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1:08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篇1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个漫长的过程。无论一生只从事一种还是多种职业,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相对稳定、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因此,事业要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要从事怎样的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需要提前有所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人生的战略设计,是成功人生所必须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是个体的特性,独特而持久。换言之,素质就是一个人习惯化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反映方式。素质和职业的最佳匹配,会促使个人成为最佳工作者。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其素质类型是匹配的,他工作起来就轻松愉快、得心应手;反之则会不适应、困难重重,给个人的发展和组织造成影响。同一职业类型或团体中,往往聚集着素质相似的人。因此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还应包含自身的个性发展,要注重全面发展。素质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在职业生涯规划运用中,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基本条件。

(一)素质教育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重要外部因素

我国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各高校的研究尚不成熟。学校开展的基本课程就是就业指导、创业实训等,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来说,这些尚不构成体系。而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对自身的认识相对较肤浅,对于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也还没有清楚的认识,也不知道社会的最新需求,导致无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为弥补在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缺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力度,引导他们做好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涯规划,提高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二)素质教育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重要内部因素

素质教育以注重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学习态度、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为宗旨,之所以提出,其目的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目前,无论是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素质教育都不能真正地体现以学生为本。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大学的学习和工作中加强素质教育,使其回归以学生为本。在教育的目标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实质上是素质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突出的是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因材施教,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制定出适合个人发展的生涯规划目标,促使学生通过素质教育的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具有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此外,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招聘越来越趋于理性,对学历要求没有那么严格,而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的品德越来越看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将素质教育合理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个人素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来订立一份合理的、有效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自己正确、合理地认清自己的个性特征,分析自己目标实现与现实有何差距,并合理地评估实现目标存在什么阻碍。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进而最终实现成功的就业。

二、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应用中作用显著,但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且有研究发现素质教育在实际的应用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与阻碍。

(一)对学生意志力塑造水平不够

素质教育对学生意志力塑造水平不够,主要表现在不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显不足,对自己毕业之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具体的计划和目标。一方面不少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比较肤浅,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与什么样的职业对口,另一方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缺乏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实施以素质教育的基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对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的缺乏

素质教育对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的缺乏,表现在学生对自我认知的不全面。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目的,是让大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了解自己,包括兴趣、特长等。一个大学生要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必须先全面了解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规划职业生涯,以实现规划目标为目的,有针对性的完善自身。然而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对于自我认识相对比较缺乏,自己也不重视素质教育,片面的、主观地认识自我。这些情况势必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三)对学生的培养重理论、缺实践

实践是实施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是如此,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理论的说教上,必须将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目前而言,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在生涯规划中的应用,只是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其结果只能是空洞的理论教条,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掌握教育理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力求在实践活动中来体现教育理论的价值。换言之,高度重视实践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及能力的发展,应当是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这种有效方式,也体现了在方式上,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尽管大学生对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有迫切需求,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既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与付出,也要依靠教师的教育引导,还要营造教育环境,才能达到大学生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教育成效。

三、对策分析

针对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既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的课外教育,注重课堂教学及课外教育的相互促进,努力拓展素质教育提升的渠道。首先要充实教育内容,把素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素质修养的思想意识,切实增强大学生塑造自身良好素质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课程体系上的建设;第二要改进教育方式,将素质教育职业从生涯规划课堂延伸到行为实践,拓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领域;最后,要发挥课外教育的典型作用,将树立良好的素质典型与自身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榜样和典型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加强提高素质的自我教育,将素质教育不断地延伸到深入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加强学习的实效性。

(二)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教育的结合,学生掌握了大学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作用于实践,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有目标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既能培养大学生在职业方面的素养,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社会实习、实践,可以让学生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认清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需要。既帮助学生运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困难,又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拓宽知识面,加强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质的提高,避免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与现实社会的需求脱离。

(三)素质教育与考核考评相结合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能力,相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都是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地完善自身、提升自我、锻炼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更确切地说,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最有效平台。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素质的培养,需要教育者通过合适的测评方法来检验,确认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从而使大学生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得到量化的体验,针对性地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四、结论

纵观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对各类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使大学生认清目前的社会形势,进一步客观分析自己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运用其中,促进大学生自身目标追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树立大学生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观和实现自身理想的价值观,最终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理想及价值。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贯通。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研究,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超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李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刘勇.大学生生涯管理与辅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

[4]周祥龙.大学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8.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篇2

关键词职业素养;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华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2-0320-03

abstractinordertomeettheurgentneedsofthesocietyforappliedagriculturaltalents,CollegeofForestryandLandscapearchitectureof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putsforwardtheeducationreformideasofprofessionalqualityorientedandcarryoutthepracticeofteachingreformofturfgrassspecialty.themaincontentsoftheturfgrassspecialtyreformwereasfollows:modifyingthetalenttrainingscheme,constructionofqualityeducationofteachers,optimizingthepracticeteachingsystem,developmentofpioneeringconsciousnesseducation,andestablishmentofdiversifiedqualityeducationevaluationsystem.

Keywordsprofessionalquality;qualityeducation;teachingreform;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理念。1998年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用一章的篇幅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可见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水平、个性发挥、价值观形成、职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大学素质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通识教育已被普遍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1]。专业之间交叉相融、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第二课堂活跃、探究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都得益于素质教育改革。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质疑和争议却不断。主要的争议点包括:首先,专业教育弱化、专业课程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下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其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严重,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最后,专业泛化。过分强调“宽口径”和“淡化专业”,使学生变成不同专业知识的杂乱堆积体,既不能“文”也不能“武”,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2-3]。事实证明,若不解决上述问题,大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将困难重重。下面就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浅谈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

职业素养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首先要提高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二是敬业精神和道德。在职场上和生活中,敬业精神和道德表现为职业素养和个人的素质、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等方面。其中前4个方面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即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而要想使在校大学生这些未来的大树根系茂密,加强其素质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1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都是采用发达国家通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强调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通识类和人文类课程;主张文、理相通和淡化专业,增加大量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强调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和学生社会活动大幅度增加[4]。然而,我国素质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原来苏联式纯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惯性思维和习惯势力大。其次,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设施等)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尚不能满足欧美式通才教育的需求[5]。最后,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和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式与发达国家不同,均具有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特征。如果不考虑上述条件而盲目照搬欧美式的通才教育方式,就会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和高校教学管理方式落后,引起非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激烈矛盾,二者之间互相排挤,导致学生非专业素质未提高而专业素质却下降。另外,由于受到“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压力,高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就不可避免。

当前,我国草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草学专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学科发展。而且各地院校根据当地草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制定了自己的草学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使草学专业教育的区域特色突出[6]。华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唯一具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单位。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水平评估中,本校草学学科在高等学校中排名第7位。本学科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其热带亚热带特色,在草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而近几年来,草学专业一直面临着招生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华南农业大学从早期就开始探索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模式。先后开展了“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农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创新型混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基于网上资源的专业课程自主性学习”和“复合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摸索。在多年素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上而下”设计的通才式教育模式难于解决大学生长远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近期发展(就业)的矛盾,学生、家庭和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认为应围绕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职业来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到职业素养培养中。此外,观赏草坪、运动场草坪、高夫球场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坪及园林植物栽培、育种和景观设计等对于草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草学专业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因此,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被提到日程上来。为了要将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我们不断探索着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区域就业的素质教育途径。

2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改革

根据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草学专业学生应具备除草学知识及相关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草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熟悉草业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可以看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目前提高草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而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混合体,把大学生培养成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在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改革的设想。这种教育模式是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来选择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依托职业素养,使专业教育与非专业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

2.1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职业信息需求,提炼新型草业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广东省内有关厅局、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和省内外多家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涉农专业人才需要开展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草坪建植与管理、景观设计、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高新技能,能在现代草业领域从事与草学相关的高新技术研究设计、推广与开发、产业化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为适应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及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的特征)的需求,开设了运动场设计、高尔夫球场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增加草学专业学生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修订了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架方面,分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基础和专业拓展5个模块。

2.2建设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

2.2.1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骨干教师或鼓励具有草学专业背景的中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或出国进修,组建草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2.2.2组建校外专家教师团队。主要是聘请在华南地区草学领域有较大成就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作为客座教授,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以此可以依托这些校外专家的社会资源,经常带领学生到科研单位、运动场、草业高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去参观,使学生们看到学草的希望,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对草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也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

3.1教学方式的改革

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克服过去的“黑板种田”教学方法的弊端。如:高尔夫球场管理的授课方法是根据草坪管理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草坪管理分为修剪、施肥、灌溉、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在学习每个环节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真实草坪上现场直接讲授。

3.2提高草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技能传授者,其自身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必须有一批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教师素质,而且有较强实践能力,能不断用新技术、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的专业教师。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3.3保障实习场地和经费的充足,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学专业的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规模越来越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的要求。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日益缩减,校内实践教学开展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广东省内几家有条件的高尔夫球场和运动场展开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与一些高科技示范园、种植园及社会上的厂(场),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3.4科研性实践教学方法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进入第3年后,学生要开始进行科研性实践。首先,由教师根据其科研内容及行业发展方向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确定研究题目。根据选择课题的不同,加入不同指导教师的研究小组。在小组内,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择研究题目的行业发展动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题目,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并制定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确定的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题目,使优秀论文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同时在毕业生产实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

3.5丰富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能全面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如由素质教育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4对在校生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切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草业的大背景下,草学专业应为区域农业经济服务,因此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间断的创业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创业过程具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可以消除大学生创业高不可攀的神秘感,激起学生创业的欲望。

5构建多元化的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农业院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把知识运用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的评价尺度。建立使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乃至创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如本专业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任务式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组织分工协作,学会发挥组织成员各自优势做好项目策划、资料收集、社会调研、及ppt制作和考核项目的口头表达。每个人的成绩根据完成考核任务的权重得出。另外,利用假期,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参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机会,在实践中发掘和培养学生行政管理、经商贸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且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出每个人的考查成绩。总之,一改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实行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开卷、办开卷等多种考核模式,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根据对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及社会普遍认为该校草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强。主要表现在工作上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富有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8]。这些无疑和学生们在校期间接受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加强素质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适时进行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及多元化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大胆实践创新,才能扎扎实实地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利于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6参考文献

[1]张正义.论大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8-20.

[2]孙二军.素质教育缘何遭遇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1-13.

[3]李治,杨杏芳.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进的四阶段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31-134.

[4]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5]岳慧兰.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及方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26-127.

[6]宋桂龙.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2):23-26.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教育大学生

一、职业规划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人格、能力、价值观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所处时代和环境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时期,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尤为重要。内蒙古财经大学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就业率,而且可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大学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是教育本体的回归,其本质是塑造大学生的自由个性与独立人格,养成文化自觉,实现完满之人生。素质教育首先应满足大学生本性成长的内在需要,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是获得自我提升的满足感和满意感的过程,是一种愉悦的自我建构的过程,是一个超越与创新的过程。

全面提升个体能力的素质教育必然包括个体宏观把握社会、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及成就自我的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职业成功、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实现作为“人”的幸福与自由,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新时期内蒙古财经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内蒙古财经大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1.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稳步推进

内蒙古财经大学一直以来都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工作很重视。学校成立专门的就业领导小组,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逐步提升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学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中也开设了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在学生日常管理上由二级学院和招就处具体负责学生职业指导和咨询工作。从2009年开始,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学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2015年9月开始,由二级教学单位工商管理学院具体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和发展规划》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由校招就处具体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工作。教学上使用了新修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和发展规划》课程教材,突出实用性、应用性、可操作性,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主性不强。通过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自我认知和生涯定位,这种情况新生中更为明显。职业生涯规划主要环节有自我认知、认识工作世界、职业生涯目标决策、制定规划实施方案、评估与反馈等环节。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通过对自我兴趣、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的认识,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大部分在校大学生不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对今后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适合怎样的岗位等认识不够清晰,这些都不利于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受自己所学专业的影响,而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导致他们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也往往随波逐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树立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但一过程主要依靠教师课堂教学的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随着相关课程的结束,学生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热情也明显降低。而让学生主动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过分依赖,自我成长意识和动力缺乏,影响学生主动发展,也会直接影响高校素质教育的结果。

(2)忽视个性化辅导,与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要求相脱节。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强调个性化教育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职业生涯规划以对多样化个性心理特征作为前提,其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学校虽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教育形式单一。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高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都是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而且多为大班授课,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际操作和调研内容少,更缺乏“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咨询服务。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目前职业规划课无法安排多个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方法非常有限,需要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补充。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后,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而且不同特点的学生对指导的需求也各有不同,而学校现有相关指导与服务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3)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呈现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对学生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而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求高校要形成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全面系统的推进各项工作。内蒙古财经大学在这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碎片化和衔接不良的问题。虽然学校目前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但是课程只涉及两个学期,其他阶段出现空档,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讲座和活动非常少,相关的创业大赛等比赛活动因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学生具体实践活动相脱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规划教育的连续性。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要联系学生所学专业,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来进行。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往往是专业教育专注于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关注和指导;学校则比较关注就业率,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轻视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如何将所学专业和自身职业发展有效结合方面,学生能够得到的指导有限。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是高校全体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党政部门、教辅部门、教学部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在工作实际中因缺乏协调机制,导致各部门所做的具体工作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尽管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仍然相对薄弱,亟需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各二级教学部门的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辅导员。因教师数量有限,他们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与所教学生的专业并不完全相符,缺乏系统的职业发展、人才测评、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尚不能为学生提供非常规范的指导。2015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在校生21164人,其中本科生18091人,而从事就业指导的少数老师面对如此数量众多的学生,也无法提供优质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

(5)缺乏对毕业生职业发展回访和总结。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评价上,学生在毕业时能否顺利就业最受关注。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学生的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素质教育质量的高低。但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考量不应该以初次就业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在关注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其就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从这些方面更能反映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期效果,体现出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

高校进行的素质教育实施于全体学生的整个高等教育学习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理念上也应充分体现全面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活,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培养其自我发展规划的意识,在大二、大三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职业探索经历和体验,在大四阶段与具体就业指导相结合,形成连贯性和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在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式和课内外实践上要相辅相成,丰富多彩,注意加强课程教学效果。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辅导,使之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2.整合教育资源,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近几年随着内蒙古财经大学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将原本较为分散的各级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已具备成熟条件。在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制度建设方面,校内各部门机构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协调一致。如学校所掌握的每个学生心理发展的情况就可以作为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同时还应该积极利用和开发校外资源,丰富教育形式、拓展教育平台,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注意学生在进入职场后的长远发展和综合素质体现,将其作为改进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参考。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是实现职业规划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学校需要加大资金、设备、人员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广泛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教育水平和效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心不仅仅是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它是以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为目标,职业规划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内蒙古财经大学对学生的教育也将实现从职业规划――就业模式到职业规划――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正江,马成.论大学素质教育的异化和归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于佳,石浩旭.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篇4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关于创新教育的解释主要分为两种。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属于能力教育的一种。他们认为创新教育是教育活动的分支,凡是以创新为主题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比如我们熟悉的以增强人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素质为主的教育,都属于创业教育的范畴。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一种对人的教育。其核心是通过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来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的教育研讨会上提出的,它是由英文字母翻译而来的音译词。对于创业教育的内涵,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拓性人格,杨爱杰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创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意识以及创业技能进行培养,并通过这种方式教会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以及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世界贸易经济组织专家根据以上两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进行开发,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以后,具备创业的知识、能力以及必要的心理素质,最终使学生创业行为变得更加成熟的一种教育活动。同时,他也指出创业教育是学术型、职业性教育之外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近年来,郭丽君等学者对创业教育提出了新主张。他们把创业教育分为三层目标:首先是使学生对创业有最基本的感知和理解。接着是通过课堂教育,以及课后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具备创业的相关技能。最后,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的就业模式,让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做一个优秀的员工,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较为成功的老板。从客观上讲,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带给学生思维以及能力的改变将会是学生一生受益的财富[1]。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

很多学者曾经提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前提,甚至可以说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创新教育的最终实现方式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则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及外在表现,是创新教育的最终归宿。很多时候,创新的程度对创业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这两者之间在教育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当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创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自我价值以及人生理想的实现,而创新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对学生本身素质进行提高。

三、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其他西方国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较为专业的教育体系,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首先,很多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了一项简单的学生活动,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课程中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甚至很多大学只是简单开设半个学期的课程,这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第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处于唱独角戏的状态,没有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政府作为主要的政策制定者,也没有意识到要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一定的扶持。银行较高利息的贷款,以及家长的极力反对,都成为了学生创新创业道路上的绊脚石。第三,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机制过于落后。传统的只注重学习成绩的人才选拔方式,让大学生们忽视了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最后,师资力量的欠缺,也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我国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基本的教学经验。有些水平较高的教师,也只是接受了很短期的专业培训,他们对课程的讲解,仅仅局限于对课本内容的分析,而无法将其内化为一种精神,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四、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

1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我国的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以及研究型的人才,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过分地关注课本知识,对自身的潜能挖掘较少,也使我国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其他技能的欠缺,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很难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对于我国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而言,主要的就业方向是教师、公务员以及其他的事業单位,还有的学生选择了出国留学,毕业以后应聘到了一些知名的外企工作。从大学生的就业模式不难看出,我国大学毕业生虽然数量很大,但是就业模式过于单一化,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寥寥无几。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它不仅是创业教育,也是个性教育的一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为理念,它从根本上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2]。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高校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态度,有了正确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才会拥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和高校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对教育模式进行专业性的改革。把传统的就业教育转变为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僅要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就业,还要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为学生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通过邀请企业家进行讲座等形式,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创业也是大学毕业后一个很好的就业方向。进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目的。

2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高校凭借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首先,是学生家长的支持。我国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他们持有反对意见。一方面,家长们认为创业比较辛苦,而且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一些未知的风险。相对于这些,他们更希望子女在毕业以后选择一个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创业并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才把子女培养成为了大学生,却还要和很多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人一样,进行辛苦的创业,这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种种现象表明,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家长以及学生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教育。要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高校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告诉学生的家长,就业的道路有很多,学生对于人生方向的选择也有很多。国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些也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家长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并在学生创业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让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挫折。

其次,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需要得到银行的支持。很多大学生虽然有创业的想法,由于没有创业的资金,也只能被迫放弃。近年来,我国各大银行对于贷款的管理逐渐成熟,但是银行贷款需要一定的抵押物件,而且手续烦琐,贷款的利息也相对较高,种种的限制也使大学生在创业的路上望而却步。所以,国家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减少大学生贷款过程中的手续,对于没有资产的大学生,可以实行身份证等抵押方式。在贷款的利息方面,要对大学生提供无息贷款,或者是利息较低的贷款。确保大学生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自主创业。

最后,高校在对大学生实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还要积极寻求企业的帮助。在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并且在对学生进行评优等活动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对学生的其他能力却常常忽视。长期以来,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及合作。所以,高校要努力改变传统高校教育的弊端,积极建立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帮助高校解决一部分毕业生创业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可以让学生在创业之前,对企业的经营模式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创业积累一定的经验。另外,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实习,还能够积累一部分的原始创业资金,可谓是一举两得。

3高校要对自身进行合理化的改革

我国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会面临着无数次的考试。很多学校的升学也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的。以我国的高考制度为例,其对人才的选拔方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然后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进行层次上的划分。不仅我国的义务教育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是这样。我国重视成绩,轻视能力、忽视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各个高校要重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的学生培养计划当中去。高校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并通过对教育过程的不断强化,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我国也要对传统的学生评价体制进行改革,不仅要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考核,还要适当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核,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3]。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创业的专项基金,来吸引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的实践。还可以通过为毕业生提供住房补贴,免费进驻校园等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保障。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高校应该积极帮助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为学生提供一些正确的指导意见。

4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62-01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从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看,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指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是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即良好的职业技能[1]。从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素构成来看,可以将职业素质分解为三大构成:身体素质、心理品质、思想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必备的、对职业岗位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可称之为保障要素;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反映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工作并支撑从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所必备的素质,可称之为支持要素;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是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自我潜力发挥服务的要素,可定义为发展要素。那么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具体怎么实施呢?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点着手。

1.建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全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职院校应该设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收集中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中职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建立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体现在实训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两个方面:一是从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充分实现实习、实训的最大价值。拓展"边实习边就业"、"预就业教育"的格局。在实习、实训中,将顶岗实习纳入学分制,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从而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空间。二是探索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人才培养技能评价机制,必须推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施"多证制"。中职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鉴定,以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须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把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作为素质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2]。

3.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

中职院校根据生源结构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中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中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多种方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利用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办好校园就业专门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内涵。创业素质的核心是创业能力,需要创业者在青少年时代打好创业教育素质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毕业论文,内涵。毕业论文,内涵。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4.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中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中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中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引进,如诚信文化、人本文化、尽职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内容。在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诚信、人本、尽职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引进。中职院应将企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规章制度等,与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3]。

5.培养优秀的职业化教师

中职院校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和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可设立有关专业教学方法及大类专业技能课程。当地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毕业论文,内涵。通过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中职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中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环节上,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地实施。

参考文献:

[1]李丹,刘霄骁.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校精神刍议[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2).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篇6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是由高职教育的特征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所共同决定的,是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确定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目标、选择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应用有效的教育载体、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利用强大的行业企业资源,是高等职业教育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本文在进行理论阐述的同时,介绍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以职业素质教育引领高品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需要与教育目标相匹配、与教育主体相适应、与教育内容相结合、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协调。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和路径。

一、素质、职业素质与职业素质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素质一般认为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根据素质的具体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我们通常可以将它划分为基础素质和职业素质。基础素质是对作为“社会人”身份的要求;职业素质是在职业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对作为“职业人”身份的要求,内容包含了思想道德层面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社会文化层面的职业交往、职业礼仪、团队合作等,专业素质层面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创新素质等,以及身心素质层面的职业心理、职业性格等。

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10多年中,关于高职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实践的丰富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对受功利主义理性观影响,以就业为目标培养“工具人”的批评越来越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开始更加重视学生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更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社会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上,也更加突出对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素养的要求,而不再仅仅看重学生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水平。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逐步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应用,开始探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实施模式。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是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技能优的高品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在素质教育内容的具体安排上,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一年级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为重点;二年级阶段,随着专业课程比例的加大,结合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开始增加职业素质的教育内容;到了三年级阶段,学生面临顶岗实习和就业,就要以职业素质为主要内容。高职素质教育实施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教育阶段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不同的教育层次、教育类型,学生所处的不同状况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环境,素质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载体、形式都应该有所不同。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是源于对应试教育的纠正,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解决培养“工具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偏离问题,脱离片面强调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误区,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提升,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

1.确定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是由高职教育的特征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所共同决定的,是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征。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相对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控制力、意志力相对较弱。因此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就是要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现实情况与个性特点,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确立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2.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强调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诸要素的融合,培养的是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素质教育要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和职业发展,要与职业、岗位以及学生的特点相结合,重点是加强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教育,加强敬业爱岗、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3.应用有效的教育载体

职业素质教育载体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承载、传导职业素质教育信息或内容,并服务于职业素质教育方法。职业素质教育载体既要具有行业、职业特色,又要贴近实际,能够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可以采用富有行业特色的职业装、工号牌、企业形象标志系统等物质载体,运用职业发展规划演讲、职业礼仪规范大赛、职业素质拓展等活动载体,试行以总经理、财务总监等代替班委进行班级运行管理,制定班级口号、班歌、班训等文化载体。

4.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

高职学生对深奥理论、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擅长于形象思维和做中学、学中做。职业素质教育要采用思想引导与行为管理相结合方式,避免机械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可以以案例剖析讲座、职业素质课程、素质拓展行为训练、个体激励辅导等形式进行思想观念教育,并在技能训练、专业教学、实习实践中,融合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同时,要加强行为规范管理,按照行业、企业的纪律规范来要求学生,以组织讨论、触发思考、引导反省、促进升华的方式,帮助学生把行为转化成良好的习惯,并进一步内化为职业素质。

5.利用强大的行业企业教育资源

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职业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包括优秀的企业文化、行业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实习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融入行业、接触岗位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银领学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

银领学院是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和金融机构共同组建,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统一、集中管理全部金融机构订单班级,学生全部是进入订单人才培养的大三学生。银领学院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

1.以观念转变为先导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真正改变一个学生,必须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开始。很多学生的行动不能落实到位,良好习惯难以养成,其真正的根源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上的问题。银领学院通过订单班开学典礼、举办专题讲座、举行专项素质拓展训练及开设职业素质提升课程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技能训练、专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上进心、意志力、刻苦精神等职业素质;在职业礼仪教学与训练中,不仅重视外在形象的塑造,而且强调对人、对岗位、对职业的尊重,强调内在素养的提升。学生思想观念的改变,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正确确立,是职业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

2.以行业、企业为依托

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高职院校具有利用行业、企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银领学院以订单培养的优势,和订单单位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订单单位优秀的企业文化,很大一部分课程交由行业内培训师授课,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接受职业熏陶。随后利用行业培训、顶岗实习的机会,在业务培训、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在职场环境中,在行业指导老师的直接带领下,进行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点在学院和订单单位之间交替进行,学生经过实习实践,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职业礼仪、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样可以使学生回到学校以后学习,更加用心、更加刻苦。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运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实现职业素质养成的目标。

3.以开放合作为手段

产业、行业、企业要素的深度融入,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银领学院利用订单培养,确立了学生的“准员工”身份,不仅取得了引入企业的设备、师资、培训的便利,而且输入了行业、企业的标准、规范、文化,学生通过参加订单单位的职业技能竞赛、业务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职业活动,接受订单单位的企业文化熏陶。学生在开放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职业素质的提升。

4.以实践活动为平台

职业素质是理论性教育与实践性教育的统一,以实践性教育为主。职业素质教育应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内容,但这些知识性、理论性教育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依托于实践、走进实践。积极构建学生实践活动平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式。银领学院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中心,以学生职业素质量化考核和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为抓手,构建了八大类学生实践活动载体,举办“我的职业·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比赛、“规划精彩人生,打造锦绣前程”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激活正能量,实现新跨越”微博展示、“学习、交流、感悟、超越”校友日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塑造团队精神”运动会、“提升职业素质,展示企业文化,展现银领风采”文艺比赛、“强化服务礼仪,展示职业形象”金融职业礼仪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主题活动中,完成职业素质的提升。

5.以行为规范和素质养成为路径

职业素质教育需要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相结合,互相影响、同步推进。银领学院采用“职业化教育,员工化管理”的模式管理学生,对迟到、早退、旷课、课堂聊天等不遵守纪律行为,对男生留长发、女生化浓妆或过度佩戴饰品、上课趴桌子、玩手机等不文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以订单单位员工素质的要求进行严格教育。平时从细节要求着手,通过帮助学生培养下课后自觉关灯、放好凳子,开会带笔记本,主动问候老师等良好行为习惯,来提高学生素质。通过统一着职业装、挂工号牌等形式,营造职业氛围,培养职业意识。同时,通过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自觉性、主动性,最终实现从行为操作层面为主的规范,进入到思想素养层面内化为主的培养,再转化到上岗前的职业行为、职业习惯等外显层面的表现。

6.以核心优势培养为成效

高等职业教育要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认可,提高吸引力,体现人才培养价值,就必须培养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职业发展优势的毕业生。银领学院以职业素质提升为引领,培养学生更高的职业技能、更美的职业形象、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已经为行业、订单单位输送了近6000名高素质、应用型的金融人才,产生了用人单位竞相进校选拔人才制度化的“赶集”效应,在高职教育界和浙江省金融界产生了较大的品牌影响力,展现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成效。

参考文献:

[1]王祝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的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3(1).

[2]周建松,郭福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麻富游(1971-),男,浙江永嘉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浙江宁波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选择与路径设计研究——以宁波天一职院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GH14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64-02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其成为“人”的内在品质。作为一种基础性素质,人文素质对一个人其他素质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巨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对高职教育本质认识的必然结果。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由于受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以及师资、学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需要我们为之积极探索,做出不懈努力。

一、落实全面发展理念是核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唯有认识上深度,才可能有行动上的力度。任何一种教育,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亦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和归宿。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是高职院校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高职教育根本命题的逻辑起点,也是深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纵观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历程,不可否认曾有过重视人文教育的辉煌时期,但总体而言“重理轻文”现象明显,尤其是高职教育。产生并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在就业指挥棒的指导影响下,“工具理性”倾向严重,普遍存在“重专业技术培养、轻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人文关怀缺失、人格品性缺陷、社会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理念,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将人文素质教育置于基础乃至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之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是目标

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既因人的全面发展相通于普通高等教育,又因专业技能培养而具有高职教育自身特点。作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其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学生继续深造而学习广博的人文知识,也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文领域的专门人才,而是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涵盖的内容很多,诸如敬业精神、人文关怀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创业创新能力、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职业道德等。在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对于高职学生的素质能力,企业最为看重的是诚信品质、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三、培养职业人文素质是重点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显著特征。高职院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要注重突显职业教育特色,将“人文性”与“职业性”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

职业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对于某一职业所具有的体现在人文方面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人格、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等非技能性职业综合素质。对于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质事关他们的职业认知水平与岗位适应状况,事关他们的职业生活与可持续发展。因为从一些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学生职业发展情况来看,职业人文素质高的学生更易于适应岗位、胜任工作、融入企业,更易于为企业所接受,也更易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与人们所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它反映着一个人为什么要从事某一职业和怎样从事这一职业等价值判断,它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活动中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具有与专业特点相对应的职业精神,以开启职业生涯、进而实现其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作为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一种基本道德,它是一个人在从事某一职业时要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因此,我们当前要对高职学生大力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

四、学生成长成才是主体

学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他们的认知水平、需求状况与接受程度将最终决定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我们需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角,进而积极、主动、认真、自觉地参加各种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活动。努力克服学生的功利思想,立足当前现状,着眼长远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要根据学生成长、成才与成功所需,选取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开设的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最好能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与职业生涯规划开设人文类校本课程。策划的活动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如隐性课堂、实践活动以及团队合作项目平台等。

最后,要尊重学生受教育的规律,设计适合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调查显示,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专题讲座、沙龙聚会、实践感悟、参与体验等教学方法颇受学生欢迎,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运用网络传媒等现代技术手段也可以拓宽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舞台。

五、发挥教师育人职责是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一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承方面,还表现在教师对教学态度、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对学生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人文的隐形教育。

为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努力提高人文教师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人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言传身教,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启迪学生思想进步,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这样往往更易吸收与消化。至于怎样进行“渗透”,就要看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文底蕴以及方法与技巧了。王义遒指出,把人文精神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我特意用了“渗透”这个词,这表明人文精神不是生硬的加到专业课中去,而是与专业内容融合在一起,浸润在专业知识中的。

六、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是基础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载体,在教育教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是高职院校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课程。高职院校要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要求出发增设必要的人文课程,这是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途径。课程不一定要求很多,但必须要从学生素质提升所“需”出发而不是从教师所“能”出发,最好能开设一些体现高职教育特点、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校本课程,同时鼓励教师开设短小精悍、互动体验式的微型课程。

其次,课程的结构要科学合理,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有些高职院校将人文素质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两类;也有些高职院校将人文素质课程分为思政类核心课程、通识类人文课程与素质类职业课程三类。不管是两类还是三类,从形式上看都是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其中必修课要加强实践环节,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少而精”;选修课要体现学生职业人文素质培养要求,不同专业要有不同的侧重。

最后,课程的体系要体现开放性、系统性。所设置的人文素质类课程(显性课程)要能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与校内校外活动相融通。此外,整个体系还要能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衔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七、实施课内课外联动是方法

知识靠传授,素质需养成。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在于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而不仅仅停留在课程知识学习层面。因此,要想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真正取得实效,需要实施课内课外联动,需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模式。

要实施多课堂联动。积极开发人文素质教育的隐性课堂(环境)、活动课堂(校内)与实践课堂(校外),并使之与课堂教学(教室)产生联动,努力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通过开发校园人文景点、校园文化环境来拓展隐性课堂的教育内容,通过开展讲座沙龙、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来丰富活动课堂的教育形式,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环节来延伸实践课堂的教育时空。此外,我们还要基于多课堂联动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努力探索设计出“第一课堂(教室)、第二课堂(校园)、第三课堂(社会)‘三课堂联动’的,融人文知识学习、人文思维培养、人文精神塑造于一体,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让更多学生得到熏陶、接受到高品质的教育。

八、建设素质拓展基地是载体

有效拓展人文素质,有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实践实训基地。通过拓展基地项目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磨砺学生的意志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与解决问题水平。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主要包括场地类素质拓展基地、高空类素质拓展基地和水上类素质拓展基地。其中场地类素质拓展项目主要有:携手并进、礼让通行、徒手营救、信任背摔、手吊环桥、孤岛求生、盲目障碍、齐心协力、雷阵图、毕业墙等;高空类素质拓展项目主要有:高空天平、绝壁逢生、缘分天空、天使之手、风雨绳桥、空高路、攀岩、速降等;水上类素质拓展项目主要有:乘风破浪、平衡过桥、悬空渡河、智能大比拼、奥运向前冲、胜利在望等。

高职院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建设人文素质拓展基地。在校内建设素质拓展基地时,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素质拓展的实际需求,最好能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以场地类素质拓展与高空类素质拓展为主进行规划设计。此外,还要积极开辟校外人文素质实践基地,共建共享训练基地。

九、建立科学考评机制是导向

人文素质看不见、摸不着,其教育效果具有潜隐性与不确定性。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后,学习效果如何,到底学到了多少,素质提高了多少,很难有一个确切的考核评价。如何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科学有效考评,既是难点,也是导向。

首先,考评的标准要坚持多维度。目前人文类课程,尤其是必修课程,大多采用期末考试(或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评方式,考试通过笔试、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虑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考评的形式应该要多样化、多维度,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还可以是学生的获奖作品等。此外,根据素质养成的规律,我们更可以采用一些主动性、表现性等学生自主性的考评方式,如学生可以用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申请课程免试等。

其次,考评的过程要体现动态化。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不断内化、逐渐提升的过程。所以,人文素质教育考评要强调过程、体现动态,具体来说,就是要更加注重课堂表现、更加注重平时成绩、更加注重学生互评。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等表现情况、平时完成调研论文等任务情况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等作为重要的依据纳入到综合考评之中。

最后,考评的结果要反映综合性。既要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又要反映学生活动参与情况,还要反映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后素质拓展的总体情况。如有些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将人文素质分为德育、智育、组织活动能力、技能、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六个方面,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并进行量化测评,在毕业时,通过测评总成绩来发放《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养成证书》。

十、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是保障

为保障人文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与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强一些必要的管理。首先,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投入。一是要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引进必要的人文教师,加强对人文类师资的学习培训与进修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数量相当、学高身正的人文素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并积极改善他们的办公条件,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二是要加大财力资源投入。如设立人文素质教育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开展学生素质拓展与校园文化活动等。三是要加大物力资源投入。精心设计体现学校职业特点的人文景观,统筹布局体现学校品位的校园人文环境,购置数量、种类充足的人文类图书与音像资料。

此外,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管理方面。做到领导到位、机制到位、制度到位。要成立人文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指定分管领导、明确归口部门,统筹协调全校开展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大格局。还要制定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人文素质教育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

[2]高永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Bhb3RGYQ,2008-08-

17.

[3]麻富游.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人才培养;实践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大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提高民族素质或国民素质的教育。

二、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

高职学校因其学生类别、教育目标、就业目的的不同,素质教育与中职学校、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高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为人诚信,具有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能够积极进行团队合作,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就业技能。

三、高职素质教育的几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一些高职学校单纯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思想不够积极,进而大大影响了其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提高。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间断,素质教育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期间不能有一刻的松懈,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逐渐减轻就业带来的压力。

2.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存在缺陷

面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必须不断转换思路,以适应市场需要。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不能太呆板,不能只注意专业知识中某类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基础理论,这样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单一,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欠缺,后劲明显不足。

3.教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在加强高职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中职教育不同,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高职学校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导者,因此,成功实施高职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属于素质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但很多高职院校对这类隐性课程的开发不够,不能充分彰显校园文化,校园活动不够丰富,且开展的随意性较大,大大影响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

四、高职素质教育实践

高职素质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这个目标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为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服务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

1.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形成高职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及大项目落户中国,同时也带动了本土企业向国际化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的出口,就是要为不同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依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瞄准市场需求办学,形成以不同专业和产业为基础,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构建有机整体

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素质教育还应该贯穿到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到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素质教育的全程实施

学校各部门加强协调与沟通,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营造全方位开展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建立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素质教育在教育投入、条件保障、师资和文化环境建设上全面规划。

高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对高职教育者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还要注重心理素质及身体健康的教育,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足够的社会感悟力,才能不断夯实高职素质教育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岳德虎.基于Swot的高职示范校“后示范”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2]徐警武,别敦荣.大学素质教育新视角: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4).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篇9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指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职业人”首先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其次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素质。需要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文素质,如将此视为素质教育理念在职业院校的深化,可归结为职业素质教育。而目前教育界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不同看法,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本文将各观点与职业技术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分析。

一、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辨析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从19世纪初被提出以来,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表述达50多种。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界定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对教育质量非常不满,发出了“国家处于危险中”的呼声,因而“回归基础”的呼声高涨。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等的训练,许多学校将英文写作、数理统计、自然科学、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批判能力等视为学校教育基本要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左右哈佛学校发表的《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开启了核心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标志和特征的新时代。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通识教育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涉及文理学院六个领域。包括文艺领域、史学领域、社会领域与哲学分析、科学领域、外国文化领域、道德思考领域。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毕竟不同。通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专业教育(Specialeducation),通识教育是关注学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它是包括文化、道德、情感、体力等各个方面内容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在培养一个公民;而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特定专业技能人才。素质教育是从人的素质结构的具体操作目标入手解决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素质教育包括了通识教育中的内容,同时专业教育中也有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人文教育(Humanismeducation)辨析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质并促使其内化的教育活动。其中人文知识及方法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化。

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人为本,做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格,是本之本”。可见,人文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内化、积淀,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落脚点都在人身上,但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还蕴含着其它诸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文化素质教育(CulturalQualityeducation)辨析

文化素质和文化知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化知识是指经过各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得到的种种具体知识;而文化素质则指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鉴识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见,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但文化素质教育涵盖了人文和科学素质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比单纯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广。

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把文化素质单独提出,旨在培养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不仅涵盖了人文素质培养,还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

四、职业素质教育(professionalCompetenceeducation)辨析

素质教育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的讲话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基础教育不能单纯办成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叶澜(2006)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宗旨,处于一切教育活动之魂的地位,而不是一个规定化的教育活动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施以较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育途径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育评价上,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品质的养成,并鼓励不同特色的培养。严格上讲,素质教育对教育效果的衡量重基础、重长远,不重眼前。转贴于

素质教育在每个教育阶段应有所不同。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系统提出职业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只零散于各期刊中,多数从探讨的角度进行分析,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较缺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的探讨。对于职业素质的构成,有一定分歧。孙晓霞(2008)提出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宫玉杰(2007)认为除上述四项外,应将业务素质也涵盖其中;吉飞(2009)则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更有学者将职业素质进一步细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周光宇,2009)。职业素质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要求,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自然不同,故对其构成有不同认识。在借鉴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职业素质教育虽然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有所不同,但仍是具有共性的。本文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5个方面。

第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陈和(2007)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从职业理念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和创业素质教育5个方面实现。职业素质教育要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含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和职业核心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杨东进,2008)。黄三平(2008)从校园文化角度提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目前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素质教育多数仍停留在形式上,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职业素质养成是以知识为基础,课程教学仍应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设计是重点,但不能忽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否则难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落实到位。

五、结论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技术院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不仅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且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即重视培养技术能力又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从目前我国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播科技,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场中为人处事和如何思维,但是现今的职业院校培养很难达到以上要求,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应提倡职业技术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才能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americantaskForceonGeneraleducationReport.1998.

[3]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J].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1999(3-4).

[4]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1).

[6]孙晓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7]宫玉杰.论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8]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9]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10]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篇10

(一)教师的教育意识不够

职业教育工作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够明确,职业教育的执教者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将教书育人这一辩证统一体割裂开来。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成长的指引者,更为重要的职责是“育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不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割裂开来,从时间分配上把课内与课外分开,对学生的教育和治理没有形成应有的效果与合力。

(二)素质教育的位置没有摆正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但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只重视“高技能”教育,忽视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片面地认为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没有将素质教育写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或者虽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但没有具体化和实践化,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因而难以落实。

(三)素质教育体系没有完全形成

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职业教育领域还不够深入,没有建立和形成较完备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还存在着明显缺陷,缺少深入的研究和理论指导,导致把素质教育看成是有组织地开展一些科技、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停留在召开几次无关痛痒的文化、艺术类的讲座等等上。素质教育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素质教育活动课外多,融入课内教学内容少,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四)职业学校的生源水平参差不齐

近几年来职业学校生源不足,而且质量下降。尤其是技工学校,学生来源不同,文化基础差异较大,综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绝大多数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的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不强,缺少团队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越来越高。探索职业教育的新路子,成为摆在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强化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

有什么机关报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因此必须把强化素质教育理念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应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制定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规划,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全体教职工职业教育实践的始终,增强“育人”意识,形成人人“育人”的良好氛围,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科学可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建立相对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

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构建符合职业教育和学校实际的素质教育体系,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际,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使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导向,调整改革发展思路。育人模式是教育的真正内涵,体现“以人为本”教育观,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对今后职业发展和提升的要求,才能实现由服务于计划体制的育人模式向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育人模式的转化。

(三)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科的整合渗透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其学科形成和发展中总体现和渗透着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于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把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在每一门课、每一次活动中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和协调地发展。

(四)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倡导提高学生素质的学风、校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应努力开展各种形式地校园文化活动,美化校园环境,挖掘校园积淀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职业学校还应对生源市场进行细分,挖掘生源市场机会,调整专业规模及学制类型,以大市场观念发展职业教育。可充分运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使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实行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大批高质量受企业欢迎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