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十篇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十篇

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7:13

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篇1

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全面建立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全面深化基础教育内涵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教基〔2018〕6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立德树人,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取向,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建立完善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各地和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快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突出素质教育核心理念,重视课程、实践、文化育人,做好体育美育工作,建立面向全体学校、全体学生的多元多维评价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坚持普职并重。按照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突出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制定招生政策,合理调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积极拓宽中职学校生源渠道,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

3.坚持公平公正。突出招生行为规范,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增强公信力。探索建立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4.坚持统筹推进。突出改革的导向作用,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考试与招生、初中与高中的关系,统筹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改革,推进教学、考试、招生有机衔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三)改革目标

——继续实施语文、数学、英语等9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省级统一组织考试制度。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2021年起,全面实施新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案,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继续推行全市统一组织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计划编制、考试报名、招生录取,实现招生管理更加规范有序、监督有力。

二、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组织实施,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保障义务教育基本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一)考试科目与内容

1.考试科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13门科目均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物理、化学、生物另设实验操作考试,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考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遵循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依据《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筹“两考合一”考试定位,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做到题量适度、难易适当。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要求实施测试。

(二)考试方式与组织

1.全省统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实行书面闭卷笔试。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统筹管理,省教育考试院具体组织全省实施,市教育局负责全市考试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2.宁德市组织的考试、考查科目。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实验操作,实行现场操作考试,具体考试办法另文通知。

3.县(市、区)组织的考试、考查科目。音乐、美术、信息技术3门科目由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学校具体实施;学校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成绩。学校考试评价方案须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市、县(区)教育局组织过程巡视和成绩评定结果审核。

(三)考试分值与时间安排

1.考试分值。省级统考科目卷面满分分值,语文、数学、英语各15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100分。体育与健康40分。其他非省统考科目成绩只定合格、不合格。

2.考试时间安排

各科目分年级考试时间安排如下:

年级科目时间

八年级生物实验操作、信息技术4~5月

地理、生物6月中下旬

九年级体育与健康4~5月

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音乐、美术4~5月

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6月中下旬

(四)评卷与成绩呈现

1.评卷工作。省级统考科目实行计算机网上评卷。按照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制定的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以及网上评卷有关工作要求,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具体评卷工作。

2.成绩呈现方式。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初中学生毕业资格认定和升学录取的基本依据。各科根据原始成绩,划定五个等级,由高到低位次分别为a、B、C、D、e.原则上每个学科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5%,D等级15%、e等级比例不超过5%;a、B、C、D等级为合格,e等级为不合格。

三、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为了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根据省教育厅要求,以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内容,由学校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评定的组织与程序参照《宁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见附件)执行。

评定等级分为a、B、C、D四等,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评定结果既是学生毕业的主要标准之一,也作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初中学生毕业资格认定

初中学生毕业资格由学校认定,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学生综合素质评定“C”等以上(含“C”)、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均达到D及以上等级即可毕业。学生毕业当年未能达到要求的,可在离校2年内申请补考相应科目,补考通过的认定为D等级,应予以毕业。

五、录取总分

(一)考试结果总分的组成

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10门科目的考试成绩,按原始分数、折算分数相结合方式计入中招录取总分。2021年中招录取文考总分为800分,具体如下:

1.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按卷面原始分数计入中招录取文考总分,3门科目满分各150分。

2.体育与健康科目按《福建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指导意见(试行)》组织实施的考试成绩计入中招录取文考总分,满分40分;

3.物理科目按卷面成绩的90%、化学科目按卷面成绩的60%、道德与法治和历史2门科目均按卷面成绩的50%、地理和生物2门科目均按卷面成绩的30%计入中招录取文考总分。

(二)照顾政策加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大幅减少、严格控制中招录取加分项目,逐步将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我市将根据省教育厅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原有照顾政策。

(三)录取总分的呈现。高中阶段招生的录取总分由“考试结果总分”和“照顾分”组成。

(四)考试等级的使用。中招录取计分科目及未计入中招录取总分的市级统考科目,设定等级底线要求;对未计入中招录取总分的市级统考科目,探索实行等级奖励分政策,防止群体性偏科,确保国家课程实施质量。市教育局根据文理兼顾、全面发展原则,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各科等级在中招录取中的使用方案。

六、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一)合理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市教育局将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学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创建,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学校使用方案报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应至少提前一个学期公布,使用情况必须规范、公开。2019年起,普通高中自主招生须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到2021年毕业升学开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待条件成熟时,我市将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招录取的依据之一,探索基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内容,以量化积分或等级奖励分数方式计入中招录取总分。

(二)完善优质高中定向生和完成义务教育后的特殊群体升学政策

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总计划按不低于50%的比例定向分配至各初中学校的做法,定向招生名额向农村初中和无选择生源的城区初中倾斜,促进初中学校均衡提升。完善优质普通高中定向生录取办法,合理控制定向生降分幅度并动态调整。

落实好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地参加中招录取政策。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享受与当地户籍学生同等的报名、考试、录取待遇。支持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通过随班就读、举办特教班等扩大招收残疾学生规模,招生考试机构应为残疾学生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提供便利。

(三)完善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政策

实行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政策,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旨在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市教育局将根据高中多样化发展规划目标加强统筹,合理确定全市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时间,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严格审批学校自主招生方案(含学校特色创建目标任务、基础能力、主要措施、招生范围和人数、招生办法等),并及时将批准的学校自主招生方案汇总报送省教育厅。严禁单纯以学业成绩作为录取依据。全市每年自主招生比例严格控制在我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总数的5%左右。经市教育局批准的学校,自主招生比例控制在该校总招生计划的10%以内;经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的示范性高中建设学校、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校,可适当放宽至15%左右(但不超过100人)。自主招生一般安排在中考后进行。实施自主招生过程中,要重视招收农村学校学生和贫困家庭子女。要切实加强对学校自主招生各环节的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各校的自主招生方案和录取结果。凡被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均要参加中考,可不参加中招录取投档。

七、招生管理工作

(一)招生计划管理和考试报名

我市将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原则,分县(市、区)、分校一次性下达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自主招生数须纳入学校总招生计划数管理。已连续三年无实际招生或连续三年每年实际招生不足100人的高中学校,要停止安排招生计划。普通高中同一校区高中部招生计划均不得超过1000人、班生额不超过50人。各地要在宁德市中考报名管理平台进行考试报名,并于报名前报名条件等信息;各县(市、区)教育局和高中阶段学校不得在市级管理平台外自行组织报名。

民办高中(含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下同)与公办高中享有同等的招生权利,支持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将民办高中统一列入招生计划。市教育局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制定民办高中招生政策,认真审核民办学校招生方案,根据学校实际办学能力逐校下达招生计划。未取得办学许可证(含筹设期间)的民办高中不得参与招生。

市教育局将每年适时向社会公布全市具备招生资质的高中阶段学校名单,并各县(市、区)、各校招生计划。所有高中阶段学校须严格按照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招生,不得擅自超计划招生,更不得无计划招生。

(二)加强普通高中招生范围管理

严格控制跨市域、跨县域招生校数和招生规模。因国防建设、重大教育改革实验等特殊需要,确需跨设区市招生的公办普通高中,由双方设区市教育局协商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公办普通高中按照属地原则,在本地范围内招生。我市将进一步严格控制市域内跨县(市、区)招生的公办高中校数和招生规模并规范学校招生行为,对教育教学改革无实质促进作用的,不予批准跨县(市、区)招生。一般情况下,经市教育局批准跨县(市、区)招生的学校,其招生计划不得超过学校当年高中总招生计划数的5%.经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确认的示范高中建设学校、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校,其跨县(市)招生比例可放宽至10%;学校因所在服务区初中生源暂时不足的,由市教育局和各县(市、区)教育局协商调剂。

民办普通高中跨设区市招生,要符合市教育局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申请跨设区市招生的民办普通高中,需市教育局确认后统一发函征求生源所在地设区市教育局意见(内容包括招生人数、招生对象、招生办法、收费标准等),经生源所在地设区市教育局同意,学校向生源所在地设区市教育局提交具体的招生简章,完成衔接后方可向社会公布。未经学校所在地和生源所在地设区市教育局对接确认的民办高中,不得擅自组织跨设区市招生。民办普通高中跨县(市、区)招生政策,由市教育局根据招生规模比例、学校条件等进行核定。

跨设区市招生事项纳入生源地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招生录取管理。除对招收的学生具有体质、技能特殊要求外,不得安排提前跨市、县招生。跨市、县招收学生的学费按照招生学校正常标准收取,招收计划纳入生源地管理。

八、招生录取管理工作

(一)建立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信息化管理平台

市中招管理部门负责统一组织管理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及在本地区招生的中职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完善全市统一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信息化管理平台,凡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均须经我市招生管理平台统一录取。未在我市参加中考的学生,一律不准录取。

(二)规范各类招生程序

1.严格做好普通高中学籍接续工作

全市普通高中招收的新生须经市中招管理部门审核并办理录取手续。跨设区市招生的在生源地设区市中招管理部门办理录取手续。所有普通高中均不得招收全市划定的普高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以下的学生,并确保农村初中和无选择生源的城区初中至少有一定比例学生被优质普通高中录取。跨设区市招收或经自主招生予以降分录取的,不得低于生源地设区市普高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

市中招管理部门核定的中招录取名单是普通高中学生学籍接续的依据。县(市、区)教育局要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加强高中招生和学籍接续管理。各县(市、区)教育局要严格按照市中招管理部门确认的普通高中录取名单,在规定时限内通过全国学籍系统为正式招收的学生接续电子学籍档案,对未经设区市中招管理部门确定招收的学生一律不予审核通过。涉及跨设区市招生的,生源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本设区市中招管理部门的录取花名册,及时在学籍管理系统上办理外地就读学生审核手续。市教育局每年根据全市招收录取结果,适时抽查各县(市、区)教育局办理的升学学籍接续情况。

2.拓宽条件做好职业教育招生

各县(市、区)要积极创造条件,留足职业院校容量,认真做好中职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有就读意愿的学生初中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要继续把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城乡劳动者纳入中职学校招生范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他们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支持中职学校根据自身办学能力,规范有序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

(三)强化招生监督检查力度

1.实行“阳光招生”。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实行“阳光招生”,主动、及时向社会公布学校招生资格、招生计划、招生专业和录取结果等。要加强招生信息监管,杜绝虚假招生宣传、欺骗误导学生的行为。严肃查处违规招收借读生、择校生等行为;招生结束后,学校不得擅自招收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严禁以改革为名乱收费,坚决纠正公办学校变相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收费及举办“校中校”等违规行为,防止公办学校优质办学资源异化和流失;严禁学校、教师干预或代替学生填报志愿;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和招生秩序;严禁在中职学校招生中搞区域间、学校间生源封锁和地方保护;严禁初中学校或教师在招生过程中向中职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虚假宣传欺骗误导学生的行为;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中职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立异地分校、教学点。

2.加强高中招生工作监管。严肃招生工作纪律,通过专项督查、暗访抽查、来函来电随查等形式,及时发现、制止、严查各种违规招生行为。落实群众信访举报查办和督办责任,实行重点信访举报直查直办和通报制度。对屡禁不止、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乱招生行为,不仅要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党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还要严肃追究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并进行点名公开通报;对招生中出现的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等权利寻租、利益输送和失职渎职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九、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不断加强中考中招工作党的领导,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把握教育招生工作的政治方向,教育纪检部门要切实加强考试命题、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检查监督,切实防范和打击考试招生腐败行为。要充分认识初中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重要意义,将进一步准确把握改革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落实计划编制、考务管理、评卷分析、招生录取等各项具体任务,确定专业考试机构负责考务工作,确保中考中招改革顺利实施。要从维护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大局出发,有机衔接原有做法,科学确定考生志愿填报时段,科学制定招生录取条件和程序,科学划定普高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稳妥推进中招录取改革。

(二)强化教学管理。各县(市、区)和学校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课时,让青少年拥有光明的未来。要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快发展素质教育。要切实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资源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各县(市、区)要定期开展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评估,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据的分析应用,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三)提升保障能力。各县(市、区)要加强考试招生工作的基本能力建设,严格试卷运送保管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考试安全。书面考试科目必须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进行。要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为基础,建成全市统一管理的考试招生报名、录取管理电子平台,探索建设区域内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各县(市、区)要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标准和要求,统一设置考点考场、规范考试程序,并按要求加强考试、评卷及招生管理,确保中考工作有序进行。

(四)做好宣传引导。各县(市、区)要认真做好改革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要加大综合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纸媒和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国家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有关要求,重点解读和宣传国家助学、教育扶贫、就业和升学等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指导高中阶段学校组织好校园开放日、政策咨询会、宣讲会等活动,加大改革工作政策宣传。

十、其他事项

1.因休学原因转入2018级、2019级的初中学生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除已获得的初中学业考试成绩的科目,须通过其他科目学业水平考试。

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大学;文学概论;教学;跨学科思路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思路的兴起,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已无法脱离跨学科的思路来进行。特别是当代在社会文化研究的宏观背景之下,文艺理论知识的生产过程中,研究者采用跨越学科界限所展开的学术探讨,已成为依照传统的学科内部概念和历史脉络所进行理论探讨的有益补充。而作为文艺理论再生产过程的相关科目的大学教学活动,也需要不断实践跨学科的教学思路。大学本科的文艺理论课程,最常见的是以文学概论、艺术概论和美学概论为主的公共基础课,其次还有文学院所开设的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大学教师在讲授此类课程的过程中,如果自觉地尝试使用跨学科的思路,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具吸引力和创造力的文艺理论学习环境,对实现大学文科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推动作用。本文尝试以大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为例,对这一教学思路进行探讨。

一、文艺概论课程跨学科教学的基础

大学本科文学概论课程,面对文学和非文学专业有不尽相同的教学目的。针对文学专业的文学概论课程授课目的是通过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文艺现象,解决文艺问题的一般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评论水平,从而为学习其它文学和艺术相关科目奠定基础。而针对非文学专业的文学概论课程授课目的则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够尝试利用文学理论基础知识来面对文学现象。如上教学目的的设定使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需要在不同学科的差别之中明确文学学科的特点和理论基础,同时要在文学及其相关学科之间建立互通性。这种互通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延伸,也是展开跨学科思路教学实践的重要基础。

大学本科文学概论课程通常由文艺学学科专业教师主讲,是文艺学专业理论在大学本科知识架构中的初步介绍。从文艺学学科的角度看,文艺学理论的生产无法脱离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进步,也正是由于不同学科理论之间的跨越学科边界的互通和互动为当代文艺学创造了理论革新的基础。可以说,文艺学本身即是一门在不同学科理论知识的“越界性”中不断进步的学科。跨过学科的边界之后,理论研究者遇到的是“他者”,也是自身主体性的证明。这种不拘泥于现有知识结构和概念,在理论视野的开拓中不断显现的越界性也是文艺学知识创新性的来源。于是,作为现有的文艺学学科框架在教学中的显现,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无法脱离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越界对话。对于文艺学学科的知识框架而言,跨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是新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途径。而与之相配合的知识革新的方式,一方面是不同学科知识在互相补充与印证中新的科研和教学资源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有赖于不同学科知识、视野与方法之间的交融。

大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感知体验和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概念的接受、学科视角的形成、方法的训练和应用、知识类型的再生产等方面。这些方面都建立在教学中个体之间的感知和互动过程之中。按照发生认识论的观点,认知结构是包括教育活动在内的认知活动中转换外界刺激和生理、心理反应的中间结构,也是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推动学生对文学理论和文学现象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相应地,这一过程的内容也必然包括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的感知结构的变化。就这一教学相长中认知结构的变化方式而言,“非中心化”是变化过程的必然趋向。所谓的“非中心化”是指感知结构在变化中离开原来的感知方式和运作模式的趋向,它在知识领域导致了破除旧有的学科框架和思维定势并进行革新的知识生产方式。“非中心化”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获取新知识过程的重要特征。

二、文艺理论课程跨学科教学的准备

1.授课对象。按照文学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划分,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在针对文学专业本科生和非文学专业本科生时需要做出目标和内容的调整。但面对在现代社会中被电视、电影、电脑和卡通长期刺激的大学教育对象,文学理论类本科课程传统的教学思路所遭遇的问题是颇为类似的:较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学科框架和概念介绍的方式来讲授具有一定理论性的文学概论、美学概论和艺术概论等课程,因为无法为学生提供他们能够接受又具有一定的刺激,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从跨学科的角度提供多元观念和方法观照下的理论与案例探讨,可以成为本科文艺理论教学工作的一个革新点。

2.案例选择。文学概论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根据授课对象的变化而选择适合的案例,作为课堂讲授的文艺理论知识分析的对象。同时,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也需要设定相应的阐释方法和角度。如任课教师可针对电影学和电视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影视专业本科生分析《观美国影戏记》这一兼有游记和影评特征的散文作品,能够借助美学方法探讨这一文本所描绘的中国现代观影者的视觉体验。再如针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引导其分析《暗恋桃花源》剧本的后设性及其与《桃花源记》等中国乌托邦文学的文本性关联,进而引出对戏剧文学文本的“后现代性”征候的探讨。这同时也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其授课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内容与目标,并做好相应的案例准备。

3.教材和参考书方面。新式教学思路与新式教材密不可分。在当下文学理论类课程的常用教材和参考书中,有相当一部分能够自觉地由跨学科的思路来分析某些文学案例,为跨学科思路的文学概论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美学学者迈克尔・莱恩在《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提供了以多重分析方法来解读莎士比亚戏剧的尝试。这种多重解读是利用了不同学科的方法来分析同一部作品。这些方法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历史主义等方面,在思路上大多是借用了现代哲学思想的不同思路来进入艺术作品的深层解构,从而挖掘新的意义或实践新的解读方式。与其说这些文本解读和分析的方法是文艺学的产用方法,不如说它们是多重学科知识和视角之间对话和交流的产物。此外,张隆溪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在推介西方文论的过程中,也较好地结合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

4.多媒体的准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解决了文学理论相关课程较单纯地依靠口头讲授、板书和概念推介的基本模式,能够以图文并茂、声光结合的方式向学生推介与分析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声音和文字之间的配合就成为由跨学科思路阐释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的必要辅助手段。如,用图示展示弗洛伊德对个体心理结构的早期划分和后期划分,并以其阐释文学创作现象。又如,用中外文对照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首外文诗歌的译文和原文,并借助语言学和修辞学的思路对其进行对照解释和分析。这不仅能够省出将原文进行板书抄写的时间,而且能比较容易地请学生以朗诵的方式来参与和互动。

三、案例分析

曹禺的作品《雷雨》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文学作品案例,它既能够兼容于文学概论这一文艺学教研室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中国文学史这一由现代文学教研室开设的文学专业必修课程无法忽略的案例,同时又因戏剧艺术的舞台实践特征和不同的电影版本改编而可作为艺术概论、美学概论、戏剧学和电影学相关课程重点讲授和分析的案例,分别涉及到中国戏剧对西方戏剧的吸收和本土化、住宅经验、戏剧的时代性、戏剧文本的电影改编等问题。《雷雨》文本多重阐释的可能性成为开展跨学科思路的授课实践的良好基础。

1.跨学科探讨的问题。文学概论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问题意识,而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尝试解决的问题并不一定是用单一学科的知识就能够解决的。讲授《雷雨》通常涉及到的文学理论主题有文学创作、文学史、文学接受、文学传播等方面,它们分别关联到文学的相关学科如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电影学、传播学等。由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的角度来解释《雷雨》作品的方式,是实践跨学科思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在教案中预先设定诸如“《雷雨》中的劳资矛盾如何呈现”、“《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的价值”、“《雷雨》中医学论述中隐含的权力话语”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角度以深入文本探讨问题。在不同学科知识的观照中,《雷雨》成为可由不同角度来进行解释的经典文本,实践着文艺学教学思路的越界性。

2.跨学科的讲授目的。在跨学科的教学思路中讲授《雷雨》,解释其文化内涵并进行启发式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从文艺学学科的角度来说,阐释《雷雨》等经典文学作品并获得教案中罗列的结论的过程并不是文学理论类课程的最终目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呈现了人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但文学和艺术作品并不像哲学一样通常以逻辑判断的方式来描述意义,而是以特有的方式提示、暗示和隐喻着与人和世界有关的意义的存在。大学教师在讲授中所解释的文学作品的意义,首先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背景或语境,其次是它们作为人和世界的意义的提示价值。就《雷雨》而言,作品在社会历史层面上的价值可以有特定时代的阶级分化和尖锐矛盾、资本家家庭的历史面貌及其男权中心性等方面,阶级话语和男权话语提供了文本意义的一个方面;作品在心理层面上的价值则可以有禁忌、俄狄浦斯情结和个体居室经验等方面,它们构成了作品的感觉冲击力与心理深度;作品还在文学史的意义上提供了其与古希腊悲剧在相关性中展现的价值。而在这些价值之上,作品又在哲学层面提示了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和命运的不可知性,展开了一个充满了可能性的世界。也正是对这个世界的提示,使《雷雨》成为一种不可替代和复制的文化存在。在此,文学概论教学的目的在“理论习得”和“视角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增添“文化传承”和“交流对话”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3.跨学科的讲授方法。对《雷雨》的文本进行阐释的方法是多样化的,而在阐释中被证明是有效的那些方法之间的互通性一方面印证了《雷雨》的经典性,另一方面则提示了不同,源于不同学科的阐释方法之间的互补性。在讲授这一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前文所述的问题,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论述、荣格的原型论述、海德格尔《诗与思》中的诗论、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等源于不同学科的知识或视角都纳入阐释《雷雨》的背景。这些背景是传统的教学思路中有关阶级、资本和社会关系论述的必要补充。也即,思考《雷雨》作品的宏观文化背景中,不仅有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的西式教育和东方家长思维,以及资本主义矿业发展中尖锐的阶级矛盾,也有“阁楼上的疯女人”的狂躁,源于乌托邦精神的空想,朴素的因果报应模式等方面,体现出中国现代性推进过程中各种思想和知识类型的对话与碰撞。而《雷雨》作品诞生之后的文学史评价的演变,也可以使教师能够从文艺学角度启发学生认真思考不同时代的文艺标准问题,再将这一问题进一步纳入到不同时代文化背景的变迁当中去。

面对教学过程中戏剧文本的阐释问题,授课者需要在重视知识性的同时,也重视启发性和趣味性。所谓的启发性,是指讲授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中无法获得的文本意义,这有赖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系统和方法之间的互通性的同时,将这种互通性应用到对作品的解释中去,并举一反三获取用以阐释其它文本的可能的框架。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由《雷雨》文本中的场景描述和台词设计中解读各个角色有关周家住宅的感觉、经验和记忆。文学作品呈现人的存在,而人对住宅的感觉和经验也是人的现实存在的心理映射,因而住宅感觉同时也是剧中人存在方式的文学表达。而趣味性的来源则可来自作品文本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如在剧本的基础上展开对不同剧场版的布景的比较,或者文学文本和电影文本及其改编版本的比较,这一过程将因为有《雷雨》国语电影版、粤语电影版和当代改编版的存在而能够引发大学本科学生的兴趣。这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成为作品的历史性和生命力的证明。

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篇3

当前的广播电视专业学生需要有跨媒介营销能力

政策层面。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央逐渐减少对广播电视单位的财政拨款,要求广播电视单位充分认识到其产业性质,增强“造血”功能。通过媒介营销,获取更多的收入成为各个广播电视单位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在“卫视大战”、“团剧大战”的背后,无一不反映着媒介营销的重要性。而在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实现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融合发展。2010年7月1日,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包括北京、上海、绵阳在内的12个城市入围。至此,“三网融合”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政策方向。媒介营销在政策层面上进入了跨媒介营销时代。与之对应,我们的广播电视专业教学也应作相应调整,在“三网融合”的政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跨媒介营销能力,让学生适应变化后的媒介生态,获取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

市场层面。“三网融合”打破了此前广电在内容输送、电信在宽带运营领域各自的垄断,明确了互相进入的准则。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广电企业可经营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等。信息传播在国家的三网融合政策下已不再是台的传播而成为跨媒介平台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视频、语音、数据业务的综合载体,成为人们工作、娱乐、生活、资讯、服务、通信的综合信息平台。媒介正在出现融合,媒介市场竞争正在由寡头垄断向寡头竞争、垄断竞争的市场转变,广播电视将与电信、互联网在诸多业务上展开竞争。因此,我们的广播电视专业教学必须对正在变化的市场状况有所认识,从培养学生跨媒介营销实践能力入手,使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技术层面。在当前的“三网融合”推广工作中,广电部门与电信部门的竞争与合作无疑贯穿始终。在提出和规划下一代电信网络(nGn)及广播电视网(nGB)的同时,广电部门的数字电视,电信部门的iptV、3G分别成为当前各自重点发展的媒介。截至2010年底,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试点城市的iptV电视用户数超过了400万户。3G方面,中国移动推出了“G3”、中国联通推出了“wo”、中国电信推出了“天翼”等各自不同的品牌与服务。但无论是数字电视、iptV、3G、nGn与nGB,它们的核心点都是跨媒介的平台整合技术。因此,未来的广播电视营销也将不单是广播电视单独平台的营销,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应该对基于3G、nGn及nGB平台的营销都有自己的了解。因此,高校对学生跨媒介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内容层面。“内容为王”,内容是媒介在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关键因素,也是媒介营销的重要内容。在“三网融合”时代,内容生产的一大重要特点是非组织内容生产商的出现。所谓非组织内容生产商,我们认为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随着DV、摄像头、微博等非传统内容生产手段的普及,个人、论坛跟帖者、微博者及关注者等都在有意无意中成为观众内容的提供商。他们之间是没有组织的,他们的内容生产手段可能是非传统的,但他们数量众多,有着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制造内容热点,然后引来众多的围观者,这些围观者在成为观众的同时又会成为创造者,会对最初的内容热点进行添加、充实,后来者与最初的热点内容制造者之间、后来者之间,内容制造者与观众之间、内容制造者之间往往会进行互动。整个内容会不断根据观众的爱好进行改善、发展,最后在众多参与者的力量下以很小的投入制造出规模相对较大的作品。这类作品因为吸引了众多人的参与,因此天生具有相对广阔的市场。人们会喜欢自己创作的作品、自己能参与的作品、自己能与创作者争论并影响它改变的作品。因此,这类内容具有较高的“用户黏着度”,更有市场潜力。而这类非组织内容生产往往跨媒介平台进行,要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营销,更需要我们学生具有跨媒介营销能力。

现阶段广播电视专业学生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的缺失

课程设置方面。相对于媒介市场的不断变化与高速发展,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对广播电视专业学生跨媒介营销能力的课程设置严重忽视。不少学校仅仅开有和其他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同样的媒介营销与管理课程,很多学校甚至连媒介营销与管理课程也未开设。跨媒介营销的课程与新闻写作、新闻策划、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课程相比处于不对等的位置。而跨媒介营销在当今时代是一个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必备技能。目前这种课程设置状况与飞速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对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是很不适应的,必须加以改革。

专业师资方面。目前高校广播电视专业的师资一般由各级高校科班出身的硕士、博士构成,有的甚至是中文专业或其他专业出身,对媒介营销知识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大部分教师工作范围一直局限于学校,缺乏在媒介市场摸爬滚打的相关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缺乏对跨媒介营销的切身体验,无法对学生进行跨媒介营销的教学与指导,也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而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不能围绕狭窄的专业来安排课程,教师应紧跟“三网融合”的发展,能够指导学生通过综合的学习、实践,掌握相关的跨媒介营销技能,获得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以便在信息社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但是,目前具备这些能力的广播电视专业的高校教师还相对缺乏。

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也多着眼于新闻采访、节目摄制等专业技能的实践,对媒介营销能力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而针对学生跨媒介营销能力的实践教学就更少。即使已有的媒介营销实践教学也多处于广播电视专业教学的从属地位,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虽然各个学校媒介营销实践教学的手段很多,但是各自的营销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少数几个实习基地,使用的案例往往多年不进行更新。实践单位对学生的实习也时常抱有应付的心态,平时很少让学生参与到创新的跨媒介营销业务中,最后实习结束后也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公正评价,往往简单按学生意愿写个实习鉴定了事。学生的实践过程多流于形式,很少能体会到紧跟时代不断发展的营销手段,更不用说针对跨媒介平台的产业链进行媒介营销的相关实践了,学习效果因而大打折扣。

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进行适应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需要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办学指导思想的物化和具体化,也是教学体系构成中的关键环节。当前跨媒介营销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此任务下,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大致可采取三种模式:

首先是独立模式,即专门为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开设相对独立的课程。如四川外语学院专门开设的“媒介融合营销研究”课程,华中科技大学为广播电视等专业学生开设的跨媒介市场营销等。

其次是交叉模式,即为适应跨媒介营销的需要,在不完全打破传统专业界限的情况下,实现新闻传播专业间媒介营销课程的交叉选修、互补互融。如华中科技大学从2003年开始,在传统的4个专业间实现相关核心课程的互选。

最后是融合模式,即将相关的跨媒介营销专业内容整合到融合新闻教育知识体系中,构建“复合课程”。例如在网络新闻课程中加进跨媒介营销的内容等。

构建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为满足跨媒介营销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构建含三个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跨媒介营销认知子系统。通过指导学生了解跨媒介营销产业链上的内容生产商、内容集成商、平台运营商、网络传输商、终端开发商等企业,让学生初步了解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情况与跨媒介营销的基本知识,对不断发展的跨媒介营销现状与市场挑战形成较为直观的理解与认知。二是专业实验室系统。通过组建专业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内实践网络跨媒介营销、数字电视跨媒介营销等相关流程,让学生对从前一跨媒介营销认知环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对跨媒介营销基本技能进行进一步提升。三是跨媒介营销实习系统。学校与相关跨媒介营销企业进行配合,组建实习基地,校企共同设计实习任务,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掌握跨媒介营销的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和业务技能。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专题实训改革:通过紧跟市场发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实训来加强学生的跨媒介营销能力;建立第二课堂学生兴趣小组、校内媒体等,通过组织兴趣小组活动、校内跨媒介营销来增强学生的兴趣;设立与跨媒介营销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方式来最后完善学生的跨媒介营销能力。在这一环节中,高校可以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要有开题报告、中期指导、最后检查考核;有督促,有经费,有目的,有可行的操作方式和最终成果,充分运用校内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平台来达成最后的实践目标。

加强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师资队伍的建设。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的教学要求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熟悉相关媒介的运作,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一线媒介营销人员中引入适合从事跨媒介营销教学的人才,以迅速扩充相关课程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师应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广播电视跨媒介营销实践,以此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互补的教师队伍。同时,我们需要采取开门办学的方式,高校和传媒机构联手,进一步加强两者的联系,在高校与媒体间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实质性合作。

增加紧跟跨媒介营销市场发展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各种市场营销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使用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发展跨媒介营销技巧,形成解决各种营销实际问题的相应能力。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一是要建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跨媒介营销市场实际发展情况的案例库。案例库要兼顾到跨媒介营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不断发展的跨媒介营销市场现状,对老旧的案例要及时进行更新。二是案例教学要面向实际运用,要将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设计相关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让案例教学能够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修正。三是案例教学要注意创新性,跨媒介营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没有人能全面预知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新的挑战和开拓将贯穿跨媒介营销的始终。我们的案例教学应对此有所认识,适当设置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的案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适应跨媒介营销市场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亦之:《视频时代的跨媒介营销价值》,《广告人》,2010(6)。

2.陈少波:《对广播电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3)。

3.周叶:《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时代文学》,2008(1)。

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篇4

iB课程是什么

iB即国际文凭组织iBo(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organization),为全球学生开设从幼儿园到大学预科的课程,为3~19岁的学生提供智力、情感、个人发展、社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其获得学习、工作以及生存于世的各项能力。iBo成立于1968年,迄今为止遍布138个国家,与2815所学校合作,学生数量超过77万。

iB课程的三大核心是toK(知识论)、ee(拓展论文)和CaS(社区服务)。这三者实际上是相互关联、联动进行的。有没有高效地完成某一件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发体会到为什么去做,并将自己掌握的技能真正内化到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中去,这是iB课程的精神所在。

iB框架电影课程的设计初衷(为什么要上电影课?)

1.学生问卷调查

在2016年初中部夏令营前,笔者做了一个关于“电影”的测问卷,反馈结果让笔者很震惊:①约90%的孩子观看的电影大部分都是所谓的“大片”,但这些电影其实更适合成人观看,而且很多都是烂片。真正类似《小鞋子》这样优秀的儿童电影,几乎没有人看过。②当前,社会对电影的分级不明确,缺乏好的、优秀的儿童影片,而且孩子们观看的影片范围太狭窄。

2.为什么选择电影

如果要培养有世界智慧、国际视野的学生,汉语的书籍无法完全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电影,因为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好书、好故事都被拍摄成了电影。另外,电影也是孩子接触世界智慧的一种便捷方式。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从形象过渡到抽象的阶段,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设计了以跨学科的哲学取向、培养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以iB课程为基本框架的电影课,期待通过电影教育这种形式,打开初中生在小学阶段没有被充分启发的人文教育萌芽。同时,这也是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和初二的学生)在应试压力最强阶段(初三)还没有到来之前的所谓的“素质教育”诉求。

iB课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初中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有人文和科学素养”的人。

课程设计基本框架

1.设计框架

下页图是电影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是解Q了“教什么”的问题。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话题,很多人有自己的看法。经过几年iB框架教学实践,笔者的感受是“教什么”和“怎么教”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达成了深度学习,也就是说,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批判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和整合能力。以上能力统称为创新能力,也就是说,真正的创新能力包含很多的基础能力,而中国教育所擅长的基础扎实往往是以牺牲学生创新能力为代价的,教师更需要创新的课程设计和扎实的跨学科背景来设计新的课程。

对教师来说,如果可以借鉴iB框架的评估体系和具体能力指标,配合对“国标课程”的深度解读(如语文和数学具体的学习内容),加上“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师生关系的“颠覆”,一定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课程评估

表1是初中语文课本(苏教版)《学习指南》初一下学期的教学目标(部分)。

这样的学期目标设计,可能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考核目标,但这并不是课程设计的“评估目标”,充其量算是考核指标,而真正可操作的目标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下页表2是笔者设计的iB课程对跨学科课程评估的目标,大家可以对比参照。

由表2可以看到,这个评估设计是围绕着“创新能力”中的必备能力,如反思能力、交流能力、整合能力而设计的。

下页表3是个人课业的评估标准。评估标准不仅应该是“唐僧”(教师)整治“孙悟空”(学生)的“紧箍咒”,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南针”和“拐杖”。每位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学习了具体的学科知识,还培养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更重要,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3.评估数据

下页表4是笔者经过6个月的教学,统计的一些原始数据。

优秀影评案例(地址:http:///557voi,同时笔者设置了打赏机制,建立了“写作基”,鼓励学生写作)和个人课业优秀案例(地址:http:///557wko)展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好的学是教,学生团队授课视频上传到互联网后(网址:http://xiaoying.tv/user/b1hfU&toapp=copylink),得到了家长和师长的一致好评。学生第一次接触iB框架跨学科电影课程,能有这样的表现也让笔者感到很惊喜。

课程实践创新案例

在电影课程中,学生不仅是观看电影,还要开展各种各样的体验式实践活动,学生会自制电影票,送给学校的教职员工,并对电影做一些宣传介绍。电影课程的实践操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电影海报/ppt/视频(建议使用“小影”app),介绍推荐一部电影(海报必须张贴在食堂、演讲区、食堂门口,请使用透明胶带严禁损坏墙壁)。②电影“趣配音”(手机app),下载配音视频到优盘。③制作一张专属BFSU的电影票(电脑设计或手绘打印,注意要标注:价格、地点、时间、个性化电影台词等)。④CoSpLaY电影人物和服装,并视频介绍该人物(服装道具自己购买或者制作)。⑤制作和电影相关的艺术品(手偶、拼豆)、美食(如寿司等)、玩具(如扑克牌、多米诺牌)等。⑥校园电影文化创意(如教室板报、走廊文化墙,在校园节日中展示电影文化元素)或将电影人物画像或风景绘画(水粉、油画、素描等)装裱在适合的地方展示。⑦续写、改编电影故事(如改变结尾)剧本对白,并表演。⑧戏剧、演讲课的结合,需要录制视频。⑨设计Sia奥斯卡颁奖典礼获奖证书(最佳男主角、女主角、最佳颜值奖等)。⑩钢琴演奏电影主题曲等(拍摄视频给教师)。

除了上面的选择,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任务单”(pad导学本)上的拓展练习,来挑选自己喜欢的课业。

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一考多用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

[文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强调,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

“近年来许多地方进行了‘两考合一’的探索,但名称、要求不一,这次进行了统一规范。对于个别尚未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这次改革也给予了缓冲期,要求他们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据悉,在省城济南之前就是两考合一,初中毕业和升高中只有一次通常所说的“中考”,所以并不存在《意见》中所说的多次考试的问题。关键词:克服唯分数论体育纳入计分科目

[文件]试点地区要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门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

[解读]其实,在教育部公布中考改革之前,济南市教育局已经公布了中考改革方案,2018年济南中考实行新政策,高中阶段学校采取“分数+等级”的方式录取。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实行分数考核,各由现在的120分提高至150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综合实验操作这九科采取等级呈现的方式,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可根据考生数量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应细化。考查科目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明说,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在国内一些地区中考只考部分科目,如广州,中考科目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物理、化学和思想品德(政治),历史、生物、计算机不用考。当地媒体报道,《意见》公布后,中考也会将历史、生物等科目纳入。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评价要考虑农村学生问题

[文件]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初中学校要将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给高中学校招生使用。

[解读]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附中校长王殿军说,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改革成败的关键。综合素质评价的推出,让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扭转以考试成绩和分数单一评价学生的局面,克服了仅仅用终结性的中考成绩来选拔学生的弊端。只要能做到客观真实的过程记录,公开透明的公示体系,能确保评价的性、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性,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就一定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郑富芝表示,引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须考虑农村地区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如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最终使农村孩子吃亏,那改革是失败的。事实上,城市的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去科技馆、博物馆,农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参加生产劳动、亲近大自然。场合、地点、方式和内容不重要,做与不做最重要。要让孩子走出课堂,不要死读书,达到育人的目的就可以了。

关键词:规范招生严禁违规跨区域招生

[文件]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解读]郑富芝表示,近年来,各地积极规范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行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此不够重视,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应当加强管理。“各地特别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这一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端正学校办学思想,加大监管力度,为学校的公平竞争、为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取消加分取消特长生加分,扩高中招生权

[文件]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解读]郑富芝表示,高中学校自主招生的对象,就是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目的就是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中考改革关系广大中小学生切身利益。针对当前一些地方考试招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通过机制建设、加强管理,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升学机会。

济南2018年将要实施的中考新政中,也扩大了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自主权。高中学校可实行综合录取、推荐录取、初中生直升等多种录取方式,并依据自身办学需要和办学特色制订学校录取方案。

关键词:推行时间先试点,2020年初步成形

[文件]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可以继续按照现行的招生录取方式进行招生。[解读]郑富芝表示,《指导意见》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安排。一是加强省级统筹管理。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市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

二是以地市为主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订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篇6

正如上面这句引文所述,青少年要想成为当今世界的参与者,应当尽早了解包含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的Stem学科。因此小学教育中这些学科的高质量将会极为重要,应该逐渐培养起5~11岁青少年对这些学科的兴趣,对其基础知识和实践过程的理解,以及认识到它们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这些Stem的学习经历将给予他们在找寻机会及面对挑战时一个条理分明的智力与实践的框架。同时,该经历使得青少年们能够提升并很好地使用从那些学科中得到的经验与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希望:

・阐明Stem教育的主要目的

・通过3个维度(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讨论这些学科的本质。

本文将聚焦在Stem中的科学(S)、技术(t)及工程(e)。当然,数学(m)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将它作为单一学科还是Stem的组成部分,我们并不会刻意地去贬低数学的重要性。相反。我们坚信数学是青少年高质量教育的基础。数学在科学、技术及工程中的应用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数学知识与应用数学的能力更是在我们探究,以及解决关于科学、技术、工程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科学从本质上说是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所有分支学科的核心特征,因为这是科学知识产生和被证实的途径。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它是黄金标准,使得科学家们明白了他们是如何掌握科学知识的,以及可以证明科学家们所掌握知识的证据。因此,科学探究是为了建立知识和理论而产生的一种科学的策略。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ScienceeducationStandards,USa,1996)的话说,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学习自然世界、基于工作得到证据,提出解释及理论的众多途径”。

工程和技术聚焦在改变自然和人造世界,旨在解决问题或满足人类的需求。通过工程和技术设计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案。科学探究是科学的基础,设计过程是工程和技术的基础。正如科学探究使科学领域蒸蒸日上,工程及技术中解决问题的方案也通过设计过程得以延伸和发展。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科学、工程、技术的主要方面并没有相互脱离。科学知识的产生表明了问题或许可以通过工程和技术得到解答。相似的是,工程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影响着科学知识的发展,甚至有时产生了新的科学知识。就青少年而言,我们需要让他们理解这些学科之间的基本差异。同样重要的是还要帮助他们认知这些学科之间的紧密关系。

Stem学科的维度

我们使用美国《K-12科学教育框架》(aFrameworkforK-12Scienceeducation;practices,CrosscuttingConcepts,andCoreideas,2012)中所述的实践(practices)、跨学科概念(CrosscuttingConcepts)及学科核心概念(Coreideas)比较这3个学科的内容。在每一个学科中,这些维度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个维度的缺失都将影响整个学科。也就是说,为了让学习活动能够真实,3个维度的内容都必须清楚明白地体现在活动设计中。

实践――与成功的科学、工程,技术相关联的实践或能力

用“实践”一词代替“探究能力”,是因为在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中会同时用到知识和技能。而用“探究能力”一词会让人感觉这排除了解决问题。其实“实践”超越了“能力”,它包含着讨论、争论、评论和科学模型的建造等,它将有关专业人士是如何将实践应用到工作中的综合观点呈现在了眼前。

几十年来,科学教学经历了强调科学探究能力与学习科学事实之间的紧张期。过于强调对事实的认知会使得学生们认为科学与其他学科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信息、做实验或解决问题的简单步骤而已。这将是对任何学科的极大误解。因此,关键是要让学生们实践那些专业人士在这些学科中所应用的,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明白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

表1列举了Stem中的实践。需要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实践不会呈现线性规律。例如,尽管基于证据的论证被单独列出,实际上论证却渗透在每一个实践中。在实际的科学问题上或是在一个能导致深入理解的现象中都会有论证的出现;在工程和技术中,对于要解决的问题需要论证,在解释、设计过程或得出解决方案时也会有论证的出现;在标准与限制下,讨论哪种解释最符合证据,或者哪种设计能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案也是论证。总的来说,实践应聚焦于它所用的不同情境。

事实上,这张表中最突出的是科学、工程和技术的实践非常相似。我们都知道科学家们使用这些实践的目的与工程师、技术专家并不相同。但是,在科学、工程和技术中,在实践层面高度的共通性不仅有用,且说明了这些学科交叉的可能性。其实,在科学、工程、技术中差异还是存在的,如科学上的“提出问题”在工程和技术中被“定义问题”所代替;同样,科学中的“构建解释”在工程和技术中变成了“设计解决方法”。

・提出问题vs.定义问题

如果我们认为根据现象提出问题是一个科学活动的“发动机”,那么定义和澄清问题便是工程、技术和一些数学实例中很重要的因素。

好奇心,或者认识、理解,并用科学问题解释现象的欲望常常可以激发科学。对于科学的好奇心显示了科学问题的架构。比如说,学生会想知道“月亮离地球多远”或者“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需要多久”,“什么导致了月食”,“如果每天都用浓盐水浇灌植物,它们会怎样”……所有这些都是科学问题并且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回答。

工程则集中在问题的阐明与定义上。通过对产品和过程的工程设计解决问题并满足社会的需求。工程师通过定义问题,得到在一定条件限制之内成功地解决方法的标准。同样地,技术最初的焦点也是在识别和定义问题,以此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技术的专业性。

当然,上述讨论不应该与表中其他实践所产生的问题所混淆。比如在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实践中会产生诸如“是否科学探究活动会回答最初的问题”,“是否是基于证据提出的解释”,当然也可能是由工程和技术设计的解决方案中不同方法的可行性问题。因此,对于所有的Stem学科,都会遇到与数据收集、解释数据相关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是关于信息的交流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精准和标准。其中有一些问题可以导致回答一个科学问题的多种方式,或是不同等级的问题解决方案。有时,这种问题会导致那些产生原始设计和科学问题的模型发生改变。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可能做出放弃之前提出的实验或设计方案的决定。

・建立解释vs.设计解决方法

对于科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在测试和证据支持下建立科学的解释,以帮助我们理解周围的世界。这样做,科学家们发展出建立在大量重要的知识、测试和数据之上的科学理论。他们用理论或是模型解释现象,预测现象,提升并修改他们之前的知识和对这些现象的理解。科学的解释在观察、数据和科学理论间建立有逻辑的连接。例如:一个有名的科学理论是“微生物理论”。在这个学说中,传染性疾病是由病人身上叫做细菌的微小生物导致的,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疾病。如果细菌从一个生病的人传播到一个健康的人身上,它们就可以在这个健康的人的体内传播。人们可以通过消灭这些细菌或者减少它们导致疾病的活动得以康复。很多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从成千上万个病例中累积起来。因此某一个人的病症可以被判断为有传染性或是没有,并能被判断为是由某一种特定的细菌导致的,从而可以依据理论和数据的基础确定治疗方法。通过在证据基础上建立理论或者理论模型的过程,科学家们增长了对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工程和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设计并解决问题,从而满足人类的需求。就像科学中理论的建立一样,工程设计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生命力的思考过程。具体的活动包括在工程设计之中,然而即便工程师应用了科学知识,工程设计的过程却与科学探究完全不一样。在定义问题后,他们不得不去考虑必须达到的标准或设计的特点。例如在建桥过程中.他们需要考虑桥的组成部分、控制装置、预期的长度与高度、最大的承载量等。除此之外,他们必须考虑限制条件,如可获得的资源、完成的时间和环境条件。不论是“好”,或仅仅是“还可以”,他们需要在限制条件和解决方案的质量间作出基于权衡的重要决策。在所有的决策中,工程师们需要应用科学、技术和数学的知识。对于所有的目的而言,技术设计和工程设计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意识到技术是由经验、磨炼与学习所导致的,而并非科学。在这些情况下,它比设计更强调工艺。

跨学科概念

有一些概念在所有的Stem学科中都会出现,甚至出现在其他的学科中,这就是跨学科概念。它们产生干阐明各学科核心概念的现象或者问题的过程中。它们有助于理解观察和在数学思维、问题解决方案中建立理论。跨学科概念不是存在于真空中,因此,这些跨学科概念不应该在孤立的调查或问题解决情境中学习,尤其是它们与学科核心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不论是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专家,还是数学家,这些跨学科概念在看待世界上各种现象时可作为有力且全面的框架。因为它们超越了不同Stem学科之间的边际,它们也被称为统一的概念。我们将它们列在表2中,并提供简洁的说明。

学科核心概念

学科核心概念即是几个学科的核心主题。如物质科学中,有很多概念与物质特征、力、运动有关;在生命科学中有关的则有生物体的生长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和适应等。与其相似的是,在地球与空间科学中,有一些概念例如地球、太阳系、天气和气候。工程与技术中的核心概念涉及定义问题并设定问题的边界、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了解科学、工程、技术三者之间相互依靠的关系。

当然,与其在基础的科学、工程、技术中讨论学科核心概念,倒不如用4个标准说明什么是学科核心概念。这个思想来自于《K-12科学教育框架》,它告诉我们学科核心概念应该是:

・在横跨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时具有广泛的重要性,或者是在单一学科中扮演重要的组织作用

通过这些核心概念,学生们学习了科学知识和对自然事件的解释,例如空气、水、矿物、生物、煤燃料、油燃料等,学习了关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在工程设计中,明白了他们所用的自然和人造事物的性质,以及如何去使用它们。他们考虑了产品和生产产品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例如,建造桥和生产食物产品的方式对于资源的分配和获取的影响。

・提供理解或调研复杂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核心工具

对例如材料、能量、燃料的自然资源的学习是学习更复杂知识的基础,如对于物质本质的理解(原子的运动与排列解释了不同材料的性质);能量可以以电、化学、磁及力等形式存在;自然资源的获取影响着工程和技术的产品,人类住处与自然资源的分配和适宜的天气条件密切相关等。

・与学生们的兴趣和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或者是可以联系到需要用科学技术认知思考的社会和个人的观点

这是选择学科核心概念的重要一条,因为这些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学生学习生活中可接触到的事物的性质,以及可以改变事物性质的情况,学习能量的类型和能量的影响,并联系他们的人生经历;学习有生命的事物是靠什么生存并生长的;学习人类是怎么利用原材料制造产品和设施的,例如食物、玩具、桥、楼房、自行车。以及各种工程和技术的其他产品;他们还会学习自然资源的短缺是如何影响他们生活的,比如没有规律的雨水、矿物和粮食作物。

・在逐步提升知识深度和复杂度的多种等级中,要做到可教且可学

当孩子们进入小学时,他们了解不同的材料和它们各自的价值。而在小学的前期,他们的学习包括对事物和状态(固体、液体、气体)、天气和一些自然和人造事物的科学认识。在小学的后期,他们会学习由看不见的颗粒组成的物质(空气有重量但是看不见)。在更后期,他们会学习化学,如金属和塑料在不同情况下的用途,他还会根据测量性质识别不同的材料;在生命科学中,他们学习关于人类活动对于地球和生态系统,例如土地、空气、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教育的所有等级中,他们会学习开发自然资源是有益处的,但是这种做法会导致资源的短缺,这归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尽。

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篇7

北京市教委关于做好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到,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2018年中考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2018年崇文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确定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中考科目

2018年崇文中考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考总分

2018年崇文中考文化课总分为540分。其中语文试卷总分值为100分;数学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外语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60分为卷面考试成绩,40分为听力、口语考试,采取计算机考试方式,与统考笔试分离。物理(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生物(化学)(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历史(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地理(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思想品德(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五门考试科目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三个科目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一门),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保留1位小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各科成绩相加后按四舍五入原则取整。体育考试成绩满分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今年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相关须知

2018年北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

意见中提出,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4.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0.6万人,职业高中招生规模0.4万人,技工学校招生规模0.4万人;贯通培养项目招生规模0.5万人,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0.1万人。

同时,意见中还表示,普通高中招生要统筹安排,适度规模。公办普通高中计划要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京教策〔2005〕8号),每班不超过45人。同时,要适应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结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调整,进一步完善课程计划,推进走班制教育,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保障学校教室、设施设备等条件保障。

名额分配比例达50%以上

还提到,要进一步完善优质高中“市级统筹”、“名额分配”等多种招生方式,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各区要加强对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招生项目测试、特色高中改革试验项目的管理,不得随意增加项目招生规模和变更项目招生方式。

意见中指出,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继续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招生录取分为提前招生录取、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统一招生录取和补录四个阶段进行。其中,经市教委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贯通培养试点项目等按照批复文件的精神,可参加提前招生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按照本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要求,可将本校招生总规模的30%列入提前招生。任何学校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行提前招生录取和扩大提前招生规模。凡被提前招生录取和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统一招生录取。

部分示范高中可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

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篇8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是于1992年在原有的精密工程学院、跨国合作科技学院、跨国科技伙伴三个独立机构的基础上整合成立的。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它经历了由与企业合作到与政府合作,最后从技术培训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职业教育性质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对于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成立之初,新加坡经发局在借鉴了德国“双元制”(企业参与教学)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模式基础上,结合新加坡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新型“教学工厂”理念。

“教学工厂”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而不是简单的模拟或模仿。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共同在教学工厂中完成,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之中。“教学工厂”理念强调以学校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基础上设立的。

遵循这样的理念,南洋理工学院的各个系部,通过企业赠送或优惠提供先进设备的方式,在校内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先进应用研发与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上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和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中心包括:nYp与新加坡国防科技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专用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与微软合作成立的视窗移动解决方案中心;与iBm合作成立的万维网服务创新中心和射频识别创新中心;与思科合作成立的协同操作验证中心;与甲骨文合作成立了网格科技创新中心;与德国罗德&施瓦茨公司成立的无线通信测试与测量中心;与新加坡信息通信工商协会成立的服务导向架构中心;与政府合作的化学加工科技中心及新加坡零售管理学院。在教学平台中还设立了多个与科技创新中心相辅相成的企业社群,包括集成电路社群、无线科技社群、电子游戏创造社群、嵌入式系统社群、生物医疗科技社群以及安全科技社群。

由于“教学工厂”中引入了大量的先进设备,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使得老师与学生得以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在高层次提升自身的科技与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了有关培训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为学院的专向能力开发和教职员专业培训提供了重要途径;也促进了下一步的教学课程的调整,形成了市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使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课程设置更加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对于企业方面,企业员工可以到科技中心接受培训;企业的一些实际项目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科技中心的资源在学校完成;学校也协助企业赢得商业合约;并为刚起步的新生企业提供孵化环境,为其提供整个价值链的完整支援,从产品构思、设计开发、测试测量、制造到商品化、知识产权管理以及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与指导。

教学工厂理念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则针对职业教育采用了学期项目教学方法。团队合作教学,分阶段逐步实施,层层负责。具体策略是:如果是第一学年的项目,碰到尚未教授的内容时直接给出不作陈述;对于第二学年的项目,多采用往届学生的实际项目,要求学生对部分内容或功能进行增减;第三学年项目则来自上岗实习的企业项目以及专向行业知识相关的案例项目。

学期项目教学方法,其一,要求通过项目对主导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强化学生学习以及学科内容与具体工作项目之间的联系。其二,项目中的实践内容,弥补了学生以前学习中的不足。

以信息技术文凭为例:第一学年安排有“weB应用开发项目”课程与“it创新项目”课程;第二学年安排有“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项目”课程以及在“企业应用开发项目”与“JaVa企业开发项目”中二选一的项目课程;第三学年则规定在各创新中心安排学生12周的全时真实企业项目,其中针对不同的专向分别设置有“信息安全案例教学”、“网络与移动计算案例教学”、“数字化娱乐案例教学”、“生物信息应用案例教学”以及“银行应用案例教学”。通过项目教学,来强化学生技术及项目管理训练,学生得以深入本地或海外企业,熟悉企业的运作行为,获得真实的工作经历与行业延展,职业素养得以加强,从而为学生今后就业和开创职业生涯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教学质量管理上,nYp采纳了国际认可的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设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着重客户、学生、教师等多方面的需求变化,依照规范的质量手册和标准的质量程序,对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监测点实施过程控制,建立了完整的过程记录、文字档案和品质记录以及纠正预防措施和内部审核制度。

遵循iSo9001,采用pDCa循环模式,以客户为中心,各系部为所有课程的实行与运作程序,制订了明确标准,明确标识出各项主要工作活动的输入(其目标、策划、资源与方法)以及输出(其产品/服务、成绩与改进)。为教学过程、开发过程、申请过程等学术质量保证过程等各个过程提供了完整的链接概念和明确的质量要求,同时,还标识出定期的审核及纠正预防措施以及持续改进的学院运作程序。

其中还明确了nYp学院对胜任和敬业的教职人员的要求以及学院在教职人员培训方面所倡导的培训哲学、所采取的培训原则、培训计划和措施。还明确指出了对毕业生的理想素质的要求。同时强调跨部门和跨学科的项目学习与合作在教学工厂理念中的重要性,从教学角度看,它是对学生情商的锻炼;从企业或社会角度看,它则是团队精神的体现。

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篇9

>>中美酒店与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广告学本科课程体系研究初探英国高校地理规划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启示论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工学结合下的本科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适应新形势高等护理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素质模型在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应用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地方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高校本专科思政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普通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中韩旅游高等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现状与比较分析中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基于信息化背景的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中美高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中美高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邵进刘云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本文以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比较研究项目”为基础,凝练出中美高校课程体系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自由选修、交叉复合培养、课程层次、研讨课程这五个方面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中美高校课程体系在五个方面的差异,且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高校发展背景等因素探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关键词:中美高校;本科课程;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本科教育是高等院校的立校之基。中国要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本科教育。近年来,我国一批高水平大学在进行本科教育改革时,希望借鉴美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成熟经验,以“他山之石”来提升我国的本科教育水平。国内高等教育界对于中美两国各高校的本科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也有很多比较分析,但全面地比较两国高校各个院系本科课程体系的文献还较少。南京大学为了更好地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组织本校所有院系进行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比较研究”,28个院系共比较研究了美国几十所一流高校相关院系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在各个院系研究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这一高校本科教育的关键要素入手,全面分析了中美一流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异同,这对我国高校借鉴国际经验、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中美高校本科课程体系的异同

在培养目标上,中美高校都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本科教育目标。如斯坦福大学是要培养“有教养和有用的公民”,斯坦福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有“一技之长”,还应注重思想修养和社会责任,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和公民领域共同成长,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1]。麻省理工学院提出要培养“受过教育的人”,必须具备三点素质:理智、知识和智慧。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中美高校虽然在本科教育理念上表述各有不同,但其强调的本科教育的精神实质和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高校本科教育的基础,体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比较研究项目”,初步凝练出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共性特征,即重视通识教育、自由选修、交叉复合培养、课程层次、研讨课程,同时还比较了我国高校在这5个方面与美国高校存在的差异。

1.通识教育

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根本目标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基本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的人才。以哈佛大学和南京大学为例,如表1。哈佛大学课程体系含核心课程、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模块,南京大学在2009年实行“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后,总学分从160~170分减少至150分,含通识通修、学科专业和开放选修三个模块。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必须在通识课程的八个领域内,每个领域选取一门课程,南京大学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4学分的通识课程。

表1哈佛大学与南京大学本科课程结构比较表

哈佛大学

南京大学

总课程

32门课程

总课程

150学分

核心课程(8门)

八个领域:审美和解释性理解,文化和信仰,实证和数学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的科学,物质宇宙的科学,世界上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每个领域选取一门课程

通识通修(49~5分)

公共基础课程:政治课,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等等。通识教育课程:七个领域,包括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文学艺术与美感,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学生必须选修14学分以上

专业课(16门)

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

学科专业(41~62学分)

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选修课(8门)

自由选修课程

开放选修(31~52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创业就业课程,公共选修课程

在通识课程比重方面,哈佛大学本科学生修读的32门课程中,核心课程有8门,即通识教育课程占总课程的1/4。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改后,开始强调通识教育。通过比较可知,南京大学的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仅1/10左右,而美国高校的通识课程在本科课程总量中占到1/4到1/3左右。

在通识课程内容方面,哈佛大学把实证和数学推理单独单列出来,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强调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耶鲁大学等美国高校也把推理定量作为通识核心课程。南京大学在逻辑推理方面开设了逻辑思维与表达、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两门通识课程,但与美国高校相比,在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资源仍相对不足。

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美国高校集校内外力量研究论证,将各类课程科学搭配组合。我国仍有许多高校在通识课程配置上没能将多学科、跨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课程整体性较弱。

2.自由选修

美国高校鼓励学生自由选修课程,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都有1/5到1/3的任意选修课,这些课程区别于通识教育课程,它没有任何限制,完全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各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2]。我国大学专业课程比重较高,专业必修课加上专业选修课,总的专业课程比重高达60%~70%,跨专业任意选修课比重相对较小。

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南京大学为例,在理科、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各选取2个专业分别比较[3],伯克利分校总学分120分,南京大学教改前160~170学分,教改后150学分。

表2伯克利分校与南京大学专业课学分及其占总学分比重比较

伯克利分校专业课程比重相对较小,历史学的专业课占总学分的40.8%(见表2)。教改前南京大学历史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54.4%,比伯克利分校要高出10多个百分点,再加上大量的公共必修课程,自由选修课程的比重不到10%。教改后南京大学将专业选修、跨专业选修及创业就业课程等一起归入开放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选修空间,自由选修的比重大幅提高,达到20.7%~34.7%。

伯克利分校专业课程比重在各学科之间也存在差异。理科专业课所占比重比较高,如化学专业高达60.8%。教改后南京大学理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比重还是比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高,如化学专业比历史学专业高10多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更为强调专业基础的理科专业上,中美高校均设置了相对较多的专业课程,这是由理科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的。

3.交叉复合培养

美国高校本科课程设置强调跨学科学习,在选修课程上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在选修课程涉及学科范围上有一定的广度。如耶鲁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分为四大领域:文学与艺术类、建筑学史学类、人类学社会学类、天文学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生要获得学士学位,至少修读36门课程,但要求学生必须在自己必修的领域之外,完成12门课程的学习,占本科所修读课程的1/3,并且来自同一个系的课程不得超过4门,一个领域内的课程不得超过6门[4]。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拓展学生在社会、科学、历史及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国内高校很少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完成跨院系选课门数及限制在同一领域选课的门数。

美国高校除了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外,各专业都会开设多学科交叉复合课程。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态学专业为例,与生态学相关的交叉课程就有4门,生态学中的电脑模型介绍、植物生态学、热带地区生态学、动植物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和进化学。南京大学生态学虽然专业课程比较丰富,共有25门,但缺乏这类交叉课程。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要求每位学生必修一门高级专业课程,这一课程学生可有9门选择,除了纯粹的物理学课程之外,还可选择与物理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如生物物理、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地球物理、地球物理系统等[5]。国内许多高校的学生仍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学习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研究视野的开拓以及研究能力的提升。

4.课程层次

美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非常注重课程梯度,在完成规定的低层次课程、储备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后,才能进入高层次课程的学习,同时重视低层次的入门级专业课程。如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专业规定:一年级学生最少成功修完7门课程后可以升入二年级,二年级学生最少成功修完16门课程后可以升入三年级,三年级学生最少成功修完24门课后可以升入四年级,同时还规定前两个学年必须修完4门专业预修课程以及2门跨学科专业预修课。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课程设置上是按宽口径原则,把本科生课程分为低级课程、高级课程,实行分阶段培养。低级部分降低专业课程的要求,含有大量实用性高的课程,高级部分才进入较高要求的专业课程。

国内一些高校在注重专业课程层次设置的同时,往往忽略低层次专业课程,但这些课程能让学生尽快了解所学学科领域,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如今国内部分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这类课程的重要性,如教改后南京大学开始设置新生导学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早制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5.研讨课程

美国高校的教学是同交流、讨论联系在一起的,研讨课程在课程中占很大比重,已是美国本科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讨课程分成多个层次。在一门研讨课上,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交流,研讨课的授课对象不仅有不同年级,而且有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系除了普通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中还有大量的研讨性质课程,例如新生研讨课、二年级研讨课、高年级研讨课等。研讨课程往往在不同学期由不同的教授授课,每学期的主题都可能在改变,不断有最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到研讨课程中。南京大学天文学院目前主要有2门研讨课程,且由固定的教师指导,缺少高能天体物理、太阳物理、空间科学和技术等主题的高年级研讨课。

杜克大学规定,主修历史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9门专业课,以及初级研讨课与高级研讨课各1门。如在历史“法律与政府管理”这一方向下开设的13门专业课程中含4门初级研讨课和4门高级研讨课,可见在专业课程中研讨课所占比例非常大。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大力建设研讨课程,但国内高校的研讨课比重还远远低于美国高校,研讨课程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二、原因与分析

中美高校在课程体系上的差异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如传统文化、课程资源、高校发展背景等都会影响高校课程体系的形成。

第一,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着现代知识观。“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将知识看成是永远正确的[6],只需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反映在高校课堂上,就是老师上课传授知识,学生只管接受,不鼓励去思考和质疑知识的正确性。美国的文化则强调个性,鼓励学生去探索和质疑已有知识,将知识看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知识也在不断进步,强调学生独立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中外传统文化的差异,必将影响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我国以前会更强调传授知识型的课程,美国则喜欢讨论质疑类型的研讨课程。现代学科和专业体系是以逻辑分析和实验思想为基础的,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我国高校除了传统教授知识的课程外,需要补充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新型课程。

第二,课程资源的充足与否影响着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我国高校受学生人数和教师资源的限制,生师比较高,学生人均课程资源会相对较少,决定了不可能像美国一样大规模普及小班研讨教学。开设打破学科界限的跨学科课程,其困难明显要高于普通专业课程。如果不在教师评价机制上采取特殊的鼓励政策,将有许多老师不愿意开设此类课程,必将影响我国高校建设交叉复合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通识课、研讨课等其他新型课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美国高校一般采取多种奖励手段,从政策上鼓励老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开设新的课程,而且课程开发和评价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由任课老师自己组织进行,这与我国的评价方式大为不同[7]。南京大学通过“邀、聘、提、扬、止”教学动力机制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提升全校本科教学一线师资的力量与水平。高校课程发展是与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的,美国经济、科技的高度发展为高校新型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空间。

第三,美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已持续了上百年时间。哈佛大学在20世纪初就开始着手通识教育改革,而我国高校的本科课程改革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真正开始。我国高校要在十几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内追赶上美国通识教育教学水平,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比美国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因为美国可以有较充足的时间去探索、纠正因走极端、走弯路造成的错误。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已取得很大发展,但与发展了上百年的美国高校课程体系相比,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三、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我们认识到国内高校本科课程体系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发现了一些具有借鉴和启示的地方。

第一,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我国高校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设计和研究课程,确保通识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意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均衡,逐步增加课程的涵盖范围,如可开设美国高校都非常重视的定量推理等课程;在课程所占比重方面,在确保通识课程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

第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我国高校可以通过精简专业课程,增加自由选修课程的比重,提升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学生可根据兴趣学习各学科知识,建构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但在不同专业间应体现学科差异性,如理科专业就应谨慎减少专业课程比重。

第三,加强交叉复合培养。一方面,完善跨院系课程开放政策和管理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另一方面,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专业交叉课程群建设,建设一批相近学科群或学科类层面的交叉课程,同时鼓励院系之间合作开发专业交叉课程或者组建多学科背景的课程教学团队。

第四,合理设置课程层次。我国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课程之间的次序和相互联系,尤其要重视一些初始课程(如导学课等),这些课程难度不大,但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自己的学习领域,促使学生尽早制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第五,重视研讨课程教学。研讨课程也可分多个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增加研讨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比重,多开设能够进行较为深入探讨的专题研讨课程,使学生在拓宽眼界的同时能够深入地思考和探究某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嵇艳.斯坦福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与特点[J].大学(学术版),2013(4):52-59.

[2]熊耕.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2):75-81.

[3]金顶兵.中美两所一流大学本科课程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3):33-37.

[4]任钢健.中美一流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6(12):21-24.

[5]吴迪.中美综合性大学物理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J].高等理科教育,2012(2):86-93.

[6]张红霞.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纵向结构特点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0(5):67-72.

[7]张红霞.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60-65.

(上接第45页)

[18]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著.逻辑学基础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5.

[19][20]刘培育主编.中国古代哲学精华[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内容简介;213-358.

[21]周云之.名辩学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22]崔清田主编.名学与辩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3]董志铁.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2007.

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篇10

加入wto后,随着国际经济往来的增加,大量的外资将涌入我国市场,国内也将有更多的企业和资金走出国门,实现与国际接轨。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种新的会计业务也将涌现出来,这对我国会计人才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工作技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当水平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参与管理和决策的能力等,还要求会计人员也要懂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较广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对我国以前单一的专业型会计人才的挑战,也是对我国会计教育的挑战。

加入wto后,我国会计教育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调整教育目标,从培养核算型会计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以前,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大多停留在培养核算型会计人才方面,倾向于低、中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这些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一般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等基本会计技能的操作,很少或基本不参与决策分析和企业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在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下,要求会计除了具有反映功能外,更多地是要应用于企业管理;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化、网络化,会计人员将逐渐从过去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预测、决策、分析等企业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了能完成一般核算业务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管理的能力;此外,加入wto后,要求会计人员还要具备处理跨国公司会计业务的能力和参与跨国经济管理的能力。所以,加入wto后,会计教育应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适时地调整不同会计人才的培养比例,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应更加系统化、全面化。

以前,我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纯专业课方面的内容,其他相关课程和一些基础课的设置较少,而且要求掌握的程度也不高。比如外语,除了一些国际会计专业对此要求较高外,一般会计专业都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较低,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就很难适应跨国经济业务的需要。因此,加入wto后,会计教学的课程除了要保留必要的基础课和会计专业类课程以外,应适当地减少纯会计课程,相应地加大相关课程的设置比例,包括经济、财政、管理、市场、金融、投资、法律、决策分析等等;此外,在基础课程上还要加大对计算机、信息处理、外语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增设有关跨国经济、国际文化及国际惯例等方面的内容。对基础课、专业课和相关课程的课时比例加以适当调整,使会计教育内容尽可能地满足在全球化经济形势下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2.选用高质量的教材。

现阶段,我国会计专业教材五花八门,水平层次不一。2001年6月,《中国财经报》曾对我国会计教育状况作过一次调查,从对全国十四所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对所使用的教材是不满意的,学生们渴望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总体倾向于选择西方原版教材和名牌高校教材。因此,在我国加入wto后,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也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在会计教材的选用上,也应尽可能地按照国际会计的要求,或者与国际会计保持一致,使培养出的学生在会计基础知识及相关基础知识上更好地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3.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可以弥补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和相应的高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提高我国会计人才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改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适应现代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改革教学方式。

首先,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采用各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适应对具有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决策果断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其次,强化模拟实习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前的会计教学多采用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接触实际业务,大学毕业生不会做凭证,不会写简单的财务分析的情况屡见不鲜,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入wto后已对会计人才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模拟实习和案例教学。根据实际材料设计一些模拟练习,通过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同时对会计业务及其处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外,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国内外案例加以分析、讲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使他们加深理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充分做到把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际业务处理。学校可以和部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些参与企业实际业务处理的机会;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联系一些单位,积极参与实际业务的处理。这样通过实际业务的亲身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改进教学手段。

改变过去单一的“黑板式”教学手段,多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知识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适应现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另外,为了适应加入wto后对国际会计人才的需要,在教学手段上可改变过去单一的汉语教学模式,而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3.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