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十篇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十篇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3:33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篇1

1.1信息服务在农村,农民渴望了解天下大事、学习科技知识、获得文化娱乐的愿望得不到很好满足,一些地方尤其是边远山区常年存在群众读书难、文化生活匮乏、农业信息不通畅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人们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为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平台,也给加快农村文化进步带来了难得机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农村所需要的科技、卫生、教育、文化等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能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共建共享。“信息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的、过时的信息带给农民的损失也是非常严重的。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一半以上农民反映信息是不及时的,农民因信息误导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的例子常见报端。”[1]这说明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意义重大。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不能及时抓住信息时代提供的机遇加快文化追赶步伐,城乡之间的固有差距将因“数字鸿沟”的存在而进一步拉大,可持续协调发展也将无法实现。以信息技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是将现代科技应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改变广大农村信息匮乏的状况,丰富农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将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信息服务是基于数据库元数据加工的一般限于结构化范畴,对信息内容的描述只是范畴性、框架性的,要据其准确地找到所要的信息或知识比较困难。它在内容服务上仅考虑对一类读者群的普适性,因此难以满足个性化知识需求。信息服务虽然能提供快速、大信息量服务,但难以简捷而系统地提供知识和针对性地解决人们的问题,更无法挖掘各类隐性知识,难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彻底的开发与利用。

1.2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提高信息服务只是向人们提供有用的显性信息为内容的信息传播过程。在信息服务过程中采集、提供的信息,并不要求对其所含的知识内容给予具体的分析、提炼,只是作为素材化的材料直接提供给用户,如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等。人们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和检索方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质量参差不齐的文献或数据信息。然而这些文献和信息究竟是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有用知识,价值如何,人们在读完之前并不清楚[2]。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3]。追溯知识服务的概念,它最早提出的是国内图书情报学界。2004年10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单位组织了“‘走向知识服务’学术研讨会”,认为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下,文献情报服务正面临重大转型,即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它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较信息服务的先进性在于:它不但可以直接提供显性知识信息,而且以智能化手段挖掘蕴藏于大量显性信息当中的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给予管理、利用;知识服务基于“网络化知识元数据库”,与各种相关数据库信息进行链接,构成内容广泛的知识网络,为用户提供最方便的知识获取途径;知识服务利用分布式知识库建库系统,可以针对人们不同的需求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提高,其价值大大超过信息服务的价值,它大幅度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知识服务可以与农业信息化同步,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加以提升、改造,建立起农业知识服务模式。

1.3知识服务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为此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思路[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前提下,保持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现代转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与核心是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明确地提出了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要求[5]。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成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支撑要素。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必须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充分抓住现代信息技术为加快文化追赶提供的难得机遇。充分认识消除“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消除“数字鸿沟”、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加以实施,实现城乡文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繁荣进步。信息服务虽然能提供快速、大信息量服务,但难以简捷而系统地提供知识和针对性地解决人们的问题,更无法挖掘各类隐性知识,难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彻底的开发与利用,这也是目前农村农业经济的障碍之一。因此,通过大力推进农村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带动农村信息化共享工程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举措。切实做好陕西省文化信息共建共享工程的建设,构建与城市无缝衔接的农业知识服务体系,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知识服务的更快更好的结合,实现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跨越式发展将有力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2陕西省构建农业知识服务体系的基础与意义

2.1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工程现状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的基础。基于建立标准化农业知识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共建共享知识资源。农业信息共享的前提是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其目的是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因此,基于建立标准的要求为农业生产认可,农民需求认可,农贸市场认可的这一标准,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平台[6]。对于陕西省在农业领域,农业知识服务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但很多农业信息机构已经在实际运作中应用到了知识服务的理念和方法,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农业科技平台,如陕西省在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上已经形成了有利的环境。近年来,随着文化强省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级领导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府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围绕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信息服务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由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是首批试点省份之一,自2002年实施以来,共投入资金9005.61万元。截至2008年底,陕西全省累计建成省级分中心1个,市、县支中心39个,基层服务点421个,已有148万农民从中受益。从条件上看,陕西省目前有107个县(市),1526个乡(镇),28506个村,每个县由县文化馆统一管理全县的文化设施建设。县以下的文化设施有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陕西省文化厅蒋惠莉副厅长在2008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按照文化部的统一要求,努力做好7个方面的工作:即以县级支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网络体系;加强资源的征集、生产与传输,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完善文化信息交流平台,扩大全省范围内的信息远程自主;强化队伍培训,提高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强化管理,切实加强和改善服务;进一步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将工程建设纳入社会文化事业的考核体系[7]。加快和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建设,陕西省在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全覆盖和知识服务与农业经济化资源、扩大基层镜像站建设、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同时积极提供数字化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电视、网络教育等新型信息化服务的形式,为农业建设提供了多方位的智力支持以及知识服务和多元化的文化保障。

2.2农村信息化为陕西省农村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力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正在主持建设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需求为目的,立足于农业部门,以数据源单位为主体,以数据中心为依托,通过集成、整合、引进、交换等方式汇集国内外农业科技数据资源,并进行规范化加工处理,分类存储,最终形成覆盖全国、联结世界、可提供快速共享服务的网络体系,并采取边建设、边完善、边服务的原则逐步扩大建设范围和共享服务范围。目前已建成基于13个数据目录的庞大数据库群,辐射服务于全国各个省份农业经济发展。陕西省通过开展“文化共享工程”活动,利用国家资源,利用知识服务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陕西省已有148万农民从中受益。据了解,陕西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知识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定边县北部沙滩区农民通过网络和讲座,学到了辣椒的种植管理以及辣椒的保鲜与运输技术,现在这个区已成为陕北最大的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南方沿海城市。泾阳县中张镇张庄村村民周文平通过“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信息,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建成食用菌大棚112个,年产值12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通过专业种植辣椒和种植蘑菇知识的利用,说明知识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说明通过“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信息转换为利益的重要作用[8]。

农业生产是农村的主要活动,没有高水平农业技术知识的支撑,农业的生产效率就无法提高。但农村科研知识主要来自农业科研高校和相关研究所,这在空间上造成离实际的农业生产有较大的距离,特别是一些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无法及时地传给当地的农户,一些疑难农业病虫害无法及时获得技术支持,常常给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综上所述,陕西省信息工程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展较快的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和不足。陕西省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是:满足农村需要的信息资源总量偏少;适应时展和群众需求的高科技、高层次的先进文化设施的缺乏;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设施还投入不足;信息渠道单一、缺乏整合,信息服务没有得以提升;东西部地区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

3构建与城市无缝衔接的农业知识服务模式

3.1建立标准化农业知识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的基础。农业信息共享的前提是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基于这一标准,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陕西优秀的农业数据库从一开始就纳入了全国性、全球性的信息与知识服务之中,达到最佳用户满意效果。如杨凌农业科技大学图书馆的“世界农业科技动态”,和陕西省农业厅主办的“陕西农业信息网”提供农村土特产品供求状况,新闻,技术等信息。同时也可建立仓储式的农业知识仓库,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为目的;建立各种层次的知识学习的知识元库。

3.2面向陕西省各区、县、镇农村的知识服务模式依据当前陕西省区县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农民信息需求特点,以及创建符合农民认知水平的需求特点,对农民信息行为和我国当前知识服务模式的深入研究,面向陕西省各区、县、镇农村的知识服务模式大体有3类。

3.2.1超市自助服务模式。该模式是根据用户具体信息需求,按照专业领域组织信息服务,从繁杂的信息中捕获、析取对用户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集成、重组为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核心知识内容。特点是知识服务者和知识需求者可以有异时异地的方便性,给用户提供了无限的参与机会和无时空、条件限制的空间与环境,提供了多样化服务。该种模式可随着技术的发展,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用户需求。

3.2.2专家服务型的参考咨询模式。该模式是利用面向人工智能的知识服务技术平台,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和以研究所专业人员为主导进行咨询和辅导,通过专家来为个别用户解答疑问,向用户提供具体的知识和信息的一种实时在线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主要用于服务提供方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但这种服务模式,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以保证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源的把握,使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组织和利用资源及系统,为用户提供更深入的咨询服务。

3.2.3凸现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是一种个性化知识服务的模式。该模式提倡一对一专业对口的用户服务,向用户提供合适的知识单元,提高信息服务对特定用户需求的支持力度。这种服务模式是服务双方的交互程度较高,双方对服务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程度也较高,要求服务提供方以解决用户问题为直接目的,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3网络环境下陕西农业知识服务网络环境下的农村知识服务模式,可以将农村与城市在知识服务层面上更好地统一起来,并且将知识的创建和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9]。

3.3.1建立支持农业知识服务的管理机制。农业知识服务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目标化、个性化、集成化及动态化特征,要求建立高水平的动态农业知识服务团队。开展农业知识服务要求提供服务的相关人员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和较高水平的沟通能力,需要多方面人员形成团队才能开展服务。创建农业知识服务需要的组织机构,形成一种有效发挥全体管理成员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多样化组织结构模式。组织专家与专家、部门与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从而形成服务团队组织内部和各成员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管理氛围。

3.3.2建立统一的农业知识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针对当前用户迫切的知识需求,亟待服务机构提供较为全面的一站式知识服务,即只需要登陆一个门户网站就可以满足用户的所有知识需求。主要服务功能特点是:统一认证,单点登录,进行知识导航,实行资源统一检索。推出这一资源检索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对相关资源实现一站式的跨库信息检索。

3.3.3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开展知识服务。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农业知识服务对象都存在着明显的层次和差异,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开展知识服务。如面向管理决策层和科研教学层人员,可以采取参考咨询、个性化定制、学习教学资料推送等方式开展知识服务。还可以借助“科技下乡”活动、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基层各种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有组织地将相关的农业新技术、新知识通过技术员向农民传播。

3.3.4大力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强农业知识服务中间环节的人才建设。农业知识服务除了需要具有农业各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外,还需要更多的具有较强沟通能力与服务意识的“知识服务导航员”。保证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用户的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经济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

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最落后的发展水平。虽然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的严重匮乏。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情况总体为这样一个情况:乡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低。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高,高中、高等教育升学率低导致的,造成了农村人才严重匮乏。

(二)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至今,西部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西部经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发展问题:城乡发展差距正在加大,尤其是农村经济与城区经济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大产业的不均衡发展。据统计主要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的农村地区的产值里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比较靠近城区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的贡献率很低。偏远乡村的生产基本上都是简单的自给自足为主。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农村经济的冲击

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地发展。随着我国几家大型电子商务公司淘宝和京东等电子商务馆在西部的建立,更是加速了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可是这些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是在城市和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城镇地区,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基本上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基于农村落后的传统经济,西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急需要大力的发展。

(四)国家“惠农”政策给大学生进村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工作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我国出台的很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具体的举措诸如农村税改革,种粮补贴、养殖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政策,鼓励发展农村道路的政策,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等等。这些举措和政策对于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消费需求,扩大农村市场和内需,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这些都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便于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施展他们的才干。

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农业发展需要不匹配

大学生村官工作主要有两类:社会类工作和经济发展类工作。其中经济发展性工作主要是涉及到如何发展农村产业,带动全村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等问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运用大学生村官们的实践应用经济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关于农业经济学类的知识,例如关于种植、畜牧和养殖类的农业经济学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这样的非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即使农村存在很多的经济资源和机遇,也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经济和农学类知识和能力,他们无法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和机遇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对农村政策法规的了解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每年都出台一系列关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现在的高校很少普及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大学生村官相关的政策法规的知识和许多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也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导致了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的了解不彻底,所以导致很多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农村工作中来,这样就容易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新农村建设以来,西部地区在农村交通、饮水设施、环境改造、医疗卫生配备、文化教育投入、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全方面来看,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与沿海发达等地区相比,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薄弱,制约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还有部分农村还存在不通马路或公路,比较偏远的贫困农村存在交通难、物流困难等问题。西部偏远农村还有的农村没有自来水,存在安全饮水问题,通信网络覆盖率极低,这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生活和工作就很难适应。

(四)农民知识文化低,沟通困难

西部农村人口受教育呈这样一个情况: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78%,初中文化程度占52.1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5.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49%,全地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处于中下等水平。另外,据调查,许多农村的村官和书记等文化水平也不高,许多村官文化水平处于初中或初中水平以下,像大学生村官这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村民为数不多,即使村里有几名大学生,他们也都不愿留在农村发展,许多大学生毕业了都奔向自己喜欢的城市去发展,这样,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才可言了。这对于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和文化水平低的农民沟通便成为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工作面对的首要问题。

三、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正能量

(一)利于给农民发展经济树立信心

大学生村官是党中央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而出的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党中央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而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另外,由于所有的大学生村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和通过公开选聘,竞争择优,专门培训后而选出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村官成为人们比较羡慕的工作,当地政府和领导也会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这样,对于当地农民来来说,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相当于财神爷的降临,相当于成为他们致富的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予了他们建设家乡,发展经济的信心。

(二)利于促进农民们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

西部农村还残存封建落后的观念和思想,这些封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现代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他们会用他们活跃的思想、超强的学习能力、新的经济知识和发展观念融入到农村中来,必定会对农村农民们传统落后的观念带来冲击和改变,将会给农村村民们输入现代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新思想或观念,特别是经济发展思想或观念。

(三)利于促进农村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民致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农村最佳的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突破原有传统的思路,发展现代农村电子商务,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对于早就在学校接触到电子商务知识和应用的大学生村官来说,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实施绝对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农村具有发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他们就能够利用电子商务解决农村很多经济发展问题。

(四)利于新知识、新技术在农村传播和推广

在农村中,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但是在西部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农村长期存在的传统小农生产意识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其次在于目前西部农村缺乏长期推广和普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或缺乏长期带头人。

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一)村官工作要与自己长期职业规划相协调

很多盲目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大学生村官,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等问题,他们进入农村入职后不久,发现自己很难适应大学生村官这份艰苦的工作,或者是这份工作不是自己所擅长的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目前村官工作与将来工作的作用,引导他们把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与当前的村官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便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大学生职业规划协调发展。

(二)传统经济与现代电子商务共同发展

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是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解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的问题,因为电子商务有着成本小、市场广、全天候、简单易操作等等优势。此外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多样,都可以适合各行各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方面一定要把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电子商务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起来,让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电子商务)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三)重视农民知识技术的培养和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西部农民素质低下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培养现代化的新农民。在所有的农村工作内容中,要想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现状,只有要先从改变村民们的知识、技术和转变他们的发展观念为先,不然大学生村官工作会遇到重重的困难。

(四)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或就业

由于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西部农村农民除了务农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就业渠道,为了生存需要农村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不得不出地区务工,只有过年或春节期间才回农村老家,劳动力转移导致了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缺乏。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如何把大批在外地区务工的劳动力招回家乡服务等问题。

(五)深度挖掘农村各种经济资源

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好,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西部农村丰富的经济资源没有被深度的挖掘和缺乏发现这些经济资源的人才。作为有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就要为挖掘和发现农村中深藏的各种经济资源,充分利用所学经济知识和能力,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发现它们的市场价值,发展这类相关产业。

(六)政府要不断完善各种保障机制

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激励和保障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各项政策,这些政策关系到了大学生村官所关心的工作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职位晋升以及以后的职业选择等方面问题。为了落实好大学生村官工作,西部地区或当地政府还需要结合本地区情况不断完善和补充政策和法规方面的内容以至达到各项制度和政策的完善,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当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梁雪娇,肖湘雄.当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理论界.2012(02).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篇3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到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大潮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农业企业之间合作,寻求新的出路,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和模式化经营。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在网上建立农产品服务通道和农产品销售贸易通道,有利于拓宽农业销售渠道和交易方式,为企业实现快速的贸易创造了条件。

(二)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变

知识型农业是明显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知识型农业的显著特征是通过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经营方法等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转变。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属于资源密集型农业,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促进知识型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有利于专业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强有力的科技作后盾,而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都离不开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普遍存在劳动力素质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于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农业技术的培训、农民科学意识的提升以及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都提供便利的通道。

(四)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很多农村地区都存在着农产品滞销或者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情况,这极大的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农业生产、科学决策农业生产计划,对于调动起广大农民朋友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业的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朋友的信息意识淡薄

受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很多农民的信息意识缺乏。另一方面,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老年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也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使用网络的成本比较高,网络覆盖率较低

据一项可靠性调查显示,农村有90%以上的农户认为电话上网的费用较高,尤其是远离城市地区相对将为偏远的地区的农户普遍认为网络使用的成本太高。无力支付高额的上网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农民访问农业网站的机会,造成网站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种情况是,信息网络管理的维护者过分注重对网站形式以及网站硬件设施的管理和资金投入,然而往往忽略对软件和信息技术的更新,造成硬件设施过剩和软件设施不足的矛盾,不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阻碍了有效信息的传播,侵犯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权利。

(三)农业信息匮乏,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农业信息的使用对象包括农民、农民经纪人、农业经营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等相关部门,由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不同,对信息的质量、内容要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信息的供应要满足不同受众的使用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发展的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信息来源比较单一,转载信息偏多、原创信息匮乏,另外宏观的信息多,具有特色的代表的地方信息少,不能凸显地方农业的发展特色,也无法满足区域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

三、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强化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职能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统一领导各区域、各行业、各部门的专业人才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方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做好规划、布局和分工工作。增加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提高良好的资金支持,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效率,防止因为重复性建设或者建设不当等原因造成资金的浪费,也可以杜绝现象的滋生。另外,政府军还应该从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关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比如说鼓励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参与建设;提倡个人、集体、企业参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实行贷款优惠政策等。

(二)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信息网站的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站信息的交流与制度,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因此网站信息的维护人员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与分类,根据农业信息资源使用人群的不同,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加工,确保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合作,这对于拓展农业信息的来源渠道、降低网络运营成本、提升网站信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农业知识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培训

归根到底,农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信息化实施的程度。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对农民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知识的培训。培养与培训是提升农民素质、普及信息知识、提高信息使用能力的最根本也是最快捷的途径;建立优秀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全面促进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通过网站知识推广、省市县的分级培训、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信息人员的业务水平;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制定各种政策吸引信息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信息人才,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才能稳定发展,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信息系统,促进信息服务水准的提升。

(四)建立信息示范基地

信息示范基地的建设可以让农民朋友直观的感受到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扭转目前农村地区不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在信息化基地的建设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通过资金补助、政策扶持、项目优惠等措施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基地进行多方位支持,争取大部分示范基地农户具有查询信息、方便上网的条件,从而提升其他农户的信息化意识,达到推广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发展现代农业。

四、结语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篇4

1.教学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课堂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能体现出科学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但有着很大的缺陷,如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走;知识传授成为目的,忽视了学习过程,教学成为死记硬背、机械的训练过程,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等一些新技术手段给教学带来了便利,但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培养目标偏差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这就对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素质。随着中职教育的普及化,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中职学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出现了办学危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被迫改调整为其他专业,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非农化,培养目标发生了偏离,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培养出来的农业经管人才会对农业经营管理持有偏见,工作首选城市,即使回到农村,也会因为未能全面掌握农业经管所需知识而很难符合实际需要。

3.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引进了西方一些先进的教材与理论,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了世界先进的知识与理念,对提高其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但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重西方理论轻国内实际的现象,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不足。

4.实践环节薄弱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实践能力不足,很难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有的中职学校也重视实践教学,并设置了实践课程学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偏差,还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知识考核轻实践能力考核的现象,不利于实践教学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同时实践教学设施、场所不足,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一些单位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尤其是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业务等,即使接纳了实习生,实习生也很难得到真正的业务培训。

二、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在遵循教育部规定的基础上,体现岗位需求和市场需求,建立使用系统的课程体系,并采用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出一专多能、懂经营管理的新型农业经管人才。同时,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树立教书育人观念,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丰富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2.调整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目标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农村建设为中职农经管理专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首先,凸显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性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思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其次,将中级农业经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的中级农业经管人才目标。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中结合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专业理论学习上应采用分类培养、分级教学的计划,结合现代农业所需人才,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充实教学内容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除了教材知识,教师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知识。同时吸收生活素材,补充一些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加深对社会生活实际的认识。另外,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与实际相结合,服务于农业发展。

5.强化实践教学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篇5

一、引言

图书馆的根本宗旨就是服务于社会大众,对于县市级图书馆而言,更是集地方文化交流、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普及等功能与一身,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县市级图书馆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方面的巨大能量也日益爆发出来。

图书馆蕴含大量图书,是人类文化成果的聚集地,同时也是新时期地方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及时、可靠而全面的信息资源库。置身于图书馆,既可以找到国内国外各个领域和方向的最新文化成果和科技进步的结晶,同时还能游走于古今各个时期关于某一领域最全面的信息资料,可以说,在图书馆可以收集到各个领域最全面的文献资料和信息。

科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汇聚了古今中外科学技术以及人类文明成果相关文献资料的图书馆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科技文献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依托于及时、全面、可靠的文献资料和信息,而图书馆就是发展科技以及沿革人类文明所需的文献资料和信息的汇集地,在图书馆,可以收集到最全面的信息和资料,而这正是促进经济发展所必须的重要基础。作为经济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充分、高效的加以利用,才能使其在促进科技进步、经济腾飞以及人类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发掘出来。

二、县市级图书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一贯坚持科技兴农的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农民,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县市级图书馆中收藏有大量的农业科普知识读本、杂志以及最近的农业科技成果文献资料,这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图书馆,了解其所需要的科技知识,并且图书馆还提供图书借阅、复印以及相关知识的解答等优质服务,这更加扩展了农民接触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渠道,使更多的农民可以在图书馆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图书馆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一条有效而可靠的途径,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成果深入农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摒弃传统的靠天吃饭的落后农业生产思想,认识并接受农业生产过程中科技和知识的重大力量,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作为致富的有力工具,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并将其实际运用到生产当中去。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创新型农民涌现出来,但是,科技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巨大魅力还没有在农村全面展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机会接触到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和相关知识,在这种现实情况之下,县市级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农业科普的推广者作用,通过编制农业科技信息读本以及图书下乡等形式,为农民提供更加宽阔的接触农业科技知识的平台,使农民所掌握的知识得到及时的更新机会,不断激发农民创新意识和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促进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以及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尽管我国的义务教育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了,但是,在农村仍然存在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甚至文盲现象也大量存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创新能力,并导致科技兴农实现的难度大大加大,对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也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仅靠在农村推行农民进课堂、接受科技教育的方式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县市级图书馆的优势,县市级图书馆中收藏有大量农业科普类读本和资料,是农业知识的汇集地、农民朋友的信息库,是进行农业信息交流以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普及的基地和中心,根据当地农民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农民从其中获得所需要的生产知识,使图书馆的农民读者群体不断壮大,在农村营造出读书和学习科技知识的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广大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以及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转贴于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度

我国所极力推进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就是信息化,信息化不仅是指城市范围,还涉及到广大的农村,并且后者的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农业要发展,少不了及时可靠并且范围全面的信息,农业信息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当今发展势头最强、使用范围最广的技术当属以计算机、网络以及相关软件为典型代表的科技信息技术。县级图书馆在农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建设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市级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在农村科技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为当地广大农民搭建进行农业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以便为农民及时掌握现代化科技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农村经济的繁荣以及相关事业发展尽一份力。

三、县市级图书馆为企业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

评价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指标就是当地对信息的利用情况,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赢取市场竞争优势、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势必需要借助信息这一有效工具,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和方向;除此之外,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所做出的投资、运作等对企业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决策,也离不开及时、准确且全面的信息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成功与否与其所收集和掌握的信息资料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县市级图书馆对于地方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科研文化资料信息库,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市场经济所必须的相关信息,不仅包括大量的文献和网络信息,而且,还具有很强的信息生产和再加工功能。

县市级图书馆在地方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是企业生产中所需要的新技术以及最近信息的重要提供者。对于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型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生存和健康发展、赢取竞争优势,唯一的出路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致力于对现有产品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并积极研发符合市场要求的新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在这一意义上说,及时、全面的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以及产品生产的新技术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县级图书馆不但拥有十分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还可以提供比较完善的网络信息服务,利用现代化信息检索技术为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技术信息以及与生产有关的各个方面的资料信息,使其可以全面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以及本领域中的竞争形势,并据此做出企业发展以及产品更新等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决策。(2)针对企业开展定期的专项跟踪服务。县市级图书馆不但可以为当期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而其,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借助网络资源优势,并且根据企业经营范围以及规模大小的不同,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积极展开最新科技成果的推介活动,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相关的行业发展趋势和相关的政策信息及时的向企业进行反馈;除此之外,可以向企业提供电脑联机信息咨询以及资料检索等服务,对于企业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服务,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需求,对自身所拥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多层次的开发,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整体方案,定期举办专题信息推介服务,向企业提供产品革新的相关信息,以便企业在生产及经营过程中有所参考和借鉴。(3)有利于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优胜劣汰的规则中获得长足发展,就要关注人才建设工作,致力于本企业员工素质的不断提升。在丰富员工的知识储备、促进员工文化修养的提高,最好的途径莫过于充分利用当地图书馆丰富资源了。图书馆可以提供图书借阅服务,可以满足企业员工对知识的渴望;并且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组织并举办专项知识讲座,更新企业职工的知识,使其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激发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并且还可以普及互联网技术,使企业员工掌握更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实现自我提高。

四、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供特色服务

县市级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优势,符合当地广大用户的需要,而对于图书馆而言,其存在的意义正是在于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其所需求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对于文献资料以及信息资源方面的需求,县市级图书馆对信息资源以及文献资料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对当地主要用户实际需求的具体分析。县市级图书馆在其网站中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地方特色信息资源和文献资料的网页,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例如地方性信息资源资料汇编以及专题研究等,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地方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优势,提供网络合作咨询服务,在自身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聘请专家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解答广大用户的疑问,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解决不同层次用户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能使自身的信息资源不断的加以更新和扩充,满足时展的新要求。

总之,县市级图书馆可以为当地培养大量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激发当地农民接触现代信息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向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具体信息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势必会带动当地经济的获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炯声.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引领作用[J].科技资讯,2005(24).

[2]许雪萍,韩革.浅谈信息经济时代县、区图书馆的发展[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3]钟燕.图书馆在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与举措[J].咸宁学院学报,2007(04).

[4]郭佳.论和谐文化建设中公共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J].图书馆学刊,2008(01).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篇6

引言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相协调,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实行“双证书”培养目标;根据政策引导、市场需求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系统地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养成。

1课程体系改革依据

通过对拉萨市及周边地区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的调研,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农业经济管理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及专项能力的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全体教师充分探讨论证,根据知识点要求决定各个能力培养模块中具体学习领域,然后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设计,最后按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教学,帮助学生分步骤获得各种岗位技术能力。

2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学习领域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形成的关系,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习领域构建为保障,以“实践贯穿、三步教学”为手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1+3+1”课程体系。第一阶段进行基础能力培养。基础能力是指在校内开展以培育学生基础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阶段对学生进行三种能力培养。三种专业职业能力包括农产品营销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阶段,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在每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知实践到理论学习再到能力实训实践,充分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基本原则,最终具备岗位能力。最后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对“1+3”四种能力进行一次集中锻炼,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能力基础。

3课程体系的改革要点

在课程体系和结构上,遵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改革:

3.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基本认识规律,将认知实习、课程实训与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以及顶岗实训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2坚持实行“双证书”培养制度在相关课程中涵盖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要求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应该获得相应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合格证书,取得至少一种劳动部门或相关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助理农业项目管理师、农艺师、农业经纪人、营销员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等。

3.3充分利用“双课堂”,构建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贯穿全学程,系统强化实践性教学。各类实习实践活动课时总计290课时,加上课内实践1408,实践总课时达到1698课时,远远多于理论课1580课时。各类实习实践可以分开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参加实习项目。

3.4根据工作岗位,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根据工作岗位,我们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逐步取消以课程为单位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根据能力培养计划建设和完善学习领域建设任务。另外,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积极构建满足职业能力对知识点需求的学习领域。按照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要求确定其所涉及的工作领域。然后根据工作领域确定工作任务,接着确定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形成各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最后,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由课程改革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学习领域的基本过程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以《农村社会学》与《合作制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建设《农村社会与合作制》学习领域;以《经济学基础》、《经济导论》与《农业经济学》为基础构建《农业经济》学习领域;以《农产品营销理论与实务》和《现代农村经纪人》为基础构建《农产品营销与》学习领域。我们取消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将该门课程改为邀请校内外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这些讲座主要安排在新生班和毕业班进行。

3.5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围绕核心能力,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对岗位能力的需要和完成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重点建设《农业经济》、《农产品营销与》、《农村社会与合作制》3门优质核心课程。按照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进行合作,组建以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团队。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篇7

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基本的社会生活资料,还能大力推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可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农村经济管理;农业发展;管理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农业的发展主要是指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但由于我国在农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惠农资金和技术的缺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使其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文章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1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指针对农村经济、政策、计划、土地、统计、审计、生产体制、农业承包、发展、扶贫、分配、产业化、销售、农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二轮土地承包、土地纠纷合同仲裁、农民负担、农业保险等诸多方面的管理

2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职责

2.1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2.2农林项目管理

2.3研究指导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导农业产业化

2.4各类农经统计报表的编报工作

2.5相关项目申报工作

2.6撰写农经材料和信息

2.7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对农村经济收支、农民收入以及农民负担情况进行监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2.8管理土地承包、耕地、荒山使用权流转和承包合同管理等工作

2.9有关农村、农业、农民各类来信来访调处工作

3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

3.1只有大力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保证农业的整体发展不受影响。

3.2农村经济管理是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即是人与自然结合的过程,又是人与人结合的过程,因而决定着经济管理的双重重要性。

4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农业的发展缺乏主动性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计划经济体制观念,导致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农村经济管理局面很难打开,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但在很多地方却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

4.2农业的相关知识缺乏由于我国目前对于农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农业的相关法律意识淡薄,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进行。

4.3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目前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思想保守,缺乏专业知识,管理观念落后,不能充分认识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向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大大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

4.4农村资金管理不规范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的实施主要是由村干部负责完成,但是由于多年来农村承包土地没有合理的合同规范,而且目前农村的财务还不能做到所有的财务活动都公开透明,导致承包租金无法及时回收,集体财产得不到保障,也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5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具体措施

5.1宣传农村经济管理的理念现阶段我国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了更好的加快实施这一任务,高质量的发展农村经济,相关部门就应该对负责各项工作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只有充分的学习才能更深入的了解。

5.2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施农村规模经济和产业价值链条的延伸,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及大型企业,建设优势产业生物链,并将其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农业建设的步伐。

5.3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他们对农村经济业务知识、理论以及科学技术等综合业务水平的了解,完善业务范围,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针对金融财务管理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必须做到全面了解,才能更加有效的针对性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提升农村经济管理。

5.4提升应急处理能力突发事件作为农村比较常发生的事件之一,作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及时拥有及时解决危机的能力,积极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不偏不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村经济民主化、科学化发展的进程。

5.5扩展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关键要素之一,只有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到充分改善,才能加快更新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步伐,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5.6提供服务指导以及资金扶持成立专门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设立、规范运作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研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奖励办法,积极推荐评审市、区、部级示范社;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品质量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并给予相应奖励;对合作社及其社员贷款发展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并符合相关条件的,给予贷款贴息等。只有加快农村发展,才能有效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不仅需要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整体团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还应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相配合,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从而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快该站农村经济管理的步伐,快速有效的推荐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韩忠;;探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年21期

[2]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02期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引言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也开始朝着产业化、规模化以及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而这则需要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对如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探索,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需要相关专家学者能够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化的水平。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述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农业经济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为了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就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全面收集与整理各类农业信息,推广农业成果,这就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能够充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政府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现的背景下,农业信息资源能够被共享,这既有利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并且可以使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及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不仅会无法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也会浪费很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要想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此进行改变,为了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就需要通过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途径来推动,提高管理的效率,这不仅可以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的信息,也能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教育与科技信息化、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涉及的三个方面内容。农业市场信息化,可以方便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来针对性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这样保证了农产品可以顺利销售,同时也满足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农民也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农业教育与科技信息化建设,农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只有培养更多专业的人才,才可以保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发挥出生产要素的价值与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为此,就要重视科技信息化和农业教育建设,通过这种途径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提供人才支撑。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足。根据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来看,他们的知识储备量相对有限,在新事物的学习与接受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信息服务制度和实际的实施方案无法得到落实,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同时这也会降低该项工作的建设动力。如果要改变这一问题,就必须先提高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帮助他们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使其可以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2.信息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在今后进行完善,加上相关人员对这项工作缺乏认识,管理上也存在诸多缺陷,就导致了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同时,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中,还应该重视提升行业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情况。

3.缺少专业的人才。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很多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一般都会选择在城市里发展,而大多数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人员,都缺乏一定的专业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有明显的短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同时,这样也会对这项工作的完善与创新带来一些困难,使其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三、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1.做好教育与培训工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推广与运用,需要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化意识,使其有强烈意愿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来学习农业知识。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化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来提升大家对信息化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民去了解农业信息化知识,提高农民民众的信息化意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来进行推广,当然需要有相关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2.加大推广力度,改变人们的认识。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农民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开展效果,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此,在新时期背景下,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加大信息化的推广力度,来改变人们的认识,让他们可以尽快接受新事物,掌握各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推动农业的发展。

3.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需要有相关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作为保障,如果没有完善、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很难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所以,相关部门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予以充分的支持,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要加大投入,这样才可以保证信息化设备配备的完善性,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还应该做好软件的研发工作,建设统一农业信息资源库,保证信息标准的统一,这样可以及时更新涉农数据。农业经济部门还可以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通过共享数据信息,来深入挖掘农业经济信息数据,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4.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可以给农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而这就必须重视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全面掌握,基于市场发展的动态,来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确保地方农业生产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政府部门进行农业划分,明确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接着为农民引进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如高效栽培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病虫害技术,为他们学习专业生产技术提供相应的指导。同时,农民测土配肥的时候,服务体系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精细化服务,帮助农民区别诊断作物营养,在平台上为他们的农业技能培训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建立服务体系以后,需要有效收集农业生产数据信息,为农业信息的有效运用提供支撑,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5.建立示范基地,提升农民积极性。要想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既要加大推广的力度,改变人们的认识,还要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的方式,让农民可以切身体验农业产业信息化管理,使其能够有全新的认识,以此来扩大推广的面积与效果。另外,可以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来向农民传授种植的先进技术与知识,如病虫害的防治、合理施肥用药等,改变过去的种植观念,提高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6.加大投资投入力度,研发农业信息新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完善性以及成熟性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成效。对此,就要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类型信息技术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的收入增加,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为了可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就政府及相关企业可以为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此推动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7.提高人员信息化素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与从业人员和务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如果信息化素养不达标,就无法有效开展实践工作。所以,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与务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信息化素养,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质量。同时,政府要重视对农业人才培养机构的建设,加大扶持与投资力度,通过培养更多的农业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来有效促进农业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应该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可以保证他们在管理工作与农业生产中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另外,为了可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应该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一方面可以督促人员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去了解自己的不足,使其可以更好的完善自己。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引言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也开始朝着产业化、规模化以及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而这则需要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对如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探索,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需要相关专家学者能够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化的水平。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述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农业经济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为了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就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全面收集与整理各类农业信息,推广农业成果,这就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能够充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政府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现的背景下,农业信息资源能够被共享,这既有利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并且可以使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及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不仅会无法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也会浪费很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要想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此进行改变,为了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就需要通过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途径来推动,提高管理的效率,这不仅可以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的信息,也能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教育与科技信息化、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涉及的三个方面内容。农业市场信息化,可以方便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来针对性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这样保证了农产品可以顺利销售,同时也满足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农民也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农业教育与科技信息化建设,农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只有培养更多专业的人才,才可以保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发挥出生产要素的价值与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为此,就要重视科技信息化和农业教育建设,通过这种途径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提供人才支撑。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足。

根据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来看,他们的知识储备量相对有限,在新事物的学习与接受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信息服务制度和实际的实施方案无法得到落实,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同时这也会降低该项工作的建设动力。如果要改变这一问题,就必须先提高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帮助他们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使其可以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2.信息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在今后进行完善,加上相关人员对这项工作缺乏认识,管理上也存在诸多缺陷,就导致了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同时,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中,还应该重视提升行业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情况。

3.缺少专业的人才。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很多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一般都会选择在城市里发展,而大多数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人员,都缺乏一定的专业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有明显的短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同时,这样也会对这项工作的完善与创新带来一些困难,使其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三、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1.做好教育与培训工作。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推广与运用,需要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化意识,使其有强烈意愿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来学习农业知识。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化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来提升大家对信息化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民去了解农业信息化知识,提高农民民众的信息化意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来进行推广,当然需要有相关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2.加大推广力度,改变人们的认识。

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农民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开展效果,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此,在新时期背景下,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加大信息化的推广力度,来改变人们的认识,让他们可以尽快接受新事物,掌握各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推动农业的发展。

3.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需要有相关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作为保障,如果没有完善、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很难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所以,相关部门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予以充分的支持,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要加大投入,这样才可以保证信息化设备配备的完善性,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还应该做好软件的研发工作,建设统一农业信息资源库,保证信息标准的统一,这样可以及时更新涉农数据。农业经济部门还可以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通过共享数据信息,来深入挖掘农业经济信息数据,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4.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可以给农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而这就必须重视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全面掌握,基于市场发展的动态,来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确保地方农业生产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政府部门进行农业划分,明确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接着为农民引进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如高效栽培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病虫害技术,为他们学习专业生产技术提供相应的指导。同时,农民测土配肥的时候,服务体系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精细化服务,帮助农民区别诊断作物营养,在平台上为他们的农业技能培训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建立服务体系以后,需要有效收集农业生产数据信息,为农业信息的有效运用提供支撑,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5.建立示范基地,提升农民积极性。

要想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既要加大推广的力度,改变人们的认识,还要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的方式,让农民可以切身体验农业产业信息化管理,使其能够有全新的认识,以此来扩大推广的面积与效果。另外,可以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来向农民传授种植的先进技术与知识,如病虫害的防治、合理施肥用药等,改变过去的种植观念,提高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6.加大投资投入力度,研发农业信息新技术。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完善性以及成熟性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成效。对此,就要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类型信息技术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的收入增加,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为了可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就政府及相关企业可以为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此推动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7.提高人员信息化素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与从业人员和务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如果信息化素养不达标,就无法有效开展实践工作。所以,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与务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信息化素养,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质量。同时,政府要重视对农业人才培养机构的建设,加大扶持与投资力度,通过培养更多的农业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来有效促进农业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应该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可以保证他们在管理工作与农业生产中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另外,为了可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应该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一方面可以督促人员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去了解自己的不足,使其可以更好的完善自己。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篇10

大学经济数学论文范文一: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知识经济在当前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有着较大的影响价值。本文就主要针对知识经济所具有的特色展开了探究,并分析了知识管理发展的趋势,进而总结得出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开始出现,这一经济形势有效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其强调的主要观点就是利益竞争创新,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够符合新经济时代的具体要求,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色

1.测量知识本身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经济活动所涉及到的内容和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人脑的研究属于自然活动的范围,在服务上以及在创新上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实物。所以,知识也就是一种服务的来源,但是其并不是指代的服务自身。经济活动的开展究竟是对服务本身的测量还是对知识的测量,这一问题的存在,就使得的测量知识本身就有重叠性的特征。

2.生产单元的线性已改变

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最终形成了全球化的经济,这一经济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促进了生产模式的转换,使得生产关系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生产者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很多的生产者已经在概念上无法进行类别的划分。

3.原本外部环境的改变依旧持续改变中

过去的经济模式在长期的使用中,也带来了诸多的益处,但是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不好的影响,过去的经济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进行的经济发送站,而如今的知识经济模式则对传统的经济模式不好的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弥补,使得环境得以有效的改善,并能够进一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管理的趋势

1.重视知识管理的哲学面向

现今的知识管理多数存在于期刊书籍的管理中,而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报道却并不一致,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也不统一,由于管理所发挥作用的不同,使得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也不相同,由于个人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认识,使得知识管理在实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一般而言,可以将管理哲学作为知识管理探讨的基础,这样比较容易对知识管理的内涵进行窥探以及掌控。知识管理强调的重点内容就是创新,但是知识管理也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创新无法顺利的开展。针对不同的组织来说,由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操纵的不一致,使得知识管理在广泛实行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困境。因此,在对知识管理进行广泛实行的时候,就要求组织成员能够明确了解到创新环境的需求,深入了解哲学,依据哲学就可以将一些繁杂的问题进一步理清。

2.强调创新价值与核心能力的建立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应该逐渐向着强调创新价值和核心能力建设的方向发展。在知识经济前提下,注重对价值实施创造,将能力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充分的体现出组织的价值,根据相应的结果来判定个人的价值。相关的文献中也指出了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激励特征就是使得能力产生的关键,就本质上来说,能力与资源价值都是不可测量的数值。由于能力与资源价值均具有不可测量性,那么如果一个公司要凸显其能力,将能力作为公司发展的基础,那么针对公司所具有的能力进行提升,大力支持资源的转换,就可以使得组织中存在的一些本质上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得人力资源核心可以与人力单位产量保持一致,并且使得组织更加具有创新性。组织将能力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会重点强调技术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所以,只有充分的发挥出组织的能力,有效的实施创新,并重视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就能够使得组织实现高效的发展。

3.确立中阶主管的组织地位

知识管理所强调的主观精神就是创新精神,所以,在相关的组织中,需要对创新管理的职能进行切实有效的落实,使得中介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管理的职能。而知识管理的这一发展趋势则有效的证明了知识管理融合哲学的重要性,在对组织理论结构进行强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进行反省工作,确保中阶主管组织所占的地位。知识管理重视创新价值的体现,而推动创新得以开展的主要动力就来源于知识漩涡。在组织中,知识管理主要是靠中阶管理者进行管理。就相关的人员所提出的观点可以充分的了解到,中阶管理方式相较于过去的管理模式来说,主要采用的管理方式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以及自下而上的管理。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

1.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了国际探讨的主要问题。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的发展也逐渐的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组织结构都实现了有效的转变,而就以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策略,同时也需要依据不同的员工自身特色和文化差异来进行管理方案的构建。就以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在个人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其主要构建于对组织层次之上。组织层次的界定,可以被看做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观构架。由此就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相较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其所占的地位逐渐提高,并渐渐的发展为主流趋势。而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就是更好的凸显经济价值和创新价值,使得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国家的文化可以得到最大化的认可。

2.对于多元化管理的反思

在弱势群体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的情况下,弱势群体保护的念头也逐渐的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就衍生出了多元化管理。这种多元化管理是以弱势群体保护为原则。到今天,都原发的发展潜能则需要进一步的由政府相关部门来进行挖掘,并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对弱势群体实施保护。在多元化管理的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可以被理解为:在工作多元化的基础上,有效的对组织进行转变。通常来说,以大的层面来说,多元化主要是通过中下阶层来进行体现。而就小层面来讲,多元化则多体现于少数群体以及种族阶层中。上级对下级有着一定的管理落差,多元化管理使得女性群体与少数群体在管理上不具备突出性。多元化管理中,以弱势群体为主导,而其所造成的优点一方面帮助组织厘清、保护、探究与转变价值和实务,并且促进组织绩效;另一方面则培育帮助增进公共利益。

3.管理哲学与人文精神反思

目前与知识经济相关的若干科技业,大都以代工(oem)为主,若无法研发、创新,则我国的知识经济依旧依附在美国的价值底下,代工是无奈甚至是长期科技发展的麻药,专利数量是假象而非科技实力,较之加州硅谷的技术高门坎进入障碍与创新能力,目前仍居劣势,发展若要稳固与持续,恐怕仍须回归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而学术研究伦理的建立亦为根本之道,扭转社会风气与提升研究水平,知识分子将任重而道远!犹有甚者,网络上的活动一旦普及,并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后,新经济与新社会也随之成形;但生活的考验与人文的变迁才开始运作,统合趋势与人文抗争并存的辩证逻辑,将是新社会演进的路径。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社会经济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凸显,该经济模式主要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前提条件下,知识管理更加强调追寻,更加注重创新,而人力资源管理也更加注重对竞争模式的创建,实现思维的无国界交流,就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向着人文精神转变,是人类生存本质的深思。

参考文献:

[1]孟宪平.以人为本:改革的思维取向和价值选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2]吕福新.新经济时代对企业家的挑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3]彭雅.论新经济时代中国企业价值观的变革[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01).

[4](德)迈诺尔夫?迪尔克斯(meinolfDierkes)等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本刊总目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12).

[6]潘连乡,叶传财,韦凯华.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02).

大学经济数学论文范文二: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近年来,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着重对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入分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经济管理;有效策略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如何能够在新时期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经济必须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构建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信息体系,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当前,我国致力于对新农村的大力建设,网络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入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就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1]。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另外,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水平比较低,也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为农村市场提供更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市场经济日趋激烈,农村经济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对市场有一个全面、精准的认识,能够随时掌握市场动向,进而做出科学的规划,因此,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2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1健全农村网络信息体系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实现,首先要有必要的网路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配备,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体系,从县级到乡镇再到各个村庄,都要将网络信息系统构建充分落实到位。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落后的、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信息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保证网络信息系统能够覆盖到整个区域[2]。另外,信息化系统建设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提供能够适合大部分农民使用的信息化服务,使农民能够从中获取相关的农业技术。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对于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普及互联网,使人们能够接受网络教育,鼓励农民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则可以先普及电话网与电视网等。

2.2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人才培养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专业信息化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将专业信息人才的培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首先,政府要提升信息人才培养意识,并进行宣传,使人们能够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作用,然后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培养平台,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可以举办一些信息技术培训班、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鼓励人们参与学习与培训,掌握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

2.3完善信息管理制度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信息类型也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信息不实、无效信息的现象。因此,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健全农村信息管理制度,根据农村的发展实际,对信息采集、信息进行严格的管控,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有效性。可以在信息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信息,对于有突出表现的信息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这不仅能够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而且能使信息建设更加完善、可靠。另外,要不断拓宽信息渠道,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为农民提供真正实用的经济信息,增强对市场的认识,使信息化建设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

3结语

目前,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强大力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力度,立足于农村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提升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其能够实现长远、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尹惠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