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综合管理部绩效考核细则十篇综合管理部绩效考核细则十篇

综合管理部绩效考核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6:01

综合管理部绩效考核细则篇1

【关键词】绩效管理;工厂管理;运用

1、前言

新时期,工厂管理要想提升效益、优化水平,应树立现代化思想,基于战略目标,做精做强,应秉承务实精神,勇于开拓创新,方能取得显著成效。实践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可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发展环境,创建良好鲜明的企业文化,为此,我们应基于关键绩效模式,秉承全面绩效管理原则,实施标杆管控,努力追求卓越,才能真正争先创优,优化工厂架构,实现持续全面发展。

2、全面绩效管理内涵

全面绩效管理为一类完整系统的工作体系,该体系之中需要企业、工厂的统筹组织,并吸引各部门、各机构人员的全面参与。实践管理工作主体应用记分卡,借助目标控制手段,基于工厂战略目标与生产任务进行全面研究,有计划、全面系统的进行员工综合绩效的考核与管控。具体流程包括绩效计划的有效制定、科学实践以及辅导管理、考评交流、出具考核结果等,实践工作中应促进员工个人目标同工厂组织、部门目标的有效结合,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层级划分与逐步落实,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层、经理人员同员工应强化沟通,全面参与,明确岗位职责、掌握管控方式、应用人性化管理手段,基于绩效目标持续优化沟通。管理层应辅助员工不断的清扫障碍,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给予有效的支持引导与辅助。企业应同员工共同配合,致力于绩效目标的科学实现,并真正做好远景规划,实现持续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现代化企业应构建切实可行、全面细致的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创办一流工厂,明确各个车间、生产班组、员工个人的工作指标,并做好全面监督管控,促进企业通员工目标的良好结合,令员工真正的服务于组织建设,借助绩效考评、标准细化,方能令工厂管理更加规范科学,促进员工综合业务技能、水平素质的优化提升,激发人力资源潜能,实现企业创新发展。全面绩效管理有利于企业营造公平有序、透明公开、和谐文明的工作生产环境,可借助政策与体制引导,实现员工同企业同步发展,并促进各类绩效的优化提升,为此,工厂管理中只有科学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方能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创建工厂绩效管理综合体系

3.1基于战略目标创建工厂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工厂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首先应树立战略目标,创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通过层层分解战略发展目标,总结出影响企业发展的成功核心要素,并形成关键绩效体系指标。企业应在绩效管理中清晰明确存在的主体矛盾,并进行绩效指标的重点考核。指标选择应把握核心重要性、可控、可操作性以及关联性原则,首先应做好指标体系的规划设计,并明确目标体系,完善指标以及目标的科学评估与细化调节。只有指标体系完善设计后,方能就其中指标明确同一考评周期之中应符合的合理绩效标准。该阶段中,应依据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企业级指标,并做好各个部门指标的进一步设计,而后可将指标继续向工作岗位细分。基于关键绩效思想进行工厂管理体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即由众多绩效指标之中精炼出若干重要指标实施考核,进而有效降低了对工厂员工的管理束缚,同时节约绩效工作成本,在提升实践效率的同时,对于企业强化核心竞争力极为有利。

绩效考核管理中,工厂应就各个部门的重要工作提升激励管控力度,进而激发员工积极性,可将部门评价体系设计成为基础绩效以及卓越绩效等内容。可将映射工厂部门核心工作能力水平与实践价值的绩效指标设置成卓越绩效,并进行评估。方法则以符合与实现的具体效果作为依据,应主动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综合比对分析评估,扩充分配差距,进而引导工厂各个部门更高、更快的向着先进行列水平逐步发展,同时应强化工厂各项基础工作的管理监督,持续优化绩效工作,进而为工厂各项工作的良好开展创建合理的平台。关键绩效体系创建的核心内容应包括工厂级别、部门级别以及各个关键工作岗位绩效指标库,具体指标应源自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

3.2做好优化调整,巩固绩效工作实践水平

为令企业全员明确绩效管理核心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方针政策,构建统一认识,应做好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调整。可定期组织内部研讨会,鼓励新思想,通过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做好相关管理文件与指标创建的进一步优化,调整更新绩效指标库,通过反复论证,创立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总则以及实施细则。同时,应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领导实施全面培训,达成一致共识。应依据有关规定,同归口单位、执行机构进行全面沟通,规划条线考核、全过程监督各项框架体系、工作规范,依据企业历史数据做好模拟运行操作。并应注重在模拟阶段中不断的排查,发掘问题应全面登记,并进行优化整改。

绩效考核工作推进阶段中,应优化服务管理,并做好咨询,借助考核方式输出,辅助企业各部门依据规范思考并执行工作。同时,应在实践中强化部门联系、日常交流与管理培训,提升员工认识,并构成管理内在的正面激励。应做到各项工作的开展制定详细周密的前期计划,讲究流程,优化过程控制,并做好考核测评。

3.3参照执行过程问题,完善绩效考核管理

为优化绩效考核管理,应在执行阶段中细化观察、全面分析,通过对工厂过去完成工作的研究评价,总结实践经验,发掘具体问题。应对绩效考核体系架构与工作细则做横向以及纵向的全面审核,参照工作重点以及发展方向,梳理季度工作的实践思路与具体方式。应在企业原有工作基础之上令发展方针、目标、工作质量、机构互评、单项否决等项目加入到考核架构体系之中,联合专业管理机构进行讨论,并制定考核细则。应明确关键绩效管理指标的明确并非一锤定音,而是持续的优化发展阶段,应全面发掘指标内容的不全面与充分之处,并添加与删改各项指标。应在考核阶段中促进各项指标的合理完善。再者,应实施科学有效的定期计算,对各类指标的具体执行结果进行全面回顾。应清晰明确工厂实际生产以及运营阶段中各项重要的绩效参数,并做好及时的评估诊断。在注重考核管理评估结果的同时,还应更加注重绩效管理的实践过程。每月应定期进行绩效数据与工作资料的全面汇总收集,并同制定绩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作出综合评判。同时,应积极同工厂各部门进行及时联络沟通,进而争取在短时期中快速的发掘问题、弥补不足、解决矛盾,保证员工实践工作同工厂以及部门的步调一致与良好协调。

4、结语

总之,绩效考核管理为一项现代化、系统化的重要工作模式。基于其内涵优势,我们应创建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基于企业战略目标注重发掘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优化调整,巩固绩效考核管理水平,进而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综合管理部绩效考核细则篇2

关键词:绩效考核管理激励约束

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其驱动力是由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作用所发挥出来的,它是有机整合的系统及流程,对绩效数据的收集、处理及监控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既可以促使企业决策能力的不断增强,又可以通过综合平衡的测量指标促使企业实现自身所要达到的经营计划与策略目标,其作为企业实现运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团队、个体潜能和提高组织员工绩效的重要方法。

一、构建与实施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背景

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转变以往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弊端,在《公司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精神贯彻落实的前提下,对有效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了寻求,以期能够围绕“管理精细、企业和谐、指标先进、科学发展”的工作目标,构建并实施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促使绩效考核导向及激励约束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精细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以下几点是石油化工企业长期工作与发展过程中,考核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

第一,对于考核主体的界定,存在较大问题。公司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并未建立一个统一的制度对其进行要求和规范,进一步影响了公司经营的持续发展。而近年来公司各单位考核制度的规定也并不明确,形成的考核机制也是五花八门,影响企业内部绩效考核工作的统一管理。

第二,绩效考核方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考核信息往往源于被考核者的自查、总结汇报及监察当中。如此一来,考核管理过程则缺乏有效的监督,留下了较大空间促使“弄虚作假”现象的滋生。另外,部分目标任务显得较为笼统,对职能单位判断和选择的做出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考核问题模糊化。

第三,缺乏严谨的考核程序,考核手段比较单一,其原则性要求十分突出,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却非常缺乏,因人而异的操作过程使其考核工作难以正确、全面地进行实施。与此同时,被考核单位监督考核单位的有效性比较缺乏,程序上考核单位的考核管理工作并不严谨,对职工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二、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并实施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是该石油化工企业通过科学绩效考评体系的构建,实现对各单位、部门工作行为的有效监督及全面考核,以此做出公正、客观的综合评判,同时依据考核结果促使工作方式的进一步改善,并逐步完善企业内部的考评体系。

1.以企业为主导、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建立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定位绩效考核管理,其体系的构建应着重促使企业自身评价功能与发展功能的有效强化。在团队式组织结构得以转变的前提下,上述两个功能的发挥需要通过员工、部门、企业三个层面绩效的重构来实现。

第一,员工、部门、企业之间绩效考核关系的处理。对于不同企业而言,所具备的战略定位、生产方式、企业文化及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在促使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得以实施的过程中所侧重的层面也是存在较大区别的。而从总体来看,员工、部门、企业三个层面的绩效都是必须具备的,这也就反映出员工绩效是部门绩效的基础、企业整体绩效则直接受部门绩效的影响。作为团队式组织结构的企业,员工、部门、企业三方面之间的关系更应进行统筹处理,通过步调共振、协调联动、科学合理的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构建,以促使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对企业战略的全面支持。

第二,基于团队化组织结构的企业绩效考核管理,是企业战略指引下管理者与员工在责任、任务、目标方面一致动态的保持,同时根据企业绩效对部门绩效进行统领,部门绩效则对个人绩效进行指导。只有在此种体系下,绩效考核管理的功能发挥才能与企业战略发展联系在一起,且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协作也就更为全面、有效。

2.指标的细化与责任的落实

企业各车间部门细化并分解绩效考核指标,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进度到位”的“三个到位”。第一,纵向到底。确定目标后分解到各车间部门当中,促使班组、岗位对细化目标的落实,使权责明晰的责任体系得以形成。第二,横向到边。按照职责分工,各职能部门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以料、人、机等多个方面合理配置资源。第三,进度到位。按照进度将年度计划分解成季度和月,定期对有关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以此对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实施。

3.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企业内部通过《化工部绩效考核办法》的建立,实现了“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工作的实践,进而通过绩效奖金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发挥,在考核结果作为部门绩效工资分配依据的基础上,对个人利益、部门集体利益与绩效情况进行了挂钩。

(1)开展“创历史新、最竞赛”活动,促使对指标创优的鼓励。以同行业高水平作为目标,以历史最好水平作为依据,对能耗、产量、质量等指标进行设置,形成确保、力争、奋斗三个考核台阶,同时依据生产的实际完成情况,按照绩效考核细则规定对部门每月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且依照考核项目的权重对其进行统一的核算,做好相关方面的资金奖励工作。以追求技术经济指标为发展基础,促使效益指标的突出,并分解到班组与车间当中,引导职工提高对效益的关注力度,使其成本意识得以不断提高。

(2)特殊贡献奖励的设置。为了对单位和员工进行激励,使其工作状态表现得更为努力,并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绩,考虑从三个方面进行加分。一是包括技术、管理、安全、设备、生产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二是依据高层考核指标的排名情况,对车间进行加分;三是按照考核扣分的比例,对积极考核、秉公考核、考核力度大的管理部室进行加分予以激励。

4.多层次、立体交叉管理的实行

(1)车间考核。依据化工部经济技术指标的确立,对车间进行考核,指标可分为奋斗、力争、确保,力争、奋斗指标完成后可进行加分。与此同时,对创历史新、最竞赛细则进行实施,确保指标未完成时可下降一个考核点,根据所占权重的5%-10%对其进行扣分管理。另外,确保专业管理考核的有效实施,依据各车间所承担工作内容的差异,对不同的考核项目及权重进行制定,并依据实际情况的发生对专业管理考核工作进行实施。

(2)管理部室考核。四部分组成管理部室考评,主要包括:车间对部室的考评得分、部室之间的互评得分、部领导对部室的综合考评得分及主管经理的评价,其所占比重分别为20%、20%、30%和30%。各部室考评分与全部部室考评结果平均分相除,获得的相对分值则为该部门考评的最终得分,其中高于101分的部室可以考虑加分,而低于96分的部室则考虑减分。部室互评及车间对部室考评,其获得的约束力更加突出,此时部室服务车间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升,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则会避免。另外,考核结果应确保公平、公开与公正,做到令各部室心服口服。

(3)员工考核。对绩效考核办法进行监理,确保职责清楚、标准严格,考核结果于每月末张贴在车间的公示栏中,且在绩效考核奖惩台帐中进行记录,使考核的透明度得以增加,进而提高了车间现场管理水平,在引导员工完成相应职责的同时,促使团队创新精神的有效发挥,将管理制度与工作目标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对于部室量化考核措施的实施,一方面是对《月度员工绩效考核表》的制定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另一方面则是对考核标准进行量化,从领导交办工作、部门协作、工作计划三个方面进行定位。同时,对考核权重进行规定,对考核小组进行组建,逐条逐项地进行考评打分。各部室对员工绩效考核档案进行构建,衔接工作业绩、薪酬与量化的考核指标,使其得以相互挂钩形成激励机制,对全体员工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进行调动,对晋级、奖惩提供可靠的重要依据。

5.流程简化与效率提高

建立管理信息化平台,采用工作流技术与关系数据库,对适用于生产经营、行政事务、文件管理的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构建。其中,工作表的起草、查阅、统计等功能均可通过表单管理得以实现。在信息管理平台得以充分利用的前提下,表单管理的优势发挥则可以十分突出,这样一来,绩效考核管理流程也就更加规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建立考核表单共达9个,每月按照流程各部门在信息化平台上对绩效考核报表进行填报,对其统计后建立月度考核月报,月度考核工作小组会议通过综合管理部进行组织和召开,对考核结果进行讨论并报作业部经理进行审批。通过一定时间的实施,获得的效果良好,在工作流程得以简化的同时又促使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在降低管理成本目标初步达到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整合。

三、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成效

第一,通过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企业苯、切片、pta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同比增产为8.91%、0.32%和18.72%,产品产量同比增加达7.05万吨以上,在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增效高达7452万元以上。

第二,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推行,使企业内部各单位考核结果更为公正、客观,在此基础上促使奖惩制度的实施,对鞭策落后、激励先进的实践非常有利,有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第三,企业经营管理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各单位工资总额、绩效考核结果之间形成挂钩,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实施更为有效,同时有效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方振邦,罗海元.战略性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岳玲.基于协和控制的团队绩效管理[m].北京:工人出版社,2009

[3]邓婕.全面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绩效[J].人力资源管理,2008(1)

[4]吴培冠,陈婷婷.绩效管理的取向对团队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6)

[5]孟艳玲,李亚男,晏颖.企业多层次绩效管理体系的重构——基于组织结构团队化变革的视角[J].中国商贸,2011(7)

[6]耿彩云.工商部门绩效管理体系的重构与优化[J].调查研究,2008(4)

综合管理部绩效考核细则篇3

关键词:绩效管理绩效考核评测沟通协调

一、绪论

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有三个基本因素: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员工行为直接关系到企业组织的效益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每个岗位的有效行为表现予以界定,而绩效考核过程就是界定什么样的员工行为是有效的过程。

因此,首先企业要确定了员工的有效行为,并据此开发出有效的考核评测工具。考核评测工具的效度是通过比较员工在评测中的行为表现得分于该行为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来决定的。当二者高度一致时,考核评测工具被认为是有效度的。

二、通过现状分析,明确绩效管理目标

实施绩效管理,首先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明确的目标,若群体承担责任,惰性将导致团队效率低下。

横向分解,明确任务。细节把握程度越高,做得越细,执行效果越好,反过来,执行动作越清晰细致,有助于员工对策略本身更深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解,能理解得越透彻,能保证团队上下对战略战术策略的理解的一致性和清晰性,从而形成合力,提升绩效。

纵向标准化流程,把握细节。企业可以推行标准化流程作业与管理,帮助员工更清晰地把握工作细节,尤其对于过程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将任务分解为统一的标准化细节动作,大幅提升团队的执行与作战能力。

三、优化结构管理,确保绩效目标实现

当任务结构化程度较高,步骤清晰,工作内容固定,则任务流程容易标准化,利于监督控制,这一类工作适合成熟度较低和工作意愿不高的员工,往往是新员工;而当任务比较模糊和不确定时,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如果在细节上,无疑是对员工缚手绊脚。

优化人事结构,确保目标均衡、顺利达成。非结构化任务,授权给能者。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其实是对应着集权与分权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云:“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结构化任务的控制点比较明显,易于提取目标形成绩效考核的目标体系,并随之形成控制体系,而非结构化的任务难以提炼关键的动作加以控制,往往采取结果管理的手段。两种不同类型的目标共同组成目标体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的统筹思想,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保证每个控制点以最大的可能实现,从而保证整个目标体系均衡与协调。

四、加强有效沟通,统一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通过上下充分沟通,形成共识。当员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纵使任务分解得再清楚,由于缺乏对方案本身充分理解,往往不能根据实际情境权变。其结果也往往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加强团队横向协调与沟通。团队沟通,旨在执行层面上,让每个团队成员在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以及公司的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将自我目标与公司远景发展规划协调一致,有明确的方向感,也促进管理者与员工达成一致目标,让主管对工作有明确的了解,以便后期执行阶段的监督、控制与协调。

管理者应走动的动态管理与协调。管理者要下到基层,置身于日常的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去感受渠道中的各个细节部分,从细节中去更准确的把握市场,得到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的灵感与启示,从一开始就制订出容易被采用、可行程度高的市场方案。

五、结合企业实际,实施绩效考核

为符合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成立由公司高层管理领导、人力资源部经理及财务部经理组成考核小组,总经理任组长,技术总监、营销总监、人力资源部经理及财务部经理任组员。考核过程中,有意见分歧,讨论决定,最终由考核组组长核定。

业务部门考核,根据业务部门的实绩结合本部门的考核办法,进行Kpi考核。由财务提供相关考核项目相关详实数据。部门自评、上评、综合评分,根据自评与上评的结果,得出综合评分。

管理岗位考核,管理岗位考核,按“360考核原则”进行。按德行操守等原则进行考评,主要考核指标有:品德、出勤、工作质量、工作计划、差错率、合作精神等。其中,业务部门得管理岗位结合部门业务考核结果同时进行,按比例分配。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管理岗位评分组成为自评、旁评、上评、上级评分,按比例确定。部门(副)经理以上的能力项目考核按比例计入管理岗位考核评分。

考核结果面谈,各级领导根据考核结果对下属进行,考核面谈,肯定长处,指出不足。将面谈结果形成记录,同时双方签字。被考核员工允许对有异议的考核结果越级向上申述,要求复议,考核小组根据申请进行复议,总经理最终仲裁,形成决议。考核结果与分配,考核小组根据考核结果,对员工上半年的考核工资进行分配。

六、通过考核激励,实现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的源动力是绩效考核与激励。绩效目标体系是维系人员,战略与运营的纽带,它也是绩效管理循环体系的开始,绩效目标做好了,为后续的绩效管理开了一个好头,也就成功一半了。

在每一个团队,不同的人、不同的任务以及不同的环境决定了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多元化、多层次的结构,以有效引导和约束个人行为动机与公司的发展方向在空间上(个人与整体)与时间上(短期与长期)协调一致,并将之与个人动因直联系,增加其约束力,避免员工只是被动的执行上级指令,通过激励形成目标,将考核目标与个人目标联系起来。方案合理化只能使员工接受,但并不能成为执行的诱因。传统激励仅狭义地与工资和奖金挂钩,激励应是一个多元体系,因人而异,更重要的是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相联系,以形成员工执行的动因。

七、小结

构建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起一种合同的作用,它明确地表明了组织对员工的要求,相当于一个监察员,代表组织检查每个员工工作的有效性。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控制系统,对促进员工的自我管理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绩效管理把绩效考核、绩效反馈、沟通与所建立的工作目标阶梯相连,实现员工开发与激励的功能,使员工自身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结合,提升企业文化层次,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1]方振邦,《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30日出版

[2]饶征、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10日出版

[3]美,杰里·w·吉雷《组织学习、绩效与变革-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19日出版

[4]美,乔治·t·弗里德洛布《企业绩效评测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23日出版

综合管理部绩效考核细则篇4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色彩的评价指标(建国后――1992年)

建国后,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考核方法注重实务量的考核。政府评价方法是将企业产量等实物指标的计划与实际完成对比,产值和利润指标作为参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1992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改进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实施方案》中仍体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第二阶段: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993年――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1993年中央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颁布了《公司法》,探索构建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体系。考核上淡化产值指标,强化经济效益指标。1993年财政部公布《企业财务通则》。1995年《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设计了销售利润率等10项评价指标,对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行业评分值为标准计分。注重综合经济效益的考核,提出资本保全概念。

1997年调整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把原来的六项评价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等七项指标;重新调整了各指标权数;评价标准按照前四年的全国平均值确定。

第三阶段: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98至――至今)

1999年6月《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不仅包括定量指标(财务指标),也引入了定性指标(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对企业国有资本金分别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四方面内容三个层面共计28个指标进行考评,非财务指标方面仅仅稍作提及。

2002年对评价规则进行了修订。《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采用的评价计分方法是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分别用于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评价计分。

二、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演进

1.《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

自2003年始,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经营业绩考核最终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薪酬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年薪两个部分。

2006年国资委修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遵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企业提高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做到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并把业绩考核结果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

2.《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

2006年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业绩评价方法,国资委每年将按照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对中央所属166户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方面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成为央企负责人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参考。

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效益型原则、发展性原则。评价分为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根据评价时期的不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又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与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包括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评价标准。财务绩效标准包括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评价方按照“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分类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无论是财务绩效还是管理绩效,最终形成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该法规不足之处体现在:一是考核中未考虑权益资本成本;二是财务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三是行业评价标准及国际标准适用性问题。

3.《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2008)。

2008年2月13日,国资委制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明确了四个考核目标核定原则:稳步发展原则、行业对标原则、精准考核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同时对基本指标计分规则、分类指标基本要求和未能完成考核目标的计分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补充规定。

国资委的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分别了不同的业绩评价规则。国资委业绩考核局的是《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年、2006年修订、2008年补充规定);而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的是《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被考评企业经常无所适从。企业比较重视的是按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完成工作,因为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甚至任用和考核业绩直接挂钩。对《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却较少顾忌,因为企业负责人没有个人效用风险,它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而《考核暂行办法》的业绩评价指标相对较少,较为强调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基本指标,这样就容易造成企业“短视”行为。如果能够将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的规则统一起来并与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任用挂钩,效果较好,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进入重新设计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

另外,国资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等多个部门都曾参与过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制订,这么多部门站在不同角度,需要企业达到所有的要求,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已制订的这些指标权重、系数及标准值、指标结构等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持。

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演变

1.《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

这里用到的指标主要是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目标责任制主要在合同中约定,因而每一份合同中规定的指标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规范。

2.《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2004]第7号)》。

从六个方面进行审计,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资产质量变动状况;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经营绩效变动情况。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围绕着这六个方面来设计,但是未具体提到具体指标。这里也提及领导人所应负担的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

3.《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

一是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二是经济责任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主要经营业绩和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得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结论。

4.《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评[2008]53号)。

要求“结合《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科学评判经营者业绩,建立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这里说明各企业应当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外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如何确定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完全参照企业自定的指标体系,还是双方共同确定指标体系,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

四、问题及分析

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真实经济价值应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现值,因而真正的经济绩效存在于将来,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审计需要根据将来推断国企领导人的经济责任,为了这种推断,不得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因而对未来的经济绩效的推断始终是不确定的。

(2)过多过滥而又相互矛盾的计量指标。财政部、国资委等部委分别从自身部门的需要与利益出发,制定了众多的指标体系,动辄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指标。已有的经验证明,超过二十几个指标后,指标体系的作用将因相互矛盾或摩擦,指标作用递减。

(3)很难自下而上累加大量的非财务标准,也无法自上而下分解通用的财务指标。计量经济责任必然会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但是央企都是大规模企业,拥有诸多下属单位,集团内部之间,受制于行业、规模及性质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上下之间的非财务指标迥异,导致上下级之间的非财务指标无法相加。

(4)权数的确认比较主观。多采用专家方法,简单明了,只需专家拥有丰富的学识与经验,缺点是不同专家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即使同一专家在不同时点,其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2.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中问题分析。

(1)指标体系都是次优的。

简单地测量比较利润等指标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都经济绩效指标,意即未来的发展。要找出适当的指标,以便从中推断出未来的现金流量或企业的长期效率和生存能力是非常困难的。

(2)国企规模大层次多,太复杂,影响了评价指标的运用。

大型国企通常会有四个层级,作为整体的企业、实质上独立的经营单位、内部职能部门、职能单位内部的工作组。市场价值适用于企业整体,财务指标适用于企业整体和经营单位,非财务指标适用于职能单位和工作组。如果要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就需要从工作组和职能单位累加到经营单位和企业整体的非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能够求和或平均),以及可以从企业及经营单位下推到职能单位和工作组中的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应当能够被分解)。但是,由于各层级所用的指标体系不一,无法或难以相加,或武断地加减,这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3)一般地,评价指标的目的体现在向前看、向后看、确定薪酬、激励、内部的累加、比较、分解七个方面,七个目的难以同时达到。

综合管理部绩效考核细则篇5

摘要:为强力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激活企业生产要素,激发地面单位和机关科室干部职工用心做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各科室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促进公司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照公平与效率、责任与贡献、岗位与能力相一致的原则,从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高产高效、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评估地面单位和机关科室的工作绩效。

关键词:绩效;反馈;算平均数;申诉

中图分类号:tD8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12-01

经过两年绩效考核的初运行,2011年,根据集团公司验收组意见,进一步推进我矿内部市场化覆盖广度,将所有地面单位以绩效考核的方式,纳入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加大考核的力度,结合鹤煤五矿实际,试论煤矿地面单位绩效考核。

タ己朔治各考核科室自查、同级科室考核、分管领导考核、矿领导考核、考核领导小组综合评议等多种考核关系,各种考核关系形成的考核侧重点不同。

一、考评方法

ピ诳己酥懈据不同情况可采用以下考核法:查询记录法,如对生产记录、员工工作记录、档案、文件情况整理统计等;查询书面报告法,如科室或个人工作总结报告或其它专题报告等;成对比较法,亦称两两比较法,根据考评要素要求,将参加考评的人员进行两两比较,评定优劣,最后评定得分;关键事件法,重点考察在科室工作中重大事件的处理、完成质量等;行为观察法,考察科室领导人员的管理工作行为,是否符合工作要求等;目标管理法,考察科室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等;

二、考核内容

1.考核项目

1.1能力和态度:能力指被考核人完成各项专业性活动所具备的特殊能力和岗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包括素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态度指被考核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作风。

1.2任务绩效:体现各科室内部工作任务完成的结果。

ぱ由旒ㄐВ禾逑指鞲隹剖抑间工作配合、相互考核的结果和矿领导对分管科室绩效考核的结果。

2.考核单位与被考核单位

2.1各科室自查:是指对本科室工作的综合评定;

2.2各科室相互之间考核:主要针对科室之间工作配合与协调的主动性、影响时间、解决问题时间、信息反馈及时性和服务质量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2.3分管领导考核:是各主管领导对分管科室的考核。

2.4矿领导考核:主要表现是调度会的奖罚;

2.5考核领导小组综合评议考核:是对各科室自查、互查、分管领导考核、矿领导考核的综合评议,所有专业负责人进行共同考核,最后汇总到企管科。

3.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

3.1每月月底,各个被考核科室的领导和直接上级主管进行面谈,由直接上级根据该科室职责范围、下月度工作计划等确定各项工作任务、目标、考核指标与标准、并将各项任务指标确定分值,把面谈的最终结果写入《科室任务绩效考核评分表》中。各个科室负责人必须在每月月末三天以前将下月的《科室任务绩效考核评分表》上交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份。

3.2各个科室负责人应对自己科室的工作进展情况逐日填写“日志”,该“日志”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直接上级主管要定期、不定期检查科室负责人填写的“工作日志”,督促其严格填写。

3.3原则上不允许科室对原有的工作任务计划做出大的调整。在各个科室的工作任务计划执行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计划必须调整的,应提前写出申请,经主管领导审批同意后,及时上交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企管科人员上交给总经理审批。

三、月度考核流程

1.启动考核

ッ吭略鲁醯谝惶炱舳考核工作,考核领导小组确定考核人员的组成名单,并准备好各项考核材料,考核工作5日内全部完成。

2.实施考核评价

ピ谑凳己似兰酃程中,考核人员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随意评分,按照考核细则等要求,将各个科室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做必要的记录,同时将各个科室考核项目失分的原因写清楚,以便进行有效的绩效反馈和绩效沟通。

2.1被考核单位根据《任务绩效考核评分表》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各项会议决议落实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定打分;并在月末前三日内,把每月自我评定打分送交企管科。

2.2专业业务科室必须在月初1日内对分管的科室的打分送交企管科。

2.3直接上级分管领导对被考核科室的工作任务完成的实效性、完成结果、完成质量等综合评价,在《科室管理绩效考核评分表》中填写考核评价得分。

3.整理上交

3.1日常考核:科室自查40分、同级科室考核40分、分管领导考核占20分。

3.2考核领导小组综合评议占10分。

3.3调度考核:矿领导在调度会上每天对各单位的通报,共10分。

3.4被考核科室人员绩效得分=日常考核得分×80%+调度考核×100%+领导小组综合评议×100%

3.5考核评议小组和直接分管领导查看各个科室的自我评分,根据各项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和各项会议决议(当月会议决议涉及的的科室)落实完成情况进行评分;若在同一问题扣分,按企管科负责的综全评议会取算术平均数;若问题只由自查时发现只按自查和企管科负责的综全评议会决定;若问题只有矿领导扣分,则加重处罚。

3.6考核评分结果按照a、B、C三个等级划分,绩效考核结果为a级(即92分以上,不含92分),每高出1分,对被考核人员总工资(税前)部分以2%的奖励;考核结果为B级(即得分在85分-92分,包括85分和92分),不给予奖励或处罚;考核结果为C级(即85分以下,不含85分),每低出1分,对被考核人员总工资部分以2%的处罚;

ジ据劳资科提交的每月各科室总工资数按:

ゼㄐЧぷ=税前总工资×(绩效得分-92)×2%

ィ绩效得分>92或绩效得分<85使用此公式)

ゼㄐЧぷ=税前总工资×(85-绩效得分)×2%

ィ绩效得分<85使用此公式)

4.审批

テ蠊芸苹阕芗ㄐЭ己私狈=峁,并将结果报给考核领导组组长初审,初审后再报矿领导审批。

5.执行

タ剖壹ㄐЭ己私峁经矿领导审批后报劳资科执行。

四、绩效反馈

タ己肆斓夹∽樵诳己私峁得出后,将考核结果及时整理并反馈给各个科室。

五、绩效沟通

タ己肆斓夹∽榻考核结果和考核中出现的问题整理后交给上级领导科室,由上级领导科室对被考核的各个科室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绩效沟通,可以采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手段,并提出指导意见。

六、申诉

1.被考核人员不满考核结果,写出对考核结果不满的理由交到企管科。

2.企管科将申诉书上交到考核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审议,确定是否受理,不受理则对申诉人员给出合理的解释,受理则进行初步协调工作。

3.将协调结果上交考核领导小组。协调不成功则由考核领导组组长组织考核人员进行集中协商处理。

げ慰嘉南祝

[1]《鹤煤五矿2010年地面单位绩效考核办法》.

综合管理部绩效考核细则篇6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工程造价控制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建设工程计价以工程预算定额作为计价模式。工程预算定额是按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平均水平制定的,以此为依据形成的工程造价基本上属于社会平均价格。这种价格只可作为市场竞争的参考价格,但不能充分反映出参与竞争施工企业的实际消耗和技术管理水平,不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能动性,提高企业素质竞争能力,体现不出竞争市场所需求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因此,对这种工程计价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特别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的建筑市场将逐步融入国际大环境,建设工程计价行为也应与国际接轨。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国际上通行的,比较完善刚成熟的计价方法。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逐步形成以“市场形成价格、企业自主定价”的新格局,把工程计价的权利真正交给企业、交给市场。本文通过分析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特点,谈谈该模式下工程造价的控制。

1、工程量清单计价概念

1.1 何谓工程量清单计价

(1)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是指建设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规费项目和税金项目的名称及相应数量等的明细清单。它是按照招标要求和施工设计图纸要求规定将拟建招标工作的全部项目和内容,依照统一的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编制,计算拟招标工程的工程数量的表格。它包括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规费项目清单和税金项目清单。

(2)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指投标人完成由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所需的全部费用,包括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

(3)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作中,由招标人按照国家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提供工程数量,由投标人报价,经评审合理低价中标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

(4)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综合单价计价。综合单价是指完成一个规定计量单位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或措施清单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和企业管理费及利润,以及一定范围内的风险费用。

1.2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优点

(1)有利于招投标工作的科学管理。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由招标人编制工程量清单,投标人依据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自主报价,避免了招标方、投标方重复计算工程量,克服由于工程量计算误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节省大量的人、财、物,缩短招标时间和投标报价编制的时间,便于招标、投标、评标的实际操作。

(2)有利于业主对投资的控制。在投标过程中,有效引入竞争机制,淡化标底的作用。在保证质量、工期的前提下,按国家“招标投标法”及有关条款规定,最终以“不低于成本”的合理低价者中标。按照工程量清单计价确定的中标价格,在工程量清单编制准确和工程无变更的情况下,中标价与最终结算价一致,中标单位所报的综合单价在整个合同执行期间不变。

(3)促进施工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竞争意识。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按照“规定量、市场价、竞争价”的原则进行,它将工程造价的决定权交给投标单位,给企业灵活自主的报价空间,充分体现企业自己的技术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投标单位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就必须不断加强管理,改进施工技术条件以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4)营造了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工程量清单是公开的,有利于投标人在“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下充分竞争;投标人的自主报价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强化了优胜劣汰的竞争。

2、工程量清单的管理

要保证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必须要有统一的编制工程量清单的依据,其组成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工程施工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设计修改、变更通知等技术资料;施工现场地质、水文、地下情况的有关资料;省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工程消耗量标准、说明、工程项目划分及计量单位;招标文件及其补充通知、答疑纪要。

编制的工程量清单应以实体消耗费用为主,工程计价时,消耗量标准及其计算内容、方法和说明必须严格按定额执行。属于施工技术措施和施工组织措施方面的脚手架、垂直运输工程、超高补贴、土方放坡系数、临时设施费、材料二次运输费、优质优价增加费、赶工措施等非实体消耗费用。在工程招标文件中,以“宗”或“项”形式出现,由投标单位自报费用,除合同约定以外,一般不允许调整。

工程量清单的每一个子项,应准确地列明定额的编号、工程项目名称及内容、工程量和工程计量单位。需换算、参照的子项,应在定额编号后注明“换”、“参”字,并在工程项目内容中说明。未能准确确定和计算的项目,而采取“暂定金额”和“暂定工程量”者,应当在工程量清单编制说明中予以说明。

工程量清单发出后。若发现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量与施工设计图纸、招标文件不一致时,应通过招标补充通知或答疑纪要予以更正。招标补充通知、答疑纪要具有对施工设计图纸、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最后修正的效力。

3、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的控制

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合理地确定造价和有效控制造价。建设工程造价自始至终贯穿于建设项目全过程。从项目建议书开始至竣工投产。

3.1 招投标阶段

(1)招标文件。招标文件作为整个招投标过程乃至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纲领性文件,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一个成功的招标文件,有利于体现业主的意愿,有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工程质量的监督和工程造价的监控:不完善的招标文件,会给日后的施工管理与造价控制带来麻烦,造成纠纷,引起索赔。进而使工程造价失控,违背招投标的初衷,失去招标投标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的发展,国际接轨势在必行,尝试和借鉴国际实施用人制度改革,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采用绩效管理与考核这一管理方法,公正合理的评估职能工作能力和效能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对政府绩效管理模型研究,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政府绩效管理的沟通模型的问题,通过现阶段实施绩效管理方法的研究结果的和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pDCa循环;绩效管理;标准流程

序言

近年来,绩效管理已经广泛应用在政府职能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开展绩效管理并获得效果。但是,仍然有许多部门对绩效管理存在认识偏差,抵触情绪较重,实施中感觉困难较大。关键原因则是绩效管理工作缺乏经验,双方缺乏有效的认知其理论意义。显然,如何运用pDCa循环在绩效管理系统的全过程实现,包括绩效目标的明确、缋效的实施、绩效的评价和诊断、绩效改进的措施等四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1、绩效管理体系构成模型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涉及两层次。上层是组织绩效,也就是组织目标成情况;下层是参与的绩效,是绩效管理的基础,实际上也是重要部分。绩效管理体制框架主要包括:制度设计、组织和责任体系、目标体系、过程四个主要部分。

1.1 管理制度设计

绩效管理制度设计是绩效管理先决条件,建立统一、完备的管理指导、规范企业的绩效管理,是确保政府目标的达成的手段。包括目标分层分类考核制度、考核等级和考核方法选择、考核关确定、考核量表制定、考述及考核反馈办法等多方面的设计。

1.2 管理组织与责任体系

明确绩效管理的责任范围,执行责任体系细节,推进程序和相关人责任,政府绩效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它包括顾客导向、服务导向、结果导向等的价值取向,更多服务人民为宗旨,人民满意就是绩效管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也是政府绩效管理责任体系有效落实。

1.3 目标体系

制定者制定工作目标的依据,来自部门职能范围的目标,部门目标来自执行目标实施情况。政府绩效目标制定的过程是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工作任务、责任和职能部门、职位的再次匹配过程,遵循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目标体系才能保证每个职位都是按照政府要求的方向在努力。

1.4 管理过程和信息收集

也可称为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实施则要贯穿整个绩效管理周期,耗时特别长。实施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绩效计划是否能够顺利执行;绩效目标是否实现,绩效计划的实施产生绩效数据,它是政府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绩效信息收集全面、细致,才能对政府的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绩效信息的搜集工作不可忽视。衡量整个政府绩效管理的成败。

2、正确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和标准流程

2.1 明确目标。执行标准流程

绩效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每个职能部门的资源,提高组织绩效,也通过提高公务员的绩效达到改善组织绩效的目的。正确有效的绩效管理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行之有效的流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指导、绩效检查、绩效复核、绩效反馈、绩效改进五个环节,确保绩效管理真正起到帮助政府职能的提升及管理能力的目的。

2.2 遵守的原则

绩效管理贯穿于政府管理的全过程,各部门的所有公务员都是绩效管理的责任人,必须共同遵守一致的原则,这样绩效管理才能顺利的实施,必须遵守原则大致如下:

(1)客观、公正原则。

(2)组织绩效与考核绩效兼顾原则。

(3)责任与能力“双导向”原则。

(4)战略导向、目标一致原则。

(5)绩效沟通、辅导日常化原则。

(6)奖惩挂钩、有效激励原则。

2.3 绩效管理的体系和职责范围

(1)政府应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委员会,成员应包括领导、人力资源负责人,主要职责是根据绩效管理工作要求及政府战略发展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政府绩效管理工作。

(2)确立绩效管理申诉、检查小组组织人员,应由政府行政领导、人力资源、纪检监察、党群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组成。职责为负责调查、处理公务员对绩效管理异议的申诉,监督,检查各部门在绩效管理各环节中执行的规范性、公正性。评估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3)政府各部门都应设立部门级绩效责任人,主要职责为,根据绩效管理办法,检查和细化本部门绩效管理工作落实情况。依据部门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绩效管理细则,同时组织日常实施部门绩效、公务员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桥梁。宣传和贯彻人力资源对绩效管理的要点,反映本职能部门对管理工作的意见,确保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估及结果应用)推广落实;确保本部门公务员绩效计划与评估完成的及时性、绩效考核分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绩效管理的标准流程应用范围

在政府机关公务员绩效结果往往适合综合应用于薪酬分配、奖惩、人员调配、选拔、职务晋升、培训、评优选模等多个方面。但是,现有绩效管理还不适应淘汰、降职等范围,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绩效管理考核标准。

3.1 薪酬分配合理化

绩效成绩与公务员的绩效奖金挂钩,政府部门应采取部门内全额分配的方式。分配方法是全员标准薪酬乘以绩效得分的比例,实际多劳多得的目的。

3.2 评优选模和选拔、职务晋升

评优选先,选拔、职务晋升是政府常见的激励手段之一,考察公务员的选拔、职务晋升资格之一应为绩效结果良好及以上者;还可以特别针对绩优公务员设计系列提升途径,必须客观、公正原则对待公务员绩效管理。

3.3 末位处理方式

政府的绩效考核结果还可以确定各部门负责人任免等,对于排名处于后10%的实施诫勉谈话,连续两年接受诫勉谈话的负责人给予以降职或免职处理,有利于实现政府“能上能下”机制的建立,为更多优秀人才提供上升的机遇。

3.4 岗位胜任力的衡量

绩效成绩是衡量公务员岗位胜任能力的标准之一,对于“不胜任”公务员的具体衡量标准应由各部门建立相关办法,通过绩效辅助政府部门确定公务员的胜任工作与否。

4、政府内部使用的几种考核方法

4.1 常规考核方法

政府采取考核方法,可依据各部门及工作性质的不同来决定,考核方法采取了职能加分法、满意能力法、处理能力法、改善度法、非此即彼法等,并实现了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遵循可控性原则。

4.2 自评+绩效管理组织人员评分

对于不是机关服务部门,由于此类部门没有服务的平台,所以在相关工作上采取首先自评,在自评后由主管部门和部门负责人评分确定最终成绩的方法。

4.3 评估法

对于政府窗口服务中心等部门人员,可以根据此类部门群众的满意度和服务双重指标,采取了评估考核法,方法跟被考核人员有联系的上级、同级、服务的客户组成,由绩效管理组织人员每月抽取信息,评估考核结果,确保考核的针对性和公正性。

综合管理部绩效考核细则篇7

关键词:公司绩效计划原则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45-02

一、绩效计划的内涵

绩效计划是在实现员工的工作绩效目标的过程中,管理者与员工充分沟通和讨论,并以书面形式订立的管理工作。它是双方在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公司的内部规范方案。

绩效计划的设计遵循从公司最高层到员工最基层的原则,将绩效指标进行详细分解、承接。对部门讲,则是经营业绩计划;对员工讲,则是绩效计划。

二、绩效计划制定的原则

在制定经营业绩计划和制定员工绩效计划过程中,遵守以下原则问题:

1.价值追求原则。公司将实现公司价值和追求股东收益最大化放在首要地位,建立以价值追求为核心的公司文化。

2.配合公司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目标原则。从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目标出发,自上而下层层进行分解、设计和筛选,选择合适的考核内容和指标值。

3.流程规范化原则。以公司业务流程为切入点,建立与业务流程相配套的规范性工作。

4.突出关键原则。率先选取与公司目标一致度大、与岗位体系联系度相关的关键指标,做到突出关键、优中取优。在设计员工绩效计划中,关键指标不宜超过6个,工作目标不宜超过5个,集中精力完成最关键的工作任务。

5.员工参与原则。积极主动让员工投入到绩效计划的设计中,员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各方积极参与,使各方的利益关系得到充分思考,科学地制定规章制度来解决各方的疑惑和矛盾。

6.合理性原则。首先,遵循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的工作方法,制定与员工岗位、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员工能够做到的关键绩效指标与工作目标。其次,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而实现目标有一定难度。目标过高,一纸空谈;目标过低,对公司和员工的发展不利。

7.公平公正原则。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绩效审核和沟通机制,在阳光下操作,实现绩效考评客观、合理。采用一致性方式对同一性质和要求的岗位进行考核,公平兑现公司承诺和奖惩制度。

8.充分激励原则。从根源上打破平均主义,做到奖励标兵,惩罚懒惰,优胜劣汰,合理拉开差距,营造一种突出绩效的良好工作竞争氛围。

9.岗位个性原则。薪酬体系的首要设计理念是建立匹配对应不同岗位的职级体系。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到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类似岗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0.综合均衡原则。通过均衡调节关键绩效指标与工作目标完成效果考核,建立对岗位体系全面科学衡量的制度。

三、经营业绩计划的设计

1.经营业绩计划的要素。公司经营业绩计划的要素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绩效计划及评估内容:详细设计各类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和评估细则。(2)设计权重:通过调整绩效计划及评估细则的权重均衡比例,建立对公司绩效的可评价性及工作的可量化性的体系。(3)指标值的设定:对关键绩效指标分别设定目标值和挑战值,实现指标实际完成情况与指标所得绩效分数的一一对应关系。(4)绩效考核期:公司经营业绩计划一般为一年考核一次。

2.公司经营业绩计划的具体流程。(1)公司以公文形式,正式公开绩效管理实施管理办法及细则。(2)确定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考核方法,确定绩效计划,完善相关管理工作。(3)收集、汇总、分析、修正数据,计算绩效分值。(4)公司与各部门共同商讨确定部门绩效考核指标。

四、员工绩效计划的设计

1.员工绩效计划要素。员工绩效计划及考评表格的主要组成要素如下:(1)评估者信息:以行政管理级别来确定评估者,常常为上一级正职(主持全面工作的副职)岗位。(2)被评估者信息:详细列出职位、工作号、工龄及级别的信息,实现绩效计划及考评表格直接同薪酬水平挂钩。(3)绩效计划及考评内容:以全面衡量被评估者的重要工作完成情况为依托,是员工绩效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4)关键职责:依据绩效计划及考评内容建立符合公司实际的关键职责体系。(5)权重:科学设定不同岗位类型,实现在大类指标权重的考评上具有规律性和统一性,按绩效计划及考评内容设定权重比例,做到工作业绩的可衡量性和公司绩效的可对比性。(6)指标值的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分别按目标值和挑战值两类来设定,实现指标实际完成情况与指标所得绩效分值一一对应关系。通过设计考核标准和时效性,对工作目标的完成效果进行判定。(7)绩效考核期:绩效计划及考评表格以年度为考核期。对于某些特定岗位,如营销人员、设计预算人员、工程管理人员等,根据其岗位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等具体工作特点,考核期可定为月度或季度,设计相应的考核标准。(8)培训发展计划:制定中长期培训发展计划,以具体工作技能的方式,每一个人对应其岗位的性质和要求,培养专业能力和技能,形成员工成长和公司发展相协调的新型发展模式。

2.员工绩效计划的设计流程。员工个人绩效计划的设计共分七个主要流程。(1)岗位工作职责描述。岗位工作职责描述,主要由人力资源部协助公司高层管理者来实施,是做好绩效计划工作的大前提。通过工作分析的手段,用简洁而准确的表达,对岗位体系的工作内容及完成的主要工作成果进行细致而具体的书面描述。(2)设定关键绩效指标。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工作一般由各部门经理完成,各部门经理结合本部门(本人)的关键绩效指标,根据部门的关键职责,与部门员工充分沟通后,设定为被考核人的关键绩效指标。设定被评估者可衡量性、可量化性、具有代表性的关键绩效指标,其衡量依据是公司的发展战略、年度工作目标及岗位工作职责。换而言之,在选择关键绩效指标上,力争做到准确合理,发挥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绩效水平。(3)工作目标设定。根据公司性质不同的内部岗位,存在纵向和横向的差异,不一定全部都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例如综合类管理部门,工作内容大而泛,定性比例较大,定量比例较小。因此,对于这些部门,需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性质,引入具体性、辅的关键工作事件作为工作目标考评体系,是关键绩效指标重要补充。在设定工作目标与完成情况方面,需要深入考虑以下问题:一是在关键绩效指标的决择上,虽然遵循同样的方法,但侧重衡量点有所不同。二是工作目标与完成情况不宜和关键绩效指标内容相重复。在可以量化的工作领域方面,适当引入使用关键绩效指标;在无法量化的工作领域方面,适当引入使用工作目标完成效果考评体系。三是选择与公司战略相关的关键工作领域,但不是所有日常事务工作。四是工作目标一般以5个为界限。五是不同工作目标针对不同的工作,每一个工作目标只对应相关的工作。

4.权重分配。从每个被评价者岗位性质、工作特性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程度出发,确保考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确定每类及每项指标、整体及局部各项在整个指标体系的关键程度,赋予相匹配的权重指标。权重确定的具体方面如下:(1)关键绩效指标和工作目标完成效果之间的权重分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各部门权重设置各不同,权重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公司实际情况。对中高层的管理人员,绩效计划不设工作目标完成效果,权重分配不占比例。对于综合职能部门,如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物资部等,采用工作目标完成效果进行考评。(2)关键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在一些特殊指标的设计方面,需要运用一些技巧,如客户满意率、一次性通过率、应收账款回收率等,各部门的权重比例应尽量保持一致,每项的权重比例建议设为5%~8%。(3)工作目标权重的确定。工作目标完成效果考评与关键绩效指标考评目的各不相同,其各项工作目标加权数值之和应为100%,一般以3~5项指标为适合。工作目标权重是工作目标的期望值,权重越高,期望值越大,对该项工作的直接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

5.确定关键绩效指标和工作的指标值。绩效计划中的指标值是公司对被评估者工作期望值的参考值。管理者与员工双方共同协商确定绩效计划及考评指标的每一项考核内容,涵盖关键绩效的目标指标、挑战目标及工作目标完成效果的衡量标准等方面。

在设定过程中,关键绩效指标与工作目标完成效果考评的完成目标不完全相同。关键绩效指标与公司的经营成果息息相关,其设定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营目标,所以公司管理者必须严格审查,反反复复测算,务必做到准确无误。而工作目标完成效果考评,直接使用于基层员工,直接指导具体工作,必须经过部门经理与部门员工沟通达成一致意见。

关键绩效指标的指标值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标指标,另一方面是挑战指标。(1)目标指标。目标指标是在正常外部环境中,正常经营管理水平下,公司员工完成所在岗位对应工作的期望值。

(2)挑战指标。挑战指标是在完成目标指标的基础上,被评估者在完成指标效果上的最大期望值。

在确定过程中,尽量避免相同类型岗位指标值产生任何歧视性差异,做到公平客观地设定每个岗位指标。对于相同类型的岗位,其指标值的差异仅仅只取决于当时的外部环境、公司经营环境和公司规模发生变化时等情况。

6.指标检验。在绩效计划设计结束前,指标检验是关键把关环节,分别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检查设计是否达到一致性标准。从纵向维度,自上而下,结合公司战略、经营计划及岗位工作职责描述,逐一检查每一岗位的考核指标是否在下一级岗位中得到分解和承接,直至分解至基层;从横向维度,逐一检查同一层面的关键绩效指标与工作整体目标设定是否相一致,是否客观合理。

7.制定培训发展计划。在制定完成所有相关工作后,管理者和员工分别从自己实际工作出发,着力分析讨论自己重点培训哪些能力、发展哪些工作领域,从而制定适合自身的中长期培训发展计划。

综上所述,绩效计划是一个崭新的工具,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体现了上下级之间对绩效指标的庄严承诺,具有严肃性和科学性,公司管理者逐步从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中释放出来,集中精力决策公司价值最关键战略的实现上,着力稳步推进公司总体战略和实现年度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熊苹.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及对策.商业时代,2006(7)

2.赵曙明.绩效管理与评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谢康.企业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设计.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综合管理部绩效考核细则篇8

一、医院综合目标绩效管理考核的目的

(1)通过对科室的医疗质量、效益质量、科室管理和政治业务学习等工作进行管理和评估,提高科室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医院的工作绩效和质量,最终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

(2)综合目标管理评价是每月在一定时间内,动态地衡量科室工作行为和效果的过程,通过制定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对科室进行评价,作为医院科学管理的依据。

(3)综合目标管理评价使职能部门明确了解科室的工作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目标和措施,有利于医院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促进医院医疗工作的优质、高效、低耗,增强了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客观反映了不同服务对象的医疗需求,促进了医院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医院综合目标绩效管理考核的原则

以医院规划和工作目标为基准,对照《三级医院综合评定标准》的要求,推行科室个性化目标考核,以促进科室全面质量管理和提高综合实力为导向,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指标、效率指标、淡化经济指标,从而形成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到集约式管理的综合目标管理体系。

综合目标绩效管理的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利于落实医院整体工作目标;坚持管理为源的原则,有利于落实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坚持质量为先的原则,有利于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坚持既整合资源、又重点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学科建设和科室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建立高效有序的医院综合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体系

实施综合目标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平台,是医院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建立严密、系统的管理考核体系,有利于分清各部门和科室的责任和分工,使部门之间,部门和科室之间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整体配合,协调统一,降低医院运行机制的磨擦系数,提高整体工作效益。

1、建立考核机构阶段。医院将单纯负责奖金的核算机构综合组成绩效考核机构,这一点非常重要和关键,也就是绩效考核机构不是单纯的奖金核算机构,而是赋予了除经济以外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的考核。

2、科室绩效考核指标阶段。此阶段将医院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透过具体目标设定可量化指标,力求最大限度地量化医院发展的各类目标,将有弹性的软指标转化为可统一衡量地指标,使指标结果成为评价科室工作的重要依据。然后以职代会的形式通过考核方案,以医院行政命令当年绩效指标,赋予绩效考核机构的工作职责及工作任务。

3、交流沟通阶段。此阶段要与科室充分沟通,将医院的目标,设立指标的目的,考核的方法、标准让科室全部明了、掌握、认可,帮助科室确定努力方向,将目标转化为工作的动力。

4、实施绩效考核阶段。此阶段先根据考核方案进行考核的各方面准备,包括设计考核表格,汇总数据等,然后现场考核,现场评分,最后汇总考核结果。考核机构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对所有被考核科室进行考核,每次考核都要有分数可查,对确定考核的“金指标”进行适时的评价。同时要对信息部门和各职能科室提供的数量和质量、收入和支出数据进行转换成分数,使各个被考核科室有可比性。

5、形成绩效考核结果,进入考核反馈阶段。此阶段是考核体系中重要环节。反馈有综考经济会议集体反馈、科室个别谈话反馈或书面反馈、信息等多种形式,内容包括反馈考核结果,提出改进建议,进行双向沟通并允许对考核结果进行核查,明确下一步工作目标等。考核结果基本符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

6、评比奖惩阶段。此阶段是反映科室工作在医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考核结果为科室定位,并进行奖励和惩戒,我们将考核结果分为了四个档次,也就是根据不同的分数段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在不同的时段进行公布和讲评,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可以月奖,季奖,也可以年奖,同样对不合格的科室进行处罚,可以问责谈话、职务津贴扣除等。

四、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具体办法

1、设置关键考核指标,强化医疗质量指标、支出指标、收支比指标、工作量指标等分值,淡化经济指标考核。指标的制定要遵循考核指标客观量化,考核内容可操作性强,考核方法科学并相对公平的原则,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考核细则和评分标准。

2、增加一票否决指标的范围,各科室在党风廉政建设、行业作风建设、计划生育、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出现重大问题的等涉及到医院整体利益的项目,可纳入到一票否决指标内,并加大考核力度。

3、阶段性考核加分指标是鼓励科室在完成正常指标基础上向更高要求努力的方向性指标。阶段性考核项目由科研论文、重点业务、管理效益、科室建设指标组成,各相关职能科室分阶段进行考核评分,根据两者之和的得分情况评价各阶段各科室整体工作情况。

4、加强考核力度。重点加强日常考核的范围和效果,建立考核小组,每月进行考核反馈。对多次考核不合格的指标加倍扣分,兑现时严格明确责任。

五、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实施体会

1、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重视是综合目标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综合目标考核是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医院将单纯负责奖金的核算机构综合组成绩效考核机构,这一点非常重要和关键,也就是绩效考核机构不是单纯的奖金核算机构,而是赋予了除经济以外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的考核。医院将绩效管理纳入了管理重要议事日程,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实行全面绩效管理考核奠定了基础。

2、全员参与是综合目标考核的顺利进行的条件

综合目标管理由于涉及范围广,首先必须全员共同参与,才能顺利实施;其次,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每个科室的切身利益,要做好综合目标考核,离不开科室的配合;再次,只有全院职工平时严于律己,努力完成各项绩效考核指标,才能给医院带来更大的综合效益。

3、信息化管理是综合目标管理的重要保障

综合目标管理涉及医院管理的每一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实行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有强大准确的数据资料来源的支持,才能使工作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脱离出来,提高医院整体的核算水平。

4、明确绩效考核的质量控制与职能科室质量控制的关系是重点

质量控制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职能科室的设置就是围绕医院质量管理而设置,所有职能科室的管理都是垂直式管理,是全面管理,然而在单位时间里职能科室难以达到全覆盖的全面管理,这在绩效考核中就有失公平,有违绩效考核的意义。绩效考核部门就是一个加强单位时间的全覆盖管理,一定是多次地全覆盖,如同统计学样本一样,量越大其结果越接近事实,这样对每个科室就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就能使环节管理得到加强,促使医院的管理上水平。绩效考核部门与职能科室的关系是垂直管理和横向管理的关系、是点管理和面管理的关系、是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的关系,两者是不能代替也不可偏颇的。

5、综合目标考核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

医院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办法是在同一平台上较为科学全面的对科室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在绩效考核指标方面提出了“金指标”的概念,也就是选定一些定性定量准确、具有可操作和可比性的指标,只有把指标进行量化转换,才能进行考核计分。

综合管理部绩效考核细则篇9

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开始实施,《公务员法》在总结《公务员条例》十几年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立法方面的完善工作,从考核评价方面来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新要求并为具体操作提供指导,以下将从国际国内的实践、公务员法的要求、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国际国内的实践

(一)英国

1991年,英国枢密院通过了《公务员法令》,成为规范全国公务员的行为准则。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又建立了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公务员的法律体系。

英国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所以能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关键在于有专门的评估领导机构负责该项制度的组织实施。中央政府实行“内设管理机构”的模式,就是在内阁办公厅内部设置管理机构,主要由录用评估署负责,公共服务与科学办公室、公务员专员办公室和财政部配合。每年评估工作的部署和安排,由录用评估署下属的人事部负责。

在英国,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虽不属于公务员范围,但按地方政府的法律规定,每年也要进行一次绩效评估。地方政府实行“组阁式”模式,就是地方政府在每年的年底,对该政府的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的组织领导工作由“评审团”负责,评审团的成员由四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本部门的最高负责人,二是实际执行人员;三是工会的负责人,四是被服务的第三方人员。

英国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中重视通才,这就决定了绩效评估的内容比较广泛,但由于评估内容都比较抽象,难以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加以量化,给评估标准的掌握带来了一定困难。他们目前也在积极探索,力求使公务员绩效评估的标准,更科学、更合理和更规范,简单明确,既便于掌握,又便于执行。

(二)美国

美国公务员制度最大的特色是它最早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职位分类制度,通过工作分析与职位分类,试图建立一个以工作为中心,对公务员有客观的绩效测量指标、人员编制定量,并实行同工同酬的规范管理制度,使职位分类成为公务员管理各个环节的依据和基础。

1978年是美国公务员历史上十分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年,卡特政府对美国公务员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通过了著名的《公务员制度改革法》。改革的内容很广,提供了人才公平、平等、竞争发展的环境,功绩制的进一步完善仍是改革的重点。具体有:在制度上坚决贯彻了考核制,工作表现和业绩不良者,必须改进工作或予以解雇,实行了功绩工资制,除一部分基本工资外,另一部分工资为“可比性工资”,其数额由工作成绩来决定,强调公务员工作中的道德素质和品质,要求公务员应保持高度正直、高尚的行为,要关心公众利益。

(三)日本

与美、英、法等国家相比,日本每千人中行政人员的比例最低,但行政效率方面,日本则排在上述国家之前。

公务员最重要的激励机制为“后期选拔晋升模式”,即职员就职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实行同期同时晋升,后期再逐渐拉开差距,通常等到职员40岁以后,参加工作至少十几年或更长时间才拉开差距。管理者对一般公务员的考核和评估材料严加保密,一般公务员并不清楚上司对自己的正式评价。尽管到了一定的阶段,公务员已经知道,自己最后的晋升结果将比同期中的个别出类拔萃者要低一些,但是环顾四周,与自己同期进来的大多数人都在拼命工作,大家都受到同样的待遇,因此谁都不会轻易怀疑自己未来具有进一步晋升的可能。

行政评价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为第一指标,日本的各个自治体都进行行政测评,客观评价行政事业,使行政工作更好地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人民的需求。

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规定,国家公务员与有利害关系者之间,不可有收受金钱、物品等赠送的行为,不得接受对方安排的吃喝款待等,减少腐败现象发生。

(四)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公务员条例》颁布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在公务员考核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主要的做法是以年度考核为主,通过述职,民主评议、上级提出考核等次意见、结果公布、考核结果兑现等程序进行。同时,各地各部门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结合科学发展观,对领导干部的绩效指标体系进行修改,更多体现地区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GDp增长。

2.加强平时考核。有的地区和部门,针对公务员平时考核的薄弱环节,列出若干细化的扣分项目,累积到一定扣分,给予相应惩处。

3.重视公务员诚信道德考核。有些地区,在公务员考核指标别列出诚信指标,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给予较高权重。

4.开放式考核,加强老百姓对公务员的监督。有的地区开展十佳公务员评选,由当地老百姓进行评价,有的部门在公务员履行公务时要求被服务对象即时给出满意度评价。

世界各国都在改进加强对公务员的考核激励,从发展趋势上看,重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加强监督、提高公务员自身素质和行政效率成为主流。

二、《公务员法》的要求

《公务员法》加强了考核的地位。首先,从总则里面提出考核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激励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其次,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实绩,最后,强调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第一,考核在《公务员法》里面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关联权利与义务的纽带。强化了公务员的义务,享受公务员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公务员的义务,义务的履行实际上就构成考核的基本要求。

第二,《公务员法》第五章关于公务员考核的五条内容,第一条就是要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第三,在考核等次的确定方面,以前的做法是:首先成立一个考核委员会,考核委员会在民主测评评议以及本人述职的基础上,提出考核等次意见,而这次在《公务员法》里面有所调整,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后,提出考核等次意见,它的含义是要强调主管领导的责任。

第四,考核等次由过去的三个等次到现在的四个等次。

第五,定期考核的结果要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第六,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的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三、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一)分类分级

在进行考核方案制定的时候,首先就是要考虑到分类分级

的问题。《公务员法》里提出三个分类,即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专业技术三类,按此分类设计考核方案有些难度,因为具体不好分,有的时候既有综合管理性质,又有行政执法色彩:还有一种分法,就是领导系列与非领导系列,按照这种方案进行考核,相对来说,比较好操作一些。

(二)岗位责任能力

要学习和借鉴美国公务员制度在这方面的经验,它非常强调职位分类和岗位工作分析,而这个方面我们比较缺乏,因此造成了考核指标细化和量化方面的困难。

大家可以把岗位职责的形成,与述职和考核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考核要述职,述职就要说清你要干什么?你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岗位要求的能力素质是什么?列出若干条,“做我所写,写我所做”,把它落实在纸面上,这是年度考核需要改善的地方。现在年度考核,一般来讲,考核完了也就完了,没有再留下新的东西来,希望通过年度考核,能够在述职报告中把岗位职责提炼出来,然后逐步完善。实际上,每一年都要对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进行一个细化、充实以及修改,这样来说,省时省力,又与考核直接挂钩,效果比较好。

要对述职的内容和格式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述职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二是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三是能力提升情况,四是需要改进之处和下一步工作设想。

(三)部门与个人相结合

过去考核主要考核个人,而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个人与部门相结合,因为个人与部门是不可分割的。具体操作上,可以首先确定部门考核成绩,用部门考核成绩与各部门考核成绩相比得出部门考核系数,用部门考核系数个人考核成绩相乘。因此,部门考核成绩好,个人就会得到加分,否则会减分。

(四)平时与年度相结合

从业绩考核方面看,平时考核的操作,可以按照时间段进行任务分解,不必要每天都有记录,可以围绕关键任务和重点任务来做,这样比较简化,便于操作。平时考核结果的累加构成年度绩效考核结果。根据这些任务的难度不同、责任不同,做一些权重的划分,平时考核的记分不与等次挂钩,但可以与奖金挂钩,这叫作任务的细化、评价指标的细化。

为做好平时考核,一定要加强记录,否则无据可查,年度考核没有基础。

(五)综合考核与单项考核相结合

目前的公务员考核,基本上是综合考核。这种考核的结果,一般呈现“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其结果只是激励了少数人,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综合考核与单向考核相结合。

(六)强化对领导干部考核监督激励

我们发现,有些年度考核优秀的干部仍然出了问题,这说明有些方面没有考核到,虽然进行民主评议,但很多情况群众不知道,所以,仅靠年度考核是不够的,有些方面需要与外部的,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外部审计相结合,考核与稽核相结合,稽核带有强制性、法规性,对于领导干部,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年度考核相当于形同虚设。

再有一点,就是强化领导干部对考核工作本身负责程度的考核。要强化领导干部对考核的责任心,考核能否达到效果与部门主管的责任心有直接关系,他对下属要求严格,这个部门的绩效相对就比较高,如果要求松,虽然给下面的打分也很高,但是这个部门的绩效可能往往并不高。

(七)便于操作并有效

整个考核当中都需要贯穿的一个原则,就是我们要尽可能的简化,因为考核工作是有成本的,我们要尽量的降低成本。考核指标里要抓关键绩效指标,一般来讲五到七项就可以了,不要太多。

(八)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在考核指标设计里,我们倾向于科学管理,依据指标打分,可能有科学化程度的不同,但是人性化管理的内容也需要贯穿进去,在实际管理当中应该是两者相结合。

现在有句话叫做“批评人但不整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促进公务员能力素质的提升,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但是难免有人际关系的一些影响,所以,要站在公务员发展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切实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借考核的机会,含有一些个人的恩怨在里面,使得考核走向偏向,这一点在《公务员法》的总则当中也明确提出来了。

(九)与政府绩效指标相关

政府绩效指标,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任期目标,这些目标需要能够落实到部门,甚至落实到个人的身上去。但是这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距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有的地区过于偏重经济方面,甚至对有些部门的考核指标,都是直接把经济指标作为硬指标来考核的。这样一来,没有充分反映政府职能,因为政府职能应当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

(十)促进公务员能力素质提升,促进政府执政能力提升

考核要与能力建设相结合,与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相结合。能够晋升当然是好事,但不可能人人晋升,对于晋升无望的人,需要从职业发展角度结合绩效考核进行设计,引导公务员不断提升个人素质。

四、考核指标的细化量化

(一)德

“廉”其实是包含在“德”里,还有一点就是“勤”,其实也是包含在“德”里面,“勤”一般要考核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是“德”的反映。

“德”可以细分为政治立场、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它的考核方式有重大事件法、特殊时期表现考核法,对于一些领导干部,还有八小时内外相结合的考核法。有些领导干部,实际上很多事情发生在八小时以外,对于公务员来讲,不能绝对界限八小时以内和八小时以外。另外,要与外部审计相结合,仅仅是民主评议是评不出来的。考核和稽核相结合,对于爱护干部、保护干部、堵塞制度漏洞,是非常好的事情。

(二)能

能力指标的量化可以参考人事部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有9项。但是这些标准不能简单套用,要结合岗位要求制定细化的能力标准。现在能力评价一般是采取打分方式进行,如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按高、中、低360度打分,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没有具体标准,而且打分人对指标的理解也不同。我们可以对这些能力按行为特征进行细化,比如,创新能力可以按工作中是否主动提出创意并取得较好效果区分若干等级进行评价,用行为描述能力要求便于把握和评价。

(三)勤

“勤”的指标一般可以表现为出勤率、主动意识、配合意识等,一般是考评公务员的敬业精神,比如,遇到挑战性工作时绕着走还是主动请缨,有难题是推托还是知难而进等。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领导干部,出勤率不宜作为硬指标,更不主张带病坚持工作。

(四)绩

“绩”的量化主要是工作数量、质量、满意度等指标,特别是本人作用,还要考虑任务的难易程度。需要注意的是,要考核关键绩效指标,对于不便于分解到个人的指标要对团队进行考核,再考评本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发挥作用的程度,和担当的角色。

五、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

综合管理部绩效考核细则篇10

一、基层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现状

近年来,绩效考核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在各基层公立医院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对于科学评定医院职工的工作效能、专业资质、业务表现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和不足,甚至影响了医院的健康发展。一方面,部分医院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未充分结合内部的岗位结构及科室设置,在实际执行考核方案时,过于关注考核结果而人为淡化了各项指标的关键性,造成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失衡,考核内容片面。同时,因医院不同科室、岗位的职工所负责的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且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故医院多采用易受考核者主观因素影响的定性考核手段,很难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另一方面,医院经营方向的变动也会造成考核指标的不稳定,倘若医院管理层在对内外部环境缺乏足够认识的情况下就确定了今后的经营方向,就会在各项业务的进展过程中出现目标变动的情况,导致相应的考核指标也出现变化。考核指标的反复变更,会大大降低其对医院职工的激励效应,甚至使员工对考核产生敷衍对待的想法。

二、基层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常用方法

1.关键绩效指标法

该方法又称Kpi考核法,其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产出端、投入端的重要参数进行预设、取样、分析,来实现对绩效流程的科学衡量。Kpi考核法的优势在于考核目标明确、结果可比性强,缺点在于指标的设置及确定比较困难,且各个指标之间缺乏系统的联系,难以对各项考核目标进行主次区分。Kpi考核法应用于医院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中时,应首先成立相应的考核领导小组,比如由院长、书记等任职,负责考核的全局管理。考核中,应树立全局意识,同时突出重点、适当量化,结合医院工作重心来完成关键考核条目的编制,着重体现对医疗质量、安全、效率等方面的要求。

2.topSiS法

topSiS法又称优劣解距离法,是基于理想方案的相似性顺序来优选技术的一种方法,如今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管理领域。topSiS法以归一化之后的数据矩阵为基础,利用有限方案中的正、负理想解组建空间模型,而待评测方案则充当该空间中的某一点,通过分析该点与正、负理想解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对不同方案的优劣作出准确对比。

3.秩和比法

秩和比法是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广泛采用的一种考核方法。秩和比法通过对多个项目的评价指标讯息加以综合,能够反映多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水平,数值越高则代表越优。秩和比法的优点在于其综合的能力较强,能够替代部分专业的综合指标,亦可对微小的变动进行显示且对离群值不敏感,其缺点是,指标数值经秩替换后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损失,使得各指标的编秩无法做到完全刚好。

三、基层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实施对策

1.成立绩效考核组织机构

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绩效考核所涉及的管理机制较为复杂,要求医院对绩效管理进行详细的论证,增强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要求医院成立健全的绩效考核组织机构,并安排一些专业且能力素质较强的管理人员来负责考核评估工作,在实际的管理环节中,要构建以医院绩效考核委员会为中心,人力资源部门为辅,各级科室为依托的三级考核机构。其中,绩效考核委员会处于该考核体系的最高层,掌握着医院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最终决定权,包括年度绩效目标的制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考核申诉的处理、考核结果的裁定等。

人力资源部是绩效考核的执行机构,其负责编制绩效考核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考核的正常运作,确保绩效考核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同时,人力资源部要负责汇总考核结果,并对考核质量进行把关,确保考核公平公正。最后,要依据具体的考核结果,对考核成绩出色、岗位贡献大的员工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嘉奖,并将考核结果与医院的薪酬发放、选拔任命等相挂钩,切实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效应,激发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各级科室主要负责绩效考核的辅导实施以及与员工的交流反馈等,在实际的绩效考核实施中,各科室要立足本科室的工作内容与实际情况,组织员工参加各项绩效辅导培训活动,并按时对本科室人员实施例行检查与考核评价,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有效执行。

2.制定绩效考核目标

绩效考核目标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行动纲领,倘若没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引,绩效考核将无从谈起。医院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医院长远的发展目标作为基础。当前,基层公立医院大都采用院长负责制,即医院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直接与院长签下目标责任书,然后以此责任书为基础,将绩效考核任务和目标逐一落实下去。目标责任书的编制应当与医院整体的发展规划相吻合,并对医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然后立足医院实际情况,科学编制一套具有较强可执行性、便于实施绩效考核,且能够反映医院发展需求的责任目标体系,最后围绕该目标体系来确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各项目标和要求。

3.细化绩效考核标准

科学详细的绩效考核标准是医院推行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医院职工业绩优劣的准绳和依据。通过对绩效考核标准的细化和分解,有助于实现分类有序的人力资源管理格局,进而大大减少绩效考核的复杂程度。对于临床医技科技人员,对其考核标准的设计主要围绕以下要素进行:收治人数、门诊人次、病床使用率、药品费用比重、住院病历甲级率、医患纠纷发生率等;对于医院行政人员,首先应对医院现行考核标准加以分析、掌握,然后在突出专业技能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其学历、信息技术能力、英语水平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估,从而形成一套具有医院特色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机制。

4.加强绩效考核监督

由于绩效考核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定性指标,导致考核结果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人情”因素的干扰,因此,加强绩效考核监督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考核实行之初,应指定人力资源部门来全面负责各部门考核的指导、监督工作,积极跟踪考核的每一个环节,严格审核考核的各项数据和信息,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绩效考核激励效应,不断提高医院员工的岗位业绩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