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十篇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十篇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2:13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音乐选修课;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08-001

音乐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研究其开设的必要性及如何开设具有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选修课,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有着重要意义。

一、开设初中音乐选修课的必要性

一是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求。中小学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音乐课程的终极目标。而从目前初中音乐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多仍不分对象、不分内容,采取由教师统一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自我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大,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必须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选择性较强的音乐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学习效果。

二是顺应社会发展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时代要求。创造能力的培养正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创造能力是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当前音乐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音乐选修课,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课程。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选修课程,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动力,为不同发展类型、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广阔发展空间,可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可促进学生全面、有特长地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基础。

三是完善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体系的内在要求。音乐学科必修课程重点是关注学生基本的学科素质,只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忽略了教学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选修课的开设则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创造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拓展了音乐知识的领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陛发展提供了助力。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结合知识发展的能力与特长,完善了初中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使选修课的开展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开设初中音乐选修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尽管有极少部分学校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了音乐选修课程,但大多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内容体系支撑,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效果不容乐观;而且大多数是以器乐、合唱、音乐鉴赏等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启发,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达不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最终目的,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开展初中音乐选修课,一要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指导实践,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在开展音乐选修课之前,必须通过大量的调研,收集相关理论材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及成果,系统地研究音乐选修课在培养初中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校、本班级学生的特点,确立初中音乐选修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二要大力开展实践探索,寻求一套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初中音乐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体系。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在实验班级开展一系列的音乐选修课,采取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详尽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明确音乐选修课中培养初中生创造能力实践过程中必修把握的关键问题,初步建立了初中音乐选修课的实践教学体系。三要重点提升教师素质,培养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课标明确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知识的创造者”、“平等首席”,这是对教师地位的全新诠释。教师是影响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在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教师创造性教学能力的高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水平的高低,都决定了选修课程实践的成功与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开展初中音乐选修课必须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需“可选”

初中学生通过音乐课的学习,一般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甚至条件好的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这为开展音乐选秀课程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正因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选修课的选择上,指向性更强。因此,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索音乐的艺术魅力。

二是课程内容需丰富

音乐选修课的教与学的实践形式多样,既有课堂内集中统一的教学活动,又可是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课堂;既可是内容多样的音乐欣赏,又可是种类齐全的乐器制作;课堂中,既包含了教师的设问、范唱或演奏、媒体展示等,也包含了学生的问题回答,演唱或演奏的学习、鉴赏感受的表述表达、师生间或学生间的互动合作行为等等。这些启发性、创造性、实践性强的音乐选修课,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在选修课实践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学生动手制作乐曲,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通过学生创意伴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篇2

首先,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上,初高中知识间存在一个大台阶。初中多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介绍直观现象多,抽象概念少;介绍静态的多,而动态的少。主要以识记为主,侧重定性研究,教学要求不高,意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高中物理则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也从代数运算变为矢量运算。这些由静态到动态,从具体到抽象,以知识的转化,能力的转变,要求的提高,都给高中生带来很大的困难和不适应。

其次,初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初中物理往往从表象、意象、实验出发,经过想象、分析、对比、归纳等思维方法,利用直观判断法得出结论。其思维方式属于定势思维。而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着重于定量分析、研究、其思维方式要求有较高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一定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要侧重调用储存头脑里的抽象知识,如概念、规律等,经过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操作,运用逻辑方法: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推出结论。这一质的飞跃,对于带着成功者的心态从初中迈入高中的学生,常有天渊之别之感。他们在惊叹台阶之大的同时,也咏出了高中物理真难学的叹歌。

另外,我国的升学制度与过去的“科举制”有点相似,“一试定终身”。于是升学率成了衡量“一个学校好坏”“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的标准,为了获得高考的高分,老师紧跟高考的指挥棒,加深教学内容,增加习题难度、深度和分量,从高一起就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达到高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本来趣味盎然的物理变得枯燥、无味,部分学生甚至望而生畏,对物理产生了离心力,他们被迫弃理从文,少数坚持学习物理的同学,也常望难兴叹,在重重的压力下过着艰难的陪读生涯。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现行高中教学要求调整意见》,意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高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人才素质教育”,以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行“必修+选修”,将初高中的一个大台阶化为两个小台阶,这有利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从理论上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无疑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然而,作为重点中学的老师,担负着向高校输送更多合格人才的重任,如果不能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准,而一味强调必修的教学要求,势必导致学生在高一、二年上必修内容时,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从而影响其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而到高三,由于选修内容大多是高中物理的难点、重点,如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等,学生难以一步到位,再加上总复习时间变少,前松后紧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常有“雪上加霜”之感觉。如何降阶、迈阶、衔接等问题,教学之余常思索着。下面就初高中衔接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搞好教学内容的衔接,《调整意见》把对原大纲中要求不太高或在初中基础上略为加深的内容,直接作为必修课的内容,而把原大纲中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选修内容,搞两个循环。

这样做无疑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降低了初高中的一个大台阶,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完必修内容之后,会考合格,带着成功的心态迈向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面对高考考纲未有大幅度的改变,而他们的智力、能力相对较高的情况,我们认为教学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智力水平发展相一致。在教学内容能适应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探究,我们主张,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将选修内容降低要求下放到高一、二年级,形成“必修+选修”同步进行,但要求不同步的教学,不搞一次到位,这样做,既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能起到一定的降阶作用。而到高三年级上选修时,此时选修课的复习不是必修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必修基础上的循环上升,也降低了必修与选修的台阶,选修课着重于提高,但应该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的提高,要把复习成为上升和深化的起点。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篇3

   来感觉很难。很多同学很难迅速适应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针对以上问题,我自己有点看法。  一、计算能力。高中涉及到更多的内容,而计算是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初中时候的有理数的运进入高中后,内容一下子增加了很多,每堂课上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学习起算、二次根式的运算、实数的运算、整式和分式运算,代数式的变形等方面如果还存在问题,应该把部分再好好复习巩固一下。若计算频频出现问题,会成为高中学习的一个巨大的绊脚石。  二、反思总结。很多同学进入高中后都会在学法上遇到很大的困扰。因为高中知识多,授课时间短,难度大,所以初中时候的一些学习方法在高中就不太适用了。对于高中的知识,不能认为“做题多了自然就会了”,因为到了高中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做题,因此一定要找到一种更有效地学习方法,那就是要在每次学习过后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反思一下知识更深层的本质。三、预习高一的知识。新课程标准的高一第一学期一般是讲必修1和必修4两本。目前高中采取模块教学,每个学期2个模块。  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三部分:  集合:数学中最基础,最通用的数学语言。贯穿整个高中以及现代数学都是以集合语言为基础的。一定要学明白了。  函数:通过初中对具体函数的学习,在其基础上研究任意函数研究其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等。这一部分相对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与初中的联系比较紧。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和对数的运算以及利用前面学到的函数性质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这部分知识有新的计算,并且应用前面的函数性质学习新的函数。  必修4的主要内容也分为三部分:  三角函数:对于初中的角的概念进行扩充,涉及到三角函数的运算以及三角函数的性质。  平面向量:这是数学里面一种新的常用的工具,通过向量的方法可以方便的解决很多三角函数的问题。这种方法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联系比较多,但与函数有所不同,应注意区别与联系。  三角恒等变换:这部分主要是三角的运算,属于公式很多,运算量也比较大的内容。统观上述高一第一学期的内容可见知识非常多,而且这些知识在高考中的比重也比较大,因此若在高一一开始不能学好,对于后面的学习是会有一定影响的。因此,要考虑到初高中知识的差异,对自己的学法进行改进,最后要适当的预习一下新高一的内容,以期很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初高中教学内容衔接教学实践教学反思

高一新生个个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信心满满,有着旺盛的求知欲,都怀着想学好高中课程的美好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家长们开始变得焦急,怀疑老师教学不认真或担心孩子学习不得法。渐渐地,学生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了畏惧心理,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在教学方面的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实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衔接教学

开学初我校举行高一初高中衔接公开课,开课老师集思广益,最后以“二次不等式求解”为课题,选择学生最活跃的班级进行公开授课。本节课分三部分:一、填充二次函数(二次方系数为正)及其对应的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表;二、例题:不等式、变式及不等式(a为实数)。三、当堂训练:解不等式。在短短的一节课上,由二次函数及其图像导入,结合ppt课件演示,让学生从图形中看出“小于夹中间,大于分两边”的二次不等式的求解结果,搭配二次项系数为正、为负,以及已因式分解完的含参二次不等式的例题和练习题。结果一部分能力较好的学生是囫囵吞枣,勉强能依葫芦画瓢,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吃力,积压了一肚子的问题。原本打算呈现给学生的一顿“美食盛宴”,最后成了学生难以消化的“夹生饭”。

反思1:知己知彼,承前启后。

《新课标》明确了初中数学学习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高中数学研究对象都可纳入“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两者混合状态“数形结合”。恩格斯说过,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高中必修1的函数、必修2的直线方程、圆的方程涉及的定义及性质、必修3的概率与统计、必修4的三角函数、必修5的不等式都是对初中所学相关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对应知识到了高中抽象程度更高,逻辑性更强,知识体系更完善,教学过程更深入,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函数与方程,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应用和创新意识。

每年都要花两周的时间教学初高中衔接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能平缓过渡到高中阶段的学习。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高中教材必修1以函数为主线,分三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这些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的内容。在学生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要求学生能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新课标》在初中学习目标中提出:“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初中教材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进而学习这三类函数的解析式、图像、性质如增减性等。但由于初中对函数要求较低,图像及性质方面更是浅尝辄止,因此学生的数形结合等能力有限。例如二次函数到九年级才学,所学内容仅限于定义、解析式的三种形式、图像的对称轴和顶点及认识图像的增减性。基于这点,在过渡期教师要为学生铺桥搭路,以初中学过的函数知识为衔接重点,以二次函数及对应的不等式、方程为重难点。当然,由于中考的升学率问题,很多老师重视有关知识的结论和相应的题海战术,忽视知识的来由和推导方法,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衔接重于对知识的单纯的重新罗列记记。在衔接课中仅仅复习知识点是不够的,还需要再现“过程”,重提“方法”,温习探究函数的一般途径。例如,学生刚经历中考,教师可选取典型中考题巩固学生已有的函数研究经验,引发学生在即将学习函数的过程中通过新旧对比,获取新知。2011年南京市中考数学压轴题就是很好的例子。原题如下:问题情境:已知矩形的面积为a(a为常数,a>0),当该矩形的长为多少时,它的周长最小?最小值是多少?数学模型:设该矩形长为x,周长为y,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探索研究:(1)我们可以借鉴以前研究函数的经验,先探索函数的图像和性质:①填写下表,画出函数的图像:

②观察图像,写出该函数两条不同类型的性质;③在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时,除了通过观察图像,还可以通过配方得到。请你通过配方求函数的最小值。解决问题:(2)用上述方法解决“问题情境”中的问题,直接写出答案。

反思2:轻重缓急,有的放矢。

由于衔接教学课时不宜太长,以免影响高中教学进度,因此无法面面俱到,应有个轻重缓急。选择衔接内容时只能先围绕必修1,其他部分的补充可放在今后对应模块的教学中。能否在摸清初中知识体系及初中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教学内容,在衔接教学时适当筛选课题,把握所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到能否做好高效衔接教学工作。必修1各章节新课都建立在学生对函数已认知的基础上,尤其是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知识的生长点在初中,而发展在高中,是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内容。初中对于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用判别式判别,二次方程的求解以公式为主,十字相乘法对其因式分解再求解的仅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没有用韦达定理研究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以函数方程、顶点、对称轴为主,没有用根的判别式研究函数性质,不涉及两个“二次”的关系,在二次函数中大多数学生只会用代定系数法求解析式、用公式求顶点及对称轴、用配方法求顶点(最值),还不能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总结出图像上点的位置与自变量、因变量的关系。二次不等式在初中还未提到,新教材将“二次不等式解法”安排在必修5中,编排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将旧教材中分散的不等式集中学习,另外实现各模块知识螺旋上升,而不是直线上升以至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高中必修1第一章节的集合和函数定义域、值域有关练习中时常会碰到一些简单的二次不等式求解;含参(含字母系数)方程、不等式问题也只在初中竞赛中研究,而在集合中它是重要的研究成员。在这衔接之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连接这些脱节的地方。于是有了以上的公开课的上演,虽然找对了连接点,但少了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因此在听的时候似乎感觉是高三对必修5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的复习课,也难怪会给学生带来数学难的恐惧感。教师应能从大部分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能力出发,把本节课的目标瓦解为三个子目标——学会十字相乘法及其应用于求二次方程的根,学会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求解结果中总结一元二次不等式在有两异根时的解的形式及其直接应用,以及学会简单的含参二次不等式(能因式分解)求解。这样既复习了十字相乘法,又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二次不等式和含参二次不等式常用的求解方法,为高一学习打好了基础,

在福建课标教材已经用了八年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策略都在不断更新,课堂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也更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但在新旧教材变更的过程中,仍存在配套的练习不能同步、初高中教材脱节等问题。只有不断实践与总结,整体理解课标教材的编排意图,准确把握高中各模块内容的定位,清楚初中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越西县地理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Simplediscussiononthegeographyeducationproblemofthenationalareasunderthe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

LiYuan

【abstract】takingthegeographyeducationinYuexicounty,locatingintheLiangshanzhouofSichuanprovinceforexample,thewriterhasintroducedthegeographyeducationproblemsinthenationalareasaswellasthemeasuresforsolvingthem.

【Keywords】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GeographyeducationinYuexicountyproblemmeasuresforsolvingproblems

越西县,自古以来就是彝汉混居之地,教育底子比较薄弱,其中尤以地理教育表现突出。虽然近年地理学科地位提高,越西地理教育也在日趋蓬勃发展。但作为一个民族地区教师,我在教学中发现当前越西县地理教育仍相当滞后,而且存在许多问题。其具体原因如下:

1.民族地区初、高中地理教育完全脱节。越西县现有初级中学九所,高中一所,但专业地理教师仅有十一人,且八人集中在高中。初中地理教师的严重匮乏;初中教师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学生厌学;初、高中地理教学缺乏连贯性(初三不开设地理科)等等,都是造成初、高中地理脱节的原因。正是基于以上因素,造成学生进入高中后,没有一点地理基本技能与地理基本知识容量,从而导致高中地理教育无法正常开展,从而出现初、高中地理完全脱节现象。

2.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轻视也是造成地理教育滞后的关键原因。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教育学科分成了三六九等,导致初中学生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初中地理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又不影响升学,学它还浪费时间。”而高中学生呢?又认为地理只需死记硬背就能学好,何必去认真学呢?正是这样错误的轻视观念,导致地理教育滞后。

3.教师教学手段的落后也是造成地理教学滞后的重要原因。素质教育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机械式的“填鸭”法,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再加上教师对现实生活的实例认识与理解程度不够,以至于不能用生动、幽默、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也是导致学生不愿学的另一因素。除此之外,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课外活动的开展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地理教学滞后的重要原因。

4.学生地理思维的落后和逻辑能力的欠缺也是造成地理教学落后的原因。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缺乏学习地理的思维与逻辑,这就容易造成地理教学的落后。此外,初中地理教师不能系统灌输地理学科特点,是造成地理教学落后的又一原因。

针对民族地区地理教育滞后,我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提高及加强培养地理教师教学水平和素养。人们常说:“教师是学生最好的领路人。”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因而提高及加强培养地理教师教学水平和素养是很有必要的。如何提高及加强呢?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1加强地理教师专业知识的业务培训,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下的合格地理教师,为民族地区地理教育做出应有贡献。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加强教师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能系统地、有机地把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的科学规律,为学生能进一步学习更为复杂的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1.2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方法,使教师能用浅显、生动、丰富、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我们知道“语言是思想的衣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地理教师能用一些浅显、生动、丰富、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就会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对地理事物产生浓厚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渴求。

2.地理教师应努力掌握多媒体技术,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多媒体技术正是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教学平台,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使学生不再只接受过去那种单一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一一对应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地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3.加强开展课外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理论和实践本是一对双胞胎,不分彼此。可传统的教学方式太过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而常常忽略了实践的巨大作用,从而违背了正常的教学规律,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常常感觉到空洞的地理知识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学了也是白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加强开展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好处,进而提高其地理学习水平和能力。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关于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p6)这一内容,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我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调查总结本地的一些农业情况,并以表格形式表现出来(某一学生调查内容如下:)

调查时间:2009.3.5调查人:###

调查地:越西县中所镇丁埝村5组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高中地理水平。

4.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地理水平提高。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与教师展开对问题的讨论,进而让教师能有效的进行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地理水平提高。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关于汽车站的建设”(p73)这一内容,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师问:越西越城镇汽车站(短途、长途)修建在哪里?越西乃托镇汽车站又修建在哪里?

生答:……

师问:这些汽车站的修建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汽车站会修建在这些地方?)(提示:从汽车站的功能考虑。)

生讨论并回答:能方便旅客出行。

师总结:汽车站修建在市内主干道旁或修建在其他对外交通方便、直接联系的地方,能最大限度方便旅客出行。

师再问:假如你是城市规划设计员,你准备用什么设计方案来规划汽车站?(教师不作答案订正,鼓励学生自由讨论。)

5.教师的赞赏与鼓励,是促进学生地理水平提高的原因之一。心理学家曾说过:“多一些赞赏与鼓励,能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力。”因而多赞赏与鼓励,能促进学生地理水平的提高。

在地理教学中,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应首先肯定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赞赏,然后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篇6

怎样做好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呢?

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安排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阶段性目标,总共五大项四十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课标还专门介绍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高中教材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语文必修一”至“语文必修五”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鉴赏和探究等方面比较均衡地发展,为以后有选择地学习打下基础。与此对应的内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所以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其中综合性学习属于学习方式,与前四个方面的内容不在一个层面,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所以把它专门列出,加以强调。

这样把高、初中有关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好基础知识的衔接。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高中教材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诗歌、实用文等文体,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中的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与之对应。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经互相研讨,以谋求结论。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

事实证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础知识,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未必完全明白,进入高中后要求学生回过头认真研读,居高临下,融会贯通,定有新的收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分析、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培养概括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矗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说和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听和读要了解其说和写的意图,这种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对方的意图,都必须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见物知类,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对词语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语境,离开语境理解词语,就是静止的、简单的、表层次的,注意语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词语是动态的、综合多种因素的、深层次的。在这样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的能力也就有综合性。再如在阅读课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而高中则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就是要占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思路及写作方法等。这种从“感知”课文内容到“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轨迹。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得好,这个转变就好,对教学就有利。高中阶段的练习中的问答题,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要想作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如果重视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训练,也是可以逐步培养的。首先进行分析,认准解题方向,根据要求提出答案的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作分析后,理清答案的思路,最后组织语句作出解答。这个答题过程的分解,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了概括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篇7

一、审稿是修志必须遵守的法定程序

1985年4月19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通过《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1997年5月8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二届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都对志书的审稿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第467号令,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条例》对参审人员、审点、审查验收的主体和程序等也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009年5月,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下发《天津市地方志书审查验收办法》,规定未经审查验收的志书,不得公开出版。

据此,天津市水务局对续修《天津水务志》做出相应的实施办法,要求续志实行自审、复审、终审三审定稿制度。

综上所述,志书的审稿,是国家法律规定的,绝非可有可无,绝不可马虎行事。既然有法可依,就要依法办事,所以审稿是修志必须遵循的法定工作程序。

二、审稿是提高志书质量的重要环节

如果把志书的编纂程序,用时间来划分的话,我认为,搜集资料的时间占1/4,编写志稿的时间占1/4,总纂的时间占1/4,审稿改稿的时间占1/4。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四分法,基本上符合《天津水务志》编纂工作的实际情况。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天津水务志》是编出来的,也是审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

一般来说,修志单位都重视前两个阶段,完成了初稿就认为完成了修志任务,而对审稿改稿重视程度相对来说差一点。如果说,不能不重视,那是怕评审通不过。有的修志单位甚至认为审稿是市局编办室的工作,或者错误地认为是一个过场。其实,审稿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十分必要的事。

其一,编纂人员,包括主编在内,经过搜集资料、编写初稿、总纂合成,已经竭尽全力了,想在这个基础上,单靠自身的能力把志稿质量再提高一步,哪怕是一小步,都是很难的。这时,必须争得外力的援助和指导。审稿,就是最好的外援和指导。只有经过审稿,才能对盲目自满者以当头棒喝,使之更具自知之明;才能对谦卑不知所措者以启发引导,使之豁然开朗而信心倍增。

其二,志书是众手成志,靠的是集体智慧。审稿可集中吸取有关方面专家的知识和智慧,有助于解决志书记述内容庞杂而修志人员知识局限的矛盾,有助于解决交叉重复,缺项漏项的问题,达到整合资源提高志书质量的目的。

其三,志书质量是志书生命所在。正如一项水利工程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和监督一样,志书也要经过多次的审稿把关,才能确保质量。“初稿要抢,成稿靠磨”。对待志稿,必须经过多次斟酌修改,才能使之臻于完善,才能达到可流传千古的“信史”标准。

三、审稿中主编要转换角色严把质量

在搜集资料、编写初稿、总纂改稿阶段,主编是策划者、编纂者,也是审稿人。主编面对的是整部志稿和每一位编纂者,在这个对立统一体中,主编处在主导地位。进入初审、复审,包括终审,主编的地位变了,角色也发生转变,由审别人的志稿变成了被别人审,而且审稿的重点也与内部审稿有所不同,层次更高,要求更高。主编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诚恳虚心地听取意见,并且组织和带动编纂人员归纳整理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修改方案,修改好志稿。

这一阶段特别要克服影响审稿的三种不良倾向:一是,审稿走过场,形式主义。由于修志人员对审稿认识不够,又不积极主动去争取领导重视,或者心情浮躁、急于出书,造成自审、复审很容易走了过场。二是,缺乏强有力的审稿班子。审稿人员的责任心和水平决定审稿的质量,审稿一定要请修志专家,懂得水利专业知识和了解水利工作的人员,只有这样,才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向精品佳志高峰攀登。三是,编纂者单纯任务观点,不愿在精益求精上下功夫。编修一部志书一般要五年,编纂人员多系借用或聘请,如果带着单纯任务观点,其后果必然是自审不严,修改不力,质量不高。

四、审稿中主编要把住常见的硬伤

所谓硬伤,就是明显的错误,审稿中常见的硬伤,大致有:

第一,资料不实。这是最大的硬伤,资料缺漏、错位、不实,原因多为对资料未经核实,以讹传讹。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资料都去逐一核实,但至少要对占有的资料进行审校,对可疑之处核实后再用。档案中有些总结,为了当时应付检查、验收,夸大工程的作用,类似这样的资料,一定要核实慎用。

第二,交叉重复。一项工程多处记述,侧重不分,重复现象严重;一类事项罗列记述,不分重点,不予筛选,照抄照搬,详略不当,致使志稿内容交叉重复,反复记述。

第三,内容前后抵牾。在一部志书中,同一件事,或同一数据,前后所记不同;文表互异;同一表内,分数相加不等于合计;百分比之和不等于100等等。

第四,书写不合志体。如在志稿中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的语言问题;我区、我市等称谓问题;“做好…工作,确保…安全”等标题不符合志体的问题;还有工作总结照搬,过多的文件内容摘抄,不做加工,有些简称看不懂等问题。

另外,存在口语化的语言;过多的“了”字;错用标点符号;计量单位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标准等等错误。

五、志稿的修改

梳理消化审稿意见与制定修改方案,是出版一部高质量志书的关键。此项工作从自审后就开始了,自审由修志单位组织审查,审稿人多为志书断限内的知情者、负责人、见证人。所以,自审所提出的意见比较全面、比较具体,其重点往往落在对于史料的质疑和纠误,重要史实的补充,重大线索的提供,兼及行文不当。自审后,主编应从众多的意见中,梳理消化并形成对志稿修改的总体思路,指导并与编纂人员修改自己所负责那部分初稿。这就是从初稿评审意见中得出来的修改所需要把握的重点和着力点,抓住重点和着力点,当然也不放过那些小到具体的硬伤。从效果上看,有无总体修改方案,能否举一反三,是不一样的。

复审是对自审修改后的稿件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查。参与复审人员多为修志专家、水利专家,他们有着丰富经验,深厚的学术造诣,站得比较高,所以,复审意见多半从宏观角度、专业的角度上提出,有些是探讨性的,并且不放过志稿中存在的“硬伤”。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选修课;课程模块;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134-0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的学生基本来自城镇,85%的家庭拥有计算机,绝大部分学生进入初中时就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但现行的初中信息技术教科书适用于“零起点”的学生,教学内容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吃不饱”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校在落实巩固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信息技术选修课,以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展信息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由于初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所以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实施和评价都只能靠自己实践尝试。经过几年的摸索笔者对初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选修课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现以我校信息技术选修课开展为例,对在初中阶段如何有效开展信息技术选修课,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作一初步探讨。

一、课程模块的选择

初中阶段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选修课教材,所以信息技术选修课上什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信息技术选修课平行于国家课程,所以选修课的内容不能重复国家课程,更不能简单地将以后的教学内容提前讲授,而应该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延伸与拓展。同时选修课作为独立存在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又应该具备独立、完整的模块特性。

从关注学生兴趣出发,考虑到以上的条件限制,我校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的教学模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将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如:在川教版《信息技术》七上的教材第四课《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一课中,有这样一个课外活动环节,让学生配置或组装一台计算机。但真正在课后去买一堆计算机配件并进行组装,无论从学生知识层面还是经济方面都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我们将这个活动替换为了网上模拟攒机,并以此拓展开发了计算机组装这一选修课模块,利用学校淘汰的废旧计算机让学生进行计算机的组装操作。

(2)结合各级比赛活动开展作品制作教学。各级的教育部门以及科技协会每一年都会定期的开展一些活动,其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有电子作品比赛、电脑制作比赛等。参加这些比赛可以让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对于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我们应持鼓励的态度。同时还要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引导,信息技术选修课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平台。电子作品制作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选修课的课程模块之一。

(3)针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模块的选择。网页制作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之一,而教材中一两课时的时间显然让很多学生意犹未尽。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选修课中开展了班级主页制作的模块。此外,我校的信息技术选修课还包含机器人、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模块。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和必修课的教学目标类似除了有每一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外,在每个模块中还应该有总体的模块教学目标,只不过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中更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能力提升。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像必修课上一样将各个知识点细致、充分的展开,所以在目标的制定时我们往往更注重总体模块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计算机组装模块中我们就针对模块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了总体模块的教学目标。计算机组装以实践为主,结合教材七上第四课《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相关理论开展教学。主要介绍了普通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各个部件的组成、工作原理。通过选修课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熟悉各计算机主要硬件产品的名称、型号、基本作用原理、各设备基本性能指标、及主流产品的品牌等;学生能够独立从事计算机硬件配置与组装,以及简单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维护工作,能解决与此相关的简单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今后能够随时更新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历计算机组装的全过程,学会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学生对硬件的兴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与判断能力、耐心与吃苦耐劳的意识、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选修课教学活动的实施

信息技术选修课与必修课不同,选修课中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个性特长的发展。所以在选修课的教学活动中不能照搬必修课的教学模式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例如:在电子作品制作教学模块中,由于电子作品涵盖的项目较多(有电子小报、电子杂志、科幻画、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等)在选修课中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将这些项目一一进行讲授。所以,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尝试,而这时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模块的教学中我们事先根据不同的电子作品类别制作了与之对应的学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则是对学生自学学案、作品题目和内容的确定、通过网络进行素材的收集等环节进行学法指导。

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参加选修课的学生总的来说都是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其发展为对学习的热情。所以在选修课课程教学模块的选择时就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一点,力求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选修课的教学模块。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进步要多鼓励,用发展和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在活动的设计时把握活动的难易度,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

适当的时候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但更要大胆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和操作。例如在计算机组装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基本以学生操作、实践为主。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没有将计算机中过于专业的硬件知识进行详细系统地讲解。而是对一些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操作和容易损坏的部件进行了简单示范讲解,如各种接口的“防呆”设计螺栓螺母的螺纹匹配等做相应说明;各种操作规范的相关介绍,防止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鲁莽蛮干。然后就将操作设备和工具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很快各种问题接连而来:硬盘和光驱的安装位置选择、数据线和各种跳线的连接、pCi插槽的选择……这时教师不能一味的帮忙回答解决,而应该鼓励学生遇到问题通过自己尝试、或问同学、可以利用微机室的计算机上网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解决。这样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能力提升,同时促进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评价机制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意义;策略

一、初中思想品德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风气有了巨大的变化,除了众多好的社会风气不断涌现之外,也有一些传统封建糟粕、外来不良社会风气进入了大众视野,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来教导学生,而不是光凭书本的理论来教学,否则就不能让教学接地气、符合实际,也不可能有实际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达到以下:

1.有利于改变沉闷的教学局面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学生遇到的难题和困境,使得教和学是两层皮,而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就能让理论更加接地气、符合初中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2.有利于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更有效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学生开始系统接触社会的学科,可以说是对社会的高度总结,而这种总结的逻辑性如果不通过生活的具体性来体现,学生就会接受不了、接受不完整,甚至在感情上不愿意接受知识的熏陶。因此,只有结合社会生活,才能让教学和生活融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里积极学习、主动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分析贯彻现实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初中生更好更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灌输,实际是实践的真空,遇到现实后往往会不堪一击,而学生学习这些思想品德的陈旧理论也没有用处,既不能增强他们的能力又不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而结合生活教授的初中思想品德,就能让学生真实掌握如何让知识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不仅让他们观察现实、批判现实的能力增强,还能让他们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不仅是思维层面上的还有道德层面上的。总之,通过让学生正反两方面的社会现实都接触,就能让他们提高自己的选择鉴别能力,也能让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和措施

1.在导入阶段用鲜活的例子力争“生活化”

无论什么课程,课堂导入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一节课是否有效率、是不是有目的性。因此,在课堂导入阶段就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非常必要,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是否对教师的教授有兴趣,也就关系到生活化策略是否能真正实施。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或者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导入,以让学生有往下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让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有效率。比如,在学习拒绝不良诱惑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举一个例子:在日本,如果捡到别人丢失的财务,故意不归还是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而如果主动找到失主并送还,就可以得到失物5%~20%的。德国也有类似的规定,如果捡到失物不主动归还失主,将处以所拾物价值几倍的处罚。那么我们国家是怎么规定的呢?经过这些有趣的国际对比,初中生就能有效地进入课文教学情景,让主题自然就融入了学生的脑海中,教师接下来就可以从道德、法律等层面来教导学生应该慢慢培养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好品质,对不良的诱惑说不,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在案例教学时用高度现实的情景力争“生活化”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案例教学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效解决这些需求,及时地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书本上得到新知、在生活中学会思索,从而让生活、新知、读书统一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更加有效。一般来说,这种生活化情境的再造,就要靠案例教学,以让这种生活、新知、读书的统一有一个明确的现实载体。比如,在讲解网络交往行为规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上精选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染上网瘾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失去工作、泄露信息导致被人诈骗、轻易相信网友的话被网友欺辱等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从而让他们知道网瘾应该如何避免形成、如何在网络时代保护自己的隐私、如何让网络发挥最大的人际交往功能的同时避免其成为人际交往的藩篱等等,从而让学生对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更有思考深度,让他们不断反思,更能发现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益处。

3.讨论问题时要多在现实条件下进行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对象虽然是初中生,但是他们的社会经验也有一些,因此教师要加强他们的现实感,在遇到问题、开展讨论时,尽量以现实为出发点,让他们在现实条件下进行各种分析,而不是在书本营造的“理想状态”中进行。比如在学习“关注我们的人身权利”时,教师可以先从社会生活实际中的案例开始讲起:2011年5月17日,著名音乐人高××醉酒驾驶案审理,法院最终判处高××六个月拘役,罚款4千元。那么,随着《刑法修正案》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这有利于保护公民的什么权利?从依法治国的角度来看,结合现实条件,如何才能更好地让每位驾驶员都能认真贯彻这些法律法规哪?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刑法修正案》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主要保护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如果要让每位驾驶员都能认真贯彻《刑法修正案》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就必须做到: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任何的违法行为都做到违法必究。广大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法律实施与司法公正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支持和监督。通过这些讨论,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问题中来,让他们主动探究新知识。

总而言之,初中的思想品德科目内容本来就应该是生活化的、情景化的,教师要充分体现这些情景,让学生感知到行与知的密切关系,通过社会和学习的紧密结合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篇10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初中毕业应成为每个公民人生旅途的中转站,社会需要的分流点。数学教育不仅要给初中毕业生以“双基”和能力的素质,还应使之获得相应的特长(这特长是技能的提高、是专长的基础),以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地步入新的人生旅程。这是义务教育及《课程计划》的精神实质。既有素质又有特长的人,在下一世纪必定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即课业(教学内容)的进程,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规划出的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期望课程的学科和活动两个系统合理设置,产生多种价值。笔者认为按“人人掌握有用的数学”的要求优化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开设活动课程以发展特长,并进行有关学科和活动的全面考核,应该是一种可取的思路。我们应该树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观,让学科和活动这两个轮子一起旋转,切实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并设置选修课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走上一条“愉快”教育与“成功”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

义务教育阶段尽管存在小学后的分流情况,但从教育战略、课程策略及培养目标来说,义务教育阶段有着鲜明的整体性,小学和初中不应该各自为政。本文拟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活动课程设计,并兼及数学选修课程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促进《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关于数学的活动课程(特长性、应用性、趣味性)

(一)活动认识

我们应该确认:活动课程是以学生发展、知识体系及社会需要等因素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通常称谓的课外活动,是弹性极大的一种辅学科课程形式或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这里,“课外”指的是国家安排的正式课程之外,“活动”泛指各地安排的各种教育性非正式课,故课外活动与活动课程不可同语。活动课程的开设意义不在于它与杜威当年搞的“活动课程”究竟有何异同,而在于它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独特功能及其有效、顺利地实施。

“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学科相辅相成”,它们是同一促进学生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打好基础为主旨,编排上侧重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其教学中间或进行的实验、参观、演示、练习等直观性活动,是理性间接经验习得过程中必要的感性认识;活动课程则以增长才干、发展特长为主旨,它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以直接的体验、探究及发现为认识途径。

《课程计划》设置的活动有:晨(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按其“活动设置的基本要求”可知,科技文体活动属于技能性活动,其它活动为常规性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这里,“发展特长”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我们应该确立将《课程计划》中的技能性活动上升为特长性活动的实施思路。由于数学的“三性”特点(尤其是广泛的应用性),以及现代社会对基本数学(不同于基础数学)的普及需要,笔者认为应设立专门的数学活动课,以发展学生的普及性数学特长。这种特长对小学、初中毕业生来说,是已获得知识的应用,是已具有技能的提高,是进一步发展专长的基础,能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数学的应用问题,并安排了与解直角三角形和统计有关的实习作业,但远没有上升到特长课的位置)。

(二)设置思路

国内已开展了不少数学活动试验,如数学竞赛、电脑学习、速算训练等等,还有综合的应用性问题的有关数学活动也在各地有所开展,它们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北京市1993年举办了首届“方正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并于1994年暑期编出了以数学应用为内容的初中课外活动教材。而应用性问题十分复杂,若把它作为一个以社会为基础的综合课题来研究实施,要求每个学生接受全面的应用性训练,则有可能把数学教育改革引入一个新的误区,将学生推入一个新的苦海,80年代的应用题考试给当时带来的结果就是例证。因为这实在是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求得太过分了,也不符合义务教育及“大众数学”的精神。

现代社会确是人人需要数学,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实现“大众数学”目标的第一阶段。如何设置、开展这一阶段的数学活动才是合理、可行的呢?笔者建议在突出特长性,注重应用性,贯穿趣味性的原则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设置较为完整、全面、独立的特长性数学活动,供学生选择参加(每个学生选学其中两门活动课),以使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让人人都有个性健康发展的天地。数学活动的课程门类和内容编排在整体上还要符合以下四点:

1.具有系统的应用体系。即与一定的特长目标相关联,有助于学生增长才干并习得一技之长,进而使学生顺利走向社会生活或进一步学习发展,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

2.紧扣学科教学大纲。学科教学大纲的内容编排本身蕴涵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我们可以依照数学学科教学大纲的知识单元(适当调整或拓宽),配以相关素材设计,安排数学活动,以充分利用学科课程的知识技能及其业已获得的成熟性,降低活动课师资培训的难度。可以明确,活动特长与学科内容的相关性越强,它们的整体功能会越大。

3.合乎有效学习的基本原理。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认识规律(显现认识的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展示探究过程(理性地再现知识生成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阶梯使知识、情感、意志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实施活动方法(使经验、思维、方法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取终身受益的精神文化力量和实践能力);内化教学功能(要易于反馈、迁移,实现知之好之乐之的转变,便于学生自学)。

4.体现“五育”整合的功能。特长性数学活动遵循“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基本理论,其教学应该使学科教育培养的认识能力得以升华,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这是具有深层意义的智育;学生的主动活动,应是实现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习惯转化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理解规则、体验美感、领略自由的实践过程,成为德育和美育的现实途径;活动课无疑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它本身就是体力、意志力的锻炼与运用,有利于人脑两半球机能的平衡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活动实践中每一个物化的劳动成果,都将有力地完善着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三)数学活动课程设计

性质与功能: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发展特长。

总目标:使学生提高认识、学会实践、获取才干、习得特长。

教学要求用语:对知识分为理解、掌握、应用(运用)三个层次;对技能分为会、熟练、善于(擅长)三个层次。

活动方式:按学生选学的课程门类编班组织活动或作为兴趣小组组织活动;以游戏、故事、谜语、趣味数学、操作、制作、参观、应用实践或提供有关的阅读资料等为活动形式。

课程安排:每门数学活动课按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进行设计安排。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发展,知识体系、社会需要等因素和数学活动的总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如下九门数学活动课程。

1.数学交流:力求内化学科知识,反映“双基”结构,渗透思想方法,强化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联系事物,澄清思维和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善于表述、解释、讨论、评价的数学交流特长。

数学交流课程,既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提供了人类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又要切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认识、应用能力。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就理应具有数学交流特长。

2.速算(含计算器活用):使学生通过心算、笔算、珠算及计算器操作等途径,熟练掌握简、易、好的算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善于快速进行日常的加、减、乘、除、开方计算和帐表算、传票算等的速算特长。

3.数据处理:使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解释和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并善于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探究随机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含数值计算)和预测。

4.计(测)量与估算:使学生加深理解计量及换算的意义,测量的特征过程,初步掌握计量、测量、估测、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善于在数量、测量、计算、决策和解决问题中应用估算,并会判断结论的合理性,提高处理数量关系和随机现象的能力。

5.制图与识图:使学生加深对数量关系图象、空间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制图(含作图、画图)与识图(含视图、析图)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想象和在解决问题中应用图象、图形的数学能力。

6.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中有关家庭生活、市场交换、社会交往、日常活动和生存环境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善于理解、精于运筹、乐于生活的数学能力。

7.计算机数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计算机的数学功能,掌握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程序,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初步的计算、模仿、证明和求解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计算机从事数学性工作的能力。

8.课题解决:即是问题解决模式,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要使学生理解数学尝试、解决实际课题的过程,初步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数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9.数学竞赛:这是对数学学科教学要求的提高和扩展(应降低现有难度,渗入研究方法)。要在学科教学大纲的能力要求范围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才能。

目前,数学竞赛的普及呼声越来越高,企望通过降低难度去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数学竞赛的难度确应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普及水平,但再要求普及参加则未必可取,因为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较之只是同一的“标准件”更能符合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

二、关于数学的选修课程(迁移性、广泛性、通俗性)

《课程计划》指出,要“以必修课为主,初中阶段适当设置选修课”。数学选修课程,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顺应学生分流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突出迁移性、注重广泛性、贯穿通俗性的原则下,为有不同志趣、各种爱好的学生提供广泛、充分的选修类型,为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特长及培养多样化人才服务。选修课教材的编写既要落实课程目标,又要能成为通俗读物。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选修课,同样可以保持一致的连续性(即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设置)。事实上,如若前述数学活动课程得以实施,则九门数学活动课已可成为选修课对象。

根据数学选修课的设置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的以下三类(四门)数学选修课程。

(一)特长型选修课:课程为前述九门数学活动课之一。每个学生在必修(选择性必修)两门数学活动课的同时,以另外七门数学活动课之一作为他(或她)的选修课。

(二)观念型选修课: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的存在和发展、理论与应用、逻辑性及抽象性,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促进完善科学观及世界观。

其教学内容包括数学与历史、数学与社会、数学与未来、数学与科技、数学与文化、数学与思维、数学与成就、数学与自然、数学之美,共九个专题,课程安排可以每学期按年级集中对九个专题各开设一次讲座(约每两周开一讲)。

(三)综合型选修课:

1.横向性综合选修课:它不超出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既对已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又与相关学科及社会生活相联系(有着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特点)。要深入浅出地展示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广泛的联系性、应用性。该课程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安排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

2.纵向性综合选修课:它可以包括现代数学知识,各部分的形式和内容都能够独立,整体上既与数学学科知识及活动特长相关联,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要在数学学科教学大纲的能力范围内,以较强的可读性展示数学及其应用的策略思想和动态成果。该课程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安排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

三、有关考核与实施的设想

(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必须且只须选择甲、乙两门数学活动课和一门数学选修课参加学习。

(二)小学、初中阶段的毕业学期各举行一次数学活动课和数学选修课的考试;数学活动课考试分为第一试、第二试,以活动课作为选修课的学生只参加该课程考核的第一试。每个学生两门活动课、一门选修课的考分分别记入毕业考试及中考成绩总分,学生毕业考试或中考数学成绩的分数构成为:

数学成绩(满分150分)=学科成绩(满分90分)+活动课甲成绩(满分25分)+活动课乙成绩(满分25分)+选修课成绩(满分10分)

(三)教师不仅要能胜任数学的学科教学,还要能任教至少三门的数学活动课和一门数学选修课(农村乡中心完小以下的小学教师要能任教至少两门的数学活动课)。

(四)作为培养素质的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课程(注重知识性、技能性、普及性),其教学大纲也应及时调整,以适应《课程计划》的实施需要(学科教学的周课时量不能超过4课时)。如有关教学内容的以下五点尤为突出:

1.应删减混合运算、恒等变形等内容,部分算术应用题让位于代数,部分平几证题改用解析方法;

2.系统整理数学思想方法;

3.增加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小学中年级以上的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

4.增加经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含有关名词、概念等);

5.以“读一读”的形式,系统安排通俗的数学史话。

(五)尽快建立各个学科、特长性活动和选修内容的考试题库,出台科学的考试量化标准,使考试步入机械化,以从根本上禁止考试的人为误导,促进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

(六)数学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无疑可以顺利地延伸至高中阶段;在活动课考试的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各种特长比赛。

结束语

数学“学科+活动+选修”的上述课程设置,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易于克服层次课程(西方发达国家等采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即是特长特色的素质教育;我们正在实施一个“学科素质+活动特长+全面核评+法规保障”的义务教育模式。

参考资料:

1.国家教委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