所,执行特殊的审判程序和教育改造措施。法律还对青少年适用监禁刑作了严格限制。根据《刑事诉讼条例》规定,除非没有其他更为恰当的处置措施,任何法院都不能判处年龄在21岁以下的人囚禁。

为了对青少年罪犯适用最适合他本人的矫正措施,法律在规定多元化的处遇措施的同时,还要求法官在判决之前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犯罪人的个性、体能、精神状态等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由专业人员组成的青少年罪犯评估专案小组,负责向法院提供有关25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人的个人情况调查报告,并推荐最适合其本人的自新计划,供法庭判决时参考。

 在香港,负责青少年罪犯矫正工作的政府机构主要有社会福利署和惩教署。社会福利署通过社区矫正项目的执行,协助青少年罪犯改过自新。该署具体提供以下矫正项目:

1、感化服务。根据香港法例第298章感化罪犯条例的有关规定,法庭可对犯有轻微罪行的行为人判处感化令,期限为1至3年。接受感化令者在感化主任的辅导和监督下,可以继续留在社会中正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但必须保持良好行为,并与感化主任保持联络并接受感化主任的指示。如其违反感化令的有关规定时,便须出庭受审,法庭有可能取消感化令并根据其原罪行判处刑罚。

2、住院训练。根据香港法例第225章感化院条例的规定,对于那些缺乏家庭监护照顾的未成年违法者,以及对于被判感化令而又需要集中管束一段时间的青少年,法官可根据感化主任的报告判其入住感化院。社会福利署现设有7所感化院及感化宿舍,院内一般设有教育训练、职业训练、个性训练及服务社会的训练等。除了加强院内训练外,感化院还尽量增加院童外出机会,如到普通学校就读,到社区中心参加兴趣班,到老人院提供服务,参加社区组织的比赛等。笔者以为,香港的感化院在性质与功能上接近于内地的收容教养及工读学校制度,但其立法和运作更为完善,值得内地借鉴。 

3、社区服务令。社区服务令的主要特点是由法院向罪犯颁布社会服务令,要求该罪犯无偿从事法庭指定时数的有益于社会的工作,以补偿其对社会造成的损害。社区服务令适用于14岁以上,因触犯法例而可能被判入狱的罪犯,工作时数以12个月内不超过240小时为限。法庭在判处社会服务令之前,会参考感化主任的报告及能否为罪犯安排合适的工作。被判社会服务令者必须接受感化主任的监督和辅导,如其在服令期间有不负责任的行为,便会被带回法庭,重新判处其他刑罚。2002年10月,因撞车“顶包”案被判串谋妨碍司法公正罪的香港青年艺人谢霆锋,即被判处240个小时社会服务令,从而避免了入狱服刑。

香港惩教署负责对被判剥夺自由的青少年罪犯的矫正。根据罪犯年龄、刑期、管教方式等的不同,香港的青少年罪犯矫正机构分为教导所、劳教中心及更生中心等。其中,教导所收押刑期6个月——3年的21岁以下的罪犯,劳教中心和更生中心的收押对象见下文所述。21岁以下的吸毒者则被收容于戒毒所内,同成年吸毒者分开囚禁。此外,惩教署还设有两间专为青少年罪犯而设立的中途宿舍,即丰力楼和紫荆楼。这两所中途宿舍的作用在于收容出狱后暂时无家可归的青少年,以帮助他们逐步适应社会生活。

 

二、对香港几所青少年罪犯矫正机构的参观印象

此次赴港,我们访问了三所青少年矫正机构,即大潭峡惩教所、沙咀劳教中心和是新成立的励志更生中心。

大潭峡惩教所建在柴湾地区的一处陡斜山坡之上,是一所专门收容青少年女犯的小型惩教机构。囚禁对象是14岁至21岁的年轻女性。针对青少年女犯的特点,该所推出了亲子探访、女童军活动、学员生日会、外出郊游等活动,这些更生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惩教所还组建了一支全部由青少年女犯所组成的风笛乐队,该乐队经常应邀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已成为展示香港惩教工作形象的一个窗口。

大潭峡惩教所拥有多间专用教室,并配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周密的教学计划,以对犯人进行教育培训。该所对犯人的培训项目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女犯刑满后就业的需要,很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如办公电脑软件的运用、美容、餐厅服务等。所内还设有实习美容院和实习餐厅,供犯人职业培训之用。女犯的劳动项目主要是从事一些简单的办公用品的制作,如为政府机关制作信封、公文袋等。

沙咀劳教中心坐落在大屿山岛上,依山傍海,是一所低度设防的惩教机构,分别囚禁14岁至20岁以及21岁至24岁的青少年男犯。该中心虽冠有“劳教”之名,其实同内地的劳教制度有很大不同。根据香港法例第239章《劳教中心条例》的有关规定,劳教中心收容的是经法院判决有罪的青少年男犯;而内地的劳教制度在性质上属于行政性处分,适用于虽有违法行为但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成年人,性别不限男女。沙咀劳教中心注重用严格纪律和辛勤工作来引导青少年罪犯对于法律的尊重。该中心仿效英美等国的青少年皮靴营制度,实行所谓的“3s”(short、sharp、shock)方案,即以刑期短、纪律严和威慑力大为突出特点的军训式管教措施。

设在沙咀劳教中心内的励志更生中心,是于2002年7月刚刚建成的一个青少年犯教养机构。该中心的主管由劳教中心的首长兼任,但实行独立运作,更生中心的受训生同劳教中心的受训生完全隔离,其管理的模式、程序等也与劳教中心有很大不同。根据香港法例第567章《更生中心条例》的规定,该中心收容的是年龄在14岁以上但不满21岁的男犯。更生中心的工作重点在于职业训练及品格培育,中心所奉行的基本理念可以用“3r”来概括,即协助受训生reconstruction(重建态度)、resilience(重整自强)、re-integration(重投社会)。该中心所选的职业训练项目均切合青少年的需要及兴趣,包括电脑辅助设计、机械工程技术及办公实务等。除职业训练外,该中心为受训生提供辅导教育及心理辅导计划,着重协助他们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三、香港青少年罪犯矫正制度的几点启示

青少年犯罪是困扰当代社会的一个国际性问题,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青少年犯罪也有日益增长的趋势。据香港灭罪委员会介绍,近年来,每100宗犯罪案中,20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了35宗。另据香港警方公布的数字,仅2001年上半年,香港警方就拘捕近六千名年龄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人。为了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香港政府及社会极为重视青少年罪犯矫正工作,其一些经验和做法颇有借鉴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强调“社区为本”理念。香港地区立法和司法中,均严格控制对青少年罪犯适用监禁刑,而尽可能把他们放到社会上执行,监禁刑对青少年案犯而言,只是一种例外的、最后的手段。这有助于减少因判刑入狱而导致的“标签作用”和交叉感染等负面影响。例如,香港的感化服务、社区服务令等罪犯处遇措施,就是“社区为本”思想的集中展开。“社区为本”的行刑思想,融汇了刑罚的人道价值和效益价值,代表着行刑发展的趋向。

2、重视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为给青少年罪犯出狱后顺利就业打好基础,香港惩教机构十分重视对犯人的职业训练,所开设的课程大都考虑到社会需求,又结合青少年自身的兴趣和特点,实用性很强。另外,香港惩教机构注重对青少年罪犯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矫正其不良习性。心理服务的范围包括向法庭及刑罚覆检委员会提供罪犯心理状况评估报告、提供生活技巧训练、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进行心理治疗等。

青少年心理和辅导篇6

关键词:学校心理教育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和环境污染、毒品泛滥、恐怖活动并称为世界四大公害。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犯罪情况严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2005年上半年,14至25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44.7%。到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42.2%。2010年全国法院审理的青少年案件达到287978件。为什么青少年犯罪如此严重,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呢?本文主要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何林渥斯(Hollingworth)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这“过渡时期”内,青少年生理的急剧变化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心理的急剧变化在不当的条件或诱因下青少年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心理。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生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如身体长高,体重增加等。这一变化导致青少年个体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成人感”的产生导致他们想摆脱父母的控制获得独立,从而在心理上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行为上容易与同龄群体一起活动。如果加入了一个不良群体,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2.逆反心理。关于逆反心理的理论,有何林渥斯的“心理断乳学说”和彪勒的“反抗期理论”。这都主要体现在身体的变化,自主意识增强从而产生反抗情绪。逆反心理在以下情形中产生:自主性被忽略、心理性断乳受阻、人格展示受阻和成人强迫接受某观点等。逆反心理常常驱使青少年否定家长和老师的一切甚至离家出走从而犯罪。

3.自我心理。生理的变化导致他们由儿童时期的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身从而形成自我心理。这一心理现象主要体现在关注自己的外表及内心世界,不太关注他人,同时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别人也在这样关注着自己。因此这一心理的突出表现就是“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这种心理一旦发展到自恋型人格就会很危险。

4.关注异性。关注异性的原始动力来自性机能的成熟。青少年个体的性成熟给他们带来对性的好奇心与新颖感,同时对异性产生“兴趣”。另外,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因此不管是从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来说这个阶段都会关注异性。如果这一时期与异性的关系处理不好,或者不以正当的途径“获得亲密感”就易犯罪。

5.从众和模仿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虽然以“成人”的外表出现,但其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和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较弱,从而常出现从众和模仿心理。如果外部环境给以不正确的引导,就会迈出危险的一步。如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

6.意气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的交友方式不再是儿童时期的“团伙式”而是“知己式”或“哥们式”。这一时期的朋友常常是能相互理解者或志趣、性格相近者。朋友之间不分你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因此易形成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理。

7.报复心理。由于青少年理性思维比较弱,遇到由他人带来的委屈后,常常以不理性的方式解决,不考虑到行为的严重后果。

8.利己心理。这种心理的普遍性不太明显,主要集中在溺爱孩子的家庭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少孩子由于从小备受娇宠,唯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不能忍受任何委屈,自以为整个宇宙都是围绕自己转的。当自己的需要不能以正常的方式满足时就会以非正当的方式来获得满足。

9.享乐心理。虽然这一时期的个体渴求独立自主,但往往在遇到挫折时,采取的是“退而避之”的态度。尤其受现在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个体存在“不劳而获“的心态。

10.道德由动荡到基本成熟。由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由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所以其道德动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也是由动荡到基本成熟。

青少年时期是每一个个体一生中必经的过渡阶段,以上心理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但它们不是犯罪心理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个体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某一种或几种心理朝向不健康发展的时候才会成为犯罪的心理因素。

二、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原因探究

青少年犯罪不是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一致的情况。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编写重原理轻操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大多都停留在对理论和原理的梳理和描述而对具体的操作方面说的很少。这使得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操作性不强。(2)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大多只停留在说教而没有让学生有所实践和体验。这个阶段的学生又特别反感说教,所以这种方式的教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3)重学习指导轻“心理辅导”。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它,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向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4)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其它学科的教学也应该体现,教师既要“教书”更应该“育人”。

2.学校的教育重“智商”,轻“德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现行的教育由于有“中考”和“高考”的存在使得教育违背了它的初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德行的关注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成绩优秀但品德较差,品德不好体现在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做了坏事之后没有自责感与内疚感,道德约束力差,最后会走到极端危险的地步。

3.学校对家庭心理教育不够重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有人将家庭称为“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与专制型和放纵型教养方式相比较而言,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在新的形式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管理方式不当。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常常以传统的打压控制的手段,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或“附属物”。这种暴力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与其沟通,更不利于其人格的发展。美国社会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尔曾说:实际上,在家庭暴力的代际转移中,受暴力对待的儿童长大后比别人更有可能成为家庭暴力者。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自己遇到的问题从而造成犯罪。(2)网络面前无能为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越来越普及,家长对网络的了解也不太全面。家长只知道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而对网络产生恐惧心理,但没有意识到粗暴的干涉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3)家长对孩子的“闲散时间”没有系统的安排,导致其在“闲散时间”内可能沾染不良行为。所谓“闲散时间”是指双休日、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在“闲散”时间里,如果家长没有系统的安排学生的日程,采用放任自由的方式,其孩子为了打发无聊空虚的时间而有可能沾染不良行为。

4.学校对社区心理辅导不够重视。社区也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在社区内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关于社区心理卫生,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发起社区心理卫生运动,60年代就将社区心理卫生纳入法律范畴。我国在社区心理卫生或心理教育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展起来的,但是发展的范围非常有限、速度非常慢。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现在对青少年的犯罪可以进行社区矫正而不用进监狱或劳教所,但我们更应该着手怎样在社区内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只关注在学校里怎样预防其犯罪,没有意识到和社区联手形成综合的预防体系。转贴于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预防青少年的犯罪,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要原理与操作并重。教材是教师上课的法律,学生学习的蓝本。所以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具有可读性、通俗性和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它来进行有效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它进行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试。所以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既要有原理又要具有可操作性。(2)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当前的发展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3)积极开展生涯心理辅导。生涯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之一。生涯心理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并非一成不变的,人的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而现在又影响到未来。现在的行为与对未来的期望都会影响人的发展,在发展中有时候也可改变过去的错误,生涯心理辅导就落实在协助和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之中。生涯心理辅导使青少年时时有目标、事事有方向。

2.学校应“三商”齐抓。“三商”即智商、情商和德商。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它是用数值来表示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概念。为了将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斯特恩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情商又叫情感智商,戈尔曼在其《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情商”的概念。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所谓德商,就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商数。德商是衡量人的道德品质的标准。它包含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理解和以此为指导而在个人心中形成的道德品质观念。智商和情商是青少年良好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但它们还需要更高级的素质-道德品质,它是人生终身的内在素质。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应“三商”齐抓,不可偏废,切忌重智商轻情商和德商。

3.学校应紧密联系家庭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和家庭不可分离更不能对立,学校应主动与家庭联手共同塑造青少年的心理。就学校和家庭的联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定期召开家长会。这个家长会的工作重心是探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学校应将孩子在学校的心理发展变化向家长反应,同时家长也将孩子近期的心理发展变化向老师反应。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得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2)给家长普及心理学知识。当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及其行为表现变得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学校的老师可以为家长普及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家长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些心理,同时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如面对不可避免的网络,家长应向孩子宣传积极健康的东西,让网络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家长越是对网络恐惧,越是宣传消极负面的东西,对孩子的行为越是控制,孩子越是好奇,越是逆反。所以,老师应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并因势利导。

4.学校应有效指导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1)成立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社区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青少年是社区心理学的一个人数不少的对象群体。因此学校应积极有效的指导或配合社区做好社区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学老师可以作为社区的兼职心理辅导员。(2)组织青少年开展心理体验活动。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协助社区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在该时期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便于社区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发展特点及其行为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夏伯平,李梦莎,周美祥,刘智斌,黄晞建.上海市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3).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齐依南,刘娟.试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5).

[4]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6]马荣春.在校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及与校方对策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2).

青少年心理和辅导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党工委、管委会重点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青少年,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夯实关心下一代工作基础,提高关心下一代工作质量,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实现“打造高新产业集聚区、建成产城融合示范区、构筑宜居宜业新城区”总体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围绕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要求,动员和组织集中学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统讲话精神,积极投身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践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推进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健全17个村(社区)中心辅导站班子,加强村(社区)电子阅览室建设,实现辅导活动常态长效;加强“五好”关工委建设,典型引领,全面提升,开展各村(社区)创建“五好”关工委活动;积极开展“三好标兵”竞赛评选,进一步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主要举措

1.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抓手,推动关工委工作扎实开展。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起到了指导全局的作用。各基层关工委要通过组织专题报告会、培训会等形式,带头学习、认真领会全会文件及讲话精神,不断充实理论素养,不断丰富关心下一代工作思路,切实把关工委工作融入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全局工作中,为经济社会发展发力助阵。

2.围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践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以“三爱一践行”主题教育活动为核心内容,广泛发动学校师生,通过座谈会、文艺表演、图片展示、影像播放、征文比赛、讲故事、手抄报、制书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弘扬当代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从小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进一步深入理解“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主题教育活动作用,教育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使青少年认清肩负的重大使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发立志。

3.加强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促进关工委管理机制长效化、关工委活动常态化。

根据“完善机制、提高水平、办出特色、增强吸引力”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目标要求,在加强校外教育辅导总站建设的前提下,着力加强村(社区)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建设,做到资源共享、上下共进,健全村(社区)辅导中心站班子,全年举办两次村(社区)辅导中心站人员培训活动,做到机制长效化,活动常态化。大力推进村(社区)电子阅览室建设,力争5-6个村(社区)自行配备3台电脑,争取上级扶持3台电脑,为丰富校外教育辅导站活动和方便青少年学习提供条件。

4.组织开展“三好标兵”竞赛评选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积聚道德正能量。

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标准和要求,在全区中小学生中积极开展“三好标兵”评选活动,不断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准。弘扬“三好标兵”的先进事迹,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形成以群教群、典型引领的教育宣传模式,促进广大青少年学习“三好标兵”、争当“三好标兵”,成为政治坚定、学识优秀、身心健康、情操高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5.深入开展“五好”关工委创建工作,促进关心下一代工作再上新台阶。

对照创建“五好”关工委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关工委的组织、思想、制度和作风建设,及时调整区、村(社区)关工委班子,督促“五老”人员不断更新理念,抓好2-3个村(社区)关工委的示范建设,确保两个村(社区)成为市级关心下一代先进村(社区),力争一个村(社区)成为南通市级“五好”示范村(社区),以点带面,以面扩片,促进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优质均衡发展。

四、工作安排

一月份,校外教育辅导总站举办寒假培训班。

二月份,制定全年工作计划。

三月份,配合学校、企事业单位植树绿化,对青少年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号召广大青少年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社会公德。

四月份,动员“五老”同志结合学校祭扫烈士陵墓,对青少年加强革命传统义务教育;发动中小学生制作“三爱”书签,实现“我的中国梦”。

五月份,健全各村(社区)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班子,充实辅导员队伍;集中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践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六月份,新华、杨花桥、肖陆、马塘、夏庄五个村(社区)双休日先行开展辅导活动。

七月份,辅导总站及部分中心站开展暑期培训活动。

八月份,正常开展辅导站办班培训,区关工委对办班情况进行点评。

九月份,对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工作进行阶段性小结,查找薄弱环节,加大创建力度。

十月份,配合教育关工委做好2014年度“三好学生”选评工作。

青少年心理和辅导篇8

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并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是目前学校亟需做好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显得愈发重要。

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其实都很缺教师,不单体现在教师总量上,更体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上: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少;基础文化课教师多,艺体、心理教师少。很多学校尽管名义上配有心理辅导教师,但往往名不副实。有些心理辅导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不愿找教师倾诉,教师也不会积极主动关心学生,久而久之,这一岗位就形同虚设。某些地区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时间过短,培训效果不理想。许多学校,包括心理咨询室在内的九大功能室都建起来了,但往往使用效果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功能室的指导教师专业技能跟不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在知识上的解惑功能正在逐渐减弱,但面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为他们解心理之惑、情感之惑的功能却在不断增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尽管全国层面尚未开展大规模的权威的心理调查,但从各地的调查来看,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远比公众想象的要高。2014年公布的《浙江省201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浙江小学生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感到焦虑、寂寞、没人疼爱,中学生心理压力更大,超过48%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发生率比2001年时上升了一倍多。2013年的《哈尔滨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同样显示,有49.4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广西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权威数据公布,但广西多数市县都有大量留守儿童,也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青少年心理和辅导篇9

一、基本状况

据对市、县(区),近80所城区、农村中小学调查显示,其基本状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建设。青少年科技教育组织创建于1982年,市和11个县(区)均成立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有兼职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均设在县(区)教育局;协会每年召开理事会1次,常务理事会2次;多数协会都没有专项活动经费,少数协会只有很少的专项经费,很大部分协会成立至今最多只开过2-3次会员代表大会。

2、队伍建设。全市中小学共有科技辅导员816人,占全市中小学教师的2%;科技辅导员培训主要以县(区)培训为主;每学期科技辅导时间15天,大多数中小学的科技辅导时间计入工作量。中小学有课外科技兴趣小组965个,每学期开展活动次数22次,参加的学生75182人次。

3、阵地建设。全市有省级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1个,市级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2个。科普图书室229个,每周开放1天;科普宣传栏215个,每学期出4期;计算机教室297个,拥有计算机1万多台,每学期开放16天。

4、开展活动。绝大部分县(区)协会开展活动正常,主要活动是组织青少年创新大赛和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以及课外科技小组开展的一些科技教育活动,但活动开展得好的只占三分之一,大部分协会活动开展得一般。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开展活动很少,其大部分学校没有开展任何活动。

二、存在问题

1、青少年科技教育思想认识存在误区。据调查资料显示,在不少地方,由于学校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把教学质量,特别是高考质量摆在首要位置来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活动开展较少,学生课外科技教学缺乏时间保证,科技教育难以成为主流。一些家长认为参加科技活动是孩子好动贪玩的表现,只要好好读书,考上重点学校才是有出息,导致过分追求高分、高升学率,忽视对青少年人格、兴趣、技能的培养,素质教育、特别是科技教育的普及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大多数县(区)未将青少年科技教育列入各学校年终目标考评。

2、青少年科技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全市科技辅导员只占全市教师总数的2%。科技辅导员培训主要是以县(区)为主,缺乏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科技辅导员学科知识单一老化,缺乏对其它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对现代科技发展敏感度低,捕捉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科技辅导的作品质量偏低。许多地方未将科技辅导员的辅导时间计入工作量,辅导学生参赛获奖也未给相应的奖励,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发挥。

3、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开展不够广泛。青少年对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中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只占中学班级总数的11%,参加小组的学生只占中学生总数的3%;小学生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只占小学总数的14%,参加小组的学生只占小学生总数的2%;每学期参加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中小学生只占全市中小学生的13%,在不少地方有近三分之一或更多的中小学未成立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没有开展活动。

4、青少年科技教育阵地建设相对滞后。由于财政困难,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阵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市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至今仍未建立,县区青少年科技教育阵地建设也比较落后,缺乏有效的载体。中小学生学习获取科普知识、科普信息的面较窄,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大都局限于课本。中小学现有的科普图书室、科普宣传栏等科普设施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5、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不够平衡。科学技术普及面较小,开展活动水平不够高。尤其在农村,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学校较少,参加活动的学生少,有不少学校没有保证每周一节课的活动时间,也没有成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科技辅导力量也比较薄弱,一些学校甚至没有科技辅导员,参加培训的科技辅导员也相当少。农村学校青少年科普设施建设滞后,不少学校的科普设施不健全,设施老化,计算机比例很低,很大部分农村学校甚至没有计算机、科普图书室。

三、思考对策

1、提高认识,增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是保障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新时期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长期战略性任务。各级科协、教育等部门和组织,以及各有关单位、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从思想认识上,教育观念上切实转变习惯性的思维定式,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低能的现象。坚持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注意普及道德知识,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道德意识,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合格人才。

2、强化培训,努力提高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的科普、教育资源开展培训,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教师培训机构要承担科技辅导员的培训任务,经常组织科技辅导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注重科技辅导员个人潜能的发挥,提倡科技辅导员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融入课堂教学中,鼓励他们在发扬好的科技辅导传统时,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辅导形式,开展科技辅导经验交流活动。大力扩展科技辅导队伍发展空间,在科协所属的学会科技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大学生中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和科技辅导员队伍,指导和帮助中小学、社区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要尊重科技辅导员的劳动成果,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科技辅导员,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科技辅导员的辅导时间要计入工作量,对于辅导学生获奖的科技辅导员,学校要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科技辅导成果也要列入职称晋级的评定之中。

3、广泛宣传,努力营造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科协、教育等部门要积极开展与新闻媒体合作,大力宣传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宣传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丰硕成果。科协、教育等青少年科技教育部门要研究制定《青少年科技活动评比奖励办法》,使青少年科技教育表彰奖励规范化、制度化。对在全国、全省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获奖学生印发大红喜报给学生家长,并通报给市、县(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领导。鼓励社会各界、企业、个人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捐资,建立青少年科技教育奖励基金,表彰奖励在全国、全省青少年科技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少年。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良好氛围。

青少年心理和辅导篇10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由周培源等著名科学家倡议建立,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协会会员的主体是工作在中小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的科技辅导员和科学教师。从成立以来,协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动员和鼓励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工作,提高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素质和能力。

协会开展科技辅导员培训的策略与实践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科技辅导员提高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工作作为为会员服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3年来,结合国内外科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课程改革实际,力推大学与中小学衔接、校内与校外相衔接、专家与科技辅导员对接的培训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大联合大协作、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校内外科技辅导员共同发展的培训策略。

依托大学和校外教育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培训骨干与送培到基层相结合

从2009年开始,协会在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建立了4个“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整合和利用这些大学以及校外教育机构业已形成的培训资源,根据各个培训基地的不同特点,结合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不同需求,合作举办不同类型的骨干科技教师与科技辅导员的培训。截至2011年底,培训人数达3800多人次。

与此同时,协会还成立了科技教育培训专家团,这支由科技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组成的培训团队,每年都根据各地的需要送培训到基层。如2011年,分别将培训送达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四川省绵阳市、山西省太原市和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等地,培训科技辅导员近万人。

加强理论探索,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体系的研究,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

为了促进协会的培训工作,协会理论工作委员会组织力量启动了“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体系的实用研究”。研究成果编成《科技辅导员培训指南》、《科技辅导员学习指南》、《科技辅导员工作指南》工具丛书,成为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提高自身能力,参与青少年科学教育、科技传播和普及工作的重要依据。

科教合作探索适应发展的培训方式方法

“科教合作”是协会培训工作始终坚持的理念。在协会的培训中,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合作与资源整合具体化为科技工作者、科学教育研究者和科技辅导员之间的互动。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科教合作研究中心开发的培训课程,邀请一线科研人员、高校科技教育研究者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同时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科教合作――高中科学教师培训新探索》、《在项目中和学生一起成长》两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引导科技专家逐步从研究人员向培训师角色转变,引导参加培训的科技骨干教师向学生科技创新的导师转变。这种“科教合作”的培训模式在各个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是一个全新的培训运作系统建构和运作机制探索,必将为今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培养创新人才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有效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业务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协会开展科技辅导员培训的未来探索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将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在科技辅导员培训中坚持“科教合作”的原则,不断推进人力资源与课件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不断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和策略,努力形成能满足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不同需求的培训体系。具体做法包括:

整合资源,形成品牌

每个培训基地都将打造出一个特色项目、建设一个资源平台、合作一个研究课题、开发一套实践课程,进一步推进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并充分利用协会网站等电子化资源共享与互动平台,把培训教材做成资源包,在线提供给有需要的科技辅导员,使他们随时随地可以学习。

科教合作,多方互动

协会的培训将继续推动大中小学对接互动、科技专家与科技教师对接互动、教师培训与教师对学生培养对接互动、科技辅导员培训与教师科技活动对接互动、学生探究学习与教师课题项目对接互动等,形成机制,促进发展。

示范带动,送培基层

协会将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使骨干教师在当地学校以及区域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省、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科技馆的作用,坚持送培到基层,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如采取以会代训、现场观摩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建立一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联盟机制。

重点推进专题性培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