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规划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6:19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篇1

关键词: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地质勘察;地质分区;地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U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84-02

1规划区概况

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多功能、综合型的开发区。规划区面积约30km2,目前规划区内人口主要以行政村的形式分布于区内,人口密度较低。规划区以往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相对较少,工程地质环境特征研究程度低。

以下简要介绍规划区的发展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和基础设施现状,规划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策略、发展规模等总体部署的规划设想。

2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布置

(1)充分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在规划区及附近已有的资料、文献;调查了解当地的工程建设经验,并根据现有资料对本次规划勘察的工作做出指导性的计划。

(2)遥感影像判释的目的是指导野外工程地质调查路线的选择,合理安排野外工作,减少工作量,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质量。本次采用卫星图像,可解译程度良好,解译标志明显稳定,能辨别出绝大部分的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细节。

结合1∶10000地形图和卫星图像,确定规划区的范围和卫星图的成像比例等。在对卫星图像在解译过程中,按“先主后次,先大后小,从易到难”的顺序,反复解译辨认,对重点部分仔细研究。外业工作中对有疑问的地质体进行调查验证,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线进行复核。划分主要地貌单元、成因类型、地貌形态及其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分布的关系;地质构造基本轮廓、新构造形迹、线性构造的位置及走向判释各种水文地质现象:泉点、泉群及地下水溢出带、古河道的位置,圈定地表水体的范围,分析水系发育特征。

(3)工程地质测绘野外工作底图采用比例尺为1∶5000的地形图,能满足工作精度要求。手持GpS定位,罗盘定向,室内资料整理工作依据坐标在数字化地形图上直接定位,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野外着重调查了解规划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观测点充分利用人工及天然剖面,工作别注意了微地貌形态分布及人工地貌调查与了解。

(4)为综合评价场地地基土的性状及提供各层土的岩土工程技术参数,采用工程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包括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与室内土工、水质全分析相结合的勘察方法。

(5)资料整理是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任务是将获得的众多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和数理统计等,对规划区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评价,编制成果图件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6)勘察工作量布置原则及其依据: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共布置了13条勘探线,勘探线的布置首先考虑地貌因素,按方格网布置,尽可能垂直于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线及地层界线。勘探线距、点距按大城市的卫星城市Ⅱ类场地进行布置,线距不大于800m,点距400~600m。控制性勘探点孔深30.0m,一般性勘探点孔深15.0m。

3规划区的地理和地质环境特征概述

(1)规划区的历史地理简况:规划区的历史地理(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简况,城址及河岸变迁,暗埋的河、湖、沟、坑的分布及其演变的论述。

(2)地形地貌特征:包含区域地形地貌、规划区的总体地势特征、各地段地形坡度、切割强度,划分各区地貌单元,描述各地貌单元的特征。

(3)水文:包含规划区内河流、湖、坑、塘等水体的分布位置、水体面积、水深等水文特征。

(4)气候、气象要素。

(5)区域地质简况:区域内出露的新近系、第四系岩性特征,区域地震、主要断裂构造新构造特征。

(6)规划区第四纪地质、地貌的概述:描述工程环境条件、划分工程地质分区,对各区第四纪地质地貌进行概述。本次将规划区场地分为:泛滥平原(Ⅰ区,面积约8.6km2)和冲洪积平原(Ⅱ1、Ⅱ2、Ⅱ3、Ⅱ4区),其中Ⅱ1区为有少量风积砂丘分布亚区,面积约6.5km2;Ⅱ2区为有波状风积砂丘分布亚区,面积约4.8km2;Ⅱ3区为无风积砂丘分布亚区,面积约6.4km2;Ⅱ4区为垄岗砂地亚区,面积约3.7km2。

(7)规划区各场地地层特征:对各分区内地层结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原位测试成果(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静力触探试验成果、波速测试)各层土承载力特征值作出分析论述。

(8)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组结构的划分及各层水主要特性指标、水文地质特征;规划区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条件、含水层富水性、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腐蚀性评价。

(9)各场地地震效应分析:结合波速测试资料及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划分各区场地类型,对各区进行液化判别结果,震陷评价场地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4资源概况

提出地各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及保护措施建议。

(1)水资源:分为地表水资源(各区地表水的发育情况,河流、湖泊、鱼塘等分布概况)及地下水资源(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给出浅层水、中深层、深层、超深层地下水资源概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分区,评价规划区水文地质参数,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评价可开采水资源及水质适应分区。

(2)天然建筑材料资源:资源概况及开采建议。

(3)景观旅游资源:规划区内各项丰富的生态景观

资源。

5工程地质评价、建议

(1)规划区内各场地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规划区地质构造,各区受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价各区稳定性。

(2)规划区内各场地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结合各区场地稳定性、岩性特征分布、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对各场地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划分

(3)地质灾害:规划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及该市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对规划区内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论述。

(4)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论述:主要为土壤环境(土壤类型及其特征,遏制风沙危害,维护生态安全)、水体污染(地表水体污染及主要开采含水层地下水水质污染现状,饮用水水质与健康)及地下水资源衰减问题,提出各项防治措施建议。

6结语

本次规划区总体规划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提交了工程地质勘察实际材料图、浅层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工程地质分区图及遥感影像解译图等图件,对区内各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作出了评价,为区内各项用地的合理选择、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为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规划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制订环境保护目标以及编制各项专业总体规划提供了工程地质资料依据,同时研究和预测了规划实施过程及远景发展中,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S].

[2]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94)[S].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篇2

关键词:线性规划概率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中,提高经济效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要求,而提高经济效果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技术方面的改进,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使用新设备和新型原材料.二是生产组织与计划的改进,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线性规划所研究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等资源,使经济效果达到最好.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决

策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是线性规划的三要素.而此类问题在课本中已经有了很多体现,在此笔者不再赘述.本文中,笔者想叙述线性规划应用的一种情况,就是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解决一类概率问题.此类概率问题一般是几何概率的问题.

请看下面两例:

例1.甲、乙两人约定在6时到7时之间在某处会面,并约定先到者应等候另一人一刻钟,过时即可离去.求两人能会面的概率.

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本题中显然不是一个变量,而是两个变量,即甲、乙各自到达约会地点的时间,所以可以假设两个变量.那么可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用x轴表示甲到达约会地点的时间,y轴表示乙到达约会地点的时间,用0分到60分表示6时到7时的时间段,则横轴0到60与纵轴0到60的正方形中任一点的坐标(x,y)就表示甲、乙两人分别在6时到7时时间段内到达的时间.而能会面的时间由x-y≤15

所对应的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反思说明:

(1)三角形三边长度都是在0到l之间,故每一对结果对应三条边长,分别用x,y轴上的数表示,则每一个结果(x,y)就对应于图中三角形内的任一点;

(2)找出事件a发生的条件,并把它在图中的区域找出来分别计算面积即可;

(3)本题的难点是把三条边长分别用x,y两个坐标分别表示,构成平面内的点(x,y),从而把边长是一段长度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中的线性规划问题,转化成面积为测度的几何概型的问题.

但是对于类似问题我们一定要注意是否是以面积为测度的概率问题,有些仍然是古典概率,如下例:

例3.如下图,从某学校高三年级共800名男生中随机抽取50名测量身高,测量发现被测学生身高全部介于155cm和195cm之间,将测量结果按如下方式分成八组:第一组[155,160)、第二组[160,165)、……第八组[190,195),下图是按上述分组方法得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一部分,已知第一组与第八组人数相同,第六组、第七组、第八组人数依次构成等差数列.若从身高属于第六组和第八组的所有男生中随机抽取两名男生,记他们的身高分别为x、y,求满足x-y≤5的事件概率.

所以上面的解法显然是错误的,问题出在哪儿呢?主要是人的个数不是连续的,而是只能取自然数,所以本题并非几何概率,而是古典概型的概率问题.正确的解法为: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篇3

创业计划的组成部分

创业计划一般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总体进度安排,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管理团队,企业经济状况,财务预测,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等十个方面.

执行总结

是创业计划一到两页的概括.包括以下方面:

本创业计划的创意背景和项目的简述

创业的机会概述

目标市场的描述和预测

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

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

团队概述

预计能提供的利益

2.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

详细的市场分析和描述

竞争对手分析

市场需求

公司概述应包括详细的产品/服务描述以及它如何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进入策略和市场开发策略

3.市场调查和分析

目标市场顾客的描述与分析

市场容量和趋势的分析,预测

竞争分析和各自的竞争优势

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市场发展的走势

4.公司战略

阐释公司如何进行竞争:

在发展的各阶段如何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

通过公司战略来实现预期的计划和目标

制定公司的营销策略

5.总体进度安排

公司的进度安排,包括以下领域的重要事件:

收入来源

收支平衡点和正现金流

市场份额

产品开发介绍

主要合作伙伴

融资方案

6.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

关键的风险分析(财务,技术,市场,管理,竞争,资金撤出,政策等风险)

说明将如何应付或规避风险和问题(应急计划)

7.管理团队

介绍公司的管理团队,其中要注意介绍各成员与管理公司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注意管理分工和互补);介绍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以及主要的投资人和持股情况.

8.公司资金管理

股本结构与规模

资金运营计划

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

9.财务预测

财务假设的立足点

会计报表(包括收入报告,平衡报表,前两年为季度报表,前五年为年度报表)

财务分析(现金流,本量利,比率分析等)

10.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

这是创业计划的"卖点",包括:

总体的资金需求

在这一轮融资中需要的是哪一级

如何使用这些资金

投资人可以得到的回报,还可以讨论可能的投资人退出策略

创业计划的注意点

一份成功的创业计划应该:

清楚,简洁

展示市场调查和市场容量

了解顾客的需要并引导顾客

解释他们为什么会掏钱买你的产品/服务

在头脑中要有一个投资退出策略

解释为什么你最合适做这件事

一份成功的创业计划不应该:

过分乐观

拿出一些与产业标准相去甚远的数据

面向产品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篇4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各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细息息相关。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地提升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希望将人力资源部从以往的人事管理的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为企业的战略服务,提高企业的有效性。但实施起来却缺少一些理论支持。如果说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体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是企业内部的市场,那么内部市场的研究就一定要依据外部市场的理论基础,或者随着外部变化而变化。那么劳动经济学则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1]。

一、劳动经济学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一)劳动经济学概述。经济学家们很早以前就意识到劳动力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商品,适用于普通商品的价值理论不一定适用于劳动力领域。因此开创了劳动经济学来研究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本文引用乔治•J•鲍哈斯的《劳动经济学》中理论,通过对劳动力供给需求,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异,劳动力迁移率,工会,失业,激励工资等描述劳动经济学,以及其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作用。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首先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剖析,而后探讨劳动经济学是如何支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运作。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公司总体使命、愿景、战略、目标为基本依据。以此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以及理念,来制定组织的整体结构体系,和具体的岗位设置,以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为框架来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重要功能: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而劳动经济学与这几大重要功能息息相关。而后形成了一个公司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流程、信息系统,作用于企业的研发,生产,市场,财务各个部门来实现企业的有效性以及竞争优势。

二、劳动经济学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作用

(一)人力资源规划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是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则需要凭借劳动经济学内容对供求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者,失业者,脱离劳动力队伍的剩余群体数量和现状,总体上向后弯曲的劳动力市场供给曲线,以及假设当闲暇是标准商品,能给消费闲暇的个人带来正的效用时,依据个人偏好不同而不同的消费—闲暇无差异曲线的预测。通对上述的分析明确劳动力市场的数量供求现状,人力资源类别,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而需求上无论是完全竞争市场,还是非完全竞争市场,雇佣的核心都遵循雇佣最后一个员工时劳动力的费用与边际效益相等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原则。

(二)招聘,培训,开发,配置与人力资本。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培训与公司的战略一致性,人员分析,组织分析等。而劳动经济学则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执行标准如,每个员工的能力不同,学习同样的事物投入的精力,成本不同,以及每个人对于现在教育投入后,未来的回报的贴现率不同导致的每个人接受培训的意愿不同。

(三)薪酬,绩效与激励工资,补偿性工资差异。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理论包括薪酬体系,理论基础,薪酬设计。但是无论是工资的差异或是形式的差异其根本都是劳动经济学中的补偿性工资差异范畴之内。而绩效工资的确定更是利用工资增加的边际成本=该工作者的生产率的边际收益来最终确定。

三、结束语

如果说产品市场和融资市场决定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那么,劳动力市场则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石,而对于劳动力市场进行阐述的劳动经济学则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支持,以劳动经济学为支撑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依照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运作,能够使管理工作发挥出经济学作用,使组织赢得经济利益,实现经营目的。

作者:孙红薇单位:辽阳市首山新城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篇5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一、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三、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

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四、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篇6

1 技术经济评价面临的挑战

海外油气勘探资产技术经济评价面临着众多挑战,具体包括:①资产类型复杂。评价的区块分布于全球的不同国家、不同盆地、不同含油气系统,区块的地质、地面条件等差异极大,评价的技术难度大。②不确定因素多,评价工作量大。为了估算区块经济价值,需要对区块的勘探开发生产周期(勘探—油气田发现—开发—废弃)开展概念性规划,而处于勘探阶段的区块,概念性规划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技术交叉点多,评价工作极为繁琐。③区块评价时间较短。海外勘探区块一般是通过参加招(投)标或其他油公司转让的形式获取,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因此需要评价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目标区块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为决策层提供技术依据。④资料限制。勘探区块卖方提供的资料通常非常有限,且往往提供有利于卖方的资料,隐瞒不利的资料。因此,需要评价人员充分利用公开资料和对方提供的资料开展评价,抓住区块评价中的核心问题,给出准确的评价结果。⑤对评价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由于评价人员面对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勘探区块,要求评价人员不能过分悲观或者过分乐观,应用相对一致的标准开展勘探区块评价、类比、排队和优选。为了应对上述挑战,集成了国内外油气资产技术经济评价技术,形成了海外油气勘探资产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在2008—2010年,应用该评价思路与方法,评价了89个海外油气勘探区块,单个区块的平均评价时间是21.5天,并成功获取了8个勘探区块,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 技术经济评价的总体思路和技术特点

海外油气勘探资产技术经济评价的总体思路是:以区块所在盆地油气地质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成藏组合评价为着眼点,以目标区块内储量/资源量评估为中心,综合开展油气藏开发工程、钻采工程和地面工程规划,采用多种方法估值,评价过程中始终贯穿风险分析,以项目后评估结果对评价方法进行修正。海外油气勘探资产技术经济评价的显著技术特点有:①项目全周期评价。对勘探区块实施油气生产全周期(勘探—油气田发现—开发—废弃)的技术性预测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地质和资源评价、油气藏工程评价、钻采/地面工程评价、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价等5项核心评价内容。②项目经济效益是评价的核心。对目标勘探区块勘探开发合同期内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开展评价,以确保项目实施后能够收回投资和获取预期的经济效益。③重视项目的风险分析和规避。风险分析贯穿于勘探区块全周期内的各个技术评价环节,尽可能发现区块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并提出规避方案。④基于成熟可靠的技术开展预测评价。由于项目地处国外,且有一定的勘探开发合同期,因此,项目评价中的预测值是基于现已成熟可靠的技术能够实现的情况,以确保获取项目后能够按照评价期间的方案顺利推动项目运营。

3 评价核心内容

按照海外勘探资产评价的思路,海外勘探资产全周期技术经济评价工作可以分为地质与资源评价、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钻采/地面工程评价、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价等5项核心评价内容[3-11](图1)。由于勘探区块的勘探程度不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的重点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下面以中等勘探程度的区块为例,简要论述海外勘探区块全周期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1 地质与资源评价目前勘探区块的地质和资源评价可以分成构造大区或沉积盆地分析、含油气系统分析、成藏组合评价和远景圈闭评价4个阶段[10-11]。沉积盆地分析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核心目的是熟悉目标区块的地质背景,为勘探区块系统评价提供基础地质背景信息,即为成藏组合评价和远景圈闭评价做好铺垫。由于勘探区块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勘探目标(远景圈闭)、资源规模和对应的风险,因此成藏组合评价和远景圈闭评价是海外勘探区块地质和资源评价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成藏组合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确定勘探区块的勘探领域和方向。童晓光[12]将成藏组合定义为相似地质背景下的一组远景圈闭或油气藏,它们在油气充注、储盖组合、圈闭类型、结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共同烃源岩不是划分成藏组合的必须条件。成藏组合评价包含4项研究内容:①成藏组合划分。在勘探的初期,在确定烃源岩的基础上,成藏组合划分通常以最重要区域盖层为界进行划分。成藏组合的边界首先由油气聚集单元的边界限定,再由储层单元的沉积或侵蚀边界确定。②储层或潜在储层评价。包括储层分布预测、储层厚度和质量的预测,还可以通过对盆地的构造环境和沉积相的研究,确定成藏组合所在的沉积相带。③盖层评价。包括评价盖层的几何形态、封盖连续性、封盖能力、盖层的时空有效性评价等。在断层发育的地区,还需要开展断层的封闭性评价以确定断层在油气运移中发挥的作用。④综合地质评价。在分析了储盖层和断层的封闭性之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可能的油气运移方向、圈闭样式、圈闭成因和生储盖配套史等[12-15]。在完成上述研究后,就可以基本确定主力成藏组合和潜在成藏组合。远景圈闭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确定勘探区块内的远景圈闭资源和相应的风险。在成藏组合评价确定了主力成藏组合和潜在成藏组合后,远景圈闭评价是对目标成藏组合的每一目标层的远景圈闭逐一评估,包括圈闭成藏地质条件评价(风险评价)、圈闭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估算和圈闭综合评估筛选等。①圈闭成藏地质条件评价是在完成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评价后,即在完成综合分析油气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地质风险概率法评估圈闭成藏的可能性。把烃源岩、储层、圈闭、运聚-保存-配置等4个油气成藏条件看成是油气成藏相互独立的因素,并对于4项油气地质条件建立一套评价标准,依据其发育状况、程度、规模或相对优劣等划分不同等级,赋予一个定量的评价值,圈闭含油气的概率等于4项油气地质条件概率的乘积。②对于圈闭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估算,采用概率法估算不同概率下的远景可采资源量,并结合区块地质、地面条件、油气合同条款等因素,确定区块的最小经济油藏规模,从而估算区块内每一个远景圈闭的经济可采资源量。③圈闭综合评估筛选。为了提高勘探区块后期开发规划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减少决策风险,应根据勘探区域地面条件、工程作业难度、勘探开发期限、合同条款及现有勘探技术等因素,对远景圈闭按照风险后圈闭经济可采资源量、技术难易程度、经济价值等标准排队优选[3,16-18]。

3.2 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由于各个勘探区块勘探程度不同,油气地质条件有差异,并且有的勘探区块内已经有了少量油气发现,因此勘探区块开发工程评价时,评价目标包括区块内的已发现油气田(未进入商业开发阶段)和远景圈闭。考虑到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仅对区块内的已发现油气田和远景圈闭作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勘探区块的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包括以下4项内容。①油气藏(或远景圈闭)地质评价。对油气藏(或远景圈闭)的构造(构造特征和构造可信度)、储层(储层特征、储层质量)、流体性质(原油、天然气和地层水特征)、油气水关系(油气水界面关系、油气藏类型、温压系统以及动态测试结论)等进行评价,建立起油气藏的基本概念模型。②已发现油气藏储量评估。参照Spe(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储量评估标准,核实油气藏储量计算参数,对储量规模、级别和分布特征进行评价,并对储量的不确定性和开发潜力进行评估。③油气藏(或远景圈闭)开发潜力评价。研究合理的开发方式和开发方案,开展产能预测,提出概念性开发方案,并对开发可能遇到的风险(油气藏复杂程度、储量/资源量风险、产量风险和工程风险等)进行评估。④概念性产能规划。结合现有的勘探开发技术,对区块内油气田和远景圈闭作整体的勘探开发部署和产能规划。已发现油气田的油气经济可采储量可以直接作为未来产能预测的资源基础,而勘探区块内存在的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则需要考虑一定的风险系数将其纳入产能规划中。将勘探区块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把握系数分别取低、中、高三值,从而得出低(最有把握或最保守)、中(中等把握)和高(把握较低或最积极)的产能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综合地质、地面条件、合同条款、合同年限等因素,并规划每年预计能投入的勘探开发工作量。

3.3 钻采和地面工程评价钻采和地面工程评价的思路是以勘探部署、概念性开发规划为基础,评价勘探区块及周边现有设施的处理能力和可动用性,合理规划新建设施,优化工艺设计,并参考海外在执行项目的勘探开发投资实例,准确估算勘探开发投资,预测项目全周期内的各项生产运行投入。钻采工程评价是根据区块概念性勘探开发规划,提出钻井和采油工程规划,包括钻井井别、钻井数、井深、钻井周期等,形成一套基于区块资源评价和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结果的钻探规划。采油工程评价包括完井和投产工艺、采油和注水工艺、以及解堵、酸化压裂等措施。地面工程评价根据钻采工程规划,确定区块内可能建成的油气田总体规模和地面布局。评价内容包括油气技术系统、注水工程、供配电工程以及油气田配套设施工程、油气外输工程等。另外,对于上述钻采和地面工程评价工作,应提出勘探区块总工作量和总投资额、分年度工作量和分年度投资额,以及项目废弃时产生的费用。由于勘探区块未投入商业开发,可以应用已建的类似条件(包括地面地理条件、地下地质条件和产能等)开发项目投资额,对目标区块的投资额进行估算和校对。采用该方法要求资料可靠,条件基本相同,否则误差会很大。另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商业数据库辅助钻采和地面工程投资估算,提高钻采和地面工程投资估算的准确度。

3.4 经济评价项目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海外油气项目经济评价的最通用做法,但仅适用于中等或高勘探程度的勘探区块,不适用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区块。勘探区块项目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指,在勘探阶段,根据预测的可采储量和资源量进行开发概念设计,预计各年投资和收入;并依据项目条款、合同模式以及公司政策,建立经济评价模型;再根据方案产量、销售收入、勘探开发资本性投入、油气作业费用等,计算每年的现金流量,对净现金流折现,最后得出勘探区块的价值[17-23]。利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评价勘探区块时应注意以下4个核心问题:①应对目标远景圈闭不同概率下的远景可采资源量为基础,分别计算远景目标圈闭不同概率下的净现值,进而计算区块内不同圈闭的净现值之和得出区块的净现值。避免用现金流量折现法仅对某一确定值法取得的圈闭资源计算的净现值,从而体现目标勘探区块在不同概率条件下的资源量和价值。②由于勘探区块的勘探开发周期长达近30年,勘探开发期间的变数极大,尤其是大型勘探项目,仅采用单一的现金流模型不可能真实反映项目今后的情况,评价结果与项目今后的实际运营情况可能会有较大出入。规避这种评价风险的办法是,充分考虑项目可能出现的情况,分段采用不同模型计算净现值。③对于不同类型的油气新项目经济评价,折现率的选择应保持相对稳定,并且应反映的是公司资金加权平均成本,同时也应是公司期望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如果选择的折现率偏高,则对于一些长周期新项目不利(如勘探类项目或已发现储量未投产项目),一旦选择的折现率偏高,对项目的净现值的计算影响巨大。例如,采用8%、10%和12%的折现率,第15年的折现率分别是0.315、0.239和0.183,第20年的折现率分别是0.215、0.149和0.104。因此,对储量(资源量)规模大,周期长的大型油气项目经济评价时,应考虑采用多个折现率计算项目的净现值,也可考虑对不同时间段采用不同的折现率。④海外油气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净现值、内部收益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最大负现金流等等。但是,海外油气投资风险远大于国内,尤其是资源国政治风险等,应重视动态投资回收期、最大负现金流等评价指标的应用,以综合评估目标区块,为区块的优选做好决策支持。对于低勘探程度区块和前沿勘探区块,由于资源评价和概念性开发评价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可靠性较差,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基本无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进入目标勘探区块一般考虑以下3个因素:①区块的合同条款是否优惠。②勘探区块内可能发现的油气储量能否超过该地区最小油田经济规模储量。③勘探投入,即资源国对目标勘探区块的义务工作量要求是否超过油公司愿意承受的范围。对于低勘探程度区块和前沿勘探区块的决策往往取决于地质家的基本判断和油公司决策层承担目标勘探区块风险的意愿。对于前沿勘探区块以及所在盆地勘探前景不明朗的低勘探程度区块的获取,建议分阶段承诺义务工作量,不建议支付进入费或高额签字费,也不建议参照邻近勘探区块的交易价格。

3.5 风险评价海外油气勘探资产的技术经济评价始终贯穿着风险评价[17-20]。①地质与资源评价中侧重目标远景圈闭的地质风险分析和圈闭资源规模风险,风险规避方法是计算远景圈闭的钻探成功概率(圈闭含油气的概率)和用概率法计算远景圈闭资源量。②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中,重点对开发不确定性和开发难度进行综合评估,并在概念性产能规划中引入勘探区块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把握系数,以量化开发规划中的资源风险。③钻采和地面工程评价中,参照已建的、类似条件的开发项目,对目标区块的投资额进行估算和校对,也利用一些商业数据库来提高投资额预计的准确度。④经济评价中,针对不同勘探程度的区块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并尽可能用不同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相互校验。另外,在勘探前景不明朗的前沿勘探区块和低勘探程度区块,应采用分阶段承诺义务工作量或投资额等方式,规避投资风险。

4.不同类型勘探资产的评价重点对于不同勘探程度的区块,技术经济评价的重点和内容不同,因此在开展勘探资产评价前要对勘探资产的勘探程度进行分类。结合日常评价工作经验,勘探类资产根据勘探程度的高低分成前沿勘探区块、勘探程度区块、中等勘探程度区块和高勘探程度区块。

5 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海外勘探区块的技术经济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要给出具体的区块技术评估意见。在给公司管理层提交的评估报告中,还应包括公司应持有目标勘探区块的权益股份、勘探期安排、对资源国承诺的义务工作量以及勘探区块进入的时机确定等内容。

5.1 勘探区块权益股份持有的勘探区块最佳权益股份主要取决于油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意愿以及自身技术专长等因素。目前,国际上理论化的勘探区块最佳权益股份计算公式如下[25]:式中:owi为目标勘探区块最佳持有权益,%;Rt为公司对目标勘探区块的风险承受能力,106美元;pc,pf分别为目标勘探区块勘探商业成功和失败的概率,%;pv和C分别表示勘探成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勘探失败造成的经济损失,106美元。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对于一些前沿勘探区块和低勘探勘探程度区块,在获取区块时,往往还不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估勘探的成功率、区块的潜力以及可能投入的成本,但该公式可以应用于勘探区块获取后的区块权益股份的优化。另外,持有勘探区块的最佳权益股份也可以参照国际一些大型油气公司的做法。对国外多家油公司的前沿勘探区块权益的调研发现,国际大型油公司对单个前沿勘探区块持有的股份一般都在50%以下。对于勘探风险较高的前沿勘探区块和低勘探程度区块,建议以较少股份参与多个勘探区块,规避单一区块的风险。因此,综合国外油气公司的做法以及以往工作经验,对不同勘探程度区块的权益股份的粗略建议如表

5.2 勘探期和义务工作量的确定从技术角度和商务角度出发,勘探期越长对区块的作业公司越有利,但资源国为了保证资源的尽早开发,一般要求对每个勘探区块确定一定的勘探期,并且每个勘探期结束后,区块都要退10%~30%的勘探面积。勘探期确定需要考虑区块勘探面积、勘探程度、地表/海洋条件(包括地理、气候、人文、有无领土争议等因素)、地质复杂程度、勘探作业难度(重/磁、地震、钻井)。结合以往工作经验,要注意的两点核心内容:①区块勘探程度越低、勘探面积越大,第一勘探期需要的时间越长。②进入第二、第三勘探期无签字费,且完全退出勘探区块的机制要灵活。油公司向资源国承诺的勘探区块义务工作量是越少越好,但是资源国为了尽早落实勘探潜力以及油公司的实际勘探需要,应结合勘探期来设计合适的义务工作量,基本原则是一方面要满足勘探工作需要,另一方面要结合区块的地质特征和作业条件,承诺切实能实施的工作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前沿勘探区块和低勘探程度区块,在第一勘探期内,由于刚进入目标区块,地质认识较浅,不应承诺钻井工作量(表2)。对于勘探阶段的义务投资量规定,应与勘探义务工作量相匹配。

5.3 勘探区块进入时机的确定一个含油气盆地一般经历前沿勘探、低勘探程度、中等勘探程度和高勘探程度等4个阶段,各阶段的勘探风险、合同优惠情况以及进入成本等均不相同(表3)。①前沿勘探阶段:因为缺乏竞争和资源国政府鼓励进入勘探新区,最早进入新区的公司一般都可以从资源国政府手中获得最有利的勘探区块和最优惠的勘探合同,进入成本较低。但由于地质认识浅,勘探风险高,勘探失败概率也高。②低勘探程度阶段:如果上一阶段进入的公司取得成功,随后进入的公司就会面临更严格的合同条款,而且可供选择的好区块也减少了。此时进入的公司可以从前期进入公司获得经验,对盆地的地质认识加深,因此勘探风险开始降低,但该阶段勘探区块竞争开始逐步转为激烈,进入成本在逐渐增加。③中等勘探程度阶段:大量油气田被发现和投产,地质认识已经清晰,风险因素可以得到充分认识和规避。盆地中优质区块基本已被早期进入的公司占领,此期间进入的公司主要从其他油公司手中获取转让的区块,勘探区块进入成本升至最高。④高勘探程度阶段:经过多年勘探,新的勘探机会和勘探潜力有限,此期间降低勘探开发成本成为油公司成败的核心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油公司应尽早介入目标勘探盆地或领域,最好在盆地的勘探早期和早-中期获取勘探区块,通过扎实的早期地质基础研究来规避和降低勘探风险。当然,上述情况只是针对一般情况下而做出的分析判断,对于具体区块还要结合资源国政治经济形势、国际油气价格、区块具体勘探潜力等因素综合判断区块获取时机。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篇7

关键词:生态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实践

aBStRaCt/Sincetheconceptofecologicalcitywasputforward,afteryearsofpracticingofurbandesignerecologistsandapreliminarystudyofthetheoryresearchanddevelopment,thesystemofecologicalcityhascomingout.theauthorsummarizesthetheoryofecologicalcitiesandtheresearchatdomesticandabroad,thispaperexpoundsthepracticalanalysisofecologicalconceptincurrenturbandesign,whichofferstheapplicationofknowledgeforthefurtherdevelopmentofecologicalcitywiththeore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ecologyecologicalcityUrbanplanningtheoryresearchpractice

生态学科正在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综合学科,生态城市理论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基于生态学原则的生态城市理论从其诞生之时,就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模式。自工业革命起,人与自然的矛盾便日益尖锐,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们便开始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绿色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的一系列概念相继提出,拉开了生态城市研究的序幕。

1生态城市理论概述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ecologicalCity、ecopolis、eco-City等)的概念在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首先被提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也没有关于生态城市的明确界定,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在1992年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者澳大利亚的唐顿认为:生态城市不仅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的平衡,而且也应包括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

在1984年的maB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这五项原则从整体上概括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日后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自此之后,澳大利亚生态协会及欧盟等组织也相继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原则。这些原则都意在强调对现有城市系统不合理内容的改造,针对城市问题的不可持续特征提出具体措施。这些原则尽管缺乏严整的系统性,但却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生态城市的理论发展

生态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规划理念,其理论尚处于形成和发展的阶段。目前发展情况下通常认为其理论基础构建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指生态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过程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它要求生态城市具有产品类型、产品结构多样性、生态工业园类型多样性、组成成员多样性、管理政策的多样性等特征。

(2)循环经济理论――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3)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并提出。它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其核心是集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利用与保护同步,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统一。

此外,区域整体性整体性和协调发展理论、城市综合发展理论等也为生态城市理论构建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城市生态学时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及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以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作为对象,其核心是城市生态系统,探讨其结构、功能、平衡和调节控制的生态学机理与方法,并将其运用达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去,为城市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寻找对策和出路。[1~2]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实践案例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

提及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雷吉斯特在其理论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有关生态城市的原则自提出以来在不断发展,至到1996年,他领导的“城市生态”组织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生态城市十项原则:修改土地利用开发的优先权;修改交通建设的优先权;修复被损坏的城市自然环境;建设混合居住区;培育社会公正性;支持地方化得农业;提倡回收,采用新型优良技术和资源保护技术;同商业界共同支持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经济活动;提倡自觉地简单化生活方式,反对过多消费资源和商品;提高公众的局部环境和生物区域意识。【3】这项原则从最初简单的包括土地开发、城市交通和强调物种多样性的自然特征,发展到涉及城市社会公平、法律、技术、经济、生活方式和公众的生态意识等多方面的更加丰富的原则体系。而且这些原则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强调对实践的直接指导意义。

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协会(Uea,1997)提出的生态城市发展原则为[4]:修复退化的土地;城市开发与生物区域相协调、均衡开发;实现城市开发与土地承载力的平衡;终结城市的蔓延;优化能源结构,致力于使用可更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减少化石燃料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健康和有安全感的社区服务;鼓励社区参与城市开发;改善社会公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培育多姿多彩、丰富的文化景观;纠正对生物圈的破坏。

欧盟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住区(sustainablehumansettlements)十项关键原则是[5]:资源消费预算;能源保护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可更新能源的技术;可长期使用的建筑结构;住宅和工作地彼此邻近;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垃圾产生量和回收垃圾;使用有机垃圾制作堆肥;循环的城市代谢体系;在当地生产所需求的主要食品。这些也被生态设计专家们认为是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第二届和第三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都通过了国际生态城市重建计划,提出了国际生态重建计划(theinternationalecologicalRebuildingprogram)――指导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行动计划。该计划被各国生态城市建设者认为是集中体现了各种生态城市理念的共同点。该计划主要包括:重构城市,停止城市的无序蔓延;改造传统的村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修复自然环境和有生产能力的生产系统;根据能源保护和回收垃圾的要求来设计城市;建立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体系;停止对小汽车交通的各种补贴政策;为生态重建努力提供强大的经济鼓励措施;为生态开发建立各种层次的政府管理机构――城市、州和国家层次。

国外生态城市实践案例

随着国外生态理论研究发展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进行着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这些生态城市,不论是从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还是从城市空间绿化、社区管理模式上,都为其他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典范。

2.2.1日本千叶新城〈Chibanewtown〉

该新城从规划开始,就以建立生态型城市为主要目标。在规划原则上高度尊重原有自然地貌,城内对湖泊、河流、山地森林等加以精心规划,并辅以相应的景观设计,与多处市民

交流活动设施紧密结合,形成十几个大小不一,景观特色各异,均匀分布于城区的开放式市民公园。除规划外,对建成该生态型城市起了关键作的还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相应城市管理措施的制定及遵守。千叶新城是生态型新城规划和建设结合较好的一个范例(图1)。

2.2.2新加坡“花园城市”

新加坡一直被称为是世界的“花园城市”,因此其对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学观点不谋而合。它认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的繁衍进化协调进行,最终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新加坡城市政府规划中“绿色和蓝色规划”规定了在确保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应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政府在规划建设别注意建设公园和开放空间等绿地,将各个区域的绿道相连成体系,重视自然环境和保护和改善,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要求。在这个花园式的飞速发展的城市中,植物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创造了凉爽的环境,同时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的硬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使得新加坡成为适宜人居住的花园式的城市(图2)。

2.2.3日本北九州

日本北九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其具体规划包括:环境产业的建设和社会综合开发等。环境产业的建设主要包括家电、废玻璃、废塑料等回收再利用的综合环境产业区;社会综合开发包括建设以培养环境政策、环境技术方面的人才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和教育基地。同时通过政府鼓励引导市民的政策使得其生态城市的建设进展顺利,颇现成效。

2.2.4澳大立亚怀阿拉

澳大利亚城市怀阿拉的发展战略对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作出了清楚的阐述。该战略提出了7条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要点,致力于解决怀阿拉的能源和资源问题[8-9]。这7条生态城市战略要点是:设计并实施全面的水资源循环利用计划;在城市开发政策上实行强制性控制,对于新建住宅和重大城市更新项目要求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并在设计上尽量改进能源效率;对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给予财政刺激;推进21世纪议程的环境规划过程;开展提倡优良的、可持续的建筑技术的大众运动;形成一体化的循环网络,以及建立替代能源研究中心。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实践案例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

国内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并有了快速的发展。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1984)[6]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明确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王如松对城市问题和生态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如松等深入研究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认为其问题主要在与资源的低效率利用、系统关系的不合理及自我调节能力低下等,并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准: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等。这些学者还提出生态城市建设所应依据的生态控制论原理:胜汰原理、拓适原理、生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扩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性及主导原理、生态设计原理和机巧原理等。认为城市生态调控的具体内容是调节城市生态关系的时、空、量、序四种表现形式。生态城市的衡量指标包括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的生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合理组织程度的生态协调系数和测度城市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成熟度。

黄光宇等(1997)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并从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地理空间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含义。生态城市的创建目标应以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方面来确定,提出了涵盖这三方面内容的生态城市十项创建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和三步走的生态城市演进模式。

作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最能体现东方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类型――“山水城市”,其概念、设想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山水城市”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先生在1990年7月给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信中首先提出来的:“山水城市”是将中国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应用到城市建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现代城市建成一座超大型园林。其内涵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理解:“山水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山水城市”具有深刻的中国文化风格,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延续和发扬光大;“山水城市”是具有深刻人民性的概念;“山水城市”符合城市生态学原理。[26]吴良镛院士认为,“山水城市”作为一般意义是城市要结合自然,强调城市的山水,有生态学、城市气候学、美学、环境科学的意义。“山水城市”还在于它特殊的文化意义,即中国山水文化、山水美学意义。

国内生态城市实践案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我国各大城市在总结教训的同时,也在吸取国外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的经验,充分利用园林绿化在保护环境、传播文化、游乐休憩、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希望充分发挥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以保护盒改善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态环境。

国内城市生态园林大体有6种类型: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的观赏型植物群落;以保护城市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环保型植物群落;利用植物配置,形成一定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目的的保健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普知识型人工保护群落;具有经济价值的乔木、灌木、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等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能够与历史遗迹、纪念型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文化环境相适应,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的各种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下面以上海东滩生态城规划建设为例,来叙述我国探索的有别于常规城市规划使用方法的规划。东滩位于长江三角洲河口(图3)。由于其岛屿位置、湿地环境及栖息地较为独特,为了保证其湿地及独特位置得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此生态城建设以创建全球领先可持续发展城市之一为目标,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符合人口发展趋势,以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作为目标的核心。它的核心理念为:保护湿地栖息地;创建富有活力、不断演进的综合性社区;改善生活品质,创建另居民满意的生活方式;创建可达性城市;积极实现碳中和等。

同时,在东滩生态城规划过程中,使用了多种创新规划评估工具:制订了一系列包含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定量指标(即奥雅纳可持续发展指标系统)(图4);运用生态足迹(eco-Footprint)评估规划方案的综合资源利用“足迹”,以比较建议方案资源利用的效率;用定量分析指标评估城市设计方案的“可持续性”。

3东滩区位4奥雅纳可持续发展指标系统

上海市崇明岛东滩生态城启动区的城市设计充分考虑多项可持续发展指标,包含了三个“城市村落”及水道网络布局(图5-6)。这些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第一,生态城能源使用节约64%,这将减少每年排放二氧化碳35万吨;第二,使用风能、沼气、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同时利用生物能源推动建议的综合电热联供系统;第三,将固体废物分类,饮用水使用率下降43%等。

不仅如此,国内建设政府部门也试图通过制定规划指标及完善其体系来实践其规范作用。如建设部的《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提出了方向。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表1),包括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等4大类,分为控制型和引导型。此体系把城市资源指标归纳到总体规划编制层面,这对实施生态城市规划在总体规划层面确保了基本的管理框架。

5东滩生态城启动区概念设计方案

6东滩生态城启动区景观空间概念方案

4.结语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杨伟,宗跃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生态经济,2008(5)

[2]赵清,张珞平,陈宗团,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7(5):155~159.

[3]19Roselandm.(1997),DimensionsoftheFuture:aneco-cityoverview.eco-cityDimensions,editedbyRoselandm..newSocietypublishers.1-12.

[4]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协会网站资料..

[5]生态城市网站资料.http://ecocity.com/indexhome.shtml

[6]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

[7]郝赤彪,解旭东,郭晓兰。“生态城市”的渊源探究。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5(4)

[8]薛梅,董锁成,李宇。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城市问题,2009(4)

[9]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25(1)

[10]鞠美庭。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典案例。科技潮,2007(10)

[11]马交国。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6(2)

[12]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以上海为例。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4)

[13]宋言奇。生态城市首先是区域城市_解读生态巨匠威廉_里斯的生态城市思想。城市2006(3)

[14]林妍。中欧近期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现代城市研究,2008(2)

图片来源:

图1:i1.省略/data/photos/Largephoto2/55/5565/5565976/okura-akademia-park-Hotel-photos-Hotel.JpeG

图二:笔者拍摄

图3-6: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崇明岛东滩和北京丰台长辛店

作者简介

江宁,女,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李长霖,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tU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06-02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基本的工具,工作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招聘。为应聘者提供了真实的、可靠的关于职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人员任职资格要求。

(2)选择。为选拔应聘者提供了客观的选择依据,提高了选择的信度和效度,降低了人力资源选择成本。

(3)绩效考评。为绩效考评标准的建立和考评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使员工明确了企业对其工作的要求,从而减少了因考评引起的员工冲突。

(4)薪酬管理。明确了工作的价值,为工资的发放提供了可参考的标准,保证了薪酬的内部公平,减少了员工间的不公平感。

(5)管理关系。明确了上级与下级的隶属关系,明晰了工作流程,为提高职务效率提供了保障。

(6)员工发展。使员工清楚了员工工作的发展方向,便于员工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

1工作分析目的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技术与方法,对某特定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岗位的设立价值、主要的职责、权限、工作关系,以及必须具备的知识、经验、技能、素质等。通过工作分析,企业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将企业的组织职能分解到岗位,将企业战略的调整落实到各岗位;

(2)建立起公司的组织岗位管理体系,从而形成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

(3)明确组织内部的责、权、利关系,从而奠定企业管理的框架;

(4)描绘组织内部的分工及协作关系,界定各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工作开展提供指导。

2具体安排

2.1基本信息栏

(1)岗位名称、所属部门。

岗位名称、所属部门必须写明所在岗位、所属部门的全部名称。如岗位名称:企业规划员;所属部门:企业规划和发展处。

(2)岗位的编号填写。

①公司各部门代码原则上按照企规处《文件控制程序》(pD-22001)中的要求进行标识:

部门代码部门代码部门代码

总经理部Gm办公室Se企业规划和发展处pD

计划经营处pm财务处Fi人力资源处HR

质量技术处Qt审计处aD纪检监察处DS

政治工作处pa社会事务处So工会LU

安全生产办公室Sa建设事业部Ce国际事业部ie

②总部各部门在各部门代码前加HQ-XX,如人力资源处劳动工资科长代码为HQ-HR-004,工程公司的各部门代码前加工程公司代码,如第三工程公司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管理室主任代码为SC-3-HR-002。

③建设公司组建的项目部的岗位编号根据本项目部质保大纲的相关要求自行确定。

2.2本职概述

本职概述的描写力求用简洁、概括性的语言描述本岗位的主要职责。

2.3职责描述

(1)职责描述语言必须使用动宾结构;

(2)在具体描述职责时,描述的是该岗位的主要工作状况,而非个别特例,同时按职责范围内业务的主次、重要程度依次填写;

(3)严格使用规范用语;

(4)职责栏与任务栏不够可以自行增加。

(5)职责栏不宜超过8个。

2.4工作权限

(1)权力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权力:

①完成关键职责的权力;

②横向与相关部门业务关系而具有的权力,如:会签、审核等;

③纵向对人财物的管理权限,对下级人员管理,额度内的资金支配权,对相应物资调配权等。

(2)权力的编写。

①权力对象;

②权力等级:决定权、建议权等;

③权力实现的方式:执行权、提名权等。

2.5内/外部协调关系

(1)内部协调关系。

内部协调关系是指因履行岗位职责需要与两三个公司内部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岗位发生业务工作协作关系的需要。如:副总经理、某部门等。

(2)外部协作关系。

外部协作关系是指因履行岗位职责需要与本单位外(含二三公司系统内)部有关单位、部门产生业务工作协调关系的需要。如:供应商、业主、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建设集团计划经营部等。

2.6教育水平、专业及职称、经验、专业技术、管理技能、其他要求

(1)教育水平、专业及职称、经验、专业技术、管理技能均填写统一用语。

①教育水平。如: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水平要求在中专以下统一填写无特殊要求。

②专业及职称。要求必须按国家统一规范填写专业名称、职称名称,对某些岗位,除填写主要专业外,可填写某某相关专业,如工民建及相关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无特别要求。

③经验。工作经验、相关业务岗位(职能领域)工作经验、管理岗位工作经验,无特别要求。其中数值备选:10、8、5、3、2、1年。如:“8年及以上工作经验,5年及以上相关业务岗位工作经验,3年及以上管理岗位工作经验”。

④专业技术。专业技术按程度逐渐递减的方式填写:精通、通晓、掌握、具备、了解,无特别要求。如:“通晓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

⑤管理技能。管理技能填写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判断决策、分析、应变、执行、人际交往(协调、沟通、关系处理)等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等技能。管理技能层次按“极强的”、“较强的”、“一般的”依次递减。如:“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蔺秀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0).

[2]王辉.企业管理者道德建设价值初探[J].甘肃农业,2006,(7).

[3]马燕君.论成长过程中的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0,(2).

[4]刘兆.和谐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J].中国流通经济,2006,(8).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篇9

关键词:云制造;数控加工;云服务平台;知识库;本体;

作者简介:刘日良(1968-),男,山东安丘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数字化制造技术;e-mail:liuriliang@sdu.edu.cn;作者简介:李鹏(1982-),男,山东泰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控技术;作者简介:张承瑞(1957-),男,福建福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控系统与技术;作者简介:赵晓峰(1977-),男,山东胶南人,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化制造。

0引言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向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方向的纵深发展,云计算的理念被引入制造业,从而产生云制造的概念。云制造是一种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新模式,旨在通过对制造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经营,为制造全生命周期过程提供可随时获取的、按需使用的、安全可靠的、优质廉价的各类制造活动服务[1]。云制造概念借鉴并拓展了云计算和已有先进制造模式的成果,充分体现了面向服务的制造理念,为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低耗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2]。

另一方面,云制造需要整合设备资源、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和物流资源等各种各样的制造资源,远比云计算复杂。云制造服务平台的开发、实施和应用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3],尤其是以复杂产品的设计、加工和制造为目标的云服务,具体实施时还有诸如工艺技术的服务化、制造资源的集成等大量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

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中,数控加工是实现高效、自动化和柔性加工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品种多变、批量小、形状复杂、高精度零件的制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结合其工艺特点和技术发展,剖析其云服务化的原理和功能需求,研究数控加工云服务的实现方法及其关键技术。

1云制造与云服务

云制造是网络化制造的一种新形态,属于网络化制造的范畴,但与传统的网络化制造模式相比,由于融合了云计算、物联网、服务计算等技术,云制造的系统架构更加灵活,伸缩性和扩展性更强,文献[2]对此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云制造服务是基于云技术的一种制造服务,通过云可以使现实企业的制造能力形成整合服务,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制造服务需求[4]。

云制造指广义的制造,包括设计、仿真、工艺、加工/装配、检测、物流、供应链和维护/维修、甚至报废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5]。如果将各个环节所涉及的各类资源和制造能力描述出来,在相应领域知识库的支持下进一步虚拟化封装,则可形成制造云服务,简称云服务[6]。大量的云服务按照一定规则聚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云服务资源池,即制造云,从而为用户提供透明、开放、按需使用的云服务。同时,云制造系统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可通过云服务部署平台对制造云中的云服务进行统一高效的管理[7]。因此,云制造可以看成是各种云服务(如设计服务、仿真服务、加工服务和维护服务等)的有机集合。云服务体现的是一种需求驱动的自组织制造模式,用户无需直接和各个服务节点打交道。

2数控加工云服务

2.1基本原理

数控加工是利用数控机床实现零件加工的一种工艺技术。根据云制造的基本原理[8],如果仅将数控加工相关资源和能力接入云制造系统,则可形成数控加工云服务,如图1所示。数控加工云服务可看作为制造云中的一个云朵,“接出”的目的是提供各种数控加工服务。它与其他云朵(如设计服务、仿真服务等)共同组成制造云,从而面向制造全生命周期应用提供各种服务。在云制造环境下,数控加工的资源提供者、云运营者和资源使用者三种用户在知识库的支持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运营者负责服务平台的整体规划,并建立开放的服务运营模式;资源提供者依托服务平台,通过自身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云化接入为需求方提供数控加工服务;资源使用者则通过按需付费的方式取得数控加工服务。例如,当某用户(资源使用者)需要加工一种产品时,可以向云服务平台这种需求并支付相关费用,云服务运营方(制造云运营者)接到这种需求后,调度云中的相关资源和制造能力(资源提供者)进行加工制造,并配送给该用户。

2.2云服务化关键问题

云服务的形成就是制造资源、制造能力的云服务化过程。云制造环境下的制造资源通常具有分散性、自治性、异构性和动态性等特点[9],其服务化过程中需要解决许多共性问题,如资源感知、虚拟接入、服务化封装等。具体到数控加工云服务,通常既包括数控机床上的实际加工,也包括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和仿真校验等一系列必要工作,无论从技术还是管理方面看,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除了云服务的共性问题外,还必须充分考虑本领域的特殊要求。

要组建面向数控加工的云制造服务,首先必须整合各种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硬件资源,如金属切削类数控机床(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磨床、数控镗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等)、金属成型类数控机床(数控折弯机、数控压力机和数控弯管机等)和数控特种加工机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和数控火焰切割机等)等。这些设备即使属于同一类型,也往往在形式、功能、精度、控制方式和编程操作等方面各不相同。随着各种各样数控机床的应用,如果没有统一的数据模型或规范,很难把它们整合在一个大的平台下。

其次,作为数控加工的基础和核心设备,数控机床所提供的服务与工艺、工装、用户的操作技能等息息相关,尤其是一些尖端数控机床,其制造能力不只取决于硬件资源的性能,更重要的是以工艺软件和知识为代表的制造能力。这些知识的表达和存储方式千差万别,如手册形式的工艺知识、说明书形式的机床参数、电子文档形式的数控系统功能以及国家标准形式的数控加工刀具等。因此,合理的知识建模对数控加工能力的云服务化至关重要。

另外,数控加工服务既需要专门的加工设备、软件资源和工具,又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力资源支持,所涉及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Cam)、仿真软件、数控系统等)具有多样性和异构性的特点,即使是同一功能的系统也往往互不兼容。因此,数控加工云服务平台的任务不仅是将它们整合在同一个服务平台上,还要保证它们之间的互操作。

3数控加工云服务平台

3.1功能结构

为有效整合各类数控加工资源,本文根据云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设计了一个面向数控加工的云服务平台,如图2所示。该平台分为应用管理层、应用集成层和基础数据层三部分。其中,应用管理层负责用户管理、系统管理、云服务管理、数据管理和云服务管理等服务,可以集成到更大的云制造平台中,也可以独立运营;基础数据层包括数控加工设备、刀具、软件、制造能力和工艺等基础数据和知识,由资源提供者、应用工具开发者提供;应用集成层由数据接口平台和服务集成应用工具组成,负责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制造资源以及由不同机构提供的应用工具集成起来,以提供工艺设计、数控编程等与各种数控加工工艺相关服务的集成。图2左侧的数控加工资源指该平台可以直接调用的数控加工设备、软件和人员等,其提供者可以是一个机构,也可以是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家机构。数控加工资源与云服务平台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数控加工服务系统。图2右侧的云制造平台(虚线部分)代表由各种云服务系统组成的可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通用云制造平台。数控加工云服务平台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云服务系统运营,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上述云制造平台集成在一起,这时该系统的作用相当于整个云制造系统的一个云服务子系统。

为解决数控加工云服务中的特殊问题(如2.2节所述),上述平台比一般的云服务系统更加注重应用工具的集成以及数据和知识的管理。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应用集成层中提供了一个数据接口平台,类似于文献[10]中的通用制造平台,目的是利用与产品模型数据变换标准兼容的数据接口(Standardfortheexchangeofproductmodeldata-compliantnumericalControldatainterface,Step-nC)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云制造环境下的数控加工应用工具或系统提供数据交换和互操作支持。另外,基础数据层不只是资源数据的集结地,还包含了工艺相关知识,是一个可扩展、支持推理的数控加工知识库(详见第4章)。

3.2运行机理

这种云服务系统将数控加工资源、应用工具、基础数据和管理服务集成在一起,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和稳定的服务。原则上,它不但能够有效地利用数控加工资源为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提供服务,而且能够有效地集成制造能力、形成组合服务并控制整个数控加工过程。图3所示为从用户提出加工需求(产品设计信息)到完成数控加工任务(产品)的基本服务流程(其中矩形框表示服务活动,文档框表示结果或中间数据),从服务管理角度可大致分为服务匹配和服务监控两个阶段。当用户提出某产品的数控加工需求或提供订单时,首先会调度应用工具对用户请求进行分析、任务分解、工艺分析和资源匹配等工作,形成总体服务方案,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加工任务与制造资源/制造能力的映射;然后,通过调度、优化、组合和控制等功能,协调完成工艺规划、编程、加工等一系列实际生产活动,实现从服务方案到产品的转化。其中工艺设计、刀轨计算、工装方案设计等任务均可由不同的资源提供方和服务方承担。

3.3应用方式

从应用角度看,该平台较充分地考虑了数控加工的工艺要求,将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可支持单方完成某阶段服务、单方完成若干阶段的组合服务、多方完成某阶段服务、多方完成若干阶段的组合服务等应用模式。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以多种灵活的方式提供服务,包括:

(1)任务承包

这种方式指资源提供方承包整个加工任务。承包者可以是一个技术实力雄厚的机构,也可以是临时组成的多个机构。这种方式下,平台运营者只起一种牵线和监督的作用,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完全由承包者负责。

(2)资源租赁

数控加工资源可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其中硬资源包括计算资源、设备资源、物料资源等,以数控机床为代表。原则上,用户可以通过服务平台以承租方式使用这些资源。这是一种比较容易实现的低层次的云服务,但对于一些复杂数控加工设备,用户很难像使用计算资源或一般设备(如运输机械)一样通过资源共享来获得所期望的服务。因此,这种方式主要面向专业用户和一些功能相对简单、用途明确的设备或资源。软资源包括各种应用软件(如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omputeraidedprocessplanning,Capp),Cam)、应用工具(如后处理程序)、知识资源(如知识库)等。这些资源在虚拟资源服务化后可以由服务平台托管,用户可以通过服务平台调用。

(3)制造能力提供

数控加工中的制造能力包括工艺规划能力、工装设计能力、数控编程能力、仿真校验能力、机床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制造能力提供者可以是资源提供者、服务平台运营者,也可以是单纯提供制造能力的个人或机构,例如某机构或个人(服务提供方之一)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依托服务平台所提供的应用工具或软件资源,为制造服务需求方提供数控编程或仿真等服务。

(4)基于协作的服务组合

这种服务方式指依托云制造平台,由多方协作完成数控加工任务。例如,用户需要加工某一复杂产品,企业e1具备该产品的工艺设计和数控编程能力,企业e2具备能够加工该产品的数控机床、操作工人和工装设计能力,则运营者e0可以通过服务平台将订单分解成不同的任务,将工艺规划和数控编程任务包给企业e1,将加工任务包给e2。然后由e1完成工艺方案的设计、数控程序的编制等工作,并传递给e2;由e2完成数控程序的仿真、试切和加工任务。期间,e0通过服务组合、调度、协调等工作保证服务的正常运行实现。

4数控加工知识的本体建模

数控加工活动涉及大量的信息或知识,如加工对象的几何信息、数控机床结构和性能、数控系统及数控编程语言、数控加工刀具类型、切削参数及其优化方法等,这些知识在整个云制造体系的运转中起核心支撑的作用。要实现数控加工的云服务化,首先需要一种有效的知识表达和组织形式,将这些知识组织为易于统一管理和使用的加工知识库。

4.1基于本体的知识建模方法

本体是对现实对象的概念化说明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提供一个具体领域内所有相关概念的词汇表,同时能够对词汇表内所有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从而为不同应用领域的人和计算机之间进行高效知识重用和共享提供一种方法。本体技术与语义网技术的结合,一方面使互联网在知识的聚集与搜索方面更加出色,另一方面也使各个领域本体之间的共享与互操作更加方便[11]。从云服务角度看,基于本体的知识模型有下述优点:

(1)知识的组织和表达清晰、方便,易于人和计算机的编译和理解。

(2)知识的表达、管理与实现独立于具体的应用程序,以保持知识的独立与可修改性。

(3)能够实现知识的推理,以自动发现补充新知识并为智能决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接口。

(4)适合知识的重用与共享,支持不同应用或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

4.2数控加工知识库的构建

为适应云制造环境下的数控加工服务要求,本文基于本体技术构建了一个数控加工知识库模型,并以protégé为开发平台对其中的主要概念、关系、规则等进行了描述。图4所示为数控加工本体知识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规则层、概念层和领域层三个层次。其中:概念层是本体建模的主体层,用以描述数控加工领域的相关概念、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约束;领域层主要用来存储概念层对应的概念实例;规则层则用于汇集与数控加工相关的推理规则,即领域规则。

概念层的构建需要对相关概念知识进行主题分类,然后列举各个主题范围内涉及到的概念及其属性,并用本体语言进行组织和表示,从而产生本体概念集。如图4所示,本文将相关概念划分为加工特征本体、加工工艺本体、切削刀具本体、数控系统本体、机床本体和现场总线设备本体等顶级概念集,并用网络本体描述语言(webontologyLanguage-DescriptionLogic,owL-DL)进行了描述(图4仅列出了主要顶层概念集及其关系)。

领域层主要用来存储概念层对应的概念实例,这一层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加工中具体的实例对象,具有明确的属性值。例如,概念层中定义了孔(加工特征)的概念,则领域层中具体描述孔的实例信息,即某次数控加工中两个孔的实际几何信息和工艺操作信息。与概念层对应的所有实例都表达为领域层中的“个体”(ontologyindividual)。

领域规则的编写一般在知识库创建以后进行。通过这些领域规则和推理机(如Racer),一方面可以扩展知识内容,实现知识库的自动更新;另一方面为数控系统内的一些智能决策事件,如工艺规划原则、加工刀具的选择以及数控系统自身模块化的动态配置,编写决策规则,从而为智能加工提供基础。为充分支持数据库的自动推理能力,本文采用语义网规则描述语言(SemanticwebRuleLanguage,SwRL)编写推理规则。例如,其中一条自动选择加工刀具的规则为:

millingCuttingtool(?p1)∧hastoolRadius(?p1,?a)∧ClosedpocketFeature(?p2)∧hasorthogonalRadius(?p2,?b)∧swrlb:lessthanorequal(?a,?b)isSelected(?p1,true)

该规则表示:如果p1属于铣削加工刀具,p2属于封闭型腔特征,p1具有刀具半径为a,p2具有正交半径b,同时a≤b,则可以推导出:刀具p1可以被选择来加工此封闭型腔特征p2。利用这种规则,系统可以根据被加工特征进行推理,自动搜索符合条件的加工刀具。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篇10

【关键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评价体系

旅游资源评价源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投身旅游研究。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各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也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内涵的界定不清,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性不明确,导致许多盲点和争论的出现。本文试图以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为目的,完善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综述

1、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国外旅游资源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些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旅游资源评价作为环境决策的重要内容,公众对其研究的认同性与参与性也逐渐增加,旅游资源评价正向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其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增强。

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主要为供给―需求评价,在供给评价的基础上,进而对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者的需求(结构、类型等)做出调查,然后就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做出的评价。这种方法从游客的需求出发来评价旅游资源,并根据游客需求指导旅游资源如何转化为旅游产品,以客观的数据做支撑,减少了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观性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偏向不合理的可能性。

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评价、人类文化遗产的评价、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的评价三个方面。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评价从取样到数据处理尽量做到客观,从黑白还是彩色照片对样本评价的影响到景观俯视视角与水平视角对评价的影响,甚至得出了观看样本的显示器的最佳分辨率,这些都反映了国外旅游资源评价做到了量化到细微处,尊崇资源的客观价值。

2、国内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国内旅游资源评价从改革开放至今,借鉴国外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特色形成了一系列的旅游评价方法。从最初的以保护为主到以深度开发为主最后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从以定性评价为主到定性、定量相结合,从各学派各抒己见到国家统一标准的制定,国内旅游资源评价逐渐走向成熟。近年来,国内旅游资源评价主要围绕国家标准《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和评价》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出现的不足以及如何完善而展开;其次是根据国家标准研究对各种不同的资源中进行评价,如探讨生态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方法主要为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打分,判断矩阵得出相应权重,最后将专家打分乘以权重得出景区得分与相应等级。这种方法减少了定性评价的主观性,但专家打分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以个人爱好为转移的问题,忽略了从游客需求角度来评价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及不足

1、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规划通则》中明确规定旅游资源评价应参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执行,目前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基本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但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争论,国标并不能完全指导其评价,出现了一些偏差。有学者提出,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不能划等号。因此,本文避开讨论国标的可执行性,探讨如何完善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笔者参加了华中地区高校主持的旅游规划近十项,总结其旅游资源评价内容如下。

资源分类与赋存状况概述:将景区的旅游资源按类进行归类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各种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根据《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景区各个景点打分评价,并将整个过程以表格的形式予以呈现。最后得出五级资源分别有多少个、景区拥有的总类别占整个分类类别的比例以及整个景区的得分。

景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定性评价:通过以上对景区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对景区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以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这里的概括是对整个规划文本的指导,为旅游产品设计提供方向。

资源利用结构分析:将旅游资源分为基础层次、辅助层次、核心层次,以引导哪些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重点,分别赋予不同的开发对策,具体如图1所示。

2、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存在的不足

(1)概念界定不清。在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的概念一般沿用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定义,但在定性评价中却把这个概念无限延伸。有的学者认为“差异就是旅游资源”,有的学者却反对将旅游资源无限化,国外一些专家认为“事物对游客有吸引力才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概念的泛化导致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评价对象尚且不明确的前提下,评价当然会出现一些偏差。笔者认为,在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应该以资源开发为导向,如何让资源开发适合游客需求,经得起市场检验,才是关键所在。

(2)目的不明确。现阶段,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仅仅停留在资源本身的评价,从美学角度评价的比较多,就资源谈资源,但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并根据市场、游客的需求开发成旅游产品。一般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估每项旅游资源在整个旅游区以及周边旅游区中所处地位,确定其有无比较竞争力;二是结合其开发条件,确定是否可以开发,以及开发成何种旅游产品;三是根据其所处地位,开发潜力大小,确定开发重点与时序。对照目前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一般只停留在主观、武断地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与级别,没有对比确定其比较竞争力,对其是否能开发为旅游产品更不关心。评价目的不明确,导致资源开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投资得不到回报。

(3)主观随意性强。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定性评价中给出的评价结果没有确切的数据支撑,大多数以规划者的主观感受和臆想为依据;二是在定量评价中,各因子的权重确认很少通过分析调查得到的数据后利用判断矩阵法等算出权重,更有甚者只是某一个人通过个人主观判断得出权重;三是只通过专家打分来判断资源的等级,没有通过大量的调查得出游客对资源的偏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三、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旅游需求的深度发展,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仅仅按照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内容进行,已经远远不够。结合旅游资源评价的发展新方向,本文试图探讨更能指导旅游规划实践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环境区位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R―p关系评价(旅游资源转化成何种产品评价)。

1、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

国标已经给旅游本体价值评价提供了规范和指导,包括旅游资源的分类、定性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建议采取比较分析法,对旅游资源进行竞争力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时应把旅游资源放到周边区域的大环境中做比较分析,单体资源的某种特性还可以将其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同类资源中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增加了量化支撑和说服力的同时,也便于明确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避免重复、雷同开发。定量评价应建立在真实的调查数据基础上,从专家与游客两个侧面进行量化评价。

2、旅游地环境区位评价

不管是按照国标中旅游资源的定义,还是旅游资源的无限化定义,在旅游规划中评价旅游资源都应包括对其所处环境和区位进行评价。旅游环境主要包括视觉环境(原生态景观等)、自然环境(天空洁净度、气候舒适度、水的质量等级、植被覆盖率等)、人文环境(城市风貌、地域民俗风情、服饰、美食)、社会环境是否安全、所处区位以及其可进入性等。有的旅游资源等级较高,但开发后却游客稀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其环境和区位认识不够。

3、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不仅关注旅游资源的质量,还将旅游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和开发效益等纳入评价范畴,便于根据开发潜力大小确定其可开发性以及科学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序进行安排,从而为旅游地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开发潜力评价因子有承载力、可进入性、可利用性等,根据不同地区有不同因子组合,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评价方法国内目前采取的是多层次灰色方法。

4、R―p关系评价

通过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得出旅游资源的质量与等级,结合旅游环境区位评价得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小,哪些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高,最后通过资源―产品关系评价那些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的资源开发成何种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从类型上包括观光型、文化型、休闲娱乐型、度假型、社会型、康体健身型、商务会展型、猎奇刺激型、生态型等。根据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及开发潜力确定几种主要产品类型。定位旅游产品类型,宜精不宜多。最后列出各项旅游资源对应的产品类型。

总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评价分类、内容以及量化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梁存修、丁登山:国外旅游资源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3).

[2]郑建瑜、贺宝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尹泽生等:旅游资源调查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