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代会感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7:02

少代会感言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代表少代会代表在此发言!

首先,感谢团县委,教育局少工委在百忙之中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有幸被推荐为少代会代表,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重要机会,也是我们历练成才、茁壮成长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代表全县少先队员参加丽水市第三届少代会,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好职责:

首先,我们要当好“主人翁”,履行好代表职责。除了做好会议有关的各项纪律、要求外,我们要积极发挥“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在积极建言献策方面,要把一些在基层的、学校的一些共性问题,经过我们的思考,在大会发言、小组交流或写成提案,通过建言献策的方式,为开好这次的会议不断增添内容。

其次,我们要当好“宣传员”,充分展示松阳风采。我们既要利用这个机会虚心好学,与来自全市各地的代表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同时也要把我们松阳近年来经济发展,少先队建设、少儿工作的亮点工作,向全县的小朋友和少儿工作者进行宣传。利用这个机会,把我们美丽的家乡向各地的小朋友作一些介绍,很好地展示我们松阳的新形象,展现少先队员和少先队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

少代会感言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面临衰退濒危强化使用保护

伴随着以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进程,许多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正在大量流失,其中作为弱势族群的语言是受到冲击最早、流失最快的一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能够使我国现存的少数民族语言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和更好的传承使用,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治文化命题。

1.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大多面临衰退或濒危状态

由于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非主体语言文化正在迅速衰退乃至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出警告,目前世界上约6000种语言中有近半数在本世纪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许多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已经趋于濒危是公认的全球化时代人类所面临的一大严峻课题。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使用以及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濒危语言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快。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同样问题。中国除了汉语之外的81种少数民族语言均处于衰退之中,其中多半面临濒危状态。如赫哲语,目前能用赫哲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满语,现在只有约100人能听懂,约50位老人还能说。再以内蒙古现存的4种少数民族语言为例:“三少民族”的语言基本处于濒危状态。总人口8200多人的鄂伦春族能够熟练使用母语交际的大约只占总人口的20%,而且主要是中老年人。有3万多人口的鄂温克族使用母语交际的也主要是老年人。至于达斡尔族母语的使用情况更加堪忧。母语的衰落同样出现在总人口有近600万的蒙古族中。一是蒙古语的使用人数呈锐减趋势。除了生活在偏远牧区或接受过蒙古语授课教育的人之外,目前30岁以下的蒙古族青少年基本不会熟练地使用母语。据内蒙古教育厅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为60万人,到2009年则下降为141791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印制的小学一年级蒙古语文课本第一册1992年为68599册,而2009年则下降为20847册。二是蒙古语的实际使用范围和使用价值日趋降低。当前在内蒙古除了专门从事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宗教体育、蒙医药以及蒙古语新闻宣传、翻译出版等民族工作的特殊行业外,蒙古语在其它工作场合几无用武之地。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蒙古人不情愿或被迫放弃学习和传承母语的主要原因。三是蒙古语的纯正度受到严重影响。在蒙古语的使用过程中掺杂外来语言词汇语法的现象愈演愈烈。

总而言之,伴随着信息化、城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衰退甚至消亡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危机与挑战需要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2.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遏制少数民族语言衰退甚至濒危的趋势

人口较少的民族语言,从长远来看,在全球化时代逐渐走向濒危甚至消亡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语言一旦消失,是不可替代的,也不可能恢复和再生。而且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濒危和消亡,其中积淀和蕴藏的人类文明和文化现象也将随之消失,人类大家庭将失去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和遗产,我们国家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局面也将难以实现。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涵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寄托着深厚复杂的民族情感。虽然我国各民族群众多年来自觉地选择现代文明,紧跟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但是从情感上,从民族归属感上各少数民族又特别希望走一条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道路。所以怎样在现代化的突飞猛进中尽可能地保留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今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的敏感时期,协调好民族地区不同民族间经济利益的平衡固然重要,但是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不同民族的利益更多地会表现在政治上,特别是文化上。当前切实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与保护,对于维护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保障祖国边疆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从全球视野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保护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以及社会历史意义。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动员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濒危语言的使用与保护。承担起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历史责任,促进祖国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使用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法规以及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要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目标要求,强化考核监督,保障执行力度,健全长效机制,坚持不懈抓出成效。

第二、全面调研、统筹规划、区别对待、科学保护。应当组织专业工作者对我国现有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调研筛查,科学确定各少数民族语言的衰退与濒危等级,据此分门别类地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第三、切实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快民族学校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的改善,更要下力量狠抓民族学校的软件建设,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完善接受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学生的生活补助和学习激励措施。

第四、尽可能创造条件,努力扩大各少数民族语言的交流范围和使用需求。要为学习使用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升学、就业、创业以及个人发展拓展空间并给予优惠扶持政策,切实保护少数民族使用母语的基本权利。

第五、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区。国家可以在每个少数民族中选取一、两个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传统特色与文化氛围浓郁、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较为广泛、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保留较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一定范围内划定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区,保障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与发展。并将保护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和民族教育事业的研究与实验基地。这里也将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窗口和样板。

参考文献:

少代会感言篇3

[关键词]网络语言 语言变异 创新

引言

语言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美国学者w.Bright非常明确地称其为“共变”的关系语言和社会存在“共变”关系。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引起语言(诸因素)的变化:另外一方面,语言(诸因素)的变化可以反应出社会(诸因素)的变化。社会的每项细微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在语言中以及时而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民越来越多,上网聊天及获取信息已成为广大网民,尤其是以青少年为主的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上的流行语亦日益丰富,成为青少年网民们网上交流必用语。而词汇和词义向来是语言中反映社会变迁的最敏感最活跃的构成部分,这些语言与我们的日常语言相比,发生了许多的变异。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粗略分析,不难看出网络流行语与规范的语言有很大的区别。总的来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新奇性

网络流行语中的奇思异想。可谓多如牛毛。可能网民觉得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该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的网语,如:支持不叫支持,叫――顶。

(2)便捷性

使用上的方便快捷,是网络流行语得以形成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便捷,既可以提高交流的速度,又可以节省录入的时间和上网的花费。如:“mm”即妹妹,“GG”即哥哥,词语简略以后,比起规范汉字的录入速度肯定是快了不少。

(3)娱乐性

网民上网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休闲娱乐。而网民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流行语,无疑增加了这种实时交流的乐趣。使上网成了一件轻松而有趣的事情。如流口水表示的是“羡慕”的意思。

(4)不规范性

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看,网络流行语中汉字、数字、英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完全是“病句”。如论坛的版主一般被称为“斑竹”。有一部分专家认为,这种语言的随意性太大,不稳定,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不符合文字的发展主流。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解释

萨丕尔在《语言论》里说:“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萨丕尔。1985)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文化这一大背景下孕育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不是无源之水,不是自成体系的一种语言,而是一个特殊的词语群体。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也是语言变革中最活跃的方面,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了解流行语来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向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和当前心态。从网络流行语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生活和青少年的心理变化。

语言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网络时代的到来,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一种力求变化的创新心理,网络流行语这一特殊的语言,以自己的“新奇”展现在语言系统中。相对于规范语言来说,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的变异,变异是语言的属性,没有变异便不会有语言的发展。正如e.Sapir(2002)所言:“语言的沿流是由说话人无意识地选择的那些向某一方向堆积起来的个人变异的过程,语言在不断发展变化,同时也存在变异。”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变异现象。人们在进行交际时总要遵守一定的语言“常规”,即人们所公认的语言交际标准。然而,在特定的场合或语言环境下。语言使用者可能故意偏离常规,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造成语言的变化及其表达上的突兀感,实现精妙而干练的语义表达。这种偏离常规的形式被称为语言变异。

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分析

(1)简明心理

由于汉语语素多为单音而词语多为双音的现象在人们的语用上形成一种强大的习惯心理,加之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要求人们运用尽可能少的词句来传达和表示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求简的心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信息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从简从易的心理使得语言运用上更加简洁、经济。这种风格又最易为青少年所接受。而且青年人思维敏捷,话语频率较快,有着快速传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欲望,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更为迅速,因此,在网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缩略语。

(2)时髦心理

社会普遍存在求新好奇的社会心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这种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对周围事物的发生发展非常敏感,往往具有与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同的感受,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追求时髦。通过标新立异,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语言来追求强烈的表现力,这也是青年人使用流行语的主要心理动机。在他们看来,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指称事物的纯语言符号。它还是一种抒发个性和赶时髦的手段,是一种群体认同的标志。因此,他们喜欢放弃原有的说法,借用或造出一些在这一阶层广为流行的新潮、前卫词语,追求超乎寻常语法甚至不合逻辑的新的表达方式,显示他们与父辈的不同,体现其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是他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全新表达。如:网语“美眉”和“东东”等的流行。

(3)叛逆心理

小心谨慎、机械服从、循规蹈矩,可能从来就不是青少年本身的真实元素。青少年特有的反传统性,对权威以及一切固化的标准的鄙视、拒绝和挑战,提供了语言不断裂变的永恒动能和无限可能。许多网民对“网络流行语”十分钟情,甚至在网下都在不断的沿用。因为当代青年喜欢新鲜、奇特的语言元素。比如,用那些隐晦的数字表达出别样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不好意思用语言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既简洁实用。又显得幽默含蓄。

少代会感言篇4

美育是在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上的人格教育,是在关注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上的素质教育,是在提高生命质量、人生价值的人的终极关怀上的生命教育。正如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的心灵日趋高尚纯洁;去私忘我,使人的心灵日趋和谐平等;发展个性,使人提高创造精神;美化人生,忘却忧患,去掉生活恶习,代替不良消遣,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的享受;丰富科学知识,充实人生,使人增添勇敢活泼的进取精神。”

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建筑、工艺等都蕴涵着相当丰富的美术语言,它所透露出来的人类文明的力量和巧夺天工的奇美构思,无不吸引人们向往它,驻足凝视。人们或多或少都能感悟到其中的一些意义,如果人们丝毫不能感悟到其中的意义,人们就无法产生共鸣,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不管他的美术语言能力多么低下,他对本国国旗形象的敏感和激情都会大大区别于他对其他形象的感觉,就是因为国旗形象对本国的公民来说总是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因此,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无疑是要使受教育者理解感悟到每一艺术形象所蕴涵的基本意义。一般认为,科学语言交流的是知识,美术语言交流的是感受。由于人们生理结构的一致性,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感受方式感受结果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然是令人向往的,但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最有效的办法,首先得看懂,并能够感受它们。可以这么说,看懂了美术语言,就或多或少地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而不能看懂美术语言,想要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势必成为一句空话。就和我们的文学语言一样,总是先看懂才会讲,才能拿它来交流。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基本上忽视甚至放弃了看懂这一感受和欣赏的阶段,试图一步达到运用的水平。结果虽然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了不少美术类课程,画了不少画,但并不能真正感受美术作品的内涵所在。

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是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我们应当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超绘画性目的”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学校美术教育的具体任务和目标都应从此观念出发,并采取措施加以落实,从根本上树立起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实现其真正的价值现阶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比较科学的途径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具体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巧与技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人才。1不管是立志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者,还是实用美术领域中的从业者,都需要相应的美术理论基础。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认识到美术理论知识的不可替代性及重要意义。有一句名言:在艺术领域之中,人的思想意识与理论知识的高度决定着他眼界的高度,也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美术语言是我们表现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重要载体,是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获得幸福感的美妙途径。美术语言是一种世界语言,它与数学语言、科学语言一样,可以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年龄、不分文化进行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与沟通。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对数学语言、科学语言的重要性已有足够的认识,而把美术看做是人类语言的一大部分来认识,就显得很不够了。美术教育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只不过是一种技法技巧和调节生活的雕虫小技、小三门、副科而已,这种认识极大地削弱了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内容的地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形式。美术教育的价值远远不是一种技法技巧或装饰,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境界。从当下的功利价值说,美术语言不能帮我们算数学,不能帮我们进行理化实验,不能进行生物解剖,可是从长远的功利价值看,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化的角度来看,与其他熟悉的语言相比,美术语言更能反映人的本性和心智。那么,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真正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感悟。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的还是对美术教育的观念问题。学会看懂美术语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表达,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会看懂美术语言更重要,也更现实。所谓看懂就是能够理解、感受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等美术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和意境。就如同语文教育并不以培养小说家为目标一样,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美术家为目标,但无论如何,基础教育一定要完成培养学生能够欣赏美术的任务。不过语文教育与美术教育还有不同,语文教育同样重视甚至更重视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因为这是一个人在文明世界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美术教育对美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之所以难以令人满意,关键就在于把看懂美术语言与运用美术语言的轻重和先后颠倒了。

因此,要提高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我们就必须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教育。人们常说,美术教育是情感教育,而美术语言则是情感教育的表现手段,它不是摆事实讲道理,更不是客观描述,而是感受的叙说,情感的抒发,主观的表现。美术的核心是情,美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如果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若无其事、无动于衷、鹦鹉学舌、小僧念经,那这样的美术教育一定不艺术了。要使学生动情,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对美术创作背景的了解,对美术内容的理解,对美术表现对象的关心。美术教育中同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问题。与学生的关系太远,与学生的生活太隔膜,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太脱节,与时代的色彩太偏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打动学生自然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美术老师关心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关注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美术时尚。应该说,在学校课程这个层面上,美术教育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每个富有成就的美术家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对于美术语言的运用都常常达到一往情深、达到痴迷的程度。每个大画家都有着动人的创作故事。这里不必重复“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故事,艺术创造离不开创造主体,美术教育离不开主体故事。在引导学生欣赏《雅典学院》作品时,我曾提出过希望注意对科学家发现科学奥秘的动人故事和心路历程的教育,那可以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科学的热情。但感情和科学毕竟是两回事。而感情对于艺术来说却是一回事。艺术与感情分离开来就不再是艺术了。如果我们同意美术教育中看懂美术语言的欣赏教育比能够运用美术语言更基本、更重要的话,那么,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尽可能多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作品,感受语言艺术的丰富色彩,领略美术语言绰约多姿,就是很自然的要求。如果说在印刷文化时代提出这样的要求还比较苛刻的话,在进入多媒体时代、网络时代的今天,满足这样的要求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学来说,已经是比较现实的了。

少代会感言篇5

今年两会,这些话题让参会者“欲说还休”

住建部长留“四字谜题”3月3日,在经过近5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后,记者终于在驻地“堵”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记者苦苦追问之下,他不经意间透露出四个字:“双向调控”。而这四个字也成了谜面,至于谜底,他称要等政府工作报告才能揭晓。

黄奇帆让记者“别八卦”去年底,有报道称,传重庆市长黄奇帆将担任中央一新设小组办公室的专职主任。日前,相关媒体记者在重庆团驻地向黄奇帆提及这一传言时,他回应说“没有,别传这些八卦消息”。

东莞市长:“你们辛苦了”“扫黄”余热未散,又发生爆炸事故,东莞备受关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在广东团驻地遭“围追堵截”,他未具体回应任何问题,只对记者连说了十多句“辛苦”。

但“代表回避敏感问题”也非事实全部

确有代表怕碰“敏感问题”2010年,有记者在两会上问人大代表、某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如何看待毒奶粉、毒豇豆等食品安全问题接连出现。代表答曰:这么敏感的问题,你问什么?

书记就坐在你身边一些代表委员所以回避敏感问题,首先与整个大气候有关,诚如一些代表委员所言,这年头讲真话越来越难了;其次,是代表委员结构失衡造成的,书记市长等官员就坐在你身边,谁敢口无遮拦,有话直说;再者,不少代表委员由于深入基层调研不够,对某些敏感问题没有发言权。

但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正主动回应“敏感问题”但并非所有的代表都忌讳“敏感问题”。去年两会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人代会新疆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时,不时问记者:“还有敏感的没有?”张春贤的举止说明:官员只要打开天窗说亮话,“敏感话题”其实也是可以“脱敏”的。

两会没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把“敏感话题”摆在桌面上讨论,本是代表委员的基本权利。既然“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业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那么,就要切实保障民意通过代表、委员得以充分表达,在两会期间,则表现为:必须让代表、委员有足够的议论“敏感话题”的时间和空间。无论哪级官员、哪个部门都无权给代表、委员设定不许置喙的“敏感词”,相反,代表、委员却有要求和质询官员回答“敏感问题”的权利。

两会到底有什么“用”,也许是每年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思考的问题。政协会,是一个很好的“回答”。一些平时讳莫如深的问题,在两会期间,最有可能得以相当程度的“脱敏”。

少代会感言篇6

小学生阅读古诗的流程,一般经历感知理解语言文字、形成意象、体会情感三个阶段。阅读古诗,首先要接受诗的信息,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词句意思;二是要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开展想象,领会意境;三是要探究诗的言外之意,体会诗里的思想感情。三个阶段,体现理解古诗的三个层次。实践告诉我们要教好古诗必需把握好这三个层次。

一、感知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接受符号信息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应,就是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适应对新的信息的吸收。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其同化和顺应都有困难。

小学生感知古诗语言,遇到的问题有:其一,一些词汇所表示的事物现代少见,或者不见。如有齿的屐、踏歌,学生理解有困难。其二,古诗中一些词汇的意义和现代语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生大量接触的是现代汉语的词汇,初步形成了理解现代语汇的心理图式。只有弄清古诗词汇和现代语的对应关系,才能实现同化。具体做法有:表示古代事物而现代生活中不见或极少见的词,古今词义迥异的词,如“屐齿”、“踏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等,由教师直接解释。如果要求学生自己捕捉词义,这对他们要求太高,不容易理解准确,反而起消极作用。古今词义相近的词,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释,如《暮江吟》,让学生边阅读边查字典,试验结果,学生理解词义基本正确;有的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找出和单音节词相对应的双音节词,如“王师并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定”“无”,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

在句法意义方面,古诗使用文言句法,加上格律限制,有它的特殊性。如多用省略句,倒装句和紧缩句,语脉似断实连,跳跃性大。要使学生用理解现代语句法意义和句子形式的心理图式去同化古诗,教师必须把倒装句顺装,把省略句中的省略补上;把紧缩句还原为常式;有的还需要调整句子结构,如“独钓寒江雪”,要把句子的结构调整为“雪-寒江-独钓”,并进一步具体化:“大雪纷飞,在这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垂钓。”有的诗意思跳跃较大,如《寻隐者不遇》,第一句写“我”问,以下三句写童子答,“我”问什么,诗中没有说,需从童子回答推测。这首诗,需补上两个主语——“我”和童子,补上“我”的问语,这样全诗的字面意思就明白如话了。

二、领会诗的意境

在理解古诗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据诗作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形成诗的意象。如果头脑中表象积累不够,形成意象则会发生困难。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读的书少,特别是历史方面的书更少,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因此领会古诗意境常发生心理障碍。如《春望》,学生头脑中缺少唐代人发式的表象,难以形成“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象。帮助学生克服形成意象的困难,办法有:(1)提供直观。如“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提供古式挂图;又如“草色远看近却无”可带学生到野外观察。(2)提供有关知识,或启发儿童从有关书籍、电影电视联想,形成间接表象。如《题临安邸》,可启发学生联想影视中反面人物醉生梦死,恣意享受的片断,想象诗作描写的情景。(3)语言描述,引起想象。描述比直译具体。通过描述,使儿童在头脑出现相应图画。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有感情地细致描述,那么诗人久伫江边,目送征帆,对挚友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就会在学生脑中浮现。

三、体会思想情感

体会古诗感情,是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春望》,其表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式与今就很不相同。小学生年纪小,体会感情尤为困难。

少代会感言篇7

青少年语言实际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青少年语言主体由网络语言、流行语、火星文及外来语等语言形式构成。我们拟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语用五个方面来探讨青少年语言使用的特征。

(一)语音方面

青少年热衷于使用谐音词,如数字谐音、方言谐音、汉字谐音等。数字谐音是指用阿拉伯数字的读音代替汉字快捷表达意义,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方言谐音是指用方言代替普通话的读音,如“偶”(我)来自港台方言,“银”(人)来自东北方言;汉字谐音是指利用汉语中原有的谐音造新词,如“美眉”(妹妹)等。其次,除了热衷使用谐音词,青少年还偏爱用单字叠音,如“东东”(东西)、“漂漂”(漂亮)等等,这一点在女生身上尤为明显。

(二)文字方面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交际工具。青少年为了能够拥有自己与群体的隐秘空间,会选择使用有别于常规用法的文字形式。例如他们在网络上经常使用“火星文”,这种文字里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符号,包括繁体字、生僻字、阿拉伯数字、拆字以及以英文字母为代表的各国文字,如果不仔细分辨及联想,是很难看懂的。比如典型的“弓虽”(强),乍一看以为是两个字,仔细一看原来是把“强”这个字拆成了两部分,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比如“涐噯伱①甡①丗“(我爱你一生一世),这个句子里夹杂了异体字、符号等,第一眼会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但经仔细分辨还是能猜得出其大概意思。

(三)词汇方面

词汇是一个群体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通过观察一个群体所使用的词汇,可以大概了解到这个群体的思想态度、文化特征等。青少年使用的词汇很丰富,不仅包含了传统词汇,更是加入了外来词、网络语言、流行语等。例如,近些年日韩影视席卷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大批哈韩族、哈日族等,于是普及了“欧巴”(哥哥)、“卡哇伊”(可爱)等外来词汇。由此可见,青少年群体在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其语言明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另外,青少年使用的词汇通常简洁生动,“顶、赞、碉堡、雷”等屡见不鲜。由此也可以看出,青少年语言在词汇使用上凸显了经济原则。同时,青少年使用的词汇也偏向于粗俗化,比如喜欢用“尼玛”、“”等粗鄙词语宣泄坏心情,用“巨、超、暴、狂”等副词来夸张地表示心情。除此之外,青少年喜欢打破约定俗成的语义,对传统词汇进行“旧瓶装新酒”,如“可爱”变成了“可怜没人爱”,“特困生”变成了“特别困的学生”等。总之,青少年所使用的词汇极大地展现了简洁生动、粗俗直接、幽默活泼且具有创造力等特征。

(四)语法方面

青少年语言在语法上呈现出任意性这一特征,即漠视语法规则,说出来的句子可能是支离破碎的。他们通常不注重是否遵守语法规则,而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语义表达上,比如“......的说”、“你V先”等特殊句式的使用;把英语词缀加在汉语后面,如“羡慕ing”等。这些语言表达都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不重视语法的严格性,更多的是呈现出口语化的状态。一方面,这体现了青少年群体反规则反传统的语言倾向;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青少年非凡的语言创造力。

(五)语用方面

青少年群体有时候会不守语用规则,比如,“我身上穷的只剩下钱了”违反了语用原则中的“质的原则”,即虽表面是说自己穷,但实际上很有钱;但是他们对各种修辞手法却运用自如,如“女为悦己者容,男为悦己者穷”是对修辞手法中仿词手法的运用;流行于马年的“马上体”,如“马上有钱,马上有对象”等,则是语义双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青少年群体语言还呈现出一定的腔调上的特征,比如近些年由于港台剧的盛行,很嗲的“港台腔”也逐渐被青少年所习得,如女生经常会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嘛”或者“喔”等语气词,表现出撒娇的口气。此外,青少年经常使用一些带贬义的词跟关系亲密的人交流,比如“猪头”,本意是指像猪一样笨,但是青少年在使用的时候,只是一种善意的调侃,用来活跃气氛。总之,在与青少年交流的时候,必须要深刻体会他们话里的真正意义,如果只关注表层意义,可能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二、青少年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镜子,即语言可以见证社会文化的发展,而社会文化对语言也有一定的影响。青少年群体的语言综合反映了社会的时代特征及青少年群体的风貌。换言之,我们可以透过青少年使用的语言来透析他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群体,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标新立异心理

首先,青少年的语言反映了他们标新立异的心理。比如,在青少年眼中,“火星文”不同于传统文字,对“火星语”的使用让他们觉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其次,传统的词汇、用法已不能满足青少年那种强烈地要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与评价用形象、贴切并极富表现力的词汇表达出来的心理需要,所以他们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最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使用与众不同的语言会让他们特别有存在感,因为标新立异的最主要目的还是吸引别人的眼球,博得关注的目光。青少年群体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表面张扬自信,放荡不羁,其实内心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青少年通过标新立异,用与众不同的语言标榜自己,得到关注的目光,从而得到理解、支持、尊重与关心,进而满足成长过程中归属感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消除个体内心的不安与矛盾。

(二)从众心理

青少年对语言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从众心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美国学者沃纳•赛佛林曾指出,受众“会依据以往的经验、文化素养、需要、心境与态度等进行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受和选择性记忆”。由此可见,受众会为了保持与周围环境的一致,得到认可和采纳,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或行为。譬如,虽然在青少年中间流行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是真正地、单纯地出于个人的需要。青少年为了与群体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不至于落单,通常情况下就会选择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相同的语言习惯与行为模式,从而获得朋辈认同,交到更多的朋友。

(三)自我表现心理

青少年群体在形成从众心理的同时还潜藏着自我表现的欲望。青少年群体生长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接受的教育也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他们乐于表现,敢于在公众场合秀出自己,展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所认为的:社会就像一个舞台,人人都是演员,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我表现来给别人留下印象。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青少年自我提高内驱力的重要表现。青少年群体在使用带有自己年龄特征的语言时其实也是显示了自己较强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通过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发表言论,不仅仅是为了抒感,也是带有自我表现的成分。

(四)避繁求简心理

特定时代赋予的快节奏使得青少年在语言上趋于从简从易,用词趋向于简约和直白,很多词汇都采用缩写词和语法省略的结构形式,遵循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从而达到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效果,并且便于记忆和使用。比如“GG”(哥哥)、“mm”(美眉)的使用。再比如,在网络上聊天时,他们喜欢用数字、字母、符号来表达,如“886”是“拜拜喽”的意思,“V587”是“威武霸气”的意思。这些语言使用现象都体现了青少年避繁求简的心理特点。

(五)寻求宣泄心理

青少年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虽然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于是,为了缓解压力与焦虑,他们会选择各种方式去宣泄,其中就包括语言的使用。对于一些粗鄙化的语言,他们会选择用隐晦的方式说出来,如“、我去年买了个包、尼玛、tmD”,这样既避免了直接“国骂”的浅薄和粗俗,又宣泄了自己的情绪。青少年通过幽默的调侃、夸张的表述宣泄与释放生存带来的焦虑,体会到了藐视、突破和颠覆既有语言权威带来的。这种语言表象背后体现的是他们寻求心灵突围、渴望社会关心和关注的心理状态。

(六)保护隐私心理

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一般不希望别人窥探他们的秘密,他们偏爱那些与传统相违背、与权威相背离的语言形式。不管是夹杂了各种符号、数字、繁体字等的“火星文”,还是略显幽默讽刺的网络流行语,青少年使用的语言无不反映了对传统的反抗。他们厌倦了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试图创造一种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并且这种语言还是排外的,一定程度上阻绝了外界对青少年秘密的探测。例如“洗胃”一词,一般人都认为是去医院洗胃,但在特定的青少年的语言环境下,他们表达的可能是“喝饮料”的意思。通过诸如此类的语言,青少年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隐私。

(七)追求时尚心理

少代会感言篇8

【关键词】青少年经典诵读活动

中华民族既有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即使在今天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继承与发扬传统都是我们必然的选择。而开展“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经典诵读活动,则是继承与发扬传统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活动的必要性

(一)社会现状

1.现代人传统文化根基的缺失。也许是近些年知识爆炸的原因,也许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围剿的结果,几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诗经》、《大学》、《论语》等曾在中国盛行2000多年的经典读物淡出了各类课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的“私塾”启蒙教材逐渐消失,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许多人甚至缺乏对传统文化尊重的情感和企图了解的态度,现代人的整体语言表达水平日益下降,传媒及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与古风,变得浅白与粗俗,基本无国学素养可言,这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素质教育的号角已然吹响,而大多数地方的基础教育依然还在被功利化的应试教育裹胁着一路狂奔。

2.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大都不感兴趣。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与人文教育的缺失,使得在幼儿教育这个关键阶段,家长们就让孩子苦学外国语言而丢弃国学经典,以至于很多中学生能熟练阅读泊来的英文书籍,却看不懂本土的文言文章;满嘴的西方格言警句,对东方的古老智慧却知之甚少。前不久曾有一套由中国计划出版社推出的《现代语文》读本公开与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和教材叫板,认为文言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鲜活的生命脱离,现代语文才是我们的生命;网络上,许多中学生论坛也在激烈而盲目地讨论着“中学生该不该学习文言文”的悲凉话题。

与此相反,那些坚守教育一线的语文老师却在大声疾呼:孩子们文言基础太差,中学文言教学不堪重负。专家指出,在小学阶段,选择一些经典文言增强孩子们的感性认知,培养最基本的潜能和对文言的语感必不可少。

3.新一代思想道德素质令人堪忧。80年代后,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孩子们受到电视、网络中暴力、色情等低级快餐文化的污染相当严重,而来自传统经典文化的熏习却异常匮乏。由于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日趋下降,没有远大理想,缺乏道德修养,贪图眼前利益,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等种种表象,几乎成为新一代学生的共同特性。《大学》中讲到:“德者,本也”,“本固则枝荣,根深则叶茂”。故许多中国问题专家认为,中国青少年道德缺失问题是否定传统价值教育的必然结果。

(二)时代要求

1.《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实施建议第二部分又提出: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2.《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无论从思想品德教育,还是从文化根基的奠定,新课标都对学校教育赋予了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展以经典诵读为主要形式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二、活动的意义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98年6月发起并实施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科技部研究中心对这一活动的评估报告显示,通过背诵古典诗文,73%的家长和8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九成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94%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表示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按照计划,到2010年,全国至少将有500万少年儿童直接参与这一活动,影响3000万成年人,通过宣传等能使1亿以上的中国人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还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业尊生、与时俱进之道。这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播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通过倡导小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孩子们争做少年君子,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二)启迪心智,用传统文化充实孩子们记忆的黄金时代

熟读并且背诵经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学生的原始积累。比较建国以来出台的多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是最为重视积累的一份。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对此,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

(三)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源流关系。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

不少中学老师认为许多老一辈的人之所以能够对文言等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是得益于他们小时候读私塾的那几年。培养语感,小学是关键;诵读经典,当从娃娃抓起。

三、活动的内容及实施方法

(一)确保师资力量:培训一批以激活传统,人文为本为己任的活动组织者

1.专家引领:为使活动更具科学性,也为了避免我们在活动中出现观念性及知识性的错误,可以聘请有关专家为专业指导,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老师们学习经典,提高自身修养起引领作用。

2.自我培训:活动的过程,也是老师们提高自身修养、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可通过要求老师们撰写相关论文、案例及随笔等形式,激发其对经典自修和对诵读方法探索的积极性。

(二)确保家长支持:在学生家长中,建立一个积极支持、共同参与的活动后盾

1.观看讲座:如台湾王财贵博士在《经典导读》中,讲到教育的新观念、经典诵读的意义,可令家长们受到极大的震撼。

2.发起倡议:在活动之初,可以撰写、发放倡议书给每一位家长,并收回回执。回执中要求家长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此激发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对学校的期望。

(三)确保学生关注:在校园中,唱响“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活动口号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是活动的口号,也是活动的目标。可以利用晨会,在轻柔的伴乐声中播放经典。可以想象,当整个校园充满着诸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人而无信,其何以行之哉。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不知其可也”的经典语句时,学生必然会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确保选准读本:在浩瀚书海中,精选一套拼音注音,版本从简的经典原文、历代名篇系列读本

细读经典一部,胜看杂书万本。选择性地诵读《论语》、《老子》、《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经典书目,并且由有关专家选择、圈画出其中更加经典的章节、篇目。

(五)确保诵读时间:如制定一份早上十分钟、课前五分钟、晚上一刻钟的简易时间表

1.早读十分钟:听经典朗诵,感受声音之美。如可将每天7:50—8:00设定为学校经典诵读的专题广播时间,播放语言大师们标准的经典诵读,如《滕王阁序》的荡气回肠,《老子》的举重若轻,《三字经》的琅琅上口……,让师生们感受到声音的美丽、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美丽。

2.课前五分钟:可让诵读五分钟成为课堂的一支永恒的序曲。如一打预备铃,同学们可在班长带领下,一面诵读,一面等其他小朋友进教室,这不仅挖掘了诵读时间,也可以帮助教室的气氛安静下来。

3.晚上一刻钟: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可以号召家长努力营造家庭诵读的氛围,如要求学生每天“大声诵读一刻钟”经典及背诵有关诗文,并要求家长签字,这既是一项极好的亲子活动,也是维持孩子们诵读兴趣的好方法,更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

(六)确保实际效果

1.落实一个“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诵读理念

2.坚持一条赏识为主、受益优先的评价原则

3.开展一系列激发兴趣,保持热情,丰富多彩的活动

4.调查与反馈

为了更好地取得活动效果,可以设计并发放学生及家长调查问卷,并做出各班及总体的精确统计表。问卷可以反映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与欠缺,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积累宝贵的资料。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有效开展,除了老师的收获之外,孩子们的收获将更大:可丰富背诵内容,增大识字量,增强自信心,提升道德素质水平等。我们相信,及早让儿童接受传统优良文化的熏陶,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可作为他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参考文献

[1]古诗文颂读(小学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4).

少代会感言篇9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语言应用方法

《现代汉语》是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讲授有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基本知识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以语言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手段相互配合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交互功能开展教学,并根据成人教育注重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和需要,突出实用性,重点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着重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个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对我校下设工作站――永登工作站的学员通过座谈、问卷等各种形式,从不同侧面做过不完全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程,多数学生认为:课程知识零碎、枯燥、抽象;教学内容过多且有些在中学就已经学过;网上资源单一,缺少师生交流;学员学习时候似乎都懂了,可是做练习又觉得比较难。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教学对象基本上都是以汉语为母语,课程中的不少基础知识,学员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接触过。(2)教材一般选用全国电大统编的教材,大都是专家和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精心编写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新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相关教材虽然有过几次修订,但也只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进行了增删,总的体系和框架没有改变。(3)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时多是昏昏沉沉乃至郁闷厌倦,至于他们能否用所学过的理论来解决多少实践问题就更不得而知了。针对电大《现代汉语》的教学现状,我们提出三点教学建议。

一、紧扣目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根据开放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特别注重该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字、词汇内容,我们梳理有关知识内容,尽量避免重复现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学生语言感知为基础,结合语言研究新成果,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精选教学内容,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和中小学教学的联系,如讲授语音、语法、修辞时都重点探讨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感知新课程对教师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要求,形成能力训练的自觉性和韧性。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优化选择的方式,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教材。教材《现代汉语》(张斌主编)属于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职业技能培训类教材,比较实用。我们将它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二学期的主要教材,根据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特点,我们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选用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学习指导》,提升了教学的层次。为适应现代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要求,还应选择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资料,用于充实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数字化工作。通过网络,逐步建立起本门课程的教材建设档案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

二、优化教学方法

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本身的性质、学生能力形成的发展规律,决定了这门课程有着明显的技能性。所以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同时,我们提出了基本的教学方法――训练学习法。采用“举例子――发掘问题――引导解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实践训练”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司空见惯的表层的言语实例的分析,挖掘出深层的一般性的语言规律。并通过实践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最终目的。应针对学生基础比较差的实际,不强求知识全面性和体系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同时,本着吸收借鉴、推陈出新的精神改革现用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参与式教学。一改传统的填鸭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及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问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索。

2.探究式教学。如多义短语歧义的消除方法,应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国家新课改的要求,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面授辅导课时有意识地多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质疑、互相质疑,达到最终解疑之目的。

3.自主式教学。利用兰州分校网站,建立《现代汉语》专题学习网站,把讲义、课件、理论考试和技能训练题库、相关网络资源、学生优秀作品整合优化后放在学习网站上,逐步建立完善现代汉语资料库、音像资料库,宣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追踪报道热点,展示研究成果,为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范本,创建展示训练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他们认为有用的或者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需要的内容学习。

三、联系社会生活,着重语言应用

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学科探究的终极目的都是应用,不面向应用就没有出路,现代汉语教学更不例外。《现代汉语》辅导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现代汉语》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才有出路,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上辅导课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语料,要关注那些鲜活的语言事实,要探究口语。《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解决一些语言运用中的实际新问题。如《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以及汉语规范化等和社会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新问题。这些知识的讲解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定义,而应该联系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语言。如可以组织学生去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新问题,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调查、分析和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现代汉语》课本该是和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但目前的《现代汉语》课本较之其他课程显得更加远离生活,这应该引起所有人员的高度重视。应该让《现代汉语》课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让学员充分感受时代进步的节奏。其实,学生可能比老师更敏锐地感受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语言词汇变化,只是他们缺少理性的熟悉,教师可以织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新语,并引导学生从语言规范化角度进行讨论,条件成熟时可以撰写相关的小论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改革和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2]张秀琴.对改进现代汉语教学的思索.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2).

少代会感言篇10

明星代言黄金时代不再?

明星代言是企业在本行业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方法之一。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往往尝到甜头,投资回报率也最大。5年前,流传在企业的黄金速成法:企业要想出名,快找大明星,上央视露脸。现在为大众所熟知的晋江企业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这一做法的直接作用就是有了大明星的“面子”做支撑,全国大大小小的销售渠道和商的大门就能轻而易举地敲开。同时,消费者会把自身对大明星所具有的熟悉感、安全感嫁接到新产品、新品牌上,进而对产品或品牌产生熟悉感和信任感。

这一点也证明,对于急需打开知名度的小企业而言,明星代言所起的作用更大,更关键。而如今几乎每一个行业阵营,都有男女明星压阵,如服装、化妆品、食品等行业代言人使用过于泛滥频繁并有同质化倾向,企业盲目地攀比代言人,实在吃力不讨好。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另外,需要提醒企业的是,中国企业的层次非常丰富,行业的竞争局面有很大的差异。现在依然会有一些行业(如现在的餐饮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品牌集中度非常低,并且很少使用或者没有使用过明星代言,率先合理地选用明星代言的企业,依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千万别“难得糊涂”

请明星是品牌传播的手段之一,首先要和品牌契合。即使是同一位明星,对于处于不同成长期的企业而言,意义也是不同的。对小品牌而言,大明星代言能引起关注,而对大品牌而言,不需依靠大明星吸引眼球,因此,大品牌选择与品牌内涵契合的明星才是最重要的。

近期,奔驰请来了几位年轻的明星为新款车型代言,期望达到品牌形象年轻化的效果,但一个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定位不是能在短时间内被颠覆和改变的。奔驰此举对品牌的高端、尊贵的形象无形中造成了伤害,降低了奔驰在消费者心中的高端形象。

中小企业请明星,经验不足

此外,大企业找明星代言的程序要比小企业严格得多,在签署代言合同时,大企业对明星的约束较多,而小企业由于缺乏经验和严格的监控反馈体系,资金较少,因此在找明星代言时要求较少,同时对明星的相关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所以为以后的代言埋下了隐患。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某内衣品牌曾预选用香港明星陈慧琳作为自己的代言人,由于经验不足,没有规范的流程,最后来拍广告的竟是陈慧娴。两人的形象、知名度等有很大的差距,最后该公司只能在已经支付代言费的情况下放弃明星代言。

这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但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找代言人确实不规范,在操作的规范性上有很大的纰漏。所以没有经验的企业最好还是与专业的企划公司合作,以免出现上述类似的情况。

企业预警机制

今年以来,艳照门、莎朗?斯通仇恨华人言论等的出现,使代言人危机层出不穷。代言人形象受损,必然会拖累其代言的品牌受到影响,企业很可能因为代言人的不当行为和言论,而完全发挥不了明星代言的效用,反而得不偿失,导致企业形象受损。

使用代言人后,一旦发生危机,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因代言人导致的品牌形象受损问题。对于代言人危机,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手段:第一种是保持沉默,这是比较容易执行的一种手段。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