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4:54

影视艺术概论篇1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196亩,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教授281人、副教授476人,博士生导师9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8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64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5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图、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台词、形体、声乐、经典戏剧赏析、表演理论、艺术概论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赏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舞台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等。

戏剧影视文学

影视艺术概论篇2

关键词:《艺术学概论》;学科设置;人文教育;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艺术学概论》是一门传统的艺术理论课程,也称《艺术概论》。它是研究艺术本体的构成及其一般规律,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学科,对艺术学各门类具有重要的勾连作用。因此,《艺术学概论》的课程设置,不仅对于艺术类院校的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普通高校或其它职业性院校也可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体学生开放,作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

一、《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意义

《艺术学概论》的教学是一种具有情感性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的活动。它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通过艺术知识、艺术现象、艺术精神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艺术基本的概念,认清艺术与非艺术的基本界线,了解艺术的规律,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观并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艺术素养,是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毋庸讳言,因受长期的应试和实用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对《艺术学概论》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附属品而长期存在,艺术原理类课程的开设就更不可能了。许多高校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仅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使《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同时,人们往往又把艺术和实际利益联系起来,用艺术竞赛的方式来检验艺术教育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素质的培养,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匠人”。

值得庆幸的是,大批有远见的艺术教育家一直在关注《艺术概论》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开设情况,有关部门也曾多次组织艺术理论界的资深专家编篡该课程教材,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艺术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这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容量,同时也强化了它在艺术领域的指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同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已经采用了学分制教学,《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设置,不仅成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应该成为广大非艺术类高校学生的选修课之一。这就使《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同时对其教材的编撰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价值

《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帮助学生认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同时通过揭示艺术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并能够用于指导艺术实践,使其在艺术实践中“道”、“技”并举,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同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

1、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

如果说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那审美就是艺术的核心本质。所谓审美,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的把握和领会,即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对审美客体中美的形象的发现、感知,或对崇高、滑稽等审美特征的认识和把握等。艺术家通过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把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传达给观众。而观众也正是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艺术的审美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法国人马塞尔・杜尚在1917年把一个小便器送进美国的一个展厅,名之曰《泉》,且被载入艺术史册。而杜尚本人却原是想揶揄美学的。法国著名画家森・方山也曾经讲过:“有一个在全世界巡展的艺术家,他展出的是四块卵石,上面撒点灰尘,这即是的所谓的‘观念艺术’,有人从旁走过,惊叹道:‘妙极了!’同样是这些人,当他们在沙滩上看到同样的东西时,却视而不见。我认为这很荒唐,令我想起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注:转引自王南溟著《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导向,不加选择的照操照搬、简单嫁接等盲目接轨现象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西方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形式被一些人照搬进来,用某位评论家的话说,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就把西方近一百年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在国内的艺术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遍。在这些形形的“艺术”形式中,从二十年多前有人开始在国内的展览馆搞“行为艺术”,到近几年出现的诸如某美院学生群裸、某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吃屎等荒唐的“艺术行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某些极端者来说,他们早已把艺术的目的、艺术的作用以及艺术与民众的关系进行了曲解,他们的所谓的艺术行为实质上是对人类艺术的消解和亵渎。在某些所谓的“前卫艺术家”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可以乱搞”,反艺术也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已没有什么界限,找个环境再取个名目做什么都是艺术。到美术馆内洗脚、孵蛋是艺术,到公共厕所内体验蚊叮虫咬是艺术,人和畜生结婚是艺术,在猪身上写上文字进行是艺术,甚至有人有违人性地吃死婴也是艺术……凡此种种,稀奇古怪,混淆视听,令公众既迷茫又困惑。因此通过《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对各类艺术现象教学分析和把握,在当前就显得格外重要。

2、揭示“道、技”并举的艺术规律

如同传统哲学的“道”与“技”中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一样,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互相生发又互相影响。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来源于实践,又可对其后的艺术实践进行指导。《艺术学概论》所要阐明的艺术规律来自历史上的各种艺术实践。它不仅能够科学、详实地阐明艺术的本质,而且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揭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所以,艺术理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艺术学概论》既具有科学、严密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如果说艺术实践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上航行的话,那么艺术理论就好比是船上的舵、罗盘或者用于引路的塔灯,它能够指引船的航向,让船行得更稳也行得更远。无论是哪一位艺术家,不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在创作时,他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总要受到一定的艺术理论或者一定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回顾艺术史上的诸多名家,如中国的顾恺之、苏轼、董其昌、刘海粟、傅抱石,西方的席勒、贝多芬、安格尔、罗丹、莫奈等,他们都有各自明确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思想。他们的艺术理论无不受到前人艺术理论的影响,也影响了之后的很多人。即使历史上也有部分艺术家没有留下什么艺术理论,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创作时也遵循着一定的艺术规律。很难想象,一个理论知识溃乏、艺术思维混乱的人能够创作出惊世之作;也很难想象,一个对艺术实践一窍不通、只会啃书的“本本主义”者能提出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艺术理论来。因此,《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归纳,系统、科学地探讨与阐述艺术的社会性本质、形象性本质、审美性本质以及情感性本质,帮助公众在形形的“艺术”现象面前辨别是非,而且还能够避免某些人因受到“伪艺术”或者“反艺术”思想的毒害而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举动。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艺术实践,其指导作用都是巨大的。

三、《艺术学概论》版本评述及编写建言

1、研究现状评析

随着我国艺术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与深入,《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早已在很多艺术院校或者艺术类专业学科中开展起来。据笔者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作为高校教材编辑、出版的《艺术学概论》或者《艺术概论》已不下数十种。将比较有影响力的七个版本的情况列表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渐趋成熟,艺术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也晋入一个新的研究局面,如近年来出版的几种《艺术学概论》虽然是建立在既往《艺术概论》的框架之上,但在阐释上更加侧重于学理的深度,同时在方法论上也呈现出多元交错的端倪,体现了我国艺术学学科的逐步发展和《艺术学概论》教学的日趋规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而就总体而言,《艺术学概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完善。譬如,有的《艺术概论》在论述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时往往是以某种单一的甚至僵化的方法论为指导,仅仅强调艺术的审美性和社会性。这些理论在论述传统的艺术现象还可以,但是面对当下缤纷复杂的各种现代艺术或者后现代艺术作品时,有时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解释了。例如,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在我国高等学校的使用率一直高居榜首,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广受欢迎的著作,大量的章节也照搬了他与袁宝林合编《美术概论》的原文,而只是将“美术”一词换成“艺术”,孙美兰、顾永芝的《艺术概论》借鉴了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的编写方式,在体例上以艺术的本体论来构建教材的理论体系,但老的艺术思维的影子依然存在。倒是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和南京艺术学院编、丁涛著《艺术概论》采取了一个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规律性,结构集中,简明扼要。杨琪著《艺术学概论》借鉴了西方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阐释,其所总结的“首创――繁荣――衰亡”、“由渐进到断裂”、“否定之否定”的艺术规律,对艺术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象来说,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2、编写建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通用的《艺术概论》的教材编写一直借鉴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框架,特别是苏联的模式。这样在阐述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流变时不可避免会产生隔阂。其实,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主体心灵的介入。由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受制于西方的理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文论、诗论、画论、书论、琴论都很发达,形成了很有系统的品藻观,这都是古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经验总结。就此而言,台湾学者蒋勋撰写的《艺术概论》较有特色,他在解读艺术的规律时更重视的民族性的特定审美思维,而不是以一种发诸四海皆准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注:参见蒋勋著《艺术概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对于《艺术概论》的编写,我们首先要坚持以民族艺术的特定个性为核心的原则,将中国艺术的个性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消除西方学科制度与我国固有的民族艺术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更科学、更完整的艺术理论的框架体系。

其次,《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一方面体现了本体抽象思辨的理论特征,另一方面它又离不开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除了艺术史、文艺美学等传统学科知识以外,一些交叉学科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与其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仅仅依靠传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成果,以及依赖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艺术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地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中吸取新的养分,才会有助于艺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新形势下《艺术学概论》的编写,其重要特点就是在艺术学学科的整体构建中,将诸门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与演绎,最终实现其本体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很多艺术理论都曾对艺术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它们有的把着眼点放在艺术创作的主体,从唯心主义的角度了解艺术;有的把着眼点落在艺术作品的本体,从形式主义的角度解释艺术;还有的把理解艺术的着眼点放在艺术生成的社会环境,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艺术……它们固然都曾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艺术理论在面对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时,便不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学理论研究时就要以开放、发展的态度看问题。在面对艺术的社会性,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及艺术的功能性的问题时,我们要适当地结合现当代新出现的一些艺术现象辩证地看待。(责任编辑:陈娟娟)

影视艺术概论篇3

[关键词]前沿视阈 影视概论

教材是一门学科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教学和科研后所获成果的积淀和结晶,是被学界所认可的具有普及性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的基本依据。但教材也有滞后性的不足,学界内的最前沿问题无法在教材中得到体现,这样既不利于教学过程中热点、焦点问题的引入,也不利于促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从而无法加强学生基本的学术训练。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具有前沿视野,在教材教授过程中引入前沿问题,增加课堂的开放性和当下性。本文以影视概论教学为例,从影视概念和影视批评两个方面来分析前沿视野在教学过程的功能和意义。

一、影视概念:对象和媒介

对于影视的概念,现在的教材一般是这样界定的,“影视是包括电影、电视以及电视电影在内的影像艺术的表达对象,在以拷贝、磁带、存储器为载体,以银幕、屏幕放映为目的,而实现以视觉和听觉综合为观赏对象的艺术表达中,影视成为现代艺术的最新综合形态”。这个概念包括了对内容对象(what)和传播媒介(whichchannel)的界定,对象包括了人类第七艺术和第八艺术电视,以及电视电影,媒介主要是银幕、屏幕,而当下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质疑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在内容对象上,有论者主张把动漫看作人类的第九艺术,看作具有自己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艺术门类,将其从电影这个第七艺术中剥离出来。这种观点为我们审视影视概念打开了另一扇窗口。加拿大动画大师麦克拉伦曾经说过,动画就像是上帝在创造世界,这句话深刻表达出了“动画”的本质含义和精髓所在。创造性的想象对动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虚幻与夸张是动画最为普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作为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艺术,动画的艺术内蕴并非这些相关艺术门类特点的简单相加。事实上,动画艺术的审美诉求超出了这些艺术门类的相加之和,而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地、审美地把握世界和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同电影中的真人真物不一样,动画中的人、物带有极强的虚拟性,其所拍摄的对象是运用造型手段以及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等手法所建构出来的拟像、造像。这正是动画的特殊性所在,是动画语言系统的核心部分。动画并不过多地追求形象和动作的逼真,而是寻求表现空间的拓展和情感的新的表达。动画就是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在虚拟的世界里重新赋予生命和意义。因此,一些“超常规的动作”设计也就成了动画的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动画《海绵宝宝》为例,我们可以更为具体理解动画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在《罢工》中,章鱼哥带领海绵宝宝一起罢工,不愿意离开蟹堡王餐厅的海绵宝宝身体紧紧贴在了大门的玻璃上,章鱼哥拉开了他,但他的双手还停留在餐厅的大门上。章鱼哥再次拉开他,海绵宝宝的眼睛留在了玻璃上,深情地望着玻璃内的餐厅。章鱼哥第三次拉开海绵宝宝,海绵宝宝身体裂开,一颗心脏赫然跳动。动画用身体的肢解具象而层次地表现了海绵宝宝内心对餐厅的留恋之情。

在传播媒介上,当下学术界开始关注新媒体对传统影视概念带来的冲击。所谓“新媒体”,指的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基于通信技术的手机、基于数字广播技术的数字广播和数字电视,以及跨媒体的网络电视”,新媒体的产生给影视的传播带来新途径,也改变了影视的传统内涵。影视内涵中的传播途径不再局限于银幕和屏幕,而是加入了更多的渠道。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0年由中国电影集团和优酷网共同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11位导演围绕“青春”这一主题,拍摄了11部短片,在优酷网上发行,为我国电影的策划、制作和发行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通过引入当下学术界最新的对于传统影视概念的质疑,让学生意识到影视概念的稳定性和开放性,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二、影视批评:奇观还是叙事

影视批评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面对当下的电影产业和具体影片要具有自己的价值立场和阐释能力,要对今后的电影创作提供理论指导。教师在讲授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联系当下最前沿的影视创作现象,调动学生的理论付诸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价值观念。

当下人们处于视觉文化语境下,“目前居于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当下电影正在经历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转变,这在好莱坞大片和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阿凡达》、《英雄》、《夜宴》、《十面埋伏》、《西风烈》等。

叙事电影强调叙事性(narration)在电影中的核心地位,注重电影作为时间艺术的特征。电影如何展示情节、塑造人物、编写对白成为叙事电影基本的要求。因此,电影的叙事蒙太奇如何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因果逻辑关系安排画面,就成了叙事电影最为关键的所在。好莱坞经典电影经常利用“三S法”来组织故事情节,推动影片的叙事,即在故事的开始设置悬念(suspense),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制造惊奇(surprise),在高潮或结尾处则要给观众以最后的满足(satisfaction)。

奇观电影注重的是对景观、景象(spectacle)的展现。奇观电影的产生和视觉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模仿、复制到虚拟,从膜拜、展现到模拟,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在历史变迁和转型中逐渐与现实断裂,一切现实都被符号模拟的超现实所吞噬。如今控制社会生活的不再是现实原则,而是模拟原则。人们的生活被图像所包围,依靠对景象的观看来理解和阐释世界。奇观电影通过对动作、身体、速度、场景等各类景观的呈现来满足人们视觉,给匮乏和缺席的观众提供在场和满足的心理体验。

从叙事到奇观,蒙太奇组接和拼贴从理性原则转向了视觉的快乐原则,观众从过去的静观转向震惊,观众不再参与到影片的叙事中,享受叙事带来的愉悦和审美,而是接受影片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如何看待这种电影范式的转变,特别是如何看待电影范式的转变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接受问题,就成为

当下电影批评所面临的问题。奇观电影是建立在经济和文化相互消融的后现代文化基础上的,它重视片段的、无深度的景观,这和中国观众注重叙事性,关注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的审美习惯与期待视野还有着心理的隔膜。我们并不否认奇观电影中美轮美奂的画面、雄浑绮丽的景观、紧张刺激的动作所带来的视觉价值,但电影的叙事性以及背后隐含的人文哲思恐怕还是中国电影应该追寻的东西。叙事为本,兼顾奇观,把视觉的和心灵的震撼结合起来,是我国电影发展的道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老师可以通过11度青春系列电影、《阿凡达》、《英雄》、《夜宴》等具体电影文本的阐释来印证。作为一次成功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11度青春系列电影给人们展现了传播媒体(whichchannel)的重要性,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电影表现内容(what)重要性的例证。11度青春系列电影包括了《拳击手的秘密》、《哎》、《夕花朝拾》、《东奔西游》、《泡芙小姐的金鱼缸》、《江湖再见》、《李雷和韩梅梅》、《阿泽的夏天》、《老男孩》、《L.i》等作品,但现在被观众所熟知和津津乐道的只有《老男孩》。这其中原因就在于《老男孩》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和深刻的人文情怀,影片以青想的成长、挫折为主题,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灵与肉的错位,弥漫着淡淡的哀戚和浓浓的怀旧情绪,成为一代人集体理想的一次仪式化的展览。电影《阿凡达》在奥斯卡奖项的争夺中之所以输给《拆弹专家》,就在于绚烂、瑰丽的景观设计依然没有流畅的故事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更为震撼心灵。《夜宴》、《英雄》的故事毫无新意,只不过是对哈姆雷特复仇和荆轲刺秦故事的稍加修改,叙事蒙太奇的逻辑性和时间性的混乱使得电影叙事缺乏理性原则和理性结构。影片叙事设计既不是像链条那样环环相扣,也不是像小河中一块连一块的石头,观众可以顺藤摸瓜,或者像过河的人一样从一个石头跳到另一个石头来理解事件的连贯。影片事件的安排零散而断裂,观众记住的只是漫天黄叶中两个红衣女子的打斗,水平如镜的湖面上两个男子像蜻蜒一样的武功对决。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1936年的文章《讲故事的人》中慨叹道:“虽然这一称谓我们可能还熟悉,但活生生的、其声可闻其容可睹的讲故事的人无论如何是踪影难觅了。他早已成为某种离我们遥远――而且是越来越远的东西了。……讲故事这门艺术已是日薄西山。要碰到一个能很精彩地讲一则故事的人是难而又难了。”当时的本雅明敏锐地意识到了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文化导致的大动荡,对讲故事传统的日渐衰落充满了惋惜之情和怀旧之感。正如本雅明所预测的那样,当下的文化正在经历从话语模式向图像模式的转变,电影也呈现出从叙事向景观的转型。但“故事”依然是电影重要的内核,讲一个好看精彩的故事依然是电影应具备的能力,合乎逻辑的情节,张弛有度的节奏,鲜明个性的人物,风趣哲理的对白,依然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当下依旧是一个需要故事的时代,而且比以前更加需要。

三、结语

影视艺术概论篇4

2015年7月4日(星期六)

2015年7月5日(星期日)

 

上午(09:00--11:30)

下午(14:30--17:00)

上午(09:00--11:30)

下午(14:30--17:00)

公共课  日语(二)(00016)

俄语(二)(00017) 财税(独立本科段)(020104)外国财政(00068)社会保障概论(00071)国际税收(00069)政府预算管理(00999)公司管理(独立本科段)(020143)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03448)

金融保险实务(07521)中国历史文选(00765)

财政与税收(06734)

经济学导论(07520)公司管理学(07519)

运营管理(07522)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07523)企业应用文写作(01457)

公司理财(07524)

eRp(企业信息系统)(09100)人力资源管理(专科)(020205)现代人员测评(00463)工作分析(06092)

绩效考评技术(11756)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06093)劳动关系与争议处理(10096)公共事业管理(独立本科段)(020230)公共事业管理(03331)社会保障概论(00071)

政府经济学(03338)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03450)涉外事务管理概论(04718)投资管理(独立本科段)(020251)证券投资学(00103)

投资学原理(07250)投资项目管理(07249)

经济数学(07747)国际投资学(07750)

资本预算管理(07751)金融衍生工具(07748)

基金管理学(07749)医药商务(独立本科段)(020254)中药学(一)(02974)

药事管理学(一)(07781)

医药商品贮藏与养护(07794)药剂学(03029)

中药商品学(07791)中药炮制学(03042)

医药商品学(07792)药理学(四)(06831)

医药市场营销学(07793)

药学概论(07795)现代企业管理(独立本科段)(020309)现代企业管理(一)(02625)

现代物流学(07114)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08815)市场营销策划(一)(04097)

经济学导论(07520)

企业管理咨询与诊断(08819)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07523)

电子商务运营管理(10422)中小企业战略管理(05171)教育管理(独立本科段)(040107)高等教育管理(0045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05010)

素质教育概论(06763)课堂教学与管理(05011)教学论(05012)对外汉语(独立本科段)(050140)日本国概况(00608)

韩国概况(01110)

英美概况(01212)

俄罗斯国情(0501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00585)

中国现当代文学(01207)

汉英语对比(01213)教育心理学(02111)

韩国语(二)(09241)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09242)对外汉语教学法(01210)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论(01211)

跨文化交际(03690)旅游英语(专科)(050219)国际旅行社管理(03528)

BeC商务英语(二)(08959)旅游服务礼仪(03885)

旅游英语函电写作(08961)导游英语(05329)BeC商务英语(一)(08958)实用日本语(独立本科段)(050221)日语精读(03413)

最新日文资料选读(03415)旅游日语(03417)

商务日语函电(03418)第二外语(俄语)(00839)

第二外语(法语)(00841)

第二外语(德语)(00842)

第二外语(英语)(00845)

第二外语(韩语)(03412)科技日语(03420)

日汉实用翻译(03422)旅游英语(独立本科段)(050222)高级英语精读(一)(01257)

高级英语精读(二)(01258)

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08964)国际旅游市场营销(03531)

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04940)

跨文化商业交际(10648)第二外语(俄语)(00839)

第二外语(日语)(00840)

第二外语(法语)(00841)

第二外语(德语)(00842)

第二外语(韩语)(03412)酒店管理(08424)

旅游业概论(08963)

出境旅游英语领队实务(08965)韩国语(基础科段)(专科)(050224)初级韩国语(01104)

韩国概况(01110)中级韩国语(一)(01105)翻译(汉韩互译)(一)(01108)

中级韩国语(二)(01143)韩国语语法(01109)商务俄语(基础科段)(专科)(050231)基础俄语(一)(00613)

商务俄语翻译(08971)基础俄语(二)(00614)

商务俄语国际贸易基础(08973)俄语基础写作(08968)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08975)商务俄语阅读(一)(08969)商务日语(本科段)(050236)高级日语(一)(00609)

商务日语阅读(09252)

商务写作(09254)高级日语(二)(00610)

市场营销(四)(04096)

商务日语翻译(09251)第二外语(俄语)(00839)

第二外语(法语)(00841)

第二外语(德语)(00842)

第二外语(英语)(00845)

第二外语(韩语)(03412)国际贸易实务(日语)(09255)

国际商务谈判(日语)(09256)

国际商务合同实务(日语)(09257)新闻学(本科)(050305)中外名记者研究(01829)成语概论(05008)新闻道德与新闻法规(06390)网络传播概论(06381)广播电视编导(独立本科段)(050311)广播电视概论(06391)

摄影与灯光技术(07879)艺术专业英语(05332)

影视剪辑(07927)电影艺术概论(07881)传播学(07775)美术教育(独立本科段)(050410)艺术概论(00504)

美术鉴赏(00744)美术技法理论(00742)

美术教育学(00747)第二外语(俄语)(00839)

第二外语(日语)(00840)

第二外语(法语)(00841)

第二外语(德语)(00842)

第二外语(英语)(00845)

第二外语(韩语)(03412)中国画论(00745)

美育概论(00746)环境艺术设计(专科)(050444)设计概论(00688)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00706)建筑设计基础(00707)装饰材料与构造(00708)应用心理学(独立本科段)(071502)认知心理(00471)

犯罪心理学(01426)人格与社会心理学(01424)生理卫生(01427)心理学史(06056)采矿工程(专科)(080108)测量学(00113)

工程制图(02151)

企业管理基础(10816)矿山电工(02016)

井巷工程(02172)地质学(02145)

开采方法(08134)

矿山机械设备(11885)采矿概论(02149)

矿井通风与安全(一)(08136)机械加工(专科)(080314)工程材料与热加工(05791)机械加工CaD(05793)机械制造工艺(05795)金属切削机床概论(05797)焊接(专科)(080315)工程化学(02491)

焊接检验(05808)金属学与热处理(05802)金属熔焊原理(05804)焊接工艺与结构(05806)

特殊焊接与设备(05810)机械电子工程(独立本科段)(080339)矿山机械(02170)

机电控制及自动化(08321)矿山电工(02016)

人机工程学(06217)多媒体技术(07311)机械制造工程学(08301)

现代设计理论(08324)电子信息技术(独立本科段)(080738)C语言程序设计(02600)

信息资源管理(07867)

计算机网络管理(一)(07872)JaVa语言程序设计(07129)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07868)

信息技术导论(07874)计算机专业英语(一)(07832)

windows2000Server(07869)

信息安全工程(07875)数据库及其应用(07865)

多媒体应用技术(07871)

逻辑电路(07917)数控技术(独立本科段)(080741)机床数控原理(05661)Cam/CaD软件应用(05663)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概论(05665)数控系统维护及调试(05667)数控技术应用(专科)(080744)机械工程材料(02561)液压与气动(05782)数控原理与数控技术运用(05785)数控编程(05787)动画(独立本科段)(080746)视听语言(07189)

摄影与灯光技术(07879)艺术专业英语(05332)

影视剪辑(07927) 动画史(03424)动画(本科)(080754)现代漫画概论(03423)

视听语言(07189)

摄影与灯光技术(07879)艺术专业英语(05332)

影视剪辑(07927)游戏概论(03435)

动画概论(04503)动画史(03424)化学工程与工艺(独立本科段)(081205)煤化学(02152)

化工设计概论(02489)

工程数学(一)(07961)中国历史文选(00765)化工原理(二)(03146)

绿色化学概论(08840)

精细化学品合成原理(09118)企业应用文写作(01457)

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04882)

化工工艺学(06041)食品安全与品控(独立本科段)(081314)食品微生物学(02517)

食品研究与数据分析(04185)

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法规(04190)食品工艺学(02520)

计算机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04186)

果菜贮运学(04192)食品实用英语(03793)

食品环境学(04187)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03283)

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技术(04188)汽车维修与检测(专科)(081725)发动机原理(02577)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06903)汽车构造(06893)

汽车保险与理赔(06904)汽车常见故障诊断分析(06896)

汽车运行材料(06906)汽车运用工程(06898)

工程图学基础(06918)电子政务(独立本科段)(082218)公文写作(07813)

信息咨询与决策(07818)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信息组织与网络检索(07814)

信息采集分析与预测(07819)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00220)

影视艺术概论篇5

“全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实践的形态是“媒介化社会”背景下中国影视传媒领域广泛采用的核心概念之一。概念的提出建立在传媒业界积极的探索和媒介资源整合实践的基础之上。“全媒体”概念的提出是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化革命的必然结果。旨在建立某种新型的集媒介生产、传播、与媒介运营模式于一体的介质平台。它颠覆了传统媒介形式广泛意义上的生产消费观念。在全媒体语境下电视舞台美术设计可以选择众多的实现与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形态提高增值效果;同时,“全媒体”加强了电视舞台美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各媒介形态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组合运用。

建立在电子技术基础上并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高清历程的视听艺术——电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大爆炸的背景下其发展过程中诸多环节都遭到了限制。电视舞台美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旧延续着传统意义上“画笔布景”的尴尬,与如火如荼的影视技术发展与革新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脱节现象。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技术的快速发展主要集中于后期剪辑等方面的应用,而电视舞台美术究根追底是移植于戏剧属于文化艺术的产物。戏剧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其艺术语言千变万化很难用一种媒介或技术形式进行表达;传媒技术的发展很难适应舞台设计多样性的要求。戏剧舞台历经千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规范的发展程式与模式化表达手法,这也一定程度上与日益求新的电视艺术寻求新的艺术发展诉求相互矛盾,并成为当代舞台艺术人共同面临的挑战。

2舞台美术设计的历史“溯源”

舞台美术设计的发展史也是其技术不断蜕变与革新的里程史,每一次舞台美术设计的重大发展身后都蕴含着技术的变革。舞台设计最初源于希腊原始的祭祀活动需求,雅典人依据自然山体形态筑建酒神剧场,容纳万人的观众席靠近接近于扇形的高坡上,可见早期的舞台形式主要是为祭祀和舞蹈提供场所,早期的舞台空间概念初步形成。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等时期,出现了奥林匹克剧场,建筑师阿利奥提建立了第一个具有固定式属性的镜框式舞台并引入了幻觉式布景的概念,戏剧舞台也随剧场的变化开始走出“室内”进入自然。建筑与美术艺术家开始成为舞台设计的主导,相适应的关于舞台绘画学的研究也广泛开展,“透视画法”概念的引入正式宣告舞台布景设计时代的来临,尤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概念在舞台设计上应用所创造出纵深的广场视觉奇观强烈刺激和震撼了受众的审美心理与诉求。18世纪中叶之后,工业与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了境况剧场与机械化舞台的诞生,1874年巴黎大歌剧院的落成华丽而庄严、豪华而颇具规模在建筑史和舞台美术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科技足以支撑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舞台的艺术化改造,画面幻觉的时代终究来临。近代以来,结构几何学理念以及透视在戏剧舞台设计中的创造性运用成为舞台设计空间感塑造的重要影响因子。舞台投影的发明更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机械师的人工舞台设计形式。舞台设计泰斗斯沃博达更是创造性的使用了投影,其舞台设计力图创造四维空间——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在他的活动舞台与建筑中活动性成为组织舞台空间生气勃勃的力量。舞台美术经历了多种艺术思潮与流派争鸣的长时间的繁荣时期后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19世纪后期以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发展呈现逐渐式微的倾向,传统的舞台制作程式与工艺理论呈现出逐渐脱节的现象而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戏剧艺术审美逐步提高的局面,即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受到媒介技术手段的限制而为以后其自身舞台艺术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3舞台美术发展的滞后——以电视舞台美术为例

诸多戏剧的元素被借鉴到电视这个新型的视听媒介中,自然而然的戏剧舞台美术也被应用到电视舞台设计领域之中。电视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给众多的艺术家以施展才华的平台,一时间诞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舞台美术设计师。然而电视艺术同样是建立在科技基础之上的,舞美设计师似乎被置于了边缘性的层面。舞台美术设计长期以来重视艺术专业与设计修养的发展提升上,戏剧舞台长期落后的生产、制作方式以及电视数字技术制作方式相融合也是重要的原因。直到新千年之后这种局面才有了不少的变化新技术的不断涌出为舞台美术设计注入了一丝活力。视频技术、激光电子技术、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等闪亮登场标志着电视舞台美术大变革时代的到来,舞台美术的概念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电视技术和舞台艺术相互不匹配的问题,而舞台美术影像加入了动画合成、后期特效处理技术等大量电视制作方法,应用高科技影像技术将舞台美术演变成为一门新兴的舞台影像美学。

舞台设计的载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屏幕影像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布景画面绘画,虚拟科技世界进行自然的再现并适时根据节目需要进行不断调整,相较于传统舞台美术设计以真实材料作为具体的载体媒介进行表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新颖性,给观众营造一种奇特的视幻觉感官效果,舞美影像通过专业视频软件进行制作取代[(dylw.net)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传统戏剧舞美设计手锯、纸张、模板等真实物质材料为媒介进行的制作手法。这种技术的转变使舞台美术设计呈现出传统布景形式无法比拟的灵活性与时空性,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表达任何想呈现的事物,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极大提升观众的想象力,增加观众的心理感受进而对观众的假定性幻觉进行突破,观众如同置身于真实的视幻觉空间氛围中,产生如梦如幻的真实感。

影视艺术概论篇6

[关键词]“泛动画”;运动幻觉;数字艺术

动画和电影,现在一般认为动画是电影的一个子类型。其实在动画和电影的诞生之初,这两个概念是纠缠在一起的,动画的雏形出现时,完整意义上的电影还没有出现,所以一定程度上讲,动画的“幻动”现象启发了以照相为基础的电影的诞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动画和胶片摄影技术联系在一起,动画电影(现代意义上的动画片)便产生了。

一、“泛动画”概念的产生及其延伸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在数字艺术对电影的巨大影响下,对于动画的各种新提法也渐渐出现,“泛动画”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泛动画”(panimation=pananimation)概念是由世界动画学会理事、中国动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中秋先生,于2003年在中国动画网上提出的动画的延伸概念。按照这种提法,不仅仅是动画电影,网络动画、电视动画、动画广告甚至手机动画等等相关产业均属于“泛动画”范畴。李先生的这种提法,主要是基于当今动画所面临的产业融合的新形势和动画人才的培养、就业趋势。虽没有从理论层面阐释“泛动画”与电影的关系,但是这种提法足以启发我们对动画与电影的关系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判断。

一直以来,虽说动画被归入电影门类,但是电影理论的研究却总是将动画忽略。“汗牛充栋”的电影理论的研究大部分基于摄影机对现实生活的“机械复制”。却没有哪个理论家肯稍稍停下脚步审视一下角落里的动画片。尤其是在电影理论发端的20世纪初,不可否认的是,那时候的动画片确实还很不成气候,基本上都是一些短片,加在“正片”之前放映,作为正餐前的“甜品”。种种原因,在这些理论家的眼里,动画片都是一些小把戏,不值一提。

美国电影理论家吉•麦斯特在他的《什么不是电影》一文中对爱因汉姆、巴赞、斯坦利、卡维尔、爱森斯坦等九位世界上著名的电影理论家提出了责难,他说:“我对所有这九位理论家的驳难,只需要一句话。他们谁也没有把美术电影作为一种恰当的电影形式来进行论述。而如果离开电影便不可能存在的活动卡通算不上一种独特的电影形式,它又是什么?理论家们大多是漫不经心地提上一笔说美术片是一个例外――一种特殊的电影。我对这种提示要漫不经心地反问一下:一种特殊的什么?”①

一种特殊的电影,动画确乎还是电影,而经典的电影理论为什么会将其忽略呢,动画特殊在哪了呢?在以往的理论家那里,摄影机的镜头好像从来只是对准了“物质现实”,却极少有人注意到,这里所谓“电影”,其实只是一个纯技术的记录手段而已,而摄影机的镜头里除了有“生活现实”,还可以有“画”。

随着电影技术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动画片的地位慢慢有了变化,如今提出“泛动画”概念就是一次机遇,一次改变整个电影格局的机遇。在此我们不妨把“泛动画”的概念做一次理论上的延伸,“泛动画”,其实就是以制造“运动幻觉”(简称“幻动”)为目的的一切表现手段。所谓“运动幻觉”就是基于“视觉暂留”的一种心理现象,这被认为是电影活动影像的基础。其实,它正是一切电影、电视、网络动画等等幻觉运动的基础。简言之,它是“泛动画”的基础,也是其核心所在。

如果从这个角度回过头来看电影,就会发现,其实电影是包含于而不是包含“泛动画”的,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因为在电影技术尤其是CG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普通电影”显示出了其“动画倾向”,从《泰坦尼克号》中的沉船镜头到整部影片以动作捕捉技术拍摄的《贝奥武夫》;从《拯救大兵瑞恩》中飞溅的鲜血到《300》里亦真亦幻的背景,人们对电影画面的掌控能力与日俱增。影片制作中,常以一格画面作为胶片图像的最小剪辑单元……而在多媒体制作中,最小编辑单元可精确到一个像素。②

可编辑性由单帧画面到像素,这是电影的一次飞跃,人可以不再束缚于摄影机的“机械复制”而随心所欲地操控画面。因为在数字技术下的电影,是一个按二进位制的数字编码逻辑所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它是将影像元素经过电子分析之后以数字计算的方式存储与提取的,而不是如胶片影像那样整体地记录影像资料的。这种数字化原则把胶片所建立起来的整体性打破了,那么整体性原则的所有特性就自然被改写了,这就引起了一连串的新的可能性。③这种新的可能性就是基于像素的可能性,其实就是“绘画”的可能性。

这里的绘画当然是广义的绘画,就是指对画面中最小分辨单位的操纵。在绘画中,可能显示为“笔触”,而在CG电影中,就是像素。

二、电影的再现与表现

在电影诞生之初,抑或更早,在摄影诞生之初,这种机械复制手段的艺术地位是备受质疑的,因为在当时的艺术观念里,艺术无疑必须是“人工”的,被认为是一种除了以自身为目的而无其他目的的造型活动。艺术的自在目的就是创造美的形象。④在这种观念下,甚至自然主义的画家都会遭受诘难,更何况摄影呢。无怪波德莱尔在《1859年的沙龙:现代公众与摄影术》中开头第一句话便提出:对我们来说,自然主义画家和自然主义的诗人一样,几乎是妖魔。他们惟一的鉴赏标准是“真”。这种鉴赏标准拘囿羁勒着“美”的鉴赏标准。⑤

这样一来,很显然电影的“机械复制”本性会在其艺术道路上为其制造重重障碍,因为基于摄影的电影最擅长的便是对日常生活的“再现”而非“表现”。而事实上,电影很快就显示出了其强大的艺术魅力而使人们改变了看法,确立了电影艺术的地位。纵向考察一下电影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便可以看到,这个地位的确立伴随着电影对摄影机背后的“人”的发现。无论是德吕克的“上镜头性”还是前苏联的蒙太奇理论,无不是在强调人在电影中的决定作用而不是摄影机。德吕克将“上镜头性”理解为导演特殊的艺术才能,也只有技艺高明的导演才能灵活运用,使画面的魅力超越照相的局限。蒙太奇理论强调镜头拼接(剪辑)在电影中的作用,而剪辑无疑是电影中除了摄影以外人工参与程度最高的工序了。其中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更是将蒙太奇看做了电影表意的生命,认为镜头的组接碰撞可以产生画面之外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正是导演想通过电影来表达的。

而巴赞的理论似乎是个例外。在巴赞那里,基于摄影术的电影甚至正是因为其机械复制的本性而获得了复制现实的本领,再现了事物的原貌。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惟有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⑥于是电影得以“保存现实”,满足了人们的“木乃伊情结”,在这里电影成为“与时间抗衡”⑦的工具。其实巴赞的现实主义倾向并没有否定在电影创作中人的参与,在《杰作:〈温别尔托•D〉》一文中,他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概念。他认为电影要在画面中保留现实中的暧昧意义,这主要通过“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来体现。而这对于镜头和景别的取舍,不正是体现了幕后导演的能动性吗?所以说,没有客观现实的对等物,同时也不会有超乎艺术之外的现实主义。

三、数字艺术在电影中的假定性

数字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电影表现力的一次解放,也催生了“泛动画”的概念。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避免这样一种看法,即忽视传统动画概念与“泛动画”概念的区别。现在有一种趋势是将传统动画的外延无限放大,其实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已经没有了动画,因为动画此时的所指其实是“泛动画”。

而“泛动画”与传统动画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聂欣如的《动画概论》中提到:任何一部动画片,从它的美学构成上来说,基本上都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逐格拍摄”;二是美术方面,某种样式的美术形式。⑧也就是说,传统动画的核心有两点:一是逐格拍摄,二是美术造型。这样看来,很显然《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血腥镜头、《泰坦尼克号》的沉船镜头等是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动画片的。

原因就在于传统动画的假定性是基于“绘画”的,基于“造型艺术”的;而普通电影的特技镜头的假定性却是基于“摄影”。正是这种假定性的不同设置将两者区别开来。由于影片的假定性要保持其内在的统一性和逻辑性,所以我们不会在《泰坦尼克号》中看到一艘手绘的轮船沉入大海;却也不会在《米老鼠》中看到真的汽船。当然动画和真人同时出现的情况也有,比如《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和《空中大灌篮》等,但是他们的假定性设置其实也遵从了艺术规律的。例如《空中大灌篮》中的兔八哥等动画形象可以拉伸扭曲,而乔丹等真人角色开始时是按真人角色的物理状态处理的,但当最后关键时刻到来时,乔丹的胳膊竟也可以伸长并完成了决定性的一扣。这就是在打通动画片和普通电影的假定性设置中来寻找趣味,并完成叙事。

四、“泛动画”的意义

总之,“泛动画”的概念使我们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打量我们已经熟知的“电影”,从而发现其表现力的新的可能性。而在此基础上,数字艺术带来的美学观念和电影观念的发展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电影理论在此也面临着一次由“再现”向“表现”⑨的转向,而“泛动画”的提出无疑是在这个方向上的一次有益尝试。

注释:

①《世界电影》1982年第1期,转引自聂欣如:《没有妈妈的孩子――美术电影本体论思索》,《当代电影》,1989年第5期。

②彭绍东:《蒙太奇理论与实践的拓展》(上),《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③黄文达:《后电影:数码时代的电影语言》,《当代电影》,2004年第4期。

④肖鹰:《美学与现代艺术概念》,《哲学研究》,2002年第9期。

⑤夏尔勒•波德莱尔:《1859年的沙龙:现代公众与摄影术》,《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顾铮编译,2007年版,第3页。

⑥⑦安德烈•巴赞:《摄影影像的本体论》,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87页,第282页。

⑧聂欣如:《动画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影视艺术概论篇7

当前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那就是信息化的变革,信息化的变革依托于数字化的变革,这种变革现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世界正在进入成熟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已成为贯通世界所有人群、行业的基本要素。谁领先拥有不断刷新的数字化技术,谁就名列前茅,如不把握数字化技术,必将落后挨打以至于被淘汰。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

在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数字艺术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画生产和动漫产品输出国,包括动漫业的文化产业早已名列6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动漫及其衍生产品的出口额甚至超过了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出口。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动漫生产国,数字艺术产业的出口额是其钢铁出口额的4倍,包括动漫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政府十分重视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对动漫产业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使韩国在短短的10多年内一跃而成为第三大动漫产业国。英国数字艺术产业所创造的年产值已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

印度近几年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使其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近几年,中国对发展数字艺术产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使我国的数字艺术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成为信息技术及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的阵地。数字艺术产业正在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如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以及运营、出版、媒体、医疗造像、军事、制造业、娱乐休闲等诸多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同时,政府建立了一批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专门设立了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并为创立我国原创动漫品牌和培养数字艺术创作人才,精心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数字艺术领域正日益拓宽,其中动漫技术就包括了二维艺术动画、三维计算机动画、网络动画、四度立体全息影视动画等泛动画现象,手机游戏、网络多媒体、影视广告、电视节目制作、科技成果演示、虚拟漫游、娱乐休闲、模型玩具等领域都被叫作数字艺术,而事实上这些概念反映的是艺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之后的一个发展历程,并且,作为不同的分支,都在朝着各自的方向深入发展。由于数字艺术领域发展太快太广,似乎很难给数字艺术下一定义,然而,还是可以把数字艺术定义为:“使用以下三种方式的数码技术的艺术,将他们成为作品、将他们成为过程、或者是事物本身”。当然,对数字艺术的定义,并不是希望区分数字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界限,而是为了获得数字技术对于艺术领域的影响,尽可能地使数字艺术完善起来。

二、科技进步,教育先行

艺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千百年来,人类科技的进步时时触发艺术创作的灵感。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曾经讲到:“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意指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不可分离。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更加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现实工具和传播载体,也因此而诞生了数字艺术和新媒体这些新的领域。同时,艺术又往往先于技术而行,良好的艺术构思往往可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促进技术的发展。有新的领域的诞生,就需要有教育的跟进,所谓“科技进步,教育先行”,教育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又对它们给予影响和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在近代历史上也已经发生过多次,每一次都催生了新的艺术门类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新的艺术教育门类和学科。因此,积极探索一条适应产业发展的数字艺术教育之路,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我国数字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数字艺术教育的起步更晚,目前,国内数字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专业教师为本科计算机专业或美术设计院校毕业,教师的年龄结构普遍年轻,真正具有数字艺术制作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高学历教师少之又少,高端人才更少。甚至存在“美术加计算机等于数字艺术”、“掌握计算机软件的能力等于掌握数字艺术能力”等错误概念,出现了懂艺术的不了解计算机技术,懂数字技术的却往往缺乏艺术基础的现象,而且工科类院校单纯注重数字技术应用,艺术类院校只注重艺术创作能力培养的弊端已经显现,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差,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而且,大部分院校新办的数字艺术专业的学术基础薄弱,人才技能层次过低,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可避免地导致教与需之间的脱节,使数字艺术教育难以适应产业调整所带来的需求变化,因此,目前产业急需的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缺口非常大,就影视动画方向的调查数据表明,2008年的人才缺口为80万。这已成为制约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使得数字艺术企业的运行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这些都是制约技术发展、阻碍产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四、数字艺术教育的构架思考

教育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的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目前,对于数字艺术教育来讲,最为紧迫的是,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系统规范的数字艺术专业教材,打造课程与实训之间的创新平台。

由于数字艺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加上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这就要求数字艺术行业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因此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融艺术与科学为一体的,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表现能力、扎实的动手能力、既具备艺术素养和精通专业技能,能将数字艺术语言、运动规律体现在计算机相关的应用中,又能依据相关软件进行数字艺术新作品的创作与研发,更能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要培养高素质数字艺术专业人才,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数字艺术教育的要求,更不能适应行业和市场的需要。但通常的大学教育规律,是相对稳定的,几年调整一次,不可能随便更换。而数字艺术行业发展很快,时常会有非常大的飞跃与更新,可能在今天需要几个小时完成的功能,在新的软件里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帮你完成了,如果你还只是维持一、两年前学到的软件,那么效率就要比别人低得很多,加上行业所发展的新的东西很难反映到大学里来,因此如何以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切入点,和著名企业联合办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并以项目驱动和实训环节为主,坚持把实训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搭建合理的实训平台,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完全符合企业和就业的要求。从而使课程、实训、就业构成一个系统的、互动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

要建设一支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邀请企业、机构的业内专家担任教学顾问和客座教授,通过专家将数字领域比较前端的东西,比较高技术的内容带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掌握行业经验、技术经验。同时,基于团队的项目学习模式和多层立体教学模式无缝链接学生职场生涯,真正让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企业的核心项目进行教学,贴近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按照行业、企业的需要来确定专业课,再根据确定的专业课来按排专业基础课,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制定完整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上,可以采取模块化方式,将人文科学、前沿技术分解到相关模块,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由于数字艺术教育的范围很广,本文仅以影视动画方向进行课程体系的研讨。

影视动画方向的课程体系可以分成5大模块:

1.绘画技能

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使之具备绘画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平面手绘动画、二维角色背景设计、二维动画设计、手机像素画设计、视觉广告平面设计、游戏原画设计等能力。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速写。

素描:系统的阐述动画素描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包含动画片中常见的各种人物、动物、场景、表情、动作等创作思想和技法。

色彩:系统地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色彩绘画的基本技法。

速写:全面的概括动画中线描技术的应用、基本方法应用、以及关于线描造型的基本训练方法。

2.专业认知

了解专业发展、行业技术、基本操作,使之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以增加专业认知能力。具有前期策划、基础操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动画概论、影视技术概论、操作系统、电脑动画基础。

动画概论:系统的介绍动画的基础知识,包括创作要素、制作流程和基本制作法。

影视技术概论:全面系统的概括影视技术的发展过程。包含对影视技术的内涵、沿革和发展。

操作系统、电脑动画基础: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windows操作系统。

3.艺术素养

全面学习动画理论知识,提高动画作品鉴赏、艺术美感、动作理解及运用。具有艺术素养、动画鉴赏、培养造型美感、动画感觉的能力。

主要课程:视听语言、作品赏析、动画造型、动画场景、动画运动规律。

视听语言:视听语言概论、镜头、轴线、场面调度、剪辑技巧、电影声音等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学的本质和核心内容。

作品赏析:通过精心选择国内外经典影视动画作品,从独特的视角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深入探讨这些作品的成功和缺憾。

动画造型:系统讲解动画造型的创作基础,包括创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动画造型中分类的创作技巧,不同风格动画造型的赏析与应用。

动画场景:系统介绍动画场景制作的各种技巧,包括场景造型的构思方法、场景的空间构成、影片色彩创作、光影造型、陈设道具、场景图等。

动画运动规律:介绍加速度、力学原理、动作基础、夸张、变形等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人物、动物及自然的基本运动规律。

4.专业技能

系统学习影视动画的主体制作工具maYa软件,全面培养影视动画制作的实战技能。具有动画建模、动画材质、动画动作、动画特效、影视动画短片制作、工业造型设计、多媒体制作的能力。主要课程:平面软件、maya制作基础、maya制作基础建模、maya制作基础渲染材质、maya制作基础动画、maya制作基础特效。

平面软件:以photoshop、painter、illustrator等软件为例,全面介绍平面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maya制作基础:介绍maya软件的功能、工作界面和基本操作,包括模型、渲染、动画、特效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maya制作基础建模:maYa界面介绍和基本操作应用、各种场景和角色制作、各种建模介绍、nURBS生物和人物制作、细分建模介绍和细分角色制作等。

maya制作基础渲染材质:hypershader界面介绍、基本计算程序节点、各种贴图、贴图的绘制、强烈镜面反射的材质、灯光与阴影、复杂程序节点的综合使用、层材质和笔刷特效等。

maya制作基础动画:动画基础操作、animatio菜单、路径动画学习、BlendShape学习、晶格、簇、骨骼、iK解算器、蒙皮、各种约束、角色骨骼、角色化设置、动画创作技巧等。

maya制作基础特效:粒子属性及类型、粒子、流体、软体、刚体碰撞、刚体约束、火焰、烟雾、闪电、弹簧、各种动力场的应用等。

5.就业准备

完整掌握影视动画制作流程,为就业做好准备。具有影视后期合成、影视后期特效、影视后期剪辑、影视动画作品制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非线性特效、电脑动画短片制作。

非线性特效:通过大量的实例练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基本编辑技巧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应用级的影视编辑技巧,熟练掌握软件的核心内容和高级使用技巧,以及实际应用的操作。

影视艺术概论篇8

关于社会改革深化的时代大潮与电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建设自身深化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深化的对应关系,即电视艺术理论批评建设与美学的深化应当取决于并对应着整个社会改革大潮的深化,本来是老生常谈的一条原则。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之一,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生命在于它或迟或早能指导实践。但是,较长时期以来,无论是文学还是电视艺术领域,每当创作的实践顺应整个社会变革思潮的前进,冲破了现成理论框架的束缚,即现成的理论已经阐释和概括不了新鲜的创作经验,甚至已经证明现成的某种理论指导是有悖于创作的发展时,我们往往不是科学地考虑理论自身应当如何调整、充实和发展,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创作“越了轨”。这种僵化的思维定势不仅妨碍了创作的繁荣,而且也自然损害了理论自身的声誉和尊严。

物极必板。于是创作界有了一种责难理论、甚至排斥理论的呼声,理论界自身似乎也有人提出了一种索性主张建设“与创作实践根本不搭界”的“纯理论”的主张。而日新月异的创作现实,又总是对应着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潮的,因此这“纯理论”也就自然与社会改革“不搭界”了。

我不否认,文学、电视艺术理论建设尤其是美学建设确实都应有专门人才侧重于对艺术本体进行高层次抽象思维的“纯理论”建设。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艺理论之所以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都还不够发达,恐怕也多少与我们缺乏这种“纯理论”建设有关。这一点,只消把刘勰的《文心雕龙》、陆机的《文赋》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作个比较,便看得非常清楚。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思辨不发达,连孔子的著述也只是“道德箴言”。翻一翻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也可以发现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在中国,代数学很早就很发达,而几何学则不然。这大概是因为代数重在“求算”,而几何则重在“求证”。凡“求算”的都很早就算出来了,如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就早于欧洲人一千多年推算出圆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著有《缀术》、《九章术义注》等书。但凡“求证”的则很晚才证出来,如古希腊就已发现的几何学上的欧几里德定理,我们一直到明朝才由徐光启在《几何原本》中译介过来。这些都足以证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实际存在的这一弱点。说它是弱点,因为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讲,呼吁整个电影理论建设中应有专门人才去从事这种“纯理论”建设,以促进理论思维的深化和提高,自有其合理性和迫切性。

但即使是这种“纯理论”建设,我以为也必须对应整个社会改革深化的大潮,也必须从整个社会改革深化的大潮中自觉汲取动力。从发生论的观点看,无论是文学界还是电影界,新的理论研究思潮和新的批评方法的崛起,从根本上讲,都是既起因于对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思潮的观照,又是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思潮在审美领域里抽象思维成果的直接体现。试想,没有社会改革、开放的总背景,西方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些新鲜思维成果,如阐释学、现象学、符号学和意识形态分析、精神分析方法等等,能引进到我国新时期的文艺理论批评领域里来吗?文学、影视艺术理论批评的日趋细密化、理论化、科学化,是对应着整个社会改革的深化,理论批评自身也随之深化的必然结果。而且,一个国家电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的建设,无论是实践性强的理论建设还是所谓的抽象性强的“纯理论”建设,都不能脱离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它的经济实力及文化传统。因此,在我国,理论批评要深化,要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需要建立自身的尊严和相对独立的品格。但无论如何,文艺理论批评思潮的深化,只有更自觉地对应整个社会变革思潮的深化,并自觉地从中汲取动力,才是有源之流,才能形成浩博之势。

关于借鉴西方影视艺术理论和整个文艺理论的间接思维成果与对我国电视艺术创作的直接科学抽象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前一问题的深化。无疑,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既是一个历史积累和横向借鉴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现实的创作实践经验进行直接抽象并上升为理论的范畴和逻辑体系的过程。这两者虽有区别,但归根结底是统一在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直接从创作实践经验中进行科学抽象并建构理论体系的任务极其艰巨,而任何个人的才智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包括刘勰那样的大师,也很难说全靠这种直接抽象建构他的理论框架。这就需要借鉴和吸收古代和外国的间接思维成果。新时期社会开放和文化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些新鲜思维成果被介绍进来。这是大好事。因为从宏观上讲,开放带来的认识线索的多维化和理论批评的多样化,是以承认事物本身(包括影视艺术)的复杂性、整体性为理论前提的,它打破了那种僵化的大一统的简单的理论批评模式。从微观上讲,开放引进的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新鲜思维成果,有助于电视艺术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向细密化、科学化,以利于对电影活力(从创作到发行放映乃至批评研究)的各个环节和局部进行深入的、精细的研究剖析,推动我们电视艺术理论思维的日益全面和科学。但我感到,文学、影视界有一批最富创造力、最有潜力的理论新秀,其兴趣和希望似乎较多地寄托在对西方文艺理论间接思维成果的吸收上,他们往往倾其精力研读和套用这些间接的思维成果,写出了一批不仅在观念上、方法上,乃至在思辨上、文风上都“东施效颦”式的文章。甚至有人还从西方生吞活剥地“借”来一种批评模式,然后用以“读解”某一部中国电影或电视剧,最终证明西方批评模式的“正确”和“灵验”。这是不足取的。倘陶醉于此,我很怀疑在理论上能真有建树。因为建设新理论的难点,恐不仅只在如何借鉴和吸收间接思维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今天的时代水平上把间接的思维成果消化,并同直接的对我国创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我国著名的电影美学家钟惦fěi@①先生生前就反复强调过:“电影美学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使命,既要从银幕上去寻求,更要从银幕下受其感染的观众中去寻求。”(注:《电影美学·1982后记》第344页,中国文联联合出版公司1983年版。)此言极是。

我这样说,是基于确实感到这种结合有加以强调的必要。当然,西方文艺理论批评的新鲜思维成果,自有其不可否认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但从宏观的战略意义上看,我们仍须保持一种科学的、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例如,有一位青年学者著文介绍说,西方的文艺理论表现为越来越远离创作实践,它们仅仅对文艺现象作形而上的阐释,并以脱离形而下的创作经验而自豪。这种鄙视创作实践并不以指导创作实践为己任的理论,虽然很难说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实际上它最终还是要以各种形式作用于文艺思维和文艺实践的),但它的弊端和不足也是明显的。有时连一个一说就明、一道就破的文艺现象,也要用一连串的繁琐概念加以玄虚的描述。至于西方美学中各派分庭抗礼,各执一端,相互否定而在理论范畴和逻辑体系上较少渗透互补的情况,更是多有存在。因此,有鉴于我们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我仍然主张既注重纯粹思辨的理论演绎能力的培养,也更注重用对直接经验的归纳来弥补其不足,并以此来沟通理论与实践间的信息交流;主张既注重借鉴和吸收间接思维成果,也更注重直接从现实经验中进行科学抽象;主张既注重防止以整体意识和大一统观念去制约电影电视艺术理论思维的多元化发展进程,也更注重提醒潜心从事于影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研究的某一学科分支的微观研究的同志,能正确估量本学科分支的微观研究在提高全民族电影文化水平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两者相辅相成,结合互补,才能较少片面性。

关于我国电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的建设,乃至整个电视文化的建设,需要具备一种“着意于久远”的战略眼光的问题。

应当承认,无论从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的需要看,还是从电影创作日趋繁荣呼唤理论引导的需要看,我们的电视艺术理论批评都是有愧的。造成这种滞后现状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恐怕有一条是很重要的,即我们缺乏一种“着意于久远”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眼光。

目前,电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研究还很难说得上已经深化。现状是:就电视艺术批评与美学研究队伍而言,似乎还未能在宏观的战略眼光下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人才。北京虽然有专门的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电视艺术家协会,三家的理论队伍却各自为战,缺少分工协作;此外的理论批评队伍则大都从属于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台。将理论建设的使命附属于播出单位,理论批评联系实践的优势明显,但其独立品格和尊严恐难以保证。但令人欣喜的是,自近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电视台,都先后建立或开始筹建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这必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不少高等院校文科也纷纷开设影视艺术理论与电影美学选修课,一支由高校从事影视艺术教学的师资组成的影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研究的生力军正在形成。尽管如此,就影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建设而言,由于缺少战略考虑和统筹安排,影视艺术理论研究、影视艺术作品批评和影视创作规律探索,在目前还基本上是混为一体的。这也不利于理论批评的深化和科学化。这三方面应当有区别也有联系。从事具体研究工作的同志也应发挥自己的优势,侧重于在某一方面有所深化。这样,理论思维和批评水平才可能改变平庸浅薄和就事论事的局面而强化理论深度,才可望顺应社会改革大潮的深化,升腾到更加科学化、细密化的新水准。至于影视艺术美学,才可能在此基础上真正进行哲学领域里形而上的抽象、概括。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所言:“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哲学。”这样,影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建设才可望作为“着意于久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是老一辈文艺家、电影家的夙愿。我的恩师钟惦fěi@①先生,早在五十年代,便“不甘寂寞,想写一本电影美学”(注:《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见《钟惦fěi@①文集·下》第83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但一场反右斗争的扩大化,令他蒙冤罹难。二十余载,只能在写检讨中过日子。直至年逾花甲,才在新时期抱病组织班底,受命主编《电影美学》。只可惜,仅仅出完《电影美学·1982》和《电影美学·1984》,病魔便夺走了这位“松竹梅品格皆备,才学识集于一身”的电影美学家宝贵的生命。但他留给我们的千古文章,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也为我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艺术美学体系,指明了方向和要领。我们应当认真继承,反复领会,付诸实践,受用无穷。

在周扬为《电影美学·1982》所作的序中,钟惦fěi@①融入了自己数十年来对电影美学研究的思考成果(据笔者亲身经历,知周扬这篇序的起草者即是钟惦fěi@①)。他指出,八十年代初,“哲学美学研究之风大甚,而艺术诸门类则多忙于自身的实践,无暇顾及这方面的事情,这种状况应该改变。”这篇序精辟地阐明了建设中国电影美学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一是“电影美学的根本问题还是由电影与社会的关系决定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建成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私有观念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高度发达的社会,这既是我们的政治纲领,也是我们的审美理想。”“没有这样的审美理想,电影美学就将失去它崇高的目的和本身应当具有的魅力。”二是“我们的电影,正如其它艺术一样,是为人民的,首先是为劳动人民的。”“近五十年和更长时期的中国电影,应该成为中国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所谓精通业务,就是要懂得业务自身的历史和现状。轻视自己的传统和经验是不对的。”三是“电影是一门国际性很强的艺术,我们决不可以闭目塞听,固步自封”,要善于吸取西方电影美学中适合中国国情的营养,“为我们所用,而不是‘随风飘去’”。四是要“建立良好的学风”。“美学上有些问题争论了几百年,几千年,至今没有结论。我们的学术和艺术正是在这种争论和不同艺术风格的竞赛中逐渐有所进步和有所突破的。”(注:见《电影美学·1982后记》第1~4页,中国文联联合出版公司1983年版。)

上述四条,从指导思想到研究思路、再到学风建设上,为电影美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出了极为重要、精辟的意见,是我们后学者创建电影美学体系的宝贵精神财富。此外,新时期以来,钟惦fěi@①还就电影美学课题,发表了一系列闪烁着真知灼见光芒的论文,如《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83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电影美学问题·序》(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196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回声——电影美学札记之一》(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230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拟〈电影美学〉序言》(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254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电影美学的追求》(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294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论电影美》(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414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453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电影美学·1984编后记》、《平安里美学——又说〈乡音〉》、《致〈电影美学〉写作组诸同志》、《电影学的思考方向》等。他深刻指出:“美学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电影美学尤其如此。它不仅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诸方面,并且在通常情况下显得更突出,而且在艺术诸门类中也具有边缘性,使它既从诸联系中认识它之所以成为综合艺术;又从区别中把握电影的特性。这就是我们的美学不等于政治,却比政治更深;不等于世界观,却比世界观更具有实在的内容的粗略叙述。不比诸姐妹艺术源远流长,造诣高而且深,却使诸姐妹艺术在银幕上发出难以磨灭的异彩。电影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艺术家可以不承认它,但更严峻的还在于它是否承认艺术家。”

这段话,字字珠玑,不仅对电影美学建设,而且对电视艺术美学建设,都具有明鉴作用,足以令我们深长思之。

论及电影美学,钟惦fěi@①先生还有一句名言:“我们的电影美学一刻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广大观念。这是我们的电影美学意识中最根本的意识。”这话,同样适用于受众面更广的电视艺术美学。

电影观众学即电影接受美学,是电影美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再玄妙的电影,倘无观众,是无法实现其价值的。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创作,提倡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也出现了那种以“玩艺术”为宗旨的令大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发行拷贝数几乎为零的如《雾界》这样的作品。因此,我们必须劝导电影艺术家们,万勿躲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脱离大众的审美需求,搞贵族艺术,这是决无出息的。但这只是重要的一方面。同等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必须着力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下功夫提高大众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须知,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乃是为了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在提高的指导下去适应,适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这才是全面、正确、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精神生产和文化消费关系的正途。

勿庸讳言,无论在电影领域,还是在电视艺术领域,时下对“观赏性”的认识,都存在着必须引起严重关注的片面性。

一种是远离大众审美需求,无视观赏性。如前所述,这较易识别,其谬误显而易见。

另一种是盲目追求观赏性,片面抬高观赏性的地位和价值。这往往是在“尊重观众”的唯物史观旗号下堂而皇之地进行的,因此,较难识别,常常以假乱真。其实,所谓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原本不是同一逻辑起点上抽象出来的同一范畴里的概念。前者是以观赏者的接受效应为逻辑起点抽象出来的概念,属接受美学范畴:后两者均为以艺术品自身的品格为逻辑起点抽象出来的概念,属作品美学范畴。按照语言学、逻辑学的规范,要求在同一逻辑起点上抽象出来的概念,才能在一定范畴里进行推理,从而保证判断的科学性。显然,硬将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拉到同一范畴在同一层次上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是欠科学的。更何况,观赏性虽然与思想性、艺术性有联系,但决定它的主要因素不是艺术品自身的历史品格和美学品格,而是观赏者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譬如,电视连续剧《孔子》,在山东大学从事儒学研究的教授们那里,看得津津有味,观赏性甚高;而在文化素养较差的城市“盲流”那里,却知音寥寥,观赏性甚差。由此可见,观赏性与作品本身关系并不直接;决定它的,倒是观赏者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再,观赏性还是个变量,而非恒量。昔日的“毒草”,今成“重放的鲜花”。如老舍的《茶馆》,五十年代演出,因其舞台上烧了纸钱,适逢“一化三改造”刚过,于是被斥为“替资本家招魂”,观赏的结论是“毒草”;而新时期以来,只消于是之先生在北京人艺舞台上一站,便被观赏者赞为“一身都是文化”,《茶馆》成了传世之作。且,即便在同一历史条件下,审美接受空间不同,观赏效应亦迥异。评委们评奖,在审看间里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地看,与回到家里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一边看,其观赏效果能一样吗?惟其如此,以接受美学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计,倘给观赏性下一定义,则至少应表述为:它虽然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有联系,但主要取决于观赏者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观赏者与作品发生关系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审美空间的一种综合效应。这是极为复杂的。

我这样分析观赏性,绝非咬文嚼字,更不是玩概念游戏,而是事关电影美学和电视艺术美学建设的大计。理论思维与美学思维的失之毫厘,势必造成创作实践里的谬以千里。此类教训,历历可鉴。

强调科学地认识与清醒地追求观赏性,不仅因为这攸关电影和电视艺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还因为这关系到全民族的美育。美学与美育,关系密切。美学是美育的理论指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大众的美育水准,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文明的水平。本世纪之初,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石破天惊地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兼容并包,广纳人才,造就了一个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乃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好组织准备的新北大。而新中国诞生之后,我们曾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误把美育当成资产阶级的东西,在教育方针里剔除了美育。教训是深刻而惨痛的。只消看一看“”种种毁灭人性、践踏人的尊严的丑行劣迹,便令人痛心疾首。事实雄辩地证明:就人的综合素质而言,德育、智育、体育当然重要,但美育却万万缺少不得;德育不能代替美育,而德、智、体三育之中,却都须贯穿美育。美育对于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激活人的创造能力、提升人的综合素质,都极为重要。据说,当代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源于智商,更源于情商,且情商的作用远甚于智商;不仅源于左脑,更源于右脑,且右脑的能量大约为左脑的十万倍。电影和电视艺术是两门受众面极广的艺术,它们作用于大众的审美神经,正、负面效应都极明显。如果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美学观为指导,始终把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纳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范畴,那么,我们的电影和电视艺术创作就能面对着市场经济大潮下强大的媚俗思潮而保持清醒、明智的头脑,处理好适应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相反,如果片面地认识和追求观赏性,盲目地媚俗从俗,那就势必弱化、消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败坏大众的审美情趣,其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中华民族赖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便是靠极具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所以,电影接受美学和电视艺术接受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便应是科学地认识和清醒地追求观赏性。

影视艺术概论篇9

安徽大学(anhuiUniversity)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当前正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

安徽大学位于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现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占地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亿元,馆藏图书336余万册。现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6个学院(系、教学部),87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有汉语言文字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1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设立孔子学院3所,成立国(境)外“中国中心”5所。学校是全国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学校还被外交部列为选拔录用公务员的定点高校之一。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依托安徽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学院现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美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绘画(含中国画、油画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表演(含声乐、钢琴、萨克斯、手风琴方向)、戏剧影视导演等5个本科招生专业。学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家国内创作研究机构、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演艺集团等省内大型文化企业以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多所高校都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逐年增高,职称结构不断完善。学院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种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2005年以来,艺术学院教师作品先后获得包括全国美展银奖、音乐金钟奖优秀奖等在内的各类奖项约40余项;在《美术》等各类书刊公开发表作品1000余幅,并有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展演。

通过“211工程”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建设,艺术学院目前教学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一流,拥有总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的艺术楼,1300平方米设施先进的实验剧场、6个戏剧排练厅、3个舞蹈练功厅、黑匣子影棚以及先进的摄影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音频制作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等设施。学院与安徽歌舞团、安徽省话剧团、合肥电视台、安徽出版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10多个实践实习基地。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长期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着力培养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专门人才,学生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深受社会欢迎。2007年,平面设计专业岳贤德同学在全球“寻找吉利新车标”的活动中独揽金奖;2012年,戏剧专业杜肖宇同学在《今天我主持》华语主持人大赛中摘得冠军,都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二、专业简介

1、绘画(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在绘画创作、绘画史论等专业方面具有较强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美术系绘画专业现有中国画、油画两个本科方向。采取整体绘画制作技术、技巧、创作的培养方式和方法,研究系统的画论知识、美术史学方法、绘画形式专题和绘画创作实践以及综合制作技法,使学生精通技法和相关艺术理论、有较高创作能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本专业倡导以人类文化为凭籍,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提倡兼容并蓄,鼓励创新。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方针,实行综合多元的教学方式。

本学科拥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学术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端正。汇集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授、学者和画家,具备了一支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解剖、透视与构图、风景写生、中国画基础、材质与构成、中外美术史、民间美术、美术概论、美学、艺术考察);专业核心课程(国画方向:山水临摹、山水写生、山水创作、篆刻、书法、白描人物、工笔人物、写意人物、工笔花鸟、写意花鸟、花鸟创作、毕业创作;油画方向:油画静物、油画临摹、油画头像、油画半身像、油画全身像、油画人体、油画风景、毕业创作)。

就业去向:各类大中专院校、中等学校、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2、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要求,具有宽厚设计基础知识、前端设计理念、活跃的创意思维和较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且将新媒体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融入创意表现,能从事品牌建设研究、视觉表现研究、媒体策略、广告设计、商品包装、书籍装帧、企业形象设计和展示设计等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学术队伍和一批极具开拓精神、实践经验丰富的青年设计师,形成了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美学、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版面设计、纸品设计、书籍设计、海报设计、广告创意、包装设计、品牌设计、动画设计、新媒体界面设计、展陈设计等。

就业去向:广告公司、文化传媒、出版、企业形象策划、高等院校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3、环境设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并且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高等艺术学校从事环境设计教学、研究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的教师组成的学术队伍和一批极具开拓精神的青年教师,形成了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建筑与环境设计史、设计美学、当代设计理论与思潮、速写、立体构成、人体工学、空间解析、建筑初步、材料预算与施工工艺、设计表现、展示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家具与室内陈设、公共艺术设计、景观雕塑等。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内外专业设计机构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等相关设计工作;优秀的毕业生能胜任大中专院校的教学研究,以及在房地产公司或相关企事业单位担任设计和工程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4、音乐表演(本科)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等发展需要、有艺术表演潜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社会文化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音乐表演专业现有声乐、钢琴、萨克斯、手风琴四个本科方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师组成的学术队伍,具备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从事本研究方向的人员大部分毕业于国内及欧洲院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丰厚的学术蕴涵,同时又具备踏实、严谨的科研作风。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课程有复调、曲式分析、和声、乐理、视唱练耳、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音乐美学基础、民族音乐概论、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名作、艺术概论、即兴伴奏、正音、钢琴基础、合唱指挥、声乐主课、钢琴主课、萨克斯主课、手风琴主课、声乐伴奏、音乐欣赏、表演、形体等。

就业去向:各级专业文艺团体、广播电视传媒机构、影视剧制作中心,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部队等与音乐表演相关的部门。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5、戏剧影视导演(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修养、较强创新意识,具备戏剧、电影、电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导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技巧,能够胜任在各级文艺团体、新闻媒体、影视机构和中高等院校及相关单位从事戏剧影视导演、编创、管理、教学以及理论研究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师组成的学术队伍,并且有一批极具开拓精神的青年教师,具备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表导演概论、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表演理论与技巧、导演理论与技巧、视听语言、影视编导、导演剪辑基础、台词、剧本写作、媒体写作、舞台美术、影视剧美术、人物造型、录音基础、观摩与评论、形体、音乐等。

就业去向:各级专业艺术团体、电视台、广播电台、中高等艺术院校、各类影视机构、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以及各类企事业宣传策划部门。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6、戏剧影视导演(表演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修养,具备戏剧、电影、电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舞台剧、影视剧、广播剧表导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技能,可以胜任在各级文艺团体、影视机构、中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从事表演创作、教学、管理以及理论研究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师组成的学术队伍,并且有一批极具开拓精神的青年教师,具备很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戏剧影视启蒙、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表演理论与技巧、剧目排练、台词、舞蹈、音乐、视听语言、影视艺术、化妆造型、观摩与评论等。

就业去向:各级专业艺术团体、中高等艺术院校、部队、各类影视剧制作机构、广播电视文化制作及管理单位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三、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培养层次计划招生省份备注绘画本科30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省内统考省外校考视觉传达设计本科60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省内统考省外校考环境设计本科60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省内统考省外校考音乐表演(声乐)本科16安徽省统考音乐表演(钢琴)本科5安徽省统考音乐表演(萨克斯)本科2安徽省统考音乐表演(手风琴)本科2安徽省统考戏剧影视导演本科20安徽校考戏剧影视导演(表演)本科20安徽校考合计 215

注:招生省份及计划以各省公布为准。

四、报名考试

(一)报名条件

凡在我校招生省份内具有全国普通高考报名资格,报考“艺术类”且身体条件符合《普通高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省统考合格的考生均可报考。考生需要参加高考,考试类别为艺术类,文、理兼收。

(二)专业课报考办法

1、美术类(外省考生)

(1)考生按下表时间到我校在各省设立的考点报名(网报的省份按照考生所在省份要求在网上报名)。

(2)凭准考证、艺术类专业省联考合格证和身份证参加考试。

(3)考试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4)专业课报考地点及时间安排:

省份报名、考试地点报名考试时间江苏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5年1月22、23日报名,24日考试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统一安排2015年1月26、27日报名,29日考试湖北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标准化考场2015年1月27、28日报名,2月1日考试浙江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1月28、29日报名,31日考试河南郑州市106中学(中原路校区)2015年2月3、4日报名,5日考试山东潍坊市招生办公室统一安排2015年2月2日-26日报名,28日考试注:报名考试时间如有变动以各省公布为准

(5)考试科目:素描和色彩。要求考生自备画具、颜料等考试工具。考试纸张大小为8K。素描和色彩的考试时间每科目160分钟。

2、美术类、音乐类专业(安徽考生)

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表演专业在安徽省均参加全省统一考试,文化课、专业课报名及考试办法均以《安徽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专业考试简章》为准。

3、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导演(表演)

(1)专业课报名

①时间:2015年2月4日-5日

②地点:安徽大学学术交流与培训中心(磬苑宾馆,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从合肥火车站乘149路公交车到芙蓉西区站下;其它车站下车的转乘149或128路公交车到芙蓉西区站下。

③报名办法:一律面报,不接受函报。报名时须交验:1.二代身份证(不得使用临时身份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备存);2.市、县招生办打印的艺体考生专用照片2张(带有考生号);3.报名考试费。

(2)专业课考试

①考试时间:2015年3月20日-3月27日(3月20日报到,领取专业准考证)。考试时间如有调整,以专业报名时发放的“考试报到证”上时间为准。

②考试地点:安徽大学学术交流与培训中心(磬苑宾馆,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

(3)考试内容

戏剧影视导演:

初试——(1)朗诵(自备稿件,体裁不限)

(2)才艺展示

(3)命题小品(集体)

复试——(1)朗诵(自备,戏剧或影视剧人物独白)

(2)命题编讲故事

(3)命题小品(单人)

(4)笔试(影评或剧评)

戏剧影视导演(表演):

初试——(1)朗诵(自备稿件,体裁不限)

(2)声乐(自选歌曲,唱法不限,无伴奏)

(3)命题小品(集体)

复试——(1)朗诵(自备,戏剧或影视剧人物独白)

(2)形体(自选舞蹈、戏曲身段、武术或体操展示均可,自备伴奏光盘)

(3)命题小品(双人)

(4)综合测试(专业问答或即兴表演)

五、录取办法

1.美术类专业:对专业课考试合格、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划定的相应批次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线者,根据考生志愿,按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专业投档原则:“先分数,后志愿”,即综合成绩排名靠前的先投档,投档顺序为专业志愿填报顺序。我校美术类含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三个专业(专业课考试时不分专业,填报志愿按专业填报)。

综合成绩=(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0

2.音乐表演专业(含声乐、钢琴、萨克斯、手风琴方向):对专业课考试(省统考)合格、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安徽省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线者,根据考生志愿,按专业主项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导演(表演)专业:对专业课考试(校考)合格、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安徽省划定的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录取控制线者,根据考生志愿,按专业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六、联系方式

校址: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邮编230601)

网址:zsb.ahu.edu.cn

影视艺术概论篇10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差异性;相似性

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是同一门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他们从属于同一本体,但是,他们无论在叙事的物质媒介、在观众的接受方式、在影像的传播渠道等多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些差异,同样需要我们思考和讨论。

一、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齐头并进的发展

在艺术的大家庭中,电影和电视是一对最年轻的成员。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也唯有电影和电视是我们迄今知道其诞生日期的艺术品种。尤其是电影与电视共同组成的一种文化――影视文化,对20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电视的的起源比电影足足晚了半个世纪,他没有经历过向电影一样的“伟大的哑巴”时期。但电视的发展速度几乎是其他传播媒介无法企及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很快追上电影发展的速度。

两者从起源之初就作为同一门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共同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让人从中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可以提高人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可以培养人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并从中学会如何区别生活中的真伪、善恶、美丑。一部庸俗、低级趣味的影视作品,也会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带来极坏的负面影响。

二、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在竞争中互补

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在出现那天起便处于不断的竞争当中,这主要表现在电视的出现对电影播放载体的严重冲击,而在现实生活中,当电视对电影的冲击没有造成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是,这一现象便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因此,这一问题就日复一日的循环下去,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部分学者发现,电影院入座率的下降跟电视并不存在本质上的联系,之所以出现这一困难,主要是因为电影院的服务和环境不佳所造成的。

而这种竞争同时也造就了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互补。主要表现在,首先,信息传输的互补策略。主要指电视对电影的信号传输。其次,技术、艺术的互补策略。最后,宣传上的互补。电影可以通过电视的影响力宣传自身,以强化电影宣传对电视的渗透,电影利用电视宣传可采用广告宣传、新闻宣传、专题宣传等等。

三、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是同一门艺术的不同形式

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属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有着不同的表意符号体系,这种固有的差异使我们不同将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混为一谈。但这种差异并不能看成是本体的本质上的差别。

(一)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是同一门艺术

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属于同一门艺术,在本质上有很多相似性和共同性。下面,我们就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内在联系加以讨论。

1.电影和电视都是由影像构成的视听艺术。首先,两者都是流通逼真的画面。画面是影视艺术的语言,影视艺术在再现生活的流程和客观事物的运动态势时,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正因为如此,才有活动的照相之称。影视艺术的画面,与镜头的长短有及其密切的关系。其次,两者都有独特的蒙太奇结构。这不仅创造了影视艺术独特的时空,而且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最后,两者所二次传达的艺术形象的定型化。影视艺术形象与观众的当场反应没有直接的联系,影视艺术观众的鉴赏态度和鉴赏心理都不同于其他艺术。

2.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都是一种文化产业。与传统的小说、绘画的艺术不同,电影、电视不是那种仅仅靠个人的想象与创造就能完成的的作品。他们需要进行社会化的集体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标准化、规模化的播出、放映渠道。从根本上讲,电影和电视都是一种在既定的体制下进行的集体创作,任何个人的艺术想象只能被纳入整个生产体系中才能够真正完成。

3.从艺术语言上讲,电影和电视都属于一种语言符号,他们具备符号系统的一系列语言特征,它与音乐、绘画具有同质性。影像语言中的事物永远是单一的事物。

4.从传播学的范畴来讲,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都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他们不仅向人们展示重大事件,而更多的向人们奉献奇观、趣闻、妙事。电影和电视艺术通过大众影院向观众传输各种信息,满足他们的不同心理需要。于此同时,完成对大众的精神向导。目前,还没有比电影和电视更普及、更逼真、有效的传播方式能够将其取而代之。

(二)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区别

从本体上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同样存在差异性。

1.从审美特性上来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有其各自的美学特性。从表现手段上来看,电影比较注重画面的视觉效果。声音处于从属地位。比较中注重画面和场地的描写。从欣赏上看,电影的观赏更正规、严谨,电影屏幕宽大、空间广阔,给人的感受强大,有震撼力。从内容结构上来看,电影选材广泛,不论是生活事件还是历史事件都能当成素材。从理论研究上看,电影成熟期较早,理论研究更专业更深刻。相比来讲,电视艺术则是一种“新的概念”它是一种独立饿艺术形式,所以更重要的是一具电视艺术的本体美学属性,以全新的方法、全新的概念,系统的研究阐述,全方位的探讨。电视艺术的创作,要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享受。

2.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运作的差异。首先,表现在物质载体的差异。电影所依赖的是摄像机,和胶带,而电视所依赖的是摄像机和磁带,这就决定了电影和电视在视觉表现上有很多的差异。其次,电影和电视的艺术构成有差异。电影包括动画片、教科片等,不过数量最多的还是故事片。电视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电视剧外,还有体育、综艺等节目都属于电视节目。最后,篇幅各有不同的长度。电影艺术的传播环境是影院,电视艺术则是家庭。观众在影院的时间不能过长,这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规定,太长了会使观众疲劳。

3.受众的差异性。首先,受众的感知环境具有差异性,电视的受众群体是家庭成员,电影的受众群体是一般大众,以电视的受众群体为例买这个群体有着很大的自由性,所以,这种电视消费过程是松散而无序的。其次,受众感知心理的差异,由于电影的受众被安置在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中,所以这就使观众是安静的,由于在公共场所避免影响到其他人,这是一种一致性的群体观影行为。电视则是在一种相对自由的分为内,每个成员可以随意的观赏,随意的表达意见。并且你争我夺的选择电视节目,所以,大多数的情况下,观众是在一种心理排斥的情况下观看电视的。

通过文章的讨论,我认为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是属于同一门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二者本身有内在的共同属性,但是同样存在各自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苏联)维利切克,张久江,于培才.电视与电影艺术[J].世界电影,1990(1).

[2]韩军利.电影美学在电视教材制作中的价值分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4(3).

[3]贾磊磊.论“影”、“视”艺术的相同与差异[J].文艺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