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期末综合素质评定十篇期末综合素质评定十篇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1:46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性考核评价;综合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10-02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提出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后,各国高校在课程考试中逐渐注重能力考核,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在考试和评价中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校正陆续尝试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从而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提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迫切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考试方法――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这有助于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改变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转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1多数高校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多数高校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升级、评选先进和毕业的主要手段。期末考试虽具备集中考试、便于安排考试时间及地点的优点,但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考试不能及时、有效检查教学效果。一门课程的学习需要2~4个月,期末考试成绩的反馈延迟,教师难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其次,考试不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重视期末考试,用“考前突击”来应付考试,而且侥幸通过考试后惰性增加,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考试不能真正激励学生。期末考试的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限制了其学习积极性;易使学生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过关,而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或者通过,甚至作弊,这样妨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分强调期末考试成绩对学习效果的评估,会导致考试不再是一种有效的检查和评价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和指向,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1]。

2综合性考核评价在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必要性

课程考核方式倾向多元化在探索考试改革中,促进考试评价由期末化向过程化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减少课程成绩对期末考试的倚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强日常考核的力度[2]。高校应合理设计考试评价体系及丰富考试形式,理论考试总体上分为平时与期末两大部分。考试方式应减少理论考试比重,提高实践考试比重,以全面评价学生。科学地确定平时成绩评价的具体指标[3]。平时指标一般可以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课程论文总结、实践动手能力等,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增删一些指标来全面和科学地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综上所述,在高校考试改革过程中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素质教育极为重要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将承载重要的医疗任务,毕业后均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才能执业,所以对医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采取综合性考核评价也迫在眉睫。在课程建设中有必要引出执业医师相关知识完善教学流程,可将相关课程的题库融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历届真题。高校需要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使医学生能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临床综合实践能力,为将来参加执业医生资格考试及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性考核评价能客观反映学生对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了解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3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策略

形成性评价

1)课堂表现+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可以通过课堂发言、作业、实验设计方案以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为依据进行评分,此三部分成绩按2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课堂表现部分需要任课教师根据班级人数灵活调整方式,以便达到公正评分。

2)阶段性考试。在期末考试之前,每个学期进行1~3次阶段性考试,题库随机出题,以客观试题为主。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可按20%~40%的比例计入考试总成绩。阶段性考试可由任课教师依据学习的相应内容来决定考试的时间,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强调平时认真学习的重要性。

终结性评价

1)期末考试。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形式,客观题占70%,题库随机出题的标准化考试,机器阅卷;主观题占30%,主要是一些病例分析讨论题。主观题的设计可使学生平时注意知识的扩展与应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综合判断、理解、分析能力。期末考试成绩按照20%~4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2)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试。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学好基础医学课程对于他们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故所有基础医学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综合考试,按照各课程所占学分比例来确定考试时各课程所占比例。这样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持续性及相关性。

3)多层次补考。学生根据每一次闭卷考试情况进行补考,可以选择本学期或者下学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弥补学习中的缺陷,还可以给学生留出适当的准备时间、缓解考试压力。补考的试题难度应比之前的考试稍高,以利于考试成绩的管理和保证补考效果。

4综合性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综合性考核过程中,教师能及时准确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被激发,降低了学习压力。此法也对教学工作提出挑战。为保证考试的客观与公正,必须实行教考分离,即教学者、命题者、监考者和评卷者在职责上分离。为了实行教考分离,需建立各课程的题库,题库建设融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会增加难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因此,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学校和教师在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中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此过程任重而路远。

综上所述,传统考核方式存在不足,推动了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改革。在建立完善的客观试题题库基础上,考核评价的改革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利于学生及时弥补知识缺陷,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董新平,韩红培,杨飞.浅谈高等学校考试方法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20-21.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篇2

关键词: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

党的十指出军队要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这就要求军队院校要根据新时期军事人才培养要求对生长干部学员进行培养。对生长干部学员进行综合素质评估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生长干部学员自身素质的促进作用,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目的是运用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员的进取意识,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二是对军校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有助于提高生长干部学员整体素质水平,有助于提高军队院校教育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的主要内容

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就是将生长学员的各项素质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和估量。对生长学员进行综合素质评估有利于提高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目的是使学员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正使其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毕业后能更好的为部队服务。目前生长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作为一种学员的评估体系,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院校和部队用人单位的认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已成为当前学历教育院校推行新型军事人才的首要任务。当前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基础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现代军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军事人才素质的核心。根据学员的日常政治表现和政治理论学习情况,从理论水平、道德情操和法纪意识三个方面衡量。通常由学员营(队)干部进行评估,在学员评功评奖、入党和学期评定等时机,在相应的材料上进行评估。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学员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员不仅要学习各种知识,而且学会学习、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思想见解的能力。主要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学习素养等四个方面。评估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员的期末课程考试成绩,二是学员参加全国性竞赛(如数学建模等)的成绩,三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情况。这也是年末学员评功评奖的重要依据。

(三)军事基础素质

军事基础素质是学历教育院校学员必须具备的,区别于地方院校学生的重要标志。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的军事基础素质主要从军人素养、战斗精神和领导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主要由学员营(队)干部根据学员日常工作表现,在相应材料上进行评估。

(四)专业业务素质

专业业务素质是指学员从事某项专业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具体包括专业基础、专业应用和专业创新。评估的依据为该专业课的考试成绩。

(五)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和载体,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军人的体能、耐力、灵活性和心理水平等要求越来越高。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主要指学员身体机能的健康情况,体能考核成绩和体格检查情况,一般由总部或学院组织的体能考核成绩进行评估,心理素质主要指学员对普通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在特殊条件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一般按照心理测试的成绩进行评估。

二、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估内容和评估权重要做到与时俱进

要根据《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生长干部学历教育改革要要求,加强个性化培养和强化生长干部学员荣誉激励,对学员实施学分制,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第二学位制度、辅修专业和辅修课程制度。建立“学习荣誉”制度,扩大学习成绩优异、学有余力的军校学员学习自。设立军队院校军校学员创新奖。这些都是目前综合素质评估内容所没有关注的。另外,在当前实战化训练形式下,对军校学员进行综合素质评估要依据“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加大军校学员信息化条件下应急作战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考评。这要求我们要科学设计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合理调整评估内容,科学设定指标权重,注重评估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使军校学员明确综合素质评估的各项内容,从而能根据自身素质情况进行学习训练。

(二)要避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估

学历教育军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过程、是军校学员素质的变化,目的是帮助军校学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目前学历教育军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多依据学期期末课程考试成绩和军校学员营(队)干部在军校学员期末的鉴定材料上给出的定性评语,这样做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比如有的军校学员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完成作业也马马虎虎,最后通过考前突击学习的方法达到课程考试合格的标准。这样做不利于学员的成长进步,军校学员学习课程不仅仅是为了通过最后的期末考试而是要从中掌握学习方法并将方法加以利用。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我们可以建立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量化管理机制,对学员每次作业完成情况、每次体能考核成绩、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记录,并在校园网中本单位主页上进行公示。这样做可以直视的体现学员综合素质发展的动态变化,使学员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而作为管理者可以采取适当激励奖惩措施,学习和体能方面可以由一名成绩好的和一名成绩不好的学员结成帮扶对子共同提高,日常表现经常不好的让其所在班班长进行帮助提醒,对进步幅度大的军校学员进行表扬,对综合素质较强的军校学员进行奖励表彰,增强军校学员成才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引导其他生长干部学员学习先进和榜样,促进全体军校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佟研,张会如,赵俭.合训学员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海军院校教育,2014(02):48-50.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篇3

【关键词】毕业设计;末位管理;教学管理;末位标准线淘汰制

绪论

毕业设计是一种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师基本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1]。但由于考研、就业以及教学管理、指导教师自身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等影响,出现了敷衍了事、投入精力少、只求通过的末位现象,导致一批毕业设计质量比较低,不仅严重影响了整体毕业设计质量,还使学生无法得到充分锻炼。因而,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部分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认为实行末位淘汰制可以激发学生认真作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提高整体毕业设计质量,且可以起“杀鸡骇猴”的作用,警示下一届即将作毕业设计的学生。末位淘汰制真的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吗?2002年9月,有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在学生学业考试中实行末位淘汰制,规定课程不及格率为1%~10%,随即引发了各界对末位淘汰制的热议。张剑虹[2]认为,管理领域的竞争不同于以胜负为目的的体育竞赛,它以提高竞争者的总体水平为最终目的,适合采用标准线淘汰制而非末位淘汰制。闫俊武、程东梅[3]也认为,要实行末位淘汰制,就要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不能只为淘汰而淘汰。王德林[4]则认为,大众型教育不同于精英型教育,它不是竞争性教育,不适合末位淘汰制。同样,末位淘汰制也不适合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大量研究表明,末位淘汰制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演变成过度负向激励。为了克服末位淘汰制的缺点,有学者提出实行末位管理制。末位管理制是在对末位淘汰制合理扬弃的基础上,与人本管理制度有机结合而成,是一种既具有相当约束力又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有效管理制度[5]。本文就末位管理在工科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根据对毕业设计教学情况的具体分析以及多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深切体会,认为目前高校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精力投入不足,主要是受考研、就业、出国、玩游戏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对毕业设计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形式。在很多毕业设计中暴露出学生语言文字表述能力较差,外文阅读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等现象。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目前,高校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以至于有的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很多条例不够全面,或者有些学院执行不严,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具体表现为:第一,一些学校缺乏对教师的真正有效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部分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检查督促。第二,没有对学生毕业设计提出全面的质量要求和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加强教学管理与工作日志机制

1.选题时间应对学生投入精力不足比较有效的措施就是有意识地将毕业设计时间前移。具体措施是第7学期前半学期完成毕业设计动员会、学生选题并确定指导教师。第7学期后半学期,学生即可按照导师的要求补充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外文翻译等前期准备工作。导师安排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或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该措施使很多学生在第7学期后期就开始介入毕业设计工作,初步完成毕业设计的框架或部分初稿,第8学期开学初很快进入毕业设计工作状态。该机制能够保证末位同学有较充足的工作时间补充相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中期答辩中期答辩是为了敦促学生及时、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阶段的任务,同时为毕业答辩作好充足的前期准备。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运行机制中没有中期答辩,而是中期检查。对于学生来说,中期检查更多的只是填写一份中期检查表,文字叙述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单凭中期检查表并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工作进度,也无法核实学生的工作进度是否与所述的一致,更无法了解是否有抄袭行为。鉴于此,中期答辩可以较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方便多位教师从多个角度集中地解决学生现有的难题、给予学生指导性的建议。中期答辩的成绩采取一次评分制,即成绩为答辩委员会的综合评分,按照10%的比例计入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中期答辩结束后将本专业所有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对处于末位5%-10%的学生,在加强指导和关心的同时,要求其毕业答辩前必须参加校内盲审。3.工作日志机制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很难准确地掌握学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能具体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度,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效果。为了克服该问题,增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动态管理能力,可开发毕业设计日志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以此系统向指导教师提交每天或某段时间的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必须及时线上审核反馈,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性、针对性的线上、线下指导,提高师生工作效率。日志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应包括学生的工作内容及对应的工作时间、地点、待解决的问题等,这些信息能够完全反映学生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和现状;另一方面应包括指导教师的反馈信息,如指导教师的评价、建议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毕业设计日志机制,有利于指导教师、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精力、时间投入、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情况,有利于加强针对性的管理和指导,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能更好地掌控,同时有利于指导教师适当增加指导的时间和精力。

末位盲审机制与标准线淘汰制

正确、客观、公正的评定毕业设计成绩,特别是末位毕业设计成绩,可以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杜绝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抄袭现象。为提高末位毕业设计质量,并且带动整体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下面研究末位盲审机制与末位标准线淘汰制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的应用。1.末位盲审机制常州工学院吴强[4]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评阅教师评定的成绩与导教师评定的成绩相关系数高达0.8260,具有高度相关性,并认为评阅教师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评价时带有一定程度的感情分和人情分等主观分,同时也受到指导教师成绩评定的影响。在成绩评定的环节有必要实行盲审机制,盲审可以较大地提高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公平性。盲审机制下,学生不知道评阅自己毕业设计的教师身份,评阅教师也不知道毕业设计的作者,有利于提高评阅的公平性,而且有不通过的可能,促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认真对待。针对盲审机制对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50.46%的人认为该措施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32.11%的人认为该措施会提高成绩评定的公平性。盲审分为校内盲审和校外送审。为增强可操作性,可采用校内盲审,有条件的可以参考研究生的校外盲审机制。中期答辩处于末位5%~10%的学生参加校内盲审。校内盲审的评阅教师由该专业领域两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参加盲审的毕业设计,两名教师盲审结果均不合格的,不能参加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成绩为不及格;两名教师盲审结果均合格的,可参加毕业答辩;如果只有一名教师盲审结果不合格,则提交答辩委员会讨论是否可以参加答辩,若不能参加答辩则毕业设计成绩为不及格。采用末位盲审制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没有参加盲审的毕业设计按照传统的评阅方法进行评阅,但为了避免评阅教师在评审过程中受指导教师的评分影响,毕业设计的评审按照先评阅教师后指导教师的原则进行;为了有效解决指导教师盲目给自己的学生打高分问题,规定若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或答辩小组评分差值大于15分,则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结束后必须提交书面说明。2.末位标准线淘汰制刘恩元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就业压力增加的背景下,毕业论文答辩的淘汰性压力大大被削减,导致大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投入减少是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6]。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方法若科学、公正,则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反之,将会严重挫伤同学的积极性,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提出标准线淘汰制,适当增加毕业设计淘汰压力。淘汰一般可以分为末位淘汰制和标准线淘汰制两种类型。末位淘汰制适用于竞技比赛,一定会产生淘汰者,最终可以决出优胜者。标准线淘汰制不一定会产生淘汰,最终是达到提升成员绩效的目的。为保证毕业设计答辩质量,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中实行标准线淘汰和二次答辩相结合制度,第一次答辩成绩后5%-10%学生需参加二次答辩。第二次答辩严格实行标准线淘汰,成绩只定为及格或不及格。这种二次答辩制度的建立,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结论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篇4

一考试方法改革的思想观念要更新

1加强考试改革,完善考试制度

考试改革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的实施成败。搞好考试改革,就必须深入调查、细致研究,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诚信考试,严肃考风考纪。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多部门联动,潜心研究教学和学生管理,不断完善和创新相关考试制度和管理规定,以利于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

2明确考试目的,更新考试观念

科学的考试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期末考试不仅仅是验证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而是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灵活运用程度的全面检验。考试也应该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试卷信息反映出课程教与学的有效性。考试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教学就此结束,应该是一种学习效果反馈,依据反馈相关信息合理调整下阶段学习安排,充分发挥考试导向价值功能。

3加强过程考核,创新考试形式

目前高校还是以期末闭卷考试居多,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上占比过大。因此必须调整考试比重,丰富考试结构,创新考试形式,加强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有效结合,增强过程考核,全面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水平。按照课程特点选择合理的考核形式和考试方式,将课程考试分阶段进行,使考核与整个学习过程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形成性考核形式如平时作业,课堂笔记、分组讨论,实验报告,网上交流,项目竞赛,平时小测、论文作业等形式,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对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4注重能力评价,创新考试内容

创新考试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1]教师应依据学生理解能力、专业特点、教学目标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能力评价。积极培养学生“四创”(创新、创意、创造、创业)能力,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上进行创新,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考核的人性化。命题要突出能力考核,促进个体发挥,积极给予学生自主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考试命题可体现开放性,即试题内容开放、参考答案开放和答题方法开放。试题评分标准可体现人性化和师生平等性教学理念,经过消化吸收创新得出的答案可获取高分。形成性考试形式促进了考试内容的及时调整,反映了当地社会的科技、经济等发展要求,全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最终达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式教育的目的。

二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路规划要创新

1加强过程考核,改进评价方式

过程考核使考试时间阶段化,考试评价也由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过程评价帮助学生有效调控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自信心及合作精神,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阶段性过程考核可以及时反馈教与学成效,查找出教学过程中问题根源,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活动计划,以便获得更理想的教与学方案。阶段性过程考核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过程和体验,使师生更加重视交流合作,促进学生改变平时“松垮”期末“紧张”的不良学习现象,避免出现期末考试不及格率现象。

2推进试题多样化,改革考试形式

考试内容应加强对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试卷内容设计上与应与教学改革相对应,注重考核基础的同时加大考试题目的灵活性、应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应用型题目占比力求超过40%。加强试题多样化,改变考试形式。减少纯记忆性客观试题比重,增加主观性试题的比重超过60%,充分呈现应用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的魅力。注重命题的创新性、针对性和应用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期末试题力求多样化,每科试卷至少出5种题型以上,增加应用型题目、设计型题目和综合性题目,体现题目的创新性和开放性。

3加??实践考核,促进考试创新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是理论知识拓展的重要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意义重大。[2]通过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实验报告等做出科学合理公正评价。通过实践教学还可以实现学生科研探究能力的增强。由学生自行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根据兴趣方向,在教师指导下自行选题、自主设计校内科研项目;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周六日等业余时间,申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参与河北省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申报及研究工作。通过校内研究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创新训练项目这三类项目的申报、进展及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采取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评价,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3]

4突出课堂讨论,重视论文作业

传统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单方面提出问题较多,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较少,很难把握整堂课的教学质量,通过增加课堂分组讨论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课堂分组讨论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整个教学情境中去。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1次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作业,要求学生按照学术论文格式书写,并在课堂上进行讲座式交流汇报。学生以3~5人一组完成作业,成绩按照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综合评定。这样学生即可及时了解国内外本专业最新研究动态,还可提高查阅参考文献资料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科研探究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对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学术论文,鼓励学生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并按照激励政策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

5创建评价反馈机制,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期末考试结束后,教师应综合、全面分析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的结果,客观、公正地给出综合评价。同时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有效反馈机制,注重形成性过程考核和最终结果考核的结合,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不足,完善教学计划和教案修订,选择更有效的考试形式和方法,[4]促进学生调整学习方向,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考试考核水平。

三考试方法改革收获颇多

1推动考试形式开放创新,促进考试评价趋于合理化

闭卷考试形式过于单一,考查内容偏于机械记忆,而且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通过考试方法改革,促进课程考核形式开放性,如过程考核可采用开放性试卷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课堂讨论可采用课下研究与课上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听课笔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上课的情况,可作为评价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而论文大作业则采取课下准备和课上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个考核过程从封闭式逐渐转变为开放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坚持考核形式多样化发展,促进过程考核趋于科学化

考试改革之前的考核仅由出勤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而改革之后的综合成绩由“出勤+课堂讨论+听课笔记+课上作业+论文作业+课下作业+课程实验+阶段性考试+项目研究(竞赛成绩)+期末考试”等十部分组成。"其中期末考试从原来的占总成绩的70%下降到40%,阶段性考试占20%实验成绩占10%其他平时成绩共占30%。考试改革实现了考核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突出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竞赛成绩计入考核成绩

相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申报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将比赛成绩按学校规定转化为一定学分,计入考核成绩。

4实行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评价结果更加公平合理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篇5

关键词:管理学;综合性全程考试;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考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考试的形式决定了教学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好的考试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良好考风的形成都大有裨益。

《管理学》是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具有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传统单一的笔试考试方法,一卷定乾坤,不能全面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使成绩构成多样化,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一改过去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由于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这种考试方式也凸显了考试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一、传统《管理学》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内容不全面

目前管理学考试多采取终结式的闭卷笔试考试,考试方式单一,加上有的学校要求基础课实施统考,而每个老师要求学生读的参考书目不同,补充的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便于统考,试卷内容只能局限于教材,这就出现了教师考前划范围,圈重点,学生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

(二)考试形式不丰富

考试形式一般有开卷、闭卷、半开半闭、口试、课程论文等形式。目前,管理学课程考试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采取闭卷考试,注重考察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对理论的运用则由于其标准答案难以统一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难度,在闭卷考试时考核的较少。因此这种单一闭卷考试的结果忽略了管理的艺术性,更多强调管理的科学性。

(三)考试题型不合理

简答题、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题所占比重过高,而案例分析、论述题等主观题所占比重低,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普遍采用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而且案例题、论述题教师一般设定了标准答案,只要与标准答案不一样,就视为错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虽然方便了教师阅卷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极不利的。

二、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及其特点

(一)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提出及定义

现代管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全面质量管理,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能否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引入到课程考核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管理,若出现问题马上加以分析改正,监控重点侧重于防止及避免可能发生的错误,这种做法明显提高了产品合格率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样的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全程监控而不是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检查。

所谓综合性全程考试要求考试根据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动态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其强调根据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改革考试成绩评价方式、改革考试内容,强化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与督促,注重考试的反馈作用,建立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课程考核模式。

(二)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特点

1.考试内容的综合化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主要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以理解性、应用性和综合题为主。比如考查学生对Swot这种分析工具的应用,可将该题目设计成论述题,如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个性特征,进行Swot分析,识别你的职业生涯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自身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优势和劣势。这样不仅考查了学生对Swot这种分析工具的理解,更加注重对这个工具的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而实现了从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的转变。

考试内容不仅局限于教材,还包括教师指定的课下阅读的参考资料和经典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考试内容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不仅突破了教师教什么考什么,而且也突破了仅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能引导学生更多地注重平时的积累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考核方式的丰富化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考核的综合性和全程性,教师把课程考核贯穿于课上、课下、期中和期末全过程中,不仅要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以考勤点名、回答问题、专题讨论考核为主,课下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经典阅读为主;期中以调研报告的撰写、课堂小组汇报为主;期末以闭卷计算机考试与开卷纸质考试相结合,机考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纸质开卷考试以情景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以及综合设计题等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为了彰显学生的个性,同r还可安排适量的选做题。

丰富考核方式,不仅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学业成绩,而且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对教师而言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考试评价的完善化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打破了传统考试“一卷定乾坤”的弊端。这种考试模式使评价突出全程性特征,使平时成绩的评定有据可依,避免了过去凭教师主观喜好随意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或者由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从而根据期末成绩来评定平时成绩,从而使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或丧失客观性。对学生而言,这种考试评价模式大大打击了那种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一下,就能轻松过关的学生。总之,综合性全程考试评价更能充分体现出考试评价的立体化和完善化,对打击考试投机分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三、《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构建

为了培养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针对《管理学》课程当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课程考试改革的目标和原则,笔者在6年教学试点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的新模式。

(一)设计指标

综合性全程考试的全程性特征要求把课程考核贯穿于课上、课下、期中和期末整个学期教学的全过程。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开学初的第一次课,就应首先向学生介绍课程的考核内容、要求和标准等事项,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其次,要求学习委员将全班同学按照5-6人每组的标准分成学习小组,为接下来的课堂讨论教学和考核活动建立组织基础;最后,向学生公布授课计划、讨论专题、社会调研专题、参考阅读书目和辅导答疑安排。在课堂上要安排考勤、课堂提问、专题讨论的考核;在课下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思考题,准备课堂互动,为课堂讨论收集资料,阅读管理类经典书籍并撰写读书报告;在期中安排一次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做一次与课程有关的社会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制作ppt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分享;在期末安排期末考试,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二)具体内容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是通过全程和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等素质进行系统考核的一种方法,符合素质化考试的要求。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能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辅助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综合性全程考试的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优势,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实施该模式时需要给予教师较大的自,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统一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构成及其比重,另外要进行试题库的建设,对于客观题可采取教考分离的形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给予教师较大的自

实施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最关键的是要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比如笔者将管理学课程成绩按照平时与期末1:1

的比例,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讨论、课堂互动、读书报告和调研报告等五部分组成。既涵盖了课堂表现,也包括了课下的预习、复习和练习。在平时成绩构成及权重方面教师应有较大的自。教师自行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平时成绩的构成及比重,在期末考试时,试卷内容不受题型、题量的限制。

2.试题库的建设

期末考试可采取机考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要机考首先就要建立机考试题库,由任课教师根据每章内容的重难点,按照大纲的要求出一定数量的客观题,并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不断更新与完善,保证试题的数量和质量。像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客观题采取计算机考试,案例分析、论述题和实例操作等主观题采取开卷笔试。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考试作弊,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使得考的覆盖面更广,既考察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又有利于衡量学生利用所学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期末考试试卷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1)客观型、复述型题型向分析性、创新性题型转变

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是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等,这些题型一般都是属于客观性和记忆性试题,答案一般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采用开卷考试后,这些题型显然是不适合的。开卷考试要少出记忆型试题,增加分析性、发散性试题。比如可以设计情景分析题,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下来分析实际问题。如“有一天某公司总经理发现会议室的窗户很脏,好像很久没有打扫,便打电话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行政后勤部负责人,该负责人立刻打电话给事务科长,事务科长又打电话给公务班长,公务班长便派了两名员工,很快就将会议室的窗户擦干净。过了一段时间,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请你分析一下该公司在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另外,同样一个知识点,在闭卷考试中,可能以简答题型出现,但在开卷考试中,可以以综合设计题的形式出现。如《管理学》课程中,为了考核学生对计划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在闭卷考试时,我们一般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而在开卷考试中,我们将它设计为一道策划题,如表2所示。

(2)评分标准多元化

主观性题目的考试,不要采用标准答案,只用给出答题的思路和要点这样的参考答案,并给阅卷教师一定弹性的空间,比如只要答够3个或几个得分点就给满分。教师评分要灵活,不要死扣字眼,硬套答案。在评分过程中,只要学生解答时符合题意要求便可酌情给分,这样可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无标准答案考核制度也给教、学双方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引导,使学生不仅注重期末考试成绩,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这种考试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核,而且考核过程和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素质化的要求,有利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逢银.人文社科类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构建研究――以《行政管理学》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6).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篇6

关键词:职业能力;考试改革,过程考核;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43-03

高职院校应侧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综合素质。笔者多年讲授《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2010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实践。考试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指导下,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现以《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为例,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考试改革。

一、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1.课程性质。《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大学专科水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从事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编制、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懂施工、精计量、擅计价、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培养目标。《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合理确定建筑安装产品造价的职业能力,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通过不断学习和各阶段实训的深化,使学生具备编制安装工程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文件、结算文件的专业能力;具备开拓创新、自主学习、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等方法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能力。为能够胜任今后的专业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如右图。

二、本课程以往所采用的考试方法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以往采用的考试方法分两部分:

1.期末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主要考试内容为课程的理论知识,如消耗量定额及清单计价规范内容、工程量计算规则等,然后由任课教师批改试卷,最终成绩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2.课程设计。在第二学期末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实际建筑安装工程的投标书(商务标部分),最终上交一个完整的投标书文件,由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打分,采用五级制。

这种考试方法、考试方式比较单一,在准确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偏差;受闭卷考试的限制,无法查阅定额规范等资料,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不够全面;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过大,偏重结果考试,学生容易搞考前突击,甚至作弊;考试的激励性、导向性作用发挥不够好;平时考核主要由教师来进行,容易造成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为了克服以上弊端,我们进行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考试改革。

三、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考试改革

我们制定的考试改革目标为: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全方面的考核;注重过程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能更好的发挥考试的检测、评价、激励、导向、反馈作用。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考核分三大部分:基本能力考核、软件应用能力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

1.基本能力考核。分为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两部分,各占50%。期末考核分为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理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定额、规范内容,计算程序,工程量计算规则等客观性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考试;实务部分重点考查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定额、规范的能力,采用开卷考试。期末考核由专业教师进行,重点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平时考核分上课表现、成果考核和平时作业三部分,上课表现考查学生学习态度、纪律、考勤、课堂参与积极性等;成果考核是由教师下达工作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生先自评、互评,再由教师评定;平时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平时考核既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考查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由教师、组长和组员共同完成。

2.软件应用能力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算量软件和计价软件应用的熟练程度,由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进行考核,考查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3.综合能力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定额、规范、软件综合运用的能力,由企业兼职教师、专业教师、组长、组员共同进行。重点考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考核方案如下表。

四、课程考试改革试点效果分析

1.改革效果分析。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选取一个班级进行考试改革试点,总体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反映评价更全面、更公正了。考试改革后,增加了学生、组长和企业导师作为评价主体,考试成绩不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减少了由于教师主观性造成评价的片面性。

(2)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前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抄袭现象较严重。考试改革后,每个学生都是考核的主体和客体,互相监督,作业抄袭和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有所减少,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学生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所提高。增加了软件应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另外,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师和学生不仅重视专业能力,而且更加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有所增强,对定额和规范的理解、掌握更全面,更深刻,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岗位工作。

2.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目前只在一个班级中试点,如果在所有工程造价专业中推行,教师工作量会很大,非常牵扯教师的精力,我们考虑推行时适当简化操作步骤,并充分利用课程网站,平时作业要求学生网上提交,利用软件功能可减少一部分工作量。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考试改革的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为前提,以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为主线,把教学和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丽臻.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纪传印.高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

[3]金银凤.裴育.高等教育考试改革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03).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篇7

关键词:《园林树木》课程考试改革高职教育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等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着力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然而作为教学改革重要一环的考试模式改革明显滞后于整体改革进程,沿袭传统的“知识本位”考试模式,与高职园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相适应。《园林树木》课程作为园艺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开展与教学改革同步的《园林树木》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的作用,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高职园艺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园林树木》课程传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学生综合能力无法体现。

在大多数考试中,考试内容多以记忆性的理论知识为主,而对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核很少,这种考试无法体现出考核学生技能与能力水平的功能,使教学改革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未在考试中难以体现,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2.重终结性考试,轻过程性考试。

目前,《园林树木》课程考试以终结性的期末考试为主,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检验和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在教学实施中很少有过程性考试,即便有,其占的学期成绩总评中比例极小。这种考试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放松,期末时临时突击也能得到高分,导致学业成绩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3.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多样化。

现在大多数《园林树木》课程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而专业技能考核、口试、分散性考试、能力和素质考核等很少。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无法检测出学生真实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且与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悖。

4.评价体系单一,缺乏完善的考试制度。

考试一般在学校内进行,考试时多为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自己评价,未能实现教考分离,或者题库抽题,任课教师评价;技能考试的一般只有任课教师自己评价,缺少严格的评分标准,评价体系过于单一,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考试管理不严格,单一的考试形式、记忆性的考试内容造成学生考试态度不端正,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过程考核较为随意。终结性考试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未能得到及时反馈,考试结果分析不认真,流于形式。

二、《园林树木》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树立“能力本位”的考试观。

树立科学的高职考试观,为考试改革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要将过去“知识本位”的传统考试观念改变为“能力本位”的现代考试观念,由以知识考核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同时注重职业素质的评价。以便发挥考试功能,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2.打破考试时间的集中性,注重过程性考试。

打破传统考试过于集中在期末,做到期末的终结性考试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结合园林树木年生长周期的规律变化,建立以“过程性考试+期末终结性考试”的《园林树木》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将总成绩分为过程性考试成绩和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两部分,三者权重之比为7∶3。过程性考试则结合各教学项目的特点,按照知识点、技能点多次、多样化的分段进行,每次考试成绩按比例纳入过程性考试成绩,过程性考核可以是小测验、项目考核、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在过程考核中,要做好考核结果的反馈与沟通,使考核的导学促教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期末终结性考试是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采取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调整考试内容,加大技能考试比重。

以“能力本位”的现代考试观为指导,调整考试内容,减小理论部分的考试比重,加大技能考试比重,考试内容从考核知识素质向考核能力素质转变。试卷中减少纯理论性德考题,把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考试内容更加贴近高职教育宗旨,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国家职业资格要求,由考核书本内容上升到操作层面、应用层面,面向职业岗位,重点考查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以此考核并督促学生提升相应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同时加大园林树木识别、应用等方面技能考核比重,提高技能考试成绩比例至60%,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4.丰富考试形式。

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打破单一考试模式,确定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多样化、针对性、有效性而紧密集合的灵活考试形式。

(1)闭卷考试:在期末考试和小测试中采用,重点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实践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等。

(2)口试:在过程性考试、技能考试中应用,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等。主要考核学生对园林树木的识别及综合应用。

(3)技能操作:在过程性考试和期末终结性考试中应用,根据各个教学项目的安排采取随学随考,以及期末考试综合考试,重点考查和锻炼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以此强化能力培养。

(4)调研报告:于过程性考试应用,学生需要认真准备,通过网络、图书馆、现场调查等手段,获取各种资料,做好多媒体演示,面对全体同学作约5min的报告,然后根据报告的科学性,阐述、演示质量和现场效果评价,按比例计入课程成绩总分。考查了学生获取专业信息、人际交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和创新等能力。

5.完善考试制度,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严肃考风考纪,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抓好命题、监考、阅卷、评价等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理论考试采取课程题库抽题,实行教考分离;合理安排过程性考试的时间与次数,减轻学生负担,突出考试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组建以任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项目组长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并采取组内组间互评、任课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评价的方式,使考试更能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和职业素质状况。

三、考试改革的效果

通过几届的学生成绩分析、调查问卷、学生座谈、学生评教等多种途径与方法,调查本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效果。新的考试模式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岗位性,使教与学的质量全面提高。第一,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相关,促进学生对课程及岗位工作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的考试形式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其指导实际生产工作。第三,不同形式的考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有所增强,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四,充分发挥考试的促教作用,通过过程性考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玉霞,朱丽丽,刘忠巍等.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考试模式改革的背景及现状分析[J].考试周刊,2011,(43):9-10.

[2]张晓磊,王倩.近十年我国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研究综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107-109.

[3]王淑梅,王玉家,马爱民.农业类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2):24-25.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篇8

法学基础课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日常思想和实际表现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然而,法学基础课却存在着把闭卷试题的回答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现象致使学生中高分低能、卷面成绩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不相符合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使法学基础课的成绩考核发挥出良好的导向作用,改变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毕业全忘记的恶性循环,我们进行了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尝试。

(一)由单纯记忆型考核转向素质与能力考核

改变以往重测知识、轻测实践,多测书面表达、少测动手实践,重测概念、轻测创新的考核模式,重点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知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运用课堂讨论发言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期末采取撰写报告或结业论文形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考核锻炼了本科生的能力,提高了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宪法课中,针对选举法的规定,我们采取分组做案例模式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选举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部门法。而在行政法学考试中,针对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等相关规定,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对于以后的立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法学专业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由强制学习型转向自主学习型

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叛逆心理,笔者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大一新生的学习心理有其独特的地方,例如,初入学时,认为大学的课堂是自由的,他们对这种自由的理解有一定的误区,自由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纪律基础上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课堂的自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法学基础理论课相对而言抽象性更强一些,传统的讲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等现象,笔者针对类似问题,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老师再进行点评,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每次讨论中,老师针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量化,作为平时成绩给定的衡量参考,这种激励模式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性参与课堂转换成主动性参与课堂,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也能衡量出各位同学在平时课堂中的表现,并且对自己在平时课堂中的表现也有一定了解,教师在期末平时成绩给定上也有一个很好的参照标准了,公平、公正才能真正体现。并且,这样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和平时的个人行为表现,还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和加强个人修养的作用,调动了本科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自主学习,避免了期末一张考卷订终身的弊端,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由单一式考核转向多样化考核

法学基础课期末考核中,我们摈弃了传统的仅以任课教师单方面考核的方式,采用三种方式进行考核即教师考核、学生自我考核、学生互相考核。教师考核中,主要以学生在日常课堂学习中的各方面表现为标准,但这仅是教师一方面的观点,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参与;学生自我考核,这部分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当然为了防止学生“夸大”自己,我们还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部分,这部分是无记名的,这样可以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将此三部分作为期末平时成绩最后给定的标准,将考核公开化、透明化,所谓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针对学生自我评价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鉴别,而对于学生的互相评价也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比如,可以从中看出学生日常的人际交往情况,团体意识等方面的体现。法律不是孤立的学科,法律与哲学、经济、政治、历史、逻辑等各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法律工作者也不能脱离了社会和集体去工作,所以,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让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让共性中能接受个性的存在,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和谐。

二、期末考核方式采取结构化综合评分法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篇9

一、传统考核方式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弊端

(一)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多数学校把各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分为考试和考查两大类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普遍采用“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模式。“平时成绩”指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成绩,“期末成绩”指期末试卷成绩。成绩的登记情况由平时成绩、总评成绩、试卷分析三部分组成,在“总评成绩”登记表里要求不及格率不能高于20%,在“试卷分析”中要求成绩在图表中呈现正态分布状况。

这种考核方式简单易操作,但期末考试成绩仅反映了一次考试的完成情况,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助长了学生“考前背一背,考后基本忘”的应试观念和行为,不能激发学生的日常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无法适应现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考核时间过于统一

在目前的考试体系中,期末考试成绩占的比重最大,学生考完试课程学习也结束了。考核结果没有能在教学过程中反映而在教学结束后反映,无法起到及时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学方案调整的作用。也使得学生容易忽视学习过程,只注重卷面分数,使“学生”成为“考生”。

(三)考核主体主要为校内教师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考核学生的主体主要是以校内任课教师为主,考试题库也主要依赖校内任课教师建立,这未免造成考核结果的片面,特别是对于实践课程,只由任课教师来评定,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学生成绩评定以知识考核为主,即使学校鼓励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但由于反映学生能力与教师能力的评价标准仍以知识目标为主,客观上导致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考核内容脱离实际

学校所学的知识和考核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带有教师的主观思想,考核的内容不一定能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步调一致,如果仅仅是校内任课教师组织考试内容,难免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脱节。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模式的探索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考核、考核什么内容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体现高职学生的特点,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表现与综合水平,在我院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中,通过多年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研究,我们调整了期末考核的比例,加强过程监控,注重形成性考核,形成了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学校考核与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结合的考核体系,重点评价高职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具体如下:

(一)考核模式

我们将会计电算化的考核分成针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各占50%的比重。

1.形成性考核(50%)

学习过程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平时的学习过程。该项考核中,实训参与及任务完成情况占20%,实训报告占20%,课堂讨论占10%。

2.期末考核(50%)

期末考核取消传统的笔试形式,采用以证代考的方式。根据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些课程结束时学生必须拥有某种资格证书,以证代考,可以使课程的考核与资格证书的认证联系起来,以学生是否取得资格证书为标准来确定成绩是否合格。

(二)考核内容

1.形成性考核内容

我们将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内容分为划分成16项子实训任务和一项综合实训任务,具体如见表1所示。

形成性考核贯穿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单项实训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在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完成后续综合实训打下基础。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训练综合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的成果检验。通过每次考核结果诊断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并依据考核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正在进行中的教学活动的质量,使教学成为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2.期末考核内容

会计电算化课程利用国内较大的会计软件运营商用友软件的认证考试平台进行期末考核,这种方式在学生考试的同时也提供给他们取得资格证书的机会。同时,企业的认证考试题库更加接近企业实际,使学生尽早与实践接轨。

(三)考核过程控制

为保证每一实训的实施效果,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相互帮助。在单项实训中做到逐人考核,综合实训分组进行。教师做到每次实训考核后,及时进行标准示范,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及时反馈、补偿,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种形成性考核贯穿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给予评价,通过每次考核结果诊断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并依据考核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正在进行中的教学活动的质量,使教学成为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四)考核标准

依据考核内容、考核模式制定考核标准。下面以总账系统的任务五凭证审核为例予以说明,如表2所示:

每一实训任务的分数评定为百分制,将各项考核成绩按比例折合计算,其中知识考核成绩占30%,技能考核成绩占50%,素质考核成绩占20%。

知识点考核成绩用来测评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结构及有关概念、发展趋势、工作规范、工作原理和各功能模块的操作要求等职业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技能点主要用来测评学生是否具有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工作、维护系统安全、执行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工作,组织实施各项会计电算化工作等岗位技能。

职业素质要求用来评价学生是否具有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法制观念和规范意识;是否具有不断获取知识、开发自身潜能的能力、适应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否具有团结协作、沟通等职业能力。

知识考核、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考核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形成性考核成绩由各教学环节的成绩计算而成。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紧密结合,即教什么、练什么就考什么。这样,学生要得到较高的综合考核成绩就必须重视每一次课堂学习与实训。

三、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在近四届学生中的的教学实践,实行这种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的考核方式和传统的考核相比,尽管一开始有些学生平时的实训练习和实训报告的提交训练仍然是被动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多数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方式,并认为形成性考核对他们的技能训练与知识学习有促进作用,期末认证考试是他们的知识与实践进一步融合,提高了就业能力,这种考核方式的价值体现在:

(一)考核目的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相一致

以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学习与建立为主要目的的形成性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阶段性成果记录,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提高了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生产现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通过多阶段、多侧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能更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技能水平和知识水平。

(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考核方式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了每一次学习的重要性,学会了控制每一次实训的过程及结果,并及时改进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篇10

关键词: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体系

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就是将学员的各项素质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和估量。对军校学员进行综合素质评估有利于提高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目的是使学员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正使其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毕业后能更好的为部队服务。目前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作为一种学员的评估体系,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院校和部队用人单位的认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已成为当前学历教育院校推行新型军事人才的首要任务。

1当前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存在问题

当前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基础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每个方面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学员在校期间的表现、参加的各项活动、学习成绩和体能成绩给出一定的分数,根据所占比例算出总分,然后根据总分决定学生优秀与否,并根据综合素质评估来评定毕业成绩。现阶段的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总部对学历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分析现状,找出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

(一)评估方法不够灵活

现行的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都是在每学期之后,对学员每学期在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基础、专业业务和身体心理五个方面取得的成绩,实行静态评估的方法。这种评估结论是由成绩得出的,是被动的结论。而教育是主动的过程,综合素质评估应是对学员综合素质成长的过程进行评估,而目前学员综合素质评估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估。注重了学期期末成绩的总结性评估,忽视了学期的阶段性评估。这样会造成评估结果过于片面。

(二)评估内容过于单一

当前部分院校存在着评估内容单一的现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内容主要侧重于学员的学习成绩和军事体能技能方面,而对学员在学习、训练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兴趣、纪律等方面却很少问津,有的院校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往往很注重学员单一素质的发展,这样就忽视了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部分兵种院校只注重单一兵种的业务素质,这样就忽视了学员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估,学员各个方面的潜能得不到挖掘,不利于学员的全面发展,也达不到新时期新阶段我军对复合型军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评估机制不健全

评估机制仍然不健全,主要是因为综合素质评估总分的还不能客观公正的反映一个学员的素质,当前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学习成绩很优异但其他成绩较差的学员仍可以得到一个较高的综合素质评估成绩,或者各方面不突出也不落后的学员评估成绩处在前列,平时学习成绩一般最后考试的时候运用作弊等方法最后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成绩等,这就可能出现有些学员平时不好好学习,表现一般但最后却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的现象。

2改进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体系的做法

学历教育院校学员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对学员综合素质评估要涉及到学员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根据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的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认清新形式下学员综合素质评估的新特点,创新设计评估内容和指标。学员综合素质评估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有不少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下面是几点改进综合素质评估的做法

(一)要认真研究新形式下对学员评估的新看法新要求

一是根据《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生长干部学历教育改革要要求,加强个性化培养和强化学员荣誉激励,对学员实施学分制,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第二学位制度、辅修专业和辅修课程制度。建立“学习荣誉”制度,扩大学习成绩优异、学有余力的学员学习自。设立军队院校学员创新奖。这些都是目前综合素质评估内容所没有关注的。二是在当前实战化训练形式下,对学员进行综合素质评估要依据“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加大学员信息化条件下应急作战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考评。这要求我们要科学设计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合理调整评估内容,科学设定指标权重,注重评估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使学员明确综合素质评估的各项内容,从而能根据自身素质情况进行学习训练。

(二)要重视学员营(队)干部和授课教员对学员的评估

学员营(队)干部是学员思想、学习、生活、作风、体能训练的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学员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营(队)干部的影响。一些评估内容如思想政治素质评估也是由学员营(队)干部通过日常观察学员的言行举止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所以在学历教育院校开展学员综合素质评估,要注意充分发挥学员营(队)干部的作用。授课教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员也是学员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进行课堂教学工作,而且进行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等方面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与学员接触广泛,对学员的学习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切实的了解。教员与学员在课堂上互动也会影响学员的成长进步,所以教员对学员在学习方面的评估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学员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应特别重视学员营(队)干部和授课教员在评估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个人情绪,坚持评估标准,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要避免重结果评估,轻过程评估

学历教育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过程、是学员素质的变化,目的是帮助学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目前学历教育学员综合素质评估,多依据学期期末课程考试成绩和学员营(队)干部在学员期末的鉴定材料上给出的定性评语,这样做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比如有的学员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完成作业也马马虎虎,最后通过考前突击学习的方法达到课程考试合格的标准。这样做不利于学员的成长进步,学员学习课程不仅仅是为了通过最后的期末考试而是要从中掌握学习方法并将方法加以利用。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我们可以建立学员综合素质量化管理机制,对学员每次作业完成情况、每次体能考核成绩、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记录,这样做可以直视的体现学员综合素质发展的动态变化,使学员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而作为管理者可以采取适当激励奖惩措施,学习和体能方面可以由一名成绩好的和一名成绩不好的学员结成帮扶对子共同提高,日常表现经常不好的让其所在班班长进行帮助提醒,对进步幅度大的学员进行表扬,对综合素质较强的学员进行奖励表彰,增强学员成才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引导其他学员学习先进和榜样,促进全体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海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

[2]徐敏飞,刘晓才,申玉波,鲁赢.合训学员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党报,2009(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