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疗质控分析及整改措施十篇医疗质控分析及整改措施十篇

医疗质控分析及整改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8:59

医疗质控分析及整改措施篇1

随着我国医改政策的深入推进实施,医疗市场的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行业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确保医疗服务公益性属性的前提下,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水平,已经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而这一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财务成本的控制管理。因此,财务成本控制已经成为关系到医院整体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医院管理部门必须强化成本的预算分析与核算控制,提高医院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进而确保增收节支目标的实现。

二、医院成本管理含义及必要性分析

医院的成本就是指医院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通过提供医疗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源以及费用支出,包括医院在医疗服务上的人、财、物投入。医院的成本管理则是对这些资源消耗以及费用支出所开展的控制管理活动,具体内容就是在资源消耗方面减少医疗设备、医药耗材、基建项目以及行政办公等方面的物资消耗,在费用支出方面则是减少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费用等支出内容。医院成本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成本控制是适应医疗市场竞争的基本要求。医疗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加剧了医院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在我国医保制度的不断改进完善下,医疗保险覆盖和费用开支报销范围逐步扩大,参与市场竞争的医疗机构数量井喷式增长,医疗行业的竞争压力将会更大,这就要求医院必须适应形势,走扩收缩支的成本管理之路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2)提高成本控制管理水平是医院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的需要。强化对医院成本的控制管理,需要对医院内部的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整,无论是医疗服务、资产管理、耗材管理、药品管理以及科室人员管理等,都需要优化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医院内部管理的规范与改进,对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非常有利。

(3)成本控制管理是提高医院经营效益的关键手段。开展医院的成本控制管理,可以实现医院管理由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转变,而且也是适应新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以新的控制成本费用财务核算制度进行成本管理,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医院成本费用消耗,实现人、财、物在医院内部的合理分配。

三、医院成本项目的现状特点分析

医院的经营规模、经营体制以及业务的不同,决定了医院的成本项目也各有不同,但医院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药品、设施设备、人力成本、耗材以及水电成本等几项内容组成。医院成本项目的现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药品成本。药品成本在医院的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高,虽然国家近年来对医院药品加成强化了控制,但是药品成本增速以及药占比仍然相对较高,如果这方面的成本控制不当,不仅不利于医院降低成本,而且很容易将药品成本转嫁至患者,不利于体现医疗服务的社会公益性。因此,最大程度降低医院药品采购、使用以及管理成本,控制药占比仍是医院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

(2)设施以及医疗设备成本。由于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近年来医院为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在医疗设施建设以及医疗设备购置等方面的成本投入不断增加。

(3)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主要包括医院医生、护理、管理以及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培训、工资、补贴以及薪酬、保险福利等费用支出,人力资源成本具有成本结构复杂以及费用核算难度较高的特点,人力资源成本由于弹性大,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

(4)耗材与水电成本。在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当中,各种医疗耗材、医疗试剂、行政办公用品、车辆费用、制冷取暖等费用支出,在医院的成本支出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四、提高医院成本控制管理的措施

(1)优化医院的成本控制管理流程。提高医院成本控制管理水平,首先,应该在医院内部对成本控制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成本规划,重点是对医院的成本费用进行全面的前期预测,同时结合医院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成本控制管理目标;成本核算,对医院的成本费用进行必要的分配与归集,明确成本项目构成及比例,并通过医疗成本核算对医院的人财物等成本支出进行控制;成本控制的具体实施,一般是通过采取成本管理责任制的方式,将医院的成本控制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并及时定期成本差异分析,采取定额控制、全过程控制、财务审批控制以及内部审批等措施进行成本控制管理;成本分析,主要是对成本费用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为成本预测以及决策提供依据;成本考核,对医院成本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成本控制管理体系进行改进,以提高成本控制管理制度。

(2)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水平。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控制管理阶段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指导医院制定成本管理措施的主要依据。对于医院的成本核算,可以分为院级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以及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等不同层级开展,院级成本核算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内容;科室成本核算主要是对医疗科室的所有成本进行核算;项目成本核算则主要是对医疗项目的劳务、公务、业务费用的核算。通过成本核算,形成医院的成本费用支出表,并通过会计报表形式展示成本支出情况,明确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成本管理。

(3)提高成本控制管理措施。在成本控制管理措施的制定上,应该根据成本项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于药品控制,重点在控制好药占比,加强药品采购成本管理,降低药品存储成本;对于设施设备成本,主要措施是强化医疗设施购置的技术经济分析,并提高医疗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现设备闲置问题;对于人力成本控制,则需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整合以及岗位的优化组合,提高劳动效率;对于耗材及水电成本控制,主要是进一步提高成本管控意识,加强日常的控制管理,最大程度的控制成本支出。

(4)强化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现阶段在医院的成本控制管理中,普遍采取全过程动态的成本控制管理模式,而全过程动态的控制管理,必须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以成本控制管理新系统,提高医院成本核算水平,准确地掌握成本状况。同时通过成本管理软件对信息的全面收集分析,及时明确成本控制管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差异问题,并掌握医院成本控制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指导改进医院成本控制管理措施的制定。

五、结语

在新医改深入实施的整体政策环境背景之下,医院实现自身的战略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的强化成本管理,以降低成本支出,提高成本效益,来实现医院整体经营效益的提升,这对于推动我国医疗事业改革工作的深化实施,实现医疗服务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威海市立医院)

参考文献

[1]肖耀军.浅谈价值链分析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建材,2011(06):164-166.

医疗质控分析及整改措施篇2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控制

通过全程、全员、全面的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各项工作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提升医院工作质量及效率。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及考核组织

1.1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有效运转成立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副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质控办、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及医技科室负责人、临床大科主任及护士长等组成的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增补和修改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相关制度、职责规范等,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职能部门、后勤保障等工作实行全面质量控制。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不良事件、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

1.2医疗质7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等管理组织切实履行其相关职责,每季度召开会议,并落实会议精神。

1.3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医院质量控制办公室负责对各职能部门工作质量的监督考核工作,各职能部门负责对本条块全院各科室工作质量的监督考核工作,各科室质控小组对本科室的各项工作质量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考核。从而形成医院质控办、各职能部门、科室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2各职能部门督查本条块工作的落实

2.1严格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2医务科、护理部重点对关键性的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3医务科完善并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措施,严格实施监管并规范相关记录。

2.4医务科督查医技科室完善标本签收、查对、临床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讨论、危急值报告等制度的执行。完善影像、病理、药事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并实施。

2.5医院感染科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2.6临床药事科加强临床药事管理,强化合理用药,进一步深化开展抗菌素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药事管理指标达到规定要求。

2.7科教科对人才培养、业务培训、科研教学、重点学科建设对工作的监督管理。

2.8质控办每月组织住院病人、门诊病人满意度调查一次,每季度召开综合科、精神科病员家属座谈会各一次。

3加强质量和安全的教育培训,强化质量和安全意识

3.1严格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按照相关规定的依法执业。

3.2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和教育:凡新进人员两月内完成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经考核合格上岗,以考促训,效果明显[3]。

3.3全年举行四次全员质量管理讲座,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3.4全年举行两次全员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重点是新颁布的卫生法律法规。

3.5各职能部门每月一次组织各类医务人员进行本专业《临床诊断指南》相关技术操作规程或规范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达标。

3.6各科室每周举行五次科务活动,科务活动内容包括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质控小组活动、科务会议等,每次40-60分钟,并记录备查。

4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4.1分级管理及考核

4.1.1质控办每月一次定期和两次不定期检查考核各职能部门履职及工作实效等情况,每月组织职能部门召开一次质控工作会议,每季度组织一次多部门联合检查,对医疗、护理、医技、药事管理、病案、医院感染管理、教学科研、医德医风等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每月对各项工作质量进行汇总、分析,形成质控信息通报在医院局网公示[1]。

4.1.2职能部门分条块定期(每月两次)或不定期(每月两次)到科室进行相关工作质量检查考核,重点检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13项核心制度、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教学科研、医德医风等,并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4.2健全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4.2.1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应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并每月按时向信息科上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和质量指标报表。

4.2.2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院感科、设备科、科教科、药事管理等职能部门每月向临床、医技等科室下发质量考核反馈整改表,各科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职能部门复查整改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定期在科主任、护士长会上通报。

4.2.3质控办将平时抽查存在的问题、满意度调查和每季度多部门联合检查考核结果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分析后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向临床、医技等科室反馈并督促整改,科室质控小组根据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4.3全院目标管理综合考核:每年进行一次,由院领导、各职能部门对本年度各科室工作质量、医德医风、劳动纪律、安全卫生等进行考核、评价。

5健全和有效落实医院质量管理奖惩制度

5.1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年修订医院质量管理考核方案及工作质量考核惩扣细则,奖优罚劣。

5.2质量检查考核结果与科室、个人的绩效工资、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劳动聘用等挂钩,与干部选拔及任用结合,实行医院质量单项否决。

5.3目标管理综合考核结果与年终奖挂钩。

6体会

21世纪是一个推崇服务质量的世纪[2],医院实施全面质量控制与管理,改变了传统的质控理念,即所谓质控主要针对医疗质量。医院各项工作从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转变,增加了质控范围,有利于医院全面、协调发展,提高医院综合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蹇蔚红.刘振波.医院管理杂志,2006,oct:13(7).

医疗质控分析及整改措施篇3

摘要目的:规范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管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质量改进追踪检查法对我院使用便携式血糖仪的24个科室380名护士,在血糖测试操作、血糖仪室内质控、血糖仪维护及管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制定“便携式血糖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质量考核标准”及改进措施,通过全院培训、落实整改、追踪检查存在问题改进情况、评价改进效果的pDCa管理,并对改进前后调查、检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院24个科室改进后血糖测试操作、血糖仪室内质控、血糖仪维护质量合格率高于改进前(p<0.05)。结论:通过调查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室内质控及管理现状,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改进策略,认真有效改进,规范了临床血糖检测行为,保障了检测质量和医疗安全。

关键词便携式血糖仪;血糖监测;调查;改进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48

便携式血糖仪的临床运用,能及时了解病人随机的血糖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第一手资料。然而便携式血糖仪属于即时检验(pointofcaretesting,poCt)设备,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精准性不够、变异度大的缺点[1-3]。国家卫生部先后出台了《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便携式血糖仪血液葡萄糖测定指南》等规范,对医疗机构血糖仪管理的基本要求、血糖仪选择、血糖操作规程作出规定,明确指出便携式血糖仪质量管理是医院poCt管理的一部分,应严格管理。临床工作中护士承担了床旁血糖检测的任务,血糖仪的管理也就成为护理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更好地规范我院便携式血糖仪的临床使用,保障检测质量和医疗安全,2013年我们开展了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现状调查,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认真改进、追踪检查等pDCa管理,成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3年1月和6月,分别对我院使用便携式血糖仪的24个临床科室及38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及工作质量追踪检查。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及《便携式血糖仪血液葡萄糖测定指南》《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等对便携式血糖仪管理及血糖测试的要求,设计“便携式血糖仪质量管理及临床护士相关技能知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血糖测试操作、血糖仪室内质控、血糖仪维护3个方面共16个条目,每个条目符合要求回答“是”,不符合要求回答“否”。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0。护理部组织各科室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小组成员对24个使用便携式血糖仪科室进行问卷调查,2013年1月,调查了380名护士,回收问卷374份;6月份调查了350名护士,回收问卷350份。

1.2.2改进方法(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2013年3月护理部将全院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管理现状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调查报告上报院长、分管副院长,医院要求医教处、护理部、检验科、设备科联合对全院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管理进行规范,针对存在问题认真实施改进措施。(2)建章立制。建立我院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质控体系,规范临床血糖检测行为,保障血糖检测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便携式血糖仪血液葡萄糖测定指南》《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等要求,制定“便携式血糖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质量考核标准”,建立便携式血糖仪管理规程,包括标本采集规程、血糖监测规程、质控规程、检测结果报告出具规程、废弃物处理规程、储存维护和保养规程等,建立使用科室便携式血糖仪质控手册,开展便携式血糖仪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3)开展培训,认真落实。护理部与医教处、检验科协调合作,开展全院性便携式血糖仪使用及管理相关知识、操作规程、质控要求等内容的培训,做到使用科室人人知晓,人人正确操作,使各项规章制度及质控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护理部、医教处、检验科深入临床科室进行指导,开展检查及考核

工作。(4)改进效果追踪检查评价。2013年6月护理部组织大科护士长、各科室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小组成员,运用追踪检查法,对24个科室血糖测试操作、血糖仪室内质控、血糖仪维护3个方面改进质量,对照我院制定的“便携式血糖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质量考核标准”进行检查、评价。

1.2.3便携式血糖仪管理质量改进前后比较通过调查分析,针对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改进,纠正了血糖仪使用较为混乱的局面,确定一个科室使用一个品牌血糖仪,取缔血糖仪售后服务不到位的厂家。制定了“便携式血糖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质量考核标准”,建立了便携式血糖仪管理规程,包括标本采集规程、血糖监测规程、质控规程、检测结果报告出具规程、废弃物处理规程、储存维护和保养规程等,建立了使用科室血糖仪质控手册,规范开展血糖仪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进行血糖仪使用科室医护人员血糖仪管理规程及相关知识培训,使各项规章制度及质控工作落到实处。详见表1。

1.3评价方法比较24个科室临床护士血糖测试操作、便携式血糖仪室内质控、血糖仪维护3个部分改进前后的质量合格率。其中血糖测试操作5条,血糖仪室内质控6条,血糖仪维护管理6条。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2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2013年1月调查结果显示,24个临床科室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管理中存在问题居于前5位的是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亟需健全完善;便携式血糖仪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亟需规范;有的科室使用2种甚至3种品牌血糖仪;有的厂家售后服务不到位,出现质量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影响临床血糖的观察;护士对血糖仪质控及维护知识亟需培训。

2.2全院24个科室血糖测试操作、血糖仪室内质控、血糖仪维护质量改进前后合格率比较(表2)

3讨论

3.1规范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管理应引起各级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视网膜、肾脏及神经病变的发生,同时在大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外周血管疾病也随之减少。美国糖尿病医学会(aDa)建议:血糖餐前控制在4.6~6.6mmol/L,睡前5.5~7.7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然而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增加严重低血糖发生的机率[4]。便携式血糖仪在临床的运用确实满足了住院糖尿病患者随时了解血糖变化的需求,指导患者诊疗方案的及时调整,确保安全降糖,平稳达标。然而临床使用过程中便携式血糖仪管理尚未引起各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有文献报道[5],便携式血糖仪在临床使用中诸如一家医院多种品牌、一个科室多种品牌的现象不是个别现象,忽视不同品牌血糖仪测试结果的差异度,给血糖仪监测结果的全院性共享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系统误差,便携式血糖仪室内质控也未有效开展起来。国家卫生部先后出台了《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便携式血糖仪血液葡萄糖测定指南》等,对医疗机构血糖仪使用及管理提出严格要求,保障血糖检测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调查结果显示,便携式血糖仪使用及管理亟需规范,对此医院高度重视,要求医教处、护理部、检验科、设备科联合对全院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管理进行规范,对照卫生部相关规范指南,建章立制,建立我院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质控体系,针对存在问题认真实施改进措施,规范临床血糖检测行为,保障血糖检测质量和医疗安全。在医院的高度重视下,多部门参与,逐步完成了医院便携式血糖仪的规范化管理,表1所示改进成效明显,整个过程护理部起了积极作用。

3.2规范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质量管理,有利于保障血糖检测质量和医疗安全郭风艳等[6]对300名护士血糖仪临床使用及管理现状调查提示,在便携式血糖仪的选择、操作及管理、护士相关知识的培训均存在问题。本研究对我院使用便携式血糖仪的24个科室380名护士调查结果,同样发现护士在血糖测试操作、血糖仪室内质控、血糖仪维护与管理等方面存在质量偏差。通过对存在问题认真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采取制定并完善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质量考核标准、血糖仪质控手册等,落实责任人,建立医院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质控体系,医疗、护理、设备、检验等多部门合作,加强培训、指导、落实、追踪检查、考核、评价pDCa管理;临床使用科室全面落实改进措施,全面规范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管理,做到每日校正,专人负责,护士长督查血糖监测操作质量及质控结果,质控记录规范,确保了血糖仪的正确使用及血糖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6个月的改进,表2显示护士血糖测试操作、血糖仪室内质控、血糖仪维护与管理合格率高于改进前。规范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质量管理,既规范了临床科室便携式血糖仪的管理,促进了临床护士正确监测血糖、准确掌握血糖危急值及报告处理流程、知晓相关干预措施,也为患者的血糖值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数据平台,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保障了血糖检测质量和医疗安全。

4小结

通过调查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室内质控及管理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按照国家相关管理规范及要求,制定改进策略,建立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质控体系,规范了临床血糖检测行为及便携式血糖仪质量管理,并持续改进,以保障血糖检测质量和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彭燕.建立快速血糖仪的系统评价体系及其在poCt质量评价中的作用[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9.

[2]王煜非.从国际认证角度谈医院内血糖监测规范化[n].健康报(寻医问药),2009-12-14(5).

[3]池胜英,袁谦,陈筱菲,等.医院内快速血糖检测质量管理的实施[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6):565-566.

[4]邱世钦.自我监测型血糖仪之最新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3,9(2):11-15.

[5]熊宇.快速血糖检测仪进行床旁检测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6):43-44.

[6]郭风艳,杨雪梅,张纪平,等.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75-77.

医疗质控分析及整改措施篇4

强化安全规范保证医疗管理水平

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是各项医疗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基础,是医院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医疗工作制度,筑起一道严密的质量、安全防线,使医务人员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医院整体管理状态和服务水平能得到显著提高[8]。因此,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管理水平,主要从制度执行、绩效实施和手术监控三方面,我院积极探索与实践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全员遵循,落实有力近年来,围绕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修订了全院《医疗制度汇编》,使医疗工作的每个环节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开展了主干医疗制度学习考核,全面强化了全院医务人员的制度观念和安全意识;落实了医疗质量检查讲评制度,做到年有总结分析,季有讲评通报,月有点评反馈,周有实时监测,实现了医疗质量的动态监控、系统分析、适时反馈和持续改进;开展了系列医疗质量评比活动,如病历书写质量讲评、处方点评、医护技能比武等,提高了医疗实践工作质量。绩效考核全面实施,成效明显为促进人才价值实现,我院形成一套以绩效为主导的激励机制,制定了新的绩效管理办法,引进更为科学、客观的绩效考核理念,以最大绩效为目的,引进病例分型理念(CD型率),改变了过去以处罚为主、过程为主、效益为主的管理思路,转变为以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结果为主过程为辅,效率为主效益为辅的心模式,并建立一套考核指标体系,包括临床、医技、麻醉三大模块和七个亚模块,对科室进行动态监控与季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评,极大地调动了全院人员的积极性,经济效益明显[9]。手术管理全程监控,规范有效针对我院外科专科医院的特点,为了强化手术安全管理,努力做到:严格医务人员的准人管理,制定下发了《手术准入制度》,对各级医师手术范围进行准入管理;严格医疗技术的准入管理,制定下发了《临床技术管理规范》,规范了对二类医疗技术的准入管理和三类临床技术的申请严格把关;实施“手术分级管理”,将各种类型的手术按照难度大小进行分类,严格控制各类患者的手术适应症;加强“手术环节管理”,如对于易发生“二进宫”手术的病例,术前必须由科室组织全科术前讨论,对病情做出全面诊断,术中必须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程,避免手术中的疏漏,术后必须及时做好动态监控,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注重思维创新改进医疗管理方法

围绕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特点规律与现实需要,我们加大管理创新力度,积极主动地探索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新方法和新举措,在重点、难点、热点上增强了医院在安全管理上破解难题能力。选准重点,开展“缺陷分析”及时查找、分析及改进缺陷,是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对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我院选取医疗纠纷和高并发症手术等病例进行缺陷分析。比如,2008年先后发生8例eRCp治疗严重并发症,医院立即组织院内专家一起分析讨论,寻找根源,在讨论中对治疗适应症形成共识。此后3年eRCp严重并发症仅发生1例,取得良好效果。2010年,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高的情况,开展了专题分析研讨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在以后的手术中也达到了降低并发症的目的。瞄准难点,开展“课题研究”医疗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平台。2010年,为探索医疗风险管理的规律,我院向申康中心申报了以“基于病例分型理论的医疗安全预警与控制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试图运用病例分型理论,分析医疗安全现状,明确影响医疗安全的危险因子;通过专家咨询和比较统计分析,确定医疗安全标准规范;最后构建医疗安全预警与控制信息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对医疗纠纷苗头的采集分析和自动提醒,尽早采取措施,达到降低医疗风险的目的。把准热点,开展“专项调研”就我院自身而言,“医疗不良欠费”、“二进宫”手术等都是医院当前医疗安全管理的热点问题[11]。为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医院内涵建设,我们针对“二进宫”手术进行了5年的回顾性统计调查分析,探讨了“二进宫”手术发生的手术类型、原因和特点,开展了针对性管理,并取得良好效果,二次手术发生率明显下降。最近我们还对“医疗不良欠费”开展专项调研,通过统计分析,寻找“医疗不良欠费”发生的原因,并果断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了医院医疗风险,减少了医院损失。

本文作者:樊震林涂平安杨晶程传苗工作单位: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医疗质控分析及整改措施篇5

1概述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医疗器械越来越数字化、智能化,对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对于医疗企业来说,实际生产中,避免产生质量问题的最有效措施便是预防。因此,风险规划管理和预测监控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对产品质量的保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建立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降低医疗器械开发和生产风险,避免和减少诊断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器械的分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器械方面更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对于产品质量提出多种多样的要求。医疗器械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可以说是充满了风险。国际标准中,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13485:2003),其中关于风险管理的要求是:组织应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建立风险管理的形成文件的要求,应保持风险管理引起的记录。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有风险管理文件支持:在研发阶段有成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每一个组成部件也有各自的风险分析报告。而量产之后的任何变更也都必须有风险规划和监控,避免更改造成失败的后果。医疗企业的风险管理一般遵循《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标准》(iSo/ieC14971:2012)来控制风险。iSo14971要求企业在已经将一种医疗器械的所有单个风险降低到合理可接受程度后,必须建立全部风险等级。这种全部风险等级必须反映单个风险的累积效应。风险管理认为在产品开发周期中做出的风险估计必须是有可靠依据的猜测。根据工作经验不断更新初步风险分析,并且根据这些更新资料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或降低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2案例介绍

医疗器械中,结构件是器械的支撑部分,关系着产品功能是否能精确实现,是生产中重要的一环。一般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选择外协生产,因此在变更时,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更关系到物流及供应商等各方面。本案例中,为降低供应风险和成本,需要再开发备用供应商,下面以此项目为例说明风险管理过程中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的应用。

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modesandeffectsanalysis,Fmea)是一种根据经验和原有认识来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它研究产品每个零件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并确定各个失效模式对产品其他组成部分和功能的影响,用以在实际设计、生产时预防风险,通过不断评估、验证及改进再验证,使产品不断改善,最终得到可靠的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结构件更换风险管理的任务正是通过积极主动而系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的识别、评估及监控,以达到将正面的计划最大化,将负面的影响最小化的目的,确保针对所有的风险都有确定的行动。

3风险识别

第一,根据wBS识别每一项任务在人员、技术、管理、合同、物资、供应商、保障等方面是否存在进度、质量、成本等风险。

第二,参考以前类似新开发结构件的风险分析报告。但是由于产品不同,对于结构件的要求不同,有时并不能完全照搬,需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

第三,头脑风暴法。可以召集项目相关人员不受拘束地提出任何可能风险。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构件更换的风险有如下五类:(1)技术风险(尺寸变化、性能变化、设计缺陷、工艺缺陷等);(2)进度管理风险(项目拖延等);(3)外部风险(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法律法规的变更);(4)物流风险(库存和新产品的过渡方法、新产品的供货是否及时等);(5)成本管理风险(超支)。

4风险分析

4.1定性分析

先将风险清单中的风险根据其后果分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等程度,一般后果分为对客户的影响和对生产组装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优先考虑对于用户的影响,如果对于两者的影响同时存在,以严重度高的等级为准。供应商制造能力和法规风险为非常严重风险;关键尺寸和物流风险为严重风险;其余为一般风险。

4.2定量分析

有三个因素决定风险重要值: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

风险评估系数=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

对定性分析的结果进行详细分类,再使用主观评分法,参考评分标准,对每一项风险的严重度、可检测度、发生频率进行打分。对于这些新引入的风险项均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将在开发中进行验证及整改。定量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以上方法,得出了风险分析报告。风险分析评估表显示,由于供应商变更,总共有7项风险。有1项的风险评估系数≤50,这是广泛可接受的。有4项的风险评估系数为≥51以及≤100,这些风险项是合理可行的,将会采取相应的建议性措施。有2项的风险评估系数高于100。因此,明确了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尺寸对性能的影响需要在验证中进行验证,确保尺寸符合接收标准,并且由质量部进行控制跟踪。而材料变更造成的重新注册也必须尽快解决,才能符合法规要求。在模具正式量产后再填写跟踪报告,确认Rpn值均低于50,并整理风险分析报告,以备以后的项目进行借鉴。

所采取的措施有:(1)和供应商充分沟通,保证供应商熟悉公司质量标准。图纸需通过公司审核;(2)根据近期订单量通知供应商提前备库存;(3)原料检测部门检测零件外观和尺寸;(4)供应商提供尺寸报告,匹配性测试和功能测试需通过验证;(5)供应商提供尺寸报告,匹配性测试和功能测试需通过验证;(6)由项目负责人和财务监控;(7)新零件和原封样确认一致方可生产,否则需要供应商调整后重新送样通过,并保存在质量部。

医疗质控分析及整改措施篇6

一、完善管理保安全

我科根据达标上等专家指导意见,逐条落实了整改措施,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各级医疗操作规程,做到服务规范化,操作规程化,质量标准化。妇产科是个高风险的医疗临床科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技能关系到两代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要在科室内切实建立起医疗安全责任制,从科主任、护士长具体落实到人。医疗安全天天抓,坚持每月专业知识、急救知识、技术操作培训,强化责任意识,急救意识。确保患者就医安全、防患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培训学习强队伍

我科在2011年将进一步加强妇产科队伍业务素质的培训,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及考试,急救知识的培训,操作技能培训及考核,提高产科应急能力,随时准备应对专科急救,做好建立精干的产科应急抢救小组,加强妇产科业务力量,要求科室人员积极参加上级医疗机构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开阔医务人员的知识面,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切实提高妇产科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服务考核促营销

要切实加强服务就必须有考核,要宣传营销没有后续好的服务反而是浪费资源,所以2011年人事科、服务部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促进这方面的工作,并利用达标升等之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我科在明年的工作中继续加强全体人员服务意识的教育,加强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为病员做实事,如继续为病员提供免费接送,病员有合理的需求尽可能提供帮助,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走进社区及家属区、附近医院、诊所、药店做好宣传工作,把科室的宣传资料及一些优费政策、科室电话、科室骨干电话送到他们手中,让他们有机会联系我们,并取得病员的信任。

四、全面建设树形像

医院计划2011年2月20日左右起动医院基础建设,我科积极配合医院,认真科学地做好新建产房的基建规划,解决产房布局流程不合理的问题,改造产科门诊和计划生育门诊,解决面积未达要求、业务用房不够、通道不规范的问题,建设成为一个科学的、规范的、符合院感要求的、现代的温馨的产房及病房。

五、专科突破有所长

寻找、培育、练就一技之长,专科突破是医院2011年一项重要工作,妇科在2011年要重点发展。

我科将重点发展妇科各种手术及检查手段,(阴道成形术、妇科微创手术、如经阴道子宫肌瘤剥除术、会阴整形术、慢性盆腔炎的综合治疗手段、各种宫颈病变的治疗等。),护理工作必须紧紧跟上新业务发展需要。

保持达标上等成果,持续改进相关八项工作,我科将继续保持上等达标成果,以达标上等的二甲标准继续做好各项工作,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工作:

六、科室管理

(一)组织管理

1、依法执业,我科认真落实执业医师法及护士管理条例,做到依法执业,无证医生及护士由具有医院执业资格的医师及护师带教,并做好各种医疗文书的审签。

2、科学规划,2011年将认真做好新建产房的规划,合理的布局及安排,新建产科将按照科学管理进行规划。为医院及科室长远发展做好合理规划。

3、组织架构。2011年,我科继续保持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小组、院感管理小组、带教小组、急救小组、科研小组,制定各管理小组职责及工作制度,并进行合理分工。

4、人力资源。

(1)我科的人力资源结构:保证主管护师1名、护师、护士11名,以满足临床护理需要。

(3)建立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我科实行职工双向选聘制,不合格的决不聘用,同时在分配上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一岗一薪、易岗易薪,把护理质量及服务态度与奖金挂钩,奖优罚劣,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4)人员培训:继续保持临床带教小组,分级分组针对性进行业务培训,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专科知识学习,技能操作培训及考核,急救知识及技术培训,做好传帮带工作,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

(二)信息管理

1、2011年,我科人员积极参加区、市各级医疗机构组织的业务学习,开阔我们的视野,吸收医疗新的信息。

2、区域协同医疗2011年我科将继续与龙潭寺医院建立了技术指导协作医疗,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了技术协作,及双向转诊机制。同时与周边的医疗机构、诊所、药店建立协作关系。

(三)物资管理

2011年我科要加强物资消耗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合理利用资源,做到增收节资。

(四)医学教育科研,我科积极开展科研项目,保持原有的科研成果继续发展,同时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鼓励护理人员积极撰写科研论文。

(五)护理质量

1、基础质量

2011年,我科将结合上等达标与质量万里行的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整改,认真做好护理质量管理,做好病人的基本医疗服务,各项基础护理工作落实到位,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以保证患者最基本的就医安全。

2、环节质量

①、2011年,我科继续保持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进行医疗质量检查考核,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操作常规,保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②、科室用血。2011年,我科继续加强用血管理、严格按照用血管理要求进行规范管理,做到合理用血,及时登记,报废血液管理等,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

③、医院感染。我科继续保持院感管理小组,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制度,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院感知识培训考核,院感管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感质量检查,进行原因分析,及时反馈并进行整改,并认真按照医院编写的院感管理手册落实各项院感规范操作。

3、护理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1)2011年,我科继续保持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考核,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操作常规,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质控制度,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如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的书写、急救物品管理、护理安全管理等,,每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2)、护士长、护理组长随时进行监督及时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突出的在晨会上进行通告,让护士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3)、每月定期对各种物品及药品,急救车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过期物品及药品。以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4)、建立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组建了一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质控,以保障护理工作质量。

(5)、实行以护士长护理组长为科室质控员的质控网络,逐步落实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实现全员质控的目标。

(6)、发挥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的作用,注重环节质控和重点问题的整改效果追踪。实行平时检查与每月检查相结合,重点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7)、加大落实、督促、检查力度,注意对护士操作流程质量的督查。抓好质控管理,做到人人参与,共同把关,确保质量,充分发挥护理质控员的工作,全员参与护理管理,有检查记录、分析、评价及改进措施。

(8)、加强对护理缺陷、护理纠纷的管理工作,坚持严格督查各工作质量环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使护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9)、加强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从护,保护病人及护士的自身合法权力。

(10)、每月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培训,加强护理人员正规操作,并进行考核。及时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11)、各班护士每班对医嘱进行查对,护士长每周进行大查对,以保证正确执行医嘱。

(12)、办公护士每日对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出院病历由办公护士初审,护士长最后复审后交病案室。

(13)、建立护理安全管理,每月进行护理安全知识培训,讲解院内院外护理问题,以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健全安全预警工作,及时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4、护理各项指标:

(1)、基础护理合格率》90%

(2)、特、一级护理合格率》90%

(3)、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4)、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0%

(5)、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达100%

(6)、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

(7)、年褥疮发生率为0(除难以避免性褥疮)

七、医疗服务

我科积极组织学习医院服务规范,强化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人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为病员排忧解难。

社会公益性

2011年我科将继续走进社区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社会公益性活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科普宣传,普及防病知识,不断提高公民健康意识。

医疗质控分析及整改措施篇7

【关键词】痛苦指数医疗服务费用控制措施

接受医疗服务毕竟不是一种让人愉快的过程,形成的往往是一种痛苦感知,尽管医疗服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但不同就诊人员对诊疗方案还是会产生自己的感知和判断,当诊疗方案低于患者期望的标准时,患者便产生一种痛苦的感知。患者对诊疗方案的痛苦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同时对诊疗方案的选择进行干预,进而影响到医疗费用的变化。

一、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定义与意义分析

1、医疗服务利用痛苦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痛苦的解释有五种:一是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的一种心理状态;二是指使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的事;三是指疼痛苦楚;四是指使疼痛苦楚;五是沉痛、深刻。在医疗服务利用中,既有因期望未得到满足的精神痛苦,也有因诊疗方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疼痛和伤害的身体痛苦,因而可以将卫生服务利用痛苦定义为: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因诊疗方案的措施未达到预期标准而使患者产生的某种心理不适,或者损伤性诊疗措施对患者造成身体的器官损伤超过期待水平造成的疼痛苦楚。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只要是诊疗方案措施使患者在精神上或肉体上产生的负面感知超过预期,就会产生痛苦现象。

2、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定义

由于痛苦属于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感知,在诊疗服务过程中针对相同的诊疗方案,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痛苦感知。造成对诊疗方案的痛苦感知与患者的经济压力、对诊疗方案的认同程度、文化感知、生理损害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等相关。以上影响因素之间又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如疗效越好的药品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小,但价格也就越高,高端诊疗技术对生理损害的程度较小,但相对医疗费用支出也越大,同样对中医与西医的诊疗措施、药品的感知也在不同的人群之间形成较大的差异。

如果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程度和影响关系综合成一个指标,反映在一次诊疗过程中患者对诊疗方案措施的痛苦感知,就是卫生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痛苦指数的构建,首先是要明确影响患者对诊疗方案措施感知的要素,如经济承受力、诊疗方案的认同程度、社会文化习俗的认同、预后生存质量损失、就诊过程满意度和心理期待要求等等。然后根据要素的影响作用,确定不同要素的感知方向,如医疗费用支出越高经济承受力越低,其痛苦程度越大;诊疗方案和文化习俗的认同越高,痛苦程度越低。最后利用有关的统计学指标量化方法确定影响要素的权重,并对其进行加权综合获得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

3、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意义

任何一位患者总期待在就诊过程中获得较理想的救治效果,尽力避免在诊疗过程中不期望事件的产生,这种就诊心理会影响到患者最终的就诊评价。从表象上看,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患者就诊的满意度,如果患者不得不接受痛苦指数较高的诊疗方案,那么患者预后的满意度就会偏低,进而会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二是影响患者对就诊方案的选择或者是诊疗方案的修改,对诊疗方案的选择或修改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重新选择诊疗机构,要么对诊疗方案的措施进行调整,其最终走向是医疗服务成本的多元化走向;三是导致延伸性的医疗服务问题,如基本医疗保险对诊疗项目和药品处方过于基本化,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会增加自费项目比例,或者医患之间达成某种利益协议,对诊疗项目和药品进行分解、替换;四是因经济和社会文化习俗等因素造成的,还会导致未就诊率和自我治疗比例增加,影响患者医疗服务利用。

因而,通过分析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可以分析患者未就诊率问题、医疗纠纷的产生问题、医疗成本变化问题、患者就诊机构选择倾向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患者的痛苦指数,涉及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问题。另外,与痛苦指数对应的是幸福指数,即患者参与医疗服务利用以后的某种满足感,这对于研究改善和提高群众的健康保健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对医疗费用控制的影响

通过对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定义和意义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痛苦指数可能会影响到医疗纠纷、医疗成本和就诊机构选择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最终结果就是对医疗费用的影响,也就是说,要改善患者痛苦指数,最终的结果是医疗费用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推动医疗服务费用的增加。

1、痛苦指数诱导的医疗纠纷会导致医务人员服从患者意志

从医学专业性角度来看,患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正常的医疗服务行为假设下,医生所给予的诊疗方案具有较科学的针对性。但由于患者经常从自身的痛苦感知情况,对医生的诊疗方案进行干预,在缺乏有效的医疗纠纷化解机制的情况下,医生为了规避医患纠纷,就会根据患者的意志和要求对诊疗方案进行调整。医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会造成医生主动控制医疗费用的难度增加,这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象比较普遍,而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期望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首诊制度,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负起首要责任,这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2、痛苦指数感知的群体差异性导致诊疗方案的多元化

由于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影响要素构成的复杂性,使得患者对诊疗方案的感知存在较大的差异。感知差异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患者对诊疗方案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进而使患者最终可接受的诊疗方案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诊疗方案多元化为医疗费用控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使得单病种限价措施的实施有一定的阻力,增加了统一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和对医生诊疗方案合理性的评估难度。在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和一切为了患者的医疗服务宗旨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医生与患者之间对医疗方案的可接受问题,无疑对医院的服务规范化管理战略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3、痛苦指数的双向调整破坏医疗服务资源利用的均等化

为了改善痛苦指数,诊疗方案往往会在医患之间进行博弈,诊疗方案的调整无非是使医疗费用向两个方向变化,对于经济承受力较低的患者,可能会要求更为保守的诊疗方案,尽管这种调整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生理痛苦,甚至是预后的生存质量,这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情况比较常见;对于经济承受力较强的患者,多数会强调疗效更好、诊疗手段更先进和对身体生理损害更小的诊疗措施,这种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其结果就会造成医疗资源过度利用,推动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医疗服务费用的两极化发展,与我国当前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方向是相背离的。

三、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缓解机制与医疗费用控制措施

从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及其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可以看出,患者对痛苦指数的感知会影响到诊疗方案的正常实施,不仅影响到自身医疗服务的利用,也可能会影响实际的治疗效果,因而要减少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就必须采取有效的缓解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解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上近年来基尼系数不断提高,对于大部分的群众来讲,造成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感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而要缓解低收入群体的痛苦指数,就必须提供廉价高效的医疗服务,这就需要做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通过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项功能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集中,有效地缓解了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做好基本药品目录实施工作,加大政府保障力度,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困难群体的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也能够有效解决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

另外,强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不仅仅是指医疗基础条件的完善,还应该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调整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扩大基本药品目录范围,将更为舒适性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支出范围,特别是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项目要逐步扩大。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主要解决的是经济因素造成的痛苦感知,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则是改善因就医不适、生理性损害造成的痛苦感知。

2、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医疗保险的二次分配调节机制

社会医疗保障属于二次分配范畴,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不仅能够增强群众疾病风险抵御能力,而且也通过医疗保险基金的调节平衡医疗资源的利用。当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保险等多种保险制度,还有民政部门实施的医疗救助制度。尽管我国医疗保险的多样化有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险需求,但是在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之间,保险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公务员医疗保险和附加补充医疗保险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居民医疗保险,这对于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的均等化是不利的,今后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实现城乡统筹和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过程中,对保险制度之间的保障水平进行适度调整。

3、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协调

除经济因素以外,对诊疗方案的感知差异,特别是带有身体损伤性的诊疗方案的怀疑,也与近年来医患双方缺乏信任有关。另外,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态度,以及患者在服务过程中的排队等候等问题,也是导致患者形成痛苦感知的重要因素。因而,医疗服务提供方首先要改进医疗服务的质量,使患者在一个充满信任的和谐就医环境中完成诊疗过程,在此基础上,才有助于医患之间的真诚沟通,使患者能够从内心接受医生的诊疗方案。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是前提,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是寻求理解并降低患者痛苦指数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即使面临有身体损伤性的诊疗方案,也不会造成医患纠纷,控制医疗费用的目标也就最终得以实现。

4、建立医疗纠纷化解机制,提高医生对诊疗方案的主控权

医生之所以不愿意与患者之间就诊疗方案产生冲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医疗纠纷问题,在没有医疗费用控制硬性标准,并不会对诊疗效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时,除首诊制度进行特殊的转诊规定以外,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生往往会采纳患者降低痛苦指数的要求,尤其是那些患者要求提高诊疗待遇的方案更容易被医生采纳,医生对诊疗方案的主控权受到一定的抑制。患者单纯追求降低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对诊疗方案的干预,往往会增加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难度,加上医疗机构本身对经济收入的追求,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也就缺失了医生这一道控制阀门。建立医疗纠纷化解机制,可以缓解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被动性,使医生能够更好地坚持更为合理的诊疗方案,达到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主动权。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医患纠纷的产生也是医患双方对诊疗方案的一个博弈过程,即双方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建立医疗纠纷化解机制,也有助于实现医患双方的博弈均衡,使双方最终受益实现相对平衡。

5、建立先进诊疗设备价格监管机制和共享机制

医疗质控分析及整改措施篇8

关键词:医疗保险;病历;质量控制

病历作为医疗文书档案,不仅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价依据,具有法律效应[1]。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保"第三方付费"模式的运行,病历成为医保经办机构稽核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使用是否规范的重要依据[2]。为减少医保审核扣款,确保医、保、患三方的利益,我院针对医保监管审核制度建立了病历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医保病历存在的问题

2009~2012年,医保主管部门对我院2568份医保病历进行了抽检,指出缺陷病历160份,存在的主要缺陷有。

1.1基本信息缺陷受地区条件限制,我院尚未完全实行身份证挂号制,病员入院姓名使用同音字、曾用名、小名等情况时有发生。医生在电子病历书写过程中,因复制粘贴操作导致病员性别、籍贯、住址错误也不少见。

1.2病程记录缺陷①病情描述过于简单与医嘱等级护理级别不吻合;②上级医师查房次数与病程记录不一致;③手术记录、护理记录未全面反映医用材料的使用;④理疗记录不完善,理疗医嘱与治疗时间不吻合。

1.3医嘱相关缺陷①漏下检查、治疗等医嘱,造成无医嘱实施了相关检查治疗;②有专科检查医嘱,病程记录未详细反映出每天专科检查的结果。

1.4辅助检查相关缺陷①特殊检查报告单报告的检查部位与收费不一致;②病历中缺相关的检查、检验报告单,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检验报告单未按检查顺序粘贴归档。

2病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

医保监管审核赋予了医保病历更多的内涵要求,为适应医保监管要求,确保医院正常的利益,医院采取了加强基础质量管理,强化自控意识,突出环节质控,终末质量管理评价等措施,实现了病历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2.1加强政策培训通过全院讲课、岗前培训、科室早交班、制定医保宣传手册、网上专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医保政策宣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的认识,掌握医保监管审核重点,积极主动参与到病历的质量控制中来。

2.2规范就医流程①针对病历首页基础信息错误和不完善的问题,入院登记时认真核对并填写身份证号码或医保证号码,个别未带证件者,要求及时按证补填,以利于及时发现纠正姓名,年龄等错误;②建立了辅助检查科室与临床科室各类报告单签收手续,督促主管医生及时将报告单归入病历,减少报告单丢失;③完善各类记录签字手续。如自费或单笔费用超过500元以上的部分支付费用均按要求由患者本人或委托人签字留病历保存被查;④规范设计各类治疗记录单,如理疗记录单、血糖监测记录单等。做到医嘱单、报告单、各类记录单和收费单的一致性。

2.3加强病历质量监控①不断提高病历书写标准。医院按照医保监管审核办法,不断添加完善病历书写规范,强调病程记录、手术记录、护理记录、医嘱执行单要充分反映医嘱内容和收费事项,保证病历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连续性、及时性、规范性,尽力减少有操作、有收费无记录的情况;②强化病历环节质量管理。科室主任、副主任、护士长是科室质量控制负责人,负责随时监控科室在院病历的质量,督促主管医生及时书写完成病历和检查报告单的归档,且科室主任、副主任每月完成的网上病历质控数质量与科主任考评挂钩。质控科对在院病历实施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在网上发出整改通知,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纳入综合目标考评;③严把病历终末质控关。质控科按照病历质量考评标准,对归档病历进行详细检查,按月考评,并将结果通报各科室,达到病历质量的反馈控制,促进病历质量的持续改进。

2.4以监管审核促进质量提升①认真对待监管审核。由于疾病诊疗过程往往在前期进行,而医保监督审核是回顾性审查,两者之间存在差异[3]。所以,每次现场抽查,科室均抽调专人配合,积极与医保检查审核人员进行沟通,对相关事项给予解释,尤其是专科用药、检查包括耗材的使用方面的问题;②不断完善改进措施。医院医保办对监管审核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及时向医院汇报,制定改进措施。同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相关科室,并督促改进措施落实。

3改进效果

通过不断完善内控措施,医院医保病历资料明显完善,病历内涵质量有了显著提升,缺陷病历数量明显减少,缺陷率持续降低(见表1)。收到了在本市同级医院中,抽检病历次数最少,病历份数最少,审核扣款最少的良好效果,树立了医院管理规范的良好形象,连续多年评为医保优秀定点医疗机构。

4结论

医院是实施医保制度下寻求各方利益的汇交点,并与医保制度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4]。病案管理是医保工作的重要基础环节。严格的病案管理,真实完整的病案资料是医保理赔的前提[5]。病历的书写记录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医院、患者三方的利益。病历质量的持续改进贯穿于患者就医的整个过程,使医务人员在病历书写过程中,更加注重政策的落实,使医保病历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确保了医保政策落实到位,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医保管理水平,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实现了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艳.住院病历书写质量的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09,31(4):35-36.

[2]张晓磊.从医疗保险的需要谈病案质量控制的重点与对策[J].中国病案,2009,10(5):14-16.

[3]荣惠英.医保病历质量管理的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2):55-57.

医疗质控分析及整改措施篇9

关键词急诊流程重组方法研究

methodstudyonemergencycareprocessreengineering

【abstract】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constanturbanmedicalreform,thecompetitionamongthehospitalswillbecomemoreintense.theoutpatientandemergencyservicefunctionsasawindowtocommunity,andworkqualityappearstobecloselyrelatedtothewholecompetitivepowerofahospital.toadaptthemedicalinsurancereformandmedicalsystemreforminthehospital,itisessentialtoseekasuitablemodeforestablishmentofemergencydepartˉment,andmakerational,feasibleandadvancedqualitycontrolstandardsaswellasmethods.enterprise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isanewmeasuretothestructureandsystemreformofenterprisemanagement,appearstobeusefulforustoinvestigatetheadministrationofemergencyproceduresinthehospital.onthebasisofadvancedBpR,wecanwellmanagetheemergencyprocedure,promotethereal-timecontrolofemergencyprocess,andimproveemergencymedicalquality.

Keywordsemergencycareprocessreengineeringmethodstudy

急诊流程重组是以获取急诊诊疗实时信息为基础,综合急诊诊疗过程的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及反馈控制为一体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管理模式。它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对实现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方法、步骤以及关键环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首先采用过程方法、持续质量改进、控制论等,对急诊流程现况进行了充分认识。其次,通过现况,明确急诊流程的关键环节、关键质控点和影响急诊医疗质量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制订急诊流程重组的基本框架和实施方案,明确急诊流程重组的总体目标。制订流程重组方案,必须本着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目的,以多学科、多专业人员协作精神、循证医学思想以及过程管理思想为指导。其中,利用机自动统计系统对急诊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对方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策划急诊诊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对医院急诊流程进行过程分析,应围绕与病人就诊相关的整个流程、保证诊疗质量的内部控制措施和职责不清、容易发生缺陷或既往曾经发生缺陷的重点、薄弱环节及“接口”部位三条主线进行分解[3~5]。通过病人就诊相关的整个流程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在诊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担负的任务、涉及的人员和岗位;诊疗工作中可能影响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完成整个诊疗工作所需要进行协作和配合的相关学科以及整个流程可以进一步优化、重组的环节及其实施的可能性等基础信息[6~9]。在掌握上述信息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定强化内部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容易发生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明确科室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合理调配科室人力、物力资源;在建立科室内部封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措施的前提下,与质量管理部门和协作科室协商明确“接口”部位的职责与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整个诊疗过程中不存在“真空”地带,不出现隐患环节。系统地识别这些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进行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依据,也是进行急诊诊疗质量实时控制的基础[10~12]。坚持持续质量改进的原则,预防医疗缺陷,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加病人和社会的信任。

2急诊流程重组方案制订

作为临床科室,进行过程分析应围绕病人来院后初步诊断—修正诊断—明确诊断—及时合理处置这条线索进行(图1)。(1)值班护士接待和办理挂号手续。(2)急诊医师首次参与接诊,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病人一般情况、发病经过、病程进展和既往史、家族史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物理诊断),结合既往门急诊病历记载、检查检验结果以及病人提供的其他医学资料,做出本次就诊的初步诊断;根据对疾病和病情急、危、重程度的初步判断,对病人做必要的急诊处理;对病情较为复杂的急症、危重病例,以及具有明确专科特点的急诊病例,应按要求申请专科会诊;从进一步验证或明确诊断、有助于实施的角度,确定拟进行的检查、检验项目并开据相应申请单。在急诊病历手册中作必要的记录。(3)在每次进行检查、处置之前,急诊收费处人员按医生开据的各项申请单据完成急诊收费,并在单据上盖章。(4)辅诊科室值班人员按申请要求完成辅助检查及化验检查,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检查报告。(5)急诊医生再次接诊,根据对回报的各项检查报告单进行分析的结果,做出必要的修正诊断。(6)对于诊断尚不明确的疑难病例,在上级医师及专科会诊医师的分析指导下,完成必要的检查、检验项目,修正或明确诊断,确定处置方案。(7)组织实施处置方案。根据病人病情,急诊处置方案可有三种:带药回家治疗,必要时复诊;急诊留观;收入专科住院治疗。

图1急诊工作流程(略)

3急诊流程中关键环节与重点部位

3.1明确关键环节(1)急诊医师准入:重点是按照“三严”标准,强化“三基”培训,搞好岗前培训和考核验收,把好年轻医师临床工作准入关。(2)会诊:重点是会诊申请质量把关、应诊时限和应诊人员的资质标准要求和会诊的效果。(3)病人知情同意:重点是诊断、处置方案、医疗费用、预后等的全面、准确、通俗告知和签字手续的履行。(4)标本处置:重点是标本采集准确性,标本标识的唯一性和标本交接过程的可追溯性。(5)值班、听班、交接班:重点是技术力量配置合理,值班人员资质符合要求,值班人员在岗在位情况,病情交接班突出重点,重要病情交接仔细,内容全面,有的放矢。

3.2注重“接口”部位所谓“接口”部位,就是一件工作涉及到多个不同隶属关系的单位或隶属关系相同但涉及不同工种的工作[6~9]。衔接接口部位的前提,就是首先作好自己管辖内的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商一致或行政指令明确接口部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划分,完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消除扯皮和推诿现象。围绕病人诊疗过程这条线索,存在的较为重要的“接口”部位包括:(1)医护之间在医嘱下达和执行中的“接口”。(2)急诊和医技、辅诊科室在检查申请、预约、特殊准备和结果回报方面的“接口”。(3)急诊与医技科室之间标本交接中的“接口”。(4)急诊与其他临床科室在工作职责和任务划分中的“接口”。

3.3选择关键质控点通过过程分析,从工作性质和流程以及加强管理的角度,可以把病人在急诊接受诊疗的完整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段。通过对各区段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通过紧密衔接各区段之间的接口部位,切实保证并不断改进各环节的医疗质量。

3.3.1诊断质量以“诊断”为轴线展开,是病人诊疗过程中的重要基础环节。其基本线索是:根据综合分析发病情况、病程进展、体格检查结果、既往史、家族史和已有医学资料得出初步诊断—通过常规检查、会诊和特殊检查检验结果作出修正诊断或进一步明确诊断[13~18]。该过程的质控点包括物理诊断、全面了解病情、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工作的指导、把关和纠偏,及时、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会诊,及时、准确、有针对性、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3.3.2辅助检查质量包括常规和特殊辅助检查。其基本线索是:检查项目的确定—提出申请—预约检查时间—检查前特殊准备—检查实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回报[19~22]。该路径的关键质控点包括检查项目确定的合理性、知情同意、大型仪器检查项目的诊断阳性率、预约时间、检查标本的管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回报的及时性。

4医院急诊流程重组方案实施

针对流程分析和原因分析,对医院急诊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影响急诊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作必要的干预和调整。

医疗质控分析及整改措施篇10

文件编号

X-wi-Qm03-2016

受控状态

受控

版本号

B/0

文件名称

质量体系运行监督管理

制度

生效日期

5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目的

为加强对公司各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管,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符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第2条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各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审核监管。

第3条

权责

1.质量管理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督审核。

2.各部门负责配合质量管理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审核。

3.各部门依据本部门职责和管理制度及时完成相关工作,保证审核活动顺利进行。

第二章

工作程序

第4条

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

各部门应对本部门质量工作开展自查活动。质量管理自查的依据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公司质量管理制度及支持性文件。

第5条

质量管理自查内容

1.

质量管理自查内容包括质量管理制度的符合性,质量管理制执行的有效性。

2.

公司各部门需严格按依据《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条款的要求进行作业,并建立相关记录,定期对本部门工作进行检查;

第6条

质量评审类别

1.

质量部定期对公司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各部门需及时整改。

2.

一般审核:各部门按时间节点完成本部门内部质量记录的汇总,并将质记录提交质量部进行审核。审核完成后由质量部对各部门质量工作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部门主管领导,并提交人力资源部存档。一般审核每月进行一次。

3.

定期内审:为使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适宜、充分和有效,质量部定期组织开展质量内审活动。开展内部审核可以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发挥预期的作用,并将内部审核过程中识别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进行整改,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定期内审每季度开展一次。

第5条

审核范围

1.

人力资源部:

a)

员工档案,包括劳动合同、简历、学历、岗位职责;

b)

人员培训:包括年度培训计划、培训记录;

c)

人员健康档案;

d)

员工绩效考核;

2.

行政部

a)

经营场所、库房,产权证明、租赁协议;

b)

经营场所环境卫生管理文件;

c)

基础设施设备管理文件及管理记录;

d)

档案管理、外来文件管理;

医疗设备事业部:

3.

销售部

a)

年度工作计划;

b)

销售人员资质证明;

c)

销售合同;

4.

商务部

a)

收集、审核二类医疗器械供方加盖企业公章的企业资质文件和销售人员授权书。

b)

收集审核二类医疗器械购货方加盖企业公章的资质证明文件;

c)

合格供方名录、供方评价;

d)

建立销售记录,记录内容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资粮管理规范》要求;

e)

客户满意度调查的实施情况,客户投诉的解决情况;

f)

数据分析:包括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顾客投诉问题汇总分析等相关记录;

g)

合同评审;

5.

市场部

a)

年度营销计划;

b)

市场活动策划、实施、输出文件;

c)

市场分析、发展、规划文件;

医疗服务事业部:

6.

采购部

a)

供方资质收集审核,收集加盖供方企业公章的企业资质文件和销售人员授权书。

b)

提供首营企业现场审核报告或书面质量调查报告;

c)

采购合同或采购协议内容与应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d)

采购记录内容应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e)

采购合同评审;

f)

建立合格供方名录,开展供方评审;

g)

退换货、不合格品管理文件及记录;

7.

仓库

1)

现场

a)

仓库布局、区域划分明确;

b)

办公区与储存区由隔离设施;

c)

保持环境要求:整洁无污染源、内墙光洁、地面平整;

d)

设施设备:保持货架、隔离设施完好,做到物尽其用;

e)

产品包装标识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要求。

2)

计算机系统和文件

a)

计算机系统应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北京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的内容;

b)

提供库房管理制度文件及环境监测记录;

c)

提供盘点记录做到帐物相符;

d)

提供产品维护记录;

8.

销售

a)

三类耗材购货方资质收集审核;

b)

销售合同、合同评审记录;

9.

质量管理部

a)

组织制订质量管理制度,指导、监督制度的执行,并对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和持续改进。

b)

负责收集与医疗器械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实施动态管理;

c)

督促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执行医疗器械的法规、规章及规范;

d)

组织验证、校准相关设施设备;

e)

组织开展内审管理评审工作;

f)

产品入库验收和出库复核记录;

第6条

审核方式与奖惩办法

1.

一般审核:

a)

每个月10号开展月度质量记录审核工作审核期为一周,各部门应在10号前提交各自质量记录。

b)

审核过程中对不符合《记录控制程序》要求和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记录填写方式进行标注,并发回提交部门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再次提交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准予归档。

c)

对不能按时提交记录或不能按时完成整改的部门,将情况上报人力资源部,对部门或个人当月绩效进行相应减分。

2.

定期审核

a)

质量部制定审核计划,并将计划下发相关职能部门,各部门按计划实施内审工作。具体内容依据《内部审核控制程序》执行。

b)

个部门应积极相应、大力配合完成内审工作。内审首次会议与末次会议部门主管领导应到场。对内审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按要求及时完成整改。

c)

内审结束后由质量部形成内审报告,对体系运行情况作出评价,并对内审中发现的不合格项进行汇总,将不合格项上报总经理审批,并针对不合格项目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各部门根据纠正预防措施开展整改活动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

d)

整改完成后由质量部编制,上报总经理批准后关闭纠正预防措施。

e)

对不能提交审核资料以及未按时间期限完成整改的部门,质量部将具体情况上报总经理并提交人力资源部,对相关部门或个人年度绩效考核进行相应减分。

相关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Ryzur-Qp4.2.4-2016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Ryzur-Qp8.2.4-2016

条相关记录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