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对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6:42

名字对联篇1

【关键词】对联;嵌字;浅谈

一、何谓“嵌字”

对联是很讲究修辞的,很多对联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作品形象生动、内容深刻,表现出很高的使用汉字的技巧,趣味横生,妙语迭出,令人叹为观止。粗略估计,对联的修辞手法不少于五十种,“嵌字”对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对联。何谓“嵌字”,嵌字又称增字、衬字、嵌名,就是把几个特定的字或词,如人名、地名、专用事物名等,有意嵌进联语中,不露痕迹,使对联蕴含言外之音,收到“弦外遗音”的艺术效果。用嵌字法创作对联,嵌字如镶金,往往每嵌无下品。举二例:

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变旧山河。

一生唯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第一联是现代文学泰斗郭沫若所撰,联语在满腔热情讴歌新时代、新变化的同时,在联首中天衣无缝地嵌进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泽东”之名,自然而然地歌颂了领导中国人民开天辟地的历史功勋。第二联是成都武侯祠联,联中巧妙地嵌入了十个自然数,用“三分”、“四方”、“六出”、“八阵”“九伐”等,高度概括了诸葛亮在蜀中的丰功伟业,表达了后人对诸葛亮智绝天下、鞠躬尽瘁的深深敬意与怀念。

二、镶嵌的形式

创作嵌字联时,镶嵌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有竖嵌横嵌之分。我们以对联竖贴的传统方式分横竖。所谓竖嵌,就是把要嵌入的字词嵌在一句联语里。与之相反,就是把一个词拆分分别嵌入上下联语里,这就是横嵌了。比如:

灵鹫向云中隐去;奇峰自天外飞来。(杭州灵隐寺飞来峰联)

道道非常道;天天小有天。(小有天饭店联)

前一联中,“灵隐飞来峰”五字分别嵌入在上下联语里,是横嵌。后一联中,“小有天”三字没有拆分,整体嵌入下联语里,是竖嵌。

二是有整嵌分嵌之说。所谓整嵌,就是把一个词在一个位置整体嵌入,不拆分,不破坏词素的完整性。顾名思义,把一个词拆分开来相嵌,就是分嵌了。请看一例:

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破十字坡。

上联是画家黄宾虹题赠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张英杰)的对联,嵌入“英杰”二字,是分嵌,嵌入的《十字坡》、《三岔口》是盖老的拿手好戏,是整嵌。

三是有正嵌反嵌之序。正嵌,就是所嵌各字,按读联顺序出现,无论是否在一句中,如玉壶春茶馆联:

新诗玉局松风作;大隐壶公杖履春。

反嵌,就是所嵌各字,自读联顺序相反方向出现,无论是否在一句中,如左宗棠(字季高)和曾国蕃戏对一联:

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偏相左;

藩臣独误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有何曾?

上联嵌“左季高”,下联嵌“曾国蕃”,嵌入的顺序和读联的顺序相反。

四是有重嵌串嵌之便。为了表意的需要,有的对联把一个词在联语里反复镶嵌,那叫重嵌;有的对联,把同类型的事物名称一连串在嵌进联语里,那就是串嵌了。例如:

大帅用兵,士卒效命,车辚辚,马萧萧,气象巍巍,祝此去一炮成功,方不愧出将入相。

上联是串嵌,联中嵌入了一连串的象棋棋子和牌的名称,使得联语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幽默。

五是有明嵌暗嵌之别。明嵌就是把要镶嵌的事物名称和表意短语直接明显地嵌语里,这很好理解,就不再举例了。而暗嵌,所嵌之词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显得比较含蓄了。

三、一种特定的格式

七言联由于联语字数固定,不同部位的嵌字有不同的固定名称,按通行与否划分,有正格和别格,共一十六式。正格有七式:以对应横嵌而言,嵌第一字,叫鹤顶格;嵌第二字,叫燕颔格;嵌第三字叫鸢肩格;嵌第四字,叫蜂腰格;嵌第五字,叫鹤膝格;嵌第六字,叫雁翎格;嵌第七字,叫凤尾格。

别格有九式,具体是:一曰魁斗:一字嵌出句首,一字嵌对句尾。二曰蝉联:一字嵌出句末,一字嵌对句首。三曰鼎峙:三字分嵌二联中,不相并。四曰鸿爪:嵌三字,二字分嵌出句首尾,一字嵌对句居中;或者出句居中一字,对句嵌首尾。五曰双钩:以四字分嵌上下联首尾。六曰五杂俎:五字任意俎于上下联中。七曰四五卷帘:一字嵌出句第五字位,一字嵌对句第四字位。八曰三四辘轳:一字嵌出句第三字位,一字嵌对句第四字位。九曰碎锦:四字以上,任意分嵌于上下二联之中。

四、嵌字的运用

上面对嵌字说了许多,算是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也不妨自己动手作嵌字联。笔者现将在现实生活的一点创作实践,与大家一起切磋。老家建设学校,有二人各捐款数十万元,我作二联,嵌二人名字以赞之:“松高于品,梅竹常伴;辉不掩清,星汉灿明”(嵌松辉名);“新貌呈祥,昊天焕彩,居之毓秀钟灵地;明贤努力,民众齐心,系此光前裕后情”(嵌新明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兼对联爱好者,在此,不揣谫陋,以管窥豹,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名字对联篇2

论文摘要:古代文化人和贵族往往既有名又有字,而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又都有联系,这种联系给我们提供了多种极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是文化研究的一种不可多得的重要矿藏。概括说来,名与字的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同义互训;;2.反义相对;;3.相关联想;4.同类相及;;5.离合名字;6.古语活用;;7.追慕古人。

名字,本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区别符号,自古及今,人皆有之,但古之于今,却有区别。在我们今天的人名系统中,虽然仍有“名字”这一概念,但实际上是有名而无字。所以今天仍把姓名之名称为名字,是因为古人(严格说一直到建国以前)中凡有文化者,几乎都是既有“名”又有“字”。

    名,据说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的,这就是《仪礼·丧服传》上所说的“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而字,则是成年后举行冠礼时由加冠嘉宾根据他名儿的含义给起的,这就是《礼记·曲礼上》所说的“男子二十,冠而字”。

    名和字,都是一个人的区别代码,一名足矣,何以还要“冠而字”呢?《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什么是“成人之道”?何谓“敬其名”?唐人孔颖达在给《礼记·檀弓上》中“幼名,冠字”作注时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说,当一个人年满二十结发加冠之后,他就告别了童年时代而跨入了成年时代,社会也相应地承认和接纳他进人成人的行列,他就在社会上开始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比如说具有了娶妻生子、出仕做官的权利,同时也要尽保家卫国、光宗耀祖的义务。这时,由长辈原来所命和多年来被长辈所称的“名”,就不便再在社交场合呼来唤去,就得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以示他已不再是少不更事的孩童,而是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大丈夫了。这样,名和字的用途就有了分工:名是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由此也形成了古代的一种称谓礼制,“即敬称、尊称、下对上称字,自称、谦称、上对下称名。平辈之间一般都称字,只有在很熟悉的朋友之间才称名,否则,‘指名道姓’、‘直呼其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行为。

    名和字的产生虽有先后,但在意义上是相关联的。《说文解字·子部》:“字,乳也”。段玉裁注曰:“人及鸟生子日乳……《叙》云:‘字者,滋乳而浸多者也。”,原来“字”是生育、滋生的意思,所以古人将汉语书写符号中独体象形的,如“人”、“目”、‘旧”、“月”等,叫做“文”,而由“文”组合、滋生出来的符号,如“武”、“信”、“江”、“河”等,叫做“字”。人的字是由名滋生出来的,当然也就叫“字”了。字由名而滋生,它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所以又叫“表字”,所解释的是名的性质和含义,所以也叫“表德”,北齐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风操》篇中就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正因为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这样密切的联系,所以《白虎通·姓名》中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关于名与字之间的联系,清代学者曾把它归纳为“五体”(同训、对文、连贯、指实、辨物)、“六例”(通作、辩讹、合声、转语、发声、并称),近人有的则细分为十几种联系方法。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义互训

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

    (春秋)宰予,字子我。《尔雅·释话》:“予,我也”。“子”为古代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春秋谷梁传集解》:“子者,人之贵称”。在这里用以饰字。古人表字往往加“子”以为饰。

    (春秋)施之常,字子恒。《尔雅·释话》:“恒,常也”。《玉篇·巾部》:“常,恒也”。

    (东汉)班固,字孟坚。《玉篇·口部》:“固,坚也”。《尔雅·释话》:“坚,固也”。孟表行第,古人常在字之前加“伯(孟)、仲、叔、季”以表排行。

    (宋)欧阳修,字永叔。《广雅·释话》:“修,长也”。《说文·永部》:“永,水长也。

    2.反义相对

    名与字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如:    (春秋)曾点,字哲。《说文·黑部》:“点,小黑也”。《说文·白部》:“哲,人色白也”。点、哲义相反对。

    (唐)韩愈,字退之。《论语·先进》:“然则师愈与”。何晏集解:“愈,犹胜也”。又:“由也兼人,故退之”,朱熹集注:“兼人,犹胜人也”。愈为胜过,退之则是约束使勿胜过。二者对立。

    (宋)晏殊,字同叔。《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殊与同义相反对。

    (宋)朱熹,字元晦。熹,同“嬉”,光明。《尔雅·释言》:“晦,冥也”。《汉书·高帝纪》:“是时雷电晦冥”。颜师古注:“晦冥,皆谓暗也”。熹,晦义相反对。

    3相关联想

    名与字义相关联,可由此而联想到彼,如:

    (春秋)公子启,字子间。启,本义为开门,表动作;间,表名物,《论文·门部》:“阎,里门也”。里门与开门,义相关联,名、字取启门之义。

    (三国)张飞,字翼德。翼为鸟翅,其作用是飞翔,由翼可联想到飞。

    (唐)白居易,字乐天。《中庸》:“君子居易以侯命”。《易·系辞传》:“乐大知命故不忧”。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故能居易。乐天,居易义相关联。

    (五代)李爆,字重光。煌,照耀。《说文·火部》:“煌,耀也”,“耀,照也”。《太玄·元告》:‘旧以煌乎昼,月以煌乎夜”。重光,谓日和月。《文选·左思·吴都赋》:“常重光”,李善注:“谓日月画于旗上也。’旧月能够照耀大地,故煌和重光义相关联,可由此联想到彼。

    4.同类相及

    名和字所表示之物品为同一类事物,故可由此及彼,辨物统类,如:

    (春秋)孔鲤,字伯鱼。鲤乃鱼之一种,伯表行第居第一。(三国)刘璋,字季玉。《说文·玉部》:“璋,半圭为璋”。璋为半圭形状的玉制礼器,故以“玉”相应,季表行第居第四。

    (明)张宗琏,字重器。《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曰:‘何器也?’曰:‘瑚琏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瑚琏,黍翟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黄篡,宗庙之器贵者”。琏为宗庙中贵重礼器的一种。

    (清)周篆,字摘书。篆为汉书体之一,摘则是篆体的一种,指大篆。

    5.离合名字

    利用汉字可以离析组合的特点,将名拆开以为字。这样,合则为名,分则成字,如:

    (宋)欧阳哗,字日华。

    (元)许恕,字如心。

    (明)章溢,字三溢。

    (清)舒位,字立人。

    这种名字组合方式,从形体上看,二者关系一目了然,至于在意义上,也多利用汉字传写汉语词有定字的特点,让它与经典文句某些特征字相合,收到使典用事的效果。如“恕”拆为“如”、“心”后,就利用了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说“忠恕”时的一段话。《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推已之谓恕一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溢”拆为“三”、“益”后,就和《论语·季氏》:“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之典相合,表明要以正直、诚实、见多识广之人为友之志。“位”拆为“立”、“人”后,也用了《论语·雍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之典,表达了仁者之志。

    6.古语活用

    名和字都取自经、史、子、集,或概括经义,或使典用事,或采撷名篇,如:

    (唐)李商隐,字义山。《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载,武王伐封,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士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商隐,即谓殷商之隐者,义山,即谓“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北宋)王安石,字介甫。本《易·豫卦·六二艾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甫,男子美称。

    (南宋)李兼,字孟达。本《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清)王练,字澄江。本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7追慕古人

    因为倾慕前代的圣哲、贤者,并向他们看齐,于是就用他们的名字。有的在名或字中加上“师”、“景”、“希”、“若”、“次”、“齐”等字眼,有的则不加任何字眼,因为袭用古人名字的本身就体现了敬仰。如:

    (汉)司马相如,字长卿。《史记》本传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因为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所以用“长卿”为字,这既表明蔺相如的身份,也体现了司马相如建功立业的愿望。

    (北齐)颜之推,字介。此拆春秋晋国介之推之姓名以为名字。据《左传·嘻公二十四年》载,晋文公封赏随从逃亡的群臣,群臣争功,介之推厌恶他们“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不去申述自己的功劳,与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文公寻访、封赏他,介之推不出,遂死于绵山。

    (元)张留孙,字师汉。汉代张良佐刘邦,因功封留侯。因是同姓,遂自认为古贤哲之后嗣而名“留孙”,字师汉,言师法汉代张良。

    (明)方孝孺,字希直。西汉汲黯字长孺,以憨直著称。《汉书·汲黯传》:“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又“黯好直谏,守节死义”。故以汲黯之字为名,而以其品质特征为字。以“希”为饰,言慕汲黯之直。

    王建华先生说:“人名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像。人名以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而‘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人名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在文化的发展中,充当了运载、传播的工具和角色,由于年代的久远,岁月的陶洗,上古许许多多的文化内容已湮不可考,但正是在人名中,还保留着不少上古文化的痕迹。此言不虚,古人的名字中确实蕴藏着许多极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对其加以开掘和利用,对我们的文化研究工作极有裨益。比如古人名、字相应的现象,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资料,而这些资料给我们解字释词提供了重要依据,前人研究训话,常常据此来考订训释字词,发明古义。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就曾引用古人名字实例,从名字相应关系上说解字词、推求其本义。女口:

    施,旗貌,从从也声。齐奕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说文解字·从部》)

    孔,通也,从乙从子。乙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说文解字·乙部》)

    以上例子,引用春秋齐臣栗施字子旗,以证“施,旗貌”。引用古人“名嘉字子孔”,以证“孔”有嘉美之义。这类例子在《说文》中比比皆是。这种注意开发、利用人名信息资源来证训话,对于我们今天从事语义研究很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再则,古人名字相应现象,提供了判别异文得失的重要参考。古代人名历经辗转抄写刻印,时有字形之讹或异文出现,认识和掌握名与字比附相应的规律现象,有助于判别异文之得失,匡正古书文字讹谬。如东汉名士范史云,在不同记载中或名冉,或名丹,如果按名字相应的关系去考察,只有“云”可“冉冉而升”,故可知应名范冉。又如元代张择,字鸣善,一作“明善”。韩愈文中有“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话,可知应为鸣善。

名字对联篇3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但是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2、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

⑴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⑵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⑶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

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⑷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3、对联的分类

⑴按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分:

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祝贺结婚所用的对联。如: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如《黄兴挽七十二烈士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如:

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的对联。如龚自珍赠魏源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中堂联:

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⑵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

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复字联:

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嵌字联:

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拆字联:

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和同字异音。

同音异字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同字异音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读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联读音:长长涨,长涨长消

谐趣联:

取诙谐幽默之意。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回文联:

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名字对联篇4

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对联与数学联姻,就会让枯燥的数学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一、数字

数字,数不胜数。古时曾有一穷人家过节时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

横批是:二四七三

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生活的困窘。

再看。我国青岛崂山钓鱼台有副奇特的数字联:

一蓑一笠一髯翁,一丈长杆一寸钩;

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这对联意境悠远。让人拍案叫绝。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之风盛行,他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赴京城再次应举。路途遥远,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上联。秀才脱口说道: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暗暗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秀才从十至一作下联。秀才朗声说: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这一年解元的桂冠,就这样被这位穷秀才夺走了。

二、数学名词

数学名词,这在我国古代不多见。但在现在却比较多。

四川某乡村中学,两位数学教师元旦结婚,工会赠一贺联曰:

世事再纷争,加减乘除算尽;

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全。

某中学数学教师正准备与一女青年结婚之际,发生变故,直至数年后才得以完婚。同校教师感其情路坎坷,撰联相贺:

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

联中引数学名词“几何曲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位数学教师爱情的曲折坎坷。“小数循环”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数值,借以祝新人幸福天长地久,耐人寻味,真是神来之笔!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时,某班学生给老师送联祝贺。联云: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行直线、相交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联中巧嵌数学名词,贴近自然,情深意切。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三、数学家名、数学书名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试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做对子。

他出的上联只有三个字:

孙行者

考生的答卷则五花八门,有“猪八戒”、“沙和尚”等,甚至有因极度不满破口大骂“王八蛋”的。当年对出的最好的下联是“胡适之”。后来楹联界评论说,最理想的下联应当是:

祖冲之

姓氏“祖”对“孙”,同时又可作“祖父”对“孙子”解释,动词“冲”对“行”,虚词“之”对“者”,对得十分工整。而且孙行者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祖冲之则是实有其人,实对虚,更为难得。

1953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随同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出国考察的途中,他即景生情,口吟这么一则上联:

三强韩赵魏

并向大家求对下联。这里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强国。同时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给下联的应对带来新的难题。

在座的诸人都是大伤脑筋。一时不知所对。过了一会。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又随口抛出一句下联:

九章勾股弦

这下。使满座为之绝倒。

《九章》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书中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中所夹直角的两边“勾”“股”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弦”的平方。同时,这里的“九章”又隐喻了代表团的另一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华罗庚的这副妙联。一时在楹联界和学术界传为佳话。

四、数学题

清乾隆五十年。朝廷为了表示国泰民安,把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请到京城,为他们举行一次盛大宴会。在宴会上,乾隆看见一位老寿星,年高141岁,非常高兴,就以这位寿星的岁数为题,说出上联,并要纪晓岚对出下联:

乾隆帝的上联是:

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的下联是: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联的“花甲”是指印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是21岁,就是60×2+7×3=141(岁)。下联的“古稀”是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岁,也就是70×2+1=141(岁)。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千古传诵,后人追随诗中意境,写了一副叠字对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睛睛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对联中共有10个不同的汉字。如果把它们换成数字1,2,3,4……9,0,可以编出下面一道数学趣题。

在以下两式的左边添加符号。使它们变为正确的等式。

1122334455=10000

名字对联篇5

如果你不想碰到这种尴尬,就接着往下读,本文的建议或许会让你受益终身。

大脑记忆规则

记不住名字之所以会发生,完全是由于人类大脑的记忆系统所致,这个记忆系统是以相互关联为规则的。大脑非常奇妙,它既不像文件柜,分门别类地储存信息,再贴个标签加以识别,也不像电脑磁盘,建一个一个的文件夹,把信息存进去。

大脑里所有的记忆信息,都建立在相互关联的基础之上,有时候人们做白日梦就是这个原因。如果留心,你应该能注意到现在正读的这本《大科技》杂志,它是在河南省印刷的,而河南省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少林寺。假如,同时你班上有个同学李显,刚好上次暑假时去少林寺旅游了,他还买了一把精致的宝剑。宝剑特别像著名的倚天剑,非常漂亮,他特别喜欢。那么,他是否在一边观看少林寺塔林,一边舞弄着宝剑?他有没有看到少林寺僧人练武功,跟他们学练剑?等等。

这种关联想象其实就是一种“白日梦”,它天马行空,无边无际,但是每一种想象都与前一种衔接、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不是建立在逻辑顺序上,乃是建立在时间、地点的巧合,信息的获取方式,以及信息的意义上。

以此方式,所有的记忆信息在大脑里构建成了记忆网络,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这意味着,人们可以从某个信息推导出另一个信息,比如从“少林寺”这个信息,很容易推导出“河南著名景点”,反之亦然。只有这样,人们的记忆才显得有意义,而且这也是人们经常做的事情,聊天的时候从一处联想到另一处。

人名难记的原因

虽然大脑的记忆容量非常大,但是新信息能否进入,不取决于它的大小多少,也不取决于我们记忆的愿望有多强烈,乃是取决于新信息与大脑已有记忆信息发生了多大程度的关联。换句话说,大脑记忆是有目的的。

当你遇到一个新朋友,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这个信息对你已有的记忆网络而言,是一段随意的碎片信息,并且与你所知道的其他信息都联系不上。而如果你与这位新朋友进一步聊天后,就会知道他的工作、爱好、家庭或其他的相关情况,而这些信息就会与你已有的记忆网络发生联系。

假如现在你正和一位陌生人聊天,这位陌生人穿蓝衬衫,喜欢动物,爱与动物打交道,而他出生在军人世家,父母当然希望他将来报考军事院校,从而成为一名职业军官,但是他宁愿放弃这种家庭优势,而选择动物专业,将来成为一名动物学家。那么,只要你能记住他一点信息(如军人),就可以根据记忆网络,联系到其他方面(虽然很容易当兵但不愿去,或想放弃军人优势转向动物专业,或喜爱动物,等等)。在这其中,这位陌生人的名字与这些信息一点儿也关联不起来,与聊天内容也几乎没什么联系,相比之下,它只是一段孤零零的碎片信息。因此,你对聊天内容会记得很清楚,但却很难记得聊天对象的姓名。

记人名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一大好处就是能为人们找到实用的解决方法,心理学也不例外。下面介绍一些基本的记忆原则,它能改变这种状态,使人名与其他记忆信息紧密结合。

首先无论在哪里,记忆的黄金法则之一就是反复练习,反复越多记得越牢。你在社交场合如果觉得某个人的名字特别重要,必须牢牢记住,就反反复复地默念。另外,可以把对方的名字与聊天内容联系起来。当询问对方问题时,可适当插入他的名字,比如“某某某,你上几年级?”“某某某,你爷爷真的走完了万里长征吗?”

其次,可以尝试把名字与自己已知的信息关联起来。只要能让它进入已有的记忆网络,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关联都可以。假设,上面提到与你聊天的陌生人名叫赵政,他穿着一件蓝衬衫,而你曾经有一位初中同学也叫赵政,只是穿着黑色衬衫,并且从未穿过蓝衬衫。这个联想或许有些无厘头,但却可以帮你记住这个名字。

第三个方法,尝试把别人的名字与他自身的某些方面关联起来。通常情况下,当你听到他名字时产生的第一印象,就是把名字与其他方面关联起来的“媒介”。例如,赵政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因为2000多年前大名鼎鼎的秦始皇赢政幼年时曾经有一段时间就叫赵政;另外,秦始皇曾在地下建造了大型的兵马俑,而赵政也喜欢动物,他肯定也喜欢与大批马群相处,不过估计他应该不喜欢在地下与马群相处。

这种联想可能会非常怪诞,不过没关系,因为你根本没必要告诉别人。实际上,不告诉别人也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对你这位新朋友!总之,这些联想有助于把名字与我们大脑已有的记忆信息关联起来,可能的话,甚至能构建一个新的记忆网络,这样就不会轻易忘记人名了。

小测试

名字对联篇6

二字式

无情对,早在明朝就已出现。据《古今谭概》记载,明成祖朱棣当朝时,一日,忽然对大学士解缙说:“朕以‘色难’为上联,欲求下联,然而非常难对。卿以为如何?”朱棣话音刚落,解缙便应声对道:“容易。”成祖一时不明白,就说:“既然是很容易的,为什么不快快对出来?”解缙又道:“臣已经对过了。”成祖一琢磨,于是笑着说:“对得好!对得好!”――这的确是副很好的无情对:“色”对“容”,即脸色对面容,属名词对名词;“难”对“易”,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并且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实在难得。

三字式

清代显官张之洞擅长对联,尤其喜欢无情对。一日,张之洞在陶然亭宴饮,他就地取材,以“陶然亭”三字征对,工部侍郎李文田说:“若要无情,除非阁下姓名为对方妙。”在场人同声叫好,张之洞也高兴地认同。“张”、“陶”,均属姓氏,为名词对名词;“之”、“然”都是虚词,是虚词对虚词;“洞”、“亭”,皆为旅游名词,属于名词对名词。此联就字面来说,对仗极其工稳,从内容上讲,却毫无关涉。一是名人,一是胜景,实在可以称作妙不可言的佳构。

当代学者,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江先生曾作一联:“乔国老,石家庄”。上联为三国时人名,下联为当代都市;且“乔”、“石”为姓氏对,“国”、“家”为社会名词对,“老”、“庄”既可指老子、庄子,亦可指他们的著作《老子》和《庄子》,虽有两解,但均为名词相对。如此工整佳妙,读之品之,自当称奇不已。

五字式

解放前上海曾有以“五月黄梅天”征对,下联为“三星白兰地”。此无情对涉及到数词、色彩词、植物名词、天文方面词语,其对无不工稳,且用语凝练,读来清脆响亮,细品处大有美酒、鲜梅盈口,余香缕缕不绝。

当代四川楹联艺术家倪丁一先生也有一副无情对:“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此联牵合工稳:“珍”、“瑞”乃奇珍异宝对吉祥如意,“士”与“妃”为才子对佳人,“苹果”和“葡萄”都是水果,“脸”与“牙”皆为人体的一个部位。而且,“珍妃”既是一位皇妃,又可通指美女;瑞士既是国名,又可通指美男子。上联说珍妃的脸像苹果一样美丽,下联讲瑞士的牙像葡萄串一样整洁干净。联语巧妙,读来甚觉良多趣味。

七字式

清代显官张之洞还曾为征对“树已半枯休纵斧”,对得一下联:“果然一点不相干。”两联相映生辉,浑然成趣,实属难得佳作:“树”、“果”,为植物名称相对,“已”、“然”为虚词相对,“半”、“一”为数词相对,“枯”、“点”为形容词相对,“休”、“不”为副词相对,“斧”、“干”(借指“干戈”之“干”,即“盾”)为兵器类名词相对。此联上下各句字字相对,十分工整,每句各自语意通畅:上句是说“树木已经干枯,就不要动斧子砍伐了”,下句是说“果然一点也没有干系”。两句联系起来看,上句很像典雅的唐宋诗,而下句倒是地道的口头俗语,二者相去甚远,果然“一点不相干”!

名字对联篇7

晋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山西小江南”之美誉,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其总体布局灵活多变,建筑空间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洞亭桥榭,殿阁倒影,树影婆娑,泉水流淌,穿行其间。再加上副副匾联点缀其中,真是美不胜收。晋祠保存了从宋代以来的楹联匾额200余副,文字大多为名家手笔。或叙事绘景,寓意深长;或书法道劲,古朴典雅。游客在饱赏晋祠山水文物古迹之后,可以领略其深邃的哲理,欣赏其优美的文字和精湛的书法艺术,从趣味中获得了一番艺术的享受。

匾额

匾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无论是在园林名胜还是名门宅第,匾额的踪迹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历史的见证。

“难老”匾

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悬挂的匾额“难老”,语出《诗经・鲁颂》:“在泮饮酒,永锡难老。”出自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傅山之手,圆润流畅,豪迈俊逸,乃“晋祠三名匾”之神奇之笔。

傅山(1607~1684年),又名真山,字青主,又字侨山,号公之它、石道人、朱衣道人等。山两省阳曲县西村(今属太原市北郊区)人。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善书画,博极群籍,具有民族气节而又富于现实批评精神和学术创新精神的启蒙思想家、爱国者。其著述颇丰,有《霜红龛集》行世。

“水镜台”匾

水镜台正面悬挂的匾额“水镜台”,语出《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比喻戏台上的人物,无论忠奸善恶,都逃不出世人的眼睛。出自乾隆年间翰林杨二酉之手,清秀潇洒,为“晋祠三名匾”之秀丽之笔。

杨二酉(1705~1708年),字学山,号又村,别号柳南居士,晚年号悔瓮,太原晋祠南堡人。清雍正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授编修。乾隆三年以御史巡察台湾兼理学政,政绩卓著。后官至兵科掌印给事中,能文善诗,尤工书法。为官清正,不畏豪强,时人称“倔强人似铁”。乾隆十六年“原品休致”,四十五年病逝故里,享年76岁。在他归里后的28年中,对晋祠的文化多有建树,诸如扩建唐叔虞祠、文昌宫,移建唐碑亭,复制晋祠铭碑等。所作《晋祠全景十六首》《柏月山房记》给晋祠风景增添了不少秀色。现存《全景诗》题壁、《柏月山房记》砖刻,更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对越”匾

对越坊正面的匾额“对越”,语出《诗经・鲁颂・清庙》:“……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意为报答并表彰祖先的功德。是太原县举人高应元所题,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游龙,为“晋祠三名匾”之雄伟之笔。

高应元,生于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东庄人,为当时著名书法家。

“永锡难老”匾

“永锡难老”匾为篆书,悬于圣母殿内檐北端。为山西祁县晋商渠家渠本翘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纂并书,语出《诗经・鲁颂》。“锡”当“赐”讲,意即永远赐予青春长驻。这里是祈求、赞颂晋泉永流不息之意。该匾采用阴刻、弧形、贴金的手法,由于光线与视觉的反差,使人看起来一会儿凸出,一会儿凹进,十分有趣。

楹联

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的独特形式,是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占有一席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殿堂中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水镜

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

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

全联结构严谨,对仗工整,作者仅用20个字,即描绘出一幅晋祠胜境自然景色的画卷。

撰联者宁悼德,晋祠南堡人。清末贡生,工书法,善诗文。

现挂水镜台东向正中楹柱上的黑地金字隶书联是1983年所刻。书者刘炳森(1937~2005年),河北武清人。生前任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是现代著名书法家,尤工隶书。

圣母殿前廊联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

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

全联是对晋祠山水和历史的概括描写,上联指出高耸的悬瓮山下一股晋水分流而去,下联概括剪桐封唐泽及民生的历史渊源。

撰联者祁隽藻,山西寿阳人,字叔颖,又字淳甫,号春圃。嘉庆进士,后致仕。同冶间以大学士衔为礼部尚书。在朝廷数十年,荐贤甚众。工诗词,善书法,卓然成家。

现挂圣母殿中门两侧的此联,为1981年由费新我重书。费新我,原名省吾,后改为新我,字立千。1903年出生在浙江吴兴双林镇。当代著名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汀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白鹤亭联

一沟瓜蔓水,十里稻花风。

此联集清吴雯诗句而成,将晋水与稻区灌溉水系比作一条瓜蔓,天然生成,根苇叶悄,浑然一体,分布均匀,荣枯与其,寓意深长。

作者郑林(1907~1987年),曾任山西省副省长,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唐碑亭联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此联现嵌贞观宝翰亭内东壁上,足朱彝尊集杜甫诗句楹联,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著名书法家德砚香书,晋阳书院主讲沈巍皆跋,刻石嵌壁。全联以10个字概括了《晋祠铭碑》以武力取得天下,用文教巩固政权的内容。这副楹联由于文、书俱佧,成为蜚声中外的雅联。它的拓片深受中外八十珍爱。

朱彝尊(1629~1709年),号竹坨,浙江秀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通经史,善诗词古文,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著有《经义考》《曝书亭集》等。康熙五年(1666年)曾游晋祠,作《游晋祠记》《唐太宗晋祠碑铭跋》和《晋祠唐太宗碑亭题壁》《台骀庙》诗。

傅山纪念馆联

万竿逸气争栖风,一夜凌云看箨龙。

此联出自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傅山之手,以行草书联,行笔如流水,着墨似飞云,飘逸潇洒,秀里藏刚。全联写出竹的纯洁而高贵的品格和气节,对仗工整,贴切而奇特,读来有生气勃勃之感。

翰香馆联

登高而思,此乐万古;

立言不袭,自成一家。

此联集峄山碑而成,是晋祠目前仅有的三副篆书刻联之一。言简意深,高瞻远瞩,颇有哲理意味。

作者杨笃,字秋湄,山西乡宁人。清光绪时举人,通词章,工书法,对金石颇有研究。光绪十八年(1892年)曾主编《山西通志》。

景清门联

山环水绕无双地,

神乐人欢第一区。

此联是杨二酉为“景清门”所拟,现仍悬挂于门(此门原为晋祠大门,现已移至奉圣寺作了山门)明间檐柱上。字为日本现代书画巨擘原田观峰先生重书,别具一格。

晋溪书院子乔祠联

子晋导仁风,千秋训迪雍川谏;

河汾绵德泽,百世繁昌钮镂家。

此联现挂子乔祠正门楹柱上。联语用典贴切,对仗工整朴实,全联道出了太原王氏千秋训迪、百世繁昌的历史渊源。刻联以隶体作书,工整朴茂,典雅灵动。由晋祠博物馆副馆长、青年书法篆刻家赵宝琴摹刻。此联堪称书文并茂、刻艺精湛之作。

撰联者张颔,山西介休人,古文字学家,著名书法家,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

名字对联篇8

楹联界定

什么是楹联?按粱章钜在《楹联丛话》中所言:“楹联。也称楹贴。后世题联于楹柱,故名”。梁章钜关于楹联的界定十分明确,楹柱是唯一条件,但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之所以说梁章钜关于楹联的界定并不完备,在于它缺少了“匾额”这一界定的重要条件。不把与匾额相呼应作为条件的楹联则成为无头联。没有主题,联为谁而作?

匾额以巨大的榜书。彰显着建筑的等级身份。起到标识主旨大义的核心作用,而楹联则以符合联律的文字阐释和解说着匾额的深刻而又博雅的内涵。从建筑美学看,过去巨匾孤陈其下空白。是一种美中不足,及至置楹联于匾额之下,填补了这一段空白。从建筑文化看。匾额与楹联都是以文字和书法为手段构成了一道彰显建筑主题思想的文化景观。成熟的对联艺术移置于楹柱之上是匾额文化发展的结果。

楹联烘托了匾额,使匾额更引人注目,楹联又使匾额传扬得更久远。楹联自己也因立身于匾额之侧凸显了高贵地位,同匾额一样名声远扬垂名青史。

所以两相比较,在楹联与匾额组合之中。匾额无论位置和作用都处于主导地位,如果说匾额是红花。楹联则是绿叶,两相辉映共同辉煌。

依笔者之见,楹联当如此定义:凡文字与匾额相呼应,型制与匾额相匹配,书写粘贴或悬挂于楹柱之联语,均属楹联。或者:凡置于匾额之下悬挂于楹柱之上的联语都属于楹联。

“论联不言匾”的研究倾向是偏颇的。匾额与楹联的组合具有千年的传统,是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横匾高高在上如君,直联垂立两侧,有如君臣父子,是一种珠联璧合的匹配,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匾联以相同或相近的艺术形式,用语言艺术、造形艺术造就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标识着建筑的生命与灵魂。构成了建筑物最直接的文化景观。孤立的研究楹联,割裂匾额与楹联的关系,在理论研究上也难以畅通。

古人与当代一些有识学者。深悟这一道理,所以著学论说多是继承传统,匾联通论或匾联共赏不乏佳作。如苏州大学中文系曹林娣教授所著《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一书,二十余年多次再版就是典型。再有杨新先生的《故宫匾联导读》,李文君先生的《紫禁城八百楹联匾额通解》也都成为研究楹联匾额必读之作。

对联体系划分

从古至今,面对名目繁杂,浩如烟海的对联,有无数人企望能删繁就简。合目显纲。楹联巨匠梁章钜是最早提出对联分类之人。他曾把楹联归结为十类,后世人们也曾尝试各种方式进行体系划分,但未见成果。之所以未见成果,原因在于楹联学界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观念,即:楹联在整个文学形式中就是一个大体系,其下已无体系可分,只有品类之别。这种观念钳制了人的思维,不愿作“不可为而为之”这样徒劳无功之事。但忽略了体系划分就是一种深层次的研究,是建立科学研究理论框架,同时也是形成学术理论研究体系的基础,楹联学的研究理论严重滞后于实际发展根源也在这里。

体系划分是以固态的艺术形式为表现手段,联为基础,并以依托建筑物为载体,以昭示社会的遗存为主。

实际上在古代凡称之联语的作品,无一不经以各种形式的展示得以传扬,之所以形成模式和习俗,正是受这种良好展示效果的影响。在古代传媒不发达的条件下,建筑物几乎是唯一的展示之地,而这种展示不是为展示而展示,而是以这种展示表达建筑物主人的思想情怀。表达主人的道德观,是非观和价值观,以文字和书法造就了建筑文化景观。据此提出对联体系划分的设想。

既然是依托建筑物来划分体系,那么就以依托建筑物的部位来命名,并依此分为以下三大体系。

楹联体系

楹联:凡属匾额之下题刻悬挂于楹柱之上的联语,均属楹联。

楹联的出现时间,有人说始唐,兴于宋,盛极于明清。从文化角度而言,楹书、楹贴的发展,联语的成熟,建筑文化的需求,礼仪制度精细化都是催生楹联诞生的重要因素。楹联,在应用上具有长久性或永久性的特征。

楹联的应用,也是匾额文化发展的结果。匾额的特征是简约千言于数字,或标识名称、或宣扬教化,状景写物或抒情言志,二字三字四字精炼之极,并非观者都能尽解其意。楹联的出现。用简洁文字语言,对匾额所蕴含的主旨大义进行全面又精辟的阐释与解说,弘扬匾额的主题大义。门联体系

所谓门联,是指楹柱以里凡属门的范围内,铭刻、粘贴。悬挂于门扇、门框、门墙上的联语皆属门联。这其中也涵盖春联及其它节庆喜联,这其中除铭刻于门上类似“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的楹联,临时性居多。

墙联体系(堂联体系)

墙联,指一切粘贴或悬于壁的联语。范围相对宽泛。若指堂联,如所谓中堂类等有面窄小之嫌,对联应用于宫庭、官署,府第及民间。壁联几乎涵盖一切依墙之联语。

这三大体系的划分,涵盖了从古至今的一切联语。历史上也曾有人试图分官方对联和民间对联两大体系,但不易理清。还有一种尝试是从建筑物类别分,但宫联、殿联、楼联、、亭联、阁联、过于琐碎。除此之外,也有从用途分为寿联、婚联、生子联、升官、挽联,同样琐碎。至于以数字分类、以手法分类同样都有不完备之处。这些都是在体系之下。从不同角度的分类。因此不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关于匾额

“论楹联而不说匾额”是当前楹联学界研究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无论是无意的疏漏,还是刻意的回避,亦或是为造成楹联独尊的地位,都是不可取的。这种倾向影响了楹联的研究。这种看来有点“重楹联而轻匾额“的倾向出现,关键在于不解楹联与匾额的关系。不知匾额在建筑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匾额作为一种标识名称的形式,在春秋战国时已有雏型。宋人洪迈在其所著《容斋随笔》中已有《列国城门名》的文章,文章中抄录了数十个城门名。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统一文字的同时规范了这种标示的名称的形式,并定名日:署书。

匾额,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物,是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文字书法相结合,并融人多种技艺而形成的实用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标志。

秦始皇统一中国创建了诸多制度,匾额当是其中之一,只是未被关注。秦始皇崇尚黄老之学,对法家名学更是封为经典。他认为五帝三王之所以事业不成功,在于五帝三王法度不明,实不称名,故不长久。秦始皇深知,名正则治,名丧则乱的道理。深知名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他大胆地尝试礼法兼用,并抓住了以礼治国的要害在于以名治国。他为了让名凸显,做到“贵贱并通、尚否陈前、靡有隐情”,建立了“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的制度。把礼法制度中的名分,用技术手段。使之物质化、艺术化,这就是匾额。

秦始皇用匾额彰显礼法制度,并成为礼法制度的标志,用以治国安邦,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匾额的形制及功用,被历代王朝所承袭,即使是辽、金、元、清入主中原,依然沿用,未曾易其形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官方和民间两大匾额体系,共同实施标识和宣扬教化的功用。匾额的应用遍及九州,广泛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以致千行百业,出现了“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文化景象,为中国赢来“礼仪之邦”的赞誉。匾额,用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国国学的全部经典,承载了优秀道德的精华。

匾联的完美组合

关于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中的匾联,也有说不完的故事。

该馆展陈尽量用集藏的匾联,当藏品不适用的时候,由于博物馆布置的需要自己也尝试楹联对联的写作,以补馆藏楹联之缺,运用楹联这一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凸显其文化内涵。而中心则独出新裁地悬挂了一面直径1,2米木质仿古铜镜,文字“状元及第”作为让人猜想的横批。穿过明代石牌楼大门就会看到一个影壁,这座影壁粘一副笔者写的对联:“苦、太苦、苦在执著;难、太难、难在境界。”现在这座影壁已成为一处景观。有人理解为一家私立博物馆创办者在倾诉艰辛,更多的人认为此联写出了有追求人的共同心态,也有人称赞此联好在“难在境界”四个字。

绕过影壁是博物馆第一进院。五楹的仿古建筑一字横列。在中间的额枋上悬挂一面大匾,匾文为“励志堂”,门两侧楹柱上悬挂一幅自拟的长联:“古匾横陈端庄厚重榜书势如虹写尽千秋科举中华文脉;残额高悬典雅肃穆擘窠形胜斗彰显百代贤良民族精神。”

励志堂匾文及楹联均为北京著名书法家张济生先生题写。楹联文字则由笔者所拟。且不论这幅楹联水平高低,但遍查诗词没有找到为匾额所作诗句。这幅楹联表述了笔者对中国匾额及匾额文化的认识,也在告诉参观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就是因匾额的式微开始。

博物馆后院水榭最显眼处,悬挂了乾隆五十九年由两位江西大主考题写的匾额。匾文为“登科”两个端庄道劲的大字,在匾下两侧楹柱上悬挂了一幅原配楹联:“文章真宰科名爵位赖陶甄;笔花永灿列宿光联拥壁辉。”而题写人则是乡试大主考,一位是乾隆三十一年探花刘跃云,官至礼部侍郎,另一位署名者是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至陕西道监察御史的钱拭。

与这幅匾联相对的序厅后门也是同样的陈列。大门之上高悬一面“鹏翮高举”黑地金字匾,两侧楹柱配置了一幅楹联,“堂构衍先型提椠怀铅泮水芹摘千古藻;箕裘传后裔分经守艺燕山桂植五枝荣。”

这是主人朋友为主人侄子考中举人题写的匾。“鹏翮高举”,四字既有对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的赞赏,也是对中举者的激励。这幅匾联也是原配楹联长近3米。

名字对联篇9

关键词:古代建筑;装饰设计;书法艺术;装饰

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

CalligraphyDecorationofancientChinesearchitecture

YinJuan

书法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艺术,书法艺术在建筑上的运用,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其它民族建筑体系无法比拟的深度和丰富性。即使在今天,加强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及运用,仍然是中国建筑语言探索中的一个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向。建筑装饰是以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为目的的行为,是建筑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中华民族从远古起,就有着独特的居住和生活方式。与原始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促进,中国建筑逐渐形成了以木质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以梁柱构架为组合形式,讲究中轴对称具有稳定特征的方式和格局。中国的建筑装饰有着稳定、独特、丰富的面貌,也造就了众多的艺术特色,其中汉字书法装饰就是其典型之一,这种传统的装饰方法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风”。早期的书法比较具象,重视文字的象形性,随着文化的发展,象形字减少,书法更多通过结构疏密、点画轻重、行笔缓急,来表现人们对形象的情感,抒发意境,逐渐由写实走向写意。建筑中的碑碣、摩崖、匾联等大部分是研究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自身造型美,而且书体气质和所在的建筑环境高度相协调。例如王体行书洋溢着环境之妩媚,颜体楷书增添了环境之壮美,汉碑体势可使环境有古朴的内涵,怀素的草书神韵使环境充满动态之美。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提高建筑文化品位、深化建筑意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汉字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以其装饰建筑,更体现了中国建筑的民族特色。中国古建筑的汉字书法装饰,大多表现在建筑构件上,如文字砖石、门、墙;文字瓦当、影壁上镶嵌的书法雕刻等。构建上附加的物件如匾额、楹联、书条石、题刻等上均有汉字书法装饰的体现。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的一大阶层,他们的书法文化观,直接影响着古代汉字书法装饰风格的走向。他们的书法文化观偏于书法的趣味和意境,他们的观念使古代汉字书法装饰向艺术升华。在“文士”书法观的影响下,书法艺术作品也渐渐作为装饰元素进入建筑,如楹联、匾额、屏风等。文人气息的掺入,使得古代汉字书法装饰在重视雕刻等工艺制作的同时,更注重再现笔墨的传情达意。中国古代建筑上的汉字书法装饰自汉代以后便大量使用并沿袭至今。

一、文字瓦当

古代建筑构件上汉字书法装饰的形态主要是瓦当与砖文。瓦当与砖文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主要构件材料,西周时已经开始使用。“瓦当”俗称“瓦头”,是筒瓦顶端下垂部分,能庇护屋檐避免遭受雨水侵蚀,一般有半圆形和圆形。“砖”,是由粘土制坯,入窑烧制而成,用于砌墙、铺地、贴壁灯,一般有方形和长条形两种。瓦当和砖应建筑构件的功能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向装饰化发展,从而导致砖瓦类也趋于装饰化。因此出现了画像瓦当、几何瓦当、文字瓦当等;砖也由素面砖发展为文字砖、画像砖等。在装饰性强的汉代瓦当文字、砖文中,几乎都以篆书为载体,究其因,大抵是因为篆书本身象形、会意成分多,点画、结构可塑性、装饰性比较强,横平竖直容易通晓、笔画珠圆玉润、清秀雅致;且篆书在汉代已经不作为日常书体使用,在客观上有利于文字装饰的设计。古代建筑上的文字瓦当和砖文,主要是从笔画的形态变化和结构的屈曲扭动等方面凸显了整体的装饰意味,具体表现在装饰笔画姿势、装饰结构形态、装饰的整体意识等方面。瓦当文字内容包含面也很广泛,主要有:纪事类的“汉并天下”、官署类的“都司空瓦”、宫殿类的“蕲年宫当”、私宅类的“吴尹舍当”、吉语类的“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图1),品种多样、内容丰富,在书法艺术中独树一帜。

瓦当融绘画、书法、工艺及雕刻于一身,是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北宋时期就已见于著录,如北宋王辟之所著的《渑水燕谈录》载:“秦武公作羽阳宫,在凤翔、宝鸡县界,岁久不可究知其处。元佑六年正月,直县门之东百步,居民权氏浚池得古铜瓦五皆破,独一完瓦。面径四寸四分,瓦面隐起四字,曰‘羽阳千岁’。”文字瓦当的大量出现,不仅完善了瓦当艺术,也更加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汉代建筑更加普及,皇室贵族的建筑日趋豪华,一般平民的居室普遍舒适美观。汉赋中也出现了很多词藻来赞美汉代的楼阁等建筑。用作建筑装饰物的瓦当,调动和发掘了艺术家的才智。瓦当在文字之余常配以图案、乳钉,字为画添趣,画为字增色,虽然字少却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毫无单调呆板之感。曲折方正的文字和单线云文相映成趣,富有装饰意味。瓦当圆圈的形状,根据记载文字字数多少,分割成半圆、扇形等,极大地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获得出神入化的文字变形,在变化中追求本质的和谐。①

二、匾联我国自古讲究人有人名,地有地名,一切事物都有名称。各种建筑中,从单座房屋到大的建筑组群也都有名称。建筑的名称因其外观形状或主人的身份地位特征被人们口头传播而约定俗成,如“花厅”、“白家牌坊”、“八角楼”、“九间头”等;而大部分则以匾联形式表明。我国古建筑上用的匾联有两种意义:一是表明建筑名称,另一种是建筑主人对事业、环境、建筑本身的赞扬语句。匾联以文字艺术表现,用语言文字进行装饰,意境深远、意义深邃。它又是一种装饰手法,若没有匾联,则总感觉缺了些什么,名不正,言不顺,建筑的妙处就不能深刻地传达。②匾联为建筑画龙点睛,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蔚为大观。虽然匾联只是附属于建筑的一个名称、代号,但其内容丰富多彩。在房屋或者殿堂的房檐下,门上挂一个牌子,在牌匾上注明什么堂或什么厅,一目了然。比较重要的建筑前端横匾两侧还要挂上诗文条幅,这叫做对联或楹联。这一套方式称为匾联。③匾额、楹联与古建筑融合密切,与建筑浑然一体,既标明建筑的用途、意境,又解读了建筑物的内涵、风貌、周围环境等。在《营造法式》中,专门设置了匾额(牌)的形式与做法的内容。匾联是我国古代的经伦义理、经史文字、三纲五常等在建筑上的体现,既给人们精神享受,又体现出华夏文明。匾联一般用于大门、二门、佛殿、佛龛、牌坊上。我国浙江、福建的民居住宅大院都有名称。例如敬爱堂、展鸿堂、福和堂、风云堂、喜望堂……用堂之名来代表大住宅之名。吉林、黑龙江一带,也有许多堂名。如“东盛堂”代表吴家,“百忍堂”代表张家等等。公共建筑更有许多牌匾及对联。和普通民宅不同的是,在庙宇、宫廷、佛寺等大建筑组群中,匾联一般用木板刻制或者石材雕出匾联的字样,终日悬挂或是平时摘下保存,节日才安装挂起。匾联及其文字既有了装饰的意义,又别有风味,温文尔雅,体现出一种诗书门第,光宗耀祖的思想。(图2)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图片来源:《桃花源里人家――黟县》,安徽文艺出版社)[KH*2]

(一)匾额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属于额。故对“匾额”作定义为: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也有人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如果建筑四面都有门,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是正面的门上必须有匾,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匾额原用于标明建筑物的名称,后来发展为多种类别,包括商业字号匾、文人斋馆匾、堂号匾、喜庆匾、牌坊匾(图3)等。南朝宋羊欣曾记载:“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

(图片来源:《桃花源里人家――黟县》,安徽文艺出版社)[KH*2]

说明西汉时已经出现在建筑上悬挂匾额。匾额的书法装饰多为长方形,其中竖式的常称“华带型”,横式的常称“大匾”。华带牌一般用于宫殿、庙宇、寺院等古建筑的殿堂,如北京故宫各个殿宇的正门中间部位都悬挂有“华带牌”(图4)、浙江普陀佛庵的门头也是如此(图5)。匾额的制作一般是书写或者刻在木板上,悬挂在需要的地方,有的做成砖雕或石刻,镶嵌在需要装饰的建筑部位。匾额书法的字体根据其装饰的用途而不同,如门楣、厅堂等重要的位置多用篆书、隶书、楷书,以示端庄;书斋、庭院、台榭、庭阁等位置的匾额字体则较为自由。

匾额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文辞赋、建筑艺术、书法篆刻等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以凝练的诗文、深远的寓意、精湛的书法,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匾额按其性质来说,大致分为五类:(1)堂号匾,例如纪晓岚的阅薇草堂;(2)牌坊匾,常用作表彰;(3)祝寿喜庆匾,这类匾额较为常见;(4)字号匾,如北京的同仁堂、荣宝斋等;(5)文人的题字匾额,即具有文学色彩或是座右铭式的匾。

匾额就题材而言大概分为:(1)楼堂殿阁的名称,如“滕王阁”、“望月亭”、“望江楼”等;(2)商家字号的名称,如“荣宝斋”、“同仁堂”等;(3)歌功颂德的题词,如“桃李满园”、“高山仰止”等;(4)绘景抒情的题词,如“山清水秀”、“春和景明”等;(5)述志兴怀的题词,如“天道酬勤”、“海纳百川”等。(6)庆典开张的题词,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

纵观屋舍或者景点的匾额装饰,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民居屋舍匾额大致都是:芝兰入室、忠厚传家、安乐等;或者是自然景观的如:山清水秀、碧水萦绕之类。这些象征着吉祥、安宁、祥和的文字,表达了我国人民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和欣赏趣味。祠堂府第、民居屋舍的匾额,大多数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有部分具有积极意义。如“世德流芳”、“五马流芳”等,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各种匾额文字大多拜求名人或文人泼墨书写,这类匾额集字、印、雕、色于一体,辞藻华美、言简意赅、书法精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等。

(二)楹联楹联不同于喜庆时张贴的对联,是指雕刻在木板上,长久悬挂于厅堂阁楼,与建筑融为一体,作为抒发和寄托情怀的载体。楹联是一种集书法、雕刻、诗词、建筑艺术为一体的立柱装饰艺术。④与匾额同样是我国古典文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与匾额同时配合使用。楹联也称“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根据《宋史•蜀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岁除之日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桃符联语,挂在宫中迎春祈福,后将此引为对联的初例,距今已逾千年历史。楹联的文字较之匾牌更多,更为详细深入地描写、表述这一建筑、景区、景点、景物的内涵和环境。对联挂在中堂上称“堂联”,附在楹柱上称“楹联”或“柱联”,贴、镶在门上或者门框两侧称“门联”,吊挂在佛寺、道观等建筑空间称“吊联”。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协调,结构相应,其书法形态是对称的。附于建筑上作为装饰,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与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中轴对称的特点相得益彰。名胜古迹处的亭台楼阁,骚人墨客纷纷题联装饰;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也少不得对联点缀胜景;另外,宗族祠堂、庙宇牌坊、佛寺道观也都有对联装饰;一般百姓家也在春节或者其他喜庆之日张贴对联于门上、中柱上等,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特色。书法对联多以立式长条形成对出现,对联在古代建筑上的装饰手法有多种,有直接雕刻于楹柱和门框两侧,有的雕刻于木板上分别挂在对称的两根楹柱上、门窗两侧或者中堂两边(图6),也有装裱成挂轴悬挂在中堂、斋馆等需要装饰的地方。对联的书体也有相应的要求和选择,在皇宫、佛殿、道观、祠堂、庙宇、牌坊、衙署以及私宅的厅堂等重要的地方一般用庄重的书体,主要有楷书、篆、隶。在风景名胜的楼阁亭台、园林等地方,对联书体相对自由,草书、行书等常见使用,更注重书法的艺术性。明代起,对联的使用渐渐盛行,或题咏山川名胜,或歌颂风物岁时,或抒怀心意,成为广泛应用的文体表现形式。

[Ht5”,6H](图片来源:《中国古建筑砖石艺术》,楼庆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KH*2]

中国建筑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特色不仅表现在帝王宫殿、园林、寺观、风景名胜等等之上,还表现在广大的民居宅第之上。普通老百姓过年过节也要在柴门、草房的门上贴上对联以增喜庆。名人故居大门或厅堂、亭阁之间的匾额、楹联就更讲究了,内容和书法的精品与故居融为一体,交互生辉,成为一份完整的文化遗产,值得很好地保护和弘扬。

三、店铺招幌

店铺招幌是为了告示店铺经营的类别、品种和特点以及店铺的字号。很多店铺把幌子高高挂在店前柱子上,尽其所能地吸引着行人的目光,通过这些附加在幌子上的装饰、文字彰显其寓意的经营范围。⑤我国古代的招幌,分为幌子和招牌两种基本类型,主要用于商店的标识。幌子原为布幔,后扩展到多种可悬挂的实物形式。幌子主要表现经营的商品种类或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称之为行业标记;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后来在帘上题写了店铺的名号,继而以木牌代替布帘,在木牌上题写文字,大多用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起店铺标记的作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店铺林立,招幌也琳琅满目,图中有数十个形态各异的招幌(图7)。招幌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洋溢着丰富多彩的商业民俗气息。

店铺招幌最初仅仅用于告示的目的,后来为了招揽生意,店家开始重视其装饰性,并逐渐把招幌视为自家店铺的门面。于是就成为建筑上实用和装饰共存的汉字书法形态。店铺招幌的汉字书法装饰特点主要有:字体庄重且活泼;书法和纹饰共存且相得益彰;招幌色彩稳中求变等。招幌横跨唐、宋、元、明、清千余年,作为一种广告装饰形式,同时也作为概念化的符号而成为古代商业街市景观的一部分,它既具有个体的形式美,同时也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装饰元素和组成部分。古代各种招幌千姿百态,形成了中古古代建筑上汉字装饰的一道风景线,例如明刊本《红拂记》中的酒店招幌(图8)。

中国古代的招幌广告是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幌的萌生和演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日趋繁荣的历史进程,显示了古代商人对广告表现手段、方法的总结和广告艺术形式的加工、提炼过程,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商业民俗和商业文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四、中堂、条幅、扇面等

与建筑上附加的汉字书法装饰的制作形式相对固定不同,古代建筑室内陈设的汉字书法装饰形态具有一定临时性,可以经常更换。常见的有:中堂(尺寸小的称斗方)、条幅、扇面、插屏等。“中堂”书法是一种比较大型的立轴字幅,一半悬挂在厅堂正面墙剧中的位置作为主体装饰。中堂位于堂正中,视觉醒目,要求端庄大方、轩昂俨然。条幅是较为狭长的立轴书画品式,源于有书画的屏风,亦称“单条”或“单幅”。条幅书法一般装饰在室内侧墙上,可以裱成挂轴,也可以装成木框或者制成瓷片,载体多样。明清时条幅书法多为行草,从上到下纵引的笔势一泻千里,以适应高堂大屋的空间需要。扇面书法装饰源于扇子上的题书图画。明代起就有这种装饰形式。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书法装饰形态,如书条石、室外假山石上题刻书法、园林等建筑群的碑亭等都可以视作室内外书法陈设。总之,古代建筑上的汉字书法装饰形态丰富多彩,它们既各自尽显其美,又可以在统一平面内有机组合,致使形式统一中有变化。书法有着为建筑服务的特殊功效,建筑物则为书法提供了展示艺术水准并且流传后世的平台和窗口。换言之,书法为建筑物正名、添彩、增辉,使其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一个好的书法牌匾,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给商号提高档次、加大知名度。古代汉字书法装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态和形式构成等特殊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思维结构和认知方式,并且从审美、价值取向上对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规约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中国古代汉字书法装饰不断延伸、演变和扩展,多样性和统一性高度协调。其形式的构成和审美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其内涵则有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形式和内涵共同造就了古代汉字书法装饰的一般规律。

①中国收藏交易网,。

②史仲文主编《中国艺术史――建筑雕塑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186页。

③建筑论坛,省略/jzsb/read.php?cate=5&recid=16366。

④教育,88mm.省略/bencandy.php?id=3333treedu。

名字对联篇10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

2.掌握对联特点,基本能够对对联。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纪晓岚经常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有一次,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两碟豆;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一瓯油。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我说的是――两蝶斗”。纪晓岚随即说:我说的是“一鸥游”。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林间两蝶斗;纪晓岚道:水上一鸥游。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中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对联世界,一探对联的奥妙。

(二)对联基础知识

1.对联常识

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2.对联特点

活动探究:快速阅读课本77页,请同学们说出探究的结果,共同总结对联的特点。

⑴字数相等。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⑵词性相同,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

⑶结构相应,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⑷声调和谐。

①节奏相同。

如上联:扫千年旧习,

下联:树一代新风。

②平仄相对。(现在不作要求)

③末字上仄下平。(上联末字应为仄声字,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字。)

⑸意境相合。上下联意境要完美和谐。如:

a、求名应求万世名发财当发大笔财。×

B:一代园丁乐千年学子悲。×

(三)总结对联特点

(四)合作探究实战演练

1.给高一(1)班贴对联。

今年过年,咱们高一(1)班也想在教室门前贴对联,请同学们帮着选择一下该用哪副对联:()

a.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B.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C.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e.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答案选e。

2.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

树边红雨,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此间有舜日尧天。

下联调整为: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3.说出所供对联的错误之处,并加以修改。

(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把前改为香)

(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唐山邯郸衡水,全是塞北名城(把“是”改为“为”)

(3)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加一“内”变成“内外”)

(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牛健康羊健康牛羊健康(改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4.根据上联对下联。

科学能致富

技术可兴家

龙山巍巍风光好,

滦水滚滚景象新

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

西游记,记唐僧师徒,除恶扬善,西天取经

欣赏2005年春晚的部分对联,再次体会对联的魅力。(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