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十篇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十篇

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8:28

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篇1

关键词:美国公民;教育;实施路径

研究美国公民教育及其实施路径,合理地进行批判和借鉴,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中外历史上不同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有益经验,更好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认识,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科学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再次,有利于开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视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美国公民教育实施路径的理论基础

1.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理论。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方法做出了许多理论见解。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提出学校教育要有实践性,让道德规范得到实践,道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人们在社会中参与社会生活,方可体验社会,感受道德的魅力。所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而不是靠外部的强制灌输。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这是美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学校公民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完成公民教育的任务,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这为美国公民教育注重社会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2.柯尔伯格认知发展模式。他对道德的认知发展研究比较多,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式,提出了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道德认知的规律,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儿童的道德行为做出及时反映。他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以道德两难故事诱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其道德判断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关心团体人员的共同发展。他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为美国公民教育注重持续教育影响提供了理论准备。

3.拉思斯的价值澄清理论。价值澄清学派提出了价值澄清的方法理论,强调价值对行为的影响,希望用正确的价值去指导学生的行为。价值澄清方法在西方各国传播很快,因为这一方法重视现实生活,具有可操作性。拉思斯认为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价值澄清的过程、方法和技巧,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已有的价值观念。所以教师不能把现有的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澄清价值,使学生自觉形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教师不得干预。价值澄清方法理论对于美国公民教育的实施路径重视操作性具有指导意义。

二、美国公民教育的实施路径

1.以课堂教学为基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美国公民教育善于运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道德思想进行影响教育,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美国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灌输美国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多层次有差别的进行公民教育。美国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内容进行影响渗透教育,从多个角度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倡导国家价值观。

2.加强校园生活的管理,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美国很重视校园生活环境的管理,重视在校园生活中体现国家主流意识与教育理念,给学生以润物无声的熏陶,对学生的道德素质产生无形的影响作用。采用学术活动、体育运动、心理咨询、志愿者活动、社会媒介、参观博物馆等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寓公民教育于校园文化中,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和熏陶中受到教育。

3.采用其他社会途径进行公民教育,使公民教育取得综合的教育效果。第一,通过宗教活动进行公民教育。美国宗教势力每时每刻都以上帝名义向大多数美国人灌输符合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宗教信条,宗教活动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普遍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进行公民教育,使人们从思想到行为习惯的转化得以顺利进行。第二,政治活动中的公民教育。美国通过政治活动,宣传美国政府自己的政治主张,影响全国的公民对美国政治的信仰,从而使民众支持美国政府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充满希望和崇拜。第三,利用大众传媒对公民进行宣传教育,影响社会舆论环境。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中,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与整合方面的重要角色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它已经成为美国公民教育的重要实施路径。美国政府利用大众传媒大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四,美国公民教育还采用网络途径对公民进行教育。美国公民教育采用网络路径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表现。利用网络去影响公民的思想、言论,了解公民的思想状况,加强同公民的沟通交流,使公民教育更好的实现目标。

三、美国公民教育路径的借鉴价值

美国公民教育的实施路径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首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与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其次,重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再次,重视隐性教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最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概言之,深入研究美国公民教育的实施路径,坚持理性的态度,扬弃的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的吸收和借鉴其公民教育的积极因素与合理成分,优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更好的发挥立德树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承绪译.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篇2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提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建议。从笔者目前搜集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两种意见:少数优秀的高职由专科层次升格为本科;现有的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化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这两种路径都意图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实行职教和普教的二元体制,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职业教育,但是教育类型和教育机构类型是有区别的。教育类型的核心是教学计划,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5a(理论性的)和5B(职业性的)的表述,教育类型指的是将教学计划落实为具体的课程体系。教育机构是实施不同教学计划的办学机构。任何一个本科层次的教育机构只要实施了职业性的教学计划就是在进行本科职业教育。一、英国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英国是在大学之外建立一种专门机构———多科技术学院,来实施本科职业教育。但这些机构发展起来后又主动模仿大学,最终在获得与大学相等地位的同时也越来越“像”大学。英国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与其教育体制和文化心理密切相关。首先,在中等教育阶段就已经分流为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这种二元制度很自然地被延伸到相对应的高等教育阶段。其次,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大学,仍然受自由教育传统的影响,认为致力于人格完善的教育和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是两种不同的任务,职业教育无疑会降低大学的格调。尽管经济的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有庞大的需求,但是当时大学开设的却主要是古典人文和基础自然科学的课程。再次,英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出于学历金本位的文化心理,人们担心大学入学人数的激增会冲击精英教育,导致大学的培养质量下降、学位贬值,于是支持建立一种非大学机构,实施与工商业紧密联系的平民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大众化的任务。既然大学不可能纡尊降贵进行职业教育,社会工商业的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又不可以忽视,那么只能通过新建另一种非大学的机构这一折中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于是,英国在1969~1973年间建立了30所多科技术学院,1989~1991年又建立了4所[1]。多科技术学院招收学生的标准较低,采用灵活的学制,扩大了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面向市场办学,进行各种职业课程的教授,引入职业资格证书,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保证技能培训的质量,深受社会大众和工商业界的欢迎。这些多科技术学院没有学位授予权,从建立开始一直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争取和大学获得同等地位。直到1992年,英国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解体,多科技术学院才获得学位授予权,可以改名为大学,并且与大学一起由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拨款,和大学处于同等地位。以英国为代表的这种模式虽然一开始在政策上有意将职业教育机构和普通教育机构严格分开,但是之后的发展证明两种教育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传统大学有职业漂移的倾向,大学中应用型和职业型的专业越来越多。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也不断向大学学习,主动模仿大学,有了不同程度的学术漂移现象,如开设更多学术性课程,鼓励科学研究。如今两种高等教育机构并不像过去有这么泾渭分明的界限,但这两种机构也不可能变得完全相同。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的大学没有转变为以学术性教育为主的大学,而是继续保持职业教育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其主要职能还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英国大学的科研评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是大学获得科研经费的决定性依据。多科技术学院1992年之前被排除在Rae和申请研究基金之外,升格为大学后,只得到极少的研究赞助。而大学在研究方面已有先发优势,“这种‘马太效应’的倾向似乎还在增强:1992年那些被评为二级的学校得到了一些研究赞助,然而,到了1996年它们什么也没得到。”[2]二、美国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美国是在大学中以职业性教学计划的形式实施本科职业教育,各大学根据自身的理念和定位选择是否开设职业性教学计划及开设多大比例的职业性教学计划,而不是将社区学院升格。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之一是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学制两年。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社区学院想要升格成州立大学,但在1960年由克拉克•科尔主持的《加州高等教育规划》中将社区学院确定为为转学四年制院校提供课程教学、职业和技术教学以及普通或自由艺术课程教学的学院[3]。那么,美国的本科职业教育在哪里进行的呢?在卡内基大学分类中有两种特殊学院:工程学院(Schools of engineering)与技术院校(other technology-relatedschools),它们专门提供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这种特殊类型的学院分别只有8个和57个,占美国大学总数的比例为0.2%、1.3%,注册学生占全美注册学生的0.1%、0.2%①,而且后者还多是私立的营利性院校,所以这并非实施本科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美国大学本科职业教育其实是在大学中进行的。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分类Cip2000,囊括了美国大学开设的主要专业,这些专业大致可以分为学术型、应用型、职业型。由于美国市场调节的力量巨大,因而大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设不同的专业,实施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教学计划。一些著名的私立大学、文理学院的本科教育以通识教育和文理科课程为主,不开设具有职业导向的课程。但是,州立大学(录取的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75%以上,授予的学位占所有本科学位的66%,占全国工程与技术学位的70%)本来就是《赠地法案》实施后为推进农工业的发展而建立的,州立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4]。早在20世纪30年代,弗莱克斯纳就批评大学像职业学校和大众服务站,而不是他心目中的以文理科和专业研究生院为核心的“现代大学”了,赫钦斯也批评大学的职业化忽视了理智的培养和具有永恒价值课程的学习。只是他们的批评也正说明了当时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是职业教育已经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大学的殿堂。1963年,克拉克•科尔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的理念,将大学描述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大学要像教育超市一样为了满足求学者多样化的需求,而制定不同种类的教学计划,当然其中就含有大量的职业导向的教学计划。1970年美国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中职业教育专业的比例为22.5%,到了199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0.9%,所占的比例和增幅都是最大的。#p#分页标题#e#美国模式的本科职业教育的形成归功于美国民众的平等、民主的观念。首先,学术性专业和职业性专业培养的人才都是社会劳动者,并没有等级上的高低。所以美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没有与学术性教育完全分开。中学阶段以综合高中的形式同时进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社区学院又同时承担了初级职业培训和文理课程转学教育的任务,所以在大学中进行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并没有遇到像英国那样强大的阻力。其次,大学应该是面向普通人的,不能因为少数精英的教育理想而忽视广大民众的诉求。欧内斯特•L•博耶在1984~1985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在学生和家长对上大学“重要原因”的评价中,名列前三项的分别是“有一个更令人满意的职业生涯”、“为一个我感兴趣的特定职业做好准备”、“获得一个好工作”[6],民众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思想,使大学从精英们的象牙塔过渡为普通人的学园,毕竟大多数的学生不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学术权威或思想大师,而只是要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三、我国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我国在大学之外设立了专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这一举措比较接近英国的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设立短期职业大学开始到90年代高职统一名称及培养目标,经过20多年的曲折发展,到2007年我国已经建立了1015所高职院校①,在校学生人数5 165 185人②,将近普通高校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在高职教育这样庞大规模的基础上,将部分优秀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职业院校的确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但是选择这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是,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职业化程度还有待加强。与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在发展的初期真正面向企业界办学不同,我国高职院校从一开始就有极大的学术化倾向。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模仿普通本科,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备,将本科知识进行简单压缩,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训环节薄弱,校企结合也未能很好地落实,其学历比中职高,职业技能却不见得高,因此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当前各个高职院校最紧迫的任务是职业化,以工作过程或项目为中心组织课程,加强实训环节,培养真正高技能的人才。只有符合这样条件的高职院校,才能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高职升本科后,可能出现学术漂移,如果现阶段高职与大学没有职能上的分野,就直接向大学看齐,那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另外,我们还必须承认大学中有大量的专业是应用型、职业型的,普通本科高校中已经存在着本科职业教育的成分,所以美国的经验也具有参考价值。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大学本科的专业进行分类,将一部分面向某类职业或行业的专业确定为职业型的专业,区别于学术型的专业。这样分类不仅可以使一些专业能按照本科职业教育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实施职业性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还能为我们利用好专升本这条路径创造条件。不少学者曾经提出过职教和普教立交桥的问题,高职的专升本是高职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桥梁。但是学者们也担心学生在高职学习职业性课程,又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学习学术性课程,两者之间不能对接。不过,笔者认为,如果大学做好了专业分类,高职学生转学后,在大学中有对应的职业性的教学计划,而不是转入学术性的教学计划,这样立交桥的两端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上就能衔接起来了。目前通过转学继续本科职业教育的通道还很狭窄。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比例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为25%,40年代末50年代初为33%[7],这一时期正是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渡阶段,193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2%,1940年为15%,1950年为20%[8]。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了23.3%①,专升本的比例却被限制在5%②,这个比例还可以适当提高。接受来自高职院校的转学生的大学,应该以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和理工科院校为主,这些大学有大量职业性的教学计划,服务于地方经济,与地方经济结构有密切联系,有的还有行业背景,他们未必要转化为高等职业院校,但在实质上却可以实施本科职业教育。综上所述,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应该沿两种路径同时进行,一方面将一部分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职业院校,接受本校和外校的学生升学,另一方面对专业进行分类,在大学中实施职业性的教学计划,并允许学生转学到四年制大学的职业性教学计划中继续学习,且逐步扩大转学比例。

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篇3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影视素养;青少年;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3-0066-03

1前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6.12亿,使用率为73.9%。伴随读图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与影视的接触越来越多,影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国家和政府将艺术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影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视素养教育与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特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呈现方式历史性变迁来越明显,文字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边缘,而图像逐渐走向舞台的中央。视觉文化传播是影像媒介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形态。

在视觉文化时展过程中,电影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从传播内容的生产来看,电影创作由于制作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实现起来难度较高,因此是一种集体参与的创作,尤其是电影进入工业化时代后,电影的制作难度和周期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从传播内容的消费上来看,电影是在电影院场域下进行的“白日梦”,电视在家庭中回归了现实,互联时代传播有了现实却失去真实,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把媒体和现实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影视素养教育能够促进视觉文化传播的发展影视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大量优秀的行业人才,也增强了青少年自身的能力。受众的影视素养是指受众对影视作品的认识、解读、分析的能力。较好的影视素养指的是不仅要读懂影视剧中人物的故事,更需要理解故事背后的社会价值。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对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促进视觉文化传播时代,拓展了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领域。传统的影视素养教育是“教会看电影”“教会看电视”,而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影视素养教育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电影和电视,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对新媒体平台上的各种微视频、短视频、直播等视觉文化形式的选择、评价、使用和实践制作,都是当下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3影视素养教育是视觉文化建设和传播的基础

影视的教育功能在当今的中国大众文化中,影视以其强大的媒介功能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对受众的道德修养、价值塑造、审美情趣都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影视具有教育功能的同时,同样具有娱乐功能,其教育性和娱乐性是对立统一的。曾经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影视的教育功能被提到过高的位置,这种对教育意义的过度追求违反了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的原则;而当今更多的影视作品又被过于娱乐化,对其教育性产生遮蔽。

影视素养与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系影视作品对青少年情操的陶冶、审美能力的提升、人格健全的培养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视作品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真善美。如《天使爱美丽》中豁达乐观的艾米丽,因为戴安娜王妃的去世,开始了她一系列搞笑的助人计划。影片的主题是通过幼小的艾米丽博爱之心,给予别人以爱,主人公所展示出来的人格魅力教会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

影视作品对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影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对影视作品的审美就是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视作品丰富的主题展示,让学生能够在鉴赏的过程中懂得如何發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例如:2012年上映的美国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综合了音乐音效、3D画面制作、色彩美学的应用、自然美学的诠释、拍摄构图镜头艺术等审美元素;影片《至爱梵高》用一封信作为切入点,利用倒叙的手法讲述梵高的艺术人生,作品展现美学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走近了知名画家的生活。通过鉴赏这些作品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力,在美术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

4影视素养的要素及教育实践路径

影视素养和影视素养教育在影视文化传播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受众和影视之间的基本联系不仅包括认知、解读、分析和欣赏,还应包括创作的过程。针对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这一特定的群体对象,还要对这个概念的价值取向进行补充。影视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进对影视的了解,学会批判性地接触和创作影视内容;二是通过对影视的接触和围绕影视开展的相关行为与活动,从而做到自我发展和提升。

对于青少年而言,对影视作品的批判性接触和创作是影视素养教育的起点,自我价值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影视素养两个重要的构成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只有批判性地对影视作品进行接触和创作,才能在认知过程中达到自我价值的提升。

影视素养教育既有美育的功能,又有德育的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要得到自我的发展。由于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成熟,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都需要进行关注和塑造,因此,可以说中小学是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需求是旺盛的。开展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从国家和政府层面讲,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从行业层面讲,可以储备高质量优秀人才,培育具有一定影视素养的受众,促进行业的繁荣发展;从学校层面讲,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把影视素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手段;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艺考等方式进入专业学院学习深造。

影视素养的要素和影视素养教育的要素美国媒介素养专家詹姆斯·波特提出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审美领域和道德领域。结合影视媒介的特点、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背景以及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影视素养的要素可以归纳为知识、技能以及道德等几个方面。

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影视素养的培育要坚持目标导向。影视素养教育包括递进和循环的四个要素:一是了解影视知识;二是对影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辨识和鉴赏;三是具有一定的影视创作和传播的技能;四是利用影视自我发展。

影视素养教育的四个要素层层递进、相辅相成。自我提升和发展之后,对掌握影视知识、欣赏辨识能力以及传播创作的水平都有所促进和提升,进入下一个循环。

青少年影视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实践路径是学校开展影视素养教育的指导手册。结合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特征,基于相关理论及目标需求,本研究提出中小学影视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框架,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影视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开展影视素养教育需要有政策和机制作为基础支撑和保障,包括政府的导向、行業的需求、社会的参与、学校的实施等机制;需要在相关理论体系的支撑下开展,需要实施过程性和目标性的评估加以校正,需要坚持目标导向。

5青少年影视素养培育实践案例

J学校是一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基础教育形态。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校园和教学设施,并配备年轻优秀的教师,以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活跃的创新思维、鲜明的个性特长、自主的交往能力、独立的人格魅力、博雅的素养品质”为育人目标,开展影视素养教育拥有很好的硬件保障和理念引领。

J学校影视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J学校在影视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上,牢牢把握视觉文化传播这一时代背景,把影视素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视素养教育推动素质教育、打造校园文化、构建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重点从该校影视素养教育路径中的基础层的建设进行探查。坚持基础先行,开展学校影视素养教育“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建设一批场馆——创设多维立体保障的教育环境、打造一批教师——打造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开发一批课程——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搭建一批平台——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平台、生成一批资源——开发适合学生使用的影视资源。

J学校影视素养教育实践措施J学校影视素养的教育实践措施,主要是学校对影视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在影视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学生参与的全员导向,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实践导向,在资源选择上注重价值导向。这几点或可供参考借鉴,概括起来就是强化影视素养教育工作、学生参与的全员导向、课程实施的实践导向、资源选择的价值导向。

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篇4

英国是在大学之外建立一种专门机构——多科技术学院,来实施本科职业教育。但这些机构发展起来后又主动模仿大学,最终在获得与大学相等地位的同时也越来越“像”大学。英国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与其教育体制和文化心理密切相关。首先,在中等教育阶段就已经分流为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这种二元制度很自然地被延伸到相对应的高等教育阶段。其次,2o世纪6o年代的英国大学,仍然受自由教育传统的影响,认为致力于人格完善的教育和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是两种不同的任务,职业教育无疑会降低大学的格调。尽管经济的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有庞大的需求,但是当时大学开设的却主要是古典人文和基础自然科学的课程。再次,英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出于学历金本位的文化心理,人们担心大学入学人数的激增会冲击精英教育,导致大学的培养质量下降、学位贬值,于是支持建立一种非大学机构,实施与工商业紧密联系的平民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大众化的任务。既然大学不可能纡尊降贵进行职业教育,社会工商业的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又不可以忽视,那么只能通过新建另一种非大学的机构这一折中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于是,英国在1969~1973年间建立了3o所多科技术学院,1989~1991年又建立了4所[1]。多科技术学院招收学生的标准较低,采用灵活的学制,扩大了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面向市场办学,进行各种职业课程的教授,引入职业资格证书,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保证技能培训的质量,深受社会大众和工商业界的欢迎。这些多科技术学院没有学位授予权,从建立开始一直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争取和大学获得同等地位。直到1992年,英国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解体,多科技术学院才获得学位授予权,可以改名为大学,并且与大学一起由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拨款,和大学处于同等地位。以英国为代表的这种模式虽然一开始在政策上有意将职业教育机构和普通教育机构严格分开,但是之后的发展证明两种教育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传统大学有职业漂移的倾向,大学中应用型和职业型的专业越来越多。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也不断向大学学习,主动模仿大学,有了不同程度的学术漂移现象,如开设更多学术性课程,鼓励科学研究。如今两种高等教育机构并不像过去有这么泾渭分明的界限,但这两种机构也不可能变得完全相同。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的大学没有转变为以学术性教育为主的大学,而是继续保持职业教育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其主要职能还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英国大学的科研评估(ResearchassessmeBtexer—cise,Rae)是大学获得科研经费的决定性依据。多科技术学院1992年之前被排除在Rae和申请研究基金之外,升格为大学后,只得到极少的研究赞助。而大学在研究方面已有先发优势,“这种‘马太效应’的倾向似乎还在增强:1992年那些被评为二级的学校得到了一些研究赞助,然而,到了1996年它们什么也没得到。”

二、美国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

美国是在大学中以职业性教学计划的形式实施本科职业教育,各大学根据自身的理念和定位选择是否开设职业性教学计划及开设多大比例的职业性教学计划,而不是将社区学院升格。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之一是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学制两年。虽然在2o世纪5o年代,社区学院想要升格成州立大学,但在1960年由克拉克•科尔主持的《加州高等教育规划》中将社区学院确定为为转学四年制院校提供课程教学、职业和技术教学以及普通或自由艺术课程教学的学院[3]。那么,美国的本科职业教育在哪里进行的呢?在卡内基大学分类中有两种特殊学院:工程学院(Schoolsolengineering)与技术院校(othertechnology-relatedschools),它们专门提供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这种特殊类型的学院分别只有8个和57个,占美国大学总数的比例为0.2、1.3,注册学生占全美注册学生的0.1、0.2①,而且后者还多是私立的营利性院校,所以这并非实施本科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美国大学本科职业教育其实是在大学中进行的。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分类Cip2000,囊括了美国大学开设的主要专业,这些专业大致可以分为学术型、应用型、职业型。由于美国市场调节的力量巨大,因而大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设不同的专业,实施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教学计划。一些著名的私立大学、文理学院的本科教育以通识教育和文理科课程为主,不开设具有职业导向的课程。但是,州立大学(录取的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75以上,授予的学位占所有本科学位的66,占全国工程与技术学位的7o)本来就是《赠地法案》实施后为推进农工业的发展而建立的,州立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早在20世纪3o年代,弗莱克斯纳就批评大学像职业学校和大众服务站,而不是他心目中的以文理科和专业研究生院为核心的“现代大学”了,赫钦斯也批评大学的职业化忽视了理智的培养和具有永恒价值课程的学习。只是他们的批评也正说明了当时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是职业教育已经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大学的殿堂。1963年,克拉克•科尔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的理念,将大学描述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大学要像教育超市一样为了满足求学者多样化的需求,而制定不同种类的教学计划,当然其中就含有大量的职业导向的教学计划。1970年美国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中职业教育专业的比例为22.5,到了199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o.9,所占的比例和增幅都是最大的。美国模式的本科职业教育的形成归功于美国民众的平等、民主的观念。首先,学术性专业和职业性专业培养的人才都是社会劳动者,并没有等级上的高低。所以美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没有与学术性教育完全分开。中学阶段以综合高中的形式同时进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社区学院又同时承担了初级职业培训和文理课程转学教育的任务,所以在大学中进行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并没有遇到像英国那样强大的阻力。其次,大学应该是面向普通人的,不能因为少数精英的教育理想而忽视广大民众的诉求。欧内斯特•L•博耶在1984~1985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在学生和家长对上大学“重要原因”的评价中,名列前三项的分别是“有一个更令人满意的职业生涯”、“为一个我感兴趣的特定职业做好准备”、“获得一个好工作引,民众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思想,使大学从精英们的象牙塔过渡为普通人的学园,毕竟大多数的学生不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学术权威或思想大师,而只是要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篇5

要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必须对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作出科学描述,正确理解和定义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探索欧、美、日等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一个高等教育强国应具有这样的普遍特征:第一,首要标志是有一批跻身世界优秀大学群体的高水平大学。第二,重要特征是拥有较大的高等教育规模,较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第三,核心特征是高等教育总体质量居于世界领先行列。第四,终极目标是高等教育体系应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良性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根本保障是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高等教育大国与高等教育强国是两个关系密切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表现为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大向强过渡。我国必须从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着手实践,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

二、我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

要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比较和欧美等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办事,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我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规模绝对数量多但比例低。第二,高等教育的布局、层次、类型和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学历结构、师生比均不足。第三,科研经费不足,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第四,缺乏科学管理,依法自主办学的自没有得到切实落实,缺乏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第五,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低,高等教育产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许多影响因素。第一,经济因素。高等教育是一个与经济社会需求最为密切的领域,只有国家经济发展了,投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经费多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才能得到保证。由于国家对高校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第二,政策因素。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是政府,政府既是举办者,又是管理者,还是办学者,使得高等学校对于政府的依附程度很强。教育政策中的经费投资体制、评价和评估制度等,它们作为政策导向,引导着教育行为方式的选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央政府政策滞后,地方政府的支持、监督力度不够,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力也不足。第三,环境因素。从国内教育环境看,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受到了外部环境中社会价值观和风气的影响。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追求表面、讲究排场的教育环境,导致教风和学风的不端正,教师变成赚钱的工具,学生混文凭等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地影响了教育质量。第四,专家从评估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教师发展机制等分析,认为高校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第五,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价值取向都存在一些问题,而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基础。

三、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及措施

从世界范围看,存在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路径。第一,自下而上的建设路径,代表国家是德国和美国。两国都是有一所或几所大学改革,提出了创新理念,再影响波及全国。如德国的洪堡和柏林大学,提出大学应具有教学和科研的职能,众多大学纷纷效仿,使得德国一度成为世界性的学术和科研圣地。而美国各学校也都是自发改革,而后国家才在经济、法律政策上给予肯定和支持。第二,自上而下的建设路径,以日本为代表。二战后日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国家教育,在“科技立国”等思想的指导下,致力于教育改革和科技进步,这些措施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选择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建设路径,即处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下,各高校自主进行创新改革。在这一路径下,政府和各高校将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应合理定位。

1.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

(1)将追求真理、发扬学术民主作为大学精神的核心。大学要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骨气和勇气,鼓励师生自由探索,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努力形成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奋发向上、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和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

(2)确立国际化、信息化、多样化、创新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

(3)将研究和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等适应时代进步、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4)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思考“两个问题”,精心制定“三个规划”,即认真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精心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

2.以质量作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

(1)全面实施高等教育的“质量工程”,建立质量保障制度。把教学放在高校工作的中心位置,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更新教材内容,强化研究型学习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2)高校要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各行各业培养大批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3)高校规模和质量要统筹起来,加大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起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引领作用。

(4)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以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牵引、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校教师队伍。

3.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

(1)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布局结构合理、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培养目标、学科布局、资源配置和地区分布等方面,处理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性大学、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理论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资源的富集地区与相对稀缺地区等一系列关系。

(2)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工作,适应科技和时代要求,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既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适应长远发展,培养新兴产业需要的各类紧缺人才。

(3)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4.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增强高校创新能力

(1)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推进一批大学和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积极发展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前沿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3)加大国家对高校科研基地和创新团队建设的投入。

(4)要不断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国内著名高校要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强强合作、强项合作,在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采众长,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

5.加大投入,创新管理投入和管理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

(1)各级政府加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强大保障。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投入体制。

(2)创新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高校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坚持依法治校,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3)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

(4)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专家学者、广大教师办好学校的积极性。

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高等教育强国的判断标准问题

高等教育强国具体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事实上,这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但不能简单地照搬欧美等国的标准、体制与体系,这是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别要注意的问题。我们需要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需要适应自己具体的高等教育环境,需要有自己的高等教育特色,特别是要建立起能够为国人所广泛认同的“什么是优秀大学”的观念,要建立起能够有效满足国家各个方面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

2.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问题

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因素存在本质的关系;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存在本质的联系,这是教育的内外部关系的规律。我们在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中必须遵守和重视这个规律。高等教育系统要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形成良好的功能耦合关系,要能够适应和满足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要,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外部动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不竭源泉。各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系统,德、智、体、美、劳等高等教育子系统要统筹发展,进而实现教育系统整体的发展与提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坚持在我国高等教育现有基础上,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提高水平,提高质量,不能急功近利。

3.意识问题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会认识到,一个稳定的社会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借鉴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我国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树立学术自由、公平竞争、服务社会的创新意识。要采取各种措施,使学术自由有组织与制度保障,增加老师、学生的自由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我国的学术资源在形式上也是通过竞争进行配置的,却经常受到各种“关系”的左右,公平竞争至关重要;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才能够保持持久的创新精神,才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社会上获得资金,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扮演高校治理与学术研究引路人的角色,单纯地模仿或输入其他国家的体制是承担不起这种角色的,我国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就必须依赖我国高校与学者的自我创新。

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篇6

1健美操教学和美学渗透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健美操教学和美学渗透之间的关联性很大,这种联系的紧密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教育主体的身心能够达到美与善的统一。从这个方面来看,健美操教学与美学渗透之间就有很紧密的联系。其次,健美操运动作为一项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对陶冶情操、矫正体形、审美能力等也有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因此,也可以说健美操运动的教学过程即是促进人体全面、健康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培养过程表明健美操教学和美学渗透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最后,以体育美学的角度来看,人即是用美学发展的角度来创造的物体。所以,可以说健美操的教学过程遵循着美学规律和教育规律,两者是相互契合的关系。

2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实践路径   

健美操教学系统的过程性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见图1)。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反馈、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几个方面的实践路径。2.1教学目标的美学渗透路径   高校健美操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健身塑体,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审美的能力;使学生全面的学习健美操相关的技能知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师应该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结合健美操运动自身的特点,在增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全学生的品质人格、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寻找、分析教材中美的因素,科学合理的将它们制定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有审美的体验。使健美操运动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

2.2教学内容的美学渗透路径   

健美操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和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是完成健美操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依据。在高校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重新审视健美操运动的作用和意义,将教学内容和自己的实践经验融人到教学工作当中,把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美的知识,并且把这些美的要素通过美学渗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可以在进行健美操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2.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美学渗透路径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高校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丁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具有美学渗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学渗透的效果。所以,在高校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适当的美化,将美化纳人美学渗透教育中,进而促进美学渗透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展开。除此之外,还应该在课余活动中创造出美的要素,要选择具有美的音符的背景音乐,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手段运用和方法选择要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性特征。

2.4教学反馈的美学渗透路径   

教学反馈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方法和内容表现出来的。对于高校的健美操教学而言,教学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练习反馈才能判断出学生的动作是否达到了标i佳。因此,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去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及时的、科学的、合理地调节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要积极地通过教学效果来引导学生追求美。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不良的身体姿势,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身体形态,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韵律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气质都有质的变化,与此同时,还会使学生更深人地认识美、了解美、追求美。

2.5教学环境的美学渗透路径   

教学环境这一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人忽略甚至是无视。任河的教学活动都必须要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这个教学环境既可以是具体的,又可以是无形的。高校健美操的教学也是一样,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对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健美操教师应该积极地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展现环境的美育效果。如整洁的地板、明亮的壁镜和设施齐全的场馆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全身心地投人到动作练习中,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人到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学生经常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下进行健美操的学习和训练,长期的耳濡目染,会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热情,以及对美的追求,进而提升练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6人际关系的美学渗透路径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始终与实践活动同时存在的,因此,他们的美感是都是带有情感因素的动作展现。学生的情感是非常丰富且突出的,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情感变化的规律,通过健美操运动的美学感应,激发学生的冲动、兴趣、欲望等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学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塑身健体的同时,也有美的视觉享受,提高审美的认识能力、感受能力和修养,使学生保持性格的开朗、精神的偷悦,拥有坚强的意志,使身体和心理同时受到培育。

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篇7

【关键词】百森商学院;创业;创业教育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影响下,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创业契机。所以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不仅关乎高校自身发展,更是人才竞争战略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各高校中位于波士顿市郊的美国百森商学院以其独特的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教学方式而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一、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特色

(一)独特的教育理念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在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认为,创业精神是一种思维、推理及行动方式,其核心是创造或识别机会,并抓住机会的能力。美国百森商学院百森商学院的一位教授认为,适应“创业革命”时代的大学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美国高校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所谓“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就是指培养受教育者基本的创业素质。对创业教育内涵的表述更加侧重于对自我发展机会的捕捉和把握,不仅要培养创业所需的精神品质,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将创意付诸实践的行为。在整个创业教育理念中,美国百森商学院将创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来逐步实施,在创业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创业素质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核心性质。

(二)多样化的课程结构设置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

美国百森商学院在建构创业教育课程结构时,将教学计划内和计划外的为受教育者“设定创业遗传代码”的一切活动,都列入创业教育课程。他们把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创业遗传代码”和有关创业的社会知识进行了整合,百森商学院就是在课程整合理论指导下建构的“创业学”课程体系,这种具有整合性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学习者置身于创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的大背景中,引导学生关注与创业相关的一些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课程种类包括大类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三门。

(三)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是创业教育发展的蓝图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美国在实施中明确的提出高等学校是“创业者的熔炉”的观点。创业研究是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美国创办了有关创业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五种学术期刊,美国的所有高校都参与创业教育的研究。高等学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创业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为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蓝图。

(四)富于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核心

具备良好的教育理论的引导,除了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外,还需要有效的教学方式,才会使创业教育课程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是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有系统有重点地学习人类丰富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途径。美国百森商学院在落实创业教育理念的实践中同样注重课堂教学。但是,他们没有单一的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而与探究性教学方式相联系。这样才有利于为受教育者“设定创业遗传代码”,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所以,在美国百森商学院,教室不是“classroom”,而是“clash-room”意味着教室是思想碰撞火花的地方。

二、美国百森商学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将终身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中

创新思维这一理念的本质在于灌输一种思想意识,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创业教育思想的熏陶。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在学生的心理和观念上做一个转变,要把被动适应工作需要变成主动设计职业前程,这样就把心态建立在自己的价值上,建立在自己的主动性上,建立在自强不息的意志上。创业教育实施的初衷和前提是培养学生

兴趣,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和有兴趣创业,只有将那些有潜质和希望创业的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才会使我国处于探索阶段的创业教育办得有成效。也真正意义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重视对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具体应用

政府、市场、学术团体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备前提。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可具体从这三方面入手。以市场为导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适应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核心所在,政府在资金投资和制度方面给予保障,为创业教育的开展铺平道路。校企联合不仅是发展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途径,也是发展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开展的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创业课程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引导和人才配置。吸引校友会对创业项目的投资和捐赠。同样,可以将创业项目作为评价创业教育发展有效性的一个标准。分析国内具体实际,借鉴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以此为切入点来引导创业教育的发展,始终走在创业教育发展的最前沿。将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应用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三)多种教育方法和多渠道培养师资渗透创业教育的发展中

创业教育除了在理论知识上对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的课程外,重点在于采取多种实践性活动来发展创业教育,如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来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最新案例的解剖和分析是学生了解市场走向,培养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聘请知名企业家来校做讲座;与其他院校合作建立创业项目,不仅可以借鉴吸收,还可以互利共赢;建立科技园和孵化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指导创业计划,在创业计划大赛中提供评委、企业家、和各类讲座等活动,为其他校友和商业人士有机会参与创业教育;按期举行商业大赛,同时将各企业参与进来,将有技术含量的创业项目引用到企业中,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在更多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创业教师的培养是关键所在。

总之,创业教育的实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也适应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目标,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理论蓝图的指导和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改革。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的创业教育发展需要和我们国家的地理、文化、经济发展背景相协调,走一条本土化、有特色、有效益的创业之路。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2]蔡炎斌.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及实现途径.[j].湖湘论坛,2006,1

[3]梁士明.美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及启示——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为例.[j].医学教育探索,2006,5

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篇8

高校健美操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健身塑体,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审美的能力;使学生全面的学习健美操相关的技能知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师应该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结合健美操运动自身的特点,在增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全学生的品质人格、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寻找、分析教材中美的因素,科学合理的将它们制定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有审美的体验。使健美操运动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

2教学内容的美学渗透路径

健美操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和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是完成健美操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依据。在高校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重新审视健美操运动的作用和意义,将教学内容和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工作当中,把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美的知识,并且把这些美的要素通过美学渗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可以在进行健美操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美学渗透路径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高校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具有美学渗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学渗透的效果。所以,在高校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适当的美化,将美化纳入美学渗透教育中,进而促进美学渗透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展开。除此之外,还应该在课余活动中创造出美的要素,要选择具有美的音符的背景音乐,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手段运用和方法选择要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性特征。

4教学反馈的美学渗透路径

教学反馈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方法和内容表现出来的。对于高校的健美操教学而言,教学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练习反馈才能判断出学生的动作是否达到了标准。因此,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去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及时的、科学的、合理地调节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要积极地通过教学效果来引导学生追求美。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不良的身体姿势,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身体形态,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韵律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气质都有质的变化,与此同时,还会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美、了解美、追求美。

5教学环境的美学渗透路径

教学环境这一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人忽略甚至是无视。任何的教学活动都必须要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这个教学环境既可以是具体的,又可以是无形的。高校健美操的教学也是一样,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对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健美操教师应该积极地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展现环境的美育效果。如整洁的地板、明亮的壁镜和设施齐全的场馆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动作练习中,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学生经常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下进行健美操的学习和训练,长期的耳濡目染,会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热情,以及对美的追求,进而提升练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6人际关系的美学渗透路径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始终与实践活动同时存在的,因此,他们的美感是都是带有情感因素的动作展现。学生的情感是非常丰富且突出的,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情感变化的规律,通过健美操运动的美学感应,激发学生的冲动、兴趣、欲望等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学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塑身健体的同时,也有美的视觉享受,提高审美的认识能力、感受能力和修养,使学生保持性格的开朗、精神的愉悦,拥有坚强的意志,使身体和心理同时受到培育。

7结语

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篇9

学校占地面积__公顷,建筑面积__平方米。校园改造后,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改善,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现拥有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保管室、陶艺室、档案室、美术陈列室、多功能教室等各一个。

自特色学校挂牌以来,学校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始终将美育特色教育内涵的再拓展与再延伸作为学校的重点发展项目;同时,学校以清华英语“一条龙”教学实验和低年级英语说唱教学为切入点,将学科教学与美育特色资源进行整合。近年来,学校着重以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为发展平台来整合学校有效课程的“资源库”、彰显校本课程的“软实力”、延展课程涵养的“文化场”,藉此以拓展特色教育的内涵、提升特色教育的品味。

1、特色教育的精神内涵:至善至美

2、特色教育的办学目标: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3、特色教育的办学思想: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

4、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全员美育、全程美育;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5、特色教育的办学思路: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以教育科研引领特色教育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的品位。

6、特色教育的培养目标:“合格+特长”:面向全体、培养特长、全面发展。

7、特色教育的发展模式:(1)拓展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校本课程;(2)构建“美育大课堂”(以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为主体)。

自19__年起至今,我校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迈出了三大步:

1、创建阶段(19__—19__年):自19__年起我校开展了以“培养美术特长”为突破口的“优化整体办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19__年市教育局组织专家领导对我校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授予我校市两星级“美育特色学校”称号。从而确立了“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的特色办学思想和“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目标。

2、发展阶段(19__—20__年):尤其是在20__年后,在区教育局“一校一品”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调整办学思路,延伸拓展了美育特色教育的空间和内涵。我校把中国传统艺术——剪纸和陶艺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剪纸、陶艺校本教材,并纳入课堂教学;同时,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并积极参加相关的陶艺竞赛和交流活动。初步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发展模式,在20__年市教育局组织的特色学校验收评估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顺利通过验收。

3、提升阶段(20__年至现在):20__年和20__年,我校在编制“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时,定位了我校美育特色教育发展的发展目标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争创省级美育特色学校。明确了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策略为:以课题研究引领美育教育内涵的延伸与拓展。在省陶研课题研究已取得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我校在研的两个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和一个市级课题:《小学数学高年级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为突破口,做到美育教师人人有课题,事事能研究,在全校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从而在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实施途径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给与美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回顾我们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创建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特色求发展以美育塑新人”,是在一片朦胧中探寻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发展阶段,我们的口号是:“特色引领,深化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理性地看到特色学校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流行项目”,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有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潜力;提升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我们认识到,只有把课程文化这个载体做强做实,特色教育才有“本”可依。

总结三个阶段以来的工作,我们主要的工作或经验体现在以下几点:

由于各校的内外部环境、各种教学设施(含师资、设备)、学生构成(本地、外来儿童)等方面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有适合本校优势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资源。

为此,我们结合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制订和完善了《健康路小学美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和《美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对学校的课程开发作了初步的设想,确立了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美育为先,人文见长,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

经过反复论证,学校决定抓住陶艺、书画、剪纸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特色教育的主渠道。在普及方面,学校以课题组成员为主编写的校本教材——《陶艺》作为课程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施。至目前为止,我校已完成1-6年级陶艺、剪纸课的普及工作,低年级每周各有一课时的陶艺、剪纸课,中、高年级均能保证每周两课时。真正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校还在各班培养了剪纸、陶艺、书画骨干,带动各班开展活动,定期举行全校剪纸、陶艺、书画比赛;在提高方面,学校组织了兴趣小组,请专职教师辅导。首先,以美育渗透为手段,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整合美育资源。

这方面我们主要以正在做的几个课题的研究为切入点:

我校是马鞍山市首批清华英语“一条龙”实验学校之一,自2003年以来,分别以三个省级课题:《清华大学“大、中、小一条龙”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研究》、《马鞍山市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小学英语低年级说唱课实验研究》为平台,一直坚持对低年级英语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通过几年的低外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形式多样的英语学习活动,因此我们选取他们最喜欢的歌曲歌谣作为校本研究重点进行了低年级英语说唱课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我们分别从低年级说唱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说唱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说唱课教学方法的探究、说唱课与清华一条龙英语教材进行教学整合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

在三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低年级英语说唱课”,制作并使用了三本一套的校本教材—《说唱集》,在说唱课教学中探索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说唱课教学模式。

为推广、拓展省陶研课题和美育校本教材的研究成果,我校申报了另一项省级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于20__年1月开题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各年级段的不同学情,对三个学年段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做了不同的要求:

低年级以贴画写话为主要形式。教师对写话的内容并不做过高的要求,只要是写清楚图画的内容即可。随后,发展为孩子自己为写话配图,这更加体现我校的美育特色教育。低年级学生对美有了初步的概念,能够做出普通的陶艺作品,画出自己想画的画,并且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他们还能用一些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作品制作的过程,以及一些感受。

中年级以剪报写话为主要形式。采用周记的方式,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每个月教师规定主题或自定主题制作一张手抄小报。这是对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培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高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日益加强,这一学年段的综合性学习以了解国家大事与国际形势为主。采用小小新闻发言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理解的能力。每月一张小报的形式继续保留,主题为要是自定,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空间。

该项课题的研究目标为: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

其次,以美育资源为依托,营造校园“美术园”,提升环境育人的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特色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样,能共同铸造出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个情境化的“美术园”,把特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美育资源,结合美育特色,重点加强了“美育大课堂”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实施“画廊”工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校园进行整化、美化、人文化处理,精心设计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赋予学校的每个细节都有育人功能。在校园走廊和班级设立了“美文、美字、美画欣赏栏",学生的绘画、剪纸获奖作品被制成精致的画框悬挂在教学楼的每层走廊和楼梯间;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活动地点都有学生亲手绘制的校园文明警句,既有警示效果,又充满美感。

二是举办每学期一次的“班级文化”评选活动:我们以“小画廊”、艺术园地、班级艺术角为美育文化宣传阵地,发动师生,对班级文化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定期开展交流、评比活动,在“人人有作品、班班有创意”同时,让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

同时,利用学生课间时间,在校园广播网中播放学校自己制作的《艺术星空》内容。近年来,学校还举办了多项大型参与性的艺术活动和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展,陶艺、剪纸作品展等。欣赏音乐、参观画展逐渐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1、特色教育的发展还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是缺少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深入的科研指导,使特色教育活动总是局限于经验水平上。鉴于此,我们将加强教科研的整体规划和行动实施的力度,加深对特色教育的深刻理解,坚定发展特色教育的决心,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分解特色教育的要素,探寻各方面的规律,发现新的生长点,加深、拓宽特色教育的发展。

2、校本教材体系的开发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组织专、兼职美育教师进行专题学习培训,重点解决在已完成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完善剪纸校本教材,编制美育校本教材的体系框架。

高校美育教育实施路径篇10

关键词: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8-134-04

作者:贾秀雯,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贾雄,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太原,030006

基金项目:2007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音体美协调发展对构建校园文化的独特功能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709065;山西大学2007年教学改革重大课题立项[素质教育新探:综合大学音体美和谐教育模式构建与研究]成果

一、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还应该包括人格、心理方面的教育。前人研究证明,音体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独特的功效,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不可或缺的路径。音体美需要和谐发展,将三者结合起来共同作用,培养出来的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需要的人才,音体美育理应随和谐社会同步,交融渗透,相关部门互补互促,如此更能充分发挥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独特效用,因此研究构建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式样,教育模式就是学习模式。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利于我们完成任务,有利于我们作出一个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研究证明高校音体美素质教育功效虽得到了认可,但校园文化的主力军音体美教育还缺乏和谐动力;激励度和保障度:基础设施、经费、人力方面都存在欠缺;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为学校对音体美和谐教育活动的主体认识不够深入,组织不到位,目前学校在基本模式中仅局限于学生、教师等少数主体,然而音体美和谐模式也是一项较难且杂的学校体系工程,各个主体之间的协调互补是音体美和谐教育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媒体、政府、领导、学生家庭等和谐教育活动主体的缺位现象比较明显,显然不利于音体美和谐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北京奥运会给音体美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高校应该率先宣传,利用各方资源,鼓励以适当的方式积极构建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模式,使师生员工参加到音体美和谐教育活动中来,从而真正实现音体美和谐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模式的初探及构建

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在结构上应该是一种全时空的立体教育,在过程上应该是一种多途径的整体教育,音体美和谐教育模式的立体互动模式(图一)在新模式中,有四个关键点:第一,该模式深刻体现了全时空立体教育的理念,强调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它也体现出了多途径、全方位教育的特点。第二,大学生处于整个模式的核心点上,其他主体服务于这个主体。第三,高校在系统中起着中枢控制作用,有条件及时调节各主体的活动,统筹规划大学生音体美和谐教育活动,为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架起一道桥梁。第四,模式中的箭头代表信息流、资源流;各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沟通,联系,互动,最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计划的开展与运作。

通过加强各主体的联系,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整合各主体的资源,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的立体互动模式显示出强大的优势:

(一)突出了以学生为水,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体现了音体美和谐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使学生成为全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使音体美和谐教育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利器。

(二)指出了高校作为音体美和谐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推动者的地位,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计划要求从整体着眼、细致入手进行科学统筹规划。模式强调音体美和谐教育的目标设置既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脉相承,又要充分体现学校的特点、特色,学校在一整套的工作思路的指引下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使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活动更加科学化、体系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除此之外,进行制度建设与组织设计,在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高质量、高效率的运作体系,成为音体美和谐教育的有力保障。

(三)充分展示了音体美和谐教育活动师资建设的重要性,新模式使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成为教师风格化的教育,实施音体美和谐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既是实施音体美和谐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导演,也是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和倡导者,该模式使教师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在该模式中,政府有关部门在音体美和谐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资金资助、参与实施等几个方面,音体美和谐教育还是新生事物,需要由政府领导出面、学校牵头、会同社会各界,共同举办有特色的音体美精品素质拓展活动,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最终创建出独特的、高层次的音体美和谐教育体系,促进音体美和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企业的独特地位在新模式中得到了展示,一些相关的音体美企事业单位可以作为师生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供场所,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获得赞助资金,有利于音体美和谐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模式突出了学校要与企业精诚合作,合力育人。

(六)媒体的功能同样在新模式中得到了认可,学校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向全社会宣传报道大学音体美和谐教育计划,吸引公众注意,达到整个社会对大学音体美和谐教育的认同与效仿,带动与音体美和谐教育相关的各种资源在全校范围内的流动整合与优化配置。媒体的作用不应仅仅停留在宣传报道上,学校与媒体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合作,使媒体加盟于大学音体美和谐教育运作之中,通过与媒体联合举办高校大型音体美和谐教育专题节目的方式,实现学校、媒体之间的互助互动,推进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

(七)新模式同时吸引家庭参加,家庭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同理学生音体美素质的提高也影响家庭乃至全民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开展音体美素质教育活动,家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家庭可以参与对学校的音体美和谐教育活动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可以将音体美和谐教育的效果及时反馈给学校,家庭对于音体美和谐教育活动可以起到很好的鼓励和赞同作用。

三、实施高校音体美和谐教育新模式的条件

音体美和谐管理是创建校园文化的关键。模式中各主体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各个主体都相对独立,如何使各主体之间真正实现有效的、活跃的和可控制的互动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现实问题。因此,新模式的实施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而归根到底便是建立起高效率的音体美和谐教育领导体制(图二)

一套有效的教育领导体制为音体美和谐教育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不但可以用正确的理念引导活动的开展,起到统筹规划的作用,还可以为其提供资金、人员、管理、设施等各种支持及和谐运转。

四、新模式下音体美和谐教育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音体美和谐教育理念

各级领导及教育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音体美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应充分认识到没有音体美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要在高校驾御管理层中真正树立起音体美和谐教育理念,树立起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和谐教育思想;音体美和谐教育各个构成要素相互交叉、交流渗透,相互协调、有机统一,才能和谐发展。

(二)增设音体美公共选修课,普及提高相结合

高校首先应对非音体美专业学生开设音体美基础知识理论选修课程,普及音体美理论知识。其次,学校可以增设民族传统音乐欣赏、艺术体操、美术绘画和美术作品欣赏等公共选修课,学生通过感受本土音体美艺术独特的魅力,培养了民族审美观,达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化了民族和谐精神。

(三)多种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提倡校园音体美文化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宽松的学习氛围,多彩的校园文化及大学生本身浓厚的兴趣欲望,为大学音体美和谐发展,营造了最佳的空间。首先学校多组织和安排音体美活动,增设融比赛、绘画、摄影为一体的音体美活动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定期举办有关学者或专家的音体美育讲座,长期开设音体美辅导班,开展联谊活动,进一步扩大音体美和谐发展的影响力。此外发挥社团作用丰富文化文体活动。

(四)全面提高音体美教师的综合素质

音体美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是构建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所有教育力量的核心,学校要通过他们落实教育任务,又要通过他们广泛团结教育力量,鉴别、吸收教育资源,改善和利用家庭教育,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必须着眼于提高音体美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着力于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团队意志和谐共振精神,营造良好角色转换,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引、凝聚、约束和激进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