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十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十篇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2:04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篇1

   一、严格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

   美术是选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现代又提出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等。他们当然都可以适用于中学美术教育,但美术教学毕尽因其自身的特点和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而教学上又有其自己的一些原则。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方针、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美术认识活动的规律提出来的,是美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认真贯彻这些美术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为矛盾的转化创造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

   中学美术教学究竟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笔者有如下认为:

   (一)审美性原则。1989年中央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并再次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贯彻审美性原则,应该做到:

   (1)把审美教育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到美术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即要求教师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辅导课外美术活动及教学总结,都应该注意给学生传授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认识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

   (2)把审美教育同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陶冶美的思想情感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特殊作用。恩格斯说:“美育就是美学方面的教育”;蔡元培说:美育,“可以用它来陶冶人的感情,培养高尚的人格,发为伟大的行为”;康德也讲:“美是道德的象征”。

   审美教育,既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必须遵循的原则,它也是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审美文化素质重要途径,全社会都应引为重视。

   (二)直观性原则。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如把握构成美术的基本因素—一形体、比例、结构、空间、明暗、色彩、笔、墨、线条等,才能获得较明确的概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贯彻直观性原则时,应尽力作到:

   (1)语言的表述应形象、生动,口齿清楚,能深入浅出,简明扼要。

   (2)要尽量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示范直观等,并能做到把握好关键,适时展现。

   (3)要教给学生掌握好感知物象的正确方法和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

   (三)启发性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填鸭式的满堂灌是起不到美术教学效果的。

   贯彻启发式原则,要求教师应做到:

   (1)教师必须胸中有学生。班上有多少学生,他们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爱好如何,掌握的知识、水平情况怎样,心中有数,教学时方能作到有的放矢。

   (2)启发学生的思路要定向,前后所提之问题要有连贯性,而且只能围绕主题进行,否则,会漫无边际,无法收拾。

   (3)不墨守陈规。即所提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多一些,形式变化要大一些,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四)精讲善练原则。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少讲,把所用之道理讲清楚,把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步骤和要求讲准确,以达到指导“善练”的目的。“善练”,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严格的训练计划、方法步骤,按质按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贯彻精讲善练原则,要求做到:

   (1)明确所讲理论与其指导实践的关系,绝不能为讲而讲,更不能有与练无关的讲。

   (2)精讲善练,讲是关键。讲的内容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认真地多练、苦练,使练的方法步骤正确,达到“善练”的目的。因此,对“讲”,一要求精炼、概括、扼要;二要有真知灼见和规律性的知识。

   (3)要保证学生练习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认真做好辅导工作,即在学生练习时,要求教师认真巡视,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并能否运用于指导实践;是否理解了训练的目的、要求和作画的方法步骤;学生观察、理解事物的方法是否合理;对工具材料的掌握和运用是否恰当等,并能及时地予以辅导、肯定或改正。

   (五)以点带面,面向全体的原则。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之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即划一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在不同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应该做好:

   (1)善于选择典型。上一节课,学生多,课时短,每人都能享受到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选择典型来启发大家。选优者,以用作模范,激发大家学习。有不足之处,可以通过辅导使其更完整,也可以给其加大学习份量,提出更高要求;选差者,指明缺陷,通过辅导纠正,一是在做差生的转化工作,使其跟上趟,二是启发大家改正自己不足,作借鉴之。

   (2)注意加强辅导的针对性。教师经过巡视检查,已基本上把掌了全局,对反映练习的目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方面的情况业已掌握,这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导对象,或是对训练目的的不明确者,或是对方法、步骤掌握不正确者,或是不按要求去做者,进行重点辅导,可以达到启迪多数,面向全体之目的。

   (六)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才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切不可忽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贯彻创造性原则,应要求教师做到:

   (1)正确认识美术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有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教育。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审美文化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美术教育;社会的生产技术也离不开美术。

   (2)培养创造性才能需要从创造性的学习开始。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学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也需要形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的智力和才能,都得从小开始培养,这就需要教育,其中包括审美文化教育,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中,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上之中学美术教学原则,既有他们间的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他们配合起来,灵活地、创造性地遵循和运用。

   二、认真研究和选择美术教学的方法

   美术教学原则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于指导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原理,也是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依据。认真贯彻教学原则,有利于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美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美术教学原则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式和手段。当然,教学方法本身又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教的方法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方面,这进一步说明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完成预定之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和正确选择美术教学方法。

   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但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精神的要求和笔者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经验体会,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原则探讨

一、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高度重视

预习的作用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让学生大概地明白自己该学什么,有哪些不懂点是需要重点听的,让学生可以选择性的进行听课,能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只是一味的接受,不懂得如何学习,教师在讲台上通过例题,讲解传授知识,也不会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对课堂也没有好奇心,久而久之,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差,课堂学习效率低,而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布置一些课后题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由于好奇,学生在上课时就急切的想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也就会全神贯注的听老师的观点,课堂上同学们就比较活跃,学习效率也能够得到提高,也能让学生体验预习的成功。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预习习惯的意识时,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预习。

二、改变教学模式

我们都知道,过去的教学方法是一张讲台和一支粉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几乎没有什么与数学有关的实际活动进行,然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发展,互动以及交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显示,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习。在过去的观念里面学生对于教师的命令要无条件的服从。新课改之后,就要坚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学习”,应该营造一种比较随和的沟通环境,让学生获得平等对话的权利。让学生做自己课堂的主人,教师应时刻明白自己在其中扮演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合作者、组织者。

三、创设情境

教学情景的创设能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得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培养,在新课改的情况下,教师应创造出怎样的情景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激情,这是教师当前需要思考的,教师要善于把即将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实际掌握的基础知识中,以此来造成学生心理上留下悬念,同时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创造出问题情境来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和提高,让学生有迫切的愿望主动去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自觉地找到解决的方案。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总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再一次对知识进行加深巩固。设置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情境的急用,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了发展,课堂的教学氛围自然而然就轻松,活跃,与此同时,学生的智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把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巧妙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活学活用,从生活中来,到数学中去,再从数学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让孩子了解到数学不仅仅是课本上枯燥无味的定义和公式,而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来学习。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一种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出现是源于现实生活,自然也要回归于实际生活。因此,情境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将情境引入课堂,就是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蕴含在以情境为背景的问题之中,由于情境往往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因此学生就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对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表征,学生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此方案。期间,学生会逐渐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比较愿意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即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会有所提高。

五、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指的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与此同时,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强烈的参与欲望以及求知精神,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不仅能使得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以加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要想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孙志兵.分析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例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5,22(04):28.

[2]洪龙之.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请重视课堂[J].好家长,2017,(31):170.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原则方法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更加重视和关注,促使众多高校不断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大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众多专家和学者开始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系统与全面,还有待完善。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以前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1]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就是要通过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和障碍,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使学生建立正确长远的人生目标,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换言之,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斥责与责备,而应该经过有效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问题,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态度所提出来的原则。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承认学生与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尊重性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即使学生拥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师也不能对学生产生轻视的情绪,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使学生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隐私进行保护,必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严格的保密,使学生能够在同学之间得到公平对待。只有保证尊重性原则,教师才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心理咨询。

(三)全面性原则

最后,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并不是针对于某个个体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心理教育课程时充分考虑到大众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不是仅仅针对与个别现象展开教育。

同时,教师也需要针对个别学生给予特殊的帮助,要使其能够得到特殊的关怀,帮助其更快的克服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引导学生进行倾诉

倾诉法是心理学中较为常用的疏导方法之一,及引导学生倾诉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面和心理问题,使学生放下心理沉重的包袱,同时也让教师掌握真实的信息,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要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足够的信任感和信赖感,愿意在教师面前吐露心声。教师必须要遵守尊重性的原则,面对学生的倾诉一定要平等看待学生,同时为学生保密。做到这一点,学生的倾诉才会更加直接,才会暴露更多的问题,才能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

从某种程度而言,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安全感和爱。这也是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和慰藉,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爱。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能够感到温暖,才能够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才能够在遥远的异乡获得精神上与心灵上的支持。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愿意信任自己,并接受自己的关怀。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关心,更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关怀。[2]

基于此,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才会真正将教师当作朋友甚至亲人,进而获得更大的支持与鼓励。

(三)组织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多参与集体性的活动,通过集体性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友谊,使学生受到其他同学正面积极的影响,进而保持乐观、积极和开朗的态度,逐步克服内心的心理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班级中的学生开展足球比赛。通过足球比赛,学生能够在运动中释放内心的压力,缓解心中的疲劳,逐步克服心理问题。同时,在足球比赛中,学生还能够收获更多的友谊,使学生的交际变得健康。在健康的交际中,学生才不会感到孤独与无助,才会得到朋友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快速摆脱心理问题的纠缠,使其成为健康乐观的大学生。

此外,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班会,在班会中分享自己最近的得与失,畅谈自己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团体的带动,能够得到同学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四)开展拓展训练

同时,当代大学生需要承受来自于家庭、社会、交际圈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通常让学生感到无力,这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就应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各个方面的压力,保持自己的本性。

因此,高校应该开展拓展训练。在时代的发展中,拓展训练已经被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它是增加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不但能够在参与集体性活动中收获友谊,还能够在特定的训练项目中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进而更有力的面对各种压力,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

这就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并且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增添相应的设施设备和场地,并安排相应的教练人员,为拓展训练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结束语

总的来说,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对其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新文.论高职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口译笔记教学

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所以遗忘是口译当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引入一个辅的方法来保留信息,这个辅助方法就是在口译实践中所必备的口译笔记。口译笔记具有个体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它的作用就是减轻口译员的工作压力,让口译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近些年来,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口译笔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这一过程当中对口译笔记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虽然说口译笔记是非常体现口译员个人偏好的,同时在口译过程中所记录的符号也是仅供口译员个人使用的,但是在口译笔记中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本文将主要研究在口译过程中记录笔记的难点,分析原因并给出口译笔记教学建议。

一、口译笔记的特点

要研究口译质量和口译笔记的关系,我们首先要讨论口译过程中笔记的特征和原则。口译笔记和会议笔记,讲座笔记有很多的不同,这是因为口译笔记所扮演的是临时性和辅的角色。有鉴于此,对于口译员来说,理解原文的主旨非常重要,所以口译员的主要精力要集中在对源语的理解上而不是单纯的记录笔记。此外,口译员在一边听原文的同时还有要考虑译入语译文,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只能记录下关键词和原文的逻辑线索。

口译笔记的第一个特点是瞬时性。因为源语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翻译成译入语,所以口译笔记必须在瞬间以简练的形式完成。在口译笔记中会大量使用符号以节省时间,不同的口译员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符号来记录同样的信息,当然也会出现不同的口译员用相同的符号来记录不同的信息的情况。这是因为口译员所使用的符号是口译员自己创造发明的,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灵活性,同时具有很大的个人化特点。口译笔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辅。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员的主要精力是用大脑进行记忆,口译笔记只是对大脑记忆的一种辅助。在口译笔记中所使用的各种符号和缩写,对于口译员本人来讲能够理解就可以了,所以他们大多会用非常个人化的符号而不是通用符号,这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就如同天书了,这种情况在口译笔记中司空见惯。口译笔记的第三个特点是写实性。口译笔记的目的是忠实的从概念和结构上去记录源语信息,一个合格的口译员必须要忠实的传达源语信息。也就是说,合格的口译不仅仅是要传递发言人的话语含义,还有传递发言人的语气和情绪。所以对于口译笔记来说,口译员所记录的不是孤立的信息而是完整的,有逻辑的源语信息。

二、口译笔记的记录原则

近年来,很多学者和口译员对口译过程中议员所记的笔记进行了研究并明确了其记录原则。正如上文所述,口译笔记尽管具有个人化的特点,但是口译笔记还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原则是口译笔记是一种辅助手段,口译笔记是不能代替大脑记忆的。和听写,速记所不一样的是,口译笔记是要遵循听―理解―掌握主要信息这一流程的,在完成口译以后这些口译笔记就马上失去了利用价值。在口译的过程中,笔记所起到是提醒的作用,目的是来帮助口译员记忆源语的内容。但是在开始学习口译笔记的时候,记录口译笔记反倒会成为口译员的干扰,甚至会影响到口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和口译时的表达。这是因为对于尚处于实习阶段的口译员来说,他们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笔记上而不是对于源语信息的理解上,甚至会对口译笔记产生过度的依赖。基于这样的原因,在最初学习记录口译笔记时,应该训练见习口译员主要用大脑来记录信息,也就是说不要过分依赖口译笔记。对于一个合格和口译员,口译笔记的成功原则是“Lessismore”,在记笔记时保证简明扼要,也就是要记录日期,逻辑,专有名词等重要信息,避免繁杂的笔记。口译笔记的第二个原则是理解优先。这是因为口译笔记的根本是对源语的理解,只有口译员完全理解源语的内容才能在口译笔记的帮助下完成口译工作。口译的过程其实是个理解―表达的过程,但是会有不少口译员,尤其是实习口译员会试图把听到的每一个词都记录下来,但最后的结果是无法顺利地完成口译,所以理解源语是口译笔记的重要原则。口译笔记的第三个原则是口译笔记一定要有简洁性。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在口译过程中因为时间非常宝贵,只有简明的笔记才能够帮助口译员确切的理解源语并提炼出主要信息。所以在口译笔记中口译员会广泛应用到类似于箭头,几何线条以及英语单词缩写和拼音等,这些符号不仅会提高口译笔记的效率还能增加口译的正确率。例如(1)数学符号:―因为,由于,幸亏;―所以,因此,结果是;=―相同,一致;>―大于,超过,高于;[]―在……之中,之内……(2)惯用符号::―看,说,想,评论;?―疑问,问题是;!―危险,警告;―――导致,结果是……(3)图形符号:

―――全部的,整个的;Δ―――城市,都市;―――国家,民族……(4)字母符号:i―工业,我;e―经济;m―会议等。口译笔记的第四个原则是笔记在结构和逻辑上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口译笔记绝对不能记录孤立的信息,而是要记录并展示出源语在结构和逻辑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口译笔记成为口译员的帮手和成功的保证。

三、口译笔记教学的方法

口译笔记教学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笔记技巧并顺利的完成口译任务,其训练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口译笔记的特点,形式,内容和方法。如前文所述,口译笔记和听写及速记是不同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口译员记忆源语并顺利进行口译。而由于时间过于紧张,口译员并不能记录全句,只能把要点和主要的逻辑关系记录下来。所以理解源语是第一步,然后才是根据口译员的理解进行笔记的记录工作。因为只能记录关键词汇,学生就是学会挑选并分辨哪些是关键词汇。一般来说,关键词汇包括数字,概念,整体框架和逻辑结构等。而重复的名词,代词等则不是关键词汇。除此以外,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对有些部分,例如在源语中讲话的开篇和结尾,是可以略听甚至是省略的。

至于口译笔记所用的语言,用源语和目标语均可。从口译实践的角度来说,用目标语来记录对于口译员来说会更为方便和快捷,因为这会省去翻译的工序。但是用源语来记录可以减少对源语信息的丢失,是相对安全的方法。所以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无论是使用源语或目标语,没有一定之规,只要选择自己驾轻就熟的就可以。

毫无疑问,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缩写或符号来代替源语,要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发明独特的符号,这样一方面是有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记住复杂的符号。在训练口译的初期,学生是不能有意识地运用缩写和符号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生的笔记本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缩写和符号。在口译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一再强调理解源语的重要性,成功口译笔记的基础是对原文信息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如何理解并记录原文的主要意思和信息,而不是逐字逐句的记录原文。口译教师一定要明确,口译笔记永远是对大脑记忆的补充和提醒,绝对不能代替大脑记忆。例如可以让学生先听一段录音,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期间不能做笔记,然后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比如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等。回答问题后,再让学生用源语复述原文的主要信息,随后让另一位学生用目标语复述原文的主要信息,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还能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口译笔记。

四、对于口译笔记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基于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5届学生的口译教学,针对不同阶段的口译教学,作者提出下列建议:第一,对于初学口译的学生,教师应当着重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在口译过程中,尤其是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口译员首先是要理解源语的确切意思。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初学口译的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口译的主要原因是无法理解源语。第二,对于学习口译有一定的基础的学生,教师要着重扩充学生的词汇能力,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百科知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作者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能把口译笔记完整的做下来,但是却无法进行口译的情况,这就是因为学生的词汇和百科知识的匮乏,让他们无法流利的进行口译。第三,对于中级口译学习者,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口译笔记和如何在口译的过程中做笔记。目前作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每周是2个教学课时,这对学生做口译笔记练习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建议增加课时。同时,口译教师不要过分的讲解笔记和让学生发明过多的口译笔记符号,而是应当把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让学生进行口译笔记的练习上。

基于作者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口译实习中所积累的数据和经验,作者认为对于口译的初学者,教学重点应该是在对源语(sourcelanguage)的理解和口语表达(主要是英语)。在练习口译的最初阶段,很多学生是因为无法理解原文和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败下阵来。而在口译的中级阶段,作者认为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在改善词汇能力和扩展其他的百科综合能力,这是因为在口译教学中,作者也会碰到不少能把源语的细节都记录下来,但就是无法流利的翻译成目的语,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百科综合知识较少。对于中级口译教学来说,教师要重点教授学生对口译笔记的应用,以练为主,以讲为辅,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的,有创造性的运用符号来记录源语信息。

综上所述,在口译实践中,口译笔记虽然是人脑记忆的辅助,但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口译笔记是英语专业口译学习的基础和起点,能否做好口译笔记,是区分一个学生将来是否能够成为合格译员的标准之一。但是口译笔记不同于课堂笔记,会议笔记或者是速记,所记录的内容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过于零星,译员需根据个人特点拿捏好尺度,记录下符合逻辑的口译笔记。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林超伦.实战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王蕾.浅谈口译笔记技巧[J].辽宁师专学报,2004(5).

[5]吴钟明.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andresD.Ciandnotation[m].FrankfurtpeterLang,2002.

[7]DamHV.interpreters'notesontheChoiceofLanguage[J].interpreting,2004.7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篇5

新编初中地理(人教版)教科书是由文字系统、图象系统、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图象形式多样,数量大,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据统计,新教材中有各种地理图象800多幅。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各类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描图;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配以示意图;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图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每册课本封面配以卫星图片;为了增强德育功能,配以幽默漫画。这些图象,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图象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图象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1.认识规律原则

图象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图象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例如,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特征,如果学生只读课文,或只凭教师讲述,是很难形成各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分布概念的。只有阅读了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以及各带的自然景观彩色图(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动物图)后,学生对自然带的景观和分布特征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实际性原则

图象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地图投影,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只能深入浅出地用切开桔子皮,把它摊平变形的例子,来说明球面地图画成平面图的变形,而不能按照地图学的要求去讲地图投影。

3.思想性原则

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这一特点从图象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图象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雄心壮志。例如,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教材中选用漫画《苦难的母亲》来加以说明。漫画中把人类生活的地球比作母亲。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母亲拖儿带女,疲惫不堪,无力承受子女过多的压力,呼唤人类要控制自己,实行计划生育。这幅漫画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图象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材中的图象要认真研究,弄清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智育、德育功能,融会贯通。这样,讲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顺理成章。图象教学常常采取以下方式:

图文结合地图被誉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它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地理图象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图象。图象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图象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讲授矿产分布、工业布局、耕地利用、行政区划、自然资源等都必须有相应的地图,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挂图、地图册或教材图象),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图引文教科书中安排的“读图回答问题”栏目,以图夺人,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入最佳状态,激发求知欲,启发思维。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中,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适当补充、绘制板图,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地导入新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图替文教材中有的地方直接用一幅图来表现和说明一个问题,而不用文字叙述。例如,在讲世界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时,迁移的原因没有文字叙述,而是用图象表示出来。图上画了三个箭头,分别表示人口由农村迁移的三个原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这幅图,开展讨论,弄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否则就遗漏了知识点。

读图训练读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在学习地图基础知识之后,要将读图训练贯穿在图象教学的始终,长期坚持,逐步提高。读图问题的设计,应紧扣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后提示规律和成因。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图象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认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三条等降水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点拨;助点;体态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59-01

点拨,辞书释为“指点、启发”之意。它是帮助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理清思路、找到最佳途径的一种艺术手段。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共同完成的一部交响乐,如果说教师是乐队的指挥,学生是队员,点拨就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那么点拨方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对指挥棒的艺术运用。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依情因时创造性地采用灵活多变的点拨方法,必能使课堂奏出张弛有序、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我就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点拨的方法和原则谈谈粗浅的见解。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点拨的基本方法

一、语言点拨

语言点拨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助点。助点就是辅点拨。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助一臂之力。例如,当讲完“爬行类”时,教师若直接让学生回答“为什么青蛙和鳖都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但它们却不属同类生物”这一问题时,不少学生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设计几个带有启发性的阶梯问题进行点拨:二者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二者的皮肤有何不同?二者的生殖和发育有何不同?这样学生便可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旁点。旁点也称曲点、侧点。它是指教师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的、从旁的、暗示的、曲折的进行点拨,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或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或让学生从旧知孕育出新知的生长点;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讲“血液循环”时,让学生回答“左心房连接的血管是动脉血管还是静脉血管?其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这一问题,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教师可采用从旁点拨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左心房相连的血管的血液流向何处?它的另一端连接的是什么器官?这个器官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3、直点。直点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的点拨方法。例如学生有时解答问题,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导致“水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4、辐点。辐点是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中心进而引发出与之相关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即由点到面的点拨方法。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遗传工程”这段短文时,可抓住克隆技术这个概念,由点到面地进行点拨:克隆技术可消除遗传疾病;可制造人的各种器官;可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动植物可实施车间化生产等等。使学生想得更多、看得更远,思维呈辐射状态,具有扩散性、广阔性、灵活性。

5、聚点。聚点即聚集点拨。它是与辐射点拨相反的一种点拨方法,是教师为集中解决某一问题由面到点、由此及彼进行点拨。例如讲“生物进化的规律”时,教师可点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异同,学生会不难发现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其思维具有深刻性。

二、体态点拨

体态点拨,即教师借助体态进行点拨的方法。体态也是一种语言,它是与语言交流相对应而言的,也称非语言交流。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手和脚的移动,人际间的距离,讲话的速度、音量等。研究表明,体态语言的交流作用和效果不但远远大于语言交流的作用和效果,也是任何语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常见的体态语言有以下几种:

1、动作点拨。动作点拨是教师借助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点拨方式。例如讲“蚯蚓运动”时,教师可用右手手掌手臂表示蚯蚓的身体,左手表示蚯蚓的环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刚毛的作用,使之一伸一缩的运动;同时,让学生同教师一起比划。这样就使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直观、形象的体态语言,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2、目光点拨。

目光点拨是教师以目光为载体,十分巧妙地把教师要表达的十分复杂的愿望、态度、情感迅速传递给学生的点拨方式。例如,上课铃一响,学生便向教室鱼贯而入,此时教室里嬉闹谈笑声还会此起彼伏。教师走上讲台若以严肃的目光扫视全班,或紧盯调皮的学生,教室就会立即安静下来,学生马上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再譬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若给予信任的目光,学生便会信心百倍;学生紧张时,教师若给予鼓励的目光,学生便会勇气倍增;学生回答问题成功时,教师若投之以赞许的目光,学生会因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幸福万分。

3、表情点拨。

面部表情是人的思想感情的显示,是人的内心世界最灵敏、最复杂、最准确、最微妙的“晴雨表”。马卡连柯曾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表情点拨正是教师借助面部表情潜在的调控作用,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十分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艺术手段。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因思维定向出现差错,教师若用迷惑的表情加以暗示点拨,学生会十分敏锐地调整思维角度,另辟蹊径,走出误区,找到正确的思路。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抓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完成新课程规定的教学要求,达成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关键性工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就是按《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教学目标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及效果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衡量。教学质量评估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教学成果的评估,二是教学过程的评估。前者是在授课终了时进行,主要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习目的、态度、人格变化等,测度教师的教学质量。后者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就是要诊断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因素对教学成果产生何种效果,有什么问题,从而决定改善的对策。这两者的评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为目标,后者是研究采取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达到上述目标。怎样以新课程理念来抓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呢?

一、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原则

一是目的性原则。评估时不偏离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在目前教学中,有的教师教与学目标意识较淡薄,对新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不太很了解,教学要求不够明确,学生知识缺漏现象尚严重,以致造成初中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

二是客观性原则。在评估时要尊重客观事实,排除一切干扰,切忌主观随意性,否则会破坏评估双方的心理平衡,挫伤被评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主观随意评估的原因是评估主体的评估观点、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不统一,有的甚至反差很大,这是最要避免的。

三是诊断性原则。要客观地收集评估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做出科学诊断,肯定成绩,分析问题,提出措施,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

四是全面性原则。要根据具体的评估对象,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避免片面性。不要只看过去,不看现在或只看现在,不看过去,更不能只看枝节,不看主流。这样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局面。

五是连续性原则。要求评估主体从发展观点出发,切忌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利用所积累的资料对评估对象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进行连续性评估。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全面。

二、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方法

(一)教学过程的评估方法。

1.诊断性评估。在初一新生入学后,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小学基础学力方面的缺陷情况,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计划中采取必要的修正性措施,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我们首先必须进行诊断性评估。当教师在新学期接到新班级数学教学任务时,为了了解该班级学生原有的学习状况,便于衔接和因材施教,亦应进行诊断性评估。评估形式以统一摸底检测的形式进行。2.形成性评估。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为了了解每一节课和每一章节、每一单元的教学效果,并且有效地施以校正性措施,可通过形成性评估,及时把握学生学习动态,作出准确的判断,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估形式可以是课前或课后的师生交谈,也可以在上课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态度、由课堂提问、课堂练习、通过小测验、单元测验来准确地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评估结果后,教师应及时地给予学生以“认可”“激励”和“反思”,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总结性评估。总结性评估是在授课之后、学期末或学年末所采用的一种评估方式。总结性评估不同于形成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及时把握和改善教学进程的实态,而总结性评估的目的则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确认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为达到此目的,就要进行综合性测验,并用测验结果与所要求达成的目标比较,以确认学生达标程度,而不能只着眼于学生的个人得分和个人名次的排列顺序。4.举行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座谈会、评议会、鉴定会、交流信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篇8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积累语言,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都是服从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多种媒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媒体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整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媒体促进教学的作用。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备课时,教师要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设计教学媒体。将教学媒体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教学方案的要目。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须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模拟教学法。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文本内容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常识性说明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足,根据课文的文本难以理解一些科学性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学生就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笔者利用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包括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等若干个小模块)开展教学,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

   3、课前预习法。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并接受辅导。“精读课文”教学之前,笔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课上,安排学生交流作者的生平、作品等文学常识和课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等。有些课文,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军事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如,在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为什么建造长江大桥?大桥有多长?是谁设计的?什么时候建造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资料。

   4、技能指导法。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技能进行指导。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指导,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如,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录音,组织学生进行听话、记忆、复述等活动,可以训练、指导学生的“听”“说”等技能。可以通过播放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可以利用大屏幕呈现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呈现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过程,指导学生学习笔顺、分析字形和书写汉字等。可以用媒体呈现同题佳作,供学生借鉴,实现习作指导;将学生的作文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评改训练,实现作文修改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尝试,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本人将以此要求为目标,继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形式、新方法。

   参考资料: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视频;生物;教学

一、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一)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视频应用于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分析专研教材,对教材具体内容有整体的把握,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视频材料,才能避免因盲目使用视频造成教学效果不佳。与一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可能不止一个,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才能在选择视频的时候“得心应手”,教师备课时才能“胸有成竹”的选用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视频。

(二)视频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

视频内容的科学性要求视频所展示的内容必须是能正确科学的体现生物学概念、生物学现象或生物学规律,视频中的生物学实验的材料、方法和步骤必须是准确科学的,教师在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和长知识的重要阶段,视频内容应该尽量有教育意义,比如教师播放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视频短片,教育学生不挑食尽量保持营养均衡,按时吃饭少吃零食等。教师还可以通过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与每个人都有关系且刻不容缓。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初中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注意力以及智力发育水平各异,教师要根据这些因素选择教学视频,过长或过短的视频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比较复杂,他们的成长环境、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水平、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教师需要细致深入的研究学生的这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从而精挑细选那些符合一定条件的视频。学生是学习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用到的视频材料应该尽量倾斜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向抽象思维发展,帮助学生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重研究学习主体的一些学习特点,知己知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四)体现生命性和现代性的原则

生物学是一门体现生命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生物圈和生物体,生物圈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在一草一木、虫鱼鸟兽之间,我们就能体会到地球上生物共存的美好。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视频教学时应该考虑体现以下观点:生命是动态发展的、生命活动的内在矛盾、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重视生物行为、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教师在播放视频的时候应尽量选择高清播放,学生能清晰的观看视频内容,首先能在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一)视频导入法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新授课来说,新颖、有趣、现代或有艺术感的视频导入新课,能快速的吸引学生的眼球,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鸟》这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播放纪律片《迁徙的鸟》的主题曲《toBeByYourSide》的mV,视频中群鸟飞翔的唯美画面,配上干净、清澈、轻灵的音乐,伴随着这旋律优美的音乐,新课伊始瞬间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身心陶醉于鸟的飞翔旅途之中,待音乐停止之后,教师借机提出问题:这些鸟儿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高效导入新课。教师在导入影视时应注意影视的简洁明了性,不要过于复杂,不要过于花哨。所选的视频不能过长也不能过杂,导入新课只是教学的环节之一,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其他教学环节顺利进行,为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播放时间不易过长。

(二)视频演示法

视频演示法是生物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视频素材来直观展示生物体的行为、运动、生理结构或功能等的教学方法。视频演示的内容很丰富,有演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等实验的操作过程、现象和结果;也有视频模拟的生物圈的范围、有视频直观呈现的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草履虫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等生物体结构;也有通过视频清晰展现的细胞的分裂过程、种子萌发的过程、植物开花和受精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过程、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尿的形成过程、家蚕的发育过程、青蛙的发育过程、鸟的发育过程等;还有通过视频演示细菌的分裂生殖、血液循环的途径等生物体的生理功能。视频演示法要保证视频内容的科学合理,注意视频演示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是否正确,考虑演示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

(三)相关视频拓展法

相关视频拓展法是教师完成课堂任务后,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或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允许的条件下播放一些课外的相关视频。由于视频内容不需要学生学习掌握,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因此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这样的视频。在学习《真菌》之后,教师可选择播放蘑菇或其他菌类种植的视频,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真菌的基因,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在菌类种植方面的应用,也能学到菌类种植的知识,甚至能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三、总结

视频不能代替教学,它不能成为学生自学活动的真正指导者在课堂上答疑解惑,它不能替代教师选择教学策略、调控教学过程等,因此直观教学法需要与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使用,这样生物课堂才会精彩,

参考文献:

[1]李阳.浅析影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20)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篇10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积累语言,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都是服从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多种媒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媒体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整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媒体促进教学的作用。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备课时,教师要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设计教学媒体。将教学媒体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教学方案的要目。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须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模拟教学法。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文本内容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常识性说明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足,根据课文的文本难以理解一些科学性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学生就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笔者利用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包括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等若干个小模块)开展教学,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

3、课前预习法。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并接受辅导。“精读课文”教学之前,笔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课上,安排学生交流作者的生平、作品等文学常识和课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等。有些课文,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军事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如,在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为什么建造长江大桥?大桥有多长?是谁设计的?什么时候建造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