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十篇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1:04

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活法”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度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度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为继续改善全镇环境质量,深入推进我镇大气、土壤、水环境深度治理,着力解决影响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根据太和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指示精神,结合我镇工作实际,认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地。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我镇成立了由书记张鹏、镇长李贺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徐立德任副组长,各村、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关集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村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项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和落实。

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2

   污染的种类虽然不同,但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即其环境后果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着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影响可能往往比明显的影响要严重一些。

   我国曾经对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状况进行过两次官方调查,即“全国乡镇工业主要污染行业污染源调查”。第一次调查于1989年开始进行,由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调查以1989年为基准年,并于1992年8月获得最终结果。王键民(1993)等学者根据上述调查资料得出这样的预测结果,即2000年全国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经济损失中约有近一半来自于乡镇企业。第二次调查于1996年初开始实施,以1995年为基准年,由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环保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1997年底进行结果汇总,主要调查结果如下:(1)在工业废气方面脆弱性,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烟尘排放量849.5万吨,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50.3%;工业粉尘排放量1325.3万吨,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67.5%;二氧化硫排放量441.1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23.9%。同1989年调查结果相比,烟尘排放量增加了56%,工业粉尘排放量增加了18.2%,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了23%。(2)在工业废水方面,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9.1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1.0%,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113万吨,占全国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4.3%。同1989年调查结果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了12.1%;化学需氧量增加了24.6%。(3)在固体废物方面,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8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88.7%;全国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8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37.3%。同1989年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相比,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增加了55.2%,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加了39.6%(刘凌波,2008)。调查结果证实,“八五”期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迅速增长,主要污染物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比重加大,已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学术。根据1997年的调查资料,王键民、蒋庭松2000年在《中国乡镇企业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在2000年前后,乡镇企业“三废”的排放量及某些污染物质有可能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国有企业,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排放量城乡工业倒置的可能性仍然严重存在。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八五”期间脆弱性,全国乡镇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迅速增长,主要污染物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比重加大,已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1997年的调查资料,王键民、蒋庭松2000年在《中国乡镇企业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在2000年前后,乡镇企业“三废”的排放量及某些污染物质有可能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国有企业,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排放量城乡工业倒置的可能性仍然严重存在。

   2000年之后,我国在每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全国环境统计公报》中取消了“乡镇企业”这一统计类别,使得近几年的乡镇企业污染数据不再可以得到。从此,学者们对于乡镇工业污染现状的研究,大多缺乏可靠的、明确的资料,只能依据大致的估计或者实地的考察来进行研究。但学者们(张玉林,2003)的估计基本一致,即近年来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2006年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进行联合调查所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的数据也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其中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超过50%,乡镇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主体。这与前二次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刘凌波,2008)。

   二、乡镇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在乡镇工业污染问题的成因方面,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健民和蒋庭松(2000年)在《中国乡镇工业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指出要从乡镇工业自身的特点、农村环境容量及农村环境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产生乡镇工业污染环境的原因。芮黎明(2001)认为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及其对环境影响大小依次排列为:废水、废气、固体废弃   物。而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的原因除了对环境状况认识不足;环境保护意识不高,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以环境为代价,只有在钱袋够丰满时,才可能回过头来考虑环境问题,以及企业排污控制力不够之外,还存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进行存在目标定位偏失和战略脱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主体利益上存在冲突,以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内在规律限

   制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王淑平(2003)则认为来自社区的非正式监管(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参与成本)乏力客观上助长了乡镇工业的污染行为,乡镇工业自身的缺陷(布局分散、过分依赖乡镇政府)导致在环境保护上客观投入和主观愿望不足,另外他还认为在我国,政府一直是推动环境保护的最重要主体,但目前乡镇企业导致污染加剧的趋势却也是与政府分不开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社区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二是管理方式上单纯偏重于行政性强制手段,而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汪中华(2006)把乡镇工业环境问题归结为主体因素脆弱性,即企业资质差、政府不作为、社会默许。郝飞麟、沈明卫(2007)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与对策》一文中看到了大型企业和城市企业污染转嫁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认为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作坊式生产企业布局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行政管理;二是中、大型污染企业治污费用转嫁;三是地方政府注重经济发展,对环境治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然而造成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上面一些学者指出的原因以外,还有下面一些原因也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

   1.乡镇企业地理环境的自身脆弱性

   在我国,大多数的乡镇企业都是在农村产生和发展,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因而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使得农村地区对乡镇企业的三废等污染物的吸纳能力极弱,这些三废等污染物对耕地、森林、水等的破坏是非常明显的,据测算,由于植被、森林的破坏和乡镇工业“三废”排放的日益加剧,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每年正以58.19万公顷的速度扩大。流失的土壤带走了大量生态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养分。黄河、长江1年流失氮、磷、钾4400万吨,超过我国化肥1年的施用量。

   2.相关利益者的不作为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对一些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采取了地方保护主义,这些地方政府注重经济发展,对环境治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乡镇企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纵容、默许、不作为。一些乡镇企业自身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而漠视其产生的环境污染,他们不愿意改进技术,更不愿意在环境治理上面花费成本。一些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员工及其亲属为了能够得到工作,获取收入对所在乡镇企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容忍的态度,其环保意识不高。

   3.乡镇企业的环境产权不明晰

   环境产权是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分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拥有一种环境资源的产权就是拥有这种资源使用的决策权和收益权,因此,环境产权涉及到一系列影响资源利用的权利,完备的产权应该包括关于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环境产权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可见脆弱性,环境产权既包括了自然环境产权,又包括了人工环境产权,具有整体性、公共性、稀缺性、广泛性等特征。

   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并没有明确的环境产权,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就有了使用环境资源的自由而不需要付费,因为既然乡镇企业不用承担他们所引发的负外部效应产生的全部成本,他们必将过度地从事这类活动;同时由于没有产权,乡镇企业也就失去了对其所在区域的环境资源进行投资的动力,因为既然得不到带来正外部效应的环境投入的全部收益,他必将尽可能少地从事这类活动。因此,造成的结果是,能够产生正外部性的环境资源(如树木草坪、环境基础设施等)会出现供给不足,而接纳负外部性的环境资源(如大气、水体、土壤等)则会被过度污染。

   总之乡镇企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有其特殊的原因。深入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现状,找到污染治理对策的突破口,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解决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的对策

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3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环境问题和探讨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指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应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统一规划、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转变经营思想,合理布局、控制产业方向与产品结构,从技术上减少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www.lw881.com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 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 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4

五、六十年代经济起飞前夕相似,这是“四化”途中的必然历史过程,是亿万农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消灭三大差别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政治、经济、农村建设等方面看,总的形势喜人。但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给环境、生态、健康等方面,将带来区域性的、迅猛的冲击和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领域、新的课题。面对乡镇企业具有:数量多、增长快、规模小、变化大、资金少、设备差、技术弱等一系列特点,显然,一个个去治,是治不胜治;故应防字当头,如防得无力,也会防不胜防。为此,必需从实际出发,开展多层次、多尺度的研究,探讨切实、可行、有效的区域、综合防治对策。纵观全局,目前最急迫的是开展宏观战略为主的对策研究。

一、乡镇企业建设的战略形势

我们概略地分析了一下江苏省和全国的乡镇企业(即指原社队企业,下同)建设状况及日、美等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认为乡镇企业及小企业的种类、数量及产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呈指数曲线增长。

如江苏省到1983年底共有乡镇企业56,464个。1958年时数量很少,产值很低:1976年才为33.56亿元;1978年仅为62.57亿元;1980中上升到110.25亿元;1983年高达159.42亿元,在全国一直处在领先地位,已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9.34%,占全省农业产值的45.65%。有资料预测,至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数量可达6万家,产值达300亿元,可占全省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8%,占全省预测农业产值的55.56%;2000年将达7万家,产值可能达520亿元(另有资料为800亿元),占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0.88%,占农业预测产值的62.65%。

我国1982年拥有乡镇企业75万个(另有资料为130多万个;140万个),产值658亿元,相当工业总产值的的11%强,[1]1983年乡镇工业产值为757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相当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2]

我国国营企业现有近40万家,其中小型企业为37.24万家,占全国企业(不包括集体的乡镇企业)的98.7%;产值近3,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7.3%;固定资产占全民所有制单位的29%;利税占工业利税的32%;其中75%的小企业(产值占一半)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村镇。我国中型企业有3,544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9%;产值为9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7%。我国大型企业有l,365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39%;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的20%左右;产值为125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4.8%;固定资产原值占41.4%;净产值占49%;利税占50.7%;预计至2000年产值可达8,000亿元,占工业预计总产值的40%。[1]

再如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小企业迅猛兴起,在狭小的3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981中达到581万家,占总企业数的99.6%;从业人员3,44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0%;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3%。在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小型企业也都很兴旺。[3]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度发展可以说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需,此外,也是乡、镇、村的建设的必需,农民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必需。乡镇企业在“四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乡镇企业已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上述乡镇企业建设的形势可见,乡镇企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已占有相当比重,成为国营大、中、小企业的有力助手;占农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更大,而且会继续增大。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我国工业结构及网络更趋合理。

2.乡镇企业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农业现代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江苏省已出现了一批亿元乡,这些乡的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市政、交通、建筑、邮电、金融、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江苏省1978年以来,全省乡镇企业缴纳税金39.45亿元,其中1983年为l1.45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5.73%,今后,乡镇工业税金的增长速度还将会提高。有的专家已设想把全省近2,000个乡队以上的集镇,建设成为工业生产型小城镇,发挥出农业、农村与大工业、大城市之间的纽带作用、桥梁作用。

3.乡镇企业已成为安置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场所,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作工不离农”,“离土不离乡”,大大减轻了盲目流入大城市的趋向。江苏省最近几年每年平均吸收农民工31.5万人,1983年已拥有乡镇企业职工429.41万人,占到农村劳动力的18%。预计至2000年将可吸收400至450万劳动力就业。全省64个县(包括常熟、太仓两市)1983年工农业产值在五亿元以上(最高的达20亿元),人均工农业产值在650元以上(高的达2,200元)、人均净收入在350元以上(高的达440元)的县有20多个。这些县再经过十

五、六年努力,至2000年人均净收入一般可达一千元以上,实现国家总目标的“小康”水平,从而与大、中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当。这将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我们从上面勾划出的乡镇企业发展的轮廓,充分看到了它的生命力。占我国人口80%、土地面积80%的广大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的希望所在。环境工作者既要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污染及危害;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地看出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才有保护环境、生态和农民健康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三、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问题

我国1979年公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特别强调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这同样是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始终应遵循的准则。

1982年7月15日《中国农民报》报导了乡镇企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江苏省苏州地区中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近几年来农村工业的发展,以大运河为主体的水网水质受到污染,有的地方受到电镀等废水污染,致使农产品、水产品不能食用。”“山青水秀的浙江省绍兴县,也由于小印染、电镀、造纸厂的影响,污染很严重。”“从全国情况看,许多农村工业企业还缺乏防治污染的设施,往往一个小工厂就可以污染一条河,甚至一个村镇。”“不少地区的大中型工厂,把自己不愿生产或加工的有毒有害产品委托或转给社队工业去生产,导致有毒物质‘下乡’。这种转嫁污染的做法,不但危害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通过农产品的污染又反过来危害城市居民。”“农村环境一旦遭到污染,治理起来花的投资更大,困难更多,所以必须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4]

曲格平同志指出:“……由于这些工业(指小型企业及乡镇企业)数量多,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差,经营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绝大部分没有防治污染措施,使污染危害变得更为突出和难以防范。这是我国所特有的环境问题,使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向农村蔓延。”[5]

可见,在我们取得明显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已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环境保护部门及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并正在制定对策。

四、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对策建议

针对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已经出现和可能继续出现的环境问题,应按不同的性质、类型、原因采取不同的、综合的对策。

在制定环境对策中,有两种片面的思想认识是应该避免的。一种是盲目乐观,认为乡镇企业规模很小,又很分散,排污量小,自净量大,不足为惧;另一种是片面悲观,认为乡镇企业数量极大,极为分散,发展很快,变化又大,技术装备差,管理水平低,经济条件不足,可能会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结果生产经济发展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的观点是,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认识的,既不能盲目乐观而掉以轻心;也不能片面悲观而丧失信心。我们通过已有的研究认识到,只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的对策科学合理,乡镇企业在建设发展中是完全可以取得生产、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的。以下几项对策是必不可少的:

1.立法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全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规”,对于省、市、县来说,不一定再单独制定,但可以在地方“乡镇企业建设法”或“乡镇建设法”中增加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篇章。如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正在为制定“乡镇企业建设法”而开展调研工作,原来无环境保护方面内容,我们已建议增加有关篇章。

立法,与一般的条例不同,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利用法制的有力手段,重点放在惩处那些无视环境法规的违法者。例如,有意将剧毒、有害而无有效防护和防治措施的废物、中间产物、原料、产品、车间等转给农村的犯罪分子。

此法的制定与执行,可以制止污染转嫁行为及其它严重违法行为,给农村居民为保护农村环境以法律保障。

2.规划乡镇企业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而且必须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区域农业划规之中。规划一经制定并以人大通过,也具有与立法同等的效力,立法中也应有确保规划实施的条文。江苏省某些县、乡、镇正在搞规划,只要同时兼顾环境保护规划,就会事半功倍。

规划,重点放在合理利用农村资源,保护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农村水源及居民健康,促进乡镇企业走上正轨。

鉴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乡镇的规划至少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解决当务之急的“红线规划”,第二步再进一步作出近期及远期规划。所谓规划,就是要从长远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效益。

乡镇总体规划中的环保红线规划,着重划出不同功能区,将乡镇工业相对集中成工业区,与居民区、水源地、行政区、文教区、商业区、农业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用红线勾划在规划图上,各区之间,尤其是乡镇工业区与其它区之间要留出隔离、防护带。要注意风向、水源地的位置及地形、地貌、植被、资源等情况,合理利用土地,不占良田,少占土地。

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就可以改变目前盲目乱建的混乱状态,布局将趋合理,可长期发挥效益。

3.管理制定一套简明、切合实际的科学管理制度、程序和办法是当务之急。国家正在抓紧这方面的工作,有些省、市已提出了管理条例初稿,如辽宁省、江苏省及该省的无锡市等。

管理,是法制、规划手段的补充,法制、规划也可看作是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的方法是综合行政、经济、科学手段结合运用的一种艺术,是环境保护最经常、大量、基本的任务。核心是加强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计划的指导和协调。在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总原则中,还可视不同问题的性质和情况,采取“谁开发谁保护”、“谁排污谁负责”、“谁破坏谁受罚”等做法。治理应点面结合,考虑效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统计、申报、审批、监督、检查、奖惩的条例。

此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可以控制程序上、手续上、关系上的混乱状况,就可能发挥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从而使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危害范围和程度大大缩小。

4.控制面对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对象,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处理措施是难于行得通的。从总体上实施“三同时”是可能的,但要求每个企业都实现“三同时”也是难于行得通的,但也不能因行不通面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制定一套简易可行的合理控制系统也是当务之急。

我们在苏州工业污染源控制途径研究中,通过对能源、水源、物料的投入一转化一产出分析,提出了一套控制工业污染源的系统方法,将物料种类控制、物料单耗控制、流失总量控制、浓度控制及环境总量控制结合起来,治本、治源、治因与治标、治末、治果相结合。在乡镇工业的控制中目前全面推行系统控制有相当困难,若适当加以简化,有可能在乡镇工业控制中试行。如单耗控制、主要污染物流失总量控制、区域集中浓度控制及区域水环境总量控制,可以分别情况逐步实施。几十万、上百万家乡镇企业,家家都上一套处理设施是不可能的,但每个乡镇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集中起来进行处理显然是必要和可能的,经济上也是现实的,面且集中处理还可以与集中利用(能源、水源、肥源、其它资源)相结合。

如实现了以上控制的设想,大量的污染物就会消除在生产之前、之中或之后,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获得收益,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还可以资源化,同时基本消除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染危害。

5.宣教向农村决策者、各级干部、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宣传、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知识及乡镇企业的控制和管理知识的任务,是一项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目前许多地区的广大干部只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了解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对策。苏州市环保局最近就举办了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学习班,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上立法的执法、规划的实施、管理的执行、控制的实现,都离不开热爱环保事业的懂行人,所以,在宣传的同时,还要抓紧培训人才的工作,每个乡镇企业,每个乡镇都要有专人负责管这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群众监督网络,农村的环境保护才落在实处。

十年来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大工业、大城市、大水域,忽视了小工业、小城镇、小水域,目前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到农村的趋势已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但要把环保工作的力量动员到面向农村还需作各个方面的艰苦工作。99%以上数量的小企业、乡镇企业,其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力量可能不到10%,且在素质上差距更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列入环保工作《七五》、《八五》规划之中。新晨

日本的前车之鉴应该记取,日本解决工业,特别是小工业的环境污染危害的经验更应认真吸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薛葆鼎指出:“去年(1979年)秋冬之交,我到日本参观访问,看了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在六十年代高速度发展带来严重公害之后,群众舆论哗然,政府进行经济干预,采取了许多技术诊断手段、情报交流手段、低利贷款手段……促使几百万个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管理基本观代化了。因此,也基本上控制了污染。他们的中小企业多数做到了‘小面精、小而专、小而变、小而洁、小而赚’。并没有因为治理公害而闹亏损。他们的企业结构、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保证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小企业既能在资本主义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能在通过现代化改造后文明生产、文明生活。”

我们坚信,我国亿万农民能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创建乡镇企业的奇迹,也一定能够解决建设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得先进而文明。只要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加强立法,加强规划,加强管理,加强控制,加强宣传教育,农村环境一定够能保护好、建设好。

参考文献

[l]杨坚白:“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五章,第1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南京日报:“去年我国社队工业产值巳达七百多亿”,1984年6月15日。

[3]云冠乎:“中国企业规模结构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九章,第243、245、246、249、256、258、259、261等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4]中国农民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必须尽早采取措施控制农村工业污染”,1982年7月15日。

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平舆县;农村环境;乡镇环保所

0前言

平舆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两省三市交界处,面积1282平方公里,辖11个镇、5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222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97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9%,可耕地面积134.6万亩。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有着明显向农村转移趋势,环境保护工作形势日趋严竣,环境监管任务逐年加重,现有环境监管体制已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对现有环境监管体制进行理顺迫在眉睫。为适应当前环保执法新形势,改变以往“重县城轻农村、重污染治理轻生态保护”的执法理念,急需在乡镇设立农村环保机构。

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环保部门工作任务逐年加重,但我县环保部门能力建设已不能适应当前实际工作需要,特别是环境监测执法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到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迫切需要加以解决。为改变环保部门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的现状,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需求,不断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促进全县环保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设立乡(镇)环保所势在必行。

1设置乡镇环保所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1平舆县环境监管体制现状

目前,平舆县只有一个环境监察机构即平舆县环境监察大队,承担着全县的环境执法工作任务,县环境监察大队现有人员130多人,全部集中在县城,只有1997年县里核定的25个差额事业编制。现有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员工资待遇极低,每月只能领取基本工资的70%左右,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由于全县范围内企业分散,点多面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污染纠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逐年递增,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逐年加重,农村环境污染所引发矛盾纠纷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因素之一,现有的环境监管体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没有设立乡镇环保所,一些乡镇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及时得以处理。此外,受编制、经费、装备不足的影响,造成农村环境问题无力监管、无人监管局面。我县环境保护工作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污染轻生态保护现象,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极其不利。

1.2国家环境监管体制要求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工作被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竣,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交织,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累积,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针对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现状,国家出台一系列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方针政策,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2009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保工作会议,原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新举措,建立农村环境监管机构,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投入,着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1,2]。根据国家要求,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在乡镇设立环保所,对农村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环保执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1.3乡镇环保机构的有效性

党的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日益突出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是关键,必须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建设,将环保工作的触角延伸,重心下沉,监管前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设立乡镇环保所,可以节省环境执法成本,及时解决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彻底扭转乡镇环境保护能力薄弱的现状,为维护我县环境安全,加快生态县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模式

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县乡镇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借鉴全国一些已经设置乡镇(街道)环保所县区的先进经验和优良做法。按照1个大乡镇或2~3个小乡镇成立一个环保所的原则,我县应当在17个乡镇街道(古槐、清河街道除外)成立6个环保所,方能满足环保执法需求,更好地解决当前环境问题。乡镇环保机构的具体设置情况及其管理模式如下所述:

2.16个乡镇环保所具体设置为

1)王岗环保管理所,负责:王岗乡、李屯镇、辛店乡;

2)郭楼环保管理所,负责:郭楼镇、玉皇庙乡、东皇街道办事处;

3)万金店环保管理所,负责:万金店镇、西洋店镇、双庙乡;

4)庙湾环保管理所,负责:庙湾镇、杨埠镇、万冢镇;

5)射桥环保管理所,负责:射桥镇、十字路乡、阳城镇;

6)东和店环保管理所,负责:东和店镇、高杨店镇。

2.2县直设立两个环境监察中队和一个稽查中队

针对环境监管任务较重的古槐街道办事处、清河街道办事处,需另外成立两个环境监察县直中队和一个稽查中队。

2.3乡镇环保所机构规格、人员编制及管理模式

根据财建[2003]64号关于环保机构经费供给的要求[3],借鉴我市其它县区环保部门能力建设的做法,结合我县环保工作实际和人员现状,我县乡镇环保所人员工资经费实行财政全额供给,各乡镇环保所为县环保局派驻乡镇的股级事业单位,经费由县财政保障,实行乡镇和县环保局双重管理,以县环保局管理为主的模式。乡镇环保所人员从环保局现有人员中调配,每所核定事业编制6名,设所长1名。

3农村环境监管机构的工作职责

根据环保法律法规,乡镇环保所的主要职责是:一是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协助县环保局监管管理本辖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三是依法取缔法律禁止建设的生产项目和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土小”污染企业;四是现场监督检查本乡镇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情况,及时报告和依法制止环境违法行为;五是负责辖区内建设项目排污申报的初审工作;六是负责辖区内的环境统计工作;七是负责辖区内污染纠纷的调解和处理工作;八是负责辖区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九是承办上级环保部门和乡镇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县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威胁逐渐显现出来,并开始出现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为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村环境保护能力,满足农村环保执法需求,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设置乡镇环保所、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供给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Z].

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6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通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使农村乱扔垃圾、乱堆杂物、乱排污水、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的现象明显减少,“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村容镇貌明显改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各类污染大幅降低,生态环境整体良好,为全面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突出问题

(一)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力度,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和评估,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建设水源地周边截污工程;对中心集镇和村庄集中式饮用水源实施污染预防、治理措施;加强对施用农药、化肥的环境安全监管,防止水源受到污染;清查治理废水污染源和固体垃圾,消除农村饮用水污染和安全隐患,保障水质安全。

(二)加大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提高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排污设施建设步伐,实现村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标准。采取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转运、定点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办法,逐步推行“户收集、村集中、乡(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入实施“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发利用沼气等清洁能源。

(三)切实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模式,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广使用农家肥、新型有机肥、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扩大绿色和有机产品种植面积。鼓励使用秸秆气化炉技术,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防止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科学规划和建设畜禽饲养小区,鼓励农户集中饲养畜禽,逐步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推广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四)严格控制农村工业污染。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鼓励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扶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五)强化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加强对湖泊、沟渠、河道、坑塘等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清理沟渠淤泥和垃圾,改善农村水环境,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积极开展“绿色家园”活动,在村庄、集镇规划和建设公共绿地,在公共活动区域种花植草,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小沟小渠旁及荒坡、荒地上栽种树木,抓好“四旁”林网建设,力争村庄绿化率达到30%以上,道路绿化率达到100%。强化对各类建设活动的监管,防止出现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

(六)加强村镇建设管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对集镇和村庄进行科学布局。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进入集镇和村庄规划区建房,依法查处违反规划建房的行为,切实规范村镇建设秩序。

(七)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和推动一批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好的乡镇、行政村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力争到2012年底,全县创建30个以上省级“生态村”,创建4个以上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三、强化农村环境保护措施

(一)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把农村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及任期目标责任制,并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依靠科技”的原则,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联合推进”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格局,使农村环境保护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

(二)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县环保部门负责编制和组织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抓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防治工业企业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指导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县农业部门负责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组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清洁能源推广;县林业部门负责做好农村绿化工作,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推进生态林、公益林、防护林建设,指导林业病虫害防治;县水利部门负责加强对水体的保护,有效防治水污染,组织和指导农田水利建设,编制并组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规划;县卫生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卫生监测和传染病防疫,指导和监督农村卫生医疗机构规范处置医疗垃圾,并推动“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工作;县住建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乡镇、村庄规划,并指导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县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管理,抓好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强化措施,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主要对策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8

一、基本情况

区下辖26个乡镇,总面积1452平方公里,352个行政村(居),2388个村民小组,28万农户,全区总人口1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耕地面积109万亩。

二、总体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涉农惠农政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要求,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建设与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与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改革与发展、建设与管护并重,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体系和长效投入管护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民主,尊重民意。村内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项目,必须经过民主议事程序确定,实行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管。运行维护工作开展应广泛听取并尊重村民意见,由村民代表全程进行质量监督。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重点是建立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围绕迫切要求解决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维护管护不到位、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基础建设,建立长效维护机制,保障基础设施持续有效发挥服务效能。

3.因村制宜,注重特色。结合所在村现有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和文化传统等,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注重生态环境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自身特色,切合实际地实施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

4.量力而行,循序推进。村内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应按照节俭实用的要求建设,保持适度的项目建设规模和标准。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要与资金来源相适应,管护人员待遇适中。坚持量入为出,不要求村组织举债建设基础设施,不以项目运行维护为由随意向农民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

(三)总体目标

以开展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通过政策鼓励、典型引路、农民参与,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努力实现基础设施配套、农村环境改善、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支撑平台,实现“三个建立”目标:建立村民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建立功能健全、便民惠民、管理规范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体系;建立保基本、广覆盖、多渠道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投入机制。

三、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按照省相关文件要求,为切实做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建设全面推开工作,区政府成立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农工部、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区监察局、农委、交通运输局、住建局、审计局、水利局、环保局、城管办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区委农工部,并从区委农工部、区财政局等部门抽调专职人员,实行集中办公,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强化组织保障,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运行维护规章制度,落实举措,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运行维护资金来源和使用范围。

根据省综改办要求,每个村安排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资金8万元,其中省财政安排6万元,区财政配套2万元。有条件的乡镇可以通过政府增加配套、村集体增加投入,接受社会捐助等。

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实施建设重点是加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以满足农村生产活动需要为目标、以农村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1)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包括村内道路、桥梁和田间小型水利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2)环境卫生维护。包括村内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农民居住环境卫生设施。(3)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运行维护。包括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幼儿园、生活生产资料超市、党员活动室、治安等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场所。(4)农村文体活动设施管护。包括村内农家书院、文体设施、广电设施等。

五、建立健全运行维护各项制度

(一)民主议事制度。村内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项目严格执行民主议事制度,实行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管,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做到公开透明操作、严格规范管理。运行维护工作绩效考核应充分听取并尊重村民意见,由村民代表进行质量监督。

(二)购买服务制度。按照“养事不养人”、“花钱买服务”的原则,根据农业人口、村域面积、管护内容等因素,公开招聘管护人员,组建管护队伍,优先聘用村内低收入农户,按片划分包干区域,进行常态化管护。或者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三)管护责任制度。建立管护责任制度,对管护人员实行责任制管理,签订管护协议,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酬。通过设立公示栏等形式,对管护人员姓名、职责、管护范围、管护内容和标准、考核奖惩办法等进行公示,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做到“三统一”:统一岗位职责、统一着装上岗、统一责任公示牌。

(四)考核奖惩制度。结合实际合理确定管护人员基本报酬和考核奖励,定期通过“一折通”打卡发放,并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为管护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调动管护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实行管护人员动态管理制度,根据年度实绩考核及时调整人员。

(五)资金保障制度。本次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经费作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一部分,由区级财政预算安排,专款专用,纳入村级运转经费专户管理,实行乡镇财政报账制。各乡镇财政所按行政村建立明细账,人员报酬通过“一折通”打卡发放,运行维护支出经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凭有效票据到乡镇财政所报账。

六、镇村职责

各乡镇人民政府是本乡镇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项目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本乡镇范围内的项目实施工作;各乡镇农经站、财政所是项目的管理者。农经站负责组织各村项目申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各村实施项目、组织项目检查验收、项目档案收集整理;财政所负责项目资金使用方案审核汇总上报,审核拨付资金,财务档案收集整理,参加项目检查验收;村两委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在上级监督和指导下,负责本村运行维护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七、实施方法和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6月15日前)。各乡镇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乡镇范围内召开项目布置会。

(二)项目申报阶段(6月16日-30日)。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议事,确定运行维护具体项目和当年项目内容,填制项目实施方案,盖章后报乡镇农经站,乡镇农经站汇总后报乡镇领导小组,乡镇人民政府盖章后报区委农工部和财政局备案。

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9

县环保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年。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通过环保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环委会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环保四大行动、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等重点工作有序实施,县城居民聚居区噪声污染治理、中高考期间绿色护考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加大。

县环委会成员单位以人民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一年来。严肃查处了夜间建筑工地噪声和娱乐场所噪声扰民问题;对重点企业和建筑施工单位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实施了跟踪监督检查,施工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达到95%以上;建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清理和现场检查34个在建项目,发出“限期改正通知书”24份,补办18个环境管理审批手续,立案调查处理违法建设项目5件,已结案1件,其余4件正在按程序进行;全年共接到12369环境投诉督办案件43件,查处43件,查处、回复率达100%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市环保局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了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车辆152台次、执法人员359人次,依法核定、足额征收排污费,征收面和征收率分别达91%和85%

(二)环保“四大行动”有力推进。

县城施工、道路扬尘得到有效控制;主干道、窗口地区、繁华地段路面冲洗率达到56%县城燃煤锅炉污染得到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得到加强,一是强力推进“蓝天行动”扎实开展县城施工、道路扬尘污染整治。县级各部门公务用车全部实行强制达标入户年检。县城烟尘控制区建设扩大到5.8平方公里。县城全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良好)天数为365天,达100%全年累计向市民县城空气质量周报52期。

保证了县城饮用水源达标率达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的立碑定界全面完成,二是碧水行动”有力实施。小坝二级水库实现封闭式管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0%以上;医院污水和电解锰污染整治成果得到巩固;县城所在地2家县级医院做到达标排放;电解锰企业的排污行为得到有效监管;县城污水厂、垃圾处理场等重点环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分别完成投资5100万元和1270万元。

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工程任务,三是强力开展了绿地行动”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得到很好实施。235万亩天然林保护良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3%完成了山黛沟大鲵自然保护区申报备案工作。绿色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县电信局、民族小学两个单位和城南大道顺利通过市园林局绿色创建达标验收,城市绿色覆盖率达到33.67%治理水土流失3平方公里;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启动了规模化养殖污染的防治,完成了2500户的沼气池建设。

县城环境噪声功能区达到5.98平方公里;城区娱乐场所居住区小型加工企业及社会生活噪声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四是强力开展了宁静行动”进一步完善了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通过对交通噪声、夜间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综合整治,绿色护考”行动的扎实开展,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县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三)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稳步推进

县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开展。一是成立了县普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中、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落实了工作机构和工作经费,调整充实了工作人员,为普查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及时制定了工作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签订了污染源普查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工作职责。集中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宣传活动,全力组织实施了为期两个月的宣传,基本做到污染源普查家喻户晓,全社会关心、支持污染源普工作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三是及时开展了普查业务培训。县污普办从县级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中,精心选聘了56名普查指导员和163名普查员,并组织三批88人(次)普查指导员参加国家和市级污染源普查业务知识培训,县污普办对全县的普查指导员、登记员开展了专题培训。四是污染源清查工作有序开展。目前,清理工作已基本结束,即将进入入户调查阶段。

(四)严格环评审批。

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一是按照“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的要求。简化审批流程,缩短了环保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为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尽快上马实施提供了快捷的绿色通道”二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严格做到不越级审批,不违反法规政策审批。一年来,共核准发放批准书18家,试生产批复8家,组织验收2家,回复咨询28家。三是加大证后监管力度。对全县在建工业企业、高速公路、水电站等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对存在违法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有效保护了区域和流域的生态环境。全年登记在册的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情况良好,已建成的预验收和验收项目的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四是总量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完成了二氧化硫591吨和化学需氧量65吨的削减任务。

(五)乡镇环保得到初步规范。

环保执法向基层有效延伸,一是环保委托乡镇行政执法顺利实施。环保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各乡镇按照《乡镇环保工作规范化建设意见》要求,加强了乡镇环保工作的基础建设,保证了乡镇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年,乡镇环保工作基本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分管领导到位、工作人员落实。二是环境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县电视台、报》等新闻媒体分别开辟了环保专栏”和“环保专题”定期刊播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年刊播环保法律法规6部,公布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52期。利用“65世界环境日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发放环保宣传资料4万余份。环保教育进一步开展,全年通过党校培训、举办环保业务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共举办各类环保培训4次,受训对象达500余人次。三是环保工作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县政府与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签订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出台了年环境保护单项工作考核办法》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县委、县政府对乡镇、部门的综合考核,环保工作考核机制有效建立。

(六)环境监测能力稳步提升

认真实施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鉴别监测和验收监测。全年共提供各类监测报告108份、环境监测数据3478个、空气环境质量周报52期。积极争取中、市对口支持资金300万元及价值50万元的仪器设备和工作用车,抓好环境质量、污染源、污染治理工程验收、环境影响评价监测的同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得到有效加强。

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年来。全县环境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环保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环境意识还不高,还不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些阶段性工作安排中,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县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结构性污染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控制,工业主要污染物还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三是非工业性污染呈上升趋势,三产”污染、小加工扰民等成为环保新热点,噪声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还比较突出;四是彭水水电站、石堤水电站成库后,库区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之水产、畜禽养殖、农药化肥用量增加,产生的面源污染将加重对水体的污染,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压力增大;五是环保系统能力建设方面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环保行政执法力度有待加强。对此,各乡镇、各部门务必充分认识环保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振奋精神,迎难而上,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

二、明确目标。切实抓好年环保工作

(一)目标任务

乡镇所在地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河水质控制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以内,1.环境质量目标。县城空气质量满足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达330天以上。主要次级河流满足相应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达到60%以上;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县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6分贝以内,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8分贝以内。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8402吨以内,2.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1599吨以内。年削减率为3.1%万元gdp能耗下降3.6%。

三、明确职责。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对确保整个“十二五”环保规划的圆满实现,完成全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大工作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超常规措施,确保各项预期目标圆满完成。

加强领导。环保工作量大面广,一是要明确职责。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各经济业务部门的业务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县政府下达的环保目标任务分解,明确职能职责,及时分解细化。各乡镇各部门的行政一把手是环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环保工作要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督促检查,确保环保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人。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环保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广泛参与,二是要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要全面完成今年的环保任务,必须进一步把宣传教育工作抓好抓实,组织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积极地参与环保事业。当前,尤其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舆论媒体的作用,宣传科学发展观,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披露环境问题,曝光违法行为,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引导公众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利用“65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深入开展环境警示教育,推动环保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总之,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环保工作。

真抓实管,三是要转变作风。锻造一流的环保干部职工队伍。县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深入贯彻环保系统的六项禁令”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规范执法行为。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把环保执法和为基层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为企业、为基层办实事。要深入开展调研,围绕全民环境教育、专项治理、绿色创建和生态县建设开展专题调研活动。要善于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力引进推广环保项目和科研成果,以加速推进污染治理工作,提高全县的环境质量。要加强职工培训,使每个环保领导干部、每个环保执法人员都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保护法制观。通过培训和执法实践,熟练掌握有关业务知识,以适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需要。

健全环保工作长效监管机制。环保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协调、监督、统一管理的职能,四是要形成工作合力。主动工作,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县环委会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以抓好环境保护工作为己任,经常沟通反馈工作情况,共同为全县环保工作献计献策。与环保执法有直接、间接关系的部门和单位特别是行政执法部门要认真执行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同时还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确保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县环委会办公室要加强检查指导,定期检查目标责任书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全县环保工作上水平。要实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或者行政不作为的部门,要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工作重点

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面清查各类在建项目,1.加大减排工作力度。一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要一律停建并依法查处。强化对环境影响较大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和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监管,加强项目审批的跟踪监管和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进一步推进规划环评工作,逐步推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二是强力推进环境准入制度。严格审查,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企业不予审批,限制工艺落后、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使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要求相协调;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督促新建、扩建、改建工业项目推行清洁生产,鼓励现有企业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

深化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2.强力推进环保“四大行动”一是大力实施“蓝天行动”控制施工、道路、植物种植扬尘污染;继续推进县城区采(碎)石场、石灰窑整治;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将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纳入车辆入籍审验和日常管理;控制燃煤及粉(烟)尘污染,巩固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成果;巩固并扩大城区烟尘控制区建设;定期县城区空气质量周报。二是深入推进“碧水行动”继续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污染源,全面完成各乡镇饮用水源地立碑定界、建章立制工作,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新增排污口,禁止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水产养殖,定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积极推进县城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确保在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三是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完成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项目;进一步巩固医院污水整治成果,继续推进50张病床以上医院污水整治,加强电解锰行业日常监管;推进县域内次级河流的综合整治,有力推进酉城河的污染综合整治;开展水产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清查全县水产规模化养殖情况,鼓励建立生态养殖小区,禁止饮用水源区内水产养殖。三是推进实施“绿地行动”继续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建设;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小城镇环保规划实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进一步规范山黛沟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深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生态家园示范村创建工作;加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范景区生态环境管理;积极开展市级山水园林县城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整治,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四是扎实推进“宁静行动”加强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筑工程夜间施工许可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夜间施工临时许可审批制度,排污申报制度和环境执法巡查制度;防治交通噪声污染,进一步优化完善县城区城市禁鸣标识,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开展噪声专项整治,组织开展机动车违章鸣号整治,营业性娱乐场所噪声污染整治和城市居住小区小型加工企业专项综合整治,继续开展高、中考期间的噪声专项整治;深入开展环境噪声达标区创建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从前阶段工作的情况来看,3.保质保量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任务。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今年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在相当一些部门、乡镇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在责任不明确、宣传不到位、经费不落实、清查工作不彻底。影响了全县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为止,尚有后溪镇、小河镇、麻旺镇等19个乡镇没有开展清查工作或清查不彻底。按照县污普办的要求,本应于年12月31日将清查资料上报到县污普办,上述有的乡镇至今未报,有的乡镇上报资料不符合要求。上述乡镇要认真做好自查,及时查漏补缺,强化整改,确保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推进。

污染源普查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完成全县范围内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入户调查和普查表格填报。二是组织开展清查工作质量核查、普查表和数据审核、数据录入核查工作,今年。强化质量控制,督促抽查不合格的地区进行重新普查。三是按照国家普查办制定的数据处理制度,完成全县普查数据的汇总、审核、校正,形成普查数据库,按时完成数据上报。四是及时公布污染源普查成果,以污染源空间数据为基础,开展污染源普查数据与全县环境保护基础数据库的整合工作,初步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库的共享和更新机制。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必须严格落实普查责任,按照县上的统一部署,抓好各阶段工作。

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10

第二条奖励对象。

各乡镇的保护区范围和面积以省政府批复为准。

二、全生态示范创建重点乡镇及单位的生态建设补助、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以及奖励对全生态环境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等。由环保局根据《生态建设规划》要求统筹安排,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负责实施。

第三条奖励金额的确定。

对乡镇的奖励金额按省政府确定的保护区面积3000元/km2计算。

对村、场的奖励金额按每个村、场3万元定额计算。

第四条在保护区内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经级行政主管部门核实后,扣除相应的奖励资金。

一、iii级以上较大环境污染事件。扣除保护区所在地奖励资金的100%,一般环境事件(iV级),扣除保护区所在地奖励资金的50%。

二、在保护区内新建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项目,扣除保护区所在乡(镇)、村(场)奖励资金的100%。

三、在保护区内发生无证采伐、无证加工、无证收购林木行为、乱捕乱猎、非法侵占林地行为,违规野外用火造成森林火灾行为,非法捕鱼(电鱼、药鱼、炸鱼)行为,不按规定收集垃圾,造成垃圾乱堆乱放行为。每发生一起,扣除乡(镇)奖励资金5万元,扣除林(场)奖励资金1万元,如发生奖励资金不足以扣除金额,则在次年继续扣除。

四、扣除的奖励资金用于奖励查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主管部门。

第五条()源头保护区内各乡镇出界断面水质和安徽入境断面水质由环境监测站负责监测。每年逢双月监督6次,以每次监测结果确定保护区内各乡镇出界断面水质类别。本年度保护区内各乡镇的基本保护资金第二部分资金金额以环境监测站出具的上年度保护区内各乡镇出界断面水质监测数据为考核依据。

第六条奖励资金的使用。

奖励资金作为财力性转移支付,乡(镇)的奖励由乡(镇)财政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应主要用于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有关的支出。(村(场)奖励资金由村(场)统筹安排)

确保()源头保护区内各乡镇出界断面水质和安徽入境断面水质监测费用。费用金额约占()源头保护区省级生态环境保护奖励资金总额的4%。

奖励资金不得违规购买、更新小汽车,不得新建办公楼,不得搞劳民伤财、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