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工技术专业的了解十篇建筑工技术专业的了解十篇

建筑工技术专业的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8:51

建筑工技术专业的了解篇1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轨

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轨的现象。首先,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知识的教授较为欠缺;其次,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实际的建筑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出入,脱离了工程实际;最后,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在课时安排上偏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培养。

1.2产学合作欠缺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学科。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行业中关于建筑材料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若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实习教学脱离了实际将毫无意义。部分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的开展中缺乏产学合作。在实习教学中依旧沿用教材内容,并没有根据市场对建筑材料行业的新要求做出改变,在实习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些知识早早被社会抛弃了,学生出了社会以后,在学校学的知识完全用不上,对企业与市场要求的新技术毫无所知,进入企业后一切从零开始学习,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1.3师资力量薄弱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技术的革新相当的快,在其实习教学中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要求非常的高。当前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影响了该专业正常实习教学的开展。这里的薄弱并不是指缺少教师,而是指缺少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几乎很少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对市场的新要求以及新技术了解不多,影响了实习教学开展效果。

2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

2.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穿插融合渗透

本人认为,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两者之间相互穿插,相互融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与施工现场进行紧密结合,将建筑工程的实践性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时,可以引入实际工程施工图,通过图纸对建筑构造以及建筑结构进行讲解,让理论知识与建筑建构紧密结合。

2.2通过产学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对于新技术革新较快的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来说,产学合作是搭建企业与学校平台的最佳途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能够大大缓解校内实习基地紧张现状,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训场景,让学生在毕业前对毕业后将从事的行业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为踏入岗位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产学合作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建筑行业先进的设备、施工技术和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强化实践能力,也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产学合作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校老师了解企业需求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根据要求对实习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进行及时调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2.3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在上文中提到,当前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少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影响了该专业正常实习教学的开展。由此可见加强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非常有必要。学校应当加大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师自身的实践素质。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组织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或是安排教师外出进修;(2)借助合作企业的量培养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有计划的安排建筑材料工程专业教师进行企业参加实践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职业能力以及业务水平;(3)实践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进行轮岗,增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4)引入合作企业优秀工程师以及管理人员开展讲座,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3小结

建筑工技术专业的了解篇2

1Bim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该技术是被认为继CaD后建筑行业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其基于三维数字技术上,有效的集成工程项目的有关信息,建立工程数据模型,是对项目设施实体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是一个7D结构化数据库,甚至能把数据具体到某种材料或是某个构件。借助该技术,能够防止产生影响工程建设周期的各种问题,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率,减少风险。信息时代背景下,该技术在很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应用,尤其是建筑工程领域,要想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让建筑施工教学符合行业发展要求,院校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Bim实训,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该技术的运用信息,便于掌握以后的工作方式;同时也可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专业,培养和输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该技术具有一些特点,包括:首先,可视化。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能够将以线条为基础的构建利用三维立体实物图形进行呈现,方便施工人员明确建筑特点,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减少出错的情况。第二,以往的效果图是平面形式的,颜色单一,通过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颜色变得多样,效果图的展示效果是立体的,所有的构建都能可视化,移动构件位置也很方便。其次,模拟性。第一,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不仅能够对建筑物外观进行模拟,还能模拟内部结构,把所有的细节实施组合以及排列,让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建筑属性。第二,该技术能够对真实世界中无法操作的事物实施虚拟,例如,在施工中的各种危险操作,如果在实际施工中出现错误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通过应用该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模拟,帮助施工人员掌握操作之后的状况,进而选择出最佳的施工方案。最后,可出图。建筑信息化模型除了可以绘制常规的设计图纸和构件加工的图纸,还可以对建筑物实施可视化展示、模拟、协调以及优化,提供不同专业的图纸和深化之后的图纸,让工程表达做到具体细致。

2中职建筑施工教学课程中Bim技术的应用优势

首先,给学生展示建筑三维形体。以往在建筑施工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模式和方式较为单一,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而运用该技术,教师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展示建筑3D形体,让学生明确施工重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中职学生的水平差距较大,建筑施工课程的知识比较抽象、复杂,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时存在困难,如果不借助有效的教学资源实施协同教学,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全面理解知识点。另外,学生能够通过建筑信息化模型的有关软件,学习房屋设计方面的知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其次,信息资源库。中职教学一般与社会接轨,因为课时较少,导致教学任务较重,而且课程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即便可以完整的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学生也并未全面掌握知识点,不能在工作中灵活的应用。通过利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能够基于实际开发的项目基础上,构建可视化信息资料库,把原本课程内较为零散的知识点建立成知识链,便于学生理解,可以巩固知识,加深印象,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改变教学模式。建筑施工教学属于教学难点,过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侧重于理论教学,因为课程知识点比较复杂、理论知识复杂难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丰富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可以查缺补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3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分析

3.1课程特点

虽然国内中职建筑施工专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然而专业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很多教师运用的教材比较陈旧,虽然教材版本一直在变化,然而很多内容都不能及时的更新,和最先进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行业不能同步发展。其次,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知识,并未透彻的理解知识。再次,教学手段单一。很多教师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工程的所有环节和了解施工的每个领域。最后,教师侧重于理论教学,并未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限制了其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3.2学生情况

第一,基础知识水平较差。中职学生来源较广,学生的成绩普遍不是很好,一般是中等生或是学困生。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知识的专业性较强,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第二,理解能力不足。中职学生的知识掌握有限,加上专业中有很多难点,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第三,动手能力不足。学生主要在教室内学习,且一般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4中职建筑施工教学课程中Bim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的产生,让建筑行业进入了三维时代。很多高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部分地方中职院校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和运用,进行Bim课程及有关课程的研发,并且对于该技术的教育建设增加了资金投入。然而依据当前应用情况而言,该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足。该技术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性不够。比如在学习混凝土结构平法识图中,应该辨别教学的重点,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着重讲解重点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该技术进一步理解重点和难点。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该技术的应用水平有限,很难把握重点内容,并未全面发挥出该技术的作用。第二,传统观念依然存在,限制了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该技术具有积极影响,很多职业院校也在推广Bim技术的应用,然而因为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一些教师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三,教师的教学能力不高,对于技术的把握不足,限制了该技术的运用效果。在教学中运用该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方式,部分中职院校并未组织教师开展专业系统的培训,使得教师对于该技术的把握不足,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有效的运用软件的相关功能,给教学效果带去了不利影响。

5中职建筑施工教学课程中Bim技术的应用策略

可以看到,现阶段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学生情况方面都有不足,如学生实践能力较低、知识理解能力不足、教学缺乏创新性等,要想改变现状,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就要在教学中合理的应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全面发挥出其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实践能力。

5.1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中的运用

《建筑构造与识图》是专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深度理解建筑基本构造,准确地识别施工中的所有符号以及图纸的意思,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在施工现场进行实践活动。结合基本要求,该课程考查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能力的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包括:首先,建筑构造比较复杂,学生想要清楚的记忆存在难度。其次,建筑结构的复杂性较强,学生在记忆时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最后,建筑构造以及符号都是建筑的组成部分,学生需要从建筑整体中进行学习以及理解,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教学难点。首先,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可以虚拟出真实的建筑场景,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其内部结构以及建筑符号,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升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其次,学生在学习中若是出现很难识别或是混淆的情况,教师可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检查周边环境,基于分析、对比等措施,帮助学生辨别和记忆。最后,运用该技术能够建设建筑虚拟情境,让学生理解虚拟下的整体建筑体态,进而引导其从宏观层面理解知识点。

5.2在建筑CaD课程中的运用

该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中不可缺少的软件课程之一,需要学生学会基础的CaD软件操作命令,能够依据工程设计专业特点进行施工CaD计算机绘图。除了需要学生结合施工图纸正确的绘制CaD图纸之外,还需要学生检查绘制出的图纸,以提升图纸准确性。对于该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会碰到一些难点:首先,CaD是二维平面绘图软件,绘制出的图纸颜色一般是单一的颜色。但是建筑施工都是三维空间的活动,所以,在二维空间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意识就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次,绘制好的CaD图纸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学生想要在图纸中找出错误的地方存在较大的难度。要想解决这些难点,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首先,该技术中的部分专业软件可以将二维形式的CaD图纸输出成3D建筑模型,还有分别着色的功能,借助该功能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三维空间意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其次,该技术能够虚拟再现,可以把绘制好的CaD图纸变成虚拟3D建筑模型,学生通过模型可以更好的观察建筑表面和内部结构的相关细节,并且应用虚拟运行功能测试建筑的功能,以便及时找出图纸中的错误,及时的进行修改。

5.3在工程预算课程中的运用

该门课程是专业的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包括基础的建筑工程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认识建材,具有基础的会计计算能力。课程教学难点主要包括:首先,学生的会计计算能力较弱,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能力较差,并未接触过财务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难度,无法全面理解基础知识。其次,学生对于各种建材的性能特点和基础价格缺乏深度了解,不能有效的比较施工基本报告与预算工作。最后,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缺乏深度,不能有效的针对施工进度分析建筑预算。对此,要想改变现状,教师就要合理的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首先,该技术有联网的功能,学生在系统中输入有关的材料就可以获取价格信息,为学生以后的预算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该技术还有仿真的功能,可以对模型实施仿真实验,检验建筑模型是否安全,让学生在不断验证中提升预算准确性。最后,通过运用该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把教学和施工进行结合,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

5.4绿色建筑模型构建

绿色建筑是工程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教学中要注重绿色建筑的模型建设,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能够运用电脑对拟建建筑的相关指标实施建模计算,包括能效、通风、采光以及日照等,若是有指标不符合要求,就要依据实际的偏差做出相应的调整,直到指标符合要求为止。

5.5结构设计和分析建模

在分析拟建建筑结构时以及计算中可能会产生结构构件尺寸、位置有偏差的问题,不能实现建筑形式表述或是预设功能效果,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构建模型,对建筑结构实施有效的分析,得到结构的不同节点以及构件产生的内应力,结合其需求,有针对性的配置材料,进而绘制出结构施工图。

5.6工料机分析和造价计算

获得分部分项工程量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工料机分析,基于造价计算软件分析计算工程量数据所对应的各种资源消耗,如人力资源、机械资源、材料资源等,再加上有关的费用,如税金、管理费等,计算得到工程造价和资源使用消耗。

5.7土建工程计量模型构建

主要是控制投资造价以及施工管理,建模以及之后的工作都要计算工程量,因此,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依据绘制的施工图纸,重建新的模型,用来对土建工程量进行计算,这样能够简化计算步骤。

5.8施工和项目管理建模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告知学生这一阶段的重要作用,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提前建设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每个阶段要消耗的时间以及材料的方面的数据,防止产生没有必要的浪费问题,同时可以科学的对现场进行规划布局,给进度控制提供依据,防止出现现场材料堆积或是场地重复使用的问题。

6结语

建筑工技术专业的了解篇3

随着国家及建筑企业对建筑技术经济工作的不断重视,建筑技术经济工作越来越成为各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然而,在实际的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工程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问题导致成本投入加大。例如,在某工程中,工程要求建筑地下室的地板用聚氨酯防水材料进行防水施工,然而聚氨酯防水材料对于环境湿度要求极高,倘若地面不干燥会直接影响聚氨酯防水材料的使用。当时施工时正是雨天,空气很潮湿,地板有水渍,常规来说不宜于施工操作,但由于工程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使得施工地下室重新返工和翻修,大大延误了施工进程,也对施工的成本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2.为节约工程成本,盲目缩减工期,造成工程质量问题。例如,在某屋面防水工程中,施工人员为了满足业主的时间需要,缩短施工工期,擅自调整屋面的施工工序,将屋面防水的施工提前。由于施工工序的混乱安排,导致后续的施工对屋面防水材料的损坏严重,延误了工程施工的工期,增加了大量的返工费用和维修费用。这一案例,也从根本上显示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强问题。

3.建筑技术经济的相关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首先是建筑项目的结算管理和统计管理。在施工中普遍存在工程各阶段资金流向数据统计不及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相关账目登记不及时的现象,这就造成项目结算依据不足,项目款项回收不及时的问题;其次是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力度欠缺。

二、解决建筑技术经济工作问题以及更好实现经济为技术服务的对策

1.明确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关系,加强相关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真制定好建筑经济相关工作的内容,才能不断加快建筑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公司技术人员自主研发还是从外公司引进,都要收取一定的经济回报,这就是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第一种关系;再者建筑技术使用之后能对技术引进公司以及技术享用客户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这是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第二种关系。在建筑实际施工中,针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强的问题,各建筑公司应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增强各技术人员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量,减少甚至杜绝施工中错误施工方法的出现,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技术错误导致的施工成本的浪费问题,从源头上缩减建筑施工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2.应加强财务监控的力度。为了更好的实现建筑经济为建筑技术服务的目标,国家及各建筑企业应不断加强并完善对财务监控的力度。建筑企业财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工程施工各阶段的资金流向,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对标价、施工周期以及建筑质量等进行综合的比较,在比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应逐步完善施工各款项的审批制度,深入建筑施工现场,掌握施工现场的基本情况,减少施工进度款的盲目支出,有效合理的控制施工资金的使用,降低建筑建造成本,更好地实现建筑资金向建筑技术创新方面的转化。

3.建立合理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为了更好的满足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各种需求,必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让建筑技术在满足必要的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劳动消耗,并在经济技术相关原理的指导下,对建筑工程各项目涉及情况进行各相关性分析。当技术满足社会的需求程度一定时,其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越少,企业经济效益越大,这就显示出制定完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的建筑经济活动中,要不断地制定和完善经济技术的分析方法,为更好的实现经济、技术的协调发展奠定一定的制度保障。

4.积极寻求建筑技术的技术创新。建筑经济工作主要是围绕降低建造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来不断展开的,相关技术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到及时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更要制定方案破解项目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使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不断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技术要求,使越来越多的创新性技术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项目研发、建造过程中,以便能更好的完成建筑经济为建筑技术服务的目标。

三、结语

建筑工技术专业的了解篇4

一方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大建设时期,每年竣工、在建项目数目庞大,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巨大;另一方面,我们的国民对建筑学认识却比较肤浅,建筑教育长期徘徊在“学院派”“包豪斯教学模式”以及“苏黎世模型”教学体系等的探讨和改革中。从笔者的切身体会来讲,建筑学和其他专业相比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应用实践性强

建筑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这个专业定位毋庸置疑。但是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关于怎么个应用法,在哪些方面应用,却是半知半解。建筑学,绝不等于修房子。一个完整的建筑,包含了很多和建筑相关的专业,其中比较大的两个是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

建筑学专业即处理建筑内部功能分区、流线组织以及建筑外形,说白了就是解决建筑物修起来以后好不好用,好不好看的问题;土木工程专业即处理建筑的结构配筋以及抗震防灾等问题,通俗的说就是解决建筑能不能修起来,修起来安全不安全的问题。

当然还有配套的其他专业,暖通专业(主要解决室内舒适度与能耗的问题)、给排水专业(解决建筑内部用水、外部排水问题)、建筑电气专业(解决建筑供配点设计以及避雷等问题)等,建筑学只是构成一个完整建筑相关学科的一部分,从广度上讲,它没有“修房子”那么大,但是从深度上讲,却比我们普通理解的“修房子”要深很多。

建筑学的应用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学学生在毕业后直接面对的,就是无数空地或是需要拆迁重建的地块,及如何在这些地块上实现建筑从无到有的问题。有人将建筑和艺术做了一个对比:“艺术是将现实的东西抽象化,建筑是将抽象的东西现实化。”世界上很少能看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建筑,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想法完全相同的人。二是,建筑学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满足要求的建筑设计专业人才。那么,什么才是“满足要求的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呢?这个得由社会需求来决定。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起码得满足这几个要求: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会使用相关软件,能和客户良好沟通……

二、知识覆盖面广

建筑学不等于建筑设计,其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艺术等;就其本质来说,建筑学包括了以上所列诸多领域中所涵盖的技术和艺术,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领域的学科。

再将这句话解释得直白一点,即建筑学学生所要学习的,不仅仅只是建筑设计,也不可能只是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艺术等学科息息相关,互有联系。不了解其相关学科,单纯谈建筑设计,就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我们看来,只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建筑受经济、技术、社会、民族、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反映在建筑设计上。学习或者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往往喜欢四处走走,到处看看,其目的就是亲身体验不同建筑,感受不同文化,丰富自己的建筑阅历。对建筑学学生而言,想走出去看看,想亲自感受一下,是一件好事。但是,出去感受,能不能领悟,能不能看出些所谓“道道”,那就另当别论了。特别是建筑学低年级学生,在理论知识还不齐备,还没有从书本上体会经济、技术、社会、民族、地域文化等对建筑的影响的时候,亲身感受更像是普通旅游。这是建筑学学生学习的另一个方面。

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综合,包含着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涉及建筑建造的技术、声光电的技术、经济技术、管理技术等;另一方面,“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的学习不论是从手上的画功,还是建筑师自身审美和修养,都和美学有关。而且,建筑艺术不同于其他,建筑具有实用性,承载着一定的功能,所以建筑要美,但是同时也要经济和实用。

建筑学集理工的严谨和艺术的抽象于一体。不论是学习和工作,对于建筑学来说,没有文理之分,也没有科系之别。即使如上所列种种,我们在学校里已经学得很好了,从业后也很难用已有知识满足业主各不相同的要求及项目种类和背景的千变万化。建筑学知识面广的另一层意思,是指从业者必须终身学习。

三、学习周期长

我国大多数本科教育都是4年制,但是建筑学本科教育却基本都是5年制。不管是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老八校”还是各地方高校,建筑学学制都是5年制。建筑从建造到使用都和人的生命相关,而且建筑学实践性强,学习任务重,等等,都是其学习周期长的原因。

建筑工技术专业的了解篇5

【关键词】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舒适智慧、配置更新,实用愉悦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具有系统集成特点,发展历史短,但涉及范围广,进展速度快,是动态和相对的概念,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

产业信息网的《2012-2016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2012年为86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3.2%。如果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每年保持15%增速,如果智能化工程投资占投资额1%,那么智能化工程投资总额2013年在830亿左右,2015年为1100亿左右,2020年将达到4400亿左右。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聚焦在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发展势头很强。

教育部于2006年在土建类学科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希望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对电气智能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我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着重对智能建筑解决方案的前期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维护,围绕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行维护的费用占到全部费用的60%-70%数据分析、人才使用分析,开设智能建筑专业方向,面向建筑、物业管理行业。为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智能建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建筑为平台,依照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建筑智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住建部2013年《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结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同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一系列过程形成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编写《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材,探讨教材教法,强化智能建筑中智能弱电各子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工程实施实践。加强学生对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中实践技术的传授,使本专业的同学获得对智能建筑的整体体系及系统原理的掌握。我们的课程主要包含了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重点讲授这些智能系统的原理、组成、设计原则、工程实施及维护运行等,使学生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原理、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都进行学习掌握,培养建筑、物业管理行业建筑智能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人员。以满足智能建筑行业不同环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用户需求与基本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任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会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协调、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要点、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工程招投标、智能建筑的施工与调试、智能建筑的工程验收与人员培训、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等。

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工程性强,既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把握实践技能的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结的主要问题有:

(1)《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知识点多面广,增加了学生对所涉及的技术与系统掌握的难度。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对于每一个系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原理,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学生就要掌握系统的构成、设备的选型,同时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时还要考虑工程实施的具体因素。

(2)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训设备运用与技术升级、更新,教师的知识架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匹配。学生对这种工程背景较强课程的学习理解与知识掌握难度增加。因此建立并改善专业的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对于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课程考核所涉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无法展示学生处理工作现场各方面及各种问题的能力,无法完整体现出课程的工程实践背景。

(4)学生理解《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设施与设备还可能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身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进取。

教学实施与改进:

1、紧密结合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提升教师素质。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分析《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教与学全过程,根据学院当前本专业建设现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改善本专业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行多条腿走路,分几步落实,聘任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专业实践性强,切忌闭门造车,可以考虑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将智能建筑专业领域业内专家、其他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建筑公司负责人、建筑行业协会负责人、系统及技术运维负责人聘为客座教授或者教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授课,鼓励一些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转行,到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单科进修,改善行业专业人才运用与学院人才培养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企业交流与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及开放性开发方法,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通过构建企业岗位认知、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完整教学环节,依据“学生培养重在职业能力、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教师结构趋于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模拟职业场所、教学方法遵循职教规律”五大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3)教学项目实施设计采取:设计的学习情景单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同一实训场所完成,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实施法来支撑。

(4)教学考评体系坚持: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五项指标综合评定。

实践教学与效果: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依照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行业企业人才使用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包括口试(日常提问记录)、笔记、制定工作任务各项目的独立作业、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综合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总结能力。

3.落实好教学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三阶段工作。

(1)实训实习实践前(计划准备):制订实训实习实践方案;公布实训实习实践的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结合实训实习实践岗位,拟订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

(2)实训实习实践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教育、岗位技术知识运用、操作工艺、技能训练;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作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技术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按照所领取的任务在确定的岗位,按要求完成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

(3)实训实习实践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经过多年来对《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应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创新,积极建设小型实践平台;最后,完善考核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注重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任课老师一直从事智能建筑中相关弱电子系统的实践教学,并承担企业项目生产的技术组织、工作,比如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不仅参与这些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方案评价,而且还到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技术运用,开展对一些系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视频监控中的智能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在课程理论内容授课时,对案例涉及到的典型系统应用来讲解涉及的系统原理、设计思想及工程实施。并运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一些小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工程中遇到的可以提升为学术问题的困难传递给同学,让他们多思考,学会从工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比如通过建设社区的安保系统来讲解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动报警、安检等内容,同时讲授安保系统应用的一些新的智能技术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人像比对及定位技术等。通过将教师的技术成果融合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工作促教,项目帮教,教与学促进,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一个体现,为智能建筑的良好建设、运行与维护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本文从一个非建筑类工科专业开设智能建筑课程的角度,阐述了我们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对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智能弱电系统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3]高建华,胡振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技术》2013年02期

作者简介:

建筑工技术专业的了解篇6

关键词:建筑业;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80

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增速下滑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筑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我国建筑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不足,面临着现有职工不能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要求的困惑。培育学习型企业是使企业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构建学习型企业的要素。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课程居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课程开发的质量对继续教育活动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1现状分析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从产生到现在,在国家人设部、各部委以及各省市部门重视之下,经过长期的探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查遗补缺、更新知识或者拓宽知识面,使得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学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不断提高。经过长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现已形成比较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形式,一是参照普通高校的倾向比较突出,二是按模块讲授的方式,即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开设课程,内容来自社会实践,强调社会功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称之为“模块式教学”,采用后者的比较普遍。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1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有些课程理论性太强,讲解起来枯燥,而且难度、深度过大,不易理解。因为参与学习的人员基本来自社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拥有十分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课程开设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队伍的扩大,鉴于培训硬件和师资的不足,有些培训机构只设定一套课程,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对象的单位性质、专业差异以及职称的层次,比如土建类和安装类,初、中级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时未做区分。

1.2专业面不广

专业技术人员对本专业之外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这些极大限制了技术人员的专业面,加之新工艺、新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的崛起使专业技术人员面对行业的发展和变化难以适应,目前课程设置比较缺乏这类反映建筑业发展要求的、前沿性的专题课程。

1.3重技术,轻管理

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应用型人才居多,管理型、科研开发型人才偏少,因此目前建筑业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工程技术为主,但是存在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差,所以管理类课程需求在不断加大。

1.4系统性不强

建筑行业目前拥有的人才中,既熟悉技术又懂得管理、经济、法律的人才严重短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人员短缺,技术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主流的“模块式教学”存在学习单元较零碎,知识不系统等缺陷,缺乏系统性。

2课程设置原则

针对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缺陷,课程设置应当满足以下原则:

2.1前沿性

课程设置应体现前沿性。课程设置应当反映出当前建筑业的热点问题、行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还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推广应用,新的规范标准的宣贯等。

2.2实用性

课程设置应有实用性,与高校的学历教育有所区别。专业课程内容应当紧密联系实际。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结合,能有效解决实际中的矛盾和问题。

2.3针对性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来说,需求分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根据继续教育的对象,灵活的设置课程,使教育对象不断的拾遗补缺,完善知识。因为接受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都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为课程设置要针对成年人身心特点,使之较容易接受所学课程,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

2.4系统性

考虑到继续教育对象的整体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应当处理好原有知识和补缺知识、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等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整体,使继续教育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

3陕西省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笔者依照课程设置原则,并结合建筑业发展的新要求、建筑企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对陕西省二十一家从事建筑施工、装饰、监理、造价咨询等企业的做了问卷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是项目经理及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通过需求分析,课程设置可分为行业发展趋势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

3.1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前沿类的课程

继续教育制度目的就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因此课程设置应体现前沿性,应当反映当前建筑业的热点问题、行业改革和发展方向。反映建筑业发展趋势、建筑业前沿的课程有:

(1)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着“市场疲软、政策收紧、管理欠账”三座大山下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数据和感受已经说明,行业衰退已成事实,行业处于一个旧业态转向新业态的中间态时期。如何以比较高的层面和新的角度看待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如何变革,如何在这场改革浪潮中找到发展机会,都是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员首要关注的问题。

(2)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产业现代化以及建筑工业化、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这些方面是国家目前力推鼓励扶持行业,符合产业发展的政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更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这种课程很受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青睐。

(3)Bim技术发展与应用。Bim是近年来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领域出现的新技术,发展潮流已势不可挡,在国内,随着建筑业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增多及大力推动和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开发商宣传下,相关机构和各个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应用Bim技术。但是目前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各研究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各企业单位也只是将Bim技术应用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建设项目的部分建设过程中,还不能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营等整个生命周期连续应用Bim技术。目前Bim技术的课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培训上,针对目前情况,在继续教育中加入相应课程,通过总结科研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建筑行业对Bim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出推广使用Bim技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Bim技术在我国继续推进和更深入的应用提供重要的途径。另外课程可将Bim和智能建筑相结合,Bim和建筑工业化的衔接也势在必行,二者融合在一起,这样Bim技术应用会更加丰富。

3.2工程管理类课程

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管理类课程需求较大,已有超越技术类课程的趋势,原因是,一方面随着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的开始逐步进入管理岗位。另一方面管理类课程在学历教育阶段偏重理论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已具备了一定管理能力,因此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亟需进一步加强。通过调研问卷的整理,这方面课程需求主要有: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程成本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项目精细化管理、职业风险防范等。这类课程也符合建筑企业(集团)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内容主要以项目管理实务为主,辅助一定的理论知识。

3.3工程技术类课程

技术类课程设置也应结合行业的发展和培训对象的需求。对于初级职称和部分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操作技能提升方面的技术性课程,如测量新技术、安全技术规程、Bim软件应用等基础操作性课程。针对部分中级职称及高级职称人员,一般对基础性的知识培训缺陷不大,通过调研问卷整理分析,课程的需求主要有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0)、绿色施工技术、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大跨空间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新材料等。同时,由于目前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区域性竞争的大趋势,全国范围,甚至是大中城市都在建设地标性建筑,未来数年内将成为超高层的时期,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掌握钢结构与混凝土结合施工的知识,可设置钢结构与混凝土施工相结合的课程。

建筑工技术专业的了解篇7

关键词认识实习教学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认识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通过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建立一定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专业概况,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教学模式就是参观施工现场,这样并不能全面的发挥认识实习课程的作用,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特点,做了更多更丰富的教学模式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实地参观

1.校内参观。校内参观的目的是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带领学生熟悉房屋构造和装修做法,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利用身边已有建筑物,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录指导老师的讲解要点以及需要思考的问题。

2.校外参观。校外参观的目的是通过参观在建工程及阅读施工图纸,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通过实习,与工人和基层生产人员密切接触,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这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录现场工程师的讲解要点以及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收集1-2项著名建筑物资料

1.世界名筑的资料收集。为了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去关注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现代建筑,了解世界先进的技术、材料、工艺等,并收集整理自己最感兴趣的建筑物的效果图、工程概况和特点等资料,编辑出来,运用所学知识品评著名建筑的优缺点,作为实习报告的一部分。

2.中国鲁班奖项目的资料收集。这个环节除了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外,最主要的是了解中国建筑最高奖项――鲁班奖的由来和意义,以及关注国内先进的施工技术水平和先进的材料、工艺等,进行国内外的对比,提高学习积极性,争做国家栋梁人才,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收集整理自己最感兴趣的建筑物的效果图、工程概况和特点等资料,编辑出来,运用所学知识品评鲁班奖建筑的优缺点,作为实习报告的一部分。

三、课堂汇报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是面向施工生产一线的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语言表达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并结合现阶段学生活泼、爱表现的特点,设计了这个环节。

学生依次上讲台,用ppt汇报自己收集的世界名筑和中国鲁班奖项目,汇报完成后,负责答疑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学生在这个环节的表现是最积极地,为了尽善尽美,他们总是会很认真地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培养了对专业的兴趣,而且专注力也得到了锻炼,所以效果非常好。

四、撰写认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是反映学生对实习内容理解的深度,也反映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实习报告是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实习结束时学生应按实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及时写出实习报告。认识实习报告需要涵盖认识实习的所有环节,心得体会、收获总结以及参观时老师提出的思考题的解答。

五、答辩

认识实习按一门独立课程考核记分,认识实习成绩按出勤、汇报情况、实习报告以及答辩四项严格考核。考核成绩分配图见图1所示。

图1考核成绩分配图

答辩环节是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认识实习这门课程,根据学生自己撰写的实习报告,指导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闭卷解答,这是专门增加的一门考核手段。成绩的评定要按课程的目的要求,突出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的评定。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六、结束语

《认识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实践课程,主要通过实践参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建立感性认识。本文在原有实践参观的的基础上,增加了收集著名建筑物资料、汇报、撰写实习报告和答辩等教学模式,更加丰富了认识实习的教学内容,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收集资料、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等综合能力,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宝,曹璇,郭华军.关于工科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建筑工技术专业的了解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协调;配合

1引言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建筑业是一个支柱性产业,其产业规模和从业人数都是相当庞大的,可以说,我国是一个建筑业大国。但是,从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上来说,我国的建筑施工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建筑业强国。由于我国的建筑从业人员数量多,且素质普遍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建筑施工中的复杂技术应用与管理。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中的协调与管理,提高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水平,已成为一个影响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2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现代建筑技术含量高、施工工艺复杂、对专业素质要求高,各专业交叉作业多,如果处理不得当而出现返工,不但延误了工期,还对工程投资造成了极大浪费,甚至带来建筑使用功能和质量上的隐患,因此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各专业间的协调与配合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下面列举一个建筑施工协调不当的实际案例。

某住宅楼项目层高为15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内设计有给水、排水、消防、燃气等管线,这些管线的施工分包给一个私人安装队,与土建工程同步实施。由于土建施工和管线安装分属于不同的施工队伍,它们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工作没有做好,当建筑内的排水立管敷设完毕后,在对建筑进行门窗安装时发现,排水立管正好位于室内门转轴的旁边,造成门不能完全开启,影响到了门的使用功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好将已刷好的墙面重新凿开,将排水管道安装到管槽里才解决问题,但施工单位为此延误了一周的工期,不仅被业主单位索赔几十万,还因为自付了凿开和恢复墙面的费用。像以上这种案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可以遇得到,因专业配合不得当而产生返工的,大多数的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都出现过,可见做好建筑施工的协调与配合的重要性。

3协调与配合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协调与配合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的协调与配合,二是管理上协调与配合。这涉及了从设计单位到业主单位、再到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关系,也涉及到了施工技术层面上的施工技术与施工顺序的协调与配合关系。因此,分析产生协调和配合问题的原因,也应该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下手。

(1)技术层面

现代建筑的技术日趋复杂,对施工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建筑施工行业内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不同专业的人员都要遵循本专业的技术标准和规定来完成属于本专业内的施工工作,且要通过监理和质检部门的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作为负责施工组织和全面技术管理的项目经理就要对各工种的工作进行协调,保证其配合有序。但实际上,建筑不同专业的细分与技术要求的提高,使得一般由土建专业人员担任的项目经理对于各专业的安排和调配有些力不从心,或者说项目经理并不完全了解各专业的特点与技术要求。所以,各工种的施工工作往往是各自为赢,只考虑了自己专业的要求,未考虑为其它专业的施工预留条件,极容易造成不同专业在施工时位置、顺序、时间上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可能就产生了返工,延误工期等问题。

(2)管理层面

管理层面的协调与配合问题主要体现在施工总承包单位与各专业分包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以及各质检与审计部门之间。其主要的内容涉及到合同管理、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工程洽商与设计变更、工程签证、工程报验、工程检测、审计审查及各种行政手续等。这些问题能否协调配合好,对工程的进度和经济效益影响也比较大。例如,在建筑基坑工程验收时,施工单位须对施工现场进行一定的处理,并将各种检测资料提前备齐,之后与各相关单位约定好时间和地点进行验收。因为这些分部和分项工程的验收结果将直接决定着工程下一阶段的工作,直接决定着工程能否按预期进度进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管理层面的协调与配合也显得至关重要。对于项目经理来说,管理层面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实际经验,因此,建筑规模和技术的复杂程度将对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成员有一定的要求。若项目组成员资历浅、实际现场工作经验不丰富、组织不严密,将不利于施工工作的协调。

4加强协调与配合的措施

针对建筑施工易在技术和管理层面上产生协调问题,实际工作时,应加强这两方面的配合措施,保证施工工作顺利进行。

4.1加强技术协调措施

(1)加强图纸会审工作和技术交底措施,减少图纸质量带来的问题

当施工人员拿到设计图纸后,首先应仔细读图,对图纸上要求的材料、工艺、做法等应一一落实,图中引注参考的图集和规范应进行详细查阅。当图纸上出现标注不明确、语义有歧义、明显的失误或错误之处时,施工单位应及时记录并在开工前的技术交底会上,以书面形式递交给设计单位,要求设计单位予以解答和处理。

图纸会审时特别应提起施工单位注意的是,各专业的施工人员不仅要对本专业的图纸进行检查,还要对各专业相互交叉处的主要数据与施工做法等重要参数进行核对,以免发生不同专业对同一事件描述不同的情况。

(2)明确施工中各专业的责任以及义务

以建筑的门窗安装为例,土建专业在施工时需要按照图纸标明的尺寸和位置为安装专业预留孔洞,门窗安装施工单位在施工前首先应对土建专业预留的孔洞尺寸及位置进行复核,之后再根据门窗设计图纸要求预制构件加工单位和门窗加工单位制作符合要求的门窗,加工完毕的门窗由安装单位负责安装到位。各专业与工种在施工过程中是一种配合和支持的关系,在分包合同或协调工作会上,项目的总负责人应明确各工种负责人的责任与义务,以促进专业的配合。

4.2管理协调

管理协调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将所有事宜者规章化、标准化,减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配合问题。项目经理和各专业的负责人应全面了解各专业的施工内容与施工方法、了解各专业的施工程序和相关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当施工中出现专业交叉的问题时,应由项目负责人牵头,专业负责人带领相关的技术人员共同商议交接问题的细节。为了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应落实施工工作岗位责任制,优则奖、劣则罚,以激励施工人员的上进心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4.3建立协调会议制度

施工中,由监理单位牵头,业主、施工单位和各专业施工单位负责人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定期的协调会议制度虽然比较繁琐,但确是一个保证可以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须协调问题的有效措施。除了定期的例会制度外,在实施关键工序前,可以组织专门的协调会,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施工顺序和责任,避免工作中的失误。协调会议制度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

5结论

建筑施工企业应紧跟行业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施工技术和管理协调水平,才能保证做出合格的工程质量,才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声誉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建筑业的长足发展。工作在建筑施工一线的管理人员们也应努力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了解其它施工专业的基本工作方法,为配合和得到其它专业的配合提供方便。只有加强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措施,才能做好建筑施工的协调和配合工作,才能保证建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淦开。建筑施工协调管理探析[J]。科技信息,2009(33)。

建筑工技术专业的了解篇9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岗位职业能力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63

近年来,我院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工程”,不仅针对已开设的23个高职专业展开教学改革,而且根据新疆建筑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积极拓宽专业面,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探索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使专业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期间,学院土木工程系组织了申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工作。申报工作先对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新疆喀什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喀什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新疆伊犁州勘察设计院、伊宁市建设局、新疆广汇房屋地产开发公司、喀什吐满房屋地产开发公司等南北疆近十家企业进行了走访,主要针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做了广泛地调查研究,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了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申报工作历时一年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2009年8月该专业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通过,作为我院新专业将于2010年正式招生。本文将对调研成果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从而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供同行参考。

1建筑行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1.1行业背景

中国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一直作为拉动GDp的源头之一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传统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在顺序上进行了重新调整,国家财政政策由“稳建”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紧缩”转向“适度放宽”,实施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2008年以来实行了政府主导性投资计划4万亿,用以扩大内需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而4万亿投资计划中直接与建设行业相关的项目占总投资的70%以上。由此可见,投资计划的实施不仅带动我国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改善住房条件作为重点的民生工程,这使得建筑业快速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也相继出台了与国家投资计划相配套的有关政策和措施,重点围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的目标,拉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09年自治区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新疆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计划如下:

1.1.1改善民生全面落实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出台了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新农村村庄整治项目、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牧民安居工程、抗震安居危房改造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集资建房政策,喀什老城区抗震安居房改造投入6.6亿等大批建设项目将启动,全区中小学校舍全面改造工作等,都将对建设行业人员的就业提供极大机会。2009年自治区将以集中解决农村最困难群众的住房为重点,加大抗震安居工程实施力度。目前,全区35万户建房任务已落实到户。

1.1.2机场建设方面。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明年将建成,同时新疆将加快阿克苏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开工吐鲁番机场、库车机场迁建、伊宁机场改扩建和博乐机场建设。

1.1.3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工作,新疆投资四亿元支持阿勒泰地区北屯建市工作。北屯西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路网基础设施的全面动工建设,供水工程的建设等项目等。

1.1.32009.3月开始,内地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各地州、市、县工作的开展,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内地19个省市每年,拿出财经输入的0.3~0.6,大约100亿)

1.2自治区建筑企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工程施工一线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产生高就业率的行业。但是,建筑工程在前期则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建筑设计人才,来支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当前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型职业岗位的产生,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空间和机遇。自治区建筑企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分析如下:1.2.12001~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见表1、图1、图2。

2001~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统计表表1

数据来源:2009统计年鉴

由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至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由594家增加到967家,增量为62.79%;从业人员数量由25.27万增加至37.02万,增量为46.5%;2009从业人员约为42.57万;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约为40万劳务大军。

967家建筑企业中房屋工程建筑企业345家,从业人员23.20万、土木工程建筑企业209家,从业人员8.79万人、建筑装饰业149家,从业人员4.444万人、其他建筑业90家从业人员0.6094万人。1.2.22006~2008年新疆有资质的建筑、规划、勘察及相关设计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见表2。

新疆建筑、规划、勘察设计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表表2

数据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厅勘察设计处

1.2.3建筑企业竣工房屋建筑面积

近三年建筑企业竣工房屋建筑面积统计表(单位:万平方米)表3

2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自治区在册的建筑、规划、勘测及相关的设计院、所243家,其中还包含着500多个设计工作室实体,由于近年来建筑设计从业人员需求量及设计完成额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按每年每个实体需0.5至1名建筑、规划、环境景观设计人才计算,这就意味着每年有近250~500个就业岗位。同时自治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数个、房地产开发公司849个、房地产中介公司176家以及相关技术咨询服务等企业,也需要0.2至0.5名建筑设计技术人员,据初步估算每年需求量不少于150~40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自治区建筑设计技术类人才需求量每年在400~900个就业岗位。而目前自治区建筑设计类的高等教育每年仅能提供150至200人主要是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部分外省高校毕业生,现有毕业生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单一的高校本科和研究生,使得设计人才层次结构显得不尽合理,这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空间。

3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定位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统计资料初步分析,建筑设计从业人员职业岗位结构类型包括以下四种:

(1)政府建筑设计管理职能部门占从业人员总数5%;(2)大型设计院中承担大型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的占从业人员15%;(3)中小型设计院中承担居住建筑及配套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的占从业人员60%;(4)由于信息技术更新使得建筑设计技术手段远程化,设计成果电子化,设计周期快节奏化,各设计院(所)越来越需要配备以掌握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手段的、具体操作应用技能方面的专门人才,即建筑师设计助手,将占从业人员20%。建筑设计技术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具体分析见图1。

图1建筑设计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分析图

通过对图1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以承担居住建筑及配套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以及建筑师设计助手的从业人员为主,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4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4.1建筑设计技术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图,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对应于建筑师设计助手岗位,其执业范围和岗位能力见图2。

图2建筑师设计助手执业范围及岗位能力示意图

通过以上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执业范围和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建筑设计一线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从事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模型制作、居住区规划、建筑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后,应具备建筑方案设计的能力,并经过适度拓展逐步达到二级建筑师的执业资格能力要求,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具体见图3。

4.2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4.2.l知识结构。(1)基础知识:具有必备的政治、法律、心理、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掌握专业必备的数学、外语等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操作、维护知识;掌握大学生必备的体育运动知识。(2)专业知识:具有典型职业岗位建筑设计助手、模型制作、规划、资料等实际工作岗位的基本知识;适度拓展并涵盖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相关实践应用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新的应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4.2.2能力结构。(1)基础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具有信息搜集、判断与处理的能力;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2)专业能力:具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方案设计技术基本能力;建筑施工图绘制能力;审核建筑施工图能力;建筑设计效果图绘制能力;具有建筑设计资料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注册建筑师可持续发展执业通用能力(居住小区总图规划及相关中小型民用建筑的工程设计能力、房产项目策划与经济可行性分析能力、建筑设计技术管理能力)等8大职业能力。

4.2.3综合素质。(1)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具有优良的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2)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准确、生动地运用口头和书面形式对所学专业在设计方案、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表达;(3)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辨别与假定各种角色而使个人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学会适应在不同环境下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素质;(4)设计创作与技术服务能力:能运用设计原理、规范,综合各方面知识进行专业性方案和技术设计以及后期的技术;(5)熟练运用各种技巧绘图能力:能够使用恰当表现手段(包括计算机)绘制各式、各阶段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图纸;(6)研究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用市场调查和资料收集把握行业形势,通过分析、研究,正确指导项目策划、设计理念及运作管理的全过程;(7)评价与政策把握能力:学会对建筑、城镇规划、城市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并能够根据有关的政策标准控制行业有机的运作;

结束语:申报高职高专新专业时,首先要深入研究行业背景、企业现状,调查分析人才需求量;然后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确定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才能准确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对人才规格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制定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自治区高等学校新增高职高专专业申请有关文件2009.3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8统计年鉴》2009年3月:248-254

建筑工技术专业的了解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核心能力;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02-0013-04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普遍采用传统的学科体系和三段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和“教师、教材、教室”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中重理论讲解,轻实战动手能力的培养,重知识传输,轻岗位技能训练等,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1]。因此,构建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对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势在必行。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分析与形成

通过对大量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等活动。明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专业综合素质,根据专业就业岗位群及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确定职业核心能力。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及能力要求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鲜明土建岗位特色,实践动手能力强,毕业后即能上岗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就业岗位群的界定和岗位能力的划分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通过调研、整合分析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基本从业岗位,调研表明,施工员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具体从业岗位群划分见图1。

围绕各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要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核心,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和顶岗实习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分析职业核心能力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具体见表1。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根据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及岗位具体核心能力分析,参照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分解为四大核心能力模块: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能力;施工技术与组织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筑工程概、预、决算能力,具体见图2[2]。四大能力模块中,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能力是基础,施工技术与组织能力是重点,项目管理能力是关键,建筑工程概、预、决算能力是拓展和延伸。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已确定的四大基本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突破原有传统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按照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步骤,确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基本思路见图3。此课程体系为贯彻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以及理论与实践统一、课堂与现场实训统一、教学与工作实战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一)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职业岗位群为基准、以基层施工管理典型工作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岗、证、课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明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核心能力,确定学习方向,构建基于“工作项目为导向”的系统化新课程体系,具体见图4[4][5]。

(二)新课程体系构建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突出专业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强调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采取“2.0+1.0”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施工现场进行顶岗实习以及专业毕业综合设计,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根据企业行业对技术人员的能力需求,毕业生反馈的意见,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打破分解原有传统的课程体系,将原有“职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按以施工过程为导向重新组合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基于以施工过程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6],具体见表2、3。

学校在新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工作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为标杆,强化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在调研的基础上,整合工程制图与建筑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等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如将工程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即建筑力学与结构,精选课程内容,压缩理论学习课时,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平法配筋、结构施工图识读等课内实训环节,同时,通过课程的整合与优化,避免了学生在学习结构的过程中与力学脱节,强化了力学与结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性。将原有课程体系中建筑施工技术按施工顺序及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拆分”,形成从基础施工技术到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共五门课程,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配筋、围护结构工程施工以及装饰工程施工,实现了“教、学、做”的有效合一[7]。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新构建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根本,围绕从单项技能训练到单一课程设计,从单一课程设计到专业实训,从专业实训到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以递进式进行课程设置,让学生通过三大实训教学模块的学习与实践,做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基本上手上岗。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见表4。

2.顶岗实习基本流程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历届学生从第五学期开始全面进行毕业顶岗实习。为更好地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在顶岗实习前,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制定毕业顶岗实习计划,明确顶岗实习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实习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分配、实习岗位、考核要求及实习方式方法等均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共同确定,保证实习按计划完成。

学生到企业后,以工程技术人员助理的身份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实习。实习中,学生和企业正式员工一样接受企业的考核与管理,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习计划,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实习工作日记,定期书写实结,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的作息时间和规章制度,用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保质保量完成实习工作。实习期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要求实习学生每周最少一次向企业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通过学校实习管理系统平台每周不少于两次向校内指导教师进实习汇报。通过汇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向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困惑奠定基础。

3.顶岗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在顶岗实习的教学评价中,学校具体做法为:借鉴德国双元制评价体系,学生实习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分别给予评价再进行综合,企业指导教师从学生的实习情况、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的等多个方面给予评价,学校指导教师则从企业反馈、学生实习汇报、实习资料整理、实习成果以及不定期的实习抽查等对实习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的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出勤到岗情况、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工作实际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最后将学生的实习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到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践总评成绩之中。考核结果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标准。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构建了一套适应当前建筑行业的教师易教、学生乐学的新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部分核心专业课程实施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新课程体系的综合特色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而与此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后续工作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谭现东.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蒋晓燕.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核心技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17):29-31.

[3][4][6][7]李继明,蔡小玲.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5):13-18.

[5]韦清权,凌卫宁.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J].广西教育,2014(20):64-65.

abstractCurriculumconstructionandreformisthecoreandkeytoimproveteachingquality.through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coreprofessionalabilityofarchitecturalengineeringandtechnologyspecialty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hispaperfocusesonprofessionaltrainingtargetandbuildsnewcoursesystemwiththeobjectiveofprofessionalcorecompetence.thenewcurriculumsystemhighlightsthenecessaryandsufficientdegreeofprofessionalknowledge,emphasizestoregardtheworkingprocessintheemploymentastheguidance,regardtheprofessionalabilityasthecore,andregardprofessionalpracticeskillsandpostpracticetrainingasthekeylink.