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十篇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十篇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1:40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1

一个将军带兵打仗不能只注重一次战斗的胜败,而应当考虑整个战局,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教师带领一个或几个班的同学们学习化学,不能只为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奋力拼搏,有一些知识点较难也不好理解,可以放一放,通过后面知识的学习自然就解决了,不要搞得人困马乏,大家都失去信心。要知道在高中化学学完后同学们掌握就可以了,因此,整体意识的形成有利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和学习。

二、培养同学们建立化学知识结构体系

新课标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是学好化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化学素养提高化学能力的必然途径。没有知识结构体系的知识是零散的,既易忘又不便于用。新课标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必修1和必修2是让同学们知道高中化学有哪些内容,都是介绍性不宜太加深,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因此,在学习必修1和必修2时不要过多扩充,更不要穿新鞋走老路。由于必修1都是一些高中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且后续学习中经常用到,要放慢速度多联系多巩固;必修2速度可以加快,因为选修内容是对必修2的补充和加深。

三、培养同学们提高课堂效率能力

虽然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但由于高中学生的知识量有限、新课标知识结构不完全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教材中新授课内容要让同学们自己解决难度较大,我认为高中化学主要还是传授型教学,既然这样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关键。现在多数的课堂还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记笔记,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教师只讲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学生只记笔记不想为什么,一节课师生互动很少,课堂枯燥无味。

四、培养同学们利用好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能力

教材是国家教育部提供的学习必备材料,它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知识内容,还提供了知识范围。不同版本的教材,基本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在高考中规定了哪些省份用哪种版本教材。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了解本地教材版本,让同学们利用好教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中除了一些基本内容,还增加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科学探究”、“家庭小实验”、“实践活动”、“科学视野”和“习题”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对基本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同学们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同时,也要将这些信息进行了解。

五、培养同学们自我复习和自我总结的能力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师;知识修养;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34-02

独立学院教师的知识修养与素质构成,是独立学院教师履行和完成独立学院课程教学职责所必须的职业修养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思想修养、知识修养和能力修养。知识分经验知识和科学知识两种。这里说的是科学知识。独立学院教师能否搞好教育工作,不仅在于知识量的储备上,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如何,而且在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优化,是否具有整体功能。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综合优势,提高独立学院教学的质量。

一、优化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优化知识结构是适应当前知识向整体化发展的需要。当前知识发展的总趋势和特点是知识从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自然科学内部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社会科学内部之间互相渗透,不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社会科学内部亦然如此。一门学科其自身的发展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纵向发展。任何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互相促进,互相丰富和充实。只有纵向与横向的结合,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看问题,从而克服单向思维、单层次看问题的局限性。所以,建立优化知识结构是适应走向整体化的客观需要。优化知识结构是适应时代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一个小领域与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具有多种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即一专多能的人才。教师,特别是独立学院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一专多能。优化知识结构是独立学院教师自身提高的需要。旧的知识结构已不完全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必须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这是广大独立学院教师的共同心声。不少的独立学院教师通过网上查询、函授自学和社会实践等渠道进行学习,并积极探索优化自己知识结构的途径和方法,使知识结构更能适应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知识结构是否优化,已经成为衡量独立学院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二、优化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

1.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指教师讲授学科的知识。独立学院教师可以在结合古今中外大量丰富生动的实例的基础上,从现代管理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传播学、舆论学、交际学、公共关系学以及服装、烹饪、机床、种养、计算机等角度出发,全面考察独立学院教育活动的内涵、要素及其一般程序。高职教师对自己所教的课程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础,这种基础表现在对讲授课程的整个理论知识,内在联系,重点难点,理论联系的重点,该门课发展的历史及其当前研究的现状,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这门课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技能传授的基本点等。教师只有具备了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它的基本内容,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2.掌握较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独立学院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和具备扎实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还必须有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精和博是辩证统一的,学识要精必须以博为基础,只有广博才能精深。知识库好比一个金字塔,塔顶愈高,塔底要求愈宽,塔底愈宽,塔顶才能更高。只有以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为依托,知识结构才算是优化的,独立学院教师讲课和传授技能才可能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纵横驰骋,把学生引入知识殿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就要学习历史、地理知识,阅读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要懂得音乐、体育方面的基础知识,特别要重视当代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总之,教师的文化科技知识越广博,兴趣越广泛,就越有利于与学生交朋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威信,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独立学院教师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教学。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能和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独立学院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就需要很好地学习。现在教育理论科学分类很多,门类复杂。一名独立学院教师虽不能精通全部教育科学理论,但是,有几门主要的教育科学理论是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教学法也是需要经常改进和掌握的,对于那些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教学法,忽视教学、教育规律研究的现象,必须加以克服。教学法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由此可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是独立学院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对其他学科如交叉学科的学习也不应忽视。总之,独立学院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独立学院教育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等要素构成的。它是一个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包括独立学院教育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基础,可称为核心层次。第二个层次指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称为中间层次。第三个层次即教育科学理论,是方法,是手段。这三个层次虽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优化知识结构的基本途径

1.强化知识的整体联系性。现代知识具有整体性特点,独立学院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各门学科知识在消化理解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互相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只有将自己的知识形成体系,在运用时才能发挥知识的综合优势。比如,讲述和传授有关机床的知识与技能,回答有关机床的问题,不是一门单纯的机床知识可以完全解决的,需要运用各方面的知识。现在,不少教师把自己所学的各门科学知识联系不起来,或不能很好联系起来,呈现分散状态,很难发挥综合优势,这应当引起高职教师的重视。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3

[关键词]整体学习法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化学用语

经过高中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很多学生对化学知识处于处于一知半解,考试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不知道如何把化学学透彻;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初中化学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第二、高中必修课程又学习了哪些内容?下面我就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必修课程的内容来探讨如何用整体学习法来学好高中化学。

一、初中化学学习了哪些内容

我们学习了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学习了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学习了酸碱盐及相互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等。

二、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过渡

要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过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扩充。

初中化学仅仅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高中应做到从化合价的角度和得失电子的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并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来书写常见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2.对置换反应的扩充。

初中化学学生在学习置换反应时,是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判定一个反应是否发生的。通过高中必修模块的学习后,我认为学生对置换反应必须做到以下四个层面的扩充:

第一,置换反应是“强制备弱”思想的体现;

第二,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没有的金属元素,我们可以依据元素周期律相关内容来判定金属性的强弱,从而判定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第三,不仅金属能置换,非金属也能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元素周期律是判断该类反应能否发生的工具。

第四,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类氧化还原反应同样满足“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如果能做到这四个层次上的扩充,学生对置换反应就非常透彻了,也就不会觉得化学难学了,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化学知识进行扩充和系统化。

3.对复分解反应的扩充。

通过必修1的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实质上理解复分解反应,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使离子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向着溶液中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和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三、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了哪些内容

要想学好高中化学,必须做好对知识的提炼与重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1.学会“一个工具”――物质的量

要熟练掌握m、n、V(气)、c与n之间的相互转化。(物质的量n是立交桥,)

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其余量先转化为物质的量再计算”的思路。

2.掌握“两大理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

(1)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知识进行重构:

第一,有关知识点的记忆,可提炼关键字“升、失、氧、还”和“降、得、还、氧”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升降是放第一位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先看化合价变化”的思路来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系列问题,因为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第三,掌握原电池的基本知识。

(2)元素周期律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知识进行重构:

第一,“位―构―性”的思路。位置是放在第一位的,一切问题先看位置,所以要记忆常见元素的元素周期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这样运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第二,熟悉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第三,熟悉微粒半径的判断依据。

3.会用“三种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和电子式

(1)化学方程式

要会写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方程式,而不是单靠死记硬背。例如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引导学生总结书写步骤――首先写反应物和生成物,配平时先配平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然后再按照“金、非、氢、氧”的顺序来配平。

(2)离子方程式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学生往往在“拆”和“查”两个步骤上出问题。

第一,引导学生总结要拆成离子的物质有: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第二,检查离子方程式查三项:要符合客观事实、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3)电子式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很好写,活泼金属将电子给活泼非金属。最难处理的是非金属之间共用电子。引导学生总结出“缺几个电子、拿出几个电子、共用几对电子”来指导共价键电子式的书写。

在学习完电子式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化学键的分类及其类型判断就容易多了。

四、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学好化学必须有一些化学思想做支撑和一些具体措施来实践,最关键就是首先把初中和必修的知识整体划分成以上几大部分。然后确定每一部分整体学习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化学思想),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道题都要有自己的重构,这样化学也就非常容易学好了。

1.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日常的学习

第一,守恒的思想。包括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强制备弱的思想。该思想在化学中有很多内涵,如: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注意na不能置换出CuSo4中的Cu元素)、活泼非金属置换不活泼非金属。强酸制备弱酸(CaCo3和HCL反应)、强碱制备弱碱、强氧化剂制备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备弱还原剂、溶解性强的制备溶解性弱的(即生成沉淀的复分解反应)等。

第三,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此思想在有机化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内容将非常有系统性。如:CH3oH和C2H5oH都含有羟基,因此有相似的性质――酯化反应等

原子结构决定性质――如碱金属元素的相似性、卤族元素的相似性等。

分子结构决定性质――如在氮气分子中,nn键能大,所以分子能量低,比较稳定,因此可用作保护气。

2.不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

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的过程,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在学完一节课后,要问自己“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在学完一章课后,要问自己“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在学完一册内容后,要问自己“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第二,对于陌生或者做错的题目,一定要至少总结出一条结论或者记住一些特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很多小结论,如:在学习离子共存时可总结HCo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等。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4

1掌握规律

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的进化等。如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规律: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扩大了膜面积,利于呼吸酶的分布;因而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观察比较

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生物中能比较的东西很多。比较时做到简明扼要,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两类生理过程,可从场所、条件、过程、结果、意义等进行了解。

综合归纳

必修模块之间、必修与选修模块之间知识是连贯的,构成生物学的体系。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和记忆。

综合归纳要做到“三抓”:抓顺序、抓联系、抓特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遗传的物质基础按中心法则这一主线串联。抓联系,如神经细胞与脑、脊髓联系点在于神经元的结构分细胞体、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组成脑、脊髓灰质等。抓特点,就是要抓重点抓主干。综合归纳就是简化次要,精炼主干。

4掌握好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创造的前提。记忆方法很多,下面列举生物学习中常见的几种。

4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或核心词来帮助记忆。

4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4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用对比法将有关的名词列出,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

44衍射记忆法

衍射记忆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发散思维,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建立联系。

5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

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所谓学习常规,是指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步骤,包括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

51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通过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对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若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讨论弄清楚。预习将为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2听讲

听讲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听什么?一节课要提高效率,课堂上要做到“三听”,即听思路、听联系、听重点与难点。

第一是听思路。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思路,要注意听老师是怎样引出新课题的,又是怎样把新课题展开的,怎样讲解和归纳的。如学习Dna的分子结构,思路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①构成Dna的基本元素是C、H、o、n、;②构成Dna的基本组成物质是脱氧核糖、含氮的碱基、磷酸;③构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④成百上千的脱氧核苷酸构成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⑤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形成有规则的双螺旋的空间结构。

第二是听联系。老师讲课时,一定会联系许多旧知识,使之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课时注意听这种联系,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是听重点与难点。每一节课都有重点内容,有的课还有一些难点内容。对于重点知识,老师会反复强调,会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会围绕重点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有时老师会明确指出哪些内容是重点,是必须掌握的。一般情况下,在每节课快要结束时,老师都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归纳总结。

5复习和作业

每天的复习要避免机械的重复,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点的联系。然后通过适量的精炼习题,可提高做题效率,既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54总结

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于章节内重要的知识点之间、不同章节之间、必修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教材之间的知识网络的构建。做好总结既能复习巩固,又能提炼主干知识。

55建立错题集

错题整理后写出错因,包括审题有误,基础知识记不牢,找不到解题思路,答案不规范等。找到错因,方有针对性的改进。建立错题集功在每天,成于高考。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课程标准

一、引言

新高中英语课程在结构上采用“领域—学科—模块”的形式,以“模块”为课程的基本单位,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连续式的而是间歇式的。因此,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即“教学—期中考—教学—期末考—教学—学年考—教学—毕业考”已不再适用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新的高中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应该是一种分层式的结构。第一层是基于模块的学业成绩评价,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所达到的水平;第二层是学生毕业成绩的水平评价,这是对三年来学生所学的知识(包括必修和选修)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这两个层次的评价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均属于终结性评价。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行终结性评价,是当前测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终结性评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研究的内容只能针对高中英语五个必修模块进行,并不涉及选修模块的终结性评价。

二、研究背景

高中新课程学业评价研究始于2003年,笔者参与了这项研究。其标志性成果为2005年6月高凌飚主编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对高中学业评价的背景和理念、改革的总体构想、模块测验的组织与实施做了一系列的论述;中篇以学科为基础落实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提出了部分学科的评价策略和方案,其中包括高中英语学业评价框架的构建;下篇收集了一些实验学校的评价案例,其中包括高中英语模块学业评价案例。[1]但是,目前还存在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的问题。本项研究旨在探索这一问题。

三、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改革体系的有机组成之一,不仅仅是一种评价的方法,也是对课改实验进行验收总结的重要途径。终结性评价测试如何操作,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积极应对评价测试,成为高中英语教师、学生及教研部门所关注的问题。

新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但并不等于不重视终结性评价。纵观我国高中英语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终结性评价对高中的英语教学更具有导向性,终结性评价能否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在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同时,重视并加强对终结性评价的研究。我们应该运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研究终结性模块测验的定位、命题原则、试卷结构与题型、测试结果的解释和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和特点

教育部于2003年4月制订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新的课程标准主要提出了五个基本理念,即重视共同基础,建构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2]这五个基本理念体现出新课标的几个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大纲中以教为主的原则,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倡学生体验参与,倡导发现式学习和培养能力;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摈弃了传统的单一终结性评价方式,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体系,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方式趋于合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新课标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教材多样化和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标志着我国英语教育实现了从语言知识教学向语言能力培养的根本转变。因此,新课标在总体上特别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不仅有利于受教育者获得语言能力,而且更有利于发挥语言教育在智力和情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改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评价的方法,也是对必修模块知识的整合以及课改实验进行验收总结的重要方面。终结性评价测试如何操作,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积极应对评价测试改革,成为高中英语教师、学生及教研部门所关注的问题。笔者经研究发现目前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新课标的概括性太强,操作性不足,在教学和测试中较难有针对性地执行。例如,课标中语言知识(七级)目标中,对语音的要求第3点是:“初步了解英语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这个要求过于笼统,在教学和测试中是难以操作的。

第二,课标中有些知识点是大跨度的,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发挥,但对于考试来说则难度太大,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例如,课标中语言知识(七级)目标中,对语法的要求第3点是:“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描述事物,简单地表达观点、态度或情感等”,这里“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具体指哪些语言形式?

因此,我们的任务首先是将新课标的内容细化、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二)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总体测验目标

新课标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但是作为考试的要求,这几个方面的目标却是比较含糊的,并不利于考试的操作,因此必须把它们进行细化。

细化和具体化的原则,主要是针对英语七级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三个部分进行设计,既涉及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具体要求,又涵盖语音、词汇、语法、功能意念项目和话题项目等语言知识点,同时考虑负载于语言知识与技能之上的文化意识因素。以“语言功能意念”和“话题”两部分为线索,将其他三个模块重新进行整合,便于师生在交际、对话和实际任务中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与消化,形成一定的语言技能,培养应有的文化意识,从而实现测试对教学的指导和反馈功能。

转贴于下面笔者以语言技能中听的技能和语音技能为例,列举具体细化的方案。

表1语言技能目标(七级)

级别

技能

目标描述

七级

1.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

(1)区分相同的词和音;

(2)通过关键的信息词作出推断;

(3)理解全句而不只是单词和短语;

(4)掌握大意并通过对话人的表层信息来判断、推测隐含意思。

2.能听懂操作性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

(1)获取所需信息做特定的事情,如问路、按指令填表格等;

(2)按指示语,对说话人提出的要求做出正确的反应。

3.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及结果。

(1)正常语速为每分钟120词;

(2)对人和物的描写包括时间、地点、方向、身份、职业和相互关系;

(3)情节发展及结果指对某事件的“原因”和“目的”的叙述;

(4)确定事物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

4.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抓住要点。

(1)列话题项目表如下:

①个人情况②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③周围的环境④日常生活⑤学校生活⑥兴趣爱好⑦个人情感⑧人际关系⑨计划与愿望节假日活动购物饮食健康

天气文娱与体育旅游与交通语言学习自然世界与环境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热点话题历史与地理社会

文学与艺术;

(2)抓住谈话的中心思想、主题;

(3)注意谈话的主题句及表示内容结构的词,如并列、递进、例示、转折及表示层次和先后关系的词。

5.能听懂熟悉话题的内容,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

(1)熟悉话题见4(1);

(2)态度分为:

①同意和不同意②喜欢和不喜欢③肯定和不肯定④可能和不可能⑤能够和不能够⑥偏爱和优先选择⑦意愿和打算⑧希望和愿望⑨表扬和鼓励责备和抱怨

冷淡判断与评价;

(3)不同语气表达不同态度,如委婉语气表达说话人不能够做某事;

(4)注意把握整体意思并识别对话人的语调和语气。

①语调的意义。

升调:一般表示客气、委婉、迟疑、不确定和不完整等意义。

降调:一般表示完结、确定、命令和完整等意义。

②语气的意义。

6.能听懂一般场合的信息广播,如天气预报。

(1)一般场合的信息广播内容涉及欧美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简单的事实新闻,节日活动,文娱,体育信息,天气预报,一般的知识,常识,文化教育,趣味故事,人物传记以及能源、交通、人口、城市污染等社会问题;

(2)掌握整篇信息的主题思想和真实意图;

(3)根据获取的有关信息,对文中提出的某些细节作出正确的判断。

表2语言知识目标(七级)

级别

技能

目标描述

七级

语音

1.在口头表达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和流畅。

(1)语音速度为每分钟100字;

(2)语调是说话时声调高低抑扬的变化,它在交际中能体现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思想感情;

(3)句子重音:句子中实词应重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代词和感叹词;

(4)弱化:句子重音是通过对某一重读词前后虚词的弱化而实现的,虚词有两种发音即强式和弱式;

(5)英语辅音的特殊发音。

2.根据语音、语调了解话语中隐含的意图和态度。

(1)语句重音分为三类:①表意重音②逻辑重音③感情重音;

(2)逻辑重音能更好地体现说话者的意图;

(3)逻辑重音表现在“强调”“对比”和“语法”三个方面;

(4)语调具有表意功能,英语中不同的语调模式用以表达不同的意见;

(5)掌握大意并通过说话人的表层信息来判断、推测隐含意思。

3.初步了解英语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

(1)节奏:句子重音与弱化音在句子中交替出现,构成英语中特有的节奏;

(2)韵律:英语不仅押韵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经常是一种韵格连用,或两种甚至多种韵格综合使用;

(3)英诗中的节奏;

(4)传统英诗的每一行以音步(foot,相当与口语中的节奏群)为韵律单位,每一行诗都由一定数目的音步组成,如抑扬格音步即为轻重型节奏群。

4.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

(1)掌声读音规则:例如,字母a在开音节中发字母音/ei/,所以/weiv/拼写为wave。

上面就是我们在制定《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测验计划》过程中对总体的测验目标的理解,目标的提出都是源自新课标,只不过是把其具体化和分类化而已。这些目标将成为我们命制英语终结性评价试题的依据。为此,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问题方可得到解决。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7―0138―01

知识修养是护士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士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及其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诚然,当前不少地方都在举办护理高等教育、护士进修班等,是护士进修知识修养的最恰当、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我国护理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且护理人员严重缺编,护士脱产学习的机会少,因此应大力提倡以自学的途径来深化护士的知识内容,扩大护士的知识面,提高护理学科水平。

自学的方法很多,本文仅就个人多年来的学习体会。认为可归纳五多两有。既:多读、多问、多听、多动笔、多积累和有毅力、有动力。

1 多读书

护士应当养成读书的习惯,对本职需掌握的知识应有计划地安排阅读,要自己每月、每季、每年都有读书的重点和完成的学习内容,保证每天都能坚持读书不少于一小时。对于中专毕业的护士,应有计划地阅读学专课程。而已达到大专程度的护士则应自修更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水平,这样,坚持数年定会增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特别是在临床工作中碰到一些特殊的病例,应当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看看这种病的生理、病理、治疗、护理、转归等,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更能学以致用,加强护理工作的主动性,提高科学性。

2 多提问

护士在学习过程中要好学,更要善于学习,所谓善于学习,就是能对护理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多提几个为什么?以提问的方法启发自己多思考。工作中不能只满足于会做,还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使我们通过解答问题增长知识,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些问题可以问自己,也可以问老师,问同事,问医师。从中得到启示和提高。

3 多听讲

包括多听学术讲座和报告,掌握国内外护理学信息,以及新技术、新业务、新知识,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院内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护理业务查房,主治医师、主任医生、业务院长的定期查房等,都是我们学习和提高的好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知识,往往比自己单纯读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能收到更为显著的效果。

4 多动笔

动笔即多做笔记,多归纳总结。一般应当遇到问题随时记,归纳总结系统记,点滴经验天天记,真正做到看书必动笔。平时,遇到问题动笔记录是为了有针对性的看书,而看书摘重点,做卡片是为了把各种有关资料中,自己学习的重点内容加以摘录进行分析综合,结合工作体会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总结经验的参考。归纳总结,即是把积累的资料经分析出来,摸索出科学规律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及科学水平。因此,结合理论基础,总结护理经验,即深化了学习内容,又检验了学习成绩,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5 多积累

知识在于积累,点滴积累都会收到较大的效益。鉴于护理工作及服务对象的需要,就必须学习有关人体点滴各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就要积累各个方面的书刊和资料。其中也包括医护人员的必读教科书、医学参考书、专业杂志、以及文献报道等。实践证明,护理人员要提高学术水平,只依靠医院的图书馆是不够的,而应当在自己家里创造一个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学习,至于积累的方法是多样的,除以上介绍的作笔记、做卡片外,进行主要文献或信息的剪接,对稀少罕见资料的复印、购置书刊、以及专业学术会议的论文、论文汇编等均应保存各查,只要充分的积累,刻苦的学习,必能收到可喜的成效。

6 要有动力、有毅力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无不深思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进行教学?学生又在新课程下怎样去"学"?现结合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应如何更好地去开展。

1.加强课程标准学习,走出认识误区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化学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必修课程设课目的的说明和功能定位。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在中学化学新课程中,必修化学课程显然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它既是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螺旋发展和提升,又是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所以,必修化学模块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要对全体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全面的素养教育,这个性质与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一致的,它的课程设计取向应该是多元的,这就要求必修化学不能只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要为选修课程和其他相关理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化学知识基础。其次,从思想上根除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高考形式不明朗,为了高考能取得较好成绩,在必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加深、拓宽,向老教材、老模式靠拢,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观点忽视了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的特点。学生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属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没有必要在必修课程阶段就拔苗助长,越俎代庖。同时,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选择选修内容和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化学,必须彻底转变现行教学中的一些习惯做法,严格控制必修知识内容的深广度。部分知识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在选修模块中再做适当的拓展。

2.丰富教学方式

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能够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所以老师必须想办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也日益的进步,这也完全影响着教学的条件。由于新课程对素质教育的高标准要求,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势必要取代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图片、文献、历史资料等,当然还可以包括一些专家的讲座、网络资源等。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课前预习。预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当然这种预习并不是要走马观花似的,而是要用心、用脑去预习。要通读教材,弄懂这节课要讲的是什么内容,通读完之后要想想哪些内容是自己已经明白的,哪些是不需要去了解的,而哪些又是重点;在第一遍通读之后,再去进行细读,发掘教材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和含义,带着为什么的心态对待每一个知识点,并对重要的概念还有关键词做好标记,把自己想要理解但是还需要老师讲解的地方进行记录,以便于向老师请教;在预习中还要懂得新内容与前面知识的联系,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并看老师是怎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这样有助于培养自己对待问题的能力。其次,课上听讲。由于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比较活跃的思维,注意力也是比较的,可以这么说,听讲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堂上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抓住重点,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听课;在上实验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观察实验,并积极思考,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抓住最本质的内容。最后,课后复习和巩固。在前面两个基础上,课后复习和巩固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后复习是让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比较急促地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进一步的吸收;课后的巩固需要做一定的习题练习,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够真正应用在解题的过程中。

4.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

一、着眼素质教育,设立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是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目前,军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窄和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等问题,而在培养目标上仅仅是“符合部队第一任职需要”也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从长远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空军军事战略为指导,以构建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育的科学体系为核心,按照“紧贴装备前沿,着眼军队领先,胜任岗位需求,突出实践能力”的总体要求,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信息素质,强化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岗位任职能力,为部队培养“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高质量人才。不能因偏重于专业或职业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使人才培养过分注重传统知识和学科,忽视新学科和前沿知识,这样必然影响学员的发展潜力。

培养目标是对院校所培养的人的形象的构想和设计,因为育人是意识性、目的性非常明确的行为。也就是说,课程计划首先要明确把学员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没有这个基准点,课程计划中的种种规定和措施,都只能是无的放矢。因此,培养目标不仅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课程整体结构完善的重要标志。

将“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为:学知(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做(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实现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使用精神)、学会发展(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更有教育界的精英们认为,一种好的教育,不仅应有助于学员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他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这些话对如何使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综合发展,颇能给人以启发。

二、构建以专业类课程为主,专业类课程与基础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的转变,依赖于合理的课程结构。这里所说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表层结构,即课程设置中专业学科课程与基础学科课程及各学科课程内部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要达到这样一个整体的变化,首要环节是专业学科与基础学科比例的优化。以下面某校2008年本科期班某专业授课课程的课时分配为例。

图中清楚地显示出必修课与选修课以及专业类课程与基础类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课时比重。在必修课中专业类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51%,说明专业课程仍然是课程结构的主体部分,基础类课程是对专业类课程的补充、完善与发展。

上面课程结构从形式上来说虽然比较合理,但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看,并非最佳模式。如何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趋合理,这应该通过优化与规范课程内部结构来加以解决,而不应动摇专业类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1.优化必修学科。上述的课程计划中,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74.40%,而在必修课中,各学科所占比例还是基本平衡的。

2.加强选修学科。上述选修课课时只占总学时的25.60%,与必修学科相比,比重小,学时少,但基本趋于合理。从开设的选修学科方面,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员特点,有针对性增加或调整选修学科的课程比重。

3.开设短期课或讲座。这些课目在形态上属于短期化,在内容上又属于综合化。这些知识涉及的学科比较多,如果作为新课程,从目前条件来说,无论大纲教材的编制,还是教员的配备都有较大的困难,难以做到统一安排,但是如果作为短期课或以开设讲座课的形式进行,却很容易实现。它应该是各学科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各学科课程的不足。

上述必修课和选修课中的基础类课时已经占到总学时的43.69%,这个比例说明基础类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数字上看,这个比重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基础类各学科间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都是今后需要调整与改进的地方。只有通过对学科课程的优化与规范,才能使专业类课程与基础类课程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课程结构的优化。

三、形成以必修学科为主,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要求为学员个性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机遇。无论是什么样的院校,课程设置都应是有利于打好学员共同基础和今后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在课程形态上,必然要求既有必修课程又有选修课程,并且把这两种形态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必修课,解决共性问题,通过选修课,解决个性差异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形成的是以必修学科为主、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公共数学;课程;改革

公共数学课程是高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所必备的数学素质,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在高校,大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都至关重要。为适应学校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制定了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公共数学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既要为专业课奠定数学基础,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既要传授现有知识,又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既要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公共数学课程在形成学生良好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公共数学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公共数学课程都是各院系自行制定的,其明显缺陷是课时设置不合理,偏重专业而忽略素质培养。为了实现“兼顾基础与提高、理论与实践、思想与方法、公共平台与专业应用的关系,特别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大学数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提供延伸发展的接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一个良好的系统”的教学改革思想,我们将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三门课程统一课时,并压缩理论课课时,逐步增加数学实验课的比重,对文科专业学生增开“数学与逻辑学”选修课,对理工、农、经管类专业学生分层次增开“数学提高”选修课。根据课程的性质将所有公共数学课程分成公共基础必修课、一般性选修课、提高性选修课、创新性选修课和文科选修课五大类。

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一)公共基础必修课

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即该类课程侧重数学的工具性,因此课程内容主要根据专业需要来确定。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少而精为原则,改革传统理论过多,推导证明过多,解题技巧过多的内容,删去一些过于抽象且实际中不常用的内容,融入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融入理论之于应用的过程。在总课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实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一般选修课

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根据数学课的特点设置各门选修课。有的侧重介绍数学工具,有的侧重培养理性思维,有的侧重数学美教育。

(三)提高性选修课

该类课程是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或要接受更高教育的学生开设的数学选修课,其教学内容是结合专业和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理论方法及数学前沿知识。另外也将学生的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作为一个重点,为学生接受更高的教育做准备,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创新性选修课

数学建模课程的内容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后期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题目,基本脱离教师的指导,完成模型的建立和求解。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受到创新能力的初步培养。

(五)文科选修课

对于文科学生,数学教育在“工具”方面的作用相对次要,培养抽象思维的任务较轻,而培养“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文化”的任务较重。因此,针对文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数学与逻辑”,在内容上通过精选适合文科生的例子,借助实例阐述有关连续量、离散量和随机量的简单数学知识,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追根求源和数学思维的训练,不像理工科数学那样全面、系统地讲授数学理论。

四、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一)理科课程

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而恰当地选用启发式、研讨式和类比探索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导向,构建以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为基本要素的传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诱发导引,并结合课堂练习精讲启发,及时总结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突破教学难点,将知识迁移转化为学生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进而实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三结合。

研讨式教学法:首先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然后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并展开交流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评。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类比探索式教学,就是通过联想,将在性质、关系、结构、功能、意义等方面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然后加以类比,从而达到相互借鉴、相互移植、触类旁通效果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传统媒体(黑板、粉笔等)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是师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必要辅助手段,构成学与教活动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将开发公共数学电子教案,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采用课件显示,对推理、证明、求解等内容采用动画演示与黑板推导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黑板推演过程能展现思维的发展轨迹,洞察思考的来龙去脉,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捕捉数学创造的灵感;动画演示直观,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科课程

根据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概念,合理地把握知识的深度,避免面面俱到地讲内容,扬其形象思维之长,补其逻辑思维之短;扬其阅读能力之长,补其运算能力之短。对一般的文科大学生来说,应当尽可能地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而侧重于介绍已有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学会运用,注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五、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为了将优化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更好地体现出来,为了实现以提高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改革思想有更真实的依托,我们计划针对理工科编写《高等数学》和《大学数学提高》两套教材,针对文科编写《数学与逻辑学》一部教材。

编写理工科《高等数学》教材,要注重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解题技巧的训练,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注重与专业实际相联系,注重数学的工程应用和数学建模思想,注重知识的完整性、模块化与层次性。

编写理工科《大学数学提高》教材,根据各专业对数学的深层次要求,全面总结所学的各门数学必修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揭示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强化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根据重点精选例题,提供大量的练习题。

编写文科《数学与逻辑学》教材,通过查阅文科各专业大量的图书、杂志,选取一些新颖而有趣的数学题材,介绍各种各样的数学应用方法以及数学发展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用各种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练习题要有趣、诱人,并且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放到练习题当中。整本教材中数学演算尽可能降低,以免让数学原理的灿烂光辉被数字和计算所遮盖。

六、改革课程考试模式

公共基础必修课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是闭卷,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课程成绩各项比例为: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数学实验等情况)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或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同上)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理工科选修课是基于学生所学专业,目的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进一步探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对于理工科专业选修课程的考试,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采取有针对性的考试。

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数学,并掌握一些常用的简单的数学方法。因此文科数学课程的考试内容不宜难,既可以考查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写“数学随想”类的短文,如谈学习该课程的收获与体会,考试方式可以闭卷与开卷相结合。

七、加强课程网站建设

课程网站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物”的因素,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推行现代教学模式与方法、革新教学内容的有力载体和工具。我们将组织教师进行公共数学课程网站建设,并不断完善网站资源,实现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视频等多种功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学习交流的环境。

八、工作措施

(1)积极开展动员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建设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课程建设工作并非教学以外的工作,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认真完成。(2)根据课程建设工作量大小、完成质量高低给予相应的课时补贴,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3)评定职称、进修、评先优先重点考虑政治思想好,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课程建设贡献大的教师。(4)年度任职考核重点考虑教师完成的课程建设工作量的大小和质量,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公共数学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5)支持公共数学课教师参加多种学术活动或参加短期培训及脱产学习等。

在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中,我们应注意实现四个稳定:政策措施相对稳定、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使用教材相对稳定、课程安排相对稳定。四个统一:教育思想统一、基本要求认识统一、习题要求统一、成绩考核统一。通过四个稳定和四个统一来保证团队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力争使公共数学课程建设处于良好的状态,逐步把各门公共数学课程建设成为教师队伍政治上可靠、业务上过硬,教学效果优良,教学文件完备,教学管理先进的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参考格式)[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3,(10).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Z].中国大学教学,2005.

[3]胡恩明,郭文莉,周健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新课改;选修课;物质结构

一、新课改的宗旨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及发展的需要。为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两个必修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二、选课的依据

1.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要求而定

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模块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2个学分,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6个选修模块中选学一个模块,也可以选学2个或3个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素养。

2.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而选

(1)对文科类学生,学完必修1、必修2后,再选修一门选修模块,就可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毕业要求。在学习了必修课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后,可以从6个选修模块中选择比较简单,理论性不强,接近现实生活的模块进行学习。针对这6个模块而言,《化学与生活》模块相对比较简单,适宜学文科的学生选修。学生在学完必修课程后,已经对化学基础知识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选修《化学与生活》,能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2)对理科学生而言应依据高考的趋向而定。

①根据高考思路有选择性地选课。

宁夏高考内容是两个必修模块和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为必考内容,选考内容为《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三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

②依据选修课的知识结构来选。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中,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而又有知识结构的联系。《化学与生活》是以生活中常见物质为基础,了解其性质和用途。《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是综合性的知识,用到的一些原理、概念、方法、规律都分散在各模块中,相对比较难学,拓展起来要用到各方面的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反应原理》是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贡献。《实验化学》是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在高二开设选修课时,依据学生的选课情况,有两个班级选《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一个班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我在给没有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班级上有关甲烷、乙烯、乙炔、苯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情况,及分子的空间构型时,涉及碳原子的轨道杂化理论对分子结构的影响,给学生列举了许多例子,花费了好长时间,其结果学生仍然是懂非懂,教学过程中感到很费力,学生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不佳。但是当我在学完一个模块后,两班交换模块后,给学过《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班级上这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且能用杂化轨道理论来解释这几种分子的结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高,讨论也比较活跃。

因此,我认为,在选修这三个模块时,应先学《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再学《有机化学基础》比较好点。另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选学《化学与技术》,这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来选课。

总之,在高中化学新课改的教学中,各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选课,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点,展示自己的优点,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