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物管理与保护十篇文物管理与保护十篇

文物管理与保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18

文物管理与保护篇1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引言

文物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发展各个阶段智慧的结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现代博物馆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的保护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保护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进而开辟文物保护、管理的新途径。

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减少,如传统的民间习俗、手工艺以及游戏等,丰富的民间文化蕴含着民族文化,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见证。有效的保护文物资源,就必须提高人民对文物的认识和了解,使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提高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保护意识,保护文物,是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之重点。

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缺乏具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文物保护及管理队伍。由于基层文物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文化程度各不相同,业务素质也存在着差异,因此造成文物工作人员对文物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及判断的能力存在着较大差异。其次,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文物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培训,造成目前不能满足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的发展。所以,要尽可能地将文物管理及保护工作中的不规范性、不科学性及不完善性等问题加以改善,在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学习的同时,还应对其专业知识及技术进行灌输。

(二)工作环境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管理体制及制度不够健全。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基层文物管理机构所承担的任务较为繁多。例如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所、研究室、钻探公司、博物馆的职能及任务等全部在基层文物机构的工作范围之内。导致基层文物管理机构不仅要负责行政管理,还要负责业务工作,人员的安排上显得过于紧张,使文物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四)经费短缺。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而在注重抓经济建设的形势下,许多地方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尽如人意,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基层文物工作的一大难题。由于经费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甚至遗失;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许多民间流散的文物不能及时回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不能及时调查上报或保护,造成文物的流失。这是基层文物工作者最痛心、最无奈的事情。

(五)开发与保护工作失调。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而言,开发利用作为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日常文物的管理工作中,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目标的影响,造成文物开发与经济建设产生矛盾,文物法规很难得以实施。文物保护工作也很难得以落实。

三、现代博物管文物保护管理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犯罪的手段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与技术性,如何做好博物管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需要政府、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借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效率。

(一)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博物馆的文物都是极其珍贵的具有一定历史性和不可再生的物品,保护难度大,必须加大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因而,国家应从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工作,提供财力支持。由于文物保护的对促进地方经济收益效果不明显,地方政府对文物的历史性、文化性以及艺术价值认识不足,导致文物保护资金困难。而实际上文物保护的作用,对社会的贡献意义重大,一方面能有效的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文物保护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带动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因此,现阶段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二)加强文物保护制度建设。在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文物管理保护制度,尤其是文物的提取与交接制度,文物的提取必须根据文物管理相关制度进行,签订正式文物出库依据,凳记清楚名称、编号、文物的年代、完整度以及归还日期等各个细节,并且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博物馆领导签字审批文件作为提取依据。交接双方必须当面清点,检查作好交接管理、保护工作,确保文物万无一失。

(三)文物保护管理向智能化、全民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加强了对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也正向人性化、全民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首先,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要以人为本,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在依赖于科技的同时,还离不开大量技术人员的支持,因此,文物保护不可忽视技术员的重要作用,是文物保护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文物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要注重博物馆的公众形象,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众,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社会氛围,充分体现社会力量,使现代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呈全民化的方向发展。最后,科学的进步与高科技的使用,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博物馆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实现文物保护的全面监控,提高文物管理与保护标准。

参考文献:

[1]孙璐浅析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及管理趋势[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2014(21)

文物管理与保护篇2

关键词:古书画文物保护管理收藏利用

1、影响古书画保护的各种因素

我们都知道,古书画文物没有金刚那样坚硬的质地,古书画大多以纸、绢或丝织作为依托材料,材料中的纤维结构不稳定,对外界的各种变化具有很大的反应,温度或湿度过高过低,光线的亮与暗,有害气体及害虫等,反应轻的书画藏品颜色会变淡,反应过重会损坏书画品。

1.1温度对书画文物的影响

书画藏品主要在纸张上进行创作,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在装裱的时候需要加入浆糊、淀粉等其他的胶质液体,因此,要控制好温度,较高的温度会使纤维质的老化程度加快,影响书画品的质量。若温度过高,如果大于30℃,书画品的含水量就会急剧的下降,书画颜料粘合剂以及裱糊封料的失水导致粘度与强度降低。水分的丧失会造成书画品层与层之间距离的收缩,导致书画藏品的卷曲、变脆易碎等问题,导致剥落状况。同时,水分的丧失使书画藏品抗张程度有强到弱,纸张易碎易烂,材料中的纤维素变化为氧化纤维素,白色光滑的纸张会出现褶皱和黄褐色,不易翻阅,缩短书画物品的正常寿命,不易保管。如果温度太低,同样会对书画品产生不良的影响。温度的变动幅度太大,使书画物品的纤维频繁的冷热不均,不断相互摩擦会降低纤维的强度。

1.2湿度对书画文物的影响

外部潮湿的环境对书画品的危害更大。由于不同的季节,湿度也不一样,湿度的变化过大,会严重损坏古书画品。北方地区由于气候相对干燥,这个问题还不是太严重,南方地区受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潮湿期较长,湿度相对较大,季节从4月份持续到6月份。环境中的湿度增加,不断增加的湿度侵入到古书画品的材料内部,导致纤维素受潮,那么与空气中的氧气之间发生急剧的氧化反应,反应会生成氧化纤维,具有粉碎性的破坏作用,很容易损坏书画藏品。空气中的湿度与大气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温度在20℃时,每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有12克水,书画藏品在这样的情况下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产生膨胀,如果温度继续升高,空气中的水分也会增多,藏品的本体就产生褶皱走形。还会产生光氧化老化的催化作用,书画藏品的在催化的作用下慢慢发生质变。氧化氢在较高湿度的情况下,不断蒸发随空气渗入到书画藏品的纤维内部,在内部升成氢氧基因,这种基因对纤维质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纤维水解,释放出来的水分造成页与页之间的粘连,使画面的颜色褪色或变淡。一般来说,书画藏品的湿度保持在55%左右比较适宜。

1.3发霉和害虫

霉变,指的是在古书画文物的收藏中出现的变质现象,包括有有霉味以及霉斑的出现。其主要是霉菌所致,由于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当,霉菌和害虫在这种条件下不断生长,因为在空气中含有霉菌孢子,书画藏品在保管和使用过程中遭遇霉菌孢子的污染,出现大量的霉斑,闻起来有一股难闻的霉味,降低了纸张的柔韧度,容易破损。对书画藏品有危害的虫类大多属于多食性或杂食性昆虫,这种害虫在空气中湿度过高,温度在29℃左右,繁殖的速度最快。它们喜食书画藏品中所含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这些害虫抗干热,对药物的抵抗能力也很强,容易存活不断繁殖。当高温的空气中含有一定的酸度时,害虫的生长也最为猖獗,增加了书画藏品管理的难度。

1.4光照和光辐射

光线和各种射线会对书画藏品带来严重的损坏。日光中含有紫外线,会产生紫外光,是太阳中紫外线散射出来的,紫外辐射是一个缓慢的化学过程,在没有光线的时候也会损坏纤维质地的书画藏品。书画品在陈列展出的时候,最容易受到长波紫外的辐射。而且,射线中的红外线辐射也对书画品具有破坏力,它可以提高书画品的温度,导致书画品出现变形、裂纹等现象。书画藏品陈列展出的地方,如果忽视对照明设备的重视,安装之前不进行科学的分析,使用亮度很高的设施,提高展出地方的环境温度,也会不同程度的损坏书画品。

2、古书画的保护与管理措施

通过对书画品影响因素的分析,想把各种各样的书画藏品置于最佳的保护状态,应当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使书画藏品发挥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2.1合适的存放温度

古书画存放的温度包括收藏馆内部的自然温度和人工用设备调度的温度。存放古书画的馆内的温度在15℃~18℃之间最好。在温度较高的6月-8月,库房温度也不能高于20℃,库房温度的差距不能太大。温度过高的时节要降低温加促进空气流动,防止高温下书画藏品的纸张强度下降,缩短使用寿命。

2.2适宜的存放湿度

温度和湿度都对书画品的存放产生一定的影响,相比而言,后者的影响更加明显。湿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温度的强弱,两者紧密联系。书画品的管理可以参考联合国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规定的保管书画藏品湿度的条件,书画藏品库房要缩小室内的湿度差距,而且配备一定的设施,努力防止外界潮湿空气和热气流侵入书画藏品室内损坏书画品。

2.3防尘、防霉与除虫

控制温度和湿度保持在适宜的数值内,可以抑制霉菌的的生长,防止灰尘的入侵。对环境的要求是温度差和湿度差不能太大,空气保持洁净,灰尘和各种有害物质少,尽量避免产生霉菌的环境,霉菌没有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就无法进行繁殖。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可选用合适的防霉药剂来杀灭微生物,防霉药剂的使用要定量。为了提高书画品自身的抵抗能力,可以在书画裱褙浆糊中溶入一种低毒广谱性质的防霉剂。发现书画品中存在害虫,要及隔离,认真研究周围的环境,分析来源。每年3月或4月可在藏品之间放一些樟脑丸,它是一种挥发性物质,气味能杀虫防霉,挥发完之后没有任何遗留物,不会损坏藏品。2.4光辐射与照明的管理措施

日光中的紫外线对书画藏品的损坏特别厉害。对光特别敏感的书画作品容易受到紫外线的损伤,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防范。古代书画的光吸收最好采用长波可见光来改善光源品质,降低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善于利用能吸收紫外线的材料吸收光源中的紫外线。

书画陈列展出时最好采用紫外线含量极少的白炽灯作为照明设备,它的亮度弱,发光率不高,紫外线含量很少。一般情况下,不能用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和卤钨灯。为了避免红外线辐射,可以采用荧光灯或在灯前安装滤光器等方法降低红外线的辐射。书画品展出时候的照明要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操作,不能随意安装各类灯具,既要保护书画品,又要方便观看。

3、古书画的收藏程序

书画品收藏是许多文化爱好者的兴趣,广义的收藏指凭借经济实力或者其他方面,对收集到的艺术品进行规范整理,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士鉴别作品的真假,划分作品的等级档次明确收集作品的价值大小,对残损的作品进行修复,收藏者携带书画品参加各种展览,与文物收藏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等各种各样的活动。狭义的收藏仅仅出于个人的爱好,收集喜欢的文物,并把收集的物品统一存放,进行自主管理。

文物管理与保护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急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2)04-0133-05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公共财富,对其进行保护的实质就是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延续我们祖先的创造力。然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常态下的应急管理,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诸多困难。尽管自5·12汶川地震后,基于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政府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急管理问题,但是在非常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仍十分有限。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管理的困境,找出有效的对策,无疑将是相关工作者的责任。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应急管理

1.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2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二是“记忆”[2]。所谓“传承”,即通过“传承人”或“接班人”的方式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种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活与继承的根本途径,也是最为艰难的一种保护方式;所谓“记忆”,即通过文字记载、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化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记录并长久保存,“记忆”的直接成果便是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三个阶段[3]:(1)2001年至2003年的启动阶段。2001年5月1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座谈会”,正式启动了“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认证、抢救、保护和研究工程。由于国际、国内规范性法律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谓各异,所以在启动阶段也主要是保护运动的提倡、概念叙述、知识介绍和个别专项讨论。(2)2004年至2005年的启蒙阶段。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又陆续颁布了相关的意见和办法,如2005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第l8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同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5年文化部组织开展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评审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进展。(3)2006年至今的深入阶段。2006年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了第39号令《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5月14日,文化部《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在此阶段,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无论是其概念、特点、价值,还是保护的具体措施等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2应急管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自“9·11”事件和“非典”事件发生之后,公共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同样,对公共危机事件突发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受到了学者和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5.12汶川地震中损失了众多宝贵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急管理成为学界和政府的紧迫任务。应急管理就是指政府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信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措施制定、控制协调、经验总结的系统管理过程。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人在艺在,人亡艺亡,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特殊特点,传承人群和传承环境的随机性大,生态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城市化、商业化或政策失误等因素均会影响到存储在当事人、亲历者头脑中的见闻、内幕、知识和技术,容易使在人们毫不察觉的情况下随着传承人的离去而消失。因此,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急管理,不仅能够使得国家文化公共财富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也是对政府进行全面应急管理最好的诠释。首先,有利于保护国家文化公共财富。以良好的应急体系作为保障,能有效、及时、妥善地处理好潜在的危机、使得在非常态下可能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再次,有利于完善政府进行全面应急管理体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急管理对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有效减少国家文化遗失,增强政府全面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急管理内容与困境

文物管理与保护篇4

>>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研究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辩证关系研究基于旅游开发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西北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丝路旅游协同发展研究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鄂温克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式开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对策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适度开发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思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延承甘肃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困境及出路研究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反思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势在必行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定位浅析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浅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从文化生态视角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J].思想战线,2002,(1):34.

[4]张瑛.对云南民族歌舞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3):51.

[5]王佳.现代文化消费模式下的民族歌舞艺术,民族艺术研究2005,(3):56.

[6][美]斯蒂文.郝瑞(StevanHarrell);巴莫阿依等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中译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253.

[7]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J].思想战线,2002,(1):34.

[8]文化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china_shizheng_news/2005-04-26.

[9]朱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问题与思路2005年7月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上的大会专题发言.

[10]Culturaltourism:thepartnershipbetweentourismandculturalheritagemanagementBobmcKercherandHilaryduCross;theHaworthHospitalitypress,Binghamton,newYork,2002,iSBnBookreviews/tourismmanagement25(2004)409-416.

文物管理与保护篇5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

1.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的现状

1.1文物保护工程档案不同于现代建设工程档案,工程实施的目的是保护历史遗产,保护原有历史痕迹使其延年益寿,因此文物管理部门对工程设计方案的报批与审批程序、工程招标程序、施工验收合格标准、竣工专家验收程序等主要内容都与现代建设工程都有较大不同,在这期间形成的档案很难和建设工程档案达到统一。

1.2文物工程施工过程中档案资料形成及收集问题

由于施工单位对文物保护工程资料管理重视不够,施工期间有关单位只重视实体的施工过程,就忽略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修复过程的重要历史信息收集不够及时,而造成在过程中该收集的资料没有收集到,给工程留下遗憾。还有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文物方面的档案专业人员,使文物工程档案完全按现代建设工程档案进行管理。

2.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重要性

建立完备、规范和统一的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是文物保护工程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文物管理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的共同要求,文物保护工程产生于文物保护工程的全过程,需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的态度,将修缮项目的过程真实地记录并保存下来,为日后查考及其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记录。文物管理部门对工程设计方案的报批与审批程序、工程招标程序、施工验收合格标准、竣工专家验收程序等主要内容都与现代建设工程有较大不同,这使得文物保护工程与现代建筑工程或一般的房屋维修工程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在内容、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等方面都有特殊性。

3.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归档内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归纳出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主要内容为:立项申报文件、勘察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文件和竣工资料5个方面。

3.1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拟立项名称和地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和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公布与执行情况、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行性的技术文件、录像或照片等形象资料,经费估算与来源、工作计划、拟聘请勘察设计单位的名称及资信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文件等。

3.2勘察设计文件。包括反映文物建筑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保护方案、设计图及相关技术文件;工程设计概算、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3.3施工设计文件。包括施工设计图、设计说明书、施工图预算、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3.4施工技术文件。包括施工方案、施工人员进场前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培训的记录、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施工过程中收集的有关文物资料、质量自检报告、隐蔽工程办法验收记录。

3.5竣工资料。包括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因此,在文物建设修缮过程中还应注意收集技术报告,编写相关档案资料。

4.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的建议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合理有效地管理好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应有的作用,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服务。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实践,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

4.1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建立文物保护工程档案验收制度。基层文物管理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编制文物保护工程档案验收管理制度,使该行业档案验收程序化、制度化,从制度上确保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质量。其次建立文物工程档案移交制度。文物管理部门应制定文物修复工程档案移交管理制度,规定业主单位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对工程档案进行验收移交管理,规定业主单位留存档案资料内容、套数、时间;规定移交手续办理程序;规定移交有关各方责任;规定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接受的资料内容、套数、时间以及质量要求等内容。

4.2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文物保护工程涉及建设单位、文物和建设部门以及考古、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部门或单位,仅靠一个部门或单位来完成文物保护工程的建档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参与单位的支持和配合,这就需要做好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工作。

4.3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档案工作者在收集、整理、鉴定、提供利用等过程中是通过文字及语言与人进行沟通的,要使利用者明白想表达的意思,就应掌握相当的文史知识、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一定的写作水平,既要熟悉档案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技能,又要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技术和文物知识,这些都要求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事业责任心和较高的专业管理技能水平。要做到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因而也要求文物管理部门应长远规划,建立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文物专业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同时还应保持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各地文管所要重视文物档案工作。在管好文物、用好文物、完善档案、提高文物档案质量上下好功夫、下足功夫,把文物档案的建立与完善作为一项经常性业务开展,使文物档案在文物研究、陈列展览、社会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努力做好文物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是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文博事业与国际接轨、全世界文化共享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编写组.建设工程信息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文物管理与保护篇6

1、存在的问题 

1.1干部队伍结构过于复杂 

由于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人员重多,队伍庞大,人队伍结构复杂,同时,文化水平差异较大,在专业技术上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导致文物保护工作者对其责任责任认识不清,同时还有部分保护机构和企业对于本单位的员工教育及培训缺失,文化管理缺少专业性,致使众多文物保护工作者丧失了学习及再深造的机会,其所展开的文化保护工作也难以满足当前文物保护的客观需要。 

1.2工作环境差 

当前,在众多基础文物保护工作中,由于对该项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管理机构的设施储备相对落后。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通讯条件等基础设施不完备,文物的保存和存储情况差,安全保护措施做得不够,致使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陷入僵局。 

1.3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目前我国的基层文物保护现状来看,不同地区由于经济情况的偏差,致使在文物保护工作的能力在上存在很大差异,进而导致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在基层文物保护缺少统一的管理制度所导致的。此外,由于基层工作人员数量多,相應的管理难度也就变得困难。管理的缺陷造成文物保护与开发的比例严重失衡,出现了过度开发及文物破损的现象,由此可见,文物保护的相关制度和法规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1.4宣传力度差 

对于文物的宣传不到位,导致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文物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在实施和推广环节中,缺少力度,进而导致人们群众对于文物保护认识不足。在文物保护管理人员对文物实行管理保护时,不够配合管理人员,导致文物大部分被损坏、被占有。还有一些历史遗迹,由于市政需要及群众的文物保护知识的欠缺,对历史遗迹的拆除与破坏,造成文物的损失。相关司法机构对于文物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不足,犯罪的行为并未减少,增加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难度[1]。 

2、解决的策略 

从上述基层文物保护中问题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兴亡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力,而就当前的基础文物保护工作来看,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促进基层文化保护的改革和完善,是当前基层工作的重点。下面笔者将针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展开分析,内容如下; 

2.1强化管理,健全体制 

第一,文物的管理不可或缺,相关单位和领导人需明确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明确自身责任,将文化保护工作作为地方的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内容加强落实。要加大“文物保护法”的推广力度,认真落实法律条例,制定相关的文物保护计划,相关政府要大力支持文物保护工作,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案,提出务实的管理规定,增加执法力度,完善市政相关管理体系,杜绝一切损害文物及盗窃文物的现象发生,从根源上解决文物被破坏的问题。 

2.2文物部门与时俱进 

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在落实相应工作时,要做到与时俱进,依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对管理工作进行相应调整,严格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保护方针,主动配合地方政府的相应政策,对基层管理工作中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制止,改变以往的老套工作思想,对文物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定期检查和维护文物。在重大的文物挖掘工作中,要采取科学的文物勘探工作,在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并在获得审批后,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2]。 

2.3处理好文物与旅游业的关系 

合理的进行文物利用十分必要,第一,要对文物进行良好的保护,不可以因为利用而损坏文物。第二,文物体现历史文化内涵,为将文化内容加以展现,应坚持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将当前较为分散的、缺少联系的文物旅游景点联系起来,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旅游资源,不但会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赏,同时也更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同时也能将文化的内涵展现出来,将文化古迹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率,其可以作为文物保护的经费来源,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的双丰收,促进文物保护与开发旅游的共同发展[3]。 

2.4增强人才培养 

文物保护是一项严谨并且技术与专业知识要求高的工作,文物保护团队的人员素质会影响到相关工作的开展与完成质量。很多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缺少对于文物保护意识,不能够在文物出现问题时,对文物进行合理的维护,所以相关部门需要招收相关人才,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技术的专业性,更要对工作人员不定期进行知识培训与审核,从而提高工作水平[4]。 

结语:总而言之,历史文物的基层保护工作是最为关键的,要务实的进行工作开展,加强部门管理,增加人才培养。文化历史的产物是国家体现自身文化水平的主要依据,正确利用文物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确保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被更好地完成。 

参考文献: 

[1]刘心玉.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8:159-160. 

[2]王瑞林.试谈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困境及对策[J].菏泽学院学报,2013,S1:60-61. 

文物管理与保护篇7

ZhengLipeng;Huangwenzheng

(①StateKeyLaboratoryofSubtropicalBuildingScience,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641,China;

②instituteofarchitecturalCultureandHistory,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641,China;

③FoshanCityengineeringContractingCo.,Foshan528000,China)

摘要:通过分析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阐述了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特点,不仅要学习档案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学习文物保护工程的政策法规和文物保护工程的专业技术知识等。提出建筑专业大中专院校教育是培养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abstract:Byanalyzingtheurgencyoftalentstrainingofconservationproject'sfilemanagement,thepaperdescribesthecharacteristicoftalentstrainingofconservationproject'sfilemanagement.notonlythefilemanagementrelatedprofessionalknowledgeandskillsareneededtolearn,butalsoboththepoliciesandregulationsandprofessionaltechnicalknowledgeofconservationprojectshouldbelearnt.italsoproposestheeducationincollegeofconstructionisanimportantwaytotrainthetalentsofconservationproject'sfilemanagement.

关键词: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文物建筑保护工程

Keywords:filemanagement;talentstraining;heritageconservationproject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065-02

0引言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后在2002年和2007年两次作出了修订。这是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提出我国文物事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确立了“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和工程管理规定,这也是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基本准则。2003年国务院依据该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对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规定。2003年文化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明确界定了文物保护工程的类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的资质要求,规定了项目立项和申报审批的程序,并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文物保护工程与一般建设工程的差别很大,其档案管理有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且档案管理工作的量越来越大。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91万余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万多个,而且数量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国家和地方对文物工程的保护资金投入也逐年成倍增长,文物保护工程的数量、类型和规模随之迅速扩大,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目前从事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均未受过档案管理的专业培训,其培养具有较大的特殊性,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培养。

1学习文物保护工程的政策法规

文物保护工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文物行政部门颁布的文物保护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等,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以及各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制定的法规。此外,还应了解与文物保护工程相关的国际性文件,如:《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简称《威尼斯》,196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4)、《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1976)、《保护历史城镇与地区的》(简称《华盛顿》,1987)、《巴拉》(1999)、《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2007)等。

在正确解读和理解上述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相关国际性文件的基础上,掌握文物保护工程的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的法定程序、内容和要求,包括熟悉文物保护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文件的编制、施工招投标、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等各环节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尤其是文物保护工程全过程中,法定档案材料的组成和具体内容、搜集和整理的程序和要求等。

2学习文物保护工程的专业技术知识

文物保护工程是指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保护工程。文物保护工程的目的是修复和预防文物因自然力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各种破坏。文物保护工程的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文理知识兼备、技术工种多、使用材料种类繁多、施工过程较长、工程质量要求高。因此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文物保护工程的重点领域是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施工对象是已经存在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与现代建筑工程或一般的房屋维修工程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在内容、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

由此可见,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具备建筑、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的一般知识,又要知晓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材料制备、工艺技术、施工过程等。需要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三方面的知识,包括历史学、文物学、考古学、中外建筑史、建筑学、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工程力学、生物学等。

3学习档案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档案及其管理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一门科学,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要求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档案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档案的定义和种类、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档案的构成等;熟悉档案工作的性质、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和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①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具体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

②档案收集。了解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收集的意义;明确档案收集的内容和要求;掌握取得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接收和征集的原则、制度和具体方法。

③档案整理。掌握如何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进行分类、立卷和编制目录。

④档案保管。了解文物保护工程档案保管工作的意义、明确档案管理的任务、要求和必备的存放和保存条件;掌握控制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实体、安全保管的制度和方法。

4结语

建筑专业大中专院校教育是培养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相关课程教学中适当加入档案学的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中应既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又注意对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了解,为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文物管理与保护篇8

一、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切实做好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是人类文明物化成果,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文物,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我市是文物大市,地上地下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对国家和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文物工作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要树立“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文化战略资源”和“保护文物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意识,按照《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做好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二、把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确保文物安全

根据《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文物保护“五纳入”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作为建设规划部门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的前提。一是凡涉及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工程项目,在项目选址时,建设单位必须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并依法履行报批手续。二是凡在文物分布密集区范围内实施的建设工程,都必须进行文物调查和考古勘探工作。三是建设单位在取得土地使用证后十个工作日内,须在文物部门办理基建用地范围地下文物考古勘探手续。文物部门出具基建用地地下文物古迹处理证明书后,规划部门方可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基本建设项目尽可能避开文物重点保护区,凡在文物分布密集区内的建设工程必须坚持实施文物调查和文物勘探的原则。在基本建设项目中,包括修路、铺设管道、电缆、架设线路、窑场取土等,建设单位必须事先会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工程范围内(包括取土区)进行文物调查和勘探,如有重要发现,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必要的考古发掘。未经文物部门勘探和处理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破土动工。否则,文物部门将按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私自开工造成地下文物破坏的,要按照《甘肃省重大文物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把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工程建设单位要密切协作,认真贯彻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的“两利”方针,努力开创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两利”“双赢”的新局面。基本建设工程施工前的文物考古勘探工作必须由具有文物考古勘探资质的单位进行。凡在我市范围内进行的一切考古调查、钻探、发掘项目都必须履行报批手续,各县(区)文化部门颁发《基建用地地下文物古迹处理证明书》时,必须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后办理相关手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要带头学习和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依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要加大《文物保护法》宣传和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基本建设中法人违法的文物破坏案件,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要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文物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夯实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基础,不断提高全市文物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四、文物保护的具体办法

(一)建立记录档案,专人负责管理

一是各文物保护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对其进行保护管理,做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专人负责管理,做到文物保护“四有”要求。二是古建筑所在村与乡文物主管部门签订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书,并与文物主管部门协商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三是古建筑的使用人或所有人负责日常管理和保养。四是古建筑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和爆破、钻探、挖掘等活动。五是在古建筑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进行破坏古建筑历史风貌的建设工程,其建设方案必须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六是古建筑为个人使用的,使用者为第一责任人,为村集体所有的,村集体主要领导为保护管理责任人,不得擅自迁移或拆除,确需迁移或拆除的,必须报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七是不得在古建筑室内或者周围堆放易燃易爆物品,以免引起火灾事故;不得在建筑物或建筑附属物上乱涂乱画。八是走私、盗窃古建筑构件和附属物,视情节进行严肃处理,构成刑事犯罪的依法报当地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文物管理与保护篇9

一、全市文物资源资产分布与管理情况

(一)文物资源资产分布等情况

1、文物保护单位:全市各地共有各级各类文物点5768处,位居全省第一,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3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45处。

2、文物藏品:全市各地国有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总计近14.7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数量共计3901件(套)。珍贵文物中,一级文物数量123件(套),二级文物数量438件(套),三级文物数量3340件(套)。黄冈市博物馆作为全市综合性大馆,馆藏文物总数达4.1万件(套),在全省各市州排第3名(前两名分别是荆州博物馆13.6万件,襄阳博物馆7.3万件)。

3、文博场馆: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共计23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3家,国有纪念馆8家,民办博物馆1家,行业性博物馆1家,总占地面积42.94万平方米,总展厅面积4.7万平方米,基本陈列65个,临时展览53个,共策划宣教项目7513项,实施教育活动2725次。

4、文博管理机构:机构改革前全市文博管理机构共有10个(除武穴以外均有文物局)。机构改革后保留文物局牌子的仅有2个。

5、从业人员:全市文物系统在编职工35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5人,中级职称117人。

6、免费开放:全市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参与了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共计22家,2018年统计免费参观人数数据共计为721.23万人,其中,未成年观众197.41万人,境外观众3.958万人。

(二)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

一是全力推进普查,施行动态管理。2013-2017年,我市开展了为期5年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了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总数为147072件/套。建立了《**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名录》及《**市国有可移动文物名录》。系统掌握了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分布和保存情况,建立了“文物身份证”和管理体系,初步实现本行政区域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数据化管理。从而为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了依据,为各级政府统一配置与管理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效益提供了支持,也为文物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和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整体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是落实主体责任,建立保护机制。市政府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2017年3月,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文物保护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全面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做到“文物部门前置许可、规划部门红线控制、国土部门严格用地、公安部门配合打击、财政部门资金保障、宣传部门舆论支持”。**10个县市区对包括革命文化保护单位在内的省保以上的文保单位,全面落实了“一处一策”工作机制,共签订市、县、镇政府及村、组、责任人的《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435份,签订《文物保护单位管护协议书》290份,制作《文物保护单位安全保护“一处一策”保护档案》145册。

三是落实“五有”措施,实施修缮保护。2012年成立市文物局、大别山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局后,对576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分批次启动了“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保护档案、有文物保护员、有群众动员大会”的“五有”保护措施。截止目前,全市各地累计投入“五有”经费300余万,安装保护标志两千余座,第一批次(共计1700处)“五有”任务全部完成,第二批次(共计1800处)“五有”任务已完成了70%。市文物部门组织专业力量,对境内不可移动的革命文化进行了复查,形成了革命文化名录和基础数据库。在国家和省局支持下,先后对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指挥部旧址、段氏宅革命旧址、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王近山将军故居、陈潭秋故居开展了抢救性保护修缮工程,为全面实施革命遗址保护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四是争取上级重视,保护革命文物。2013年6月,邀请湖北社科专家咨询团开展红色文化大遗址保护专题咨询活动,为打造我市文物资源品牌提供决策依据。201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就大别山红色文化大遗址保护区建设作出重要批示,省文物局先后召开红色文化大遗址保护利用专题研讨会、鄂豫皖三省专题座谈会。2015年我市红色文化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成功列入了国务院《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大别山区红色文化大遗址项目纳入文物事业“十三五”规划。2016年12月,我市红色文化大遗址项目纳入鄂豫皖三省“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三五行动计划”。2017年6月,鄂豫皖三省文物局启动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全市10个县市区全部纳入战略规划编制范围。2018年2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

五是加大文旅融合,助推产业发展。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贯通7个县市、涵盖38个红色景点,使红色旅游景点“一线串珠”。我市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成为湖北红色旅游的主体,“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列入全国重点建设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累计打造红色旅游a级景区20家,其中4a景区3家,创建红色“旅游强县”1个、红色“旅游名镇”1个。一批反映我市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铁血红安》、《红安回响》相继完成,并在央视播出。红安将军影视城等红色经典景区建成并成功运营。革命文化与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格局初步显现。

六是加强利用传承,弘扬老区精神。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历史文物背后都有着众多传颂不息、脍炙人口的动听故事。“十二五”期间,我市多数县市投巨资建设了新博物馆,从不同角度对文物资源、历史文化进行宣传展示。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省、全国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约有200余万人次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基地”。

二、黄梅红安基本情况

我市历史悠久,名人辈出,重大革命事件众多,文物资源富集,黄梅、红安两县最具代表性。黄梅县历史文物数量多、级别高,红安县革命文物富集、保护状况较好。通过对两地的现场调研和走访座谈,发现其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家底清。两地职能部门对本地文物资源资产情况多次开展文物调查普查和认定申报。黄梅县是文物资源大县,在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历时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上报认定不可移动文物点693处(含龙感湖管理区15处),它们不均匀地分布于全县各地,尤以北部山区居多。这些文物点从类别上看,古遗址235处,古墓葬150处、古建筑148处、古石刻36处、近现代109处;从保护级别上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四祖寺、五祖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通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县国有单位普查认定的可移动文物总数为8330件套。其中,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共8298件套,已经鉴定的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29件、三级文物92件。它们是黄梅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无可估价的宝贵财富。红安县文物资源非常丰富,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数据,红安县不可移动文物总计46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共41个文物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共33个文物点,红安县文物保护单位143处。根据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馆藏文物统计数据,红安县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藏品总数18968件,其中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39件,三级文物130件。所有不可移动及国有可移动文物均已采集各类数据,建立了数据库及电子、纸质档案。红安县469处不可移动文物中,191处产权归国家所有,其管理机构分别为红安县文物事业管理局、董必武故居纪念馆、李先念故居纪念馆、红安县七里坪文物管理所、黄麻纪念园管理处、七里坪革命纪念馆等;162处产权归集体所有,其管理单位为文物点所在地村委会;116处产权归个人所有,管理人为文物产权所有人或使用人。

(二)思路明。两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黄梅县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和第一主任的黄梅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化安全专业委员会,建立了文物协调工作机制和巡查工作机制,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科学发展观考核重要内容。从2016年开始,又按照原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全面落实了文物“一处一策”保护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党委、政府履行文物安全保护的主体责任。2016年12月,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县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深刻认识文物工作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文物工作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文物保护责任体系、实施五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充分发挥文物价值作用、严格落实文物保护责任追究和完善文物保护保障机制等七个方面对做好全县文物保护工作作出了部署和安排。建立了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的协调机制。建立了项目审批制度、行政执法联动机制、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的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等,依法履行文物保护职责。县综治部门将文物安全作为综治考核的内容之一,逐级落实了文物安全责任制。红安县政府自2017年至今,先后召开专题会议10余次,研究解决全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部署文物保护利用各项工作。2016年,经湖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正处级机构“湖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董必武故居纪念园管理处)”,负责红安革命文物保护及利用工作。2016年,县文物局设立八里、高桥两处文物管理所,与原七里坪文物管理所形成县南部、中部、北部三个管理片区,编制9人。

(三)措施硬。一是压实责任。黄梅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各乡镇政府与所辖村(社区)、村(社区)与文物管理人,层层签订了《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构建了县、乡(镇)、村(社区)、管理人或使用人四级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明确了相关人员职责。在全县聘请了100多名文物保护员,县文新广局与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县文物局与全县文物保护员分别签订了《文物保护单位管护协议书》,构建了县文化文物部门、乡(镇)文化站、文物保护员三级文物安全保护管理网络,明确了相关人员职责。红安县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一处一策”和“四有"要求,压紧压实各级责任,按照县、乡镇,村、文物保护员四级管理机制,层层签订文物保护工作责任书,落实四级责任。二是推进“五有”。黄梅县分四批公布了全县483处文物点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全县678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对333处文物点实施“五有”保护措施,按照整体部署、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从2012年开始每年完成100多处,2015年底全面完成。红安县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43处红安县文物保护单位均已公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所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均已制作安装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及说明牌,所有不可移动文物均按《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编制规范》编制了电子、纸质档案及备份。红安县文物局每年均在不同片区召开群众文物保护大会。三是落实经费。黄梅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投入经费69万元,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投入50万元,从2012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文物“五有”经费20万元、文物安全经费5万元,2018年增加文物保护经费12万元。红安县按照“两早三全四到位”(早谋划、早部署,队伍建设全覆盖、设施配备全覆盖、技术培训全覆盖,管理到位、巡查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的工作模式,持续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近三年,先后争取上级专项资金6500万元用于文物保护修缮和展陈利用。县政府将新增机构办公经费、人员经费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向省级财政争取了每年400万元的省级专项补助用于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运行补助和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同时,将文物保护与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四是修缮保护。黄梅县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新建了博物馆新馆、实施了五祖寺和四祖寺塔安防消防工程及灵润桥、明月桥等维修保护项目,累计争取资金达3000多万元。红安县先后对61位开国将军故居进行维修,保护修缮了列宁小学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和鄂东北道委会旧址、中共红安中心县委会旧址、鄂豫皖省委会旧址等,复原建设了董必武故居纪念园,改扩建了长胜街,修复了七里坪革命法庭和陂安南苏维埃政府旧址,完成了湖北红安干部学院、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馆、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鄂豫皖中心烈士陵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各级政府在加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管理难度较大。由于保护意识不强且交通不便、信息封闭、手段落后、村民搬迁、外出打工等原因,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部分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点无人看管,有些旧址旧居产权归属农民个人,管理工作难度大。部分遗址遗迹遭受自然风化十分严重。

(二)文保经费短缺。市县两级投入的经费主要以养人为主,一些急需抢救、保护、维修和利用的文物资源,没有办法保护和利用。

 (三)宣传推介不足。革命文物资源是我市最大特色,但未能挖掘总结提炼出大别山精神内涵,文物资源未能纳入“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工程,传承渠道和方式十分有限,加之推介不足,至今多数本地人还不知道本地文物资源中有多少个全国第一。不知道是红军的故乡。

(四)开发利用滞后。大别山区文化内涵挖掘与开发利用结合不紧,部分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与古建筑艺术价值的文物资源未能发挥作用。文物景点“可玩、可看、可互动、可体验”不多,无法吸引和留住游客。

(五)监督力度不够。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在各级政府,市本级和县市区均未建立起文物资源资产情况报告制度,县市区政府未定期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

四、几点建议

 (一)认识要加深。文物蕴含光辉历史、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管理好黄冈文物资源资产是保管历史、传承文明、延续血脉的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不能让珍贵的文物资源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遗失和损毁,这是对历史负责,是对先辈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大事。把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抓实、抓好,就抓住了文化特色和品牌,可以理直气壮地在国家和省级层面争项目,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推介我市,可以激发全市750万人民自豪感、责任感,增强同心干事的合力,是发挥我市比较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规划要加力。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对全市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科学顶层设计。按照“保护为先,重在岁修”的思路,建立保护名录,设立保护区域,明确保护措施,确定保护对象,持续推进实施“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保护档案、有文物保护员、有群众动员大会”的“五有”保护措施。要聘请国内一流文化和旅游产业规划专家,策划产业项目,编制产业规划,将文物资源与旅游项目结合,与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合,无缝对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鄂豫皖三省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和即将编制的《鄂豫皖三省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以项目带动文物资源保护,以文物资源资产推进项目建设。

(三)管理要加强。要督促各级政府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机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做到有人办事。每年要对本地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一次深度检查,对文物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一次认真研究,要落实部门联动机制,各负其责,形成合力。通过政府、市场同时发力,通过制度与机制的不断创新,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文物管理与保护篇10

关键词:提高认识;管理;开发;保护;拓展;文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35-01

文化遗产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和再现,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显示一个区域和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也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基层的文物机构和人员处在文物管理工作的第一线,面临着辖区内所有文物遗存的保护、管理、考古、发掘和馆藏文物的安全保卫、陈列研究及宣传等一系列综合性、复杂性的工作,他们是整个国家文物管理机构中最基层的单位,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然而,在80年代至今的30多年间,正是农村城市化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的高潮,随着城乡城乡基本建设的蓬勃发展,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的管理工作,成了当务之急,在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条例》的宣传和贯彻,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二)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三)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我区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四)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五)认真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的要求

1.把文物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制定社会发展计划时,把文物保护列为全区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不管是编制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都体现了对文物管理、保护、维修等工作内容,并要有关职能部门切实执行,认真实施。

2.把文物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都把文物保护列为重要项目。如规划部门制定了历史文化名村――白塘镇洋尾村的保护规划;在制定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区规划部门又制定了萝苜田等片区为重点保护范围。在“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工程中,区文物部门与建设部门配合,调查了马兰客侨宅、林伯欣诊所、顺茂隆大厝等24处近现代建筑,这些优秀建筑虽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都列入保护规划。

3.把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在区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争取为文物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将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定额下拨文物部门的财政经费,并在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单位以集资的方式修理受损文物。

4.把文物工作纳入体制改革。虽然在区体制改革中,文物管理部门予以优先照顾,在全区机构精简、人员缩编的情况下,文管办的编制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4人,由原来的托附于文化馆改为独立编制,充实了文管办的力量,但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要对全区95处文物单位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扩大文物干部的队伍,配备交通工具是燃眉之急。

5.把文物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涵江区本着“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原则,没有把文物工作简单看成是文化部门、文物部门的事情,而是将文物工作作为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事业。从区领导起,到各职能部门,各社区、乡镇的领导都要为文物保护负起责任,纳入他们的工作范畴,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在每年度的年终考核中,都将文物保护工作列为考核的项目之一,各级领导的述职报告中都必须有文物保护的工作内容,从而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证了文物事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