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一上册语文总结十篇初一上册语文总结十篇

初一上册语文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9:11

初一上册语文总结篇1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异读字、易错字辨析。

①异读字(注音并组词)

落()折()累()

()()()

()()()

扒()载()省()

()()()

②易错字(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诅咒丰硕缀连倔强渲染洗濯寂寥玷污蜕化

堕落贪婪雏形孵化嬉戏金窖抢劫禀告掳去

奢望蹂躏柚子牙龈沉甸甸

碌碌终生夜幕降临繁弦急管果实累累不可磨灭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多姿多彩虚度年华阴晴圆缺举世无双险象跌生

慧心未泯天灾人祸突如其来得失之患心旷神怡问心无愧

专心致志获益匪浅猝然长逝死而后已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

③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④通假字:a.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b.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C.诲女知之“女”通“汝”,你

⑤古今异义:a.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信任

b.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c.三古义:虚拟,泛指多今义:确实的数字

⑥词类活用:a.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及时、按时。

b.五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是传授的知识”。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理想》是一首现代史,诗人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告诉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②《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③《第一次真好》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④《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两个转折,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⑤《落难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绘细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⑥《我的信念》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致力于科学研究,不谋求物质利益,追求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心爱的科学研究中

⑦《十则》一文,大体上前四则谈学习方法,五、六、七则谈学习态度,后三则谈修身做人。

4、《论语》背诵、默写:

①别人误解时:

②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③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的考验:

④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⑤表现实事求是精神:

⑥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初一上册语文总结篇2

一、情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十分地生硬,而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强调“具体交际情境”[1]。毕竟,“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所获得的知觉决定的”[2],口语交际应注重情境。关于情境模拟法,我将其分为仿古模拟法、穿越模拟法和梦境模拟法。

(一)仿古模拟法

行为主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练习。对此,可模仿古人,让学生着古装,佩古饰,言古语。结合夏完淳的《别云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八年级上册),首先要让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装饰”。然后学生或者教师来问或答。问题可为:这位仁兄,时至今日,你作何感想?回答可为:鄙人三年为明奔走羁旅,如今又成南冠,无限河山泪沾衣,无颜敢言天地宽。还可继续发问:黄泉路近,你还有何牵绊?回答可能是这样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身即死兮魂归故。魂幡引兮召来者,扶摇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课标要求课程与生活的连续性,并且强调场合,这在之前都是被忽视的。仿古模拟法也应具有生活气息。此外,建构主义也主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及“接触社会”和“社会实践”[2]。由此,针对杜甫的《登岳阳楼》(七年级上册),可以带学生登岳阳楼,或是与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相匹敌的楼阁。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想象,融入诗境,互谈感受。若是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八年级下册)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八年级上册),则可先导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或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关于景物的古诗,作一简介后,问学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以小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最后再总结归纳。

(二)穿越模拟法

关于穿越模拟,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二是古代穿越到现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自己的假设”[3]。结合《古诗十九首》(七年级上册)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句,假设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现代,然后模拟她与现代人的谈话。例如这名女子可能会问:这(某交通工具)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如果她要到某处去大约什么时间可以到,等等。结合“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诗句,看到大型织布机她可能会问现代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一天可以织多少匹布?怎么使用它?等等。只要将双方的口语交际展现出来即可。这样的方法迎合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

语文教法往往忽视兴趣。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兴趣性”[4]。为增强趣味性,古代穿越到现代可融入现代科技。杜甫的《春望》(八年级上册)表明其经历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他思念家人,但通信却十分不便。为此,可让学生模拟杜甫给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打电话的场景,谈谈近况及家长里短。或者在小组中多次选人分别代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及其家人,将两方的视频通话呈现出来。再如进行《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时,可模拟韩愈在电视机前看到钱塘湖的景色后与好友之间的谈话。针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八年级上册)或者《无题》(八年级下册),则可表现他在看到先进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时,与周围人的交谈情境。这就是新课标中所讲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梦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培养了太多的考试机器。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它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而梦境模拟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勃有诗《山中》。结合此诗可联想其梦回故乡与亲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谈。在梦境亲朋好友可能会问他:“在外可好?”王勃可能会回答:“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梦中,他们还会问他曾经的一些经历,等等。这样,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题促进交际,以凸显口语交际的互动性。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上册)一诗中吟“铁马冰河入梦来”,对此,可以模拟其上阵杀敌的血腥梦境,写好开场白,导入切题的图片及音乐,找诵读好的同学演绎舞台剧,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诵读。当然,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大风雨夜中的梦境。

以前的口语交际的教法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学生更是故步自封。新课标意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课型的多元化”[3],二者都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并逐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充分表达观点。结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八年级上册),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梦境中登上飞来峰的感受,然后问他们身处高处的感觉。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七年级上册)时可问学生他们联想到了什么?由赵翼的《论诗》(八年级上册),让学生充分联想梦到“才人”辈出的场面,问他们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样的。此法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为艺术表现法和调查走访法。

(一)艺术表现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较艺术、文雅的手法展示出来,比如采用戏剧表演或者记者采访。

运用戏剧法需要使用道具来呈现诗意,还要布置好场地。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要使用道具造呼啸的北风,造飞雪与“梨花”,准备好白草,弓、铁衣、红旗、马匹,还要准备好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此外,写好剧本分好幕,对好台词等工作皆要做。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将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用话剧或者戏曲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呈现岑参和武判官双方在喝酒时的谈话,以及岑参在武判官上马之前的饯别之语,等等。

关于记者采访,结合虞世南的《蝉》(七年级下册),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八年级下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七年级上册)和崔颢的《黄鹤楼》(七年级下册),可以一人拿话筒扮演记者,一人扮演作者,由记者问其创作感受。

新课标中初中口语交际强调口语交际的表情、语气、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这种艺术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这些,避免了“一刀切”。对话语言可“文”可“质”,十分灵活,并且这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对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的作用极大。

(二)调查走访法

相比之下,调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气息。调查之法可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

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七年级上册),陶渊明《饮酒》(九年级下册)中“无为”的思想,杜甫《望岳》(八年级上册),曹操《龟虽寿》(九年级上册),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中“有为”的思想,可以做一次问卷调查,问题为:你认为人生应该“无为”还是“有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年级下册)和《秋词》(七年级上册)中表现的是刘禹锡的乐观,宣宗宫人的《题红叶(八年级下册)》,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中所流露出的却是哀伤。为此,则可以做一次关于人生态度的问卷调查,题为:你当下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

自有科举考试以来,评价机制往往用考试来衡量人才,以文取胜,轻视口语交际。这种长期的功利性,使得古诗口语交际教学先天不足。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和模糊,给具体的教学实施带来诸多困难,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缺少了一个有效的依据,加大了教学难度。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可让学生承担实际的交际任务,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技巧”[5]就不会那么生硬,教学难度也可减轻。这样有助于增强新课标中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强调学生的理解力、沟通力、表达力。而且此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综合考察学生的真实口语交际水平,解决以往教法造成的学生能力与成绩的脱节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口语交际的“社会化”与现实资讯[2]。钱威和徐越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提到了一种“交往式语境”[6],主张学生和各种人进行交际。因此,实地走访,进行口语交际是十分可取的。例如结合白居易的《观刈麦》(七年级下册),可与真正的农民聊天,问他们一些关于耕种、收获的问题。结合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可让去边远地区,走访军民,问他们关于气候、国事的看法,等等。

三、双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滚雪球法、辩论赛法。

(一)滚雪球法

新课标中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以发散思维必不可少。首先要分设两方,开设多组,专人记录,采用双向“滚雪球”法吸纳各组的观点。如可让多位学生分别暂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由李云,也就是《宣州谢?i楼饯别校叔书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校叔书云”来劝慰忧愁,以及想要退隐的另一方李白,然后记录者将劝慰者和劝慰对象所持的观点列出,照此模式滚动,组组交流,最后两方观点汇成两个大“雪球”。学生可从双方观点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实际上则为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可控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文道统一”。针对李白《行路难》(九年级下册)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则可以由一同学扮演君王,另一同学扮演认识姜太公,或者尹伊的人,或者路人,以其之口说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将二方描述要点列出,照此模式进行,组组交流,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方的观点,深入体会文意。杜甫的《孤雁》(七年级下册),同样可采用此法,一方扮演孤雁,一方扮演其同伴,以其之口,互诉情感。组组再交流,双向滚动,形成双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让学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开讨论,这样更能体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二)辩论赛法

初一上册语文总结篇3

关键词:汉语教材科学性《汉语教程》

一、引言

汉语教材的编写,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等几大原则。其中科学性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则,“科学性是所有图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编写各级各类教材应遵循的普遍原则”(李振荣,2010)。“科学性原则是说,第二语言教材的语言要规范;对有关知识的介绍和解释要科学;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吕必松,1993),或者说,“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要准确”等(刘,2000)。科学性原则尽管被认为是汉语教材编写的最重要原则,但相关研究领域的专题研究和分析却仍存在不足。

根据前人的论述,科学性原则的内涵主要包括四点:1.是否符合语言的学习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2.教材所使用的语言是否足够规范、通用;3.教材的内容是否准确。除此之外,鉴于“任何有关技能的学习都有赖于练习,语言技能的学习同样也有赖于语言练习”(李邵林,2003),所以我们认为,在科学性原则中也应给予练习以较为突出的地位。因此,还可以加入一点:4.练习内容和课型的教学目相是否一致,练习是否符合课文内容,练习样式的种类和分布是否得当,主干题型是否鲜明。

本文以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三册为例,根据上述四点,对其科学性原则的贯彻情况作初步的分析,以探讨如何在汉语教材的编写中更好地贯彻这一原则。《汉语教程》在国内发行量较大,使用人数较多,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教材,曾引起相关学者(如:乔智慧,2008;张珑舰,2006)的注意,并把这部教材和其他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或者是对其词汇做了专题研究,包括文化词汇(潘薇薇,2014)和离合词(刘茜,2012)等。也有部分文献提到过它的科学性(潘薇薇,2014),但是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二、《汉语教程》第三册的科学性分析

在上述科学性原则的四点内涵中,我们发现,《汉语教程》第三册在“所使用的语言是否够规范、通用”这一方面上做得较好,即无论是课文的语言,还是注释、练习、词语用法等都能做到足够规范。不过,在其余三点中,仍然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下文就此三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否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限于篇幅,我们仅以《汉语教程》第三册的上册为例,分别从生词的难易度和课文的难易度这两个方面来考察。

1.生词的难易度

我们知道,教材每一课的生词量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根据《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初级阶段的生词是指甲级词和乙级词共计3000余个。有学者通过研究12套初级教材,以《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和《汉语国际教育用词等级划分》为参考标准,经统计分析,得到下列结果:初级教材课文中,甲级词在65%~80%之间,乙级词在7%~18%之间,丙级词在1%~7%之间,丁级词在1%~5%之间,超纲词在0%~15%之间比较合适。(邢蕊堂,2008;李永红,2016)

《汉语教程》(第三册)属于初级汉语教材,我们据此统计了上册1~13课的生词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上册中每课生词大都在35~45个之间,最少的(第1课)有33个,最多的(第11课)有59个。总体而言,其词汇量对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而言还是较合适的。

不过,上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初级词汇所占比例较小,而超纲词比例过大。其中只有第1课和第4课达到了73%的比例,其余都在72%以下。另一方面,有7课的超纲词都在15%以上,其中10到12课的超纲词比例甚至达到30%左右。我们认为,超纲词太多会让学生觉得难度太大,可能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而初级词汇所占比例达不到要求,则会出现虽然已经进入中级阶段以上的学习,但部分初级词汇仍然没有掌握的情况。

2.课文的难易度

在课文难易度的测量上,有学者提出,每一百个字的平均句数为10以上的教材属于入门教材;平均句数为6~10的儆诔跫督滩模黄骄句数为6以下的,属于中高级教材。按照平均句长来说,句长在10以内的属于入门教材;句长在10~16.7的属于初级教材;句长在16.7以上的属于中高级教材。(张宁志,2000)

据此,我们统计了上册每百字所包含的句数和平均句长,见图1。

由图1可见,上册各课课文每百字所含句数最大为5.88,最小为3.51;平均句长最短是17,最长为28.45。说明其难度属于中高级教材的范畴。

我们再来看课文的难度是否逐课递增。通过图1可知,课文难度并没有随着课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而是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起伏状态。这说明上册在各课课文的编排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教材的内容是否准确

总体而言,《汉语教程》第三册的内容能做到准确无误,但也存在一些不够准确之处,主要表现在不必要的重复、生词处理的滞后和词语用法讲解的时机选择不当等几方面。

1.不必要的重复

首先是生词的重复。例如,上册第7课《成语故事》的生词表中首次出现生词“儿子”,而在下册第14课《谁当家》中,“儿子”一词又出现在生词表中。而且两者的解释都是“son”,没有任何变化,看不出编者反复将“儿子”当作生词的意图何在。同样是在下册第14课,生词表中的“回答”一词在上册第5课《回头再说》的生词表中已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者的解释完全一样。

事实上,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在此不一一列出。可见这是该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其次是词语用法讲解的重复。例如,上册第1课《离家的时候》“注释”中解释了“说实话”的意思,即“说明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也说‘说心里话’‘说真的’”,而下册第19课《无声的泪》“注释”中又对“说心里话”解释了一番。又如,同样是上册第1课“注释”中,对“一下子”做了一次讲解,而第17课《再试一次》的“词语用法”中又对“一下子”做了基本相同的解释。

2.生词处理滞后

所谓生词处理滞后,就是某个词在某课中首次出现时,未被处理为生词,而是在相隔好几课之后再次出现时才被列入生词表。例如,上册第8课《恋爱故事》一文中有“爱恋已久”,其中的“久”在生词表中没有出现,直到下册第20课《什么最重要》课文中出现了“向往已久”一句,才把“久”列入生词表。

还有一些词是先在练习中出现,之后过了好长时间才被列为生词。例如,上册第8课,练习3“选词填空”B之(4)是“世界上常常会发生一些(突然/忽然)事件”,其中“事件”一词直到下册第19课《无声的泪》中出现“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一句时才被列为生词。又如,同样是上册第8课,练习7“改错句”之(6)是“请大家尽量地唱吧”,正确答案是应把“尽量”改为“尽情”,而“尽情”一词却直到下册第20课《什么最重要》一课中出现“尽情地反对我的理论”一句时才被列为生词。那么,当学生掌握的词库中还不存在“尽情”一词时,如何完成这项任务?

3.词语用法讲解的时机选择不当

第三册每课都安排了“词语用法”部分,其中对一些容易混用的同义词做了辨析,这是很实用的。然而,在辨析的时机选择上,该教材仍然有着改进的空间。一般来说,词语辨析应在某一组同义词先后都学过的基础上进行,而该教材却没有贯彻这一点。

例如,上册第8课《恋爱故事》中出现了生词“立刻”,“词语用法”对此做了讲解,并对“立刻”和“马上”的区别做了辨析,暗示着“马上”已不是生词。可是,下册第14课《谁当家》的“词语用法”中又对“马上”做了一番讲解,不知何故。

又如,上册第10课的“词语用法”中,对“以后”和“后来”的区别做了辨析,但在下册第16课《话说“慢点儿”》中,“后来”一词才出现在生词表中。这就意味着,学生虽然在上册第10课已经掌握了“以后”和“后来”的区别,可“后来”一词直到下册第16课才被当作生词。

(三)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练习是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并不是简单地做题,而是要通过练习把新知识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这就要求编写教材应特别重视科学的练习。根据前人的建议,我们认为判断练习的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练习内容和课型的教学目的相一致;(2)练习符合课文内容;(3)练习样式的种类和分布得当,主干题型鲜明(周健,2004)。我们发现,《第三册》在第一点和第三点上做得比较好,而第二点“练习是否符合课文内容”还可商榷。

关于是否符合课文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练习重点是否属于课文中所学的重点,二是练习内容是否符合所学内容。

第三册每课的练习一般都是“词语用法”中讲解过的重点词语,可以说是重点突出。但在是否符合所学内容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即练习中部分生词的词义和课文中所学的词义并不相同。

例如,上册第8课《恋爱故事》中的生词“自然”,对应课文中的“常常表现得很不自然”一句,义为“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生词表中的解释也仅限于此。但是在课后练习3“选词填空”中,为“自然”一词列举的例句“女孩子长得漂亮,(自然)会引起男孩子的注意”,采用的却是“自然”的另一个义项,即“理所当然”。那么,学生只掌握了“自然”的当前义项,如何能够完成该项任务?

三、对汉语教材编写贯彻科学性原则的思考

上文以《汉语教程》(第三册)为例,在充分肯定该教材的基础上,对其可商榷之处做了一些分析。我们认为,在相关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做到下列几点。

(一)协调对教材不同部分编写,使之配合得更紧密

上文提到,该教材在内容准确性上存在着一些瑕疵。我们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教材不同部分的编写出自不同编者之手,以至于出现了生词处理和词语用法方面的重复或滞后等问题。

一般来说,一部教材,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教材,往往由多人合作完成,即先由不同的编者分工编写不同部分的初稿,再由一人统稿。初稿编者需根据统一的编写大纲进行编写,而统稿者需要将不同部分初稿的热菁右哉理和协调,使之如出一人之手。然而,该教材所存在的这些瑕疵表明,这一工作做得还不尽人意,甚至有些“举手之劳”也未能履行,以致留下缺憾。例如,关于重复的问题,只要将上册和下册所附的词汇表做一次对照,即可避免两册生词的重复,而该教材似乎并没有仔细执行这一程序。

由此可见,在汉语教材编写中,加强对不同部分编写的整理和协调,是确保教材科学性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在课文的选择和改编方面,控制难度

上文提到,《第三册》课文难度偏高。究其原因,可能因为该教材属于一年级下学期的教材,需要为进入中级汉语学习打下基础,所以编者选用了一些难度较高的文章作为课文。

不过,编者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课文难度降低到适当水平。就句长而言,可以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长句改写为几个短句。例如,上册第9课《幸福的感觉》文中有一句:“幸福其实就是一种个人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幸福,只要你心中有幸福的感觉。”建议改为:“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只要心中感觉幸福,就可以得到幸福。”这样,句长和难度就更加合适。

(三)注意课文难度的有序性和渐进性,由易到难编排课文

该教材的《前言》指出,“初级阶段的汉语课堂教学,应该借助语法从易到难的有序性和渐进性,把句子的结构、语义和语用这三者结合起来”。不过,从上文的分析来看,该教材可能更注重语法结构难易度的有序性和渐进性,因而对课文难度的有序性和渐进性考虑不周,以至于出现前后课文忽难忽易、起伏不定的状况。

为了确保课文难度的渐进性,除了考察平均句长和每百字包含句数,还可以根据生词数量、生词等级以及课文篇幅长短来决定。也就是说,初级词汇比例大、生词数量少、篇幅小的课文排在前,反之则排在后。

(四)每课各部分内容应当相互体现生词词义的唯一性

该教材在《前言》中强调:“课堂上要把生词放在句子中去讲练。因为只有句子和课文才能规定词义的唯一性。”但从上文的分析来看,教材对这一正确理念似乎并没有贯彻到底,出现了如“自然”一词那样的练习中的词义与课文中所学词义不相同的情况。

在为课文编写相应练习时,应做到各部分内容相互配合,以确保生词词义的唯一性。

我们发现,在《第三册》的所有练习题型中,泛化练习和分化练习数量非常少。泛化和分化的理论越来越被重视,可适当补充这样的练习,如写出近义词、反义词,解释句中某个词语等。实际上,泛化练习并不拘泥于形式,凡是能够让学生产生把若干语言项目相通效果的练习都属于泛化练习。

对课内和课后练习进行区分,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课内练习可以及时给教师和学生以学习效果的反馈,课后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巩固学习效果。因此,如果练习有明确的区分,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绍林.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3).

[2]李永红.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材的课文编排研究――以《博雅汉语》《新实用汉语课文》和《发展汉语》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李振荣.对外汉语教材编辑中的科学性问题――《国际少儿汉语》编辑心得[J].出版科学,2010,(4).

[4]刘茜.《汉语教程》中的离合词研究及留学生习得偏误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315-316.

[6]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续五)第四章: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J].世界汉语教学,1993,(4).

[7]潘薇薇.《h语教程》文化词汇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乔智慧.《汉语教程》与《发展汉语》(初)比较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张宁志.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10]张珑舰.《汉语教程》与《新实用汉语课本》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初一上册语文总结篇4

这套初中语文教材吸收了原教材的合理成分,并参照国内外编选语文教材的经验,有所创新,是一套色调鲜明的新教材。由于它是在原教材基础上产生的,为说明它的特点,有必要将其与原教材作一些比较分析。

语文教材主要有综合型与分科型两类。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材都是综合型的,即将知识体系、训练序列和课文三部分编入一套教材里,又有按文体分类、年代顺序和训练要求三种不同的编排方法。近代语文教材又基本上按文体分类或训练要求组成单元的方法编选课文。50年代中期,我国学习苏联经验,编选了一套《汉语》和《文学》的分科型教材。所谓分科型教材,是根据语文知识和训练体系将语文教材分编为几种。实行分科教学,知识系统、完备,各成体系,便于教学,也有明显的优点。

1978年以前,我国中学语文教材都是全国统一的。这种做法不能适应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和要求的不相同,也不利于教改实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开展各种教材和教学的研究与实验,一些学校和教育研究机关编选了一些实验教材,有综合型的,也有分科型的;分科型教材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和“汉语知识”三种。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吸收了各种实验教材的优点,也分综合型和分科型两种,即“初(高)级中学语文课本”高、初中各6册和“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阅读》和《作文·汉语》各6册。

综合型初中语文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以读写训练的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体例分单元编排。读写训练主要通过课文(每册30课)体现,是教材的主线;语文知识贯穿其中,编写成短文,是教材的副线。

分科型初中语文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配套使用。

《阅读》课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作文·汉语》课本的“说写训练”配合。课文篇数多(每册平均40课),分讲读和自读,文言文与白话文混合编排,练习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

《作文·汉语》课本包括“说写训练”和“汉语知识”两个系统。“说写训练”包括“作文训练”和“说话训练”:每次“作文训练”由作文知识、例文、作文范围和作文指导四部分组成,每学期6次;“说话训练”即口头作文,要求进行成篇的讲话练习,每学期围绕一个中心训练2—3次。“汉语知识”编为44篇短文,包括“语汇”“语法”“修辞”。语法知识按新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编写。

这两套语文教材吸收了建国以来语文教材编选的经验,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都不能适应义务教育的需要,有明显的不足:

1.为适应升学教育的需要,原教材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知识更新慢,反映经济建设实际的内容薄弱。但义务教育要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上级学校培养后备生,因此,教学内容要扩大,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2.为适应封闭性教学的需要,原教材课文教师要篇篇讲,作业学生要题题做,因此课文和练习都受到一定“量”的限制,影响学生开拓视野和开发智力,也适应不了义务教育建立开放式教学体系的要求。

3.由于对语文教学整体结构认识不够,教学内容没有超出智育和德育的范围,教学方法停留在传统的“读写讲练”上,因此,原教材没有为开发智力、审美教育提供充分的条件,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4.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着重培养书面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但是,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口语的运用在现代生活和工作中更为广泛、重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几经修改,虽已明确提出语文训练包括口语即听说能力的训练,原教材也相应增加了一些口语训练的内容,但没有形成完整的训练序列。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即在同一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分编为多种,通用的包括“教读本”和“自读本”,还有适合不同地区需要的地方教材。教读本供课堂讲授使用,配套发行“教师教学用书”。这是一套综合型教材,在总结教材编选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原教材的优点。

它吸收了原综合型教材的如下优点:

1.从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出发,以语文训练为主干,把教材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建立起一个整体教学结构。

2.重视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性和序列性。语文知识贯穿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密切结合,既联系了课文和学生实际,各个部分又有自己的体系和序列。

3.重视通过练习培养能力,练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富于启发性。

它又吸收了原分科型教材的如下优点:

1.教学内容容量大,课文多,教读本每册30—40课,还有配套的、篇幅相当的自读本。

2.作文训练线索分明,目的明确,梯度合理,一次一个中心,前后形成系列。既重视口头作文,又重视书面作文;既重视片段练习,又重视综合练习;既重视写作训练,又重视修改训练。形式多样,配有例文,紧密联系了课文与学生实际。

3.白话文和文言文混合编排,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应用更加突出。

但是,新教材在吸收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从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更为扩大,知识层次增多,练习份量更重,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合理顺序。总体结构改变了以文体为主的安排形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册要使学生认识语文的运用与生活的关系,培养观察、分析生活的能力,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三、四册在继续培养观察、分析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积累、运用书面材料的能力,依次侧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五、六册培养综合运用观察得来的材料和书面材料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和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体现各个阶段的要求,第一册按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第二、三、四册按文体和表达方式,第五、六册按实用体裁和文学体裁组成单元。

2.大量增加适用性强的内容,突出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从第二册起,系统安排了各类应用文教学,第五、六册则重点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3.重视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突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套教材,听、说、读、写都有各自的训练内容和序列,围绕阅读训练的要求,分散在各个单元和课文中,使各训练序列既自成体系,又互相配合。

4.语文基础知识改变了编写短文的形式,结合课文的提示、练习和注释介绍,有利于与读写结合;同时,每册都有附录,系统归纳本册有关的语文基础知识,供学生复习,不作课堂讲授。

教师要掌握好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必须转变几个观念。

第一,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这套教材既有整体性、综合性、又有科学性、序列性,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语文教材的封闭体系,沟通语文和其他学科,沟通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沟通课内和课外,建立一个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因此,掌握这套教材,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要处理语文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教师教读和学生自读、课堂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之间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指导他们更广泛地学习和运用语文。

第二,“过去教科书只有一本,凡是编入教科书的都要教给学生。有所遗漏,教师就会被认为没有尽到责任。这几乎成了多年的通例,必须打破这个观念。这一回,教科书不只一本,而且用于课堂上讲授的一本,内容也有许多层次,不要求全部由教师教给学生,相当一部分要由学生自学。课文分教读和自读,练习分必做和选做,自读课文后的练习尤其可以灵活处理。厚厚的一本书,要求教师讲授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教师教学用书》“说明”)教材编者十分强调这一观念的转变,给教师教学以相当的自。因此,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自己掌握“一桶水”和教给学生“一杯水”!的关系,处理好教读和自读的关系,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内容。使用同一套教材,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以有所区别,这有利于联系实际,改变“一刀切”的做法。一般地说,对接受义务教育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实用性强的知识可以多传授,实用能力要着重培养;对接受义务教育后准备继续升学的学生,知识面可以宽些,理论性可以强些。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和班级,内容不要过深,要求不要过高;对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和班级,内容可以深些、宽些,要求可以多些、高些。但无论对什么学生,都要重视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教师不要什么都包下来,一定要改变保姆式的教学方法。

第三,教材的总体结构要求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思想,改变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之外,要特别重视实用能力的培养。过去,中学生不会组织整理材料,不懂基本实用文体的格式和要求,适应不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常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并不是因为知识高深,能力复杂,而是因为重视不够,缺乏训练。使用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固然不能放松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但是,语文训练必须全面,实用能力必须加强。只有这样,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协调发展。

要学好、用好义务教育教材,除了转变观念外,还要掌握好教材的组织结构系统。

这套教材的组织结构,从纵向看,包括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四个系统和一个培养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系统;从横向看,各种知识和能力相互配合,通过单元形式体现出来。

四个知识和能力系统是:

1.阅读训练:它体现每个单元和课文的基本教学要求,主要通过课文的教读、自读和练习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课文为中心,根据教材的总体结构来安排,是总体教学内容的具体化。要求具体,有一定弹性;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合理梯度。例如,第一册着重培养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以及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课文就按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生活、科学世界、想象世界的顺序组成八个单元。为培养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安排了生活的启示、反映生活要渗透感情、认识和理解生活、文章与生活的关系等教学内容;为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又安排了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反映生活的各种表达方式等教学内容。第二册以训练记叙能力为主,兼及说明、议论的起步,认识表达方式的交叉现象。课文包括七个记叙文单元和一个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中心和材料,记叙和描写,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说明和议论中的记叙等,体现了第一册“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的深化和提高,反映了语文学习螺旋上升的客观规律。

2.作文训练:根据总体结构的训练目标,按照各册的教学要求,安排在各个单元和课文中。作文训练包括片段练习和全篇训练,片段练习安排在课文练习中,全篇训练每学期6次。每次作文根据该册和单元要求提出一项具体目标,例如,第二册着重培养记叙能力,六次作文依次要求:交代清楚记叙要素,注意记叙顺序,围绕中心自动检索,根据中心确定详略,叙述结合描写,记叙中穿插议论。每次突出一个重点,前后连贯,序列鲜明,最终形成综合能力。

3.听说训练:包括随机训练和集中训练。随机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在课文练习里安排一定的内容。集中训练每学期两次,每次突出一个中心,与作文训练交错进行。例如,第一册要求“说话要大方,口齿要清楚”和“要说得清楚、简洁”;第二册要求“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和“说话要连贯、严密,学习听记”。不难看出,听说训练的要求与作文训练的要求基本一致。

4.语文基础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基础知识不再采用短文形式,在课文提示、练习、注释中介绍,通过教读和自读理解,通过练习运用。短文形式有利于知识系统化,但不利于与课文结合,与读写听说训练结合。改变短文形式后,为弥补知识分散的缺点,每册课本都编了附录,指导学生系统复习本册所学知识。

5.除知识能力系统外,这套教材还有一个培养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训练系统,这是以往教材忽视了的问题。教会方法、培养习惯、也是培养能力,但不是单纯的语文能力,而是学习其他知识和从事各项工作必须具备的综合学习能力。例如,第一册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勾画摘录词语、查字典词典、学习圈点批注、做摘抄、列提纲、做分类资料卡片、做读书提要等学习方法,养成边读边思考、注意提出问题自求解决的学习习惯。这都体现了这套教材重视培养自学能力的特点,它的要求也分散在各个单元中,每个单元突出一个重点。

使用这套教材,要处理好上述五个知识能力系统的相互关系。五个方面的要求融合在各个单元中。每个单元由单元提示、课文和作文训练或听说训练三部分组成。

单元提示主要介绍课文,提出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体现了各种知识和能力系统的配合,尽可能一致。例如第二册第一单元阅读训练要求掌握记叙的要素,作文训练就要求写记事性文章,交代清楚六个要素,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默读。

课文分教读课和自读课,约各占一半。

教读课由教师讲授,课文前面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提示,后面有练习。预习提示根据单元要求和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和要求学习利用工具书查检的字词。练习包括课文练习和基础知识练习,全面体现各训练系统的教学要求。练习形式多,份量重,分必做和选做。课文练习有三个层次:(1)理解分析——着重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2)揣摩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进行读写听说训练;(3)记忆联想——巩固、扩展学习成果,熟读背诵,抄录词语警句,选取与课文有关的文字材料和课文比较,以加深理解和开阔视野。基础知识主要是现代汉语知识,先对有关知识作简要阐述,然后安排适量练习。

自读课由学生自学。课文前面有自读提示,后面有练习。课文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也可以安排让学生课外阅读,自读提示中所提的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练习由学生自己选做。注释从简,有的词语要求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自读课文,教师可以作必要的提示、检查和讲评,但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作文训练与听说训练交错安排,每册八个单元安排六次作文、两次听说训练。作文培养书面表达能力,听说训练培养口语的吸收和表达能力。二者训练目标一致,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作文提示或听说训练提示,介绍有关知识,提出训练要求;作文例文或听说预备活动(根据听说要求进行分解训练);参考题目。

每个单元的组织结构,下列图表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

每个单元都包括图中所述三个部分,有的单元后面还安排“语文活动”。“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辅活动,每学期一个中心,在课外组织。例如,第一册的“语文活动”是写字比赛,要求“字要写得清楚、匀称、整洁”。开展课外语文活动,是突破封闭或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教材作了一些安排,但教师不必受其限制,可根据实际搞得更为丰富多彩。

初一上册语文总结篇5

关键词:词汇汉语水平词汇词汇大纲教材词汇中介语语料库

一、引言

《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编写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的依据和规范,在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词表并未在现有的教材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到20世纪末,词汇量大且重现率低成为对外汉语教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杨德峰统计分析了5套教材的词表,认为教材编写者在确定生词时随意性强、缺乏客观标准。梁少丽、宋继华调查了《实用汉语课本》(第一册至第五册),超纲词在课文中的覆盖率约为30%。同时,《大纲》具有历史局限性,词汇量有些保守,从而造成了目前对外汉语教材超纲词过多的局面。

为了明确《大纲》与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在词汇方面的差异大小,我们调查了《大纲》词汇和超纲词在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普遍认可并广泛使用的部分教材的生词表中的覆盖情况,并根据“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口语部分)”以及“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词频数据对教材中出现的“超纲词”是否可以接受进行了分析。

二、《大纲》词汇和超纲词汇在教材词表中的分布情况

我们调查的汉语教材共10套(29册),包括综合、口语、阅读等类型,教材的适用对象涵盖了初级、中级(包括中高级)和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我们首先根据每册教材课文后所列的生词(包括补充词汇,不包括专有名词)建立“教材词表”,每个词为一条记录。每条记录包括了教材生词表中所列的词形和词性。然后添加一个等级字段,根据《大纲》标记该词的词汇等级,非大纲词汇标记为超纲词。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统计了《大纲》词汇和超纲词在部分综合教材(6套,18册)、口语教材(3套,7册)和阅读教材(4册)中的分布情况(表1、表2、表3)。

Z1-Z6分别是: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1~4册)、汉语初级教程(1~3册)、汉语教程(1~3册,不包括第3册下)、汉语中级教程(1~2册)、桥梁(上下册)、中级汉语教程(上下册)。

K1-K6分别是:汉语会话301句、初级汉语口语(上下册)、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汉语口语速成提高篇、汉语口语速成中级篇、汉语口语速成高级篇。

Y1-Y4分别是:汉语阅读速成基础篇、汉语阅读速成提高篇、汉语阅读速成中级篇、汉语阅读速成高级篇。

从这些统计数据来看,《大纲》词汇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在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应该掌握多少词汇这个问题上,各套教材表现的很不一致。如表1所示,同为初级综合类教材,《汉语初级教程》(1~3册)的词汇量只有1225个,而《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1~4册)的词汇量却达3189个;在中级综合类教材当中,《汉语中级教程》(1~2册)的词汇量为1375个,而《中级汉语教程》(上下册)的词汇量却有2632个之多。作为初级口语教材的《汉语会话301句》和《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的词汇量不过六七百,而《初级汉语口语》(上下册)的词汇量是1874个(表2)。

其次,在课程类型和适用对象水平相同的同类教材中,不同等级词汇的比例差异也很大。一般来说,适用于初级水平学习者的教材应当以甲、乙级词为主。但是表1和表2中的数据表明,初级教材生词表中甲、乙级词的数量在不同教材中差异较大。比如,《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1~4册)》中甲、乙级词分别约占30%左右,《汉语初级教程(1~3册)》中甲级词超过了1/2而乙级词不足1/4;从数量上来看,前者甲乙级词分别为894个和1150个,而后者只有633个和297个。这种现象在初级口语教材中也很典型:《汉语会话301句》、《初级汉语口语》(上下册)和《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中甲级词的比例(和数量)依次为70.09%(518个)、45.68%(856个)和24.50%(148个)。

再次,每套(册)教材的生词表中都包含了一定数量的超纲词,且超纲词的数量和它在教材生词表中的比例随着教材适用水平的提高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比如,超纲词在初级综合教材生词表中的比例在13%~15%左右,而在中级综合教材生词表中达到1/4以上(表1)。在同一套教材的不同分册当中,超纲词规模随着难度的提高而逐渐增长,比如《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提高篇、中级篇、高级篇)(表1)和《汉语阅读速成》(基础篇、提高篇、中级篇、高级篇)(表3)。然而,超纲词在同类教材的生词表中所占的比例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最典型的是中级综合教材中,《中级汉语教程(上下册)》中有1322个超纲词,占其词表的50%以上(表1)。

需要说明的是,前两方面的现象与籍欢欢关于教材词汇的历时性研究成果具有一致性;而第二和第三方面的问题都与第一方面的问题(即教材生词表的词汇量大小)有关。

三、超纲词的常用性

我们调查的教材词表共有9078个词(不包括成语),其中超纲词有3069个,约占被调查教材生词表总数的1/3。《大纲》所收的8822个词在教材生词表中出现的大约只有6000个左右,2800多个《大纲》词并未在教材中出现。本文第一部分已提及有文献讨论过《大纲》收词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那么,我们调查的这些教材中的超纲词是否是教学所必需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考查了这些超纲词在“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口语部分)”以及“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

选择“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作为词频参考依据的原因是,我们认为与作为制定《大纲》主要依据之一的《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相比,“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在语料构成和语料时效方面更具优势。如表4所示,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中的文学类语料大幅度减少,口语语料的比例有所增加。此外,“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中绝大多数语料都是20世纪90年代创作出版的。

我们调查的教材生词表中的超纲词,共有422个词位于“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的高频8000词之内,有814个词位于高频的12000词内。比如,“人才、美元、加快、造成、总是、图书、父母、国外、报道、关注、网络、外商、之前、想象、唯一、上市、照片、最终、当今、早晨、魅力、出国、监测、乃至、厉害、青少年、员工、良心、无私、年底、运营、婚礼、身份、一流、钢铁、市区、共识、家人”等词,位于“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的前4000位;“夸张、回报、探险、迁移、高雅、交织、声称、剥夺、穿越、醒目、表妹、机票、讲台、精髓、门票、手下、外甥、细腻、小区、心声、寻常、陪伴、无奈、气派、试图、公寓、严谨、骗子、钱包、拳击、嗓音、敬佩”等词,位于8000~9000位之内。这3069个超纲词在“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口语部分)”的情况是:有475个词位于的高频8000词之内,有735个词位于高频的12000词内。位于前50的有:早晨、父母、之后、造成、之前、厉害、民警、公安局、待业、早上、英语、总是、够呛。

从语料库词频数据和语感上来看,这些超纲词中的绝大多数确实具有常用性的特点。教材词表中的这些超纲词在“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及其口语语料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说明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大纲》的局限性问题。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这些词应该作为教学内容教授给语言学习者。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考查汉语学习者对这部分超纲词的掌握情况。在3069个超纲词中,有256个词位于“中介语语料库”词表的高频5000词之内,487位于高频8000词之内,其中前50个词及其在“中介语语料库”词表中的次序见表5。虽然这些超纲词并不是《大纲》规定要求学习者掌握的,但是它们中很大一部分都确实具有常用性的特点,而学习者也确实掌握了这些词。

词在“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对所学词汇的掌握程度。然而在“中介语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超纲词是否应该作为《大纲》的补充内容,还需要考察这些词在汉语母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表6列出了在“现代汉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口语部分)”高频8000词,且在“中介语语料库”高频4000词范围内的42个超纲词。虽然有些词的身份存在争议(比如“这儿”“校”等),有些词的高频特点与语料样本相关(比如“委员会”),但是从语感上来说,这些词中的大部分都应该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习者。

四、关于词汇《大纲》和教材词汇的讨论

从上面的统计来看,《大纲》词汇和超纲词汇在不同教材中分布差异非常大。适用于某一特定水平的同类教材应拥有多大的词汇量,《大纲》规定的各等级词汇应该占有多大比例,包括多少超纲词以及应该具体是哪些超纲词才合适,在这些问题上,各教材之间缺乏一致性。因此,不同教材在这些方面难分良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大纲》的适用性,二是教材与《大纲》的关系。

首先,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文的统计来看,《大纲》确实存在词汇量偏低和内容陈旧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确实影响到了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评估。现行《大纲》是1992年颁布实施的,虽然2001年进行了修订,但只是一些微调。如果再追溯《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语料,其时间跨度已不只25年。然而,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的语言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语言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词汇又是最为活跃的部分。因此,我们有必要及时地对《大纲》进行修订,从而满足现行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需求。

其次,《大纲》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然而,从本文的统计结果来看,教材词表与《大纲》之间的差异很大,而且不同教材间的差异也很大。在词汇量、词汇等级和超纲词等问题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遵循《大纲》的指导。我们想说的并不是不遵循《大纲》的问题。在很多人都认为《大纲》存在问题时,这一话题已经辩不清楚,也无需讨论。在我们统计的教材当中,有些教材的编写者意识到了《大纲》的不足及其与教学活动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以《大纲》为基础的同时扩大了词汇量并丰富了词汇内容。其中有很多教材的编写者都是活跃在对外汉语教学一线的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所做的这种扩大和丰富,正是语言教师的语感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因此,我们认为教材词表(要传授的内容)和“中介语语料库”词表(已掌握的内容)对于修订《大纲》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虽然这有悖于通常以《大纲》作为编写教材和指导教学的依据的做法,但是它们在确定词汇大纲方面的重要参考价值不容忽视。

五、结语

我们调查了《大纲》词汇和超纲词在部分教材的生词表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超纲词在“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及其口语部分)”和“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1.目前很多教材在词汇方面超出了现行《大纲》的限定且同类教材之间在词汇内容和数量方面的差异较大是客观事实;2.《大纲》本身因存在内容陈旧和词汇量偏低等问题,不能满足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3.如果《大纲》本身的问题不解决,教材编写无纲可依,对教材进行比较和评估也都有失公允、无从谈起。在制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能力标准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教材词表和“中介语语料库”词表在确定词汇量和具体词表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如何利用这两个词表,以及扩大所统计的教材规模和改进调查和统计方法等,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的标准”[06JJD740005]资助。研究过程中得到邢红兵教授的支持与帮助,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张博,程娟.关于修订《(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若干意见[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2]姜德梧.关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3]苏新春.对外汉语词汇大纲与两种教材词汇状况的对比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2).

[4]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

[5]杨德峰.试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规范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6]梁少丽,宋继华.对外汉语教材等级词频统计模块构建――一种辅助对外汉语教材词汇难度评量的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09,(7).

[7]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

[8]张凯.汉语构词基本字的统计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

[9]李清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词汇量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

[10]籍欢欢.30年来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材词汇更替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常宝儒.关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编纂问题[J].辞书研究,1986,(4).

[12]刘英林.《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的研究方法[J].世界汉语教学,1989,(1).

初一上册语文总结篇6

关键词:英语教科书性别歧视语言认知

一、引言

教师、教材、教学设备是办好学校、培养好学生的三大要素,教材建设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国华,1996)。教科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教材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教科书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所研究的性别歧视是狭义的性别歧视,即是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因为广义上的性别歧视还包括对男性的性别歧视。通过运用定量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教材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为以后教材的编写与审定避免性别歧视等有一定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潘建(2001)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将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做了对比研究,以体现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差异。高月琴(2008)在研究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是否呈减弱趋势时,主要通过对比20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以后出版的美国《读者文摘》各300篇文章的语言及内容。曾天山(1995)在研究男女在角色数量、职业特点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的是,通过研究人教版小学语文和中学英语教材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李晓惠、周民(2004)则选取了《大学英语》精读练习题中体现出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研究。

以上的研究都是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分析的,但是没有从语言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本文通过对新版人教版的初中英语课本八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研究,试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层面分析产生歧视的原因(注:因为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相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认知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七年级的书本中主要侧重的是对话,可供选择的文本材料太少。)。

三、研究方法

运用定量分析和文本分析两种方法,对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StUDentS’BooK的,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册的教科书进行数据统计。在内容方面主要统计:男女作为主角和在插图中出现的次数。并用microsoftexcel2007对结果进行统计。在文本方面,主要选取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册中每个单元的sectionB部分的3a的小文章进行分析统计。通过分析统计的结果来看在文章的语言方面是否存在歧视现象。

四、结果分析

在内容方面,统计结果如下:

表1初中英语教科书杰出人物性别统计表

表2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中性别统计表

在文本分析中本文主要选取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册中每个单元的sectionB部分的3a的小文章进行分析。

(一)表示职业的词。

在谈论男性和女性职业的时候,男性的职业多侧重于医生、司机等,而女性的职业多侧重于护士、导购员、服务员和家庭主妇。

(二)据统计,在教科书中,表示女性职业的词出现了许多次,如:用he或者man来通称男女两性这一现象,在人教版教科书中有明显体现,如:

Hesaidiwashard-working.(Unit4,第八册下)

Hewhowoulddogreatthingsshouldnotattemptthemallalone.(Unit5,SelfCheck2;第九册)

itmightbeamanridingahorse.(ReviewofUnits1-5,2a;第九册)

五、避免性别歧视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语言作为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要消除在语言的交流中所产生的性别歧视现象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对这种现象,予以避免是可能的。首先在教材的编写中应该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其次在教材的审定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到这种现象的存在;最后教师作为传到授业解惑者,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

六、结语

语言作为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工具,人们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语言本身并不具有性别歧视的功能,只是使用语言的人有这种思想,才使得语言产生这种功能。教科书作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会直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认知。这套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StUDentS’BooK,在性别歧视现象上较其他教材来讲有很明显的减弱趋势。总的来说,这套教材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教材中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应在今后的教材审定和编写中予以避免。

参考文献:

[1]高月琴.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实例研究[J].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8,8.

[2]李晓惠,周民.《大学英语》精读练习题中的语言性别歧视[J].理工高校研究,2004.

[3]潘建.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4]于国华.必须抓好教材建设[J].求是,1996(22).

初一上册语文总结篇7

第一阶段是从开始初三语文新课程到结束初三语文新课程,本阶段主要从“课本”入手,以积累知识为目的,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阶段是结合能力培养,进行专题复习,本阶段主要从“考试题型”入手,以把握题型技巧为目的。

第三阶段是在模拟测试之后的查漏补缺,本阶段主要从“答题要点”入手,以准确高效答题为目的。

在三个阶段过程中,第一阶段是复习的保障,第二阶段是复习的关键,第三阶段是强化运用。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以课本为依托,严格按考纲要求,对知识能力点进行全面归纳梳理。由于这阶段要进行新课任务,所以本阶段的复习只能穿插在新课的学习中,找准固定的时间,制定好本阶段中每天、每周、每月的具体任务目标。根据课本的编排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如古诗文的复习,从七年级上册到八年级下册的所有内容,都要有计划地进行复习。每天安排课前5分钟,默写1~2首古诗,欣赏1首小诗,这样每天坚持,一个学期可以把七八两个年级需要背诵的古诗文循环默写欣赏两到三次;每周安排好1~2篇的古文复习,一个学期也基本上能完成七八两个年级古文的复习;每月安排一册书的复习,如9月要求学生复习好七年级上册的内容,10月要求复习七年级下册的内容,11月复习八年级上册的内容,12月复习好八年级下册的内容。这样,有计划地进行,一个学期就可以轻松对七八两个年级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梳理,重新强化积累需要记忆背诵的知识,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因为本阶段还在进行新课程,所以本阶段的复习在时间上是零碎的、散乱的,但只要每天、每周、每月坚持有计划地进行,日积月累,就能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另外,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语言风格、作家等几方面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这样既加强了旧知识的复习巩固,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比较的能力。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中的《渔家傲秋思》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容上复习一些关于秋天的古诗,如八年级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词》;从写法上,找一些具有相同或相近写法的古诗词,如《使至塞上》,分析借景抒情的写法;从语言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精妙;从作家看,引导学生复习范仲淹的作品,如《岳阳楼记》,结合作家的不同作品,了解作家的思想及风格,进一步掌握作品表达的中心主题。如果,教师在新课的教学中,长期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新旧知识,而且能够提升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题复习,从考试题型入手,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由于语文知识的庞杂,各类习题放在一起训练耗时费力,效果不佳,所以,分门别类地进行有序的全面的专题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根据试卷结构,可以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三大专题。每一个大专题又可以根据题型分小专题,如在“积累与运用”专题中,可以再分语音、字型、词义等小专题。在专题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研究考试题型,选择适合学生的题目,切忌搞题海战术。

在本阶段的复习中,教师要选择典型题目,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进行全方位复习。可以按照字、词、段、篇由浅入深的层次,设计专题。如可以设计以下专题:语音、字型、辨析词语、语病、语言的简明得体连贯、仿写、图表表述、语言的综合运用等专题。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可以设计如何鉴赏诗词专题,指导学生分类鉴赏,引导学生从字词、修辞、写法、意象、内容等多方面进行鉴赏;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设计如何分析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含义、分析标题、分析语言特色、分析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结构等专题:还可以从文体知识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戏剧等专题。写作部分,教师可以设计审题、拟题、选材、立意、结构、开头、结尾、详略、如何紧扣题目等专题。

本阶段,教师要仔细地有计划地设计专题,避免杂乱无章,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复习目标。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为做题目而做题目,重点要指导学生答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答题心得、答题技巧。如在句子衔接专题中,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了10条一致原则:句子前后主语要一致,前后对象要一致,词性要一致,近义、反义要一致,前后语序要一致,修辞尽量一致,前后表达的主要意思要一致,句式要一致,语境、内容要一致,风格要一致。学生根据分析总结,答题的技巧得到了提高。

在本阶段的复习中,教师可以按照“目标定向”“复习内容提示”“方法指引”“精选训练”的复习模式设计专题复习。有些题型可以引入数学的教学方式,如先给公式,再给例题,最后实战训练。

第三阶段主要是根据模拟测试查漏补缺,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弱点、盲点,及时补救。可采用筛网式的复习,强化重点、弱点,找准热点。教师要分析历年的中考试题,发现考试的最新动态,重视模拟题中的新题型,帮助学生掌握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技能,为参加考试做好心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

在本阶段,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审题,指导学生如何看懂题目,如何抓住题目中的重要信息,看清题目中的要点,避免非知识性和技能性错误,提高得分率。如请选出“正确”的一项,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教师要提醒学生有意识注意“正确”“不正确”这样的字眼,以免犯不必要的错误。

初一上册语文总结篇8

全册教材简析:本册课本共8个单元,每单元3至4篇课文,1课听说训练和1个单元练习。全册共计课文30篇,8课听说训练。每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相对集中:第一单元:学习要刻苦;第二单元:向革命烈士学习;第三单元:关心农业生产;第四单元:主动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第五单元:初步懂得一些自然常识;第六单元:学习革命领袖和科学家的优秀品质;第七单元:遇事要开动脑筋、要开扩眼界;第八单元:初步懂得世上有像狼一样的恶人,懂得对敌斗争要机智勇敢。课文的作业分两类,属于理解性的练习题编在课文后面,属于巩固性和运用性的练习题编在课堂作业本里。每单元一个练习,主要用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但在语文能力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适当的扩展。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文和思想品德合科研,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除每个单元教学的内容相对集中以外,还有下列特点:①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中编有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思考题,这些题目与学生的生活、思想有密切的联系。②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中还编有指导学生行为的题目。这类题目有的是要求学生联系实际作出口头回答的。这样的编排,目的在于联系儿童实际,导之以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2、以发展语言为主线,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教材把听说训练与课文并列编入目录,除每单元有一课听说训练外,在每个单元练习中还安排了一次说话写话训练。阅读教学中也把阅读和说话结合起来,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互相促进。3、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注重实用性。本册课本除保留了一部分优秀的传统课文外,还选编了许多贴近儿童生活的新课文。本册教材还编有应用文《请假条》。4、考虑到地区发展不平衡,学生发展水平有差异等原因,还编有一本《选学读本》,供条件好的学校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本册教学总的目的要求:一、语文知识能力方面1、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看音节写出词语,能区别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并组词。能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2、学会330个生字。初步培养识字能力,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能运用笔画或结构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写字姿势正确,字写得端正、清楚。3、能正确读写292个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一部分词语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4、初步懂得词语的搭配要恰当,能归并同一类的词语;能比较哪些词句写得具体,能用指定的词语与意思完整的句子。5、初步学会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6、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听写部分课文。7、能看图听故事、讲故事和续编故事,听懂对儿童的广播。8、初步学会写请假条,能写几句到一段意思简单的话。9、初步学会使用问号和感叹号。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1、学习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公私分明,以身作则,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优秀品质;通过扫墓等活动缅怀革命烈士;学习茅以升从小立志为中国人民争气。2、能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爱护小同学;能主动关心残疾人,能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感受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懂得老师爱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3、初步懂得世界上有像狼一样的恶人,对他们仅仅靠说理是没有用的,要机智、勇敢地和他们作斗争。4、初步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自然美,培养美好的情感。5、懂得学习、做事都要开动脑筋,要善于观察;懂得要像小鸟一样眼界开阔、见多识广,不要像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自以为是;还要懂得学习、做事只要有恒心,就能获得成功。6、初步懂得种子发芽、蚕和青蛙生长、天气变化等自然知识,培养关心农业生产的思想感情。教学措施:1、注重语文和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语言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每篇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联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重视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重视形近字、同音字的比较,加强边读边写,试默自查;重视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中掌握所学的生字。3、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重视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课堂上要有充分时间进行朗读训练,要人人都有读的机会。开始训练默读。重视字词句的训练,要把字的教学放在词和句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词句教学要抓重点、难点,为学生设置思考的路子,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重视自然段教学,为中高年级的段、篇训练打好基矗4、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给学生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保证训练时间,坚持大面积训练,及时纠正语病,让全班学生都有练习说话的机会。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进度安排:略。。。

初一上册语文总结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自学教程;内容分析;学习方法

一、《大学英语自学教程》的编写背景及其目标

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来,一直没有供学习者使用的全国统编英语教材,广大自考生迫切需要一套适合他们特点的英语教材。有鉴于此,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委员会于1995年5月举行会议,讨论了各省市公共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和考试情况。会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决定修订公共英语考试大纲和新的教材进行全国统一命题和考试。《大学英语自学教程》(高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教程》)就是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的委托,根据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指定的《英语自学考试大纲》而编写的,供各个专业的学习者使用的全国材。

《教程》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比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做到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英译汉能力和初步的听、说、写及译的能力,为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及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大学英语自学教程》的内容分析

1.语音

大纲要求能拼读国际音标和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基本准确。在考试中,虽然不考语音题,但具备一定的语音基础知识却是学好《教程》的基础。

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不要求发音准确,不要求英国音还是美国音的区别,不要求读或说的流畅动听,但会读会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整个学习将是十分艰难的,也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学习成绩也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学习者在语音学习方面应该做到会读单词和课文,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按照教学大纲,从朗读课文入手,将语音放在课文学习中提高。

2.词汇

《教程》分上、下两册,上册25单元,下册15单元。全书共有生词2343个(上册1428个,下册915个),加上中学学过的单词1600个,共计3943个英语单词,每课都有分课词汇表,书的最后还有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总词汇表。

对于单词,要求能流利地读出并说出词的语法特征(词类和形态变化),而且要能说出汉语词义,对比较常用的词要能英汉互译,拼写正确并记住固定搭配。此外,还要了解基本的构词规则,记住常用前缀、后缀的意义并能根据他们猜测词性和词义。所以,应该认真学习课文,把单词的记忆放在一定的有意义的情景中,还应该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基本词汇和常用词组,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里都有一部分是词汇练习,这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

3.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语法知识不仅有助于理解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说与写能力的提高。该教材共有语法点25个(上册20个,下册5个),语法体系的编排全面清晰透彻,从词类和句子成分、基本句型一直讲到虚拟语气、倒装句、强调句,大致覆盖了英语的所有基本语法,每一个例句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难易程度适中,便于老师有条理,有重点的讲解,学习者也容易掌握、理解。

4.阅读

《教程》的阅读材料分为a篇(texta)和B篇(textB)。上册的阅读材料共29519词,下册的阅读材料共22509词,合计共52028词。B篇阅读材料一般比a篇阅读材料长些,但难度稍低。另外,两种阅读材料的要求也不同。对a篇阅读材料要有一定的主动掌握,而对B篇阅读材料则只要求理解。

《教程》的阅读材料基本符合大纲的要求。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初步的阅读技能,能读懂与所学教材最后一册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一般性材料。阅读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材料,阅读速度要达到70词/分钟,理解正确率在70%以上。

5.翻译

大纲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将与所学教材最后一册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材料译成汉语,译文正确通顺,同时能把结构不太复杂的句子译成英语。下册教材简要介绍了英译汉的一些基本技巧,共5讲。主要介绍了一些翻译时采用的语言处理方法和一些翻译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更好的解决翻译问题。

三、《大学英语自学教程》的学习方法

1.应该处理好课本上下册之间的关系问题

《教程》的考试内容覆盖上下两本书,在学习中不可偏废。上册更偏重于基础语法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下册则更偏重于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检验,两者应该结合起来才能满足《教程》的考试要求,没有偏重哪一本之说。所谓上册和下册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只有大致的难度之分。

2.应该处理好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关系问题

《教程》是门公共课,其特点是实践性很强,检验学习好坏的标准是应用能力。自学者不能满足于对语言现象的书面理解。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实践,尤其是针对考试的综合性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限于篇幅,在此不便展开论述。

3.应该处理好学业考试和水平考试之间的关系问题

水平考试按照设定的标准考察应试者的语言能力,从而决定其是否适应将来某一任务,不管他们从前学过没有或学了多少,也不考虑是如何学的,其命题不以某一教材为依据。和《教程》对等的水平考试是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3或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4,学业课的学习和考试都是围绕着课本进行的,它是用来考察学习者完成某一教学大纲或教材的情况,因此考试命题都是以教学大纲或教材为依据的。《教程》课程考试也基本上属于学业考试。具体说来,占卷面总分一半的试题所用的句子是根据教材中出现的句子编写的。其余的试题所用句子虽然不是引自教材,但他们的选择也是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范围进行的。因此,《教程》的学习和准备工作应始终围绕教材进行,认真学习一遍教材,通过考试则不会成很大问题。相反,总是离开教材搞复习资料,搞所谓突击复习,则往往事倍功半。但是,由于学习者基础水平差,所以,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套精心准备的辅导材料并进行认真的练习是通过考试必不或缺的。

4.应该处理好自学与社会助学的关系问题

《教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除非基础很好,否则完全靠自学要通过考试是比较难的。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选择一家良好的社会助学机构,选择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是学好《教程》并通过考试的必要条件。但是学习者自己的努力是内因,是根本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相比较而言,《教程》要比其它课程难于通过。因此,学习者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必须相对地集中精力和时间,做好充分准备,打一场突击仗、歼灭仗。

《教程》是一套编写比较成功、具有特色的英语教材。本教材选材新颖,具有时代气息,语法讲解系统且深人浅出,倍受英语学习者欢迎。学习者只有在了解教材编写背景和目标,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有效的利用本教材,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高远.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高远.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英语(一)自学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英语(二)自学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初一上册语文总结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初(1977年—1985年)大学英语三本典型教材的研究,发现教材的发展与教育背景和学生的水平紧密相关,对当时的大学英语教育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其时代局限性,当时的大学英语教材和其中蕴含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引言

Brown认为,成功的教材一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二要有利于教学法的贯彻。也就是说,教材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处于中枢地位,一头连接着教学大纲,另一头连接着教学法,即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材的质量是影响外语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材已经更新换代,教学模式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实际上,每一次教材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以往教材的经验基础上。回顾一下老教材,我们可以找到我国教材发展的脉络,从而为未来教材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准备。

二、改革开放初的大学英语教育背景

1977年以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开始恢复发展。1980年8月,《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试用英语教学大纲(草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自1983年起,高考英语成绩计入总分,极大地调动了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开放政策使社会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大纲的指导下,广大英语教师结合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学生基础差的情况,编写了适合当时的英语教材。其中,依据教育部1978年于湖南长沙召开的大学英语教材会议《关于编写零起点教材的决定》编写的《基础英语》(大连海运学院主编,1978年出版,共两册),对恢复我国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适应恢复高考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逐步提高的需要而编写的高起点《英语》教程(吴银庚教授、张彦斌主编,1980年出版,共四册),为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订提供了依据。这两部教材在全国各大高校选用最广。另外还有清华大学陆慈主编的《英语教程(理工科用)》(1981年出版,共四册)和复旦大学外文系主编的《英语(非英语专业用)》(1981年出版,共四册)(供文科使用)。由于1980年的大纲只规定了语法教学标准,因此各种教材的突出特点是都以很大的篇幅来教授语法。

三、《基础英语》——零起点大学英语教学的铺路石

1.《基础英语》是为那些从来没有学过英语的大学新生编写的。教材从字母和音标开始,而且注意选材的真实性。全书共分两册。第一册内容包括语音、基本语法和大约六百个工科通用词汇,为学生阅读专业英语书刊资料提供初步的语言基础;第二册内容是为深入学习阅读专业英语书刊资料所必须掌握的一些疑难语法现象和大约四百个工科通用词汇,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基础英语》使用总说明中,编者提出的目的要求如下:

(1)能借助学过的语音规则和国际音标顺利而正确地拼读单词;

(2)能基本正确地区分意群,朗读课文;

(3)熟练地掌握所学单词,能汉英可译;能汉英互译所学短语(不包括阅读材料中的生词短语);

(4)正确地分析理解简单句、复合句和长难句;

(5)借助词典能独立翻译中等难易程度的英文科普和科技文章(限于无专业性困难者);在生词量不超过10个时,每小时翻译速度为1500个印刷符号。

3.本套教材中所体现的教学模式。

本套教材基本上以语法为纲,吸收了结构主义的成分,强调句型操练、翻译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科技文章的阅读,其它方面少有顾及。没有针对听力和口语的教学内容和练习。

以第二册第1课为例。课本建议6学时完成。生词0.5学时;语法句型2.5学时,本课学习动词的时态。后面有大量的语法练习。课文及练习2.5学时。课文学习advancesinmaterials,引导学生从词语用法、语法结构、习惯用法等方面培养综合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课文实质上是以课文为载体系统传授词语、语法结构等知识。阅读材料0.5学时。有三篇文章:a.SeeingisBelievingB.CommunicationoutsidetheearthC.LawofConservationofenergy。阅读材料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阅读文章的能力。本书的阅读材料是三篇和正课文题材相同、内容相近的文章组成,符合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原则,而且保证了一定的阅读量,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教材的编排符合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征。语法翻译理论认为:学习外语首先通过语法规则的详细分析;使用以母语翻译过的单词表进行翻译练习;句子被认为是语言教授和练习的基本单元;外语学习的目标是阅读文献或从外语学习中获得思维能力的训练(JackC.RichardsandtheodoreS.Rodgers)。语法翻译法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支配了欧洲外语教学。在今天世界有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修改变化后的语法翻译法。它为外语教学新方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符合我国当时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后的学生英语水平。在大纲修订后所编的教材乃至今天的教材和教学中仍然能看到语法翻译法的影子。例如《大学英语(精读)》侧重阅读中词汇、语法的分析和练习。现在的大学英语教材也是同样的情况。这反映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继承发展传统的特点。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用很方便,只要教师掌握外语基本知识,就可以教外语了,这也符合了当时我国大学英语比较落后的教育状况。

四、《英语》——较高起点英语代表作

1.由上海交通大学外语系吴银庚主编的《英语》使用对象是已掌握700个左右英语单词和一定英语语法知识的入学新生,教学目标是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并适当进行听、说、写的训练。本教材共分四册。试用单元教学作为本教材的编写形式。第一册和第二册每个单元有课文、词汇学习,结构学习,有指导的会话、听力训练和阅读材料。从第二册开始增设有指导的写作,第四册增设英译汉指导。

课文前两册以科普文体为主,宜于学生基础阶段的学习,以便较多地接触常用的普通词汇和半科技词汇,熟悉基本的语言结构,并利于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第三册和第四册以科技文体为主,以适应学生最终阅读科技文献的需要。

阅读材料:题材、词汇、语法力求配合课文。每个单元配2—3篇阅读材料。阅读材料(a)篇必读,有一定的教学要求;阅读材料(B)篇供自由阅读。

听力训练:主要培养耳听会意的能力。通过理解性练习检查学生的领会程度。

词汇学习:第一册安排动词和介词,以后三册增加词组、同义词对比和常用词缀等内容。

结构学习:相当于一般教材中的语法部分。以中学已学的语法知识为起点,重点讲解常用结构。

有指导的会话:内容从学校生活到科技对话。第一册到第三册安排一些口语习用句,第四册训练学生就某个科技题目作有准备的简单发言。

有指导的写作:第一册不单独列为项目,而是结合课文安排一项中译英练习,从而培养学生使用一些常用词组和写作一些句子的能力。从第三册开始列为项目,介绍科技英语的常用概念的表达法。第四册介绍科技文章摘要的一些写作特点,并进行初步的训练。

2.本套教材的教学模式。

(1)以阅读为主,同时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要求。本书课文和阅读材料的选择、词汇学习和结构学习的安排,都是围绕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根本目标而进行的,相当一部分练习也是为了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性而设计的。根据课文判断正误、回答问题、词汇填空和翻译句子等,这符合阅读教学法理论。阅读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在阅读过程中,有几个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词语识别、语法分析、语境知识。阅读时,各个层次的知识互相补充。练习的设计涉及背景词汇、主旨及隐含之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重要信息。

(2)注意培养语言的实践能力。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讲解力求简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这表明本教材在以语法翻译法为基础的同时,有时也运用了交际式教学法的某些做法。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有指导的会话部分。

交际法是一个多元理论的联合体,至今也没有一个能概括其内涵的定义。交际教学理论泛指1971年欧共体讨论单元—学分体系意念—功能大纲交际教学法的多种变体都用到的语言教学观点。撇开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现在来理解它的内容,主要是按学生需要取材,功能为经;教学交际化;学用结合;学到语篇,用得得体。从宏观上概括,其目的是学用一致,其途径是教学交际化。目前交际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避免只记一些死的语法、词汇,注重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书中所体现的交际法仍主要保留在语法层面,对真正的交际原则和文化原则没有涉及。因此,本时期的交际法充其量是涉及语言知识层面。

我认为,语法翻译法和交际式教学法没有本质的冲突,实际应用中它们是相互促进的。简明的语法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外语的单词拼写、语法结构、篇章结构,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交际式教学做不到的。另外,授课时适当的母语可以打消学生在交际式教学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可以说语法翻译法在基础阶段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交际式教学法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能力提高。

本套教材中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是在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制订前编写的。但它所体现的目标和后来的大纲的教学目标非常贴合,或者可以说它为《大纲》的制订提供了可行的参考依据。

五、文科教材的代表——《英语》

相对于理科教材,文科教材的发行量和影响力要弱很多。影响比较大的有由王慧玲、李荫华等编写《英语》(非英语专业用)。本教材编于1980年,于1981年出版。到90年代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本套教材是为文科学生学习基础英语而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学好语言、词汇和语法的基本功,注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兼顾听、说、译、写的能力。教材中每课的语法和词汇占据了大部分篇幅,练习也以此为中心,因此教学模式也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教学模式,虽然也兼顾了听、说能力,使用了交际法等其它教学模式,但内容很少。如第二册第一课用很小的篇幅介绍askingtheway,练习中设计练习“i’dliketo...”句型操练。虽然很少,但也涉及口语训练。这也是符合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时代现状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教材的主编李荫华等是后来《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精读》的主编,因此,从该教材中课文、词汇、练习的编排中可以看到是和《英语》一脉相承的。这也反映出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继承借鉴的传统。

六、本时期大学英语教材的主要问题

本时期的教材为那些从未学过英语或英语知识很少的学生打下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为我国的英语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利用语法翻译法讲授语法时概念清晰,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快提高,翻译能力也得到了适当的培养。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1.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各套教材都把语法和翻译当成教学的中心,忽视对听、说、写的培养,学生得不到或得到很少的听说训练,口头交际能力缺失;过于追求语法的准确性,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室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这样效率很高,但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总是与“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名词相连。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

2.体裁、题材单一。理工科的教材的文章都是科普文章,没有记叙文体,更不用说诗歌、文学作品等了。这违背了教材编写要选择不同体裁、题材、语域的多样性原则,也很难选出有代表性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章。同时文章缺少趣味性,忽视了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的原则,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3.忽略了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各大主要教材中没有一处涉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也缺乏其它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这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学生后续学习中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七、结语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大学英语教材还有很多问题,基本上以语法为纲,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阅读,其它方面少有顾及。但是它们为我们后来的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经验。同时,目前外语教学界应该对国内、国外教材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研究,以便发现问题,发扬优点,从而推动我国的大学英语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大连海运学院英语教研室.基础英语(共两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2]吴银庚等.英语(共四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复旦大学外语系.英语(试用本)(非英语专业用)(共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