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十篇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十篇

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4:51

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智障孩子心理疏导心理教育

智障孩子是社会中一大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在智力上与身体上存在缺陷,同时由于家庭贫困、周围环境影响及家长缺乏正确认知等原因,致使这些孩子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作为特殊教育工作人员,教师应对智障孩子展开积极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1.智障孩子概述

智障指的是智慧相较于一般水平明显较低,且在成长时期有适应行为方面的诸多缺陷。按照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相关标准,在十八岁之前智障者即可被评出智力比普通水平低,也就是智力低于七十,且相比于同龄、同文化水平人而言,在自我照顾、健康、安全、余暇、认路、头痛、家居生活、社区资源使用、社交、工作、学术中有两项或更多选项发展明显迟缓,导致有一定适应困难存在。智障这一缺陷具有永久性,并非一种疾病,无法通过药物治愈。然而智障孩子一般经过一定教育与训练即可将其有限潜能充分发挥,使其独立生活与正常交往的能力显著增强。

2.智障孩子心理特征

因为在智力方面存在缺陷,智障孩子一般在感知、认知活动上较为迟钝,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他们在心理上缺乏期待、需要与追求,因此在知觉与感觉的主动选择能力上较为薄弱,知觉范围较小,知觉速度相对缓慢,思维水平比正常孩子低,同时还表现为语言功能薄弱且发展迟缓。在部分可以展开语言沟通的智障孩子中,通常会存在发音困难、发音不准与口齿不清等问题。智障孩子情绪变化快,具有严重的惰性与依赖性,做事时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念,容易冲动,很多时候难以有效控制自身行为,敏感多疑且思维能力较差。在对智障孩子展开心理疏导与教育时,应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3.对智障孩子展开心理疏导与教育的策略

3.1对智障予以充分尊重与关爱,培养自信心

一般来说,可参与学校教育的智障孩子都属于轻度或中度弱智,这些孩子通常具有一定潜能与特长。在对智障孩子展开教学工作时,很多老师缺乏耐心与爱心,甚至对这些特殊孩子缺乏必要的尊重,所用教育方法常简单而粗暴。智障孩子在心理上更需教师爱护和关心。教师应在对智障孩子心理特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从感情上予以亲近,从生活上予以关爱,使孩子感知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以便将其对抗、自卑或恐惧的心理消除,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3.2营造舒适而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智障孩子因为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缺陷,导致感知、听觉或心理缺乏通畅的发展渠道,往往存在害羞、胆小或害怕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应致力于创造优美、舒心的校园环境,同时教师应促进班集体的和谐与温馨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而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通过同学之间的友爱互助、教师的关心呵护对智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加以潜在影响,给学生创造一种“校园如家”的感觉,使这些智障孩子喜欢学校,喜欢班集体。长此以往,智障学生会逐渐树立自信心,乐于到学校中学习,并且可以积极展开学习。

3.3对智障孩子的长处予以充分挖掘

成才这一概念对于智障孩子而言,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他们的智慧与各方面才能加以最大限度开发与培养,二是通过训练尽可能培养他们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各项技能。诸多实践表明,智障孩子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虽有障碍,但在其他某些方面往往具备一些长处。在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寻找其长处作为教育突破口,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对未来更有信心。

3.4对孩子情感表达愿望予以充分满足

人都有表达欲,智障孩子也不例外。智障孩子因自制力差、情感外露、情绪不稳等原因,常会将自己的开心、烦恼直接、鲜明的表现出来。为协助他们保持良好心境,教师应鼓励他们将内心想法加以充分表达,满足其表达情感的愿望。

3.5教师与家长展开密切配合

对智障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与教育,仅靠教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家长予以密切配合。因此,教师应与家长展开经常性沟通,通过家长会、座谈会形式对家长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很多家长因智障孩子的存在表现出较大心理压力,这无疑会给孩子的正常成长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应对家长予以正确指导,争取家长对智障孩子心理疏导与教育发挥巨大助力,最大限度促进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莉.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J].新疆教育,2013,18(5):114.

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篇2

职高生思想状况疏导对策

所谓学校教育,就是通过学校老师教授学生文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职业高中也不例外。职高生与普高生相比,他们的思想状况较为复杂,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普遍较差,在校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就业和步入社会的年龄相对较早。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由于从职业高中走出的学生学位较低,就业之路和发展之路也会受到一定限制,面临的就业压力和从业压力也会较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支撑,他们很难适应工作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学校面临的教育责任和教育任务更重。

我担任职业高中班主任的时间并不长,在与本班同学密切接触中,感受并领略到了他们的一些思想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并结合某些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的特点进行疏导,使一些难点或热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一、职高生思想状况和相对共性的心理特征

1.学习“吃力”带来的困扰

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职高生同样有理想、有追求,不同的是,他们在中学甚至是小学学过的基础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记得不够扎实。高中的学科与中小学的基础课环环相扣,环节上的错位会使某些同学感到学习“吃力”。虽然有升大学的愿望,又担心考不上大学,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从而陷入忧郁与困惑之中。

2.自尊受到冲击带来的困惑

步入职业高中后,他们虽然离开了曾经在与小学和中学时期朝夕相处的那些同学。但是,无论是在他们的记忆中,还是平时的上学路上,他们会常常想起或者看到儿时的同学和伙伴。无论是重点高中生还是普通高中生,比起职业高中的同学来,他们普遍会有一种高傲感,有的同学甚至蔑视职高生。此外,还有来自社会和其他方面的“贬低”或者“风言风语”,难免有伤孩子的自尊。

3.好高骛远的困扰

在职高生中,有些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却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如“钱多、自在、清闲”,梦想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便可“挣大钱,住洋楼、坐名车”。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奢望和幻想有可能破灭,便会一撅不振,甚至是辍学堕落。

4.形形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困扰和困惑

在职高生中,由于家长和家庭原因给孩子带来的困扰和困惑是比较多的。有的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带来较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有的父母离异,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关爱;有的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失去了成长阶级必须应有的约束;有的家庭经济困难,使孩子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家庭负担;有的家长触犯刑律,损伤了孩子的心灵和自尊;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孩子养成了骄横跋扈、好逸恶劳的习惯,独立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较差;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导致孩子对物质的占有欲强,缺乏良好的追求和虚心好学的精神……

此外,由于职高生年龄普遍较小,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青春期思想单纯,表现幼稚、自以为“是”、不听劝阻的通“病”依然残存。职高生厌学,早恋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有的学生甚至心理出现扭曲、畸形、蜕变。

对这一年龄段和这样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常常使一些家长和老师表现的很无奈。如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后果可怕。凡此种种,都需要老师和家长思考可行的办法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和教育。

二、疏导方法

1.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疏导

青少年愿意交朋友,一旦他们认为某个人是“朋友”,是可以信懒的人,便无话不谈;对于那些经常向他指手画脚、不断指责说教的人,他们则充满了抵触情绪,有些当父母的与孩子关系“紧张”,往往是不讲究教育方法造成的。

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喜欢出风头,具有个性张扬的特点。他们喜欢接受老师和来自于外界对自己的表扬,听不得别人的不同意见和批评,遇到事情不能够体现较好的利他主义。这些特征虽然谈不上是孩子们的优点,但却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疏导教育需要考虑和针对的重点。

2.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进行引导

老师与学生交心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友好和谐的师生局面,以此开导依然是孩子的学生接受教育,自觉学习,成为社会的良才与精英。根据孩子有寻求理解和关爱的意向,在他们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班主任老师以及其他长者要理解、帮助、安慰他们。当他们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下降时,尽量不要过于批评指责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从错误当中吸取教训,帮助他们排除影响和干扰学习的诱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自觉学习。

3.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偏差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和家长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誉观和审美观。帮助学生解决在心理发展和环境适应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对于某些厌学的学生,可以采用系统脱敏法引导学生逐渐改变失衡和不健康的心态。由厌恶学习到自主学习。对于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可以从启发认识和行为训练入手,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篇3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这些孩子中有95%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是有其特殊性的,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情感冷漠,自卑心强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法则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太愿意与外界接触,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自我评价偏低。

2.厌学情绪严重

学习和教育促进小学儿童情绪的发展,情绪的发展又成为制约儿童认知活动,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可塑性极大的时期,他们的品德、观念、行为习惯都在形成中。学习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导因素。而留守儿童大多属于隔代抚养,祖辈对晚辈大多比较溺爱,父母对孩子的关于很多时候只停留在物质层面,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目前农村中流行的亚文化,如“读书没用,就打工挣钱”之类的话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错误的引导作用,造成许多留守儿童有厌学甚至放弃学习的心理。

3.缺乏安全感,叛逆心强

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常常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在家里喜欢与家长对着干,在学校喜欢和老师对着干,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等。

4.心理负担重,情绪焦虑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留守孩从父母那里体会到在外奋斗的艰辛和无奈,父母也常借此教育孩子要努力读书,并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则会受到父母的责怪,内心也会觉得对不起父母的辛苦付出。因此,他们的心理负担比较中,也经常焦虑。

5.道德判断能力差,越轨行为严重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阶段,但是要形成自律意识却不是那么简单。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束,加之祖辈的宽容,留守儿童极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认知程度不够高导致他们常被年长的人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等违法行为。

农村中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告诉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将这些心理特点重视起来,并在德育过程中能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了解德育的对象,才能走进他们的心,德育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德育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

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重活动开展,轻心理培育;重抽象灌输,轻情感体验;重课内教育,轻课外实践;重共性要求,轻个性呵护的倾向,导致德育针对性不够强,实效性不够高。有必要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开展德育:

1.根据德育对象的需要心理施教

农村中小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他们的心理需要与城里的学生不同。他们往往有更急切的被关爱的需要,不仅是在物质方面,更是在精神方面。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内心世界很少会愿意敞开,孤僻的他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但是他们也渴望被了解、被爱。在学习方面,如果成绩不理想,他们容易形成自卑感,如果教师进而施压,他们就更加逆反,不愿意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灌输”阶段,一味地灌输并不能使得学生良好地“吸收”。在德育实践中,很多“灌输”其实没有产生期望的效果。因此,需要探索“灌输”和“需要”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有根据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德育工作就能更顺利地开展。

2.德育的疏导方针及其心理依据

德育要能够被对象所接受,一要靠内容正确,二要靠方式方法得当。疏导方针不但对方式方法起指导作用,而且还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生影响,因为显而易见,疏导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增强针对性内容的过程。疏导即疏通和引导,与“灌输”是相辅相成的,在德育过程中,疏导是极其重要的。

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儿童;线描写生;观察;表现

线描写生是儿童认识世界、表现生活的重要手段。进行线描写生活动能让儿童更深刻地认识事物、表现事物,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造型能力及审美能力。孩子通过线描写生进行基础训练,能积累创作素材,锤炼他们的意志。

对于线条,孩子们非常熟悉,他们最喜欢、最常用的表现方式就是线条。那么,孩子在线描写生中如何进行观察,怎样表现才能驾驭线条这种美术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呢?

[观察]

让孩子们学会“看”,看什么、怎么看,是进行线描写生的首要条件。教师要在学习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知觉体验,唤起对描绘的事物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对事物进行研究,以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以香菇为例。香菇孩子们非常熟悉,他们都能判断出形状特点:圆形的菇盖,长圆柱形的柄,这是它的主要特征。

出示下面香菇:

请孩子们看香菇的外形特征:你看到的还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由于我们观看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不同的外形特点,有的菇盖呈半圆形,柄从盖的下面伸出;有的菇盖呈圆形,柄从菇盖中间长出,并能看见盖子里面的密密的细线条……

再看各种各样的蘑菇图片,孩子们就会明白只要掌握了香菇的特征,写生其他的蘑菇就变得非常轻松,要让孩子们明白事物外在的多样性其实有内在特征,只有抓住特征才能“千变万化”。

二、仔细分析细节特征

为什么有些儿童表现出来的物体显得很空洞、很单调,主要是没有对物体的细节进一步深入的体验感受。细节是构成事物特征的重要部分,通过精细刻画可以使儿童对事物认识更深刻,可以使儿童在平凡的物体中发现不平凡的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细节观察和精细刻画还可以克服儿童粗心大意和对事物不求甚解的坏毛病。在对事物局部的精细刻画中也要照顾到全局,细节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得好,作品才显得完整、充分,徐悲鸿说“致广大而尽精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细节在哪里呢?

1.细节在连接处

物体的细节在转折或是交叉的地方,在连接处,在分界线的地方……比如写生灯的细节在灯柱的连接处;大叶子植物的细节在叶子和杆子连接处及细微的前后关系处,藕的细节是藕节的连接处……作品要耐看,这些细节的观察非常重要。

2.细节是纹理,是小构件,是装饰物

物体上面的纹理,比如虎皮兰上面的斑纹,细致刻画更能生动表现植物虎皮兰的特征,更具层次感。玩具枪上面的小结构、小部件让整个物体变得细节丰富,很耐看。布娃娃身上的装饰物、建筑上面的悬挂物……这个细节特点让物体变得灵动、生机勃勃。

3.细节在疏密关系之中

线描写生是用线去表现对象,通过线的勾勒、点画、排列等方式来表现事物的一种造型方法。线的韵律就在疏密、长短、曲直、粗细的排列变化中体现。丰富的黑白灰关系要靠疏密得当的线体现。

比如画扫帚,引导孩子理解:“该靠近和分开的线一定要靠近或分开,该密密画的地方一定要画密,该稀疏的地方要稀疏,注意扫帚上面线的走向、线的穿插和重叠。”这是黑白灰效果产生的一个重要手段。至于用什么样的线,靠要靠近多少,密要密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孩子自己去体会。

三、找到个人的兴趣点

写生就是画自己对物体的感受。写生时赋予线条生命力,通过它的粗细、轻重、曲直、长短、浓淡等的变化来表现物象的质感和情感,会带来不同的独特韵味和个性化风格的呈现。因为人的能力、喜好、心情等因素的掺杂,孩子的表现重点也不尽相同。在写生时要引导孩子观察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重点刻画。

比如,这三幅《红掌》作品,每个孩子对红掌的感受是不同的,有的侧重于花的表现,有的侧重于叶子的表现,在叶子叶脉的感受上也是不相同的。

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孩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的“共性”与“个性”,寻找到能体现物体质感、肌理的细节,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提高对观察物体的感知能力。

[表现]

线描写生如何进行表现,在表现中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哪些问题,最后呈现出什么样的作业效果,在表现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哪些能力发展,是进行线描写生要解决的问题。

一、从“点”入手,分解组合

由于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对事物观察喜欢注重局部开始。我们在引导儿童进行写生的时候可以从局部的“点”入手,采用推着画的办法,最后形成物体的整体结构。我喜欢让孩子们从离自己最近、没有遮挡的局部开始着手,最后可以画完整个物体,也可以只表现一个部分。

写生还要学会分解和组合,观察时就是个分解的过程,要会化整为零,比如我们要会把自行车拆成把手、三脚架、车轮等等。而把手你又要能拆成把手皮套、车铃、刹车把手等等,如果你分解得越细说明你观察得越仔细。把物体分解完了,我们要把这些零部件都转移到我们的画纸上,这就是个组合的过程,要化零为整。组合的时候突出重点,作品的多样性就是在这个“组合”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二、注重构图形式美感

画面的美感之一取决于画面的构图美。那么,在写生的过程中如何让孩子做到画面构成的形式美呢?

1.写生前欣赏优秀的写生作品,让孩子从名家作品中了解到形式美的要素。画面饱满,物体大小布局合理,有主次疏密关系等。

2.在教师摆放静物的时候,注重画面的疏密、层次感。比如,在静物下垫张纸,方便位置大小的引导渗透,给孩子一个画面感。

3.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比较、评价,让孩子在互相学习中逐步形成对构图形式美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构图的美感,画面饱满、主体突出,有疏密变化和层次感。

三、线条美感、黑白灰关系的表现

线条的美感主要体现在疏密、曲直、粗细、长短的排列变化中,儿童刚开始线描写生,总是出现用线不肯定、不到位或反复涂改等习惯性表现方式。因此,要让儿童明白怎样的线条才算美、怎样画才算流畅。

1.不要用铅笔,直接用不能修改的勾线笔、签字笔等工具。用铅笔会让孩子不停反复修改,纠正自己的造型,在纸上画了又改,改了又画,形成不肯定、胆怯的心理。孩子用铅笔画了再用勾线笔定稿,结果就会出现线条断断续续、生涩不流畅的效果。

2.注意用线的疏密关系。比如,在画运动鞋时,鞋上的网格线很密,其他部分比较稀疏些。要让儿童了解:该靠近和分开的线一定要靠近或分开,甚至可以适当的夸张。还有能看出厚度关系的地方一定要画出来,鞋底的图案和花纹也可以适当表现,不然会显得很空。有了这些疏密线条,画面的黑白灰关系自然就形成了。

3.线条点画、排列、勾勒是否生动、变化多样,要能表现出事物的特点。

四、个性化的表现

儿童有的活泼、有的奔放、有的娴静,表现在作品中,有的画风细腻,处理得当,有的奔放大胆,画大感觉为主。在写生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感受,在表现中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比如,在画绒毛娃娃时,三个不同的儿童对毛绒娃娃的绒毛的感受不同,用不一样的表现方法。第一个侧重于整个身体都用绒毛表现,第二个侧重于表现兔子的长胡子,身体的毛发表现较少,第三个用了疏密的线表现绒毛的明暗感觉。

教学时我们要顾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不能要求分析到一个规定的程度。教师不能毁灭掉孩子对事物敏锐的观察,细腻的体验,而要鼓励和引导,发挥他们个性上的优点,并成功地体现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一种特质的个性美。

通过线描写生练习,让孩子们学习观察生活细节,拓展思维方式,学会思考,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增强亲近生活的心,在动手写生中激发他们的智商和情商。

参考文献:

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网络迷恋身心危害心理疏导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同时,使一些人沉迷于虚幻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特别是网络游戏,它像一样使未成年中学生上瘾,其中暴力、血腥、和色情等诱惑着学生,对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和成长产生严重影响,甚至让这些未成年学生走向犯罪。

一、网络迷恋对中学生的身心危害

网络迷恋对中学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例如:影响学习、身体健康、人际关系、行为等,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毁掉一生。同时,将给社会造成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理方面。

中学生患上网瘾后,开始只是精神依赖,以后便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孤独不爱说话、疲乏无力、食欲缺乏,上课思想不集中。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高度兴奋,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尤其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由此诱发心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引发视力下降、眼痛、怕光等。

2.心理方面。

中学生患上网瘾后,难以控制上网冲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逻辑思维迟钝;自我封闭,对同学冷漠,人格异化。因上网吧上网,被家长和老师抓到多次,竟然有报复家长和老师的想法。可见心理不健康,心理扭曲。

3.道德方面。

中学生网络迷恋者缺少现实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加之缺乏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望。在这一课题研究调查中,承认访问过的中学生占42.8%。通过这个数据可见网络迷恋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之大。

4.行为方面。

网络迷恋的中学生的人格易发生明显变化,为了持续上网,他们往往不惜欺骗父母。网络游戏最直接的危害是耽误中学生正常学习,致其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成绩下降,甚至逃课、辍学。

二、学校对网络迷恋的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如何对网络迷恋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矫治中学生网络迷恋心理及行为呢?课题组研究中学生网络迷恋心理疏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造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和文体竞赛活动,逐渐降低学生对网络的倾注程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讲座、咨询、活动、参观等方式,培养中学生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再如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帮助中学生树立远大目标,陶冶情操,加强自控力教育引导等,提高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2.明确网络管理规范。

针对网络文化多元信息的冲击,学校要明确管理规范,建章立制,并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增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同时,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在提高使用互联网水平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观念。

3.借助网络培养兴趣。

老师借助网络这个有利平台,通过网络这种无声网上交流,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提供游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走进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在网上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知,对生活的感受。老师通过网络与之进行心灵交流。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没有压抑,愉快地学习、交往,注重情感自然流露。

4.建立校园网站,实现心灵沟通。

学校建立校园网站,以校园网为依托,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网络平台,形式多样的栏目设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使之成为德育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开展。如模拟实验: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社区,让学生进入其中活动,活动者在不同道德观念支配下的不同行为反应将导致不同结果,如“竞争与合作”、“知法守法”、“道德警戒线”等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以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感受某种做人道理,把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5.争取社会的理解支持。

由于有些家庭尚未普及电脑,因此闲暇之时,网吧成了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学校老师可主动上门,恳请业主配合学校教育,引导孩子利用节假日有效利用社区网络资源,博览广趣、勤学善思。

三、家庭对网络迷恋的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1.在视线范围内监管。

将电脑安置在家中共用区域,孩子上网在家长视线范围,并对孩子经常光顾的网站通过采用过滤软件将有害信息屏蔽。

2.制定协议,达成共识。

网络游戏不是不能玩,但要与孩子制订协议,达成共识。如没有完成作业不能开电脑,不吃饭不能开电脑,临近重大考试、测验期间减少或停止玩游戏的时间等。电脑前放个定时小闹钟,规定游戏时间,铃响后2分钟内一定要关掉,否则取消下次游戏时间,帮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必须严格遵守承诺,家长更应履行监督职责。同时,规定孩子不能随便玩电脑游戏,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共同遵守家庭规则,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3.鼓励阅读书籍,体验真实生活。

如果孩子喜欢玩科幻角色扮演游戏,就可以鼓励他们阅读科幻书籍,在紧张学习之余,帮助孩子重新捡回兴趣爱好,回到真实生活中,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避免网络游戏上瘾。

4.营造和谐氛围,与孩子多交流。

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篇6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教育学生时,爱心疏导,唤醒心灵,点滴中品味到了泰戈尔这句名言的魅力。

【个案情况】

立秋后的九月,就像一朵盛极之后的娇嫩鲜花,外圈儿的叶已渐渐失去水分,露出了蔫的神色。虽然正午的时候热气仍然泼辣得很,然而朝暮的空气里透出缕缕凉意,缠绕在脚踝之间,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新的学年开始了。

变调的问好

想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信心满满地向同学们点头问好。“老师,您好!”一个暑假的暂别积蓄了无比热情的学生齐声回答。可来自后排的一个声音吸引了我的视线,因为他的“好”字分明采用了延长音加降抑调。瞧,这个小胖墩志林正懒散的样子漫不经心地看着我呢!大概是因为肥胖的缘故,眼睛越发显得狭小,眼神中透露一丝无所谓,这算是任性还是……再环视同学,几乎没一个人为这样另类的声调而诧异的!我真想大发雷霆严批这个孩子,可是我笑了,说:“高志林,你好吗?放假回来声音变得特别了,怎么不那么好听了?”他有些不好意思了,板着小胖脸怯怯地低下了头,什么也不说。我见状便不再深究,继续进行上课。

不端的行为

之后的两天接连发现志林问题很多:上课注意力分散,有时眼神盯在一处好久,不知在想什么,失魂落魄的样子,经我大声提醒才回过神来。下课跟同学玩游戏,动辄不对心了就突然变脸,说脏话,动拳脚。一位女同学把他告诉给老师,他还私下指着那个女孩说:“我恨你……”敌视、仇恨充满了他的心田。在他的眼里,似乎所有的同学都对不住他。这孩子一定心理有情况,问题出在哪儿呢?

家庭的突变

经过多渠道了解和家访我才知道:他妈妈因另有所爱与爸爸离婚而另嫁他人。这孩子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经常想妈妈而哭泣。爷爷奶奶便对他更加娇惯一些了,唯恐慢待亏欠他一样。他父亲无法挽回原本的三口之家,常常醉酒宣泄内心的苦闷。不用说,孩子虽小,但他因家庭的突变过多地承受了生活的无情,幼小的心灵经受了怎样的打击。这孩子太需要关爱和心理疏导了。我思忖了良久,开始了我的行动。

【辅导过程】

行动步骤一:开启心灵的窗户

走近孩子、了解孩子才能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我常常利用课间休息和午休的时间找他谈心,尝试了解他的一些想法和感受,询问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状况,甚至在走廊里遇到他的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里,我也会笑着和他招呼,让他感觉到老师正在关爱着他。虽然,我也遭到了很多次的“平淡无奇”,但我始终坚持着。

多次的亲密交谈,我渐渐了解到:他虽然存在一些需要改正的毛病,但也是个懂事又可爱的孩子。我常常疏导他:有时我们的生活会充满太多的不如意或伤心事,但你一定要坚强。你要相信父母虽然会有一些矛盾碰撞,但却是永远疼爱你的,老师和同学也会永远关爱你的。

行动步骤二:家长老师联手促动

我决定介入他的家庭深入教育。那天,我主动找到他妈妈,与她详细交流了孩子在校的情况。她母亲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震惊,但只见两行热泪直往下流。这孩子是个非常有性格的孩子,是个“顺毛驴”。于是我向孩子母亲提出了建议:

1.经常跟孩子交流或定期看望孩子,哪怕是通过打电话对孩子进行明辨是非的教育,提升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让他知道:母亲虽不在身边,但很关心他,疼爱他。学习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和家长都为其学习取得进步而无私地帮助他。

2.告诉孩子,宽容是一种美德。有了宽容之心,人就会自信、快乐、健康,就会受到尊重,被人仰慕,宽容是修养、智慧、卓越的象征。

行动步骤三:初尝成功的滋味

当他一次次答对我的提问时,当他接受我一次次的夸奖时,当同学们赞许的目光投向他时,我发现他回答问题一次比一次干脆了,答题声音也一次比一次响亮了。渐渐地,他的目光之中开始充满神采与上进。为了表彰他,我还让他当上了学习小组的组长,这更激励了他学习的主动性。同学们不再指责他了,他变成了一个积极要求上进的孩子。

案例点评:

我们班有23名学生,其中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有5个(约占22%),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个(约占18%)。这类特殊群体孩子普遍家庭教育状况如下:

(1)家庭教育严重缺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多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指导孩子学习,即使管,不是溺爱就是观点落后,方法失度失当。由于隔代抚养,祖父辈往往只求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要求,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教,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2)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在调查中发现,父母与孩子有的一周联系一次,有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有的偶尔或很少联系。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有的父母为了弥补不能照顾孩子的遗憾,就在金钱上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而置孩子的教育于不顾,而这些孩子也认为钱花得理所应当,从而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为不良行为的养成提供条件。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所以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对待特殊群体孩子进行德智行教育工作就更加重要了。总之,教师时刻要认识并行动的法宝是:

一、师爱——永恒的主题

教育应充满诗情,也要荡漾爱意。用知识去启蒙,用爱心疏导来润泽,让娇嫩的生命如同田野的青草,享受阳光雨露,自由快乐。当他真正体会到老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时,教育效果也就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二、理解——信任的基石

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对学生的理解就是“我们要懂得儿童”。教育,是心灵的唤醒。教育,更是“一种慢的艺术”。这位同学对于突变生活的不适应,导致了心灵受伤而迁怒他人的结局。我们老师要尽量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尝试理解他们,尽可能地使自己体会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索,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以信任来获得信任,以尊重来赢得尊重。

三、家教——成功的双翅

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篇7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本人结合教学实践,略谈一下个人浅见。

一.高中生心理障碍常见表现

孤僻型:沉默寡言,凡事无兴趣,性格太内向,遇烦心事不愿与他人倾诉,独来独往,常常独处。

执拗性:凡事爱钻牛角尖,听不进劝解,明显的不通情理,不领情面。

偏激型:凡事走极端,说话就抬杠,办事就过火,争论问题脸红脖子粗,死要面子争上风,

狂妄型:大话连篇,出口就作惊人之语,却不着边际,行为怪异而胆大妄为。

冷漠型:极少同情心,无热情参加集体活动,极少与他人交流来往,消极对待。

二、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因个体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情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中生自身成长的原因.高中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之中,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又比较大,其是非分明的能力和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不是很强。班里有一个女孩子,特别懂事,学习成绩还不错,但这学期一下了退步很多。通过谈话才知道,原来是学习压力特别大,以至于晚上失眠,白天注意力不能集中。

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所存在的消极颓丧的社会昏暗面与其所受的学校教育差别比拟大,这不仅会严峻地毒化他们的心灵,还将不可防止地引起他们的考虑与探索,极易产生疑虑、迷惑和无奈等等心理障碍.这种现象其实在我国古代也屡见不鲜。所谓“纨绔子弟”和“富不过三代”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富家子弟病发作的可能会越来越大。二是一些家庭并不十分富裕,但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却比超富家。有的家长甚至出于“不能让孩子低人一等”、“宁亏自己,不苦孩子”的心态,养出了穷家的“纨绔子弟”。

来自家庭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家长以极为功利的价值取向设计塑造子女,严峻疏忽了孩子的个性心理特点,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极少数家长全然不顾虑孩子的感触,以极不当真的态度轻率处置婚姻、伦理、工作、人际关系等,更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第四,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问题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把心理问题德育化.他们没有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激动,也是出错行为最频繁的"危险期".事实上,我们从事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维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认.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心理自我调节技巧。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利用校广播站和黑板报、橱窗等宣传工具,向学生介绍心理自我疏导常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自我调节技巧,组织学生开展互助式心理疏导,让学生互相支持、互相解、互相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启发、互相鼓励、互相疏导。取得了自我调节,平衡心理的较好效果。

谈话交流法,这也是我们在心理疏导中较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各异,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就千差万别,要解决这样一些复杂多样的具体特殊的心理问题就必须通过个别的谈心与疏导,让其不良情绪得以渲泄,减轻心理负荷,然后再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渐进式谈话、置换式谈话、内省式谈话等方法,有意识、有目的的提高其心理素质。谈话法即可以面对面地谈心,交换意见,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进行心灵的沟通。亦可用电话等工具达到目的。

情境教育法。在教学上我们讲“寓教于乐”,在心理疏导上,我们也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寓疏导于活动之中,通过有意识的场景设置,让学生置身于丰富的活动之中,获得切实感受,通过有目的的引导,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活动中之中。为此,学校对课时结构进行了调整,开设了一系列的活动课,如写作兴趣小组、美术绘画班、艺术、生物兴趣小组和各科及体育活动小组。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还配合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如师生球类友谊赛、拔河比赛、演讲比赛、爱国歌曲卡拉oK赛、书画大赛、艺术节、社会调查活动、心理剧表演等等。为心理疏导创设情境,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都直接或间接与父母有关系。取得与家长的合作,学校和家庭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学生心理障碍极为重要。

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篇8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探索教育新途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基础教育的班主任老师,是留守儿童最直接的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通过近几年对班级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实践,笔者认为对留守儿童实施“四心四导”教育,即“以爱心为主导、生活上耐心指导、学习上细心辅导、心理上精心疏导”,建立班级托管家园,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以爱心为主导,营造托管家园小家温馨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父母的亲情、家的温暖,他们最渴望的是父爱母爱。作为班主任老师,为了教育好他们,就必须要有爱心,实施关爱教育,做学生的慈母,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爱心的精神去关爱留守儿童。多接近他们,多亲近他们,多给他们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声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点阳光般的温暖。多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少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让他们在宽容中学会忍让,在鼓励中学会正直,在支持中学会信任,在赞同中学会自爱,在友爱中学会关怀。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却时刻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家庭温暖的缺失所带来的伤害。

光有老师的关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班集群体的力量关爱留守儿童。班集体是班级全体同学温暖的小家,学生是这个家里的成员,作为“家长”的班主任,要让所有其他学生对留守儿童献出爱心,让他们享受“温暖一家亲”的温馨。一是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形式结成互助互爱帮扶对子,用学生的关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关爱和温暖,感受到同学间兄弟姐妹般的友谊。其次是创造良好的班级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班集体开展的各种团队活动,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因家庭关爱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老师有意识地把班级的一些任务交给留守儿童去做,并细心指导,充分信任,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增强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让他们融入班集体的正常生活中,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真正感受班集体家的温馨。

二、耐心指导留守儿童的生活

学校是留守儿童主要的生活空间,他们生活上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照顾,生活习惯较差。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班主任老师需要从生活上进行耐心指导。生活是日常琐事,细小而繁多,需要抓细节,重落实,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关爱。首先,是管理好吃。虽然校园的饭菜不如家里的美味可口,但也不再是“咸菜”下饭的历史,在学校内的一日三餐,已经提供了营养饭菜,做到了物美价廉,时常教育他们科学合理饮食,不偏食,不挑食,珍惜粮食,注重节约,不乱吃零食,养成良好地饮食习惯。其次,管理好住。住宿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要千方百计地利用现有地居住条件,教育和指导学生建设一个整齐、清洁、规范地居住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就寝纪律,按时就寝、文明就寝,寝室同学之间互爱互助,建设温暖小家。第三,管理好身体。每天坚持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指导督促,坚持做好“两操一课”,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提高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第四,管好卫生和安全。时刻对他们进行卫生常识教育:注意环境卫生,集体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青春期卫生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加强安全教育,注意交通知识教育,安全用电教育,防火、防雷、防溺水安全教育,注意安全,珍爱生命,牢牢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意识,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平安。

三、细心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亲情,大多数对学习认识不足,对学习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兴趣不浓,厌学情绪重,成绩低下,这样,班主任老师就必须在学习上进行细心的辅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首先,进行“扬长教育”,注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发现并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特长,用他们的“闪光点”来提升他们的“精、气、神”,使他们变得更自信。其次,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技巧,写作技巧以及课外阅读等方面给予耐心细致的辅导,切实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对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起信心,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的发展。

四、精心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

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1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0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家庭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家庭离婚率逐渐上升,催生了许多单亲家庭孩子,这些孩子在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同时,他们的心理会有很大的变化,与同龄孩子相比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现阶段,在学校教育中,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已成为老师们最为头疼而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说说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疏导。

一、单亲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性格由阳光开朗走向自卑孤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发现班里某个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总耷拉着脑袋,即使抬头也心不在焉,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不参与讨论交流,下课后也不会主动与同学聊天交流,这时教师心里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孩子平时爱说爱笑,不是很活跃吗,这是怎么了?如果这个孩子很长时间都是这个样子,原因往往是他的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故,或是父母离异,或是父母一方由于突发事故离开了自己,自己变成了一个单亲孩子,他们的性格久而久之变得自卑孤僻,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流,整天表现得心事重重。

(二)由遵规守纪的好孩子变为放任自流的捣蛋鬼

有的孩子家庭由正常变为单亲后,因失去了父母一方的经济来源,另一方迫于家庭压力要为生计奔波,每天忙于工作,会对孩子疏于管教。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如果没有父母监管,各种不良思想和坏习惯就会接踵而至,可能就会在班级会惹事生非,不服班干部管教,由老师眼中的好孩子逐渐变成不听话的捣蛋鬼。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下降,成为班里的学困生

单亲家庭学生大多家庭教育缺失,而家庭教育缺失最大的危害就是影响学生的学习。他们因为缺少父母学习上必要的关怀,感受不到家长在学习上对自己的期望,所以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对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置之不理,逐步跨入了学困生的行列。

二、单亲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一)用爱心使自卑的孩子走向阳光

首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广施爱心。对心理自卑孤僻的单亲家庭孩子,教师要多找其谈心,让孩子正视家庭现状,告诉他们:虽然你们失去了父爱或母爱,但是还有其他的亲人、老师、同学在关心你们,老师、同学都没有看不起你,不要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要用阳光的心态战胜心中的阴霾。教师在课堂上要刻意让这些孩子去回答问题,即使他们回答不出来也不要进行责备,而要使用亲和的语言多进行鼓励,发现他们的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进行表扬,慢慢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从而使他们逐渐找回失去的自信心。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要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正面刺激,使他们摆脱自闭心理,激起自信心和上进心,重新融入到班集体中。

其次,要依靠班级同学的真心帮助。班主任可以安排几个思想上进、性格开朗的同学主动和单亲家庭学生聊天交流,找他们交朋友,和他们结成生活学习互助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尽可能多的帮助。同龄人之间的友谊,会逐渐让他们慢慢忘记家里的烦恼,紧张的学习生活也会慢慢充实起来,同时他们也会敞开心扉主动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同学,主动找人交流。

(二)用信任感化惹事生非的问题学生

任何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单亲问题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教师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批评,次数多了他们会觉得无所谓,有时还会和老师顶嘴,使你下不来台。对待不守纪律的捣蛋鬼,教师必须多一点耐心,加强心理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说服教育。教师可以把这些学生单独叫到办公室,进行谈心式的沟通说服,给他们讲道理、说规矩,多给他们讲讲一些青少年违纪违法的事例,告诉他们如果在学校经常干坏事,长期下去如果将来走向社会后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并鼓励他们多为班级做些好事,如做卫生、擦黑板这些小事,用他们的小贡献来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好感,使他们明白老师和同学都愿意帮他们改掉自己身上的坏毛病,老师是充分信任他们的,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好孩子的。当这些问题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他们一定会幡然悔悟,慢慢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气。

(三)用家长的配合转变单亲学生的学习态度

单亲学生成为学困生多半是家长没有尽到学习监管责任造成的,要转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联系,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即使家庭不完整,家务事再多,也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同时,教给家长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让他们在家里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学习提出一些较高的期望值。另外,文化程度高的家长还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辅导,即使不会辅导,也要保证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完成家庭作业。取得家长的配合后,教师在学校再对这些学困生格外关照,抽时间给他们开小灶辅导。通过家校共同努力,这些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再厌烦学习,慢慢地转变学习态度,一点点提高成绩,找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暂时学困生心理问题个案

暂时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是不被同龄孩子欢迎,甚至是让老师、家长揪心、担忧的一个群体。他们孤独、自卑、焦虑、多疑,而且常常封闭自己的心灵。沉默是金吗?不!其实在他们心灵深处又是那么的渴望与人交往,甚至这种愿望比一般学生更加强烈。因此,在对增强暂时学困生社交自信心,引导他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进行了个案研究。

一、个案研究背景

1.个案自然情况

李祖强(为了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本名为化名),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暂时很差,考试成绩在班上甚至在年级里也是总在最后3名里徘徊。上课不发言,而且总是在回避和老师的接触的机会,平时话不多,胆小、自卑、不擅长体育、不擅言谈。在学习上常常撒谎,一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2.家庭生活背景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人,文化程度不高,平时没有时间,其实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其唯一的教育方法就是粗暴的打骂,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二、个案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观察与了解,发现他与人交往的主要心理表现是:严重自卑心理、孤独焦虑心理、胆小压抑心理。形成该心理的原因有:

1.父母对学习要求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通过家访和与家长的谈心,了解到李祖强的父母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所以生活比较艰苦,饱受磨难,因此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孩子的成绩让他们在邻居、家人、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为此,花钱请家教、找亲戚帮忙等种种方式。孩子在童年,尤其是小学六年是最重要的性格、社交方式形成的阶段,非常渴望父母的关心、呵护和指导。而此时孩子为了学习焦头烂额。父母的打骂使他形成了严重的胆小、焦虑心理特征,造成了如今自卑、孤独的社交现状。

2.同学的排斥

因为他在班级里成绩一直非常差,每天每天面对许多许多的错题订正,考试常常不及格。每次考试,只要老师说有一个人不及格,同学们都会把怪异的目光投向他。这种不光彩的班级定位,更加使他不敢和同学平等交往,受到同学欺负也不敢告诉老师,形成了自卑胆小的社交心理现状。由于长期不被群体接纳,他一直就象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出现在班级里,可以想象他内心的孤独、焦虑和无助让他多么痛苦了。更严重的是他自己也不接纳自己了。

作为一名老师,只要给予他适当、适量的倾诉机会,给予他相应的社交心理疏导,关心、爱护他,帮他树立健康的自信心理,忘却孤独,同时教他一些社交技巧,让他有机会能自由地与他人交往,促进其社交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心理更加健康。

三、疏导帮助矫正措施

1.疏导父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与孩子父母谈心,劝他们给孩子更多生活空间。把孩子几年以来的学习情况进行纵向、横向的分析,建议他们正视现状,适当降低要求,给孩子提供其他更广阔的发展途径。

(2)建议家长调和家庭气氛,多和孩子沟通,生活中多一些欢笑,多去发现孩子身上可爱的一面。鼓励家长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打消孩子心中焦虑、胆小的情绪,培养正常的社交心理。

2.疏导同学,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即社会人。孩子的社会化大部分是在集体中形成的,所以进行必要的集体教育就很重要了。只有集体真正开始接纳他,关心他,帮助他,才能更快的消除孩子心灵的坚冰,走出封闭的自我,体会到社交的乐趣,享受童年的快乐。

3.个人疏导,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进而表现自己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相信,个体内心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才能真正达到心理的成长,只有发挥他个体的自我力量,他才能真正走出孤单、走出胆怯,树立健康的社交心理。

(1)发现优点,赏识自我

在前几次咨询当中,笔者逐渐体会到他那颗孤独、自卑的幼小心灵。他完全默认了所有人对他的指责,承认所有的错误都是因为他。在他不完整的叙述当中,了解到几个生活片段。片段一:在四年级的时候,在老师的多次鼓励下他终于站起来发言了,但是离题万里的发言还是若来同学的嘲笑,从此以后,他不好意思发言了,也不敢主动和别人讲话。偶尔有同学欺负他,他也不敢为自己辩解……

在心理辅导课上,我把他叫上讲台,在他的身旁让全班同学对他进行优点大轰炸,孩子们用他们童稚可爱的眼睛为他找到了二十多个优点,他很惊奇,很害羞,他的眼中开始闪现光芒。最后让他说自己地方感受时,他腼腆地绞着手说:“我没有想到,我还有优点,这么多……”同学们在鼓励他相信自己,有人当时提出要帮助的文化课学习,使他尽快和同学融合在一起。

(2)角色扮演,体验成功喜悦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学会说不》的一节辅导课,让他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因为我提前告诉了他,并鼓励他要成功。他也真的没让我们失望。通过这次活动他体验到付出后的收获,付出后的成功……

(3)提供社交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