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十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十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14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篇1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专门研究中国语言中的词语和句法,赏析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文学语言功底,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人文修养。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当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可以运用专业知识直接对文学作品进行论文联盟评价,对于编辑出版等相关工作也会应对自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承载着我国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载体,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我们很难对其进行较为职业的定位。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面较广,但是却没有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相对于工程、医药、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造成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会存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学的状态,常抱怨选错了专业,在他们看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错误,他们并不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强,对本学科不热爱甚至厌恶,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在设置存在较大缺失

相对于其它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对文学知识的挖掘要更广、更深。但是现在个别学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修课时减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能够上到的实践课极少,由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汉语言课堂兴趣缺乏,所以开始淡漠汉语言课堂,使得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部分学校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学校用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毕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合理。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没上过几堂课,可是最后他们也可以顺利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都是一些现成的而且较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最后考试阶段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即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广度和深度,也可以顺利的毕业。由于这一不良现象,使得现在的很多学生完全忽视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二、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走的发展道路

(一)调整汉语言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时代的要求,培养真正具有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文学写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了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丰富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进行改变,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发展上的优势和重要性,这样也才会引得学生的共鸣。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直趋于主导地位,整个课堂上就只能听着老师在讲台前面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授课老师沉浸在那一段古代、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可是却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课堂睡觉随处可见。所以想要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讲解,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回答这一教学课堂模式,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还会影响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染能力。

(三)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现在汉语言的传播速度很广,学习汉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想要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应用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调整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运用新的历史知识、价值观进行文学解读。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涉及到的文学、写作以及语言等相关课程在相互联系中更有主要的侧重点。对于当代人员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这样可以保证新时期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四)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我们都明白事物的实用价值是决定它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的概念都较为模糊,主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观念不强、专业混乱。所以为了保证汉语言专业在社会上的立足点,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去转变,通过对学生的能力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兴趣方面的教育培养,使汉语言专业人才更符合能力型人才的要求。

(五)培养汉语言专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随着国家的发展,市场对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在很多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岗位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汉语言专业毕业生会从事语文教师、文秘、公务员、营销人员、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文案编辑人员等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口才,较广且扎实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等等。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都得到具体落实。这样才能解决他们就业面临的困境,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其铺垫一条专业发展道路。

(六)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创新,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习惯思考、喜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励学生发现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言论,在专业课上真正拥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

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特点

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身中文专业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作家以及诗人,但是这些职业俨然已经与当前的时代需求发生脱节,没有较多的应用性特征。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诸多高校也出现了一些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专业,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在应用性方面上仍有待提高。尤其是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甚至不知道应该从事什么职业,能够从事什么职业,也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相较于其他工科专业持续走向了低迷。如果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来看,就能够发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上,往往与实践性相关知识相连甚少,普遍是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语言、对文学、对汉语的分析与应用上,也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性上存在着较大的欠缺,与时代需求相脱轨。

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必要性

结合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特点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十分有必要。只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才能够满足社会的切实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从而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尤其是现如今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俨然已经成为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素。只有如此,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将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践能力,转化为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进而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推动社会的素质发展,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根本需求。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可行性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已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那些诗歌、古文等让广大人民群众望而生畏的东西,更涉及普通大众也能够领悟,也有需求的人文文化、语言表达艺术、品位趣谈之中。例如,在新闻、广告、演说、说明等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说在社会中的应用极为广泛,而提高其应用性的范围也极为广泛,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具体来讲,根据汉语言文学其本身的实质性特点,就已经决定了其自身拥有可用性。这是因为汉语言文学的形式种类多样,所以也能够满足社会各个群体的不同需求,对雅趣者而言可以提供他们喜欢的诗歌与散文,对于庸常者而言则可以提供影视、广告以及一些笑谈,这也正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思维的表现。同时,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成熟性,也决定了其自身拥有易用性。这是因为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雄厚的语言理论基础,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汉语言文学往往是与整个民族同在,它记录着在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情感以及发展,因此,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也具备人类的易用性。

4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具体方法

人类获取知识的根本目的与根本动力都源自于应用,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意义,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第一,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体制的优化改革。要想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浓郁的文学性质变成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使汉语言文学彻底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就必须要从整个学科体系的优化改革入手,只有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首先,要以就业的观点对学科课程设置进行指导与改革,要求所学知识必须具有实用性,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中。其次,要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进行改革,要侧重于对学生汉语语言文学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将学生的考核成绩重点放在实际能力考核上,并辅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能力。同时要改变以往对学生汉语语言文学能力只单单以写作为评判标准的考核模式,而是应该将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统统算入考核范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测评,进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后,对现有汉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精简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强化汉语言文学核心教学内容,为汉语言文学增设全新的应用性课程,加设协作、交际礼仪等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汉语言文学技能,促进其汉语言文学能力的发展。第二,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就必须做好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实用内容,而恰恰这四个方面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用性的主要体现方面。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严格按照这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拥有流畅的阅读能力,娴熟的写作能力,优秀的沟通、交流能力。尤其是就阅读能力而言,阅读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有计划的引导并且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掌握阅读能力,从而在自我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在文字的细嚼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化的瑰丽美感,从而促进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根本目的所在。同时,这也对帮助汉语言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就业中展现出专业优势,克服目前许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眼高手低而被淘汰的困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多开展各项活动,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在授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模拟实际的招聘会场,对学生的交际口才进行锻炼,指导学生如何在面试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帮助学生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口才能力。这是因为拥有一个良好的口才,不仅仅是说明这个人能说会道,更是因为在短暂的交流过程中,更能够体现出这个人的综合素质,使用人单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应聘者做出一个综合判断,是获取应聘者能力信息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文学教师可以通过招聘活动的开展,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再一次的完善与优化,从而使学生通过实践拓展知识面、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发展。

5结语

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入手展开探讨,阐述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具体办法,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阐述,能够为广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者、研究者、工作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教学中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全新的思路,从而能够让汉语言文学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更好地与时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罗义华.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与措施[J].科技展望,2016,(33):184-185.

[2]刘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30):129-130.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等院校的教育经验可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课程设置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是指,高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的课程体系不够完整。某些高校在实践课程方面的设置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某些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缺乏人文类课程,进而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

2、汉语言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这种问题主要是由高校所提供的教学课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引发的。

3、制度观念问题

就制度而言,某些高校并未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而是利用与其他专业相同的制度进行管理。实际上,该专业学生在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统一化制度的应用影响了该专业学生的最终培养质量。就观念方面而言,部分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够重视,相比之下,可能更加关注机械类、经济类等就业前景较为广阔的专业[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这里提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由以下几种要素组成:

1、基于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课程体系

就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而言,具有应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践类课程、体育艺术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科学类课程、政治及教育课程[2]。综合课程体系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学生就业期间的市场竞争优势。

2、契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该专业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合作学习法融入方面目前我国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大多属于独立行为。而就业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在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各大高校应该注重合作学习法的融入。2)学校既有资源利用率提升方面各大高校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的类型大体包含以下几种:图书馆馆藏资源类型。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籍的调查可知,学生较低的利用率主要是由图书更新不及时、借阅时间较短、续借操作复杂引发的。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高校可以利用学生频繁使用的微信软件,开发出一个微信公众平台,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借阅、归还、续借等操作。通过便捷使用体验的提供,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资源利用率的提升[3]。网络电子平台类型。从汉语言文学学生对该平台的使用情况调查可知,学生不愿意利用网络电子平台学习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平台只能电脑上操作,且电脑的系统故障的概率较高。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应该从能够提供海量电子资料的网络平台入手。

三、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

汉语言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应用型。当汉语言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学习倾向选择编辑、记者等岗位;第二,教师型。这种类型是指,汉语言专业学生从高等院校毕业之后,继续学习并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教师行业;第三,研究型。当本科阶段完成后,不选择直接就业,而是继续考研学习[4]。从这几种类型可知,第一种与第二种类型都比较重视实践。因此,可以结合以下几种要素构建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

1、课外活动要素

课外活动要素同时适用于应用型、研究型以及教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这种要素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视野的拓展、所学知识知识的强化应用实现的。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以下几种课外活动:1)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解读活动。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忠实记录,文学作品更是是前人呕心沥血的思想精髓。在该活动中,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渔的《闲情偶寄》等书籍。这种活动除了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古代文学作品中某个段落或小故事的交流过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魏晋经典人物解读宣讲活动。与高校的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气质与我国古代文人的清高特性更加接近。而在众多文人中,魏晋的风流人物更加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心理预期。在该活动中,高校教师可以将解读对象确定为我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无论是看杀卫玠这个成语的内涵还是这个人物的生平,都能产生考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作用[5]。2、频繁性定期专业见习要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较短。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的,可以将传统的专业实习转化成频繁性定期专业见习模式:按照每学期两次的频率,定期巩固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3、顶岗实习要素

这种要素发生在知识学习及专业实习之后。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能力。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训练。

四、结论

从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结果可知,该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工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相对较差。这种现象主要是由高校不合理培养模式的应用引发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用通过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基于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课程体系、契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9-40+46.

[2]钱慧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02:140-142.

[3]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76-78.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篇4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汉语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汉语热”现象,这为我国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家发展战略也从对外汉语教学转向了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重心也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转向汉语加快“走出去”。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三个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面临着诸多的新型问题和压力: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如何与国际外语师资标准接轨,如何达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等等。

“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名称不仅顺应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趋势,统筹了本硕专业名称的一致性要求,而且体现了专业定位的新姿态,扩大了专业涵盖面,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了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问题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诸多课程之中,语言学概论(下文简称“语概”)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并列为其专业必修的语言类课程,而且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纵观长期以来的“语概”课教学效果,却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与相关辅助调查,将所发现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概课的问题总结如下①。

(一)学科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相对艰涩枯燥。“语概”作为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问题,在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基础上概括语言的共同特性。其自身的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专业理论性较强,因而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就显得枯燥乏味。但由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从语言现象入手,运用语言学理论去解释相关现象,达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所使用的现行教材没有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专业适用性不强。因为“语概”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必修课,很多院校并未对这两个专业的语概课进行区分,所用教材、授课教师甚至都是完全一致的。关于“语概”课的教材,国内先后涌现出各种不同的版本:较早的有高明凯、石安石编著的《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叶蜚声、徐通锵所著的《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伍铁平主编的《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明扬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以及邢福义、崔希亮、岑运强、李宇明、胡晓研等人都编著过相关的教材。虽然可供选择的教材数量可观,但是真正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其量身定制的教材少之又少。

(三)当前“语概”教材中所使用的语料以汉语普通话、方言以及英语等外语为主,缺少民族语言的语料。本人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于国内各民族地区,讲不同的民族语言。而“语概”课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在语料的选择上应当增加少数民族语言用例,以丰富语料来源。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建议与举措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和学生类型也存在差异。着眼实际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也应该在教学目标上进行区分。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为学习其他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础。而经过整合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语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当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应该体现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语言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在掌握人类语言结构特点、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语言现象,分析外国人使用汉语的具体问题。

只有结合专业特色,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有的放矢。

(二)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据此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材的甄选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众多纷纭的语概教材中,最新修订版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吸收了一部分最新的学术界观点,修正了过去陈旧的观点,体现了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的新发展,尤其是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本教材并不完全适用。该教材没有涉及到西方语言流派的介绍、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点对于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知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流派,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学习做相关的语言学铺垫。这些知识内容的完善有效地衔接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有助于融会贯通所学的主干课程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应当充分吸收当前语言学界的新思想,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延伸。《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已经注意到了这点,更新了教材的内容,在对语言的宏观认识上表现为从封闭的静态系统转向了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语义方面增加了句法语义范畴(句子的语义结构,语义角色,以及人称、时、指示、语气、时态等语义范畴)句子的真值问题和句义间的蕴涵、预设关系;语用方面增加了话题与说明、焦点与预设等问题。而句法语义范畴、语用范畴正成为语言学功能派和形式派所共同关注的重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契合,能引领学生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此外,结合新的理论成果,修订版教材还对个别观点进行修正,如对汉语普通话中“日”“人”等字的声母“r”的发音描述,由浊卷舌擦音修正为清卷舌近音,国际音标也由[?]变换为[?],更加贴近真实的发音情况,也便于同国际上的语音研究接轨。《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也重新进行阐述,细致描述了语言单位与文字单位、语言组合规则与文字组合规则之间系统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语言与文字关系的研究。为了突出对学术界主流思潮的引入,教材还简单展示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树形图模式,但并未对其转换生成机制进行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新增加的内容中,有的问题阐述不透彻、交待不清楚。比如谈论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时,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存在着“先天决定论”与“后天习得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流学说,教材对于上述问题并未说明,只是一略而过。又如在当今语言学界占重要地位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教材中也没有交待其最基本的转换生成机制,在讲句子分析方法的时候,也只是摆上树形图而没有加以说明。对待类似问题,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权衡,有所取舍。在充分吸引新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适当扩充,可以通过开展小专题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语言学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再次,针对民族院校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根据班级学生的构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语言,进行举例说明增加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事先进行准备,然后下次课堂上结合自己的民族语言“现身说法”。本人在讲授“文字的类型”这一部分内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等民族的学生通过幻灯片一方面展示本民族文字的形体,向学生介绍音、形、义的结合,另一方面解释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收到了理想教学的效果。

(三)转变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教法

关于“语概”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问题,已经有相当多的教师进行过探索,并且提出了诸多教学模式,有“体验式教学、启发示教学、研讨式教学、点拨式教学”等等。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其核心思想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专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谈论的并不是很多。本人结合切身的教学经验,充分考虑该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课堂教学方面,应当将情景式、引导式与讨论式教学法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退出“主演”的位置,而应当扮演“导演”的角色。比如在教授“语言的符号性”这一问题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如“红绿灯、路标、乐谱、旗语”等等,进而让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当学生得出这些都属于“符号”这个结论时,教师对“符号”的定义进行归纳,并进一步深化问题,提出“语言”是否也属于符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思考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判断的过程,是对知识运用分析的过程。最后,教师对整个归纳、演绎的过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2.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结合,侧重知识的运用。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能将基本的语言学理论适当延伸,解决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语言类型在表达结构意义时所采用的手段也不同,屈折语、黏着语都有一定程度的屈折变化,而汉语却是缺乏词形变化的孤立语,因此更依赖于词序和虚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有区别、有侧重地展开教学。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语概”课理论性较强,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以及课外活动。课堂活动可以安排学生试讲课本内容,也可以做相关的读书报告,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语概”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选择适用性强的教材、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综合使用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理论观察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提高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使用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版的《语言学

纲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101-01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可谓是历史久远,是真正属于具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专业之一,在人们口中它是文科的“万能专业”,因为在人类社会领域的毕业后工作很多,以前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但是社会慢慢的一直在多元化发展,如何改变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国语言和文学的应用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经之路是弥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培训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新的系统和组件的应用缺乏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的概述

中国语言文学词汇,句法研究语文,古诗文鉴赏,小说和大量的文学作品,熟悉的编辑出版学的基础知识的学科。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知道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而且还将拥有一笔财富――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是不实际的科学专业,不像医药,建筑,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没有针对性的金融专业的那么强,就其自身而言是更具有的是人文性和社会科学性,使其在应用性上并不占优势。汉语言在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中国的精神财富可以生存,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所以传承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以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汉中国语言和文学的作用以及其对于社会的巨大影响,这是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一项使命。从这个层面上,中国语言文学的内容,更是人类文化的理解,这个专业,承担更多的是社会的责任,一个将继承的责任和意识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

一是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定位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的原因是由于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必须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需要根据人才规格,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需求,结合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准确运用现代媒体等手段,对专业进行更细的划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口语能力,但也知道如何编辑和制作,以语言通信,图像通信与网络通信的掌握。二是大学自身的特性。全面性、师范院校,他们培养的方向应该是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字性工作更有针对性,拥有专业的编辑与新闻编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依据社会需求的特性对汉语言专业课程合理的划分区域,改变守旧单一的固定模式,从本源开始改变,面向服务的人才培养方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课程的设置是不是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对象能否达到标准要求,所以在教学内容这方面问题上,必须做到最好。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这个视角,在课程设置之初就应考虑课程的设置与学生将来就业相关。

汉语言文学专业让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把握语言文字,原因是它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结合一些调查和统计分析,下面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一些建议,其宗旨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的科学合理,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情况。

1.基础课程

我们可以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例如设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发展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用以及演讲与口才等诸多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

增加语言教育教学课程,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语言方面课件,汉语教学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汉语研究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为了让学生有从事教学和语言教育研究语言的能力。

2.提升课程

主要的促进专业理论,科研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可以建立一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功能词的研究,文献学,音韵学,语言学,逻辑,汉语语法史,中国语言学史,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诗歌,明清小说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影视艺术欣赏散文的艺术,中国,外国文学等课程。

3.专业教学方法问题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就暴露了多媒体设备缺乏,教学常用的方法仍然是死记硬背,教师讲课激情无法调动大家等等问题。也导致学生参与没有积极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束缚。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流的一项重要工具。打破陈旧,需从根源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让汉语言文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后有更高的实践能力,只有,体现较强的实践能力,才可以更好的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岗位就业,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阅读,写作和说三个方面,我们也应该尊重说教传授知识,解决疑虑的思路,把在传统文化中推到德育的教学水平上来。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要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在做到学习本专业专、精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性,才能真正的与时代相适应。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困惑;解决措施;创新

当前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具备一定的教育基础。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成果却是不容乐观的,主要表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弱等。既然知道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那么当务之急就是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进入更好的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分析

(一)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逐渐变得很冷门,另外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越来越少的人关注汉语言这门学科。因而真正能够胜任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是少之又少。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高校在聘用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时候门槛是越来越低,这也就导致教师的质量水平是不高的。

(二)教学的内容不够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材的内容是不具备一定的新意的,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是满足不了新社会的发展需求的。传统的教材内容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只会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缺乏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因而面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只会抱着厌恶的情绪,是不会主动的去学习与探究的。基于此种情形,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效率自然是不会有所提高的。

(三)考试形式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我国的很多高校虽然已经施行全新的教学方式,但是依旧会存在部分的院校在教学中采用比较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死记硬背的能力,对于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在当前的考试模式下,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仅仅是局限于考试的要点,是一种完全的应试教学方法。

(四)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不同于其它的学科,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当前的学生对于新鲜的事情会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内容枯燥的汉语言文学而言是没有太大的积极性的。甚至有些学生会反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学的方法落后,再加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自然就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五)学校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力度不够

当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的社会,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远远高于对于精神的追求,导致汉语言文学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力度也越来越弱。没有设置专门的研究小组,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考察。最重要的是很多的汉语言文学教被安排到行政事务,没有更多的经历去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鉴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是比较低下的。

二、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科学有效措施

上文已经对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下面就具体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学校在聘用教师的时候要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严格的要求,提高聘用的门槛;其次,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终身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以及深造的机会,进而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革新教材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只有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革新,在坚持以理论为核心的前提下,灾难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的东西,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加大对汉语言文学考试形式的改革

学校还需要对传统单一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改革考试形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能力,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考试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考察,更是对实践知识的考察,因而在汉语言的考试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题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进而更好的对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掌握。

(四)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文提到的三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都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想要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灌输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理念,尽量让他们明白汉语言学习的意义所在;2.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要紧跟时代的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多开展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3.最后,关于学生的作业,教师要认真的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客观的评价,树立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信心。

三、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各高校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推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玉珍,徐红.应用性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核心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

[2]阿勒泰广播电视大学课题组,李庆雯.“远程教学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3]李灿,罗玉成.“为己之学”的教学理念与高校文科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1).

[4]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05).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篇7

关键词:预科教育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编写选材

一、引言

在2015年11月举办的全国来华预科教育学术研讨会上,赵金铭教授在题为“汉语预备教育再认识”的发言中反复强调,来华留学生的预科教育重在打好基础。这个基础既包括通用汉语的基础,也包括专业汉语的基础。预科阶段的专业汉语不应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是基础性的、过渡性的专业汉语――专业基础汉语。

从理论上来说,专门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汉语教学是最合理、最有针对性的,如:计算机汉语、材料学汉语、自动化汉语等。张莹(2014)认为需要编写针对某个学科的汉语教材,提升教材的专业性和针对性[1]。但是很多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习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可能只有几个,无法单独成班,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在一起上课。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使用科技汉语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础性和通用性上下功夫,选择可以作为各专业基础的、具有普适性的内容,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

二、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现实基础

科技汉语教材的定位和编写要满足目标需求和学习者需求[2][3][4]。预科阶段要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是由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和科技汉语的特点三方面共同决定的。

(一)学生的学习目标

2009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教外来[2009]20号)。《通知》规定了预科教育培养的总体目标:使学生在汉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其中,学生在完成预科教育之后,应具备的具体能力包括: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概况,运用学到的汉语言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的能力;掌握汉语基础词汇和基本语法点,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和科技汉语的常用表达句式,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使用汉语进行听、记、问的基本能力;借助工具书阅读中文专业资料的初步能力及进入专业学习时所需的相应的书面表达能力。

通俗地说,经过预科学习后,留学生们要和中国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用汉语上课、学习、交流、解决问题,还要独立阅读教材、做作业等。通用汉语只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问题,而科技汉语能解决专业学习中的语言问题,所以,编写适合预科阶段留学生的科技汉语教材显得异常重要。

(二)科技汉语语言的特点

李泉(2011)指出:“科技汉语在词汇专业化、短语固定化、表达方式专门化、单句复杂化和复句常用化等几个方面,是不同于普通汉语的。”[5]所以科技汉语需要单独、专门学习。

科技汉语的特点有:在词汇方面,使用专门的科技术语,大量使用抽象词,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和虚词,有一些外来词;在句法方面,多用完全的主谓句,多用陈述句,有许多常用的固定格式和词组,单句较复杂,长定语、长状语较多,大量应用复句且类型复杂。[6][7][8][9][10]

科技汉语的词汇和句法对于处于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预科留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科技汉语相较于普通汉语有更多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利用。比如,词汇方面,除了大量的专门术语外,科技汉语中还有大量的半科技词、科技基础词、科技通用词等。[11][12][13]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固定格式和词组,如“以……为……”“若……,则……”“如图……所示”等,以及一些构词能力强的词根,如“力”“度”等。上述这些都可以作为预科阶段基础科技汉语教学的重点编入教材,易于为初级阶段的学生所接受。在教材编写时,要抓住科技汉语中基础性、规律性的语言点,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科技汉语学习的系统性。

(三)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习时限

来华留学生大多是初到中国,汉语水平大多为零起点,接受预科教育的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学习通用汉语,还要学习科技汉语。在学习科技汉语时,其通用汉语也仅为初级水平,用初级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去学习科技汉语,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提出预科阶段应学习基础科技汉语,从科技汉语中提炼出基础的、通用的、常用的、有规律性的内容,包括词汇、句法、语篇知识等。同时,这些内容不应只是基础的,也应是精华的,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选材原则

科技汉语教材的内容涵盖科技语言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科技汉语课作为语言课,教学的重点应是科技语言,而在展示科技语言的同时,必然会承载一定的专业知识。李泉、吕纬青(2012)指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应“以汉语教学为主,专业知识教学为辅”[14]。董杰、韩志刚(2009)区分了预科阶段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数理化课程和以科技语体语言要素和语言功能为主要学习目标的科技汉语语言课[4]。所以,科技汉语教材,尤其是预科阶段的基础科技汉语教材,要以科技汉语的语言规律和语言现象为教学重点,而非专业知识。这是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基于这一认识,对于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选材,本文提出三条基本原则:内容的基础性、语言的专业性、内容基础性和语言专业性的统一。

(一)内容的基础性

通过对现有科技汉语教材在学科选择上的考察,我们发现:第一,有的科普汉语教材涉及的学科很杂,如《科普汉语阅读》和《留学中国:汉语科普阅读教程》;第二,被选用最多的还是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

如果涉及学科过多,与学生所学专业无关的内容容易造成学生的消极态度,降低其学习积极性。比如:对于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医学、经济、法学等显然与本学科关系不大,这样的内容过多非但对学生日后的专业学习用处不大,反而浪费时间。此外,学科过多会导致某些重要基础学科只占一课或两课,词语很难在有限的课文里复现,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学习难以达到科技汉语课的教学目的。

基础科技汉语教材选择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基础学科的词汇具有通用性,基础学科学过的一些专业词汇可以用于其他学科。如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词汇会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各领域。二是各学科的语言表达规律具有同一性。科技语言的表达规律都是相通的,学生在以后学习专业课时,也能利用所学的科技汉语知识,举一反三地学习,这也就达到了预科阶段科技汉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多学一点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而是掌握进入专业学习的方法,学会怎么学。三是基础学科具有易接受性。作为所有理工科专业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过,容易接受。

在课文内容的选择上,现有科技汉语教材中,同为数学内容,有的是科普知识,如“记数的历史”“阿拉伯数字”,有的是专业知识,如“方程”“函数”“勾股定理”,专业知识中有的是中学阶段的,有的是大学阶段的。

基础科技汉语教材要选择专业知识而非科普知识,要选择学生已有的中学阶段的知识而非大学阶段的知识。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输入的语言必须是“可理解的”,学习者只有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语言习得才能发生。如果选用学生们已经知道的知识作为课文内容,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学习语言现象,就容易很多。用汉语呈现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易于学生接受汉语科技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习基础的、通用的科技词汇和科技语言中常用的句式结构等,也可在学习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而科普知识专业词语涵盖少,语体上与专业汉语有一定差距,与大学专业知识衔接性差。

总的来说,基础科技汉语教材应以中学阶段的数、理、化内容为主要选材。在预科阶段,学生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学目的语的科技语言――以知识带语言;在进入专业学习后,运用所学的科技语言学习专业知识――用语言学知识。基础科技汉语教材在选材上,要时刻把握“基础”这个原则,选择基础学科和基础学科中的基础知识。

(二)语言的专业性

汉语科技语体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语体,是汉语的一种领域变体[15]。科学语体一方面是领域语体中的一个类属,另一方面也是书面语体的一个分支。杜厚文(1993)指出:“科技汉语中的词汇、语法、修辞中的某些语言要素,在出现的频率、特性和作用上,与其他的语体是有明显区别的。”[2]

科技语体本身还可以细分,比如科普读物和大学教科书所用的语体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词汇的专业化程度、专业词汇的比例、句式结构的差异、修辞方式的使用等方面。一些学者按照语体的典型性对科技汉语语体内部加以区分,如区分为科技体和科普体[16][17],也有区分成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的[18]。曾毅平(2012)将科学语体细分为三个层次:科普体(准科学体)、大众知识小品(一般科学体)、专门科学体(典型科学体)[19]。本文采用科技体和科普体的二分法。

有的科技汉语教材为了追求趣味性,降低了难度,使用科普语体代替科技语体,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科技体和科普体在词汇和句式上都有较大差异。

首先,科技体与科普体在选用的词汇上有差异。笔者曾对部分科技汉语教材课文(有科普体,也有科技体)中专业词汇的比例、书面固定语的比例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将这些数据与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中段落截取(科技体)的同类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专业词汇的比例上,科技体普遍高于科普体;在书面固定语的比例上,科技体普遍高于科普体[20]。这是因为科普文章是面向大众的对科技知识的普及、介绍,所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而科技语体书面性强,多用书面词汇和专业词汇。

其次,科技体与科普体在句式使用上也有一定差异。专业教材属于标准的科技语体,其内容是对事物和理论的客观描述,一般不使用修辞方式;很少使用人称代词来表达主观的感觉;在衔接和照应上,为追求严谨多使用原词重复;较少使用设问句衔接。

通过对《高等数学》(上册)第六版第一章第一节(共计8609字)的考察,我们发现其中没有使用修辞方式;除了“我们”出现16次外,没有其他人称代词出现;除练习题中的问题外,没有使用设问句或其他形式的问句,皆为陈述句。而通过对现有科技汉语教材的考察发现,修辞方式、人称代词、设问句在课文中均有出现,且非个例。有些课文除了包含少量的科技词汇外,在语体上与通用汉语并无多大差别。

科技汉语教材中修辞的使用:

(1)其实,大气层还是地球身上的“棉衣”。(比喻)

――《汉语科普阅读教程1》第十一课课文二

(2)人脑和电脑,谁更聪明。(拟人)

――《科普汉语阅读(上册)》第三课

(3)你想摘下挡住美丽眼睛的眼镜吗?你想丢掉妨碍你在运动场上大显身手的厚“瓶底”吗?你想改变形象拥有蓝色的眼睛吗?一副隐形眼镜便可以满足你的这些愿望。(排比、比喻)

――《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第九课

科技汉语教材中人称代词的使用:

(4)在中国,人们一般都有午饭后休息一会儿的习惯……

――《科普汉语阅读》(上册)第二课

(5)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用过地图。

――《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第十二课

(6)我们平时在比较小的屋子里说话无法听到回声。

――《基础科技汉语教程:听说课本》(上)第四课

科技汉语教材中设问句的使用:

(7)那么乐观使人变得年轻、忧愁使人变老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

――《科普汉语阅读》(上册)第五课

(8)苹果熟了,会落向地面。这是为什么呢?

――《基础科技汉语教程:听说课本》(上)第十七课

(9)小小隐形眼镜能替代厚厚的镜片,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第九课

综上所述,科技体与科普体在专业词汇的比例、书面固定语的比例和句式特点上都有一定的差异。科普体的课文会造成科技语言风格的改变或弱化,与学生将要接触的专业教科书的语言面貌不一致,学生无法通过这样的课文了解科技汉语的句式和语言特点,很难实现为专业学习扫除语言障碍的目标。

所以,在编写科技汉语教材时,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清除留学生日后专业学习的语言障碍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学习中要接触到的语言形式和语体风格,选用与学生日后所使用的专业教材的语体风格一致的语料作为课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科技内容本身比较枯燥,选择科技语体和科技内容时必然会牺牲趣味性。好在学生学习科技汉语的目的性比较强,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另外,在编写教材时,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和课堂活动等提高教材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的课文都是比较枯燥的数、理、化段落,属于科技语体,但在课后练习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如“想一想、猜一猜,小游戏,动手操作”等。使每一课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内容基础性与语言专业性的统一

以上提出了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编写的两点基本原则:内容的基础性和语言的专业性。在教材编写中,应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

在选择初中阶段的知识作为课文内容时,由于初中教科书为吸引学生的注意,语言风格会有科普化的倾向,比如会使用一些设问句或修辞方法,专业词汇的比例低于高中和大学教科书等[20]。那么,是使用原文还是进行一定的改写呢?若直接选用大学专业教材中的语料,其中超越学生自身水平的专业知识就会阻碍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所以,要掌握好课文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结合的度。

本文认为,内容的基础性是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编写的基础和前提。课文所介绍的专业知识必须是学生已掌握的,这样学生才可以顺畅地学习这些知识的汉语表达。因此,一定要从中学阶段的数、理、化知识中选择。在此基础上,注意所选语段中专业词汇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普通词语的基础性、语体风格的专业性、语言结构的功能性。在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的改写。

此外,还应考虑整本教材对基础专业词汇、通用专业词汇、书面固定语块、常用句式结构、功能意念项目、科技文体特点等内容的全面涵盖。编写时,应遵循“结构―功能―情境”相结合的编写理念,同时加入“词汇”这条线,即“词汇―结构―功能―情境”四位一w。选择恰当的基础专业内容以确定情境,以词汇和功能意念项目为主线,句式及语法结构体现在功能项目中。

科技词汇是科技汉语区别于通用汉语的一大要素,它反映的是一定的科技知识。需要尽量全面地涵盖、系统地展示科技汉语中的科技通用词和科技基础词,突出能产性强的词根和科技词汇的特点等。同时,注意基础科技词汇的篇内和篇间复现。

科技汉语常用的句式结构可以通过功能项目展现出来。杜厚文编著的《基础科技汉语教程――听说课本(下)》中,提炼出“定义”“数量”“目的”“比较”“因果”“手段、方式、方法”“条件”“观察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分类”“判断”“形状”“性质”“依存”“顺序”“运动”“影响与作用”“结构”“位置”“变化”“时间”“结论”等20多种科技文体中的功能表达法。白晓红主编的《科技汉语读写教程》以功能为纲,提炼出“常见数学符号”“常用表达式”“简单数理关系”“定义与说明”“位置与方向”“异同与比例”“运算与操作”“指令与要求”“分类与举例”“变换解释”“事物的构成”“事物的变化”“因果联系”“条件限制”“推论总结”“问题解读”等语言功能项目。功能项目下的语言点展示可以是课文中的语言结构,也可以适当进行扩展,使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

四、结语

基础科技汉语是通用汉语到专业汉语的过渡,它不同于通用汉语,也不同于入系后的专业汉语。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选材应以语言和内容的基础性为根本,以适应专业学习为目标,将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通用性与科技句式和科技语言知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有机结合起来。在选材和编写时,要综合考虑科技词汇、功能项目、句式结构、专业内容四个方面,构建“词汇―结构―功能―情境”四位一体的基础科技汉语教材选编模式。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基于语块理论的科技汉语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5YJC740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莹.近30年科技汉语教材编写情况的回顾与思考[J].出版发行

研究,2014,(11).

[2]杜厚文.《普通汉语教程》和《科技汉语教程》的编写原则与设

计方法[J].世界汉语教学,1993,(2).

[3]单韵鸣.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以《科技汉语阅读教

程》系列教材为例[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2).

[4]董杰,韩志刚.理工类本科留学生预科强化教学中的科技汉语教

材[a].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213-220.

[5]李泉.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1,(3).

[6]杜厚文.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

(2).

[7]郭金鼓.科技汉语的特点[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C].1985.

[8]黄振英.科技汉语中的长句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2).

[9]郭德荫.科技汉语词汇的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2).

[10]杜厚文.科技汉语中的长定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

(3).

[11]陈少波.试论汉语科技词汇[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4,

(4).

[12]韩志刚,董杰.科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选词问题[J].文教资

料,2010,(26).

[13]代睿.学历留学生初级科技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研究[a].第十

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4]李泉,吕纬青.论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a].第十届国际汉语

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5]曾毅平.语体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修辞学,

2009,(5).

[16]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7]张明月.科技汉语的语体研究及其在科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应

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8]马宏.科技汉语教材相关问题分析――以《科技汉语――中级

汉语阅读教程》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9]曾毅平.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材的语体分布[J].华文教学与研

究,2012,(2).

[20]代睿,刘璇.从科技语体的词汇类型分布看科技汉语教材的课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作者单位:湖北孝感市河口镇小学)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篇9

关键词: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一、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由于电大开放教育中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面授为辅的方式,由此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互动时间较短,教师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情况缺乏有效的指导,可以说这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出现众多问题的直接原因。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学习经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学生而言,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掌握的理解能力不同,其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不同,因此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当前要全面提高汉语言文学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其根本在于梳理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如此才能够对症下药优化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1.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电大教育采用宽进严出的办学方式,并且所有的课程学习可以在3~8年完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远程教育,完成学分选修。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学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较为丰富,其在日常的一些学习时间会被其他的各项工作、交际等取代,这直接导致学生对电大教育抱有一种错误的看法,特别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偏见。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平时学习靠积累的学科,汉语言各个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况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个考试考核成绩可以检验的,而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却是需要学生调动其平时的知识积累,发挥文学审美能力、文学评论创造能力等完成论文的选题、论文材料的收集以及论文的写作。而事实上平时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了错误的看法,使得其并未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积累性特点。导致在最后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完成论文时无从下手,既找不到要写的论题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挖掘。与此同时,这些错误的看法使得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写作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没有提前积累材料,准备论文写作。而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内想要完成一份有分量的毕业论文,更是使得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漏洞百出的重要原因。

2.学生未能掌握汉语文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重难点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工程量较大的实践活动,同时也需要调动各种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才能够正确认识汉语言毕业论文,完成科学的论文写作。但是事实上,当前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指导课程并不是强制性的有学分要求的课程,其仅仅是一种参考指导的课程,而电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学习时间限制等,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地完成对毕业论文写作是什么、怎么展开毕业论文写作这样问题的探究,在真正展开毕业论文写作中面临众多问题。第一,毕业论文的论题选择不科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根本,蕴含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学内容,也闪烁着一些耀眼的文学著作、文学明珠,而这些内容刚好是没有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的人都普遍掌握的知识。如大多数人都知道《红楼梦》、李白的豪放诗,因此由于学生平时没有积累文学知识,没有展开独立思考,则在最后论文定题目的时候,会直接选择自己熟悉的论题,但是这类题目范围较大,使其无法在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中清晰地概述这些内容,使得自己的毕业论文没有实质性内容。第二,论文题目的制定缺少独创性。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缺少自主创新性教育,学生仅仅需要照搬教材内容完成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即可,因此在论文的题目确定过程中,学生往往从知网等文献网站中直接抄袭一个题目作为自己的论题,其中所涉及的论文内容也仅仅是对于别的学者的研究的重新阐述,整体上缺少创新性。第三,未能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流程和规定。对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程序而言,首先展开开题报告写作,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明确写作的重难点,其次是经过文献资料、数据等的收集,编写文献综述,如此才能够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念,让自己的毕业论文具有可读性和文学价值。但是事实上,电大专业学生仅仅是确定论文题目就直接开写,并没有收集文献资料,因此整个论文即便是自己独立创作的,但也可以看出是对于前人研究的浅薄复述而已。第四,论文的写作格式不标准。对于大多数的电大专业学生而言,其论文写作不仅仅是文字内容,更重要的还有格式要求,如此才能够让整个论文更加简洁明了。但是不少学生对于电子文档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不会自己调格式,不懂得生成目录格式。

二、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优化措施

在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对于考核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分析其所面临着的写作问题,可以窥视电大开放教育现存的教育不足。因此电大开放教育必须以毕业论文写作所反馈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做好专业教育指导。

1.将毕业论文指导当作教学重点

将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平时的资料收集以及小论文的写作当作是平时的教学考核所在,由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树立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正确认识。如在展开现代汉语教学中,教师所布置的学期作业为要求学生能够展开现代汉语教育的毕业论文的拟题,并且初步形成论文的写作大纲,并将这些作业邮件传给教师。由此提升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正确认识。即该专业是需要平时的积累学习,展开思考探究的,而非完成课堂作业即可。

2.要求学生注重写作教学积累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的论文写作思路混乱,不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主要与学生平时的学术素养不高以及论文写作能力不高息息相关。因此在电大教育过程中,学校和专业课教师要提前做好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管理。如训练学生完成资料的收集、撰写文献综述等能力。同时还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于电子文档的应用熟练程度。

3.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展开专业化的指导管理

毕业论文写作是有一定的流程的,学生要先选择导师,确定论文方向,展开论文题目的确定,明确自己的写作意义,然后才开始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尝试写作,更改成稿。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展开专业化的把关指导。如确定时间节点,让学生展开自主选题,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且与教师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由教师把关该题目方向是否正确,同时教师的指导还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学生能够开拓思维展开独立探究学习。其次,教师要展开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在论文写作之后有的学生是论文的内容不合格,有的学生论文的格式不合格。而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教师必须展开分类指导,与学生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对其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展开跟踪分析,避免出现毕业论文抄袭等违规现象的出现。

4.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培训,重在做好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的文件,提供辅导材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分校教学平台上,供学员下载和学习。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从微观上着手,把论文指导的资格培训和常规的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篇10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价值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的现实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分析:第一个角度,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要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现代的社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有很强的文化底蕴,还要有对于语言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的才能,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的应用能力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第二个角度,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现在,全国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时间段,素质教育主要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做合格地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让学生参加一些综合性质的实践活动,遇到问题想办法进行解决,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收获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这一个过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这不仅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同时有着很强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1)汉语言文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学习理论的基本依据,为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提供了理论基础。

(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有一定的现实条件,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已经有了一定的教育根基了,这是为今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基础,通过一些发展过程中的做法的尝试,已经取得较好地结果,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思索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教师

在以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工作中,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应该对这门学科的体制建设进行思考,对于教学内容方面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内容,扩展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重视在平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方面的才能的培养,多让学生听、说、读、写,多练习一些口语,演讲竞赛,辩论会,不断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多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个人的素质的修养的提高,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一个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这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稳步地提升,主动参与课堂中的一些教学活动,这对于自身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师要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教学的质量,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做贡献。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