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十篇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十篇

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01

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篇1

一、任务职责落实机制。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必须具体落实各项职责。办公室将各项工作任务分配到单位后,成员单位按照分工,采取专门机构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完成工作任务。

1、党政办:负责对全乡社情民意的收集、整理,对基层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反映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涉及不稳定、不安全方面的重要信息,及时向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报告,并移交综合治理办公室。

2、社会事务办;负责对出现的灾害事故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善后处理;在教育、卫生部门开展法制宣传,为辖区内的学校各配备法制副校长,落实治保会人员,督促学校开展护校活动。适时开展食品卫生等检查。发现和排查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日常工作中了解到的有关不稳定、不安全方面的重要信息,及时向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报告,并移交综合治理办公室。

3、城镇建设办:负责建设中的安全生产,对在施工过程中危机安全的因素应逐一排查化解,加强安全生产教育,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进行生产。负责落实对民爆物资的运输、存放、使用,必须按照规范进行。发现和排查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报告,并移交综合治理办公室。

4、农业工作办公室:对农业生产中发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特别是涉及到“三农”问题的突出矛盾和容易形成不稳定因素的问题,要及时掌握,注意发展动,并向及时向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报告,并移交综合治理办公室。

5、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治保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治保会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基层的网络体系,主要负责对辖区内矛盾调解、排查,将各种矛盾解决在基层,决不让矛盾激化。对本辖区的不稳定苗头,要及时向本单位领导汇报,并采取科学的先期处置措施。

6、村两委和乡属各单位: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层单位,要切实承担起辖区内维护稳定的全部工作。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与乡党委签订维护稳定的责任书。要加强维护稳定的工作,配备专职人员,及时有效地控制局面。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加强治安管理,教育本辖区人员注意防火、防盗、防骗、防邪反邪、禁种铲毒,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法制宣传教育、进行护村护院、组织治安巡逻、增添硬件设施、采取联户联防等。对发生的不稳定因素要先行进行处理,并迅速上报党政负责人,同时报综治办。

7、综治办:是乡党委政府领导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日常机构,主要负责全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定全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并组织落实,督促、检查各部门的工作,协助党委、政府解决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和社会治安问题,组织协调处理涉及稳定的重大问题,组织全乡的治安巡逻,进行法制宣传,调解突出的社会矛盾,实施禁种铲毒、负责交通安全、联系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工作。按时向上级部门报送治安情况,不稳定因素排查、处理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情况,并按时完成其他报表。提供不稳定因素和治安信息,为党委政府及上级部门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对各种档案资料进行整理管理。全面即使掌握全乡不稳定因素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在全乡建立信息员队伍,并组织培训。建立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和处置方案。

二、预警机制

建立全乡不稳定因素和社会治安预警机制,对重要社会矛盾进行排查,对出现的隐患进行处理。根据掌握的不稳定因素和治安动态,及时在全乡范围内作出预警,明确工作重点,预防出现不稳定的局面,进行全面控制,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1、建立全乡信息网络,畅

通信息渠道。在全乡建立信息系统,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建立信息员队伍。原则上每个村民小组组建1人,每个村(居)委会2——3人,每个乡属单位1——2人。信息员的信息可通过单位反映,也可以直接向乡综治办反映。全乡干部、各级组织、个单位掌握的信息要及时上报。综合治理办公室对掌握的情况要全面掌握,并定期作出分析交党委政府领导。要在“灰色”人员中建立信息人员,拓宽信息渠道。

2、每月进行一次矛盾排查,摸准治安态势。对隐蔽的和新出现的矛盾要及时排查,做到心中有数。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综合治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各驻村干部、村(居)干部对辖区内的情况每月上报,由综合治理办公室汇总分析后,逐级上报。

3、党委、政府根据信息分析和矛盾情况,定期或读定期地作出工作部署,组织力量解决突出和重大不稳定因素和社会治安问题。

三、防控网络及运行机制。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网络建设是整个工作机制中的核心。防控网络的规范化建设和有效地运行,将为我乡的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根据我乡的实际,采取三级防控,实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点对点的防控网络,串联与并联共存的方式,做到一呼百应,重点防控与围堵相结合,疏导与打击并重。

1、防控网络建设。

(1)、以乡综合治理办公室为龙头,成立警务室,形成以乡为单位的第一级网络。主要负责对全乡的防控网络的领导,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乡重要部位的巡逻,场镇的治安管理,交通安全检查,重点单位的安全督查,重点矛盾的排查、疏导与调解,防邪反邪、禁种铲毒等,党委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

(2)、村(居)形成第二级防控网络系统。组织人员在本辖区范围内进行巡逻,设立专职治保人员,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对本辖区内的治安、稳定方面的信息收集,组织动员群众参加综合治理,调解纠纷。对发生的不稳定事件、治安案件、灾害事故先期处置,维护现场秩序。对外来人员进行询问、登记。将发现的各种信息迅速上报,并接受第一级防控体系的指挥,负责指挥第三级防控网络。

(3)、村民小组和乡属个单位为第三级防控网络。以村民小组和单位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负责各种信息的收集,并将收集的情况及时准确无误上报。负责对群众或学生加强综合治理宣传和法制教育。负责检查安全隐患和外来人员的询问和发现,注意发现外来人员的不良行为,并注意掌握最新动向,同时及时上报第一和第二级网络,以便制定下一步措施。

(4)、巡逻范围

治安巡逻原则上由村(居)民委员会按辖区组织,采取日常巡逻和重点时段坚强巡逻的方式,力量由干部、党员、民兵、治安积极分子为主体,不得组织老弱病残者参加。

乡警务室巡逻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主要巡逻范围为郭村场、瑞池场、万忠路、郭瑞路、瑞国路沿线和治安高发地段。

村(居)组织人员主要以夜间巡逻为主,在本辖区的主要路段,群众居住地周围进行,在巡逻时要打造声势,一方面要注意发现可疑分子,一方面要提醒群众自我防治。要给犯罪分子以震慑,给村民以安全感。

(5)、守卡设点:守卡点的设立是防控网络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应对突发的不稳定事件和治安案件守卡设点,主要是检查、堵截、控制事态范围等。根据我乡实际情况,主要设立以下点;

郭村收费站:由乡警务室负责;

万忠路交界处(羊马场):由关子村负责;

武郭路交界处:由郭村居委会负责;

龙瑞路交界处:由向泥村负责;

国瑞路交界处(花屋):由三根村负责;

瑞忠路交界处(愉新):由安全村负责;

双福路:由双福村负责;

毛坪路:由笔丰村负责;

各卡点由乡综合治理办公室统一调度指挥,各点之间要互相联络,如发生紧急情况,可以迅速通知点的负责人先期处置,同时上报。

2、防控网络运行机制

防控网络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具体指挥由分管政法的党委委员负责,由乡综合治理办公室实施。

1、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乡党委、政府根据预警信息要采取综合治理行动时,按上级要采取响应的行动时,乡综合治理办公室汇报后经党委分管领导决定需要采取行动时,发生重大事故或疫情时,采取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

由分管政法领导命令,三级防控网络同时启动,立即开始运行。各单位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接到指令后,10分钟迅速集结,20分钟到达指定位置,并根据指令采取措施。各村组、各单位迅速行动,组织群众巡逻、守卡、疏导等。

2、自下而上的运行机制。

当各村民委员会、各单位发生突发事件或群众利益、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受到危害时,采取自下而上的运行机制。

各地、各部门发生突发事件后,村、组及各单位的防控网络迅速启动运行。同时上报,乡综合治理办公室根据情况,报分管领导决定后启动。

村(居)民的合法利益和生命安全受到危害时,采取迅速大声疾呼、电话拨打110或就近向村民小组求救。村民小组接到信息后,立即上报。

3、点对点的运行机制。

当某一部位发生突发事件后,三级或二级网络不能迅速控制事态,应当采取点对点的运行机制。即向最近的村组发出增援信息。接到增援信息的网络应当迅速行动,并向上一级网络报告。一级网络可以直接指挥增援网络的守卡点或具体部位,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点与点的协调配合。

四、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1)、乡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具体负责综合治理工作的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2)、从各部门抽调8—10人组成一级防控网络成员。

(3)、村(居)两委组成由村(居)干部、党员、民兵和治安积极分子为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伍,开展信息掌握,矛盾排查,纠纷调解,夜间巡逻、守卡设点等。人数要常年固定在10人以上。

(4)、村(居)民小组和单位要组织3人以上的防控网络。

(5)、由乡综合治理办公室统一制作标识下发到参加防控网络的人员手中,在巡逻或执行其它任务时使用,便于识别。

2、后勤保障

财政要预算一定的经费用于保障平安工作。每年经费不低于30000元,其中10000元用于一级防控网络运行,5000元用于二、三级防控网络运行,5000元用于突发事件处置,5000元硬件建设和演练,5000元用于使用车辆。3、学习演练保障

每年结合实际开展1次演练,协调配合练习,检验整体运行能力,并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使防控网络正常有序、科学合理地运行。

五、奖惩机制

为了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的有效落实,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积极参与创建平安郭村、和谐郭村。对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表彰。对工作不落实,出现重大事失误的要予以惩戒。

1、鼓励群众见义勇为,凡经区见义勇为基金会确立为见义勇为的个人,乡政府奖励人民币500元。

2、各单位、村(居)组织落实,活动经常化,工作成效显著,考评得分在95分以上的奖励100元。

3、乡各内设机构及时有效化解矛盾,没有越级上访的奖励200元。

4、乡干部积极配合村(居)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努力化解矛盾,联系单位无越级上访、无重大案件、事故发生,且得分在优秀登次的,奖励200元。

5、对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力的应当给予惩戒。

单位发生了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的,当年不能评为先进。

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篇2

为积极落实上级工作要求,我校针对治理网络乱象要求做了一系列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网络安全重要部署情况

近年来,我们国家对网络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为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为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和教育部相关通知精神,全面开展以“治乱、堵漏、补短、规范”为目标的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我校相关部门组织召开了网络安全会议,要坚持以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重点加强对网站乱象的治理、堵塞安全漏洞、规范安全管理。会议要求各各处室认真学习、领会关于网络安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国家《网络安全法》,切实履行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共同建设校园网络良好生态,为迎接党的胜利召开和学校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网络安全保障。

二、综合治理行动部署情况

学校成立了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小组,负责学校整体工作部署与协调,各处室领导作为主体责任人,网络信息中心为牵头部门,负责学校网络安全问题的查找与治理。为完成此次“治理”任务,学校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在信息共享、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多方位的合作;要加强监督检查,完善通报机制,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到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中,建立网络安全长效监督机制;要开展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管理水平和防护能力。

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1、加强网站标识与管理的情况

学校在新闻宣传工作由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负责网站内容的审核,在网络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严格执行“信息来源单位负责制”的规定,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审核把关上网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2、规范网络安全管理的情况

根据上级要求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专项检查的要求,我校网络信息中心针对数据中心机房安全情况、防火墙安全情况、进行了深入检查,经检查,我校网络基础设施及业务应用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状态良好。信息安全、运维管理等方面工作扎实,实现了至今未发生信息技术风险案件或重大安全事故。

3、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的情况

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篇3

新疆境内外“”破坏活动网络化趋势愈益明显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普及,近年来境内外“”已经把互联网作为其分裂破坏的重要工具,恐怖组织“东突信息中心”主席阿不都吉力力•卡拉卡西公开叫嚣要“通过互联网实现国家独立”。以“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东突信息中心”等为代表的境外“东突”分裂组织,长期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宣扬民族分裂、暴力恐怖、宗教极端思想,这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在网上开展旨在颠覆我国国家政权,从事分裂活动的新特征。

(一)大肆进行网上宣传、煽动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纵容下,境外“”陆续在美国、德国、土耳其等国建立了50多个网站。境外的“东伊运”“东突信息中心”“美国维吾尔人协会”“伊扎布特”等组织使用互联网进行民族分裂、暴力恐怖、宗教极端活动的情况尤为突出。特别是从广东“韶关”事件发生后,到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前这段时间,境外分裂组织利用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媒介工具进行联络,发展力量,搜集情报,煽动、组织、策划和实施暴力恐怖犯罪。

(二)图谋实现境外指挥、境内行动网络化

目前,“”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境外指挥、境内行动、内外趋动、联合犯罪的趋向日渐明显。从侦查掌握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打掉的暴力恐怖团伙中有近50%的团伙使用互联网进行通讯联络,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三)在网上非法结社,发展组织、成员

2000年以来,分裂组织、分裂分子相继在境外雅虎等网站的免费空间上建立了十几个维吾尔网民聚集的“电子部落”(又称为“网上沙龙”),逐渐形成了具有分裂倾向的网络群体。他们以“东土耳其斯坦”“维吾尔穆斯林”“世界维吾尔”等为主题,进行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的交流,并进行勾联活动。

“虚拟社会”反恐治安防控体系明显滞后

多年来,各级网络监管部门不断加强管控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互联网管理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难点和缺陷,与当前“虚拟社会”治安管控的需要不相适应。一是立法滞后,“管不着”。目前,用于虚拟社会管理的全国性法律法规,无论是法律的数量、质量还是法律的可操作性,都不能满足当前虚拟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互联网的运行、管理和使用存在诸多法律空白和盲点。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其内容简单,其中对网络恐怖犯罪、恐怖组织的概念没有具体规定,缺乏言论自由与刑事犯罪的界定标准,亟待修改和完善。尽管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后,新疆人大颁布实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化促进条例》针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不作为或失职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然而,在执行中没有相应的刑法配套规定和详细的立法解释。二是机制不畅,“管不住”。尽管工业和信息化、政府新闻办、公安、文化、工商、教育、新闻出版等网络监管部门之间,已经建立了分工协作机制,但尚未形成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而一些网络运营商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也增加了监管难度。三是技术落后,“管不了”。“虚拟社会”违法犯罪具有瞬时性、广域性、时空分离性等特点,其证据形式不同于传统痕迹物证,量少形微,不易发现提取,相比较传统的现场勘查取证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目前基层公安机关所拥有的专业设备和技术力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应大力加强计算机取证、痕迹提取等技术的开发运用,以切实提高管控技术手段的质量和水平。四是素质较低,“管不好”。网络空间的社会防控工作目前依然处在探索发展阶段,“虚拟人”“虚拟组织”“虚拟阵地”等基础管控工作和相关数据库建设还比较薄弱,专业力量的技术手段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职能部门专业人员网络管控的警觉性和敏感性不高,利用网络开展情报信息搜集和侦查的意识就更为薄弱。因此,网警队伍中既懂技术、又懂法律和侦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多。

构建“虚拟社会“反恐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新疆互联网管理的对策思考

信息网络的安全首先是国家安全,信息网络领域的公共秩序稳定首先是社会政治稳定。面对当前新疆“”利用互联网这一“虚拟社会”对我实施分裂煽动和恐怖活动的严峻形势,我区“虚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时刻将保卫党的执政地位、保卫国家的长治久安、保卫人民的安居乐业作为首要职责,紧紧围绕打击“”,维护新疆社会政治稳定这一中心任务,站在斗争的高度,将一切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组织、人员、活动及其信息作为网上监控、侦查、防范、管理和处置的重点,及时发现,严密控制,有效防范,坚决打击,掌握网上斗争主动权。

(一)进一步完善“虚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

虚拟社会作为“第二社会”和一种“亚社会”状态,具有一定的活动形态和结构层次,对其进行治理防控同样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必须遵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念和原则,按照“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的基本内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政府为主体,发动和依靠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各单位、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综合手段,整治虚拟社会治安问题,不断消除虚拟社会空间滋生犯罪的条件,建立虚拟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一是紧紧抓住建设环节。加强对网络运营服务商的监管,坚持“谁运营、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其安全管理责任,责成其在推出各种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时,配套建设各种安全管理系统,使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与网络应用技术同步发展,实现建设与管理的统一。二是紧紧抓住经营环节。加强对网络应用重点单位、网络经营业主和网民的管理,严格落实“实名上网”制度,虚拟主体参与“虚拟社会”各项活动,均要实行实名申请ip、实名注册账号、实名登录网站、实名验证申请,建立起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严格掌握上网人员的真实身份,将主动权牢牢掌控在监管部门手中。三是紧紧抓住管控环节。严格落实互联网信息监控处置属地与准属地“双负责制”和以互联网服务单位开办者所在地为主、以服务器所在地为辅的安全监管“双负责制”。四是紧紧抓住教育环节。在全民中深入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文明网络行为,积极构建和维护文明、健康、有序的“虚拟社会”环境。积极与互联网新闻管理部门配合,通过开展“创建诚信网站”“评选示范网吧”和“推选网络文明单位、网络文明学校”等活动,让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

(二)进一步加强“虚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在“综合”,即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多种工作措施来防治社会治安问题。防控体系,则是重在“整体”,强调和追求的目标是用一种科学的组织形式,把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和各种措施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公安机关网络监管职责看,必须顺应互联网时展的要求,把严打、严管、严防、严治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高效、灵敏的“虚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坚持“情报导侦”战略,加强虚拟社会情报信息收集机制建设。突出强化网上侦查和情报职能,积极探索网上对敌斗争的规律,增强网上发现、控制、侦查、处置和取证的能力,努力提高网上斗争的能力和水平。要以网上侦查情报为主线,充分发挥安全监督管理和网络技术手段的优势,对虚拟空间中的重点“区域”“空间”进行高效、精确地控制,获取深层次、有价值的网络违法犯罪情报信息。及时发现、严密侦控、有效防范、依法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以及各种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的煽动、渗透、破坏活动。二是加快建立虚拟社会警务制度和机制,强化网监基础工作建设。搭建公安网络监控部门与各级政府信息中心、各互联网运营单位、上网服务场所、安全行业单位、安全教育研究机构和其他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的联系渠道,建立网上案件举报机制、查处网络违法犯罪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之间的信息共享及网上联动协作等机制。以深化“e网平安”为载体,构建由网络警察、网上协管员、社会信息监督员、网站网吧安全员和举报群众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虚拟社会巡防力量;建立网上虚拟社区警务制度,建立网上案件报警网站和报警岗亭,对群众的网上求助、咨询,快速反应、热情服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2010年以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公安局制定《巴州公安机关“网上警务室”建设标准》,全州48个派出所建成105个网上警务室;建立民警微博,收集社情民意,拓展公安业务网上服务14项,建立网上信息员队伍195人;召开网上警民恳谈会50次,群众留言148条,通过公布的电子邮箱收到群众建议76条,为群众解疑释惑225次,点击量达11538次。三是加强虚拟社会重点管控阵地建设。发挥网监队伍的技术优势,将网络电视、广播、电话和博客、播客等新兴网络应用纳入网上重点阵地,按照“公秘结合、人防与技防结合”的要求,协同刑侦、治安部门,落实对电子市场、网吧、大专院校等重要场所的控制措施。制定和规范电子市场业主出售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手机及手机卡、电视插播器等详细信息登记制度。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加强与电信、文化、工商部门的协调配合,规范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行为,严格安全审核和日常监督管理,切实解决当前“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过多过滥、违法违规经营、管理无序的情况。四是加强网络警察专业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严格按照公安部“每万名网民配备一名网络警察”的标准,尽快配齐网安警力,建立一支统一指挥、机动精干、正规化、实战化的网络警察队伍;不拘一格吸纳网络技术人才,强化专门力量,通过市场化、社会化选人、用人渠道,把最优秀的网络技术人才引进专门机关,从技术水平、警力人数上不断充实打击网络犯罪的网络警察队伍。五是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反馈机制以及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及时进行舆情的采集存储、舆情分析和处理,做好不良网络舆情危机的监管和引导工作,提高对不良网络舆情预警的效率。

(三)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构筑网络安全的法律基础

立法部门要立足我国网络发展现状,准确把握“虚拟社会”特征和网络违法犯罪特点,加快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完善现行刑法中计算机犯罪条款,扩大计算机信息系统概念外延,增加利用网络犯罪罪名,明晰网络犯罪立案标准。要借鉴互联网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网络运营商的安全管理责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由运营商同步承担网络安全系统建设的责任。网络信息安全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系统漏洞而是人的漏洞。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应当是建立起一整套网络信息安全评估、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和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的法律对策。由此可见,“网络法治”不应过于遥远,它应尽快为人们享受网络技术文明创造安全有序的环境,应尽快为国家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法律支持,使政府和民众在面对网络“天灾人祸”的考验和挑衅时,能够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和从容不迫。

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篇4

一、总体要求

以建设幸福为出发点,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工作,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创建安全的网络环境,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网络安全监管专项行动,进一步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深入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强化信息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各类政务及公共服务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工作,打造可信、可控、可用的信息安全防护基础设施和网络行为文明、信息系统安全的互联网应用环境。

三、组织领导

成立我局网络安全监管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公室、执法大队、市场管理科、广电科等组成。

四、工作职责

负责全县互联网文化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对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的单位进行初审或备案,对互联网文化活动违反国家有关法规的行为实施处罚;依法负责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审核及管理;督促县广电总台做好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输视听节目(包括影视类音像制品)的管理。

五、整治任务

按照国家和省、市、县要求,认真做好重要时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基础信息网络传输安全,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强化对互联网及通信网络信息安全内容的监管,严格防范非法有害信息在网络空间的散播。

六、总体安排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健全机制阶段(5月)。

第二阶段:评估自评估、自测评,综合整治阶段(6月至9月)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巩固提高阶段(10月)。

七、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落实部门责任,各司其职,常抓不懈。做好本系统、本行业内各类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

2、明确职责,加强配合。要在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下,各司其职,分头齐进,相互配合,迅速开展整治工作。同时,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研究问题,部署任务,协调行动,确保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篇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平安、平安林区建设这条主线,大力弘扬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创新克难、勇争一流精神,建立健全防控系统,构筑系统完备、管理到位、机制健全、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治安防控体系,构建专群结合、群防群治、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格局,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为促进我县林业跨越式赶超发展、实现中国梦篇章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林业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组成人员如下。

三、工作内容

1.建立联防网络,完善联防协作机制。发动全社会防控力量,建立以县森林公安局、木材检查站、林政管理稽查大队、林政股、林业工作总站、各基层场站及乡镇、村密切协调配合的林区治安综合防控联防网络,逐步完善联防协作机制,达到案件协查、信息共享、共同防控的目标。(6月底完成)

2.加强林区社会治安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基础工作。按照林区居民分布情况及林区社会治安状况,布建林区治安信息员,设立报警点及警示标牌,公布报警电话,逐步形成一张布局合理、覆盖面广、触角灵敏的情报信息网,为林区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多方位的信息平台,及时、全面地掌握林区内的各种治安信息。对林区内特别是案件多发区域的涉林行业、人员和森林资源等情况数据进行收集,建档管理,动态监控,着重加强对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人员的登记管理工作,建立违法犯罪人员信息资料,确保管得住,控得严,有力提高林区社会治安的掌控能力。(6月底完成)

3.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安保系统。开展“平安单位”创建,健全单位内部保卫机构。按照创建要求,建立综治室、门卫,有条件的单家独院单位要安装治安视频监控并接入“天网”工程系统。(“天网”工程于9月底、其他工作于6月底完成)

4.突出重点,强化巡查整治。加大对重点区域、地段及重要部位的巡查力度,适时开展林区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毁林、乱砍滥伐、非法侵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增强林区社会治安防控震慑力。(9月底完成)

5.建立健全“虚拟社会”管控机制。各单位要指定专人作为本单位的网评员或网络信息管理员,对涉及本单位事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研判,及时报告,及时在重大敏感时期进行正面舆论宣传和引导,营造网络主流舆论强势,掌握话语权,防止炒作和有害信息的传播。(9月底完成)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单位要建立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综治维稳相关人员组成的治安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单位社会治安体系建设成效纳入年终综治维稳考评主要内容,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督查组对各单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对治安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治安体系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追究责任。

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篇6

2021年,网络信息中心将按照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做好“十四五”规划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2020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围绕学校重点工作,谋求“智慧校园”的持续推进。为实现学校“更名升大”发展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一、业务工作

1、继续完成好学校重点工作。为新机房软硬件整体搬迁做好充分的调研论证、系统测试等各项准备工作。继续推进app应用开发与上线,扩展app数量。

2、积极推进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深化校园网向ipV6升级改造。上线ipS入侵防御系统、日志审计系统。对核心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

3、在现有软件的基础上,扩展电子审批应用的推进,让更多的审批实现电子化,让师生获得更多便捷感。

4、提升专业水平,打铁自身硬。增加至少一名eCSp或iCSp证书获得者。

5、继续做好校园信息化协作。协助其他部门的信息化相关工作,注重推进规范化工作。

6、进一步管理服务好新老校区的网络、通信、视频、背景音乐运营保障和服务和监督工作。逐步升级改造校园各楼栋的网络设备。

7、积极推进学校5G网络的建设及应用。

8、加强对通信运营商的规范管理。

二、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

1、深入贯彻党中央五中全会精神,加强思想建设,抓党员日常学习,坚持从严治党,坚持“三会一课”制度。

2、加强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促服务,以服务师生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3、进一步落实一岗双责,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4、坚持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好的精神,特别是关于教育事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的指示。辨析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舆情引导,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三、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1、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反腐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规划、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问责。

2、加强制度学习,防腐拒变,针对性提升对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熟悉和掌握,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3、加强信息公开。除学校规定的公开事项外,部门班子会议形成的纪要也在内部办公系统中公开,便于落实和追责。

四、综合治理工作

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篇7

2007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安建设,着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社会持续稳定,为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以重点开展创建平安县(市、区)活动为抓手,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安建设

重点做好县(市、区)的平安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创建平安县(市、区)活动,在广大乡村、街道、社区、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行政区域边界、部队驻地周边和家庭、工地、寺庙、集贸市场、景区景点、文化娱乐场所等,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维护基层平安和谐稳定。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指导本部门、本系统广泛开展平安建设,进一步形成条块结合、专群结合、各方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不断扩大平安建设覆盖面,提高创建水平和质量。

认真贯彻中央综治委《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农村平安建设作为推进平安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影响农村稳定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村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和中央编办《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确保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基层综合治理、维护稳定的力量得到加强、不被削弱。

认真总结各地开展基层平安建设的好经验,结合四年一度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表彰活动,对创建平安县(市、区)成效出色的予以表彰,命名一批"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区)",树立先进典型。上半年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继续推广平安建设好经验、好典型,研究部署通过平安建设为党的十七大的顺利召开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认真总结各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成功经验,整合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着眼于从苗头上发现问题、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着力构建在党委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作用,三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继续重点抓好县(市、区)以下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建设,工作网络要覆盖全社会,不留空白和死角。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年"活动。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组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工作站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调处站(点)等组织网络和民间纠纷调解员、信息员等工作队伍建设,拓宽基层社情民意诉求表达和收集反馈渠道。

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和排查调处工作责任制。重点抓好乡镇(街道)综治委、办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情况报告、归口调处、责任查究等制度,查明情况,明确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提高调处的效率和效果,使大量矛盾纠纷在乡镇(街道)得到解决。

突出排查调处工作重点,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加强基层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在社区和村(组)加大对民间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三、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

加强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估和预警预测,深入排查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增强严打整治斗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排查出的治安乱点,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开展治理整顿,限期解决问题、改变面貌。

继续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打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杀人、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财性犯罪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发案上升的势头,增强群众安全感。继续开展"扫黄打非"和禁毒、禁赌、禁娼等斗争,坚决打击、查禁犯罪和、网络、出境等违法犯罪活动,扫除社会丑恶现象。依法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等组织的渗透颠覆与分裂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深入推进对盗窃、破坏电力、交通、通信设施和油气田及输油气管道,非法安装使用卫星电视接收设施和偷渡等突出问题的重点整治。依法打击、查处"黑网吧"和进行""等色情活动、违法违规经营的互联网站。

四、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着力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按照"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围绕治安管理的重点人员、场所、物品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着力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与服务。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整合资源,加快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用。加强协管员队伍建设,完善出租房屋管理协作机制。依法严格管理,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打击流窜犯罪。

深入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重点做好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在家的未成年子女、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等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救助工作。贯彻落实民政部、中央综治办等十九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大力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严厉打击幕后控制、操纵流浪未成年人乞讨和教唆流浪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加强工读学校建设和管理,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做好对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和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

加强和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对近三年来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的人员开展集中摸排活动。推广使用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软件,推动衔接管理和帮教安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推进过渡性安置企业和基地的建设。

深入开展创建"平安铁路示范路段"活动,维护经济大动脉的畅通。推进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对吸毒人员的戒毒、帮教,预防和减少涉毒违法犯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和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及安全生产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预防和减少重大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切实加强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物品及枪支弹药等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五、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点做好城乡结合部、公共复杂场所、重点要害部位的治安防范工作,强化社会面、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治安、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协作配合、严密边界地区治安联防网络。

大力推进科技防范工作。在大中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普遍推广以电子视频监控、防盗报警为主的技术防范,在农村逐步推广使用经济适用、防范效果好的物防和技防设施。

加强治安防范组织网络建设,推进治安防范社会化、职业化。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村(居)委会、治保会、调委会等自治组织建设,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规范和加强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治安与保险互动、治安防范承包责任制等工作机制,多渠道筹集治安防范经费,推广综治工作站、综治协会和综治协管员、治安中心户长、十户联防等做法,加强和改进保安服务,完善社区警务工作,促进各项治安防范措施的落实。版权所有

六、加强和改进检查考评工作,推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

总结近年来考评工作的经验,根据中组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增强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的科学性。根据《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和中央综治委、中组部《关于党委组织部门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进一步发挥好职能作用的意见》,制订完善有关工作程序和操作办法,修订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实施细则和"一票否决权制"等实施办法。

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增强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感,健全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综治、纪检、组织、人事、监察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加强督查,兑现奖惩,加大对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地方,尤其是县及县以下地区、单位实施责任查究的力度。对因排查不细、不及时,措施落实不力而发生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的,要认真查明原因,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问题严重的不仅要追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也要追究综治委、办领导的责任。

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宣传机构与宣传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宣传工作制度,密切与政法各部门宣传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强对各地政法综治宣传工作的指导,密切与各大新闻媒体的合作。办好"中国平安网",积极推动和指导各地开办政法综治网。加强对长安杂志、法制日报、中国长安出版社和长安法制电视制作中心的指导。配合中央电视台办好"社会与法"频道。编好、用好《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鉴》。认真组织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新闻作品评选活动。

健全完善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工作机制,继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适时组织记者深入基层重点采访报道平安建设的经验,大力宣传见义勇为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版权所有

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篇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网民规模持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平稳上升,网络应用空间不断拓展。与此同时,网络监管的难度也不断加大。互联网的快速持续发展和网络安全形势的日趋严峻复杂,对加强互联网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虚拟社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加强和创新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对策。一、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的意义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现实社会的人们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和框架,通过虚拟方式在其中展开活动而形成的与现实社会并存的新型社会关系。虚拟社会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人类思维的社会基础,形成了人类的虚拟生活方式和虚拟思维方式。那些针对现实社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不适应或不能完全适应虚拟社会的管理需要。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成为当代社会亟需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一)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虚拟社会以现实社会为存在的基础和依托,它是现实社会向虚拟空间的延伸和拓展。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和社会的有机整体,两者是双向互动、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和谐,离不开“虚拟社会”的和谐;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虚拟社会”的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构建能够有效引导网站和网民自律、解决管理前端缺失、防控网上违法犯罪的虚拟社会管控联动机制,对于丰富和发展社会管理创新理论,指导虚拟社会管理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是实现我国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手机网民规模增长至3.56亿,包括新型即时通信、微博等在内的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电子商务类应用稳步发展,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和在线旅行预订等应用的用户规模全面增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94亿人,较上年增长3344万人;团购用户数达到6465万,较上年增长4590万人;网上支付用户数达到1.67亿,较上年增长2957万;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为3.19亿,较上年增长2414万;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15亿,较上年增长6252万人;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年增长1.9亿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较上年增长2018万人;网络视频用户数量增至3.25亿,较上年增长4133万人。[1]但同时,网络安全形势亦日趋严峻复杂。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国遭遇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为2.17亿人,占网民的44.7%;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1.21亿人;有8%的网民遇到过网上消费欺诈;CSDn等十余网站用户信息数据库被泄露。[2]无疑,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对于促进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是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客观要求虚拟社会具有匿名、开放、高度自治等内在特点,其管控难度远甚于现实社会。在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不以真实身份示人,彼此之间地位平等,无明显的隶属关系。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等价值取向,通过网络媒介,对从小到“鸡毛蒜皮”大到“地震海啸”的社会上各种现象、问题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诉求和意见。于是,在这种超越空间、超越现实的网络虚拟社会中,一些个别的、具体的容易激发深层次社会矛盾的现实社会中的事情,往往会因网民的呼应而放大成舆论热点,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加强和创新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有助于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防止网络发生。(四)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是净化网络虚拟环境的现实需要互联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公共安全问题。当前,互联网这个如日中天的新兴媒体正对我国的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经济秩序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政治颠覆、文化渗透和“普世价值观”的意识形态输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聚众或进行坑蒙拐骗、传播色情信息与计算机病毒、制造黑客攻击、散布“电子大字报”、侵犯他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在2011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指出,“针对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和金融、证券、交通、能源、海关、税务、工业、科技等重点行业信息系统的探测、渗透和攻击逐渐增多,金融行业网站频频遭遇‘网络钓鱼’,成为不法分子骗取钱财和窃取隐私的重点目标。”[2]因此,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有助于净化网络虚拟环境,保障网民合法权益,维护网络公共安全,促进虚拟社会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二、当前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不足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是当前政法综治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政法综治部门需要努力破解的一项重大课题。近年来,公安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开展了集中打击网络色情、集中整治互联网违法证券活动、集中整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集中整治网络低俗之风等专项行动;一些省市公安机关积极推进“虚拟警察”网上公开执法,建设网上警务工作站,强化网络安全防范、涉网犯罪打击和专业队伍建设,以实现“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上,我国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均处在探索阶段,尚不能有效解决日益突出的网络公共安全问题,引导虚拟社会健康发展。当前,我国虚拟社会管控的主要不足是:(一)立法滞后严格执法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虽然根据互联网的发展进程,我国制定并颁布了2部互联网法律和13部互联网行政法规,但总的来说,我国互联网管理方面的立法阶位不高,部门性的规章占绝大比例,基础性的立法还是空白。这些部门规章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因颁发与实施的主体彼此独立而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当前我国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和虚拟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导致公权力难以受到有效规范和约束,私权利容易受到肆意侵犯,网络违法犯罪得不到有效惩处。[3]#p#分页标题#e#(二)管理模式滞后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沟通途径多节点、价值取向多元性、身份认可虚拟化的新型社会形态,单靠政府的力量很难进行有效管理,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当前,我国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模式是:政府“包打天下”,民众“隔岸观火”;注重乱象整治,忽视源头预防;依赖行政手段,不讲综合治理。以致于政府成为消防队,始终处于灭火状态,“网络问题”此消彼长。(三)管理理念滞后在虚拟社会里,信息交流快速及时,无地区、国界障碍,网民多以匿名或代号形式出现,彼此平起平坐。这种平等开放、互联互通、多节点的扁平结构特征,客观上要求管理思想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孤立走向协调,从单一方式走向多样手段相结合。[4]然而,我国一些政府官员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网络传播的客观规律及虚拟社会的本质特征,要么对网络虚拟社会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致使网络黄、赌、毒蔓延;要么将网络虚拟社会视为洪水猛兽,对网络民意粗暴“封”、“删”,只堵不疏,造成民意渠道被堵塞,网络民意被挟持。(四)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力虚拟社会的管理涉及文化、工商、公安、信息产业、教育、法制、新闻出版、监察、财政等多个部门,为避免各自为政,形成工作合力,必须明确各自的管理领域和管理职责,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与配合,建立联动工作机制。而目前,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实际情况是:(1)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管理权限模糊,以致出现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的局面,大家各弹各琴,各吹各号,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工作合力。(2)各职能部门的监管体系和监测系统之间互不沟通,彼此标准不同,尺度不一,难以联动,导致出现管理空隙,达不到应有的监管效果。[5](五)管理效能低下当前职能部门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多处于被动阶段,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整体效能较低。以突发敏感事件的处置为例,由于没有建立科学高效的网络舆情研判和引导机制,在处置过程中不能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往往是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导致舆论的质疑和网民的不信任。近些年发生的“云南躲猫猫事件”、“上海闸北袭警事件”、“贵州瓮安事件”、“郭美美事件”等,充分暴露出我国政府机关应对网上突发事件的能力较低,严重损害了政府机关的声誉和形象。三、国外互联网管理和虚拟社会治理的经验[6](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约束和管理的国家自1978年以来,美国联邦和各州先后出台了《电脑犯罪法》、《禁止电子盗窃法》、《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通信内容端正法》、《数位千年版权法》、《互联网税务自由法》、《儿童在线保护法》、《美国商标电子盗窃保护法》、《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全球及国内商务电子签名法》、《电信法》、《统一电脑信息传送法》、《反垃圾邮件法》、《爱国者法》和《信息安全与互联网自由法》等130多项法律法规,对互联网管理中的版权、域名管理、儿童权利保护、管理、垃圾邮件骚扰、公民通信监控等问题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范。如1996年出台的《电信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世界是“与真实世界一样需要进行管控”的领域,不允许利用互联网宣扬恐怖主义、侵犯知识产权、向未成年人传播色情,以及从事其他违反美国法律的行为。一旦触犯,惩罚极其严厉。(二)英国重视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探索出一个良好的行业自律模式英国在制定并实施《防止滥用电脑法》、《通信监控权法》、《数据保护权法》、《垃圾邮件法案》、《信息公开法》和《隐私和电子通信条例》等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的同时,探索出一个良好的行业自律模式。为治理网络色情泛滥问题,1996年,英国成立了以网络企业代表为主要成员,教育、文化、政府、司法等机构代表参与的互联网监看基金会。根据基金会达成的《R3网络安全协议》,各家网络服务提供商负责自审其网站内容,并根据相应法规之要求,对那些青少年不宜的色情、暴力恐怖等内容进行分级标注。若发现不良内容,网络用户可以登录该基金会的网站进行报告和投诉。基金会随之展开调查评估,经认定为非法的,通知提供商予以删除,并视情移交执法机构处理。而那些服务器架设在其他国家的不良网站,则被基金会列入“黑名单”,由网络服务提供商通过切断其网络访问途径或采取其他干扰方式阻止其接入。(三)澳大利亚多“管”齐下治理互联网第一“管”是加强政府层面的管理,健全机制。2005年,澳联邦政府在其广播管制局和电信管制局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传播和媒体管理局(aCma),负责全澳互联网管理工作,主要针对国家和公共信息安全、企业电子商务、个人隐私以及网络谣言、色情、诈骗等进行监管;澳大利亚互联网协会作为社会组织,致力于在社会各部门形成合力,向政府提出规范互联网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协助联邦政府促进互联网有序运作。第二“管”是建规立制、依法管理。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早制定互联网管理法规的国家之一,其互联网管理的法规主要有《广播服务法》、《联邦政府法》、《反垃圾邮件法》、《互动法》和《电子营销行业规定》等。第三“管”是开展网上执法,严格查处各种网络违法行为。对于境内网站的违法行为,aCma在接到举报后,通知警方前来查处。联邦和各州政府警署设有专门的互联网监控部门,负责对网络违法犯罪情况实施监控。此外,该国还建立了国家网络安全运行中心,旨在通过高新科技不断追踪和瓦解复杂的网络攻击,保护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四)韩国从立法、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加强#p#分页标题#e#对互联网及虚拟社会的管理,尤其注重对有害信息的审查1995年,韩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网络审查专门机构—iCeC(信息通信道德委员会),根据该国《电子通信商务法》之规定,iCeC负责对“引起国家丧失”和“有害信息”等网络舆论内容进行审查。2002年以来,韩国推动实施网络实名制,现已从最初的政府网站逐渐推广至邮箱、博客、论坛,甚至网络游戏和网络视频等。此外,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过滤,2001年4月和7月,iCeC相继颁布了《不当互联网站点鉴定标准》和《互联网内容过滤法令》,并要求公共上网场所安装过滤软件,通过信息过滤来阻止宣扬“性暴力”、“色情”等内容的不当互联网站点接入,以保护国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空间。(五)新加坡通过严格准入制度、实施渠道管理和加强法制建设管理互联网新加坡是世界上管理互联网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其净化网络空间的举措主要有三:严格准入制度、实施渠道管理和加强法制建设。政府在互联网管理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根据该国《广播法》和《互联网操作规则》之规定,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必须在承担互联网管理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媒体发展局注册,同时负有自审内容和屏蔽特定网站,配合政府要求删除危害国家和公共安全、宣扬色情暴力及种族仇视等有害信息的责任和义务。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供应商,政府将施以罚款或暂时吊销营业执照。国外法律与自律并举的网络管理和虚拟社会治理模式,为我国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四、我国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的对策虚拟社会的建设和管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的信息社会条件下,政府不能再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来管控信息,生硬地规定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应建立长效的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政策法规、经济手段、技术监督和思想教育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言行。(一)加强法制建设,构建虚拟社会管理的法律约束机制和法律支撑体系社会管理需要法治的文化和法治的“基因”,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唯有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几个方面共同推进,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才能逐步形成以法治轨道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共识,实现虚拟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当前,要针对管理前端缺失问题,深入研究互联网管理中的法律盲区,并根据虚拟社会治理的轻重缓急,制定宏观的虚拟社会管理立法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相关民事、行政和刑事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域名管理、电子证据、不良信息监控、网络犯罪治理、个人隐私保护等虚拟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网络侵权的调整对象、举证责任、法律后果,出台相关标准或指南对网站信息安全的技术建设进行规范,从而为虚拟社会管理提供实在的法律约束机制和法律法规支撑。同时,要切实做好虚拟社会普法和司法工作,提高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网络法制意识,依法整治网络违法犯罪现象,净化虚拟社会环境。(二)更新管理理念,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社会积极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虚拟社会综合管控工作格局正确认识虚拟社会的结构特征和网络传播的客观规律,切实树立“信息公开,依法行政”、“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化堵为疏”、“公开对话,聚同化异”、“警网合作,政社互动”、“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等理念,变整治命令的思维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变政府包打天下为社会整体协同,变简单灭火的治标为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变行政手段为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管理,积极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和虚拟社会诚信体系,推动政府、行业组织和虚拟社区各主体之间通过协商合作方式解决矛盾争端,实现虚拟社会管理法律与自律有机结合。(三)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管理合力1.通过立法,明确文化、工商、公安、信息产业、教育、法制、新闻出版、监察等虚拟社会管理主体的职责和权限;2.建立虚拟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区域范围内的虚拟社会管理工作,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呼应联动。3.建立标准一致,尺度统一、相互衔接的虚拟社会监管、监测系统,避免出现管理空隙。(四)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文化建设,牢牢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在坚持把收集研判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阵地的思想引领作用,用先进文化思想占领网络阵地,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1.加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阵地,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把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净化网络空气,营造有利于网民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2.建立健全网上重要舆情研判监测机制。组建网络监察员队伍,建立网络舆情反应中心,积极开展网络治理研究,加大网络舆情搜索收集、监测分析力度,随时了解网络动态,掌握网络民意,注重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专业方法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科学研判,主动回应社会关注,预警防范网络的“苗头”;3.建立健全重大网络事件快速反应和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按照“主动出击、主动引导、堵疏结合、聚同化异、扶正抑偏”和“及时、准确、有力”的要求,积极主动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加强与网民互动交流,及时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化解负面炒作,围歼恶意攻击,删除有害信息,构筑网上统一战线,引导网民认清事实真相,自觉抵制网上谣传,有效维护网上秩序,严防别有用心或不明真相的人利用网络媒体恶意炒作、推波助澜,避免网络的发生。(五)打防并举,动静结合,构建标本兼治的虚拟社会管理体系#p#分页标题#e#1.加强虚拟社会静态管理,强化注册备案准入审查工作,建立网络电子数据库,为实时、动态监控各类网站奠定坚实基础。[7]2.加强虚拟社会动态管理。强化密码保护、登录认证、系统安全防护、信息过滤和网站自律工作,有效保护网民隐私,维护网民合法权益;扎实推进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和公共上网场所实名制登记工作,强化虚拟社会入口管理;强化网上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积极疏导网民情绪,严防出现大规模恶意炒作事件。3.加强虚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设立网络信用监管和仲裁专门机构,推行网上经济活动“实名制”,通过技术手段强化对网上交易诚信的监督和评级,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制裁或约束网上失信行为。[8]4.建立健全虚拟社会违法犯罪打防工作机制。切实做好网络安全防范工作,规范网络及移动储存设备的管理使用,严防网络事件的发生;大力推进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技防系统建设,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对互联网实行实时监控,堵塞网络安全漏洞,有效防止色情和暴力恐怖等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敏感、热点问题的激化;严厉打击网上、网上诈骗、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等网络虚拟社会违法犯罪活动,严防形成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不法活动的隐蔽性犯罪组织及其他社会破坏力量。总之,政府在发展互联网产业,管理虚拟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市场规律,鼓励良性竞争,又要注重引导教育,营造良好环境;既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政策法规,解决管理前端缺失,又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静态和动态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既要建立健全网上动态管理机制,坚持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确保虚拟空间现实化呈现,又要建立健全网上重要舆情研判监测机制和网上网下综合打防机制,预警防范网络的“苗头”,严防形成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犯罪组织;既要切实加强虚拟社会管理专业队伍建设,增强管控队伍素质,又要切实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物防、技防建设,堵塞网络安全漏洞。要通过多策并举、多管齐下,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格局。

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篇9

以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大决策精神为指导,以打造平安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求,本着“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路,坚持“补充完善、健全机制、加强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既要发挥公安机关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又要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社会群防群治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以构建十张治安防控网为抓手,加强薄弱环节,创新防控模式,完善长效机制,专群结合,打防结合,管控结合,条块结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提升全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及社会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努力,在全市建立起结构较为完备、机制健全、管理有效、保障有力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使全市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能力明显提升,实现“全市社会治安秩序持续稳定,多发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安全感得到切实保障”的总目标。具体目标是: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总体框架设置严密,防控网络布局科学合理,防控力量、装备、措施、责任落实到位,防控工作规范有序,打防控一体化运行机制完善、科学、合理;

──治安防范力量比较充足、稳定;

──技术防范措施全面推广、普及;

──情报信息更加准确、迅捷;

──指挥调度确保灵敏、高效。

三、职责任务

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科学利用警力和社会资源,充分依靠综合信息系统和指挥中心平台,坚持人防、物防、技防、联防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攻坚克难,构建“十张治安防控网”,互相协调、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全面提升治安防控能力。

(一)构建社区治安防控网

从城市社区实际出发,以社区警务建设为龙头,着力构建社区防控网络。由各县区城关镇、居委会和公安派出所、社区民警负责。

1.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以人口管理为基础,以治安防范为重点,合理配置派出所警力,建设好社区警务室,不断探索完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社区警务激励机制,保证社区民警下基层时间,确保社区警务正常运转。派出所和社区民警,要建立多种预警控制机制,掌握辖区内社情民意、治安状况、不稳定情报信息。城关派出所警力配置不能少于50人,城关派出所警力配置不能少于40人,城关派出所警力配置不能少于20人,其余各县城关派出所警力配置不能少于30人。

2以社区综治、警务室为平台,有效整合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力量,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区治保会、警务室、专(兼)职联防队、保安队、护楼守院等组织;重点抓好治保会、巡逻队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根据新情况、新要求,不断探索基层治安防范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并赋予新的内容,使以治保会为骨干的群防群治队伍更好地发挥作用。城区治安联防人员按200人至300人配备,城区不少于50人,其余各县区城区不少于100人,社区联防人员不少于5人。建立健全社区巡逻队伍,封闭型小区必须配备值班保安,各社区组建一支5-10人的义务巡逻队,在社区内开展巡逻值守。

3.加强社区住宅小区规范化管理。对成规模和新开发的住宅小区,由市规划局牵头,建设局、公安局等部门拟定具体规定,落实封闭管理措施,实行物业管理;对其他住宅小区,要逐步实现封闭和半封闭管理,有条件的要实行物业管理。市建设局对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实行等级评定制度,将小区发案率作为小区等级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小区的等级与小区物业管理收费相挂钩。

4.深化社区综合治理创建活动。由综治部门牵头深入组织开展“文明社区”、“安全社区”、“无毒社区”、“平安社区”等各种创建活动。

(二)构建巡逻治安防控网

各县区都要组织公安巡警、交警、派出所民警以及武警多警种联合值巡,组织社区治安联防巡逻队等群防力量,对城市主要道路、重点要害部位、易发案的治安复杂区域、公共复杂场所等,采取徒步、机动车辆等多种方式,进行巡逻巡查,实施街面治安防范。充分发挥巡警在街面防控中的主力军作用,定岗、定人、定责,优化警力部署,创新勤务模式,将勤务模式由“局部巡逻”向“全方位巡逻”,“限时巡逻”向“全天候巡逻”转变,“定点巡逻”向“弹性巡逻”转变,既要在高发案时段、高发案地点投入警力、还要在防范薄弱的时段和盲点、死角加强巡逻防控,实现时间上的全天候和空间上的全覆盖,提高防范区域的“见警率”和“管事率”,保证社会面上防控网络的严密性,发挥最佳的防控效果。交警在实施交通管理的同时,积极承担道路治安管理任务,接受群众的报警求助,预防、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控制涉及机动车的违法犯罪行为。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要将参与街面治安防范作为工作职责之一,并制定落实具体工作措施。要实现110、122、119三台合一,提高全市指挥调度能力,建立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机制,推行网格化布警,灵活机动快捷,提高动态社会治安环境下的防控能力。要加强巡(特)警建设和管理,积极争取解决巡逻车辆和装备配备,配齐集群通信设备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实行网格化巡逻防控方式,以巡(特)警为主,治安、交警、刑警、派出所民警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巡逻守护活动。

要建立巡逻责任制。在现有“网格化”巡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治安巡逻机制。由巡警、交警、武警负责对主要街道和公路的治安巡逻。乡镇群防群治组织负责对城乡巷道的治安巡逻,组织沿街单位和商业网点建立联防组织,分片包干,开展治安联防。派出所负责辖区内街道的巡逻防范,指导和督促辖区防范工作。

(三)构建单位内部治安防控网

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贯彻《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单位负责、政府监管”治安保卫工作格局。全市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是内部治安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高度重视,建立主要领导负责的治安安全防控机制,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安全保卫责任制,确保本系统、本单位治安防范取得明显实效。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县区对行业、系统治安保卫工作加强检查监管。公安机关要切实加强指导、监督,建立以守控责任制为重点的内部单位治安防控体系。以综治组织进民营企业为突破口,逐步推进社会治安法人责任制,把治安防控体系延伸到新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等领域,不断扩大综治工作的覆盖面,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进一步加强内部单位保卫组织和保卫干部、经济护卫队的建设,加强对保卫干部和经济护卫队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增强对内部单位的治安管理能力。市、县区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必须设置相应的保卫机构,配备相应的保卫力量,其他单位保卫干部按职工人员比例配足配强。原则上200人以上的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不少于3人的专门保卫科、股,聘用不少于3名专职保安;200人以下50人以上单位应设立专职保卫人员,聘用不少于3名专职保安;50人以下的单位要有兼职保卫人员;并建立一支3至5人的巡护队。单位内部必须安装视频监控、防盗门窗等技防、物防设施。乡镇综治办、派出所要指导辖区单位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各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主动与社区联系,形成相互依托的联动机制。

各企事业单位要对财务室、保密室、计算机中心、重要物资仓库等要害部位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定期开展以防火、防盗、防爆炸、防投毒、防重大安全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隐患;特别是要加强剧毒危化物品、放射性物品的管理,严防丢失、被盗而发生重大事故和案件。要经常排查内部不安定因素,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加强对单位内部人员的法制教育,不断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和守法意识。学校除配齐配强保卫组织保安人员外,还要加强对校外租住学生的管理,要确定专人,逐人造册登记,与学生租住的房主签定安全协议,要建立定期互通信息制度;同时学校要强化对校外租住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安全教育,法制副校长要协助学校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措施和制度。公安机关要加大对违反《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规定、存在治安隐患单位的查处力度,该责令限期整改的要整改,该处罚的要处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构建社会面视频监控网

各级政府和公安、建设、电信等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对街面的技术防范,对市区繁华地段、主要街道、要害部位、公共复杂场所、案件多发路段、城区重要出入口安装电视监控设施,全面推行电子监控系统,逐步完善多种形式的技防。指挥调度中心大厅,要完善图像监控系统,使消防交通控制中心与公安局指挥中心联网。实行人防、技防双轨并行,逐步建立全市“人技结合的保安技防系统”,组织保安企业为社会各用户单位提供有偿安全服务,并形成“区域联网、分级处警”的整体运作模式,做到及时、准确的接警、处警。

1.继续扩大技防覆盖面。各县区要制定完善技防设施建设规划,按照“经济、简便、适用、易行”原则,因地制宜地推进技术防范设施建设,加大支持、引导、推动力度,不断扩大城乡技防覆盖面。两年内,以市、县区两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建设为平台,100%完成各县区城区视频动态监控系统和治安卡口建设;全市企事业单位内部技防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村技防覆盖面达到40%以上。通过网络化的监控系统、指挥系统和信息系统,实现对市、县区社会面治安的有效监控。

2.加强对技防资源的管理应用。对技防资源进行整合,做到科学布点,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公安指挥中心、城市监控系统、单位技防、小区技防、家庭技防和农村技防的有效整合,防止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力争将单位(商场、小区、银行、车站等)自建的监控系统,通过技术手段纳入公安监控网络,构筑覆盖全市多部门、多领域共享的治安动态网络监控平台,切实将该系统建成既具有治安、交通管理功能,又具有防范、打击违法犯罪功能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以有效提高对社会面,特别是街面犯罪的打、防、管、控能力。同时,要配备好值班人员,建立健全值班和事态处置等规章制度,实现人技结合,真正发挥作用;加强对技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维修,防止损坏、闲置,确保技防设施正常运行。

3.进一步落实有效防范设施的应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型文体活动场所、居民住宅小区逐步安装使用技术防范设施,增强及时发现、控制、制止犯罪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要害部门、重点部位科技防范系统建设,积极推广安全防范自动报警装置和电子监控系统。切实加强居民住宅小区的技术防范能力建设,由市建设局牵头,市公安局等相关单位参与,制定《关于加强市区新建住宅技术防范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将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纳入住宅建设规划,进行配套设计,同步建设,同时交付使用,并把住宅技术防范设施建设作为住宅小区等级评定的标准之一;有条件的住宅小区要逐步推广电视监控系统等技防设施。在农村要大力推广重要农电设备防盗报警装置。加强运钞车技防建设,鼓励公务车辆和私家车辆、有条件的出租车、长途客运及其他社会车辆安装符合规定要求的防盗、防抢劫装置或卫星定位跟踪报警系统,提高技术防范的档次。

4.积极推行“平安家庭(商铺)”技防设施建设。要积极引导城乡家庭、商铺采取科技防范措施,推广家庭、商铺安装智能联网报警系统或简易电子防盗装置,保护家庭、商铺安全。在全市城乡家庭、商铺广泛推行“平安家庭、平安商铺技防建设工程”,即由电信、公安部门组织建设基于固定电话网和宽带网的家庭技防联网报警系统装置。以110指挥中心处警平台为依托,在基层派出所建设技防联网接处警中心,在规模小区、中心村居建立次级接处警点,防范入室盗窃和对家庭困难求助提供援助。到年底争取动员和组织城乡1-2万个家庭、商铺安装技防联网报警装置,年全面推动“技防村(社区)”和“平安家庭”建设活动。

(五)构建“虚拟社会”防控网

通过建立网上警务室、网络警察和警察微博等多种形式,创新互联网管理,构建网上主动管控机制。

1.加强互联网场所管理。市、县区两级公安机关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网安机构,配备人员,负责网吧和农村信息服务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基层所队要接入互联网,建立网评员队伍。公安机关要主动加强与文化、工商、教育、文明办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强网吧和农村信息服务站安防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实名制上网”和“零点断网”措施。

2.加强网上虚拟人员管理。实施网民户籍化管理,实现网上网下信息关联,提高虚拟社会的管控能力。

3.建立网上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发现苗头及时跟进,在主流和影响大的媒体上开展引导,建立网络新闻制度,营造网络主流舆论强势,掌握话语权,对网上各类负面舆情做到提前预警、及时研判、迅速处置。积极建立专门网上舆情队伍,加强正面引导。

(六)构建农村治安防控网

立足维护农村社会和治安稳定,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和突出治安问题,大力推进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1.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治安防范网络。继续抓好农村警务室建设,推行治安中心户长、联户联防、治安有偿承包、挂牌巡逻等行之有效的防范形式。加强农村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水平。组织发动群众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单位,以村治保会、厂矿和学校保卫组织为依托,组建乡镇治安巡逻队、组建护村(厂、校)巡逻队,分片分户,开展“联户联防”、“互助联防”,实行轮流巡逻、值班守护或邻里互相守护。推行“警治联勤”,充分发挥治保主任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安全防范工作。探索解决影响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义务联防难以持久的问题,在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可引导村民对一定范围内的治安防范实行有偿承包,逐步将农村治安防范向自治化和市场化转变。建立乡镇、村、组治安信息员队伍,形成一张布局合理、覆盖面广、触角灵敏的情报信息网,及时掌握辖区内的各种治安信息和动态。

2.加强专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专职队伍的管理,建立严格的日常管理制度和经常性的督查考核奖惩工作机制,开展教育培训,把工作成效与工作报酬挂钩,切实做到管理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着力提高专职队伍整体素质和治安防范工作能力。在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志愿者和义务联防组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专职群防群治队伍的数量,原则上一般乡镇政府所在地应组建10人以上联防队伍,重点乡镇政府所在地应组建20人以上联防队伍,人员由乡镇自行调剂或聘用。

3.大力加强农村民事调解工作。各级政府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妥善处理农村在土地征用、环境保护、移民搬迁、集体资产处置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严防民间矛盾纠纷引发不稳定事件或严重治安问题,降低“民转刑”案件和农村命案。特别要把乡镇建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第一道防线,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进一步拓宽农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防止问题积累激化;完善乡镇民事调解中心及村、社民事调解小组,健全基层民调组织网络,规范乡镇内部矛盾纠纷排查、报告、办理的具体办法;建设高素质的民事调解员队伍,经司法行政部门培训持证上岗;逐步推行民调工作经费筹措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巩固调解员队伍,提高调解工作水平。

4.推进乡镇综治中心建设。按照“主体不变、分工负责、联合运作、方便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要求,成立由乡镇综治办牵头,集司法所、办、治安联防队、流动人口管理办、警务室等为一体的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通过建立中心,有效整合综治、法庭、司法、公安、武装、民调、联防等各种基层综治力量,构筑乡镇群防群治工作平台,建立健全党政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指挥灵敏、协调有力的“联防、联调、联治、联勤、联创”工作机制,强化社会面管理。综治工作中心要建立“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限期办理”的工作机制,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和力量集中调配,形成工作合力。各乡镇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综治中心集中办公场所。要把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建设成为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成为开展综合治理、组织治安防范、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诉求的第一线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5.努力构建三级联防机制。初级联防即“户户联防”,在相邻的店铺或农户之间开展联防;二级联防为中级联防,由责任区民警分头负责,广泛开展村与村、厂矿与村、学校与村的联防机制;三级联防为周边联防,与毗邻的县乡等周边地区开展广泛而有针对性的治安联防协作机制,达到案件协查、信息共享、共同防控的目标。通过建立三级联防,使派出所对社会面的防控能力大大增强。

(七)构建重点人员及危险人员防控网

建立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重点及危险人员管理体系。

各级公安机关要针对城市人口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切实把辖区内的流动人口、归正人员、吸毒人员、违法青少年纳入管理范围。把重点人口作为管理控制着力点,建立和完善影响社会治安的高危人群为重点的实有人口管理防控系统。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各县区要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乡镇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村)、单位建立流动人口登记站。根据当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实际,以流动人口登记发证数为基数,按2000:1的比例配备一批协管员,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登记和日常管理工作,管理经费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派出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抓好暂住登记、租赁房屋治安管理两个重要环节,严格落实申领暂住证和通报协查等管理制度,严防失控、失管。对违法犯罪可疑人员及在特殊岗位或重点部位工作的人员的办证、发函率达到100%。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房主和用工单位的责任,签订治安责任书,实行治安连带责任制。创新出租屋、旅店业管理机制,特别是规范小旅店、出租屋、留宿洗浴场所管理,推行成立旅店业行业协会,依靠行业协会规范行为。

各级综治、公安、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归正人员、“五种对象”和重点人口的管理、帮教工作,掌握因政策调整或其他原因引发对社会不满人员的动态。及时发现、预防和控制辖区内的违法犯罪活动,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社区内常住人口情况底数清、掌控有力,归正人员的安置率达到90%以上,帮教率达到95%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5%以下,青少年犯罪率和未成年人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值。切实加强“社会人”的管理,避免“社会人”游离于传统的管理体制之外,成为管理的“空挡”和“盲点”。

(八)构建复杂场所和特行防控网

建立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的重点场所和危险物品的防控体系。公安、工商、文化出版、安监、人社、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严格规章制度,加强行政管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着力于加强行业场所管理,构建阵地控制网,抓好行业场所治安管理措施的落实。强化对旅店业、印章刻制业、金银加工摊点、典当业、网吧、旧货交易市场、劳动力中介市场、汽车租赁业、废旧物品收购业、二手手机市场、机动车修理和交易点以及歌舞厅、游戏厅、发廊等特种行业和娱乐场所的公开管理和日常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各项治安管理制度,堵塞犯罪空隙和销赃渠道,减少案件发生,探索建立对上述行业的长效管理机制,为有效预防、发现、控制违法犯罪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推行旅店业、娱乐业积分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组织实施公共复杂场所技防建设工程。建设、公安等部门要合理布点,在人流密集场所、公共复杂场所建立与公安机关视频监控管理平网的视频监控,提高对公共复杂场所的防范控制水平。各重点场所(如宾馆、网吧、娱乐场所等)按照要求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年达到60%,年达到100%。年底前,完成机动车修理、二手车等特种行业、场所的信息网络和备案制度建设。

(九)构建危爆物品防控网

各级公安、安监部门要充分发挥危爆物品、枪支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剧毒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的检查管理,强化监督,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危险物品流散社会。对违法涉枪涉爆和涉及危险物品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大整治处罚力度,杜绝违规、违法行为。实行市区涉危案件和安全隐患信息研判季度通报制度。

(十)构建交通消防安全防控网

改革交警勤务制度,扩大交通控制面。以抓秩序、保畅通、防事故为中心任务,以发展完善现代交通技术管理为手段,腾出警力,强化非主要交通线路、区段的交通巡查,形成视频监控、信号指挥、民警巡逻的全方位的管理格局。把机动车停车场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统筹规划城市停车场,并根据城市开发建设规划分期实施建设;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录(聘)用具备一定素质的专职看护人员,使停车场成为看护、巡查、堵截的防范阵地。要完善出租车治安管理机制,推行出租车登记服务站点的建设,进一步健全以公安机关为管理主体,以出城登记为主要手段,以从业人员为依靠对象,融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出租车治安管理工作机制,强化阵地控制措施,增强预防、打击犯罪的能力。

加强防火组织建设。建立防火安全委员会、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实行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消防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防火工作三级管理体制和逐级防火安全承包责任制;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加强企(行)业性、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和义务消防力量建设。

四、工作创新

(一)创新动态控制防线建设,加强对社会面的动态控制。为了建立城区镇区、街面路面、农村全方位、全天候的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增强对社会面的动态控制,有力促进“十张”治安防控网的建设,由市、县区公安局、交通局、建设局、工商局和各企事业单位组织“三车三员”开展治安防范,“三车”即出租车、公交车、公路客运车辆;“三员”即环卫清扫人员、商铺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内部保卫人员。

“三车”防由市、县区公安局牵头,交通管理部门配合,结合交通管理参加治安防范,实现交通秩序、治安防范双赢。市公安局要成立“车防办”,组织专人抓。把“三车”司售人员组织起来,成立联防组织,充分发挥他们接触社会面广的优势,主动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和举报违法犯罪线索,使“三车”成为公安机关的义务巡逻车和流动观察哨。

“三员”防由市、县区公安局牵头,城管、环卫、工商和企事业单位保卫处(科)协同配合。以县区为单位,对中心城镇现有“三员”情况进行逐人登记造册,并按辖区和行业进行分组分片,设立组长或队长等负责人,落实各自的职责,组织开展治安防范,形成行业网络体系,使他们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能有效地发挥防范作用,积极为公安部门提供信息和线索,预防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二)创新管理方式,实现打击功能向预防功能转变,建立实用高效的运作机制。一是通过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和政绩考核机制,全面加强防控体系领导层面的责任性,加强协调整合能力,以提高防控体系的整体运作合力;二是在打击、控制刑事犯罪的方式上,实现从运动型、突出型逐渐向模式型、日常型转变;三是在打击控制刑事犯罪的态势上,逐步实现从被动遏制型向主动控制型转变;四是在防控资源调动上,从单靠警力资源向更多挖掘调动社会资源转变;五是在防控资源配置和使用上,实现从粗放型、人力型向经济效益型、科技型转变;六是在防控资金投入上,实现从单一的“县长模式”向“县长+市场”模式转变。通过成立“社会治安防控协会”,面向社会和爱心人士多方筹措资金,作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管控工作经费的补充。七是创新基层群防群治工作模式上,做大做强在公安机关指导下的联户联防、联村联防、治安防范承包、保安巡逻、邻里守望等群防群治工作;通过组建“社区警务议事会”、“平安协会”、“平安理事会”、治安志愿者队伍等,最大限度地将关心、支持治安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团结组织在一起,群策群力,形成维护社会治安的合力。

(三)创新维稳工作思路,构建矛盾化解机制。以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工作目标,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纠纷,坚决遏制的发生。重点加强四项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大维稳工作格局。创新维稳工作理念,围绕信息、化解、控制、处置、网上等关键环节,建立各部门协作配合的大维稳、大化解工作机制。二是健全规范接待日制度。进一步畅通与基层群众的交流与沟通,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排查分析机制。综治、司法、检察、法院、公安等部门定期沟通,交换意见,集中组织开展不稳定因素的大排查、大摸底、大调处、大监控工作,对本地、各单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可能引发、越级上访的苗头性事端,进行全面彻底的梳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实,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由民事纠纷、小矛盾的积怨引发刑事案件、大矛盾。四是责任追究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责任制,对因措施不落实,而发生重大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四)创新健全高效统一的指挥决策体系,切实提高信息主导防控的水平。建立以市、县区两级指挥中心为龙头,以有线、无线、公安专网通讯联络为纽带,以信息流转为支撑,覆盖所有市、县区公安局、派出所和刑警、交警、巡警、消防,具有综合性、实战性的现代防控指挥系统,实行扁平化、网络化指挥,通过卫星定位、警用地理信息系统、门楼牌编号、电线杆编号等手段实现警情地点快速定位,对附近警力直接指挥,快速反应。同时,发挥发案预警、信息支持功能,通过警情,指导防控力量合理投入,精确防控,并为街面巡逻警力提供警用信息查询、比对服务。依托公安信息研判平台,处理海量信息,通过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及信息预警功能,服务实战应用。

五、工作措施

(一)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各县区和各单位、部门都要充分认识构建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意义,这是新形势下解决治安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社会治安长治久安,促进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不能仅靠公安机关单打独斗,必须走专群结合的路子。公安机关也要打破那种重管理、重打击、轻防范的被动局面,科学配置,合理调整,多警联动,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治安防控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一方面认真安排部署,周密组织实施。另一方面要切实研究解决具体困难,加大投入,为治安防控工作提供经费和技术保障。通过采取财政分级承担、依托市场化运作、主动与其他重点项目“捆绑、搭车”等方式,多方落实建设经费。要协调综治、建设等部门,有效解决人防、技防、物防平台结构、建设模式、责任分工、政策优惠、运行管理等具体问题。

(三)强化预警,完善机制。市、县区公安机关要完善社会治安形势分析、预警机制。通过加强对各类情报信息的研究、分析和利用,建立科学的社会治安形势评估预警指标和检测通报网络,正确判断社会治安形势,把握犯罪发生变化的规律。通过建立治安防控信息研判机制,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实行“两会三通报”预警机制,即抓好每月警情分析会、季度治安形势分析会,实行每日接出警、每日发案、每日警情“三个一通报”,及时掌握各种治安动态。对多发性、可防性案(事)件,每月进行一次综合分析,分析其规律、特点,适时调整防控工作部署。建立治安预警信息制度。定期将治安状况、群众关注的治安热点问题等,以适当方式向社会,提醒群众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推行社区警情公示、播报制度,社区民警定期将社区的发案情况、特点、防范要点向社区居民公示、播报。

(四)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要利用报刊、电视、广播、新闻图片广泛宣传。各单位、各部门都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层层动员,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治安防控。

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篇10

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经验做法及其成效

2、无缝对接,分类帮教,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重新做人

3、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优化

4、压缩整合,强化管理,网吧监督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和网络游戏沉迷等问题一直是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石城县通过创新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模式,以压缩整合城区网吧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压减网吧数量,规范经营管理。一是提高准入门槛,压减网吧数量,把城区13家网吧压减整合为6家,压减幅度达54%,量的减少带来了质的飞跃,改变了网吧过多过滥难管理的局面。二是开展网吧业主及从业人员法制道德教育,增强了经营者守法意识。三是在县城网吧全部安装远程适时监控系统,加强了网吧远程监管能力。四是经常组织多个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和日常巡察,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网吧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五是对网吧实行星级管理,推动了网吧经营活动争先创优。网吧违规经营现象得到有效遏止,特别是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现象明显减少,共发现查处6起,今年以来仅发现查处1起。社会各界对此反映明显好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加强网吧管理提案为零。

5、建管并用,疏堵结合,有效障了保政务信息安全和网民诉求权力

二、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面。流动人口管理是当前社会治安管理的难点问题,服务措施也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工矿企业、旅店、娱乐场所和居民出租房屋,流动性强、变化快,底数难以掌握。二是大部乡镇和部门单位及接纳流入人口的企业、场所和个人对流动人口管理支持不够,配合不力,造成清查困难,信息变换不及时。三是流动人口正在日益成为的高发群体,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但案件侦破难度较大。四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仍有不便,城区三所小学在加收借读费的情况下仍然全部爆满,每班人均基本达到了7080人,容纳能力达到极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已非常困难,只好挤往较为偏远的郊区学校。

2、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方面。一是大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生产生活非常困难,缺乏职业技术专长,又普遍遭受社会歧视,就业再就业非常艰难,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或报复社会情绪,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在校留守孩大量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与教育监管,很容易流落社会变身社会闲散青少年,甚至沦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三是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存在,近期石城县公安局等部门在学校周边就排查出9名高危精神病人(其中丰山4人、屏山2人、高田1人、大由1人、珠坑1人),特殊人群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

3、社会治安防范方面。治安薄弱地区仍然较多,防控能力有待提升。一是校园及周边治安防范状况亟待改变。近期调查发现,全县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专业的安保人员,难以有效防范意外突发治安事故;部分处在县乡道的学校没有交通警示牌和缓冲带,存在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部分校园周边存在社会青年敲诈、抢劫学生现象;私立幼儿园还存在校车超员超载现象。二是城区四个治安重点地区(莲花万景城商贸娱乐区、白莲城农贸市场、琴江镇商贸城、东城新车站)整治成果主要来自临时突击整治,缺乏长期有效地管控机制,各种治安案件时有发生,治安纠纷、民事纠纷仍然居高不下。三是城区视频监控探头分布太少,仅分布于主要交通路口,而且老化损坏现象严重,监控效果不甚理想,还有众多治安重点部位和治安状况复杂地区处于视频监控盲区。

4、网吧监管方面。一是个别网吧制度不够健全,甚至没有按规定悬挂禁止未成年人入内警示牌和举报电话,群众反映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二是乡镇网吧均未安装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监管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三是行政执法力量薄弱,文化稽队人员少,且未能做到专职专用,对网吧经营情况疏于监管,疲于应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巡查管理和案件调查处理工作效率。四是部分网民利用网吧制作、下载、复制、、传播淫秽色情和暴力恐怖游戏等有害信息,污染了网络环境。五是市场上缺乏适合未成年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绿色健康网吧,学校和家长引导青少年学生合理科学地利用现代互联网学习、生活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创新社会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1、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面。一是要加强部门和区域合作,推进流动人口管理综合治理。按照政府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方针,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列入各部门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抓好落实,特别是要建立起以社区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平台,形成抓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整体合力。二是要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治安管理责任状,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实时申报。三是对流动人口管和租赁房屋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对身份清楚、有固定生活来源、固定居住场所的纳入常住人口管理;对无固定收入、无固定职业、无固定居住处所的,有违法犯罪嫌疑的或有前科劣迹的重点控制对象纳入重点人口管理,并掌握其身份、特征、交往人员、经济来源等情况。在租赁房屋管理中,房主是重点人口的,承租的流动人口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出租房屋作为公共场所以及在治安状况复杂地段的,将其列入重点管理,其它的作一般管理。四是所有经营性旅馆必须全部安装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公安部门信息平台联网,以便对在逃人员进行信息对比。五是公安部门要与计划生育、工商、税务、民政、房管、建设、医疗卫生部门就有关流动人口办证方面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以证管人,提升管理效率。六是要通过政府筹资或招商引资的方式合理规划新办学校或扩大城区现有办学规模,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

2、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方面。一是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教育,帮助刑释解教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研究制定刑释解教人员失业、就业援助办法,将其列为再就业重点扶持对象,由政府部门出资提供免费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创业发展小额担保贷款,出台从事个体工商经营或种养殖业给予工商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对特别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还应当考虑给予临时困难救济或由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低保,确保刑释解教人员思想稳定、有事做、有饭吃,以求最大限度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二是要对在校留守孩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组织学校老师定期做好留守孩家访,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留守孩结对帮扶活动,招募社会志愿者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关爱留守孩,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要在学校普遍设立专门电话或网络视频通话平台,加强学校老师和留守孩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让学生家长随时了解自己小孩在学校和家里的学习生活与思想情况,让留守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感受到父母亲的关爱。要从政法干警、法律工作者或退休老干部中招聘法制副校长配备到每一个学校,并定期到学校开展法制道德教育,增强留守孩法制意识,避免留守孩参与社会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公安部门要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全部强制性进行收治管理,对分布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要落实派出所民警、社区街道干部、患者家属三位一体的管控责任,民政部门要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工作,防止特殊人群意外伤害正常社会群体。

3、社会治安防范方面。一是要针对当前外省校园凶杀案件频发的特殊情况,迅速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集中整治。要求各学校设立专职专业安保人员,规模较大的学校要设立保卫科并配备相应的安保力量。要严格完善学校卫门制度,实行准入登记,坚决防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校园。二是要在学校路口全部设置交通警示牌和缓冲带,严厉查处校车超员超载现象,杜绝发生学生交通事故。三是要把城区学校及幼儿园一并列入重点治安地区,并在合适位置设置治安岗亭固定执勤,实现集中整治与平时防范相结合,确保上述地区治安平稳。四是要借助城区视频监控改造升级的机会,充分考虑在重点治安地区及重点要害部门和重点要害部位规划建设视频监控点,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