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4:56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篇1

本案例主要针对《信息技术基础》中powerpoint的教学,学生已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并能够利用powerpoint制作和放映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作品。本节课是powerpoint的综合应用的一堂课。

在上本节课前,我特意向学生透露了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让同学们思考制作一个完美的相册,主要用到哪些内容。学生提出:近期学校进行的摄影展览比赛,宣传绿色环保文化,所以拍摄一些绿色植物的照片。还有同学说:可以拿来自己自出生以来的相片,制作个人写集,秀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成长历程……..,说到这里同学们都兴奋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我在听取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布置了如下要求及作业:

1.每一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相册的制作。

2.为自己的相册取一个亮丽的名称。

3.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图片,或是收集一些照片。

案例描述:

当本堂课的上课铃声响起时,大部分同学纷纷带着自己“成果”来到微机室,在小组成员的协调下,大家把这些素材输入电脑,然后整理这些素材。

首先引导学生在powerpoint中找到相册制作的对话框,给学生简单介绍一样对新建相册对话框上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的相册。

在小组中有一位同学负责设计相册的版面和格式,再将其他同学输入电脑中的文章和图片纷纷插入其中,忙完了自己手头上的事的同学也到“版面设计师”旁边开始指手画脚起来,“你用这个菱形的边框,这个好看。”、“这一行字要字变大一点,这样醒目。”……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我这时也成为了一个配角,只能为电脑操作上还有困难的小组帮上一点忙。

快下课时,每个小组都完成自己的相册。他们通过与其他小组完成的作品比较,评比出了几张最优秀的作品,然后我再发小贴画给于优秀小组做为奖励。

教学反思:

夸美钮思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经之一”。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老师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的参谋,不仅要组织引导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承担的任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要学习的知识。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好习惯;通过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而在探索中创新,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之一。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篇2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同名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同。为了提高我校学员的信息化素质与能力,本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信息技术的管理为主线,共分为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的获取技术、信息的传输与交换技术、信息的存储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相关内容。

从内容编排上可以看出,该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易程度分布不均,既包含了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又涵盖了复杂的技术原理与基本算法。因此,如何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吸收内容的精髓,让他们能从繁重的知识体系中梳理出一条简单明了的主线,便成为了教员的主要授课宗旨。因此,采用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信息化案例教学在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1.信息化案例教学

近年来,案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简单生动的案例,往往可以起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实例化的作用,对于学员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发挥了较大的辅助作用。但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往往以纯文本的形式展现在学员面前,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交互经常停留在了简单的书面或口头上的问答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员学习的能动性,但是缺乏灵活性以及生动有趣的“色彩元素”,因此这就要借鉴信息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将信息化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分析,以适当、丰富的教学案例为内容支撑,以信息化技术为技术支撑,开发出图、文、声并茂的信息化案例。

2.可行性分析

案例教学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局限性。对于本教研室主讲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概述、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管理与信息安全等知识点。经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设计与分析,总结出本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课程内容中包含非良构问题,即指含有多种解决方案、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中包含策略类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抽象而难以言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往往不能直接通过传授而让学生直接掌握这些内容,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掌握与内化。基于这些特点使得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开展案例信息化教学成为可能。

三、信息化案例的研制举例

1.案例一

以“信息获取技术”这一章为例,阐述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在本章中的应用。从内容设置上可以看到这一章难度较低,但是知识面较宽,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如果只是通过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向学员解释“声纳”的工作原理或者“红外成像仪”的技术特点等,会使学员既感枯燥又觉得抽象,如何让学员能充分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让他们带着兴趣来学习,此时就可以应用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具体案例的研制过程如下: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获取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获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类各方面的影响;使学生对信息获取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通过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分析信息化对军队建设的贡献,加深学员对信息化的理解。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历程为教学内容,因为面对的是军校学员,因此主要采用军事上的典型案例来组织内容。以信息获取技术使用的媒介不同,从光电获取技术到复杂的雷达、卫星获取技术,从利用无线电波的地面获取技术到利用机械波的海中声纳获取技术等。还介绍了现代战争所采用的信息获取技术的更新换代,由此引发学员对信息技术在军队、作战领域的应用产生深入的思考。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写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光电信息获取技术;雷达技术;声波信息获取技术;地面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技术。

2.案例二

以“信息处理技术”这一章为例,该章内容难度较高,有一些较为难懂的概念,比如“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此时如果用简单明了的案例向学员进行解释,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解释“模式识别”时,不用专业的术语去下定义,而是采用医学上癌细胞识别的方式进行解释,通过这个案例采用一些模式识别的算法,如贝叶斯决策理论、近邻法等,具体案例研制过程为: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处理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处理技术的原理与作用;使学生对信息处理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处理技术的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关注的案例事件作为授课内容,分别采用“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与“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验证“癌细胞”的诊断过程,让学员能够体会到现代医学与信息技术的密切相关性。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写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脸部识别案例;印刷体汉字识别案例。

四、教学效果

由于将信息化案例教学法贯穿课程始终,使得大部分学员都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其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而且部分学员将课程知识延伸到了对军队信息化的思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军队信息化改革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当课程接近尾声时,学员有组织地进行了一次题为“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的演讲,从选题到具体的演讲过程,学员都发表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同时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其中,实现了课程制订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朱莎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制原则与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篇3

本课节选自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B版第二章“智能机器人程序设计初步”第七节“制作循迹机器人”。主要知识点是利用轨迹识别传感器、多重判断的选择结构实现“机器人自动按轨迹线行走”的程序。这节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在积极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动手创新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画流程图、认识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仿真界面调试等知识,具备了基本的编写程序的能力。但是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编程和调试的技巧还不熟练。通过本课的程序流程分析,巩固算法设计、循环结构、选择结构、多重判断、仿真调试等知识并进行综合运用。通过一个新的传感器——轨迹识别传感器的学习,进一步理解传感器在机器人技术中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轨迹识别传感器的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编写出“自动按轨迹行走的循迹机器人”程序并在仿真界面调试成功。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轨迹识别传感器的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图片、顺口溜策略,理解轨迹变量4个返回值的含义并能正确应用到程序编写中;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策略,理清循迹机器人程序设计的思路,学会综合使用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编写程序,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把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解决问题,培养编程思维;在探索过程中,善于思考和分析,并能归纳总结,体验成功与失败;在与他人交流中,感受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轨迹识别传感器4个返回值分别代表的含义;实现循迹机器人的程序设计。

难点:使用多重条件判断让机器人检测轨迹识别传感器的状态,明确左转、右转和直行。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播放视频(学校正在进行长跑比赛,操场上你追我赶,加油声此起彼伏,好热闹呀!突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运动员——机器人,它也来参加长跑了。)教师请学生观察这个机器人有什么特点。(板书:探秘循迹机器人)

生:机器人沿着轨迹线走。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轨迹线的颜色与周围颜色的差别。

设计意图:通过运动会情境创设,唤醒学生情绪体验,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入到问题思考中来,引出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点。

2.任务分析

师:想一想,机器人如何能识别轨迹,从而沿着轨迹线行走呢?(板书:轨迹识别传感器)

师:机器人如何能做到沿着轨迹线行走而不会偏离轨迹线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了解轨迹识别传感器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关键问题,把机器人循迹任务分解为两个子任务,引出新知的学习,为学生探究机器人循迹技术提供方向指引。

3.自主学习,认识轨迹识别传感器

教师出示自学任务:可以利用微课“认识轨迹识别传感器”、学案或课本p64-p66自主学习轨迹识别传感器。

自学任务及要求:(1)轨迹识别传感器有哪些构成?(2)请说出轨迹识别传感器的功能,并在RC软件界面对模块进行正确设置。(3)轨迹变量4个返回值分别代表与轨迹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你是用何种方法记住它们的?(提示图片策略和顺口溜策略)

教师提问自学情况。

师:盲道与我们走的道路有什么不同?盲人走盲道时,手中的棍子起到探测障碍物的作用,那么盲人的双脚起到什么作用?它与轨迹识别传感器的功能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认知风格的差异,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架服务于学生的学。与学案、教材相比,微课通过视频动画更生动、形象、立体、逼真地展现了轨迹识别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体现了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优势。通过实际生活中盲人走盲道的实例类比轨迹识别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加强理解。建议学生用顺口溜和图片策略学习知识,渗透学习方法。通过一道选择题,提醒学生表达式的正确写法,与已经学过的红外避障变量表达式对比理解记忆,厘清易混淆知识点,突破难点。

4.头脑风暴

怎样编写程序实现机器人沿着轨迹“走”呢?教师请各小组头脑风暴,讨论编程思路,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策略,最后由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各组方案共同点:偏左,则右拐;偏右,则左拐;不偏的话就直行。

师:用什么模块、怎样实现机器人左转、右转、直行功能?(引出高速电机与转弯模块的区别)

教师双手模拟车轮游戏,启发学生如何设置高速电机模块。

(1)下列哪种设置可以让机器人执行右转动作?

a.左速2,右速8B.左速0,右速10

C.左速10,右速0D.左速10,右速10

讨论总结出轨迹变量返回值与机器人执行动作的关系。(板书)

(2)当轨迹变量==2时,机器人在什么位置,将如何行动?

a.机器人在轨迹线上,需直行;B.机器人在轨迹线右侧,需左转;C.机器人在轨迹线的左侧,需右转;D.没有检测到轨迹线,需转圈去找。

师生整理总结编程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头脑风暴,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碰撞智慧火花,渗透“先思后行”解决问题的思想。运用思维导图策略渗透学习方法。通过双手模拟车轮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设置高速电机以实现左转、右转和直行功能,突破难点。通过一道选择题深化巩固理解高速电机设置。最后总结完善思维过程,理清思路,为实施编程做充分铺垫。

5.程序设计

探究任务:根据任务分析方案或思路,完成机器人走轨迹程序设计。

鼓励学生先独立设计程序。最先完成程序的学生,当“小老师”帮助本组有困难的同学。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自行观看微课来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设计程序,发现问题,适时个别评价,并就发现的共性问题进一步讲解。鼓励学生自愿上台演示,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小组内互帮互助,组长起到协调示范作用,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小老师”“微课”策略体现了教学差异分层。微课满足了个体差异化学习需求。

6.深化拓展

拓展任务:机器人在循迹时,如果前方轨迹出现了障碍物,机器人如何能避开障碍物再次回到轨迹呢?

请同学们尝试修改程序,进入仿真环境调试。

设计意图:任务难度递增,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深化探究的空间;体现了差异分层、关注每位学生发展的理念。

7.评价展示

小组代表展示程序及仿真效果,师生评价、组间评价、代表点评贯穿始终。根据小组得分,师生评选出优胜小组;根据个人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团队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和发展。

8.课堂小结

师:循迹技术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让机器自动按照指定路线行走的问题,在生产和运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揭秘了机器人的循迹技术后,大家是不是还有很多想法呢?欢迎大家登录班级微博群、微信群或者QQ群,在网上你的观点和想法,和其他同学进一步分享、探讨和交流!

教学反思

机器人程序设计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绝不仅仅是把程序图完成,在仿真界面运行成功就行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特别是教给学生在面对陌生领域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呢?本节课不是由教师讲出编程思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或者课本思路将程序补充完整,在仿真环境运行成功即可;而是从任务分析展开,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新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头脑风暴,将大任务分解为子任务,在此基础上剥洋葱式地分解、分析、解决问题,到最后形成编程思路。之后才是具体的编程实施,注重学生思维训练,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目标的达成。

新课标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很好地向学生渗透了学习策略意识,如在讲解轨迹变量4个返回值与轨迹线位置关系时所探讨的图片策略和顺口溜策略等。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篇4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体系结构

从系统的角度,管理科学为基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优化管理工作。遵从软件工程的原则,开发运行稳定、质量可靠、互动性好的miS软件系统,配置合适的硬件环境,构建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管理开发过程的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和网络技术。

项目管理包括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规划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涉及技术经济学方面的指示,如投资分析。分析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设计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和通信网络技术;实施阶段涉及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配置管理、测试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体系

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结合现有文献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方法,提出以下改革建议。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减少miS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所占的比例,添加miS与企业竞争优势、miS管理、经管领域miS应用等知识模块。工商管理类专业miS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篇

1.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2.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管理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学以及运筹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把握。

3.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基于管理层次的分类、基于管理职能结构的分类、信息资源的空间分类以及技术架构分类。

4.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概念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基础篇

1.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条件: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与企业业务改革,领导的支持与参与。

3.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工程。

4.数据库技术基础:概念模型、关系模型、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模型的规范化。

5.通信与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三)系统开发与管理篇

1.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必要性、目标、内容与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模型,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分析的目标、任务及步骤,系统详细调查与分析,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3.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四)典型应用篇

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

2.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概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历程,决策支持系统功能与支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3.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概念、分类,电子商务的应用框架,电子商务中的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内容改革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一些文献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如梁妍和王知强针对信息管理系统学科的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

关于教学方法已有较多研究,如讨论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自主实验法等。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避免以纯理论和纯技术的观点描述信息系统,而应将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管理和应用的角度介绍信息系统。在教学手段上应多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际系统调查等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结合上述教学内容提出一种专题讨论和案例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法。

(一)并非课程全部内容均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从上述四部分内容中选取一些作为案例讨论的专题。如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的影响,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因果等。

(二)建议对学生分组,如每组4-5人,小组式任务安排可使任务量合理化,学生间团结协作。

(三)针对专题内容,选择有针对性。本土化的新颖案例可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小组自行确定。

(四)为保障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准备。

如,讲解管理信息系统成败原因分析这一专题时,安排学生准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学生分小组准备资料和课后在课堂讨论互动,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成功案例总结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经验有哪些?通过失败案例分析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如何确定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如何分析和选择软件供应商等,最终由教师总结归纳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气氛,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结论

如果对于案例教学的方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很多人会将案例教学当做是教师讲述理论概念后的故事举例,进而总结结论,再要求学生提交阅读案例的心得,而实际上,案例教学是以具体问题为学习和讨论的焦点,选择贴近现实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学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挖掘隐含在案例之内的知识点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化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希望以上的探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三鸿,许鑫,王昊,等.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0-125.

[2]徐生菊,徐升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11.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篇5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16-03

1引言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倡导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且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高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内容和形式相区分,能运用符号系统去处理各种抽象的事物和关系。相对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学习者而言,高中生已具备较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并具备较全面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符合案例教学对学习者的要求,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2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案例与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是指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1]。“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1]。

由二者的定义不难看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载体正是教学中所运用的“案例”,而“案例”正来源于教学或生活中已发生过的事实,具有一定的事实情境,蕴含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因而案例教学法得以开展的前提正是“源于生活”。在当今的计算机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学习、生活、工作紧密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在实际学习、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很多经历、经验可作为案例教学的宝贵素材。

案例教学的特点除客观真实这一特性外,案例教学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以及过程动态性与结果多元性等特点[1]。任何教学过程都指向一定教学目标,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才能保障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案例教学中任何结论的得出都需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亲自实践,通过运用自身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做出决策,这又体现了案例教学法突出的实践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特点。相对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对话与互动。同时,案例教学也是开放的教学,教学中围绕某些问题探讨的结论不是唯一固定的,而是开放多元的,因而案例教学又具有过程动态与结果多元性。

采用案例教学法,就一定要深谙案例教学的思想和灵魂,而不能流于形式,案例教学要区别于举例教学与事例教学。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是采用一个或几个事例的列举和演示,而这并非案例教学,只是“案例”的教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该具有完整的情节性,涵盖某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学习者通过对关键问题的探讨和决策习得知识。好的案例在内容编写上体现出一定的起承转合,引人入胜,具有深刻的启发性,能使学习者在原有案例基础上有新的收获和启迪。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材料作为新素材对原有案例进行改编和充实,形成新的“案例”。由此,案例教学“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适合采用案例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3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正在于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获取、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培养”是二者共同的目标与本质体现,正是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有趣而又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使得教学变为一件有价值、有趣味的学习活动。其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紧密结合起来从“案例教学”本身来讲,“案例”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内容、学习资料,它将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明显地体现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同时又可以作为鲜活的实例引导学习者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作品,为学习者树立一种科学的态度,引导学习者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规范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活动。同时,“案例教学”这种学习方式本身也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探讨中,使得学习者在实践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切实体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充满趣味与动态生成性,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相对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与不确定性。案例内容的情境性使得学习者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主人翁的角色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案例的探讨当中,并时刻关注案例的发展。整个探讨过程也将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地进行对话与互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习者获得一个展示自我、互动交流的平台。

教学目标:实现对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载体,案例中往往隐含各种不同的问题,这正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教师不断引导学习者发现和分析案例中隐含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学习者对复杂问题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和解决办法,大家在协作探讨中不断发生思想的碰撞和共鸣,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会不断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此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进行创新的能力。

4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途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与课后反思

案例教学过程的实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都可能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但是无论案例教学过程具体如何实施,整体上都离不开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中的有效实施与课后全面的反思这三大环节。

课前准备是前提在案例教学实施前,教师应该对整节课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做好关于“案例”的选择或创作工作,并提前认真研读案例,明确案例教学的重难点。其中,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的选择问题,教师可将自身学习、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或教学经历作为编写案例的宝贵素材,尽可能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理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由于编写案例比较耗费精力,教师可以选择在网络媒体上查询、收集一些经典案例。另外,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应该注意相互沟通与协作,共享优秀案例,让更多的学习者有机会享受到案例教学的乐趣,同时提高案例资源的利用率,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教师还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不仅明确案例教学的本质内涵,还要掌握其他相关教育理论知识,以解决和应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突发的教学状况。

案例教学开展前,学生也要做好个人分析准备,提前阅读案例,预研案例内容,并做好小组分工便于积极讨论。其次要做好教学环境等硬件设备的准备,包括桌椅摆放形式、多媒体设备的设置等。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将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

课堂实施是关键案例教学虽是一种开放的教学形式,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但是“在长期的案例教学课堂实施过程中,有关专家学者经过不断归纳总结,逐渐形成比较成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它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课堂实施是案例教学过程最关键的一步,具体的实施流程如下。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案例。对于自己编制的案例,教师可以适当介绍自己的一些亲身感受与案例编制过程中的趣闻轶事等来作为引入案例的前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选用案例,可以介绍自己在案例准备时的一些困惑、矛盾的焦点等激发学习者好奇心。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或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为案例教学开创一个好的开端。

其次,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发现与解决问题。这个阶段,教师主要作为引导者引领学习者进入“角色”,开始独立思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更要着重培养学习者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过程,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习者能否独立发现案例中隐含的问题,对于较难发现的问题,教师应不断设疑,引导学习者逐步发现问题所在。而学习者应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深入分析案例的具体细节与整个过程,对案例所提供的信息敢于质疑、提问,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接着,小组讨论与集体交流,综合解决问题。在个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对话交流、观点的分享与思想的碰撞,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最优化。同时,在学习者的交流合作中,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表达、沟通协作能力。案例讨论中常会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案例情境中主要包含哪些问题,哪些是最关键的问题,如何解决,解决方案是如何得出的,如何实施方案,从中收获到什么,等等。在小组协商探讨、达成共识后,进入小组间的集体交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启迪,从不同角度的论证中取得对案例的深刻认识,形成案例教学的成果。

最后,课堂总结归纳,深化认识。在对案例讨论过后,教师引导学习者对分析的全部过程与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更正一些不妥之处,巩固和深化好的做法,多角度地、开放性地评价和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给学习者留下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

课后反思是保障在课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对课堂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反思,这是案例教学能够取得成功的保障。教师对教学中处置不当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更正,对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以日志的形式予以保存,为进一步优化案例积累素材与教学经验。学生应该整理课堂上自己的参与、学习情况,完成教师布置作业,撰写个人反思日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对于案例中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书面形式的案例分析报告,深入巩固和扎实课堂所学知识。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篇6

教育信息化时事、热点的及时、全面、深度报道。

对话

与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学者的深度对话,展现独特思想。

专栏

业内人士对热点问题、现象的独特见解。

巡礼

展现区域、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其他地区的辐射与带动。

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研教改。

(1)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集锦

提出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各种实际问题,探寻答案。

(2)蓝调解码

同期呈现两篇探讨内容相近的文章,在对比中收获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的新理解、新认识。

(3)优质课展台

以“教学设计+点评”的形式呈现,展现优秀案例,提供教学参考。

(4)名师课堂

基于实践案例,由任课教师发起议题,名师同步答疑,并延伸至信息技术教学的再加工、深设计、多挖掘。

课程整合

展现各学科一线教师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理念和创新应用。

(1)整合视导

展现不同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秀案例,突出实用性。

(2)深度学习实验

同步国际趋势的深度学习实验生态设计案例,并透过不同的视角和预期来诠释深度学习。

(3)微课程教学法研究

推荐实施翻转课堂的成功案例,并由专家针对案例予以指导,引发互动。

(4)网络教研团队

noC“网络教研团队”赛项获奖案例展示及点评,凸显团队协作教研的力量。

(5)noC活动获奖课例展示

noC“教学实践评优”赛项获奖案例展示及点评。

(6)教学app的学科运用

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或教学片段,呈现app在各科教学中的运用。

技术与应用

展现新技术及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对技术的各种创新应用。

(1)高手论技

高手团队将以“文章+讨论”的形式,呈现最新技术及其深层次应用。

(2)实用教学软件兵器谱

推荐实用、易用、有效的教学软件,分享在教学中使用工具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

(3)信息技术实验

介绍信息技术实验的各种做法,分为定量研究、分类比较、技术攻关三类。

(4)生活・技术・探索

从科学、技术和艺术视角,介绍arduino、Scratch等常见软硬件的具体应用,引导更多师生去做跨领域、跨学科、结合真实世界的研究。

(5)影视动漫制作

讲述动漫教学在中小学的具体开展情况。

(6)办公“神器”――office

基于office2016展开,并与之前的多个版本做比较,阐述其在日常教学中的典型应用。

(7)noC活动获奖工具展示

noC“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优”赛项获奖案例展示及点评。

(8)微课制作工具

针对不同需求,推荐实用、简洁、效果好的微课技术工具。

(9)众创空间

关注创客教育、创客空间的创建、开展,反映一线教对创客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数字社区

展现教育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悟,偏重人文特色。

(1)每月新见

推荐最新技术并“联想”其教育应用,用教育的眼光洞察世界的变化。

(2)Hold住新课程

剖析新课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展现各地教师对课改的践行。

(3)翻转故事

以教育叙事的形式,解读国内外翻转案例,以帮助教师实施翻转课堂。

(4)教育云梯

探寻“云”时代教育领域中各种热点问题和思想。

(5)微言热议

关注热点博文,并邀请业内人士针对“微言”集思广益。

(6)会议综述

重点关注教育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会议,综述会议内容,呈现会议亮点,带来思想碰撞。

(7)e线教研

呈现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教研实践、思考。

域外采风

展现国外教育领域的人文风貌,包括外文综述、异国散记等。

高教专区

聚焦并展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理念、新研究、新技术。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护理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30-04

一、社会价值

开设《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厘清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行性,三是实效性。[1]关于必要性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护理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有人认为护理信息技术就是护理技术融合信息技术;更多人认为是信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在形成的共识为:护理信息技术是集护理、管理和信息三方技术有机合成的新兴职业技术,它能促进护理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变传统服务模式,拓宽服务范围领域,给人体康复带来便捷和实惠。关于可行性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教材、教师和实训条件等三方面。至于实效性问题,主要集中于教学效应和学习效果方面。课程改革创新所追求的理想效应和效果,经过医院、学校和企业三方教师的共同努力、临床的实训操作和课程的改革实践等,已初见成效,形成以下社会价值。

(一)迎合岗位需求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临床护理实践之间比较突出的差距在于护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国内护理专业大多不开设《护理信息技术》课程,而临床护理的信息化水平日新月异,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十分普及。新进医院的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取得注册护士资格者),上职岗位培训的第一项就是学习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否则无法开展临床护理工作。学校率先实施《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2]正迎合临床护理岗位应用的实际需求。

(二)培养当代护士

当代护士与传统护士之间的明显区别,不在护理理念的理解和护理服务的态度上,而在于护理服务的手段和方式上。数字化的护理仪器设备和信息化的护理技术应用,使当代护士明显胜出传统护士。擅长应用护理信息技术的临床护士,能够很快克服难题,找到方法对策,实现优质护理,满足健康需求。关键在于她们的护理技术和方法的信息化,能彻底改进效率低下的传统护理流程,多快好省地实现护理目标,满足病人的个性化需求,拓展护理服务的领域范围。

(三)缩小院校差距

现代医院的信息化走在学校的信息化之前是不争的事实。所谓“零距离”培养人才,目前的主要方法是开展院校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与教科研同步。尽管如此,院校之间的信息化差距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建设仍是学校的“短板”所在。开设《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3]实现院校之间人才培养接轨,最终能带动学校护理人才培养的信息化和护理实训基地的信息化。改革的积极效果是:在护理人才培养中,明显缩短院校之间的信息化及管理差距。

二、课程建设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重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和创新教学方式等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目标的内容应纳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尤其是在《方案》的第一部分“学制与培养目标”中,要明确描述护理专业学生应该学习的护理信息知识,掌握临床常用的护理信息技术,必须具备的护理信息素养等。在第三部分“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中,应阐述护理信息化的价值和岗位需求,护理信息采集处理与护理服务、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列出《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名称。在第四部分“主要课程与设置”中应将《护理信息技术》列入专业必修课程,规定教学总学时及学分,提出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实训要求。

(二)课程教学体系重建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含有横跨护理、信息、工程、管理等四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知识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该课程应列入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块。若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考虑,其教学应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实施为宜。因此,需重建护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融入《护理信息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重新开发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案例分析等七方面进行阐述。即《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具有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基本理念是培养信息知识丰富,信息技术能力突出,信息素质良好的当代护士;基本设计思路是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护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相渗透,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补充;课程目标由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三方面组成;内容标准分六个模块(后述,详见“教材开发”第二项内容――结构组成模块项目),每个模块由内容标准描述、案例分析和应用建议等三部分组成;实施建议包括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四方面;案例分析则从医院临床护理一线的应用实例中选取。

(四)教学方式创新改进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分别落到来自医院、学校和企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肩上。团队人员均是《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开发建设课题组成员。课前实施集体备课,编制授课计划,参与“五课”(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教研与“两课”(研究课、示范课)评比,安装实训模拟环境。按照“理实一体化”和“教科研”相结合模式组织授课,以实用为先,需求为重,效率提高为本,实施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

三、教材开发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开发。国内《护理信息学》等相关书籍数量少,内容窄,理论知识偏重,实践应用不足,改革创新程度不够,难以胜任护理服务信息化需求。

实践中,《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开发分为规划、实施和完善三个阶段进行。规划阶段着重解决内容、形式、体例和争议问题;实施阶段重点解决装备、实验、试讲和质控问题;完善阶段注重评价、取舍、调整和提高问题。课题组应对能够全程参与并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开发人员精心选拔,以保障上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鉴于《护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形式和体例结构对教材的生命周期和开发前景至关重要,以下再分四点阐述。

(一)内容紧贴临床应用

关于《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取舍,取得的共识是:紧贴临床护理应用,[4]明显提高服务效率,具备普及应用前景,体现护理理念的信息技术率先纳入。以实用、先进,能够为护理服务带来实效,为护理对象带来实惠为原则选材。不分国家和地区,不拘专护和特护,凡有先例已在临床应用的护理信息技术,兼收并蓄,分类筛选,保证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如护理信息管理应用技术、物联网人体生命信息采集技术、[5]循证护理技术等被率先列入教材内容。

(二)结构组成模块项目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现分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护理信息管理平台操作、临床护理信息技术实务、护理文书信息化拓展、护理科研信息采集和护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等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安排4~7个学习项目,累计有28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内安排3~5个学习任务。[6]

(三)强化实践技术操作

六个模块各含3~4个学习项目,均以案例导入法引入项目学习的主题。围绕主题,突出技术应用与操作。技术技能的实训操作,既符合护生年龄段的学习特点,又切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还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训性质,由此确定《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实训实践课程的地位。

(四)安排思考实训作业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授课总学时规划在36学时(2学分)内。课后思考与实训作业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拓展部分,包括问题思考、调查研究、创新设计、文献查阅、技术循证、探索讨论等,都不是常规的是非题、选择题、判断题、解释题和问答题。让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走进医院和社区,其目的是拓展护生视野,扩大实践范围,深入临床护理,密切院校合作,培育信息素养,强化操作技能。《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已于2011年8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四、教学改革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和技术的先进性要求其教学方式应有新颖性和创新性。教学团队两学年的实践教学,基本形成以下共识。

(一)案例导入教学

从众多的护理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中挑选出具有典型教学价值,反映客观现实问题,能够揭示问题本质且正在护理服务中实施的项目,以故事情节方式讲述,引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本质,阐明内在道理,寻求技术解决方案。这样的导入方式也为护理信息化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思维空间。

(二)实践穿插理论

教学改革实施提倡教师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前提下,穿插基本原理的阐释,贯通技术与应用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应用技术的理解与掌握。

(三)一线护师授课

让临床一线护理带教授课,尤其是让参加医院护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有国外医院访问阅历、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护理服务的护师授课,比专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授课效果更好。她们有专业护理技术,有信息技术应用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护理信息化的精髓,上课生动直观形象,临床实际联系紧密,护生非常欢迎。

(四)模拟医院环境

医院护理信息化环境与校园护生实训环境之间的差异通过三种途径解决。一是医院提供见习环境,二是医院管理软件开发公司提供测试环境,三是学校提供仿真环境。实践表明,三种环境组合才能解决《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问题。开始阶段,第三种解决途径比较现实。因为医院要求正式在岗护士凭密码身份才能登陆系统环境,软件开发公司不可能提供数百个操作工位给学生使用,唯有学校建设仿真实训基地,才能解决批量实训的问题。提高阶段,需要三种途径结合,建设医院仿真环境的实训教室,移植部分临床护理数据建库,让护生进入仿真的医院信息系统,体验护理信息处理的实际流程。

五、观念更新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一般由医院、学校和企业三方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承担。各位教师对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课程观念(课程观),正确的课程观将决定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程度和采用的教学方式,从而呈现不同的教学质量。

《护理信息技术》的课程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1)课程面向广阔的健康护理领域,不分时空,城乡社区,直至每位居民;(2)课程重点关注临床应用,实用为先,质高为优;(3)课程难点是把握技术要领,包括深刻领会、重点把握、融会贯通护理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和利用的技术等;(4)课程宗旨在于培养护生心智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地完成课程规定的若干教学任务。

更新《护理信息技术》课程观,目的是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的内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持续创新教学方式。

六、反思建议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已有两个学年,尚需从以下六方面继续改进。

(一)“院校企”三方合作开课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离不开医院、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合力。医院临床护理服务需求是新兴课程建设的原动力,信息技术开发公司是课程建设的技术保障,学校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力量。学校成立由“院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为《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量体裁衣,把脉问诊,科学规划《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方向,开发切实适用的课程教材,解决实验实训的软硬装备问题,促进生动活泼的课程教学,改变当代护士的培养模式。

(二)实验实训室可建在医院

教学实践证明,在医院进行部分实训教学效果更好。学校可出资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医院建设仿真实训室,在医院网络环境下实践操作,生动形象,一目了然。护生操作的数据安排在专门的实训数据库中,不会影响医院的正常业务数据。实训操作的数据可实现安全监控与保护,不泄露病人隐私信息。医院环境能方便护生现场观摩临床护理信息化的仪器设备操作与运行。[7]

(三)作业练习结合创新设计

课程教学的作业练习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和校内,要面向医院护理和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护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调查和观察思考。让学生知晓各地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之间的信息化差距,激发解决多样化、个性化、家庭式护理的创新设计热情,组织创意设计护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项目作品或方案。护理信息技术的创意设计或实施方案,能将课程教学引向实用创新阶段,也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引进课程教学。

(四)改进教学方式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所有教学内容既很实用又具吸引力,需要的是放宽视野,拓展思路,面向应用,深入调研;学会观察,善于分析,创新设计,动手实践。

(五)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的“双师型”要求,实际是指教师既有临床护理技术,又善信息技术,还要懂管理技术;既能动手应用,还能参与开发。社会需求是课程建设和教学的推手,也是教师成才的机会。职业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教师跨专业培训是“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的主要途径。

(六)新教材应滚动开发,不断更新

跨入21世纪,医院信息化在国际、国内信息化的带动下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未来医院的电子病历和社区的健康档案、市民一卡通、卫生服务一卡通、医疗物联网等应用将在全国迅速普及,《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将列入所有护理专业的教学之中,其本身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滚动开发,完善体系,才能适应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玲,华危持,王新宇,等.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31).

[2]陈玲,华危持.数字化医院背景下护理信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1(22).

[3]彭鹏.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开设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4).

[4]杜宏,朱永健.护理信息技术在病区工作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4).

[5]范德兰,张艳,王再超,等.物联网应用与临床护理的创新发展[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4).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课堂;教学;整合;误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高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也明确指出:“提倡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我国高中教育的热点,教师若在高中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将大大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课改的推动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环境下,我校推出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主要任务之一的“一三六”生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课堂之间的关系认识较肤浅,对信息技术与高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本质理解有所偏差,从而不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媒体化,使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偏离正确的方向。在此,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通过案例,针对某些误区做如下的思考。

误区1:信息技术手段哗众取宠,画足添蛇

案例:某位英语教师在教必修四《伟大的科学家》时,其中有张幻灯片是随堂跟踪练习,这位老师将题目分成基础题和提升题,而且很有针对性,选取的很好。可是,偏偏在这页的右上角有两只非常漂亮的蝴蝶,而且彩色的翅膀不停的闪动着,非常引人注目。此时,不知道莘莘学子是在专心地做题,还是饶有兴趣得欣赏这对“翩翩起舞”的彩蝶呢?

思考: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媒体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无意注意越多,教学信息的传递过程受到的干扰也就越大,这很不利于学生接受信息。”

多媒体具有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强以及文声音、图像一体化的特殊功能,是教科书这类传统的教材所无法比拟的。但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特别是莫名其妙地播放一曲音乐或突然显现几个动画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此外,一些课件所用的画面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也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中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从而不利于课堂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尽量抱着实效性原则,追求其内在作用。还应有选择地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而不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故意设计一些与所讲内容无关的背景、动画,画蛇添足,故作玄虚。

误区2:电脑主体,教师主导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案例:我校某位老师在讲解写作技巧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英语书面表达常用的写作步骤及模板,紧接着展示了几篇范文。整课堂此教师手按鼠标,自顾自地一路点来,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为一场“多媒体秀”,学生们只能被动地随着大屏幕所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一节课下来全然看不到师生互动的场景,学生很少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整课堂变成了教师的单向整合。

思考: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和高中课堂整合的过程中,应建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是知识建构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目标和任务要让学生主动、有意识地完成,从而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此案例中的教师只顾多媒体的展示,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只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在高中教学课堂中,我们教师要坚持少讲,学生多学,坚持放手原则。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及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电脑只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绝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

误区3:重活动形式,偏离教学目标

案例:一高三体育老师在教授基本能力知识之中国的传统节日时,让学生就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进行展示表演。几个学生排成一行不协调地摆动着手做划龙舟状,还有几名学生在表演哑剧,甚至有学生直接拿着从网上找到的资料读,课堂气氛很热闹。由于传统节日自身的特点和道具环境的限制,学生的展示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没达到。

思考: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也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此案例中这位教师与案例2中的那位恰恰相反,她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欠妥的,是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的。我们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应准向教学目标,还要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教育时尚”,而不顾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更不能偏离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76-02

《草地资源信息技术》是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于一体的信息技术集成教学,主要针对草地资源信息在管理中的应用。该课程教学时数短,理论性较强,实践环节较少,很难适应当前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鉴于此现象,研究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实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科研项目,设置草地资源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库,以期通过案例库的建设能够应用在如《草地资源信息技术》及各专业的与之相关的教学上,达到学以致用,能将所学知识成功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典型案例,改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

一、调查对象及授课方法

1.调查对象。采用草业科学2014级民族班级及汉族班级为调查对象,通过阶段性测试及问卷调查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学生人数78人,其中2014级汉族班学生31人,民族班学生47人。

2.授课方法。(1)自主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方法在《草地资源信息技术》本科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授课与教学效果评价两大模块。自主授课环节主要涉及草地资源信息技术概述、草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概述两大部分。案例分析主要应用在这两大部分教学内容中,主要涉及3S技术在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等内容。(2)教学方法。以教师授课理论为主线,辅助学生自主授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围绕课程的重点及难点,增加知识点,强化概念及应用型知识,将科研生产中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采用案例中设置问题,学生讨论问题相结合,明确知识点,强化重点及难点。

3.案例模块。(1)3S技术在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案例。从不同的数据源、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处理软件确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区内不少于10个县市的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结果,并以此为案例,介绍草地资源调查的程序、方法。采用小组制作ppt的方式,授课教师课前1―2周发放案例。(2)3S技术在草地资源制图中的应用案例。从不同制图方法中确定5种类型的专题图,如草地资源类型图编制等,并以此为案例,采用指导书或录屏方式介绍草地资源专题图的编制方法及流程。采用录屏方式,小组实际上机操作实地演示制图步骤,任课教师在前1―2周提供底图,如地形图或遥感图及GpS点位。(3)3S技术在草地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利用3S技术进行草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确定5种草地动态监测方法,如草地产量的动态监测等,并以此为案例,采用录屏或指导书的方式介绍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的方法及流程。采用情景式教学,于课前1―2周将案例提供给班级小组,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此过程采用ppt汇报模式。(4)3S技术在草地资源遥感估产中的应用案例。确定新疆、内蒙古、兰州等地利用3S技术进行草地资源遥感估产的案例5个,如草地净生产能力的测定等,并以此为案例,介绍草地资源遥感估产的方法及流程。通过小组搜集资料,搜集案例,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及讨论。(5)草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案例。通过搜集国内外著名的草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如牧草种质资源品种查阅等,通过视频演示、录屏等方式介绍草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方法及流程。

4.教学效果评价。通过阶段性测试及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检验,建立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评估表,主要包括3个维度,22个条目,即教学内容7个方面,教学方法8个方面,教学效果9个方面。评估表采用5级标准(好、较好、一般、较差、差),根据评估表,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评估,并提出意见及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1.教学内容效果评估。教学内容调查结果表明,81.1%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课堂讲授内容结合紧密。其中82.3%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清晰易懂;78.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突出,易掌握;80.3%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7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合理,较易把握;85.7%的学生认为案例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易理解;82.7%的学生认为实践课操作技术性强,案例教学可促进学生掌握;还有79.6%的学生认为自主授课教学内容适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2.教学方法效果评估。教学方法调查结果表明,81.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方法可促进教学。其中80.5%的学生认为自主授课采用ppt模式可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7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重点及难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83.2%的学生认为小组讨论可以强化核心知识点;80.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设置问题合理,较符合生产实际;81.7%的学生认为采用室内讨论及野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知识点;84.6%的学生认为采用分组上机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88.7%的学生认为通过录屏方式,指导学生对草地资源制图等方法的掌握;72.6%的学生认为采用阶段性测试,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及难点知识点的掌握。

3.案例教学效果检测。教学方法效果检测结果表明:81.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方法合理有效;84.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可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积极性;81.6%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互动;80.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能促进知识转化,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85.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增加了小组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83.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79.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81.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效果比教师全程授课方式好;80.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用于《草地资源信息技术》课堂授课效果;79.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结论与思考

1.从课堂效果上来看,调查结果表明《草地资源信息技术》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的兴趣,强化知识点,拓展教学空间,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动手能力,同时又能增加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案例法采用录屏、ppt授课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有效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2.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采用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也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协作能力。

3.从教学主体上来看,学生是案例教学方法应用的主体,教授扮演的是配角,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主持课堂、组织课堂,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1]。同时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均有较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思维分析能力,因此只有师生相互努力才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法在授课中必须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建设案例库,完善教学内容来达到教学目的。本研究只通过典型案例法在《草地资源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初步应用,为案例法教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通过建立案例库,经过几轮的测试检验,才能对教学效果得出客观评价。建议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要完善数据库,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模式;案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34-02

《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中对“信息技术”的解释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和分配信息的技术。”《哲学大词典》中这样解释:“实现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使用的技术。当代新技术革命的主流技术。主要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其发展历史悠久,但对整个社会发生革命性影响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激光信息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课堂教学上常用到的信息技术主要是电子信息技术,常用的设备包括计算机、幻灯投影、电子白板、网络及教学软件等。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信息技术常起到的作用是创设教学情境、呈现教学信息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应用的设备有计算机、幻灯投影、电子白板等,软件有课件、学科教学软件等;在以学生学习主的课堂中,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开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支持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展示等环节,应用的设备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能够上网的设备。

以下五个案例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学内容,分别描述了不同硬件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包括创设情境、讲授新知、探究学习、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

案例一:创设教学情境

环境:计算机+投影仪。

在高中生物“伴性遗传”一堂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导入新知,播放了两个两分钟左右的无声视频短片YouSeewhatKindofword。这两段视频都讲述了同样的pizza制作过程,不同的是第一段视频是彩色的,第二段视频是黑白的;在第一段视频里面鲜亮的绿色和红色辣椒使人心情愉悦,刚出炉的pizza色泽诱人,令人垂涎欲滴;第二段视频里红色变成灰色,鲜绿变成暗绿,让人完全没有食欲甚至感觉恶心。看完短片后,教师说:“我们眼里的世界通常是第一种短片里的样子,而有的人看到的世界是第二种短片里的样子。我们再来看两幅图片。”说完,教师在幕布上呈现两幅图片,这两幅图片是令人神清气爽的夏日景观图,一个是绿叶红花,一个是蓝天绿叶。这时,教师说:“我们来看看在这种人眼里这两幅图片是什么样子的。”幕布上又出现两幅图片,第一幅只有红花的黄色花蕊是黄色的,而红花的红色和绿叶的绿色都是灰色的;第二幅图片中蓝天还是蓝色的,而绿叶是灰色的。于是教师提出:这种人有一种红绿色盲症,又叫道尔顿症,是一种伴性遗传病。从而引入伴性遗传的学习。

【案例分析】在这个片段案例中,这位教师应用计算机+投影的组合,通过播放视频、呈现图片创设教学情境,引入学习主题。生动的视频带动起学生的情感,如看第一段视频时心情愉悦,做出来的pizza很有食欲,而第二段视频使人感觉心情沉重,pizza令人恶心,以此深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状态不知不觉带到课堂上。视频和图片呈现了在红绿色盲人的眼中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引起学生的好奇,想知道伴性遗传病的知识,学生带着求知欲开始了新课的学习。由此对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见一斑。

案例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环境:计算机+电子白板。

在三年级数学“有序的搭配”课堂上,教师讲述了一个以小熊为主人公的故事,故事中涉及几个搭配的问题:

1)小熊的早点有两种饮料和三种食物,饮料和食物搭配,总共有几种早餐?

2)小熊有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能够搭配出几种不同的穿法?

3)帮助小熊选择车牌号码,要求三个数字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全部排列组合起来。

通过解决故事中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三年级的小朋友对有序搭配的抽象概念有了形象的认识,理解了所学的新知识。故事中小熊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因此,不仅学会了新的概念,还形成了将课堂上学到的概念应用的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具有的拖拽和书写功能,在电子白板上呈现饮料、食物、衣服、裤子等图片,学生通过将配对的图片拖拽到一起,或者用白板笔将配对的图片用直线连接,完成有序搭配。

【案例分析】电子白板与投影幕布相比,明显的科技进步优势就是电子白板具有交互功能。电子白板不仅能像幕布一样展示电脑上的信息,还能像黑板一样书写,可以说,电子白板是一个能够呈现图片、播放视频、嵌入教学软件的超级黑板。由此,看到了技术为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案例三:呈现教学信息

环境:计算机+投影仪。

初中英语第六单元“it’sraining”讲授了描述天气的英语单词,课堂上教师书写板书:“what’stheweatherlike?=Howistheweather?it’s……y.”幕布上呈现出太阳、多云、下雨、下雪和被风吹斜的树的图片,学生用英语来回答它们分别是sunny、cloudy、rainy、snowy、windy。同时,这几个单词也呈现在幕布上。然后教师指着图片分别用what’s句型和How句型随机提问,锻炼学生对描述天气的英文单词的掌握。幕布上展示“it’ssnowy=it’ssnowing”的句型,学生根据句型再做其他单词的练习。

【案例分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信息,省去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书本上生动的彩色图片呈现到黑板上,丰富、活跃了课堂讲授教学。

案例四:支持探究过程

环境:学生用笔记本电脑+教师用电脑+数学教学软

件。

三年级数学“怎样围出的面积最大”讲授了长方形的长宽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传统教学课堂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关系公式,而本节课由学生自己探究出长方形的长宽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张爷爷用篱笆围了一个长方形的鸡圈,它的长是6米,宽是2米(教师用学习软件画出长方形)。张爷爷觉得这个鸡圈不够大,想用这些篱笆重新围一个面积更大的长方形鸡圈,你觉得可行吗?”然后布置任务:同桌2人一组,用学习软件帮张爷爷重新围长方形鸡圈,能围出几种就画几种,试试看能不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学生打开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在数学教学软件上开展了探究过程。

【案例分析】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省去了制作表格的程序,使画图更便捷,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在解决问题的思考上,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支持缩短了探究时间,使得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成为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有效的教学软件的支持,目前,教学软件需求大于供应。

案例五:成果展示

环境:电子白板+计算机。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讲述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师让两个小组分别介绍两座城市,其他学生听了介绍之后选择要住在哪座城市,从而得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共有两个学习小组,分别为北京代表队和杭州代表队,这两个小组在课下搜集城市环境、旅游、气候等方面的资料,课堂现场模拟成一个评选中国宜居城市的现场。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分别介绍北京和杭州,其他学生为评选嘉宾,选出自己喜欢的城市。第一小组从气候、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四个方面介绍北京,形式是在电子白板上播放ppt来介绍;第二小组通过播放ppt、视频、音频,从地理位置、美景、大学、科技、经济等方面介绍了杭州。

【案例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两个小组在课堂上用电子白板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是没法做到如此全面、方便快捷、生动到位的展示各个城市的风采的。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堂上通过投票选举的过程,总结学生选择居住城市的原因,巧妙地得出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总结】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得益于此,教育也不例外。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课堂外,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移动设备的普及更是使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使学习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科研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相关课题的研究,如脑科学、传感神经、思维等领域。信息技术向教学的渗透是不可阻挡的,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紧跟世界潮流,翻转课堂、网络教学空间、虚拟现实等概念被国内学者广泛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