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血压生活管理十篇高血压生活管理十篇

高血压生活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8:29

高血压生活管理篇1

【关键词】社区管理;高血压;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就诊的、资料完整的4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2例,女14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8.2±6.9)岁。上述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排除肾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等继发性高血压、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亲属、失联等患者。

1.2方法

(1)出院前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详细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危害,使患者重视高血压的治疗;让患者了解高血压与高脂、高盐饮食、熬夜、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对心理焦虑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患者高血压虽无法治愈,只要规律、科学服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血压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2)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内容包括患者血压监测情况、基础疾病情况,服药的品种、频次等、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联系方式等。(3)社区管理方式:出院后电话随访每周一次,家庭随访2周一次,血压平稳者每月1次;建立微信平台,随时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解答患者的困惑。(4)社区管理内容:评估患者的病情、药物治疗效果、用药指导、生活干预、知识宣教、解答患者问题以及协助家属的监督与社区支持等[2]。

1.3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前与干预后4月生活质量的差异。选用美国医学会研究所制定的生活质量量表衡量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含生理功能、社会功能、饮食控制、规律服药、自我监测、心理健康等6个指标,每项指标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本次研究数据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方法,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社区管理前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饮食控制、规律服药、自我监测、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62.3±4.6、65.1±3.8、58.6±4.3、57.8±4.9、46.3±3.4、42.7±2.7与80.5±6.4、81.2±4.2、80.1±5.3、79.4±6.1、78.9±4.9、78.6±3.6社区管理后评分较社区管理前明显升高,前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

高血压生活管理篇2

【关键词】高血压个体化管理血压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151-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逐年增加,而高血压病既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持续的危险因素。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疾病知识水平,改变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于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13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了一年的个体化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对象

2009年10月-12月通过门诊及体检发现的高血压病人,符合以下条件者130例为调查对象,其平均年龄62.4岁,其中女71例,男59例,纳入条件为:①本社区常住居民;②年龄在35岁―75岁之间;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版诊断标准;④至少有一项可改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超重、吸烟、饮酒、缺乏运动、负性情绪、咸食等。

1.2方法

1.2.1所有管理对象在管理前后全身体检,内容包括:血压、血糖、心电图、尿10项、眼底检查、腰围、腹围、Bmi。并填写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方式,服药治疗,高血压知识掌握情况。填写标准:体质指数Bmi23-25为超重,≥25为肥胖,根据最近12个月的乙醇摄入总量计算日均乙醇摄入量(g/d)乙醇摄入量男性≥30g/d,女≥20ml为过量饮酒;每日摄盐量>6g为咸食;吸烟,现在吸烟;不愉快情绪:焦虑、愤怒、恐惧、沮丧、悲伤、不满、忧郁、紧张等,有以上情绪者称为负性情绪;适量运动指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运动强度至心率=170一年龄,服药依从性指是否遵照医嘱服药。

1.2.2个体化管理方法

1.2.2.1由2名全科医生,2名护士,组成管理小组,成员均通过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培训,掌握了高血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技能,质量控制要点,具有独立和协作开展病例管理的能力。

1.2.2.2为管理对象建档、评估,制定个体化管理计划,确定个体化管理目标(包括不良生活方式改变目标,血压控制目标)。

1.2.2.3落实管理计划:a.健康教育,每月举行1-2次健康讲座与咨询,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主题的健康讲座;B.监测血压频率,按高血压危险分层制定监测血压频率,一般患者至少每周监测血压2次,高危患者一天监测至少2次。C.定期随访,用药指导;随访内容有生活方式,血压,并发症情况,用药情况,进行再次评估和调整管理方案。一年至少保证6次随访D.年终评定时再次全面体检及问卷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excel2007数据库,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计数资料的描述以率和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130例高血压患者管理前后生活方式改善情况(n,%)

2.2规范管理前后三率改变情况(n,%)

遵照医嘱服药的为规律服药;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为血压控制良好,2周内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治疗的为发病。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关性慢性疾病,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资料管理前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为46.92%,控制率为33.85%,说明本社区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偏低,通过一年的个体化管理,患者治疗率和控制率都有明显提高,。

本资料管理前后高血压危险因素,如咸食,缺乏运动得到明显改变,超重,饮酒,吸烟、负性情绪、也有改善。

本社区在以往慢病管理的基础上突出个体化,针对不同个体的问题制定个体化干预计划。针对不同人群,分类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讲座及咨询,使患者掌握正确的健康理念,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服药。督促患者落实计划,定期复查随访,最终提高高血压治疗率及控制率。

综上所述,在社区开展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管理方案为核心内容的高血压个体化管理是效果明显的高血压防控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imi.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

[2]李惠娟.疾病细节管理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初探.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第22卷6期.

高血压生活管理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5-0647-03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52

高血压需要长期以至终身服药治疗,单靠医生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越来越强调非药物和自我管理措施,强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在医务人员的协助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有效保护靶器官,防止和减少心脑血管及肾脏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的目的。

自我管理应用于高血压的意义

自我管理是国外学者依据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方法。针对慢性疾病的领域,Barloww等[1]将自我管理定义为: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社会变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自我管理应用于医疗及健康方面,是一套协助长期病患者及残疾人士,建立信心及行为去照顾自己的卫生保健理念。自我管理的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健康状况,建立管理自己健康的信心及行为,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少对专业照顾及护理成本。注重自我管理,可以提高高血压病的防治效果。

1.自我管理可阻断生活方式导致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自然进程。

高血压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叠加、协同的结果。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缺乏体力活动和心理压力大是主要诱因;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是危险因素。这种多源头致因下推广自我管理,建立和保持在工作、家庭和朋友中的新角色,处理和应对疾病所带来的各种情绪,限制并调节饮食,控制烟酒,缓解思想压力,指导人们进行自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无论是对病人、家庭还是社会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公共卫生保健系统资源有限,并且受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医疗保健资源也未得到充分利用,自我管理在高血压病人中推广,既有效地控制血压,又可起到预防心脑肾及血管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痛苦,减轻病人、家庭的负担,减少国家经济的浪费。王文良[2]报道当前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存在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依赖医生,希望通过吃药来控制血压,根本不关心自己的行为危险;另一种是漠视高血压的危害,对病情采取放任的态度,不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危险行为。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自我管理知识缺乏导致的,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加以改善,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

2.加强自我管理可以有效监测血压值。2008年高血压领域最重要的概念是血压自我监测,自我监测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自测血压能更好地预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并且可以避免“白大衣效应”。家庭监测血压,有助于提醒患者及时服药,提高降压质量和降压达标率及发现大量的隐蔽性高血压人群[3]。彭新民等[4]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中能自发、经常、有意识测量血压习惯者仅占1/3左右;于杰[5]调查显示,82%的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仅限降低血压,至于血压需降至何种水平才理想却不清楚。此外,由于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方才表现出症状,容易导致患者不能坚持进行自测血压。可见,高血压患者树立主动地自我管理意识和科学的态度与行为,势在必行。

3.加强自我管理可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率。任丽芬等[6]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率仅为41.3%,其主要原因是因记忆力差忘记服药;黄映华等[7]报道,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为48.24%,其影响因素是病情程度,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不了解控制无症状期高血压的意义,错误地认为单纯血压升高无需治疗。颜友平[8]报道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为35.3%。于芳[9]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出院12周后未能按医嘱用药者占64.47%,其主要原因是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差。这些结果与我们的治疗目的相差甚远,也是导致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上升的原因之一。而这些导致服药依从性差的因素均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得到良好改善,通过加强自我管理,查找出相关原因,可达到提高服药依从性的目的。

4.自我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蒋华等人[10]调查发现,132例高血压患者中焦虑、恐惧占19.7%;悲观、抑郁占14.39%;激动、易怒占32.58%;自大、麻痹(盲目乐观)占15.91%;积极、乐观(外界刺激发病)占17.42%;说明心理因素是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了解掌握高血压患者的具体心理状况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自我管理可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澳门学者邝惠容等对11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显示,61.3%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男性或年龄较大的患者更明显。周英华等[11]认为,高血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是由遗传及环境的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因此,正确认识和改善生活方式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关系,加强自我管理,对防治高血压,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

1.自我效能低与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影响自我管理的因素很多,如患者接受的教育水平、病程长短、病情严重程度、依从性、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等,其中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被认为是影响自我管理的最重要的因素[12]。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13]。自我效能(Self-efficaccy)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lbert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核心概念,是调节认识和行为间关系的关键因素,自提出以来在较多的领域中广泛应用。根据Bandura的理论,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越高,行为的采取、维持和个人努力程度越高。社会支持是个人从其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各种帮助,既包括客观的物质支持,也包括主观的情感支持。国外对于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的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呈现中度正相关,提示良好的社会支持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有积极作用。国内对于社会支持和某些慢性病的研究也表明,高血压患者常常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如高额医疗费用,生活方式、多年养成的不良生活行为和习惯,如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已经根深蒂固,而疾病要他们改变这些行为,有些患者最终不能坚持;社会支持若不够,会让患者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之中,使得血压恶性循环。

2.依从性差。高血压依从性是指病人遵从有关改善生活方式与膳食的建议,保持随访及按处方用药进行治疗的程度;李秀兰[14]报道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身控制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有效防治措施是长期用药和实施多种非药物治疗,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依从性是防治措施的前提,高血压防治的根本目的是减少病人心、脑、肾及血管病的发生及死亡,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因此,无论从改善病人预后考虑,还是为提高治疗的效价比,病人对医生建议的遵从是保证治疗效果与促进病人转归的关键因素。贺新艳等[15]调查显示,年轻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占77.27%,其中,高血压病患者危害认知缺乏占82.35%,主观感觉不明显占78.43%,工作忙占72.55%。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关系密切。自我管理是通过对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来降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不需要药物和特殊诊疗设备,与临床治疗相比,自我管理投入很低而效益却很高,是防治高血压最廉价和有效的策略,要提高治疗依从性必须加强自我管理。

3.缺乏用药知识,尤其对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了解不足。任丽芬等[6]报道,只有30.4%的高血压患者了解用药知识;支秀平[16]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但服药率只有24.8%,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仅为5.8%;这无疑严重影响了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必须加强用药知识自我管理,尤其是对药物的副作用、注意事项要进行详细的解释。高血压病程长,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由于服用抗高血压药物,与常人一样无明显不适,常常造成患者的麻痹而不能正规用药。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策略

虽然高血压的自我管理在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方法与模式,但众多卫生工作者已经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12]。

1.以加强自我管理教育为主导。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改变高血压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主动根据自己的年龄、病情、体力、自我感觉,合理安排运动项目、运动量及频率。高血压患者接受自我管理教育后,掌握了降压药的特征、作用、副作用,认识到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学会妥善安排服药时间,还可以帮助患者调控情绪。定期系统地进行自我管理教育,逐步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可控制疾病进展、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2.实行分片包干制护理干预。杨桂琼等[17]通过实施分片包干制护理干预,自我能力效果显著,认为分片包干制护理干预,明确了护理责任对象,强化护士对高血压病人管理的使命感,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为病人提供连续,提高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干预后病人在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分片包干制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知识知晓率,有效增强病人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行为控制能力,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

3.加强医患关系。陈爱萍等[18]研究显示,病人治疗的依从性高低取决于医务人员和病人两方面。医生护士的责任是教育病人处理相关健康问题的目的和意义,选择并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对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做出快速处理;病人的责任包括遵医嘱服药,坚持定期门诊,坚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告诉医生与治疗有关的各种困难(包括费用、不良反应和依从性问题等)。

4.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积极参加自我管理培训课程,可认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主动地树立自我管理意识和科学的态度与行为,减少因管理不力、控制不良而导致的心、脑、肾并发症。牟建军等[19]研究认为,我国高血压防治策略和措施上应重视到盐和盐敏感的问题,长期甚至终生限盐是盐敏感者防治高血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告知患者食品烹饪加工时将盐或含盐调料较限盐前减少一半,这样基本可以达到或接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食盐标准为6g/d。转变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每个行为转变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动机。这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明确动机就会促使病人努力去实现。

慢性病自我管理是一种有效、节约卫生资源的措施。自我管理模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有20多年的历史,效果显著。但在我国刚刚起步,慢性病群体普遍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结合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巨大,卫生人力资源有限,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有待对自我管理模式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探索适合我国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下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Barloww,wringhtS,SheasbyJ,etal.Self-managementapproachesforpeoplewithchronicconditions:areview[J].patienteducCouns,2002,48(2):177-187.

[2]王文良.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4):275-276.

[3]崔炜,郭芝芳.2008年心血管病学重要临床进展[J].临床荟萃,2009,24(5):375-380.

[4]彭新民,谢多双,章卫,等.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意识、态度与行为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7):534-535,555.

[5]于杰.高血压病的护理及健康指导[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0):327-328.

[6]任丽芬,王德慧,陆虹.社区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5):1420-1423.

[7]黄映华,郭粉莲,陈雪云.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5):3727-3729.

[8]颜友平.老年高血压患者对药物的选择及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15):2232-2233.

[9]于芳.老年高血压病用药依从性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0,23(2):426-427.

[10]蒋华,陈敏芝.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分析及干预的调查[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6):576-578.

[11]周英华,薛惠.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2095-2097.

[12]王丽,李继坪.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0):3205-3207.

[13]傅东波,傅华.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93-95.

[14]李秀兰,杨,韩峥峥,等.北京市德胜社区高血压病人规范化管理依从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6B):1109-1111.

[15]贺新艳,赵群.年轻高血压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2):173-175.

[16]支秀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院外治疗不遵医行为的原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63-464.

[17]杨桂琼,麦明霞,叶静,等.对高血压病人依从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2):150-152.

[18]陈爱萍,张维娜,蔡虻.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与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2,16(3):145-146.

高血压生活管理篇4

关键词: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41-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进而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规律,但是人们患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几率不断上升,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在工厂工作的工人,因为这类人群的工作压力很大,生活方式很不规律,很容易患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社区应该重视对这些患者的管理。所以,社区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效的管理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1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

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已经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社区应该加强对这些患者的管理。

1.1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服用药物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对工厂高血糖和糖尿病患者服用药物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仔细的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工厂高血压患者服用药物的情况较好,服用药物的控制率达到65%以上,很多高血压患者能够按时服用药物,控制病情,希望病情能够得到好转,不要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工厂糖尿病患者服用药物的情况较差,服用药物的控制率只达到30%左右,很多糖尿病患者不能正常的服用药物,无法有效的控制病情,甚至会加重病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社区对工厂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情况较好,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较差。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工作,使糖尿病患者可以按时服用药物,从而有效的控制病情。

1.2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知晓疾病相关知识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情况显示,高血压患者对于常见的高血压危害因素的了解情况较好,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超过65%,很多高血压患者都知道高盐饮食、肥胖、吸烟、饮酒过量以及家族史等都是患上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并且非常注意控制饮食、戒烟、戒酒以及控制体重等,从而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与此同时,工厂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其中对肥胖和家族史的了解情况超过了50%,对血压和血糖正常值的了解情况只有20%左右。

1.3社区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情况。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情况进行调查,从调查报表中可以看出,60%的高血压患者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较为满意,50%糖尿病患者认为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的帮助他们控制病情,提高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合理的改变生活方式。但是,社区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管理效果。

2社区加强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措施

根据社区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不够理想,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提高社区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

2.1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

由于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较低,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无法有效的控制病情,因此,社区应该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经常的拜访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从而使患者充分了解影响病情的相关知识,从而使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体重,控制饮酒、减少吸烟等,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有效的控制病情,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社区通过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能够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水平,从而有效的提高社区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

2.2加强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社区工作人员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社区提高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社区工作人员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健康教育能力,然后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将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危害因素的方法、患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因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用药监测等相关知识讲解给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正常服用药物,加快患者病情好转的速度。由此可见,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提高自身的健康教育能力,加强对工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于社区提高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2.3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

社区工作人员应该帮助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病情的控制率。首先,社区工作人员应该建议患者合理的控制饮食,注重限盐,非常有利于患者调整血糖和血压。其次,社区工作人员应该建议患者适当做些体育运动,可以使患者减轻体重。例如散步、慢跑和太极拳等运动,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控制病情。由此可见,社区工作人员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能够使患者有效的调整生活规律,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

3总结

本文通过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的认识到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帮助患者有效的控制病情,对于社区工作人员提高对工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孝涛.临沂市2009年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0.(07)

[2]杨功焕,孔灵芝.赵文华.中国慢性病的挑战与应对.[J].21世纪中国与全球健康.2008.(05)

高血压生活管理篇5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规范管理的4028例高血压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生活行为教育等一系列高血压系统管理方法,观察该组患者的经过系统管理前后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改善情况及血压控制情况。

结果:该组患者经过系统管理后较系统管理前相比吸烟、饮酒、超重的患者数明显减少,低盐患者数明显增加(p

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实施系统管理可有效改善其不良生活方式并平可稳控制血压。

关键词:高血压系统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92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52-01

高血压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威胁。有专家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对于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主要具有三个弊端,分别是人群对于高血压的知晓率较低,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较低,高血压患者对于血压的控制率较低[1]。另外,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也存在三个误区,分别为:高血压患者不愿意服药,无法坚持长期服药以及不能做到科学服药。现为了提高高血压防治质量,我院开展了高血压系统管理工作,将其临床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规范管理的4028例高血压患者,全部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2103例,女1925例,年龄在35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4±1.9)岁,病程在1至2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8±0.8)年。

1.2方法。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系统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对其开展健康生活教育讲座,向患者讲解合理科学用药的重要性以及随访监督患者服药等。在高血压患者接受系统管理前,向其开展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并进行相应的临床指标检测,做好计算机记录,后给予患者实施药物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同时,建立起高血压系统管理网络,将健康教育、药物治疗、定期随访、测量血压、监督用药等工作妥善安排,并于实施系统管理后的10个月评价其效果。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p

2结果

2.1该组患者经过系统管理前后健康生活行为改善情况。该组患者经过系统管理后较系统管理前相比吸烟、饮酒、超重的患者数明显减少,低盐患者数明显增加(p

表1该组患者经过系统管理前后健康生活行为改善情况

2.2该组患者经健康管理前后血压改善情况。该组患者经过系统管理后1级、2级、3级高血压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较系统管理前相比显著降低(p

表2该组患者经健康管理前后血压改善情况(X±S,mmHg)

3讨论

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随之提升,使得人群疾病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以慢性病中的高血压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据调查研究统计,我国目前存在的高血压患者已高达1.1亿,并呈每年350万人的速度增加[2]。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人群中现存在着一个较为庞大的高血压患者群体。由于这些高血压患者仅采取门诊中的个体治疗方法无法起到防治高血压的作用,必须在医院及患者之间开展高血压系统管理方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3]。我院实施的系统管理措施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生活行为宣教、指导科学合理用药、监督随访用药过程等[4]。通过政府牵头、社区协助、居民参与,严格按照高血压病管理规范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强化居民接受健康教育,鼓励居民积极参与高血压病管理,从而使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得到有效控制,医疗开支相对减少。形成系统管理,易于推广并被居民接受。

研究结果显示,该组患者经过系统管理后较系统管理前相比吸烟、饮酒、超重的患者数明显减少,低盐患者数明显增加(p

高血压的管理不是单纯医患关系,是全社区共同参与,是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共同管理,才会有慢病系统管理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学富,刘红建,王飞霞.社区高血压系统管理近期效果评估报告[J].实用预防医学,2002,9(01):10-11

[2]陈虾,邓晓燕.62例高血压病人社区系统管理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03):391-392

高血压生活管理篇6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网路直报工作,制定慢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慢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写出简报。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__区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40%;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高血压患者100名;

2、对至少20名以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60%;

3、发现并至少登记高危人群20名;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50%;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3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60%;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糖尿病患者30名;

2、至少对其中15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60%;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10名,每年至少测1次血糖的比例达40%;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

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今年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成都市慢病报告网络所报告的属于本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微机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社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在社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六、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七、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八、督导和考核

(一)、由区卫生局组织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三)、考核指标

1、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社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6、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

高血压生活管理篇7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俱乐部管理模式;干预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在我国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诱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致死致残率高。由于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需要社区管理治疗,因此探索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模式对于改善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状况有重要意义。

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年10月~2009年10月通过对195例高血压患者实施俱乐部管理模式,增进患者对高血压这一疾病的正确认知,促进患者积极健康的生活模式,减少和控制了高血压的进一步发展,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俱乐部会员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建立统一会员手册进行管理。根据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得到高血压患者的资料,选择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1]的社区中老年行动方便的高血压患者195例,其中男91例,女104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65岁,病程2~21年,平均9.8年,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学96例,初中51例,高中以上45例。

1.2俱乐部活动方式

1.2.1俱乐部成立中心成立四个高血压俱乐部,每个俱乐部选派1名社区医生和1名社区护士负责开展活动,筛选不超过50名会员进行管理,建立详细的会员档案,配备专门的联络电话。

1.2.2活动形式俱乐部活动地点设在社区的活动室,每月集中活动2次,鼓励会员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活动。会员采取分级管理,建立自我管理手册,制定个性的管理计划,3~6个月为一个活动周期进行评估调整。

1.3俱乐部活动内容

1.3.1健康教育采用集中授课、专家授课、会员交流、知识竞赛等方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高血压相关知识。包括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危害及预防、危险因素及危险分层,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高血压生活方式指导,自我监测血压的方法及特殊人群高血压的防治等。制作高血压防治的宣传资料和有针对性的健康处方,在活动时发放给会员,普及自我保健知识。

1.3.2饮食指导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对高血压防治有重要意义,合理的膳食结构能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它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指导患者每人每天食盐量不超过6g,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补充钾和钙,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限制饮酒,戒烟等[2]。为增强饮食指导的效果,为会员发放限盐勺和限油壶开展自我监测。邀请营养学专家给会员讲解如何配餐,组织会员动手制作搭配合理的菜肴。

1.3.3运动指导适度的运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根据会员身体状况制定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类型、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等。集中组织会员开展太极拳、八段锦、关节活动操、颈椎活动操、瑜伽等有氧运动的学习和锻练。对于肥胖者提倡减重,吃饭适量,运动适度,维持理想的体重[3]。

1.3.4用药指导为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目标及原则,详细讲解降压药物的种类,根据患者自身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帮助选择适合的药物,使其了解所用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和服用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养成规律性服药的习惯[4]。

1.3.5心理指导长期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都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且高血压患者也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行为,因此社区医生要及时发现会员的异常情绪,指导患者保持平和心态,清除诱发因素,积极参加集体和社会活动。

1.4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高血压相关知识、用药、饮食、运动、烟酒、情绪、血压监测等7个方面。教育前、教育后由社区护士指导患者填写,并将俱乐部干预相关内容以知识竞赛形式促进高血压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2结果

高血压患者在俱乐部管理模式干预后在相关知识掌握、按时用药、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情绪控制和血压监测方面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表1195例高血压患者俱乐部管理模式干预前后效果对比

3讨论

高血压的控制与合理治疗、患者的健康知识、遵医行为、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关,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多数在社区开展,社区通过俱乐部管理模式干预方法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管理,提高了患者自身健康的维护能力,达到治疗效果的预期目标[5]。

俱乐部在会员中开展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和心理指导的方法,促使会员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同时针对患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自我管理,以改变他们对疾病的态度,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结果显示,应用俱乐部管理模式干预后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相关知识、按时用药、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情绪控制和血压监测行为明显提高,说明以俱乐部模式管理调动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控制了血压水平,减少或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2,8(21):103.

[2]王晶,越海平.影响高血压患者限盐行为的因素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34.

[3]吴可贵.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减少高血压危害.高血压杂志,2003,11(2):187.

[4]张宇沽,刘国仗.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试行本摘要).中华内科杂志,2002,39(2):140-144.

[5]翟聚山.疾病与健康教育.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1:10-11.

高血压生活管理篇8

关键词:劲松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规范管理

高血压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老年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以及低控制率的特点[1],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针对高血压患者给予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对预防控制高血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规范化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起到一定防控作用,但长期管理效果并不理想[2]。自我管理模式能够弥补规范管理中的不足,能够在短期内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效果显著。北京劲松社区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80例,分别给予自我管理与规范管理、常规管理,现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男54例,女36例,年龄29~93岁,平均(67.0±9.8)岁;观察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39~90岁,平均(66.5±9.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①观察组给予自我管理方法。在社区居委会干部协助下,组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组,选1例患者作为组长,主要负责活动场所选定、血压计以及小黑板等活动必备物品的配置,并协助指定一位医务人员辅助管理,提供咨询指导服务。观察组自我管理方法具体包括:给每位小组社区成员发放高血压自我管理相关书籍,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可以向小组成员提供免费测量血压以及相关健康咨询服务,高血压患者可以根据自我管理方面的书籍,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高血压控制行动计划,记录好近期的运动、服药、饮食等情况,设定血压控制目标,制定降压药物服用时间、血压测量时间等,自己的健康行为自己规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②对照组给予规范管理。根据《北京市社区慢性病管理手册》中的规范管理内容[3],对高血压患者给予风险度评估,按照以医务人员为主要引导的宣传方式给予规范指导,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办高血压健康宣传讲座,定期更换社区内健康教育宣传栏,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疾病的认识,提供免费的血压测量等。观察指标:两组社区高血压患者经过不同管理模式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干预前后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率,同时测量患者血压,数据收集完成之后对比、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社区高血压患者经过不同方法管理,观察组在干预前后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率上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社区高血压患者经过不同方法管理,观察组在干预前后血压水平与控制率变化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加上生活、饮食习惯的不规律,高血压患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三高(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三低(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以及低控制率)”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4,5]。对高血压患者给予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对预防、控制高血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规范化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起到一定防控作用,但长期管理效果不够理想。自我管理和规范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自我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医患之间的交流关系,能够帮助患者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通过健康教育引导,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6]。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管理,观察组在干预前后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率、血压水平与控制率变化以及行为改变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管理能够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晓,赵秋利,李金秀,等.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13,30(20):5-8.

[2]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26(8):8.

[3]刘静,谢波.我国高血压病的社区管理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13-15.

[4]吴蕴华,张金玲,孙源樵.上海市闵行区233名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2010,22(5):242-243.

[5]张蓉,孙芸.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杂志,2014,31(4):27-30.

高血压生活管理篇9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用药情况

1研究现状及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我国城乡居民基础性、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形式。血压病防治工作的立足点应该放在社区。根据我国卫生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提倡群众"大病去医院,小病到社区的就医模式",人们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然而我国慢性病患者和具有高危因素的居民的健康观念还很差,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低。调查指出目前中国高血压仍存在严重的"三高三低三不"现象,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患者知晓水平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不规则服药、无症状不服药、不愿意服药[1]。现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在生活方式、治疗态度、健康责任、及服用药物等方面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行为和习惯,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需认真普及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把预防及治疗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传递给群众[2]。

1.1高血压的防治措施正常人群的血压也要每天关注。不管是否患有高血压,我们可以自我监测血压,一般每天定时可以测血压3次左右,来帮助监测血压情况[3]。高血压之所以必须积极治疗是由于此症致残率高,可使人体各重要脏器严重受损--使心脏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发病增多、最终形成心衰;使脑血管发生出血或血栓形成,造成每年新发200万脑卒中患者;导致肾脏损害,肾功能不全,肾功衰竭等。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高血压伴肥胖者还是肥胖不伴高血压者,都应该进行减轻体重和控制体重的指导,尽量不使体重增加,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率。因此控制能量产能的同时,首先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Bmi>24kg/m2)高血压患病率均是体重正常人的2倍以上[4]。显然控制体重应该得到重视。可通过散步、慢跑、广场舞、骑自行车或游泳等方法,促使体重下降或保持理想体重。保持体重避免高血压的发生,提高生活生活质量。摄入过多的食盐,可导致高血压。而由于过高的钠盐可增加血容量及水钠潴留,而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肿胀,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食盐中导致血压升高的成分主要为钠,而膳食中的钾可以对抗钠的升压作用,但是我国人群膳食中钾的含量普遍偏低,高钠低钾对血压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1.2高血压治疗原则高血压的基本治疗原则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治疗本身是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必须详细了解病情及患者的生活条件、工作情况等,贯彻原则性与个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制定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1.2.1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合理膳食-减少食盐摄入,减少脂肪摄入,食用含钾丰富果蔬,并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②戒烟限酒-吸烟会使高血压合并症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并降低或抵消降压治疗的疗效,戒烟对心血管的益处任何年龄段1年后即可显示出来,戒酒和限酒可使血压显著降低;③适量运动和控制体重-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达11/6mmHg,而体重减轻10%,收缩压可降低6.6mmHg。④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精神压力是导致高血压及影响降压疗效的重要原因,患者应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参加文体及社交活动。

1.2.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在患者经非药物治疗后,如血压控制良好时,应继续下去。血压控制不佳时,应服用药物,并注意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调整药量。药物治疗适用于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即血压≥180/110mmHg,或具有≥3个危险因素,或已有心、脑、肾、血管、眼底疾病者。药物应用原则:①多数患者可从一种药物起始治疗;②应由小剂量起始,逐渐增加用药剂量;③不主张经常更换药物;④不主张随便减药、停药;⑤长期治疗中,每日服1次的药物,优于每日需服多次的药物;⑥50%以上患者需要联合用药。联合应用降压药时应考虑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选择抗高血压药物除了可遵循以上原则,还应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

2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建新南区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血压的控制和监测情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社区服务中心于2013年对建南社区180例居民进行了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对其进行高血压预防及治疗干预,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2.1研究对象①年龄≥18岁;②有高血压病史;③有糖尿病病史;④有冠心病病史;⑤有中风病史的人;⑥超重与肥胖的人。符合①和其他任意一条条件的居民均可入选。

2.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个人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表,对居民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内容为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个人疾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情况、冠心病病史,其中高血压病史包括首诊年龄、服药情况、服药种类服药剂量。生活方式及行为体重情况、吸烟史、饮酒史、工作强度、业余活动强度。家族史4大项。经审核后录入计算机系统。然后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使其了解高血压病的健康知识。隔2个月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内容如第一次。将收集的资料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

3干预内容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高血压知识的认识和正确的生活方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宣教,药师随家庭医生一同进行教育讲座,宣传高血压保健知识与用药知识。群体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对高血压的潜在危害进行系统的讲解,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并发放相关宣传资料。鼓励研究对象的家属与朋友共了解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动员他们共同参与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监督、管理和鼓励。

4结果

4.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180例具有慢性病的居民。其中高血压患者92例,男性53例,女性39例,男性与女性患高血压比例男性大于女性。其中50岁以上的人平均血压偏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水平也随之增高,表1。

在各类危险因素中,又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例如在主要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家族史就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男性性别易患高血压就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肥胖,血脂异常及缺乏体育锻炼则属于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目前心血管病预防干预的重点应当放在这些主要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上,其他危险因素则是依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干预。

综合干预各项可以改变各种危险因素后,心血管病危险可以大幅度降低,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或防止心血管病的发生。这是由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众多,目前我们只针对几种主要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而且我们对那些不可变更的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及心血管病家族史等目前还无能为力,对于那些目前还研究不足的危险因素,如高尿酸血症、高半胱氨酸血症、高超敏C反应蛋白等等,还有待积累更多的资料。因而心血管病预防的道路仍然很漫长。

4.2基本情况分析表1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男性患患者数大于女性。随年龄的增大,患者患高血压病的比例也随之增高。其中高血压患者集中在50~70岁,其中50以下的患者有6例,高血压年轻化。调查资料表明,近10年来高血压年轻化趋势不可忽视,病情控制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及劳动能力。因此,必须对青年高危人群给予更多关注。

4.3高血压用药方案分析在所调查的居民中,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共92例,均服用不同类别降压药物。为社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解答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新药的相关信息;告诉高血压患者有关降压药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与副作用;并提供相关书面知识指导;帮助高血压患者养成良好的遵从医疗行为,督促患者按时服药,认识降压药物,不盲目服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定制个体化用药方案。不随意更改或增减药物,为疾病控制提供有力保证。

4.4健康教育对血压水平的影响分析表3可看出干预后较干预前对于高血压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差异,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发病的发展与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有明显相关。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已取得较大成绩,受到国际同行认可,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5]。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对高血压人群积极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高盐、高脂、饱食、肥胖、精神紧张、吸烟、酗酒、生活无规律和缺少运动等。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存在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完全靠高血压患者自己来控制或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效果是很差的,家庭的支持能帮助患者克服慢性病折磨而产生的不遵医的懈怠情绪[6]。因此,社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必须要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和家属,甚至社会来参与,才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5讨论

本次调查是根据社区慢病管理中的一项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时居民免费体检的数据统计出来的,由于干预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各个项目对血压的影响,得出的数据可能有一定的误差,以所有档案中慢性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作对比,得出大体的变化趋势。

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在实施健康改善措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其效果,重新调整计划和改善措施,最后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①建立健康档案是健康管理;②建立健康档案后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③评价(认识健康问题);④干预(解决健康问题);⑤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其中健康危险因素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

参考文献:

[1]谢梁燕,徐秀兰.高血压病社区护理干预研究近况及展望[J].护理实践与究,2009(10):111-114.

[2]Bengtsona,Drevenhorne.thenurse'sroleandskillsinhypertensioncare:areview.ClinnurseSpec,2003,17(5):260-268.

[3]石玉荣.150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要点[J].社区医学杂志,2008,6(9):70.

[4]李晓霞,李艳文.高血压的预防及保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刊),2009,11(17):127.

高血压生活管理篇10

【关键词】高血压;危险因素;健康教育;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025-02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或糖尿病),并适当处理患者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高血压病是众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高血压的合理治疗除了规律的药物治疗外,还应当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因此,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应该积极的发挥作用,改良患者的生活方式,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入选的对象标准:(1)年龄50~79岁;(2)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入选病例221例,男128例,女93例。

1.2方法

高血压知识和饮食方式调查。高血压知识调查内容:高血压概念、诊断标准、所导致的疾病,监测血压的意义,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意义等。饮食方式调查内容:每日的主食量、肉类、蔬菜、水果、食盐量,每周蛋类数量、吃煎炸食品次数,每月食油量,是否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参加体育锻炼等。调查结果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知识缺乏和有不良生活方式,在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指导。

2高血压诊断标准:2次测量的平均血压值≥140和(或)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诊断标准为:2次测量的平均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

3危险因素国际上确定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体重超重、膳食高盐、中度以上饮酒。我国原发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充分证明了这三大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病显著相关。

3.1体重超重与肥胖调查表明,基线时体重指数每增加1,5年内确定高血压[SBp≥21.3kpa(160mmHg)或DBp≥12.7kpa(95mmHg)]危险上升9。女性的血压增高随Bmi增高的趋势比男性更为突出。我国2004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显示,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高达30%和12.3,儿童肥胖率达8.1%,与1992年调查相比,成年人超重率上升了39%,肥胖率上升97%。

3.2饮酒我国中年男性人群饮酒率(每周至少饮1次)为30%~66%,女性为2%~7%,持续饮酒的男性4年内发生的高血压危险增加40%。

3.3高钠摄入钠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显著相关,中国人平均摄入的钠盐量地区差异颇大,北方12~18mg/d,南方8~12mg/d,大多数都超过wHo每天钠盐摄入量不超过10g的要求。由于钠盐摄入过多而诱发的血压增高称盐敏感性高血压,我国的盐敏感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28%~74%,老年人更多见。

3.4膳食因素低钾、低钙与高动物蛋白,它们都加重或促发了血压增高。

4强化生活方式及健康教育高血压病可能为不良生活方式中诸多致病因子长期作用的结果,故高血压病一级预防的关键应从改变传统的不良生活方式入手,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脑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提高全民健康水平[1]。因此,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指导。

4.1心理指导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2],重视心理护理已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4.1.1分析患者造成心理紧张的因素,指出心理紧张与血压的关系,做好细致的疏导工作。

4.1.2指导患者加强修养,避免情绪的激动、保持心胸开阔。

4.1.3教会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疗法,如散步、倾听音乐、绘画等有益的娱乐活动。

4.2欧洲指南指出:有氧运动可使血压下降3.0/2.4mmHg,中等强度的运动可降低血压、减少体重,减少身体脂肪和腰围,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所以应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爱好选择适宜的活动项目以及运动时间、强度等,一般每周3~5次,每次30~60min。

4.3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防治高血压的基本手段。

4.3.1限制总热量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显著提高。临床上多数高血压病人合并有超重或肥胖,对于此类病人限制热量摄入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措施。尽量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4.3.2适量摄入蛋白质调配饮食时应考虑蛋白质的生理作用,应选择高生物价优质蛋白。有些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可引起血压波动,应限制动物蛋白。

4.3.3限制脂类的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对高血压的防治不利。

4.3.4进食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如燕麦、糙米、玉米、小米等粗粮,含有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均可促进肠蠕动,加速胆固醇排出,控制能量的摄入,对防治高血压有利。

4.3.5补充足量的维生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可改善脂质代谢,保护血管结构和功能。大剂量的维生素C可使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排出体外,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改善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新鲜的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含维生素C,所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有益无害。每人每日吃新鲜蔬菜、水果400~500g,喝鲜牛奶500ml,可以补充钾1000mg和钙400mg。

4.3.6食盐摄入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食盐高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也高,尽量少吃盐,每日小于5g。膳食中约80%钠盐来自烹调用盐和各种腌制品,所以应减少烹调用盐。

4.4戒烟、酒,适量饮绿茶。

5结论

加强健康宣教,干预患者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是有效的,高血压发生危险因素中的肥胖、钠盐摄入过多、大量饮酒、吸烟、高脂饮食等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特别是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患者,采取有效的健康宣教和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认清自己的疾病情况,有意识的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获得及时科学全面的治疗。从而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由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因此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这个责任是我们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