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6:22

盈利能力概述篇1

关键词:盈余管理行为;动因;管理层决策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作为当今学术界被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仍然未见对其对这个概念做出较为统一的界定。但回顾以前的各类文献,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定义。

第一,就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目的和动机而言,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实施的一种欺诈行为①。但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是尽可能的为股东获取到更大的利益,管理层对盈余进行有效的管理并无对错而言,因此将其认为是一种欺诈行为是存在不妥的。另一方面,盈余管理作为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与其盈余有关的都可能被视为是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不能将盈余管理行为都一概而论的认为是欺诈行为。而且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也说明我们不能将其盈余管理行为视为一种欺骗的行为。

第二,从是否遵循会计准则而言,有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会对会计准则进行不当的使用,另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将报表的盈余调至期望的水平的过程。而且,如果企业的会计行为被划分为欺诈性的会计行为和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合法的使用会计选择,我们是无法准确辨认出盈余管理的,因为盈余管理是基于真实的财务报表所进行的,而真实的财务报表是依据真实的交易所产生的。

从盈余管理的目标来看,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盈利。就盈余管理的方法而言,盈余管理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来改变一些盈余信息,再将修改后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的使用者,因此,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以编制财务报表以及构造一些相关的交易事项去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情况的理解,但其最终目标仍是为了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盈余管理特点

从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却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②即,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中的盈利,不同的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以及会计估计的变动、交易事项发生的时间点都可以是盈余管理手段。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层,客体是被大众所公认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盈余管理的最终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在研究盈余管理时,我们需要将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等空间因素与会计方法运用的时间因素相结合。

三、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从主观方面而言,首先,企业的盈余管理会受到企业上市筹资动机的影响,因为对于企业成功上市的条件之一就是公司在最近的连续三年是连续盈利的,同时,作为投资者而言,往往希望公司的盈利状况是较为平稳的,最好的状态就是稳中有升,这些上市条件使得公司有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去避免公司出现亏损或者持续亏损的状况。

其次,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往往会受到寻求自身利益因素的驱动。企业股东为了使管理层与自身目标较为一致,通常会采用相关的激励机制。同时,管理层也会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一些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会计政策。在这样的动机下,企业的盈余管理都是由管理层所控制,而他们也会成为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

再次,由于债权人和企业的目的的不一致性,债权人追求稳定利息收入,企业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大,所以企业可能会倾向选择风险高收益高的项目,这也就导致了企业和债权人目标的不一致。因此,在双方签订的正式借款合同中,债权人通常会在企业的资金使用问题上添加许多限制条件,如,对企业的流动资金进行一定量的规定。

最后,避税是盈余管理最明显的动机之一,企业的现金流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充足的现金流对企业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根据企业盈利的能力的不同,以其扣除各项费用后的应纳税额为依据,对年应纳税额在3万以下的企业仅按18%的所得税率征税。除此之外,对年应纳税额在3万-10万的企业,按27%的所得税率进行征税,因此,外部政策的驱动,使得企业会选择有利于达到减少税收的政策的目的的会计政策,从而为企业获得更为充足的现金流。

四、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

尽管正如前文所述,盈余管理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进行约束和限制。这些因素主要涉及外部的监督制约。例如:会计准则,相关审计部门审计以及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

(一)外部审计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

外部审计的存在有效的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由于外部审计需要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核查、重算以及确证等程序,这也就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公司治理结构是在完善的法律下,明确各方利益相关者所有的权利以及分工等内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的制约管理层的控制权,使得管理者在进行利润操控的同时增加了更大的风险。所以,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可以对盈余管理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管理层随意选择会计政策的程度,使企业不能随意的对企业盈余进行管理,进而提高了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的质量。同时,也使外部审计的监督更有有效的依据。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往往利用的是会计准则的盲区。相关政策机构制定更为完善的跨级准则会更有效的监督企业的盈余管理,在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中,想较于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而言,会计准则这一制约因素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普遍。

五、综述

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交易机制的逐渐完善,投资者更加理性,更多的是凭借可靠的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而不是听信流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所公开披露的年度财务信息就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并且他们的这类行为会直接对股票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公司经营业绩的不善也会导致经理人报酬的减少。对于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电力行业,如果出现亏损,就会引起税务机关等政府部门的特别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当企业不能改变亏损的经营状况时,甚至可能面临着公司退市的可能。从另一方面而言,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面对较高的盈利而带来较多的所得税时,是难以理解的,因此理性的“经济人”会想办法去尽可能的少缴纳企业所得税,从而导致盈余管理的产生。依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为了使相关的报表使用者更加及时的了解企业动态,企业被要求在每个季度都要编制财务报告,这也加强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盈余的关注。(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注解:

盈利能力概述篇2

目前,对商誉本质的共同认识是“超额盈利能力”。但“超额盈利能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会计确认的对象必须是可视化的。不妨比较一下,对会计上“一般盈利能力”的确认是通过各种可视化的资产(负债)项目实现的。对抽象的能力进行确认显然是暂时的,因为形成“一般盈利能力”和“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由此,我们提出研究商誉的另一种思路:把商誉作可视化或者归因化处理,也就是对会计的确认项目进行补充、修订,而不是笼统地提出一个“超额盈利能力”概念。这样,商誉无论是自创还是外购,其确认问题可以一并得到解决。

对于形成“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创新,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能够把生产因素和生产条件有效地组合起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承担风险,即如果某一行业风险大,则其经营者要求更高的利润率以补偿其可能的损失;三是垄断,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是一种权力占有或资源独具。这三个不同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即向顾客提供了独特的产品和服务。由此结果可以推知,形成“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是独特性和唯一性,毕竟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只是少数企业。而能力的载体是企业资产,所以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必定拥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资产要素,并且企业拥有的创造“一般盈利能力”的资产要素没有缺损。这意味着创造“一般盈利能力”的资产能够同创造“超额盈利能力”的资产明显区分开。这也是我们的研究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

下面,我们列举几个例子具体分析一下,或许能够发现新的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世纪60年布的第10号会计论文研究集将商誉的构成内容总结为十五个方面:⑴优秀的管理队伍;⑵出众的销售经理或组织;⑶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⑷有效的广告;⑸秘密制造工艺;⑹良好的劳资关系;⑺卓越的信用等级;⑻高瞻远瞩的人员培训计划;⑼通过慈善捐款或委派员工参与公益活动而建立的社会威望;⑽竞争对手经营的不景气;⑾与另一家公司的良好关系;⑿战略性的地理位置;⒀才能或资源的发现;⒁有利的税收条件;⒂与政府的良好关系。

1977年,美国会计学者Falk和Gordon采用问卷方式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他们将商誉的构成内容分为四类十七项:a类因素,增加短期现金流量因素:⑴生产的经济性;⑵筹集更多的资金;⑶现金准备;⑷较低的资金成本;⑸降低存货的持有成本;⑹避免交易成本;⑺税收优惠。B类因素,稳定性因素:⑻保证供应;⑼减少波动;⑽与政府的良好关系。C类因素,人力因素:⑾管理才能;⑿良好的劳资关系;⒀优良的员工培训计划;⒁完善的组织结构;⒂良好的公众关系。D类因素,排他因素:⒃接触和使用某些工艺或技术;⒄商标。

首先,上述分类显然不能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因为它包括一些企业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竞争对手经营的不景气”这两项不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因此应排除在外。进一步讲,所谓的“超额盈利能力”是企业自身的能力,强调的是“企业自身”,就会计确认而言,强调的是揭示“内因”。当然,这并不是忽视“外因”,毕竟利润的获取和价值的创造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处理内、外部因素的关系上,我们看到的趋势是,不仅将资产价值置于所创造利润的绝对值评价体系,还加上了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相对值评价,例如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我们认为,“超额盈利能力”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值,并不像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那样是个具有稳定性的绝对值。而且,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技术进步,“超额盈利能力”极易丧失,所以更应该强调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不是把外部因素纳入“超额盈利能力”的范畴。

其次,上述分类只是在描述现象和行为,而没有揭示原因,难以用会计语言进行归纳(确认与计量)。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分析或者整合,使之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的要求。例如,对于“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可以将其归因于企业某高层人士的交际能力,即人力资本范畴。由此,我们得出了解决商誉确认问题的两个途径:修正一些项目的定义,如无形资产;增加一些确认要素,如人力资本、企业文化。

盈利能力概述篇3

1.财务重述的动因。Dechowetal(1996)认为公司的融资需求将使得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增加。BurnsandKedia(2006)研究表明高层管理者所持期权组合对股价敏感的程度与财务报告的错报正相关,而高管薪酬的其他部分与错报没有很明显的相关性。张为国、王霞(2004)研究发现盈余管理方向为正的财务重述盈余管理动机较明显。雷敏、吴文(2006)研究发现,财务重述中的更正事项大部分和利润有关系,他们认为财务重述背后可能隐藏着部分公司通过财务补充和更正公告进行粉饰报表的恶意目的。

2.财务重述公司的特征。KinneyandDaniel(1989)按同行业对发生财务重述和未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的财务特征进行了对比检验发现发生财务重述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成长性相对较差,资产负债率也高于非财务重述公司。ahmed和Goodwing(2007)通过以澳大利亚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往往较非财务重述公司,成长机会比较高,相同行业中非财务重述的公司规模相对更小。张为国、王霞(2004)以a股1999年到2001年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高估盈余的会计差错盈余管理动机较为明显,同时研究发现高估盈余的错误更容易发生于当期利润低于上期,资产负债率较高,线下项目产生的收益高、亏损的、规模较小的公司。

3.财务报表重述的经济后果。Gao(2002)通过研究表明公司在发生财务重述之后股票价格在三个交易日内下跌大约达10%。KinneyandmcDaniel(1989)、Dechowetal.(1996)、andersonandYohn(2002)、Scholz(2008)等人也发现财务重述在通常情况下回引起负的市场反应。陈凌云(2005)研究发现市场对年报补充更正公告有显著的短期反应。刘现春(2011)研究发现,在(3,3)的窗口期内,财务重述对股票价格存在显著为负的整体影响。

二、财务重述和审计质量的相关文献

1.财务重述与盈余管理。Callen(2003)通过研究表明于盈利公司相比,之前存在亏损历史并将来有可能亏损的公司进行收入重述的可能性高。Dechow(2007)发现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会在季度末时提前安排交易,揭示了财务重述公司在盈余和现金流方面的双重操纵。上述研究基本上都持有一个相同的观点,即财务重述是公司盈余操纵的一个表面特征。陈晓敏(2011)选取了2005年到2009年年报重述公告的公司为样本,与同行业同规模的非财务重述公司进行配对样本研究,发现财务重述公司盈余持续性、会计盈余质量低于非财务重述公司。

2.财务重述与审计意见。Chen,ChenandSiJ(2001)研究揭示了对为迎合管理当局对会计数据的要求而进行盈余操纵的公司,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较高。Randalelde,etal(2008)认为,事务所试图通过对存在高控制风险的审计客户出具非标意见的方式将客户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事务所对存在高控制风险的审计客户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较高。田迎阁(2012)以2008年至2010年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搜集样本中发生的财务报告的更正及补充公告样本数,作为财务重述样本数,研究发现审计师对财务重述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较高,同时他们把财务重述分为错报期和重述期,揭示了财务重述行为表明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显著程度、所涉及的项目类型与错误期、重述期的审计意见存在相关关系。

三、文献述评

盈利能力概述篇4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概念

盈余管理经验研究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自此盈余管理研究作为国内外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备受关注。过去,学术界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然而近年来,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实务之间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这就使研究者逐步将目光投向了过去经常被忽视的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

在过去,会计准则制度尚不完善、监管力度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应计盈余管理通常比真实盈余管理更容易实现,成本也更低廉,往往更受企业管理者的青睐。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的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应计项目操控的空间缩小,成本升高,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已有大量证据证实,管理者有强烈的动机选择隐蔽性更强、灵活性更高的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实务之中。

一、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界定

在会计研究中,会计盈余通常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尚未实现现金流入的应计利润;另一则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已经实现现金流入的盈余。据此,盈余管理也可以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大量研究表明,管理者不仅会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选择或会计估计的方式来操控应计利润,也有动机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操控。

Healy(1999)在《盈余管理述评及其对准则制定者的意义》一文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以及通过构造交易事项变更财务报告时的一种有目的的干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误导股东对公司内在经济业绩的判断,或者影响那些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博弈结果。该文首次将盈余管理完整的定义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类。此后,国内外大量学者对两种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过扩充与重述,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但核心内容大致相似,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学者观点,本文将两种盈余管理的定义概括如下: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控制企业相关活动的发生时间,调节操控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活动。

应计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者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调节操控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活动。

真实盈余管理由于涉及真实交易活动,通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而且可以发生在任一时点,外部利益相关者或监管者难以观察到公司内部的这种幕后安排,因此更具灵活性和隐蔽性,在监管日趋严格、诉讼风险日趋加大的市场环境下,真实盈余管理日益受到更多企业管理者的青睐。

二、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操作手段

实施会计准则后,我国的应计盈余管理表现形式主要包括:(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及其转回来对公司盈余进行管理;(2)通过变更固定资产相关政策调节各期会计利润;(3)管理层利用我国尚不完善的公允价值评估体系有意识的借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盈余管理;(4)扩大可予资本化的一般借款范围,拖延办理在建工程的竣工结算时间;(5)通过对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划分时点的把握来扩大或缩小资本化或费用化的金额,调节各期损益等。

相较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形式更为多样,手段更为灵活,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公司真实活动的操控,达到调节控制盈余的目的。目前已经得到证实的真实盈余管理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增减酌量性费用。酌量性费用是指开支水平可以由管理层决定的费用项目,如研发费用、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这些费用开支通常面向未来,对公司当期的生产活动影响甚微,因此,酌量性费用很容易成为管理者操控盈余的手段。大量研究表明管理层会通过增减当期的酌量性费用调节盈余,实现盈余管理目标。(2)生产操控。生产操控是指企业通过调节当期生产量来实现当期盈余目标的行为。产品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数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扩大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进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已售产品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利润;同样,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削减产量,提高单位产品成本,进而增加生产成本和已售产品成本,降低当期的经营利润。(3)销售操控。销售操控是管理者通过加速销售或更改销售时间来平滑当期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当管理者预计本期的经营业绩不尽人意或无法达到事先预计时,通常会有动机通过提供销售折扣或放宽信用政策来吸引顾客大量购买,临时性的增加企业销售量,加速收入的确认时间,提高本期利润。同样,当管理者认为有必要平滑企业几个经营周期内的经营利润时,则有动机人为推迟销售的时间,以调整不同期间的销售收入以达到盈余操控的目的。(4)改变非流动资产的处置时点。由于非流动资产处置时所获得的收益,即其账面价值与账面净值之差,也计入当期利润表,因此管理者有时可以通过改变资产处置时点来操纵盈余。当公司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时,可通过转让持有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已增值有价证券等获取收益,增加企业当其利润。

除上述几种方式之外,管理层还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股票回购、现金股利政策等方式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三、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偏好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的总体盈余管理水平是有限的,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管理层不可能无限制地操控企业盈余;同时,在特定条件下,企业盈余管理的总体需求也是有限的,只需要达到企业相应的盈余管理目标即可。因此,管理者总是会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最有利于企业的盈余管理组合方式。总体来说,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组合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实施成本与收益。盈余管理作为一种为个人或者公司谋取私利的行为,从实质上看是偏离正常形式和最佳经营决策的,因此它的实施必然是具有一定的成本的。管理层在进行盈余管理决策时必然会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力图选择一种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行为,而且管理者对成本收益的分析,不仅只考虑实施成本与当期收益,还要考虑盈余管理行为对以后各期收益的影响。因此,管理层是在权衡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盈余管理组合方式。

二是实施可行性。几乎所有企业都有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实现企业盈余目标、粉饰企业财务报表的动机,然而,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能力却是有限的。一方面,管理者在进行应计盈余管理面临诸多的限制,例如,会计弹性的大小将会限制应计项目的操控空间,持续使用应计盈余管理的公司会面临更高的监管风险及诉讼风险等;另一方面,公司内部也存在一些抑制真实盈余管理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公司所有权性质、高管持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债务契约等,通常公有企业、具有很高银行债务或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能力都会受到限制。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在能实现的范围内选择最易实现的盈余管理组合方式,达成企业的盈余目标。

四、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的实施后果

从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来看,应计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盈利,只是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因此,从企业自身来看,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危害十分有限。与此相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通常偏离公司的最优业务决策,很可能会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产生负面影响,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危害企业价值。因此,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危害更大。

过去,人们通常寄希望于完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外部监管、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来抑制盈余管理。然而,这些手段虽然对抑制应计盈余管理效果显著,但在抑制真实盈余管理方面却收效甚微。监管部门无法对基于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行为实施处罚,外部审计师也无法对基于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行为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因此,随着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实务中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完善的准则制度、强有力的外部监管以及高质量的外部审计不仅难以抑制企业的总体盈余管理水平,反而使企业管理者放弃操控应计项目转而选择操控隐蔽性更强、对企业危害也更大的真实活动,如此很有可能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即会计准则制度越完善、监管力度越强、审计质量越高,对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甚至整个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反而越大。

五、结论

基于本文分析,笔者认为要真正抑制企业的总体盈余管理水平,监管部门和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都必须改进思路,在关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同时更应关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审计机构应特别关注容易进行真实活动操纵的领域,一旦发现企业存在真实盈余管理,应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正确客观的披露,并考虑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监管部门应针对真实盈余管理出台相应认定标准及专门惩罚措施,使具有这类行为的企业受到相应惩罚。

参考文献:

1.蔡吕.盈余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波,于翠婷.交易操纵盈余管理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

3.曹国华,林川.Ceo变更、公司业绩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盈余与真实盈余的检验[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

4.李彬,张俊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以费用操控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2):71-76.

5.刘启亮,何威风,罗乐.iFRS的强制采用、新法律实施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C].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2009.

盈利能力概述篇5

一、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透明度

(一)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提供了对未来预测的基础。信息使用者信念的更新就是以会计信息为主要依据,对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认识和评价的过程。历史信息是信息使用者判断公司未来发展的基础,它能准确地反映公司的基本情况,而未来是历史的延续,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真正了解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透明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信息成本,帮助投资者形成恰当的预期,作出正确的定价和投资决策,减少由于错误定价或投资决策带来的损失。会计信息能够引起股价变动是因为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的代码,而股票是对公司资产无限分割形成的,每份股票代表了一定的未来现金流量。当公司会计信息后,投资者会根据信息修正自己的信念,这影响到对公司价值的评估。

(二)会计信息披露与会计信息透明度

会计信息披露就是把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利益相关群体,供其做出相应决策。也就是,把反映企业相关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传递相关利益者。会计信息讲的是什么,而会计信息披露讲的是怎么样。也就是怎样把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什么方式传递相关的利益群体。

会计信息透明度是针对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披露不能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现状而提出的。透明度是对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财务报告的概括。透明度不仅要求公开确认(表内)和披露(表外)所有不应当隐瞒的交易、事项及其对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影响,不应当含糊不清,而且应对所列示的信息保证其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公允性和可理解性。有着高度透明性的财务报告,应当符合会计信息的所有质量特征。

透明度可以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把透明度视同充分披露的同义语,即只与信息披露有关,而与信息本身的可靠性、相关性等无关,而本文则把透明度作广义的理解,视同高质量的全部含义。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主要有三层涵义:一是透明度不等于披露,但包含披露;二是适当的披露就是透明度;三是披露了问题不等于做到透明。我们现在讨论的、也是本文所采用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概念,是在一个现代的、开放型的制度基础下的广义概念。在这里,会计信息透明度这一概念包含了被披露的会计信息即广义的财务报告,同时也包含了财务报告的披露行为。

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一个描述会计信息质量的更全面、更综合的概念,它的提出是继美国FaSB的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来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的又一次飞跃。它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并使之为信息使用者便利的使用。

二、财务预测风险

(一)预测风险

预测风险最早是与理性预期理论相联系的。在理性预期下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测不仅根据过去的记录,而且还会搜集与预测相关的信息。穆斯在阐述理性预期概念时强调,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在作出经济决策时不仅仅根据过去的经验,而且还根据可以得到的信息对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动作出正确估计,即主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与客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相一致。这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预期都是正确的,而是总体上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其二,主观和客观预期相一致是从长期来看,并不是每个时点都是一致的。此外,个体对未来的预期与客观经济行为之间存在着确定的联系,所以理性预期对经济有实际影响。

(二)财务预测风险的会计解释

基于会计的角度预测风险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Zhang,2006),应计会计盈余仅仅是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理论上的替代变量,会计盈余的不确定性包含着公司未来现金流量基本价值的不确定性和盈余信息的噪音引起的不确定性。假定观测到公司基本价值()的未来现金流量或股利信号为,根据信息经济学,则有,其中为噪音。信号的方差是衡量信息不确定性(或预测风险)的指标,,其中度量公司的内在不确定性,经营业务或经营环境存在着较大波动性的公司就是客观上不确定性较高的公司,对它们价值的预测存在着内在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波动性,也就较大。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意味着由披露主体发出的信号呈现噪音干扰,应计制下酌定性会计政策的选择使得披露主体在不改变公司当前和未来现金流量的情况下改变报告盈余。反映了会计信息透明度,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其值越小,反之亦然。通常研究更多地关注于较低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引起的预测风险。

三、会计信息对财务预测风险的影响分析

(一)会计信息从会计角度对财务预测风险的直接影响

虽然非盈余会计信息也是价值相关的信息,但通常认为盈余信息是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这是因为会计盈余是一定期间内公司经营成果的集中体现,是投资者据以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重要指标,盈余质量的高低对投资者的决策有重要影响。因此,盈余信息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未来现金流量的更大不确定性。已有研究通常使用盈余反应系数(earningsResponseCoefficients,简称eRC)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或信息含量(会计信息透明度),故也将其称之为盈余质量的市场计量。eRC是单位超额收益的变动引起的证券超额市场回报,通常用报酬/盈余回归模型中的斜率系数来表示。盈余信息中的噪音是信号中没有信息含量的部分(Holthausen&Verrecchia,1988),噪音程度越高或越大,意味着越大,信息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从而降低了信息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中的作用。因此,信息不确定性程度越大引起的证券价格反应越小。基于此,王化成和佟岩(2006)将eRC视为当期盈余或盈余变动对公司未来市场回报的预测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eRC也度量了会计信息的预测能力。通常情况下,eRC越大意味着会计信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越强,预测风险越小,反之亦然。

eRC受贝塔和资本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若从会计信息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因为会计盈余的主观计量引起的盈余信息含量不同,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报告主体披露的盈余不是连续(真实)盈余,而是观测盈余(会计盈余),盈余质量影响着eRC,进而影响预测风险。首先,盈余的持续性对预测风险有着重要影响。盈余的持续性是指盈余在未来期间重复发生的概率。根据重复发生概率的大小,可将盈余分为永久性、暂时性和价格无关盈余。永久性盈余的持续性最高,类似于永续年金,在未来会计期间持续发生。这类盈余的当期盈余增长具有持续性,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盈余将以相同的金额发生变化。暂时性盈余的持续性最低,在未来期间不会发生,仅影响当期。这类盈余具有特殊性、偶发性和非经常性的特点,每期盈余增长是完全相互独立的,股价随着盈余单位增长而发生单位上升。价格无关盈余是指影响当期盈余,但不改变公司的现金流量分布,主要是由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引起的,不影响公司价值。盈余的持续性不仅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相关,而且与公司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相关。会计政策的选择甚至是信息操纵会使得会计盈余中暂时性盈余和价格无关盈余的比重增加,这降低了盈余持续性的同时也降低了盈余质量和eRC。其次,及时性对预测风险也有影响。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质量特征。朱晓婷和杨世忠(2006)对2002-2004年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研究,发现年报披露越及时的公司,其市场反应比及时性差的公司更强。这表明及时性具有信息含量,能够影响投资者的预测风险。

(二)会计信息对财务预测风险的影响最终导致对企业权益资本的影响分析

Capm假定投资者拥有关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全部信息是极端的,更为现实的情况是公司未来现金流量分布的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不确定的,投资者面临着预测风险。以巴里和布朗为代表的预测风险学派认为,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越多,越有助于降低他们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不确定性,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分布的离散程度降低(风险降低)。如果预测风险是不可分散的,则标准资产定价模型认为投资者将使用较高的折现率(权益资本成本)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预测风险较低的证券,股价较高。预测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紧密相关,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简称mm)理论可以表明对它们之间关系。从mm理论可以看到,权益资本成本就是盈余反应系数(eRC)倒数的积分,或每股收益与每股市价之比(市盈率的倒数)。当eRC愈大时预测风险较低,从而权益资本成本较小,反之亦然。

上述分析是以盈余信息为例,研究盈余信息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并不影响会计信息透明度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的结论,韦雷基亚(Verrecchia,2001)提出了披露反应系数(DRC)。DRC是研究公司信息披露对公司价值不确定的证券价格的影响。披露引起的价格变化是披露的精度和企业价值的总精度之比与披露意外之间的乘积。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可以引起价格更大的变化,亦即DRC是信息披露质量的单调递增函数。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信息披露改变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最终会引起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

这与巴里和布朗(Barry&Brown,1985)以及科尔斯等(Colesetal.,1995)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他们分别研究单一期间和多个期间预测风险对投资者预期回报的影响,发现信息较少的证券预期回报较高,信息较多的证券预期回报较低。投资者在选择证券或投资组合与确定资产均衡价格时需要估计证券未来现金流量分布,会计信息透明度低的证券,参数估计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结语

总之,会计信息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影响着投资者对公司或投资项目收益和风险的评价,进而影响着权益资本成本。其一,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使得会计盈余中暂时性盈余和价格无关盈余的比重增加,这降低了盈余持续性的同时也降低了盈余质量和eRC。eRC度量了会计信息的预测能力。通常情况下,eRC越大意味着会计信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越强,预测风险越小,反之亦然。其二,当eRC愈大时预测风险较低,从而权益资本成本较小,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李明毅,惠晓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n].管理学报,2008(01).

[2]菲利普·布郎(philip,Brown).资本市场会计研究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盈利能力概述篇6

1数据挖掘技术

在遇到大量的不完全的数据时,需要对有噪声、模糊的数据进行挖掘,将其中的数据采用人工智能统计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利用数据进行技术的挖掘,必须采用特征化和比较描述的方法,将较低概念层次的对象数据加以抽象,达到较高的概念层次,使数据有类比和对比的可比性,形成相抵的属性,如图1所示。(1)采用关联规则的方式,将事件进行记录,并将发生在一起的项目,进行潜在关联的推断,得到彼此间的识别模式,按照维数和层次的分类,可以关联规则的基础。(2)对历史数据进行模型的分类和监理,采用相邻的分类法,将遗传算法等进行数据的分类,如,决策树等方法。(3)将现实进行抽象后,对象采用集合和分组的方法,在相似对象的多个类的过程中,采用数据集合的方法,促成聚类的族群的类比,将同族内的对象进行相似度处理,得到聚类的数据挖掘,采用预处理的步骤将算法中的簇进行进一步处理,得到聚类算法的分层次的网格和密度的分类结果。(4)采用同簇中的相似和相异的,使用统计学中的回归方法和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根据已有的历史数据建立模型,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2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客户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客户行为分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可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已有的客户数据进行一系列分析,找出其中蕴涵的知识,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1)企业客户进行细分。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根据市场的状况划分客户的消费行为,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细分客户,然后让企业认识客户,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地理环境和产品利润,对企业的客户进行划分,选择适当的挖掘技术在客户群体的分类标准情况下,可以挖掘出聚类的技术,划分客户群,这种采用分析聚类方法得到的结果,能够对每个客户群进行未来状况的预测,同时,可采用挖掘的概念描述,在高的抽象层次上对每个客户群进行理解和不同的客户群间进行比较。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个性化服务,双方在产品的利润以及品牌的使用率和购买品牌的忠诚度上,进行细致划分,根据企业的营销战略对企业的客户进行适当挖掘,如果对客户群体的分类能够聚类,并可根据标准进行划分,则挖掘的分类和客户群的未来状况、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率将被精确地预测。每个客户的概念描述将被具体地挖掘出来,每个客户群都能在高的层次上进行比较,如图2所示。(2)客户的盈利能力与企业的利润相关。当知道了客户的盈利能力后,企业才能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根据历史数据进行技术的挖掘,如果某个客户的盈利能力能够达到度量标准,就可以成为企业的黄金客户,企业可以向这些客户提供特殊的服务和经营的策略,将其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不断提高,保证企业的盈利。同时可采取分类挖掘的技术,将客户分成不同的客户群,然后对他们的相近特征进行考虑,采用交叉营销的方式,对这些客户发送电子邮件,推荐有兴趣的产品或者服务。针对结果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高客户可盈利的水平。(3)对客户进行获取和保持。要对现有客户的生命周期进行核算,随着业务扩大,时间的流逝,客户需要不断补充,企业的发展需要新客户的加盟。对于新客户,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营销手段,获取每个客户对营销手段的不同反应,通过多样化的交流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营销的渠道有很多,有邮件、电话、网站等,反馈的数据量不断扩大,营销者难以把握,要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将客户的概念从整体上加以描述和概括。运用数据发掘的办法,将客户的兴趣进行关联,得到盈利判断标准,为对客户的盈利能力进行预测、分类和处理、得到有价值的知识,发掘出有效的营销方法。商品的增多使客户和企业的接触渠道多样化,客户的流失是由于客户的选择性在增多。进行与客户流失的关联分析,能够将流失的客户数据进行重建,做好现有客户不再被流失的防范措施。例如通过对客户群进行细分,提供个性化服务,实行一对一营销,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一个服务提供商要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客户保留。企业要根据人力资源专家给出的相关因素选择适当的数据源,运用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分类,可根据是否有流失倾向进行划分,然后运用季节取向模型对客户的业务规律进行建模,得到历史数据,运用偏差检测方法对影响性较高的数据进行检测,经过检测阈值进行预警,对每个客户的兴趣度进行选择和处理,做好防范措施,在有业务联系的客户群里,引发“链条效应”,采用多层关联规则的挖掘方法将客户的相关性进行挖掘。分析不同的概念层,预防链条效应的发生,避免企业客户群的流失。(4)实际应用中,对数据模型运用神经网路的方法,对合法交易的记录和欺诈记录的集合进行计算,以选择相应的规则,对有欺诈行为的客户进行判断,提高信用度。企业营销的重点将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数据挖掘发挥的作用是相互利用而不是分开的。在细分客户群时如果发现了特殊的客户,企业需要对这些特殊客户进行发掘,进行盈利能力分析,然后根据盈利和成本的差额进行选择,将潜在客户的数据加以挖掘和应用,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加以灵活运用。

3结语

随着全球化企业营销管理竞争的加剧,数据挖掘技术在挖掘语言的形式化和标准化、挖掘过程的可视化、网络环境的数据挖掘、非结构化数据挖掘、知识的维护更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推进作用。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将会取得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届时,谁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掌握了客户资源,谁将更具竞争力。

作者:包文夏单位:广东东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慧云,陈森发,张丽杰.动态环境下多个时期的客户购物模式变化挖掘[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

[2]郭崇慧,赵作为.基于客户行为的4S店客户细分及其变化挖掘[J].管理工程学报,2015(4).

盈利能力概述篇7

系的课堂教学实验。该实验的框架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回顾现金周转期的概念并阐明基于现金周转期的营运资本的效率性;接着指导学生获取一组公司的财务报表并计算其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指标;最后指导学生运用excel电子数据表进行营运资本效率变量和公司收益变量的相关分析。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 实验 现金周转期 盈利 相关分析

0 引言

本文的目的在于设计一个完整的课题教学实验来强调营运资本的效率和公司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该实验框架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回顾现金周转期的概念并阐明基于现金周转期的营运资本的效率性。接着要求学生获取一组特定公司的财务报表。该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这些财务报表计算净交易周期这一能反映现金周转期的经营性指标。该实验也要求学生计算衡量盈利能力的各种指标,如资产回报率和利润率。第三,该实验最后通过指导学生运用excel电子数据表进行营运资本效率变量和公司收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本文最后通过描述上述课堂实验回顾了营运资本管理及其对公司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1 营运资本管理

营运资本管理文献中常见的观点是营运资本管理对公司绩效的重要性以及在该领域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正指引着大多数公司的所有经营活动。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是公司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很好地创造股东价值。[1]

虽然对营运资本管理决策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但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速度已经变慢,主要研究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该变慢的速度已经扩展到了财务管理的教学。即对于介绍财务管理的课程而言,营运资本管理的教学仅仅在学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教学结果导致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其职业生涯中将缺乏对营运资本管理及其对公司成功运营的重要性的基本理解。

2 现金周转期和公司的盈利性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进行比率分析的能力。因此学生应当通过计算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分析公司的流动性。而且分析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的管理也能通过计算各自的周转率。然而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比率是孤立的,很难看到这些比率的综合性。但是对这些比率的有效管理事实上对现金流量有着重要影响,现金流量反过来又影响了盈利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周转率的综合影响就是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影响,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又可通过现金周转期来体现。现金周转期是营运资本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概念。通过计算资金投入到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天数扣除向供应商延期支付的天数这一指标,使现金周转期这一概念更具有操作性[2]。该指标的计算如下:

现金周转期(CCC)=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因此营运资本管理的效率可以通过计算现金周转期。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管理其采购、销售、收款及付款的同步性。而且,Shin和Soenen指出公司的现金周转期与其盈利性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为了证明其观点,Shin和Soenen使用了一个现金周转期的替代指标即净交易周期。该比率基本等于现金周转期,但更易于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估计和计算[3]。该净交易周期指标的计算如下:

净交易周期=(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365÷销售额)

从而该净交易周期与现金周转期实质上是相似的。由于教学的目的是要强调营运资本管理的效率性与公司整体盈利的关联性,公司净交易周期是衡量短期财务管理效率的有效指标。

计算了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指标后,还需规定两个衡量盈利性的简单指标,即资产收益率和利润率,其计算如下:

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资产总额

利润率(pe)=净利润÷销售额

3 实验流程

各种课程和不同类型的教学任务中应该设计能体现现金周转期和公司整体盈利性关系的实验。设计该实验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营运资本管理管理这一主题的理解。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也可以采用这种实验,将其作为财务比率分析章节的补充。

上表1和表2所列示的样本数据就是学生完成实验所需使用或收集的数据。注意本实验所需的样本公司都是零售商和大家熟知的公司。本实验选择零售商的原因在于,其消除了生产周期的时间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实验的重点。本实验选择大家熟知的公司的原因在于,增加了学生对该实验问题的熟悉度从而提升了学生对本实验的关注度。表1包含现金周转期的数值,这些是学生在相关性分析中需要使用的输入变量。表2涵盖了所有公司在相同样本期内公司盈利性指标的计算,即资产收益率和利润率这两个指标。大商股份2011年的数值可按以下步骤计算而得:①登录http:///搜寻大商股份2011年度财务报表。②下载大商股份2011年度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③使用这两张表里的相关数据,进行如下计算:

CCC=(17,549+1,118-10,257)×(365÷137,634)=22.3

Roa=4,430÷49,996=0.088

pm=4,430÷137,634=0.032

一旦上述计算完成,学生随后就可以运用相关分析来确定现金周转期的长短与公司盈利性之间的关系。这将涉及运用excel数据表中的皮尔生(peaRSon)相关系数的计算。下表3列示了该实验的计算结果:

表3的数据反映出营运资本管理的效率性与公司的盈利性之间是负相关,这种负相关性强调了营运资本管理的效率性与公司的盈利性之间的关联关系。

4 结语

营运资本管理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司的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没有达到同步,其不得不寻求额外的高成本的融资。如果该融资所需的时间延长了现金周转期,其将对公司盈利的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其还决定了公司的存亡。即,现金周转期提供了一种简单且实用的方法,该方法能衡量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及其恰当管理对公司整体盈利的影响。

本文所设计的实验要求学生以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并使其能深入理解营运资本管理质量的重要性。该实验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学生可通过使用该工具理解管理层对营运资本关注度对其公司盈利性的影响。该实验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看到许多财务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Ricci,morrison.international working Capital practices of the Fortune 200[J].Financial practice & education,1996,6(2): 7-21.

[2]袁卫秋,董秋萍.营运资本管理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1(12):157-162.

[3]于东智.营运资本管理、现金转化循环与销售规划比率[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210-213.

盈利能力概述篇8

关键词:财务困境;财务困境成本;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1-59-03

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外学者就开始了企业财务危机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财务危机问题进行研究,但理论界对财务危机的概念仍然存在不同认识,尚未形成认同度较高的定义。比较被学术界认同的一种说法:所谓财务危机是指企业的盈利能力实质性地减弱,其持续经营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或财务失败;破产是企业财务危机的极端形式。

一、财务困境成本的分类

巴克斯特(1967)最先将财务困境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一般认为,直接成本包括破产时发生的支付给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费用、法庭指定的重组委员会支出,以及企业经理人员处理破产事务损失的价值,即传统意义上的破产成本。间接成本则包括销售和利润的损失,以及由于获取外部融资的难度加大而增加的筹资成本等。

而white(1983)[13]等人将财务困境成本区分为事前(破产)成本和事后(破产)成本。事前成本是指提交破产申请之前的成本,具体包括债权人在破产之前力图减少的损失而导致的企业经营决策的扭曲,以及企业风险的增加等。事后成本指的是提交破产申请之后的成本,例如破产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等。

这两种观点在提法上迥异,但实际关联很大,即事后财务困境成本相当于直接财务困境成本,而事前财务困境成本相当于间接财务困境成本。

Branch(2002)[11]从不同的财务困境成本承担者的角度将财务困境成本进行分类,他将财务困境成本划分为四个部分:(l)财务困境企业实际承担的成本;(2)财务困境企业的权益求偿人承担的实际成本;(3)财务困境企业的损失;(4)其他社会主体承担的实际成本。

二、财务困境成本的计量模型

(一)white事前破产成本理论模型

white(1983)提出企业的破产程序分为两类,即清算和重组。在此基础上,white构建了事前破产成本的理论模型。

假定一个失败企业面临三项选择:清算、重组或继续经营。企业资产的非随机清算价值(拆零出售或整体经营)为L,清算的交易成本为tq。企业在持续经营状态下未来盈利的预期现值为C,发生重组时未来盈利的预期现值为R,假定C=R;重组的交易成本为tr。

考虑一个两期模型,在t=1、t=2时,未担保贷款的到期本金分别为Ul、U2,担保贷款在t=2时到期本金为S。为简单起见,假定利息率和折现率均为零。同时,因担保贷款有相等市值的资产做抵押,故假定担保贷款是无风险的。企业在t=1时的盈利为pl,t=2时盈利为p2+g,其中g~n(0,σ2g)。由此得到C=pl+p2+e(g)=pl+p2。

假定管理者依据权益价值最大化准则在清算、重组和继续经营三种状态中选择。若t=1时发生清算,则权益价值等于:

max[(L-tq-S-Ul-U2),0]

该模型比较严谨,考虑到了一个失败企业面临的三项选择:清算、重组或继续经营,我们可以根据企业选择不同的情况来套用不同的模型;但可操作性不强,对一些变量的确定是比较困难的,且该模型是假设企业在持续经营状态下未来盈利的预期现值为C与发生重组时未来盈利的预期现值为R相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altman的估计模型

altman(1984)[10]以破产企业在重组或清算过程中的实际支出度量直接破产成本,数据来源于各个企业的破产纪录。当然,altman的贡献并不在于直接破产成本的计量,而在于创造性地提出基于预期销售和盈利的概念构建间接破产成本的计量方法论。具体做法是通过估计破产之前三年的预期盈利,然后与实际盈利(损失)相比较来确认间接破产成本。其中盈利的估计可以采用两种不同方法:(l)回归分析法;(2)证券分析师预测法。

关于回归分析法的应用思路是,首先应用预测年度之前十年的数据将破产企业的销售对所在行业销售进行回归。在此基础上再乘以十年历史平均销售利润率即可得到预期盈利。实际盈利与预期盈利之差额即为间接财务困境(破产)成本。

关于第二种盈利估计的方法—证券分析师预测法的应用思路是将企业破产前年度证券分析师(专家)对企业盈利的预期值与实际值相比较,得出间接财务困境(破产)成本。具体见下式:

间接破产成本=超常盈利(损失)=分析师预期盈利-企业实际盈利

虽然altman的财务困境成本估计方法颇具创意,且可操作性很强,盈利损失究竟是由财务困境引发的,还是盈利损失致使财务困境发生,实际上无从知晓。

(三)权衡模型计算法

1、原始权衡模型计算法

财务困境成本一说就来源于权衡模型理论。权衡理论在计算负债企业价值时,结合了负债企业因负债经营引发的赋税节余价值带来的正面效应,以及过度负债引发的困境成本这两项因素。权衡学派对财务困境成本,总结出如下表达式:财务困境成本=无负债企业价值+赋税节余价值-负债企业价值

即:财务困境成本(Fa)=VU+tD-VL

财务困境成本概念,最初就来源于权衡理论,由权衡理论学派提出的。该模型其实是经典的财务困境成本的计算方法。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将企业负债的税盾效益和财务困境成本结合考虑,在计算财务困境成本的基础之上,可以研究确定企业最佳资本结构,这将为企业决策者决定投融资规模,提供理论支持。

但是,该模型具有下列缺陷:第一、财务困境成本权衡理论学派对财务危机成本的界定是在讨论企业价值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理论概念,而我国股票市场反映的信息与企业的真实业绩相关性并不紧密,由股市反映出来的企业价值很不准确,所以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第二、计算公式中的“无负债企业价值”,完全是理论上理想的公司状态数据变量,即使在财务信息披露较充分的西方国家也是很难取得该类数据,该模型更大的意义在于理论借鉴意义。

2、Yuval权衡理论修正模型

Yuval认为企业财务困境成本中首先发生的是间接成本,故一般在尚未发生破产的情况下,财务危机成本首先以间接成本的形式出现。他认为:传统的权衡模型公式可以看成是:

盈利能力概述篇9

一、财务比率分析概述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都依据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及各种指标进行,通过对这些财务数据、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可了解该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同时可分析得出公司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出解决对策,以达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通过对企业财务比率的分析,可以为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投资者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简言之就是把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各种复杂信息加以整理,将其转化成有利于进行企业决策的相关信息,以提高财务决策的正确性。通过财务比率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可及时发现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寻找解决对策,在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不断加以调整完善。

二、财务比率在公司财务状况评价中的运用

(一)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营运能力指企业经营运转企业资产的效益,即企业资产营运的效果,是在对企业资产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中体现的。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主要目的有: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利用效率、不断挖掘企业资产利用潜能。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内容主要有:

(1)总资产营运能力分析。企业的总资产营运能力是指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益及效率。通常通过总资产周转率体现,即用企业销售收入净值与资产总额的比值,这一指标能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果,通过该指标,企业可以评价资产的运用效果及收益情况。总资产的产值率和收入率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即总资产效益,即企业投入资产的产出能力。

(2)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分析。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分析主要通过三个指标分析:一是流动资产周转率,该指标主要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该指标越小,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越多,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流动资产周转一次需要的天数。二是存货周转速度,常用产品销售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值表示,用来反映企业的存货周转状况。三是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即用企业一定时期的应收账款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比值表示,常用周转次数表示。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概述。企业的盈利能力即企业特定时期内的赚钱能力,这是一个相对概念,即利润是一定投入与一定产出比较而得出的相对概念。利润率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小。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还是职业经理人,都非常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对投资人讲,投资的目的就是赚钱,只有企业盈利能力强,才能实现投资目的;对债权人讲,只有企业获利,才能归还债务,盈利能力直接决定其偿债能力;对企业职业经理人讲,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可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企业盈利能力指标也是对其业绩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公司来讲,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目的就是企业能持续增长持续获利,盈利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稳定持续发展下去。

(2)盈利能力分析内容。1)资本盈利能力分析:资本盈利能力是指企业通过投入一定资本而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出企业的资本盈利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即企业当期净利润与企业净资产的比率。企业净利润是企业的税后利润,企业净资产是资产减负债的余额,该指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最为核心的指标,比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2)资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的资产经营盈利能力,是企业资产运营产生利润的能力,财务比率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即企业息税前利润与企业平均总资产的比值。影响该指标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企业销售税前利润率,该指标所反映的是企业产品营获利能力,销售息税前利润率高,代表企业产品获利能力强。二是企业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资产运转效率的直接体现。

(3)每股收益能力分析。每股收益又称每股盈利、每股税后利润等,是税后利润与公司股本总数的比例,是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指标之一,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公司的获利能力。该比例反映出每股股票所创造的税后利润,该比例越高,说明每股股票创造的利润越多。当公司只发行普通股时,每股收益是发行在外的每股普通股票可分摊的净收益金额,这一指标直接关系普通股票持有者所能获得的利润。是企业税后净利润与普通股股数的比率,即普通股每股可派的股利,是股东对股本获利能力的分析指标。如果公司还发行优先股,需要在税后净利润中首先扣除分给优先股股东的利息。

(三)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按照偿还期限,债务常分为短期负债及长期负债。企业通过对偿债能力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预测出企业的筹资情况,为企业理财等活动提供参考。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运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也称支付能力。影响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内部因素,如企业的资产结构,尤其是流动资产的结构;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企业的融资能力等。企业外部因素,银行信贷政策、宏观经济环境、证券市场的完善程度等。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常用的指标有:1)流动比率分析。流动比率即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即多少钱的流动资产作为一元流动负债的保证。正常该指标应该在2∶1以上,当流动比例为2∶1时,说明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的2倍,即当一个企业的流动资产即使有一半短期内不能变现,也能保证所有的流动负债按期偿还。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企业面临较小的短期债务风险,债权人的资金也就越安全,其权益也就越有保障。但是该指标也不是越高越好,如果指标过高,可能是企业持有过多的现金,也可能是企业存货积压太多,或者兼而有之,这说明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低或者企业经营不善,造成存货积压。2)速动比率分析。速动比例指企业的速动资产与速动负债的比率,指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可随时变现部分应对短期负债的能力,也称为酸性实验比率。速动资产拿掉了流动资产中的预付账款及存货,将其作为不可随时变现的资产。这一指标,是非常保守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3)现金比率分析。现金比率是企业现金类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可立即偿付债务能力越强,但是如果该指标过高,则说明企业的流动资产没有有效的利用。因此,这一指标正常应该保证在20%左右最为合适。该指标的现金类资产是不包含存货及应收款项的。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投资效果;企业权益资金的稳定程度、实际价值及增长状况;企业的经营现金流等。主要评价指标有: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可以综合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是将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进行对比,反映在企业总资产中由债务获得的有多少,也可以作为企业清算时衡量债权人利益受保护的程度。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举债越多,负担越重。站在债权人的立场,其最关注的是不同融资方式的安全度及其能否按期回收本息。如果一个企业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仅占公司资产总额的小部分比例,则企业的经营风险将主要由债权人承担,这将对债权人非常不利,融资给企业的资金风险很大;相反,如果该指标较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其权益越有保障。2)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比率是将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进行对比,表示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投资人投资获得的。该指标是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值越大,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企业要正常运营,该指标要控制在适中的数值,如果股东权益比例过小,则说明企业负债过高,企业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越弱;如果股东权益比例过大,则说明企业主要资金是股东投入的,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积极融资不断扩大经营规模。3)产权比率分析。产权比率是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值,这一指标说明企业的债务负担和企业的偿债保证程度之间的相对关系。产权比例可以反映股东持股情况,也可以侧面反映出企业的借款经营程度,是企业财务结构是否稳健的标志。比率较低说明企业自有资本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大,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就越强。4)利息保证倍数。利息保证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通俗讲就是企业利息支付能力。是企业经营息税前利润与借款利息费用的比值,用来衡量一个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借款利息能力较强,债权人的利息权益越有保障。因此,债权人会分析该指标,用以衡量其债权的安全程度。

三、运用财务比率分析公司财务状况的意义

(一)科学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考核公司业绩

及时对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做到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全面了解,使企业的管理决策层等能够全面把握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进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不断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二)帮助管理层不断挖掘公司潜能,实现公司经营目标

对一个公司而言,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存续的最终目标,公司管理层通过进行财务比率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找出对公司经营发展不利的各种因素,及时出台相应对策进行应对。通过对公司的全部人财物等进行整合,不断挖掘公司潜能,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使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健康发展下去。

(三)是投资者科学投资的保障

投资者是公司财务报表重要的外部使用者之一,他们关注的重点是投资是否有价值,能否完成投资的保值增值。作为公司的局外人,只有通过财务比率分析,才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客观分析,以此进行投资决策,决定投资方向及金额。

四、结语

盈利能力概述篇10

关键词:杜邦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权益经营净现率;改进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财务分析方法,它是利用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这种分析方法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使用,故名杜邦分析法。杜邦分析法是一种用来评价公司获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经典方法。该方法从产生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好评,但也暴露出一些缺陷。下面以上汽集团的财务数据为例谈谈杜邦分析体系的改进。

一、传统杜邦体系概述及应用

1.传统杜邦体系概述

传统杜邦体系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这样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杜邦财务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即用系统的、联系的观点来进行财务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传统杜邦分析法中的主要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而:总资产净利率=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即: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2.传统杜邦体系应用

在传统杜邦分析中,我们通过对综合性较强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分解,发现该指标是由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三个指标共同作用决定的,而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偿债能力。对这三个指标还可以进一步分别进行分解,继续寻找影响各自能力高低的因素。但是在这些指标中,并没有反映现金流量的指标;而且对损益也没有区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这样所反映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不够真实全面。

二、改进杜邦体系概述及应用

1.改进杜邦体系概述

在对传统杜邦体系进行改进,将资产区分为金融资产和经营资产,将负债区分为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将损益区分为金融活动损益和经营活动损益的基础上,又将现金流量引入杜邦分析体系,构建了以权益经营净现率为核心指标的改进杜邦体系。

2.改进杜邦体系应用

下面仍以上汽集团的财务数据为例进行应用。数据来源于该企业对外公布的2009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但有些计算指标需要对报表数据进行整理计算.

利润表也要进行整理计算,涉及的计算项目如下:

所得税费用率=所得税费用÷税前利润总额

=489158951.74÷8597184405.95=5.6898%

经营利润所得税费用=税前经营利润×所得税费用率=9517950483.71×5.6898%=541548309.48

利息费用减少所得税=税前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率

=920766077.76×5.6898%=52389357.74

少数股东损益占税后净利润的比例=1516092474.37÷8108025454.21

=18.6987%

经营利润中少数股东损益=8976402174.23×18.6987%

=1678467323.53

经营利润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经营利润

=8976402174.23-1678467323.53=7297934850.70

净利息费用中少数股东损益=868376720.02×18.6987%

=162374849.16

净利息费用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部分=868376720.02-162374849.16

=706001870.86

另外,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的现金流量表中可知,该公司2009年现金净流量是5139747698.16,经营现金净流量是21572497127.15。

从改进的杜邦体系的计算分析中,我们既看到有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如税后经营利润率;又有反映营运能力的指标,如净经营资产周转率;还有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如净财务杠杆。同时,新体系将资产区分为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将负债区分为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将损益区分为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这种区分使各种指标计算口径更趋于合理一致,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新体系中还引入了反映现金流量的指标,如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现金净负债率等,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质量及偿债能力。因此,改进的杜邦体系比传统杜邦体系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状况的全貌。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